加拿大家园论坛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113945/

crystal_clear : 2007-06-14#1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哪些是精华该珍藏传给子孙后代,哪些又是糟粕该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欢迎大家踊跃发言~

crystal_clear : 2007-06-14#2
抛砖引玉先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crystal_clear: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典故来历?

"后"好像是儿子才算,女儿还不算。古代的中国没有养老制度, 养老只能靠儿子, 女儿是要出嫁的, 所以靠不住。
特别是农村,需要男劳力在田里耕作,女儿又女大不中留,所以一定要生儿子。


房梁:
“是,男尊女卑嘛。女儿不算,是泼出去的水。生了男孩子才算孝道到底了。现在看来这够糟粕的了。”

alex_lz2005 : 2007-06-14#3
回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尊老扶幼长流传

alex_lz2005 : 2007-06-14#4
回复: 抛砖引玉先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crystal_clear: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典故来历?

"后"好像是儿子才算,女儿还不算。古代的中国没有养老制度, 养老只能靠儿子, 女儿是要出嫁的, 所以靠不住。
特别是农村,需要男劳力在田里耕作,女儿又女大不中留,所以一定要生儿子。


房梁:
“是,男尊女卑嘛。女儿不算,是泼出去的水。生了男孩子才算孝道到底了。现在看来这够糟粕的了。”
事物总在发展的。。。就像n年前在加拿大如果一个人敢公开是同性恋,就得冒着随时被人打死的危险。。。现在不仅法律允许,还不得歧视同性恋。。。
当时在生产力底下的时代,可谓是至理名言了。。。

crystal_clear : 2007-06-14#5
回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尊老扶幼长流传
好像全世界都讲这个,当然有可能是向中国人学的。

如何是“尊老”?如何是“扶幼”? 中国文化里的尊老扶幼的特点是什么?

alex_lz2005 : 2007-06-14#6
回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好像全世界都讲这个,当然有可能是向中国人学的。

如何是“尊老”?如何是“扶幼”? 中国文化里的尊老扶幼的特点是什么?
zt
中攘文化?靳提倡的行?,指?女行?不??哙背父母、家奄的樘?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肺?定?常晷?表?。所洲「百行孝?先」,反映中攘民族??重?孝的愚念。
孝的一般表??孝?孝敬等。孝?指?了回?父母的养育,而?父母权威的肯定,?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孝顺在当个人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相矛盾的时候最经受考验,特别是在子女选择配偶时。
孝经》 檫宗明柳章曰:「身篦办镊,受之父母,不敢??,孝之始也;立身行道,?名於后世,以锢父母,孝之剿也。夫孝,始於事尤,中於事君,剿於立身」,由此可? 中攘文化孝的愚念不只於孝?父母而已,孝?父母只是孝道的檫始。《孝经・智?章第十五》:“?不柳,?子不可以不?於父,臣不可以不?於君。故?不柳?? 之,?父之令,又焉得?孝乎?”。《?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人 君者也。”
道家擎子・天哕》孝的愚念:“以敬孝易,以?孝膣;以?孝易,以忘尤膣;忘尤易,使尤忘我膣;使尤忘我易,兼忘天下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膣。”
印度及其他亚洲地区也有类似的伦理概念,另外孝顺还可以推广为一般对年长的人的尊敬顺从,比如对媳妇公婆的孝顺,对长辈亲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的孝顺等。

alex_lz2005 : 2007-06-14#7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zt
尊老敬老 传承美德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少先队员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来这儿演讲,首先我想告诉朋友们几个有关动物尊老、敬老的例子:生活在草原上的白尾鹫,是专门吞食野马等动物尸体的鸟类。它们在吃食物的时候并不是一拥而上,你抢我夺,而是优先照顾年长者,让老鹫先饱餐一顿,老鹫吃饱以后,到附近的高丘上担任警戒,其他白尾鹫才开始聚餐。
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彩虹鹦鹉、英国的秃鼻乌鸦是以垂直方向群栖的,年幼的鸟停栖在低处,而年长的鸟停栖在高处,以防敌害袭击。群栖的燕子也是这样,老燕子比小燕子处于优势地位,可以减少或避免敌害的袭击。向大家介绍到这儿,相信你们和我有同样的感觉,那就是惊叹动物界的尊老、爱老。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是《尊老敬老 传承美德》。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 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们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过去有句古话说:人生在世,孝字当先。为什么要 “孝”?古人的解释也很简单,“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叫做“慈乌反哺”:汉代斑鸠木杖就足以印证中国尊老的传统美德。考古专家说,中国古人之所以选择斑鸠作为敬老的象征,是因为古人认为斑鸠是一种吞食不噎的鸟,以此希望老人吃东西的时候不要被噎着。日前在考古现场发掘出一件王莽时期的铜斑鸠木杖,这再一次印证了中国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据介绍,斑鸠木杖为敬老的象征源自中国汉代皇帝刘邦。在2000多年前就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年过7旬的古稀长者可以享受很高的待遇和优惠,侵犯和侮辱他们的人将受到惩罚。

《二十四孝》影响中国社会600多年,古人盛赞的这“二十四孝”,我们当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们也许并非看重这些形式,要后人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世间还有“孝”之一字!

中国为礼仪之邦,尊老敬老乃传统美德,历代的敬老习俗为世人传颂。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战争频繁。但各诸侯国对老人仍非常尊敬和关怀。汉高祖规定了《授粥法》。唐太宗李世民对灭隋兴唐的老一辈功臣关怀备至,对重要功臣视为父兄,亲如骨肉。清朝康熙皇帝在乾清宫设"千叟宴",招待年龄在65岁以上的各族文武大臣及退休人员1020人。与老人们举杯畅饮,并命皇子皇孙侍立观礼,给老人们敬酒。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现代社会吧!事实上,社会越发展,文明程度越高,尊老敬老的风气就应该越浓;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就是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风气好坏的一个显著标志。对老年人越尊敬,越能激发老年人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感,越能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经验、教训传授给后代人,也越能启迪青壮年人更加奋发图强,为社会多做贡献。

在我们敬爱的邓小平爷爷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收看了中央电视台上演的有关邓爷爷的记录片,知道邓爷爷是非常孝敬老人的。夏伯根是邓爷爷的继母,但邓爷爷对她如同对待亲生母亲那样,敬重、关心照顾她。15 岁时,邓爷爷顺江南下,30年后,他率领千军万马解放大西南后,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就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让夏伯根老人尽享天伦之乐。调回中央工作后,也把继母一同带到北京,使夏伯根老人能够安度幸福的晚年。邓小平爷爷身为国家的领导人,对继母关心备至,如同生母,几十年如一日,无愧一代伟人!

实际上尊敬老年人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从老年人本身来说,他们的阅历丰富,经验很多,为社会做出了很多贡献,现在年纪大了,再不能像青壮年一样工作了,但是,他们的大量知识、丰富经验是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可以作为社会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推动力量。老年人理应受到社会的尊敬和重视。

为鼓励公交车上的让座者,哈尔滨将印有“尊老爱幼纪念”的小书签当场送给让座者,倡导公交车上尊老爱幼的好风尚。现在,乘客一般都能给老人主动让座,很少再见到从前老人之间互相让座的尴尬情景。

“九九”重阳节前夕,我省“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小组组织评选并表彰了30位好儿女,他们都是尊老、敬老、助老的典范,在他们背后都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孝敬老人从来是上合天理、下合人伦的事情。孝子受到人们的尊重,不孝之人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在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程中,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老、敬老、爱老的淳厚民风中,孝敬老人,不但能保证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也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让我们以少先队员的名义要求自己,增强尊老敬老的意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言行切实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社会敬老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我呼吁:让我们携手努力,为老人们营造一个美满、安详、健康的晚年。并将这尊老、敬老、助老的优良道德传统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alex_lz2005 : 2007-06-14#8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孟子·梁惠王上》
“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

crystal_clear : 2007-06-14#9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孟子・梁惠王上》
“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
嗯, 是精华~

“幼吾幼”是天生滴, 动物界都晓得。 “及人之幼”难些。

“老吾老”说得好, 具体应该如何做泥? 是住在一起才算孝顺嘛?

alex_lz2005 : 2007-06-14#10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嗯, 是精华~

“幼吾幼”是天生滴, 动物界都晓得。 “及人之幼”难些。

“老吾老”说得好, 具体应该如何做泥? 是住在一起才算孝顺嘛?
一定不是。。。是不是又想到那篇我们的下一代的帖子了?
这个强。。。
道家擎子・天哕》孝的愚念:“以敬孝易,以?孝膣;以?孝易,以忘尤膣;忘尤易,使尤忘我膣;使尤忘我易,兼忘天下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膣。”

crystal_clear : 2007-06-15#11
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子无才便是德

按现代人说法, 把“才”理解为受教育,“德”理解为善良?
女子有许多种, 简单分为四种:

无才无德 ? 没受过教育又不善良
无才有德 - 没受过教育但很善良
有才无德 ?受过教育但不善良
有才有德 ?受过教育且善良

为什么推崇“无才有德 - 没受过教育但很善良”而不是推崇“有才有德 ?受过教育且善良”?

crystal_clear : 2007-06-15#12
回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zt
中攘文化?靳提倡的行?,指?女行?不??哙背父母、家奄的樘?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肺?定?常晷?表?。所洲「百行孝?先」,反映中攘民族??重?孝的愚念。
孝的一般表??孝?孝敬等。孝?指?了回?父母的养育,而?父母权威的肯定,?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孝顺在当个人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相矛盾的时候最经受考验,特别是在子女选择配偶时。
子女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而父母按照祖父母的意愿行事,而祖父母按照曾祖父母的意愿行事。。。

alex_lz2005 : 2007-06-15#13
回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子女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而父母按照祖父母的意愿行事,而祖父母按照曾祖父母的意愿行事。。。
前提是老一辈的人不能老糊涂了。。。:wdb6:

大胃贝克汉姆 : 2007-06-15#14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近来学习一下...

十二少 : 2007-06-16#15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嗯, 是精华~

“幼吾幼”是天生滴, 动物界都晓得。 “及人之幼”难些。

“老吾老”说得好, 具体应该如何做泥? 是住在一起才算孝顺嘛?
是呀,我也觉得即便是中国传统,中国人做得未必比别国人好

中国不是伊拉克 : 2007-06-19#16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就是儒学。

可惜儒学几千年前就做了皇帝老儿的姘头。

crystal_clear : 2007-06-20#17
回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前提是老一辈的人不能老糊涂了。。。:wdb6:
可是老年痴呆症并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crystal_clear : 2007-06-20#18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就是儒学。

可惜儒学几千年前就做了皇帝老儿的姘头。

儒学就是几千年前被皇帝册封为统治百姓的御用工具。

Exocell : 2007-06-20#19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哪些是精华该珍藏传给子孙后代,哪些又是糟粕该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欢迎大家踊跃发言~

礼仪廉耻,忠孝就免了吧

sat : 2007-06-20#20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儒学就是几千年前被皇帝册封为统治百姓的御用工具。
大错特错,儒家的那套是教君子不是教小人也就是你说的老百姓的。
中国皇帝用的都是法家的那套。

crystal_clear : 2007-06-20#21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大错特错,儒家的那套是教君子不是教小人也就是你说的老百姓的。
中国皇帝用的都是法家的那套。
愿闻其详~

sat : 2007-06-20#22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传统文化要花很大的功夫自己去学的,现在人太浮躁,急于批评自己完全不懂的东西。

中国不是伊拉克 : 2007-06-21#23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大错特错,儒家的那套是教君子不是教小人也就是你说的老百姓的。
中国皇帝用的都是法家的那套。
哈哈,几千年来中国用的就是“外儒内法”。

说白了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嘛。

胡萝卜就是儒家,大棒就是法家。

儒学的核心就是等级,就是礼教,就是让普通老百姓安安心心做下等公民嘛。

所以,什么时候儒家剥下了政治外衣,什么时候儒家才有发扬光大的可能。

中国不是伊拉克 : 2007-06-21#24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传统文化要花很大的功夫自己去学的,现在人太浮躁,急于批评自己完全不懂的东西。
为什么浮躁?

还不是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流毒在作祟么?

所以,当代中国的乱象,

传统文化是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滴。

中国不是伊拉克 : 2007-06-21#25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坦白地讲,

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

首先是束缚和制约。

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的影响,其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

中国不是伊拉克 : 2007-06-21#26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中国的传统文化,

普遍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

什么是基本的人文精神?

人人平等,保障个人权利与自由免受公权力的侵犯,制约公权力。

西方有古希腊的民主思想,所以才有文艺复兴,才有欧洲对全世界的殖民。

中国传统文化要想振兴,首先就要反省自身,吸收西方的人文思想,而不是只会成天指责草根们的漠然,和精英们的背叛。

sat : 2007-06-21#27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为什么浮躁?

还不是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流毒在作祟么?

所以,当代中国的乱象,

传统文化是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滴。
我不觉得,子孙没用怪祖宗,人家祖宗还没怪你家业都败光呢。
学而优则仕不是什么流毒,而是以前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己的抱负所在。
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无此抱负亦无文化的人却怪传统文化,其实只是自身根性下劣,学不到祖宗好的倒是坏了不用学都会了。

中国不是伊拉克 : 2007-06-21#28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传统文化倘若不能彻底反省,凤凰涅磐,最终会被时代所彻底抛弃。

中国不是伊拉克 : 2007-06-21#29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我不觉得,子孙没用怪祖宗,人家祖宗还没怪你家业都败光呢。
学而优则仕不是什么流毒,而是以前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己的抱负所在。
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无此抱负亦无文化的人却怪传统文化,其实只是自身根性下劣,学不到祖宗好的倒是坏了不用学都会了。
“学而优则仕”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学问做得好的人要“兼济天下”。

怎么个“济”法呢?

还不就是成为食肉者的一分子而已。

皇帝老儿希望的就是网罗精英收于麾下,反正天下大的很,分给这些精英们一点又何妨?

然后呢?皇帝与精英组成精英集团,齐心协力鱼肉天下。

草根们能做什么呢?

想造反?对不起,“忠孝”之道框着你;

想归隐南山?对不起,儒家是提倡入世的。

所以,儒学的本质就是皇帝老儿的姘头,这个一点不假。

sat : 2007-06-21#30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西方的东东远远没有东方的东东更注重人,也许就是你所说的人文精神吧,套一下。你所崇尚的原来就是一定要弄死苏格拉底的民主呀。

中国不是伊拉克 : 2007-06-21#31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我不觉得,子孙没用怪祖宗,人家祖宗还没怪你家业都败光呢。
学而优则仕不是什么流毒,而是以前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己的抱负所在。
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无此抱负亦无文化的人却怪传统文化,其实只是自身根性下劣,学不到祖宗好的倒是坏了不用学都会了。
哈哈,好个“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往圣教给我们什么了?一边给草根们灌迷魂汤,一边跟精英们说下手不要那么狠?

儒学带给我们什么了?

如果没有西方文明的冲击,我敢说中国现在仍生活在“天子脚下”。

“万世之太平”靠什么?靠统治阶层的道德自省?

布什说得好,人类文明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把统治者装进了笼子,让它不能随便咬人――这才是“万世之太平”的有效保障。

中国不是伊拉克 : 2007-06-21#32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西方的东东远远没有东方的东东更注重人,也许就是你所说的人文精神吧,套一下。你所崇尚的原来就是一定要弄死苏格拉底的民主呀。
请明确问题:西方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人平等,与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有效保障。
东方文明当然也注重人,但注重的是对草根的道德训化,和对精英的道德提醒。目的还是为皇帝老儿的统治服务嘛。

中国不是伊拉克 : 2007-06-21#33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强烈反对少儿读经运动,坚决抵制文化保守主义

http://post.iask.ca/canadameet/topic/114863

中国不是伊拉克 : 2007-06-24#34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1

crystal_clear : 2007-06-24#35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请明确问题:西方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人平等,与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有效保障。
东方文明当然也注重人,但注重的是对草根的道德训化,和对精英的道德提醒。目的还是为皇帝老儿的统治服务嘛。
西方文明源自基督教文明。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为人是按着上帝的形象造的,不论你是否精英,是否富裕,是否年富力强,是否四肢健全, 不论你是男女老少,都是一样的有尊严, 有人格。

lilianou : 2007-06-26#36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传统文化要花很大的功夫自己去学的,现在人太浮躁,急于批评自己完全不懂的东西。
同意,光认识个儒家就认为已经认识了整个中华文化,哈哈~

紅袖添香不讀書 : 2007-06-26#37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文个屁化,要是有文化如今这个年代还会有黑奴和奴隶买卖?

中国不是伊拉克 : 2007-06-26#38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路过。

life990 : 2007-06-27#39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学习了

中国不是伊拉克 : 2007-06-27#40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偶尔见到,贴来与各位分享:

附件


wangfeifei : 2007-07-11#41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中国是个有历史、没文化的国家

crystal_clear : 2007-07-11#42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偶尔见到,贴来与各位分享:
这位硕儒蒋庆是大智慧哦~

crystal_clear : 2007-07-11#43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中国人不善于学习~

lilianou : 2007-08-12#44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中国人不善于学习~
因为自己不学习,所以就说中国没文化,而不是自己没文化 :)

那就一起来学习吧

lilianou : 2007-08-12#45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二十四节气

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阳历,而华人计历更多采用“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对应于“阳历”又称“阴历”,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观念了,进入战国,魏国人石申编制了一张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关系的星图表,这是全世界第一张星图表,标志着中国的天文学走入一个新时代。

  阳历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计算,这一周一共是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为方便以 365 天做为一年,每隔四年设一个闰月,使原本 28 天的二月增加为 29 天。
  阴历则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这个周期大致是 29 天 12 小时 44 分 4 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 354 天,比阳历少 11 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所以我国古时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后来又用“19年7闰”的方法来设定闰月。目前在科学指导下,闰月设置就更精确了。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这二十四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般更适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自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为了方便记忆和传颂,古人还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谣和诗歌。

lilianou : 2007-08-12#46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节气谣谚诗歌

  民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或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两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民谚: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在四川地区,还流传着一首《节气百子歌》: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帐主子。”

  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夏九九歌: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争向路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lilianou : 2007-08-12#47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节气的安排及含义




立春

  2月3日~5日,太阳达黄经315度。“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回暖,万物更新,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

  2月18日~20日,太阳移至黄经330度。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7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春雷开始轰鸣,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过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但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3月21日~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分”是“半”的意思,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4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15度。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谷雨

  4月19日~21日,太阳移至黄经30度。“雨生百谷”,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

  5月5日~6日,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万物生长,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也已进入夏季欣欣向荣的繁忙季节了。


小满

  5月20日~22日,“满”,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5日~7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在北方是割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和夏种了。


夏至

  6月20日~22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90度,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夏至前后,我国许多地方都进入了闷热夏季,气温一般都在30℃以上,最高气温常常突破37℃。
  也许是天气太热的缘故,古代作官的要放假,百姓们也都轻松一下。据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史》礼志里的记载较为具体:“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是用来驱热的,而香囊则可压汗臭,用这两种物品纳凉消夏显得非常实用。
  夏至来临之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已进入梅雨季节,而梅雨天气温高、湿度大、日照少,正是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夏至这天,把用菊叶烧成的灰撒在农作物上,作物就不会遭受病虫害,因为菊叶灰里含有一种杀虫的化学成分菊脂,它便成了古代的一种绿色“农药”。
  夏至“忌雨”的习俗,其实就是一种气候期盼。古时农家把夏至半个月分为头时(前三天)、二时(中间五天)和末时(后七天),农人最怕的就是“时中下雨”和“时末打雷下雨”,为此“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反映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处境,因为夏至半个月内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对农作物生长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过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作物开始需要水分了,所以农家都盼望分龙日(即农历五月二十日)以后,老天能及时下雨。至今,我国许多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气象谚语“二十分龙二十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
  “疰夏”是一种季节性病症,主要源于天气的暑热和体质的虚弱。古人预防疰夏一般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这一时段的习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的风俗;第二阶段则从夏天开始,有关“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风俗,近人胡朴安在《仪征岁时记》中记载道:“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拦蔗霜为糕,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


小暑

  7月6日~8日,太阳达黄经105度,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2日~24日,此时太阳已达120度,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大暑不热”、雨水偏多的反常年份。


立秋

  8月7日~9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135度。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2日~24日,“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7日~9日,此时太阳达黄经165度,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24日,太阳移至黄经180度,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

  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


霜降

  10月23日~24日,此时太阳达黄经210度。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霜降并不是降霜,天气寒冷造成,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11月7日~8日,太阳移至黄经225度,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

  11月22日~23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240度,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6日~8日,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

  12月21日~23日,太阳移至黄经270度,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短,气温持续下降,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

  1月5日~7日,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会有霜冻。


大寒

  1月20日~21日,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lilianou : 2007-08-13#48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天干地支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
  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是一个谜。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其传入中国的途径,可作大胆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
  一些学者从我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为驳干支外来说,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十天干的含义

  天干地支的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大体含义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由此可见,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而太阳的循环往复周期,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十二地支的含义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万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指阳气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
  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
  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


六十甲子顺序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甲子纳音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称六十甲子。又每两组配一纳音五行,到底是什么意思,至今仍是一个谜。

  甲子、乙丑,配海中金;
  丙寅、丁卯,配炉中火;
  戊辰、己巳,配大林木;
  庚午、辛未,配路旁土;
  壬申、癸酉,配剑锋金;
  甲戌、乙亥,配山头火;
  丙子、丁丑,配洞下水;
  戊寅、己卯,配城墙土;
  庚辰、辛巳,配白腊金;
  壬午、癸未,配杨柳木;
  甲申、乙酉,配泉中水;
  丙戌、丁亥,配屋上土;
  戊子、己丑,配霹雷火;
  庚寅、辛卯,配松柏木;
  壬辰、癸巳,配常流水;
  甲午、乙未,配沙中金;
  丙申、丁酉,配山下火;
  戊戌、己亥,配平地木;
  庚子、辛丑,配壁上土;
  壬寅、癸卯,配金箔金;
  甲辰、乙巳,配佛灯火;
  丙午、丁未,配天河水;
  戊申、己酉,配大驿土;
  庚戌、辛亥,配钗钏金;
  壬子、癸丑,配桑松木;
  甲寅、乙卯,配大溪水;
  丙辰、丁巳,配沙中土;
  戊午、己未,配天上火;
  庚申、辛酉,配石榴木;
  壬戌、癸亥,配大海水。

  以下摘录《三命通会》之“论纳音取象”,以体味其义:

  昔者,黄帝将甲子分轻重而配成六十,号曰花甲子,其花字诚为奥妙,圣人借意而喻之,不可着意执泥。
  夫自子至亥十二宫,各有金、木、水、火、土之属,始起于子为一阳,终于亥为六阴,其五行所属金、木、水、火、土,在天为五星,于地为五岳,于德为五常,于人为五脏,其于命也为五行。是故甲子之属乃应之于命,命则一世之事。故甲子纳音象,圣人喻之,亦如人一世之事也。何言乎?

  子丑二位,阴阳始孕,人在胞胎,物藏其根,未有涯际;寅卯二位,阴阳渐开,人渐生长,物以拆甲,群葩渐剖,如人将有立身也;辰巳二位,阴阳气盛,物当华秀,如人三十、四十而有立身之地,始有进取之象;午未二位,阴阳彰露,物已成奇,人至五十、六十,富贵贫贱可知,凡百兴衰可见;申酉二位,阴阳肃杀,物已收成,人已龟缩,各得其静矣;戌亥二位,阴阳闭塞,物气归根,人当休息,各有归着。详此十有二位先后,六十甲子可以次第而晓。

  甲子乙丑何以取象为海中之金?盖气在包藏,有名无形,犹人之在母腹也;壬寅癸卯绝地存金,气尚柔弱,薄若缯缟,故曰金泊金。庚辰辛巳以金居火土之地,气已发生,金尚在矿,寄形生养之乡,受西方之正色,乃曰白蜡金;甲午乙未之气已成,物质自坚实,混于沙而别于沙,居于火而炼于火,乃曰沙中金也,壬申癸酉气盛物极,当施收敛之功,颖脱锋锐之刃。盖申酉金之正位,干值壬癸,金水淬砺,故取象剑锋而金之功用极矣;至戌亥则金气藏伏,形体已残,锻炼首饰,已成其状,藏之闺阁,无所施为,而金之功用毕,故曰庚戌辛亥钗钏金。

  壬子癸丑何以取象桑柘木?盖气居盘屈,形状未伸,居于水地,蚕衰之月,桑柘受气,取其时之生也;庚寅辛丑则气已乘阳,得栽培之势力其为状也,奈居金下,凡金与霜素坚,木居下得其旺,岁寒后凋,取其性之坚也,故曰松柏木,戊辰己巳则气不成量,物已及时,枝叶茂盛,郁然成林,取其木之盛也,故曰大林木;壬午癸未,木至午而死,至未而墓,故杨柳盛夏叶凋,枝干微弱,取其性之柔也;故曰杨柳木;庚申辛酉,五行属金而纳音属木,以相克取之。盖木性辛者,唯石榴木;申酉气归静肃,物渐成实,木居金地,其味成辛,故曰石榴木;观它木至午而死,惟此木至午而旺,取其性之偏也;戊戌己亥,气归藏伏,阴阳闭塞,木气归根,伏乎土中,故曰平地木也。

  丙子丁丑何以取象涧下水?盖气未通济,高段非水流之所,卑湿乃水就之乡,由地中行,故曰涧下水;甲寅乙卯,气出阳明,水势恃源,东流滔注,其势浸大,故曰大溪水;壬辰癸巳,势极东南,气傍离宫,火明势盛,水得归库,盈科后进,乃曰长流水也;丙午丁未,气当升降,在高明火位,有水沛然作霖,以济火中之水,惟天上乃有,故曰天河水;甲申乙酉,气息安静,子母同位,出而不穷,汲而不竭,乃曰井泉水;壬戌癸亥,天门之地,气归闭塞,水力遍而不趋,势归乎宁谧之位,来之不穷,纳之不溢,乃曰大海水也。

  戊子己丑何以取象霹雳火?盖气在一阳,形居水位,水中之火,非神龙则无,故曰霹雳火;丙寅丁卯,气渐发辉,因薪而显,阴阳为治,天地为炉,乃曰炉中火也;甲辰乙巳,气形盛地,势定高冈,传明继晦,子母相承,乃曰覆灯火也;戊午己未,气过阳宫,重离相会,丙灵交光,发辉炎上,乃曰天上火也;丙申丁酉,气息形藏,势力韬光,龟缩兑位,力微体弱,明不及远,乃曰山下火也;甲戌乙亥谓之山头火者,山乃藏形,头乃投光,内明外暗,隐而不显,飞光投乾,归于休息之中,故曰山头火也,庚子辛丑何以取象壁上土?气居闭塞,物尚包藏,掩形遮体,内外不交,故曰壁上土;戊寅己卯,气能成物,功以育物,发乎根茎,壮乎萼蕊,乃曰城头土;丙辰丁巳,气以承阳,发生已过,成其未来,乃曰沙中土也;庚午辛未,气当成形,物以路彰,有形可质,有物可彰,乃曰路傍土也,戊申己酉,气已归息,物当收敛,龟缩退闲,美而无事,乃曰大驿土也;丙戌丁亥,气成物府,事以美圆,阴阳历遍,势得期间,乃曰屋上土也。

  余见路旁之土,播殖百谷,午未之地,其盛长养之时乎?大驿之土通达四方,申酉之地,其得朋利亨之理乎?城头之土取堤防之功,五公恃之,立国而为民也,壁上之土明粉饰之用,臣庶资之,爰居而爰处也;沙中之土,土之最润者也,土润则生,故成其未来而有用;屋上之土,土之成功者也,成功者静,故止一定而不迁。盖居五行之中,行负载之令,主养育之权,三才五行皆不可失,处高下而得位,居四季而有功,金得之锋锐雄刚,火得之光明照耀,木得之英华越秀,水得之滥波不泛,土得之稼穑愈丰。聚之不散,必能为山,山者,高也;散之不聚,必能为地,地者,原也。用之无穷,生之罔极,土之功用大矣哉!

  五行取象,皆以对待而分阴阳,即始终而变化。如甲子乙丑对甲午乙未,海中沙中,水土之辨,刚柔之别也;庚申辛已对庚戌辛亥,白蜡钗钏,乾巽异方,形色各尽也;壬子癸酉对壬午癸未,桑柘杨柳,一曲一柔,形质多别也;庚寅辛卯对庚申辛酉,松柏石榴,一坚一辛,性味迥异也;戊辰己巳对戊戌己亥,大林平地,一盛一衰,巽乾殊方也;戊子己丑对戊午己未,霹雳天上,雷霆挥鞭,日明同照也;丙寅丁卯对丙申丁酉,炉中山下,火盛木焚,金旺火灭也;甲辰乙巳对甲戌乙亥,覆灯山头,含光畏风,投光止艮也;庚子辛丑对庚午辛未,壁上路旁,形分聚散,类别死生也;戊寅己卯对戊申己酉,城头大驿,东南西北,坤艮正位也;丙辰丁巳对丙戌丁亥,沙中屋上,干湿互用,变化始终也。圆看方看,不外旺相死休;因近取远,莫逃金木水火土。以干支而分配五行,论阴阳而大明始终。天成人力相兼,生旺死绝并类。

  呜呼! 六十甲子圣人不过借其象以明其理,而五行性情,材质,形色,功用无不曲尽而造化无余蕴矣。

传说中的鸟人 : 2007-08-13#49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谢谢楼上的。很感兴趣,请继续。

lilianou : 2007-08-20#50
回复: 【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

何为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是由十一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

  长期以来,不少人将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名著《论衡》视为最早记载十二生肖的文献。《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种生肖,所缺者为龙。该书《言毒篇》又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这样,十二生肖便齐全了。
  《周礼·春官·冯相氏》载:“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时间的分割以十二累进,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
  《国语·晋语四》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甚至天子妻妾也有“十二女”之说。
  《后汉书·荀爽传》:“故天子娶十二妇,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
  近年,在神农架地区发现了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其中有一个讲述干支来历的故事:“开天辟地之初,玄黄骑着混沌兽遨游,遇到女娲。女娲身边有两个肉包,大肉包里有十个男子,小肉包里有十二个女子。玄黄说:‘这是天干革命地支神,来治理乾坤的。’于是,为他们分别取名,配夫妻,成阴阳。男的统称天干,女的则为地支。”这一创世神话故事,讲干支,讲玄黄神、女娲神,讲乾坤阴阳,将干支的“身世”推溯得十分久远。
  古代历来以天为主、地为从。十天干又叫十母,对应的十二地支则别称十二子。汉代蔡邕《月令章句》:“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大桡是黄帝时代的大臣,这里的配成六旬,即六十甲子,取了天干十和地支十二的最小公倍数。干与支按顺序相配合,由甲子乙丑……一直排至癸亥为第六十对,正好干、支均用最末一位,再排便是重由甲子开始,这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其中,每个天干出现六次,每个地支出现五次。

  十二生肖的产生,有着天文学的背景。在原始时代,先民们体验着寒暑交替的循环往复。
  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女真旧绝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纪年,问则曰‘我见青草几度矣’,盖以草一青为一岁也。”
  宋代孟珙《蒙鞑备录》也记:“其俗每草青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
  后来,又有观天者发现月亮盈亏周期可以用来丈量岁的长短,发现十二次月圆为一岁,这一发现,是初期历法最精度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视为传达天意的“天之大数”。天干需地支为伴,日月相对,天地相对,就非“十二”莫属了。子鼠丑牛……戌狗亥猪。天下动物很多,古人为何选择了这十二种动物为属相?
  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
  “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
  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
  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杀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
  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犯属兔。
  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龙行雨之时,故辰属龙。
  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属蛇。
  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
  羊啮未时之草而茁,故未属羊。
  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
  月出之时,月本坎体,中含金鸡之精,故本属鸡。
  亥时,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

  另一种说法,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
  我国至少从汉代开始,便已经根据太阳升起的时间,将一昼夜区分为十二个时辰并采用十二地支计时法来记录这十二时辰(大时),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这样一昼夜便是现在所称的二十四小时。
  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
  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据说也是牛开始耕田的时刻。
  三时到五时,是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
  五时到七时,为犯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人间的兔子也开始出来觅食。
  上午七时到九时,为辰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
  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起来。
  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为午时,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
  下午一时到三时,是未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
  下午三时到五时,为申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
  五时到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
  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守夜。
  晚上九时到十一时,为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列,还有各种传说,这类故事,或似开心解闷的笑谈,或似贬恶扬善的寓言,文学成分较浓。但是,生肖座次的排定,决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最初未必就是一次提名十二种,也许只有四五个,也许曾有过超额的局面,后来优胜劣汰,定额定员并定位了,一直传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