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园论坛

转贴几个移民经历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1751/

hanhan : 2004-10-14#1
哭着告诉大家―写给要来加拿大的朋友


(一)

  我到加拿大已经三个月了,写点东西给大家看,不知是否对大家有用。

  首先要说的是,加拿大不是天堂,别把这里想的太好。这里甚至算不上好。空气什么的当然要比国内好,但是废纸、饮料盒什么的也随处可见。

  第一,这里的经济形式受美国影响巨大,而且往往是美国经济好转很久它刚刚起步,可是美国一有问题,它马上就体现出来了。

  第二,到这里要知道,这里办事效率奇低,什么事都不能着急,来这里你会觉得加拿大人有的是时间。

  第三,中国人,尤其是新来的,很受歧视,其中甚至包括你会讲粤语的同胞或者什么阿富汗的难民,虽然他们可能大字不识两个,更没有什么学历。

  第四,如果你对工作不挑剔的话,找个养家糊口的很容易,当然是层次比较低的活儿,不过足够你付房租和吃饭了。和收入比起来,这边物价很低。

  第五,如果你有孩子,国内又有人能帮你带,建议你初来时别带,稳定后再接出来。因为这里规定12岁以下孩子必须有成年人监护,如果你违反法律的话,真的会取消你的监护权,不是开玩笑。有一个父亲因为骂了孩子两句,被孩子报警,结果法庭判他禁入家门,现在只好借宿朋友家。

  第六,在这里你的心态一定要放好,不能着急不能上火。因为到这里你会有有劲没处使的感觉。什么都会慢慢好起来的,但是不要着急,虽然加拿大的天很蓝,但是仍然不会掉馅饼。

  第七,来了以后,这里有很多政府资助的免费学习机会,比如英语、会计、护理什么的,要充分利用。此外图书馆,各个网站要经常去,有很多信息。还有要多交朋友。

  第八,来了以后要睁大眼睛,多观察,多学习。

  来加之前查了很多网站,看应该带什么。来了以后仍然觉得有的带多了,有的不必带。日常用品方面能带的尽量多带,比如剪刀、饭碗、毛巾什么的,这里很贵。但是平底锅、洗衣粉、洗发香波、沐浴露、润肤露不必带,这边的又好又便宜。电脑价格和国内差不多,不必费事带,除非你电脑留在国内无人可给,行李里又有地方。衣物方面以休闲的为主,加拿大人特别不讲究。正规衣服有一两套足够。皮鞋以平跟或者矮跟为主,很少有穿高跟的。如果带孩子来,建议给孩子多带些大小不同的衣物和鞋,要好穿好脱的。常用药物可以带一些。如果你很讲究吃的话,木耳、香菇等干货可以带些。

(二)

  准备行装是一个大事。定好机票的朋友先要确认是哪个航空公司的航班,各个航空公司对行李有不同的规定,一定要先打听好。一般是每张机票(包括两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带两大一校大的是指长宽高加在一起不超过158厘米,重量不超过32公斤。小的是指长宽高加在一起不超过112厘米,重量不超过 8公斤的随身行李。加航(仅限新移民航线)在有些时候会允许每家免费多带一个大的,再半价带一个大的,最好事先问清楚。小的随身行李不建议买硬壳的拉杆箱子,在登机口有时会有一个铁制架子,只有能放进去的箱子才让你带上飞机,否则一律托运(当然不是免费)。那种硬壳箱子十之八九放不进去。建议你用一个双肩背包,再大他也不管,又很能装,到了加拿大也用的上。

  大的箱子建议买一个质量很好的以备以后来回,其余不必买的太好,纸箱我觉得比较合适,既好装东西,坏了又不可惜,一般又不会丢,以后也还可以用,17英寸电脑显示器的盒子大小比较合适。航空公司搬运行李的时候很野蛮,有的朋友的箱子仅用一次就支离破碎,不能再用了。不管什么箱子一定要用打包带和封箱纸缠结实,否则不等到地方就零碎了。在箱子外面不同的方向,用颜色鲜明的笔写清姓名、航班、目的地、加拿大的地址(当然是英文)。要转机的朋友请注意,办完入境手续后行李可以直接送到传送带上,不必再经过海关检查。

  安全是时刻要注意的。因为从国内移民来的朋友一般都带有现金,所以是洋偷儿们的目标。转身个功夫就丢了个一干二净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钱和重要的文件一定要时刻(时刻!)不离身,建议买个腰包,虽然带着有点傻,但是绝对有必要。切记切记!我绝对没有吓唬大家的意思。

  别等到移民纸要到期了才落地,不一定出点什么岔(比如美国的9-11),给自己留出点时间。

  至于带什么衣服,取决于你到哪个城市。温哥华最冷的时候也用不着羽绒服,而到多伦多的朋友一定要带足够的过冬衣物,帽子、围巾、手套,一样都不能少。但是厚的毛衣毛裤可以不带,因为冬天到处都有暖风,在室内很暖。加拿大人很怪,夏天很热的时候,冷气开的很足,打到十几度,在室内得穿牛仔裤和针织衫;等到冬天,外面天寒地冻的时候,又把暖风开的足足的,打到二十几度,在室内可以只穿T恤。所以买衣服时要记住一条,一定要好穿好脱卸的,比如开衫。用乱穿衣形容加拿大人绝对正确,象现在,既有人T恤外面套马甲,也有人穿羽绒大衣。在加拿大穿什么都可以,什么都不穿也可以,没有人在意别人的穿着。至于衣服的质地,一定要买可以烘干而不变形的,因为在这里很多衣物不是晾干,而是烘干的,尤其是住公寓的朋友要注意这一点。冬天的棉鞋不要带,因为这里冬天下雪后会撒盐来化雪,国内的鞋子没有经过防盐处理,很快就会坏掉。电话机这里很贵,可以带过来。各种型号的电池也可以买一些。照片不必带,因为需要照片的地方都会给你现照。

  最近落地的朋友建议不要带任何白色粉末状的东西,也不要在随身行李里携带任何能构成危险的东西,比如发胶、任何锐器、餐具(哪怕是塑料的)。

(三)

  来加拿大之前,请朋友们一定做好心理准备,要做好在身体和精神上吃苦的准备。在精神上,要忍受寂寞、想家的滋味,要承受压力,所以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咬牙挺祝在身体方面,刚来的朋友既要学习,又要工作,确实很累。送给大家一句话:一年大苦,二年小苦,三年不苦。记住,生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的。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当然,我是指一般人,在国内非常有地位,非常有钱的人建议你不要来,在加拿大你会找不着感觉的。

(四)

  我的邮件地址是:tutu1234567@sina.com,不过我平时很忙,白天上课,晚上上班,不一定有时间回复你,只有周末才有时间,所以有事请你不要着急。

  说到去哪个城市,我觉得多伦多打工机会多,又有多大及约克两所较好的大学,所以应该比较适合你,但是这两所大学都是好进(相对而言)难出,进去了并不一定就能毕业,在这边读MS很苦的,要作好准备。温哥华的BCIT也不错,而且温哥华的最低工资已经涨到 8元/小时(多伦多是6.85元/小时),工作机会也不少。但是相对于加拿大其他城市来说,这两个城市的房租和日常消费都要高一些。

  至于该不该出国,各人情况不同有不同的想法。静雨青竹朋友,我想你应该年纪不大,出来闯一闯,见见世面总没有什么坏处。问题是你的个人情况是怎样的,有没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尤其是一个人出来,刚开始既无亲戚,又无朋友,你能不能挺得祝不是说出来就是为了读书,主要是想好读书是为什么,这是一个大前提,然后再决定到那里去读书以及读完书以后去哪里。

  我从国内出来,放弃了一份很让人羡慕的工作,但是我不后悔,因为我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女儿。现在我苦一些,她将来就不必再象我一样大学毕业再出来从头干起,她会和所有加拿大的孩子一样享有同样的机会。而且她再不必背着沉重的大书包,把自己的个性一点一点地扼杀在一本本一成不变的教科书中,变成一个只会读书的机器。我要让她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要让她有时间有机会去做她喜欢做的事情,过一种她自己要过的生活,要让她知道什么样的天叫做蓝天,什么样的云才叫做白云。但是我这样选择只是我一相情愿,到底这种生活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未来,结果只有将来才知道。在加拿大,性、爱滋并暴力、吸毒、恐怖事件到处都有,我究竟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把我的女儿教育成为一个健康有用的人,我也不能确定。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我给她提供了机会,剩下的就看她自己的了。我不知道你是否明白了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给自己机会!

  要说有发展,我建议你去美国。加拿大是个悠闲的国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前途。但是生活很容易,压力校如果将来想要回国发展,建议你选一个有前途的专业读个学位什么的,镀镀金。回国后去浦东、北京找个外企,年薪几万应该没问题。问题不在于是不是能够把留学的钱挣回来,而是你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给自己赢得了一块生存空间,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想留在国外,建议你去读实用的 COLLEGE,时间短,见效快。如果想留在国外,听我说句实话,现实点,你永远也不可能溶入到当地的主流社会中,你永远只能是一个外来人,即使你将来很有钱。想一想我们城里人怎么看外地民工(即便是很有钱的民工)吧,那就是加拿大人对我们的看法。当然这并不妨碍你买车买房,也不会有人禁止你呼吸加拿大的新鲜空气。

  不多写了,下星期会写点别的我认为会对大家有用的东西。

(五)

  我刚开始写这些连载的时候只是想把我的体会写出来,给大家做个参考,没有想到会引起这么多朋友的关注和肯定,谢谢大家。

  我收到了很多邮件,大家都很信任我,希望我能给些参考意见。我要说的是各人情况不同,有不同的考虑,我的意见不见得适合。但是大家既然这样信任我,我一定认真考虑,然后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只是我这个星期有一个考试,所以不能及时给大家回信,等考完以后,我再回复大家可以吗?不好意思,请大家谅解。

  几件小事要提醒大家:

  一是来的时间。留学的朋友请你注意学校的入学日期,自己掌握,我不太知道这方面的情况。移民的朋友请注意,每年的五、六、九、十月份是就业高峰,如果你想找工作的话,请提前一个到一个半月落地,因为办理SIN卡要四周到六周时间,没有SIN卡,比较正规的公司都不会雇佣你。

  二是来之前最好能换点加币硬币(25分的打电话用,一元的在机场推行李车用。行李车用完还回去的时候一元硬币会退回来)。国内中国银行没有加币现钞可换,除非你认识银行的人。怎么换加币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如果实在没有加币,就带点美元零钱,在加拿大的机场可以换点加币,但是要收点手续费。换多少看你的具体情况。比如在机场雇人帮你运行李,大概十到二十加币。吃点东西大概不到十加币。在飞机上喝饮料免费,但是喝啤酒要五加币。

  三是飞机上要十几小时,多喝水,多走动,建议穿宽松的衣服和舒适的软鞋。在下飞机之前要将入境卡填好,免得下飞机后耽误时间。下飞机以后,会有人手举写着“新移民”(中英文)的牌子,跟着他走,照着他说的做就行了。

hanhan : 2004-10-14#2
我的加拿大四年

  考完公民试,开车上班的路上不禁回想起我的加拿大生活。 我来这里也四年了。真不可思议,从九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开始工作,我从未在一个城市连续呆满三年,多伦多是第一个,也许会在这呆一辈子,加拿大真的成了我的家。

  这四年来也算经历些风雨,也有些心得,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也算共勉吧。

  2000年初,我们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来到多伦多。当飞机快要降落时,看着地面上的灯光。我对LP说:无论今后再困难,我们一定会挺住,会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我们不会比任何来这儿的人差。这四年来我们付出了努力,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2000年的时候租房不象现在哪么容易。记得当时我们打开新岛日报基本没什么空房,好容易找到一家地库,主人不在,我们就提着行李在他家的台阶上等他下班。房东是一个不错的广东人,我们在哪一住就是八个月。第一天晚上,没有床,我们就在冰 冷的地砖上铺上褥子过了一夜。接下来的一个月是快乐的一个月,我们和所有的新移民一样,到处走走看看,买东西的时候一概乘上5.5与国内比。白天上ESL,晚上回家做饭上网看国内新闻,那时连电视都没舍得买:)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

  说起在东区唐人街住的这段时间,就不得不说说印象深刻的几件事:

  第一件“自行车” 。现在来的很多朋友可能很少去买什么YARD SALE了。但我们刚来的时候对她可是挺感兴趣。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收入,总觉得买任何东西都很贵。YARD SLAE 往往能买到些价廉物美而且实用的东东,自行车就是一个。当时觉得每周买菜来回坐车太贵,所以总想买辆自行车,可新的要100多,舍不得 。一个周六在房子周围遛哒的时候看见一老白正“压塞”呢,有两部旧车,立马蹦了过去,车子有点锈,不过骑没问题。一番讨价还价35刀2部搞定。自从有了车,我和LP常常开着我们的“宝马” ,湖边唐人街的瞎逛,着实为我们省了不少车票。不过我们那时候都不知道骑车也要带头盔,幸好也没什么警察叔叔来开罚单。现在有时在街上看见一些JJDDMM们骑着车子,我LP马上就跳出来说“当年我们也有两部自行车,那时你去打工,我就自己骑车上唐人街买一大包菜背回来” 。可在我的影象中,每次都是我背了一大包回来。怎么变成她了呢?一直搞不懂。那2辆车在我们搬离东区后,就完成了它的使命,我LP的同学夫妇成了它们的新主人。现在这两部车可能都已成为废铁了吧,LP时时还提起,一直怨我没给它们拍照留念呢.

  第二件事“拣沙发” :不知有多少人来到这个国家后拣过家具,反正我是一个。那时没有家具,也不舍得花钱买。有一天从ESL回来,看见一张沙发丢在路边,没什么大问题,正合适我们租的basement的小厅。碍于面子LP不愿意搬,我自己又搬不动,而且大白天,脸上也挂不住,最后决定先回家,等月黑风高之时再下手。回到家和合租的哥们一商量,决定晚8:00出发,行动代号“蚂蚁搬家”。如果被别人捷足先登就算了。到了8:00左右,天还挺亮(心里这个气) ,但在窝里人的催促下,也只好出发了。接下来的事是:我们两抬着沙发走了大概1公里路,歇了七八次,从那以后才知道1公里原来这么长,沙发是那么的重,最关键的是,还遇上一老黑全家, 隔着马路祝我们“enjoy life”, 我们两这个气……到家时。两人都快虚脱了,可两位太太却兴高采烈的布置起客厅来了.

  第三件事“人虫大站”:住过downtown的都知道那的房子2多,“蟑螂和老鼠”。我LP在国内没见过蟑螂,所以特害怕。其它的钱没舍的花,杀虫剂倒是大把买,可这些虫子杀不绝,每天都能发现,LP大人整天尖声惊叫,我得时时脱下鞋子去拍打,如果没打着,就是我和小强是亲戚故意放生,可怜我堂堂7尺常常满屋追着小强跑 ,后来发现卧室有,半夜经常被叫醒开灯查看是否有小强爬上床,在那里的8个月,我们不停的于敌人作战,最后我们被打败了,用LP的话说“打死也不回downtown住了”

  回到正题,一个月后我们收到了SIN卡,真正的加拿大生活来了。我对LP说,我去打工,你的英文比我好,在家专心找工作吧,实在不行就去上学,一个家里不能有2打工的,如果打工是我们最后的路,那我们不适合这儿。

  那时我们没什么朋友,也没什么信息来源,只知道在新岛日报上找工作。有一家“*虹中介” 在中区唐人街,去了要我交100刀,坑定有工作,我这人特容易信人,但这次那位女士实在是太热情了,把工作书得太好了,打消了我掏钱的念头。我一个什么也不懂的新移名,会有这么好的工作等我?(事实上他们确实也为从主国来的同胞们介绍了很多工作,很多人的第一封工就是从他们那来的,有时我听一些新义民朋友大骂中介,其实在你对这个国家和社会不了解的情况下,他们确实为你解决了些问题,那么他们赚钱也是应该的,他们也付出劳动去寻找工作给你,如果你觉得这个钱不能给别人,那你就要自己去找了。扯远了 。后来又听说有个“越南人协会” 可以免费找工作,就一早去排队(我想和我同期的朋友,可能也有同样的经历) ,但连续两天一无所获。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竟黯然,难道我连打工的机会都得不到,难道一定要去洗盘子吗?

  在路上漫无目的的瞎逛着,一抬眼看见路边有家西人中介,心想死马当话马医吧,就推门进去了。连比划带讲,总算让白妹妹明白我是来找工作的,没想到马上让我填了一张表,说明天带上安全鞋,一早来排队。当时我连问作什么,多少钱一小时都不知道,就回家了。心想别人能干的,我一定也行。回家后马上和LP去ZELLARS买鞋(那时安全鞋是什么也没概念) 。

  第二天一早5:30就从家里出发,抬眼看看满天的星星,不禁大嚎一声“打工生涯开始了” ,然后飞快的支奔车站(省得被人看见,以为我神精病) 。到AGENCY要坐40分钟TTC,到那一看,哇靠!好几十个人一大片(可惜没有中国人,连个聊天的都没) ,等到6:20从OFFICE出来个人,开始念名字,分配车子。我糊里糊涂上了一部VAN(我觉得有车接送还挺美,到发工资时才知要扣钱:)) ,车上有7个人,去不同的工厂车子上了高速(当时什么DVP,401我 统统不知道) 估计是密西沙加的什么的方,反正开了快1小时,才把我送到工厂,等了20分钟,真冷啊!8:00,打工开始了!!在打工的快2个月里,大概换了六家工厂,每天都是5:20出发,晚上7:00左右到家,每天回家累得快散架,但每天$8的工作,使我们不用再动用国内的积蓄。第一次发工资,特兴奋,到小饭馆庆祝了一下(记得特清楚花了16.45, 小费给了3.55) ,这可是我们到加拿大后赚得第一笔钱,虽说不多,但个中滋味,别样心头。在打工的过程中,有一个巨大的收获就是我的口语突飞猛进(我这个人性格外向,乐于交友,这对我语言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这一收获远远大于大工所得。

  两个月的打工,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应象最深的有几件,一个我把它叫“ leslie 事件”,在打工的一家工厂,我和一个俄罗斯来的哥们关系不错,他是个航天技术的什么工程师。有一天他问我在哪住,我告诉了我的住址,他不知道,我就问他住哪,他说在leslis and ….,我一听leslie, 大喜,我家附近也有条路叫leslis, 就问他能否载我回家,他很爽快的答应了,下班了我们两一路聊着就回家了,很快从高速下来到了leslie/finch, 他说他家到了,我下车一看,傻了眼,不认识不是我们DOWNTOWN,那时我从没来过北边,只好硬着头皮找人问怎么才能坐到地铁(找到地铁我就知道怎么回家了) ,还好遇到一个老印巴,特热心,教我坐39路到底,就可以找到地铁了:) ,(这几年我还很奇怪,按说这可是我们中国人特多的地,怎么那时我一个中国人也没遇上呢?) ,最后到家已然8点多了。后来我有了车,查了地图才知原来有这么多leslie,幸好尤金老大不住在bamptom或其它什么地方的leslie,要不然死得更难看。

  另一个我叫它“subway事件” ,就象上面说的,找到地铁我就知道怎么回家了,可事就坏在这“subway”上了,当时在另一家工厂,还一个人不认识,中午吃饭时,就到周围逛逛,看见远远有”subway”, 心中一阵窃喜,这家好离地铁近,这下回家可以早点了。下了班我支奔“subway”, 推门一看不对,这么地铁改卖吃得了?不服!又围着building转了一大圈,”subway” 就这一个口,只好印着头皮进去问问,这一问倒把里面卖三明治的大妈逗得哈哈大笑,那天又是8:00点多才进家门,嗨……

  一晃就是一个月,LP大人不付重望,找到工作可以上班了。忽然间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小片曙光,我们对生活对自己都有了些信心。没过多久,我们来加后认识的一位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份$12/小时的工作,12/小时在现在可能不算什么,在当时那可是25000一年,虽说比很多人还差很远,可比起我那$8/小时的labour工那真是天上地下之差!记得面试的时候,穿得特整齐,真可谓沐浴更衣,早早来到,比预定时间提前了快2小时,在门口不断抽烟给自己打气,紧张得胃都有点痛。面试的时候,连话都说不清了,说实话也没太听得懂对方问什么(面试我的S经理,说话特清楚,看我是中国人,还特意说得慢,可惜…),反正只要问我会不会,我是统统会“ I can do it, no problem)”,最后还真录取了,开始了朝九晚五的工作。这家公司我一共做了一年,也有很多有趣的事,在一个部门里有位黑大哥,就把他叫E哥吧,我去的时候干活的就我们两,他大概干了快十年了,是个资生深老员工,在我去了后又召了个leader是个中东人,我们叫他M叔,S经理=S老大。M叔来了后,E哥特不服,自打我来了后,他老想作leader, 有事没事总是教育我,忽然间来了个M叔,老想着整人家。这样我这个小弟夹在中间,成了两边拉拢的对象,也挺有趣。M叔技术好,当时要做一套音响布线,跨6层楼,两部电梯,M叔干过,特有经验,老板就交给他做了,我打下手,M叔年纪大了,做得慢,快3个月还没完活,这下E哥可逮着了,到处和人说M叔技术不行,M叔也绝,一张图也不拿出来和E哥分享,后来确实拖得太久了,大老板也不高兴了,把S老大给骂了一顿,S 老大开会下令2周内结诉,没想到M叔3天后被炒了,这下成了烂尾工程,没有图纸全靠应想给它做完了。没多久我也走了,也不知那套系统后来有没问题,如果有E哥坑定搞不定,他连线在哪都不知:) ,老板可就惨了。

  人说老黑没脑子,没计划性,这也是有可能的。E哥常在发工资前2-3天和我借钱买烟抽,他工资比我高,我问他怎么老没钱,他的回答是一发工资就去酒吧,嗨,我走的时候还欠我十几刀呢.

  S老大人特好,特敬业每天都拿着一大包东西回家做,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他的工资单也才不到50K,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坑干,他说那些都是他的职责,他即让认可了这个工资,就要把事干好,他去过很多国家工作,来加拿大也不过5年,他说他来的时候比我还苦,没人给他机会,他是一步一个脚影干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他见到我没有本地工作经验还入用我的原因。真是个大好人。

  接下来的日子就越来越平淡了,我们不段地学习去了解社会,我们知道的太少了!2001年底我们搬离了唐人街(那里实在太闭塞) ,认识了不少朋友,国内的同学同事也陆续移民来了,周围的圈子也开始变大。我也找到一封更适合自己的工作,LP大人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职位。我们开始计划我们在加拿大的未来了。2001年我们有了孩子,我们购买了RRSP,保险,天有不测风云,我要为我的孩子和我的爱人做点准备,为了给进将出生的宝贝有一个更好的环境,我们买了房子(现在看来就算是投资也是很正确的) 。我们把老人邀请到这来旅游为他们办了移民,以便他们能自由的来这看他们的下一辈。2002年我那聪明可爱的儿子横空出世( 说实话比他老爸那时好看100倍都不止) 。我为他买了RESP,只是为了将来他想去美国或其它任何地方上学时我不制于使他的梦想落空,我今后的18年是为他存在的。2004年我们有了新梦想,那就是55岁前就退休,那样我们还有良好的身体和健壮的牙齿.去领悟世界的风光和美食,不象现在每年只有2-3周的假(我最喜欢在一个地方呆个1-2个月,那样才能真真体会到当地的生活) 。我不认为这是奢望。用一句广告语“我们一直在努力” 。每一个人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愿望,只有永不知足才能鞭策你不断努力。

  原先写这篇时,想写得多点,由于中间有些别的事,拖了下来,垒字的激情转淡了,前几天都有点不想写,但做事总得有头有尾,所以就匆匆做了个尾,不好意思. 这四年真的过得好快,看着周围的朋友都是从刚来时的不稳定到慢慢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验证了一句话“功夫不付有心人”。由衷希望新移民朋友们能很快安定下来。

hanhan : 2004-10-14#3
移民:一年大苦,二年小苦,三年不苦

 今天的月夜,星光烁烂。远处街上的车声飒然,后院的那排榆树亦夏风中在摇曳婆娑。这夏风带着怡人的凉爽从窗外习习地吹进来,拂在我的脸上,也抚慰着我澎湃的思绪。

  两年前的今夜,同样的和风吹在我们一家人茫然的脸上,我们站在多伦多国际机场的二号出口,不知该向何处去,不知今后会如何渡过。举目无亲的感觉,那时最真切不过了。我和妻子那年三十五岁,女儿七岁。我和妻子放弃了高级职称、新住房和蒸蒸日上的学术造诣,来到这陌生的国度,陌生的城市,望着那灯火辉煌、无边无际的城市,心中是一片空旷。但好在一家人在一起,我们也坚信自己的能力,所以又何须畏惧未来的艰辛与困难!

  移民的冲动,源于我身上所流动的闯关东祖辈世代相传的热血,这种激情隐藏在灵魂深处,烙印在基因架构上是总要实现的未竟之梦。所以,激情便与现实密切地由我这代联系在一起,奔向枫叶之国。

  从站在机场出口的茫然到现在安坐家中的怡然,两年之间一字之差却是我们一家人一步一步从无到有,从飘零到安居,从租房住骑自行车到住自己房子开汽车的努力过程。每个人都做了自己能付出的一切努力,包括我们的女儿。

  我们在多伦多的首夜是在机场附近的旅馆中度过,次日经查黄页打电话联系又转至老移民开办的新移民接待站,几天后又转至租住的地下室,七个月后又转至自己的房子。至此,辗转挪移算是到了临时的终点。

  到了新世界,有了太多的第一次,因为事无巨细,均有第一次的学习或实践过程,有着难数的苦乐辛酸。我的女儿,从不会讲一句英语到现在的与小朋友们快乐地玩在一起,她小小的心灵也承受了许多的转变与压力,或许她自己意识不到,但这却是我最为心疼的。因为每个人从原来的环境转到新世界时,必然有巨大的心理转变,但对她这小小年纪来说似乎太过沉重了一些。好在她也跟着我们一步一步走过了两年的艰辛,我心里真是很感谢、也更加怜爱我的女儿。

  我在多伦多的第一个交通工具是来后第二天在跳蚤市场用十八加币买的旧自行车,我在多伦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到达多伦多后第十天骑着这自行车找到的。有了这第一份工作,我才能有去年的第二份和今年的第三份工作,也就是说,有了第一份工作,才有了转变自己职业的机会和生存下去的机会。

  在移民接待站暂住的那几天,在寻找租房过程中,我们听到了老移民对我们的教导:“先生存,后发展”和“一年大苦,二年小苦,三年不苦”。我十分信奉这个教导。现在回头看过,所有新移民经历的困难,我们都经过,不论大小;而所有老移民已享受的幸福,我们已经享受了一部分,还没有体会到全面的滋味。所以,“先生存,后发展”确有道理,而“一年大苦,二年小苦,三年不苦”的格言,在我们身上也深刻地体现。

  实际上,我们已实现了二年不苦,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幸运的。这只是在从国内涌来的大批新移民中相对而言,因为来到加拿大后,在中国新移民中所见所闻,有时很令我感慨、愤怒和悲哀。

  在国内时,我从未相信过那些靠帮人办理移民手续的移民公司所吹嘘的,似乎加国是王道乐土,遍地黄金。实际上,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你不努力的话,绝不会有你的生存机会;来到加国后,我也未相信某些广告所吹嘘的,放弃自己的化学化工专业去学习热门的IT行业,因为一个行业一旦成为热门,就意味着这个行业里会有更多的失业者,所以我一直做与化学化工相关的工作至今;我也不同意那些来到加国后去大学或college读书的新移民们的借口,所谓“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在加国找工作”或“为以后回国发展”云云,实际上,那只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避世姿态。要知道,即使你两年或四年后毕业,仍要面临在加国的社会里找工作的问题,难道那时你就会得道成仙,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找到高薪又轻松的工作了吗?即使说回国发展,你的加国大学文凭有何用?到你回去的时候,有更多的年轻人拿着美国的或欧洲的大学文凭回去谋职,你的加国大学文凭可与谁相比?更别提college文凭了。另外,你在国内原来的空缺早被你的同胞兄弟填补,好马别吃回头*,我们的祖国缺少自然资源,缺少资金,缺少好的政体,但绝不缺少人才,让国内的同胞兄弟们做好他们应做的事业吧。所以我宁肯在四年的加国社会的实际工作中积累四年的相关工作经验,也不躲进学校去逃避找工作或自己创业的压力。因为你越快地了解并进入这个社会,你会越快地融入并生存下来而且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矗我真心希望所有的新移民朋友,尤其是刚来的朋友,都能有正确的心态和职业观,这对于你以后在加国的生活快乐与否极其重要。

  在与你我相同的新移民中,有一种钻营的人令我感到十分可鄙、可悲。那就是那些刚到加国就想尽办法享受政府福利的的新移民。有人甚至搞假分居或假离婚骗得住政府的福利房、孩子免费入托、吃社会救济等。我说这种人可鄙、可悲,是因为这些人和你我一样在国内有身份有地位,也是以正式的移民身份乘飞机来的,但却干这种连从海上乘小船舍命渡来的难民们都不屑干的勾当,简直让我连想起来就替他们汗颜,人生何以卑鄙至此?况且,请记住,天上掉下馅饼后,往往是永远的阴天。你目前觉得沾了光,占了便宜,但痛苦的日子在后头,因为至少是你个人的生存能力受到官方的怀疑,这可是真正的因小失大,实在不值,更不要说日后被政府查出弄虚作假时的惨状了。所以新移民朋友们千万不要走这下下之策,要坚信只有自己的努力才是真正的必由之路,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也不能丢了我们新一代中国移民的骨气。

  同样是中国新移民,来到加国后,有人表现出了比在国内还好的忍耐力和韧性,也有人则因在国内一帆风顺惯了,到这里后受不了丁点挫折,走极端的例子有。杀妻、杀子、自杀者均有之。但都属极个别现象,本地报纸都有报道。这些走极端的人,就是不适合走移民来加国生活之路的一类人。

  有的移民在中文报刊上、网上刊载文章,连篇介绍自己在加国的情况,虽然大多属实,但毕竟一个人的观察能力、生活面及理解能力有限,国内的朋友不可将其文章当作所有中国新移民的整幅画卷。青蛙坐在井底,只能看到井口大的一个天,但那绝不是整个新移民眼中加国的天。要有成千上万个象你我一样的青蛙将每个看到的天都讲出来,联成一片,那才是我们中国移民真正的加国生活。

  和你我一样的新移民们,来到加国后,都会有这样的问题:自己为什么要移民?来到一个新环境中来居注工作和生活?有人说,镀层金再回国,或来追求更好生活质量,或让孩子受北美教育,云云。其实均大谬不然。经过两年的生活,我有了自己的答案,而且越来越清晰─所有的新老移民都是在有意或无意地创造一段伟大的历史。正是因为我们移民到加国来,我们才是在创造历史;若我们仍留在国内,我们只能是和同胞兄弟姐妹们共同延续祖国的历史。

  加国需要移民,是因为人口老化,出生率下降,劳动力大大不足,所以才吸引移民来补充劳动力;而中国移民移往加国,是因为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所致。加国的资源众多,我们从中国来到加国,大方向上是减缓了国内的压力,到加国来用自己的劳动以换取享用加国的资源,正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自然道理。

  人口密度高地区的人们迁往人口密度低地区,资源贫乏地区的人们必向资源丰富的地区迁徙,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目前,我们的祖国正成为加国最大的移民资源,这使我十分欣喜,要知道,一个民族的地位在一个国家中首先取决于它的人口比例。我盼望二十年内或四十年内国内的精英们能持续不断地移民加国,使加国华人总数能超过所有其它民族而在加国政治和经济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那时我们就可以豪迈地说我们成功地创造了一个新时代,或者说一个新的国家,这就是历史。我希望所有的新老移民都能意识到那一刻的伟大─因为有了你我的共同奋斗,中华民族新的一脉崛起于北美大陆,那将多么激动人心。

  所以,移民朋友们,敞开你的爱心,善待已来的和未来的新移民吧,我们要使他们能顺利地移来,扎根,成长,你我的子孙和他们的子孙将在未来共同奋斗,相互扶助,将他们父辈或祖辈曾为之努力的梦想变成现实,使中华民族在北美洲这块天赐的沃土上发扬光大起来,做为祖国母亲的强大外援。

  我现在经常这样梦想:五十或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的华表,不只立在亚洲,也会明确地再造于北美洲。那时,两大洲上的同一民族,将会象双体航母一样稳定,将在五大洋中纵横无敌

hanhan : 2004-10-14#4
在加拿大买菜


  刚来的那段日子一进商场就头大,国内那点英文实在是不够用,记得第一买菜是朋友拉我们去SuperStore,当时就傻了眼,居然很多的菜不知道名字也没有见过,而且第一次知道原来白菜的英文名字是BOK CHOY,心中读了几遍,大乐,原来是香港人的发音直接音译过来,PFPF。下面给大家一个列表,上面有中文名字/英文名字/样子/味道/大体的价格,不过价格因城市而不同,On Sale和regular price 也不一样,所以只能给出个大体范围,味道则因人而异,大家可以一同切磋切磋。

绍菜 NAPA :就是我们国内的那种大白菜,0.4-0.7 cents/per lb
大白菜 BOK CHOY:大长茎为白色非常白,没吃过,1块以下
台湾白菜 TW BOK CHOY:长翠绿叶子乳白茎,没吃过,1块以下
上海白菜/青江:ShangHai BokChoy:就是国内的小油菜,味道不错,0.3-1.5
奶油白菜 Summer Bok Choy:大小如同青江,乳白茎,很畅销,0.3-1.5
注:青江/奶白/油菜/芥兰,被成为四大流行菜。

油菜 You Choy:长细绿,美国的,没吃过,0.5-1.5
椰菜 Cabbage:形状味道如同国内的包心菜,但为绿色,圆,0.3-1
高丽菜 TW Cabbage:其实是台湾包菜,据说在台湾的甜脆但这边都是加拿大或美国的,我包过包子炒过,味道一般,0.3-1
红包心菜 Red Cabbage:紫红色,形状同椰菜,没吃过,估计是老外做salad用的,1
皱皮椰菜 Savoy Cabbage:叶子上有皱纹,其他同红椰菜。

芥兰 GaiLan:音译,有时茎很粗,但很嫩,一般开水烫熟加蚝油吃,0.6-1.5
百加利 Broccoli:国内的西兰花,很受欢迎,0.5-1.5
椰菜花 Cauliflower:不用说了,白色的菜花,0.5-1.5
绿豆芽 Bean sptout:0.5-1
黄豆芽 Soy Sprout:0.5-1
大茴香 Anise:头象个白色大蒜带茎,茎上有茴香草,没吃过
茴香草 Baby Dill:国内的那种茴香草,味道一样,没吃过,好象不便宜
龙眼包心菜 Brussel sprout:大小乒乓球椭圆,象小型包菜,好象是老外cook的辅料。
甜菜 Beets:苹果大小,暗紫色,象萝卜,没吃过。
芦笋 Asparagus:巴掌长象箭的前段,没吃过,3块多。
香菜 Cilantro :国内的香菜
洋香菜 Parsley:有卷曲的三层复叶,只有老外买。
大黄瓜 Cucumber:又叫大青瓜,粗而多籽,不过是我最喜欢的黄瓜,1块以下;
无籽青瓜 English Cucumber:一般用塑料纸一根一根地包装,0.99-1.29一根,其实有籽,但少,pickles一般都是用它做,不过我不喜欢它的味道。
日本小青瓜 Japanese Cucumber:象日本人一样细小瘦长,因为抵制日货没买过,价格是黄瓜里最贵的。
白萝卜 Daikon :据说根上的叶子可以治病。
青萝卜 Green Daikon:和国内的一样;
红萝卜 Carrot :和国内的一样
小红萝卜 peeled Carrot:去了皮成袋卖的拇指大的小红萝卜,品种应该不同于红萝卜;
红必仔 Red Radish :带叶子的核桃大小的红色的圆萝卜;
意大利瓜 Zucchini:在我们那里叫西葫芦,绿色软皮黄肉很好吃,1块多点;
匏瓜 OPO:好象就是国内的瓠子,长,浅青色,皮硬;没吃过;
青椒 Green Bell Pepper:国内的圆辣椒,象铃铛所以叫BELL?味道很重,不喜欢,0.7-1.5
红椒 Red Bell Pepper:红色的圆辣椒,据说营养更丰富,吃起来没什么味道,3块左右;
黄椒 Golden Bell Pepper:同上,只是黄色而已,这边所有黄色的都叫golden;
朝天椒 Thai Chili:小很辣,可能是泰国来的,所以叫这个名字,不便宜,好在吃不多;
小辣椒 Serrano:比朝天椒大一点,没吃过;
中辣椒 Jalapeno:再大一点,干辣,2块左右;
红辣椒 Red Chili:就象是红色的朝天椒,应该非常辣;
雪豆 Snow Pea:国内好象叫荷兰豆;2块左右;
甜豆 Sugar Pea/ Snap Pea:大小如雪豆,扁,没吃过,1-2
长豆角 Long Bean:国内有,贼贵,3块左右;直到上周on sale 我才第一次买;
菱形丝瓜 Si Gua:奇怪的是在加拿大没见过那种普通丝瓜,2-3
合掌瓜 Chayote:国内叫佛手,脆脆的,一般价格是1-2
苦瓜 Bitter Melon:1-2
毛瓜 Mogua:买时要选带毛硬的,朋友介绍说炖排骨并放些黄豆,依法做了只是没放黄豆,感觉一煮就很软很烂,但汤的味道很鲜美,注意不要放在冰箱内储藏,1;
大番茄 Large Tomatoes:大,但据说味道不好;0.6-1.5
温室番茄 hot house tomatoes:圆,0.6-1.5
罗马番茄 Roma Tomatoes:据说是最好吃的番茄,椭圆形,1-1.5
樱桃番茄 Cherry Tomatoes:顾名思义,大小如樱桃,吃着玩的;
葡萄番茄 Grape Tomatoes:同上;
韭菜 Chives:一般很贵,3块左右;
韭黄 Yellow Chives:同上;
韭菜花 Chives Bud:价格还不错,一般1.29可以买2把;
姜 Ginger 葱 Green Onion 蒜 Garlic 都很便宜,反正也吃不多,不多说了;
蒜肉 Peeled Garlic:去了皮的蒜头,贵些,给懒人用的;
菠菜 Spinach :一般都是美国来的,也有本地的,价格1块左右;
生菜 Head Lettuce:圆,一般一块以下一个;
罗曼生菜 Romaine Lettuce:象绿色的白菜,大叶子,味道差不多,老外喜欢,前几天on sale的时候99cents可以买3棵;
绿叶生菜 Green Leaf Lettuce:和romaine差不多形状,但叶子边缘是卷曲的,味道好于romaine生菜,价格1-2
红叶生菜 Red Leaf Lettuce:叶子顶端有红色,味道不知道,1-2;
波丝生菜 Butter Lettuce:形状象生菜头,但叶子有褶,老外吃的东东;
雪里红 Sher Li Hon:音译,在国内吃过没见过,很长,我总是和小芥菜搞混,1.5左右
大芥菜 Large Gai Choy:南方人大概拿它做咸菜,1-2;
小芥菜 Small Gai Choy:很popular,但是不知道如何吃,1-2;
蒜薹 Leek Bud:贵,一般4.99一把,很少on sale,前几天1.88,赶快买了1把。
中茄 Chinese Eggplant:长长的,一般很细,不好吃,1-2;
紫茄 Eggplant:这才是国内那种圆茄子,可惜不便宜,没舍得买过,2左右;
冬瓜 Don Gua:大多是佛山来的,便宜,0.3-1,但吃过2次,味道很刺激,想吐,不知为何;
南瓜 Kapocha:绿色椭圆肉红很甜皮很硬,味道不错,1左右;
橘黄南瓜 Pumpkin:专门做Jack-O-lantern用的,就是万圣节的南瓜灯,色彩漂亮大,0.12per lb或者1块多一个随便选,我朋友前几天买了一个吃,呵呵,结果可想而知。
马铃薯 Potatoes:0.5-1;
白马铃薯 White Potatoes:0.5-1
红马铃薯 Red Potatoes :0.5-1,没吃过,不知道味道如何;
莲藕 Lotus Root:一般2-3,而且质量都不好,味道也不象国内的甜脆;
大芋头 Large Taro:不知道是不是国内的荔蒲芋头,很大,有朋友蒸了沾糖吃很难吃,我按照朋友介绍,切块油炸然后加多白糖煮最后放香菜,很好吃;1-2
小芋头 Small Taro:国内的那种;
甜薯 Sweet Potatoes:黄瓤地瓜,据说不错,1左右;
番薯 Yams:红瓤地瓜,据说不如Sweet Potatoes,1;
甜玉米 Corn:水份很多,一般2块左右2个,但很好吃一定要尝尝;
潺菜 Sun Choy:深绿色,大叶子,不知道怎么吃,但还算Popular;
红苋菜 Red Spinach:比菠菜长多了叶子顶端有红色;
塔古菜 Tak Gou Choy:真的不好形容了,下次出图片版的时候再说吧;
西芹 Celery :不用解释了,1-2;
唐芹 Chinese Celery:这才是国内那种普通的芹菜,2-3;
还有很多越南菜,象什么Basil, Mint之类的这里就不再解释了;

God Save Me!累死我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家关于菜方面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大家讨论讨论

hanhan : 2004-10-14#5
在加十五年


  我虽在加拿大生活了十五年,但作为新移民,没有从小到大接受当地系统的文化教育,没有上承下传的家庭环境,所以,仍无法完全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我干过许多工作,接触过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当地人,但要谈一个真实的加拿大,仍觉题目太大,无法完成,在此,只能把加拿大的某些方面介绍给读者朋友们,大家如能从中多了解一些加拿大,也算物有所值了。

  国内的各种媒体经常介绍加拿大,但大多局限于风光等,如果涉及到吃、住等日常生活层面,也是多偏重于“艰难”这一角度的报道,常让人有不寒而栗之感。但是,我觉得这其实属于粗浅的第一印象,或者是初来乍到的第一场景。有多少人常年居住在地下室而无法改变居住环境,又有多少人常年在最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为解决温饱而苦苦挣扎,无法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我相信这样的实例并不多。

  总体说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前往加拿大的中国新移民成分很简单,无非是“留学生+打工族”。鉴于当时中国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很足,心理承受力也很大,所以,生活中的艰辛对他们来说算不了什么。到了加拿大,两天的工资可以够吃一个月的,一年工资可以买一辆新车―――所以。他们乐此不疲,毫无怨言。

  这十五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居民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讲,与西方社会几乎没有太大差别。渐渐地,人们对“吃苦”似乎有些陌生了,中国蒸蒸日上,各行各业的发展机会很多,个人可以伸展的空间也相当开阔,这种时候,准备出国的朋友就要认真地想一想“为什么”和“要什么”了。如果仅仅是为了房子和车,那你要留步,因为你丢掉国内已拥有的一切来到异国他乡,从头开始,短时间内肯定无法一应俱全,生活水准甚至会出现倒退现象,实在得不偿失。但是,如果你想尝试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想在有生之年多一些丰富的经历,用我的话说就是―――“这一辈子活了两次”,那么,你不妨去试一试。

  加拿大是一个法治国家,加上它的人文主义关怀,便给人一种安全感。你不必为应付腐败搅尽脑汁,不必为社会的无序而烦恼,也不必为繁杂的往来应酬“奉献”自己的健康,在那里,你所需要的只是拥有实力并付出辛劳,只要你甘心劳动,就一定会衣食无忧,只要你聪明、勤奋又能抓住机会,就一定会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勤奋乃立足之本

  十五年前,刚满30岁的我已是青岛博物馆副馆长。当我决定出国自费学习的时候,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认为放弃这样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可能有的美好前程,去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国家吃苦、从头来,不值得。

  那时我不以为然,只急切地渴望着新生活的开始。但当我孑然一身踏上那片土地,开始安排自己生活的时候,才深深地体味到朋友们所说的话的分量―――没有熟人,没有社会关系,没有技能,只有靠身体来搏命,那种压力是我没料到的。

  第一份工资是在中餐馆洗碗得来的。记得老板把装工资的信封交给我时,因为工作忙碌,我不好意思停下来当着别人的面数钱。钱揣在兜里,就像揣着个兔子一样,搅得我的心突突直跳,那种激动,就好像从未领过工资似的。最后实在憋不住了,我冲进厕所、锁紧门开始数钱,数目不大,但足够我下月的房租和饭费,这令我长舒一口气,心里踏实了许多。

  这样的场景真是令人终生难忘,现在说来有点辛酸,可在当时是多么可贵啊―――因为从那一刻起,我真正相信了,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我可以靠自己的双手生存下去。这个信念支撑着我走到今天。我得感激那一刻,它给了我信心,也让我充分认识了自我,让我知道“只要劳动,就一定会有钱”是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

人间温情无处不在

  生活在加拿大,我接受过无数次的帮助,也常常心甘情愿地帮助别人。

  到加拿大没多久,有一次,我去买一张书桌,拼装的胶合木书桌放在一个很大的纸箱里,我自己一个人艰难地从商店拖到车站。火车停下,人们上上下下,这时,一位漂亮的白人姑娘问我是否要帮忙。我的确需要帮忙,但看人家是个姑娘,只好一遍又一遍地道谢。她帮我抬上车,车到目的站,她又问我是否要乘地铁。就这样,这位姑娘帮我抬着巨大的纸箱,上下地铁又换车,一直帮我送到家。最后,我才知道她的目的地与我家根本就是两个方向。长那么大,我从未享受过如此真挚的帮助,真有些不知所措。

  后来我们成了好朋友。一次,我问她为什么要那样帮助我,她不以为然地说:“我觉得你需要。”这句话,我听来有点像“宣传教育”,后来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事情彻底改变了我这个中国人“不信邪”的顽固。事实证明,“帮助别人”是许多加拿大人极普通的观念。

  我买第一幢房子的时候,邻居是一对年近七十的白人老夫妇。初来乍到,住进洋房,我不太习惯花时间打理花园,常常是邻居老先生剪完草之后,又帮我整理我家的草坪。冬天雪大,老人早起,常把门前车道和行人道的雪清扫干净。我不好意思,就常做些搂草打兔子的事。这样,看上去是你来我往,但最后还是我得到的比付出的多,于是心存感激,每每对老人表达,老人总是很不屑地说:“我是闲人,你们忙,这对我算不了什么。”

  在我所受的教育里,这很像英雄人物的壮语,让我无论如何也落实不到眼前这位平凡、瘦弱的老人身上。所谓耳濡目染,从此,很自然地,我也常做些这样或那样的“平凡”之事,得到别人的感激,我还真有点英雄人物的感觉。

  在加拿大,车多,坏车也多,常见有人手里拿着电池连接线站在车旁―――这说明他需帮助。我敢保证,不用多久,就会有人停下车,用自己的车帮他充电发火。

  一次,我驾车行驶在公路上,看到前面有人站在车旁需要帮助,就慢慢地把车停在他前面。但充电要两车对头,当时公路上行车不断,我已经掉头,正在与需要帮助的人商量,这时,另一辆车缓缓停在我们车的外侧,他下车后向我们走来,待了解情况以后,他就开始像警察一样指示后面的车辆靠里线行驶。因为有他的车做屏障,我得以顺利掉头,连线点火,几分钟时间一切搞掂。最后,互不相识的三个人相互说声“谢谢、再见”,各自赶路。

大社会、小政府

  加拿大是个大社会、小政府的概念。社会的发展主要靠企业、银行、资本这样一些经济杠杆来运作,政府的能量相对有限,主要职能是教育、医疗、福利、治安、环境等方面。每一届政府都是市民一票票选出来的,所以他们总是为人民服务,马虎不得。

  加拿大冬季寒冷,每遇暴风雪来临,傍晚时分,市政大楼的大门就纷纷打开,并备有饮料便食,为的是让平时彻夜流浪的人进来留宿,以免冻伤冻死。此时,巡逻警车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搜巡这些流浪者,然后呼叫救护车,强制性地将这些人送到温暖的大楼里,进饮进食。广播里也不时提醒民众,如发现流浪者应该立刻呼叫“911”(求救中心)。尽管政府财政总是捉襟见肘,但仍能花大把的钱救助弱势群体,实属不易。

  加拿大警察分皇家骑警、省警和市警三级。

  普通市民常打交道的是市警,他们外表高大威猛,办事却公允,合情合理,给人的印象极佳。

  有一次,我驾车外出时违规左转弯,被警察截停,偏巧又忘记带车主证及保险单,三错并罚,合计180加币。这对当时的我来说,相当于两天的工资,可谓数额巨大,实在难以接受,我便决定到交通法院状告警察,希望开庭时警察公务繁忙,无法出庭,那我便可以胜诉,罚款勾销。

  不过,第一次挑战警察很不习惯,心里着实不安。开庭那日我早早来到法庭拣个冲门的位子落座,双眼紧张地辨认着每一位走进来的警察,因为如果那位警察按时到庭,我就输定了,违章转弯、不带车主证及保险单是违反安大略省交通法的,证据确凿,不容狡辩。正在我进入倒计时的时候,那位警察大踏步地走了进来,我的体温顿时跌到冰点以下,他朝众人席上巡视一遭,然后冲我走来,说“咱们到门外谈谈。”出了门,他看看我带来的车主证及保险单后,说:“我撤销你违规转弯及无保险单这两张最重的罚单,你只需向法官出示车主证,法官会原谅你的。”

  他和蔼的态度和善意的规劝,让我差点主动说出“是我错了,就该认罚”之类的大话,但考虑到损失巨款,的确心痛,还是忍住了,最后的结果是,法官考虑我是临时工,在警察无异议的前提下,只罚我15元,并可分期付款,这种以教育人为目的、又不失法律尊严的做法,相信会使每一位当事人心服口服。

家庭观念至高无上

  重视家庭,是加拿大健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加拿大人视家庭生活至高无上,人们愿意花尽可能多的时间在家庭上。基本上来说,周末晚餐是当地家庭很重要的节目,一周来的快乐与苦恼都宣泄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晚宴餐单上,此时此刻的夫妻孩子是最幸福的。

  事实上,人们辛苦忙碌之余,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能与亲人欢乐地相处,共享天伦。很多朋友在问“我们辛苦为什么”,如果你能像加拿大人一样做到这一点也就找到答案了。

  在加拿大,几乎所有的公众活动都是倾家出动,无论度假旅游远行,或者亲朋好友串门,还是业务社交晚宴,大家都是成双成对的。如果你有家庭却只身前来,别人会觉得你是异数,家庭一定发生了什么事,结果你会很尴尬。我太太从事中餐业,因为要搞服务质量比赛,曾有三个月不能在周末休息,我对邻居加拿大夫妇谈及此事,他们带着不可思议甚至不敢相信的表情问我:“三个月,只有你和孩子在家过周末?你一定有病。”

  在加拿大,常常可以看到斑斑白发的老夫妻,手拉手地走进街角小店,在融融烛光下,细细品尝一顿晚餐。此情此景,感人肺腑,我们都有老的一天,谁有幸能有这样的晚年?其实,婚姻也像长线股票,只要你一点点投资,细心经营,就一定会有好的回报。

  加拿大不是天堂,但有许多天堂里的珍宝。我喜欢加拿大,更热爱我的祖国。我坚信只要人人都努力,我的祖国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像加拿大一样富强,而且充满了温馨。

aurevoir : 2004-10-14#6
写得挺好,挺真实得。 顶。

hanhan : 2004-10-15#7
看了之后 钦佩之余 也有些悲凉 不知有没有他们那样信心和毅力坚持下来!!
------------------------------------------------------
我和太太在Calgary的第一年移民生活 !(1) 臭鱼---来自爱称华人

大学毕业前夕,关心我命运和前途的妈妈非要拉着我去算命。先生说我以后会远离家里,离得越远,前途会越好,而且说我想要出国都会实现。妈妈虽然有些怅然,同时也为我高兴―那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想能出国的人肯定都是额头非常高,脑袋非常聪明的人(像我的一个高中时代的好朋友―ROBERT YOUNG,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到美国COLUMNBIA大学生物学读了博士,现在已经是新加坡大学的教授了)哪能轮到我这等平庸之人。没想到经过技术移民程序,我也到了太平洋的东岸,而且也一年了。
来加以前就搜集有关加拿大的资料,也曾看过几本移民写的书。一本是香港的作者冯两努的《我在加拿大成功创业》,写的是他来这里重新创业卖保险的事;另一本是《苦乐移民路》,写一个北京搞建筑设计的移民到TORONTO,找不到专业工作后来想办一个出版社未果的事。不过在书里,他的TORONTO最初的生活好像非常之惨,我看完之后有一点恐怖的感觉,现在觉得大多数的新移民的生活并不是那样的。所以我常常涌起一股股的冲动,想写写这里的人和事。但要么没时间,要么懒而没有成事。这几天终于有时间了,以前想发的几个独立成章的文章,这次一并串起来。

第一章 LANDING.
我和太太WINNIE同Mr. Sun全家于2001年的3月28日在首都机场登上AIR CANADA的飞机的,他们在机场工作,省却了好多的麻烦。爸爸、姑姑、小弟和弟媳来机场送行,一向没在父母面前掉过眼泪的我第一次为了离情而落泪了。
飞机是晚上六时多起飞的,大概四分之三的乘客都是新移民。第一次坐长途飞机倒是没什么不适应的,还给了一个邻座起飞时感到不舒服的小女孩口香糖,她的妈妈直谢我。机上供应两餐,我要了三罐啤酒,以便能入睡。天亮时,从舷窗看到了ALASKA的冰原。飞机降落前,空姐拿了一些表,要我们填入境财产申报。当地时间的十二点,到了VANCOUVER。出了飞机,有服务人员拿着欢迎新移民的指示牌,还有人提醒小心扒手。大家按照目的地和转机的时间排了几个队伍:到TORONTO的要占80%,去Calgary的只有我们两家。在转机之前要办一些手续,移民官员先问了些问题,看着她很熟练的把我们为之奋斗了两年多的移民纸随便地撕下叠起来与护照钉在一起,我不免有些心疼。海关官员那里,我们已经在国内就准备了携带财产列表,她一句PERFECT盖章放人。还好,我们并没有耽误太多的时间。四点钟又登上飞机,经过一个小时的飞行到了Calgary,接机的是Mr. Sun的香港朋友,租了一个VAN装上两家的行李,坐在他的越野车里,听着CD机里放的邓丽君的歌。他们已经帮助租好了一个BASEMENT,并从IKEA买了床和床垫,只不过要自己安装。行李放好后,又请吃了一顿中餐。回到家里,我们就开练,幸好带了工具,要不第一夜就要打地铺了。一通折腾,干到十二点,出了一身臭汗。冲了个澡后我们睡了在加拿大的第一觉。
像其他的新移民一样,我们第二天办SIN/HEALTH CARE/申请电话和到银行开户。不同的是那时Calgary的TRANSIT系统罢工,幸好香港朋友开车帮着办好了这些手续。

第二章 学语言

Calgary的Transit系统终于复工了。那次罢工历时50天,我曾问过一个operator,罢工的结果是他们的工资从18块/小时涨到21块/小时,大家的代价是月票从30多块涨到50多块。那时我们已经来了一个月了,每天没事做,WINNIE倒了很长时间的时差。我捡了一个变速山地车,in good condition,没事就骑车买东西和到VILLAGE SQUARE LIBERARY去借中文书和一些写resume和cover letter的书。那时我们买了一部电脑,可以免费上网,倒也不寂寞。
C―Train (Calgary的地上轻轨列车)开通的第二天,我们到DOWNTOWN的语言评估中心(CANADIAN LANGUAGE BENCHMARKS ASSESSMENT)去约考试。那时由于是冬天,新移民来得还不多,过了两周,排到我的考试。虽然我在国内考过托福,学过雅思,但同大多数的国人一样,听说能力还是比较差。考试分为三科:listening and speaking/reading/writing,每门的最高分是8分。我的评估结果是4/8/6―一个过时的电脑型号。原则上不过5分的人都可以申请免费的语言学习―这是新移民的权利。
语言评估中心的一个越南counselor告诉我可以选择语言学校; 可以选择full time或是part time;可以选择白天或是晚上;可以选择weekday或是weekend。我选择的学校是DOWNTOWN的Language Plus。上课时间是PART TIME:周一到周五上午的9-12点―因为那时我可以下午做一份工。
老师是本地人,班是小班,只有15个人,其中四个Russian girls,里面有一个动物专家(她告诉我早晨干派报纸的活),一个ELECTRONIC ENGINEER;另一个韩国人也是DOUBLE E,一个来自罗马尼亚的工程师,一个HONGKONG GIRL,一个伊拉克的带头巾的大姐,一个要想将来成为BUSINESSMAN的印度小伙,还有一个来自阿富汗的难民,剩下是最多的大陆人有5个。这些人中,只有中国人的发音最标准,印度小伙满嘴的咖喱味英语;韩国人就象东北人一样R和Y不分;RUSSIAN GIRLS有浓重的口音,但中国人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比较差的。
我在那里学习了一个月,老师很不错,挺负责的。但我的感觉同其他的大部分大陆人一样,这种课程不是那么的有效果―不像新东方的速成班一样快。因为她听说读写都讲,一个月的时间不可能学到太多的东西。另外因为是免费的,有的学生也不太在乎,常常不来。她布置的作文我就一次没写过。其实我后来才知道,我应该上专门讲COMMUNICATION的班。
一期结束了,老师给一些准备让毕业的人10分钟的口语考试。我在班上的水平还算高的,她也让我毕业了。我的最大收获是听力有所提高,由刚开始的能听懂老师60%到后来的80-90%,同时也能适应一些其他国家的口音了,我再也不像刚来时那样跟别人讲话要立着耳朵听了。最后一天上课,毕业的人每个人买了小礼物送给她。我送的是一张中国的古典音乐CD。我也得到了在加拿大的第一个CERTIFICATE:上面证明我的英语水平是5/8/6―我的电脑型号UPDATE了。
后来有朋友说超过五分的也有免费的班,好象是讲OFFICE ENGLISH和BUSINESS ENGLISH的。我也想去学,今年一月份好不容易约到语言评估中心一个西班牙的COUNSELOR,她说我已经从LANGUAGE PLUS毕业超过半年了,原来的成绩已经作废,得重考证明水平,还说我的水平就别浪费时间了去学了,后来我再也没去语言学校了。

第三章 找专业工作

语言学校毕业的时候已经是六月底,那时是Calgary 最好的季节,刚好七月有NATIONAL DAY和STAMPEDE,我的玩儿心又来了。一个月后,玩也玩了,该找专业工作了。我当时不象其他的大陆人那样,一来就急着找专业工作。也许是因为在国内的国企工作时间长了,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总想通过一些帮助,而且自己的RESUME也没准备好。
Calgary有很多的移民辅助机构,每个里面都有讲中文的COUNSELOR。我们刚来时在东北区住的附近就有一家CMCN,中文叫卡城门诺移民辅助中心。夏天的一次他们组织的大陆新移民团聚,主持人大声的对满屋的中国人说:WELCOME TO CHINA―因为夏天是大陆新移民LANDING的高峰。CMCN里有一个COUNSELOR叫JEAN WANG,是个来这里十年的广东人,她人很热情,我刚来CALGARY时给过我很多的鼓励。还有一家CCIS(CALGARY CATHLIC IMMIGRANT SERVICE),正好那时是它每月一期的WORKSHOP―CBW(CAREER BRIDGE WORKSHOP),就是讲找工作的技巧,并帮助改RESUME。那一期的COUSELLOR是台湾人ANGELA CHEN,十八个人的班中国人占了三分之一多。我学会了RESUME的格式,找工作的渠道和面试技巧。大家都是专业人士,都想通过这个WORKSHOP找到专业工作。三周的学习,我练得有些“胆儿肥”了。遗憾的是那一期结束后,也没有一个人找到相关专业工作,包括我们认为最有希望的有着丰富经验的一个伊拉克桥梁专家。快结束时,另一个COUNSELLOR高兴地过来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一个叫KELLY SERVICE的中介机构为CALGARY的电子厂SELECTRON招人,于是许多人给发到了电子厂做INSPECTOR和ASSEMBLER了。大概是他们的WORKSHOP也是向政府要钱,如果没有一个人找到工作,他们也没面子。就这样,CCIS就成了KELLY SERVICE为电子厂招收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各国新移民做生产线工人的基地了。我没有去,觉得自己会找到专业工作。
WORKSHOP结束了,该自己找专业工作了。首先我考虑了自己的背景:我是焊接专业毕业,在炼油厂搞压力容器制造和安装及检维修,机会应该在制造行业。CALGARY的制造业还是很发达的,主要为OIL AND GAS配套服务。找工作大概有几个途径:上网查/看报纸/查YELLOW PAGE/找JOB AGENCY/到图书馆查BUSINESS DIRECTORY。我到图书馆去翻BUSINESS DIRECTORY,抄下一些制造厂的资料,同时上网查。一次见到一个制造厂的网址,他们在北京的赛特饭店有分支机构,想着如果能去那里也好。结果去了该公司的总部,只见到了RECEPTIONIST,递了简历,然后就没音了,打电话也没结果。另一次在网上见一个公司要招WELDING ENGINEER,挺高兴的,在一看QUALIFICATION,泄气了:他们要焊接专业毕业,还要会这个语言,那个编程,整个要一个高级程序员。也曾去了二十几家的专业职业中介机构,大多是我留下RESUME,他们回一个E-MAIL,说他们已经把我的信息存到数据库中,THAT IS ALL。一次CALGARY HERALD在HYATT饭店举办了一次没有太多公司参加的招聘会,到场的大多是中国人。这里的YWCA和BOW VELLEY SHOOL有一种政府资助的一年两次帮助找工作的班,为期半年,在班里新移民可以先强化英语,然后学找工作技巧,最后联系一些公司做VOLUTEER,也许会被实习的公司留下来。我也报了夏天的班。好家伙,十八个名额,有二百多号人报名。COUNSELLOR跟我说他们不太清楚焊接背景在CALGARY的情况,意思是拒绝我了。我马上知道这种班的性质了,也像CCIS的WORKSHOP一样,如果成功率低的话下次也不好向政府申请钱了。不过我给他们了一句:我就是给你们机会让你们了解焊接来了。
最好的一次是去一个叫NATCO的制造厂,那时我也有经验了,不去前台,直接到他们的厂房看他们的生产能力和设备水平,看完之后绕过RECEPTIONIST去了办公室,刚好撞见一个QC MANAGER。我把来意说明,他人很不错,看了RESUME,说他们现在不需要人。但他打电话问另外一个公司COLT ENGINEERING,说他们要各种各样背景的人。于是我在一个周五,在DOWNTOWN的WEST CANADA的写字楼里见到了GRAHAM。他说需要一个INSPECTION COORDINATOR,并给了一份DUTY,让我周一打电话。一看DUTY,就是监督和协调检测人员干活的工作,我的经验肯定OVERQUALIFIED。周一打电话时,情况变了。GRAHAM说:“Sorry, your experience is overqualified, but your communication skill is not good enough。”后来猜想我是那个QC MANAGER介绍的,他们最初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来头,周末知道我是新移民,或是他们有别的人把我顶了。不成就不成吧,我找他们公司去。于是大夏天的我坐上C-TRAIN,然后骑着自行车,到他们公司的总部直接找HUMAN RESOURE MANAGER。还好,我打着GRAHAM的名义还能见到她。聊了一会明白了他们公司的性质和业务范围了,我想还有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去工程公司,做个搞现场施工人员也成。回来一查资料,CALGARY有好多的工程公司,又去了几家,没戏。过了几天,又直接撞到COLT的CONSTRUCTION DEPARTMENT的MANAGER,老头人不错,居然同我聊了半个小时,说他们进行现场施工管理的人员只有两个,我一下就明白人家管理者的素质了。
也曾去过这里的石油工程师协会―APPEGA,他们告诉我得先有几年的相关领域工作经验,然后到协会申请资格,通过考试后才能叫ENGINEER。我甚至找到一个机构,他们有一个政府资助的PROGROGRAM―TOJ(TRAINNING ON JOB),可以帮助联系相关的公司工作,政府付大部分的工资,公司只付一小部分。条件是要三个月内没工作(连打工的活都算),还要提供自己在努力的找工作的证明。
那时我已经练得脸皮比较厚了,说话也利索多了,也不怕INTERVIEW,问题是没有INTERVIEW,一个都没有。
秋天到了,天凉了,我扑腾的心也慢慢冷却下来了。

第四章 准备上学
WINNIE好像有特异功能,她的话往往很灵验。在国内时我们常不戴表,而她的猜测误差不到五分钟。在这里我满腔热情的去找工作时,她却老是泼冷水:“就你那破专业还能找到工作?”我说:“你就不能鼓励我?”她从不,不幸的是她又言中了。后来重新审视自己找专业工作的历程,也有无限的感慨:找工作有时是要靠一些运气的,也许我离成功只差一步了,或许我可以在制造行业和实验室能得到OFFER,只是没有再深入和花更多的时间,而且已经决定放弃这个方向了―我不想再在这个领域干下去了。
太太在国内就跟我说要我上学,找不到专业工作,只能上学了。上学的目的主要有两个:虽然那时我说起英语也是满嘴的跑火车了,但要作为技术人员还差的远,上了学后,英语基本就不是主要问题了;学个好专业增加就业机会。这里有几所学校,象UNIVERSITY OF CALGARY/SAIT(SOUTH ALBERT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WW.SAIT.AB.CA)/MOUNT ROYAL。MOUNT ROYAL里文科的专业较多,还有许多的韩国和日本人学语言,我不想去。UC我也去过,想读一个与工程有关的专业,有一个MASTER DEGREE的PROJECT MANAGEMENT(大概就像国内说的项目经理吧)挺想学,后来一问要学两年,学费巨贵不说,而且不给贷款。一个朋友说这个专业出来是跟人打交道的,口语不是中国人的擅长。想想也是,放弃了。
NATCO的QC MANAGER跟我说SAIT的课程是VERY PRATICAL,也有焊接专业。于是我找到了这个专业的主讲老师,是两年的DIPLOMA,一看课程,我都可以给他们讲(只不过要用汉语),而且毕业也要去制造厂或是实验室,心理很是不甘。一次在教会的团聚上,遇到一个来了四五年的北京人,原来在国内也是搞设计的,在SAIT上了两年的EDT(ENGINEERING DESIGN AND DRAFTING TECHNOLOGY),一毕业就被一家大工程公司FLOUR DANIEL要去了。我认识的几个从洛阳石化设计院和燕山石化设计院的很快就找到工作了。SAIT的就业调查报告也说EDT的就业率是98%,而且这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就是电脑绘图,工作时主要也是跟电脑打交道。过去搞制造,学了它以后就搞设计,偏的并不远,就学它了。
WINNIE说我有托福成绩,完全可以学一个MASTER DEGREE,偏偏去学个DEPLOMA。那时我的观念已经跟刚来的时候有了很大的不同。我想上学的目的无外乎为了就业,如果符合自己的兴趣更好,拿个DEPLOMA一样可以就业。
这个专业有一月份开学的班,报名时的QUALIFICATION要求高中毕业即可,但对新移民来说要过ENGLISH 30/MATH 30/PHISICE 30。好在我带了托福成绩,ENGLISH 30能满足。另外两项我没有高中的学历证明,但他们告诉我把大学的成绩单寄到EDMONTON的一个IQAS的国际学历评估机构公证就行。由于怕在他们要求的截止日期公证不能完成,我做了两手准备,报名参加他们的MATH和PHYSICS的考试。于是把第一份打工的活辞了,在家准备考试。本地的高中数学相比国内要简单的多,甚至没有立体几何,但他们有概率和统计。那时我想自己是在准备GRE,GRE也不过如此啊。公证在截止日期前来了,我也不用考试了,松了一口气。
十二月,收到SAIT的一封信,告诉我:SORRY,NO SEAT。原来他们一月份的班人早满了,我报名太晚了。我这个气,不过没办法,只能报今年九月份的班了。好在原来准备的QUALIFICATION可以用在下个学期。刚过新年的第一个上班日就开始报九月的名了,他们七点上班,我六点半就候着,排了个第一。过了几天,来信说有SEAT了,我可以九月份上学了。

hanhan : 2004-10-15#8
我和太太在Calgary的第一年移民生活 !(2) 臭鱼---来自爱称华人

第五章 打工记

大多数的国人好像只把专业工作叫工作,其他的只是打工,而且觉得打工没面子。相比TORONTO和VANCOUVER,CALGARY打工机会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而我也曾经在四个地方工作过,也曾在一段时间内干三份工。
1.大统华(T&T SUPERMARKET INC.)
大统华是加西最大的华人超市,主要经营亚洲食品。在VANCOUVER有很多家,在CALGARY只有一家。我们刚来时住的就在它对面,那时我想怎么“先生产后生活”―先打份工再说。其时公交罢工,不能去太远。买菜到大统华时看到APPLICATION FORM,随手填了。五一(虽然这里不过劳动节)刚拿到驾照,他们打电话让我去上班。人事经理是台湾人SOPHIA,问我想去哪个部门,有肉部/海鲜部/杂货部。一想前两个部门要用刀,安全第一,而且也不喜欢杀鱼/切肉,杂货部主要职责是往货架上上货,可以走来走去,于是第一份工就是STOCK CLERK,我负责的是酱料和罐头食品两个货架。
由于超市没有自己的货流中转,新货大都从VANOUVER用长途车拉过来,我只能在周一和周二不来新货的时候休息。上货虽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但需要一定的体力―我们也曾卸过整货柜的米。在那里我练会了走路―在国内一站地的距离我也要坐车,在大统华要不停的走路―脚力是练出来了,而且午睡的习惯也给扳过来了;在那里我学会了什么叫“服务”,相比来说国内的服务行业差的太远;懂得了许多食品的英文名,和许多以前不知道的食品和调料;知道了一个概念:FIRST IN FIRST OUT。也就是先来的货摆在最外面,所以大家在最外面拿的货很可能不是最新的。
过了一阵新鲜期,我就感到很不舒服,因为那里工作人员和主管大多讲广东话和台湾话,会普通话的很少,那时我的英语还结结巴巴,跟他们交流起来很费劲,甚至没有交流。他们有一个奇怪的心理:既瞧不起大陆人(因为我们是新移民)还妒忌(因为我们是技术移民)。一次SUPERVISOR批评我说没有发现货架上的过期食品,造成损失,我一看日期,2000年就到期了,那时我还在北京哪!还有一个香港保安比较讨厌,常常在我工作时一抬头就看到他鬼鬼祟祟的盯着我,让我如梗在喉/如芒在背的添堵。
大统华是个正规的企业,也有福利(BENEFIT)―各种的保险,不过要过了六个月的试用期,大多数的大陆人不会熬到这么长的时间;工资也很低,起步每小时六块五,后来我知道在CALGARY还有麦当劳比它低,是六块两毛五。而WINNIE做的第一份工薪水要八块两毛五,为此她没少折磨我:说我英语好,找什么打工的活都比大统华的工资高。其实我图的是可以上午学英语和找专业工作,下午上班。经常是到晚上九点超市关门时,就我一人要把放在外面的几垛的促销商品拖回来,每次都是一身汗。我是在那里干的还算时间长的大陆人,上班期间就见过来了又走了不少的大陆面孔的人。我在那里一直干到十月要准备SAIT的入学考试,WINNIE也结束了对我的六块五的精神折磨。
我在大统华获得的最大经验是:再也不给华人老板打工了。
2.A&W
十一月时,我们已经搬到SAIT校园里住,我也完成了入学准备。原想一月份可以入学,在这之前抓紧时间挣点学费。我们住的STUDENT RESIDENCE后面就是横贯加拿大东西的公路16 AVE,我沿着公路走,想就近找到一家快餐店能打工。果然发现了六个BLOCK远有一家A&W要人,只是招周末COOK,管它哪,先干了再说。这个A&W是二十四小时店,我的时间段是周六周日的七点到下午三点,中间有半个小时休息。
原来北美地区有很多的连锁快餐店,不象我们在国内只知道麦当劳和肯德基。有卖各式点心的TIM HORTONS;有卖汉堡闻名的BURGER KING/WENDY’S;有卖PIZZA的PIZZA HUT/PIZZA PIZZA;卖烤肉的THE KEG;可以吃虾和龙虾的RED LOBSTER…A&W在这里的声誉不错,主要也是卖汉堡,也有自己品牌的ROOT BEER。
这个店由于在主路上,生意很好,还是MILLION DOLLAR CLUB之一,也就是年营业额过百万。主要有两个岗位,前台是CASHIER,后面是厨房。里面只有两口锅:煎锅和炸锅。我负责的是煎锅,第一天上班也没有TRAINNIG就干上了。早晨是煎一天用的BACON和EGG/SAUSAGE,中午是烙几百块肉饼。炸锅是另外一个小伙子负责,炸FRENCH FRY/ONION RING/CHICKEN/TURN OVER(一种苹果派)/HARSH BROWN(一种土豆饼)。厨房的标准配置是三个人,还有一个人负责完成汉堡的包装程序:根据不同的ORDER,抹上不同的调料和夹不同数目的肉饼,装进不同的袋子。我的工作很简单,因为一切都已程序化,把冷冻的肉饼或其他食品放到煎锅上,按一下定时器(TIMER),到时间报警声一响,我就起锅,放到到保温箱,再按定时器保温,超时就变成GARBAGE扔掉―怪可惜的,不过YOU EAT FRESH。我在那里练出来了双手打蛋;学会做FRENCH TOAST;知道了鸡蛋的OVER EASY和SUNNY SIDE做法的区别…A&W的汉堡分类很简单:GRANDPA/PAPPA/MAMA/BABY,其主要区别是汉堡里肉饼数的多少/加不加CHEESE/或是不同的CHEESE。于是午餐时厨房就充满了辈分称呼:PAPPA/MAMA CHEESE/BABY BURGER…我得根据不同的ORDER准备不同的肉饼数和加不加CHEESE。这个活不需要象大统华干活的体力,但ORDER多,活紧张的时候,真是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管手里干着什么活,随时得看着显示ORDER的MONITOR;炸锅的TIMER响了,如果没人在也得赶快冲过去起锅。稍微闲下来,就得扫地/倒垃圾/洗器皿。总之,得DO EVERYTHING。每天的下午,我都背疼。快餐店的精髓就是一个字:快。一旦客人等的时间长了,SUPERVISOR就冲过来对我们说:HURRY! HURRY!不过我们都不怕她。活忙时她也过来帮我们,她的动作比我们快得多了。过了一两周,我也适应了节奏,协调性也大大增加。后来如果不忙的时候,早餐我一个人也能对付得了了。元旦前下了几天的雪,气温降到零下30度,那天上班只有我和SUPERVISOR两人,别人不愿来。我们两个人忙的够戗。
CASHIER是年轻女孩的天下,他们大都是高中生―这里的孩子独立性很强,他们是在挣大学的学费。COOK里同我一起干活的有一个满脸小豆豆的DARRAL,人很不错,每当他上班时,前台的CASHIER都爱凑过来同他打趣。他却叫我的名字成了TOWEL/TAIL,在我多次纠正下,终于发对了音。还有一个ANDY是SUPERVISOR,更是活宝,他到哪里哪里就充满笑声,还开玩笑把我的FAMILY NAME说成YOU。这个快餐店是几个人入股分红的,BOSS叫CHERRYL,瘦瘦的。还有几个SUPERVISOR,其中有个也叫CHERRYL,胖得弯腰都费劲,但干起活来可一点都不含糊。
我挺喜欢在那里干活的,唯一感觉不舒服的是每次下午时眼镜上粘满了油烟。虽然给的薪水不多―快餐店都是这个水平,还是六块五,不过老婆已经不再折磨我了,因为那时我每周工作七天。我在那里干了二个多月的周末工,直到换了另外一份周末工。
在A&W的工作锻炼了我在紧张工作情况下的协调性和前瞻性。
3.MANORRLEA SYSTEM INC.
原以为这是我在上学之前最后一个打工的地方,听起来像一个IT公司,其实是做OFFICE BUILDING SERVICE的。是个家族企业,老爷子DAVID创下了这个公司,儿子SEAN是BOSS,妹妹ANNIE是MANAGER ASSISTANT。MANORRLEA在DOWNTOWN提供很多大楼的服务,不过总部在BOW VALLER SQUARE(WWW.BVSQUARE.COM),我就在BVS里工作。BVS是DOWNTOWN里最大的写字楼群,由三座四十层和一座十七层楼组成,地下有四层停车场P1―P4。
(1) AFTERNOONSHIFT
那里的班有三个时间段:DAYSHIFT/AFTERNOONSHIFT/NIGHTSHIGT,我做过前两个,是从AFTERNOONSHIFT做起的。事出偶然,十一月时开始了WINNIE白天工作的旅馆的淡季,她工作做不太满,想找第二份工。以前就知道这种工作,只是没有机会,刚好有个北京某个设计院的一个室主任在那里做AFTERNOONSHIFT(要不是英语不好,她的水平找个专业工作简直是A PIECE OF CAKE),她要回北京过年,就让我太太去顶。那天陪她一起去的时候,多问了一句要不要男的,结果我就成了AFTERNOONSHIFT的VACCUMGUY。
这样我和太太晚上就在同一个地方上班,可以一起回家。说是五点到十点,大部分的人都是五点半开始工作,九点半就可以回家了,这样干四个小时的活PAY五个小时的工资。她的工作是给BVS2的OFFICE擦桌子/倒纸篓和垃圾,我是给BVS1的共四层的办公楼地毯吸尘。那时我离开大统华已经有一个月没干活了,刚开始还不适应,每天都是一身汗,十年也没有茧子的手掌也磨出来茧子,后来我把国内带来的工作手套戴上,手感觉好多了。负责这个楼的SUPERVISOR是七年前从前南斯拉夫为躲避种族迫害来的移民,VERY NICE的老大娘,不过检查起工作可毫不含糊,好几次让我把没吸到的地方又做了第二次。同楼工作的还有两个潮州女孩和一个广东女孩,广东女孩可以讲一些国语,有一个本地出生的香港男朋友,我跟她开玩笑:“你的男朋友有没有香港脚?”
AFTETNOONSHIFT的工资比较低,6.25块/小时。不过很多的中国女孩都是白天学英语,晚上出来上班,最少可以挣个房租。MANORRLEA还有一个规定:如果做满一个月以后,遇到公假日,不上班照给钱―头一次听到不用上班还给钱的好事。
(2) DAYSHIFT
由于想的挺好,以为能一月份上学,就想在十二月玩儿命挣点钱。等完成SAIT的入学准备后,还想找一份白天的活。那天翻CALGARY HERALD报纸,发现他们还招一个白天的HEAVY DUTY CLEANER,想着干脆我一天就全交给MANORRLEA的了。于是跟ANNIE说了,她是AFTERNOONSHIFT的主管,要我找DAYSHIFT的主管LORI。第二天我就开始做了STAIRWELLGUY。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擦地上三层到地下四层的楼梯,不过我感觉舒服多了,因为没人检查。
记得刚来CALGARY时,一个移民辅助中心的讲座上,COUNSELOR讲现在人就业观念是很多人要同时做几份工。我在十二月份的时候就是同时做三份工:周一到周五白天从8:30到5:00做STAIRWELLGUY,晚上要干VACCUMMING的活,周末又去A&W上班。刚开始的时候老是感觉睡不够觉。因为每天晚上回来后又要吃一顿―体力消耗太大,还要冲个澡,准备第二天带的饭,总要11:30以后才能睡觉。好几次白天下午困的不行了,找个WASHROOM,坐在马桶上就睡着了。我的腰从那时开始细下来了,现在已经在皮带上扎了三个眼了。后来WINNIE量了一下,由原来的二尺六减到二尺三寸五,她很高兴,说我不会有脂肪肝了,那时她的脾气也温柔的多了―她也累的没劲跟我吵架了。DAYSHIFT干了没几天,SEAN领来一个HANDSOME的小伙,是新的SUPERVISOR,叫JOE。他知道我干着三份工作,直管我叫“SUPER TAO”。我说:“YOU ARE SUPER TOO―YOU ARE SUPERVISOR。”
十二月中旬,SAIT来信说一月份上不成学,我想不能这么干下去了,人非得废了不可,于是在一月份把AFTERNOONSHIFR的活QUIT了。又过一阵,发现他们又需要一个周六擦电梯的人,又要求干这份工。虽然少干一天,但MANORRLEA的工资比A&W高,实际上差的不多,还可以休息一天,只好跟DOUBLE CHERRYL说SORRY了。
那个周五下午,SEAN要TRAINNING如何擦电梯。我心想有什么难的,又不是没干过。就是用一种叫STOUTING的化学液体涂在抹布上,把电梯门上的污迹清理掉,露出金属光泽(怎么跟我过去编制焊接工艺时对焊缝清理的要求一样?)。让我想起几年前中央台的春节晚会的黄宏演的小品,一个擦皮鞋的爆发户跟他的男佣臭摆谱的故事―SEAN是不是也膀子痒痒了?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他把LORI和JOE都叫来,把西服一脱,挂在电梯里,拿着抹布告诉我怎么用热水,用几遍,擦的方向,还跪在地上演示擦的过程,然后让我自己来一遍,指出不对之处,我心理叹了一声:“惭愧”。下个周一,LORI见了我说GOOD JOB,大概她检查我周末擦的电梯了。
DAYSHIFT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三层以下的卫生,因为三层以上是各个公司的OFFICE,由AFTERNOONSHIFT负责。三层是会议中心,二层是一些快餐店,一层是RETAIL店。岗位有STAIRWELLGUY/OUTSIDEGUY/GARBAGEGUY/FLOATER/FORMEN。我在MANORLLEA干了三个多月了,这些岗位全干过了。过了新年,JOE说要轮班,让我去做OUTSIDEGUY,就是在楼外打扫卫生,叫干啥就干啥,NO PROBLEM。于是我扫了一天的烟头,幸好那天不冷。下午时,JOE又跟我商量说GARBAGEGUY干的不好,COMPLAIN多,问我想不想干,工资从八块涨到八块半。WHATEVER,反正我是在这里干一天,而且涨工资。于是又干了一个半月的GARBAGEGUY。我要把二楼快餐店的食物垃圾袋和一楼的生活垃圾袋装在一个有一人高的大箱子里,送到P2的LOADING DOCK垃圾站扔掉,而且那里有个斜坡,这个活没有一定的爆发力是不行的。干完第一天,累的腰酸腿疼。幸好有十年前在校队里打篮球的底子,我跟LORI说照这样干下去得改名叫“Mr. Muscle”了。果然,现在我胸肌起来了,腰劲也大了。除了垃圾,每天还要对付大量的纸包装箱,尤其是周一最多,我管那天叫“BOXING DAY”。那段时间我见到纸箱的第一反应是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刀把它拆开,再踏上一脚踩平。
一次在电梯里,LORI对我说:“I need ten more workers like you .”我马上说:“I need ten times more pay than now”。LORI告诉我,我是第一个在那里干DAYSHIFT的CHINESE,不过后来我却给他们又找来三个中国人。这种CLEANER的活本地人是不太愿意干的,因为挣的少,另外他们也不象中国人那样勤快。我干活期间的三个月就见QUIT和给FIRE的好几个。其中一个从非洲来的难民,我的观念是黑人应该很勤快的,哪知道他懒的一塌糊涂,第二天就QUIT了,大概他想拿政府救济多舒服啊。那阵儿JOE也很头疼,人手不够,连他都拿着笤帚下雪天的去外面扫烟头,心理一定****了不知多少回。后来他们登报招人,也有几个拿着RESUME来,其中还有一个夹着FIRST AID的证书。他选了两个,其中一人干了一周就走了,打电话也不回,PAYCHECK也不来拿。于是我就见缝插针,介绍了三个朋友进来。如果他们自己来找,肯定是没戏的,首先一看简历,吓死人,ENGINEER背景,而且语言也不流利。第一个是MACHIEL,他是鞍山人,机械工程硕士毕业。刚来两个月,LANDING没十天就出来找打工的机会,他成了GARBAGEGUY;春节前,一个葫芦岛的老乡FRANK刚LANDING,才来了两周时差才倒过来/SIN卡还没拿到就到我那里上班,成了STAILWELLGUY;WINNIE上AFTERNOONSHIFT回家时常碰到一个哈尔滨来的小伙,于是SHAWN成了OUTSIDEGUY。我对JOE说:“YOU ARE ENGINEERING TEAM LEADER。”他直笑。就这样,四只东北虎就把DAYSHIFT的活基本上承包了。有一次,LORI跟我说我们干的活PERFECT,她哪里知道:“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啊!我跟她说,如果中国人干活,JUST SHOW ME THE DUTY AND DRINK YOUR COFFEE。
我升官了!DAYSHIFT里干活的除了四个中国人,还有一个擦了十多年玻璃的REX;和一个小伙QUANTIN(听起来很像一款硬盘的牌子)做FLOATER,就是哪有活干哪;还有一个RICHARD做干四天歇四天的FORMEN。这样,中国人占了大部分。不知他们怎么想的,走了一个FORMEN,叫我做FORMEN了。这个职位要从早七点上到晚上五点。可能他们认为我所有的岗位都做过,熟悉BVS,而且工作认真。那天SEAN和ANNIE见了我都说:“CONGRATULATION FOR YOUR PROMOTION”,说我“HARD WORK”,我只好说:“THANKS,I JUST DO MY JOB。”没想到打工就是挣钱吧,也会升官。我这个FORMEN是不爱管人的,DUTY倒是不多,但哪里有活我都得去。每天我都关心天气预报,不仅是为了增减衣服,还要想是不是又要除雪/擦地板:这阵子下雪,大冷天我得开着扫雪机除雪,还要用一种大概是日本产的TASKI的机器擦一楼大厅的大理石地面。
这里的互连网非常的发达,JOE的主要工作就是看他的E-MAIL,查有没有新的SERVICE ORDER,然后通知我们去干。他还背着一个最新的笔记本电脑,FUJITSU的,真正的笔记本,连键盘都没有,完全笔输入,还连着手持扫描仪,无线上网,据说要八千多加元(后来我发现连一个每天的工作就是换灯管的有着浓重欧洲口音的老头都挎着笔记本电脑)。我跟他开玩笑说:YOU WILL BE NO WAY OUT(套用WWF里的一句词)。他走到哪里都得挎着笔记本,随时看有没有新的SERVICE ORDER,然后用对讲机呼我,告诉我到那里干活。他三点半下班后要把笔记本交给我,于是就觉得自己很滑稽:我左边挎着COMPUTER,右边揣着RADIO,左手拿着笤帚,右手拎着簸箕。
新职位的薪水比我一周干六天没高多少,但工时少了,WINNIE用计算器算了几遍,相对小时工资到了十二块多,在打工这个层次算是比较高的了,她再也不会因为工资问题而折磨我了。而且我可以连着休息四天,这也是我可以踏踏实实坐在这里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哎!第一次休四天,那几天又下大雪了,气温降到零下二十五度,不用上班,不用去除雪,I AM LUCKY GUY!
4.ENGINEERD AIR
FORMAN刚歇完四天后上班的第一天,发现原来在这里做过FORMAN的一月份QUIT的印第安人JIMMY又回来了,心想不好。果然,第四天的时候,LORI说虽然我很HARD WORK,不过COMMUNICATION不好,所以要我去干原先的STAITWELLGAY。我当然明白怎么回事了,不过懒得跟她吵,况且又没有纸面上的任命,只是口头通知。其实如果没做过FORMAN倒也罢了,现在心理真是不平衡。此地不留人,自有留爷处―我闪了。第二天,我去查JOB BANK/翻报纸找工,发现几个机会,打了一通电话,还到CALGARY BOARD OF EDUCATION填了一个表。中午回来时觉得还是没谱,想起去年一个朋友说起一个空调制造厂招人,下午坐车就去了。没想到遇到一个MANAGER,聊了几分钟,问问我的背景,填了APPLICATION FORM,让我下周一上班,就这样我又回到了工厂,这次是干的是ASSEMBLER。
我离开BVS之后不久,MACHIEL要去CCIS上WORKSHOP,SHAWN要学语言先后离开了MANORRLEA,只有FRANK一个人在那里工作。我们约好哪一天要聚在一起来一场麻将大战,我家的代表当然是WINNIE了。
ENGINEERD AIR是加拿大最大的工业空调供应商,在全国有很多的分厂,在CALGARY就有三个LOCATION,我去的是最大的一家。本以为自己很幸运,很快的就又能找到工作,打电话告诉朋友时还有点扬扬自得,没想到他们都跟我说那里的新移民很多―一副如数家珍的样子,我真想跟他们急:你们知道的这么清楚,早怎么不跟我说。
厂房分为几个区:机加工/喷涂/装配。我被分到了装配车间,我的PARTENER是从斐济来了十几年的黑人小伙,他每天都要一边干活一边唱“巴隆巴隆”,不知在他的文化里是什么意思。装配车间的工人大多是亚洲人,居多的是越南人,还有菲律宾/印度/香港来的。整个厂只有一个SUPERVISOR,是个越南的CHUNK。他的名字叫THAO,同我的名字相似,为了区别我叫他“头”,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的苦头才能熬到今天的位置吧。本以为这里的生产效率要比国内高的多,结果发现工人也和SUPERVISOR斗志斗勇。“头”一来,风动扳手的声音保准比他不在的时候响得欢;他在时,就有人开始离开生产线喝水/上厕所了;他若一走,这些人就开始一边干活一边聊天,只是这些人的想象力太也的贫乏:每天聊天的话题离不开人身体上的三角地儿,还要交流各国的说法,每天乐此不疲。可能最高的效率是工人要“出满勤干满点”了。
也许是ORDER多吧,这个厂要求周一到周四从早七点到下午五点,周五到三点半,有时周六加班四个小时。于是我每天四点五十起来,坐第一班的C-TRAIN,再倒BUS,花上一个多小时从西北到东南上班。刚开始不习惯早起,每天上午干活时就像梦游一样。后来就早睡,十点就上床睡觉。上下午的十五分钟的BREAK时间,别人都到餐厅吃一些COOKIE,我是找两块木板,铺在生产线上,倒头就睡。
在这里与我过去的在国内的工作经验没太多的相关,因为主要是钣金活,在装配线上工作―我的加拿大工作经验又丰富了。

第六章 租房记
来这里一年,我们已经住了三个地方了,从东北区到DOWNTOWN,再到西北区。也巧了,三处的门牌号都有三。刚住的BASEMENT是3903,后来搬到DOWNTOWN是3309,现在住的是三楼。
最初我们住的是与Mr. Sun一家合租的BASEMENT,是他的香港朋友帮助租的。那里是东北区,买菜坐车都很方便。屋子的条件还可以,有抽油烟机,自动暖风系统和洗衣机。房东张太太是越南人,但可以讲国语,对于NEW COMER的我们指点了不少的事情。只是WINNIE在国内住惯了楼房,觉得很压抑,时差倒了一个多月,常常半夜醒来见她坐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我很心疼,觉得这样不行,得住APARTMENT去,于是只住了两个月就搬家了。
我翻报纸和一本叫HOME RENTER的免费杂志,准备找楼住。打了几十个电话,问好了价钱,相中几处,第二天就去看房。那时我想最好在DOWNTOWN找,对我们这样的NEW COMER来说办事方便。我们也去了在DOWNTOWN的CHINA TOWN,不过我不喜欢那里的环境―脏乱差。在别的地方遵守交规的我到了那里也跟着横穿马路。在一个楼里我们居然看到警察局的中文告示:如果你见到三合会的活动,请打电话云云。我们扭脸就走。后来在8AVE/8STREET/SW相中了一家叫CENTURY GARDEN的楼,虽然叫世纪花园,但也有30年的历史了。高40层,33层有一间ONE-BED ROOM空房。感觉不错,房在阳面,光线很好,而且楼层高,没有障碍,可以看到远处的ROCKY MOUTAIN,真是:远望群山,一锅窝头。夏夜的STAMPEDE期间每晚还可以看到庆祝焰火。楼前有个ALBERTA PARK,夏天中午时间去草坪上坐,很多在DOWNTOWN上班的享受午餐,听水流潺潺,看不知名的水鸟散步。房间非常的宽敞,宽敞得我们没有足够的家具填满,显得空荡荡的,只好放两辆自行车在厅里。楼里有免费的游泳池和桑拿房,只是我只游过四次,蒸过三回。在那里住真是方便,下楼两分钟过了一个BLOCK就是C―TRAIN站。在那里我们经历了三次火警,本地人的灾难意识就是强,第一次夜里十一点是楼道里的警报响个不停,不知怎么回事,一看别的家的人都顺着楼梯井往下,我们也跟着走,到楼底才知道是误报。走的太快了,第二天腿疼。后来的两次有经验了,慢慢的下楼。在DOWNTOWN里住,每天都能听到楼外的ALARM声,除了消防车和警车,还有一种写着EMS的车,后来我才知道那不是国内的邮政快递,而是EMERGENCY救护车。我们的房租签了六个月,快结束时,大厦管理者说房租要从680块涨到710块了,而且那时我也准备到SAIT上学,于是又搬家了。
虽然没能在一月份上学,但我已经注册了,有了STUDENT NUMBER了,可以用这个去申请SAIT校园里的学生公寓(STUDENT RESIDENCE)。算我幸运,刚好还剩一间给MARRIED留的ONE-BED ROOM。虽然MINI点,但两个人足够了。于是十一月底的大雪天又搬家了,朋友来我们家都很羡慕―羡慕的是房价便宜,只有420块,水电全包,还有FREE的60多个频道的电视CABLE,这大概是CALGARY最便宜的公寓房了,一层的大厅还可以打乒乓球/台球/电子游艺。有一个朋友看了屋子格局说我们住的是两室一厅。住在这里很方便,楼后就是BUS STOP,穿过校园就是C―TRAIN站。而且这里的体育馆几乎每周都有比赛,我喜欢看篮球,WINNIE喜欢看排球,还有HOCKEY。不方便的是房子里有报警系统,我们住进来的第一天炒菜时保安就来了。后来又响了几次,脸皮厚的我对保安说:不出一年我会熟悉你们每个人。朋友出主意让炒菜时把报警器用塑料蒙上,我们没敢那样做。只好炒菜时小心翼翼,油不能红,糟糕的是现在是冬天,窗户还给冻住了打不开,只能多吃砂锅了,请朋友吃饭也只能涮火锅了。

第七章 YAHOO!STAMPEDE
STAMPEDE是CALGARY一年一度的最隆重的节日,全称是CALGARY EXHIBITION AND STAMPEDE,中文应该叫做牛仔节,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吧。历时两周的时间,全世界的牛仔和旅游者来到这里欢渡。
STAMPEDE是七月举行的,那时大街小巷挂满了写着CS(CALGARY STAMPEDE)的旗帜,DOWNTOWN里临街的玻璃窗也画满了漫画,到处写着了“YAHOO!! STAMPEDE”。那时我很奇怪他们为什么免费为YAHOO做广告,后来才明白此YAHOO非互连网的YAHOO,是一个叹词,就像我们在起哄时压低嗓子发YA又挑起来发HOO才能正确的发出这个音,大概牛仔们经常这样在草原上喊吧。
STAMPEDE是以游行为序幕的。那是一个周五,游行路线是沿着DOWNTOWN的6AVE转到9AVE,路边设着为旅游者准备的观礼台,是收费预定的。那天刚好我不上班,我们楼后就是9AVE,约了DANIEL夫妇,早晨我们搬着椅子下楼,到路边占了位置。八点钟游行开始了,队伍中有本地和外地以及来自美国的乐团/老爷车表演/土著印地安人全副打扮/各个社团的队伍/CALGARY小姐/各种展示STAMPEDE历史的花车…最HOT的是一袭红装的女牛仔;也有华人的社团,舞狮敲鼓;还见到一个像东北过春节时一个人扮的骑驴。每个队伍过来时都有人煽情地带着大家一起喊:YAHOO!那时我才明白了这个词的意义。最高兴的是孩子了,他们可以得到巧克力和糖果。游行一直进行到十二点,是以消防车的队伍作为结束的。那天我照了三卷相,太太说我脑子里有水。
STAMPEDE期间,到处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牛仔。他们的标准打扮除了牛仔衣裤外,还带着阔边的牛仔帽,高帮的牛仔靴。女牛仔还穿着牛仔裙,身材惹火。那时还有大型的演出,去年JANIE JACKSON也来开演唱会了。我们也非常高兴,因为可以享受到免费的早餐。在DOWNTOWN里的很多PARK,每天都会有大公司赞助的早餐,于是我和WINNIE一天吃一处。多是一种叫PANCAKE的摊出来的玉米饼,夹上BACON,有时还可吃到牛肉饼。
DOWNTOWN里有一个OLYMPIC PARK,是八八年开冬奥会建的,那时节每天上午那里都有表演,主要是游行队伍里的乐团和一些杂技和舞蹈表演等。去过几次,我们吃着PANCAKE,坐在台阶上观看,了解一些不同的文化。印象最深的是每天的最后一项例行的是印地安人的表演,其中有一个小伙子要随着鼓点把几个圆环串在身上,然后模拟成鹰状或是其他动物,每次都是满场掌声。
STAMPEDE的核心活动是在STAMPEDE PARK,离DOWNTOWN很近。STAMPEDE期间的其他天是要收十快钱门票的,不过有一个周日是FAMILY DAY,在八点以前免费入场的。那天我和WINNIE早上骑着自行车,背上午餐,七点四十就到了那里。PARK很大,跨着VICTORIA PARK STAMPEDE和ERLTON STAMPEDE两个C―TRAIN站。我们是从北入口VICTORIA进的,由北向南走。一进园先是游乐场,各种各样的娱乐设施,我们转了一圈,想玩哪个都得排一个小时的队,只好作罢。再往前行,加拿大陆军的装甲车和坦克车展示,我们都钻进去,还有战士讲解,太太扛着火箭筒和机枪照了几张相。西面是一个小型体育馆的建筑,许多人往里走,我们也跟着进去,原来是SUPER DOG SHOW。狗在这里是PET,简直就是家庭一员。这个表演主要是经过训练的狗比赛哪个跳得更高,哪个跑得更快和哪个姿态优美。主持人也很FUNNY,哪个狗跑得慢了,他说那是来自EDMONTON,哪只表现不好,他说那是MONTREAL的狗,满场的笑声。出了馆,快近中午了,前面正好有块草坪,在举行KARAOKE,我们正好吃午餐。园里还有一个马鞍型的大型体育馆SADDLEDOME,平时主要是举行HOCKY比赛,那时进行的马车的比赛和表演,不过我们进去的时候正好是休息,也不愿意等,就出来了。接着在PARK里逛,有模拟十九世纪的小屋,几个LADY穿着那个时代的服饰在绣花;有HOUSE SHOW,我们排队进屋感叹真是DREAM HOUSE;一个大棚子,里面有很多的展示告诉ALBERTA和CALGARY的历史,本省牛的分类,一群小孩围着一个栏子,原来是在看刚出生的小猪;我们还钻到牛仔们的马厩中,看他们把赛马打扮的漂漂亮亮,给马淋水降温…一点半了,该是看牛仔们RODEO的比赛时间了,花了十块钱买了最便宜的票入场。这是STAMPEDE的核心活动了,场内巨大的电子显示屏打着“THE LARGEST OUTDOOR SHOW IN THE WORLD”,就像在国内电视上看的牛仔们骑野牛和烈马的比赛。来自世界各地的牛仔在这里比赛看WHO IS NO. 1。虽然非常惊险,我们看不出太多的奥妙,倒是有一些小孩骑羊的比赛逗得大家直乐。看了两个小时没等到散场,我们又转到了INDIAN VILLAGE。INDIAN是加拿大的FIRST NATION,在各地有很多的保留地,但他们到哪里都不招人待见,因为政府花钱养着他们,不用做工,大部分人每天就是喝酒抽烟,寿命短。PARK里的保留地里有很多的帐篷,只是不知他们住不住。他们穿着自己的服饰,每天的主要活动大概就是给游客表演了。出了那里,WINNIE非得拉着我去CASINO,不知她听谁说的这里有一家赌场。赌场里允许抽烟,乌烟瘴气的,华人面孔占大部分。太太马上就兴奋了,老虎机一个QUARTER就可以下注,她非常专著地盯了半天,还到别处看BLACK JACK,幸好她是第一次来,不太懂规则,也不知怎么玩,我拉她半天才一一不舍的离开,告诉我一定再来,一定会赢,我只有苦笑。基本上PARK我们都转遍了,一看表,五点半,该回家了。
去年的STAMPEDE期间天也争气,没有下雨,我们的心情也很愉快。虽然因为要上班不能天天玩,但想起那段时间,也禁不住心里说:YAHOO!STAMPEDE!

hanhan : 2004-10-15#9
我和太太在Calgary的第一年移民生活 !(3) 臭鱼---来自爱称华人

第八章 过节
来了加拿大,节多了,中的西的,我们体会到更多的文化。
有的节我们也不知具体来由,只当公假日了。前几天的FAMILIY DAY,休息一天,我和WINNIE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凑在一起休息了,睡了个懒觉,下午去这里最大的MALL―CHINOOK CENTER购物去了。
HALLOWEN时,满街鬼影,做巫婆状,做超人打扮,有的女孩插着翅膀,在寒风中光着腿扮天使。我去SAIT报名时,CUSTOMER SERVICE里糊满了蜘蛛网,小姐戴着骷髅面具跟我说话,一会过来一帮各式打扮的派糖。朋友给我们送了南瓜,原意大概让我们做南瓜灯,结果让太太炖了牛肉南瓜汤,吃了几天直腻。
圣诞节休息一天,那天停冷的,商店也关门,不能SHOPPING。觉睡够了,我说晚上去找一个教堂去看看本地人如何过吧,结果包了一晚上的包子,哪儿也没去。
印象比较深的是七月一日的NATIONAL DAY。那天太太上班,我同DANIEL夫妇一起去DOWNTOWN的PRINCE ISLAND PARK。那里有很多的活动,大多是各个公司赞助的,有杂耍表演,有免费修自行车的,有回答加拿大地理历史问题给奖品的,有要求募捐的…在一片大的空场有一处表演,请来许多ROCK歌手,我们也听不懂,其他的人好像也不认真听,大部分的人是躺在草坪上,戴着SUNGLASS,享受日光浴。经常有人带头喊口号:WE ARE CANADIAN。这里受美国的影响太深了,有人说加拿大就是美国的农村,但大部分的本地人还是有很强的爱国心。我们也在脸上印上了加拿大国旗―为了好玩。
春节时,虽然电视里也会有报道说今年是THE YEAR OF HORSE,但没有公假,气氛并不浓,只是在CHINA TOWN和一些华人超市能感到过节的气息。美国有个城市已经把春节那天定为公假日了,什么时候轮到CALGARY?春节前的一个周末,那是我第一个周日不上班,几家朋友好不容易能聚在一起吃了一顿饭,大家在一起聊天,不亦乐乎。MANORRLEA在除夕夜的AFTERNOONSHIFT让中国人提前了一个小时下班,老婆很高兴。她回来后我们开始打电话给国内的亲人和朋友拜年,由于时差的缘故,国内是大年初一的上午,刚好。第二天我上班时,带了一些中式的点心和糖果给大家吃,SEAN和LORI以及JOE见了我说:HAPPY CHINESE NEW YEAR!我跟他们讲起一些中国的习俗,还向他们要红包,LORI对我说:I PAY YOU TODAY!后来在网上找到一个可以在线观看的春节晚会,挣扎着陪太太看了三个晚上才看完―今年的节目真是烂得惨不忍睹。大概是真唱吧,歌星们的嗓子就像被捏住了喉咙,再也不嘹亮了;小品也是无聊的很;姜昆相声里的包袱五年前就在“锵锵段子选”的网页看过同样的笑话;观众起哄的声音也是那样的假;倪大妈怎么不甘寂寞又跳出来了,我真想冲上去左手拿着簸箕去接从她的褶皱中掉下来的粉,右手用笤帚把她脸上的皱纹抹平…

第九章 BOXING DAY购物记
“等圣诞节再说”那阵子成了WINNIE的口头禅。不知道她听谁说的,圣诞节时许多的商店会大减价。准确的说是圣诞节后的二十六日是BOXING DAY,是北美地区传统的购物日。我早就想买一些电器了,在WINNIE的阻挠下已经忍了很长时间了,不过也不在乎再忍到BOXING DAY来买了。
有的商店是实行的是BOXING DAY,也有的是BOXING WEEK做促销。我们定好了目标:准备买一个27寸的纯平彩电/录象机和光盘刻录机/扫描仪。为此,我们去过不少的电器店,比较性价比,发现WAL-MART的SANYO电视比较中意。临近BOXING DAY时,翻看好多的广告,FUTRUESHOP的刻录机要打半价。由于每处打折店去晚了就会没有促销的货品了,我们没有车,只好选择先去西北区的又有FUTURESHOP又有WALMART的NORTHLAND MALL。
圣诞节的晚上,我们翻看行车路线图,准备坐第一班C-TRAIN去。二十六日的早晨,我们四点四十就起来了,五点十分到了C-TRAIN站。等了一会不见车来,用INTERCOM问值班人员,敢情那天公假日,发车晚。我们一商量,不能去晚了,于是打了一辆TAXI,一翻折腾,到了MALL时是已经六点十分了,那时已经有一百多号人在排队了。天很冷,好在我们刚到时,MALL的门就开了,于是我们又进到里面接着排队。那天见到许多以前认识的中国朋友,他们有的四点就来了,夫妻两人一人排队,一人在车里取暖,两人轮班。有的更有经验,带来了行军椅。七点门开了,工作人员按排队的顺序先放一部分人进去,还好我们赶在了第一梯队了。很多中国人是冲着电视/录象机/影碟机去的,我是直奔电脑区,I AM NO. 1。销售人员要跟我说一大通产品质保条例,尽管他说的非常快速,我哪里有时间听―还得买别的哪。我对他说:你所说的是不是都在DOCUMENT里?拿来吧您哪!我们买的是一件东莞产的CD-WRITER,16速,原价160,算上REBATE,只花80快。扭头又去拿了一个EPSON 的PERFECTION 1250,分辨率可达1200*2400DPI,那天是120块。这款SCANER现在还有的店卖180块。交钱时,第二梯队的人还没放进来。又去WAL―MART里买了SANYO彩电,虽然没降价。出了MALL,天刚亮。约好了朋友,他开车帮我们把东西拉回家。
吃了几个荷包蛋,我们又出发了,这次是去LONDON DRUG,停车场上找个PARKING的位置花了有一阵的时间。商店里满是人,好象那天全CALGARY的人都出来抢购了。我们去得晚一点,我想要的CD―R和CD CASE已经卖光了,不过我买了一个GOLD STAR的HI-FI录象机,机壳是银色的,刚好和SANYO电视配套。
下午了,我们到SUPER STORE买了国产的RICE COOKER,辛苦一天了,吃顿火锅慰劳一下。无奈国货不争气,插上电没五分钟给断了。一屋子人等着这个RICE COOKER出菜哪,只好去换货。朋友说BOXING DAY里最STUPID的事是去换货和退货,果然我们去退货时服务员告诉我们值班经理不在,过几天再说―大概他也忙着去卖货去了。我们只好又掂了一个回来。
晚上,WINNIE算了半天,告诉我那天省了二百多块。
今年的BOXING DAY我们不知又要抢什么啦?

第十章 我认识的加拿大人
这里的人大都很有礼貌和热心的。我们刚来的时候,兴致很高,一个大雪天要去图书馆,去问一个正准备带孩子出门的LADY路,她二话不说就开车把我们送过去,而且她还不是顺路,结果我们回来时步行花一个小时;还有一次我们到DOWNTOWN去语言评估中心,下了C―TRAIN正看地图怎么走,一个拎着公文包的GENTELMEN过来就帮我们指点。
夏天我们住在DOWNTOWN时,认识了同楼住的一家朋友。女的是五年前来加读MBA后留下来的北京人LEE,男的是AIR CANADA的部门经理,有个中文名字叫梦龙,就是和路雪的一款雪糕的名字。梦龙挺神的,在中国呆过几年,可以讲中文,还参加过国内举办的外国人唱中国歌的比赛,拿过第一。他同WINNIE在电梯里讲中文的时候,看得周围的人只纳闷。他很热心,跟我说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他。一次拿了一个职业中介机构的法律性的文件,第一次遇到自己看不懂的情况,他逐字逐句的给我解释,几页纸花了他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后来他得知我在COLT找工作的情况还来安慰我。梦龙还亲自到北京把丈人接到CALGARY来,帮我们带了一个擀面板。那时间,梦龙一出差,LEE就把WINNIE叫过去聊天,WINNIE很是羡慕他们。
不过我也遇到了一个叫LUKE的小伙子。那时他在一家卖卫星接收机的店里打工,我看到他们也卖电脑,正好想买,就这样认识了。他说他父亲是一家制造厂Rambler Fabrication Inc.的BOSS,我想如果通过他能到厂里工作多好。到图书馆查资料,是一间私企,规模不大,几十人,年产值几百万。那时我正在找专业工作,到处撒网,让他带我到厂里看看,RESUME也给E-MAIL过去了,他也答应了。约好了第一次去,结果告诉我他过生日,他父亲给了他一个惊喜,送了他机票到LAS VAGAS去玩;再下一次又约好了不见来,打电话没人接,后来跟我说开车碰了,要修车;又下一次又约了个时间,又不能来;还下一次…WINNIE说LUKE在涮我,我还傻等啥?其实我宁愿相信LUKE不是那样的人,后来我们再也没通过电话。

第十一章 我的太太
WINNIE是西安人,说起普通话来比我的时不时带出“大茬子”味的要标准得多。BASICLY,她是个慢性子的人―除了跟我吵架和打架的时候。她的脾气就像陕西的名小吃―泡馍,磨起来能把人急死,每天上班都要磨到最后一分钟,赶车时还要一路小跑。
来这里之前,我还暗暗担心,在家她是老疙瘩,不知道她能不能很快适应环境。实际证明我的担心完全多余,像其他的大陆来的女性一样,尽管她的英语没我好,适应环境的却比男的要快,还时不时的给后来的朋友当“知心大姐”。
她把时差倒过来之后,就开始上FULL TIME的英语班。上了没两周,告诉我得上班挣钱,我的六块五哪够用。于是翻报纸,DOWNTOWN里的INTERNATIONAL HOTEL招HOUSEKEEPER,时薪八块两毛五。我陪她去了,没想到填表就可以上班。有个BLACK GIRL说这个活VERY HARD,WINNIE在国内的图书馆里工作,哪干过这种活,每天九点多我下班回来都看到她累得在床上睡觉。干了一个月,她跟我说不想干了,累倒习惯了,不能忍受的是印度的SUPERVISOR对中国人的歧视。那时从国内又过来一家她的同事,拉着她到一家金乐(GOLDEN HAPPINESS BAKERY)食品厂去干活,时薪六块七毛五。那时正好给中秋节赶活,她的韧劲来了,早晨去上班,有时晚上八点才下班回来,等得我直心焦。在那里又干了一个多月,等到另外一个机会,他们一起上晚间英语课的朋友说在GLENMORE INN有个空缺,她又去那里上班了,时薪九块起步―怎么都比我的六块五多?HOUSEKEEPING的部门经理是香港人,还有几个中国同事,在那里工作她很开心,虽然上班路上要一个小时。年底他们员工聚会时我也去了。他们旅馆也有工作十五年以上的员工,那次自助餐,我吃了几盘SALAD。9.11以后,旅游业萧条的厉害,冬季也是旅馆业的淡季,不过他们的旅馆是会议中心,比DOWNTOWN里的旅馆生意还好的多了。她又想干一份晚上的活,于是又到BVS干AFTERNOONSHIFT了。我有时纳闷:她哪里来的这么大能量?环境能改变人也能塑造人啊!上晚班有四个月了,她吃了四个月的面包,前几天告诉我不想干晚班了,说有几次干活时感到心慌。其实我早就跟她说别干了,太累,累出个心肌炎可麻搭(陕西方言:麻烦)了。这样我们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坐下来好好吃晚饭了。
在这里买东西,她的精打细算可有的发挥,夏天我们住DOWNTOWN时,信箱里老有FLYER,她比较来比较去,哪里的便宜去哪里,可以为了几毛钱多坐一个小时的车去买菜。曾经有一阵她对黄色特别的敏感,因为我们经常到一家叫SUPERSTORE的店买食品和日用品,而那里同类产品中NO NAME牌子的性价比最好,它的外包装特征是底色是黄色。这里的无条件退货制度可使她如鱼得水,我最怕的是她独自买东西,为此我已经给她退了不知多少次。一次她在SEARS见到一件香港产的毛衣,先买了一件红色的中号,花了十九块。回来一试,觉得大号的效果更好,于是我陪她换,同时办了会员卡,第一次用卡还减十块,她高兴的不行。又过几天,告诉我毛衣又降价了,十四块了,让我换成浅绿的,说是更洋气。结果我又得去一趟,最终我们只花了四块钱买下了这件毛衣。
夏夜时,她老拉着我出去,不是为了散步,而是为了拣东西。她也摸出规律:每到月末,有人搬进搬出,总会有收获。到了晚上,她的劲头就来,眼睛也放光。我对她说:“你看今天晚上的月色多好―垃圾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于是我们有了很不错的单人床―打架时我有地儿睡了。还有沙发/桌椅―搬到SAIT里不用买家具了。其实我们的朋友更能―他们得到了电视/微波炉还有五辆自行车,我们的微波炉就是他们送的,用得一直很好。还有一家南京来的,拣了不少的家具,还想搞个GARAGE SALE。
WINNIE也要象其他大陆过来的女孩那样要给我理发,那时正找专业工作,哪能让他把我的脑袋当成试验田。后来没有理由了―“打工不值当去理发店”,从来没理过发的她还真敢动剪子,还好第一次的效果NOT SO BAD。
WINNIE的手很巧,在国内没怎么见过她做过,可她时不时就能回忆起一些东西。于是我就有口福吃上她回忆出来的陕西小吃。休息的时候,她就发面蒸馒头/包菜包/糖包/汤圆,她调的饺子馅比我们去其他朋友家吃的都要香。只是这里的韭菜很贵,冬天要五六块一磅,我们买了房子的朋友说把后院平了种菜,到时我们收韭菜去。

第十二章 娱乐篇
刚来这里时对环境不是很熟悉,好多的娱乐场所也不清楚,倒是觉得这里的GOLF COURT/PARK和球场很多。没有车,连BANFF都没去过。DOWNTOWN的最西边有个MILLENIUM SHOW PARK,夏天去过几次,晚上天黑时,灯亮了,很多的TEENAGER在音乐的氛围中玩滑板/小轮车,我去跟他们打篮球。后来上班累了,基本没有室外活动了,最大的娱乐就是看电视和电影了。
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CNN的新闻报道,真是REAL NEWS,REAL FAST。还有WWF是每周必看的,虽然有时觉得表演的成分过多以及越来越暴力。WINNIE不知怎么发现LIFE CHANNEL的BIRTH STORY,吃饭的时候也要非常专注的看产房里的故事―她也能咽下去了。于是每到周一,我们就抢电视,LADY FIRST,我只好在她的节目插播广告时,赶快调到WWF。
看电影是我的另外一个享受,说起来也有点意思:最新的影片在美国先公映,不出一周,网上已经出现枪版。最初我还DOWN,后来看过BLAK HAWK DOWN的枪版,再也不当了,除非是高清晰的DVD效果的电影。一个月后,在加拿大开始上映,先是首轮院线,票价是十块左右,又过了一或二个月,到了二轮影院,票价是三块五,周二或是下午只要两块钱―所以我经常是周末的下午去看电影。

第十三章 杂事篇
关于烟。
以前我也是SMOKER,97年在北京时秋天突然犯了花粉过敏。一到九月,对周口店附近山上的一种叫蒿子草的花粉过敏。整整一个月,每天我的嗓子都非常难受/流泪/鼻涕,多种的抗过敏药对我不起作用。从那时起,就不再抽烟了―这也是我移民的原因之一,还好,在这里还没犯过。这里的烟牌子也少,烟价也贵。香烟税又提了,烟价由原来的六块多提到九块多,很多大陆烟枪忍痛割爱;烟瘾大的买烟叶自己手工做烟。我的一个朋友振振有辞的告诉我:“抽烟不是生理冲动,而是一种心理作用。”我心想:“烟价一提,你的生理就冲动不起来了。”不过对他的健康有好处。香烟的外包装也不象国内那样羞羞答答的只写上“吸烟有害健康”,要么是一张口腔癌的照片,要么是一个老哥躺在病床上。本地的LADY抽起烟来一点都不逊于男的,BVS的二楼有个吸烟区,每天其他楼的LADY到那里喷云吐雾,我擦玻璃时的水都变成黄色。
关于酒。
首都机场登机前想带两瓶二锅头,WINNIE不让,到了这里直后悔。买酒要到专门的LIQUOR STORE,可以买到各国的酒,除了中国的白酒,我曾看到国内的青岛和王朝。朋友说前些年还有中国的白酒买,但后来由于酒猛劲烈味香,出了很多事,于是禁止进口中国的白酒了―我这“瓶半”也没用武之地了。本地的啤酒度数只有五度,口感也好。只是没有大包装,不能有在国内那样“对瓶吹”的豪爽了。实际上在这里喝酒的机会很少,大家都在忙于找工作和工作,能聚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不过三月份的一个周日是“St. PATRICK DAY”,那天很多人要到BAR里专门去买醉―好象是个传统。
关于COFFEE。
现在我也有喝COFFEE的习惯了。去年夏天找专业工作时,每天早晨要一大杯浓咖啡灌下去才能出门。在BVS上班时,早晨见到在OFFICE工作的人第一件事是排队买上一杯COFFEE,上下午的COFFEE TIME又下来喝COFFEE聊天―不知他们有多少的工作时间。我也会有这么一天的!
关于车。
曾经有两次机会有要买车的企图,被WINNIE给挫败了。第一次是刚来时一个朋友说有一辆八五年的三菱跑车,公里数低,但是手档,只要1500块,WINNIE不让买,说手档车她不能开。后来上班/学习坐车方便,也就没再提买车的事。现在到工厂工作,每天路上要花近四个小时,WINNIE最初也同意买车,我想趁热打铁。但没等热乎劲过去,WINNIE又说等我九月份上学后车没大用了,而且有U-PASS,每学期只花30块,又要跟我算经济帐,得,又吹了。不过WINNIE许我一个大饼:等毕业找到专业工作之后可以买新车。
关于房。
统计数字说CALGARY的平均房价在20万左右,今年要比去年涨4%,VANCOUVER最高,要38万。曾有一阵,WINNIE跟我说要买房,说租房住把钱都交给别人了。其实我最关心的不是房,而是车。后来她想通了:我们还没稳定下来,买了房,经济压力大不说,哪天我要是在别的城市得到OFFER,卖房还得损失一笔。―唉!我的CANADIAN DREAM啊!
关于HOCKY。
HOCKY之于加拿大人大概是NATIONAL GAME了。我见到的本地人一提起HOCKY来,保证眉飞色舞。我说不喜欢HOCKY,他们都很奇怪,我说不喜欢是因为每一个PLAYER都是STREET FIGHTER,不过这可能就是它的魅力把。后来我想如果没的聊就说HOCKY,保证不冷场。电视里也是天天都有比赛,冬奥会美加决赛时,万人空巷。那天早晨我去SHOPPING,一个老哥直嘟囔说那天应该是NAITONAL DAY,全国放大假,因为他不得不去上班。那场比赛我也看了,不过没看完。中午做了个砂锅,喝着“I AM CANADIAN”牌子的啤酒,想体会HOCKY文化。结果看完第一节就困了,于是睡觉。第二天上班,满街的车都插上了加拿大国旗,一个西服笔挺的扛着冰球杆,上面挑着国旗。
关于换货制度。
瞒着WINNIE在CHINATOWN的一家叫VIDEO AND SOUND的电器店买了一台国产的DVD PLAYER,因为这台机子无论盘片的制式/格式一律通吃。那天WINNIE心情好,跟她说了,谁知她还要我去退货,说等BOXING DAY再买。无奈大雪天去退,店主告诉我收据上写着NO REFUND。这才知道不是所有的商店执行无条件退货,以后买东西得注意点,尤其是在华人店买大件时,不过这次倒也乐得他不给退货。
关于打工。
朋友说我这一年的打工生涯几乎浓缩了华人近百年的打工历史:除了洗衣店/车衣厂没去过,我做过超市/快餐店/CLEANER,现在到工厂里工作。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地方/领域,听说还有一个河南来的朋友到赌场去派牌,活不累,PAY的也不低。想一想办移民时,我们是作为技术移民(英文是SKILL WORKER)的身份来这里的,现在SKILL没了,只剩WORKER了―哪天我得变成PROFESSIONAL。在BVS上班使我了解到本地人在OFFICE工作的情况,曾有一段时间天天到KPMG(同那个因作弊而快要倒闭的会计公司ANDERSON并列为前五大),还去过美林证券…如果没有为MANORRLEA工作的经历,一辈子也不可能进这两个公司的门。―打工的经历也是我人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吧:

第十四章 趣事一箩筐
之一。在大统华上班时,遇到有顾客用粤语问有没有“腐鱼”,还有人要买“烂鱼”。只听说过广东人吃生猛海鲜,没想到会有人好这口儿―专找腐烂的鱼吃。后来我才明白,他们要买的是:腐乳和南乳。
之二。大统华里还有一个本地保安,是个老头,我经常跟他开玩笑。一次拖了很轻的一板货,见他在旁边就给他派活:“GIVE ME A HAND。”,完事后对他说:“THANKS A LITTLE。”下一次,拖了很重的一板货,又见他说:“GIVE ME TWO HANDS。”他果然站在一边看着我幸灾乐祸地拍着双手给我鼓劲。
之三。刚来的时候,对FREE的东西非常敏感。一次跟WINNIE又看到FREE了,赶紧冲过去,没想到后面还有几个字母-DOM。
之四。WINNIE有个从河南洛阳来的女同事,年龄大些,学起英语却毫不含糊。非要把一个沈阳来的同事JOE叫成“轴”,还要给WINNIE纠正发音,搞得她直糊涂;一次很郑重指着我给WINNIE买的一种叫MUFFIN的点心对我们说:“我知道,这个叫马粪。”
之五。一次我到一家叫WINNER的服装店去买纯棉裤子当工作服。女店员指给我一条,我看了半天标签也不是纯棉,她却说就是这个。我才明白她把我说的PURE COTTON听成了PIRRE CARDIN,此皮尔卡丹还是MADE IN CHINA。
之六。夏天为贪便宜到一家叫NAVY AND ARMY的百货店买了一双MADE IN CHINA的沙滩鞋,才八块,如果是本地产要百八十块。知道鞋底是再生胶的,想着能穿一个夏天就值了。没想到一个星期后,左面的鞋带开了,又过了一个星期,右边的鞋带也开了。我喀喀两剪改了趿拉板。一个月以后,两个鞋底都断了―原来出口的也不都是精品。WINNIE也买过一双MADE IN CHINA的一个月鞋,后来我们再也不买低档的中国鞋了。不过在这里同类产品只要是便宜的大都是MADE IN CHINA,而WAL―MART已经把它的全球采购中心设在中国的广东了。后来又买个咖啡机,不到两周就不上水了,朋友说我是:“国货杀手”。
之七。一次同LORI和JOE聊天。我说我们四个中国人是TEAM WORKER。JOE接上茬了,送LORI一顶帽子:GOOD MANAGER(应该加上ASSISTANT)。我说:“I AM MANAGER TOO。”他们一下楞了,我接着说:“I AM THE MANAGER OF HUMAN RESOURDE DEPARTMENT。”
之八。一次LORI忽然心血来潮,要问我她的名字在中文里的意思。中文里哪有这个字啊,一想,RI―丽,告诉她:“IT MEANS A BEAUTY IN CHINESE CULTURE。”其后的几天,LORI见到我主动跟我达招呼,叫我“TAO-TAO”。
之九。有时我也是JOKE―MAKER。一次故意问JOE:IF YOU CALL A MALE FRIEND WITH GOOD REALATIONSHIP BUDDY,DO YOU CALL A FEMALE FRIEND LIKE THIS BARBIE?


总之,新移民的生活是很TOUGH的,得熟悉环境/适应语言/了解法律,不过也充满了乐趣。我对WINNIE说过:“我们的生活不也是在逐渐变好吗?就算是现在打工,我的工资也从最初的六块五到现在的十几块。最重要的是心态,也许我们需要的只是时间了。”
―明天会更好。

denver1 : 2004-10-18#10
thank u so much!

agnes_lhy : 2006-02-13#11
谢谢LZ将这些文章汇总。收藏了!

duoying : 2006-02-13#12
收起来,慢慢看!谢谢,lz!

亲亲我的宝贝猪猪 : 2006-02-13#13
多谢楼主!送花花了!

清清清 : 2006-08-19#14
深受鼓励,下决心移民加拿大

jczb : 2006-08-19#15
sent fiower

情报局长 : 2006-09-14#16
顶!:wdb10:

情报局长 : 2006-09-16#17
深受鼓励,下决心移民加拿大
:wdb7: :wdb18:

anshw : 2006-09-17#18
多不容易。谢谢分享。

八年申请路 : 2006-09-17#19
谢谢 分享

mydearchina : 2006-09-17#20
收藏了 有空慢慢看 谢谢

frankgao2002 : 2006-09-19#21
谢谢楼主分享!

墨瀚在加 : 2006-09-20#22
我们一直在努力!!!!!!!:wdb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