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园论坛

workshop是什么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220486/

liuqun11 : 2008-12-26#1
请教一下workshop是什么?co-op与它有什么不同呢?

oldfatcrab : 2008-12-26#2
回复: workshop是什么

workshop是讲座一类的东西吧。。。

canreachpacific : 2008-12-26#3
回复: workshop是什么

豆豆找工经验谈(转)

来加拿大半年后,终于找到工作了。在这样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找到工作,只能说是运气好。虽然自己也不能算是特别努力,但找工作的各种途径都试过,在这过程中也有很多酸甜苦辣的事情,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说的是,虽然这两年的确不如前两年经济形势那么好,那么容易找到工作,特别是911以后更是雪上加霜,但正如一篇文章所说的,“这世界变了,但不是完了”。事实上,从9月份到现在以来,我认识的人当中,包括我在内,至少有5个找到专业工作,而我的朋友圈也不算大,这个数字已经不少了。基本上还是符合一般性的规律:来加拿大以后6个月到1年找到工作。我是911之后1个月找到工作的,其他些朋友也都是在那前后找到,有IT行业的,有电信专业也有其他专业如化学、土建等。证明了现在的经济形势是不怎么样,但仍然有机会,象我们公司到现在还在继续招人,时不时有些新同事进来。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放弃希望,继续努力吧,幸运女神迟早会降临在你头上的。

其次,不要被网上的文章和失业率数字吓坏了,我去年来加拿大之前和来了以后没找到工作之前,经常在网上各个论坛上逛,发现去年开始,网上基本上是愁云密布,好多人都抱怨找不到工作。偶尔有人在网上贴个贴子,说自己找到工作了,引来羡慕和祝贺的跟贴无数。感觉好象加拿大存心欺骗大家,把大家骗来以后,也没有工作机会,一大群国内过来的各行各业的精英都在苦苦地打Labour工,熬日子。看到这些 贴子让人心酸,也让人着急。经常在想:我是不是来错加拿大了?

没找到工作之前,接触的朋友绝大部分都是没工作的,偶尔有一两个有工作的,是大家公认的羡慕对象,总觉得他们象是大熊猫特别珍稀的一类。但事实上,上班以后发觉在加拿大找到工作正在享受加拿大生活的中国人还挺多的。不信?去各个Office集中的Building看看,哪个Building里面看不到来来往往的中国人?特别是吃中饭的时候,一堆堆的中国人特别显眼。

找到工作后,跟我们单位的那些中国人聊天,才发现他们很少上网(好几个还在使用拨号上网呢),就算上网也只是看看新闻,很少去BBS看文章,更不用说写文章了。而我现在也是差不多。想想也正常,找到工作后,每天上班辛苦,晚上回来还要做家务,哪能有精神写文章,也没功夫去看那些找工作的文章,更不用说回复了。所以说网上的文章只表达了一部分中国人对加拿大生活和工作的看法和观点,远不是在加拿大的中国人的真实反映。“一年大苦、两年小苦、三年不苦”里面说的好:“毕竟一个人的观察能力、生活面及理解能力有限,国内的朋友不可将其文章当作所有中国新移民的整幅画卷。青蛙坐在井底,只能看到井口大的一个天,但那绝不是整个新移民眼中加国的天。要有成千上万个象你我一样的青蛙将每个看到的天都讲出来,联成一片,那才是我们中国移民真正的加国生活。”

canreachpacific : 2008-12-26#4
回复: workshop是什么

下面谈谈我找工作的经历,我是来了一个月,办完各种各样手续后开始找工作的,走的和绝大部分朋友走的一样的路:上workshop、写简历、发简历、打电话、Agency面试、雇主面试,下面我想就在这些过程中一些看法讲讲自己的看法。

1、workshop刚来的朋友可能都有同样的感受,workshop和ERC (Employment Resoure Centre) 太多了,感觉都差不多,不知道哪个好。我也曾经上过好几个workshop和ERC,感觉这些workshop质量还真是有区别的,有些简直就是在骗政府的钱,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我们的时间。尽讲些什么法律规定、员工权益、劳动保护等这些东西也是重要,但我想我们首先需要的并不是这些,连工作都没有,谈什么劳动保护?而且从国内出来的移民大部分都是做Office工作,用得着详细地讲解在车间里遇到工头要你操作没有保护的车床应该怎么办吗?

最后我上了个ERC的workshop,在Kennedy和Eglinton路口,名字叫Kennedy Employment Resource Centre,地址是2425 Eglinton Ave. East,当时也是朋友介绍的,虽然离我住的地方还挺远,但为了好效果还是去了。现在比较起来感觉还是那里的效果最好,资料比较齐全,而且版本比较新。最重要的是它那里有一个Job Shop,凭SIN卡报名,一般一个星期后可以上课,课程安排一个星期,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内容也是讲解简历、Networking、Cold Call、面试等,但感觉那里的老师比较敬业,人也很Nice,可能因为见的中国人多的缘故吧(我那个班上18个人全部是中国人),对中国学生英语和交流上的困惑看得特别清楚,所以讲解起来比较有针对性。

另外,这个Job Shop还安排一个Mock Interview,由老师当面试官,面试过程用录像机录下来,全部人面试完了以后,全班坐在一起看录像。望着电视里面自己傻乎乎的模样,回答问题时拼命翻白眼的样子,大家都乐坏了。然后老师一个一个针对面试中不足和应该注意的地方进行讲解,这种讲解的效果尤其的好,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人的思维和语言习惯都差不多,因此别人犯的错误自己也容易犯。比如,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老师指出我们中国人最常说的两句话是错的,“I think”和“Of course”,这两句话在面试中是不能用的前一句显示你对你的答案没有信心,后一句有点嫌别人问的问题傻的意味。这就是典型的中文和英文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你瞧,没有这种交互似的讲解,谁想得到咱们这么常用的两句话不能在面试中用呀。

在那里上job shop的时候,还有个小插曲。最后一天,有个中国人(前两个星期从那里结业的),找到工作以后去中心感谢老师,老师看到我们班上全是中国人,就让他给我们介绍找工作的经验,非常感谢这位朋友(因为没有征求他的意见,就不写他的名字了)。他给我们讲了很多从那里结业后找工作的经历和体会,还把他准备面试的文件夹给我们看(这部分以后再写),给我们的帮助特别大。在这里,再次感谢那位姓翁的朋友。

因此,如果刚来的朋友,还没参加过其他什么workshop的话,我建议大家可以去那里看看,那里写简历的书也特别多,我当时就是在那里泡了整整一个星期,抄了无数份标准的北美简历里用得着的句子和词汇以后拼凑出来的。

canreachpacific : 2008-12-26#5
回复: workshop是什么

2、专业。这部分可能会和简历部分内容有交*。我是搞电信的,这两年来加拿大的大部分人可能都是学计算机或者和High Tech沾点边的。我发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周围的朋友当中,搞计算机的人抱怨.com风光不再,粥少僧多,竞争太残酷;非计算机的羡慕搞软件的机会多,职位多。我想分这两部分谈谈自己的看法。

找到工作以后,有些搞电信和计算机的朋友把他们的简历给我看,因为和他们搞的专业不完全相符,只能泛泛地看看,但是在这些简历中发现一个共同的地方:广而不专,博而不精。我相信这些简历写的都是真的,他们也真的在国内做到过相当高的职位(在这里,我讲的高职位,倒不是指Title高,而是指工作的Responsibility和Duties),但是作为刚过来的新移民,想一开始就找着这么高职位的工作,非常难。凭着咱们这样的新移民身份,英语又不是特别溜,刚来人家很难把一个高级的职位交给你,虽然刚来的时候你可能发现这样的高级职位在网上特别多,工资也特别高,里面的职位描述又跟自己正在干的活一模一样。但千万别把找到工作的希望放在这些职位上面,你会非常失望的。

我就吃了这方面的亏,老是以为自己一路都是在做技术活,从头做起的,到后来做的是比较高的职位。所以刚来的时候尽找些Senior的职位,竟然发现这样的职位还不少,工资也蛮高的,兴致挺高,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广告上的工作描述准备好简历,发出去无数,根本没有回音,直到有一次无意当中有一个Agent跟我打电话,说“象你这样才来几个月的新移民,这里的公司不可能把这么高的职位交给你”,后来自己仔细想想,是啊,他说的是有道理,举个不合适的例子,咱们的江总书记移民到加拿大,人家能让他当总理吗? 虽然他曾经管理过13亿人口,还能管不好加拿大这区区3千多万人?其实是一个道理。

直接从中国大陆过来的人年龄层可能介于25至35之间的比较多,这样的年龄在国内无论做哪行都可能处于技术骨干或是小的技术主管的地位。我认识一个朋友,从国内一个著名的通信企业过来,研究生才毕业了三、四年,已经是个不小的头目,负责一个很大的项目的系统设计,他的简历里面满篇都是总体设计,系统设计之类的词汇。我跟他说,象你这样才毕业三、四年,就能做到这么高的职位,我不排除有你勤奋,聪明和努力的成分,但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通信业,或者说是整个中国缺人。你想想,十年文化大革命,耽误整整一代人青春,现在40到50岁之间的人基本上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所以有所谓的68式的人才,即60年代出生,80年代大学毕业一帮人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地填补由于他们的学识所限而留下的空间。你可以看到,中国现在到处都是破格提拔的人才,30几岁当上市长、厅长的并不出奇,因此顺序延推下来,象咱们这样的90年代初期本科毕业的人正在各自的行业里面处于技术骨干,或是技术经理的位子要知道,中国可是一个历来习惯论资排辈的国家呀。但是象加拿大这样的移民国家,本身就没有这样的十年动乱,况且它可以通过移民来引入人才,所以基本上来讲人才结构是合理的,在我现在的单位,3、40岁干着最基本的活的人多得是,这在中国可能很难想象。并且我问过我周围的一些从其他国家移民过来的同事,才发现真是“一人有一个故事”,好些在原来国家的地位并不低,工资也很高,为了各自的原因,离开了故土,来到加拿大,只能从基层干起。所以我劝他,刚来不要把目光放得太高,先进去,从基层做起,慢慢显示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往上走。

因此奉劝那些在国内的时候是做管理工作的朋友(我所说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指行政管理,而且还包括技术管理国内电信企业过来的朋友可能有相当部分都是这一类) ,分析一下,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干过什么,怎么干的,事实上后面两个问题就是我在面试的时候老板问我的头两个问题,千万不要心里想着“这个东西我能干,虽然我没亲自干过,但是因为我以前或是正在干的东西跟它有关,只要给我一个月时间,我肯定能干好它”。在加拿大,没有

canreachpacific : 2008-12-26#6
回复: workshop是什么

前面提到,最近我朋友圈中找到工作的人,有IT专业的,电信专业的、还有化学、土建等专业的。因此各位非IT专业的朋友也不要着急,Never give up,也许你离成功的日子已经很近了。

上job shop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打了比方,人生就象是爬山,也许你爬一个山坡已经很久了,一直看不出到顶的迹象,也许你甚至正在走下坡路,支持不住快要放弃了,但要想想,也许山顶就在前面一个小山坡后面,翻过它,你将见到一片美好的天空。

然后他在黑板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两个中国字“危机”,给我们全班的中国人讲解起这两个中国字的意思“Danger”和“Opportunity”,有“危”的时候“机会”也同时存在。我喜欢看名人的传记,发现好些名人,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商人,他们事业的转机往往紧接在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时期之后。

所以各位非IT专业的朋友要相信自己的实力,正如“一年大苦、两年小苦、三年不苦”里面说的,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专业,改行去学计算机编程这首歌不再好唱了,前两年可能还行得通,那时候缺人确得厉害。事实上我发现,这两年从国内出来的人当中真正搞计算机的人还真不少可能受到前两年.com市场好光景的鼓舞吧,他们尚且还有相当部分的人找不到工作,更何况半路出家的你呢?

更加不建议去编简历关于弄虚作假的争论网上很多,我不想再多说了。但是当我亲耳听到有人说不弄虚作假就找不到工作这个斩钉截铁的论断的时候,我还是大吃一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他的神情,“你们这帮刚来的知道什么?跟我谈诚实和信用?你们还嫩着呢”,不知道最后这位朋友找到合适的工作没有?我的感受是现在即使是想弄虚作假也挺难的,在我面试的时候面对一个总监,一个经理,问问题问得特别详细,特别细节,没干过肯定答不出来。正如我上篇写的,第一句话问我干过什么?第二句问怎么干的,然后根据我回答中的每个步骤,基本上是一个一个盯着问,为什么这么干?如果出现****情况怎么办? 这些问题即使是面试前拼命抱佛脚,也不容易答出来。

我不是非常清楚非IT和电信专业就业市场的情况。但我总觉得,各位申请移民的时候都打过分数,好些专业的ETF和Occupation都和计算机专业不相上下,须知道,这些分数可是根据加拿大的市场需求设计出来的呀分数越高,表明加拿大越需要这种专业的人才。我想,它总不至于拿自己的移民政策开玩笑,引进一大堆找不到工作的人,放任自流,让他们沦落到社会的底层 (勤劳聪明的中国人也许不至于到这一步大不了一走了之,但谁能保证其他国家过来的移民不会这样呢?),“不利于加拿大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吧”。

上篇文章里面提到的那位姓翁的朋友,他是机械专业的。他的经验是开着车一个一个工业区转,看到生产类似产品的工厂就直接进去他说,这里的工厂都没有围墙,一般都可以直接进去。找经理,找厂长,跟人家谈,介绍自己,让人家介绍他们的产品和设备。虽然最后找到的工作不是通过这种方式找到的,但他说,通过这样的networking,他至少学到了不少和本地人打交道的,特别是Business交流的方法(我自己也有这种感受,有一次直接冲上门去找一家公司的技术副总裁,坐在Reception等他的时候,望着周围忙碌的人群,看着办公室里熟悉的格子间,闻着以前最讨厌的办公室家具的味道,快半年没上班的我,多少也找回了点Professional的感觉),同时多少也获得了些加拿大工厂的知识人家总得跟他谈些什么吧。

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具体的体会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我觉得与其每天闷在家里,不如多出去走走,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看看大街上的人,感受一下别人的快乐,和不认识的人说声“Hi”,和没事的老头老太聊聊天,去和Agency打打交道,去合适的公司和漂亮的秘书小姐(或老太太)套套瓷,自己的心情和自信心都会好很多吧。

canreachpacific : 2008-12-26#7
回复: workshop是什么

接着上篇的内容:
3、CO-OP我经常推荐我的朋友去上CO-OP班,特别是非IT、非电信专业的朋友。我认识一对夫妇,两个人都不是IT和电信专业的,两个人都是去年通过CO-OP找到工作,而且都是去了Volunteer的单位不到一个月就转成正式的拿工资的员工。这里面巧合和运气之处,但也证明了CO-OP这种形式的确有用特别对于非IT和电信专业的朋友,据跟我CO-OP同班的同学说我们班上电信专业的大部分到都还没找到Placement。而计算机的同学找到的Placement一般都是做一些杂务性的工作管管微机,整理整理材料,很少让你直接去编程的,可能他们怕我们做完3个月Volunteer,又没有预算可以留下来,造成程序没人跟进和维护吧。我感觉搞计算机的公司都比较抠门,好些都是想占点小便宜,找几个Volunteer干几个月,不管你干得怎样,给你份Reference,让你走人,然后找CO-OP的机构再要几个。可能刚好我上的那个CO-OP班情况特殊,或者他们熟悉的关系户中搞计算机的比较少吧。多伦多类似的CO-OP班很多,大家可以去找一找,我知道的一家在777 Bloor,还有多伦多市政教育局下属有七家中学都有这样的Program。下面的网址有这七家学校的电话和地址:http://www.tdsb.on.ca/scripts/IndexResult.asp?schooltype=ConEd,大家可以上网去看看。

我当时上的是Yorkdale Secondary School的CO-OP班,也就是网站上最后的那间。位于401和Dufferin附近,每年分两个学期开学,二月和九月。二月份的学期一般在一月中开始考试(每个学校、每个学期都可能不一样,还是自己打电话去问问比较准确),考英语笔试和面试笔试考作文、词汇和阅读,面试非常简单地问一两个问题,诸如你是什么专业的?为什么要参加CO-OP (千万不能回答想通过CO-OP找工作)。

据说Yorkdale这间学校开始主要是为东欧国家过来的移民开设的(我现在的Team Leader,从东欧过来的,三、四年前就在CO-OP班上过课,有一次我们俩还拼命向经理推荐招一两个CO-OP学生进来缓解一下我们人手不够的局面呢,可惜后来没有下文了)。近来,参加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基本上在每个班上都是人数最多的(它一期招收4个班的学生,每个班都接近80人,我那个班,中国人大概有16、7个),其次就是罗马尼亚、俄罗斯、乌克兰等等东欧移民。很多知道它的朋友和我CO-OP同学都说它是最好的一家特别对非IT和电信的朋友而言。

可能有些刚来的朋友还不太清楚CO-OP的情况,下面根据Yorkdale的宣传资料介绍一下:
CO-OP的全称是Co-operative Eduction Program,一般CO-OP的学生在学校里面学习4到5个星期主要讲解的还是workshop讲的那些内容:写简历、如何cold call,如何准备面试等等。

到第3或第4个星期的时候,教师会教学生去搜索些各专业公司的资料,按照资料上的电话致电各个公司,询问他们负责CO-OP的部门或人的名字和电话(大公司会有专门部门负责CO-OP,小公司一般由人事部负责),然后将公司名、人名和电话号码交给老师,由老师去和这些公司联系解释CO-OP的计划安排,传真简历等,毕竟老师是本地人,沟通起来要方便很多。如果对方公司对这个学生感兴趣,会安排面试这个面试比正式的找工作面试要轻松和简单一些,雇主对面试者的要求也低得多毕竟你是不拿工资的,而且如果他真的想招你进去,长长的三个月volunteer时间足够他看清楚你的能力和工作表现了。

canreachpacific : 2008-12-26#8
回复: workshop是什么

实际上按我的理解,这时候是最考验各个CO-OP机构水准的时候。因为除了少数情况以外,老师不会用你提交给他们的公司名单(他们仍然让学生去准备的目的是Push学生一次cold call的机会,锻炼学生和公司打交道的能力和口才,我感觉这种为CO-OP而打的cold call比真正的那种cold call要容易,不象平时打过去的时候接电话的一句“没有机会”就挂断电话;他们听完你的介绍后,一般都会给你一个电话号码,有些还会告诉一个人名,让你跟他/她联系),大部分情况下他们还是信任他们以前的关系客户,尽量争取在原来接触过的公司里找一个安排你去面试。

这时候,这个CO-OP机构的口碑,以前推荐的学生素质,客户名单的长短就显得非常重要,决定你是否能找到placement,或者能否找到合你心意的placement有些学生可能会去一些不完全专业对口的公司。越是快速找到合心意地方的学生越是珍惜机会,在公司里努力工作。而高素质学生在placement的表现会给这个机构做最生动的广告,反过来又会促进下一次的合作,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一般情况下,CO-OP的学生会在placement义务工作三个月,这三个月是没有工资的,只有少数人可以拿到一些很少的交通或午餐补助,一个月大概几十、上百块。在公司工作的其间,每个星期的星期五会回到学校,大家坐在一起交流在公司里工作的感受和经验;老师也会定期不定期地去单位访问,了解学生在公司工作的表现,听取雇主对这个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对这个学生进行评估,同时也可以适时地对学生提出批评和建议。

三个月后,这个CO-OP项目就结束了,这个学生可以在公司那里拿到一份reference,同时在学校拿到一份结业证书,获得几个Credit。少数人可以直接由volunteer转成正式的staff或Contract正如我前面介绍的那一对幸运的夫妇那样。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的,同时学校或其他机构也三番五次强调不要把期望寄托在这种小概率事件上,出现过有人去到公司,勤奋工作了一、两个月以后找经理要职位的事件,对他本人和学校都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另外还有少部分人可以继续在公司留下去以volunteer的形式,直到公司有budget为止。

按我的理解,CO-OP原本是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设计的,类似国内的大学生实习,在University 和College的学生当中非常普遍。一般是第三或第四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找一些对口的公司,进公司进行实习四个月,一个学期左右,然后再回学校完成毕业设计。这种实习是拿工资的,工资一般也不低,基本上和你做的职位是对应的。比如,最近我有个在College读书的朋友(计算机专业)找到一个CO-OP的机会,按年薪计算也能拿3万大家不要小瞧这个数字,现在这样的市道下,我觉得这个数字已经不少了。更何况因为是CO-OP的学生,老板也不会给太大的压力,对你也不会有太高的.

canreachpacific : 2008-12-26#9
回复: workshop是什么

希望能对楼主有所帮助。

liuqun11 : 2008-12-26#10
回复: workshop是什么

万分感谢楼上的回复

canreachpacific : 2008-12-26#11
回复: workshop是什么

万分感谢楼上的回复
客气

jdql : 2008-12-26#12
回复: workshop是什么

受益匪浅啊,很有帮助

筱凝 : 2008-12-26#13
回复: workshop是什么

很受启发.谢谢!

milestone : 2008-12-26#14
回复: workshop是什么

家园里多些有用的文章多好啊。感谢!

odel : 2008-12-31#15
回复: workshop是什么

好文,收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