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园论坛

To go or stay?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227797/

szshenhua : 2009-02-02#1
最近报刊老话重谈,再次讨论魁省安哥拉风(说英文者)到底是离开还是留下?不过都说的是离开魁省去加拿大其他省份。
我想大部分魁省华人新老移民也都不停问过自己不下10遍吧。我们这里的“To go” 指的是离开魁省去任何地方,包括离开加拿大。

szshenhua : 2009-02-02#2
回复: To go or stay?

看看麦吉尔大学学生们是怎么回答的:
As one of the top-ranked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McGill University in downtown Montreal attracts a lot of bright students who live in an increasingly mobile world. The Gazette set up an interview booth on the campus recently, and invited students to respond our question: "Do you plan to stay in Quebec?"

The eight students, shown here and on Page B4, shared their views on video. Watch videographer Phil Carpenter's To Stay or Go
at www.montrealgazette.com/movingon
- - -
Liu Zhang, 20, of Nanjing, China, a second-year McGill University student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says Toronto and Vancouver are "Asian cities" while Montreal is a "European city." He says he loves poutine.

"My first roommate, he was Québécois. He was really nice to me. He gave me a really goodimpression of the Québécois here."

- - -

Chris Palucci, 20, of Kirkland, is in second-yea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McGill. He went to English public schools in Pointe Claire, through the French immersion stream.

"I speak French better than my parents did. I'm not too worried about the future, or staying in Montreal."

- - -

Dorothy Chaima, 21, a third-year student in psychology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was born in Malawi. She lived in Montreal when she was young. As a teen, she moved back to Malawi with her family. Now she's back in Montreal at McGill.

"I probably won't stay in Quebec. I probably will move to another country, probably a developing country."

- - -

Sasha Miguel Dyck Holzinger, 25, is studying for his master's in nursing at McGill. Born of American-born parents in Mexico City, he grew up in Montreal and attended FACE.

"I'm a proud Montrealer. I love Montreal. I identify first as a Montrealer, then as a Quebecer, then as a Canadian."

- - -

Dan (Donna) Peng, 20, of Kunming, China, is a second-year chemical engineering student. She immigrated to Montreal with her family when she was 11 and went to French public schools.

"I have friends who are anglos. They were born in the West Island and their French is worse than mine."

- - -

Mathieu Patenaude, 20, is a second-yea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udent. A francophone, he learned English when his family moved to Florida for three years, when he was 9 years old.

"If a great opportunity came along in ... Ottawa or Toronto, I don't think I would turn it down because it's outside of Quebec."

阿木木 : 2009-02-02#3
回复: To go or stay?

待在这里,直到孩子大了再说。除非这里出现非常排外的情况。出现法语独尊的情况。不过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很小,毕竟魁瓜中还是有明白人的。

szshenhua : 2009-02-02#4
回复: To go or stay?

待在这里,直到孩子大了再说。除非这里出现非常排外的情况。出现法语独尊的情况。不过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很小,毕竟魁瓜中还是有明白人的。
其实对于类似你的人就无所谓了,一年四季到处跑,真正一年留在蒙特利尔从事工作也不长时间,而那些天天跟魁瓜打交道的,一年到头都在魁省呆着的英语风们就不同了。

阿木木 : 2009-02-02#5
回复: To go or stay?

其实对于类似你的人就无所谓了,一年四季到处跑,真正一年留在蒙特利尔从事工作也不长时间,而那些天天跟魁瓜打交道的,一年到头都在魁省呆着的英语风们就不同了。
你以为我不辛苦吗?一句法语也不会。如果我去购物,对方只说法语(在MONTREAL),连打招呼也是法语,我转身就走。因为我说的是hello, how are you? 而对方回答我法语。我就只有走人,让他看丢下东西走人。我在法国巴黎购物,他们都非常热情地说英语。即使他们英语不好。

szshenhua : 2009-02-02#6
回复: To go or stay?

你以为我不辛苦吗?一句法语也不会。如果我去购物,对方只说法语(在MONTREAL),连打招呼也是法语,我转身就走。因为我说的是hello, how are you? 而对方回答我法语。我就只有走人,让他看丢下东西走人。我在法国巴黎购物,他们都非常热情地说英语。即使他们英语不好。
魁省不同啊,这里人越发着重法语,越发体现他们的不自信,你就本着体谅的心态,就好很多。
不过你还是开始学学法语吧,学会了,你说不准也可以变成一个魁独分子哦。。。

孙悟空 : 2009-02-02#7
回复: To go or stay?

:wdb17:
你以为我不辛苦吗?一句法语也不会。如果我去购物,对方只说法语(在MONTREAL),连打招呼也是法语,我转身就走。因为我说的是hello, how are you? 而对方回答我法语。我就只有走人,让他看丢下东西走人。我在法国巴黎购物,他们都非常热情地说英语。即使他们英语不好。
:wdb17:五体投地。

大拉拉 : 2009-02-02#8
回复: To go or stay?

魁省不同啊,这里人越发着重法语,越发体现他们的不自信,你就本着体谅的心态,就好很多。
不过你还是开始学学法语吧,学会了,你说不准也可以变成一个魁独分子哦。。。

神话是看明白了

孙悟空 : 2009-02-02#9
回复: To go or stay?

LZ有资格回国了,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南方小城比蒙强不少。

szshenhua : 2009-02-03#10
回复: To go or stay?

中国的未来几年,无疑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本次温总理的发言,足可以看到西方的无奈和被动,中国绝对不能失去这次打翻身仗的绝好时机,而我们华人呢?是不是也该充分利用利用这划时代的机遇呢?

zhaoce : 2009-02-03#11
回复: To go or stay?

似乎不少人对国内经济颇有信心阿
搞得好象国内没有经济危机一般
国内在美国没闹危机前,股票就从6k跳水到了1k多到2k左右浮动,今天还是这样
去年年初时候不少人说奥运来了,股票肯定大涨
结果都赔进去了,美国闹危机之后,就更完蛋,连房地产都不涨了
要知道,中国前十年gdp的增长,房地产可是起了大作用的
就个人而言,我不认为中国在这次危机中独善其身
甚至我认为情况更为糟糕,拉动内需是对的,但是方法治标不治本
前几年我就发现了,国内的工作其实都是些低成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
拿it业为例,it发展最快的其实不是自主软件开发,而是软件外包行业
也就是说,it像华为这样的公司越来越少,大部分业务都开始流向外包
中国大部分程序员作着别人给钱,照葫芦画瓢的那种低级劳动,不需要任何创造力的工作
甚至包括大型外企也是这样,ibm在北京招了中国的研究生去给他们做软件测试
那个测试日常工作哪需要研究生阿,一个中专生就可以搞定,还做得比研究生好
但在中国就是这样,一个研究生毕业做着一个中专生就能胜任的工作
所以中国的工作越发地接近印度,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找不到工作
而真正缺乏的是技校毕业的学生,而高等教育培养的就是有创造力的人才
直接的结果就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然后不得不从事技校学生就能胜任的工作
上次it回暖就是靠外包拉动的,这不能说错
但是至少我是十分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的,这种工作养活一个人
甚至在国内过上一个相对不错的生活没问题,但是从根本意义上来说
这种工作给整个人类创造的价值相当有限,处于事物链的低端
讲通俗一点,这种工作想发财就算了吧
中国这种经济结构,越发地接近印度,我觉得印度跟中国简直就是翻版
阿三们搞外包比中国人更强,但是有一点不行,就是阿三比中国人懒
所以阿三的经济发展一直没中国快,但好处就是阿三们在面对这次经济危机时比中国更稳
注意看看阿三,阿三在这次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比中国更小
也就是说,前些年发展越是迅猛的国家,这次冲击越为明显
比如美国,克林顿下台之后,股票从7000彪升到14000,怎么可能美国经济会增长如此强劲
泡沫成分太多,现在就直接吹掉这些泡沫
如果你用尺子把90年代的道指增长比画一下来预计一下09年的股票指数的话
你会发现,其实道指还可以降一点
很多人以为美国危机了,中国可以乘机翻身,看到这种想法我就觉得
如果这是一个铁血论坛上的愤青说的,我觉得还比较可爱
如果这是一个三四十岁的人的想法,我觉得这个人够呛
不信可以等一两年后再看,中国肯定不会因为美国萧条而崛起
肯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就是危机来了,中国也萧条
回流一样找不到工作,国内的公司一样在裁员,不信的尽管回去试试

smartrobby : 2009-02-03#12
回复: To go or stay?

wow, don't tell the truth so clearly, not everyone use their brain.


似乎不少人对国内经济颇有信心阿
搞得好象国内没有经济危机一般
国内在美国没闹危机前,股票就从6k跳水到了1k多到2k左右浮动,今天还是这样
去年年初时候不少人说奥运来了,股票肯定大涨
结果都赔进去了,美国闹危机之后,就更完蛋,连房地产都不涨了
要知道,中国前十年gdp的增长,房地产可是起了大作用的
就个人而言,我不认为中国在这次危机中独善其身
甚至我认为情况更为糟糕,拉动内需是对的,但是方法治标不治本
前几年我就发现了,国内的工作其实都是些低成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
拿it业为例,it发展最快的其实不是自主软件开发,而是软件外包行业
也就是说,it像华为这样的公司越来越少,大部分业务都开始流向外包
中国大部分程序员作着别人给钱,照葫芦画瓢的那种低级劳动,不需要任何创造力的工作
甚至包括大型外企也是这样,ibm在北京招了中国的研究生去给他们做软件测试
那个测试日常工作哪需要研究生阿,一个中专生就可以搞定,还做得比研究生好
但在中国就是这样,一个研究生毕业做着一个中专生就能胜任的工作
所以中国的工作越发地接近印度,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找不到工作
而真正缺乏的是技校毕业的学生,而高等教育培养的就是有创造力的人才
直接的结果就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然后不得不从事技校学生就能胜任的工作
上次it回暖就是靠外包拉动的,这不能说错
但是至少我是十分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的,这种工作养活一个人
甚至在国内过上一个相对不错的生活没问题,但是从根本意义上来说
这种工作给整个人类创造的价值相当有限,处于事物链的低端
讲通俗一点,这种工作想发财就算了吧
中国这种经济结构,越发地接近印度,我觉得印度跟中国简直就是翻版
阿三们搞外包比中国人更强,但是有一点不行,就是阿三比中国人懒
所以阿三的经济发展一直没中国快,但好处就是阿三们在面对这次经济危机时比中国更稳
注意看看阿三,阿三在这次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比中国更小
也就是说,前些年发展越是迅猛的国家,这次冲击越为明显
比如美国,克林顿下台之后,股票从7000彪升到14000,怎么可能美国经济会增长如此强劲
泡沫成分太多,现在就直接吹掉这些泡沫
如果你用尺子把90年代的道指增长比画一下来预计一下09年的股票指数的话
你会发现,其实道指还可以降一点
很多人以为美国危机了,中国可以乘机翻身,看到这种想法我就觉得
如果这是一个铁血论坛上的愤青说的,我觉得还比较可爱
如果这是一个三四十岁的人的想法,我觉得这个人够呛
不信可以等一两年后再看,中国肯定不会因为美国萧条而崛起
肯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就是危机来了,中国也萧条
回流一样找不到工作,国内的公司一样在裁员,不信的尽管回去试试

szshenhua : 2009-02-03#13
回复: To go or stay?

wow, don't tell the truth so clearly, not everyone use their brain.
都是思乡导致的。。。

smartrobby : 2009-02-03#14
回复: To go or stay?

都是思乡导致的。。。
:wdb10: we all understand you, only one way to treat your homesick, 'Home is where you and your family live together."

szshenhua : 2009-02-03#15
回复: To go or stay?

:wdb10: we all understand you, only one way to treat your homesick, 'Home is where you and your family live together."
为什么海外华人都这德行,看着中国优点就看不到中国缺点,或者看着中国缺点就看不到中国优点。

smartrobby : 2009-02-03#16
回复: To go or stay?

ZT:

在国外呆的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几乎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祥林嫂。他们喋喋不休地反反复复地披星戴月地不断追问你追问自己:以后想不想回国?以后想不想回国?以后想不想回国?……

回还是不回,这真是一道算也算不清的多元方程题。

曾经,出国留学读学位,毕业找个好工作,娶妻生子买房子,是一个水到渠成毋庸置疑的选择。但突然有一天,“市场经济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地”,一直在美 国、欧洲或者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实验室、公司小隔间里默默耕耘着的中国人猛地抬头,发现太平洋彼岸,祖国的大地上已千树万树梨花开了。

紧接着,“坏消息”接踵而来。留学生开始听说以前住他隔壁宿舍的其貌不扬的张三已经是国内某某大公司的经理了;还有那个智商不怎么的李四,听说他“小蜜” 已经换了半打了;又说那个上学时天天逃课的暴发户的儿子小九子已经开着“宝马”人模狗样地在名牌大学不惜重金混了个EMBA学位了。

然后,在一次回国的旅途中,他发现自己在国外吃的、穿的、玩的、乐的,只能望国内朋友们的项背了;还发现自己在为一个小数据的操作错误而向自己的部门经理 诚恳道歉的同时,他的老同学,那个以前远远不如他的王二,此刻正坐在KTV包间里打着手机,说“那个房地产的项目贷款,我们还可以再协商协商……”

他也免不了察觉,自己的全部精神生活,如果他年少时候的“愤青”气息还没有被美国或澳洲的阳光彻底晒化的话――就是窝在某个中文论坛,发两句明天就要被版 主当作垃圾清理掉的牢骚而已,而与此同时,他的某某朋友同学已经成了国内媒体上的“专家学者”,在那些激动人心的关于市场社会“转型”的辩论中频频发言, 在电视上义正辞严地谴责伊拉克战争,学术论文平均每周发表一篇……

不错,他的确,或最终会,住上美丽的房子。在经过那么多年辛辛苦苦地读书、勤勤勤恳恳的工作之后,“美国梦”实现了、澳洲的桃源仙境达到了。买了大房子, 门外有草坪、草坪外有栅栏、栅栏里有花丛。可是,说到底,有一天,他在院子里浇花的时候,突然沮丧地意识到,这样的生活,不过是那曾经被他耻笑的农民理想 “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外国版本而已。

那么,他到底还要些什么呢?生活里到底还有些什么比“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婆孩子热炕头”更伟大更性感更美丽呢?更大的房子?他现在的房子已经大得可以闹鬼 了。 更正宗的夫妻肺片?说实话,出国这么多年,他已经对辣的不那么感冒了。更多的工资?那是当然,不过他下次涨工资的日子其实总会来到……

说到底,他内心的隐隐作疼,与这一切“物质生活”都没有什么关系,他所不能忍受的,是“历史的终结”,是那种生活的“尽头感”,是曾经奔涌向前的时间突然 慢下来、停下来、无处可去,在他家那美丽的院子里,渐渐化为一潭寂静的死水。窗外的草坪,那么绿,绿得那么持之以恒,那么兢兢业业,那么克尽职守,那么几 十年如一日,简直就像是……死亡。

而国内的生活呢?虽然据说有触日惊心的腐败,有难以置信的贫富差距,小孩子有做不完的作业,农民有跑不完的上访,工人在不停下岗,甚至据说还曾经有人在路 上走着走着就给为富不仁的醉鬼撞死了,可是,对于有志青年,中国这个大漩涡,是一个多么大的“可能性”的矿藏:愤青有那么多东西可战斗,资青有那么多钞票 可以赚,文青有那么多感情可以抒发――历史还远远没有抵达它的尽头,未来还坐在红盖头里面激发他的想象力,他还可以那么全力以赴地向它奔跑,并且从这全力 以赴中感受到“意义”凛冽的吹拂。

如果是这样,干嘛不回国算了?难言之痛,一回了之。毕竟那是生我养我的祖国,是梦萦魂牵的故乡,有童年的欢笑,少年的足迹,有不同成长岁月中知根知底的伙 伴和朋友呀,有熟悉的街巷和小石桥,有街头亲切的五香猪头肉摊,有公园里昆曲票友悠扬的弹唱,有护城河旁幽静书院里中华书法的怡人墨香,熟悉的气息,熟悉 的味觉,熟悉的文化,熟悉的城市,一切如在昨天。回去吧,回去!

这时候,他又开始嗫嚅。他开始怀疑自己对国内的种种向往,也许只是“距离产生的美感”。他开始担心如果凑近了观察,会看到祖国脸上的麻子和粉刺。“毕竟, 在中国创业,是要靠关系的,我又没有什么关系,回去也白回去。”他说。“美国再怎么不好,基本上还是一个凭本事和能力吃饭的地方,至少还有公平可言,不用 平白无故受很多气;国外生活再怎么平淡如水再怎么不够刺激,但人与人之间总是坦诚相待彼此平等友好互助的,饭店门口不会遇到一大堆喝得滥醉的乡镇干部,饭 店里也不会听见有人高声地劝酒逼酒闹酒,盘算着领导班子的最新调整对自己官运的影响,中国的餐馆茶楼里,无处不在的是他们吹捧、奉承、争吵,冠冕堂皇的官 话、江湖黑话再加黄段子,口水喷射,鼻涕流逸。他又说。毕竟,在西方世界里,人们还没有糟糕到认为诚实和善良是一种对个人发展不利的东西。

接着,他想到国内走到哪里人们都是一拥而上没人排队随地吐痰环境污染严重,他感到头疼。又想到国内那些衣衫褴褛的民工一天工作12个小时到年底竟然可能拿 不到工资,他感到齿冷。还想到那些个被假药假酒假奶粉毒害的人们,因此又不可避免地感到胃疼。再想到那个无神论的国家的人们已没有多少残存的信仰和伦理底 线,什么动物都敢吃、什么事情都敢做、什么性玩笑都敢开,他感到出冷汗。最后,在这个高速前进的国家,诚实和正直将注定是一种做人的失败,良知和操守是竞 争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而撒谎、堕落、虚伪、行贿、卖身投靠将帮助你飞黄腾达。他越想越多,越想越痛,越想越害怕,最后理智上不可避免地抵达了“文明”、 “民主”、“法治”等光芒四射的高度。

于是他陷入了无奈僵局。他一会儿想到国内张三李四王二的刺激生活,一会儿又想到了国外王二李四张三的安稳命运。国内的生活,他看不到上限,因而充满希望, 但也看不到下限,因而特别危险;国外的生活,他看得到下限,因而感到安全,但也看得到上限,所以特别乏味。国内的生活像是买股票,可能升得快,也可能跌得 快;而国外的生活像是定期存款,挣不到哪里去,却也亏不到哪里去。啊,海外的游子,一个个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的三高“白骨精”,就这样被逼成了成天喋 喋不休自言自语的“祥林嫂”。“海归”还是“不归”的问题成了哈姆雷特的“生与死”的问题。

有一次回国,我和几个朋友吃饭,其中一个说“你回国吧,中国多复杂啊……”复杂,他说的这个复杂,本意当然指的是“中国多精彩啊”。对,“复杂”,就是这 个词,恰切,精确,指的是现在中国的商机俯首皆拾、层出不穷,中国人的生活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国的城市市容光鲜夺目、异彩纷呈。中国大都市林立的高楼 比纽约曼哈顿的还气派,中国大超市的商品比西方还要琳琅满目,豪华百货商店里的奢侈品应有尽有。中国人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恩怨交织,官场里的人情冷 暖更是惊心动魄险象环生。哇塞,多少在海外居住多年的华人和学子回到中国,已经不认识原来这里竟会是面目全非的祖国。一切负面的黯淡的痛苦的东西都是可以 忽略不计的。积重难返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可以忽略不计,徘徊在城市角落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的民工们绝望的生存可以忽略不计,不计其数的穷孩子上不起大学 可以忽略不计,身染重症没有一点医疗保障倾家荡产苟延残喘可以忽略不计,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圈地巧取豪夺可以忽略不计,用纳税人的钱请来天皇巨星大搞节 庆仪式可以忽略不计,庞大的“性产业从业大军”中多少姐妹为了活下去在丧失了尊严以后午夜梦回的眼泪可以忽略不计,知识分子大学教授在利益收买和职称论著 压力下在媒体上指鹿为马大讲“腐败润滑论”、“楼市无泡沫论”、“股市无危险论”可以忽略不计,艺术家和作家在作品中诲淫诲盗大喊天下无贼大讲手机偷情、 高歌专制暴君秦始皇为一代“英雄”也可以忽略不计……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一个繁荣昌盛的中国让多少置身其中的人受益、舒服、快意。

对于一个有胃口的灵魂来说,“复杂”是多么基本的一种需要,而美国康州阳光下的郊区,澳洲维多利亚的小镇,美得那么纯粹,那么安静,对于习惯惹是生非的人 来说,说到底是一种灾荒。这里没有灯红酒绿的休闲中心,国内参观考察团最感兴趣的“红灯区”原来不象他们想象的那样有趣,在西方国家只是一些被严格限制和 管理的边缘化场所,让那些考察官员见笑了,也让他们为中国的“开放”而骄傲。美国原来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到处都跟乡下一样!澳洲的夜生活这么单调,怎 么一下班全都回家,一家人团在后院乘凉,我们中国人可是每天有吃不完的新饭店新餐馆!巴黎或者悉尼的朋友真不够意思,到餐馆请我吃饭好寒酸呀,两个人只吃 四个菜,精打细算地刷自己的信用卡。中国人不一样啊,要请客就是满满一大桌,公款买单,慷慨签字,这才是大国风范。中国的电视多精彩啊,“超级女声”那样 的综艺节目象病毒一样在全中国的电视台狂热地复制了几十个相似品种,你们美国有什么了不起,也就只有一个“美国偶象”,而且还被主流社会斥为“垃圾电视文 化”;你们西方不是讲新闻自由吗?可主流报纸看上去全是规规矩矩,好枯燥好乏味,我们中国铺天盖地的小报上有登不完的丰富多彩的犯罪新闻、情色新闻、明星 八卦新闻,我们自由得可以“策划”新闻,尽情地小题大做,小市民爱看什么,我们就制造什么,我们才享受着真正的新闻自由!美国人怎么全都这么愚昧,三五步 一个教堂,我们中国人可什么都不信,我们讲科学讲实惠!你们的民主有什么了不起,没有民主我也照样买别墅,而且比你的大!

对“复杂”的向往,让我暗暗希望,自己能过一辈子东跑西窜、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个愿望,使我觉得,自己是多么贪婪的一个人。贪图安稳,又贪恋刺激,有了 USA或者OZ,还要China。不,回不回国,不仅仅是一个“创业”的问题,甚至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如果说这种贪婪是一种“犯贱”的话,我坚 持要把它推卸到“娜拉的悲剧”这个哲学命题上去:

在历史的道路上,人们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可是到达了历史的终点之后,啊,站在美利坚五月的美丽风景或者悉尼冬日的阳光海岸上,我惊恐而又伤感地想,人们对那坎坷不平然而激荡人心的道路,又犯起了“思乡病”。

szshenhua : 2009-02-03#17
回复: To go or stay?

ZT:

在国外呆的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几乎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祥林嫂。他们喋喋不休地反反复复地披星戴月地不断追问你追问自己:以后想不想回国?以后想不想回国?以后想不想回国?……
人们对那坎坷不平然而激荡人心的道路,又犯起了“思乡病”。
好文啊,记得小时候父母老教我们“千万不可忘本”,无形中,我们这既保守又开放的一代,就要渐渐淘汰了。。。

benniewang : 2009-02-03#18
回复: To go or stay?

归根到底,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看选择哪个放弃哪个了。

szshenhua : 2009-02-03#19
回复: To go or stay?

归根到底,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看选择哪个放弃哪个了。
很多移民总是时刻在比,时刻在算,久了自然就会很累的,到底是蒙特利尔好?还是温哥华好?到底是加拿大好?还是中国好?还是美国好?到底是读书好?还是工作好?还是做生意好?到底是RRSP好?还是TFSA好?。。。。。。

djy000 : 2009-02-03#20
回复: To go or stay?

为什么海外华人都这德行,看着中国优点就看不到中国缺点,或者看着中国缺点就看不到中国优点。

觉得你说的有偏颇,我看是这样:
海外华人这个德行的非常多:看着中国缺点就看不到中国优点
海外华人这个德行的非常少:看着中国优点就看不到中国缺点:wdb7:

andylin : 2009-02-03#21
回复: To go or stay?

I stay because I cannot get a job in China and am part of the mainstream society here.

szshenhua : 2009-02-03#22
回复: To go or stay?

觉得你说的有偏颇,我看是这样:
海外华人这个德行的非常多:看着中国缺点就看不到中国优点
海外华人这个德行的非常少:看着中国优点就看不到中国缺点:wdb7:
至于哭吗?

szshenhua : 2009-02-04#23
回复: To go or stay?

I stay because I cannot get a job in China and am part of the mainstream society here.
你算是来对了,各取所需吧。

soleil_lee-太阳李 : 2009-02-04#24
回复: To go or stay?

谁说看不到中国优点了

如果真看不到倒好了,少了好多好多争论了

szshenhua : 2009-02-04#25
回复: To go or stay?

其实有的时候是一种情节,无论好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DancingElf : 2009-02-04#26
回复: To go or stay?

胡哥说,不折腾。

如果是刚刚大学毕业,可以四处走走见识世界。
如果你在国外做到可以拿global pay,回国也是个好的选择。

可是,如果你在国外安了家,有了业,勤勤恳恳做着份职员/工程师的工作而已,回去就是瞎折腾。回去找一份年薪10万的工作?要养活一家大小,生活水平肯定远远比在这边下降。说不定还找不到。

如果房子在国内没有,那就更糟糕,房价/薪水比例太可怕,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也没什么钱可以支援。

如果有两个孩子,回国又只能在外企做个小白领,孩子的教育费用加上房贷更可怕。

如果你太太在国外不工作,或者做着很普通的办公室工作,回国去,一个30~35岁以上/左右的女性,有什么可能找到工作?

反过来,如果在国内好好地安居乐业的,也别瞎折腾。

好好地工作上20年,孩子也大了,积蓄也有一点,专业上的经验也有一把了。喜欢上哪儿,就上哪儿。在国内的可以出国旅游,或者办个移民;国外的可以回国发挥余热,或者找份闲职,心里就不会那么患得患失了。

szshenhua : 2009-02-04#27
回复: To go or stay?

胡哥说,不折腾。

如果是刚刚大学毕业,可以四处走走见识世界。
如果你在国外做到可以拿global pay,回国也是个好的选择。

可是,如果你在国外安了家,有了业,勤勤恳恳做着份职员/工程师的工作而已,回去就是瞎折腾。回去找一份年薪10万的工作?要养活一家大小,生活水平肯定远远比在这边下降。说不定还找不到。

如果房子在国内没有,那就更糟糕,房价/薪水比例太可怕,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也没什么钱可以支援。

如果有两个孩子,回国又只能在外企做个小白领,孩子的教育费用加上房贷更可怕。

如果你太太在国外不工作,或者做着很普通的办公室工作,回国去,一个30~35岁以上/左右的女性,有什么可能找到工作?

反过来,如果在国内好好地安居乐业的,也别瞎折腾。

好好地工作上20年,孩子也大了,积蓄也有一点,专业上的经验也有一把了。喜欢上哪儿,就上哪儿。在国内的可以出国旅游,或者办个移民;国外的可以回国发挥余热,或者找份闲职,心里就不会那么患得患失了。
你整篇都是“钱”字,怎么不往好的方面想?
谁不是有了项目和目标才回去的?谁不是为了开公司自己创业才回去的?干嘛不先探探路,回去了不行还可以回来啊,涛声依旧啊。
再说了,人生不能总是用钱来衡量,有很多人父母还健在,顺便回国尽一下孝心,这个不值得吗?
所以我觉得go和stay都可以,谁也不要责备谁,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都是不合适的,例如:有的人十分勉强得生活在加拿大,天天郁郁寡欢,行尸走肉,失魂落魄,而有的人非要硬着头皮回去,不忍这里的技工生活,以为各个都可以是李彦宏,最终仍旧猪蓝打水。

大拉拉 : 2009-02-04#28
回复: To go or stay?

胡公出于稳定的需要,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提出不折腾可以理解。

不过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折腾,否则这一辈子活的太无趣了。

szshenhua : 2009-02-04#29
回复: To go or stay?

胡公出于稳定的需要,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提出不折腾可以理解。

不过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折腾,否则这一辈子活的太无趣了。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折腾得起的,折腾一次很花精力和金钱哦。

游客大转移 : 2009-02-04#30
回复: To go or stay?

归根到底,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看选择哪个放弃哪个了。
反对。
多少人不都说,移民就是为了那护照,以后去哪儿都自由了。
你们的自由呢?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你们想要的自由?

soleil_lee-太阳李 : 2009-02-04#31
回复: To go or stay?

胡公出于稳定的需要,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提出不折腾可以理解。

不过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折腾,否则这一辈子活的太无趣了。
说实话,移民加拿大后的生活如同一潭死水,想通过移民“折腾”,基本落空!:wdb7:

benniewang : 2009-02-04#32
回复: To go or stay?

反对。
多少人不都说,移民就是为了那护照,以后去哪儿都自由了。
你们的自由呢?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你们想要的自由?
我说的和你说的不是一码事。

孙悟空 : 2009-02-04#33
回复: To go or stay?

I stay because I cannot get a job in China and am part of the mainstream society here.
您的主流怎么定义的?是否有点自卖自夸了?

游客大转移 : 2009-02-04#34
回复: To go or stay?

我说的和你说的不是一码事。
我跑题了?:wdb1:

DancingElf : 2009-02-04#35
回复: To go or stay?

你整篇都是“钱”字,怎么不往好的方面想?
谁不是有了项目和目标才回去的?谁不是为了开公司自己创业才回去的?干嘛不先探探路,回去了不行还可以回来啊,涛声依旧啊。
再说了,人生不能总是用钱来衡量,有很多人父母还健在,顺便回国尽一下孝心,这个不值得吗?
所以我觉得go和stay都可以,谁也不要责备谁,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都是不合适的,例如:有的人十分勉强得生活在加拿大,天天郁郁寡欢,行尸走肉,失魂落魄,而有的人非要硬着头皮回去,不忍这里的技工生活,以为各个都可以是李彦宏,最终仍旧猪蓝打水。

那我们说的根本是两码事啊。

你的问题其实是说:如果有了项目和目标(我理解就是好的job offer),或者可以回去开公司,回不回国?

这就好比问国内的准移民:如果你在加拿大有项目和目标,或者开公司,你去不去加拿大?

而我说的,是能不能在国内找到项目/目标.... whatever, you name it,的问题。

你说的问题是,一个武林高手,去留自如,到底是上哪儿呢?----这样的问题你只能去问阿木木。

我的问题是,我不过是个小喽罗,与其两边奔走各当若干年的小喽罗,还不如稳定下来求发展,争取成为去留自如的武林高手。何况年纪大了,回去当喽罗,人家也不信你,人家喜欢刚毕业的新鲜人。邓公不也说了,稳定才能发展。

我想大部分人都是小喽罗,更不用说到加后改行学会计/电工/幼教等等之类的移民,回国怎么找工作?

如果是独生子女,父母又不肯来加拿大,当然回去没商量。如果不是这样,有兄弟姐妹照顾父母,自己回去又没有项目/目标/公司,自己将将够养活,那不是给父母添麻烦吗?在这里好歹还可以让父母周游列国,生病什么的也可以帮点小忙。

最后我想说,我只是阐述个人观点,并不为责备哪一方。

快雪时晴 : 2009-02-04#36
回复: To go or stay?

这就是个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实在拿不定主意了,等天暖和了,摘朵花:“to go, not to go, to go……” 最后剩下那片帮你决定。

smartrobby : 2009-02-04#37
回复: To go or stay?

这就是个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实在拿不定主意了,等天暖和了,摘朵花:“to go, not to go, to go……” 最后剩下那片帮你决定。
久而久之会不会成花痴nia?

szshenhua : 2009-02-05#38
回复: To go or stay?

这就是个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实在拿不定主意了,等天暖和了,摘朵花:“to go, not to go, to go……” 最后剩下那片帮你决定。
人家都是用硬币,最后那片花瓣已经残了。。。

一切从简 : 2009-02-06#39
回复: To go or stay?

:wdb10::wdb10::wdb10::wdb10:
其实有的时候是一种情节,无论好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szshenhua : 2009-02-06#40
回复: To go or stay?

其实这个问题十分模棱两可,因为go了还可以再回来stay的,如今全球化经济,很多人行走五湖四海,到处都是家。
所以大家没必要耿耿于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Frint : 2009-02-06#41
回复: To go or stay?

所以我决定暂时不决定to go or stay.

smartrobby : 2009-02-06#42
回复: To go or stay?

[FONT=宋体]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FONT]
[FONT=宋体]马太福音6:34[/FONT]

szshenhua : 2009-02-06#43
回复: To go or stay?

所以我决定暂时不决定to go or stay.
原来那三个里面有你一个,也有我一个。

szshenhua : 2009-02-06#44
回复: To go or stay?

[FONT=宋体]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FONT]
[FONT=宋体]马太福音6:34[/FONT]
感谢主的引领,阿门。
从此刻开始今天我已不再忧虑。

Frint : 2009-02-06#45
回复: To go or stay?

原来那三个里面有你一个,也有我一个。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
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满地可的发展,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启禀版主大人, 我还没投票, 嘿嘿!!

szshenhua : 2009-02-06#46
回复: To go or stay?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
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满地可的发展,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启禀版主大人, 我还没投票, 嘿嘿!!
那就赶紧投吧。

smartrobby : 2009-02-06#47
回复: To go or stay?

我自1993年移民加拿大之后,几乎每年都要回国看看,而每次回国都会给我很多的感受。十几年下来,我回国的心情从最初的归心似箭、兴师动众,到现在的平淡 无喜、避世绝俗。可以说正是多次回国的体会,才让我从后悔移民的泥潭中走出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和自己思想的成熟,我忽然发现自己能生活在加拿大是多么的幸 运,这是一个质的改变。
我丝毫没有贬低祖国的意思,中国的飞速发展,举世瞩目,老百姓的生活日盛一日,现今的中国社会,无论从吃喝,还是娱乐,都可以用花样繁多,应有尽 有来形容。就拿手机来说,品牌式样琳琅满目,功能齐全够酷够炫。相反,那些长期生活在海外的移民,过惯了平静而节俭的生活,回国后面对喧闹的大街,熙熙攘 攘的人群,刚开始兴奋激动,等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开始不入流,你会不自觉地开始东西方比较,从而产生许许多多的感想。
我回国最深的感受就是“累”。体累,心累都好说,就这个神经累最让人受不了。而这个神经累就突出在一个“假”字上。多高级的商店都有可能卖假货, 假名牌衣,假电器,最多让人生气,可是吃进嘴里的假食物就非同小可,那会要人命的。正因为知道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所以我常会神经紧张,去药店怕药是假的; 买补品送礼,担心是假的让人误会;菜市场的菜便宜,又怕是农药太多;为了放心就去最贵的超市去买,结果不久被查处农药超标;去餐馆想吃蛇肉,报纸揭露灌水 银,想吃鱼又闻喂激素,实在想吃没办法只能听天由命了。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遇见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今年回国,我去深圳看望一个经营房地产的朋友,他常在工地办公,有一次我去工地找他,正赶上吃午饭,工地有食堂,他建议我去工地食堂用餐,并且很神秘的说:“放心吧,伙食很棒,特别是猪肉很新鲜,都是自己养的,一百个放心。”
我很好奇,为什么工地还养猪?而且规模还不小,细问才知道,原来民工食堂每天剩下大量的饭和菜,有一个民工认为扔掉太可惜,就托人买了一头小猪仔来养。谁知才三个月,小猪就养的特别大,正逢节日,民工们就杀猪改善伙食,厨师有心留了一些猪肉给我这个朋友。
谁知我朋友的太太和孩子一吃,品出味道完全不一样。工地食堂就又买回两只猪仔来养,快到春节时,正好有一位大客户来找我朋友办事,那天正好赶上杀猪,我朋 友顺手给他一些猪肉,谁知没过多久,许多客户都知道他养猪的事,有的开始预订要猪后腿肉,要排骨,要猪脚,甚至有位高层领导说,这猪肉胜过任何山珍海 味……
没想到自己养的猪却成了最好的礼物,这太让我的朋友意外了,也让他茅塞顿开有了灵感,即刻下令在工地盖猪圈,还养了走地鸡。在假风盛行,真货难求的中国社会,这些自养的猪和鸡,却成了公关交友沟通的最佳桥梁,而且即经济又实惠,还能体现诚意,这的确是个好主意。
我哈哈大笑之后感慨颇多,正准备起身告别,却看见我的朋友在接听电话,他面色凝重一副着急的样子,嘴里不停的交待“快乘船去香港看医生,对,来得 及……”。原来他的孩子已发烧好几天,打针吃药都没用,他妻子准备带孩子过香港看病。因为不相信当地的医生和药店,唉,真够累的。
在中国遇见许多事后,当我再回到加拿大时,我感受从未有过的轻松,以前让我郁闷的清静,如今看来是多么的宝贵,那些在中国眼馋却不敢放心吃的食物,在加拿大闭眼吃,虽说味道不那么地道,但那种安心祥和的心情是国人所羡慕的。
(来源:环球华报)

大拉拉 : 2009-02-06#48
回复: To go or stay?

IT DEPENDS

lujiajia : 2009-02-06#49
回复: To go or stay?

没有想好呢,努力读书,然后看爸爸妈妈的意思,他们到时候要是想出来,我就留下找工作,不然就回国找工作。唯一确定的是,到时候要找工作养活自己。哈哈

游客大转移 : 2009-02-07#50
回复: To go or stay?

我自1993年移民加拿大之后,几乎每年都要回国看看,而每次回国都会给我很多的感受。十几年下来,我回国的心情从最初的归心似箭、兴师动众,到现在的平淡 无喜、避世绝俗。可以说正是多次回国的体会,才让我从后悔移民的泥潭中走出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和自己思想的成熟,我忽然发现自己能生活在加拿大是多么的幸 运,这是一个质的改变。
我丝毫没有贬低祖国的意思,中国的飞速发展,举世瞩目,老百姓的生活日盛一日,现今的中国社会,无论从吃喝,还是娱乐,都可以用花样繁多,应有尽 有来形容。就拿手机来说,品牌式样琳琅满目,功能齐全够酷够炫。相反,那些长期生活在海外的移民,过惯了平静而节俭的生活,回国后面对喧闹的大街,熙熙攘 攘的人群,刚开始兴奋激动,等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开始不入流,你会不自觉地开始东西方比较,从而产生许许多多的感想。
我回国最深的感受就是“累”。体累,心累都好说,就这个神经累最让人受不了。而这个神经累就突出在一个“假”字上。多高级的商店都有可能卖假货, 假名牌衣,假电器,最多让人生气,可是吃进嘴里的假食物就非同小可,那会要人命的。正因为知道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所以我常会神经紧张,去药店怕药是假的; 买补品送礼,担心是假的让人误会;菜市场的菜便宜,又怕是农药太多;为了放心就去最贵的超市去买,结果不久被查处农药超标;去餐馆想吃蛇肉,报纸揭露灌水 银,想吃鱼又闻喂激素,实在想吃没办法只能听天由命了。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遇见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今年回国,我去深圳看望一个经营房地产的朋友,他常在工地办公,有一次我去工地找他,正赶上吃午饭,工地有食堂,他建议我去工地食堂用餐,并且很神秘的说:“放心吧,伙食很棒,特别是猪肉很新鲜,都是自己养的,一百个放心。”
我很好奇,为什么工地还养猪?而且规模还不小,细问才知道,原来民工食堂每天剩下大量的饭和菜,有一个民工认为扔掉太可惜,就托人买了一头小猪仔来养。谁知才三个月,小猪就养的特别大,正逢节日,民工们就杀猪改善伙食,厨师有心留了一些猪肉给我这个朋友。
谁知我朋友的太太和孩子一吃,品出味道完全不一样。工地食堂就又买回两只猪仔来养,快到春节时,正好有一位大客户来找我朋友办事,那天正好赶上杀猪,我朋 友顺手给他一些猪肉,谁知没过多久,许多客户都知道他养猪的事,有的开始预订要猪后腿肉,要排骨,要猪脚,甚至有位高层领导说,这猪肉胜过任何山珍海 味……
没想到自己养的猪却成了最好的礼物,这太让我的朋友意外了,也让他茅塞顿开有了灵感,即刻下令在工地盖猪圈,还养了走地鸡。在假风盛行,真货难求的中国社会,这些自养的猪和鸡,却成了公关交友沟通的最佳桥梁,而且即经济又实惠,还能体现诚意,这的确是个好主意。
我哈哈大笑之后感慨颇多,正准备起身告别,却看见我的朋友在接听电话,他面色凝重一副着急的样子,嘴里不停的交待“快乘船去香港看医生,对,来得 及……”。原来他的孩子已发烧好几天,打针吃药都没用,他妻子准备带孩子过香港看病。因为不相信当地的医生和药店,唉,真够累的。
在中国遇见许多事后,当我再回到加拿大时,我感受从未有过的轻松,以前让我郁闷的清静,如今看来是多么的宝贵,那些在中国眼馋却不敢放心吃的食物,在加拿大闭眼吃,虽说味道不那么地道,但那种安心祥和的心情是国人所羡慕的。
(来源:环球华报)
严重批评一下, 把字放大一点儿行不?
回头配眼镜就找你报销了。
开玩笑的。
下次记得放大字上来。

tongleetj : 2009-02-08#51
回复: To go or stay?

ZT:

在国外呆的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几乎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祥林嫂。他们喋喋不休地反反复复地披星戴月地不断追问你追问自己:以后想不想回国?以后想不想回国?以后想不想回国?……

回还是不回,这真是一道算也算不清的多元方程题。

曾经,出国留学读学位,毕业找个好工作,娶妻生子买房子,是一个水到渠成毋庸置疑的选择。但突然有一天,“市场经济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地”,一直在美 国、欧洲或者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实验室、公司小隔间里默默耕耘着的中国人猛地抬头,发现太平洋彼岸,祖国的大地上已千树万树梨花开了。

紧接着,“坏消息”接踵而来。留学生开始听说以前住他隔壁宿舍的其貌不扬的张三已经是国内某某大公司的经理了;还有那个智商不怎么的李四,听说他“小蜜” 已经换了半打了;又说那个上学时天天逃课的暴发户的儿子小九子已经开着“宝马”人模狗样地在名牌大学不惜重金混了个EMBA学位了。

然后,在一次回国的旅途中,他发现自己在国外吃的、穿的、玩的、乐的,只能望国内朋友们的项背了;还发现自己在为一个小数据的操作错误而向自己的部门经理 诚恳道歉的同时,他的老同学,那个以前远远不如他的王二,此刻正坐在KTV包间里打着手机,说“那个房地产的项目贷款,我们还可以再协商协商……”

他也免不了察觉,自己的全部精神生活,如果他年少时候的“愤青”气息还没有被美国或澳洲的阳光彻底晒化的话就是窝在某个中文论坛,发两句明天就要被版 主当作垃圾清理掉的牢骚而已,而与此同时,他的某某朋友同学已经成了国内媒体上的“专家学者”,在那些激动人心的关于市场社会“转型”的辩论中频频发言, 在电视上义正辞严地谴责伊拉克战争,学术论文平均每周发表一篇……

不错,他的确,或最终会,住上美丽的房子。在经过那么多年辛辛苦苦地读书、勤勤勤恳恳的工作之后,“美国梦”实现了、澳洲的桃源仙境达到了。买了大房子, 门外有草坪、草坪外有栅栏、栅栏里有花丛。可是,说到底,有一天,他在院子里浇花的时候,突然沮丧地意识到,这样的生活,不过是那曾经被他耻笑的农民理想 “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外国版本而已。

那么,他到底还要些什么呢?生活里到底还有些什么比“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婆孩子热炕头”更伟大更性感更美丽呢?更大的房子?他现在的房子已经大得可以闹鬼 了。 更正宗的夫妻肺片?说实话,出国这么多年,他已经对辣的不那么感冒了。更多的工资?那是当然,不过他下次涨工资的日子其实总会来到……

说到底,他内心的隐隐作疼,与这一切“物质生活”都没有什么关系,他所不能忍受的,是“历史的终结”,是那种生活的“尽头感”,是曾经奔涌向前的时间突然 慢下来、停下来、无处可去,在他家那美丽的院子里,渐渐化为一潭寂静的死水。窗外的草坪,那么绿,绿得那么持之以恒,那么兢兢业业,那么克尽职守,那么几 十年如一日,简直就像是……死亡。

而国内的生活呢?虽然据说有触日惊心的腐败,有难以置信的贫富差距,小孩子有做不完的作业,农民有跑不完的上访,工人在不停下岗,甚至据说还曾经有人在路 上走着走着就给为富不仁的醉鬼撞死了,可是,对于有志青年,中国这个大漩涡,是一个多么大的“可能性”的矿藏:愤青有那么多东西可战斗,资青有那么多钞票 可以赚,文青有那么多感情可以抒发历史还远远没有抵达它的尽头,未来还坐在红盖头里面激发他的想象力,他还可以那么全力以赴地向它奔跑,并且从这全力 以赴中感受到“意义”凛冽的吹拂。

如果是这样,干嘛不回国算了?难言之痛,一回了之。毕竟那是生我养我的祖国,是梦萦魂牵的故乡,有童年的欢笑,少年的足迹,有不同成长岁月中知根知底的伙 伴和朋友呀,有熟悉的街巷和小石桥,有街头亲切的五香猪头肉摊,有公园里昆曲票友悠扬的弹唱,有护城河旁幽静书院里中华书法的怡人墨香,熟悉的气息,熟悉 的味觉,熟悉的文化,熟悉的城市,一切如在昨天。回去吧,回去!

这时候,他又开始嗫嚅。他开始怀疑自己对国内的种种向往,也许只是“距离产生的美感”。他开始担心如果凑近了观察,会看到祖国脸上的麻子和粉刺。“毕竟, 在中国创业,是要靠关系的,我又没有什么关系,回去也白回去。”他说。“美国再怎么不好,基本上还是一个凭本事和能力吃饭的地方,至少还有公平可言,不用 平白无故受很多气;国外生活再怎么平淡如水再怎么不够刺激,但人与人之间总是坦诚相待彼此平等友好互助的,饭店门口不会遇到一大堆喝得滥醉的乡镇干部,饭 店里也不会听见有人高声地劝酒逼酒闹酒,盘算着领导班子的最新调整对自己官运的影响,中国的餐馆茶楼里,无处不在的是他们吹捧、奉承、争吵,冠冕堂皇的官 话、江湖黑话再加黄段子,口水喷射,鼻涕流逸。他又说。毕竟,在西方世界里,人们还没有糟糕到认为诚实和善良是一种对个人发展不利的东西。

接着,他想到国内走到哪里人们都是一拥而上没人排队随地吐痰环境污染严重,他感到头疼。又想到国内那些衣衫褴褛的民工一天工作12个小时到年底竟然可能拿 不到工资,他感到齿冷。还想到那些个被假药假酒假奶粉毒害的人们,因此又不可避免地感到胃疼。再想到那个无神论的国家的人们已没有多少残存的信仰和伦理底 线,什么动物都敢吃、什么事情都敢做、什么性玩笑都敢开,他感到出冷汗。最后,在这个高速前进的国家,诚实和正直将注定是一种做人的失败,良知和操守是竞 争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而撒谎、堕落、虚伪、行贿、卖身投靠将帮助你飞黄腾达。他越想越多,越想越痛,越想越害怕,最后理智上不可避免地抵达了“文明”、 “民主”、“法治”等光芒四射的高度。

于是他陷入了无奈僵局。他一会儿想到国内张三李四王二的刺激生活,一会儿又想到了国外王二李四张三的安稳命运。国内的生活,他看不到上限,因而充满希望, 但也看不到下限,因而特别危险;国外的生活,他看得到下限,因而感到安全,但也看得到上限,所以特别乏味。国内的生活像是买股票,可能升得快,也可能跌得 快;而国外的生活像是定期存款,挣不到哪里去,却也亏不到哪里去。啊,海外的游子,一个个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的三高“白骨精”,就这样被逼成了成天喋 喋不休自言自语的“祥林嫂”。“海归”还是“不归”的问题成了哈姆雷特的“生与死”的问题。

有一次回国,我和几个朋友吃饭,其中一个说“你回国吧,中国多复杂啊……”复杂,他说的这个复杂,本意当然指的是“中国多精彩啊”。对,“复杂”,就是这 个词,恰切,精确,指的是现在中国的商机俯首皆拾、层出不穷,中国人的生活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国的城市市容光鲜夺目、异彩纷呈。中国大都市林立的高楼 比纽约曼哈顿的还气派,中国大超市的商品比西方还要琳琅满目,豪华百货商店里的奢侈品应有尽有。中国人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恩怨交织,官场里的人情冷 暖更是惊心动魄险象环生。哇塞,多少在海外居住多年的华人和学子回到中国,已经不认识原来这里竟会是面目全非的祖国。一切负面的黯淡的痛苦的东西都是可以 忽略不计的。积重难返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可以忽略不计,徘徊在城市角落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的民工们绝望的生存可以忽略不计,不计其数的穷孩子上不起大学 可以忽略不计,身染重症没有一点医疗保障倾家荡产苟延残喘可以忽略不计,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圈地巧取豪夺可以忽略不计,用纳税人的钱请来天皇巨星大搞节 庆仪式可以忽略不计,庞大的“性产业从业大军”中多少姐妹为了活下去在丧失了尊严以后午夜梦回的眼泪可以忽略不计,知识分子大学教授在利益收买和职称论著 压力下在媒体上指鹿为马大讲“腐败润滑论”、“楼市无泡沫论”、“股市无危险论”可以忽略不计,艺术家和作家在作品中诲淫诲盗大喊天下无贼大讲手机偷情、 高歌专制暴君秦始皇为一代“英雄”也可以忽略不计……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一个繁荣昌盛的中国让多少置身其中的人受益、舒服、快意。

对于一个有胃口的灵魂来说,“复杂”是多么基本的一种需要,而美国康州阳光下的郊区,澳洲维多利亚的小镇,美得那么纯粹,那么安静,对于习惯惹是生非的人 来说,说到底是一种灾荒。这里没有灯红酒绿的休闲中心,国内参观考察团最感兴趣的“红灯区”原来不象他们想象的那样有趣,在西方国家只是一些被严格限制和 管理的边缘化场所,让那些考察官员见笑了,也让他们为中国的“开放”而骄傲。美国原来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到处都跟乡下一样!澳洲的夜生活这么单调,怎 么一下班全都回家,一家人团在后院乘凉,我们中国人可是每天有吃不完的新饭店新餐馆!巴黎或者悉尼的朋友真不够意思,到餐馆请我吃饭好寒酸呀,两个人只吃 四个菜,精打细算地刷自己的信用卡。中国人不一样啊,要请客就是满满一大桌,公款买单,慷慨签字,这才是大国风范。中国的电视多精彩啊,“超级女声”那样 的综艺节目象病毒一样在全中国的电视台狂热地复制了几十个相似品种,你们美国有什么了不起,也就只有一个“美国偶象”,而且还被主流社会斥为“垃圾电视文 化”;你们西方不是讲新闻自由吗?可主流报纸看上去全是规规矩矩,好枯燥好乏味,我们中国铺天盖地的小报上有登不完的丰富多彩的犯罪新闻、情色新闻、明星 八卦新闻,我们自由得可以“策划”新闻,尽情地小题大做,小市民爱看什么,我们就制造什么,我们才享受着真正的新闻自由!美国人怎么全都这么愚昧,三五步 一个教堂,我们中国人可什么都不信,我们讲科学讲实惠!你们的民主有什么了不起,没有民主我也照样买别墅,而且比你的大!

对“复杂”的向往,让我暗暗希望,自己能过一辈子东跑西窜、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个愿望,使我觉得,自己是多么贪婪的一个人。贪图安稳,又贪恋刺激,有了 USA或者OZ,还要China。不,回不回国,不仅仅是一个“创业”的问题,甚至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如果说这种贪婪是一种“犯贱”的话,我坚 持要把它推卸到“娜拉的悲剧”这个哲学命题上去:

在历史的道路上,人们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可是到达了历史的终点之后,啊,站在美利坚五月的美丽风景或者悉尼冬日的阳光海岸上,我惊恐而又伤感地想,人们对那坎坷不平然而激荡人心的道路,又犯起了“思乡病”。

好文,有才

szlijc : 2009-10-24#52
回复: To go or stay?

似乎不少人对国内经济颇有信心阿
搞得好象国内没有经济危机一般
国内在美国没闹危机前,股票就从6k跳水到了1k多到2k左右浮动,今天还是这样
去年年初时候不少人说奥运来了,股票肯定大涨
结果都赔进去了,美国闹危机之后,就更完蛋,连房地产都不涨了
要知道,中国前十年gdp的增长,房地产可是起了大作用的
就个人而言,我不认为中国在这次危机中独善其身
甚至我认为情况更为糟糕,拉动内需是对的,但是方法治标不治本
前几年我就发现了,国内的工作其实都是些低成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
拿it业为例,it发展最快的其实不是自主软件开发,而是软件外包行业
也就是说,it像华为这样的公司越来越少,大部分业务都开始流向外包
中国大部分程序员作着别人给钱,照葫芦画瓢的那种低级劳动,不需要任何创造力的工作
甚至包括大型外企也是这样,ibm在北京招了中国的研究生去给他们做软件测试
那个测试日常工作哪需要研究生阿,一个中专生就可以搞定,还做得比研究生好
但在中国就是这样,一个研究生毕业做着一个中专生就能胜任的工作
所以中国的工作越发地接近印度,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找不到工作
而真正缺乏的是技校毕业的学生,而高等教育培养的就是有创造力的人才
直接的结果就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然后不得不从事技校学生就能胜任的工作
上次it回暖就是靠外包拉动的,这不能说错
但是至少我是十分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的,这种工作养活一个人
甚至在国内过上一个相对不错的生活没问题,但是从根本意义上来说
这种工作给整个人类创造的价值相当有限,处于事物链的低端
讲通俗一点,这种工作想发财就算了吧
中国这种经济结构,越发地接近印度,我觉得印度跟中国简直就是翻版
阿三们搞外包比中国人更强,但是有一点不行,就是阿三比中国人懒
所以阿三的经济发展一直没中国快,但好处就是阿三们在面对这次经济危机时比中国更稳
注意看看阿三,阿三在这次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比中国更小
也就是说,前些年发展越是迅猛的国家,这次冲击越为明显
比如美国,克林顿下台之后,股票从7000彪升到14000,怎么可能美国经济会增长如此强劲
泡沫成分太多,现在就直接吹掉这些泡沫
如果你用尺子把90年代的道指增长比画一下来预计一下09年的股票指数的话
你会发现,其实道指还可以降一点
很多人以为美国危机了,中国可以乘机翻身,看到这种想法我就觉得
如果这是一个铁血论坛上的愤青说的,我觉得还比较可爱
如果这是一个三四十岁的人的想法,我觉得这个人够呛
不信可以等一两年后再看,中国肯定不会因为美国萧条而崛起
肯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就是危机来了,中国也萧条
回流一样找不到工作,国内的公司一样在裁员,不信的尽管回去试试

赞同楼主的看法。中国真正有创造力的企业其实不多(台湾省的除外),L公司,充其量就是一个装机一条街。H公司,曾经中国的骄傲(现在还是),但越来越向富士康靠近,Z公司,到现在还是行业的跟随者。
除了IT业,大陆还没有看到有实力向500强挺进的企业,500强里大陆的企业几乎都是垄断行业,台湾省倒是有不少的制造业进入500强的。
我们缺少的是创造力,不缺少模仿和制造能力。
将来的发展,无外乎是向美国方向走,还是向拉美方向走。美国从建国之初,资本家拿出50%的收入分给工人,结果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中产阶级,也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拉美资本家拿出10%的收入分给工人,结果造成拉美经济的空心化(没有大量的中产,工人消费能力有限),国内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后果是经济依赖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恶化,直接导致国内的经济危机和80年代的债务危机和国家信用危机。
中国的发展,目前还不好判断,如果一味地依靠政府大量投资和大量出口拉动经济,创造不出来广大的消费群体的话,经济就不会自主。
为什么美国无论制裁任何国家都不会有顾虑,因为美国经济的增长70%以上是国内个人消费拉动的,不需要依靠出口和大量政府投资。
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出口来维持的。大陆+台湾省+香港,每年对美国至少上万亿美元的出口。看看中国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花钱,就知道中国的个人消费能力是多么的脆弱。
作为华人,我当然希望自己的祖国明天会更好,但只能叹息一声:“天下为公”的人在哪里?

laiyuanwei : 2009-10-26#53
回复: To go or stay?

Anyway,还有2年,拿到学位,死都死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