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园论坛

我国十一五求索财富增长新路径 不会杀富济贫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26065/

taoliji : 2005-09-15#1
“十一五”求索财富增长新路径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看似一个口号,实际上涉及多方利益调整

  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把研究和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作为主要议程。

  中国每隔五年,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期限是2006年到2010年。这是第一次把“计划”改为“规划”。

  这反映了一个时代背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的情况下,“计划”的提法已不适宜。

  此次新的五年规划与以往五年计划的另一个突出的不同点在于,此前单一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此次建议同时强调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另外,“十一五”规划的制订,不仅仅是事关未来五年。外界评论认为,它将全面展现执政党对本世纪前20年重要机遇期内中国发展的整体思路,关乎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命运。

  据《掺望东方周刊》了解,规划的建议稿已在副部长级以上官员和十六大代表等小范围内征求意见完毕。

  中国在“十一五”时期的特点

  中国的五年计划习自前苏联。1953年,中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在改革开放后的几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创造了世界奇迹,经济维持了20多年的高增长。假如按照平均7%的增幅的话,今后再这么增长20年,世界上将没有能比的。这使“十一五”颇带期冀和悬念色彩。

  对于今后5―15年,普遍认为是中国的黄金发展期和改革开放的关键期,但也是深层次矛盾凸显期,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

  “十一五”尚未到,一些瓶颈因素已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亮起了红灯:

  资源与环境:经济到2020年实现第二个翻番,靠什么来支撑?像美国那样消费,全世界石油仅够中国支撑60年。那么多的亿万富翁今后喝西北风吗?

  科技:中国经济的增长,长期靠简单劳动和资金投入。老总们再不注重企业的技术含量,就很难参与下一轮的竞争了。

  人才:日本在1910年便普及了义务教育,中国要到2007年才能做到。没有专才支撑的企业是空壳企业。

  体制:政府职能不转变、企业不能成为市场主体,经济活力就会大打折扣,老板们还会叫苦。

  指导方针是科学发展观

  “十一五”的指导方针是科学发展观。

  “规划主要是把现在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重点、执政方略固定下来,其核心意义可以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步骤。”中央党校研究室辛鸣博士对《掺望东方周刊》如此评述。

  2003年非典时期,胡锦涛在广东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发展观”这一概念。同年8月14日,温家宝在国家行政学院的干部大会上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五条指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其中重要内容。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看似一个口号,实际上涉及多方利益调整。有些地方政府认为强调科学发展观会增加企业成本,企业会威胁转移资本。

  “每个月给工人400块钱,他们都愿意干,为什么我要给他600呢?”深圳规定了最低工资580元每月,当地有些老板向前来调研的辛鸣抱怨。

  促进社会公平是“十一五”的出发点。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的高辉清博士向《掺望东方周刊》说,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蛋糕还没有做大的情况下,又要公平地分配蛋糕”。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在处理问题时,有时比较矛盾。

  “例如在‘十一五’期间,用来办工厂的钱多一些,还是用来修建农村基础设施的钱多一些?这就是很现实的问题。”高辉清说,一些地方在编制规划时,就遇到了这个问题。有的地方吃饭都成问题,往往把科学发展观放在一边。

  事实上,科学发展观在“十一五”到来之前就在着力推行。宏观调控即是一例。民营钢铁企业铁本被关掉,曾引起震动。个别地方则存在对宏观调控阳奉阴违的现象。

  《掺望东方周刊》还曾关注了企业家自杀的新闻。表面上的经营困难,更深入看,也是因为没有把握住国家指导方针的调整,仍在一些领域盲目扩大生产,造成资金链断裂,最后,企业家的心理也崩溃了。

  “宏观调控的成功意义很大。如果宏观调控失败了,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十一五’的指导思想,那肯定有难度。”辛鸣说。

  不管怎样,“以人为本”对企业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产能再高,发展再快,如果浪费了大量资源,如果破坏了环境,如果逼得职工都上了街,企业就会进入风险漩涡。

  “十一五”期间财富增长的一个关键是,企业可能要比以前更加关心国家政治,关心经济运行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不会杀富济贫

  “有人将科学发展理解为纯生态主义,这个也是不对的。”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庞元正认为。

  就他了解,有些地方在做“十一五”规划时,不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他感到十分吃惊。还有人认为,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否定邓小平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中心现在是不是要改变?

  庞元正认为,科学发展观也不可能离开GDP。“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以GDP为一个主要标准来衡量的。”

  GDP还承担着保持中国社会稳定的功能。观察人士指出,一旦GDP有大的下滑,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将迅速激化,后果不可设想。

  2004年2月,在中央党校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温家宝强调,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其中第一条要求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个是有一定的背景的。”庞元正说。

  在“十一五”期间,比较确切的看法是,国家会兼顾公平与效率,仍然会大力促进经济增长,鼓励创造和拥有财富,并为之提供更好的保障。因此,也不存在一些人所担心的,因为要“拉平差距”,而杀富济贫。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认为,科学发展观应该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深化。
总书记“吹风”:进一步统一思想

  胡锦涛“2・19”讲话被认为是总书记对执政党执政思路的全面表述,这个讲话他做完讲话几个月后才全文发表。《掺望东方周刊》曾经指出,它将进一步统一思想。

  8月19日至23日,在五中全会召开之前,胡锦涛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工作,主题是

  “就‘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调查研究”。他继续强调统一思想。

  胡视察的地方是中西部非发达地区,这也是他就任总书记后去得最多的地区。这反映出专家们的看法:“三农”和西部问题是“十一五”的两大难题。

  《掺望东方周刊》采访的多位专家一致认为,胡锦涛的这一行程,是为接下来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吹风”,并了解各地的意见,实地观察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情况。

  他强调,要在准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做好‘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胡锦涛重申“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专家认为,这意味着今后中国仍将继续坚持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制定的基本方略。

  胡锦涛还强调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统筹区域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深化改革开放,形成一整套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的体制机制”等。

  了解情况的专家认为,这些正是“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而最重要的还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否则,任何改革方案都会是错的。

  规划前瞻

  国家发改委是制订“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参与部门。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杨伟民表示,正在加紧研究编制的“十一五”规划,将突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六大重点。

  他认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建立包括政绩考核机制、财税体制在内的有效的体制机制,在需求结构上,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内需与外需共同拉动的转变;在产业结构上,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共同带动的转变;投入要素上,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的转变;资源流程也要作相应调整。

  根据这几年的趋势分析,在“十一五”时期,在中国维系多年的工业增长模式,将进一步向工业、服务业共同增长的模式转化。也就是说服务业会成为各种资本投入的一个看点。这使金融、文化、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改革,都会备受投资界的瞩目。

  北京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对《掺望东方周刊》表示,规划对文化产业应该会有很大提升。“中国现在的工业投资很强,但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还比较慢,这跟我们的金融政策和文化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最近,媒体都纷纷报道,“十一五”期间将实行行政区域试点改革。显然,在“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大框架下,进一步整合各区域发展,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城市格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还将带动资金的又一次流动。

  知情人士透露,为了鼓励制度创新,新的规划有可能建议设立创新基金,并对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支持。

  近期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都极力强调创新。不少人士都表示了对中国经济缺乏创新动力的忧虑,比如,一段时期来,连一些高科技公司,都把钱用去炒房地产了。“十一五”期间,致力于创造自有知识产权的公司,会否有什么机会呢?这也是一个看点。

  落实难点

  如何将规划变成现实,是一个重要问题。“十一五”的有些提法并不新,比如,早在“八五”期间,中国就提出了“转换经济增长方式”。

  1995年9月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更是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对于第一个问题,人们在看到市场调节作用越来越大的时候,也注意到仍然是政府而不是企业,经常还在经济运行中说了算;另外,一些垄断企业越来越成为舆论焦点,它们出现在石油、电力、电信、钢铁、航空等领域,一些经济界人士甚至提出,中国特色的“寡头”正在形成。

  对于第二个问题,时间跨越了十几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依然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在提起“十五”规划落实的情况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刘福垣认为,从GDP数据来看,是超额完成任务,但是“十五”规划提出的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的矛盾、区域结构的矛盾和城乡结构的矛盾的四大调整目标,依然没有实现,有的问题更为严重。

  “当前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改革吏制,我们的干部制度、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GDP为中心,只要GDP上去了,形象工程上去了,美化、绿化、亮化都很漂亮,底下是‘负发展’都不怕。”

  中国企业家群体对于中国未来也很关注,张宝全明确表示,他目前关注的是三个问题:一是在阶层差距客观存在的情况下,通过什么工具将其调和?“在一个社会中,各阶层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沟通平台,否则造成的隔膜会很深。”他的看法是,发展一种社会共同接受的文化,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二是教育制度必须改革。三是艾滋病要得到控制。

  中央党校一位专家则更为尖锐地提出,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到目前尚没有得到全面落实,这里面有一个执行过程中“人”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专家们普遍认为,“十一五”规划必须重点推进政府转型,而这一目标也是多年前就提出过的。



tjlhj : 2005-09-15#2
总之:中国的GDP高增长是由高投入,高消耗,低回报换来的,中国的科技不能很好的转化为生产力,企业的科技开发资金更是杯水车薪。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没有自已的核心技术,所以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国际竞争力除了价格优势外很难有别的,金融风险尤存。三农问题,环境问题别说中央就是你我也头疼。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社保问题让人愁上加俱。政/法/体不分,中央地方不一心,腐败,台湾问题等等多了。唉!真为我们的伟大祖国担忧,但愿她永远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