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园论坛

寻找他乡的故事---加拿大蒙特利尔留学生纪实 Ⅰ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276642/

meihong008 : 2009-08-26#1
记得05年12月12日,两名来自青海和内蒙的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被一名不明身份者枪杀,消息经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间新闻联播播出后立即引起了国人对海外留学生这个群体的极大关注。巧的是,一部名为《小留学生》的20集电视剧,也于当年在中央电视台的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故事主要描述富裕家庭背景的留学一族在加拿大的生活,评论将它与《北京人在纽约》、《新大陆》等比较。该片导演潘小扬是我所熟知的朋友,只是这部倍受众人期待的片子,它会是这个倍受争议的小留学生群体的真实写照吗?带着一丝疑惑我间断式的看了几集,虽然情节上有一些小亮点,但并未吸引我追看下去。

像是有着一种心结,渥太华中国留学生被杀一事始终让我心绪难平。记忆中,近5年来,仅在加拿大就发生了不少于八起的有关留学生的噩耗。悲剧不断的发生,太少有人知道悲剧的缘由,太少有人知道平日的积累和生命的感动,太少有人知道全社会各阶层应当如何去反省。一位教育心理学家分析说,留学生被害事件的频发与留学生在海外具有的孤独感和陌生感有一定关联。语言不通、环境不熟、水土不服和强烈的思乡情绪严重影响了留学生初到海外的心理状态。彷徨迷惘之余,部分适应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弱的留学生或选择自闭,或开始寻找宣泄渠道,往往容易在不良外界因素影响下误入歧途。而留学生中的攀比、挥霍行为大都源于内心的空虚和在新环境下的挫折感,他们认为只能在物质生活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两名留学生的遇害,人们似乎同时捕捉到了事态的另一个侧面。人们普遍认为,留学生开豪华车、出入娱乐场所等一系列“露富”举动无形中提高了自身的危险。个别留学生高消费的生活习惯的确引起了潜在犯罪分子的注意,也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多数普通留学生和当地民众的反感。

一位资深人士说:“我能从有些中国孩子身上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当然是件好事。可问题在于,太优越的生活条件让他们轻飘起来,似乎学习语言的兴趣转变成了学习消费和娱乐。” 确实,物质条件的优越和一些人对物质的过度重视,影响了留学生的消费心态和生活状况。“生活安逸了”,学习必然就会被生活所累”。各种不同的评论充斥入耳、仿佛所有的留学生都该去接受一次脱胎换骨的洗礼?

记得赵宝刚拍的电视剧<<别了,温哥华>>中有个无言的结局。大洪卖掉了自己的素食厂,退租了和杨夕同居的威士拿住处,将自己和杨夕的东西装进两只大皮箱。两个人在加拿大生活几年的所有痕迹就这样被凝聚在了两只行李箱中。罗毅巳经等在门外,他见大洪出来,就打开了汽车的后备箱,将大洪的行李往里放,大洪看到车内加上他的两只行李箱,又添上了另一个。大洪问罗毅:‘‘这皮箱是你的?” ‘‘啊” ‘‘你也要走?” ‘‘我把工作给辞了。” ‘‘你不想留加拿大了?” ‘‘你们都走了,我一个人留这,有什么意思?”就这样,故事中的主人都告别了温哥华,回到了北京,回到了自己的家。

故事的结尾让我有了一种错觉,家就像是一个圆点,起与始似乎终将都会在重合中去交叉。对此,我宁可相信事无绝对。

相对于可虚构情节的影视作品,作为新闻媒体,其论据有时倒让我匪夷所思?如,北京的一家权威媒体曾经报道,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共有90余万留学生在海外求学,其中20多万留学生已学成归国,占留学生总数的近四分之一。政府相关部门的官员“对中国留学生回国工作的态势表示乐观”。而在不久前北京的另一家权威媒体又曾报道;从1978年到现在,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到80余万,19万名留学生学成之后未归国,占留学生总数的近四分之一。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两个“四分之一”。其中,“归国”的“四分之一”已经被“乐观”了,那么另外一个“四分之一”呢?总不能也“乐观”吧?细心推敲,我们还可以从统计的时间和人数上做出以下推算。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出国留学基本属于国家委派,而绝大多数人员都能够学成归国,报效于民。这期间的留学归国人员应该在10万左右。那么,剩下的10万人,才是1978年到现在留学归国的人员。这期间留学的有80余万人,与归国的10万相比,还占“四分之一”吗?显然不是,应该是“八分之一”。如此简单的算术题,为何会算不清楚、说不明白呢?显然,二十多年来,留学生学成归国的人数并非占“四分之一”,而仅仅占“八分之一”,这实在是“不容乐观”了。同时,“学成归国”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难道说“归国”者就是“学成”者吗?没有“归国”的留学生呢?他们是没有“学成”而未归国,还是已经“学成”而未归国呢??着这种诘问,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我走访了大批不同年龄层的中国留学生,他们的生存现状唤起了我为此而写照的萌动。

走进一个个看似平凡、实则生动的群体,他们用最质朴的语言和叙述方式向我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让我感悟的还有那些沉寂于心天一角,在异域的岁月中,只有他(她)们自己才能扪心而入的一段段经历和创痛。在他乡的明媚阳光与凄风苦雨中,他们希望有人知道自己的执著但也担心别人嘲讽今天的失去…….他们的情绪有时亢奋,有时低沉,他们喜欢别人的倾听,更期待别人的关注。在一次次坦诚真挚地沟通中,我告诉他们,我不仅用影像纪录了你们,还替你们收藏了人生岁月中最珍贵的记忆。百转千回中,我竟然身不由己的充当了一个他们所希望倾述的对象。

我的受访者年龄悬殊较大,经历、感受也大相径庭。让我颇为惊呀的是,几乎所有的话题都不会有结尾。我乎然发现,在蒙特利尔这个繁华热闹、人声鼎沸的北美名都,原来四处都蕴藏着兄弟姐妹、父老乡亲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渴望交流的溢火燃情。

无数次的倾听让我深感庆幸,因为我是在那么多原?没有机会相识的人的叙述里经历了周遭别样的异国人生。

和那么多原本即使相遇也仅仅是形同陌路的人一起静静地座下来、听他们倾述或许从未向人言喻的心语,跟随他们走入内心的一隅,去遭遇在国内无法想像的寂寞与孤苦。我所从事的行业原?与我的这次私家采访并无任何关联,只是由于职业的习惯使我更热衷于用自己的视角去辩别、去剖析。

在举目无亲的异域之境,起初的尝试是艰辛的。必竟人们并不了解我的良苦用心,是网络解了我的围。我在当地华人网站所发的求友对话信息竟像是呼风唤雨的招贴,让我在意外中平添了无数次的惊喜,我由此感悟;当交流成为一种需求时,所有的话题都会产生意义。

在五光十色的数码影像中,我选择了用黑白影像的方式来记录他们。黑白的单纯与简练更符于我从?心来感受他们的世界。

感谢蒙特利尔的兄弟姐妹给我提供了一个掺望异域群落的舷窗,那里是另一番天地、那里有另一个世界。


稍纵即逝…
地铁急驰的动感让就读于Concordia University大学的Zhang明白了
何是速度……

尽管酷似章子怡,但Chen明白,明星有时是靠运气…
凭借于出色的法语基础,Chen考进了Concordia University大学
较好的传媒专业。历经了几次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折,她决定毕业后仍
回上海家乡发展…

只有情感才能慰藉孤独…
来自北京的Gao和来自上海的Yan因舞结缘,心领神会…

来自湖南的Huang,凭着自己对商业摄影的良好悟性,巳在当地主流
摄影界拥有了一席之地。

充满动感的Lubu是个俊才,即使站在那,你都能感觉到他的流速。
来自杭州、原学美术,现做导游,风趣幽默。与他随行,你会觉得
游程太短…

“上海虽好,可在那生活一辈子是对不起自己的…”
Pan的感言让我明白了新上海人的眼光…

来自台湾的Liu早年从法国学设计后又到蒙城继续深造。在此20多年间,
他经营着一家广告公司。夏季,他会开着他的敞蓬大奔穿俊于蒙城的城
乡沃野。原国军高级将领后裔的奢豪遗风让他与众不同。

来自广州的Ping原想来此学习服装设计,但孩子的降临,一切都成了梦想…

出国留学,工作就业。也许是压力、也许是观念、也许是性致,很多的
家庭都巳分崩离析。来自河北从医开店的Li夫妇,他们的默契与相守让
很多人明白;在外的合力比什么都重要。

十里洋场艳鬓暄。对天津的Zhai来说虽是见多识广,但蒙城仍是她最
喜欢的城市。从温哥华转学到这的最大体会就是这几乎没有攀比,更
适合学习。

鬼妹也是可以敲的,让她也长长记性。不过师道尊严有时也要看是谁?
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著名小提琴教授Li,学生不多,但师出有名。

毕业于北大,后又赴美读博,现任McGill University大学终生教授的
Xu,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将自己苦研了近一生的空间物理专业
的学术成果传授给新一代的国人。

来自广州的Deng自20年前来此留学毕业后就几乎没怎么回国。如今他
巳当起了洋人的老板。

走在湿漉的大街,Han会想起家乡大连的海边。初来乍到,一切都将
始于足下。

“血染的风采”影响了像Concordia University大学教授Mei这个年
龄段的一代人。日?读博后转到加拿大做博士后继而任教。虽教数学,
但却充满着闲情雅趣,既使小女也能继往开来。

“留学也是为了工作,既使专业并不对口,但适者才能生存”。
来自河北的W毕业后留在了当地并任1元店的主管。

共同的志趣让他们一起从北京来到了蒙城。Liu向我传出了近期的
婚讯,谨祝他们地久天长。

唐人街既是海外华人的集聚之地,也见证了华人的心酸血泪。当地最早
的华人均来自广东。百年的移民历史让更多的人明白了何为绿叶对根的
情谊。唐人街广东台山会会长Chen巳是祖居三代的老华侨了,他对华
人留学生由稀渐旺有着最深的感受。

不能否认,出国后有时运气也是很重要的。来自天津的Li来此后邂逅当
地的二代华侨。家婆殷实的条件让她做起了西人餐馆的老板。

国人有吃豆腐的习惯,而蒙城最好的豆腐则出品于这里。He来此近30
年了,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来自台湾的老板竟还是一位早年留法的博士。

在蒙城唐人街的弹丸之地竟会有个中山公园。场地虽不大,每逢有华人
的重大活动,都会首选在这。来自广州的W意味深长的对我说:“两岸
三地的华人在意识形态上其实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但唯有对中山先生的
敬仰是一致的”。

来自上海的Huang在蒙大的法律系读研。对他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
法语。

Zhou[FONT=宋体]是个贪玩的女孩,因家人的要求而出国,有时老师在讲些什么,她[/FONT]
[FONT=宋体]还是[/FONT][FONT=宋体]一知[/FONT][FONT=宋体]而半解…[/FONT]

来自大连的Frank拥有两部手机,可手臂上却是伤痕累累。人们说留学
生也是“流血生”,在他身上有着最形象的体现。

蒙城有个老赵驾校可谓是人所共知。与众不同的是其兄妹俩合开的,他
们的敬业让人体味到了创业的不易。

Jia来自北京,早年留学后就开始创业,他几乎什么活都干过。不知现
在专事往渥太华使馆递件的生意是否红火?

“国足太像“小沈阳”,它该属于娱乐行业了”。
来自青海的Liu现在McGill University城郊校区任教体育,现巳是北美
地区大名鼎鼎的足裁了。他的见解让你对足球的理解有了一丝冷峻。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听着地铁上飘落的琴音,你会想起
柳永的绝句。来自大连的Jiang常会在蒙城的地铁处弹奏,个中甘苦无
人分享……

毕业于北大后又在蒙城读研的Yu现巳是蒙城华人中最有影响的大律。

[FONT=宋体]来自上海的[/FONT]Pan[FONT=宋体]房中仍安放着爱妻的遗像。血雨凄风,让他明白了出国[/FONT]
[FONT=宋体]的不易。[/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出国最关健的就是将自己的优势与当地的需求进行结合”。[/FONT]
来自深圳的Yu很善于经营自己,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FONT=宋体] [/FONT]
传统上的华人在海外的生存方式主要是通过三把刀,即“莱刀”-餐
馆、“替刀”-剪发、“剪刀”-剪缝。随着后续华人的不断增多,方式
的选择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尽管如此,以华裔为主要需求对象的行业
仍是不少华人的首选。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的Zhang来此后在唐人街
开了一间中医诊所,对当地华人的疑难杂症倒也提供了一处解决的场所。

生长于当地的二代华人Ma,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谈起章子怡谢廷锋
仍会津津乐道。

国外高等教育与国内高等教育的最大差异就是实用。每学期大量的实践
课程让来自河南郑州电视台的Zhang获益非浅。

面对主流文化,华人常常会备感困惑。好在音乐并无国界,来自河北的
Zhang多次在加拿大的小提琴大赛中频频获奖,这让浪漫的法裔人种
不得不对我中华儿女刮目相看。

毕业于北师大文学硕士专业的Huang又考入了McGill University大学
的文学博士。她对文学的独到见地就像是在品味一樽浓烈的咖啡。

功夫岂非熊猫那么简单。习武不仅是一种传承,还有其强身的功效。来
自天津的Yang在蒙城开了一间武馆,每到傍晚时分,你会看到蒙城的
“精武门”。

pc repair : 2009-08-26#2
回复: 寻找他乡的故事---加拿大蒙特利尔留学生纪实 Ⅰ

你要拍摄还是已经拍色完毕了?

szshenhua : 2009-08-30#3
回复: 寻找他乡的故事---加拿大蒙特利尔留学生纪实 Ⅰ

片名叫留学的路上我和你。

故乡的云 : 2009-08-30#4
回复: 寻找他乡的故事---加拿大蒙特利尔留学生纪实 Ⅰ

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