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园论坛

美国点滴观察帖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472146/

海格Z : 2011-06-16#1
美国经济不一般差
财政紧缩就要到来了。近期的减税即将到期,开支很可能将会被削减――不然的话,难以想象两党可以就债务上限达成妥协。
  ――货币政策前进的脚步将是尽可能快。QE2的结束将会导致更高的长期利率。
  ――新监管机制将使得银行放款和企业投资都处于沉闷的局面之下,而更高的视频和能源价格还将继续打压消费者的购买力。
  ――住宅市场还在拖后腿,政治家们还在为预算赤字、债务上限和所有可能的话题而争吵。
  哪怕我们不会经历一场双底衰退,我们也会觉得我们在经历一场双底衰退,不信你就去问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

海格Z : 2011-06-21#2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The FBI has now given agents the authority to snoop on anyone, for any reason, even without evidence of criminal activity. Catherine Herridge explains the policy changes, which an FBI spokesman has characterized as “tweaks,” saying that they’d give FBI agents more leeway to look into organizations or individual suspects without strong evidence of criminal behavior.

These changes are also drawing criticism from civil liberties groups, with the ACLU saying the policies present new questions about whether agents are crossing the line and abusing their powers.

<IFRAME title="Video from foxnewsinsider.com" height=282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C0gJ3spoU9s" frameBorder=0 width=448 allowfullscreen="false"></IFRAME>

海格Z : 2011-07-01#3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美国1名资深政治分析家在接受有线电视新闻频道访问时,用不当字眼评论美国总统奥巴马,遭到新闻台“无限期”停职。

《时代杂志》(Time Magazine)特约编辑郝柏林(Mark Halperin)在微软国家广播公司(MSNBC)的晨间新闻谈话节目“早安乔”(Morning Joe),被主播问及他对奥巴马29日的演说作何感想。
郝柏林问道:“我们今天节目有延迟7秒直播吗?如果我想要描述总统的表现的话?”
主播鼓励他说出内心话,郝柏林便脱口说出:“我觉得他昨天有点混帐(dick)。”
话才出口不久,郝柏林便在电视上为自己的评论道歉。“我犯了错,我感到很抱歉,我不应该这么说。我对总统致歉,也对听到我不当发言的观众致歉。”
MSNBC表示,郝柏林遭“无限期”停职。
MSNBC透过声明稿表示:“郝柏林今早的言论完全失当、完全不可容忍。我们向总统、白宫及所有观众致歉。” “我们致力追求高水平谈话,这类言论不该在这里出现。因此,分析师郝柏林将遭无限期停职。”当被问及郝柏林的评论时,白宫发言人卡尼(Jay Carney)表示:“无论对哪个党的总统来说,这番话都不恰当。”

海格Z : 2011-07-06#4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在美国,当法官表面风光,但许久没有获得加薪,已造成越来越多法官离开司法界,纷纷加入律师馆赚取更高收入。

美国各地尤其纽约州的法官已长达12年没有加薪,造成与其他行业专业人员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顶尖律师馆合伙人的薪金甚至是法官的10倍。
纽约州有至少12名法官因为薪金问题而辞职,刚在上星期辞职的是曼哈顿中级州上诉庭法官迈奎尔。他的年薪是14万4,000美元,辞职后到律师馆Dechert LLP当合伙人,估计年薪高达140万美元(约172万新元)。
两年前辞去纽约市布鲁克林区(Brooklyn)法官,当回律师的斯波季诺(52岁)说:“我从没有期望当法官会致富,但也从未想过会因此而贫穷。”
上世纪70年代,纽约的法官是全国收入最高的。但据美国州立法院国家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State Courts)的数据,按生活费来计算,纽约法官的收入在全国是排名第46位。
纽约州最高法院法官的年薪是13万6,700美元,州大法官的年薪是15万6,000美元。
一些法官受访时承认,在当前经济低迷时刻,让法官加薪的说服力并不强。好些法官和前法官都表示,他们一直都面对取舍的问题。斯波季诺说,他原本以为自己会像过去的法官一样,一直做到退休为止。
曼哈顿州最高法院法官艾蜜莉说,薪金长期被冻结,使她面对财政问题,必须卖掉在汉普顿的避暑别墅,而市区两房公寓的房贷增加,还款越来越吃力。
她说:“你看,我的工作是为他人争取司法公正,但我不认为我获得公平对待。”
在纽约,顶尖律师馆都在竞相聘请律师。现在,他们把招揽的对象转向法官。
州立法院行政办公室所做的调查发现,在1999年,全国1,300个州立法官中,有48个离职。2010年则有110名法官辞职。过去5年离职的法官人数急剧增加。
纽约州大法官利普曼在受访时说,越来越多法官离职只反映了问题的一部分。他反问道:“有才干的律师,为什么要加入一个已经有12年不加薪,甚至连对生活费上涨的补贴都没有的机构呢?”
自1999年以来,纽约州立法机构无法为法官争取加薪,成了争议性的课题。不过到了今年9月情况预料将明朗化,到时,对于州立法官是否会获得加薪和加薪的数额,将有个决定。
美国全国各地的许多司法人员的薪金,不仅远远落后于顶尖大律师,也落后于部分学术人士、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当选的官员,和甚至一些法庭的雇员。在纽约市,一些法律助理赚得比他们所服务的法官还要多。
乔治敦的退休荣誉法律教授斯霍格兰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提到美国全国各州法官的薪金在2005年上涨了34%,达到11万6,100美元的年薪中位数。但同一时期,一些大律师馆的一般合伙人的红利增加了141%,达到95万7,500美元。 研究州法庭问题的斯霍格兰在受访时说,全国各州法官薪金冻结是“我们司法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海格Z : 2011-07-15#5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Andrew Kohut



去十年,反美主义在全世界不断增长。这是出于对美国肆无忌惮的全球力量的担忧,当时美国在国际上普遍反对的情况下入侵伊拉克。而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如今人们认为美国正在逐渐失去占据优势的全球超级大国地位。




皮尤全球态度调查(Pew Global Attitudes)周四发布的一项新调查发现,尽管与布什时期相比,世界各国对美国的看法有所改观,但在接受调查的22个国家中,15个国家的大多数受调查者都说中国将会取代或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先超级大国”。这种看法在西欧尤为普遍,英国、法国、德国和西班牙至少有60%的受调查者认为中国最终会取代美国。

这种对中国超级大国地位的新看法无疑反映了全球对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的认可,以及人们认为美国正在经济上日益落后于中国这个事实。这种看法在西欧最为明显,过去两年中,认定中国是世界“领先经济力量”的人数比例明显增加,他们还认为中国最终会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

比如在英国,认为中国目前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人数比例从2009年的34%攀升至47%,同一时期,认为中国最终会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的英国人比例从49%增加到65%。德国、西班牙和法国也有类似增长趋势。

但并没有很多人感到振奋。就在几年前,美国最长久盟友的民众还在懊恼美国的力量,而现在他们却对美国日益萎缩的经济实力感到担忧。目前认为中国经济实力强于美国的民众大多认为这是件坏事,比如在法国、德国和西班牙,持这种观点的人占三分之二。

在拉美、日本、土耳其和东欧,人们则不那么确信中国在经济上已经超过了美国。具体来说,68%的土耳其人、55%的日本人及53%的巴西人仍认为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在中东和巴基斯坦,调查持续发现,反美仍是当地人们的普遍看法。而与西欧相比,这里认为美国已落后于中国的看法则不那么普遍。但在有这种看法的地方,人们乐见这一局面。

不过除穆斯林国家外,人们的普遍共识是,如果中国有能力在军事上抗衡美国,那将不是件好事。在10个西欧人中,就有八个人持此观点,甚至大多数俄罗斯人(57%)和土耳其人(54%)也不希望有这么一天。

经济衰退结束后,美国经济的复苏弱于预期。受此影响,美国人对本国的状况已不像10年前那样乐观。很显然,他们为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相对于中国的位置感到忧心。

对于中国是否终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问题,美国人基本上分为势均力敌的两派──46%的人认为会,45%的人认为不会。而对于究竟谁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这一问题,认为是中国的美国人(43%)略多于认为是美国的美国人(38%)。

那些认为中国正在经济上超越美国的美国人,大多对此前景感觉某种惊恐,他们认为这是件坏事。但整体来看,仍有51%的美国人对中国持“赞许的看法”。美国人的不安感更多集中在美国的衰落上,而不是中国的成功上。举例来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华尔街日报》今年1月联合发起的民意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美国人(54%)认为美国处于下滑状态。

虽然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世界其它地方,关于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大众观点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但这种看法代表的是对美国形象的一种新挑战。过去10年对美国实力的担忧如今已被美国的活力正在衰减的看法所取代。在国内外应付这种看法可能和以前应付那种需要遏制美国实力的观点一样难。

(编辑注:本文作者Andrew Kohut是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负责人)



<!/content_tag txt><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function dayMinus(asStartvalue,asEndvalue) { var loinStart = asStartvalue.split("-"); var loinEnd = asEndvalue.split("-"); var loStart = new Date(loinStart[0],loinStart[1]-1,loinStart[2],0,0,0,0); var loEnd = new Date(loinEnd[0],loinEnd[1]-1,loinEnd[2],0,0,0,0); return (loEnd.getTime()-loStart.getTime())/(1000*24*3600); } datePos = location.pathname.lastIndexOf("/");var storyDate = location.pathname.substring(datePos, 4);storyDate = storyDate.substring(0, 4) + "-" + storyDate.substring(4, 6) + "-" + storyDate.substring(6, 8);var dateOfNow = new Date();var today = dateOfNow.getFullYear() + "-" + (dateOfNow.getMonth() + 1) + "-" + dateOfNow.getDate();dateDiff = dayMinus(storyDate, today);var isExpired = "";if ((dateDiff > 7) && (username == "" || password ==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innerHTML = "该文章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阅读。请先 注册 登录 ";document.getElementById("A").style.color = "#303030";document.getElementById("SwitchL").innerHTML = "";isExpired="yes";}</SCRIPT>

海格Z : 2011-07-15#6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ROBERT J. HERBOLD



近我从洛杉矶飞往中国,去上海参加一次公司董事会会议,并在京沪两地拜访了客户和政府部门。行程结束后,在思考美国与中国时,我不清楚哪一个是发达国家,哪一个是发展中国家。

基础设施:不要回避,洛杉矶正在衰落。它的机场促狭而肮脏,容纳不下要吞吐的客流量,并且破败不堪。相比之下,北京和上海的机场崭新、干净、十分宽敞,工作人员也友善而礼貌。这些机场的设计能非常好地应对保证全球商务顺畅进行的大流量空中交通。


AFP/Getty Images

在取道洛彬矶周围公路前往机场的时候,那里的破败景象也让你惊。当然谁都知道加利福尼亚州破产了,这可能就是原因所在。相比之下,上海和北京等中国大城市的基础设施绝对处于领先水平,并且相对较新。

两座城市的拥堵状况都差不多。在中国,消费者每年购买汽车1,800万辆,美国是1,100万辆。中国正在下大力修建道路以容纳巨大的汽车增长量。

乘坐刚刚完工的京沪高铁,不到五个小时即走完1,300公里的行程。中国高速铁路网目前的通车里程为8,000多公里,2020年时预计将达到16,000公里,而京沪高铁则是它皇冠上的珍珠。不妨拿它跟日益衰落的美国铁路客运公司(Amtrak)比一比。

政府领导力:美中两国在这方面的差别大得惊人。在我们和本公司四家不同客户、以及中国政府四个不同部门的代表们举行会谈期间,东道主在介绍情况前总是先简短谈一下中国新制定的五年规划,也就是2011年3月份公布的十二五规划。每一批与我们座谈的人都提醒说,新的五年规划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1)提升中国的创新;2)让中国的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3)继续创造就业,吸纳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大量人口。你能否想象美国国会和总统能拿出一个统一的五年规划,并(像中国在通常情况下那样)真正实现它?

中国为这个五年规划的每一个方面都设定了非常具体的目标,比如计划在2016年之前将碳排放量削减17%。同样在这个时间段内,中国高科技行业占中国整个经济的比重,要从当前的3%提高到15%。

政府财政:坦白地讲,这个话题真不好意思讲起。中国管理其经济极其慎重,并拥有数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相比之下,美国政府多年来财务管理不力,目前有陷入希腊式灾难的危险。

人权/言论自由:我们美国人认为,中国在这一领域还需付出大量努力。中国人认为,美国不对年青人和民众屏蔽色情和反政府言论是疯狂的。

科技/创新:为了让大家了解中国要在技术创新方面成为全球佼佼者的决心,请允许笔者引用我访问过的两家中国机构的统计数据。在过去十年中,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大量投资。该研究所目前拥有3,000多名有天分的科学家,他们在蛋白质科学、脑科学及认知科学等领域所从事的研究都是世界级的。

我们还访问了中科院新成立的上海高等研究院。这个巨大的科技园区正在建设中,它目前拥有四座大楼,今后将在面积相当于三分之一平方英里(约86公顷)的一大块土地上建成60多座大楼。上海高等研究院将全部由博士水平的研究人员组成。他们的目标陈述相当直白:成为商业相关领域的新技术研发先锋。

中科院下属各家研究机构都将大幅扩大规模,而人才队伍建设将得到一项名为“千人计划”的人才引进新计划的帮助。这项计划是中国政府吸引留学并定居海外的中国学者回国的一项努力。中国政府将引进海外人才的重点放在那些在海外各类大学和研究院工作、具有世界级水平科研能力的人身上,主要着眼于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才。这项新五年计划的目标是今后五年内每年吸引2,000名此类人才回国。

原因与解决办法:鉴于以上情况,我认为读者可以理解我为何要提出以下这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究竟哪个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哪个国家是发达国家。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美国应该怎么做?

让我们直面问题──我们正被击败是因为美国似乎不能做出重大改善。所有问题在美国很快就会被两极化,而媒体会扩大这种分歧,它们需要极端的观点来吸引关注并增加受众规模。行事专断的中国领导人却可以快速解决问题。(目前看来,独断专行似乎非常有效。)

解决办法是什么?华盛顿的政客和美国选民需要认识到他们正在被击败,他们需要做出重大改变以使美国重新走上正轨:解决政府预算和公民应享权益方面的问题;推行一项强有力的五年债务削减计划,并批准一些可以使美国获胜的计划。醒来吧,美国!

(编者按:本文作者ROBERT J. HERBOLD曾担任微软公司首席运营长,目前担任Herbold Group, LLC的董事总经理,著有What's Holding You Back? Ten Bold Steps That Define Gutsy Leaders一书。 (Wiley/Jossey-Bass出版社2011年出版).)

海格Z : 2011-07-27#7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美国须防宪法迷信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document.write ("腾讯微博");</SCRIPT>


任何认为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从一本书中找到答案的人都需要提防。刻苦钻研《资本论》(Das Kapital)的马克思主义者,挥舞着“红宝书”《毛主席语录》的毛泽东主义者,坚持忠于《古兰经》(the Koran)的毛拉这从来不是什么好事儿。
美国目前也出现了一种政治倾向,试图从一本历史文献中寻求启示即美国宪法。美国宪法是美国法律体系的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茶党运动和共和党新星米歇尔巴赫曼(Michele Bachmann)的追随者们,却认为宪法的意义绝不止于此。他们希望宪法能够引导美国回归那些古老而神圣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不干涉“自由民”行为的有限政府原则。
美国的宪法原教旨主义者谴责美国政府变得过于现代,在他们眼中,这个政府已经背离了开国元勋们的初衷。巴赫曼声称,眼下有关美国政府债务上限的激烈辩论,“只是现实问题的一个症状。华盛顿已经脱离了宪法中有限政府的构想。”
通过明确表明自己作为“宪法保守派”的立场,巴赫曼作为茶党右派新宠的地位得以巩固,她也受到激励决定参加2012年美国总统竞选。最近3次民调显示,巴赫曼在爱荷华州党团会议中的支持率在共和党内部一直处于领先位置爱荷华州党团会议也是她获得党内提名的首道障碍。那些仍拒绝把她当做正二八经的竞选对手来看待的人或许应该注意到,她刚刚聘请了埃德罗林斯(Ed Rollins)担任她的竞选班子负责人,罗林斯曾经是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竞选连任的功臣。巴赫曼以“宪法保守派”的姿态推出的首个竞选广告,结尾时就是她在一个字一个字地庄重宣称:“我不会投票支持提高债务上限”。

对宪法的过分推崇,已成为美国政坛的一个特色,巴赫曼也正在利用这一点。茶党集会时的一个常见场景,就是一些爱国者挥动着这部立国之法的副本,要求美国回归最初的原则。今年1月,在新当选的茶党共和党议员的鼓动下,众议院上演了宣读整部宪法的一幕。不过,耐人寻味的是,他们选择朗读的是宪法的修正版原稿中关于奴隶等同于“五分之三个自由民”的条款在修正版中被删除。
对于茶党所宣扬的宪法的宗旨和起源,大多数历史学家都不予认可。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美国历史学教授吉尔莱波雷(Jill Lepore)表示,“在茶党所描绘的18世纪里,没有一个黑人……有的只是带着白色假发和三角帽的开国元勋,在他们创建的基督教国家,抗议税收,捍卫自己携带武器的权力。”
茶党大肆宣扬的这种宪法原教旨主义,与宗教原教旨主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对许多信奉宗教原教旨主义的选民颇具吸引力。宪法原教旨主义者谈论开国元勋和宪法,就像极其虔诚的信徒谈论耶稣和圣经一样。一本近些年很流行的书名字叫做《建国之父会怎么做?》(What Would the Founders do?),就是在模仿那个更耳熟能详的问题:“耶稣会怎么做?”(What would Jesus do?)
但用宪法原教旨主义来解决政府面临的问题有些过于简单无知,这样做十分危险。开国元勋们都是伟大的人物不假,但他们在处理的都是18世纪的问题。
实际上,宪法非但不是解决债务上限僵局等现代政治难题的办法,反而已经成为今天问题的一部分。宪法中有限政府和制衡的原则,有效地预防了专制,但却导致政府无法作出重要决定,尤其是当政府内部出现分歧时。

海格Z : 2011-08-02#8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美国国债,三年后如希腊。美国偶像倒下进入倒计时。
汇丰全球裁30000人,中国内地加机构增人手,开户50万起,月余额不低于20万。世界变天了。

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眼下美国华尔街各大投行再次掀起一波“瘦身”狂潮,仿佛将人们再次带回2008年那场<!--keyword--><!--/keyword-->金融<!--keyword--> <!--/keyword-->危机前的日子。难道,新一轮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即将降临?这场裁员风潮又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和警示?本文且借此次汇丰全球大裁员来做一次分析和解读。
汇丰全球大裁员
尽管欧洲<!--keyword--><!--/keyword-->银行<!--keyword--> <!--/keyword-->业龙头汇丰控股(HSBC)周一公布上半年财报优于预期,但该公司仍宣布拟于2013年底前在全球裁员3万人,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这一数目是近些年汇丰最大幅度的一次裁员。2008年金融危机,汇丰银行先后两次裁员1600余人,2009年月汇丰银行证实在英国裁员1800人。
汇丰表示,为实现2013年前节省25-35亿<!--keyword--><!--/keyword-->美元<!--keyword--><!--/keyword-->成本的目标,继早前裁员5000人后,汇丰还将裁员2.5万人。在该行已确定要裁减的5000个职位中,英国和法国将各占700个,其余指标将落在美国、中东和拉美某些国家。
汇丰财报还显示,该集团上半年零售和商业银行业务表现良好,但投资银行业务盈利出现明显下滑。汇丰宣布上半年营收达357亿美元,欧洲以及全球银行和市场部门表现疲弱抵消了中国香港、亚洲其他地区和南美业务营收的双位数增长。该行营收超出分析师预期的345亿美元,上年同期营收为355亿美元。
在汇丰上半年11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中,香港和亚洲其它市场贡献了近6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地区仅创造了21亿美元税前利润,同比下降三分之一。
其中,纯利润方面约为89.3亿美元,增幅34.7%,高于市场此前增幅15%-30%的预期,半年度派息0.09美元,成本效益比率从去年上半年的50.9%进一步升至57.5%。汇控表示,成本继续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职员工工资支出上升,以及对业务的策略性投资等。
与此同时,汇丰集团将陆续退出全球共20个国家的市场,将更大的经历投入亚洲等新兴市场。在裁员的同时,汇丰还宣布未来三年每年在亚洲和拉美的新兴市场招聘3000到5000人。汇丰首席执行官欧智华(Stuart Gulliver)表示,未来三年,将在亚洲和拉美大举招聘,尤其是在香港和巴西。
除了汇丰控股之外,受成本上升和营收增长缓慢打击,高盛、瑞银、渣打银行以及劳埃德银行等近期也纷纷宣布了各自的裁员计划。瑞银集团(UBS)在上周公布第二季度业绩时表示,由于投资银行业务盈利大减,集团二季度盈利为10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80亿元),比上季度倒退49%。瑞银还表示,放弃在2009年设定的税前盈利目标,并且不排除会裁员。
瑞士信贷则在近期发布业绩时宣布,该行将裁减公司百分之四的职员,即二千人将失去工作,以此节约十亿瑞郎的支出。该集团与去年同期相比,银行净利润大减五成二,直接原因是其管理资产的减少以及瑞郎对美元、<!--keyword--><!--/keyword-->欧元<!--keyword--><!--/keyword-->的急剧升值。

海格Z : 2011-08-02#9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美国经济连连失血 投行悲观预测非农报告

2011-08-02 11:50:00 <!--filter_b--><!--filter_e-->  <!--filter_e-->

<SCRIPT>var author = "";var source = "环球外汇网";var sourcelink =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orex/20110802/114810246515.shtml";if (document.getElementById("summary").innerHTML){ document.getElementById("summary").style.display="";}if (!source){ document.getElementById("show_source").style.display = "none";}if (!author){ document.getElementById("show_author").style.display = "none";}if (!sourcelink){ document.getElementById("show_sourcelink").style.display = "none";}</SCRIPT>近日,美国经济持续保持疲软态势,上周疲弱GDP数据以及昨日糟糕ISM制造业指数,均让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感到悲观。周五(8月5日),美国劳工部将公布7月非农就业报告,华尔街投行摩根大通(JPMorgan)及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都作出悲观预测。
摩根大通表示,美国7月ISM制造业数据跌至两年来最低,显示美国经济疲弱无力。该行发出警告称,本周五非农就业数据会更令人失望。该行表示,预计7月非农就业人口会新增4.5万人,这已经低于市场普遍预期。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周一公布的制造业报告显示,7月制造业指数表现相当糟糕,该指数为50.9,创两年来新低,这表明美国制造业几乎没有实现增长,同时意味着美国经济很难在短期内出现快速反弹。
此外,摩根大通指出,疲软的ISM制造业指数增加了该行对非农就业数据下行风险。工业活动放缓的部分原因在于上半年积累了大量库存,导致最终需求下滑。
此前摩根大通率先下调了美国第三季度GDP增长,该行将第三季度实际GDP增长预期由3%下调至2.5%。上周五数据显示,美国第二季度GDP初值年化季率增长1.3%,预期增长1.8%;一季度修正后增长0.4%,初值增长1.9%。
华尔街另一投行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Joe LaVorgna表示,预计美国7月非农就业数据与6月情况差不多。该行此前预计7月非农就业人口将新增5.0万人,目前只会轻微幅整。失业率则保持9.2%不变。
此外,德意志银行还预计6月每周工作时间下滑的趋势会在7月出现逆转。
稍早,据一份国外经济媒体对62名经济学家做的调查显示,美国7月非农就业人数可能由6月的1.8万上升到9万,失业率依然保持在9.2%水平。

海格Z : 2011-08-04#10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近来从GDP到ISM的数据连续令人失望,美国经济已经到了多糟糕的地步?高官们即使坐不住了也不会让我们轻易知道。
但恶搞新闻著称的洋葱网现在提供了一个机会听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酩酊大醉时说了什么,借这样的“酒后真言”诉一诉山姆大叔的苦。
这则恶搞版伯南克酒醉新闻报道大致如下:
消息源确定伯南克当时“完全烂醉如泥”,下午5点半到了酒吧后,一个人坐在吧台椅上,一口气干掉了不少啤酒外带6支威士忌。
然后,好戏上演,他开始一吐自己的真心话:
想听老实话吗,经济前景差到家了。
告诉你,债越来越多,消费和利率不但没起到缓解的作用,还让问题严重了。全球能源危机没法避免,所以我们的整个经济都危险了,一代人的时间里都会这么困难。
实际上,预计的美国失业率已经涨到大概16%了,年经济增长其实就0.7%,这还得是我们运气好的情况下。当然了,全世界的金融市场都会给打趴下,那些持续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也逃不掉。
美国可能再推出3项或者4项刺激政策,可这丁点儿用都没有。
伙计,你以为这就能有什么长期经济增长,还能创造就业?想得太美了,一个工作都没有,完全没效果。
没错,我们可以压住长期利率,用量化宽松。可是拜托,地球人都知道,就算用这些招数,产量、需求和就业也没啥不一样。
听我的,美元就是个厕所手纸的价,进口成本高得顶天了。不过国外那帮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完全没给自己那大堆债留一手的政府多了去了。
最后的最后,据酒吧服务员向洋葱网记者透露,平日里一派斯文的伯南克主席拒绝用美元付酒钱,说美元“一文不值”。
目击者证实,伯纳克在自动点唱机里投了钱,连续放了5遍恐惧海峡(Dire Straits)乐队的“金钱无用”(Money For Nothing)。
他还一个人边跟着音乐跳舞边说:“就是这么回事,这歌儿都唱出来了。爱死这首歌了。”

海格Z : 2011-08-06#11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Perry to Evangelicals: I'm One of You


Published August 06, 2011
| Associated Press

Worshippers pray with Texas Gov. Rick Perry, seen at center and on screen, at The Response, a day long prayer and fast rally, Saturday, Aug. 6, 2011, at Reliant Stadium in Houston.

<!-- /hmedia -->Texas Gov. Rick Perry sent a strong message to the nation's evangelicals Saturday: he is a member of the important constituency for Republicans that he soon may call upon to help him secure the GOP presidential nomination.
The state's longest serving governor hosted what he called a national day of prayer, an event at Reliant Arena that drew roughly 30,000 people and that was broadcast on cable Christian channels and the Internet nationwide, including in at least 1,000 churches.
"Father, our heart breaks for America," Perry said in 12 minutes of remarks that included prayer and Bible passages -- but no direct mention of politics or his presidential plans. "We see discord at home. We see fear in the marketplace. We see anger in the halls of government and, as a nation, we have forgotten who made us, who protects us, who blesses us."
<IFRAME id=ifr-qu_story_2 height=243 border=0 frameBorder=0 width=156 scrolling=no></IFRAME>

He asked Christians to turn to God for answers to the nation's troubles, and asked the audience to pray for President Barack Obama -- though he did not use the Democratic incumbent's name -- as well as for the American troops killed in the weekend attack on a U.S. helicopter in Afghanistan.
The moment gave Perry a national spotlight before a pivotal voting group in the GOP nomination fight -- in the early voting states of Iowa and South Carolina in particular -- as he nears a decision on whether to run for president. His entrance into the field could shake up the contest because Perry could attract both social and economic conservatives at a time when the GOP electorate is unsettled with the current slate of candidates. Many have been campaigning for months and are trying to break out of the pack.
As Perry held court in Houston, for instance, former Minnesota Gov. Tim Pawlenty and Minnesota Rep. Michele Bachmann were holding multiple campaign events each day in Iowa ahead of next weekend's test vote, a straw poll that is a barometer for a campaign's organizational strength five months before the state's leadoff caucuses. Both have a lot riding on the outcome.
Perry has been talking with potential donors, GOP operatives and party leaders about a possible run. But he has been tightlipped about just when he would announce a decision, though he plans to visit at least one early-voting state -- South Carolina -- over the next week.
He plans to keep what aides say is a long-held commitment to headline a conservative conference in Charleston, S.C., on Aug. 13, as well as meet with activists in the state scheduled to host the South's first primary. The trip will put Perry in touch with voters and activists who would be influential to a Republican primary campaign, much like the Houston event Saturday did.
Ministers long have been a valuable constituency in the early nominating campaign, especially in Iowa, where they formed an influential network for 2008 candidate Mike Huckabee's caucus victory, and this year's candidates are trying to make inroads. Bachmann, for one, announced the endorsement of her by 100 Iowa clergy Friday; the tea party favorite meets regularly with pastors when she campaigns in Iowa.
Perry's audience Saturday was filled with people who sang with arms outstretched in prayer -- and wept -- as Christian groups played music on stage. And Perry, himself, huddled on the stage in a prayer circle with several ministers who helped lead the event. It was Perry's idea and was financed by the American Family Association, a Tupelo, Miss.-based group that opposes abortion and gay rights and believes that the First Amendment freedom of religion applies only to Christians.
"We feel that God moved on him to do this. It will be read by the enemy, the political enemy, as a tool to win votes," said Gwen Courkamp of Houston, who plans to vote for Perry if he runs for president.
The governor also earned high marks from attendee Justine Schaefer, who said: "He'd get my vote ... Today really impressed me. He showed that he's sensitive to the Lord's leading to have this."
Critics argued the event -- called The Response -- inappropriately blended politics and religion.
Perry insisted that the event had no political motivation, though he did say during his remarks: "We pray for our nation's leaders, Lord, for parents, for pastors, for the generals, for governors, that you would inspire them in these difficult times."
The other speakers focused primarily on prayer and redemption, though politics seeped in at times, tied to social issue policy. Dozens of people throughout the daylong event decried legalized abortion, while some also condemned gay marriage, although far fewer.
Protesters gathered outside the arena to condemn the event.
"The brand of Christianity being offered today is one of fear, and we want to let people know that God loves everyone, not to be afraid," said Dan DeLeon, a pastor from the United Church of Christ in College Station, who wore his robe in near-100-degree heat.
Rodney Hinds, who drove to Houston from Amarillo, waved a sign at traffic demanding "Pastor Perry Must Resign" and said: "He abused the power of his office by calling this event from his office as governor."
Whether that's true or not, this much is clear: Perry may have laid down a marker on Saturday with social conservatives that would allow him to enter the race as a candidate focused on jobs, but with credibility with values voters.
"He has the best record in the field on jobs, and doesn't have to get off message beefing up bona fides on social issues, since they are firmly established," said Mary Matalin, a former adviser during both Bush presidencies.
Given Texas' recent uptick in jobs, that combination could make Perry a potentially strong challenger to Mitt Romney, the former Massachusetts governor who leads in national polls, has business credentials but leaves cultural conservatives questioning his sincerity on their issues.

Henry1976 : 2011-08-06#12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这文章应改名为美国报刊文摘, 根本没什么点滴观察嘛.
加拿大机场还推车可以拿$0.25, 美国机场推车到处乱扔
加拿大超市物价虽然比美国略高, 但是一直有打对折, 所以对穷人来说, 还是加拿大好.
美国小城镇很漂亮, 但大城市比较象中国, 有些街区比较乱
美国还是太富足, 确实有必要多增强点危机感.

海格Z : 2011-08-07#13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井底蛙胡扯
用报刊文摘的方式不能对美国点滴观察?
其余不值一笑

海格Z : 2011-08-07#14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新浪博客
美式攀比
<TABLE width=720><TBODY><TR><TD class=line_space vAlign=top align=left>新浪博客美国攀比</TD></TR></TBODY></TABLE>
<TABLE width=720><TBODY><TR><TD class=line_space vAlign=top align=left></TD></TR></TBODY></TABLE>
<TABLE width=720><TBODY><TR><TD class=line_space vAlign=top align=left>


</TD></TR></TBODY></TABLE>
<TABLE width=720><TBODY><TR><TD class=line_space vAlign=top align=left><TABLE width=728><TBODY><TR><TD class=line_space vAlign=top align=left>美国有句俗语“赶上琼斯家”,表白的就是美国人邻里之间的攀比心理。
邻居之间的攀比从与建筑商签合同买房子那天起就拉开了帷幕。
美国邻里之间的攀比也是极具特色的。咱中国人的“比”是求同,就是说,看人家买啥咱也买啥。美国人的“比”则是求异,那就是说人家买啥他就不能买啥,美国人嘛,总要整点儿与众不同的东西。所以在买新房子时,从户型(model)的选择,到内部装饰(options)的确定,他们会处处显示出不与邻居苟同,甚至连砖头的颜色,门窗的式样这样一些细节,他们也会仔细斟酌,绝不轻易逊色于邻居(当然有一些是建筑商要求的)。这样攀比的结果,不但比出了创意,也造就了这千姿百态的美国式独立房。
那么搬进来之后比什么呢?哈,比园子的装饰修整呵!这园子可是一座房子的面子噢。每年二月一过,一辆辆标着不同公司的园艺设计工程车就在社区内穿梭不停,干什么呀?为美国人的大宅子整理花园,更换腐殖土,栽种新花草,一年之计在于春嘛。要说美国人在园子上花钱那可比咱中国人大方多了。他们会请来上好的园艺设计师,每年都翻新花样,以防邻里们看久了会产生审美疲劳,而且家家都在你追我敢毫不示弱。这样攀比的结果,那自然是使整条街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色。
接下来该比什么了呢?噢,比节日装潢啊。一年一度的圣诞节,那就是邻里们装饰房子的大比拼。室内打扮成啥样咱不知道,单单看看那些别具一格的室外灯饰就够开眼的了。各式各样设计不同的彩色灯泡,从门前屋后的灌木,车库,一直爬到了房顶。还有不断与时俱进的摆设,比如充气的圣诞老人,吃草的麋鹿,等等。到了晚上,五彩纷,又如群星闪烁,让人目不暇接。就是过西方人的鬼节----万圣节(Halloween)他们也不会放过。瞧瞧那些千奇百怪的牛鬼蛇神,早就守候在他们的门口了,再加上那天晚上的各种灯饰,是最能吸引孩子们眼球的。你再看看中国人居多的那条街,那才叫“这里的夜晚静悄悄”呢。难怪小孩子们走到街口便打弯转向,“快别去这了,他们没有糖。”哈哈,连小孩都悟出道道来了。
看看美国人的攀比,你便会觉得,这“攀”是要实力的,这“比”更是要付出代价的。
攀比的心态往往伴随着炫耀的心态,而最值得美国人炫耀的莫过于他们的房子。如果你能到美国去看朋友,只要时间允许,我们的美国朋友都会热情地邀请你到他们家里,并非做客(饭是要到外面吃的),只是看一眼,见识一下美国人的大房子。听到我们的溢美之词,他们自然是喜上眉梢。人总是愿意向外人展示自己好的一面,美国人当然也不例外。
美国人除了比房子、比车,照样也会比孩子。好多美国父母也同中国父母一样望子成龙,他们中也有一些人甚至把上名校看成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有这种意识的父母也把子女所上大学的名声和自己的家庭荣耀联系起来。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被名牌大学邀请见面,其父母就会若无其事而又心存炫耀地问别的家长:“你们家的孩子没去哈佛见面会吗?真遗憾,我以为他也可以去的。”有些觉得尴尬的家长则搬出欧洲名牌大学来平衡心理,声称自己的孩子是准备去牛津大学的,言下之意,对美国的名牌大学不屑一顾,足见一些美国父母的攀比之心啊。 如果说邻里间的攀比,不管是比房子,比车,还是比孩子,总归这种“比”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至少会催人努力,把日子过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那么,有些攀比则只会使人心生嫉妒,或产生不平衡心理。你若问攀比到底害人有多深,有些经济学家甚至把美国这几年的经济危机都归咎于美国人多年秉承的攀比心理,正是这种攀比心理导致美国人在过去一,二十年里不断加大消费力度。曾看过一个相关的报道,受访人格林女士就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态道:“心里没有失落感是不可能的,比如说当你看到别人买了大豪宅,而自己还住在一间很小的公寓里,就会想,我到底什么地方不如别人,为什么不去贷款买大房子,别人可以的我也可以。”这位女士说出了许多美国人的心里话。难怪美国会有债务危机,也难怪会有那么多银行拍卖房子,更难怪美国会引发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呵呵,有了这么强劲的攀比心态,是什么人间危机都能创造出来的!


</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海格Z : 2011-08-08#15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北京时间8月9日凌晨消息,据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报道,里根总统时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高级经济学家柯特利科夫(Laurence J. Kotlikoff)表示,美国财政部给出的14万亿国家债务总额,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实际数额或高达211万亿美元。
  标准普尔上周五将美国信用评级由AAA级调降至AA+级,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评级被下调。而标普做出这一决定前一周国会刚通过了提高债务上限法案。
  标普就调降美国信用评级表示,“这反映了我们的如下观点,即国会和政府近期通过的财政巩固方案,在我们看来未能达到稳定政府中期债务的目的。”柯特利科夫对NPR记者表示,“我们非官方的债务要远高于官方债务,我们只关注了官方债务,我们关注的是错误账目的平衡。”
  他解释道,美国“非官方”的偿付责任,如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将大幅提高债务数额,“如果你将所有这些支出承诺加起来,包括国防开支在内,然后再减掉我们预期的税收收入,得出的数额就是211万亿。这就是财政缺口,这就是我们真实的负债情况。”
  柯特利科夫表示,我们很少听说过如此巨大的数字,这是因为政客们小心翼翼地措辞,以使官方的问题看上去少得多,“这些政客为什么一直只考虑预算平衡呢?他们应认真考虑我们长期的财政问题。”
  他认为,美国应予以关注的最大财政问题之一是美国如何支付未来几代老人的养老金。“我们有7800万婴儿潮一代人,在未来15到20年,每人每年的养老金为4万美元。7800万乘以4万美元,我们讨论的是每年给这部分人口的支出就达3万亿美元,这是悬在我们头顶的一张巨额账单,而国会并没有关注这个问题。”
  柯特利科夫还表示,“一直以来我们做的太少,做得太迟,目光太短浅,我们总说未来会自己照顾自己,我们将在明天解决这一问题。好吧,猜猜会怎样?我们不能无限期推迟这些问题的解决。”
  柯特利科夫认为,要弥补这一财政缺口,美国必须增加税收并同时减少支出,而减少的支出将远多于华盛顿目前正在协商的数额,“我们不得不做的要么是立即并永远将税收提高三分之二,要么立即并永远削减40%的支出。美国预算办公室的数字告诉我们,我们正面对一个极其巨大的问题。”

海格Z : 2011-08-08#16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奥巴马这个白痴竟然说出美国永远是3A的昏话。
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8月8日郎眼财经中郎咸平和那个肖白痴的昏话。
巴菲特是美国最被信任的投资家,这次也犯了错误。
郎咸平可以是中国最推崇美国,认为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的塑造者。
这次美国开始倒下。530,630,830,道指要破万。
美国的问题是美国根本没法还债,因为美国已经饱和,凡事都有结束,美国神话也是一样。

海格Z : 2011-08-08#17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搅屎棍郎咸平在金钱面前轰然倒下
都说利令智昏,一向以来以美国为卖点标本的郎叫兽终于丧失了信用。
网上流传一段郎咸平先生采访郭美美小姐和她母亲的视频。从网友的评价看,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采访。从郎教授这边来说,他收获了许多负面评价,甚至以前粉他的人都倒戈了。

一位新闻专业人士评价郎先生在这个专访中的表现说:1.只让对方想说自己要说的话。2.引导痕迹太重。3.没有追问,总是迫不及待地打断对方。并且评论说,“不过终于看明白了,为何要做这个节目,就是要引导郭美美澄清,帮王军、红十字会澄清,那是王军自己的钱。”笔者查看了一个转发这段采访的帖子,后面2300多条评论,基本倾向这样的看法。
新闻采访多少算一个专业,至少有一些规范。郎咸平教授在采访中坚持的这三点,就是跟这些规范反着来的。为什么需要这些规范?因为需要它来约束采访人的主观性。具体地说,如果你在采访中抱有主观的目的,或者需要掩盖或夹带什么个人的东西,你就势必要从克扣这些规范入手。
那么,观众会从这段视频中看到“帮谁澄清什么”,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可想而知,在这样敏感的时候,要采访到郭美美母女,事前在底下当是少不了良好有效的沟通或者“勾兑”的。郭美美智商再低,她也知道这个时候出来只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最重要的是,郭美美说什么都不只是她个人的事,都一定牵涉到她的“干爹”,牵涉到了中红会。说白了,郭美美要接受采访,在采访中说什么,还不是郭美美母女自己有把握的。她们再不懂事,也不敢出来捅娄子了。
我觉得,以她们母子心力交瘁的状况,她们是巴不得躲一下媒体的。除非是有人希望她们出来说点什么,例如,说一下她们为什么有那么多钱来玩儿,说一下“投资中红会的慈善公司”的干爹,以及“中红公司总经理”,其实都还没有赚到钱,因此,中红会,干爹,都是干净的。
然而,或许正如郭美美所言,“干爹”处处把她当小孩子看待一样,郭美美确实是太不令人放心了,看起来,郎教授也不得不把她当小孩子看。非如此,郎教授有什么必要在访谈中一再抢她的话,强行打断,迫不及待地帮她说话,帮她补白,帮她说圆。
结果弄成这个样子:假如有人愿意去做一个无聊的统计,看看郎教授在这个访谈中所说的话,和郭美美加起相比,是个什么情况,我觉得应该是250比1。这可能是访谈类节目中的奇迹你信不信。
其实在一个正常的采访中,真没必要这样。郭美美20岁了,无论智商高低的,她是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公众要听她说,郎教授的证词证言,都不算数,相反此情此景,让人愤怒。
我要说的是,在这20多分钟的视频中,虽然郭美美母女没讲出什么,讲出的几句,又受到公众质疑,但是,比起郎教授来,郭美美小姐看起来比郎教授要愉快得多。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来为这个时代背书。她才20周岁,我是否可以假设说,她对这个时代的理解可能肤浅得吓人。
然而,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郎教授。郎教授好歹是会计专家,也受过良好教育和专业训练。我觉得他不应该在这样简单的采访中语无伦次,主观得太过明显,澄清得太过急切。重要的是,任何会计专家都知道,用多少钱炒股翻几倍发家,这都是要用事实来证明的呀。
现在,由于郎先生也没有在访谈中真正澄清什么,公众只能等待进一步的,事实的以及司法的澄清。公众收获的是,郎先生在参与公共问题的时候,不太抱有公共精神,至于他在他的专业领域是不是也这样讲话,那要他自己和他的同行才知道了。 至于郭美美,有人开玩笑说,她真是八字不好,碰到什么什么倒霉。轻轻两条微博,就使红会的信誉彻底破产,至少深圳红会,连月来没有收到过新的捐赠(只有过去承诺的些微捐赠还在履行中),甚至以前女士们求之不得的爱玛仕也没人背了。而在这段视频中,她可能一举毁了好端端的“干爹”一词,连同郎咸平教授也被她害了。

海格Z : 2011-08-09#18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公司人事恶斗
最新一期《财富》封面文章标题是《辉瑞内部的权利斗争》,文章详细的报道了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辉瑞制药近10年来内部高层之间的权利斗争,另外也剖析了其陷入困境的原因。
  对杰夫-金德勒(Jeff Kindle)来说,2010年12月4日是他人生中最耻辱的一天。这位世界最大制药公司的CEO,被一个由三人组成的调查委员会传唤,在机场接受问询。金德勒极力为自己辩护,不停地炫耀对公司的贡献以及他天才的管理能力。但是调查委员会对此并不感兴趣,他们不断质疑金德勒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方式,认为是他使得辉瑞陷入了现在的低迷。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年,辉瑞的股价从49美元跌倒17美元,在生产研发上也没有重大突破,这个曾经的华尔街的宠儿现在简直是一团糟。
  外界普遍猜测,辉瑞内部可能正在进行一场权利斗争,也许金德勒会被解雇,果然一天以后,这位55岁的CEO正式宣布辞职。随后金德勒发表声明赞扬辉瑞是一个伟大的公司,他为自己能够为这样的公司工作而骄傲;而辉瑞在接受财富周刊采访时也感谢了钱德勒对辉瑞这么多年来的贡献并表示他是在辉瑞面临巨大挑战(很多专利到期)的时候进入公司,并祝福他以后生活幸福。
  在金德勒的任职期间,辉瑞充满了戏剧性,有前任CEO把着权利不肯放手,还有人力资源经理在公司内挑拨离间,更有金德勒虽然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却不做决定,推卸责任,这里充满了野心、阴谋、诽谤和背叛。辉瑞是一个以生产止疼片和治疗疾病闻名的公司,而它的管理者却把全部的时间用在策划政治阴谋和争夺权利。
  金德勒早期就读于塔夫茨大学和哈佛法学院,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律师行业。1996年,40岁的钱德勒成为了麦当劳的法律顾问。这个快餐公司的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了他的能力,他充满自信,精力充沛,不管多么复杂的事情,由他处理都可以迎刃而解。很快人们也发现了他的两个致命的缺点:第一他仍然保持着律师的特征,习惯通过审问的方式获取信息,怀疑一切,注重细节;第二缺乏安全感,对任何会影响他地位的人或事都非常敏感。不过金德勒总是有各种新奇的想法,非常受麦当劳总裁的赏识。很快辉瑞聘请金德勒为公司的法律总顾问,不但监管全球330名律师,还给了他的事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1年,辉瑞的前CEO斯蒂尔隐退,是他通过立普妥和伟哥这两种药品,让这个公司走向了辉煌。此后他把位置让给了他的副手麦金内,斯蒂尔成为了辉瑞的名誉主席,继续在公司决策中发挥着影响力。事实上从2002年开始,辉瑞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只是当时还没有那么明显。由于辉瑞的一些主要药品的专利将要到期,因此麦金内上任后加大了研发的力度,但是一种新药品的推出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麦金内突然有些无所适从,他呆在办公室的时间越来越短,转而频繁的参加社交活动,甚至开始写自传。
  此时,斯蒂尔凭借他在公司的威望迅速填补了这个权利真空,再次插手公司的具体事务。不久斯蒂尔和麦金内,这对以前的朋友迅速变成了敌人。2005年,麦金内厌倦了和斯蒂尔的争斗,决定隐退并开始计划寻找他的继任者,他选了三个人作为候选,除了两位辉瑞的元老外,还有一匹黑马就是金德勒。
  尽管没有什么医药方面的经验,但是金德勒外向、精力充沛并且学习能力强。很快他获得了斯蒂尔的支持。但是人们也开始发现金德勒管理上的弱点,他从不相信别人,即便是辉瑞的元老他也信不过,任何事都要亲历亲为,他似乎认为自己是办公室里唯一聪明的人,而别人都是笨蛋。
  在斯蒂尔的帮助下,金德勒举行了一次晚宴,邀请了辉瑞所有的董事,并为自己拉票,而这在事先制定的规则中是禁止的。无论如何,形势对金德勒越来越有利。而此时由于任内的股价下跌了46%,辉瑞董事会开始不断质疑麦金内的管理能力,2005年公司爆出CEO的年薪是8300万美元,成为了当年美国管理层薪资水平过高的典型,一些股东坐不住了,他们高举标语要求麦金内下台。2006年6月,辉瑞董事会决定辞掉麦金内,聘任金德勒为新的CEO。这个决定不仅震动了美国,也让很多辉瑞的元老寒心,不少人很快就辞职了。
  金德勒上任伊始,公司内部就出现了分裂,很多人都想离开,它的商业模式也陷入了危机,金德勒发誓要改变这一切,并给自己设定了目标:要大力提高辉瑞研发新药的能力。可这谈何容易,仿造药已经占据了美国63%的市场,让人们花钱买昂贵的名牌药非常困难,很多药厂都有这样的问题,而因为立普妥的专利保护即将结束,辉瑞的形式更加严峻。金德勒延续了麦金内时期的两个研发项目,但是没有一个开发成功的,还让公司损失惨重。为了应对困局,金德勒采取了两个措施:一个是大幅度裁员,包括裁剪了20%的销售人员;另一个就是兼并其他制药厂,在完成了两项兼并以后,他又想收购惠氏。但是因为担心出现失误,这项交易来回谈判了一年多,他还是下不了决心。
  2009年1月,经过一年多的谈判,辉瑞终于收购了惠氏。金德勒原本希望可以收缩公司规模,可现在辉瑞变得更庞大了,可是规模大并不意味着能研制出新药。2000年到2008年之间,辉瑞开发了9种新药,平均成本为67亿美元,这种内部研发的费用太高,辉瑞无法继续负担。因此金德勒开始和生物公司及研究中心合作,希望可以减少成本。但是更改研发战略的行动仍然搞的非常失败,金德勒任期内一共关闭了6个研发基地,停止了10种新药的研制(其中4个预计2010年完成),他还把研究团队一分为二,而收购了惠氏以后,他又改变了主意。
  尽管金德勒没有医药行业的经验,但是他却不愿意相信那些有经验的辉瑞员工,他更喜欢聘请外边的顾问。而玛丽-麦克劳德,人事部经理,是他唯一信任的人。麦克劳德51岁进入辉瑞,早先她是一个牙科保健员,然后她又重新回到学校学习人力资源,并先后在GE、思科以及嘉信证券等公司工作。据说在嘉信她的口碑非常差,经常瞒着CEO,David .Pottruck用各种手段排除异己,并在背后说Pottruck的坏话,自夸自己的能在在他之上。后来经过一翻内部调查,愤怒的Pottruck把麦克劳德解雇了。
  2007年麦克劳德来到了辉瑞,她准备一扫被解雇的阴霾,在新公司大显身手。此时,正值辉瑞开始裁员,这时她的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尽管很快削减了有些臃肿的人力资源团队,但是她的兴趣并不在本职工作上,而是更关心怎样讨好金德勒。很快,她变成了金德勒的心腹、耳目,经常向他打小报告,传递错误的信息,而金德勒也对她欣赏有加。可麦克劳德对其他员工却非常刻薄,比如一次她公开宣布有两个岗位,公司现在没人胜任,必须从外部聘请,而事实上她什么也不知道。
  麦克劳德还享有很多特权,而这些都是金德勒单独为她特批的。例如,为了补偿她两地奔波于纽约和公司总部的辛劳,给了她12.5万美元的补贴,而事实上她很少回纽约,再比如公司竟然补偿她卖长岛住房时的损失23.8万美元,而且她还乘坐公司直升飞机旅行超出规定时间数倍。另外大家很快发现麦克劳德的薪水非常高,在公司内可以排前五位,而以她的职位而言是不可能的,尽管公司上下对她非常不满,可金德勒却熟视无睹。仗着金德勒的宠信,她在公司内飞扬跋扈,并在管理团队中制造分裂。一个内部人士说,在辉瑞的管理团队里有两个派别,一派是金德勒和麦克劳德,一派是剩下的人。
  2009年9月,辉瑞因为非法贩卖药品,支付了民事和刑事罚金共23亿美元,这个事件金德勒负有很大的责任,可他却推得的一干二净。此后,他对员工就更加严厉、刻薄,而且他态度十分傲慢,经常在公众场合让员工难堪。 在他离开以前,一些重要的管理人员纷纷要求辞职或者退休。金德勒掌权以来,辉瑞的股价已经下跌了36%,如果这个时候这些关键人物离开,后果不堪设想。
  随着事态的严重,公司的董事会委派独立董事斯蒂尔和霍纳展开了调查,除了考核金德勒的管理能力,他们还关心金德勒为何如此袒护麦克劳德,对她的错误置若罔闻。最后霍纳的调查结果是,公司管理层已经没有人支持金德勒,他必须离开。董事会也一致同意在机场传唤金德勒接受问询。
  在辉瑞和金德勒达成的离职协议里,公司支付金德勒价值1600万美元的股票和现金,另外附加690万美元的退休金,而金德勒则同意自愿辞职。他辞职后八个月的时间里,辉瑞开始尝试新的发展路线,首先就是缩小规模。新的CEO伊恩-里德出售了旗下的一些公司,关闭了一些研究机构,并表示现在辉瑞只关注有创新性的项目。里德担任CEO后,辉瑞的股票已经上涨了20%,达到20美元每股。斯蒂尔今年4月,在他年满74岁的时候正式退休了。

海格Z : 2011-08-09#19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北京时间8月9日晚间消息,<!--keyword--><!--/keyword-->银行<!--keyword--><!--/keyword-->业分析师迪克波夫(Dick Bove)周二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如果美国被当做一个私营企业对待,美国的信用评级状况可能会比现在标准普尔调降到的AA+级更糟糕。
在针对美国是否已经真的失去了AAA级信贷评级而展开的激烈辩论中,波尔表示,美国的资产负债表和沉重的债务已经向我们清楚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名罗奇代尔证券公司的分析师表示:“美国这个大公司今年损失了约1.4万亿<!--keyword--><!--/keyword-->美元<!--keyword--><!--/keyword-->,并且在未来几年还可能再损失一万个亿。目前美国的债务有14.4万亿美元,并且在未来五年可能增长至20万亿美元。”
“因此,这个特殊的公司没有任何可能性能够依靠自己的资源支付其债务,也没有任何摆脱其赤字的可能性,”他补充说,“如果美国是一个真正的公司,那么它无疑会得到一个垃圾级信用评级。”

bridge : 2011-08-09#20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希望他们能够好起来,否则该满世界抢东西了。

海格Z : 2011-09-14#21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http://my.backchina.com/chineseblog/201109/user-206294-message-123078-page-1.html
纽约印象(三)
中国城里挣扎的中国人
09/13/2011
还在国内的时候,就听说周围某某人家的亲戚在美国,这个某某少不了赚一番羡慕的眼光。如果这个亲戚还生活在大城市纽约,羡慕的眼光马上变成了朝拜:纽约,那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别说是生活、工作在那里,即便有那么一天,咱能到纽约看一眼,咱也死而无憾啦!
没想到,不需要大无畏地死,咱就来到了纽约,却带走了很多憾。
作为中国人,到纽约最想去的地方不是帝国大厦,也不是时代广场,而是纽约的唐人街,想去朝拜一下一直挂在中国亲戚嘴边的那些纽约中国人的生活。
为了不要倒读者的胃口,咱不想把纽约唐人街的脏乱差放在这里,咱只是拾其中的沧海一粟,看海外华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只要有阳光,中国人就能生存。
纽约,作为美国最贵的生活城市之一,这样的中国人照样可以存活下来,他们或许还把省吃俭用的美金寄到了远在中国的家人手里,寄到了他们寄托希望的那个远方的角落。
他们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不回到亲人思念、期盼的自己远方的家?如果你问这些挣扎的中国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绝不是咱这一篇小小的文章所可以承载的。正可谓: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远方,只是为了曾经追随的希望。
认识一个在美国黑了身份的中国人,来这里已经生活了近20年,除了中餐馆和睡觉的家,这么多年里,他几乎没有休假,更奢谈旅游了,他的所有嗜好就是存钱,把存下来的钱寄给已经记忆模糊的家人。
中华民族是个隐忍的民族,纽约的华人,是海外隐忍华人的代表,部分底层华人的生活,让人想到了曾经作为猪仔被卖到美国西部修铁路的华人,所区别的是:今天的华人有迁徙的自由,可没有一技之长、语言不通的他们,哪里是自己的家呢?
在地铁站里,咱看到一个拉二胡的中国老人,悲戚的曲调,没有得到众人的光顾,怕伤了老人的自尊心,没敢把手中的相机对准老人,放下零钱,咱转过了头,或许,他就是那位曾经让中国亲戚引以自豪的纽约人。
仅把敬佩、同情、赞赏等复杂的眼光,送给纽约底层挣扎的中国人,送给全世界顽强生活着的海外华人。
下面的图片来自曼哈顿的中国城,拍摄于两次不同的时间

曼哈顿中国城标志建筑之一:林则徐雕像




老人家推了购物车上街购物





警察和卖假货的和平相处





老人家做个小本生意





街头小生意,“还差2毛钱”





这位年轻力壮的汉子,远方的孩子或许还在上学,不知道从哪里批发来的小玩具可否支持家庭的生活?或许,孩子还以你成为纽约人而骄傲呢,可谁知,你的艰辛





下岗女工





下岗男工,好冷





可恶的老板,咱们底层工人的小费都克扣,可游行没人势,只好站在饭店的门口宣泄自己的权利,搅黄老板的生意





看看员工都有哪些抗议





没想到,美国还有奴隶制





老人家,一份小生意,可否使您安度晚年?





这样的小生意,真的是纽约梦吗?





纽约唐城附近的地铁所见,不知道是不是中国人





Read more: 纽约印象(三)中国城里挣扎的中国人 - xqw63的日志 - 贝壳村 -

Yaloot : 2011-09-18#22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中国是很贫穷的。

加年华 : 2011-09-27#23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美国赶紧复苏好起来吧,别抢别打了。。:wdb12:

mickleshan : 2011-09-28#24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留印!

海格Z : 2012-09-07#25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以下是[FONT='宋体']演讲全文[/FONT]中文翻译:

非常感谢,伊莲……[FONT=宋体]我们非常感谢来自你家庭的服务和牺牲,我们永远支持你。[/FONT]
过去的几年来,借由作为第一夫人的非凡殊荣,我几乎游遍了整个美国。
而无论我去到哪里,从我所见到的人们,所听到的故事中,我都看到了最真切的美国精神。
在人们对我和我的家庭,特别是我的女儿们那难以置信的友善和热情中,我看到了它。
在一个濒临破产的学区的教师们不收分文、坚持执教的誓言中,我看到了它。
在人们在突如其来的紧急召唤下化身英雄,纵身扑向灾害去拯救他人……[FONT=宋体]飞过整个国家去扑灭大火……[FONT=宋体]驱车数小时去援助被淹没的城镇时,我看到了它。[/FONT][/FONT]
在我们身着军装的男女军人和自豪的军属身上……[FONT=宋体]在受伤的战士们告诉我他们不仅会再次站立行走,而是会奔跑,甚至参加马拉松时……[FONT=宋体]在一位于阿富汗因炸弹而失明的年轻人[/FONT]“……[FONT=宋体]为了我所做的和我还将要做的,我宁愿失去我的眼睛一百次。[/FONT][FONT=宋体]这样轻描淡写的话语中,我看到了它。[/FONT][/FONT]
每一天,我所见到的人们都鼓舞着我……[FONT=宋体]每一天,他们都令我骄傲……[FONT=宋体]每一天,他们都在提醒我,能够生活在这地球上最伟大的国度中是多么的幸福。 [/FONT][/FONT]
成为诸位的第一夫人,是我的荣耀和幸运……[FONT=宋体]但当我们四年前首次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仍对我们即将展开的旅程心怀疑虑。[/FONT]
对我丈夫心中的祖国愿景,我满怀信心……[FONT=宋体]对他将成为一位出色的总统,我也深信不疑……[FONT=宋体]但是就像所有的母亲一样,我也曾担心如果他当选,这对我们的女儿们意味着什么。[/FONT][/FONT]
身处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我们要如何让他们保持脚踏实地?
当他们被迫离开从小熟悉的家、学校、和朋友时,会有什么感受?
在搬到华盛顿之前,我们的生活充满简单的快乐……[FONT=宋体]周六参加足球赛,周日则在祖母家……[FONT=宋体]还有巴拉克和我的约会之夜,我们要么出去晚餐,要么去看场电影,因为作为一个筋疲力尽的老妈,我实在没法同时去晚餐和电影还不打瞌睡。[/FONT][/FONT]
说真话,我爱我们为女儿们所创造的生活……[FONT=宋体]我深爱和我一起创造这生活的男人……[FONT=宋体]而且我不愿意让这一切因为他当了总统而发生变化。 [/FONT][/FONT]
我爱的就是巴拉克原来的样子。
你们瞧,即便当时巴拉克已经是一名参议员兼总统候选人了……[FONT=宋体]对我而言,他仍是那个开着辆锈迹斑斑的破车来接我去约会的男子,我几乎都能透过乘客这侧车门上的破洞看到飞逝而过的路面……[FONT=宋体]他仍是那个把一张从垃圾箱里翻出来的咖啡桌当做自己最了不起的财产的男子,那个仅有的一双体面的鞋子比自己的脚还小了半号的男子。 [/FONT][/FONT]
然而,当巴拉克开始向我讲述他的家庭时[FONT=宋体]就在那一刻,我明白我遇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灵魂,他的价值观和成长经历与我惊人地相似。 [/FONT]
如你们所知,养育巴拉克和我的两个家庭都没有太多金钱或物质财富,但是,他们却给予了我们更为珍贵的东西[FONT=宋体]无条件的爱,大无畏的牺牲,以及到达他们自己从未想象过的目标的机会。 [/FONT]
我的父亲是城市水厂的一名泵浦操作员,在我和哥哥很小的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多发性硬化症。
即使当时还小,我也知道他常常被病痛折磨……[FONT=宋体]我知道有许多清晨,仅仅连起床对他来说都是一场痛苦挣扎。[/FONT]
然而每天早晨,我都看到父亲面带微笑地醒来,抓紧他的助步器,用浴室的洗脸池支撑着自己的身体,缓慢地刮好胡须,扣好制服。
然后,当他在漫长的一天工作后,我和哥哥会站在通往我家小公寓的楼梯顶上,耐心地等着迎接他回家……[FONT=宋体]我们注视着他弯下腰,举起一条腿,然后是另一条腿,慢慢地爬上楼梯,迎向我们的怀抱。然而无论多么艰难,我父亲从未请过一天假……[FONT=宋体]他和我母亲决心要让我和哥哥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教育。[/FONT][/FONT]
当哥哥和我终于升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几乎所有的学费都来源于学生贷款和补助金。
但是我父亲仍不得不自己掏腰包来支付我们学费中的一小部分。
每个学期,他都坚持按时支付学费账单,在他捉襟见肘的时候,他甚至宁可去贷款。
能送自己的子女去上大学,他是如此地骄傲……[FONT=宋体]他从未让我们因为父亲姗姗来迟的支票而错过任何一个报到截止日期。[/FONT]
你们瞧,对我的父亲来说,这是身为一个男人的责任。
就和我们中的很多人一样,这就是他衡量生命成功与否的方式[FONT=宋体]能否靠工作让自己的家庭过上体面的生活。 [/FONT]
当我逐渐开始了解巴拉克之后,我发现虽然他在美国的另一头长大,他的成长经历却和我惊人地相似。
巴拉克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里,他的母亲依靠努力工作来维持家庭生活,在她实在无力支持的时候,祖父母也会伸出援手。
巴拉克的祖母最初在社区银行当秘书……[FONT=宋体]她升职很快……[FONT=宋体]但就和其他许多女性一样,她的升职最终还是受到了性别限制。[/FONT][/FONT]
数年间,那些不如她有能力的男性员工[FONT=宋体]事实上,还是她亲手培训的男性员工[FONT=宋体]都被提升到了比她高的职位,挣的钱越来越多,而与此同时,巴拉克一家只能勉强度日。[/FONT][/FONT]
但一天又一天,她仍然早起去赶公车……[FONT=宋体]比其他任何人都早到公司……[FONT=宋体]她总是做到最好,从不抱怨,从不懊悔。[/FONT][/FONT]
而且,她常常这样告诉巴拉克:[FONT=宋体]只要你的孩子过得好,巴,其他什么都不重要。[/FONT]
就和许许多多美国家庭一样,我们俩的家庭都知足常乐。
他们并不嫉妒其他人的成功,也不在意其他人是否比他们拥有更多……[FONT=宋体]事实上,他们为此心存感激。[/FONT]
他们就是心怀着最根本的美国希望,即是说,哪怕你出身贫寒,只要你努力工作,做好本职,那么你就能让自己过上体面的生活,而你的子女和他们的孩子也会过得越来越好。
他们就是这样把我们养育成人……[FONT=宋体]并且成为了我们的学习榜样。[/FONT]
我们学会了做自尊正派的人[FONT=宋体]努力工作远比挣钱多少重要……[FONT=宋体]帮助别人比自己争先更有意义。我们学会了做诚实守信的人[/FONT][FONT=宋体]要讲究真相[/FONT]……[FONT=宋体]不能妄图走捷径或耍小伎俩[/FONT]……[FONT=宋体]以及公平争取来的成功才算数。[/FONT][/FONT]
我们学会了感激和谦卑[FONT=宋体]我们的成功依靠许多人的帮助,从启迪我们的老师到保持学校整洁的校工……[FONT=宋体]我们学会珍惜每个人的贡献,并以尊重待人。[/FONT][/FONT]
这些是巴拉克和我[FONT=宋体]以及在场的众多人士[FONT=宋体]都试图传递给子女的价值观。 [/FONT][/FONT]
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四年前,站在你们面前的我知道,如果巴拉克成为总统,我不愿意这些价值观产生任何改变。
那么,今天,在那么多的艰苦奋斗和胜利,以及我的丈夫所经历过的那么多我从未想象过的考验之后,我亲眼认识到,当总统并不会改变一个人[FONT=宋体]它只会揭示一个人。 [/FONT]
你们瞧,我有幸能近距离亲眼观察当总统是怎么一回事。
我发现放到总统桌上的问题总是难题[FONT=宋体]那些无论多少数据或数字都无法得出正确答案的难题……[FONT=宋体]那些风险如此之高的选择,根本容不得一星半点的差错。[/FONT][/FONT]
还有,作为总统,你会收到各种各样的人向你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建议。
但是到最后,需要做出决定的时刻,作为总统,你所拥有的全部指引就是你的价值观,判断力,以及那些对你影响深远的成长经历。
因此,当说到重建经济的时候,巴拉克想到的是像我的父亲和他的祖母一样的人们。
他想到的是一天辛勤工作所带来的自豪感。
这就是为什么他签署了《莉莉?[FONT=宋体]列得贝塔同工同酬法案》,以帮助女性得到同工同酬的公平权利。[/FONT]
这就是为什么他为工作家庭和小型企业削减了税负,并努力让汽车工业重新起步。
这就是他如何将我们的经济从崩溃的边缘拉回并使其重新开始创造工作机会[FONT=宋体]让人们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这些好工作就在这里,在美利坚合众国。[/FONT]
至于我们的家庭健康问题,巴拉克拒绝听从所有那些要他暂缓医疗改革,把问题留给下一任总统的人。
他不在乎这在政治上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FONT=宋体]这不是他所受到的教育[FONT=宋体]他在乎的是:做正确的事。[/FONT][/FONT]
他这样做,是因为他坚信在美国,我们的祖父母们应该能够负担自己的医药费用……[FONT=宋体]我们的孩子生病时必须能够去看医生……[FONT=宋体]而且,在这个国家里,没有人应该因为一场意外或疾病而破产。[/FONT][/FONT]
他还相信,女性完全有能力对自己的身体和医疗做出选择……[FONT=宋体]这就是我丈夫的立场。[/FONT]
关于给予我们的孩子应有的教育,巴拉克知道,就像我和你们中的许多人一样,如果没有助学金,他永远也不可能完成大学学业。
而且,不管你们信不信,我们刚结婚的时候,我们的学生贷款账单合起来比我们的房贷还要高。
我们是那么年轻,那么相爱,又是那样的负债累累。
这就是为什么巴拉克努力增加助学金,并保持低贷款利率的原因,因为他想让每个年轻人都能达成所愿,而不需要为了进入大学而背负山一样沉重的债务。
所以归根结底,对巴拉克来说,这些并非政治问题[FONT=宋体]而是个人问题。[/FONT]
因为巴拉克知道一个家庭挣扎度日意味着什么。
他知道想要让下一代和下下一代过上更好的生活意味着什么。
巴拉克懂得什么是美国梦,因为他正用一生去实践它……[FONT=宋体]而他想让生活在这个国度里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同样的机会,无论我们是谁,无论我们从哪里来,无论我们肤貌如何,无论我们爱的对象。[/FONT]
而且他认为,当你努力工作,获得成功,并且跨越了那扇机遇的大门之后……[FONT=宋体]你不应该砰地一声关上身后的大门……[FONT=宋体]你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将成功的机会同样给予后来之人。 [/FONT][/FONT]
因此,当人们问我,入主白宫是否改变了我的丈夫的时候,我可以诚实地说,无论是从他的性格,他的信念,他的心灵来看,巴拉克-[FONT=宋体]奥巴马都仍是许多年前我所爱上的那个男人。[/FONT]
他仍是那样一个人,会在自己的事业起步期拒绝高薪工作,而走入一个因钢铁厂的倒闭而陷入困境的社区,为社区的重建和人们重获工作而奋斗……[FONT=宋体]因为对巴拉克来说,成功并不等于你挣的钱,而是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FONT]
他仍是那样一个人,当我们的女儿刚出生的时候,隔不了几分钟就急匆匆地查看摇篮,确认她们仍在好好呼吸,并骄傲地向我们认识的每个人展示自己的宝贝女儿。
他还是那个几乎每晚都会坐下来陪我和女儿们吃晚餐,耐心地回答她们关于新闻事件的问题,并为中学生间的友谊问题出谋划策的人。
他还是那个,我常常看到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仍趴在书桌上钻研人们寄来的信件的人。
写信来的有努力工作支付账单的父亲……[FONT=宋体]有保险公司拒绝赔付医疗费用而命在旦夕的癌症女病人……[FONT=宋体]有具有无限天赋潜力却得不到机会的年轻人。[/FONT][/FONT]
我能看到他眼里的忧虑……[FONT=宋体]我也能听出他声音中的决心,他说:[FONT=宋体]你不会相信这些人们在经历些什么,米歇尔[/FONT]……[FONT=宋体]这不对。我们必须继续工作,直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有更多事情要做。[/FONT][/FONT]
我看到人们的这些生活故事[FONT=宋体]我们所收集的这些奋斗、希望和梦想[FONT=宋体]我看到这些都是推动巴拉克[/FONT]-[FONT=宋体]奥巴马每一天工作的动力。 [/FONT][/FONT]
我曾以为我不能爱他更多,然而今天,我比四年前更爱我的丈夫了……[FONT=宋体]甚至比23[FONT=宋体]年前我们初见的时候更爱。[/FONT][/FONT]
我爱他从未忘记自己奋斗的开端。
我爱他值得信任,言行一致,哪怕面临的困难重重[FONT=宋体]或者说,特别是在困难重重的时刻。[/FONT]
我爱他不在主观上划分敌我[FONT=宋体]他才不在意你是民主党人,共和党人,或是别的什么党派……[FONT=宋体]他知道我们都爱我们的国家[/FONT]……[FONT=宋体]而他总是乐意聆听好的建议[/FONT]……[FONT=宋体]他总是乐意在遇见的每个人身上发现优点。[/FONT][/FONT]
我爱他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当我们都焦虑不安的时候[FONT=宋体]当我们担心法案不被通过,而看上去已经全局皆输了的时候[FONT=宋体]巴拉克从不让自己被非议和噪音干扰。[/FONT][/FONT]
就像他的祖母一样,他只是坚持起床,继续前进……[FONT=宋体]带着耐心和智慧,以及勇气和风度。[/FONT]
他也提醒我,我们在打一场漫长的比赛……[FONT=宋体]改变是艰难的,是缓慢的,它不会一夜来临。 [/FONT]
但最终,我们会获得胜利,我们一向如此。
我们的胜利,来源于像我父亲那样的人们……[FONT=宋体]像巴拉克的祖母那样的人们……[FONT=宋体]那些对自己说:[/FONT][FONT=宋体]我也许没有机会实现梦想,但也许我的孩子们会有[/FONT]……[FONT=宋体]也许我的孙子孙女们会有[/FONT]……”[FONT=宋体]的男人和女人们。 [/FONT][/FONT]
在场这么多人今天站在这里,是因为牺牲,渴望,以及坚定的爱……[FONT=宋体]因为一次又一次,他们咽下自己的恐惧和疑虑,去战胜困难。 [/FONT]
因此,今天,当我们面对的挑战显得铺天盖地[FONT=宋体]甚至无法战胜的时候[FONT=宋体]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行不可能之事正是这个国家的历史[/FONT]……[FONT=宋体]这是我们美国人的根性[/FONT]……[FONT=宋体]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FONT][/FONT]
如果我们的父母和祖父母能为我们艰苦奋斗……[FONT=宋体]如果他们能树立起高耸入云的钢筋大厦,能将人类送上月球,还能轻轻一触按键就连接整个世界……[FONT=宋体]那么,我们当然能继续忘我牺牲,为我们的子女和孙辈建设世界。[/FONT][/FONT]
如果这么多勇敢的男人和女人能穿上祖国的军装,为我们最基本的权利献出生命……[FONT=宋体]那么,我们作为这个伟大民主国家的公民,当然也能承担我们的责任,来实践这些权利……[FONT=宋体]我们当然能够在选举日拿起选票,发出自己的声音。[/FONT][/FONT]
如果农民和铁匠们能从一个帝国手中赢得独立……[FONT=宋体]如果移民能放弃他们所熟知的一切,登上我们的海岸,来寻求更好的生活……[FONT=宋体]如果女性们会为争取选举的权利锒铛入狱[/FONT]……[FONT=宋体]如果一代人可以战胜经济衰退,赋予伟大一个永垂不朽的定义[/FONT]……[FONT=宋体]如果一位年轻的牧师能用他正义的理想将我们引导至山顶(注[/FONT]1[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而且如果骄傲的美国人敢于做真正的自己,与自己的所爱之人一起站到神的面前[/FONT]……[FONT=宋体]那么当然,我们当然能够为此国度中的每一个人都提供一个实现伟大的美国梦的公平机会。 [/FONT][/FONT]
因为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这就是这个国家的历史故事 [FONT=宋体]为了植根于毫不退缩的斗争中的毫不动摇的梦想。[/FONT]
这也是造就了我的故事,巴拉克的故事,以及其他众多美国人的故事的来源。
今天,我所说的一切,不仅是出于第一夫人的立场,也不仅是出于一个妻子的立场。
最终,你们会发现,我最重要的头衔仍然是[FONT=宋体]老妈总司令[FONT=宋体]。[/FONT][/FONT]
我的女儿们仍是我的心头肉,我世界的中心。
但是今天,我四年前关于我和巴拉克是否在为女儿们做最正确的事情的疑虑已经烟消云散。
因为今天,我的经历告诉我,如果我真的想要为自己的女儿们,以及我们所有人的儿子和女儿们留下一个更好的世界……[FONT=宋体]如果我们想要给予我们所有的孩子们实现梦想的基础和与他们的潜力相称的机遇……[FONT=宋体]如果我们想要让他们感觉到无限的可能性[/FONT][FONT=宋体]相信在这里,在美国,只要你愿意为之努力,就一定会比现在更好[/FONT]……[FONT=宋体]那么,我们就必须比从前更加努力地工作[/FONT]……[FONT=宋体]我们必须再次团结起来,支持这个值得我们信任,会推动着这个国家继续进步的人[/FONT]……[FONT=宋体]我的丈夫,我们的总统,巴拉克[/FONT][FONT=宋体]奥巴马总统。 [/FONT][/FONT]
感谢大家,上帝保佑你们,上帝保佑美国。

1[FONT=宋体]:《圣经》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典故,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摆脱埃及法老的奴役,他被上帝带到山顶上,看到了[FONT=宋体]应许之地[/FONT][FONT=宋体]。马丁路德金被暗杀之前的最后一场演讲即名为《[/FONT]I\'ve been to the mountaintop[FONT=宋体]》。[/FONT][/FONT]


以下是英语原文:

Transcript: Michelle Obama\'s Convention Speech
September 4,2012

Thank you so much, Elaine...we are so grateful for your family\'s service and sacrifice...and we will always have your back.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as First Lady, I have had the extraordinary privilege of traveling all across this country.
And everywhere I\'ve gone, in the people I\'ve met, and the stories I\'ve heard, I have seen the very best of the American spirit.
I have seen it in the incredible kindness and warmth that people have shown me and my family, especially our girls.
I\'ve seen it in teachers in a near-bankrupt school district who vowed to keep teaching without pay.
I\'ve seen it in people who become heroes at a moment\'s notice, diving into harm\'s way to save others...flying across the country to put out a fire...driving for hours to bail out a flooded town.
And I\'ve seen it in our men and women in uniform and our proud military families...in wounded warriors who tell me they\'re not just going to walk again, they\'re going to run, and they\'re going to run marathons...in the young man blinded by a bomb in Afghanistan who said, simply, "...I\'d give my eyes 100 times again to have the chance to do what I have done and what I can still do."
Every day, the people I meet inspire me...every day, they make me proud...every day they remind me how blessed we are to live in the greatest nation on earth.
Serving as your First Lady is an honor and a privilege...but back when we first came together four years ago, I still had some concerns about this journey we\'d begun.
While I believed deeply in my husband\'s vision for this country...and I was certain he would make an extraordinary President...like any mother, I was worried about what it would mean for our girls if he got that chance.
How would we keep them grounded under the glare of the national spotlight?
PBS NewsHour/YouTube
First lady Michelle Obama addresses the DNC after being introduced by military mom Elaine Brye, from PBS NewsHour.
How would they feel being uprooted from their school, their friends, and the only home they\'d ever known?
Our life before moving to Washington was filled with simple joys...Saturdays at soccer games, Sundays at grandma\'s house...and a date night for Barack and me was either dinner or a movie, because as an exhausted mom, I couldn\'t stay awake for both.
And the truth is, I loved the life we had built for our girls...I deeply loved the man I had built that life with...and I didn\'t want that to change if he became President.
I loved Barack just the way he was.
You see, even though back then Barack was a Senator and a presidential candidate...to me, he was still the guy who\'d picked me up for our dates in a car that was so rusted out, I could actually see the pavement going by through a hole in the passenger side door...he was the guy whose proudest possession was a coffee table he\'d found in a dumpster, and whose only pair of decent shoes was half a size too small.
But when Barack started telling me about his family that\'s when I knew I had found a kindred spirit, someone whose values and upbringing were so much like mine.
You see, Barack and I were both raised by families who didn\'t have much in the way of money or material possessions but who had given us something far more valuable their unconditional love, their unflinching sacrifice, and the chance to go places they had never imagined for themselves.
My father was a pump operator at the city water plant, and he was diagnosed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when my brother and I were young.
And even as a kid, I knew there were plenty of days when he was in pain...I knew there were plenty of mornings when it was a struggle for him to simply get out of bed.
But every morning, I watched my father wake up with a smile, grab his walker, prop himself up against the bathroom sink, and slowly shave and button his uniform.
And when he returned home after a long day\'s work, my brother and I would stand at the top of the stairs to our little apartment, patiently waiting to greet him...watching as he reached down to lift one leg, and then the other, to slowly climb his way into our arms.
But despite these challenges, my dad hardly ever missed a day of work...he and my mom were determined to give me and my brother the kind of education they could only dream of.
And when my brother and I finally made it to college, nearly all of our tuition came from student loans and grants.
But my dad still had to pay a tiny portion of that tuition himself.
And every semester, he was determined to pay that bill right on time, even taking out loans when he fell short.
He was so proud to be sending his kids to college...and he made sure we never missed a registration deadline because his check was late.
You see, for my dad, that\'s what it meant to be a man.
Like so many of us, that was the measure of his success in life being able to earn a decent living that allowed him to support his family.
And as I got to know Barack, I realized that even though he\'d grown up all the way across the country, he\'d been brought up just like me.
Barack was raised by a single mother who struggled to pay the bills, and by grandparents who stepped in when she needed help.
Barack\'s grandmother started out as a secretary at a community bank...and she moved quickly up the ranks...but like so many women, she hit a glass ceiling.
And for years, men no more qualified than she was men she had actually trained were promoted up the ladder ahead of her, earning more and more money while Barack\'s family continued to scrape by.
But day after day, she kept on waking up at dawn to catch the bus...arriving at work before anyone else...giving her best without complaint or regret.
And she would often tell Barack, "So long as you kids do well, Bar, that\'s all that really matters."
Like so many American families, our families weren\'t asking for much.
They didn\'t begrudge anyone else\'s success or care that others had much more than they did...in fact, they admired it.
They simply believed in that fundamental American promise that, even if you don\'t start out with much, if you work hard and do what you\'re supposed to do, then you should be able to build a decent life for yourself and an even better life for your kids and grandkids.
That\'s how they raised us...that\'s what we learned from their example.
We learned about dignity and decency that how hard you work matters more than how much you make...that helping others means more than just getting ahead yourself.
We learned about honesty and integrity that the truth matters...that you don\'t take shortcuts or play by your own set of rules...and success doesn\'t count unless you earn it fair and square.
We learned about gratitude and humility that so many people had a hand in our success, from the teachers who inspired us to the janitors who kept our school clean...and we were taught to value everyone\'s contribution and treat everyone with respect.
Those are the values Barack and I and so many of you are trying to pass on to our own children.
That\'s who we are.
And standing before you four years ago, I knew that I didn\'t want any of that to change if Barack became President.
Well, today, after so many struggles and triumphs and moments that have tested my husband in ways I never could have imagined, I have seen firsthand that being president doesn\'t change who you are it reveals who you are.
You see, I\'ve gotten to see up close and personal what being president really looks like.
And I\'ve seen how the issues that come across a President\'s desk are always the hard ones the problems where no amount of data or numbers will get you to the right answer...the judgment calls where the stakes are so high, and there is no margin for error.
And as President, you can get all kinds of advice from all kinds of people.
But at the end of the day, when it comes time to make that decision, as President, all you have to guide you are your values, and your vision, and the life experiences that make you who you are.
So when it comes to rebuilding our economy, Barack is thinking about folks like my dad and like his grandmother.
He\'s thinking about the pride that comes from a hard day\'s work.
That\'s why he signed the Lilly Ledbetter Fair Pay Act to help women get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
That\'s why he cut taxes for working families and small businesses and fought to get the auto industry back on its feet.
That\'s how he brought our economy from the brink of collapse to creating jobs again jobs you can raise a family on, good jobs right 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hen it comes to the health of our families, Barack refused to listen to all those folks who told him to leave health reform for another day, another president.
He didn\'t care whether it was the easy thing to do politically that\'s not how he was raised he cared that it was the right thing to do.
He did it because he believes that here in America, our grandparents should be able to afford their medicine...our kids should be able to see a doctor when they\'re sick...and no one in this country should ever go broke because of an accident or illness.
And he believes that women are more than capable of making our own choices about our bodies and our health care...that\'s what my husband stands for.
When it comes to giving our kids the education they deserve, Barack knows that like me and like so many of you, he never could\'ve attended college without financial aid.
And believe it or not, when we were first married, our combined monthly student loan bills were actually higher than our mortgage.
We were so young, so in love, and so in debt.
That\'s why Barack has fought so hard to increase student aid and keep interest rates down, because he wants every young person to fulfill their promise and be able to attend college without a mountain of debt.
So in the end, for Barack, these issues aren\'t political they\'re personal.
Because Barack knows what it means when a family struggles.
He knows what it means to want something more for your kids and grandkids.
Barack knows the American Dream because he\'s lived it...and he wants everyone in this country to have that same opportunity, no matter who we are, or where we\'re from, or what we look like, or who we love.
And he believes that when you\'ve worked hard, and done well, and walked through that doorway of opportunity...you do not slam it shut behind you...you reach back, and you give other folks the same chances that helped you succeed.
So when people ask me whether being in the White House has changed my husband, I can honestly say that when it comes to his character, and his convictions, and his heart, Barack Obama is still the same man I fell in love with all those years ago.
He\'s the same man who started his career by turning down high paying jobs and instead working in struggling neighborhoods where a steel plant had shut down, fighting to rebuild those communities and get folks back to work...because for Barack, success isn\'t about how much money you make, it\'s about the difference you make in people\'s lives.
He\'s the same man who, when our girls were first born, would anxiously check their cribs every few minutes to ensure they were still breathing, proudly showing them off to everyone we knew.
That\'s the man who sits down with me and our girls for dinner nearly every night, patiently answering their questions about issues in the news, and strategizing about middle school friendships.
That\'s the man I see in those quiet moments late at night, hunched over his desk, poring over the letters people have sent him.
The letter from the father struggling to pay his bills...from the woman dying of cancer whose insurance company won\'t cover her care...from the young person with so much promise but so few opportunities.
I see the concern in his eyes...and I hear the determination in his voice as he tells me, "You won\'t believe what these folks are going through, Michelle...it\'s not right. We\'ve got to keep working to fix this. We\'ve got so much more to do."
I see how those stories our collection of struggles and hopes and dreams I see how that\'s what drives Barack Obama every single day.
And I didn\'t think it was possible, but today, I love my husband even more than I did four years ago...even more than I did 23 years ago, when we first met.
I love that he\'s never forgotten how he started.
I love that we can trust Barack to do what he says he\'s going to do, even when it\'s hard especially when it\'s hard.
I love that for Barack,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us" and "them" he doesn\'t care whether you\'re a Democrat, a Republican, or none of the above...he knows that we all love our country...and he\'s always ready to listen to good ideas...he\'s always looking for the very best in everyone he meets.
And I love that even in the toughest moments, when we\'re all sweating it when we\'re worried that the bill won\'t pass, and it seems like all is lost Barack never lets himself get distracted by the chatter and the noise.
Just like his grandmother, he just keeps getting up and moving forward...with patience and wisdom, and courage and grace.
And he reminds me that we are playing a long game here...and that change is hard, and change is slow, and it never happens all at once.
But eventually we get there, we always do.
We get there because of folks like my Dad...folks like Barack\'s grandmother...men and women who said to themselves, "I may not have a chance to fulfill my dreams, but maybe my children will...maybe my grandchildren will."
So many of us stand here tonight because of their sacrifice, and longing, and steadfast love...because time and again, they swallowed their fears and doubts and did what was hard.
So today, when the challenges we face start to seem overwhelming or even impossible let us never forget that doing the impossible is the history of this nation...it\'s who we are as Americans...it\'s how this country was built.
And if our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could toil and struggle for us...if they could raise beams of steel to the sky, send a man to the moon, and connect the world with the touch of a button...then surely we can keep on sacrificing and building for our own kids and grandkids.
And if so many brave men and women could wear our country\'s uniform and sacrifice their lives for our most fundamental rights...then surely we can do our part as citizens of this great democracy to exercise those rights...surely, we can get to the polls and make our voices heard on Election Day.
If farmers and blacksmiths could win independence from an empire...if immigrants could leave behind everything they knew for a better life on our shores...if women could be dragged to jail for seeking the vote...if a generation could defeat a depression, and define greatness for all time...if a young preacher could lift us to the mountaintop with his righteous dream...and if proud Americans can be who they are and boldly stand at the altar with who they love...then surely, surely we can give everyone in this country a fair chance at that great American Dream.
Because in the end,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that is the story of this country the story of unwavering hope grounded in unyielding struggle.
That is what has made my story, and Barack\'s story, and so many other American stories possible.
And I say all of this tonight not just as First Lady...and not just as a wife.
You see, at the end of the day, my most important title is still "mom-in-chief."
My daughters are still the heart of my heart and the center of my world.
But today, I have none of those worries from four years ago about whether Barack and I were doing what\'s best for our girls.
Because today, I know from experience that if I truly want to leave a better world for my daughters, and all our sons and daughters...if we want to give all our children a foundation for their dreams and opportunities worthy of their promise...if we want to give them that sense of limitless possibility that belief that here in America,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better out there if you\'re willing to work for it...then we must work like never before...and we must once again come together and stand together for the man we can trust to keep moving this great country forward...my husband, our President, President Barack Obama.
Thank you, God bless you, and God bless America.



演讲视频观看:http://www.56.com/u15/v_NzIzNTAzNDg.html

海格Z : 2012-10-16#26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TABLE class=table-bg border=0 cellSpacing=5 cellPadding=0 width="100%"><TBODY><TR><TD><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BODY><TR><TD class=post-title vAlign=top align=left>美国每年逮捕的人数超过13个州的人口</TD><TD class=post-title vAlign=top align=right><NOBR>2008-08-12 16:00:10</NOBR></TD><TD class=post-title align=right>
</TD></TR></TBODY></TABLE></TD></TR><TR style="DISPLAY: block" id=p14017 name="p14017"><TD vAlign=top><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BODY><TR><TD class=post-body>[FONT=宋体]加拿大全球化研究中心[/FONT]2008[FONT=宋体]年[/FONT]4[FONT=宋体]月的一份研究指出【[/FONT]1[FONT=宋体]】:美国人口占全球人口不到百分之五,但其囚犯人口却接近全球囚犯的[/FONT]25[FONT=宋体]%。该研究指出,美国在押囚犯两百三十万,相当于每[/FONT]100[FONT=宋体]个成年美国人,就有一个在监狱里。而中国有世界[/FONT]20%[FONT=宋体]的人口,在押囚犯只是一百六十万。当然,该报告没有忘记指出,中国还有数十万行政拘留和劳改犯没有算进去。不过该报告并没有指出美国被判入狱的罪犯高出在押囚犯两倍![/FONT]


[FONT=宋体]华盛顿邮报[/FONT]2006[FONT=宋体]年[/FONT]12[FONT=宋体]月的一篇报道指出【[/FONT]2[FONT=宋体]】,美国被判牢刑的罪犯高达七百多万,其中两百多万关押在监狱里,另外四百多万监外保释服刑。这相当于每[/FONT]32[FONT=宋体]个美国成年人中,就有一个被判牢刑![/FONT]


[FONT=宋体]国际囚犯研究中心([/FONT]ICPS[FONT=宋体])几年前的一份统计指出:在每十万人口中,美国有[/FONT]701[FONT=宋体]在押的囚犯,俄国[/FONT]606[FONT=宋体],白俄[/FONT]554[FONT=宋体],喀沙克斯坦和美国处女岛[/FONT]522[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据美国监察局统计【[/FONT]4[FONT=宋体]】,美国每年逮捕的人数超过美国人口最少的[/FONT]13[FONT=宋体]个州的人口数目的总和。[/FONT]



[FONT=宋体]【1】 [/FONT]http://www.globalresearch.ca/index.php?context=va&aid=8801
[FONT=宋体]【2】 [/FONT]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6/11/30/AR2006113000912.html
[FONT=宋体]【3】 [/FONT]http://www.homeoffice.gov.uk/rds/pdfs2/r234.pdf
[FONT=宋体]【4】 [/FONT]http://inhisserviceweb.com/prison_statistics.htm
<!---->
<!---->

</TD></TR><TR><TD></TD></TR><TR><TD>[打印] </TD></TR><TR><TD></TD></TR><TR><TD class=post-footer>由啊张贴 @ 2008-08-12 16:00:10 (被阅读 636</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海格Z : 2012-10-24#27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TABLE class=forumline border=0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3 width="100%"><TBODY><TR><TD colSpan=2>网友总结:美警察可以合法欺负你的六种方法

</TD></TR><TR><!-- Username --><TD class=row1 vAlign=top rowSpan=3 align=left><TABLE><TBODY><TR><TD height=5 colSpan=2></TD><TR><TD colSpan=2 align=center>http://www.edwardusa.com/</TD></TR><TR><TD colSpan=2 align=center> </TD></TR><TR><TD colSpan=2 align=center>http://yp.dadi360.com/yp/posts/list/3588.page </TD></TR><TR><TD colSpan=2 align=center>http://c.dadi360.com/c/posts/list/164683.page</TD></TR></TBODY></TABLE>

</TD><!-- Message --><TD id=post_text_217139 class=row1 vAlign=top>华人中文门户

  可以说,在现在这个文明世界中的我们是幸运的, 一个法律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的时代,虽然有时候偶尔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人或者事情,但是总体来说,咱们老百姓是安全的。自己家里的事情舒心了,自然有闲心关心别人的闲事。 由于一些或多或少的联系和原因,我对美国警察的这个那个比较关心, 最近发现一些“趣闻”, 在这个自称是世界最法制和民主的国家里,竟然有一些方法能让美国警察完全、彻底欺负老百姓,而且还让那个蒙着眼睛的“法律女神”耸下肩说,那咋了,他们做的是合法的嘛~

  大概总结了六条,下面容我从最“轻”的说起:  首先看这个,Top6 警察能合法的霸占你的财产。

  其实,从新闻,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情节,魁梧的美帝警察叔叔破门而入抓走嫌疑犯,然后大包小包的从屋子里扛走现金、电器、毒品等等, 这个是正常,也合法,英文专业词叫做’criminal forfeiture” 说白了就是没收嫌犯的财产。但是还有一种叫做”civil asset forfeiture”,这个才是狠的, 这个法令允许警察把任何“有嫌疑”的物品没收。就算你没有犯罪,也照样可以合法的拿走你的任何东西,包括你的车、你的房子。举例吧, 有一个叫Zaher El-Ali的约旦移民,当年到了美国,兜里就500美金现金,靠着打苦工和做点自己的小生意,他在美国落脚了,成了美国公民,但是突然一天,警察把他的Chevy卡车给拉走了,原因? 他把车卖给了一个人, 新的买主在还没有付清账单的时候(所以,车主还是那位可怜的阿里先生)被怀疑酒后驾车,结果警察直接就把车给没收了,虽然可怜阿里先生什么违法的也没做,可是他的车莫名其妙“涉嫌”了一起案子,结果嘛, 阿里先生只好和那车说“永别”了。

  所以,各位千万要小心啊,说不定哪天警察叔叔看上了你的跑车,直接给你开个条子说“你这个车涉嫌在猴年马月运送过毒品”,然后他们开着去happy。 也说不定你刚刚买到的xbox360精英版被破门而入的SWAT抱起就跑,“你的xbox涉嫌一起银行抢劫案”, 这些完全是合法的。

  下面咱们看这个,Top5 警察能“猜测”你的车速,然后给你开罚单。

  设想下,你在美国俄亥俄州的高速上听着春哥和曾哥的合唱,突然警车咬住了你,示意你停车。

  你心惊肉跳的在路边等着警察过来,终于扶着手枪的警察叔叔敲开了你的车窗。

  警察: 你知道你开多快吗?

  你: 我不知道啊,大概也就40英里/小时左右吧?

  警察: 哦呵呵, 你逗俺咳嗽呢? 你过了100英里/小时~!

  你: 我了个测,真的? 证据呢?给我看看测速仪好不?

  警察: 我觉着是,我猜的。 好吧,这个是你的双倍罚单

  你: #$*#&%*&%#((!

  为啥? 从2010年六月开始, 俄亥俄州最高法院五比一通过了一条法律, 警察可以根据直觉猜测你的车速,而不再必须使用雷达测速装置为超速证据。

  越来越像史泰龙当年的一个电影,大街上的“警察”有着绝对权利,“I AM THE LAW”

  这个法律通过以后没几天,一个叫Mark Jenney的倒霉蛋就被警察的直觉给抓了, 原因?还能有啥,直觉的被超速了。 但是他拒绝支付罚单,这个官司一直打倒州里的最高法院,结果呢,付钱!或者进监狱! 所以, 这位被直觉测速的倒霉蛋乖乖的支付了罚单和法院费用。

  咱们再说下一条。Top4 无理由在酒吧逮捕你!

  再次设想一下这个情景, 一个炎热的星期三上午,你在一个酒吧里喝着冰镇柠檬鸡尾酒,一杯接一杯的灌着,屠杀着你的脑细胞,突然一群凶神恶煞一般的警察破门而入,把你按倒一顿警棍,在你惊骇着求饶,“别告诉俺父母”却又突然想到,你已经早过了合法喝酒的年龄, 那警察干嘛逮捕你呢?

  因为,在美国一些州有着非常“管的宽”的喝酒法律,例如德克萨斯,州政府认为他们州的酒后事故伤亡数字太高,所以,喝酒的人应该被“好好的管一管”了。 所以一条1993年的法律再次被启用,警察可以根据“直觉”和“感觉”来逮捕任何他们认为喝醉的人,而完全不需要有任何酒精测试证明来当逮捕你的证据。而且这条法律更让人费解的是,重点逮捕“同性恋和移民”,因为立法的几位官老爷觉着最容易喝醉的群体就是同性恋和移民。

  老规矩,咱们看个例子, 2009年六月, Fort Worth,德克萨斯, 警察在一个同性恋酒吧里逮捕了一群拉丁美籍的人,原因,同性恋+移民+正在喝酒+ 警察叔叔的直觉 = 逮捕,送进监狱。

  OK~ 咱们说了半天,也该进入精彩内容了吧,那么“Top 3”倒计时开始,

  Top3 的第三是什么呢? 嗒嗒~ 如果你拍摄到警察的话,警察可以立刻逮捕你!

  听着很恐怖啊, 如果哪天你拿个新买的相机去照相,无意中拍摄到了一个警察,那个警察冲过来把你“涉嫌”犯罪的相机归为他有的同时,还把你揍一顿外加送进监狱。 别忘了,警察叔叔的行为是合法的哟~

  在一些州,如果你想拍摄警察,那必须先去得到警察的允许才可以拍摄, 为什么? 因为立法的官老爷认为如果给民众随便拍摄警察的权利,更多的警察暴力照片,录像会进一步影响到警察的“威信和权利”, 更多的欺负移民和少数族裔的录像在网上传播是很让州政府头疼的公关噩梦。所以,索性通过一系列法律来禁止民众拍摄警察。 好一个“一了百了”的法律呀。

  一个叫Christopher Drew的芝加哥男子,因为在盗窃被逮捕,其实算是一个轻罪,但是这个倒霉蛋因为身上有个摄像机,拍摄到他被逮捕的过程,结果被重判15年。

  另外一个叫Anthony Graber的美国空军军官,在2010年3月的时候骑着心爱的摩托车兜风,结果被一个下了班的警察拔枪拦截到路边,指控他超速 (是不是这位下班警察叔叔的直觉,那就不知道了), Graber先生也承认自己确实超速所以也就认罪付了罚单,可是问题就出在他的摩托车头盔里, 头盔里有一个摄像机, Graber觉着好玩就把整个被警察拔枪拦截,开罚单的过程给放到了网上, 不到一个星期,一群swat在周末的清晨破门而入,把他给扭送到了监狱,原因? 咋。。。你还没反映过来? 这个倒霉蛋现在有可能被重判16年,就因为他的录像里出现了那个凶巴巴拿着手枪大吼大叫的下班警察。 (下班了你还拦截超速的。。。真会创收啊)

  TOP2的第二, 这个范围相对小了一点,只针对广大的女性, 如果你在美帝奢侈漂亮的首都华盛顿特区熘达,身上被警察搜出两个或更多的避孕套,那么,你就准备进监狱吧。

  为什么? 华盛顿特区新法律,为了防止“性工作者”的泛滥,任何女性如果带着超过两个以上避孕套的,都会被认定为“性工作者”,而被逮捕。

  这又让我纳闷了,那华盛顿特区每几天就出一次某某议员召了某大学学生那个那个的丑闻,那些金发碧眼的大学生怎么不被抓呢? 估计那些老的牙都松动的议员们自己踹着套套吧。

  若干个女权组织提交了抗议,说这个法律给警察更多的权利去骚扰女性,是对女性的歧视和不尊重。哦呵呵。。。

  这位大娘又要蹲多久的班房呢?

  啊,最精彩的来了。 TOP1的 Numer one!

  是什么呢? 是什么呢?

  那就是。 警察可以盗用你的身份去做任何事情! 而且还100%的合法。

  哦呵呵……你的身份,你的信用卡。。我来看看这个激情网站有没有犯法~ “ i love my job”

  盗用他人身份,在美国已经成了重罪,因为这个罪行泛滥程度之广,造成的负面影响,经济损失之大已经让美国国会都头疼的地步。但是。。。警察可以利用“办案”的利用来盗用任何人的身份去做任何事情。

  在2002年以前警察也不允许盗用任何人的身份,但是随着“反恐战争”的开始,“为了你的安全”口号下,新的法律被通过,警察可以用任何人的任何身份信息、驾照、社会安全号等等当作掩护身份来办案。设想下,你的身份被警察叔叔用来当打入黑帮内部的身份,结果,警察立功走人拿奖金,你在自己家门口被一群愤怒的黑帮杀手打成了筛子。。 你冤不冤啊?

  不过,根据报道,警察把掩护身份用的最多的地方是抓非法的黄色网站,色情窝点。。。不过想起来也够窝心,你从信箱里发现巨额色情网站的账单,身后出现满脸竖纹的老婆。。。

  举个真正发生过的实例吧, 一个叫Haley Dawson的女士,她的身份被卧底警察盗用,怎么用了呢? 一个卧底用Dawson女士的身份出现在一个色情俱乐部里,当艳舞演员,为的是引诱这个俱乐部的老板供出非法卖酒的罪行。 当真正Dawson女士的朋友用很诧异的眼光看着她的时候,她本人还蒙在鼓里。

  好了,就先写到这里吧, 咱们总共说了六种美国警察令人啼笑皆非又毛骨悚然而且还完全合法的特权。不禁让我们反思一下,这些特权真的有必要存在吗? 尤其是在一个自称向往自由甚至是“世界上最尊重人权”的国度怎么又能允许这些的存在呢? 在这个“用你的自由换你的安全”(your freedom for your security)的国家天天对别的国家说三道四的时候,我忍不住想起一句英文的谚语, A hypocrite is …But who isn’t? (“虚伪的人”是。。。谁又不是个呢?) <!-- Attachments -->
</TD></TR></TBODY></TABLE>

海格Z : 2013-01-11#28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TABLE class=newsfont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right><TBODY><TR align=center><TD height=53 width="100%" align=center>拍摄14岁女儿性交 女律师8罪成立<TABLE class=tab0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TBODY><TR><TD style="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line.gif)" height=1></TD></TR></TBODY></TABLE></TD></TR><TR align=center><TD class=mainf height=30 align=center salign="center">http://www.torcn.com 发表时间:2013/1/11 7:57:10 editor15 [关 闭] </TD></TR><TR align=center><TD style="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height=30 vAlign=top align=left><!--正文内容开始-->
[FONT=宋体][FONT=宋体]【多伦多在线】[/FONT]据([/FONT][FONT=宋体]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10日美联社电),一名美国女律师周四被法庭判定8项罪名成立﹐她带14岁女儿到加拿大﹐拍摄女儿与安省年轻人性交场面﹐被判定性剥削女儿﹑制作儿童色情图物等罪名。[/FONT]
[FONT=宋体]陪审团在一小时内就作出决定﹐认定43岁被告所有8项罪名成立﹐包括儿童性剥削﹑载送她的孩子越过边境来制作儿童色情图像﹑拥有儿童色情图物。[/FONT]
[FONT=宋体]联邦检察官周四最后陈词﹐播放一段被告的说话纪录﹐那是12月中多次监狱电话录音片段﹐其中充满露骨的咒骂﹐指她的女儿撒谎﹐害她被押。[/FONT]
[FONT=宋体]辩护律师莫伊尔(James Moir)辩称﹐被告未强迫或促使女儿﹐进行她所拍摄的性交行为。法庭没有公布被告女律师的姓名﹐以保护她的女儿。[/FONT]
[FONT=宋体]检察官卡卡瓦斯(John Kacavas)反驳说﹐政府无需证明被告「导致」女儿参与性行为﹐其中包括一段视频拍摄女律师替女儿口交。[/FONT]
[FONT=宋体]卡卡瓦斯说﹕「她所要做的﹐就是利用这名孩童﹐制作儿童色情图像。她性剥削自己的孩子。」[/FONT]​
[FONT=宋体]两名男子周三在庭上作证﹐他们在2012年多次与被告及其女儿性交﹐一人在安省尼亚加拉瀑布市﹐另一人在新罕布什尔州曼彻斯特(Manchester)女律师的寓所。两人都说﹐被告使用手机拍摄数次性交场面。[/FONT]
</TD></TR></TBODY></TABLE>

海格Z : 2013-06-21#29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李阳与前妻Kim的家暴离婚案近日又有了新动向。虽然今年2月法院已经判决两人离婚,认定李阳家暴行为成立,Kim获得孩子的抚养权并将得到1200万财产。但是李阳迟迟未履行判决。今天Kim网上透露昨日已向法院提起强制执行。Kim还晒出了李阳爆粗怒骂其变态的信息及强制分割财产的申请单。

李阳与前妻Kim离婚后,两人曾为了女儿的生日又重新聚在一起,Kim也表示原谅了李阳。两人看似已然缓和的关系,近日再次有了冲突。今日Kim在网上透露原谅只是除掉心头的仇恨,而不是疏忽法律的制裁,并贴出一段疑似她与李阳的对话言论,“你可以原谅某人并把他的所作所为向警方汇报,你可以原谅某人并与他对簿公堂。这个人也许会说‘我以为你原谅我了呢!’,而你的回答是‘是的,我确实是原谅你了,但是你犯下了罪行,你违法了。这就是你必须承担的后果’。” 随后Kim晒出了李阳爆粗怒骂她的微信截图,以及其申请强制执行分割财产的申请单。在微信中李阳怒骂Kim:“极度变态!”、“去死吧”、“自卑的美国婊子”,不过Kim只是晒出了李阳怒骂其的信息,具体前后的谈话不得而知。Kim称她昨天已向朝阳法院执行部申请强制执行分割财产:“你可以原谅一个人,但还应该追寻法治和公平。所以,昨天在朝阳法院执行部我是这么做了。如果一个人有23套房,他能付离婚判决。我不愿意听借口,我不愿意听脏骂话。离婚判决,保护令都是法律。李阳自己说:‘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无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据朝阳法院通报,李阳前妻李金(KIM)已向法院提起强制执行,涉案财产共计1175万余元。 <!--bodyend-->

海格Z : 2013-07-22#30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说话时“鸡同鸭讲”、“打太极”并非易事,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弦外之音。稍不注意,网上的某条信息就可能把警察招惹来了。
(德国之声中文网)"我虽然以讽刺著称,却也从未想过要在纽约港竖起座自由女神像"。尽管爱尔兰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如此犀利地批评美国的"自由精神",他当年入境美利坚时可一点问题都没有。
不过或许是因为20世纪初的边境官员尚无全面的入境检查纪录,萧伯纳才得以侥幸过关。如今每位游客都要接受系统检查,甚至一些无伤大雅的言论也被官员们推测出险恶用心,最近萧伯纳的一位"老乡"就经历了类似遭遇。
维护国土安全
在洛杉矶机场,这位爱尔兰年轻人被美国国土安全部门(DHS)禁止入境,原因是他曾发过一条具有讽刺意味的推特(Twitter)信息。其本人表示,信息内容和美国无关,他通过推特向自己的粉丝表示,他将"在洛杉矶大举庆祝",具体措辞是:"把玛丽莲·梦露从坟里挖出来"和"摧毁美国"。不过海关官员们可没有体会到信息中的幽默成分,年轻人被扣留了12个小时。
美国入境安全检查
"我建议尽量不要使用类似语言,即使它们只是讥讽揶揄",汉堡专业从事电子信息法的律师罗迪凯特(Klaus Lodigkeit)说。"美国几乎储存所有的电话信息,很多网上信息,并制作副本备份。当发现一个人名字或者网上昵称与类似可疑信息相关时,会认为其可能危及美国国土安全。因此在发表类似言论时要格外小心。
冒失的少年
网络上轻率的发言不仅会在机场入境时招致麻烦。不久前在佛罗里达将黑人青年马丁(Trayvon Martin)打死的美国协警齐默尔曼(George Zimmerman)被无罪释放。伊利诺伊州小镇锡安的一位15岁少年在网上发帖称:如果齐默尔曼被无罪释放,自己将射杀锡安的所有人,并像齐默尔曼一样逍遥法外。
很快当地警方将这位少年拘留。经检查,警方发现少年不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他没有武器,也没有获得武器的途径",警方声明表示。
是疯还是蠢?
18岁的美国少年卡特(Justin Carter)就没那么幸运了。据他父母表示,他和网友一起玩在线角色扮演游戏时发生矛盾。当别人在脸书(Facebook)上指责卡特"傻了,疯了,脑子坏了"时,卡特回答说:"是啊,我确实脑子坏了。我现在就带着枪去学校里把学生们都杀了,然后挖他们的心吃"。
说完这话,卡特立刻意识到此语会被误读,因此他连忙打了个笑脸符号("LOL")并解释是在开玩笑("JK")。尽管如此,他还是为此坐了好几个月的牢。现在的他终于被保释,但仍然面临继续监禁的处罚。
"如果具体威胁人身安全的信息在网上出现,类似威胁言论将受到刑事处罚",电子信息法律师罗迪凯特称。"当事人可能被判刑,而且在威胁解除前都将处于审查程序中。"
反对网络监听的海盗党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在美国或者德国,安保部门是否有权监视私人通讯?石勒苏益格 - 荷尔斯泰因州海盗党的发言人汤茨(Mario Tants)认为没有。"在上述案例中,美国安保部门并没有监视当事人的通讯,而是得到了作案者或者疑似作案者周边的举报。收到举报后,安保部门当然要全力以赴进行调查。"
"NSA间谍保护协会"事件
近来德国的类似事件更为滑稽。在社交媒体脸书上,28岁班格特(Daniel Bangert)发出"散步邀请",呼吁网民到黑森州达姆施塔特附近的一处美国办事机构一起"探索发现和监控",选择那里的原因是据说美国国家安全局在该处设有地下办公室,而邀请文字中不无讽刺地使用了"NSA间谍保护协会"的字样。
驻扎德国的美国军事警察可没体会到其中的幽默意味。他们通知德国安全部门,清晨找到班格特进行调查问询。德国政府安全部门也出动了,问了他些有关 "政治观点"的问题,班格特表示。
"我们抱怨的正是这一点",海盗党的汤茨说。"以后每个人随便在哪里写点什么,警察就可能上门,或者招来宪法保护的人。我们认为,目前这个国家几乎已进入监控状态,这是个大问题。"
作者:Marcus Lütticke 编译:万方
责编:李鱼



DW.DE



wuxiangjing12 : 2013-07-22#31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为什么中国城这么衰

海格Z : 2013-07-26#32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美媒:"拼爹"现象盛行 普通青年难实现"美国梦"

京港台时间:2013-7-26 11:14|消息来源:广州日报 |网友评论 8 条 | 我来说几句|

<!--[diy=diysummarytop]-->
<!--[/diy]--><!--[diy=diysummarybottom]-->
<!--[/diy]--><!--[diy=diycontenttop]-->
<!--[/diy]--><TABLE class=vwtb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TBODY><TR><TD id=article_content>
  近日,一篇《你的爸爸是谁?》的评论在美国媒体上刊登,引发热议。文章称在美国要成功,必要因素是拥有成功的父母,直指“拼爹”现象在美国盛行,而要实现“美国梦”并不容易。

  本报讯 美国《纽约时报》21日发文章称,渥太华大学经济学教授迈尔斯·乔拉克指出,努力工作和坚持到底总是成功的因素,但不平等待遇让情况发生改变。拥有成功的父母成为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甚至必要因素。

  迈尔斯·乔拉克教授研究发现,与加拿大的孩子相比,来自美国最高层和最底层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留在原来的阶层。如果父亲的收入在顶层的10%,他抚养的孩子超过四分之一长大后仍然能进入顶层10%的行列。而如果父亲的收入在底层的10%,他抚养的孩子有一半将来仍然属于最底层10%的行列。

  迈尔斯表示,一个高度不平等的时代让富人拥有更多资源提升其后代的能力,也让他们更有动力这样做,因为他们的孩子会更加受益。对于富人来说,基于努力、才能和罚赏的美国梦仍然存在,所以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发挥自己的文化和政治影响力去支持美国现有公共政策的改变。

  22岁小伙当杂志主编

  据迈尔斯·乔拉克教授称,根据2006年的一份研究,美国有一半的工作是靠家人、朋友或熟人介绍的,通过“上一代男性亲戚”找到的工作其收入更高,这些人本身认识雇主,充当介绍人。

  迈尔斯·乔拉克教授举了一个例子,今年22岁的格斯·温纳掌管了《滚石》杂志网站Rollingstone.com,而这一工作是他爸爸给的。但该杂志创办人和发行人詹恩·温纳很快打消了外界对他儿子任命过程的疑虑。他向批评者保证,他儿子非常有才干,在上任前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然而,格斯今年才22 岁,并且刚刚大学毕业。

  另外一起“拼爹丑闻”发生在2009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郡,郡政府二把手莎伦·哈珀把她未来女婿安插到了郡消防部门一个职位上,而且月工资还高出这一职位标准近千美元。这则丑闻由《洛杉矶时报》报道曝光,莎伦·哈珀遭到撤职与降职、减薪处理,最后以提前退休收场;而她女婿则被调换职位,以适应他的薪资水准。

  占领华尔街凸显财富差距


</TD></TR></TBODY></TABLE>
- See more at: http://www.backchina.com/news/international/2013/07/00254092.html#sthash.8p5v0V4Z.dpuf

海格Z : 2013-07-26#33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据外媒7月23日消息,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一对新婚夫妇因为在公园内以做爱的方式来庆祝新婚而被判入狱30天。 家 园 网
据悉,现年23岁的新郎山特•拉米莱斯和31岁的新娘米娅在公园举行了婚礼,并且在亲友和新娘5岁女儿的见证下,在一棵松树旁做起爱来,以庆祝新婚之喜。这一幕吓坏了周围的少年,于是他们向警察报告了此事。 56.ca,加拿大家园
当警察抵达现场并勒令二人停止这种粗俗行为时,夫妻二人又继续了一会儿,才笑着穿上衣服。他们也因此犯下“公然猥亵罪”,被判30天监禁的刑罚。

海格Z : 2013-07-27#34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闽籍妇女曾淑朱有感同胞们守望相助,激动流泪。

  


  青年圣鹏协助警员史边塞查案。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25日在美国纽约8大道,一名闽籍妇女当街遭两名持刀西裔劫匪抢劫,随后10余名华裔男子穷追在逃劫匪,协助警方在半个街口外将两嫌逮捕。

  这宗华裔民众助警擒匪案件受到警方高度赞扬,不少旁观华裔民众对侨胞们发挥守望相助精神也备感自豪,而被劫闽妇则喜极而泣,泪流满面说,如果没有同胞相助,可能命都没了。

  案件是于25日下午4时许发生在位于8大道55街的大通银行前,被劫闽妇是曾淑朱,当时和丈夫一同到8大道办事,丈夫正在附近停车,而她则沿着55街,准备步行过8大道。

  闽妇劫后喜极而泣

  她说,就在她走在大道中时突然发现有人从后冲前,一人抢了其手中握着的iPhone,另一人则试图抢劫其另一只手拿着的背包。

  她说,她在惊慌中立即高喊抢劫啊!抢劫啊!两劫匪见抢劫不遂便立即沿着55街朝7大道的方向奔跑。

  目击者形容,这时先后3、4人随后穷追,随后至少有10余名华裔男子在后追赶,在闽妇继续叫喊下,55街从7大道的方向又有多人从街道另一段追下来。

  华青将匪压在车旁

  就在其中一名劫匪奔跑至55街752号的住宅前时,一名闽籍青年圣鹏正好在该住宅前停下轿车,圣鹏回忆,当时他刚停好车下车后听到追赶脚步声,这时他只见到一名劫匪在车旁走过。

  他说,身高近6呎的他毫无顾虑,立即动手将该少年劫匪按在其汽车上,一直等到警员来将他押上警车。来自72分局的四部警车在数分钟内开到现场,成功在附近逮捕另一名成年西裔劫匪。

  险被劫的曾淑朱在两匪被警逮捕后激动得泪流满面,她说,被劫走手机后在场看到数十人拔刀相助感到十分感动,她激动说,劫匪有刀,如果没有侨胞相助,恐怕没命了!

  警赞扬侨胞守望相助

  曾淑朱说,她随后跑到上述住宅前,在一部停泊着的汽车车底下找到被劫匪丢下的iPhone,拾起来打电话给丈夫。

  超过10名来自72分局的警员在拜乐(Sgt Boyle)的率领下到场追查,捕获劫匪的警员是史边塞(PO Spencer)。多名协助警员逮捕劫匪的华裔,包括上述的圣鹏一直留在现场,警员们纷纷形容,两匪被捕是华人侨胞们的功劳。

  两名被捕的西裔劫匪一人未成年,另一人则是成年,他们被送返警局遭盘问,料将被控罪。



   网编:紫气东来 

【新闻速递首页】【近期热门新闻】【缘聚美国社区】     
加拿大最新生活信息: (点此查阅更多信息) 发布信息(免费)
【求租】 温哥华 / Apple Earpod 全新苹果耳机 ... 【商家】 温哥华 / ▂▃▅▆A级电脑维修,免费评估,病毒查杀...
【招聘】 渥太华 / 工作机会招聘 【租房】 多伦多 / 二楼雅芳平租
【招聘】 多伦多 / 石场请人 【二手】 温哥华 / 超级15元无敌计划 200分钟/无限短信...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一对中国母女游客在菲律宾猛追抢匪登上报纸(图)
 ·美国39岁女律师烂醉 脱内裤逼警察舔下体(组图)
 ·韩国另类审美标准让美国女人受不了:辞职回家(图)
 ·海豹队员退役后变性成“摩登”女郎 前队友鼓励(图)
 ·美国醉酒男驾车车震遇车祸 女伴赤身被弹出车外(图)
 ·纽约长岛严打淫业 104名嫖客遭起诉 最长者已79岁
 ·美富豪痛批美国伊战空手而归 中国却赚到石油(图)
 ·在美留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多数中国文科生毕业海归
 ·美国67岁华裔老翁后脑中枪 倒毙于自家车库中(组图)
 ·美国研究:开放式办公环境更易生病 工作效率低(图)
 ·恐怖组织称将再对美国发动袭击 美国务院将悬赏缉捕
 精彩网站推荐:
 ·股市休市?可转战汇市。免费下载电子书入门
 ·天天养生:数百美国名厂保健品,超低价直销欧美中港台!
 ·快来看一看国内 NO.1 的网络商城都卖些什么;
 ·国内热门游戏卡-Q币卡-VISA信用卡Paypal在线支付;
 ·最精彩的博彩网站 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
 ·美国大药厂300多种健康产品直销,保健品全部特价!

海格Z : 2013-08-09#35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视频截图

   据英国《每日邮报》8月7日消息,一段视频显示,美国俄勒冈州一名警察在执行任务时遭到一名10岁男孩咬手反抗,这名警察明显扇了男孩一个耳光。该警察的行为遭到围观群众的强烈谴责,但警局回应该警察的行为“冷静专业”。

  当时他正将一名10岁小男孩带离他的母亲,小男孩和28岁的母亲长期生活在门罗公园的一辆房车上,从未进过学校,也不识字。法庭宣判该小男孩的父亲拥有单独监护权。当警察到达现场的时候,小男孩母亲的朋友叫男孩立即逃跑,还有一人拿出手机,拍下当时对抗的情景。

  当时该警察拖着男孩往警车方向走,警车里男孩的父亲正在等待男孩。男孩叫喊着车里坐着的并非他的亲生父亲,并咬了一口警察的手,挣扎着要逃走。警察于是扇了男孩一个耳光,男孩嚎啕大哭。围观上来的群众厉声喝道:“你不能打他,他只是个未成年的孩子!”

  据这名警察就职的尤金警察局方面的解释,该警察的行为十分沉着且专业,即使在被男孩咬了一口后,他还是展示出了他的专业精神。但据尤金警察局消息,该警察的手只是轻微受伤。

  该男孩的父亲实际上拥有对男孩的单独监护权,但之前男孩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这一行为与法庭几年前的宣判结果不符。相关部门表示将进一步调查此案。

海格Z : 2013-12-07#36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http://www.dushi.ca/tor/news/bencandy.php/fid10/lgngbk/aid120959
幼女3岁被性侵 华裔母女惨遭非汉凌虐20年

<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9%"><TBODY><TR><TD style="COLOR: rgb(153,0,0)" align=center></TD></TR></TBODY></TABLE><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9%"><TBODY><TR><TD style="COLOR: red" align=left></TD></TR></TBODY></TABLE><TABLE style="BORDER-BOTTOM: rgb(204,204,204) 1px solid; MARGIN-BOTTOM: 8px"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9%"><TBODY><TR><TD align=center>发布 : 2013-12-07 | 来源 : 星岛日报 | 字体: [ ]</TD></TR></TBODY></TABLE><TABLE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TABLE-LAYOUT: fixed" class=content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9%"><TBODY><TR><TD align=center></TD></TR><TR><TD class=content_word align=left>[FONT=宋体]
■阿芳幼女称,被姦后又遭勐击左眼8下,她向记者描述逃跑时触目惊心的过程。​
■阿芳向记者讲述两名女儿被暴打的经过。图片:张政​
■三母女和非裔男都睡在这个一片狼藉窄小的睡房里。​
■幼女指着木门描述,当时有人为了阻止她逃跑,一下子把门撞烂。​
三藩市湾区传出华人三母女惨遭一非裔男子折磨软禁的惨案。原籍潮州的华妇声称20年前被丈夫抛弃,带着一对年幼女儿走投无路之下,被一名陌生非裔男子「我会让你们过得更好」的甜言蜜语诱骗,孰料从此开始漫长的噩梦。
本报记者张政图文报道
在东湾圣巴勃罗市(San Pablo)居住的59岁华裔妇人阿芳(化名),报称遭其同居非裔男友暴虐对待20年,当她忍无可忍于上周日协助幼女逃出后,经过连日的漂泊,三母女目前已经回到原来的住所。不过阿芳心中仍然充满恐惧:「我留在这里,他(男友)会杀死我的!」。

二十多年前,阿芳移民来美之后,与丈夫诞下两个女儿,原本一家乐也融融,但由于丈夫赌博、酗酒成性,阿芳和两个女儿受尽煎熬,两夫妻最后以离婚收场。丈夫离开了,阿芳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孤苦无依。

人在最无助的时候,也最脆弱。阿芳向记者忆述,20年前到水果摊买橘子,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这名非裔男子。阿芳说,男友当年知道她的遭遇后,很同情她们三母女,也表示自己很乐意帮忙。慢慢大家熟络起来,阿芳也觉得有个男人扶持一下,生活会过得容易一些。就这样,在两人相识不久后,其男友便搬到了阿芳位于三藩市市府广场附近的家,与阿芳同住。刚刚经历离婚之痛的阿芳,似乎又重新看到了一缕曙光。

幼女3岁遭性侵

但这缕曙光并没有持续很久。据阿芳幼女称,同居1年后,非裔男便性侵犯了当时只有3岁的她。幼女报称自己经常遭遇非裔男暴打、又用言语恐吓她。幼女外出买食物,也需要在规定的很短一段时间内回家。不然可能又会换来一阵暴打。

幼女还称,自从十年前在6年级辍学后,母亲的男友便多次强姦她,她在卧室里比划着形容,「每次他强姦我的时候,我就麻木地望着窗外啼叫的鸟儿,心想,为什么它们能够那么自由,与同伴玩耍,而我却被困在这个鬼地方?」。

阿芳目前在一家华人超级市场负责打价的工作,她在那里已经工作了11年。由于阿芳近几天心神恍惚,当昨天记者採访时阿芳仍然在家,并表示自己无法把心定下来,不愿意前去上班。

阿芳一家在约10年前从三藩市搬到圣巴勃罗居住。他们就住在圣巴勃罗警署的旁边。为甚么被欺负超过10年,警署又在住所旁边,却迟迟没有报警,把自己和两个被虐的女儿拯救出来?

阿芳解释,自己一个人带着两个女儿,说走也不知道可以去哪儿。所以便又留下来了。「但这一次他真的折磨得我们太惨了,我已经无法忍受。他以前不是这样的,他以前很帮我们的。」,说着说着,阿芳又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阿芳声称,其实由于男友对她们的粗暴行径,上年他便曾经被警察带走,但由于两名女儿都不敢站出来指证,男友在3天后释放。


[/FONT](加拿大都市网专稿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TD></TR><TR><TD align=center><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20><TBODY><TR><TD class=page1 noWrap></TD></TR><TR><TD style="HEIGHT: 30px; FONT-SIZE: 15px; PADDING-TOP: 20px" vAlign=middle align=left>关键词:华裔母女 非洲裔男子 虐待
</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海格Z : 2013-12-09#37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在西班牙旅行期间,收到一位好久没联系的美国旧友的电子邮件,坚持要同我通话,我搜索了一下估计他想讨论的防空识别区、美国轰炸机以及拜登访华的新闻,然后把所住西班牙酒店的电话号码发给他。[/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电话接通后,他连寒暄都省了,马上问了我一个问题:你们高考先是要降低英语科目的分数,现在又听说要取消英语统一考试?你怎么看?[/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我愣了一下,说,好像是吧,我不是太清楚,也没什么看法。回答完后,我等他提下一个问题,没想到,他在这个问题上紧追不舍,询问这个改革是怎么出笼的,符合中国的开放政策吗?中国会不会就此退回到闭关自守的时代?今后同美国的交流会不会减少?杨先生怎么看这个问题?……[/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哇,多大点事儿,问这么多问题?这哥们不提最近热得发紫的拜登访华,不提钓鱼岛,好像压根儿没听说过防空识别区似的,只是继续专注地追问我根本不关心的高考外语考试改革。[/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一开始我还有气无力地应付两句,但听他的语气和连珠炮似的问题,我突然狐疑起来:这哥们同我可是在研究国家战略与中美关系时就熟识的,他研究的都是美国的全球战略,包括“冷战”与“和平演变”,咋突然对中国高考感兴趣了呢?不可思议啊。[/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我直言不讳地问他,是不是要写什么文章,为什么突然对这个鸡毛蒜皮的事感兴趣,这可不像你老兄啊。[/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他沉吟了一会,说,他担心降低英语分数甚至取消英语统一考试,会影响未来中美关系,他说,中美关系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靠民间往来维系,而全部的中国学子把英语像数学一样重视就尤其重要。他还说,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把英语同自己的语言(指语文)以及数学置于同等重要地位的国家,他认为这是邓小平英明之处,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功奠定了基础……[/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短短几分钟,老杨头那曾经干过特殊工作的大脑立马被“激活”了:首先,这哥们并不亲华也不太关心中国国内事务,他是研究美国大战略的;其次,我们过去三年只是有邮件来往,探讨的也都是美国战略,连那些大事,也没有重要到要非通电话不可的地步;第三,他谈论中国高考英语改革的严肃认真劲头,透露出急迫与不耐烦感,太明显地暗示中国的高考改革与其说损害了中国利益,不如说也损害了美国利益。[/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于是,我开始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或者说我假装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想一步一步引导他说出自己为何对外语退出统一高考的改革如此感兴趣。[/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果然,谈论不到20分钟,他就透露了更多:他关心高考的改革,虽然也有从中国对外开放以及中美交流出发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外语改革,将在国民教育中无形地调低对英语国家的重视度,同时,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将不一定是学习英语出身的——那些从小学习英语的,未来出国留学几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会选择去美国、澳洲、英国、加拿大和新西兰。[/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尤其是后面这一点,对于一个以人才立国的国家,难道不是比钓鱼岛更迫在眉睫的“大战略”问题?中国高考改革对美国未来在吸引人才上造成的“潜在”损失,恐怕是无法估量的。加上他毕竟是上个世纪研究对华“和平演变”政策的重量级人物之一,中国人都不学英语了,一旦美国越过防火墙与政府同中国普通人对话,那不是对牛弹琴?[/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我把自己的猜测直言不讳地说出来,他支吾了几句,辩解说,对美国是有损害,但对中国的损害难道不是更大吗?我说,那可未必![/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潜在的人才大国,留学对象集中在几个总人口数加起来也只不过四亿多的英语国家(不包括以英语为主的印度),还有比这更好的单向“资源输出”?在“人才”成为当今全球各国最紧缺资源时,唯独英语国家美国、澳洲、英国与加拿大从不缺人才,恐怕同中国改革开放后实行的这一全民学英语的考试制度不无关系吧?中国的学校成了几个英语国家的“人才加工厂”。[/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全民学英语当然不是坏事,西方其他国家也大多选择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尤其在中国长期闭关自守多年后,全民学习作为世界各国之间交流排在第一位的英语,更是理所当然,对中国同世界沟通立下了汗马功劳。[/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世界也多样化了,还把一种单一的语言作为全国学子们的唯一选择,且放在同数学与本国语言同等重要的地位,恐怕就有些说不过去了。[/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就拿我刚刚离开的西班牙来说吧,全球有五亿人说西班牙语,大概有近20个国家把西班牙语作为第一语言。西语世界不但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中国今后同西班牙以及一些讲西班牙语的南美国家交往一定会越来越多,需要更多西班牙语人才。[/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我认为避免在语言学习上一刀切,且不要让中小学生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学习单一一门外语上,弄得孩子功课压力太大,也没记住多少单词。我认为,应该鼓励进入中学的有条件的同学选择除英语之外的其他外语,大学本科学习外语时更应多样化一些……[/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上面这些是从文化、语言学习上出发的,至于从国家利益考虑,那是新成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嘛。总之,一个大国,不应该在语言学习上太过单一,从而无形中对美国等英语国家有过多的“依赖”,单向输出太多的人才,无形中限制了中国同其他更多国家的交往与交流。[/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杨恒均 2013.12.8 北京 “西班牙日记”之四[/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参考阅读:[/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西班牙日记之一:[/FONT]中美之战,打还是不打?[/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西班牙日记”之二:[/FONT]天空、火腿、邮局与教堂[/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西班牙日记之三:[/FONT]在西班牙听闻曼德拉去世想到的三点[/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
[/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西班牙最近公布了投资买房办理定居、移民的政策,有想了解的,可以些邮件到如下信箱:bao19741020@gmail.com[/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

[/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伴你走过人间路》,这是一本我自己都无法翻阅的书。感谢网友帮我集结成书,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这本书上半部分收集了从接到母亲得癌症的越洋电话到我看到她老人家化作一缕青烟融入到蓝天中的纪实文字《伴你走过人间路》;下半部分收录28篇写父亲母亲、披露自己内心情感世界,以及对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家国天下情怀。我推荐给那些想与我沟通的朋友阅读。阅读这本书,你就有如同我坐在炉边促膝谈心,有如牵着我的手在林中散布,有如在夜晚躺在山岗上一起数星星……[/FONT][/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FONT=宋体]京东:[/FONT]《伴你走过人间路》[/FONT]
[FONT='hiragino sans gb w3', 'hiragino sans gb', arial, helvetica, simsun, u5b8bu4f53]亚马逊:《伴你走过人间路》[/FONT]





<!--wumi start-->
您可能也喜欢:
对抗,不会增加美国对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影响力
美国顶级名校为何​拒录中国高考状元
中国经济已承担不起失败的改革
债务危机:美国改革进入深水区?
新年寄语:中国经济改革何处去




<!--wumi end--><!--130912a begin-->
javascript:;

23




<!--130912a end--><!--weibo start--><!--weibo end-->上一篇 << 世上变法,并非一定从流血开始

海格Z : 2013-12-09#38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沙祖康怒斥国人被西化盼明天就亡国
大中小2013-12-07 21:53:57转发TwitterFacebook打印投稿电子报

【多维新闻】曾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大嘴”外交家沙祖康12月7日在出席一次年会时仍旧“炮火”不断。他怒斥国人总是以为“美国的月亮就一定比中国圆”,而实际上美国至少和中国一样坏。国人总是说中国明天就灭亡,他认为这是西方搞分化的荒唐结果,令其震惊。
沙祖康是12月7日出席中国的民族主义报纸《环球时报》举办的一个题为“中国改革劲,亚太变数多”年会时发出上述言论的。他说,自己在国外住了多年,每天和美国人摸爬滚打,美国这些西方国家,谈到中国时充满信心和希望,可是一些中国人,却把中国说得简直明天就快灭亡了,让我震惊!搞西化、搞分化,荒唐到了什么程度了!
沙祖康怒斥说,美国的月亮就一定比中国圆?美国就那么好?我在美国打了几十年的交道,我切身的体验感觉到,他们不说混账,至少和中国一样坏!他说,中国成绩很大,问题也很多,但那是高速爬坡前进中发生的问题。他说,他觉得中国充满了希望。
习近平上台的这一年来,中共的确明显强化了对西方普世价值以及宪政民主等思想渗透的主动出击。而就在稍早前,一篇充满民族主义情绪的贴文《没有了祖国你将什么都不是》受到官方舆论喉舌的力荐,在大陆网络盛传一时。该文以萨达姆、卡扎菲、穆巴拉克为例,称虽然他们被美国所主导的势力赶下了台,但是伊朗、利比亚、埃及今天仍然战乱不断,因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警惕了,任何时期的社会动荡最受伤害的就是老百姓,不要被西方反华势力利用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主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才是每个公民要形成的共识!”文章还称,“现在微博、微信上造谣生事,诋毁攻击共产党的文章不但有观点、有数据、而且成系列化”。
沙祖康1947年出生于江苏宜兴贫苦农民家庭,197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英语系后进入外交部工作,先后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中国常驻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大使、外交部军控司司长、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的代表和大使,是中国一系列重大军控和裁军倡议的设计者之一,2007年2月被任命为最新专题
三中诞生第五权力机构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横空出世。 相关新闻
世贸组织多哈谈判出现历史突破 美华人母女遭黑人软禁性侵20年 日本参众两院要求中国撤销防空区 美防长强调伊朗威胁 称将保持在海湾军事存在 联合国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
有关沙祖康的“泼辣”轶闻不少。比如,他曾经和美国卫生部长在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的大会会议室外差点打起来,两个人都动了手,互相推搡,因为旁边的人拉架,才没有大打出手。2010年被爆出沙祖康酒后向秘书长潘基文耍酒风,事后,沙祖康澄清说,“联合国穷的跟孙子似的,你这点酒我一个人喝了,我也喝不醉呀。说酒后醉后大骂,我不醉也可以骂呀,我要骂人的话,我要醉后骂干什么呀,我又不是傻瓜,对不对,酒壮怂人胆,我胆子大的很。”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3-12-07/59354776.html

海格Z : 2013-12-24#39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斯诺登专访:使命已经完成(图)
加拿大家园 iask.ca 2013-12-24 06:11 来源: 南华早报 作者: 点击: 2429 次



<STYLE> .Zzi639 { display:none; } </STYLE>
i a s k . c a
斯诺登在莫斯科(Barton Gellman 摄) 56.ca,加拿大家园

进入俄罗斯避难近半年,斯诺登首次亲身接受《华盛顿邮报》连续两天的马拉松式独家专访,透露走上泄密之路的心路历程和美国情报、立法、司法机构的系统性失声渎职。 加 拿 大 家园网


斯诺登对记者表示他的使命“已经完成”。“对我来说,从个人满足的角度,使命已经完成了,”他说,“我已经赢了。在记者们可以开始他们的工作那一刻,所有我一直努力试图完成的事情都得到了正名。因为,记住,我不想改变社会。我想给社会一个机会,决定是否要改变。” 56.ca,加拿大家园

斯诺登还再一次强调,他和俄国之间没有协议,也没有把文件泄露给中国情报人员。“如果我逃了,我是从政府逃向人民。”斯诺登说。 家 园 论 坛
以下为专访翻译全文: 加 拿 大 家园网

熟悉的声音在酒店电话那头响起,毫不啰嗦:“你的钟具体几点?” 56.ca,加拿大家园


他对了一下表,描述了见面的地点:“那儿见。” 加拿大 家园网

爱德华•斯诺登(EdwardJ.Snowden)在约定时间单独出现,混迹在一群当地人和游客当中。他伸出手握了一下,然后用肩膀指了指要去的方向。不久,他就带着他的访客到了一个远离公众视线的安全地点。 56.ca,加拿大家园
这个超过14个小时的访问是他从6月份到达此地以来第一次亲身受访。斯诺登没有拉开窗帘,也没有走到外面。俄国在8月1日给了他暂时庇护,但斯诺登仍然是情报机关的重点目标。 加拿大 家园网

今年暮春时分,斯诺登给了三名记者来自美国国安局的高级机密文件,他曾是国安局的合约工程师。之后是署名,乃至数百的曝光文章,全球各地的新闻机构都在报道他的故事。国会要求解释,新的证据让旧的的案件重审,奥巴马政府不得不解密数年来一直努力保密数千页的文件。 家 园 论 坛

这些文件的曝光让人们看到一个全球监控系统,这个系统自2001的“911”恐怖袭击之后全面铺开。秘密司法机关让美国国安局可以在覆盖全国民众的电话、互联网和地点纪录中无孔不入。其中一份被泄露的演说幻灯片称,国安局的“整体哲学”是“照单全收”。 iAsk.ca

在《华盛顿邮报》和《卫报》的第一次曝光之后半年,斯诺登同意深入回顾他的选择的根源和反响。在两天内几乎不断续的对话中,他显得放松而活泼,吃着汉堡、意粉、冰激凌和俄罗斯糕点。 www.iask.ca

斯诺登描述了很多为情报机关工作,以及在俄罗斯像一只“关在家里的猫”一样生活的小片段,但他一直将对话带回关于监控、民主和他曝光的文件的意义。 加拿大家园,www.iask.ca
“对我来说,从个人满足的角度,使命已经完成了,”他说,“我已经赢了。在记者们可以开始他们的工作那一刻,所有我一直努力试图完成的事情都得到了正名。因为,记住,我不想改变社会。我想给社会一个机会,决定是否要改变。” www.iask.ca
“我想做的只是让公众可以在他们如何被管治的问题上有发言权。我们很久之前曾经取得这方面的一定成就。现在,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扩大成果。” 56.ca,加拿大家园

如盲人在途 家 园 网


斯诺登是一个很有条理的思考者,以工程师的模式解决问题。过去他发现,一台危险的公共监控机器正在毫无监察规管之下生长。他说,国会和外国情报监视法庭的闭门监督是“判断的坟墓”,因为判决被监督对象国安局操纵。保密判决建起高墙,阻止公共辩论。 加拿大 家园网


要推翻这些高墙将是攻击墙内无处不在的种种定规的壮举。有人必须避开安检,窃取秘密,与记者进行不被跟踪的联络,并给他们足够的证据来报道故事。 i a s k . c a


美国国安局的工作是“信息统治”,即用其他人的秘密来塑造事件。29岁的斯诺登在国安局的主场将它打败。 加拿大 家 园 网


斯诺登说:“你知道你在这条路上是个盲人,没有任何模式可以参考。”他没办法知道公众是否和他有同样的看法。 本 文 来 自 加 拿 大 家 园 网

“但如果你把这条路与其他选项——即不作为——相比,你会知道有一点分析比完全没有好。因为即便你的分析结论是错的,观念的市场会容许错误。如果你从一个工程的角度——迭代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情形很清晰,你必须尝试,而不是什么都不做。” 加拿大 家 园 网
用他自己的话说,斯诺登的胜利已经超越他的野心。一向习惯监视别人而非被监视的美国国安局也面临审查,这是上世界70年代——或有史以来——头一遭。 www.iask.ca

国会、法庭、大众文化、硅谷和世界各国都感受到了层叠效应。互联网本身的基本结构现在遭到质疑,巴西和欧盟成员正在考虑将有关数据从美国领土撤出,而美国的科技巨头,包括谷歌、微软和雅虎,都采取行动防止政府收集数据。 www.iask.ca


数月以来,奥巴马政府官员不断攻击斯诺登的动机,称国安局的工作被选择性的泄漏和误读歪曲。 加拿大 家 园 网

12月16日,美国打了一场如果没有斯诺登事件就不会开庭的官司。美国地区法院法官理查•利昂(RichardJ.Leon)在判词中形容国安局的权力“几乎是奥威尔式的”,而国安局大规模地收集美国本地电话记录的行为可能违宪。 加拿大 家园网
翌日,在白宫罗斯福厅,一群来自老牌电话公司和新晋网络公司的管理层告诉总统奥巴马,国安局对他们网络的入侵威胁美国信息经济。第二天,奥巴马任命的顾问小组建议对国安局实施新的实质性制约,包括停止收集国内电话记录的“棱镜计划”。 加拿大 家 园 网
政府问责计划(GovernmentAccountabilityProject)的简瑟琳·拉达克(JesselynRadack)是斯诺登法律顾问之一,她说:“这个星期是转折点。” 家园论坛,forum.iask.ca
他们选了我 家 园 网
6月22日,司法部展开对斯诺登涉嫌间谍和偷取政府财产重罪的刑事指控调查。这堆干巴巴的罪名丝毫看不出美国国内的愤怒。 本 文 来 自 家 园 网
在情报和国家安全系统中,斯诺登被视为不计后果的破坏者。 加拿大家园,www.iask.ca
在7月举行的阿斯本安全论坛(AspenSecurityForum)上,一名四星军官坐在一个他知道曾与斯诺登联络的记者旁边,这名军官会议全程都非常激动。走之前,他转过身,指着记者愤怒地说:“我们没有再来一次911”,因为情报让作战人员可以先找到敌人。“你什么都不懂,直到你必须扣动扳机,直到你不得不埋葬你的人民。” 加拿大家园论坛

不少人认为,斯诺登违反了保密协定,这似乎是一种背叛。美国国安局局长基思·亚历山大(KeithAlexander)和国家情报总监小詹姆斯·克拉珀(JamesR.ClapperJr.)以及其他官员,都用这个说法。 I A S K


在《华盛顿邮报》的采访中,斯诺登实事求是地说,标准表格312,即机密信息保密协议,是一份民事合同。他签了,但他的忠诚不在那儿。 家 园 论 坛


家园论坛,forum.iask.ca


《华盛顿邮报》称,斯诺登在接受专访两天时间里,一刻也没松解防卫和警惕 本 文 来 自 家 园 网


他说:“效忠宣誓不是保密宣誓。那是对宪法宣誓。那是我遵守了,而基思·亚历山大和詹姆斯·克拉珀没有遵守的誓言。”他说,指责他不忠的人误解了他的目的。 家 园 网

“我不是想推翻国安局,而是为改善国安局而工作。我现在仍然为国安局工作。他们是唯一不知道这个情况的人。” www.iask.ca
是什么让30岁的斯诺登负起这种责任? 家园论坛,forum.iask.ca

“这个问题:谁选了你?是颠倒了来问,”他说,“他们选了我。监督者。” 加拿大家园论坛


他说出了参议院和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的名字。 56.ca,加拿大家园


他说,“戴安范·恩斯坦(DianeFeinstein)在听证会上问软柿子问题的时候选了我,麦克·罗杰斯(MikeRogers)在藏起这些计划的时候选了我……外国情报监视法庭在裁定一些法庭本应难容的事情为合法的时候选了我。系统全面失效,本应处理问题的各层监督、各层问责都放弃了他们的责任。” iask.ca

“不是他们指定了我这个人或某一个人——因为我特别符合资格,像从天而降的天使。而是你有这个能力,你知道桌子上的其他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能力,而他们没有这样做。所以必须有人先动手。” 加拿大 家园网

“首页试验” 本 文 来 自 家园网 160.CA

斯诺登认为,国安局的员工总体上是认可他们的使命的,并相信,在大规模收集美国电话和邮件内容时,国安局会小心地处理这些从普通民众身上获得的秘密信息,并且只会偶尔使用。 本 文 来 自 家园网 56.CA
但斯诺登也表示,他相信国安局的做法并非为全世界接受。他在一年多前开始试水,与同事和上司不时谈及预示他未来计划的话题。 56.ca,加拿大家园
从2012年10月开始,他向国安局技术司的两名上司和国安局威胁行动中心在夏威夷的地区基地的两名官员表达了他的疑虑。斯诺登说,他向这4个人,和另外15名同事,展示了一个名为“资讯无界”(BOUNDLESSINFORMANT)的数据查询工具,用不同颜色的“热点地图”来追踪国安局从不同地区获取的信息量。 家 园 网
他的同事常常“在得知我们在美国本土的美国人身上获取信息多于我们从在俄罗斯的俄国人身上获取的信息时非常惊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觉得很困扰,有几个说他们再也不想知道更多。 本 文 来 自 家园网 56.CA

“我问了他们,如果这出现在浏览器首页,你觉得公众会怎么做?”他知道有批评指他越过内部渠道申诉。他说:“这样就不是报告了吗?这样就不是提意见了吗?” 本 文 来 自 加 拿 大 家 园 网


去年12月,斯诺登正在联络记者,虽然他还没有给他们任何机密信息。他不断给他的同事做“首页试验”,直到4月。 本 文 来 自 家园网 IASK.CA


当被问及上述对话时,国安局发言人瓦因斯(VaneeVines)向《华盛顿邮报》发了一份准备好的声明:“在深入调查,包括与他在国安局的前上司和同事进行谈话之后,我们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证明斯诺登先生曾向任何人提起这件事。” 本 文 来 自 家 园 网

斯诺登提起了3年前他的另外一场对话,那时他被美国国安局的技术司派去做支援,在日本进行监听。作为一个系统管理员,他能进入整个安全和监控体系,他说看到了严重的信息安全漏洞。 加拿大 家 园 网
“我其实在2009年就建议他们用二人监管系统”。第一次是在日本对他的上司提出,第二次是对技术司的太平洋行动总监。“当然,一个举报人可以用的东西,一个间谍也可以用。” 本 文 来 自 家 园 网
斯诺登的建议,即要求在进行风险操作——比如将文档复制到移动硬盘时——需要第二组密码,成为了政府对监听门的最早回应。 56.ca,加拿大家园
国安局发言人瓦因斯表示,3年前的这次对话也没有记录。 加 拿 大 家 园 网
美国会消失 i a s k . c a

在今年春天公布机密文件之前,斯诺登对风险做了最后一次评估。他已经克服了对他个人可能带来的后果的“自私的恐惧”。回忆起那个月,“唯一的恐惧是冷漠——怕人们不在乎,不想改变。” 家园论坛,forum.iask.ca


斯诺登公开的文件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美国人看到了他们从不知道的历史。 本 文 来 自 家 园 网

题为“电子监控的黄金时代”内部说明文件显示,“肌肉发达”(MUSCULAR)、“骚动”(TUMULT)、“骚乱”(TURMOIL)等文档名称无不彰显国安局的强盛。 本 文 来 自 加 拿 大 家 园 网

在私人通讯公司的帮助下,国安局学会了通过连接世界各大洲和通过海底的光纤电缆捕捉海量的数据。斯诺登手上的其中一份文件显示,国安局的特别信息源行动组,早在2006年,就能“每14.4秒接收到一个国会图书馆”。这个行动组的纹章有点俗套:一只老鹰嘴上叼着全世界的电缆。 本 文 来 自 加 拿 大 家 园 网


每年,国安局的系统都会收集到数亿本邮箱地址,数千亿移动电话地点纪录,和数万亿通本地电话。 加 拿 大 家园网

这些数据中的大部分都应该属于毫无嫌疑的普通人。但新型的大容量储存技术和信息处理工具让国安局可以运用这些信息来确定全球范围内的人际关系。国安局领导层相信,只有这样,国安局才能接触到他们不认识的情报目标。 160.ca,加拿大家园
在国安局的眼中,信号情报,或者电子监听,事关生死存亡,“据我们所知,没了这个,美国就会消失,”2001年10月第一周的一场内部演示上,国安局强调自己对基地组织对纽约和华盛顿的攻击的响应时,如是说。 iask.ca
从这样的立场出发,国安局相信自己不应该看漏任何东西。在前总统乔治布什的指令下,在没有国会和法庭的授权情况下,国安局开始收集美国国内数据。国安局后来赢得了这些机构的同意,部分基于国会在2007年到2012年间通过的秘密释法,而奥巴马政府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家 园 网
棱镜计划通过谷歌、雅虎、微软、苹果和5家总部在美国的公司收集用户数据,国安局可以获得任何发给、来自、或关于特定目标的通讯。这些公司别无选择,只能满足政府的要求。 家 园 网

棱镜计划每年会由监视法庭检讨一次,国安局没有用该计划来收集上述公司的全部数据。为了扩大抓取范围,国安局与它的英国对手政府通信总部(GCHQ)合作,闯入将谷歌和雅虎全球数据连接在一起的私人光纤网络。 家 园 网


这个行动就是“肌肉发达”(MUSCULAR),从美国国土以外地区潜入美国公司的数据库。美国国安局因此相信它不需要从国会或者司法机关获得允准。数千万美国账户数据通过这些谷歌和雅虎链接,但机密判决允许国安局擅自使用这些从海外获取的属于外国人的数据。 本 文 来 自 家园网 56.CA


深度威胁 加拿大 家 园 网


“肌肉发达”计划的曝光让美国科技公司的高层愤怒。他们认为,国安局有权获取他们的前台信息,同时闯入了他们的后台。 本 文 来 自 家园网 56.CA


微软法务顾问布拉德•史密斯(BradSmith)在他的公司博客上发出抗议,称国安局是“严重深度威胁”——这是美国网络安全圈里最严重的抗议字眼,通常只会用在中国国家黑客和资深犯罪公司身上。 160.ca,加拿大家园

“在整个行业里,这件事让每个人都想问,我们知道的是否和我们认为知道的一样多,”史密斯在一次采访中说,“这说明了一个事实,虽然人们相信美国政府在美国领土上的行为遵守美国法律,但可能有事正在美国以外发生……这让事件比我们所知的更大、更复杂、更让人不安。” I A S K

史密斯说,他们怀疑,国安局是否正在收集公司本身的专有资料。 加 拿 大 家园网

谷歌和雅虎领头下,一个又一个公司宣布使用昂贵的加密手段来保护数万英里电缆上流动的数据。这是一种直接——甚至直白的——对国安局大规模收集数据的反击。如果国安局想要信息,就要提出申请,或者每次都绕过一个加密系统。 家 园 网
当这些加密计划完成时,对国安局而言,整个互联网会变得不那么友好。国安局仍然可以从任一个体收集数据,但收集所有人的数据会变得困难。 本 文 来 自 家园网 160.CA

史密斯表示,行业的回应是被商业威胁逼出来的。美国公司不能被看成美国情报机关的糖果店。史密斯说,原则是保证客户的数据在合法合宪的情况下才交给政府。 本 文 来 自 家园网 56.CA

弹头放进额头 加 拿 大 家园网

斯诺登从头到尾的焦点都是一个:个人关注会改变他眼中国安局做错的大多数事。 I A S K


半年前,一个记者通过加密邮件问他,如果后果是会限制一个有用的情报工具,为什么美国人会希望国安局停止大规模数据收集计划? iask.ca


他回复说:“我相信关于我们的政府权力的公共讨论的成本,少于允许这些权力继续秘密增长所可能带来的危险。”他把这些危险称作“对民主管治的直接威胁”。 iAsk.ca

在莫斯科的访问中,斯诺登说:“政府要的是他们从来没有过的东西。他们要完整的觉察。问题是,这是我们应该允许的吗?” 家 园 网
斯诺登将国安局的权力与英国在美国殖民地时期所有的权力相类比,当时“通用批文”允许任何人被搜身。斯诺登说,外国情报监控法庭“发出针对整个国家元数据的通用批文”。 家园论坛,forum.iask.ca

“上一次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我们打了一场仗。” I A S K


当然,科技也让私人公司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客户监控。斯诺登说,这与国安局持有数据不同,区别在于,政府可以拿走人的生命或自由。 160.ca,加拿大家园

他说,在国安局,“办公室有人开玩笑,‘我们把弹头放进额头’。推特不会把弹头放进额头。” 加拿大家园论坛
斯诺登认为,隐私是普世权利,对美国或外国的监控都适用。 加拿大家园论坛

他说:“我不在乎你是教皇还是本拉登。只要有个人化的、能说清楚的、可能的理由去把这些人当作合法的外国情报目标,就可以了。我不认为要求清晰的理由是增加荒唐的负担。因为,你必须明白,当你能用国安局的工具的时候,清晰的理由是从天而降的。” 160.ca,加拿大家园


无人不知 本 文 来 自 加 拿 大 家 园 网


6月29日,欧盟反恐协调员戴科乔夫(GillesdeKerchove)从德国《明镜》周刊的报道发现,美国的情报机构已经闯进欧盟的办公室,包括他自己的办公室,并安装监控工具。 56.ca,加拿大家园

这个56岁的比利时人常做机密工作,从来不认为自己无辜。但他对这则新闻有非常个人的反应,而且当他从华盛顿听到非官方的解释时,反应更剧烈。 家 园 论 坛
“(美国国安局局长)基思·亚历山大说无人不知。大家都知道,”戴科乔夫在一次采访中说,“我讨厌这个想法,就像国安局把臭虫放进我的办公室一样。不,我不喜欢。不。盟友?不。如果人们觉得这很高尚我反而惊奇。” 本 文 来 自 家园网 160.CA
当国安局被曝窃听德国总理默克尔和巴西总统罗赛夫的手机时,相似的——私下表达时会比较不礼貌——反应再次出现。同盟关系受损。罗赛夫取消了9月份与奥巴马的国宴。 加拿大家园论坛
在斯诺登看来,监听盟友的新闻点并不在于对象。 I A S K

他说:“关键是这件事暴露了政府的谎言。”在最初关于国安局监听德国的报告出现之后,奥巴马政府给了公众假的保证。“美国政府说:‘我们在德国遵守德国法律。我们从来没有以德国公民为目标。’然后东窗事发,报道显示:‘你在说什么?你在监听德国总理。’你在国会面前对整个国家说谎。” 本 文 来 自 家园网 IASK.CA


私底下,美国情报官员仍然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监听美国的盟友,但他们更注意不要被发现。 加拿大家园,www.iask.ca

10月国家情报总监小詹姆斯•克拉珀对一个众议院小组说:“我们在情报工作中的许多事,如果被曝光,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反效果。” i a s k . c a
他们会犯错 本 文 来 自 家 园 网
美国官员说,很明显,斯诺登的泄密会对情报收集产生严重的伤害,曝光工作方法会让对手学习避开监视。 I A S K

国家反恐中心、国安局前法务顾问奥尔森(MatthewOlsen)说:“我们看到基地组织和相关组织开始设法调整沟通方式。” 本 文 来 自 家园网 56.CA

其他官员表示,他们已经看到部分监控对象正在改变频道。他们承认,这个证据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为国安局已经能够监控改变。 本 文 来 自 家园网 56.CA
克拉珀反复对公众强调,泄密产生了巨大的上海,但私底下,他的立场更微妙一些。他在一次闭门会议中说,今年秋天,对过去间谍案的早期伤害评估发现,预期中的可怕伤害事实上并没有发生。 iAsk.ca

其中一名与会者说,克拉珀说:“人们必须沟通。他们会犯错,我们要挖出来。” 本 文 来 自 家 园 网


一名高级情报官员表示,他们最大的忧虑是两个不确定。一个是俄罗斯或中国是否会从斯诺登的电脑里拿走他的文件,这是最糟糕的情况,而三名官员都表示,没有证据证明这已经发生。 本 文 来 自 家园网 IASK.CA


在前一次作业中,斯诺登教美国情报人员如何在一个“高危数码环境”中进行安全操作,模拟情境中的威胁来自中国。他不愿意讨论这些文件的现况,但他很自信没有在香港将文件泄漏给中国情报人员,也没有在俄罗斯这样做。 家 园 论 坛

他把手提电脑屏幕转向来访者,说:“里面什么都没有。我的硬盘完全是空的。” 加拿大家园论坛
一个大问题是,斯诺登拿走了多少文件。国安局的准副局长RickLedgett说数量可能高达170万份,这与之前的估计相差甚远。Ledgett说,他愿意为换得余下数据的安全,而与斯诺登谈判特赦。 加 拿 大 家 园 网

奥巴马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苏珊·赖斯否决了这种可能性。 加拿大家园论坛


美国民权同盟的BenWizner说:“如果他们想要解决问题、而非将斯诺登投入监狱的建设性对话,政府知道在哪儿找我们。”Wizner是斯诺登法律团队的核心成员。 I A S K


有报道引述美国政府官员称,斯诺登已经准备好,一旦被捕或遇害,就自动公开敏感文件。这种说法很可以,因为斯诺登一直坚持不愿意将文件整体公布。 iAsk.ca

斯诺登的密友说,如果他蠢到想要“咸鱼翻身”,他就等于邀请所有想要得到文件的人来杀他。 本 文 来 自 家园网 56.CA

在莫斯科的采访中,当问到这个自动公开机制时,斯诺登做了个鬼脸,不愿意回应。之后,他发了一条加密信息:“这听起来更像是自杀。完全不合理。” 加拿大 家 园 网


让他们说去吧 本 文 来 自 家园网 IASK.CA


斯诺登是一个寡言的人,不愿意讨论个人生活的细节。 家园论坛,forum.iask.ca


采访进行的两天中,他一刻都没有松懈防卫和警惕,但他愿意流露一些感性。他说自己是个“苦行者”。他靠吃拉面和薯片就可以生活。他也有访客,很多都带着书。这些书堆起来,一本都没有读过。互联网是无远弗届的图书馆,也是观察他的诉求进程的窗口. 本 文 来 自 家园网 160.CA

他说:“要让我离开这座房子已经很难了。我没有很多需求……有时有些事做,有些东西看,有些人要见,有些任务要完成。但都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你懂的。否则,只要我能坐着、思考、写作,再和跟谁聊会儿天,那就比去外面任何地方、看任何地标都要有意义。” 本 文 来 自 家园网 IASK.CA

斯诺登希望大家继续关注美国国安局而非他个人,他说:“让他们说去吧,与我无关。” 加 拿 大 家 园 网


斯诺登希望大家继续关注美国国安局,而非他个人。 160.ca,加拿大家园


国安局、中情局前局长麦克瑞海登(MichaelV.Hayden)预计,斯诺登会在莫斯科变成酒鬼,了此余生,就像其他“逃亡者”一样。斯诺登对此不屑一顾。他从不喝酒。 本 文 来 自 家 园 网

但斯诺登知道,他继续留在俄罗斯容易招致批评。莫斯科并非他所选的最终栖息地。他说,一旦美国政府注销了他的护照,而他试图通过拉丁美洲转机,他就别无选择。 家 园 网

俄罗斯当局一直注视着他,但斯诺登身边没有随从,采访者也看不到他周围有其他人。斯诺登没有试图做什么秘密沟通,也没有让他的访客这样做。从他第一天到达莫斯科SVO国际机场的转机大厅,他就一直能上网,每天和律师、记者保持交流。 I A S K


他说:“说我对俄罗斯或中国或任何美国以外的国家效忠都是毫无根据的。我和俄国政府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跟他们没有任何协议。” 加拿大 家 园 网

斯诺登说:“如果我逃了,我是从政府逃向人民。”

海格Z : 2014-01-02#40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比尔·莫耶斯:美国的阶级斗争

字号:小中大
2013-12-20 07:32:10
更多
101

关键字 >> 阶级美国阶级斗争民主威廉·布伦南大法官最高法院美国宪法金主阶级阶级特权社会公平观察者译文
富豪统治vs大众民主
1987年我见到了最高法院大法官威廉•布伦南(William Brennan)。当时,为了纪念宪法奠定200周年,我正在做一档宪法研究的十二集电视节目。那时候,他在法院的时间比任何同事都长,并且写了将近500份多数意见,其中许多都涉及关于平等、投票权、种族隔离、新闻自由——特别是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等根本问题。
这些判决引来了全国范围的抗议。他说他从不把这些针对他的仇视和愤恨放在心上。不过,他后来透露,他的母亲说,一直都喜欢他在新泽西法院的那些判决,但很疑惑为什么他现在去了最高法院就“不能一样行事了呢?”他回答道:“我们必须履行义务。不管大众如何反应,我们要保障少数人的权利。”
尽管是一个自由派,布伦南大法官也担心政府规模过大。当他说现代科学可能在造一个“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的时候,我问:“怎么会这样?”他环顾了一下房间回答道,“我们现在讲的就可能被人偷听了。就我所知,科学已经能做成这种事情了,透过这些窗帘、窗户把什么东西放置进来,记下我们的谈话。”
那是个还没有网络的年代,也没有大规模的监听搅乱每个政府部门的工作。我多么希望他还在——还在最高法院!
我对布伦南的采访是那个十二集节目中的一集。另一集涉及他听说的1967年的一个案子。一个名叫哈里•凯伊西安(Harry Keyishian)的教师因不愿签署纽约州的效忠誓言被开除。布伦南当时裁定,效忠誓言和其它反颠覆罪的州成文法违反了第一修正案中对学术自由的保护。
我找到凯恩西安并采访了他。布伦南大法官看了那期节目,很着迷地看着他裁决的名字背后的真人。记者纳特•亨托福(Nat Hentoff)一直负责跟踪报道布伦南的工作,写道:“在此之前,他可能没有见过任何诉讼当事人。但当一个案子上来,他会设法去将心比心。”看着凯恩西安的采访,他说,“这是我第一次见他。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如果做出另一种裁定,他和其他教师会失去一切。”
直到任期的最后,当他在伦奎斯特法院(保守主义法官上台——观察者网译注)写异议书时,布伦南被问及是否气馁。他笑着说,“我们都知道——国父们也知道——自由是个脆弱的东西。你不能放弃。”他也没有放弃。

威廉·布伦南
金主阶级和黑钱
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很久以前就警告过我们,如果对会破坏选举的巨大财富的力量不加限制,会发生什么。“买卖选票泛滥”,他写的是罗马,“金钱开始决定选举。之后,腐败在法院和军队蔓延;最后连利剑都被金钱奴役时,共和国就臣服于皇帝的统治了。”
我们还没有皇帝,不过我们却有罗伯茨法院,不断地给金主阶级特权。
我们还没有皇帝,不过我们有这样一个参议院,就像政治学者拉里•巴特尔斯(Larry Bartels)的研究所揭示的那样,“比起对中产阶级选民的意见,参议员们很明显对富裕阶层选民反应更积极,而收入分配最底层三分之一选民的意见则对唱票表决结果没有显著的数据影响。”
我们还没有皇帝,不过我们有一个极右派统治的众议院,他们由源源不断流入的黑钱滋养着,这都要感谢最高法院在联合公民诉联邦选举委员会案中送给富人的大礼。
我们还没有皇帝,不过两党中的一个现在被激进分子掌控着,他们参与了一场压制老人、年轻人、少数族裔和穷人投票的运动;而另一个曾是普通劳工的支持者,如今却被自己与金主阶级的联合弄得虚弱不堪,只能象征性地抵抗那些让美国日益败坏下去的力量。
社会批评家乔治•蒙比尔特(George Monbiot)最近在《卫报》上评道:
我不会责备人们抛弃了政治……当政府-公司的联盟绕过了民主还愚弄了投票程序,当一个未改革的政治体系确保了党可以买卖,当(主要党派的)政治家干看着公共服务被肮脏的阴谋私掠,这个体制还剩什么值得我们参与?
为什么领取食品券的人数创了记录?因为美国的穷人数量创了记录。为什么美国人民跌入深渊?因为深渊就在那里!在这个富裕的国家里,仍有2100万美国人在找寻全职工作,其中许多人正在失去失业保险。而金融行业人士赚到了前所未有的利润,大笔大笔地花在竞选上,以保证一个符合他们自己利益的政治规则,并要求政府进一步缩紧开销。同时,大约4600万美国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除了罗马尼亚,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孩童的贫困比例比我们更高。而西北大学和范德堡大学的研究发现,最富有的美国人几乎没有支持政治改革来减少收入不公的。
阶级特权
听着!你听到的是社会契约被撕碎的声音。
十年前《经济学人》杂志——他们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警告:“美国正在固化为欧洲一样的阶级社会。”《哥伦比亚新闻评论》最近的头条写道:“民主和黑暗的社会秩序之间的分界比你想象的小。”
我们真的快要把自己的民主输给唯利是图的阶级了。就像我们靠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边缘等着人抡起一脚。
20年前,当我采访布伦南大法官前在他屋子里私下聊天时,我问他怎么会持自由派观点的。“是因为我邻居,”他说。1906年,他出身于爱尔兰移民家庭,镀金年代的严苛带给他亲人和邻居的艰难困苦,他目睹了“各种苦难,人们不得不挣扎地活着”。他从未忘记那些人和他们的挣扎,他相信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来创造一个国家,能让他们都获得平等的机会去过上体面生活。“如果你对此有所怀疑”,他说,“就读读宪法的序言。”
他接着问我如何形成自己对政府的理解(他知道我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里待过)。我不太记得确切的回答了,但我提醒他我出生在大萧条时期,我父母一个四年级辍学,一个八年级辍学,因为他们都要去摘棉花养家。
我记得,在我生命头11年里,富兰克林•罗斯福是总统。我父亲爱听广播“炉边闲谈”,好像听福音一样;我哥哥因《退伍军人权利法案》(G.I. Bill)上了大学;我是公立学校、公共图书馆、公园、公路和两所公立大学的受益者。我当然认为对我好的,也会对别人都好。
那是我告诉布伦南大法官的大致内容。如今,我希望自己能够再和他进行一次对话,因为那时我忘了提,也许是我所知的关于民主的最重要的教训。
1950年我16岁生日那天,我去得州东部小镇的日报工作,我在那里长大。这是一个根据种族划分的小镇——2万人口,一半白人,一半黑人——你可以得到关爱,收到良好教育,接受宗教熏陶,却完全不知道仅仅一街之隔的其他人的生活。不过,对初出茅庐的记者来说,这是个好地方:小到你可以驾驭,大到让你每天够忙还能学到新东西。很快我就时来运转。一些编辑室的老员工有的去度假有的请了病假,我于是被派去报道现在被称为“家庭主妇的抗议”(Housewives’ Rebellion)。15个小镇的妇女(都是白人)决定不支付她们的家佣(都是黑人)社会保障预扣税。
她们争论说社会保障是违背宪法的,强行征收是无代表税收,并且——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要求我们收这税与要求我们收垃圾无异。”她们雇了一个律师——正是前国会议员戴斯(Martin Dies, Jr.),因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政治迫害期间任非美调查委员会主席时的所为而闻名,或者说臭名昭著。他们上了法庭,然后败诉。毕竟,社会保障不违宪。他们不情愿地缴了税。
我的报道被美联社转了,并在全国范围内传开。一天,执行总编斯宾塞•琼斯(Spencer Jones)把我叫了过去,指着美联社滚动新闻。屏幕上正是我们报纸报道的“抗议”活动。我看到了我的名字,就这样定住了。不管怎样,从学校到政坛和政府,我一直都在报道阶级战争。
那些得州马歇尔市的女人是先锋。她们不是坏人,她们常去教堂,她们的孩子是我的同学,她们中许多人热衷于社区事务,她们的丈夫是镇上的经济支柱和职业阶层。她们都很值得尊敬,是积极向上的公民,所以我花了很久思考,是什么让她们做出这种反抗。很久以后,有一天我明白了,她们只是不能超越她们自己的(阶级)特权来看问题。
她们对其家庭、俱乐部、慈善组织和教会格外忠诚,换句话说,她们忠于自己的同类——她们将民主仅限于和她们一样的人。那些黑人妇女洗衣服,给家里做饭,打扫卫生间,给孩子擦屁股,整理丈夫的床。可她们也会逐渐老去,失去丈夫,独自面对岁月的摧残。那么多年的劳动只留下额头上的皱纹和关节上的疤痕。若没有协同保障体系来保证她们辛勤劳作换来的微薄报酬,她们无以为生。
美国未完成的事业
无论如何,这是美国最古老的故事:这是一场斗争,意在决定“我们人民”(所代表的)这种精神,究竟是一份政治契约里所深植之物,或仅仅是伪装成神圣的一出荒唐表演,被有权有势者利用来以他人的牺牲来维持他们自己的特权生活。
我要声明,我没有关于政治和民主的理想化概念。记住,我为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工作过。我也没有浪漫化“人民”。你应该读一读我在右翼网站上的信件和帖子。我理解得州的那些政治家,他们谈到立法机关时会说:“如果你认为这些家伙是坏人,那你应该看看他们的选民。”
一个为所有公民服务(某种意义上的社会正义)的社会,和一个将其制度变成了巨大骗局的社会,两者之间的区别与理想或是浪漫毫无关系。这是民主和金主统治的区别。
布伦南大法官在最高院任期的最后时刻,做了一次切中要害的演讲,他说:
“对于穷人,少数族裔,被刑事指控的人,那些在技术革命中被边缘化的人们,误入歧途的青少年,还有城市里的多数人……我们还没有正义,平等的、切实的正义。丑陋的不公继续在抹黑我们的国家。我们显然在斗争的开始阶段而不是在其结束阶段。”
就是这样。150年前,亚伯拉罕•林肯站在葛底斯堡鲜血浸染的战场上,呼吁美国人继续“未完成的伟大任务”。林肯所说的“未完成的事业”,和美国建国一代时的一样。迄今仍然如此:为《独立宣言》的允诺注入新的生命,并且保证这个共同体仍然是那个值得那么多人为之牺牲的共同体。
(本文原载于《赫芬顿邮报》网站2013年12月12日,原标题:The Great American Class War;观察者网林凌、张苗凤/译)
翻页请看英文原文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Bill-Moyers/2013_12_20_193914.shtml

海格Z : 2014-01-04#41
回复: 美国点滴观察帖

美国:允许非法移民身份律师执业

发布者:炸酱面 | 2014-01-04 06:31:52 | 来源:明报

美国一名等候20年尚未取得公民身份的非法移民,周四获加州最高法院批准在该州行使律师资格,成为全国首例。这前所未见的裁决,料将影响其他州份今后如何处理黑市居民争取专业资格。移民权益组织期许本案例让国内数以百万计非法居民赢得公义。

绿卡申请一等20年公会评品格“高尚”
36岁墨西哥裔男子加西亚(Sergio C. Garcia)早于4年前通过了加州律师资格考试,可是由于尚在轮候绿卡,迟迟无法正式执业。加州律师公会审查过其背景后,代为入禀争取法律认可。周四,加州最高法院法官一致通过加西亚应该取得律师牌。首席法官康蒂—萨科耶(Tani Cantil-Sakauye)的判辞道:“无证移民违反联邦法规逗留本国这事实本身,并非否定他们这类人士加入州律师公会充分或具说服力的基准。”
加西亚1977年生于墨西哥,17个月大时随家人偷渡到美国,9岁又被家人送回乡,17岁时再潜返美国生活至今。父亲获批美国公民身分,于1994年以亲属关系助儿子申请绿卡,翌年获联邦政府接纳申请。惟因绿卡有限,兼且按申请人的祖国分门处理,而墨西哥籍的积压申请又超多,以致加西亚在加州念完高中、大学,顺利取得法律系学士学位和通过律师资格考试后,至今仍是黑市居民。
加州律师公会2008年起要求会员呈报移民身分,故当加西亚2009年通过资格考试申请加入律师公会时,只能填“待决”。公会展开品格调查,评其“品格高尚”合资格。
根据1996年联邦法,除非立法机构特别批准豁免,各州不得向没有合法身分的移民提供任何公共利益,不准他们获取专业执照。加州州长布朗于去年10月签署新法,赋予申请律师牌者可获豁免,并于1月1日生效。
加西亚说:“我极兴奋,极开心。这是一段漫长、旷日持久的斗争。本案将是国内今后同类案件的一盏明灯。不准像我一样的人执业和充分地纳税,确实对国家无益。”
削减移民团体:裁决嘲弄法治
代表加州律师公会帮加西亚争取资格认可的瓦格斯塔夫(James Wagstaffe)称,判决“有利于包容性、具里程碑意义的个案”。
加州司法部长哈里斯(Kamala Harris)声明:“加州的成功,靠的是像加西亚一般,勤奋而自食其力的移民。”洛杉矶移民人道权益联盟称,裁决标志“加州史上灿烂的新一天”,但争取削减移民的非法移民研究中心主任卡马罗塔(Steven Camarota)则形容裁决是对法治的“嘲弄”。
今次是美国首见的同类裁决。移民维权人士推测,此项判决将为同类谋求在法律界工作的人士,扫平阻碍。纽约、佛州俱有类似加西亚的官司待判。不过,法院的判决并没有谈及加西亚可以以什么方式行使资格,他在没有公民身分下能否顺利执业,仍是个谜。


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