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园论坛

施琅大将军,什么东西(ZT)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51430/

fanli : 2006-03-29#1
施琅大将军,什么东西
(2006-03-29)​

  在推翻满清统治的一百年不到的时间里,施琅一直是与“吴三桂、洪承俦”一流一样,是汉奸、卖国贼的同义词,但是为什么这个时候央视突然推出了“施琅大将军”这部汉奸剧?答案很简单,因为施琅的卖国卖主行为使满清统一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终于统一在了同一个政府的领导之下。央视的部分人和电视剧的制作人天真的希望通过“施琅大将军”唤起大家统一祖国的热情,希望出现一位“施琅大将军”,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呵呵,在这个时候谁是最高兴的人呢?是央视的负责人?是电视剧的制作人?都不是,而是那帮台独分子!卖主求荣的施琅在大陆都是大英雄,汉奸成了英雄,这不正和他意。正好证明了泛蓝阵营的“国家统一”,就是“台奸行为”,泛蓝积极和大陆联系,磋商不就和施琅一样,你在大陆是英雄,在台湾就是“台奸”!
  罗耀九 :学习郑成功还是学习施琅?ZT
  歌颂汉奸施琅的电视剧就要播放了,重温罗耀九教授的讲话很有意义,关于施琅的历史定位,范文澜先生认为他是汉奸,满清统治者总是用新汉奸打倒老汉奸。现在为一时之需,打出施琅的旗帜,是不明智的。是饮鸩止渴。
  不久前,历史剧《康熙王朝》的放映引发了郑成功后裔的非议。我想,这不单是一个历史事实的是非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如何对待历史上的爱国主义的学术问题。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我国悠久的古代历史中,曾经产生过许多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有弦高、申包胥、勾践、屈原、辛弃疾、岳飞、文天祥、陆秀夫、史可法、阎应元、王夫之、郑成功等等。到了近代,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产生的爱国主义者如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洪秀全、洪仁?、邓世昌等等更是史不绝书,为数众多。人们对于近现代史上反对外国殖民主义侵略的爱国主义容易理解,没有不同的看法,而对于古代的爱国主义却有一种糊涂的观念,甚至带有虚无主义倾向,这就是试图否定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与爱国主义者,更有甚者还试图肯定历史上的卖国贼出卖主权与领土、分裂祖国的罪恶行为,把民族叛徒说成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的英雄。这种论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缺乏历史主义的观念。
  学过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爱的国是楚国,楚国的疆域在今天的长江中游及其附近;越王勾践所爱的国是越国,其疆域位于今之浙江一带。如果我们没有历史上的国家观念,那么,古代的吴、越、秦、楚在今天都是一家人,无论是侵略被侵略,都可一笔勾销,反侵略的光辉历史和民族精神也不值一提了!但事实上,每当中华民族遭逢深重国难的时候,屈原投江而死、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总是在鼓舞着人们满怀信心去克服困难,战胜敌人。毫无疑问,它已成为全民族的宝贵的爱国主义思想遗产。
  千余年来,到过杭州西湖的人,莫不对岳飞塑像肃然起敬,对秦桧夫妇鄙夷唾骂,是非观念深入人心。可是,如果非历史主义地对待岳飞与秦桧,疑义就产生了。今天,我们早已不是大宋的臣民,神州大地找不到宋、金的分界线,女真族与汉族同属于中华民族,已然都是一家人了。能否因为岳飞所爱的国家已不存在,岳飞就不能被称为爱国主义者?秦桧也不是卖国贼?这样明显错误的非历史主义论点,绝少有人公开宣扬,可是类似的论点却偶有所闻。例如:明末的叛将施琅,借荷兰水军攻击郑成功,曾受到郑成功最严厉的惩罚,可是却有人把他颠倒为可与郑成功比美的英雄。固然,爱国与卖国并非以对一家一姓忠诚与否为标准,但是,正直的人们从来不赞赏在国家被侵略、民族受凌辱之时的变节投降行为。满清消灭明朝的战争并非是一场单纯的改朝换代的国内战争,它带给被征服民族的灾难与痛苦也长期未能消除,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成了各民族人民的大监狱,所以各民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也长期存在,直到二百余年后的辛亥革命仍然把反清作为鲜明的主题之一。
  我们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者,会不会影响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内的兄弟民族关系呢?不会的!因为正确判断任何问题的是与非都应该“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一切都依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是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是不可违背的原则。
  文天祥、史可法的孤忠耿耿、誓死不降、公而忘私、临危不惧等优秀品质是爱国主义的思想结晶。反之,那些在民族战争中贪生怕死,或逃或降,甚至认贼作父、甘当儿皇帝的人都是中华民族的败类。尽管时过境迁,历史的洪流早已将当年的“国家”观念冲刷净尽了,当年活动在今天中国大地上的各个民族,早已融合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兄弟民族之间的友好情谊早已取代了历史上的互相争战,但是,历史上的民族叛徒却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今人对待历史,只能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而无权去改变历史的事实,即使是利用文艺形式去纂改历史、蒙蔽群众也是不能允许的。
  当然,有的论者为历史上的民族败类翻案,主观上也有为当前的政治服务的意图。例如歌颂郑成功的叛将施琅,便含有这样的用意,他们的意图也许无可非议,然而却达不到目的。因为简单的历史类比方法不是科学的史学方法,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清康熙帝利用施琅征伐汉族郑氏政权是民族战争的继续,现在台湾回归祖国是人民解放事业的继续;前者仍然是明清两个帝国的对抗,后者是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纯粹是国内的政治问题。二者仅仅是形式类似,性质截然不同,绝对不能相提并论。诚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923页)。把本质不同的历史事件牵强附会地硬扯在一起作类比,实际上是否定了历史是一门科学。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正确地阐明历史,而且会造成不良后果--颠倒是非,使忠奸不分、爱憎不明。假如将来一旦爆发卫国战争,我们的子孙应该向哪一类历史人物学习?是以文天祥、史可法为榜样,坚贞不屈,为国殉身,还是学习洪承畴、施琅叛国投敌,或者学汪精卫替日本侵略者促成“大东亚共荣圈”?这可是一个大是大非的严肃问题,含糊不得,也马虎不得,我们只能以历史主义的态度而绝不能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
  历史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不少征服者懂得,要真正征服一个国家的人民,必须消灭或篡改这个国家的历史;而被征服者不甘心做亡国奴,也总是力图保存自己国家的真实历史,使爱祖国的观念永远留存于人心。如果使古人现代化,抽掉历史上的国家观念,请问,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思想从何产生?不要以为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强大了,就可以淡忘历史上受侮辱、受迫害的痛苦历程。即使是用文艺形式篡改历史取悦观众,也必然在不知不觉中使捏造的历史深入人心,使后代子孙不知道先烈们为保国保种保护民族文化所付出的巨大牺牲,造成难以估量的不良后果。我们要牢牢记住“居安思危”这句名言,要以史为鉴,以真实的历史为鉴,不能让伪造的历史混淆视听。
  历史的巨轮无情地驶过一个个帝国的废墟,旧的国家消灭了,新的国家形成了。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发展,现代的国家观念是现代产生的,古代人的国家观念是他们那个时代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历史主义地对待历史,才能够使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遗产不受损害,继续发挥它激励人民精诚团结、为祖国的繁荣而献身的教育作用。文艺工作者固然不是科学工作者,但如果要以历史为题材创作文艺作品,也必须懂得这个基本道理。
  作者:founder10
《联合早报网》​

tonyga1 : 2006-03-29#2
政治这东西一直都是为人所用..嘴巴这东西向来就是两层皮..

vivienne98 : 2006-03-31#3
现在是一个价值观念混乱的时代。学习的功能一向有两个:明白道理和掌握技能。现在可好,有一部分叮当作响的“饱学之士”越学越混蛋。

vivienne98 : 2006-03-31#4
中国的历史不好书写。如果只从华夏一脉来看,汉族有亡国的历史。如果从中国是56个民族的国家来看,怎么说呢,不过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混战。但是,无论如何,投降是不值得称颂的。

vivienne98 : 2006-03-31#5
fanli 说:
  呵呵,在这个时候谁是最高兴的人呢?是央视的负责人?是电视剧的制作人?都不是,而是那帮台独分子!卖主求荣的施琅在大陆都是大英雄,汉奸成了英雄,这不正和他意。正好证明了泛蓝阵营的“国家统一”,就是“台奸行为”,泛蓝积极和大陆联系,磋商不就和施琅一样,你在大陆是英雄,在台湾就是“台奸”!
  
这话说得糊涂! 台湾是中国的台湾,不只是台湾人的台湾。妄想割裂台湾的,才是台奸!!

.. : 2006-04-13#6
你说台湾是中国的台湾。你为什么不说大陆是中国的大陆?
如果要论统一,也是中华民国为正统。
你知道49年讨论国号的时候,当时的领导集体还是不敢更改国号,也就是中华民国的吗?
不过有个想争功的人,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来虽然通过,但是当时一般还是说简称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从中华民国派生出来的。
现在国庆的时候,天安门都要树上孙中山像。
这一点还不敢抹去吧?

如果台湾不是台湾人的台湾, 难道中国是美国的中国?

zhou : 2006-04-13#7
19世纪美国南部同盟闹分裂结果咋样?--还不是打一仗(南北战争-当时南北部社会经济制度也不一样);大陆和台湾是一体,闹分裂导致的后果就是战争,"中国"这两字不管你是理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他的版图都应该包括大陆和台湾

vivienne98 : 2006-04-13#8
zhou 说:
19世纪美国南部同盟闹分裂结果咋样?--还不是打一仗(南北战争-当时南北部社会经济制度也不一样);大陆和台湾是一体,闹分裂导致的后果就是战争,"中国"这两字不管你是理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他的版图都应该包括大陆和台湾
:wdb10: :wdb10: :wdb17: :wdb17:

vivienne98 : 2006-04-13#9
doraemon 说:
如果台湾不是台湾人的台湾, 难道中国是美国的中国?
这是啥逻辑:wdb24: :wdb24:

vivienne98 : 2006-04-13#10
doraemon 说:
你说台湾是中国的台湾。你为什么不说大陆是中国的大陆?
如果要论统一,也是中华民国为正统。
你知道49年讨论国号的时候,当时的领导集体还是不敢更改国号,也就是中华民国的吗?
不过有个想争功的人,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来虽然通过,但是当时一般还是说简称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从中华民国派生出来的。
现在国庆的时候,天安门都要树上孙中山像。
这一点还不敢抹去吧?

如果台湾不是台湾人的台湾, 难道中国是美国的中国?
正统论?什么算正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谁不是正统,谁又是正统?海纳百川。俺就知道兴国安邦,造福中国的是正统。中山先生也好,中正先生也罢,总之一句话:党争误国,权争误党。

偏偏 : 2006-04-14#11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Don : 2006-04-19#12
doraemon 说:
你说台湾是中国的台湾。你为什么不说大陆是中国的大陆?
如果要论统一,也是中华民国为正统。
你知道49年讨论国号的时候,当时的领导集体还是不敢更改国号,也就是中华民国的吗?
不过有个想争功的人,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来虽然通过,但是当时一般还是说简称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从中华民国派生出来的。
现在国庆的时候,天安门都要树上孙中山像。
这一点还不敢抹去吧?

如果台湾不是台湾人的台湾, 难道中国是美国的中国?
据我所知, 除了最后一句话之外, 其他的大抵都是我从某些史料上看到的. 据史料记载, 49年建国之初的确存在这件事情.

孙中山及以其为代表的三民主义和共和制度的确还是被当道树为正统的, 否则也无法解释为何宋庆龄于49年被立为中央政府副主席后, 又于81年被立为国家荣誉主席. 纵观宋的一生, 虽然对革命事业有贡献, 但实不至此.

普通人只知道马主义是当道的思想基石, 往往没有被告知当道的统治合法性一部分传承自民国. 这94为什么49年国号拟订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鲜为人知的原因. 有些东西出于政治的需要虽然被刻意淡化了, 但99年国庆大阅兵仍然要把孙的巨幅画像树在天安门广场, 与毛的像遥相呼应.

vivienne98 : 2006-04-19#13
政治需要。

Don : 2006-04-19#14
98现在是什么时间啊, 还不hit the bed?

vivienne98 : 2006-04-19#15
这话该俺问你涅。俺这是下午1:30,国内是半夜吧?小孩子缺觉,长不高滴

Don : 2006-04-20#16
我发贴的时候还没到晚上11点呢. 我就不长了, 再长的话还要全部换衣服, 春夏秋冬4季, 不少啊, 还得换床换被褥, 多麻烦啊,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vivienne98 : 2006-04-20#17
Don 说:
我发贴的时候还没到晚上11点呢. 我就不长了, 再长的话还要全部换衣服, 春夏秋冬4季, 不少啊, 还得换床换被褥, 多麻烦啊,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身高不够,找不到LP:wdb10: .

Don : 2006-04-21#18
vivienne98 说:
身高不够,找不到LP:wdb10: .
目前还不打算找郑海霞那样的, 所以我比要命差一点就将就啦

vivienne98 : 2006-04-21#19
Don 说:
目前还不打算找郑海霞那样的, 所以我比要命差一点就将就啦
身材太高,lp不好找:wdb25:

vivienne98 : 2006-04-21#20
Don 说:
49年建国之初的确存在这件事情.
这件事俺清楚。但你们不了解那一代人。他们是真心迎接一个新生的国家的。在旧政府和新政府之间,是人民自己选择了后者。在那一代名人中,也许现在的人们都是仰视的,但是实际上,在那个时代,他们之间是有所不同的。----而这种不同是由出身决定的。以前,出身于大家庭的有一个圈子,出身穷苦一点地被排斥在外。之后,出身穷苦的成了正朔,翻了身,他当然从心里欢呼,从心里歌唱。至于如今出现的社会问题,原因是专制必导致腐败,这是任何意识形态所无法避免的。而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带来动荡的原因莫不是腐败(明清之际还得加上落后)。至于如今网路上出现的一些反清言论,作为历史研究,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但是,研究归研究,研究之后能明白一个民族如果不愿受辱于外帮,则必须自觉,自强,自制,那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结果是煽动民族仇恨,那就打住吧!!!历史不应该是镣铐,国家不可以分裂,俺们都要往前走。

Don : 2006-04-21#21
vivienne98 说:
这件事俺清楚。但你们不了解那一代人。他们是真心迎接一个新生的国家的。在旧政府和新政府之间,是人民自己选择了后 者。在那一代名人中,也许现在的人们都是仰视的,但是实际上,在那个时代,他们之间是有所不同的。----而这种不同是由出身决定的。以前,出身于大家庭 的有一个圈子,出身穷苦一点地被排斥在外。之后,出身穷苦的成了正朔,翻了身,他当然从心里欢呼,从心里歌唱。至于如今出现的社会问题,原因是专制必导致 腐败,这是任何意识形态所无法避免的。而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带来动荡的原因莫不是腐败(明清之际还得加上落后)。至于如今网路上出现的一些反清言论, 作为历史研究,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但是,研究归研究,研究之后能明白一个民族如果不愿受辱于外帮,则必须自觉,自强,自制,那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结 果是煽动民族仇恨,那就打住吧!!!历史不应该是镣铐,国家不可以分裂,俺们都要往前走。
反清言论的出现可能跟前段时间开始并且至今仍然热门的清宫影视作品有关系. 主流媒体捧清, 民间就有声音反思并研究历史真相, 给大众(主要是网民)一个和主流媒体不同的声音和结论. 我觉得这是互联网不知不觉地在充当培养公民社会的平台. 如果借互联网上的一些不同意见为助而发表一些民粹的, 民族沙文主义的观点甚至鼓动民族仇恨和歧视, 那么是我不能认同的. 求知是人的本能, 尤其当人处在一个一不小心就会被蒙骗的荒唐时代. 通过尽量追逐历史真相, 可以看清很多当代的东西.

.. : 2006-04-26#22
vivienne98 说:
这件事俺清楚。但你们不了解那一代人。他们是真心迎接一个新生的国家的。在旧政府和新政府之间,是人民自己选择了后者。在那一代名人中,也许现在的人们都是仰视的,但是实际上,在那个时代,他们之间是有所不同的。----而这种不同是由出身决定的。以前,出身于大家庭的有一个圈子,出身穷苦一点地被排斥在外。之后,出身穷苦的成了正朔,翻了身,他当然从心里欢呼,从心里歌唱。至于如今出现的社会问题,原因是专制必导致腐败,这是任何意识形态所无法避免的。而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带来动荡的原因莫不是腐败(明清之际还得加上落后)。至于如今网路上出现的一些反清言论,作为历史研究,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但是,研究归研究,研究之后能明白一个民族如果不愿受辱于外帮,则必须自觉,自强,自制,那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结果是煽动民族仇恨,那就打住吧!!!历史不应该是镣铐,国家不可以分裂,俺们都要往前走。

可是你凭什么理论就认为国家就不可以分裂? 如果根据的是马列主义,那么国家是什么?
国家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机器”。不是吗?这个机器越大越好吗?这样就可以更强有力的统治你了? 当然问题如果你是属于这个统治阶级的一分子,那就另当别论了。国家存在的最根本利益就是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来收税。用这些税款能干什么呢?就要看统治者高兴什么了。

反清的任务本来在辛亥革命就部分的完成了。但是现在有人要开历史倒车,所以正直的人当然要站出来反对。

当然,当代的“汉族”也是有很大劣根性的,最大的在于自我劣待。比如计划生育。少数民族什么都优待。现在的情况是:占全国人口不到5%的少数民族的新生儿数量几乎等于汉族的3/4。 那是什么概念? (1700万少数民族新生儿对2300万汉族新生儿),我觉得汉族如不奋起,简直是要自取灭亡。

jensen : 2006-04-26#23
政治.........麻烦啊

hesell : 2006-05-07#24
中华民族是有56个民族融合的大民族,分裂这个大民族的就是奸臣,促统一求发展的就是有功之人。至于清朝,明朝末期汉族统治无能,满族能而居之,又有什么不可以。

hesell : 2006-05-07#25
jensen 说:
政治.........麻烦啊

积极投入政治,这是我们在加拿大维护更多华人权利的唯一途径。不要让加拿大华人成为印尼华人,光勤奋又有钱是不够的。
最近的政府预算中,政府淡化“人头税”的事就是因为我们缺少政治力量。

wutian2005 : 2006-05-07#26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只要你有实力,不要说台湾,大陆,全世界都是你的.

除此之外,其它的都是屁话.

毛主席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正心得自由 : 2008-03-17#27
读史益智

[FONT=宋体]读史益智[/FONT]
[FONT=宋体]――试说施、郑两位英雄之异同[/FONT]

[FONT=宋体]● 至岳[/FONT]
[FONT=宋体]上世纪六十年代,笔者考进厦门大学历史系,当时系主任是明清史专家傅依凌教授。当我们踏进这所享誉国内外的学府时,就参加了“反右”的批判会,会上受批的是陈碧笙教授,我们是新生不知因由,只听有人在会上批判陈教授讲课及参加历史研讨会时,用英语发言讲解。听了批评会,内心觉得:陈教授是多么的了不起啊,会用英语教学、发言!这是当年的心里事,以后我却特别崇拜他。十多年后,我回学校参加厦大七十周年校庆,陈教授已平反,听说他对施琅大将军收复台湾,统一祖国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了更新的研究和论文,就拜托当时的校教务处长柯友根老师(他是我毕业论文指导师)向陈教授借来一阅;拜读以后,觉得陈教授对施琅历史功勋的正面论断,正是我心中一直想说,却说不出来。[/FONT]
[FONT=宋体]我们系里有一位年纪颇大的古文学教师,名叫陈文松,他眼力已不大成,但他在教我们《左传》、《春秋》时,根本不用看,篇篇倒背如流,解释清楚确切.陈老师学识广博,当时厦门大学发展郑成功铸造的钱币,钱币正面铸的草书“朱成功”那个朱字,就是陈老师考证的.他认为:郑成功赐国姓,明朝皇帝姓朱,因此明朝钱币上铸朱姓. “朱成功”钱币现在保存在厦门,两位老师对施、郑两位英雄的研究,都各自有成绩。笔者近读施、郑史迹,颇受益智,现试说其异同。[/FONT]
[FONT=宋体]施琅,福建晋江衙口人,1621年(明・天启元年)出生;郑森(郑成功原名)福建南安石井人,1624年出生在日本长崎平户。施琅比郑森大三岁,他俩同是福建泉州府人,也一样出生在明末清初我国“改朝换代”的历史时期。不管施、郑俩各自出身与背景不同,各自为国家统一立功的动机不同,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两人一样都是对统一祖国作出贡献的中华民族大英雄。[/FONT]
[FONT=宋体]现在,我们根据史实对施、郑作些比较,评说两位英雄人物的异同。[/FONT]
[FONT=宋体]施、郑俩年龄相差甚少,可出身却十分不同。从史料看,施琅是出身于贫穷的平民家庭,而郑森则是出身于集官、商、海盗淤一门的富裕之家。[/FONT]
[FONT=宋体]施琅出生在常遭倭寇和土匪抢掠的南浔乡衙口村,祖父施一举逃难时,摔断了腿,一只眼睛因伤失明;父亲施大宣也是个“遭外衅,家落”(施德馨《襄壮公传》)的老实平头百姓;施琅还有一个平民叔父施大突。还有施琅三兄弟:大哥施肇科,早亡、施琅本人,还有一个少他三岁的弟弟叫施显。[/FONT]
[FONT=宋体]郑森的家世则十分显赫,据[清]郑达辑的《野史无文》卷十二《郑成功海东事》《郑成功传》中记载,郑森的父亲郑芝龙初随泉州人李习(旦)贩货日本李习看重郑芝龙“抚以为子”并且“为芝龙婚于长崎王家”。后来李习死了,“芝龙乾没其货财”。后因崎王的信任,又“使芝龙主舶”,到“闽浙互市易”,赚了巨量的财物。并被推为八舶之长,“往来泛海洋,久之为盗。”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初(1627年),郑芝龙船队的海盗行径是:“攻同安、海澄。败泉州兵。”后来“受巡抚都御试史沈犹龙约,遂纳款降。”封为“游击将军”。郑成功的两位叔父郑芝虎(豹)、郑鸿逵也跟随归顺朝廷。郑芝虎在平海盗刘香老时与香老“徒手搏相持落海中俱死。”郑鸿逵到南明弘光帝(朱由崧、1644-1645年在位)时,“封靖虏伯”,隆武帝时封“定国公”。而郑芝龙在弘光帝时,就封其为“南安伯”;至唐王(朱聿键,年号[隆武])在福州即位时(1645-1646),“进太师平国公。”此时,郑芝龙在南明小朝廷中,可挟天子而专横跋扈 ,致而隆武帝“欲裁抑之,然卒不可得。”可见郑森的父、叔在南明小朝廷中,已经官居极品。后来,郑芝龙在同乡洪承畴(南安英都人,1642年降清)领清兵入浙时 ,“持两端,遣人私款洪承畴。”南明国公郑芝龙转投清廷。[/FONT]
1628[FONT=宋体]年八月郑芝龙在福建巡抚熊文灿支持下,招纳漳、泉等地灾民数万,用海船运送台湾垦荒定居,成为组织大量移民到台湾开发的第一人。郑芝龙虽非有心,但此举客观上却为郑成功以后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建立“匡复明室”的巩固根据地开了先河。而移民台湾、开发台湾更可供郑森参考。[/FONT]
[FONT=宋体]施琅七岁就上私塾读书,但由於家道中落,“年未及冠,学书未成,弃而学剑”,[/FONT][FONT=宋体]“遂智勇为万人敌。少年施琅挑盐、采薪、当佣工,什么苦活都要干,但他生性勇猛好动,更有将帅之才与潜质;他在《都阃安侯施公行述》中记述他弟弟(即都阃安侯施显)曾向他说:“大丈夫当磊磊落落,著勋名于千古。今四方骚动,正英雄建立时,吾兄弟膂力不让古人,安用伏首三家村事经生伎俩为!”施琅听了弟弟这番话“壮之”。给予鼓励、肯定、认可,表示自己也有同样的志向:“著勋名于千古”。[/FONT]
[FONT=宋体]施琅十七岁那年,靠自己的神力投入己被崇祯皇帝招抚了的郑芝龙军中,当上千夫长。但投军三年,从未见到芝龙兄弟,更无法施展才能,实现抱负。所以当其弟施显来投奔时,他将千夫长之职让予施显,自己毅然回家乡衙口,另觅出路。过了三年,施琅己[/FONT]23[FONT=宋体]岁,在一位名叫施福的族叔力荐下,郑芝龙让施琅当施福副手((施福此时是郑芝龙帅府将中军)。在剿灭泉郡盗贼叶绩、徐晃及“扫靖江、赣、闽、粤三百馀贼盗之寨,降世魁数十“(见《襄壮公传》)后,才被提升为游击将军。[/FONT]1644[FONT=宋体]年大明王朝覆灭后,五月,福王朱由崧(即南明弘光帝,[/FONT]1644[FONT=宋体]――[/FONT]1645[FONT=宋体]在位)在南京称帝,郑芝龙被封为南安伯,施琅遂被升为副总兵。朱由崧在位不到一年,弘光朝即灭亡。郑芝龙等拥立唐王朱聿键(隆武帝,[/FONT]1645[FONT=宋体]―[/FONT]1646[FONT=宋体]在位)在福州称帝,郑芝龙被封为平国公,施琅随同被提升为佥都督,任左冲锋,施显也授锦衣卫。[/FONT]
[FONT=宋体]清顺治三年([/FONT]1646[FONT=宋体]年)八月,郑芝龙见南明气势己完,打算降清,故将五百艘战船的水军撤回晋江安平,并调回施琅部队。隆武帝被俘,绝食饿死于福州。[/FONT]11[FONT=宋体]月[/FONT]15[FONT=宋体]日郑芝龙降清,施琅无可选择地随主将投附了清廷。[/FONT]
[FONT=宋体]郑森是郑芝龙与日本女子田川氏(翁氏)所生,可以说是中日混血儿,[/FONT]1630[FONT=宋体]年(崇祯三年)七岁,他随父母从日本回国,即“延师授学”。十岁就能写八股文。恰当明朝覆灭那年([/FONT]1644[FONT=宋体]),文章华丽典雅的郑森[/FONT]21[FONT=宋体]岁,以榜首进南京国子监太学,并以儒学大师钱谦益为师;学习之馀,也喜舞剑、弯弓。[/FONT]1645[FONT=宋体]年郑森在其父郑芝龙引荐下,到福州朝见了隆武帝(郑芝龙等所拥立的),“帝以芝龙故,封忠孝伯,既而授招讨大将军;许便宜拜官(可以自主选择将官)。”并赐郑森国姓“朱”,改名“元功”,因明太祖名朱元璋,讳“元”字,故改“元”为“成”。史书上的郑成功、国姓爷、或钱币上的“朱成功”都是指郑森。据《野史无文》《郑成功传》记载:“日本之法,中国人婚於日本,不得归。”由于“芝龙主舶,携夫人(儿子)共载,因得与之归闽。”因此,郑森也得以随父母回国,学习中国儒家思想文化、忠君不贰,后来还赶走荷兰人,收复我国领土台湾,成为我国的民族英雄。因郑芝龙的缘故,郑成功一踏足建功立业的官宦之道,就十足风光,这与施琅那坎坷征途和艰辛奔波相比较,有如天渊之别。[/FONT]
[FONT=宋体]出身清贫的施琅,少年时也受儒家思想教育,他一样有忠君不贰思想、孝悌观念,跟随郑芝龙抗清、投清,只是对主帅芝龙的“忠”和效命,绝不能说他是“贰臣”(有人还污骂为“汉奸”),当然也谈不上当时施琅己认识到我们今日的民族观:以汉族为中心、汉人当皇帝才算正统,这是狭隘民族主义、是错误的。其实,明(汉)朝换清(满)之前,我国己有地跨欧亚、蒙古族人统治的大元王朝;而在施琅生活的青壮年代,[/FONT]1644[FONT=宋体]年崇祯帝亡后,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风雨飘渺中的南明小王朝又先后在南京、福州、广州建立了一年至[/FONT]40[FONT=宋体]天的几个短命政权,在北方满族人建立了大清王朝,顺治皇帝([/FONT]1643[FONT=宋体]―[/FONT]1661[FONT=宋体])己在北京即位。政权更迭如此频繁,施琅在这个大漩涡中,因应各种实际情况与不同境遇,为达到自己奋斗的目标,顺潮流向前,应予肯定。!郑成功门第显赫、家庭富有、进国子监太学,又识刀剑,可以说是文武双全的时代骄子。可惜他青壮年所处时代,正是明、清改朝换代的动荡时期,他在三十九岁的短暂一生中,征途也满是荆棘与坎坷。然他对隆武帝的知遇之恩,刻骨铭心,以匡复明室为己任,忠君不贰,至死不变。当他的父亲劝他降清时,他写信劝告父亲道:“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吾父不听儿言,倘有不测之祸,儿只有缟素而己。”顺治三年十一月“清兵入泉州,掳芝龙室,淫成功母,母耻之,自缢而死,遗书成功:”涤肠腹以殓。成功遂起兵。”(见《野史无文》《郑成功传》)如此奇耻大辱,郑成功怎可忍受!国恨家仇,他投笔从戎,树起“杀父报国”旗帜,进行招兵买马,矢志抗清。历史在发展,形势比人强,不用说他父亲,当时连科甲出身、最讲究忠君不贰的士太夫如洪承畴、钱谦益(钱还是郑成功儒学之师)等,也都投降了清廷,这对他心理上难免有很大的冲击。虽然,郑成功曾在厦门海战中大胜八旗军。可是,当时全国基本上己无其他反清武装力量,郑军孤军作战,坚守厦、金二岛,最后难免失败。为让匡复明室有个较稳固的后方基地,他将目光投向了他父亲郑芝龙曾大力移民、开发过的台湾。顺治十八年([/FONT]1661[FONT=宋体])郑成功率二万五千将士,乘[/FONT]350[FONT=宋体]多艘船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师,浩浩荡荡直取宝岛台湾,给霸占台湾达[/FONT]38[FONT=宋体]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予沉重打击。[/FONT]1662[FONT=宋体]年(康熙元年)[/FONT]2[FONT=宋体]月[/FONT]1[FONT=宋体]日荷兰总督揆一正式向郑成功呈上降书,台湾终于回归中国。成功在台设置天兴、万年两县,在澎湖设安抚司,“取台湾地筑为明都”。他此举动虽是为反清复明建立较巩固的基地,历史却公正地使他成为我国的民族英雄,他的功勋和名字永垂青史![/FONT]
[FONT=宋体]施琅随主帅(郑芝龙)附清,动机也绝谈不上国家、民族的政治理念,更不可能上升到我们今日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当施琅在清军中受赫尚久阴谋追击,突围出走至黄岗时,顺治六年(1649)二月,他转而跟随原主帅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一起反清复明。这既保存他领带下的一支只有800多人小队伍免于覆灭,也为自己他日“著勋名”保存有用的实力。事实上,施琅率领下的士卒,很快就成为郑成功部队的重要力量。施琅任郑成功军的左先锋,在攻夺云霄、平定白灰寨、破溪头寨、生擒陈禄、招抚万礼,为郑军立下卓著战功。更重要的是施琅妙计智取厦门(此时厦门是郑成功族兄郑联、郑彩占地),为郑军奠定了抗清基地,这事也显示出施琅是个富于谋略、胆识过人、知兵善战的大将之才。[/FONT]
[FONT=宋体]由于施、郑出身和经历、个性和思想各不同,施琅每投身于一建功业事,都忠心耿耿,尽心尽意;他的人生观、军事谋略与胆识,使他处事果断、深思卓见,也显得他恃才傲物。而郑成功虽文武全才、谋略卓远;但刚愎自用、已意执着、治军过于严酷,显得过于寡情义薄。以前史家确有褒郑贬施,今日笔者无意贬郑褒施,就事论事,施琅嫌隙的发生和后来迫得施琅离郑军而附清,主要责任多在郑成功。几个引起施郑嫌隙发生的例子可以说明。1.郑成功在征剿地方土豪势力、扩大郑军反清力量时,所到之处强征横敛,常祸及百姓。出身贫困,较亲近乡亲平民的施琅,对此自然感到切肤之痛。故郑成功“会以粮匮,议剽掠粤中,公正言以阻”(襄壮公传)。施琅这个正确阻止,郑却心怀不满,只是隐忍不发作,剽掠不停止。2.郑成功要占取产粮区潮州,命施琅切断潮州东面环溪的浮桥,施琅连攻三天不下,最后是郑成功强令施琅部的亲随把浮桥烧断。郑成功竟然话带嘲讽地说:“谅一桥难拔,尚欲图大?”矛头对准施琅地下令道:“今日本藩亲督,有奋勇拔克者,重赏升擢;退却者,不论总镇官兵,立即枭示!”“总镇官兵”(见郑成功书记官杨英《先生实录》)已将施琅包括在内了。也就说,生计琅若也“退却”虽是总兵,一样“枭示“!后来与此事有牵连的陈斌在向郑成功“密启一禀”,告发施琅兄弟跋扈后,竟脱离郑军帅兵潜逃。这件事更使郑成功对施琅心存怨恨、猜忌和起了戒备之心。3.南明末帝永历五年(1651年),已是清顺治八年了,此时清兵气势如虹,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挥军围剿位于广东肇庆(有时在广西南宁)庸碌无能的永历皇帝(朱由榔)小王朝,很快地攻下广州。对此,郑成功执意南下勤王,要与清军一拼,以保南明末帝。施琅对南下勤王之举,分析了双方军事形式,对郑军此举根本很不看好,但又恐惹怒上司,因而婉转地假托梦来劝谏郑成功放弃南下的计划。他说:“勤王臣子职分,但琅昨夜得一梦,甚然不利,乞复细思。”本就对施琅心蓄反感的郑成功,认为施琅心存胆怯,临阵内避,托梦之言有动摇军心之嫌。于是解除了施琅左先锋之职,并摘其印,立即遣送回厦门。然而郑成功最终还是无功而返。他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不信忠告付出了惨重代价。4.有关曾德案,有各种不同立场的记载,但综合起来,事实应是;曾德原是郑彩(郑成功族兄)的部将,郑成功采用施琅妙计袭取厦门(郑彩之兄郑联被郑成功部将杜辉伏杀)后,郑彩带军投郑成功,被收编,曾德分拔在施琅手下听候差遣。当曾德见到施琅与郑成功经常磨擦,而且施在郑军中也日暂失势,善于钻营的曾德,利用在郑军中的旧关系,擅自离开(出逃),转投到郑成功帐下。施琅闻知自己的部下曾德逃走,立即派人捉回。郑成功闻知曾德被施捉回,并要依律执军法,本是小事一件,可不理采,可他对施琅本就有心病,所以立即“驰令勿杀”!性格刚烈的施琅也愤然,他反问郑成功:“法者非琅敢私,犯法安能逃?使藩主(郑成功)自盾其法,则国乱矣。”(见江日升《台湾外记》)施琅依军法,不买郑成功的账,还是把曾德杀了。于是郑成功大怒,下令捕杀施琅及其父,弟。施琅逃脱,其父、弟却被郑成功杀害。对于这件事,平心而论,郑成功若非本来就对施琅有心病,一个原来就收编在施琅部下的士卒,逃来转投自己帐下就应拒绝,并促其回施琅部,事也就完了。可郑对施早存心病,因而对曾德心存偏袒,闻施琅捉回曾德时,他竟急令勿杀曾德。郑是施工的上司,施是曾的上司,曾德犯法,施琅貌视郑成功“勿杀”令的权威,执法杀了曾德(且不论曾德该不该杀);施琅犯了郑成功“勿杀”曾德之令,郑成功却追杀施琅不逞后,把施琅父、弟都杀了。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施琅被迫只有投附清廷之路可行了。不管怎么说,依法,依理,郑成功如此苛待施琅,实在是蛮横无理,而且过于凶残。郑成功一生坚持“反清复明”,最后是失败了,这虽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但也因他与施琅之间关系搞得如此僵局,致而失去了施琅兄弟这两名虎将,最终也失去了他一生坚持的忠君,忠明(汉),“匡复明室”事业。施琅出身平民,对百姓亲近,也体恤民情,早在跟随郑成功广东剿匪征粮之时,他对郑成功采取“男女一尽剿杀无遗”的做法就十分的反感,表示过反对。而自小到大锦衣玉食的郑成功,由于其父在海上贸易、掠夺积聚的巨额家财,使他养尊处优,不懂民间疾苦。加之性情暴躁、刚愎自用,他不只对施琅残暴,在攻打清军时,战胜了对俘虏不抚却杀。1660年,郑军攻打厦门清军,清兵大败,被击沉十三艘战船;走投无路的清军放下刀枪投降,“后亦被成功溺于海。”(《见台湾外记》)郑成功派守高崎、五通的右虎卫陈鹏暗欲降清,他虽率领辖下将领围攻施琅带领的清军,杀清兵无数,并俘三百多人。当郑成功查知陈鹏与施琅密约欲降清时,“遂将其逮捕,陵迟处死,祸及全家。”对所俘三百多名清军,也“断手割耳放回”,郑成功自起兵反清以来,执法严酷、以杀立威,在一百多次战役中,被他殊杀的部将多大七十余人,有的还祸及妻室、家人。如此严酷对待下属,怎得军心、民心?“反清复命”岂能不败![/FONT]
[FONT=宋体]郑、施两人在明(南明)、清两朝担任的最握实权的官职,施琅当然是“福建水师提督”。他亲自征募水兵,亲手组建清朝首支水师部队,自己也就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海军统帅,而郑成功则是“招讨大将军”。1662年6月23日,离郑成功收复台湾不到五个月,招讨大将军在台湾逝世了,他为明室尽忠尽力,南明皇帝封过他忠孝伯、威远侯、延平王,但他“藏其印不用”只称“招讨”。[/FONT]
[FONT=宋体]郑成功从外国侵略者手中夺回台湾,这是他生命历程中最辉煌、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迹。数百年来作为民族英雄受海内外华人的尊重、爱戴,他的名字史书上永放光芒。而施琅的光辉事迹则在郑成功逝世之后,也一样是在收复台湾统一祖国这伟大历史功绩上。施郑收复台湾功绩一样伟大,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施琅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事业的继承人。两人的动机虽不同,但效果一样。施琅的光辉事迹,使祖国美丽的宝岛台湾,正式划入中国版图。[/FONT]
[FONT=宋体] 1662[/FONT][FONT=宋体]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云南被清军杀害,明朝政权应该是彻底覆灭了,改朝换代,由明朝改换成清朝的争斗已经结束。我们史书有这样写称:李唐、赵宋、朱名(以皇帝姓氏称朝代)、蒙元、满清(以皇帝所属民族称朝代)那么,其时既是无朱姓皇帝,只有爱新觉罗氏皇帝了,可过去“史家”还是将郑经(郑成功之子)守据在台湾经营的年代称为“明郑时代”。其实,1662年郑成功病逝后,其部将是推郑世袭(郑成功之弟)为护理,主持台湾事务的。但郑世袭却密谋自立,与守在厦门的郑经形成相拒对立局势,郑经闻知此事后立即在厦门继承父位,自称“世藩”随即进兵台湾,迅速平定了他叔父郑世袭在台湾掀起的内乱之后,又回厦门。此时郑经虽可反清,但已不想,也不能复明了。水师提督施琅查知郑氏集团近况,决定给回厦门的郑经予以打击,也为自己新组建的水师作一次实战演兵。1663年四月施琅派船20艘突袭郑军,杀伤郑军200多人,夺战船5艘以及武器物资装备一批,并活捉参将士兵二十多人,施琅按清政府招抚政策善待之。施琅对郑经军初试牛刀,大获全胜,既鼓舞了士气,也提高了这支水师部队声威,更让清廷认识到自己的领军、治军才干。乘胜进击,五月十八日施琅向清廷呈上《密陈进攻厦门疏》机密奏折,力陈郑经军“慌乱不堪,惊魂不定。”指出“若不趁此良机而取之,致失机缘,必将贻误谋略……”造成后患。并且向年轻的康熙皇帝表态:“臣必身先士卒,誓将二岛顷刻扫清,”六月,清廷决定让施琅等将领相机进剿驻于金、厦的郑经军,经过充分讨论和准备,康熙二年十月施琅会同福建总督李率泰等共同作战,于21日占领厦门、26日夺取金门,郑经逃到铜山去了。在金、厦战役中,施琅既重视搜集敌情,又准确判断形势,注重进攻策略、战术,指挥得力,临阵作战英勇,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天才和智慧,也显现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将领。[/FONT]
[FONT=宋体]经过韬光养晦十多年,在清廷大臣们对台湾“弃留‘喋喋不休的争论中,施琅挺身而出,言人不敢言,力陈将台湾划归朝廷的重要性。在他的奏折《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提出:台湾的弃留”事关朝廷封疆重大“,并向康熙帝坦然直指:“臣思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1683年,六十三岁的施琅终获得康熙皇帝的信任,争得收复台湾“专征权”,兵不刃血,收复宝岛台湾。施琅虽与郑氏有世仇,但他在攻台前表示:“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又说,郑军若来归顺“当即赫之,毋苦我父老子弟幸矣!”(见富鸿基:《靖海纪事序》)实际上施琅攻占澎湖时,善待郑军俘虏,他对四千多名降卒,都予以优厚待遇,给他们饷米;有病的还给医。施将军还曾严下命:戮一降卒,抵死。又宣布:“吾断不报仇。当日杀害吾父者已死,与他人无干。”“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报私怨乎?还下令减免澎湖各岛居民三年的赋税。并在他《晓谕澎湖安民示》中,明确宣布澎湖之地是“王地”、之民是“王民”,他已首先将澎湖视为国家版图中的领土了。施琅不但指出收复台湾、将台湾划入国家版图的重要性,而他在征战中对治军,优待俘虏等重要问题上,的确都比郑氏高出一筹,从史料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心胸宽广、眼光独到,爱家乡、爱人民,为大清皇朝尽心尽力的施琅大将军。[/FONT]
[FONT=宋体]施、郑两位英雄平台壮举和开发、治理台湾的功业都被载入史册,都会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铭记于心。这是他俩最光辉的共同点。然而两个人由于家庭出身不同、性格不同、遭遇不同,最后结局也不一样,不过他们俩统一祖国之功则一样的。过去曾有过褒郑贬施的不公,今天笔者此文只是循着历史发展规律,以史实为依据,比较两人之异同,绝没有褒施贬郑之意,只还历史之真实。民族英雄郑成功官至延平王(藩王),可这只是南明末代永历皇帝的封赐;而爱国将领施琅大将军的官衔是: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内大臣靖海将军靖海侯兼管福建(统辖台澎)水师提督。这却是中国历史上文韬武略最突出的“千古一帝”――康熙皇帝的封赐。这是历史事实,也是历史的公正。我们永远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我们更永远铭记民族英雄施琅大将军![/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