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园论坛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696939/

cindyycm : 2014-02-22#1
1。教父
  2。肖申克的救赎
  3。指环王
  4。低俗小说
  5。辛德勒的名单
  6。穆赫兰道
  7。钢琴师
  8。冰雪暴
  9。乱世佳人
  10。西北偏北

  11。绿色奇迹
  12。泰坦尼克号
  13。阿甘正传
  14。阿拉伯的劳伦斯
  15。北非谍影
  16。飞跃疯人院
  17。午夜牛郎
  18。日瓦格医生
  19。时时刻刻
  20。毕业生

  21 。远离天堂
  22 。木兰花
  23 。撞车
  24 。洛城机密
  25 。死亡诗社
  26 。罗马假日
  27 。魂断蓝桥
  28 。克莱默夫妇
  29 。音乐之声
  30 。冰风暴

  31 。美国美人
  32 。理性与情感
  33 。楚门的世界
  34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35 。霍华德庄园
  36 。心灵驿站
  37 。纯真年代
  38 。我是山姆
  39 。火柴男人
  40 。末路狂花


  41 。甘地传
  42 。爱在黎明破晓时/爱在黄昏日落前
  43 。走出非洲
  44 。星球大战
  45 。毁灭之路
  46 。因父之名
  47 。末代皇帝
  48 。真实的谎言
  49 。神秘河
  50 。出租车司机

  51 。百万宝贝
  52 。莎翁情史
  53 。搏击俱乐部
  54 。赛末点
  55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56 。浓情巧克力
  57 。穿越美国
  58 。卡波特
  59 。单身男子
  60 。蝴蝶梦


  61 。细细的红线
  62 。迷失东京
  63 。拯救大兵瑞恩
  64 。好家伙
  65 。纽约黑帮
  66 。断背山
  67 。尘雾家园
  68 。美国往事
  69 。出租车司机
  70 。心灵捕手

  71 。勇敢的心
  72 。与狼共舞
  73 。未眠西雅图
  74 。金色池塘
  75 。杯酒人生
  76 。尽善尽美
  77 。关于施密特
  78 。风吹麦浪
  79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
  80 。无耻混蛋

  81 。这个杀手不太冷
  82 。ET外星人
  83 。律政俏佳人
  84 。卢旺达饭店
  85 。华尔街
  86 。最后的武士
  87 。沉默的羔羊
  88 。美丽心灵
  89 。钢琴课
  90 。为戴西小姐开车

  91 。七宗罪
  92 。狮子王
  93 。舞出我人生( 比利艾略特 )
  94 。国王的演讲
  95 。燃情岁月
  96 。大河之恋
  97 。桂河大桥
  98 。阿波罗13号
  99 。大鱼
  100。黑鹰坠落

101 。芝加哥
  102 。角斗士
  103 。在云端
  104 。现代启示录
  105 。天国王朝
  106 。硫磺岛来信
  107 。父辈的旗帜
  108 。异形
  109 。恋恋笔记本
  110 。莫扎特


111 。大鱼
  112 。二手狮子
  113 。英国病人
  114 。天才雷普利
  115 。闻香识女人
  116 。女王
  117 。黑暗中的舞者
  118 。野战排
  119 。末代独裁
  120 。雨人



121 。死囚漫步
  122 。费城故事
  123 。巴顿芬克
  124 。白宫管家
  125 。遗愿清单
  126 。死囚之舞
  127 。杀死比尔
  128 。廊桥遗梦
  129 。不可饶恕
  130 。我的左脚


131 。布拉格之恋
  132 。鹅毛笔
  133 。闪亮的风采
  134 。返老还童
  135 。刺杀肯尼迪
  136 。幸福终点站
  137 。逍遥法外
  138 。爱情盛宴
  139 。火之战车
  140 。充气娃娃之恋

141 。失踪的宝贝
  142 。伟大辩手
  143 。血色将至
  144 。自由驰骋
  145 。荒野生存
  146 。超完美告别
  147 。托斯卡纳艳阳下
  148 。盗梦空间
  149 。黑暗骑士
  150 。宾虚

  151 。阿凡达
  152 。黑客帝国
  153 。最后一个莫西干人
  154。盗火线
  155 。飞行家
  156。生死时速
  157 。云中漫步
  158 。弱点
  159 。真爱人生
  160。尼克松传

  171 。雨中曲
  172 。猜火车
  173 。两杆大烟枪
  174 。鱿鱼和鲸
  175 。爱很复杂
  176 。一往无前
  177 。飞跃海洋
  178 。马语者
  179 。衣冠禽兽
  180 。兵临城下

181 。 弦动我心
  182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183 。 邦尼和琼
  184 。 一天叫旺达的鱼
  185 。 月色撩人
  186 。 改编剧本
  187 。征婚广告
  188 。和墨索里尼喝茶
  189 。午夜巴黎
  190 。人类之子


191 。革命之路
  192。 四根羽毛
  193 。完美世界
  194 。苔丝
  195 。影子写手
  196 。别让我走
  197。罗丹岛之恋
  198 。鸢梦重温
  199 。全金属外壳
200 。 《灵魂歌王》


201。埃及艳后
  202。一夜迷情
  203。身为人母
  204 。爱德伍德
  205 。蝴蝶效应
  206。小岛惊魂
  207 。疤面煞星
  208。情枭黎明
  209 。铁面无私
  210 。毒家新闻


211 。和莎莫的100天
  212 。怦然心动
  213 。银色 性 男女
  214 。蜘蛛女之吻
  215 。梦想阿根廷
  216。朱诺
  217 。法国中尉的女人
  218 。大象
  219 。失眠症
  220 。挽歌



221 。记忆碎片
  222 。危险关系
  223 。往日情怀
  224 。电子情缘
  225 。贝隆夫人
  226 。一级恐惧
  227 。独家新闻
  228 。热天午后
  229 。夹缝求生
  230 。k歌情人
231 。海底总动员
  232 。冰河世纪
  233。第六感
  234 。非常嫌疑犯
  235。 闪灵
  236 。赤火万里情
  237。电视台风云
  238。狙击电话亭
  249。忠犬八公的故事
  240 。不忠
241 。远离赌城
  242 。天使之城
  243 。瓶中信
  244 。我为什么结婚了
  245 。附注我爱你
  246 。关于一个男孩
  247 。不一样的天空
  248 。妙笔生花
  249 。傲慢与偏见
  250。马文的房间

251 。偷心
  252 。谈谈情 跳跳舞
  253 。 《危情十日》
  254 。 《成为朱丽娅》
  255 。其实你不懂他的心
  256 。王牌对王牌
  257 。老无所依
  258 。查令十字街84号
  259 。《午夜巴塞罗那》
  260 。《无忧无虑》

cindyycm : 2014-02-22#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 。教父

  若干年前看此片,还是懵懂少年,如今已经年近50,时间真他妈狗屁,唯有电影永恒!


  橙黄色的主色调中,教父那幽暗的轮廓让人感到严肃庄重,而藏在阴影中模糊不清的眼睛则让人感到敬畏和深不可测。你看不到他的表情也就看不到他的感受,他对外隐藏自己的想法,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心中盘算杀机和交易。而这一切只是为了维持家族、维持生意、维护尊严,这就是教父给我的感觉。不同的人、不同的命运汇聚在了同一个年代、汇聚到了同一个家族里,他们的悲喜命运成就了一段伟大的史诗。

  忘不了那个男人的世界,下面的文字应该被记住:

  导演 Director: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编剧 Writer: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screenplay)
  马里奥·普佐 Mario Puzo ....(novel)/(screenplay)
  演员 Actor:
  马龙·白兰度 Marlon Brando ....Don Vito Corleone
  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 ....Michael Corleone
  詹姆斯·凯恩 James Caan ....Santino 'Sonny' Corleone
  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 ....Tom Hagen
  艾尔·勒提埃里 Al Lettieri ....Virgil 'The Turk' Sollozzo
  黛安·基顿 Diane Keaton ....Kay Adams
  塔莉娅·夏尔 Talia Shire ....Connie Corleone Rizzi
  约翰·凯泽尔 John Cazale ....Fredo Corleone
  阿历克斯·罗克 Alex Rocco ....Moe Greene
  索菲亚·科波拉


2 。肖申克的救赎

  安迪(Tim·Robbins),我们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真正的人。“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瑞德可以说是一个“Strong man”,而安迪则是一个“Great man”,他救赎的不仅是自己,他也尽一切努力拯救囚犯们的灵魂。实际上整部影片关于他挖隧道逃生的情节是惜墨如金,以至于安迪逃走那一幕让我感觉相当突兀,这说明神乎其神的逃狱并不是影片的主题。而且瑞德告诉了我们,安迪在挖好地道之后并没有立刻逃走,他最终离开是因为汤米的死让他看清了诺顿们的残忍无情,看清了自己并没有能力救赎其他的囚犯。也就是说,尽管安迪已经做好了逃狱的准备,他也没有马上逃走,虽然他有拥抱自由的极切渴望——在他逃出鲨堡之后站在小河里拥抱风雨的那个俯视镜头相信观者都会印象深刻——但他仍然留在鲨堡帮助那些“无希望的人”。影片主要就是在这方面进行描写,我想这也是影片叫《肖申克的救赎》而不是《安迪·杜佛瑞的救赎》的原因。


  1994年的奥斯卡太强了,《低俗小说》、《四个婚礼一个葬礼》、《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如此之多的强片。《阿甘正传》最终成为最佳影片,但如果让我选择得奖者,我更钟意《肖》片。因为,我认为《阿》片固然好,但更多是体现了美国的社会特点和美国人的价值理念,换句话说,它更像一部美国的“主旋律”影片。而《肖》片,它所反映的“体制化”(institutionalizing)问题,对于中国社会更有意义。

  我爱死了结尾那片蓝色的大海,那么蓝,那么纯,那是我的向往!

  导演 Director:
  弗兰克·德拉邦特 Frank Darabont
  编剧 Writer:
  斯蒂芬·金 Stephen King ....(short story 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
  弗兰克·德拉邦特 Frank Darabont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蒂姆·罗宾斯 Tim Robbins ....安迪 Andy Dufresne
  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瑞德 Ellis Boyd 'Red' Redding
  鲍勃·冈顿 Bob Gunton ....沃登 Warden Samuel Norton
  威廉姆·赛德勒 William Sadler ....Heywood
  克兰西·布朗 Clancy Brown ....Captain Byron T. Hadley

cindyycm : 2014-02-22#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3。指环王

  三部曲所承载的不只是一个邓布利多反复强调的“爱”,希望和绝望、欲望和诱惑、承诺和背叛、恐惧和勇气、战争和牺牲、抉择和放弃,友情和信任,太多的矛盾与选择在三部曲里编织交叠直到最后在《王者归来》中彻底爆发,于是第三部成了神作,也一口气捞走了11个小金人。

  导演 彼得-杰克逊, 伊利亚·伍德终于因被认为真诚、有劲及散发出难以形容的领袖气 质与故事人物不谋而合,而受邀在号称史上耗资最巨的电影中扮演男主角佛罗多巴金斯,和伊恩麦克连、奥兰多·布鲁姆及丽芙泰勒 ,凯特布莱切特 等大卡士同台较量。

  真正的娱乐大片!

cindyycm : 2014-02-22#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4 低俗小说

  整个影片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一场戏,它的精致不仅在它的完美结构,更在于它的创新,它的独一无二,它的反其道而名之的并不低俗的“低俗小说”。

  《低俗小说》在我的心里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每个人都会偏爱一种类型的电影,有人喜欢科幻,有人钟爱言情,有人会看恐怖,有人会挑动作。我则对这种cult片(邪典)情有独钟。那种带点戏谑风格,带点黑色幽默,有着独特结构的影片我可以举出好多部。昆汀的《落水狗》是我看的第一部,其次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两杆大烟枪》《罗拉快跑》《木兰花》《冰血暴》,当然,在我看来,《低俗小说》是最好的同类型片。它颠覆了一切人们本来认为自然而然的东西,把不按常规出牌玩到了极致。


  导演 Director:
  昆汀·塔伦蒂诺 Quentin Tarantino
  编剧 Writer:
  罗杰·艾瓦里 Roger Avary ....(stories)
  昆汀·塔伦蒂诺 Quentin Tarantino ....(stories)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约翰·特拉沃尔塔 John Travolta ....Vincent Vega
  乌玛·瑟曼 Uma Thurman ....Mia Wallace
  塞缪尔·杰克逊 Samuel L. Jackson ....Jules Winnfield
  布鲁斯·威利斯 Bruce Willis ....Butch Coolidge
  蒂姆·罗斯 Tim Roth ....Pumpkin (Ringo)
  阿曼达·普拉莫 Amanda Plummer ....Honey Bunny (Yolanda)
  文·瑞姆斯 Ving Rhames ....Marsellus Wallace
  玛丽亚·德·梅黛洛 Maria de Medeiros ....Fabienne
  罗姗娜·阿奎特 Rosanna Arquette ....Jody
  杜恩·惠特克 Duane Whitaker ....Maynard
  艾瑞克·斯托罗兹 Eric Stoltz ....Lance
  弗兰克·威利 Frank Whaley ....Brett
  史蒂夫·布西密 Steve Buscemi ....Buddy Holly
  约瑟夫·佩拉图 Joseph Pilato ....Dean Martin
  克里斯托弗·沃肯 Christopher Walken ....Captain Koons
  亚历克西斯·阿奎特 Alexis Arquette ....Man #4
  昆汀·塔伦蒂诺 Quentin Tarantino ....Jimmie Dimmick
  哈威·凯特尔

cindyycm : 2014-02-22#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5。辛德勒的名单

  影片中满是生动的细节铺陈,宏观的故事架构是为最后的主题服务的,而微观的细节则是血肉是细胞,决定了影片是否能吸引人、打动人。在这部黑白片中唯一的一抹亮色是那个红衣服的小女孩,她的两次出现决定了辛德勒的两次转变,小女孩的唯一一个特写镜头是她趴到床底下惊恐万分的抱紧脑袋,让人印象深刻;同样的还有那个为了逃命跳进粪坑的小男孩,难忘他仰起脑袋在粪坑里瑟瑟发抖的模样;那个想要救父母的犹太姑娘为了能见到辛德勒特地去借了一身漂亮的衣服;还有很滑稽的一场是葛夫被吊死时因为太胖,行刑人竟然一脚没能把他脚下的凳子踹开。

  影片最后在辛德勒的坟墓上,画面上终于出现了一片明朗的色彩,在经过了前面的波折后,结尾是一个漫长的抒情段落,一个个的犹太人将石头放到辛德勒的墓碑前,完成了对一个英雄,对一个时代的哀悼。

  这是关于一个想发战争财的商人被战争的残酷所震撼,激起了自己内心的良知,最终人性战胜了金钱的故事。影片长达三个小时,但分分秒秒却都充满了分量。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 连姆·尼森 拉尔夫·费因斯 本金斯利

cindyycm : 2014-02-22#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6 。穆赫兰道

  导演: 大卫·林奇
  主演: 娜奥米·沃茨 劳拉·哈灵

  一个好的导演首要任务应该讲好故事,让大部分观众能够看懂,至于如何理解故事本身才是观众的自由选择
  用一句比较俗的话来说就是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这部穆赫兰道,大部分观众看完片子应该是一头雾水,不明白导演到底想说个啥。一百个人中恐怕只有不到十个能“比较接近“导演的思路,其余的要靠影评来理解,而观看这样的片子本身就不存在快感可言,只有煎熬。

  这电影漫长的2个半小时看完,
  真像一场无趣的梦。
  电影足够细致,
  但观影毫无乐趣。
  电影节奏缓慢,
  前面由 床 导入梦境开始,
  近2个小时的时间,
  一个女人悔罪、希望、纠结、恐惧、仇恨等等情绪夹杂,
  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很有逻辑的梦。
  娜奥米的演技和敬业精神,真是太赞了。
  导演林奇,真是个变态的低趣味的高智商的天才,
  这电影,绝不想看第二遍。

  放进这里,抬举它了。不推荐!

cindyycm : 2014-02-22#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7 。钢琴师

  钢琴师

  从法西斯的魔爪打开了战争的魔盒开始,哈瑞·日彼曼的命运便急转直下。起初,不管如何艰难困苦,他总保持着一位钢琴师的气质。西装整洁,领带笔直,说话彬彬有礼,举止风度幽雅。后来,犹太人被关进了围墙高筑的集中营,在这四壁深严的围城中,他目睹了死亡,接触了饥荒,这时他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为了工作,为了生存,他放弃了艺术家惯有的清高,在喧闹杂乱的餐厅里演奏——尽管这不过是对牛弹琴的表演。
  “这不是日彼曼吗?你怎么也在这儿?我们还以为你现在正在美国巡回演出呢!”会有人认出这个大名鼎鼎的艺术家来,接着便是“哈哈哈”的嘲笑声。而日彼曼只得无奈地笑笑——他的确只能这样了。

  艺术只能在懂得欣赏它的人面前才能展示自身独特的魅力,才能确立起自己清高典雅的地位,并给欣赏者带来震撼的共鸣。而艺术在食不裹腹的劳苦大众面前,在阴险狡诈的小人面前,在穷凶极恶的刽子手面前;还不如一个玉米棒子的分量重,还不如钱币掉在桌子上的声响清脆,还不如草芥人命时歇斯底里的惨叫动听。

  一场毁灭的劫难过后,世界迎来了重生。而逃亡的钢琴师哈瑞·日彼曼,随着世界的复苏,他挣扎了过来,艰难而又必然的坐在了漆黑浑厚的钢琴面前,一如从前的样子。所不同的,是他的音符中多了一份绝处逢生的恐怖与安详:逃亡、撕裂、毁灭、希望、重生,经历过这彻心彻骨的灼热和冰冷,越过最艰难的障碍,于是,生命得以重生,才有了生命的音符。

  导演 罗曼-波兰斯基
  主演 阿德里安·布劳迪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cindyycm : 2014-02-22#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8。冰雪暴

  冰血暴 Fargo
  7.8 20658人评价
  乔尔·科恩(导演) / 伊桑·科恩(导演) /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 威廉姆·H·梅西 / 史蒂夫·布西密

  影片的对比色彩强烈,在处理人物关系上,科恩兄弟仍然采用多线式,人物之间的关系巧妙而又意蕴十足。两个绑架分子之间,一个性情随和,一个话极少——仿佛在他看来说话是多余的,他是冲动与暴力的代表,可以动不动就杀人,甚至是毫不相干的路人;做事暴力,连自己的同伴也可以放进碎木机里搅拌,在他看来,杀人不过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他代表着位于城市底层的人物精神失常甚至变态的一种生存状态。女婿与岳父的对比是影片最大的冲突,正因为岳父的独权,女婿始终处于一种受压制的状态,尽管女婿外表看上去正正经经,但是却在背后做着欺骗顾客而又死爱面子的勾当。同时又要面对绑架分子的威胁、自己妻儿的安全以及警察的追查,可以说他是影片中矛盾的中心,是最痛苦的一个人。所以最后当他被警察在自家的床上逮捕时,他的反抗看起来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做了坏事而被大人发现了一样。怀孕的女警官是影片中最有智慧的一个人,整个事件的真相也是在她一层一层调查中逐渐浮出水面的。她的勤奋与勇敢是这个城市正义的代表。

cindyycm : 2014-02-22#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9。乱世佳人

  《乱世佳人》 主演:克拉克·盖博(男) ,费雯·丽(女) 导演:弗莱明·维克多

  片长:3小时53分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的前夕, 塔拉庄园的千金小姐郝思嘉爱上了另一庄园主的儿子艾希利,但艾希利却选择了郝思嘉的表妹——温柔善良的韩媚兰为终身伴侣。郝思嘉出于妒恨,抢先嫁给了韩媚兰的弟弟查尔斯。不久,美国南北战争爆...

  爱情与战争,退缩与奋进,坚持与放弃,融合与抗争。纵横交错的脉络确实让人有种恍如隔世的错觉,这是一种厚实的沧桑和一种中立的慨叹。古人说:读史使人明智。这部史诗级的作品让我们在失望和希望之中反复,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徘徊。

  当然,在茫然无错的时候,不要忘了给自己信心。

cindyycm : 2014-02-22#1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0。 西北偏北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导演) / 加里·格兰特 / 爱娃·玛丽·森特 / 詹姆斯·梅森

  将近结尾部分的总统山上的追逐是影片第二次高潮。高耸嶙峋的巨石雕像,险象环生的激烈争夺,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无一不紧扣心弦,于不知不觉中将观众巧妙引导入故事情节,令人步步为主角强捏一把汗;色彩鲜明的感官效果和震撼冲突的特技处理,艺术地调动起身体的所有细胞,尽情融溶于惊悚中以享受刺激的快感。希区柯克一向喜欢在大型建筑或名胜前上演追逐戏,总统山上的这个惊险段落比从前的大笨钟、自由女神像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罗杰最终将坎度从悬崖边拉起后,镜头直接切到火车包厢中,如此巧妙的安排也令那些善于揣度作品隐寓的人会心一笑。
  《西北偏北》中最重要的、也是在电影教科书上常见的段落是:罗杰在野外大路上等待凯普林,而后被小飞机追杀的一幕。它已成为电影剪辑课上的必读,也是希区柯克这位最伟大的剪辑大师的最经典片段。在这短短的七分钟里,他共采用了131个镜头,这组镜头一方面完美地交代了时间和空间关系,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悬念和紧张气氛。分析一下在飞机正式攻击罗杰前,导演是如何打下伏笔以及夸张气氛的,你会明白如此安排的极致苦心

cindyycm : 2014-02-22#11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1 绿色奇迹

  整部电影三个小时 不可谓不长 却始终让人精神抖擞 这中间导演的功劳功不可没 虽然剧情是本片最大的亮点 但导演的改动和编排仍居功至伟 原著是一部长达23万字的长篇小说 改成电影剧本并不简单 要知道同样改编成电影的肖申克的救赎只是中篇 而1408则只是短篇小说而已 这就要求导演改变小说的结构乃至质感使之合乎电影的要求 在原著中 最常见的就是插叙了 整部小说在插叙之间交汇 频繁游移于主角的老年和青年时代 而这个特点在电影中被改变了 整部影片只由一个嵌套(主角老年)和一个故事主体(主角青年)组成 再加上少许时间的改变 使影片结构变得清晰明了 从而杜绝了时间错乱的问题 另外 本片的主体几乎没有冗余的段落 哪怕是戏份最少的酋长 有关他的两场戏也都必不可少 第一场戏是趁着他的家人来看望他的时候狱卒在电椅室演练执刑过程 这场戏为珀西的恶行做出了铺垫 第二场则是他被处以电刑 这又和德尔的死刑形成了对比 至于比利德尔的戏份 则更是各有用处 难以删减了 德尔是在突出珀西的乖张冥顽的同时作为“金格先生”的监护人 而比利则是一切恶行的源头 更是重要人物了 全片几乎没有废话 即使是龙套角色的一句无心之言 往往也是在交代信息 这于原著是不同的 斯蒂芬金素来擅长心理描写 更喜好心理描写 他的所有作品 里面都有大量乃至琐碎的主角的心理活动 这对于小说当然不是坏事 但对于电影则是灾难 而导演在改编的过程中 好似庖丁解牛的将各种信息处理的如此明晰 是绝对值得称赞的。

  演员阵容真是强大
  导演 Director:
  弗兰克·德拉邦特 Frank Darabont
  编剧 Writer:
  斯蒂芬·金 Stephen King ....(novel)
  弗兰克·德拉邦特 Frank Darabont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Paul Edgecomb
  大卫·摩斯 David Morse ....Brutus "Brutal" Howell
  迈克·克拉克·邓肯 Michael Clarke Duncan ....John Coffey
  邦尼·亨特 Bonnie Hunt ....Jan Edgecomb
  詹姆斯·克伦威尔 James Cromwell ....Warden Hal Moores
  迈克尔·杰特 Michael Jeter ....Eduard Delacroix
  格雷厄姆·格林 Graham Greene ....Arlen Bitterbuck
  道格·休切逊 Doug Hutchison ....Percy Wetmore
  山姆·洛克威尔 Sam Rockwell ....'Wild Bill' Wharton
  巴里·佩珀 Barry Pepper ....Dean Stanton
  派翠西娅·克拉克森

cindyycm : 2014-02-22#1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2 《泰坦尼克号》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邂逅那一年,她还很年轻,22岁,正值芳华的年龄。那时候她很美,火红的秀发倾斜下来,让人想起香山枫叶。如玉般光洁的脸庞,与海洋之心一般沉静流转的水蓝色明眸。那一天,她一席翠黄绿色长裙,挽起秀发,独自一人款款走向船栏,凭栏相望。她从夕阳中走出来,他看见了她。他微微一征,她相顾一视,这一眼,便是一场劫难……

  那一年,他还很年轻,24岁,正值芳华的年龄,那时候他很英俊,一头金发闪烁着,让人想起夏威夷的明媚阳光。永远微蹙的眉似乎有打不开的忧愁,他才华横溢却又桀骜不驯。那一天的邂逅,他们都想不到,最终会是生死相隔。

  编剧 导演 Writer: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杰克 Jack Dawson
  凯特·温丝莱特 Kate Winslet ....露丝 Rose DeWitt Bukater
  比利·赞恩 Billy Zane ....卡尔 Caledon 'Cal' Hockley
  格劳瑞亚·斯图尔特 Gloria Stuart ....老年露丝 Old Rose
  凯西·贝茨 Kathy Bates ....莫莉·布朗 Molly Brown
  弗兰西丝·费舍 Frances Fisher ....Ruth Dewitt Bukater
  比尔·帕克斯顿 Bill Paxton ....Brock Lovett
  伯纳德·希尔 Bernard Hill ....Captain Edward James Smith
  大卫·沃纳 David Warner

cindyycm : 2014-02-22#1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3 阿甘正传

  导演: 罗伯特·泽米吉斯
  主演: 汤姆·汉克斯 罗宾·怀特

  阿甘之所以进行长途跑步,大致上并非有什么崇高的事业在召唤他,也不是由于他要实践某种人生哲学,他只是喜欢跑步,只是具有跑步的天赋而已。阿甘的个性犹如机械,他既不有意顺从也不有意反抗,他只是自然而机械地按照天赋去行动。他的长途跑步本身实际上毫无意义,是荒诞的。阿甘长途跑步看起来所具有的意义,只是合群效应的人们为其赋予的。人生中的某种简单的事情不断重复,就会显得有意义,在那种事情会再次出现的考虑下,它肯定有意义;某个人的简单行为如果能够在人群中被复制,那么它就会显得具有意义,在那种行为会在其他人身上再次出现的考虑下,它必须有意义。因此可以说,意义就是不断重复的荒诞:荒谬的事情不会一再出现,一再出现的事情必然是具有意义的。

  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会看到:在广阔的蓝天下,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从天而降,缓缓地降落在阿甘的脚下。我想,这,其实正是影片在暗示,在暗示我们: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纯洁、平淡而美丽,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阿甘。
  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但上天又是如此的公平——往往,它会令起点不高的人比天生优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的真实。幼年的阿甘曾经腿有残疾,于是,阿甘的母亲就不得不为她心爱的儿子套上一个笨重的铁架,以辅助其行走。于是,每每放学后,同伴们就会在路上讥笑阿甘、玩弄阿甘,甚至追赶着阿甘扔石头。往往这时,那位女同学珍妮喊道:“阿甘,快跑。”然后,阿甘惊慌,拔腿就想跑,跌倒了挣扎着爬起……渐渐地,铁架子便不在束缚着他,最后他奔跑如飞了。同伴们追不上他,只能眼睁睁的巴望着而束手无策。这,应该说是阿甘人生中的第一个奇迹。

cindyycm : 2014-02-22#1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4。阿拉伯的劳伦斯

  导演: 大卫·里恩
  主演: 彼德·奥图 亚利克·基尼斯

  彼德所饰演的劳伦斯太完美,虽然历史的真相只能从已故者的只言片语中觅得,但我更愿意相信劳伦斯值得被世界人民所铭记的一面已经牢牢被刻画详细。他一生奔波在所热爱的阿拉伯世界和祖国英国之间;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得不在阿拉伯拯救者和英国入侵者间摇摆,在被敬仰的同时接受审判和怀疑;在英国军官里,他是个怪胎,在阿拉伯世界,他是个梦想家;在底层人民心中,他是拯救者,在风云诡谲的政局里,他是颗危险的棋子。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阿拉伯世界他无处容身,现代的英国文明令他恶心恐惧,一生戎马奔波劳累落了个兔死狗烹,连死神也要他在旅途中横插一脚。或许是上帝不忍这位不完美的英雄继续在左右不逢源上下不得志的人生道路上继续徒劳,所以在他留给世界最后风一样的印象和谜一般的身影后带他回家。劳伦斯的悲哀在于他始终未能在变幻莫测的政治情景下确定自己的角色定位,而他成成为一代传奇的幸运也在于此。

  彼德·奥图的演绎是如此的精彩绝伦,不得不提的是他的眼线也是相当的销魂。
  很喜欢阿里这个人物,敢作敢当,理智冷静,在劳伦斯身边保护着他、崇敬着他,是一个人一生不可多得的良师挚友。

cindyycm : 2014-02-22#1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5。北非谍影

  《北非谍影》中,我觉得演员群的表现非常值得拿出来讨论,不单是男女主角的演出,片中许多配角也表现得非常优异,例如弹奏“as time goes by”的黑人sam或是法国警局长都相当称职,不过我个人却是最偏好饰演那位地下反抗军领袖的男配角,他的演出拥有强烈的热情和正直,与剧本赋予给他的角色个性很为相称。
  当然提到这部作品,就不得不提到其中许多流传已久的经典对白了,不管是亨佛来褒嘉对英格丽褒曼说的“Here's looking at you, kid” 或是“We will always have Paris” 都是极为隽永的对白。这也可证明一部好的影片,不只它的影像能够流传于后世,甚至于对话我们到今天都还能朗朗上口,这也可说明了电影的影响力的确相当深远,并且层面广泛!

  导演: 迈克尔·柯蒂兹 主演: 亨佛莱·鲍嘉,英格丽 褒曼

Yeyelingfeng : 2014-02-22#1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这个好,不少我看过了。没看过的可以下载看了,谢!

cindyycm : 2014-02-22#1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6。《飞跃疯人院》


  1975年度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得主。那个年代的电影与现在的不同,我更喜欢那时侯的影象,朴实、平实,比现在的电影更写实。而这部影片反映出的现实意义更是很难得的。 麦克默菲由于厌恶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本意是想逃避,但他来到的却是个可怕的地狱。护士长拉契特是个严肃、一本正经的偏执狂,她严格的限制病人的一切娱乐,甚至对病人实施精神上的催眠。麦克默菲渐渐发现其实大部分的病人其实和普通人一样,他们也许心灵上有过打击,不过这疯人院才是让他们发疯的原因。病人们被剥夺了自由地追求自己生存欲望的力量,他们已经习惯了承受这一切。麦克默菲最后得到了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的支持,麦克默菲想让病人们打起精神,快乐的生活一天。他把病人们带上了汽车,来到了一个小港口。他们偷了一条船,到远海钓鱼作乐。病人们欣喜若狂,过了十分快乐的一天。回来后,麦克默菲受到了惩罚。但不久,他就又把自己的女友和另一个妓女弄到了医院,闹得天翻地覆。闻迅赶来的拉契特侮辱了病人比利,使他割脉自杀,而冷酷的拉契特却无动于衷。原本只要跨出一步便能逃走的麦克默菲抑制不住愤怒,冲了回来,他企图掐死护士长拉契特,但事与愿违,拉契特没有被掐死,但麦克默菲却遭到了非人的待遇,他们切除了他的脑白质,他成了一个真正的白痴,没有了意识。在疯人院装疯数年的“酋长”把麦克默菲搂在怀里,他悲痛的用枕头结束了完全没有意识的麦克默菲的生命。然后用麦克默菲以前没能搬起的马桶砸开了疯人院的铁窗,逃离了这个可怕的地狱。 谁才是真正的疯子?是那些病人还是像护士长拉契特和那些医生一样冠冕堂皇的伪君子呢?而影片中发生的这些在生活中不正在不停的重演吗?现实中不断的有所谓的权威或者制度不公平的压制着我们,催眠着人民,但谁有勇气站出来呢?勇敢站出来的人也许会像麦克默菲一样的下场。

  这部电影的成功要归功与杰克·尼科尔森。达力有一句名言“我与疯子唯一的区别就是,我并没有疯”用这句话概括杰克在这部影片中的演出非常恰当。本来是想逃避法律制裁的主人公来到疯人院,却发现自身陷入了一个剥夺人格与自由的集中营。于是,压制与反叛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杰克收放自如的演技将角色身上的油滑、叛逆,表现的酣畅淋漓,谁说主题严肃的影片不能用另类的方式去演绎。70年代是杰克·尼科尔森的鼎盛期,《疯人院》和《闪灵》让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演员。

cindyycm : 2014-02-22#1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6。《飞跃疯人院》


  1975年度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得主。那个年代的电影与现在的不同,我更喜欢那时侯的影象,朴实、平实,比现在的电影更写实。而这部影片反映出的现实意义更是很难得的。 麦克默菲由于厌恶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本意是想逃避,但他来到的却是个可怕的地狱。护士长拉契特是个严肃、一本正经的偏执狂,她严格的限制病人的一切娱乐,甚至对病人实施精神上的催眠。麦克默菲渐渐发现其实大部分的病人其实和普通人一样,他们也许心灵上有过打击,不过这疯人院才是让他们发疯的原因。病人们被剥夺了自由地追求自己生存欲望的力量,他们已经习惯了承受这一切。麦克默菲最后得到了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的支持,麦克默菲想让病人们打起精神,快乐的生活一天。他把病人们带上了汽车,来到了一个小港口。他们偷了一条船,到远海钓鱼作乐。病人们欣喜若狂,过了十分快乐的一天。回来后,麦克默菲受到了惩罚。但不久,他就又把自己的女友和另一个妓女弄到了医院,闹得天翻地覆。闻迅赶来的拉契特侮辱了病人比利,使他割脉自杀,而冷酷的拉契特却无动于衷。原本只要跨出一步便能逃走的麦克默菲抑制不住愤怒,冲了回来,他企图掐死护士长拉契特,但事与愿违,拉契特没有被掐死,但麦克默菲却遭到了非人的待遇,他们切除了他的脑白质,他成了一个真正的白痴,没有了意识。在疯人院装疯数年的“酋长”把麦克默菲搂在怀里,他悲痛的用枕头结束了完全没有意识的麦克默菲的生命。然后用麦克默菲以前没能搬起的马桶砸开了疯人院的铁窗,逃离了这个可怕的地狱。 谁才是真正的疯子?是那些病人还是像护士长拉契特和那些医生一样冠冕堂皇的伪君子呢?而影片中发生的这些在生活中不正在不停的重演吗?现实中不断的有所谓的权威或者制度不公平的压制着我们,催眠着人民,但谁有勇气站出来呢?勇敢站出来的人也许会像麦克默菲一样的下场。

  这部电影的成功要归功与杰克·尼科尔森。达力有一句名言“我与疯子唯一的区别就是,我并没有疯”用这句话概括杰克在这部影片中的演出非常恰当。本来是想逃避法律制裁的主人公来到疯人院,却发现自身陷入了一个剥夺人格与自由的集中营。于是,压制与反叛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杰克收放自如的演技将角色身上的油滑、叛逆,表现的酣畅淋漓,谁说主题严肃的影片不能用另类的方式去演绎。70年代是杰克·尼科尔森的鼎盛期,《疯人院》和《闪灵》让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演员。

cindyycm : 2014-02-22#1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7 。午夜牛郎

  约翰·施莱辛格(导演) / 达斯汀·霍夫曼 / 强·沃特 / 西尔维娅·迈尔斯

  影片出场的达斯汀让我没敢认,胡子拉碴、头发脏乱、穿着得体却一看就知道不是正经人、走路坡脚、眼球咕噜咕噜的转,活脱脱一副底层挣扎中的小市民形象,直到他的戏份逐渐增多,我才可以肯定真的是他,那样丰富多变的表情、神经质而敏感的眼神唤起了我的记忆。我把这个故事归到了“爱情”一类,因为我想,主角乔和里佐的相依为命,感情不仅仅是在于无可奈何的聚堆,在里佐从楼梯上摔下来之后,乔第一次“不行”了;而当乔带着里佐回到他做梦都想去的迈哈密之后,乔放弃了自己的牛仔服,即年轻的不切实际的梦想和癫狂,决定重新开始。

  电影用冷漠的眼光观察了当时的美国社会,乔刚来到纽约时看到所有人对路上的一个“死人”视若无睹,直到影片结尾他搂着死去的里佐无助的忍受着车里所有人好奇、看热闹的眼光,看够了之后补粉的补粉、聊天的聊天,这种对比极大的讽刺了社会的冷漠和麻木,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宿命感和因果循环。大多数人活着难道不像电视上的那只狗吗,任人玩弄还要卖萌求乐,连痛苦也成为有权有势的人们的取乐罢了。
  本片荣获第四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cindyycm : 2014-02-22#2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8。日瓦格医生

  电影中,别离有两层含义,一是生与死,二是爱与恨。虽然,日瓦戈是绝对的主人公,而我更习惯将其作为线索人物。串联出一系列的”爱别离“。
  生与死的别离,出现在电影的起点与终点,都与日瓦戈有关。在日瓦戈幼年的时候,与母亲的生死离别,孩子淡然的面孔,仿佛不知有别离一说。而这恰恰注定了日瓦戈医生终身要为”别离“而抱恨。正如剧终之时,日瓦戈与拉娜的抱恨的生死离别。而他们的女儿,也看到了父亲的痛苦之死。这恰恰也是新的生死别离。
  爱与恨的别离,没有爱就没有恨。在故事的起始,讲述了拉娜、母亲、维克多和帕夏的爱恨情仇。母亲的情人维克多,就缠上了拉娜。拉娜也迷恋上了维克多,但是心中仍然爱着帕夏。母亲当得知维克多与拉娜的私情后,服毒自杀。维克多就此抛弃拉娜。拉娜携枪刺杀维克多。帕夏把拉娜带走。复杂的爱恨情仇,在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声中结束。日瓦戈、帕夏等等纠结在爱恨情仇众人,纷纷投身战场。一切皆归于别离。

cindyycm : 2014-02-22#21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9。时时刻刻


  1923年的伦敦郊外,女作家弗吉妮娅·伍尔芙(妮可·基德曼饰),正在创作她的小说《黛洛维夫人》 ,心智狂乱的她此时已经萌生了自杀的念头。
  在1949年的洛杉矶,有孕在身的家庭主妇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饰)发现自己已经深深陷入弗吉妮娅·伍尔芙的小说《黛洛维夫人》当中,她决心像故事里的女主角一样改变自己的生活。
  1990年的纽约,克拉丽莎·沃恩(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是一位现代版的一个“黛洛维夫人”,她正在为自己以前的情人理查德准备一个晚会。理查德现在因为艾滋病而处于垂死状态。两个女人的生活与维吉尼亚·伍尔夫的生活以一种出人意料并令人心碎的方式,在替理查德举办宴会期间融为一体。
  三个女人的一天都是在筹备一个聚会,三人的表现迥异,也体现出不同时代女性的特点。
  对于影片里三位女主人公的很多行为,我们可能会很不理解,甚至觉得有些神经质。
  事实上,这才正是女人的本质,女人本就是神经质。请允许阿福这么说,神经质一词在阿福眼中并无贬义。
  这种神经质同女人的才气与相貌呈正相关。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何才女与美女多无幸福的生活。
  神经质并无罪,罪在我们的社会不容忍女人的神经质,罪在这是个男权社会。 尤其在中国,女性主义或者女权主义这个概念本就是上个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文明一起涌入落后的中国,中国女性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这部致敬作品中,有众多英美知名演员。经常扮演硬汉角色的埃德·哈里斯这次扮演一个被艾滋病综合症折磨的病人,同样他也阅读伍尔芙。而曾经在《哭泣游戏》里有出色表演的米兰达·理查森则扮演伍尔芙的姐姐,画家范奈莎。克莱尔·丹丝找到机会和她的偶像梅丽尔·斯特里普合作的机会,在其中扮演斯特里普的女儿。

  《时时刻刻》(The Hours)是2002年奥斯卡获奖影片。故事讲述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和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达洛维夫人》千丝万缕的联系。尼科尔·基德曼在影片中扮演伍尔芙;茱莉安·摩尔扮演五十年代的家庭主妇劳拉·布朗;梅丽·史翠普扮演2000年代的女同性恋编辑。
  导演:斯蒂文·德奥瑞 Stephen Daldry
  编剧:戴维·黑尔、迈克尔·坎宁安
  制片人:斯科特·鲁丁

cindyycm : 2014-02-22#2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20 。毕业生

  一首《斯卡布罗市集》,一首《寂静之声》,让我们认识了西蒙和加丰科,也让我们走进了《毕业生》这部电影。
  那时的达斯汀*霍夫曼多青涩啊,他无忧无虑地戴着墨镜,漂在游泳池上的样子,让每个成年人都回忆起自己那一去不返又多愁善感的青春。
  一个大学生,阴差阳错地和一个妇人发生了关系,这让他既感到成熟的胜利,又感到深深的不安。他的内心在挣扎,在挣扎中,他发现了自己的真爱,那个妇人的女儿。最后,他从婚礼上抢走了新娘,他终归和自己的真爱走到一起。
  欲望的诱惑、未来的迷茫、人性的成熟、飞扬的青春、不灭的希望,这些因素混合在一起,让你很难形容心里到底是什么滋味。也许,这就是一个毕业生的感觉吧。

  毕淑敏在回答大学生的问答时,学生问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她想了想说:“人生是没有目的的”是的,其实人生是没有目的的,但人是有思维的动物,会为自己规划一个目的,这样自己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用毕业生为电影命名,寓意深刻,人生到最后没人给你发毕业证的,你会不会给自己发个毕业证呢?

cindyycm : 2014-02-22#2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21 远离天堂

  朱丽安·摩尔主演的《远离天堂》,2002年的一部电影,好不容易才下载完,字幕好像翻译得也不那么准确,但还是要说说自己的感受。
  女主角朱丽安·摩尔以此片获得当年威尼斯影后,也获得奥斯卡影后的提名,最后输给了和她共同出演《时时刻刻》的妮可·基德曼。
  庭院中姹紫嫣红,生活平静安详,一切宛如天堂。但完美是不真实的,平静下总是暗流涌动。
  丈夫从开始的冷漠、出轨到脾气暴躁、对妻子的怀疑,到最后的决定离婚,一系列的表现让人心灰意冷。她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却默默承受着一切痛苦。面对关心的朋友,她无法和盘托出,道明伤痛,只能一个人仿佛若无其事。
  在与黑人园丁的接触中,她找到久违的快乐和悠闲。但这段刚刚萌芽的友谊终究敌不过众口铄金。不觉得他们之间是爱情,只不过是寂寞的两个人之间一点点温暖的慰藉而已。
  身边的人一个个的离开她,丈夫、朋友、园丁,只有女仆还在辛劳的抛光餐桌,只有窗外浓墨重彩的风景仿佛亘古不变。
  哪里是天堂?如果是之前那个充满假象的平静,不要也罢。

  其实,影片在表现种族歧视这一社会问题的时候,要比我描述的隐晦得多。一切都是围绕着凯瑟这一温柔而脆弱的中产阶级女性的心理变化而展开。朱丽安摩尔精确而不着痕迹地把握了这一人物,使这生活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女性就如同你的邻居般真实可信。她的希望,她的哀伤,她的失落,你都能真切地抚摸得到,凭她在此片中温婉细腻的演绎,就已经把我完全征服。她是该片最大的亮点,丹尼斯奎德尽管很称职,但没有多少可以更细腻表现的机会。黑人影星丹尼斯哈斯伯特倒是表现可喜,其实他在《盗火线》中短暂的出场,已表现出真切展示内心感情的演技,本片里温和、内敛的作风,实在是一点也不输给丹泽儿华盛顿的风采。整部影片也有种内在的张力,缓缓流过的细致镜头,看似平静,每一个镜头后潜伏的暗流却能牢牢把握你的视线,让你不愿错过演员的每一个神情动作,以及故事的每一个转折。

  片名《远离天堂》,我想,不仅是指女主人公凯瑟无法再过象以前一样幸福生活,更是指所有那些麻木不仁地生活在歌舞生平社会中的人们,当前的幸福,还远远不是天堂!或者更准确的说,只是一部分人的天堂。无须讳言,人们感情的淡漠和内心的荒芜,是现代社会的通病;种族歧视只是历史积累的一种表现罢了,更深更广的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信任危机。只要这一问题还存在,所谓的幸福生活,就如同片末灰暗天空下苍白的花朵一般脆弱,经不起萧瑟秋风的肆虐。

  导演 Director:
  托德·海因斯 Todd Haynes
  编剧 Writer:
  托德·海因斯 Todd Haynes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朱丽安·摩尔 Julianne Moore ....Cathy Whitaker
  丹尼斯·奎德 Dennis Quaid ....Frank Whitaker
  丹尼斯·海斯伯特 Dennis Haysbert ....Raymond Deagan
  派翠西娅·克拉克森 Patricia Clarkson ....Eleanor Fine
  维奥拉·戴维斯 Viola Davis ....Sybil
  詹姆斯·瑞布霍恩

cindyycm : 2014-02-22#2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22 。木兰花


  《木兰花》是由与昆汀-塔伦蒂诺、查理-考夫曼(《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齐名的天才青年影人保尔-托马斯-安德森执导的第三部影片。被称为“主流电影领域的另类”的安德森一向擅长运用非约定俗成的叙事结构,并以日常生活中诸多琐碎之事来折射人生的真谛,其作品虽怪诞,但不失幽默及人性的成分。在《木》片三个小时之长的篇幅里,安德森运用插叙的手法巧妙地将一天24小时内平行发展的9个事件连缀起来,以父母与孩子、愤怒与宽恕、电视里的虚幻世界与真实生活、期盼与迷失、机会与错失、阳光与风暴等关系为切入点,阐述了世纪末“有些人寻求宽恕,有些人试图逃避”这一主题。汤姆-克鲁斯更因片中出色的演技夺得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奖。
  大概有那么几部电影,看完之后让我无所适从,完全与电影共鸣,以至于迷失自我。例如《纯洁心灵的永恒阳光》,《百万宝贝》,这种共鸣震撼了身上每个细胞,就比如这部《木兰花》。
  电影的叙事手法以及影片简捷都比较得当,虽然同时讲解着九个故事,场景不断的切换,但却不凌乱,也不会让观众觉得不知所云,或者看得很累(当然,一些喜欢看大片,看动作片的人绝对看不进去,这部电影适合一个人静静的去欣赏),九个故事都在讲着爱与被爱,宽恕与寻求宽恕。
  影片由5部分组成:序曲、雨前(铺陈)、雨中(展开)、雨后(变化)、蛙雨(转折)。
  开头10分钟的序曲讲述了三起巧合的案件,与结尾的巧合对应,阐述的都是一个关于人生的问题:因为生命本身就是由必然与偶然组成的,所以身陷其中的任何人,都摆脱不了必然的痛苦或快乐,也无法躲避偶然降临的幸福或者灾祸。他们无法主宰自己或者别人的人生,也无法掌握命运,面对人生,他们只有选择的权利,而没有再造的能力,不过选择就意味着改变。紧接着的5分钟片头,浮光掠影般扫视了9位人物的过去与现在,存在与困惑,由Aimee Mann的一首慵懒、迷离的《one》为衔接,异常流畅和凝练,富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意。

  这部电影同时涉及个人的心灵。
  心灵,这种深刻的主题可以说是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来源。每一个角色都有他们在社会上固有的位置,有这他们自以为无懈可击的高度。而当无情的世界将他们从生活的高度中拉下,揭开他们真实的一面时,无论他们各自有什么性别,什么年龄,他们又都像孩子一般脆弱。导演需要的也就是对人性深刻的挖掘,他并不是要我们知道各自的内心有什么,他仅仅想让我们了解每一个主人公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都有着深刻而脆弱的内心。

  导演 Director: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Paul Thomas Anderson
  编剧 Writer: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Paul Thomas Anderson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朱丽安·摩尔 Julianne Moore ....Linda Partridge
  威廉姆·H·梅西 William H. Macy ....Donnie Smith
  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Frank T.J. Mackey
  约翰·C·赖利 John C. Reilly ....Officer Jim Kurring
  菲利浦·贝克·霍尔 Philip Baker Hall ....Jimmy Gator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Phil Parma
  杰森·罗巴兹 Jason Robards ....Earl Partridge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Alfred Molina ....Solomon Solomon
  梅罗拉·沃特斯 Melora Walters ....Claudia Wilson Gator
  Michael Bowen ....Rick Spector
  雷基·杰伊 Ricky Jay ....Burt Ramsey / Narrator
  杰瑞米·布莱克曼 Jeremy Blackman ....Stanley Spector
  梅林达·狄龙 Melinda Dillon ....Rose Gator
  艾普尔·格蕾丝 April Grace ....Gwenovier
  路易斯·古兹曼 Luis Guzmán ....Luis (as Luis Guzman)
  亨利·吉布森 Henry Gibson ....Thurston Howell
  菲丽西提·霍夫曼

cindyycm : 2014-02-22#2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23 。撞车

  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故事,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些冲突这些误解,就像是我们生活中所本可避免但却常发生的事。人物众多但却清晰明了,个个鲜明真实,每个人都烦恼并挣扎着。感觉洛杉矶的人肝火太旺盛了,什么事都要吼出来才过瘾。这里有太多的冲突,撞击。解铃还须系铃人,Christine(桑迪·牛顿)被白人巡警Ryan(马特·狄龙)羞辱过,后来却被他救回一条性命。瑞恩的前搭档Tom(瑞恩·菲利普)也救了克里斯汀的丈夫Thayer(泰伦斯·霍华德)一命。威廉·菲德内尔 当时也在这里面,也是给我的一个小小的惊喜(*^__^*)。还有很多线索,我就不说了,看了的童鞋就知道。
  那么多人物,我最喜欢锁匠丹尼尔与他的女儿,单纯真挚的亲情,在这个喧闹浮躁的都市是多么美丽感人。当爸爸被杂货店老板用枪指着头时,女儿伊丽莎白对妈妈说:“他没有。”没反应过来的妈妈问:“没有什么?”“爸爸没有斗篷,我有”于是就天真的冲出去了,导演在伊丽莎白冲出时,用了逆光,显得她就像是一个天使,如此的纯洁,未受世俗暴躁的侵染。女儿像蝴蝶一样扑向了爸爸,她有爸爸给他的隐形的斗篷,刀枪不入。枪响了,这时的音乐很纯洁,我以为是一个悲剧,想哭,但是,“没事了,爸爸,我会保护你的”然后奇迹就真的发生了,原来是空包弹。相信在这一瞬间,每个人都经历了一场救赎,是的,天使的隐形斗篷。

  导演 Director:
  保罗·哈吉斯 Paul Haggis
  编剧 Writer:
  保罗·哈吉斯 Paul Haggis ....(story)/(screenplay) &
  罗伯特·莫雷斯科 Robert Moresco ....(screenplay) (as Bobby Moresco)
  演员 Actor:
  马特·狄龙 Matt Dillon ....Officer John Ryan
  桑迪·牛顿 Thandie Newton ....Christine Thayer
  瑞恩·菲利普 Ryan Phillippe ....Officer Tom Hansen
  桑德拉·布洛克 Sandra Bullock ....Jean Cabot
  唐·钱德尔 Don Cheadle ....Det. Graham Waters
  珍妮弗·艾斯波西多 Jennifer Esposito ....Ria
  威廉·菲德内尔 William Fichtner ....Flanagan
  布兰登·费舍 Brendan Fraser ....Rick Cabot
  泰伦斯·霍华德 Terrence Dashon Howard ....Cameron Thayer
  丹尼尔·金 Daniel Dae Kim ....Park
  卢达·克里斯 Ludacris ....Anthony (as Chris 'Ludacris' Bridges)
  迈克尔·佩纳 Michael Pena ....Daniel
  巴哈·索莫克

  再接着,便是影片的叙事手法了。《撞车》将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极为巧妙地混合在一起,就像混合奶昔一样,给了观众新颖却不乏趣味的感觉。保罗·哈吉斯在拍《撞车》之前,一直是编剧,导演的也最多不过几部连续剧,也就是说,《撞车》是他的电影处女作。但他的编剧功底却绝对是一流的。《撞车》基本上每个场景都能给人感悟。黑人导演最终和妻子和好,手机显示的妻子的来电时“home”。阿拉伯裔的灵魂,被修锁匠的女儿救赎,得到升华。黑人警察因为失去弟弟而陷入悲痛。黑人小混混放走了亚洲偷渡者,知道自己终于做了一件对得起良心的事……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撞是不断地,导演在最后以喜剧性的撞车向观众表达了这一主题,首尾照应,回味无穷.

cindyycm : 2014-02-22#2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24 。洛城机密


  不知道学院的评委们根据什么把97年的最佳女配角授予了金·贝辛格。影片的精华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外,三位男主角的演出才是堪受褒奖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他们三人丰富并优化了影片的质感,可惜最终的受益者却是一个花瓶角色。花瓶便也罢了,如果表演确实出众。然而在我看来,贝辛格只是中规中矩而已,奥斯卡这个奖有时比登天还难,有时简直就像派送救济一样令人却之不恭。

  从这部影片中后来走出了2位奥斯卡影帝,这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目前只有盖·皮尔斯暂时没有斩获。但是在《洛城机密》中,他把一个不失正义感却又谙熟游戏规则、懂得适者生存的警探饰演地恰到好处。相比之下,拉塞尔·克罗则是一个粗中有细的角色,生起气来徒手可以掰开椅子背,性命攸关的细节却从未疏漏;凯文·史贝西饰演了一个良知未泯却不择手段的老油条,可惜他在最不该走眼的事情上犯了错……抛开即使用最精炼的语言也要上百字才能交待清楚的剧情,光是看这三位的表演就已经值回三个小时的时间了。


  说电影“黑色”,是因为片中没有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正面人物,作为主要人物的几个警官,艾德埃克斯利(盖皮尔斯饰)一心想往上爬;杰克文森斯(凯文史派西饰)为了上电视,只顾出风头;巴德怀特(拉塞尔克罗饰)性情粗暴,只相信暴力和刑罚;史密斯组长(詹姆斯克伦威尔饰)表面上和蔼可亲、关心下属,其实却是幕后的大黑手,企图黑白通吃。作为一部警匪片,这样开头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又一个的警官被详细介绍,却没有介绍一个坏人。影片结束时我们才明白,原来这些警官就已足够构成故事的主体了,亦正亦邪的他们中没有标准化的维护正义的警察,却有真正意义上的匪徒。

  埃克斯利无疑是片中的第一男主角,也是承载影片思想的关键人物。他在影片开头很纯洁,不懂人情世故,相信有绝对的正义存在。史密斯组长问他,如果认定了某人是罪犯确证据不足,会不会开枪打死他以免在法庭上律师为他开脱。他的回答是不会,因为他相信法律能够代表正义,警察应该严格守法。但是到后来,他慢慢学会了使用手段,慢慢的领悟到了目的最重要,而过程无所谓。为了追寻真相,他先后和他不喜欢的文森斯、怀特两位警官合作,武力胁迫之类的手段也使了出来。最后,他发现史密斯组长就是他要找的真相,但证据明显不足,他选择了曾以为永远不会采用的方法:从背后开枪打死了史密斯组长。真相是找到了,正义也得到了伸张,然而在这过程中,一颗纯洁的心已丝毫不可挽回的被毁掉了。

  导演 Director:
  柯蒂斯·汉森 Curtis Hanson
  编剧 Writer:
  詹姆斯·艾罗瑞 James Ellroy ....(novel "L.A. Confidential")
  布莱恩·海尔格兰德 Brian Helgeland ....(screenplay) &
  柯蒂斯·汉森 Curtis Hanson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凯文·史派西 Kevin Spacey ....Jack Vincennes
  罗素·克劳 Russell Crowe ....Bud White
  盖·皮尔斯 Guy Pearce ....Ed Exley
  詹姆斯·克伦威尔 James Cromwell ....Dudley Smith
  金·贝辛格 Kim Basinger ....Lynn Bracken
  丹尼·德维托 Danny DeVito ....Sid Hudgens
  大卫·斯特雷泽恩 David Strathairn ....Pierce Patchett
  朗·瑞弗金 Ron Rifkin ....D.A. Ellis Loew
  马特·麦考伊 Matt McCoy ....'Badge of Honor' Star Brett Chase
  保罗·盖尔福勒

cindyycm : 2014-02-22#2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25 。死亡诗社

  每一部电影,每一首诗歌,或者无论别的什么,如果能打动你,一定是如雷电般击中了你的内心,使你说不出的隐痛得以抚慰。
  《死亡诗社》无疑是这样的杰作。看过这部片子,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相见恨晚。我没有像尼尔和托德那样,在最美好的青年时代幸运的遇到激情似火、浪漫叛逆、人格完美、性情张扬,热爱文学和人生、鼓舞年轻人发挥个性的基廷老师,而“自我”也一直蒙蔽在浑浑噩噩的生活中,本该张扬的青春活力却长久的沉睡。
  那是一个理想指示前进方向的年代,那是一段诗歌引领灵魂之路的岁月。哦,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光啊!
  “及时采撷你的花蕾,
  旧时光一去不回。
  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
  明天便在风中枯萎。”
  影片中的尼尔,是一个外表英俊、热情开朗、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个形象,是典型美的塑造。尼尔最先响应基廷老师的呼唤,重建死亡诗人俱乐部;他想方设法瞒着父母,追求自己成为演员的梦想,成功演出“仲夏夜之梦”。但是,面对父母严厉的期望,尼尔最终并没有像他高声朗读的诗句那样“永不屈服”。在现实和梦想之间,尼尔无路可走,选择了死亡。导演用一个鲜活生命的完结,用美的毁灭,向世俗的社会发出无言的抗议。
  我一直认为,如果我们一生下来,人生方向就被规划好了,那该有多么可怕!然而不管我怎样想,现实中这样的事情频繁发生。大多数人,依然是选择顺服,选择“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尼尔进行反抗,却以极端的反抗方式走向死亡。他用他的死亡,更为深刻的唤醒了他的同伴。

  导演 Director:
  彼得·威尔 Peter Weir
  编剧 Writer:
  Tom Schulman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罗宾·威廉斯 Robin Williams ....John Keating
  伊桑·霍克 Ethan Hawke ....Todd Anderson
  罗伯特·肖恩·莱纳德 Robert Sean Leonard ....Neil Perry
  乔西·查尔斯 Josh Charles ....Knox Overstreet
  柯特伍德·史密斯 Kurtwood Smith ....Mr. Perry
  劳拉·弗林·鲍尔 Lara Flynn Boyle ....Ginny Danburry
  科林·欧文 Colin Irving ....Chet Danburry
  亚历桑德拉·鲍尔斯 Alexandra Powers ....Chris Noel
  梅罗拉·沃特斯 Melora Walters ....Gloria
  杰米·肯尼迪

cindyycm : 2014-02-22#2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26 。 罗马假日


  美丽的罗马,美丽的公主,美丽的邂逅。憋得难受的高贵与优雅全部扔掉,ANN只是一个跟着陌生的“高大而健壮”的男人回家的女人。“是喝醉了酒么?”“不,不,我只是太快乐。”小小而简陋的公寓飘荡着“HAPPY”的声音,只是快乐。ANN终于逃脱了那些高跟鞋那些见面会那些礼节那些舞会,她只是要一张可以安睡的床,以及醒来时一个让她放心的绅士。我想在一开始时JOE是为了利益而跟踪她保护她,甚至按照行程来写他们的《公主流浪记》,然而当他把手伸进真理之嘴来吓唬ANN时,两人一片嬉闹,更重要的是,是ANN的嗔怒。露天咖啡馆,公主的第一支香烟;摩托车,肆无忌惮地开着;警察局,这是两人新婚的庆祝。陌生人带着意大利人特有的热情与浪漫让ANN吓了一大跳,她高兴地接受着大家关于新婚的祝福,甚至开起了玩笑——“我可没有强迫你一定要娶我”。如果可以,JOE会说“你愿意嫁给我吗?”而ANN会说“我愿意。”吗?
  没有如果,因为她是公主,他是平民。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这有多致命!两个世界的人……两颗心靠得再近,竟然中间隔了一个空间。我在下面仰望你,你多么想靠近我——这是后来记者发布会ANN看到JOE不由自主往前靠的动作——我愿意为你下凡尘,可你告诉我,你是不是我的董永?我不可以挑错人,然而然而,即使我们都对了,我们还是错了。谁让,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似乎是一个不可反驳的理由。有句话这样说:“世上的感情,不过两种:一种是相濡以沫,却厌倦到终老,一种是相望于江湖,却怀念到哭泣。”所以曾经看到过一个论述是“最讨厌郭靖,因为他把黄蓉这样一个尤物变成了一个普通女人”。ANN明白作为公主的职责,所以她的罗马一日游终究是“假日”,终究是“回忆”——得病的回忆吗?是啊,最珍贵的回忆。不如相忘于江湖吧,这样我可以怀念你,你可以怀念我。虽然我们痛得不知滋味,可我们终究不必说那一声再见。
  因此在我的理解下,电影就是这样一种惆怅。不是所有感情都有始有终,孤独尽头不一定惶恐。我们都没错,只是不适合。世间有多少痴男怨女因为这样的那样的原因错过了真爱,那时候不剩恨甚至不剩爱,只剩怀念。当然,若是我,我更倾向于拼搏,为自己的爱争一回。只是,我们真的可以么?我是说,真的有这样的权利吗?ANN是公主,所以她不能放弃她的国家。JOE也不能,因为他们彼此相爱,因此更明知并且要保护尊重彼此的位置。多么艰难,又多么高尚。
  24小时的爱情,要忘记一辈子。所以说,爱情太短暂,而遗忘太长。但是,有昨天还是好的,明天却是自己的。终究,美梦会醒来。江湖依旧惺风血雨或者貌似平静,少了你我的爱情,不见得如何。只是一道深深的印痕,是怎么抹也抹不掉的。哪怕是在罗马,亦是其他,都是这样。
  多么美的电影,好似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导演 :
  威廉·惠勒
  编剧 :
  达尔顿·特朗勃
  伊恩·麦克勒兰·亨特

  演员 :
  奥黛丽·赫本
  格利高里·派克
  埃迪·艾伯特

  派拉蒙公司出品于1953年的《罗马假日》就这样影响了几代观众,而奥黛丽.赫本和格利高里.派克也成为了银幕上的经典情侣。奥黛丽赫本以这个清纯可人的安妮公主形象获得了第26届奥斯卡影后的桂冠。

cindyycm : 2014-02-22#2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27 。《魂断蓝桥》

  演员 :费雯·丽 罗伯特·泰勒

  每当我凝视她的面孔,就感到困惑与迷茫。
  不是嘉宝的冷艳逼人,也非泰勒的光彩夺目,更不是赫本的清醇甜美,她的美是奇特的。

  斯嘉丽奥哈拉长的并不美。

  这样的一张面孔,混合了天真与邪恶,冷酷与热情,优雅与放荡,古典与粗野,疯狂与理性。
  她的美是一种完全矛盾的组合,优美的线条,精致的轮廓隐藏不住那压抑的生气甚至癫狂。

  她站在那里。
  伦敦雨雾中的桥上。
  风将她棕色的卷发向后吹去,
  英伦雨衣包裹着她纤细的身躯,
  她的眼睛正凝视着河水。
  忽然,她转过头来,
  那绿色的眸子闪烁着火一样的热情,
  她在寻找她的爱人。
  后来,
  她眼中的火焰渐渐熄灭,
  悲伤的泪水充满双眸。
  雨水冲刷着周围的一切,
  她慢慢的走向远方,
  她加快了脚步,
  她的眼睛!
  她的眼睛!
  闪耀着疯狂与绝望,好象是听到了神秘的呼唤,
  她毅然的走进永生。

  费雯丽是那样一种演员,她的影片只允许她一个人的存在,她的能量太过强大,一般的男演员根本压不住她。只有盖博和白兰度这样强力的近乎粗野的男人才能控制镇得住这个女人。
  我一直觉得她选择奥利弗无论是生活还是舞台都是一个错误。她的灵魂需要一个王子,但是他她肉体需要一个暴徒。
  而奥利弗本质上是个软弱而摇摆的英国男人,在他们的故事中,她一手导演了自己的悲剧,她的欲望和控制的企图与疯狂的爱和崇拜交织在一起,终于击垮了那个软弱的男人,毁灭了她自己。


  如果是花,我愿意用樱花来比做她。
  那漫山遍野落樱,瞬间飘零,覆盖住整个山峰。何等的壮美丽刚烈,而又凄美浪漫。

  我素来钦佩老辈翻译家深厚的中西壁合的文学修养,魂段蓝桥,取自中国古代一个民间故事。一对青梅竹马的年轻人由于战乱而分离,重逢后约定在蓝桥上一起出走。水漫蓝桥之际,先到的男子不肯违约逃生,淹死在了桥上,女人来到见此情景便纵身跃入水中徇情。
  原来世界上的爱情故事都是一样的。
  所谓伊人,随风而逝。

cindyycm : 2014-02-22#3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28 。克莱默夫妇

  这是一部极其普通的电影,普通得像电影台平素晚上最爱播放的美国不知名电影。内容也很简单——一个平凡的父亲因为妻子的离去不得不面对家庭与事业的压力,而妻子回来后又与她争起了孩子的抚养权。这又是一部极其眩目的电影,它曾获九项奥斯卡提名,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剧本五项大奖。


  导演总是在有意无意地用似曾相识的场景,将整个片子,连成一条线,环成一个圈。我不知道用“轮回”两个字形容这部电影是否恰当,让我怎么说呢,世界是圆的,轮回也是圆的。最后谁也跑不掉。由“分”和“离”组成的单词,总是漂白在深处的颜色,被许多黑蓝灰绿衬得距离遥远,即便是想努力地嗅到一些酸楚的齐心,最后依然是融化的黄色路灯下,用着也许是某一种的“微笑”说了声“那么,再见了。”


  在父子俩相依为命的日子里,我们看到了这位父亲的变化,从开始只会念叨工作如何如何、毫无人情味的工作狂,到后来慢慢变成:为儿子的监护权而宁愿掉价找工作的忍辱父亲;孩子受伤后抱着儿子一路狂奔到医院,在儿子被缝针时一直在旁边守护他的勇敢父亲;那个告诉儿子母亲离开并不是他的错而是自己的错,那个在儿子熟睡后为他盖被子叠衣服的温情父亲。这个父亲没有故作深沉,也不高大健壮。他平凡琐碎,隐藏在城市里,在生活中。但那份对孩子最深的爱,平凡生活中的温情,忍辱与勇敢,让他在儿子、邻居、和我们观众的眼中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不得不说,本片中三位主角的表演实在太出色了。达斯丁霍夫曼无疑是本片中心人物,他的表演不着痕迹,对“度”的把握很到位,剧中有一个细节:在妻子离开后的第一个早晨,丈夫为儿子煎法国吐司那“恐怖”的过程,让人忍俊不禁。故事最后,父亲为儿子又煎了法国吐司,当然这一次是非常有条不紊的。这个细节非常巧妙,第一次出现时,父亲手忙脚乱的样子让人发笑,也缓和了故事开始时的矛盾,使观众更能进入状态。最后的出现,不仅能呼应前面,并能使观众体会到父亲的转变,父子俩的温情。当然霍夫曼的表演绝对为这些情节加分。梅姑的戏份不多,不过依然演的非常完美,连眉毛也会演戏。年轻时的她挺漂亮的,楚楚动人。而儿子的表演异常出彩,不但长得非常可爱,小孩子演得那么自然的并不多。

cindyycm : 2014-02-22#31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29 。音乐之声


  美国1965年罗伯特怀斯(《西城故事》)执导的经典名作之一,茱莉安德鲁斯、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6项奖,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多项大奖。

  导演:罗伯特?怀斯
  主演:朱丽?安德鲁斯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经典中的经典,一部温馨,浪漫的传世杰作!

  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奥地利萨尔兹堡,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退役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照顾他的七个孩子。冯·特拉普上校虽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两人终于结婚,可惜刚刚渡完蜜月,他们的安静生活因被纳粹占领奥地利而破碎了。

  本片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几十年来深受广大影迷的喜爱。快乐的玛丽亚总是唱着动听的歌曲,感染身边每一个人,她帮助上校的家庭除去了呆板,带来了生机。

  女孩是需要艺术的,当然这并不是指每个女孩都要从小学弹琴,学画画,这些还是应该兴趣使然。但是,你可以不擅长艺术,却不可以不热爱艺术。起码,你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见识,培养自己的情趣,试着爱上其中的一两项。

  如果你爱唱歌,你会像玛丽亚一样充满笑意;如果你爱跳舞,你会发现自己体态轻盈;如果你爱弹琴,你会越来越有爱心;如果你爱绘画,你的服饰搭配会比别人出色;如果你爱插花,你会更加关心自然;如果你爱表演,你会发现自己卓尔不群;如果你爱摄影,你会有一双慧眼;如果你爱阅读,你会变成百科全书;如果你爱写作,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如此丰富;如果你爱朗诵,你会发现自己的声音如此迷人……

  生活本来就是艺术,用艺术去生活,会使一个女孩变得更加美丽、自信、热情。

cindyycm : 2014-02-22#3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30 。冰风暴

  导演:李安
  演员:凯文·克林 琼·艾伦 西戈尼·韦弗 亨利·切尔尼 亚当·汉拜德 戴维·克伦姆 赫尔兹 托比·马圭尔 克里斯蒂娜·里奇
  伊利亚·伍德

  剧情简介:本.胡德和妻子埃琳娜育有一子一女,家在郊区。胡德天天上班,就盼着能早日升迁。埃琳娜帮夫相子但也心存忧虑,她已经发觉了丈夫和女邻居的暧昧关系。儿子保罗虽只有十六岁,但已开始注意学校里最有人缘的那位女生。女儿温迪十四岁,最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地是有关水门事件的听证会...随着感恩节日益临近,天边的乌云也开始翻滚,一场冰风暴正在酝酿。冰风暴的夜晚,夫妻两个去朋友家参加一个鸡尾酒会,鸡尾酒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进行换房间钥匙的游戏。在酒会结束后,每个妻子都可以和别家男人结成新欢。而他们儿子则赶去面对一场诱惑与考验,女儿正陶醉在同邻家男孩子的性游戏中……而风暴之夜发生的一切,便是往日里精神危机的结果,它使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深深地震撼...影评:这是李安执导的一部反映美国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影片,根据里克·蒙迪的尖刻诙谐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在社会上“性解放”风行一时,年轻人性滥失控,家庭之间更是出现了换妻的性游戏。但更为普遍的,则是普通人对这种社会风气的迷惘和恐惧,影片中如同天怒一般的冰风暴就代表了人们的畏惧心理。 本夫妇,都已经厌倦了平凡的生活,试图找寻刺激,但当真的“性解放”到了他们面前,他们却开始恐惧。“性解放”绝不单单是一种肉体关系,它带来的是对夫妻、家庭、秩序、权威的巨大冲击。当人们什么都不需要遵守了,什么束缚都没有了,家庭所必需的平衡就失去了。本和妻子的各自偷情,使他们无法互相约束,甚至无法对儿女进行必要的约束,不仅他们失去了父母的地位,家庭也随之相应解体。 冰风暴,让这个家庭面对大自然的残酷,亲情、感情把一家四口重新召唤到一起。动荡就在身边,残酷就在昨天,李安把希望和温情还是在最后一刻还给了这个美国家庭。这是一种安慰,还是一种祈祷?

SmartVisa : 2014-02-22#3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好像天涯上的

MyChristmas : 2014-02-22#3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

cindyycm : 2014-02-23#3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31 。 美国美人

  第72届奥斯克最佳影片颁给了一部讲述一个中年男人遇到事业情感危机的心灵出轨的故事的《美国美人》,而那一年的奥斯卡,将最佳导演、男演员、原著编剧和摄影一并给了这样一个故事:中年男人事业不顺、婚姻不顺,当遇到一个娇艳欲滴的美人儿,完全将信念和理想放在这个梦里时常出现的姑娘身上,而家庭和事业都搁置在一边,他要为自己失去了的那些生活找回一种颜色。妻子讨厌他,女儿讨厌父母,却喜欢上了隔壁邻居偷拍她的那个偷偷贩卖大麻的男孩子。而男主的妻子典型美国中产阶级女强人型,寻找的刺激爱慕都是建立在这个男人是个强势的人,于是不久就和房地产商人同床共枕。当女儿看不惯父亲如此倾慕她的女伴的时候,却还在将女伴对她父亲的要求做着妥协。邻居男孩的父亲怀疑他儿子与男主关系不正当,却冒雨走到男主的车库,拥抱着他……男主终于完成了他的目标,看着躺在他眼前的姑娘,却看到了他和妻子、女儿的照片,当美好的回忆开始满溢开来,一支枪管对准了男主的头……

  《美国美人》用最白话点评:一个中年男人的性幻想,导致一个家庭的肢解。用如此弱小的故事撑起美国当时引发思考的中产阶级的人生信仰危机。今天解读起来,依旧觉得好莱坞那一年有些小题大做了。但是,将中年危机、青少年吸毒、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同性恋问题,在一个家庭情节剧模式下的故事里全部呈现,而且是运用了所谓黑色喜剧风格(即运用轻松幽默戏谑的手法表现沉重的话题)呈现,也确实会在当年,给喜欢造梦的理想化的宣扬理想主义英雄梦的好莱坞电影带来一个震撼。


  这是一部热闹、伤感而残酷的影片,片名“American Beauty”涵盖着多重含义,卡洛琳栽种的玫瑰、起初看似完美的安吉拉、美国梦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好都可成为片名暗指的对象。本片是舞台剧导演萨姆·门德斯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影片将戏剧效果与黑色喜剧融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影片犀利地揭示了美国日常生活的“众生相”。它以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为例,展示了隐藏在美国社会肌肤内的种种“癌症”。该片渗透着浓烈的嘲讽精神,所有角色的表演都可圈可点,摄影、剪辑、配乐等都令人叫绝,但最出彩的“神来之笔”却是一个冗长的空镜头:一个被扔掉的垃圾袋在地上随风起舞,飘来飘去不知归宿在哪里。
  影片获得2000年第7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摄影五项大奖。

  导演 Director:
  萨姆·门德斯 Sam Mendes
  编剧 Writer:
  艾伦·鲍尔 Alan Ball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凯文·史派西 Kevin Spacey ....Lester Burnham
  安妮特·贝宁 Annette Bening ....Carolyn Burnham
  索拉·伯奇 Thora Birch ....Jane Burnham
  米娜·苏瓦丽 Mena Suvari ....Angela Hayes
  克里斯·库柏 Chris Cooper ....Col. Frank Fitts, USMC
  韦斯·本特利 Wes Bentley ....Ricky Fitts
  彼得·盖勒 Peter Gallagher ....Buddy Kane
  阿丽森·詹尼

cindyycm : 2014-02-23#3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32 。理智与情感


  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老庄园主去世后,可怜的母女四人被长子逐出了庄园。靠着亲戚的帮助,她们在一处小小的农舍安顿下来。势力眼的长嫂未曾想到的是,她的弟弟爱德华(休格兰特)爱上了三姐妹中的大姐埃莉诺(艾玛汤普森)。理智的埃莉诺尽管也倾心于爱德华,却顾及两人地位的悬殊而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感情。与此同时,妹妹玛丽安娜(凯特温丝莱特)和英俊的军官威罗比(格雷怀斯)陷入热恋。情感外露的玛丽安娜热情奔放的释放着自己对威罗比的爱慕,甚至不顾及伤害追求者布兰登(阿伦瑞克曼)上校的感情。未曾想,威罗比为人不正,根本没有把玛丽安娜的感情真正放在心上。两个姐妹的感情相继陷入了危机。

  电影中 艾玛汤普森饰演的大姐,喜欢爱德华,但 是遇到了重重阻挠,始终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有一点点外界的风吹草动,便想着主动放弃追求爱德华,甚至为了让爱德华过的好一点,主动促成爱德华和别的女人结为夫妇,似乎有种大爱的感觉。

  凯特温丝莱特饰演的妹妹,喜欢威罗比,只因为在大雨中他救了自己,对于这个帅气的军官,一见钟情。凯特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一头扎进了和威罗比的热恋之中,高调的走街串巷。但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帅哥,真的不是什么好人。在近乎不辞而别后,在伦敦遇到凯特后直接拒绝了凯特,当面投入到了别的女人身边。

  可以说这两位姐妹对待爱情的态度是两个极端,好在结尾他们都找到了各自的幸福。

  电影从两个女人的视角去诠释了对于爱情的两种看法,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有个误区。那就是爱情,性和婚姻三者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婚姻,大多数人觉得应该先有爱情,再有婚姻,最后才是性。这是这部电影里面,把爱情等同于婚姻,即,谈恋爱最终就是为了结婚。如果没有婚姻,那么爱情就是失败的,就像凯特和威罗比的恋情。他们爱的轰轰烈烈,但是最后却没有结婚,而结婚则预示着将两人的关系稳定下来,让那种炙热的爱延续下去。可显示中的爱情,和婚姻好像是越来越远了,不是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嘛:不经历几个人渣,怎么能甘心出嫁。这句话则是对于凯特最好的阐述。

  在当今的社会,爱情和婚姻已经不划等号了,那么我们面对爱情到底是怎样的呢?爱情既然是我们自由选择,那么优质资源便相对集中。高富帅和白富美被爱的机会肯定要大于矮矬穷,可问题是大家都去爱高富帅了,矮矬穷怎么办?于是矮矬穷便发奋图强,给未来的家有一个相对更加稳定的保障,用经济弥补自己的不足,而由此产生婚姻关系。
  面对婚姻我们应该慎重,理性;面对爱情我们应该感性一点,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爱的人;不过要记住两点,第一,要玩得起;第二,不下自己输不起的赌注。

  导演
  李安 Ang Lee
  演员
  詹姆斯·弗雷特 James Fleet ...... John Dashwood
  汤姆·威尔金森 Tom Wilkinson ...... Mr. Dashwood
  哈里特·沃特尔 Harriet Walter ...... Fanny Ferrars Dashwood
  凯特·温斯莱特 Kate Winslet ...... Marianne Dashwood
  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 Elinor Dashwood
  詹姆·琼斯 Gemma Jones ...... Mrs. Dashwood
  休·格兰特 Hugh Grant ...... Edward Ferrars
  Emilie Fran?ois ...... Margaret Dashwood

  编剧
  Jane Austen
  艾玛·汤普森Emma Thompson
  制片人
  Laurie Borg
  Lindsay Doran
  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
  詹姆斯·夏慕斯/詹姆士·沙姆斯 James Schamus

cindyycm : 2014-02-23#3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33 。《楚门世界》

  看完片子终于意识到,没有什么谎言。可以维持一辈子,除非你能在破灭之前,及时死去。否则,在一切终于被揭穿的时刻,人会感到梦醒后无路可走的绝望和被最相信的人欺骗的深深愤怒,仿佛宿醉后的头疼欲裂。
  这个电影中的男人,这个“true man”,他从出生到成人,从恋爱到结婚,无时无刻不活在谎言与窥视中。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活在怎样一种虚幻里,还用嘲笑和猎奇的目光,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在其它人的台词和眼泪甚至生死都被事先安排的同时,他却把所有的心事悲喜和爱憎都袒露无余。一个谎言,就被这样煞费苦心的说了三十年。他有过疑惑,有过恍惚,终于在谎言破灭的时刻,不顾一切的涉过布景的大海,顶着人工的海上风暴,划破细心描画的天空,扑向未知的,他一无所知的真实。尽管被告知,真实,要远比这“楚门世界”来得残酷和危险,也同样虚伪和平淡。留下来,留在这里,可以继续做梦,做戏,可以至少维持表面的相安无事,也可以被保护得养尊处优,但是,他还是走了。在片场之外,一个小岛上,还有一个等着他的,真心爱他的人。
  当楚门最后走出摄影棚的刹那,全世界的人都为之振臂高呼。“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现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许巍的《蓝莲花》突然在耳边回响。我仿佛看到,自由的天秤倾斜了。


  导演
  彼德·韦尔 Peter Weir
  演员
  金·凯瑞 Jim Carrey ...... Truman Burbank
  劳拉·琳妮 Laura Linney ...... Marlon
  诺亚·艾姆雷克 Noah Emmerich ...... Truman's Mother
  娜塔莎·麦克艾霍恩 Natascha McElhone ...... Truman's Father
  荷兰·泰勒 Holland Taylor ...... Young Truman
  布赖恩·戴拉特 Brian Delate ...... Lawrence
  布莱尔·斯莱特 Blair Slater ...... Vivien
  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 Control Room Director
  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 ...... Mike Michaelson
  Adam Tomei ...... Chloe
  哈里·谢尔 Harry Shearer ...... Network Executive
  乌娜·戴蒙 Una Damon ...... Network Executive
  菲利普·贝克·霍尔 Philip Baker Hall ...... Keyboard Artist

cindyycm : 2014-02-23#3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34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这是一部改编自名著的电影,影片中充满了普契尼的歌剧唱段、卡纳娃的优美歌声,意大利佛罗伦萨作为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其美好的景像更是使整部电影充满了年轻的味道。

  电影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一个少女初次恋爱的心理全程,一切都由一个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而起,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徐徐展开:相识、好奇、吸引、困惑、谎言、自欺、认知、追求,精妙的构思使其成为爱情文艺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从男女主角彼此交换房间到乔治帮助晕倒的露西,从笨拙的未婚夫由于眼镜夹到鼻子而没有吻到露西到露西回想起乔治在紫罗兰花丛中对她的一吻,从乔治再次情不自禁亲吻露西到露西对所有人撒谎,从老爱默生先生说动露西到最后两人结婚故地重游……每一个过程都像一颗绝美的小珍珠,最终连成一串华丽的项链。

  露西是个文静秀丽的淑女,但她弹钢琴时却喜欢忘情地演奏热情的乐章。在她心里,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只要打开心窗,窗外都有蓝天。小爱神在天上飞着说:听从心灵的召唤,爱谁谁吧。

  看得到风景的房间,还需要一颗欣赏风景的心。
  男主角,爱默生, 一个似乎有些自闭,清高,冷峻的男子。心里总是氤氲着让人摸不透的气息,像快乐又像忧愁,一如他不苟言笑的表情,即使笑,也并不知道他有多开心。是否正是因为这样,不曾轻易打开自己的心房,而毫无设防,以致遇到她,而无预兆地倾心瀂树林高处的宣喊,雨中的奔跑,本身是否也是内心无法再受压抑的象征呢?
  女主角,一个自己似乎都不真正认识自己的女孩,孤芳自赏却又不失温善,但总是用围篱将自己圈起,以自我保护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内心。只有牧师是对的,在她弹奏钢琴那瞬间他看出了潜藏在她内心深处那涌动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感知。有时候,生活就像一个牢笼,一个框架,将你锁住,让你以为你就是那个每日安静温顺服帖的规则执行者。直到你看见,牢笼外的人,你才知道生活原来并非这样,找到真正的自己——而不是那个躯壳。但是,找到自己真不容易。因为你要等到偶然经过你牢笼的那个人,而你恰好抬头看见了他的自由。

  导演 Director:
  詹姆斯·伊沃里 James Ivory
  编剧 Writer:
  福斯特 E.M. Forster ....(novel)
  鲁丝·普罗厄·贾布瓦拉 Ruth Prawer Jhabvala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海伦娜·伯翰·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In Florence - Lucy Honeychurch, Miss Bartlett's cousin and charge
  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 Lewis ....In England - Cecil Vyse (as Daniel Day Lewis)
  朱利安·山德斯 Julian Sands ....In Florence - George Emerson
  玛吉·史密斯 Maggie Smith ....In Florence - Charlotte Bartlett, a chaperon
  丹霍姆·艾略特 Denholm Elliott ....In Florence - Mr. Emerson, an English tourist
  朱迪·丹奇 Judi Dench ....In Florence - Eleanor Lavish, a novelist
  西蒙·卡洛

cindyycm : 2014-02-23#3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35 。霍华德庄园

  导 演:詹姆斯?艾费里
  编 剧:鲁斯?普罗厄?贾布瓦拉(根据 E.M.福斯特的小说改编)
  摄 影:托尼?皮尔斯-罗伯茨
  主要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饰亨利?威尔科克斯)
  瓦妮萨?雷德格雷夫(饰罗斯?威尔科克斯)
  海伦娜?博纳姆?卡特(饰海伦?施莱盖尔)
  艾玛?汤普森(饰玛格丽特?施莱盖尔)
  本片获 1991 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美术指导三项奥斯卡金像奖

  简·奥斯汀式的故事,理智与情感交融,傲慢与偏见互见。
  两个家庭,史家与威家。故事从史家二小姐海伦停留威家所在地霍华德庄园开始。海伦是个热情而有些过敏的女孩,在她向家里发出一个荒唐的被热情冲昏头脑的婚讯之后,两家算是认识了。数月后在伦敦,一个穷浪漫的小职员巴斯与史家的两姐妹成为了朋友,而威家因为生意等原因也搬到伦敦。史家大小姐玛嘉与威夫人成为好友。病重的威夫人对祖传的霍华德庄园很留恋,只有跟玛嘉她才能尽情述说这番情怀。威夫人临终前在一张便条上写下了把霍庄园留给玛嘉的话。威家自然不会拱手相让,便烧毁了字条,而玛嘉并不知此事。玛嘉与威先生熟稔起来,威先生不久后向她求婚。此时海伦却为威先生漫不经心的一句话间接导致巴斯失业而恼怒,出于她对巴斯隐约的爱(尽管她知道巴斯已婚),她决定为此负上责任。
  在威先生的女儿婚礼上,威先生、玛嘉、海伦、巴斯夫妇之间的矛盾关系显露出来,同时威先生的儿女们对玛嘉的成见也愈加明显。

  威先生与玛嘉婚后,海伦越来越神经质,并终于与巴斯发生私情而怀孕。她独自到德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来到霍华德庄园。庄园的所有权问题,在威先生与玛嘉为是否留怀有身孕的海伦在霍庄园住一晚上的争吵中,成为了焦点。
  海伦清理她留在霍庄园的书籍准备离开时,巴斯找上门来,被威先生的儿子失手打死。玛嘉本想离威先生而去,与海伦一起前往德国,但终究没能舍得因儿子坐牢而失落不已的威先生。威先生最终将霍庄园的所有权留给了玛嘉、海伦及其子。威先生的儿女对庄园并无多少感情,在得到能平分父亲财产的承诺后,也终于不再纠缠庄园的所有权问题。

  故事概述至此。之所以讲这么多,因为这是一个好故事,对情感与心理的刻画,随着人物处境和身份的变化,既深入又细致。配乐极美。安东尼·霍普金斯与艾玛·汤普森精湛的演技无可挑剔,海伦娜·伯翰·卡特的表演,一如她在FIGHT CLUB 中的那种odd (古怪)与mad (神经质),个人觉得在这部电影中有些过了。这并不是那种一开头就引人入胜的片子,而是那种细细品味渐入佳境的情感探讨片。影片节奏并不慢,层次的转换甚至很快,整体上保持了一种很高的质量和水准。

  电影改编自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同名小说。本片导演詹姆斯·伊沃里也曾将福斯特的另一部作品《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搬上大银幕,并在翌年执导的另一部经典情感探讨片《去日留痕》中让霍普金斯与艾玛·汤普森再度联袂出演。艾玛·汤普森是诠释简·奥斯汀式的女人的绝佳演员,曾主演李安执导的《理智与情感》(艾玛本人做编剧)和《真实的简·奥斯汀》等片。

cindyycm : 2014-02-23#4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36 。心灵驿站


  导演: 托马斯·麦卡锡 Thomas McCarthy
  北美上映日期:2003/10/03 (Limited)
  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年度十大佳片
  美国日舞影展最佳剧本、最佳女主角及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英国影艺学会最佳原著剧本
  美国编剧人协会最佳剧本

  除了我上面列出的这些奖项,这部《心灵驿站》还获得了很多较小的电影节奖,包括很多最佳剧本奖。对于这样一部始终气氛平淡,缺乏情节的高潮起伏,以细节见长的电影,赢得如此多的最佳剧本奖,实在是很难得的事情。

  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年轻的侏儒,芬,自我放逐到一个偏远的小镇,热爱研究火车的他,本想在这里与世隔绝,然而有另外两个年轻男女,乔和奥丽维娅慢慢走近了他,三个人在互相的交流中彼此逐渐贴近。

  最开始,芬带着警惕与怀疑的目光注视着四周的一切,这很正常,他完全有理由去怀疑每一次外界的主动接近都只不过是为了猎奇或更进一步的取笑他,然而热情奔放的乔和温柔细致的奥丽维娅并没有放弃努力,在一次次友善的示好之后,他们终于建立了友谊。

  没有俗套的坠入爱河,没有崇高远大的理想,没有误会和反目,他们只是平淡的生活着,像我们每个人一样,绝对的普通,偶尔也会因为外界的流言蜚语而口角。很难想象这样的故事可以拍成电影,它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还有什么必要去电影院呢?

  细节,导演给予我们的只有细节。坐在河边一整天看着火车一列列的通过,在废弃的铁轨上散步,沉默的坐在一起用餐,温馨的夜间聊天,疯狂的与火车飙车……导演是聪明的,已经看惯太多凶杀情仇惊险刺激的我们,真正缺乏和渴求的,却正是这些细节。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细节,而是缺乏感知细节的能力,我们的心灵已经被那些戏剧化的情节、大喜大悲的刺激打磨的太过粗砺,我们只有在导演的帮助下去一一重现那些细节。

  这部电影,有些类似我以前介绍过的另一部《美国荣耀》,同样都是贴近生活的剧情设置,真实,平凡而琐细。这样的影片总是让我对主人公的生活有些羡慕而又向往。
  三位主人公夜里挤在奥丽维娅的家里看录像,看到七倒八歪得睡着,深夜,奥丽维娅和芬开始聊天,谈他们的过往。谈的并不深,很快便各自入睡。
  我最喜欢这一段。倾听、理解、然而又并不接近到对方的个人空间之内,我们也并不指望别人来排遣自己的寂寞,我们只是都有些故事,需要找一个听众而已。
  这样的夜晚,我似乎有过,然而太过遥远,已经回忆不起,我多么想再生活一次。这确实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又确实是很难的事情。心情不在,人不在。

  主演

  帕特丽霞·克拉森
  彼特·丁拉基
  编导: 托马斯·麦卡锡

cindyycm : 2014-02-23#41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37 。纯真年代

  本片根据伊迪丝·沃顿1921年获普立策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书搁在书架上有几年了,一直没能得空看看,于是决定偷个懒,直接看电影得了。先说三位主角:丹尼尔·戴·刘易斯,五官没什么特点,对比乔治·克鲁尼等还是有差距的。不过演技着实出色,非帅哥可以演得像帅哥,想像下一个非美女把自己演成美女有多不容易,就知道这有多困难了。他曾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塑造了一个表面自命不凡、矫揉造作,实则心胸宽广的英国绅士,而这次,他完全成了一个极讨女人欢心的美国绅士,无论表情、动作、语言……如果不看演员表,很难想象是同一个人;然后出场的是薇诺娜·瑞德,当时她正年轻,是美国最漂亮、最幸运的女孩,小巧玲珑、纯美细腻,东方风情尤其得中国影迷的厚爱;看到米歇尔·菲佛时有些小失望,之前看到杂志上说,她是好莱坞美好幸福的典范,许是因为年龄关系,她的皮肤看上去很松弛。

  不过,她的气质很快征服了我,让我相信女人的美貌并不一定靠青春。她诚恳自然,尽管不合上流社会的规矩;她坚强忧郁,常常显得楚楚动人。难怪丹尼尔饰演的纽兰会陷入情网,况且他很久以前就已暗恋过她,就在他第一次幻想与之亲昵后,他的感情就有点失控。而米歇尔饰演的埃伦正处于社交西伯利亚,因为她想离婚,此时有人真正关心她,而她又感受到了暧昧与温暖,让她不爱上这个优秀的男人,也不现实。
  许多年后,他已两鬓如霜,和儿子一起静静地坐在埃伦窗口下的凳子上,凝视着带凉棚的阳台,在浓重的暮色中,夕阳反射在玻璃上,金色的光芒照亮了他的脸庞,他发现自己以为早已远去的往事居然都历历在目,哪怕只是刹那的光华,足以照亮整个生命,只因为他从未遗忘。窗子关上了,他慢慢地站起来,转身,然后消失在沉沉的暮霭之中。他的一生在爱与痛、期盼与等待中化为一个颤巍巍的背影,蓦然回首,往事恍然若梦。

  一切都归于沉默,在金色湖面上泛滥开来,岸边的人转过身来,他看到了那张历经岁月冲刷却依然美丽生动的面孔。他所失落的一切都汇聚在她的幻影里,而生命正在离他而去。

  导演 Director:
  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编剧 Writer:
  伊迪丝·沃顿 Edith Wharton ....(novel)
  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screenplay)
  杰伊·考克斯 Jay Cocks ....(screenplay) &
  演员 Actor:
  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 Lewis ....Newland Archer
  米歇尔·菲佛 Michelle Pfeiffer ....Ellen Olenska
  薇诺娜·瑞德 Winona Ryder ....May Welland
  亚历克西斯·史密斯 Alexis Smith ....Louisa van der Luyden
  杰拉丁·卓别林 Geraldine Chaplin ....Mrs. Welland
  理查德·格兰特 Richard E. Grant ....Larry Lefferts
  米瑞安·玛格莱斯 Miriam Margolyes ....Mrs. Mingott
  罗伯特·肖恩·莱纳德 Robert Sean Leonard ....Ted Archer
  乔纳森·普雷斯 Jonathan Pryce ....Rivière
  乔安娜·伍德沃德 Joanne Woodward ....Narrator (voice)
  斯图尔特·威尔逊 Stuart Wilson ....Julius Beaufort
  马丁·斯科塞斯

cindyycm : 2014-02-23#4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38 。《我是山姆》

  全家一起看,享受家庭的氛围,也感受亲情的伟大。很奇怪当年此片怎么悄无声息,无论是西恩潘还是米雪儿菲菲都有相当精彩的演出。尤其西恩潘,他的弱智父亲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和《雨人》里的达斯汀相提并论。最起码他感动了我。

  山姆(西恩潘饰)是一个弱智父亲,他依靠一帮同样患有精神障碍的朋友帮助,抚养着他的女儿露西(Lucy,戴科塔范宁饰)。露西7岁了,她的智力开始超过了她的父亲。父女俩的这种情况引起了一个社区工作者的注意,他想把露西置于他的监护下,这时联结父女俩的那种亲密关系受到了威胁。面对这个看来“几乎无法赢得”的案例,山姆发誓要与法律制度抗争到底,并与一个精明强干、以自我为中心的律师丽塔哈里森结成了一个未必可能的“同盟”。丽塔面对同事们的善意挑战,接下了山姆的这个案子。至此他们联合了起来,努力使法律相信----萨姆应该重新获得他的女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无私的爱的力量演绎了一个独特的实证。

  感情是和智力无关的,父亲给儿女的爱是无私和宽厚的情感。在生活中,孩子最需要的是爱,而不是一些物质上的东西。这部电影里西恩潘的表演非常到位,而小姑娘达寇塔范宁扮演的露西是我所见过的最可爱的小孩形象之一了,小姑娘非常乖巧可爱。太小又太过懂事的孩子更让人觉得她是生命中无上的珍宝。生活已经欠了她很多了,还好父亲和女儿最终还是能在一起。如果大家想回头重拾起那一份或许早就显得有些生疏和笨拙的关爱,不妨去看看这部电影。

cindyycm : 2014-02-23#4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39 。 《火柴男人》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其他有《末路狂花》)
  编剧:Eric Garcia Nicholas Griffin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Nicolas Cage) Sam Rockwell Alison Lohman Bruce McGill


  尼古拉斯在这里面并没有一贯的一击就中人心的忧郁眼神,你看到了一个温情的男人。似乎在岁月里这个动作巨星沉淀为一个性格演员。那段强迫症发作的一段细微到位形象传神。当他看到窗外的游泳池里漂着落叶,左眼神经性跳动,再跳动。开门关门的习惯性动作让人忍不住微微一笑。从一个看上去十分专业的职业骗子,到强迫症患者,到一个独居乖僻的中年男人,到一个初学的父亲,到一个爱和容忍的父亲,到一个正常生活的男人,每一个阶段都很恰如其分,独特略带夸张却准确。在尼古拉斯的所有片子里是我私下觉得最好的一部,当然,和动作片的形象是大相径庭。 艾丽森·洛曼的表演也是十分精彩。
  在尼古拉斯-凯奇众多片子中,这部小成本投入的影片不怎么受关注,所以在这附上影片介绍,强力向没看过的朋友推荐一下这片子,凯奇的演技没说的,影片女主角艾丽森-洛曼,也是让人心服口服,已经24岁的她扮演的14岁小女孩真是形神兼备,我开始以为真的是找了个童星来演的呢。我表演过舞台剧,我觉得小孩演成年人甚至是老人很不容易,但更不容易的是成年人扮小孩,分寸稍有偏差,那就会要多恶心有多恶心,所以,艾丽森-洛曼的演技也真是让人佩服,这也算是这片子的一个大看点吧。

cindyycm : 2014-02-23#4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40 。末路狂花

  导演: 雷德利·斯科特
  编剧: 卡莉·克里
  主演: 吉娜·戴维斯/ 苏珊·萨兰登/ 哈威·凯特尔/ 迈克尔·马德森/ 布拉德·皮特

  人性不一定都是好的,但却必然是最真实的,在俩个女性通过抗争争取自由的同时写下表现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人性的极度扭曲的变化过程。
  这主要是一部描写女权主义的电影,两位女主角在“男权社会“中,为了逃避男性的的欺负,这两位女主角露意和菲玛选择了反抗,奋力的抗争只为保持活着的尊严,但是在这部电影中这种行为即是犯罪。这部电影中的女主角可以分成俩个大类——漂亮但柔弱无主见性的女人菲玛和平方但坚强有导向性的女人露意。柔弱无主见性的女人一般生的很漂亮,因为受到外貌原则的影响,她们的生活可谓一路开绿灯,因为他们的身边总是有护花使者;坚强有导向性的女人一般外表却很平凡,她们想维护自己的权利、使自己获得尊重唯一的途径是展现出等同甚至优越于男人的智慧和执行力。

  不可否认,一直以来这个社会都是倾向于男权主义的,女性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强奸未遂面对枪口,强奸犯仍能说出那句‘给我口交’是由于在他思想意识里认为这是合理的,他可以对女性任意妄为,显示出一种对女性的极其不尊重。露意的一枪,是女性自我反抗的象征。曾经深受同样屈辱的她未得到正义的保护,现在她愤怒了??逃亡之始菲玛一直不明为何不能去自首报警,还为此与露意发生争吵。在性侵害案件中,女性不仅要受到来自歹徒的肉体上的伤害,还有社会无形套上的“不贞”的枷锁——心理上的伤害。‘他们不会相信的’,这是她们对这个男权社会的绝望!

  逃亡之旅开始,蜕变之旅也开始。菲玛与露意两人间的情感,是同志间相依为命的革命情感,但亦不能否认其中包含了同性恋的成分。恐惧一直萦绕在心,但她们未曾停下前进的步伐。尽管侦查员说还未以谋杀罪起诉她们,但她们还是拒绝了他的好意,不是她们不想活,而是这个社会不让她们活,逃亡是她们唯一的路。一路上警察不断的追逐,将获重罪的恐慌一直侵袭着俩个女人,她们甚至根本无暇去考虑是不是还有检察官确信她们的清白,更为糟糕的事情出现了,一个英俊如布拉德皮特的人利用塞尔玛幼稚的交际经验骗走了她的情感还有他们所有的路费。露易丝再也坚持不住了,她委顿在地上失声痛哭。这个时候塞尔玛坚强了起来,她利用手中的枪成功抢劫了便利店,柔弱的性格长期被压抑也会在特定的条件下迸发出来。逃亡中,涉世未深单纯幼稚的菲玛慢慢成长,反抗意识被逼迫出来,走到持枪抢劫的地步,这是现实逼迫她成长。在最后在前有悬崖后有追警围堵的情形下,她们没有妥协,相拥一吻,猛踩油门,前进!在飞向悬崖的那一刹她们相视而笑,笑得那么释然??这才是真正的解放!影片中四次出现的油罐车司机,满口污言秽语,猥亵下流,是一种极端的男权欺压势力的代表。路易丝和塞尔玛烧掉了他那辆到处是淫秽标识的油罐车,在火光冲天之中,油罐车司机用最恶毒的字眼狂呼乱叫诅咒她们,她们则是一副欢呼胜利的高昂姿态,俨然成为女权与男权对抗的一个象征。

cindyycm : 2014-02-23#4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41 甘地传

  圣雄的坚持、努力、牺牲换来了印度的独立,却没有换来印度人民的幸福,独立之后接踵而来的是印巴分裂、战争、仇杀,这场纷争至今没有结束,流血还在继续,仇恨还在蔓延……
  弥漫电影的印度音乐,时而坚定,时而泫然,我看见了激越的旋转的舞步,也看见了面纱背后盈盈的泪光,还有苦难深重的群众那茫然失措的眼神。

  丘吉尔说:“圣雄甘地是人类良心的代言者。印度半裸的苦行僧。”

  甘地说:“人必须有勇气,愿意接受打击,多次的打击,以证明自己不还手,但也不退让,这样做就能唤起人类的本性,减少对方的恨意,使对方能有尊敬之心,便会发现人人都有立足之地。”
  “以眼还眼,只会使整个世界都盲目。”
  “贫穷是最糟糕的暴力,只有建设计划,才能不用暴力地解决印度的痛苦。”

  一直记得电影里这感人的一幕:他们走上前,印度教徒和回教徒,并肩而走,抬头挺胸,面对无可逃遁的谦和,受伤或死亡,一直持续到夜晚,女人抬走死伤者,直到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一切仍持续下去,不论西方原有所谓的道德优势,今天已经一切丧失了,印度自由了。因为它承受了一切苦难与折磨,既不屈服,也不退缩。


  25年前的一部电影,在1983年一举夺得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九项大奖,没有任何理由去拒绝这部电影。这部获得如此殊荣的电影,究竟凭什么拿下如此多的奖项呢?我想,大概这正如上台领奖的主创人员们异口同声说的一样,他们获奖是因为历史上曾经存在这样一位伟大的平民领袖,他就是曾经令英国政府寝食难安却能够用非暴力手段引领印度独立解放的甘地。
  《甘地传》全片三个多小时,用历史叙事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巴伯甘地。一个光着头戴着圆眼镜的老头,以其独特却又和平的方式赢取了国家与民族解放,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是的,《甘地传》用一种荡气回肠的写实拍摄手法表现了一代伟人充满坎坷却坚定不移的一生。
  甘地说,当我绝望的时候,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恶棍,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终究会失败的。好好想想,永远是这样。这段话在电影中被多次提及,这也应该是出自甘地之口。甘地用非暴力不合作手段倡导印度人民对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他最终胜利了,英国人的国旗从印度上空降落了。这一刻,标志着印度人结束了英国人的殖民统治,印度可以自治了。
  正因如此,在印度人眼中甘地就是他们的国父。所以,他甚至可以用绝食来唤醒民族的觉醒。可见其他在国人心目中是多么的举足轻重。
  甘地多次被捕,被冠以扰乱治安的罪名被英国统治者拘捕多次,但甘地从来没有放弃过。刑满之后,继续倡导人民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让印度人自己纺织,拒绝购买英国人的衣服,他甚至让人民自己制造盐,以种种方式来寻求解放。但这些都不暴力,让全世界人看到的事实的真相,看到印度人民的善良,看到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是非正义的。这正是甘地的大智慧所在,这就是甘地认为的真理。

  导演 Director:
  理查德·阿滕伯勒 Richard Attenborough
  编剧 Writer:
  约翰·布瑞雷 John Briley
  演员 Actor:
  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Bapu"
  坎迪斯·伯根 Candice Bergen ....Margaret Bourke-White
  约翰·吉尔古德 John Gielgud ....Lord Irwin
  约翰·米尔斯 John Mills ....Lord Chelmsford
  马丁·辛 Martin Sheen ....Vince Walker
  阿索尔·加德 Athol Fugard ....Gen. Jan Christiaan Smuts
  阿莫瑞什·普瑞 Amrish Puri ....Khan
  理查德·格雷弗斯 Richard Griffiths ....Collins
  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 Lewis ....Colin, South African street tough (as Daniel Day Lewis)
  柯林·法莱尔 Colin Farrell ....Clerk
  杰弗里·蔡特 Geoffrey Chater ....Government advocate
  伯纳德·希尔 Bernard Hill ....Soldier/train guard (uncredited)
  爱德华·福克斯 Edward Fox ....Gen. Reginald Dyer
  特瑞沃·霍华德 Trevor Howard ....Judge Broomfield
  伊安·查里森

cindyycm : 2014-02-23#4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42 。《爱在黎明破晓时》 《爱在黄昏日落前》

  编剧: 理查德·林克莱特
  导演: 理查德·林克莱特

  主演: 伊桑·霍克 朱莉·德尔佩 安德莉亚·埃克特

  美国青年杰西在开往维也纳的火车上,认识了法国女学生塞利娜,两人一见钟情。火车到达维也纳,杰西说服了塞利娜一同下车,这样他们一边游览城市一边攀谈,加深了互相了解。他们去了无名坟地,去了普拉特的公共游乐场,他们一起乘坐转轮。日落时分,他们第一次拥抱、接吻。在一家夜总会,杰西和塞利娜一边玩弹球游戏一边谈了过去他们的社会关系和往来。他们又假装向最好的朋友打电话,以测验他们两人相互间的感情有多深。他们决定今后不再见面仅仅在一起渡过一个愉快的夜晚。这对恋人来到公园,对着一轮明月将酒一饮而尽,他们决定半年之后在同一个约会地点见面。塞利娜独自一人上火车,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这是一部令人愉快、赏心悦目的娱乐片。本片描写了人们被纯洁的心灵而不单纯是美丽的相貌所吸引。观众丝毫不知道这两个陌生的年轻人的事情,影片的诡计是引导观众发现,了解他们,从而进入认识的全过程。影片最后,塞利娜进入了梦乡,好似又重温了他们整个的罗曼史。在一部以对白为骨架的影片里,许多场面不可避免地要依靠演员的表演。实际上,太多的对话并不特别适合用电影的形式来表现。令人惊奇的是,创作者勇敢、大胆的尝试居然获得了成功。此片在2004年拍摄了续集《爱在日落黄昏时》,延续了两位主人公的经典爱情。

  两位旅人,从素不相识到眼光交融,如同旧时的王子和他的灰姑娘,本只有一夜的宿命却因为他的大胆邀约,她的欣然允答得以了延续,而这样的延续却是何等的短暂。如果说她是火车上最美的回眸,那么他就是火车最绚丽的驿站。

  仿佛是命运的捉弄,她在他的驿站下车逗留,可是他和她都知道彼此都不可能是自己的终点。他们唯一期待的就是明日不要到来。

  他们说,感情不一定要天长地久。两情相悦,又岂在朝朝暮暮;他们说“所谓爱无非是缺乏独处能力者的逃避罢了。”;他们彼此承诺着,要让这短暂的爱情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回忆;他们盟誓不宣:“明日分手,今生永不再见”……

  维也纳的夜晚因为他们而分外妖娆,他们彼此说笑着,寻觅着。

  穿过无尽的街道,他们携手窥看眼底的迷离,他们在无人的招贴画前驻立,斑驳的色调里隐约看见逃离的人影。她说时光短暂,正如画里飘乎的人影,他不说话。然而明天还是降临了,悄然无息的降临在拂晓的,空旷的街道上。多瑙河畔泛着离别的愁绪,这水样的清愁幻化成广场上惆怅的巴赫练习曲……他们心里都清楚:到了分手的时候了,然而就在那样的瞬间,他们的心疑惑了,动摇了:真的就再不相认了么?

  于是,时光隧道又再度回转了,镜头摇过他和她曾经的所在,笑容招展在风里,日子凝固在泛黄的记忆里。人生苦短,回忆深长。

cindyycm : 2014-02-23#4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43 。《走出非洲》

  本片是由著名影星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好莱坞著名男影星罗伯特·雷德福主演的电影,该电影由丹麦女小说家伊萨克·迪内森的同名自传性小说改编而成,由知名电影导演西德尼·波拉克(SydneyPollack)执导,在1986年一举夺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配乐、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响7项奖,是当年美国影坛的最大赢家。在1995年美国《时代周刊》和《华尔街日报》等媒体综合评价中,《走出非洲》也高居1985年10部最卖座影片的前列。这部影片由三部小说改编而成,它们分别是艾萨克的小说《走出非洲》、《草地上的影子》、朱迪思瑟曼写的传记《艾萨克丹森,一位小说家的一生》和埃罗尔特尔泽宾斯基写的传记《沉默将被打破》。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仅可以目睹而浪漫的异国爱情,也能领略非洲大地的广袤风光。对于影评人来讲,时过几十年再来尝试写一部如此闻名世界的电影的影评,也许是相当不明智的,因为这部电影已经拥有太多优秀的影评和解析珠玉在前。

  失去和失败,其实是人生的主旋律,是生活的真相。我们最终都将失去青春,美貌,健康,变得衰老,孤独。不被真相击垮,在其中始终汲汲以求的人,就是强者。

  我曾读过莫泊桑的一部小说《人生》。它讲述了一个贵族小姐,当她失去父母的荫庇后,她的财富和庄园最终被狡猾的丈夫和管家侵占,父母留下的豪宅最后竟无她的立锥之地,她迅速沦为弱者。人性的阴暗与自私使这部小说更像一个惊悚的噩梦。莫泊桑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描述了女主人公的软弱,愚蠢和被动,她甚至成了间接致自己于绝境的侩子手。她与凯伦和斯嘉丽一样,都有一个perfect的开端,结局却大相径庭——凯伦和斯嘉丽无论如何都不是可以轻易小觑和欺负的人,她们真正参与到了现实中,失去和失败对于她们只是一种经历,她们时刻准备好赢取更多。生活是猛兽,女性需要更坚强的意志和技能才能驾驭,身在其中,自我的因素永远是致胜的关键,在各种凶狠的遭遇前记住不要露怯,更不要逃离。命运就像猛虎,如果你一直原地站立,它就会低头走开;而如果你恐惧奔跑,它将追上并将你撕成粉碎。博弈与抗衡的微妙平衡,就在一瞬的定力和信心里;当你证明自己的实力后,它才像高傲的男士俱乐部,打开大门,邀你共饮。



  荡气回肠让爱如同非洲大草原那般辽阔,又似迄力马扎罗山层峦叠聚的雄伟壮阔,但在这一切壮美的背景之下她的爱却如同她命远多舛的人生,每个玩笑如同现实般残酷,甚至感觉是对她的嘲讽。爱是她生活的力量,是其面对未来的决心,即使是战争、艰难也从未曾来让她退缩,曾经为了丈夫不顾艰难险阻,踏上寻夫之路,仅仅是为了嘘寒问暖,但命运的一声冷笑,让她意识到这一切却是那场一厢情愿的游戏,但她相信这个游戏,她相信爱的信念会驱使一切斗转星移,然而这只是生根在她心中的一个童话,终于她学会了放弃,她将这股力量汇聚到她的生活以及和她相伴的土著们。有时候冥冥之中会有种力量,如同承接彼此的磁场,丹尼斯闯进了她的生活,未来看似重新燃烧起一团火焰,炽热的爱再一次在她心中燃烧,这次她相信这次一定会将这股力量将对方吞噬,因为她能感觉到对方的温度,甚至可以触摸到他的心,是的,他们曾经翱翔在非洲大草原的天空,将他们爱的种子播洒在广阔无垠的山间、河流、草原。她甚至认为此生非洲会成为她的第二故乡,让这个故乡成为他们的爱情的见证。然而绝望的冷笑却再一次不绝于她的耳际。她需要一个归宿,即使她相信,他们彼此相爱,彼此依恋,她仅仅需要的就是她那曾经自以为无限接近的婚姻。她只需要对方的Yes,甚至对方那微微的会心一笑,只要一次,仅仅一次,她就准备把自己的全部涌入对方的怀中。但她的小小愿望却得不到满足,丹尼斯向往着自由,对他来说婚姻如同一个枷锁,锁住的不仅仅是他自己一颗不羁的心,甚至这把锁会将爱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这样他们彼此之间建立起了各自的堡垒。完美的幸福顷刻间变成咫尺天涯。她决定放手,于是再一次收回了她那骄傲的心,但这自欺欺人的骄傲,却成为了永恒的回忆。他飞机失事,从此他们天各一方,她的骄傲化成了心痛的眼泪。如果她不那么坚持,如果她不那么骄傲,如果她........瞬间的七情六欲在她心中翻江倒海,她无法在思考下去,她害怕思绪回到错过她曾经错过的那美好的生活,无法活在充满如果的生活中的她,毅然踏上归国之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一生追求的东西,若即若离的渐行渐远,如今风烛残年追忆曾经,难忘的不仅仅是那邝美的非洲大草原,他的影子,他的举手投足,他的微笑,以及永远留在她香唇上的吻才是她一生的挚爱。
  一位朋友告诉我,好几次在日出日落的时候,有两头狮子一公一母常常在他的坟墓,站在或躺在那里好长一段时间,你离开以后,坟墓周围的土地变成了一片倾斜的山坡地,我猜这块平地对狮子来说,是非常理想的地点,从那里可以俯视整片草原,还有上面的牛群和猎物。丹尼斯喜欢这样,我一定要记得告诉他......
  虽然她离开了那片古老的大地,却将她的心永远留在了丹尼斯的身旁,他们的心依然紧紧相连,共享同一片天空,共享同一份感情!只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演员 Actor:
  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Karen Christence Dinesen Blixen
  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Denys George Finch Hatton
  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 Klaus Maria Brandauer ....Baron Bror Blixen/Baron Hans Blixen
  苏珊娜·汉密尔顿 Suzanna Hamilton ....Felicity
  莱斯利·菲利普斯 Leslie Phillips ....Sir Joseph
  迈克尔·基臣

  导演 Director:
  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

cindyycm : 2014-02-23#4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44 。星球大战


  《星球大战》从头至尾用幽默和悲情共同营造影片的心理情境,在之后许多好莱坞大片中也是屡试不爽。活泼的韩索罗和他的助手猿人朱尔、两个机器人承担了影片重要的搞笑工作,而苦大仇深的绝地武士则又是另一种命运了。1999--2005年的三部前传的最大价值是让我们再回忆起1977年《星球大战》中的那些经典镜头。三部前传在内涵及影史意义上肯定无法与正传相比,但看到天行者阿纳金在他的故乡塔图因星球上赢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又遭受了母亲离世的痛苦时,我们无法不联想到,在这之后,天行者卢克同样驾驶着飞车飘过这片黄土,他同样在这里失去了亲人,他和他父亲一样都曾仰望着这个星球的天空,幻想着外面更加广阔的世界。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画面,我们会忽略掉前传中滥用的特效,只会记住这个简单的场景,在宇宙的这处被遗忘的角落里人性与亲情才能最大程度地显现出来,而在中心舞台上却只有战争和欲望,这注定是属于天行者们的“远大前程”,命运的痛苦与欲望的纠缠会一直困扰着他们,但原力会与他们同在,帮助他们战胜内心的邪恶和隐藏在黑暗面的仇恨,从而找到那个真实的自己,所有成长的故事不都是这样么?

  哈里森·福特真帅,小安纳金真萌。前传三部曲在特效方面虽有进步,但剧情和人物远不及正传三部曲。让人感慨的还是安纳金的宿命,神童+帅哥,可惜造化弄人,他竟然沦为杀人工具。安纳金本是为了拯救心爱的女人才投身黑暗,但最后却是他害死了自己的爱人。感觉西斯也没有那么强,连温杜大师也打不过。
  其实安纳金走的就是成人的现实之路,青春、爱情、理想、友情等等,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最终都被世俗扼杀。

  编剧 导演:
  乔治·卢卡斯 George Lucas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哈里森·福特 Harrison Ford ....Han Solo
  马克·哈米尔 Mark Hamill ....Luke Skywalker
  凯丽·费雪 Carrie Fisher ....Princess Leia Organa
  彼得·库欣 Peter Cushing ....Grand Moff Tarkin
  亚利克·基尼斯 Alec Guinness ....Ben Obi-Wan Kenobi
  乔·庄斯顿 Joe Johnston ....Death Star trooper (uncredited)
  史蒂夫·威廉姆斯 Steve 'Spaz' Williams ....Mos Eisley Citizen (special edition) (uncredited)
  安东尼·丹尼尔斯 Anthony Daniels ....C-3PO
  肯尼·贝克 Kenny Baker ....R2-D2
  彼特·梅靥 Peter Mayhew ....Chewbacca
  大卫·鲍罗斯

cindyycm : 2014-02-23#4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45 。毁灭之路

  这个关乎复仇的故事,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剧本,太扎实了,几乎滴水不漏,真正服务于电影的本子,就是长话短说,简洁有力。一句好的台词,可凸显一个人物的完整性格。汤姆·汉克斯扮演的黑帮杀手,开场时跟儿子讲了一句话:“今天不要玩骰子,我们是去参加葬礼。”他的沉重、他的一板一眼、他的忧虑和守规守矩,经纬毕现,这样的男人,即便在做杀人越货的勾当,内里都是严肃的。这个黑道家族的当家人罗尼,已是风烛残年,再风光的人物,到了这样的阶段,都只能竭力隐藏恐惧,所以老罗尼才会显示出亲和的一面,保罗纽曼的表演与《教父》中的马龙·白兰度相映成趣,后者精明,但是忠义,具备王者气质;前者那张在孩子面前极度慈祥的面孔上,一对睛却始终闪烁着不安,仿佛在提前为家族的毁灭默哀。老罗尼的独子康纳在葬礼上醉醺醺的对迈克的大儿子说:“这一切真是太疯狂了!”,那句话其实是对他自己说的,因为他早已濒临疯狂,并且悄悄行动,他是将罗尼势力提前推向灭亡的黑手,老罗尼的隐忧正是这个儿子。黑帮家族自古都是要流血牺牲,方能改朝换代,繁荣发展,罗尼家的末日缓缓逼近之际,与他们有生意往来的同道中人均对这块“肥肉”虎视眈眈,而这些错综复杂的纠葛,只用罗尼与迈克的一段谈话便交待得清清楚楚,包括双方当时内心的矛盾挣扎,只需点一次晴,便成经典。
  其次是角色之间精妙绝伦的对手戏,罗尼父子与迈克父子对比鲜明,唯一不断的是父爱,两个人都将孩子放在极度重要的位子,可老罗尼是恨铁不成钢,知晓自己对儿子的过份纵容已将他推向地狱,要悔过却已收不住手,他希望自己可以有一个像迈克那样的儿子,聪明、忠诚、坚强,有同情心;无奈天不随人愿,他得到的是个心狠手辣的混蛋,所以老罗尼暴打儿子之后,依旧紧紧抱住了他,这是他永远不要想放下的累赘。面对决意复仇的义子迈克,老罗尼是既心痛又欣慰,他们之间的情义不必赘述,只需两句台词足矣,一句是在教堂的地下室里,老罗尼对迈克讲:“我知道康纳会有什么下场,可是要我打开房门请你进去一枪打爆他的头?想都别想!”,另一句讲于复仇之夜,老罗尼面站在迈克的枪口前,神情苦楚,他说:“我很庆幸是你。”,随后从容赴死,迈克明白,唯有父亲先去,才不用经历丧子之痛。
  迈克父子似乎是从他们逃亡那一刻开始,才建立起了真实的父子关系,相互依靠,坦诚相见,小迈克对父亲的认识是一步步加深的,他知道父亲是干什么的,也面对过母亲和弟弟惨死的场面,然而却一声不响,脸色苍白地坐在客厅里,等着父亲回家。随后,这孩子迅速成长,恐惧在第一次经历追杀之后就消褪了,然后马上成为亡命之徒,做迈克的左膀右臂。迈克对小迈克说:“我觉得你弟弟比较可爱,而你,你太像我了。”没错,小迈克太像父亲了,爱读黑帮小说,钟情冒险,会跟父亲要“我的那份钱”,却保持纯良的本性,父亲能从他身上照见自己悲怆而沉重的命运底调,所以他有些“望而怯步”。但是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无法回避,迈克同样“护犊”,只是护得比老罗尼更有人性。整部电影,其实都在阐述父子关系的牵绊,它既是男人之间的友谊,又无可避免地产生代沟。迈克与老罗尼这两位“父亲”,最终都死于非命,又似乎都心甘情愿,因为他们还有儿子。

  如果讲,《教父》是一组黑帮史诗,那么《毁灭之路》便是这诗的结尾,落幕之前的夕阳余晖总是晦暗的,湿淋淋的,有苟延残喘式的消沉。我为萨姆·门德斯选择这样的题材及这样的演员而深感敬佩,因为他全都用在了刀刃上。

  导演 Director:
  萨姆·门德斯 Sam Mendes
  编剧 Writer:
  马克斯·艾伦·柯林斯 Max Allan Collins ....(graphic novel) and
  理查德·皮尔斯·雷纳 Richard Piers Rayner ....(graphic novel)
  大卫·塞欧夫 David Self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裘德·洛 Jude Law ....Harlen Maguire
  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Michael Sullivan
  保罗·纽曼 Paul Newman ....John Rooney
  詹妮弗·杰森·李 Jennifer Jason Leigh ....Annie Sullivan
  丹尼尔·克雷格 Daniel Craig ....Connor Rooney
  塞伦·希德 Ciarán Hinds ....Finn McGovern
  迪伦·贝克 Dylan Baker ....Alexander Rance
  斯坦利·图齐 Stanley Tucci ....Frank Nitti
  泰勒·霍奇林

cindyycm : 2014-02-23#5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46 。因父之名

  导演: 吉姆·谢里丹
  主演: 艾玛·汤普森 丹尼尔·戴-刘易斯

  《因父之名》男人是这样练成的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确实。
  人,只有经过挫折的历练后才能成长。
  剧情:1974年爱尔兰共和军在伦敦制造恐怖爆炸事件,杰里·康伦阴差阳错成了嫌疑人,被英国警方指控为引爆炸弹的恐怖分子而入狱。在审讯中,警方用尽恐吓、刑讯的手段,不惜以枪杀其父相逼,无奈的杰里只好被迫屈从,被判处终身监禁。杰里的父亲也因此案牵连而入狱。父亲为证实杰里的无辜而不懈努力,杰里却因受不了狱中的生活而自暴自弃。父亲最终冤死在监狱中,杰里这才猛然醒悟。在女律师的帮助下,杰里最终沉冤得雪,获得了自由。
  本片是吉姆·谢里登的作品,在1994年(44届)柏林电影节获金熊奖。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射影声名狼藉的英国司法制度,揭露了其中的黑暗与阴谋,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历史事件,以引起观众的震惊和思索。
  影片的男主角丹尼尔·戴-刘易斯和导演吉姆·谢里登曾合作过《我的左脚》。在片中,刘易斯将一个爱尔兰浪荡少年转变成政治受害者的过程表现的淋漓尽致,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与他共同体验英国历史上那段令人痛苦的往事。
  丹尼尔·戴·刘易斯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演员,他所扮演的角色都闪现着某种令人仰视的光芒。《纯真年代》里充满内心激情的优雅表演;《我的左脚》中生命力与痛苦极限的顽强对抗;《欢乐洗衣店》中那种对同性爱的执着;而本片中那种挣扎的坚强再次征服了我。
  影片结束很久,思绪仍然沉浸在影片那种富有感染的氛围中。每个人的生命都没有白过的,如果没有那场牢狱之灾,杰里或许不会由那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少年历练为真正的男人;也或许不会体会到父亲对他的深爱与期望……
  数十年的苦难是漫长的,换来的却是成熟的自己。。。。。。

cindyycm : 2014-02-23#51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47 。末代皇帝

  外国人拍中国元素的电影,总会显得不伦不类,在东方华丽的外衣下包裹着西方的内核,这部电影虽然也难以摆脱这种闹剧,但严肃的拍摄已经将此降到最低了。《末代皇帝》无疑是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中西文化碰撞的奇葩,虽然影片拍摄的恢弘大气,技巧精湛,但却洋溢着一股伪中国味;即使这样,也是影片史高高在上的典范。不得不承认,贝托鲁奇拍摄出一部,国产导演至今无法企及的作品,最接近的我想应该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
  影片一开始就洋溢着灰色基调,在到处都是大红大绿的背景中,导演似乎在找寻那个年代的压抑部分,与此同时溥仪的内心也是压抑的。紧接着影片脱离现实来到1908年的醇亲王府中,无知的溥仪被带到慈禧太后身边当上了皇帝,随后,影片进入恢弘的登基仪式,这个场面大气又显得空灵,热闹又显得苍桑,似乎场景会说话,比起张艺谋只用人多撑场面的景象要高明的多。溥仪在这场属于自己的仪式中是那么的纯真无知,在迷茫中从人塑成了神,成为拥有无上权力的帝王,但这可怜的皇帝也失去了自由,也标志着以后不平凡的到来。
  影片中的溥仪是无助的,虽然位高权重,但自始至终都只是被别人利用的工具。在宫里他是这间房子的主人,但却无法挽回自己的奶娘,在孤独过后,从幼年就离开自己的母亲又去世了,青春期的他,充满了愤怒却冲不出封闭他的大门,他是那么普通,但他的身份又给他压上华丽的重担。长大后的他想变得更加成熟,成为世界的主宰,去证明自己的地位,但他的努力总是显得那么无助,做什么事都被别人所算计,特殊的身份使得他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在婉容被日本人强制离去后,他彻底向命运妥协了,成为彻头彻尾的傀儡皇帝。后来到了“光明社会”,但在电影中总呈现出一股灰色味道,不知是溥仪的内心还是那个时代的压抑,然而溥仪不用担心被杀的命运,但溥仪的劳教怎么就不是一场华丽的作秀呢!他活着肯定有他的用处,当他被教育成中国公民时这种用处就更大了。要是他也抱着红宝书呼喊着万岁,那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戏剧效果呢?
  看完这部影片不得不对溥仪产生深刻的同情和怜悯,我想导演拍这部影片的初衷很可能也在此。

  对于溥仪,我想我只能用张爱玲的一段话来表达我的感悟:“他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他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溥仪的老师,陪伴他多年的长者,庄士敦这样说:“皇帝自从登基那天就成为了自己领地里的囚徒,在退位后仍是。但是现在他长大了,他会问为什么他是所有中国人中唯一的一个不能踏出自己家大门的人。我想皇上是地球上最孤独的男孩了。”
  无奈,尴尬,落寞,凄惨,悲凉,讽刺,可怜的难以称其为壮志难酬的理想,简单的逃离梦想却在出了囚笼又进监狱中破灭。我能体会到的所有悲剧性的字眼几乎一涌而出,一个人生的传记却如一只被囚禁的孤鸟一样,而且是如此大的喜剧,闹剧,黑色幽默剧,悲剧在那个激荡碰撞的年代构制的精雕细琢的巨大樊笼末代皇帝这只囚鸟承受的过程就是这个故事最大的看点,如果说同情弱者是人类的天性,当人类认为一个竞争对象失去了抗衡的能力,并逐渐失去了被批判,被轻视的价值,于是我们会同情病人,弱者,贫苦人。把溥仪看成病人,弱者,贫苦人并不带有轻慢的鄙视而是一种喟叹。喟叹中体味这一部如戏般矛盾的人生,称之为传奇未尝不可。

  那个蝈蝈,象征着一个孩子最初的童真。藏在那张龙椅上,也藏起了他所有的想往。
  无论是小时候的他还是长大后的他,其实都一样。他的家只有紫禁城那么大,他的世界只有那么大。
  本片的编剧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诠释了溥仪悲惨又无奈的一生。影片在165分钟内不断闪回叙述了他61年的人生,其实更多是叙述了中国那61年动荡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下的所有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似乎显得更清晰些。要说艺术原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末代皇帝》是一典范。



  《末代皇帝》算是奥斯卡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该片获得了1988年第60届奥斯卡的九项大奖,分别为: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服装、最佳作曲、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摄影和最佳美工。
  电影简介
  导演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编剧 马克·派普罗 Mark Peploe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主演 尊龙 John Lone ....Pu Yi (Adult)
  陈冲 Joan Chen ....Wan Jung
  彼德·奥图尔
  英若诚 Ruocheng Ying ....The Governor (as Ying Ruocheng)
  邬君梅 Vivian Wu ....Wen Hsiu (as Wu Jun Mei)
  黄自强 Victor Wong ....Chen Pao Shen
  卢燕 Lisa Lu ....Tzu Hsui
  陈凯歌 Kaige Chen ...
  黄文杰 Wenjie Huang .
  于莉 Li Yu ....
  张天民
  武俊
  石凉
  陈述 Chen Shu ....Chang Chinghui (as Chen Shu)
  蔡鸿翔 Hongxiang Cai ....Scarface (uncredited)
  王彪 Biao Wang ....Prisoner (uncredited)
  坂本龙一

cindyycm : 2014-02-23#5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48 。真实的谎言

  首先,剧情虽然简单,但集中,讲的特工的生活也许很虚,但其生活却是实实在在的。老婆出轨,反恐装备伺候,果然恩爱。其中刺激老婆,让
  其老婆跳裸舞那段堪称经典,我们以后只看到模仿的片子无数,但再也回不到经典。后来的大片,真是大片了,大而无味,如木乃伊系列,尤其是第三部。
  其次,该片根本没有过分的渲染技术与意识形态。因为那时,老美的心态还是相对平和的。后世的电影则政治意识色彩浓重
  最后,写实而不血腥。画片很稳定,就是想拍摄一部单纯的娱乐电影。有许多的笑料,也有许多的生活情景,比如那个搭档,为了发泄性欲而搞砸任务。
  所以,经典就是经典,他自成体系,并不为别的影片而掩盖自身的特点。
  印象最深的一个是那段钢管舞。那时第一次见识什么是钢管舞,还有状如一个家庭老妇女的女主角,单是撕了撕衣服,用花瓶中的水抹了抹头发,竟焕发出了不可思议的青春,年轻了足有20岁,惊叹啊!
  其实这部电影以如今的商业片的眼光来看也不落伍,故事紧凑合理,风趣紧张交替,该大场面则大场面,该有美女出场则有美女出场,并且看后让我恍然发现,很多如今动作电影的趋势在这部影片中就已经有了,光阴荏苒,如今的阿诺收起了肌肉当上了州长,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许多年以后重温这部电影,却还是会唤起心中很多美好的回忆
  那时候龙套只是龙套,除了捱枪子,打出去的子弹很少有落在主角一米以内的
  那时候主角们还个个都是神枪手,真正能做到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那时候电脑上运行的还是win3.1,而解开一个不到8位的密码却还要费好几分钟的功夫
  那时候间谍是很风光的职业,火爆程度稍逊于兰博,不像现在的达蒙,整天过着老鼠般暗无天日的生活
  那时候恐怖分子还很有幽默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核弹带到了市中心,到最后功亏一篑,于是911事件中他们明显变得务实了些
  那时候还没有史密斯夫妇,特工就流行开夫妻档,只是两个人在家不怎么打架
  但无论任何时候,经典就是经典,心中永远有那么一段激昂的探戈舞曲,然后眼前会慢慢浮现出衔一支玫瑰的那张棱角分明的脸

  导演 Director: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编剧 Writer:
  克劳德·吉迪 Claude Zidi ....(screenplay "La Totale!") and
  西蒙·米夏埃尔 Simon Micha?l ....(screenplay "La Totale!") and
  Didier Kaminka ....(screenplay "La Totale!")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阿诺·施瓦辛格 Arnold Schwarzenegger ....Harry Tasker
  杰米·李·柯蒂斯 Jamie Lee Curtis ....Helen Tasker
  汤姆·阿诺德 Tom Arnold ....Albert Gibson
  比尔·帕克斯顿 Bill Paxton ....Simon
  蒂亚·卡雷尔 Tia Carrere ....Juno Skinner
  阿特·马里克 Art Malik ....Salim Abu Aziz
  艾丽莎·杜什库 Eliza Dushku ....Dana Tasker
  格兰特·赫斯洛夫 Grant Heslov ....Faisil
  查尔登·海斯顿

cindyycm : 2014-02-23#5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49 。神秘河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编剧:布莱恩?海尔格兰德 Brian Helgeland
  主演:西恩?潘 Sean Penn 蒂姆?罗宾斯 Tim Robbins 凯文?贝肯 Kevin Bacon

  神秘河故事玄机重重,克里特伊斯特伍德在用他的镜头讲述故事的时候却一改好莱坞惊悚犯罪片中的那种充满紧张刺激感的心理冲击,用一种平缓的节奏缓缓的讲述这个充满惊悚和悬疑的故事,这种风格上的强烈对比反而造就了该片的成功,刨去了那些本该有的紧张刺激场面,该片却增加了更多对于角色的心理描述,使得影片的人物性格的塑造更加丰富、饱和。也给男主角西恩潘和男配角蒂姆罗宾斯各带来了一座小金人。

  西恩潘成功的演出了吉米的霸气、冷静和强势,在得知女儿被害后的癫狂,在得知杀错人后的无奈,都被西恩潘拿捏的恰到好处,可以说他在电影中的表演堪称震撼。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角的确实至名归。

  蒂姆罗宾斯的表现更是让人惊讶,一头白发,佝偻的身躯,迷离的眼神,甚至有点猥琐的样子,让人不敢相信他就是《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个向往自由,对生活充满期望的囚犯。

  凯文贝肯是三人中相对戏份较少,也相对不太重要的角色,电影中对凯文贝肯饰演的肖恩心理描述不像吉米和戴夫那么多,因此在演绎的难度上也不大,肖恩的形象也被凯文贝肯把握的很成功。

  幽兰河水,倒影三人,人生就像这样,迷离着,颠沛着,任凭命运这条神秘悬河隽永携带。冷色调的画面搭配冷色调的主题,人生终究难逃命运的捉弄,又如何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和情感的关怀?伊斯特伍德导演,用沉重的笔法,描绘出一条谜样的生命河流,支流入干,汇入茫茫大海,正如人生轨迹,茫茫然又似乎早已注定于源头,之后势不可挡的涌向一个想象之外的世界。套用曾经记录的一段话,神秘河 正是用一种冰冷的透不过气的方式,直抵心中最柔软,最不愿被暴露的寂寥心绪,让人在影片前有顾影自怜的愁肠百结。


  冰冷的色调贯穿始终,几位演员精湛的表演更让这部优秀的影片寒气袭人而熠熠生辉。Dave,Jimmy,Sean,伤痛,愤恨,理智,本就是天生的玩伴,长大后仿佛各奔东西,其实千丝万缕。既然没法改变命运安排的剧本,那去做最真实,最勇敢的演员,即使说着易如反掌,做着难于登天,毕竟人生不止,河流不息。

cindyycm : 2014-02-23#5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50 。出租车司机

  特拉维斯,孤独,迷茫,内心苦闷,思想混乱。但是他也是社会上难得的清醒的人。全片都以一个主观视角看待美国最繁华的城市纽约。在纽约的夜里,所有的丑陋都赤裸裸的呈现在镜头里。而特拉维斯就清醒的看着这些丑陋而无能为力,他希望可以用一场大雨洗干净这个城市,对搭载的总统说,世界太肮脏希望可以改善。但是所有的一切都继续上演。吸毒贩毒卖淫……所有的肮脏的事情在霓虹灯的映照下被特拉维斯收入眼里。他开始变得麻木,冷漠。第一次雏妓艾莉斯向他求救,他漠视了,没有帮助她。当时艾莉斯的遭遇还是在他当时较平静的生活产生出了波澜,他把那车钱单独收了起来,(后来钱给了看门人,作为他支付给艾莉斯的钱)但是也并不是说,他对艾莉斯后来的拯救是处于一种道义或者是一种正义。
  贝丝是特拉维斯爱情的对象,她是当时主流社会的一员,而特拉维斯对贝丝的追求可以看做是他对上层主流社会的一个靠拢。但是两个人的差距太大了,在特拉维斯看来很平常的一件事情(看A片)却冒犯了贝丝,被当作是一种侵犯。后来就不理会特拉维斯。在这里就代表了特拉维斯步入主流社会的一个受阻。
  爱情失意是一个导火线,主要原因还是特拉维斯内心的苦闷和孤独,一种无法自救的迷茫,让他作出后来的举动。他买了四把手枪,不断的练习,不断的在房间里把玩,不断改装。而他面对镜子的自言自语现在已经被奉为经典。在这里暴力成为人们欣赏和肯定的。
  去刺杀总统成为了他希望自我救赎的行为,而对象的选择完全是无意识的,对特拉维斯而言,谁当选总统其实并没有分别,而这个人是否当选为总统也不是特拉维斯刺杀的原因。但是刺杀失败了。当时他的愤怒无法得到宣泄,于是他想到了拯救比自己更远离主流社会的艾莉斯,在火并的场面中,是混乱而幽默的,特拉维斯分别使用了他的四把手枪,最后他枪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却没有子弹时候,他用手比成枪,对着自己。而这种拯救和他刺杀总统一样是无意识的。艾莉斯没有意识到他在救自己,反复的说:“不要杀我……”被救者认为自己生活不需要拯救。
  而最后特拉维斯杀人无罪,社会的疯狂比他的内心疯狂更有甚之。他被称为英雄。最后贝丝找到了他,向他示好。代表了主流社会对特拉维斯的拉拢,但是特拉维斯很淡然,没有多加言语,最后出租车开往黑暗的社会。表示了他对主流社会的一个隔离。而这个是他自己救赎的成功,还是滑向更深的孤独苦闷黑暗中呢,我们不得而知……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表演可圈可点,对心理的表达非常的到位,内心孤独但是人前仍是平和的,情绪抓的非常好。我个人非常迷恋他在房间里自言自语的对白。他的表演使影片增加了艺术价值,也是他个人表演的一个高峰。
  朱迪14岁却自然真实的表演也是让人过目不忘的,她是绝对的一个实力者。

  导演 Director:
  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编剧 Writer:
  保罗·施拉德 Paul Schrader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Travis Bickle (as Robert DeNiro)
  斯碧尔·谢波德 Cybill Shepherd ....Betsy
  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Iris Steensma
  哈威·凯特尔 Harvey Keitel ....'Sport' Matthew
  彼得·伯耶尔 Peter Boyle ....Wizard
  艾伯特·布鲁克斯 Albert Brooks ....Tom
  彼得·萨瓦奇 Peter Savage ....The John
  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Homicidal passenger in Travis' cab
  乔·斯皮内尔

cindyycm : 2014-02-23#5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51 。百万宝贝

  我很庆幸,终于看到一部影片可以如此深刻地诠释坚强。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电影,不仅是让你爱上片中涉及的运动,音乐,书籍或生活方式,而是让你的内心与角色的灵魂契合,让你变得坚强。

  当我形容一个人的时候,会轻易用出自信,勇敢,才华横溢。但是坚强,却是我一直吝惜的词汇,总认为很少人配得上。人活在世上,说到底,就玩了个坚强。父母离异,那又怎样,家在心中;妻离子散,那又何妨,幸福的方式千百种;屡试屡败,那又如何,至少还活着,梦想依旧。



  这部佳作带给我太多关于生活的感触。生活,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但每个人都会有茫然面对的时候。我最喜欢Alfred souza 关于生活的一段话,“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活看似马上就要开始了,真正的生活,但是总有一些障碍阻挡着,有些事得先解决,有些工作还有待完成,时间貌似够用,还有一笔债务要去付清,然后生活就会开始,最后我终于明白,这些障碍,正是我的生活。” 这段话用在我们中国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无数人因为房贷,婚姻,孩子,医疗而放弃自己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梦想,挂在嘴边的总是现实不允许,这些都是借口而已。现实没有改变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学会了忍气吞声,学会了给现实让步,学会了用追求所谓的平平淡淡掩饰内心的放弃与屈服。于是,梦想就变成了孩子的玩具,妻子的化妆品和衣服,饭桌上的菜,再然后,就会有临终前:“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个名字,就是精品的别称,他的电影总是充满了细腻的人物刻画、别致的人生感悟。看他拍的片子,就是一次人生的体验,也是对灵魂的洗礼,总是能在其中为自己找到共鸣。真希望这位老人能一直健康,多多拍片。希拉里·斯万克的角色,似乎找不出有第二个比她更合适的人来扮演,健壮的身材,中性的风格,就是为她量身打造。不用怀疑她的演技,毕竟塑造这样的角色,她的付出也更多。
  对于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来说,《百万宝贝》大获成功应该是其意料之中的吧。该片斩获第7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与此同时主演之一的希拉里.斯万克获得最佳女主角一奖,摩根.弗里曼获得最佳配角奖。而最佳改编剧本以及最佳电影剪辑提名也足以让这部电影深刻镌刻在人们的心中。


  导演 Director: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编剧 Writer:
  F.X. Toole ....(stories from Rope Burns)
  保罗·哈吉斯 Paul Haggis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Frankie Dunn
  希拉里·斯万克 Hilary Swank ....Maggie Fitzgerald
  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Eddie Scrap-Iron Dupris
  杰伊·巴鲁切尔

cindyycm : 2014-02-23#5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52 。莎翁情史

  老实说电影一开场就挺给我震撼的,玫瑰剧场壮观的场景设计、演员华丽丽的服装、还有自然灵动的电影配乐,都带给我无比的观影享受。尤其是当莎士比亚在伦敦街道奔跑的时候,英国中世纪的历史风貌完美展现,可见影片在历史还原上真的是下足了功夫。之后,还有金碧辉煌的皇家舞会、下层人士聚集的小酒馆、人山人海的大剧院,从中我真实体会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繁盛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生活状态。《莎翁情史》拥有着如此华美的皮囊,光是这份享受就看的我目不转睛。而一部长达2个小时的历史爱情剧没有让我感到丝毫的困倦,编剧和剪辑也是功不可没。编剧自然不用说,搞笑的人物设置和浪漫的台词对白都是他们细心雕琢的结果,而剪辑和摄影对此也花费了极大的心力。剧中有一段情节我记忆犹新,莎士比亚和维奥拉的疯狂相爱与他们在剧院的激情排戏这两段看似毫无关联的剧情,同时进行互相穿插甚至连台词都前后呼应,戏中有戏,戏外还有戏,其中的戏剧张力看的我如痴如醉!这一段是剧中最精彩的一段,格温妮丝·帕特洛大胆的露点也蛮有看头,而如果想理清整部戏的脉络,这一段也尤为重要:莎士比亚正是因为与维奥拉在这段日子里的痴恋,才使得他枯竭了的才思瞬时涌现清泉,也促成了整部《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的诞生,以及剧本如何会从喜剧发展成拥有如此令人哀叹的悲惨结局。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演员,这部影片的配角们非常的强大,几乎汇聚了英国最顶尖的演员。杰弗里·拉什、汤姆·威尔金森、朱迪·丹奇、伊梅尔达·斯汤顿、科林·费斯等等,都是奥斯卡演技殿堂里的常客,而在这部需要充分挖掘演员喜剧天分的影片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些大师们高水平的演技。尤其是凭此片拿下最佳女配角的朱迪·丹奇,出场不过8分钟,但是她的气场足以震撼住每一个人,她饰演的伊丽莎白女王架势十足,眼神直逼人心,举手投足之间也令人胆战心惊,但强硬的言语中却不失幽默地流露作为女王的寂寞悲哀,这样惊为天人的演技绝对带给我近年来少有的震撼。另外还有扮演上流贵族的科林·费斯,一向温文尔雅的他竟然能够将如此猥琐、怯弱、刻薄的角色揣摩的如此细腻,着实令人佩服!还有杰弗里·拉什,这位奥斯卡影帝在剧中饰演的角色看似就是一个神经质的丑角,但却代表了僵化的迎合主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强大的配角群们往往是男女主角闪露光芒的最大的阻力,本剧当然也毫不例外。男主角约瑟夫·费因斯是奥斯卡影帝拉尔夫·费因斯的弟弟,出身自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他具有丰富的戏剧经验,但是莎士比亚这个角色似乎并没有给他很大的发挥余地,他表现出了莎士比亚爱的疯狂的一面,却恰恰忽略了他对艺术的炙热追求,层次感稍显欠缺。反而格温妮丝·帕特洛的角色感情丰富,时而优雅、时而深情、时而诙谐、时而悲伤,如果揣摩的好还是很有演技挑战的。不过我所看到的格温妮丝·帕特洛却并没有达到这个角色应有的完美,在大段大段诗句台词中,她的表演显得略为僵化和苍白,她的演技值得拿到奥斯卡的表彰,但却不应该是这部影片里的表演!


  女主角格温妮丝·帕特洛的出位演出,可谓惊艳,但也有一脱成名之嫌。年轻少女热爱戏剧的情节在剧中很完整,是这个角色的闪光点。但是,格温妮丝·帕特洛吟诵诗词时,感情不够投入,声调起伏不大,让人听起来感觉生涩。另外,她和莎的情欲画面有点太多了,让人感觉除了一副美丽的皮囊和几分热情,好像这位气质少女琴棋书画样样不能……这或许也成为了角色致命的弱点。

  科林·费斯穿上贵族华装尽展英伦风范

  科林·费斯在剧中出演的是一位贵族,这非常符合他严肃、眼神和脸颊中又略带一些神经(非贬义)的气质。因此,这位贵族表面上的一套功夫和实际性格中的迂腐、虚伪、吝啬,被他演绎的入木三分。

  眼神犀利、文艺气质十足的青年版莎士比亚

  最后想说的一位是男主角约瑟夫·费因斯,他的眼神很清澈,尤其是剧情中,莎翁灵感爆发动笔疾书的时候,他身上散发出的文艺气质,很有感染力。

  导演 Director:
  约翰·麦登 John Madden
  编剧 Writer:
  汤姆·斯托帕德 Tom Stoppard ....(written by)
  马克·诺曼 Marc Norman ....(written by) and
  演员 Actor:
  约瑟夫·费因斯 Joseph Fiennes ....Will Shakespeare
  格温妮丝·帕特洛 Gwyneth Paltrow ....Viola De Lesseps
  杰弗里·拉什 Geoffrey Rush ....Philip Henslowe
  汤姆·威尔金森 Tom Wilkinson ....Hugh Fennyman
  西蒙·卡洛 Simon Callow ....Tilney
  朱迪·丹奇 Judi Dench ....Queen Elizabeth
  伊梅尔达·斯汤顿 Imelda Staunton ....Nurse
  科林·费斯 Colin Firth ....Lord Wessex
  吉姆·卡特 Jim Carter ....Ralph Bashford
  马克·威廉姆斯 Mark Williams ....Wabash
  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Ned Alleyn
  鲁伯特·艾弗雷特

cindyycm : 2014-02-23#5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53 。搏击俱乐部

  只有抛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

  《搏击俱乐部》更像是一部意蕴深刻的哲理电影,只不过这部电影选择用暴力的方式阐明了某些生活中我们一直视而不见,刻意忽略的真相。

  故事的开场,杰克是一个失眠症患者,在他坐飞机前往世界各地处理汽车回收业务时,他最大的愿望是飞机能够爆炸或者坠毁……也许这样他就能获得自由?像众多人一样,他放弃了探究自己内心真实隐秘的愿望,却只希望在困难的时候寻求安慰,于是他找到了绝症俱乐部。他人的绝望终于给杰克带来安抚,痛哭后他终于能够轻松地入眠。

  然而,他选择的,只不过是逃避而已。

  直到杰克终于在飞机上遇到泰勒。这次相遇可谓是杰克的人生急转弯。房子被烧毁的杰克找到泰勒去喝酒,几句对话之后,泰勒对他说:你,是一个被物质所奴役的人。然而,杰克不是唯一一个只关心房子和车子的人;也不是唯一一个为了消费拼命工作的人;自然也不是唯一一个看产品目录寻找精神刺激的人。他,不是唯一一个被物质奴役的人。

  但是杰克遇到了泰勒,他们创办了“搏击俱乐部”,并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加。我常常想自由搏击这种运动,它能带给人们的是什么。两个大块头的肌肉男在一个绳子围成的方框里,你打我一拳,我打你一拳,直到彼此两败俱伤。看客频频叫好,打者不惜力气,竭尽所能……多么荒谬的一种方式,这不是古代奴隶主取乐时发明的残杀游戏吗?

  但是,这种运动却作为一种传统保持了下来,成为了一种经典的体育项目。

  让我们回到《搏击俱乐部》,去看看那些在这个地下俱乐部里一对一残暴的扭打在一起的人们吧。他们招招见血,拳拳到肉,伤痕累累……却好像着了魔一样,乐此不疲,似乎因此寻找到了生活的新意义。为什么,他们都疯了吗?

  因为泰勒说,没有痛苦和牺牲就没有收获;因为我们不是富翁,明星和摇滚巨星;还因为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并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也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众生中的其中一个……而此时此刻,在搏击的是你,你因此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你抛开了所有别人附加于你的外在意义,用生命的本能去全力“打一场架”!这时候,无论结果是怎样的,其实都无所谓了。

  也许所有运动的魅力所在正是如此,我们抛开一切外在的附加物,我们开发了自身无限的潜能,我们用本能去进行一场生命的战斗,我们投入其中获得了满足……我们,已经赢了。

  导演 Director:
  大卫·芬奇 David Fincher
  编剧 Writer:
  恰克·帕拉尼克 Chuck Palahniuk ....(novel)
  Jim Uhls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爱德华·诺顿 Edward Norton ....杰克 Jack
  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泰勒 Tyler Durden
  海伦娜·伯翰·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玛拉 Marla Singer
  蒂姆·德·赞 Tim De Zarn ....Inspector Bird
  艾恩·贝利 Eion Bailey ....Ricky
  杰瑞德·莱托

cindyycm : 2014-02-23#5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54 。赛末点


  伍迪艾伦的电影总是这么的短小精悍,回味无穷,简单的故事,并不复杂的人物关系却影射了人类社会的种种现况,伍迪艾伦就像亚历山大麦克奎恩一样,不追赶潮流却引领潮流,永远钟情于自己的创作,不被赞美而左右,更不为反对而改变的老而弥坚的电影人,这也许就是人们追逐他的原因吧。
  开头:一只触网却刚好过往的网球引出了这个美妙的故事(旁白:人生有时就像这只网球,过去你便赢了,弹回你便输了)。男主角的业余爱好是打网球,暂时没有工作,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认识了一个富家女,并借助她的父亲一路高升得到了金钱与地位,这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他不安于这种安静的生活,他又认识了一名神秘性感的女神(斯嘉丽约翰逊饰演,让我明白什么是穿衣服比脱衣服还性感),并和她纠缠不清,沉迷于肉体的世界不能自拔,他进入了两难的境地,一面是人人羡慕的金钱与利益,一面是心灵,他不知如何是好,但最终他选择了物质而放弃了精神,他杀害了真爱,还牵扯了一名无辜的老太太,并把现场伪装成被抢劫的样子,然后把被害者的手镯扔进了湖水中,这时全片的点睛之笔出现了(这就是伍迪艾伦的高妙之处~~首尾呼应)那只手镯碰到了栏杆,弹了回来,和片头那只网球一样,命运之神眷顾了他,选择了他。因为恰巧发生了一起案件,一个小偷被杀害了,而在他的兜里警察找到了那只手镯,这也正好洗清了警察对男主角的怀疑,在这场与命运之神的较量中,他最终赢了,还找到了替罪羔羊。
  生活往往就是这么无奈,有谁是真正跟随心灵去选择自己前进的方向?又有谁能不被外物所诱惑纯粹追求心灵的宁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开始我也觉得男主角太累了,为了物质而玷污灵魂。但后来我明白了,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不同的,有些人不惜一切去追逐物质的富足,就算丧失灵魂也在所不惜,他们认为这就是幸福,这便是他自己的幸福。但这样的幸福是不是太低级了太过于单薄了呢?单薄到一点点阻力就会把它打破,一点点风吹草动就会把它肢解。比起心灵的幸福这种所谓的幸福来得太容易也太容易失去,脆弱的不堪一击。
  又是我常常想人们那么辛苦的奋斗不就是为了让生活更好,让身边的人更有安全感,体验这种感觉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但太多的人忽视了这一点,使追求变了质。奋斗仿佛是为了向谁证明什么,是为了攀比和虚荣,人变成了金钱的奴隶。当我们很累很累时真的应该停下脚步好好地想一想我们那么累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不要让本来短暂的一生变得华而无实,留下终生的遗憾!

  导演 Director:
  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编剧 Writer:
  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Jonathan Rhys Meyers ....Chris Wilton
  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Nola Rice
  艾米莉·莫迪默 Emily Mortimer ....Chloe Hewett Wilton
  马修·古迪

cindyycm : 2014-02-23#5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55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这是如画一样心静如水的电影,全场几乎没有高潮,导演就像画家一样,淡淡的勾勒出这画中的故事。无可否认的的是,影片的剪切,每一个场景都很美,就像书本的插图一样,一页一页的场景呈现在我眼前,透着淡淡的忧伤,串联成的一部电影。
  画中的故事,我无法去评价男主角想去爱但又碍于社会的枷锁,不敢去爱。是因为他夫人一连生上了好几个小孩还是在乎别人的看法。我不懂从事艺术的人,是否每一个都那么风骚,对于美好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的留下了错爱。虽然全片几乎没有高潮,可是我看着斯嘉丽演绎的葛丽特的眼神,慢慢的慢慢的变化,想每一件小事都不能错过她细腻的心。她身份卑微,周旋在坏小孩对她的恶作剧;夫人对她的厌烦;还有每天许许多多的家务活之中。她无法逃得过老爷对她一点点的关心,心中便动了情,即使自己早已有了男朋友。她和老爷是暧昧,是纠缠,她对老爷更是卑微然而有喜欢的情愫。
  最后,画家成就了一幅名画,可卑微的葛丽特被赶出了门。是的,她无助,却没有人帮助她,她是佣人,她完全被动。看着那对珍珠耳环,她紧紧的捏着,像一切过去的反复又回来了,到心坎上了。
  好电影,是不可置疑的。看见斯嘉丽在影片中的的没一颦一笑,一言一语,都很美,很到位。斯嘉丽是很漂亮的好莱坞女星,可我一直觉得,斯嘉丽不用太漂亮,只要她在电影回到文艺复兴的年代,我就觉得她很有气质,她让人记住的更多是,那种淡然如水,恭敬谦微的气质。从《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到《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我都着迷。

  一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引起后代人们无限猜想,究竟画中人物和画家是怎样的关系,当时作画的情况是怎样,周围的环境是什么,为什么女孩会带着珍珠耳环,画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作画。正是这些无限的猜测才成就了这幅画,往往一幅画背后的故事才是人们欣赏的焦点。

  两个身份悬殊的人,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一段精神之恋,在这幅画中得到完美的体现。画中的少女,睁大着眼睛,微张着嘴,扭过头望着画家,仿佛欲言又止,满眼的深情与无奈。这段情恰恰因为彼此的含蓄更显得难能可贵。
  从何时开始婢女葛丽叶和老爷维梅尔开始感到对方的注意,也许是在葛丽叶打扫画室的时候,也许是在葛丽叶对着白云数色彩的时候,维梅尔突然发现或许葛丽叶能懂得自己。他们一起坐在阁楼磨制颜料,一起评论新画,甚至维梅尔替葛丽叶打扮整天盯着她画他的新画,但是他们什么也没有发生,就算是碰一下手指,就算是一个葛丽叶期待许久的吻也从未发生。这段爱是如此高雅,世俗的人们永远无法理解,即使是画家妻子大吵大闹质问,维梅尔也只是说,你不能理解。
  理解,与学术无关,与身份无关,精神上的共通让两个人默契十足。很难得找到此生的知己,却没办法给予对方什么。这是两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无奈,然而,一切在画上都作出记号,千百年后,人们仍然记住他们,把维梅尔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相提并论。

  导演很善于构造画面,昏黄的基调,每一个画面都充斥着浓浓的油画香味。整部影片拍得很淡,像是一个遥远的童话,飘忽着在梦里旋转。

  导演 Director:
  彼得·韦柏 Peter Webber
  编剧 Writer:
  Tracy Chevalier ....(novel)
  奥莉薇娅·海崔德 Olivia Hetreed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科林·费斯 Colin Firth ....Johannes Vermeer
  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Griet
  汤姆·威尔金森 Tom Wilkinson ....Pieter Van Ruijven
  朱迪·帕瑞福特 Judy Parfitt ....Maria Thins
  希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Pieter
  伊斯·戴维斯 Essie Davis ....Catharina Bolnes Vermeer
  罗洛·韦克斯 Rollo Weeks ....Frans
  安娜·帕波维尔

cindyycm : 2014-02-23#6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56 。浓情巧克力

  导演 Director:
  莱塞·霍尔斯道姆 Lasse Hallstr?m
  编剧 Writer:
  罗伯特·纳尔森·杰克布斯 Robert Nelson Jacobs ....(screenplay)
  Joanne Harris ....(novel)
  演员 Actor:
  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Vianne Rocher
  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Roux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Alfred Molina ....Comte Paul de Reynaud
  凯瑞-安·莫斯 Carrie-Anne Moss ....Caroline Clairmont
  盖南·科内尔 Gaelan Connell ....Didi Drou
  约翰·伍德 John Wood ....Guillaume Blerot
  莉娜·奥琳 Lena Olin ....Josephine Muscat
  彼得·斯特曼 Peter Stormare ....Serge Muscat
  莱斯利·卡伦 Leslie Caron ....Madame Audel
  薇朵儿·希维索 Victoire Thivisol ....Anouk Rocher
  朱迪·丹奇

  1959年,神秘的异乡客薇安萝雪(茱莉叶毕诺许饰)与她的女儿爱诺,带著一股充满著热情享乐气息的风潮,伴随著嘉年华的脚步,来到了冰雪纷飞的兰斯克内,一个景色优美、民风保守的法国乡间小镇。
  薇安在教堂对面开了一家可爱的巧克力店,名叫「 天上人间 核桃糖」。而她所制作的巧克力正和她自由热切又敏感的个性一样,教人难以抗拒。她彷佛有著神奇的魔力,可以洞悉小镇里每个顾客的心意,做出最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巧克力甜食,让他们内心隐密的渴望得到满足,甚至让他们原本淡而无味的生活起了变化。
  镇上一位年高七十却仍风情万种、追求自由的老太太亚曼妲(茱蒂丹区饰),以及她因心灵受创而冷酷的女儿卡洛琳(凯莉安摩丝饰),还有饱受折磨、一直忍受被虐痛苦的约瑟芬(莲娜欧琳饰)和她粗野的丈夫塞吉,一名仍沉溺于悲恸中的寡妇奥德夫人,与暗自倾慕著她的吉隆,他们都受到了薇安,和她浓郁甜美的巧克力,大胆纵欲的诱惑与潜移默化影响,渐渐愿意放开封闭灰暗的心,学着为生活增加一分色彩,添上几分滋味。
  眼看着薇安的影响力远远超过预期,自侍为乡里贤达的贵族领袖雷诺,不禁要对镇民发出警讯,他认为这个异乡女子所贩卖的豪华巧克力,会破坏镇里人们对道德伦理的严谨信念,会让他们传统的价值与生活被摧毁得荡然无存。于是包括神父等守旧份子,便掀起了对抗排斥「 天上人间 核桃糖」的风潮,与受到薇安启发、追求自由的镇民们,形成了两股拉拒势力。这个百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的小镇,竟因此而卷入了新旧思潮的对抗中。
  此时,薇安又多了一批新盟友,那是一群乘船而来的爱尔兰吉普赛人,而薇安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他们的领袖洛克斯(强尼戴普饰)。一直帮别人追求幸福、为别人调配美味的 薇安,终于也能开始探索自己对爱情的欲望、对甜蜜的渴求。即使外面风风雨雨,但心底浓郁香暖如巧克力的情感,正热腾腾地滚著。到了春暖花开的复活节,幸福的薇安决定要为兰斯克内举办一场美食飨宴,却不知道,真正的大风暴才正要来袭…

  很早就听说了《浓情巧克力》就是一直没看,昨天忽然在吃巧克力时想到了就想下下来看看。
  巧克力的甜蜜芳香一直弥漫着整部电影的始末,让其有种中世纪欧洲悠然自得的舒缓味道。电影开始的步道会就给人一种刻板守旧的小镇气息,就是这样的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的小镇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一对红披风的母女的到来必定会为这个小镇带来不同的气息,就这样我们的甜蜜故事开始了...
  异国风情的玛雅巧克力木招牌,神秘的摆饰,谜一样与众不同却带着真诚微笑的母女俩在这个民风纯朴的小镇是那么的不同,那么的醒目,最重要的是那毒药般的巧克力对这个奉行苦行生活得小镇是多么的要不得…小镇里的保守风气让每个人都像被枷锁禁锢,无法让心自由的飞翔,无法过想过的生活,Josephine深受家暴所苦却迫于村民和各种压力而忍气吞声默默承受这般委屈;年老的Armande思想开放,敢对封建守旧说不,但无奈个人的力量终究单薄,虽渴望能跟自己的孙子女儿好好享天伦之乐,但误会确认一家人却走越远;丧夫的Caroline 严格地控制自己的小孩,生怕唯一的儿子有任何的差错的她用自己的方法教管的儿子,却让小Luc 变得越来越自闭孤独;彼此间失去火花的一对夫妻;以及暗恋着老寡妇的牵小狗先生....然而这表面宁静内心却波澜起伏的一切,因为带有魔力的巧克力和带来巧克力的Vianna 而悄悄的改变了…
  越来越多的小镇顾客开始光临这有着魔力的巧克力店,因为这里不仅做出了最能满足他们需求的,激起他们内心渴望的巧克力;更让让他们那些深藏内心的渴望与追求得到苏醒,甚至让他们原本平静无澜索然无味的生活悄然变化了。 Armande越来越频繁的光临巧克力店,不仅是因为有热可可,更是因为可以敞开心扉; 逃家的Josephine成了小店一员,品尝到了自由和充实的生活是让人如此的愉悦;小Luc也感受到了属于他的快乐童年时光; 收到精巧包装巧克力的寡妇夫人和牵小狗老先生心里的小幸福,这些善良的小镇居民都受了Vianna和她浓郁甜美的巧克力的感召,渐渐愿意放开封闭灰暗的心,学着为生活增加一分色彩,添上几分滋味,而这一切渐渐苏醒的美好却碍了传统封建的宗教的眼,伯爵镇长尽力想要破坏这一切,想要维持所谓什么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达到极致时,拿着尖刀的疯狂镇长不禁让我心惊一下,他不会做出什么傻事吧?不过还好,不知不觉走到巧克力店的他偷偷闯进她家,正在粗暴残暴的摧毁巧克力之时,一切因为溅在嘴边的巧克力屑而改变,如被巧克力魔法降伏般对之大快朵颐起来~这也是片中起到转折作用的巧妙情节之一,只见这个传统理念根深蒂固,做什么事都要压抑的伯爵镇长,这时再也顾不得什麽体面,什么克制,狼狈粗鲁的毁坏了人家的橱窗后,陶醉而满足的在巧克力堆里睡下。
  巧克力不止唤醒了人们平淡的味蕾,更融化了人们坚固的心灵躯壳,让人与人之间有了关怀,有了欢笑,所有这一切都因为小小的魔法巧克力而改变…
  不得不说的就是Jonny Deep的演出,《浓情》里的造型真的是非常适合他,清澈的眼睛,小辫子,不羁的笑,不再有化不开的忧郁,不再有那玩世不恭的神态,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个英俊潇洒有着迷人笑容的流浪者,带着好看的笑…虽出场不多,却让人觉得那么彬彬有礼,风度翩翩,最终的回归更是让我觉得温暖,其实不管是巧克力或是别的什么,都只是沟通的桥梁,重要的是我们的心与态度。另一个小亮点就是小布道师的出色演出,那双大眼睛真是充满了天真善良的光芒,最后关于上帝人性的步道的演出真是精彩。
  這是放假以來看的電影中最喜歡的,充溢着巧克力的甜蜜与温馨,更有着对美好生活得向往和努力~原來生活就是一場不停遇見的旅程。

cindyycm : 2014-02-23#61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57 。穿越美国

  朴实平常的对话,最贴近生活的臆想。一部题材稍显新鲜但依旧温馨的公路片。布莉在决定做变性手术后突然知道自己竟有一个儿子,迫于无奈下而搁浅这个计划,短短的几天内,与保释出来的儿子驾车穿越各个州,在善意谎言的演变下变成一出奇怪的轻喜剧。
  叙事直白,人物鲜活,而生活就是笼罩在一层层暧昧不明的空气当中产生的。变性人布莉在她还持有两性生?殖器?官的同时,在野地里撒尿的时候被儿子瞥见,这个瞬间戏剧性也产生,转折产生,当然此时的儿子并不知道他就是自己的父亲。
  而作为一个拥有美好灵魂非身体的布莉来说,陶比在这趟缓慢又乏味的旅程里慢慢地对她产生了非寻常的情愫,而影片没有给我们休息片刻的念头,继而在短暂的停留中便带出了这趟旅程的结局。很生活化、富有戏剧性的结局,儿子吻了老爸,后出手打了老爸。这是个常见又躁动的心理特征,可惜的是,在此后影片并没太好地交代父子之间这较复杂的情感,而是一笔带过,恍惚生活磨平了一切,父子之间又重新建立起新的状态。这其中确实缺少了些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霍夫曼在本片中的演技真是可圈可点,完美的展现了一个纠葛心理的变性人。
  而我个人对公路片的态度一向不怎么完满,而这片子给了我一个小转折。因为在路上,所以各种情感与生活的河流可以相接,并且迸发出明亮的火光。生活永是个层出不穷、崭新的主题,生活的面孔从头到尾都不会改变,而个体却能在其中看到不一样的面貌,那就是自己。


  在路上,在人生的路途上,你是否寻找到你需要的,你是否听见你内心的呼唤,你是否用手抓牢了你自己,就这样紧握不放。在自己的路上就这样一直走下去,这样子的坚持,这样子的义无返顾。

  没有比公路电影更适合来阐述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在路过不同的风景,遇到了不同的人,经历了不同的事,仿佛是一个浓缩的人生,在加快人的成长和转变。邓肯.图克尔就是这样子在他的处女作上经历了一次穿越美国的公路历程,他的第一次就这样大胆地触碰了敏感的“变性人”故事。这种大胆是种挑战,也是一种自信,敏感题材的影片更容易出戏,但也更容易导致反感。诸如这样的电影可以制造出许许多多的戏剧效果,而且更容易被打造成一部疯狂喜剧,可是图克尔没有这么做,而是用更严肃的态度来讲述一个故事,虽然影片存在些笑料,但这并不影响影片的认真劲,这终究不是部娱乐影片。

  当一个人准备好一切打算重新开始一场新的人生,但却被一个电话打断,不得不去梳理清楚过去的一切,于是他上路了。布莉这个女人或者说是史坦利这个男人,他得去保释出自己的儿子然后安排好他的一切,从最初见到儿子起他就决心快速搞定一切然后回去完成变性手术,真正开始自己的女性人生,那一刻的他与儿子之间并没有亲情的维系,也没有担负责任的心思,一切只是为变性而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影片的情感脉络相当的清楚,阶段性地表现了布莉国与儿子间的情感变化。当布莉将儿子托比送到继父家发现真相后,她从初始的扔掉包袱的心态转变成主动承担起责任。而当托比发现布莉实际是个男人时,两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僵持,但在其后碰到骗子和善良的印底安人后,托比开始渐渐理解变性人。而在布莉父母家真相大白后,托比愤怒离去而布莉开始感受到亲情。结尾处托比来看望已完成变性的布莉,一切情归圆满。

  在这样一个看似温情脉脉的影片中,却充斥着一些出格的东西,诸如吸食毒品、男妓、变性人、A片男演员,而奇怪的是所有这些容易令人生厌的东西却并没有影响影片所散发出的温情。人类这种最真挚的情感是如此弥恒久远,无论对于何种人群似乎都是一样,表达与理解都不存在隔阂。导演图克尔便是试图用如此众多光怪陆离的人和事来证明亲情至上,你或许可以否定所有这些有违传统的人和事,但却不能否定这最基本的情感。图克尔站在一个更高更平等的视角在看待所有一切,有种难能可贵的尊重和理解,无论是布莉选择变性还是托比成为A片男演员的理想,在他的电影语境中没有惊讶和批评,散发出的更多是一份坦然地平淡,如同影片中那位印底安人说的那样,要懂得尊重别人的隐密。

  导演: Duncan Tucker
  编剧: Duncan Tucker
  主演: 菲丽西提·霍夫曼/ 凯文·席格斯/ 菲奥纽拉·弗拉纳根/ 格雷厄

cindyycm : 2014-02-23#6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58 。卡波特

  该片摄影很出色,风景很美,更出色的是构图。电影节奏把握的也十分到位。霍夫曼的表演固然出色,最难能难能可贵的是其立意、视角、导演控制和气质。
  卡波特,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也是有争议的同性恋,出身更是及其卑微。这些,都深深影响大作家的性格,他,也是和普通人一样,爱名气,爱攀比,爱钱财,花花世界的名利场,海量的诱惑上层社会,当你遇到和你一样遭遇的人时候,按卡波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都是同类人,只不过不同的是,他出去的时候是从后门出去,而我,是从前门。这个电影,就选取了卡波特完成名书《冷血》的前后,《冷血》绝对是卡波特人生的重大改变,不管是名还是自身。当绞刑架上《冷血》中主角派瑞被执行的那一刹那,绞死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灵魂。


  《卡波特》是一部有关美国作家卡波特的传记电影。要想了解电影中的所讲,必须对影片之外的卡波特有所了解才好。因为电影只是截取了卡波特的一面,有关他写作他最为人所知的作品《冷血》一书的过程中的事。而在电影所囊括的故事之外,我们有必要知道传主是一个同性恋,不然在主人公出来之后留给人的形象感,实在有些让人难以接受。所以知道他的背景,很有助于加深对于电影的了解。真实世界中的卡波特,不仅是一个同性恋,而且一生都极度虚荣,热爱声名,一辈子都在追求出名。只要不被人遗忘,举止怪异、自毁形象、尖酸刻薄、处处树敌,他都毫不介意,并乐此不疲。

  他的另外一部知名的小说是《蒂凡尼的早餐》,已经由奥黛丽·赫本主演了其电影版。不过,据说卡波特真正属意的《蒂凡尼的早餐》的女主角并不是奥黛丽·赫本,而是玛丽莲·梦露。“梦露才是我心里的那个霍莉。”

  这个知名而又怪异的作家,在1959年末在报纸上看到美国中部洲堪萨斯州霍康姆小镇发生了一桩血案的报道,一个四口之家惨遭灭门,这个案件一时引起美国举国轰动,于是,卡波特看到了机会。于是主动请缨去采访这个案件中的相关人物,并打算写出一部佳作。用他自己的话,在没有写之前就已经知道这必将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将引起巨大轰动。为此,他深入牢狱,亲自与灭门案的凶手进行交谈,以便能够拿到最核心的新息……

  导演 Director:
  贝尼特·米勒 Bennett Miller
  编剧 Writer:
  丹·福特曼 Dan Futterman ....(screenplay)
  Gerald Clarke ....(book)
  演员 Actor: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Truman Capote
  凯瑟琳·基纳 Catherine Keener ....Nelle Harper Lee
  小克利夫顿·克林斯 Clifton Collins Jr. ....Perry Smith
  鲍勃·巴拉班 Bob Balaban ....William Shawn
  克里斯·库柏 Chris Cooper ....Alvin Dewey
  布鲁斯·格林伍德 Bruce Greenwood ....Jack Dunphy
  艾米·莱安 Amy Ryan ....Marie Dewey
  米歇尔·哈里逊 Michelle Harrison ....Babe Paley (uncredited)
  马克·佩雷格里诺

cindyycm : 2014-02-23#6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59 。单身男子


  这个根据美国作家克里斯托佛·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1964年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格局非常之小——就一个人,一天,一件事;但我并不觉得它是自恋狂式的叽叽歪歪,因为对于每个曾经面临生死选择的人来说,在死亡阴影中绝望挣扎的每一秒钟都如同一年,在那个关键的时刻,每一个细节、每一刻的犹豫,都有可能彻底改变人的一生,或走向颠覆,或者重生。

  Colin Firth饰演的乔治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物。他事业成功,经济富足,住在装饰现代化,突出线条与整洁的冷色住宅里,衣物也无不一尘不染,分门别类一丝不苟,就连自杀这件事本身,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沉稳有序。他会去银行,从保险柜里取出自己所有的财产票据,在便笺上详细交代身后事的各项处理细节,就连给扫洒阿姨的上千小费都放进一个白信封封进面包袋子,整洁高贵。他自杀用的小手枪银光锃锃,精美得如同一件艺术品;他怕扣下扳机之后鲜血四溅,污了雪白的枕头和床单,甚至还要找出条睡袋垫在身下。

  在乔治这一天从早到晚的全部活动中,重头戏是他和20多年的老朋友,旧情人夏洛特共进最后晚餐的片段。扮演夏洛特的Julianne Moore就跟她的角色类似,美艳中透出厚厚粉底也遮挡不住的沧桑。他们喝酒、跳舞、狂欢,他们躺在地板上抽烟、吵架,最后他们在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安静而绝望地道别。

  夏洛特的绝望跟乔治的不太一样。婚姻失败的她独自生活在洛杉矶半的山豪宅,孩子也长大离开,虽然朋友众多,但她感觉“ 没人需要她”,她不由自主地想要把乔治对她的友谊转换成一种“真正的关系”,一种她可以抓住,支撑,再次感受到生活华美朝气的亲密感情。潜意识里,她总欺骗自己说乔治与吉姆之间的关系只是另一种“真正关系”的替代,而这个想法令乔治无比恼火。

  相对于夏洛特无法拥有,却又不肯承认失败的绝望,乔治的绝望在于拥有后的失去。Colin Firth对乔治的刻画细腻极了,他接到报丧电话后呆坐在椅子上悲痛的表情,他面对夏洛特由衷的喜悦和疲惫,他凝视天使一样轻柔纯洁的年轻学生肯尼,嘴角边浮现的那一抹笑意,都是那么微妙而又真实,那么得近,那么亲密,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同身受。故事的摄影也同时强调了这种亲密感,对人物眼睛、嘴唇、线条纹路、姿态动作的刻绘都如广告画一般精致,配乐也舒缓流畅,富于细腻的动感。





  乔治跟夏洛特说他自己是个“对一切都有答案”的家伙,说他全都想好了;可他这所谓的终极答案,不过是告别世界,向痛苦彻底说再见。其实不管是乔治还是夏洛特,他们内心深处所承受煎熬的剧烈,外人都是无法全部领会的,也不该以自己的标准来进行价值判断。我并不觉得夏洛特无所事事虚度人生的消极对抗法比乔治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转身更为可取,或更不可取。我相信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片黑暗地带,蔓延着幸福也无法医治的寂寞,快乐也不能抵挡的孤单。在黑暗侵袭的过程中,生与死都是一种极为严峻的考验,区别更在于对他人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哪一种底色不那么灰,哪种选择更加明智。故事关注乔治这样一个按一般标准说来早该获得人生幸福的成功人士,将视角集中在他本身,不介绍他的家庭背景、亲人、权责与社会关系,就是要剥离一切外在的因素,只刻画人的内在挣扎;就是要放大人心深处的那块黑暗之地,让我们近距离地体会最真实而强烈的情感痛苦,让我们进入他的内心,也进入自己心中那片封存的荒凉之境,重新审视生命放大了的千疮百孔,重新理解生活不堪重负的脆弱与残酷。

  影片的结尾,乔治有一段自白,说在他生命中的某些时刻,哪怕只有几秒,他曾获得过一种绝对的清澈,他是去感受而非思考,世界因此变得清晰而新鲜。他试图去扑捉、去延长这种绝对清澈平和的瞬间,但它们无一例外地转瞬即逝。尽管如此,乔治依然认为,他生命的意义,他的全部人生,都在于那些珍贵的瞬间。



  1962年的世界令乔治失望,朋友不能留住他,逝去的爱情只带给他无尽的痛苦,但他支撑得长些,久些,那些转瞬即逝的包容了生命全部意义、激情和秘密的几秒钟到来的可能性就更大些,更多些。而这样的可能性也许就是那些穿透生命孤岛的微光,安静地,神秘地,和我们心里埋藏最深的荒地纠缠、争夺,枯荣更迭,季节变迁,往复循环。

  在这样近距离而亲密地了解了一个人之后,其实他选择生也好,死也罢,结局早已变得不再重要,他已经在我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而也因着这份亲密感,因为它与死亡和绝望坦然相拥的决绝姿态,《单身男人》是2009年我个人最无法忘怀的电影。它是那么得亲密,它让人感受并体验,感受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深层痛苦与哀伤,体验那些埋藏着的绝望与失望。

  最终,我似乎也如乔治一样获得了几秒钟的清澈。也许,恐惧并没有恐惧本身那么可怕,绝望也不像绝望宣称那么无望。勇气和欲望总会从绝望的小缝隙里钻出来,在阳光下沉默但忠实地生长。

  导演:汤姆·福特
  编剧:汤姆·福特 克里斯托弗·艾什伍德
  主演:科林·费斯, 朱莉安·摩尔, 尼古拉斯·霍尔特

cindyycm : 2014-02-23#6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60 。蝴蝶梦

  导演 Director: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演员 Actor:
  琼·芳登 Joan Fontaine ....The Second Mrs. de Winter
  劳伦斯·奥利弗 Laurence Olivier ....'Maxim' de Winter
  朱迪丝·安德森 Judith Anderson ....Mrs. Danvers
  乔治·桑德斯 George Sanders

  蝴蝶梦

  《蝴蝶梦》:曼陀丽情结

  ——“昨晚,我梦见自己又回到了曼陀丽庄园。”

  再次听见女主人公饱含深情的声音穿透时光的阻碍带我走近那早已不复存在的曼陀丽。那个曼陀丽,承载了女主人公全部的甜蜜和噩梦的地方,同时又是梦想开始和结束的地方,就那样隐藏在灌木丛的深处,却依然隐蔽、静谧,而又庄严。
  曼陀丽,曼陀丽......
  无处不在的丽贝卡,形如鬼魅的丹佛斯太太,怪异的园丁和惊慌的侍女,癫疯的傻子......
  夏日的玫瑰园,拂晓时分的鸟语,栗子树下的午茶,还有草地那边传来的阵阵涛声......

  我的心思,百转千回。
  记忆中的我,也有这样一个曼陀丽,压抑又温馨,恐怖又甜蜜,是我前世遗下的孽,今生挥之不去的魔。如今,它依然存在,却和曼陀丽一样,隐藏在无人知晓的丛林深处,可寻,不可见。却要伴我一生,直到生命的终结,来世的新生。
  曼陀丽,曼陀丽......
  疯狂,无知,肮脏,悔恨......
  春蝉,夏花,秋叶,冬雪......
  如有来世,我希望自己从没见过这样的曼陀丽。如有来世,我希望自己能忘记曾经有过这样一座曼陀丽。

  昨晚,我梦见自己又回到了曼陀丽庄园。恍惚中,隔着门上生锈的铁条朝里张望,这才明白曼陀丽已是座阒寂无人的空宅。
  今生,这是我一个人的曼陀丽。

  人人都看着你幸福,你不一定幸福;人人都说你在天堂,你灵魂可能正受着煎熬;人人都以为你伉俪情深夫唱妇随,貌合神离冷暖自知。

  一切传说赞羡都是虚幻,只有你内心的真实感受能评判你的生活,做个人人羡慕的人,远没有做个满意自己的人来的实惠。没有人能代替你生活,自己,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快不快乐。

cindyycm : 2014-02-23#6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61 。细细的红线

  一棵枝繁叶茂的树
  传统的好莱坞电影就像一棵棵躯干笔直、枝叶简洁的林荫木,在商业目的的驱使下,以受众的理解和接受为主要考虑的修剪在所难免,依希区柯克所谓,便是“戏剧就是将生活中的枯燥遗忘”。于是我们看到的典型好莱坞电影,莫不是通过逻辑规整的线性叙事和一板一眼的人物塑造,来维持观众的乐此不疲。直白,规范,好看,种种你看到二十世纪福克斯的探照灯就能猜到结尾的剧情混合着可乐和爆米花,一口吞下。
  所以,无论你是否喜欢这部电影,都应当对泰伦斯·马利克表示钦佩。在这部规模可观、众星云集的史诗中,他更多时候是一个园丁,而不是一个受雇剪枝的工匠。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棵外貌粗粝的、枝繁叶茂的、自然生长的树。


  静谧的热带丛林,山峦起伏的高岗,沾满鲜血的如人高的茅草,散文诗般的绚丽画面,彷佛是面临死神前的“走神”(如果不晓得这是战争片,也许你愿意在这里诗意的栖居)。鬼魅一般若隐若现的日本兵,海风吹荡山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恐怖的战争细节被导演刻画得淋漓尽致。一瞬间,当敌人凌厉的机枪子弹迎面射过来的时候,仿佛你就潜伏在漫山遍野的长草中......幸福与痛苦,生与死,有时距离你就都是那样的近,中间只隔一条细细的红线,你能做的,就是勇敢的向前。
  《细细的红线》充满了特写和近景,所有人被置身于一个荒芜的岛上,人们在这个自然中自相残杀,这难道是就是人的本性吗。导演在这里仔细刻画了每一个人,从将军到士兵,每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你会幻想因为你热爱仁慈和真理,你就会幸免于难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想成为将军的老团长从西点毕业后等了15年才等到这样一场战争,他终于有希望在他退休前在肩上插上闪闪的将星,他在战场上异常的兴奋,甚至无视士兵的死活;上尉连长 斯塔罗是整个步兵连精神上的支柱,他是一个仁慈也勇敢的人,时刻为士兵的生命着想,他的旁白经常出现,他把这些战士看成自己的孩子,他敢于违抗将军的命令去保护自己的孩子(抗命也许是美国人的特性),可是到了最后他却被解除了军职;大兵威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从他一踏上瓜达卡纳尔岛开始,他就想离开,他不想与世界末日同在,可是恰恰是这个“逃兵”拯救了陷入困境中的连队,自己却孤独地葬身于丛林;还有,一个朝思暮想着家里漂亮老婆的贝尔,他不害怕死亡,却宁可不当军官而从军营中辞职去陪老婆,但最终难逃兵役的命运,在步兵连他是二等兵,但命运对他最大的嘲弄是——老婆还是跟别的男人走了。
  从一战到二战,从越南战争到海湾战争,人类似乎进步了,但离生命的初衷似乎也渐行渐远。 生命没有贵贱,爱也没有贵贱,人的生命并不比大自然其他的生命更宝贵,同样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独特的处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镜头出现在美军第一次突击时,有一只刚出生的小鸟从巢里爬出来,挥动着无力的翅膀,努力挣扎求生,这个一个细致的镜头将导演的大师水平展露无疑,一个很细致的处理可以表现它比原有更广的意义,它表现是战争的无情,战争令一个弱小的动物都会被无辜的杀死,而更深的意义是所有美军都像这只小鸟一样,在混乱中艰难求生,在死亡面前每一种生物都显得如此的苍白而无助。这还包括日军的死亡,这种对敌军死亡的写实是在美国的战争片里很少见到的,雷德利斯科特的<黑鹰坠毁>就是这样,完全扭曲了事实,有很明显的主观态度,而泰伦斯马利克虽然在电影前半段并没有出现任何一个日军的影子,但在美军攻下堡垒后,日军那种病态的眼神,无力的反抗,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死去的悲哀也表现得很客观,战争令每个人都受到伤害,不仅仅只有美军而已。
  结尾:如果真的要我在这部电影里挑一根骨头,那就是结尾的客串乔治克鲁尼,克鲁尼实在太英俊了,让人很容易忽略电影的严肃,但西恩潘的独白还是非常精彩“我们就像一幅移动的棺材”,这样准确的独白也代表了很多战士的心声,也是导演不仅仅对于战争强有力的评击,也是对美国政府的打仗的意义表达着强烈的不满。这种表达是划时代的,与很多对于越战反思的电影不同,虽然影片出现在1998年,电影背景更是二战时期,但放在今天美国对阿富汗、伊拉克等的侵略行动也同样具有意义。
  演员:一部中低成本的影片能汇集如此多的大牌影星的确很少见,更少见的是演员都没有明星味,除了乔治克鲁尼,演员之间也很有交流,幸运的是这几名演员都非常的有实力与敬业,也得益于导演对于演员的适当弹性的掌控,因为这样的电影,没有扎实的演技就很容易破坏它的整体性,幕后的花絮讲到爱德华诺顿曾拒绝出演本片,这也是一个遗憾,也很好奇他会出现哪个角色,但现在的演员搭配也是很均衡的,其中的男主角维特的扮演者詹姆斯卡维泽,他实在太英俊,让人很容易忽略他的演技,尤其扮演着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但幸好他本身也是一个虔诚的信教者,他纯净的眼神和个人魅力使这个角色多了更多的信任度。

  导演 Director:
  泰伦斯·马力克 Terrence Malick
  编剧 Writer:
  泰伦斯·马力克 Terrence Malick ....(screenplay)
  詹姆斯·琼斯 James Jones ....(novel)
  演员 Actor:
  西恩·潘 Sean Penn ....First Sergeant Edward Welsh
  阿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Corporal Fife
  詹姆斯·卡维泽 James Caviezel ....Private Witt (as Jim Caviezel)
  本·卓别林 Ben Chaplin ....Private Jack Bell
  约翰·特拉沃塔 John Travolta ....Brigadier General Quintard
  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Captain Charles Bosche
  尼克·诺特 Nick Nolte ....Lieutenant Colonel Gordon Tall
  约翰·C·赖利 John C. Reilly ....Sergeant Storm
  约翰·库萨克 John Cusack ....Captain John Gaff
  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 ....Sergeant Keck
  托马斯·简 Thomas Jane ....Private Ash (as Tom Jane)
  伊莱亚斯·科泰斯 Elias Koteas ....Captain James 'Bugger' Staros
  杰瑞德·莱托 Jared Leto ....Second Lieutenant Whyte
  约翰·萨维奇 John Savage ....Sergeant McCron
  蒂姆·布雷克·尼尔森 Tim Blake Nelson ....Private Tills
  达什·米霍克 Dash Mihok ....Private First Class Doll
  光石研 Ken Mitsuishi ....Japanese Officer #1
  米兰达·奥图

cindyycm : 2014-02-23#6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62 。迷失东京


  东京寂寞的夜空下,两个失眠的美国人在酒吧里相遇了。或许是眼底那份不自觉外泄的孤独令这对陌生男女悄然走到一起,他们在绝望中又若有所盼,暗自期待一次奇遇来改变一切……鲍勃·哈里斯,逐渐过气的好莱坞影星,悲哀而无力地看着风华一点点逝去。爱情从婚姻中黯然退场,所有生存的激情消失殆尽。生命对他不再有任何意义,仿佛只剩一具麻木的躯壳在茫然行走。哈里斯来到东京拍摄一则威士忌广告,他对这份工作毫无兴趣。回到旅馆,只是一人枯坐,他并不是疲倦,而是彻底厌倦——不仅是对现在的生活,而是对生命本身。夏洛特,年轻美丽的大学毕业生,正当青春妙龄。她与一位摄影师结婚,陪丈夫来到东京,却发现丈夫完全沉浸在工作中,几乎忽略了她的存在。夏洛特只好一个人百无聊赖地在城市里闲逛,漫无目的地在街上游荡。她突然感到自己对这种状态是多么烦恼,而对丈夫又是多么不了解。一对同样落寞而沮丧的男女相伴潜入这座城市中,最终在生活隐藏的无限可能中重新找到了信念……

  寂寞孤独的人有时很清高,他们习惯冷眼旁观,讥讽的看着周围的人每天认真的无聊着,就象夏洛特看那些专心插花的日本主妇、哈里斯在游泳池边看辛苦减肥的女人们,他们喜欢自己在一旁随意的做些什么,从不参与,认为无聊的人才会对被别人支配的事情乐此不疲。

  寂寞孤独的人有时也很自卑,因为他们觉得看别人无聊的生活本身就是更无聊的事,反倒是那些认真无聊的人每天过的很充实,按照别人的指挥度过算是自己的每一天。到底那种生活更好,有时真的很难判断。

  寂寞孤独的人更敏感,周围发生的事情很容易让他们联想到自己,越是热闹喧嚣的时候越反衬出他们的孤寂,当望着车窗外五光十色的街道他们会流下眼泪;当与别人一起在深夜里疯狂K歌时他们更习惯坐在外边;而当他们独自躺在床上时,他们却难以入睡。正如前面说的,他们孤独寂寞不是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厌倦,而是对生活本身。

  但是寂寞孤独的人并不会改变,就象哈里斯最后离开了东京,并没有留下来,甚至没有和夏洛特交换联系方式,因为寂寞是寂寞者的身份证,孤独是孤独者的座右铭,这种孤寂本身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不是在感受着孤独,而是创造着孤独。

  事实上片中男女主人公处于相似的人生困境中,无论是中年危机亦或青春的迷惘,同样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置疑,这种困境因处于他乡而更得以激化。寂寞少妇和潦倒的中年男人,本就是最容易擦出火花的男女配对,他们的心底潜藏着一样没有满足的欲望和孤独失落的忧伤。因此,那个晚上男女主人公才会不约而同的失眠,一起在酒吧聊到凌晨——他们从彼此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而观看电影的我们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

  在我看来,哈里斯和夏洛特之间的爱情,男女情爱的成分要少,友谊的成分要多,他们更多的是渴望理解和释放,特别是在异国他乡,至于性爱反倒成了次要的,这在美国影片中也算是不多见的。虽然影片对于两人的关系一直在吊观众的胃口,甚至把这种暧昧的关系发展到了床上,但他们并没有发生关系,我们也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两人发生关系剧情会如何呢?显然,并不会好到哪里去,寂寞不会消除,孤独不会减少,因为两个孤独的人需要的是安慰和倾诉,完全是精神上的,与肉体无关,肉体上的接触反而会增加孤独和寂寞的感觉,因为彼此清楚这种生活是短暂的和隐晦的,出轨的快乐不能冲淡现实的无味,所以保持克制和距离是一种冷酷的美好,因而影片整体的调子,才会萦绕着淡淡的哀愁,我们看得到他们在孤独中渴望碰撞的心,看得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所以才会随着它一起沉迷。

  影片的最后,在深深的拥抱和唯一的热吻之后,哈里斯很有绅士风度的微笑离开,夏洛特忍住眼泪坚强的转过身去,微笑和转身仿佛告诉我们,寂寞的人不一定不会幸福,孤独的人不一定不会坚强,迷失是因为厌倦了物欲的充斥和麻醉。生活还在继续,城市依旧喧嚣,迷失的人们依旧在寻找。

  我从不承认自己是个寂寞的人,因为身边围绕着很多人,没有什么时候是空虚的。但是如果静下心仔细思量,其实很多时候,自己是寂寞的。那份寂寞不是因为没有伙伴,也不是因为缺少关怀,更不是没有生活目标,而是偶尔对生命的茫然和无助。
  现代社会中的人,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五彩斑斓的新鲜事物充斥在周遭,然而,正因为如此,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愈加贫瘠,过去伸手既得的简单快乐现在却用尽财力都无法获得,有时只是想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都难如登天。这时大多数人会质疑,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自己变了?还是这个社会让自己变了?
  当你站在人流涌动的街头,看着形形色色的人从你身边走过,带着不同的表情,不同的情绪。有的人在谈笑,有的人在思考,有的人在忙碌,看着他们,你会觉得很有趣,会无意识地去观察他们,模仿他们,甚至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审视他们,但这时的你却没有因为这喧闹的画面感到充实,而是更加寂寞,越是喧哗越是孤单。这种寂寞,来源于我们的内心,我们无法与他人真实的交流,也无法向别人敞开心扉,生怕一旦这么做自己就会受到伤害,一旦被伤到,伤口就难以愈合。所以,我们习惯性地选择逃避,逃避别人的眼神,逃避真实存在的事实,无法给自己定位,也无法为别人定位。
  当你和家人在一起共进晚餐,当你和朋友一起谈天说地,当你和爱人亲密相拥,你会感到愉快,感到幸福,但你却没有察觉,你的内心同时也滋生着痛苦。因为一个人来到世界上,也注定要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其实都是你一个人。我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人在宇宙中本身就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无论遭受怎样的未来,都得一个人坚强的活下去。”当时小,不懂其中的意思,现在回头想想,觉得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也许这个想法有些消极,但是这就是事实。事实是丑恶冷酷的,但就因为如此,才称之为事实。
  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寂寞的特质变得愈发明显。不像上一辈的人,他们的情感是克制和压抑的,而我们这一代则是选择释放和展现,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更加敏感更加深刻,因此我们也更加无法去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我们要面对学业,面对工作,面对婚姻,面对未来,面对各种各样我们不想面对却必须去面对的事情。周边的人会不断地给你灌输各种各样的想法,告诉你去怎么做,可事实就算你如此去做了,结果也未必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我们会焦躁,会不安,会怀疑社会甚至怀疑自己,最终发现,这一切都不关乎别人,只关于自身,不管别人怎么去帮助和引导你,最后的路还是自己一个人走,过去如此,未来也如此。就算途中会有美好的邂逅,可到最后还是会悄然逝去,就如同电影中的男女主角,虽然彼此舍不得对方,可在离开的时候却没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没有试图去挽留对方,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切只是徒劳,也许保留这段美好的记忆比海枯石烂的缠绵来得更加深刻吧,就像婚姻一样,时间一长终究会变味,与其看它枯萎凋谢还不如将其留在最美的时刻,在寂寞孤单的时候还可以拿出来回忆一番。
  人的寂寞是与生俱来的,会跟着你的成长放大或缩小,但不管如何,它都在那里,无法回避。但并不是说寂寞的人就不幸福,就没有未来。寂寞会让你变得坚强,也可以让你变得软弱,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摧毁一个人,这取决一个人对其的态度。不要再去嘲笑那些常常晒寂寞晒忧伤的人,我相信他们的那种感受你肯定也经历过,只不过一种是跃然表面,一种是深藏内心,而在这种孤独和寂寞面前,我们都是一样的。

  身处于寂寞中的人都是不理智的,催生出来的所谓爱情也只是惊鸿一瞥,难以达成永恒。天亮以后,礼貌的说一句“再见”,不要流泪、不要感伤、不要妄想、不要留恋。短暂的迷失过后,必然会找到想要的轨迹;一时的炽热之后,终究要回到原有的平静。


  男人因事业而寂寞,女人因爱情而寂寞;
  冰冷无依的东京,灯火阑珊的夜景,两颗心在迷惘与失落的氛围里充当着彼此心灵的寄托。

  导演 Director:
  索菲亚·科波拉 Sofia Coppola
  编剧 Writer:
  索菲亚·科波拉 Sofia Coppola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Charlotte
  比尔·默瑞 Bill Murray ....Bob Harris
  竹下明子 Akiko Takeshita ....Ms. Kawasaki
  吉奥瓦尼·瑞比西 Giovanni Ribisi ....John
  真木顺 Jun Maki ....Suntory Client
  安娜·法瑞丝 Anna Faris ....Kelly

cindyycm : 2014-02-23#6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63 。

  《拯救大兵瑞恩》

  由著名导演斯皮尔博格执导的二战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一经放映,便好评如潮。不仅是由于该片所带来的逼真的视觉冲击。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
  故事的开篇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美国二等兵詹·瑞恩的三个兄弟全部阵亡,将军派出八名战士寻找瑞恩并将他送回母亲身边,战士们找到他后,随即与德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八名战士全部牺牲。
  争论的问题是:用八个人的生命换一个人的生命,到底值不值得?
  这个问题在八个人开始寻找瑞恩时就讨论过,瑞恩是死是活尚且不知。而寻找一个士兵如同大海捞针。况且八个人也都有母亲,只为了安慰一个母亲,做如此大的牺牲。从人道主意或数学比较大小上看,8>1,这当然不值了!既然不值,他们为什么还做呢?而且是那么毅然决然呢!
  记得影片中,当两个同胞牺牲后,团队中出现了矛盾,八个人的上尉,米勒给出了答案:“活下去,回家。”米勒抛开了明面上说的“任务”啊,“崇高的事业”啊“为了和平”等等诸多光彩的理由。而是从自身出发,回归到人的本性——真实!这个理由也成为了战士们坚持下去的信条。
  “活下去,回家”这句话也暗暗透露着米勒对战争的反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正是本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在大段血腥的镜头下,观众从心而发地感受到了战争就是地狱。
  接下来,六名战士好不容易找到了幸存的瑞恩,他们的任务总算快完成了,可是瑞恩却因要参加一场重要战役而拒绝回国。米勒上尉再一次面对选择,如果现在放弃,不管瑞恩,他们也算完成了任务,可这又算什么?难道之前两位同胞战友就白牺牲了吗?决不能留有遗憾!战士们重回到战场。兄弟间的心紧紧相连。他们为了让更多的人自由,能回家,战士们艰守阵地。战友情、兄弟情在本片中又是一个亮点。
  最后牺牲的米勒上尉临死前嘱托瑞恩:Earn it中文译成:“别辜负”,也可以理解为“好好的活着”或者“值得”。我个人理解为“值得”。它为本片起了悲壮的一笔。为了让这一行动“值得”,瑞恩必须要好好的活着,必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米勒以此告慰战死兄弟们的在天之灵,也是对自己说,“这一切都值得!”
  八个人的生命换来一个大兵生命,这只有在战争中才会出现的局面吧?是战争把人们推到一个圈中,圈中的生命的价值在改变。
  或许一文不值,可任意践踏,记得在抢滩登陆时,前排的士兵被机枪扫射,一排排倒下去;
  或许生命是惨不忍睹,苟延残喘的,忘不了那些断足断臂的伤兵、那些向外蛹动的内脏,士兵们那绝望的神情;
  或许生命是捡来,是幸运女神主宰着生命。一颗子弹打在士兵的头盔上,幸运的士兵欣喜地拿下救它命的头盔欣赏。
  或许生命是换来的,正如本片所讲述的故事……
  应该说一下,团队中先牺牲的两个士兵中,有一个在临死前把自己写给父亲的信交给了战友;另一个高呼“妈妈,回家!”那场景,不能不让人心酸落泪。影片中有句名言:
  “对世界,你是一个大兵;
  对母亲,你是整个世界。”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还坚持说这场任务“不值得”。那么从现在起,你好好的生活,做个好人,善待你的亲人。用你的实际行动让“拯救大兵瑞恩”。

  导演 斯皮尔伯格

  演员
  汤姆·汉克斯
  汤姆·塞兹摩尔
  亚当·戈德堡
  爱德华·伯恩斯
  范·迪塞尔
  巴里·佩珀
  吉奥瓦尼?瑞比西
  杰瑞米·戴维斯
  保罗·吉亚玛提
  克里?约翰逊
  约翰·沙里安
  哈里逊?杨
  特德·丹森
  丹尼斯·法里纳
  吉奥瓦尼·瑞比西
  约格·斯塔德勒

cindyycm : 2014-02-23#6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64 。好家伙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从少年时期对黑帮老大的崇拜,到入狱出狱后被黑帮重用如鱼得水式的生活状态,再到一步步被身边好友拖进各种命案之中而不能自拔的窘境。当发现贩毒可以大赚其钱,就算被老大警告也肆无忌惮的全身心投入。在察觉到自己将要被除掉的最后时机,反被动为主动揭发了身边所有黑道中人的种种罪行,尽管自己也陷入牢狱生活,总归免得一死,从而演绎了在美国黑道中肆意横行三十年的传奇轶事。


  以擅长拍摄江湖气息的马丁·斯科塞斯为导演,硬汉人物罗伯特·德尼罗为领衔,再加上无可挑剔的真实故事剧本。当此样实力三角进行完美组合之后,此片可与史诗般黑帮巨作《教父》奇名,又具有独特的抒情长诗式的风格。在深入潜出黑帮的残酷无情,亲身体验的家庭伦理和个人情怀的点滴刻画之下,让观众们感受到具有温情一面的别样黑道生活。


  影片也深层次的探讨了黑帮做为社会最底层的灰色意义,当社会失去应有的次序时,另一种次序就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以最原始的道德标准规约着自己的行为准则,辅助着社会的向前发展。随着文明的进步与法律的健全,原始野性的一面终归要退出历史舞台,进而提升自己对生存与欲望的更高层次的追求,这也就是人类社会从原始向文明发展过程中必须的一个环节。

  导演 Director:
  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编剧 Writer:
  尼古拉斯·派勒吉 Nicholas Pileggi ....(book "Wise Guy")/(screenplay) &
  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James 'Jimmy' Conway
  雷·利奥塔 Ray Liotta ....Henry Hill
  乔·佩西 Joe Pesci ....Tommy DeVito
  洛南·布雷科 Lorraine Bracco ....Karen Hill
  保罗·索维诺

cindyycm : 2014-02-23#6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65 。纽约黑帮

  《纽约黑帮》:马丁的诚意,戴-刘易斯的魅力,布鲁克林的浮世绘

  本片以19世纪中叶纽约布鲁克林的黑帮争斗为背景,剧情梗概颇为简单,甚至有些老套:黑帮械斗中,爱尔兰帮派老大被杀,儿子隐姓埋名十六年后重回布鲁克林,开始隐秘的复仇之路,虽然曾因失败命悬一线,但最终完成宿命。据说马丁为本片准备了很长时间,所以反倒搞得情节多有让人疑惑的地方,剧情比较生硬。不过,马丁也有过人之处,本片也有不同于一般黑帮片的亮点。

  首先是画面的精美,看得出马丁为本片做了足够的准备,片中人物繁杂,涉及到当年布鲁克林生活的角角落落,街道、赌场、妓院、酒吧,等等等等,都布置得非常真实和精细,戏服和道具也看得出下了很大的功夫。这样详尽的准备再加上本片略显技术化的镜头风格,使得这部内容很黑色的电影并不让我觉得很暴力,而是觉得精美。

  对于当时纽约的历史背景,马丁也费了不少的笔墨。故事发生的时候正值南北战争激战正酣时,海外移民、种族歧视、社会治安混乱、政治腐败、社会分化、南北战争征兵等内容都在片中有清晰的体现,马丁是讲故事的高手,在一个线索很传统的黑帮片中不经意就把这些背景展现出来,而且让人觉得很生动。有兴趣研究美国史的朋友也可以参考一下本片,比正史有趣多了。

  本片最大的亮点还是戴-刘易斯饰演的黑帮老大“屠夫比尔”,这是一个非常神经质的角色,胡子拉茬的外表下具有很多相互矛盾的性格,但刘易斯却演得丝丝入扣,让人拍案叫绝。相比之下,两外两名大牌主演莱昂纳多和卡梅隆迪亚兹就显得单调和呆板。

  总之,作为一部黑帮片,本片不过尔尔,但作为一部展示戴-刘易斯演技的社会风情片,却绝对值得欣赏,马丁没把大故事讲好,小细节却也有很多精彩。

  导演 Director:
  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编剧 Writer:
  杰伊·考克斯 Jay Cocks ....(story)/(screenplay) and
  斯蒂文·泽里安 Steven Zaillian ....(screenplay) and
  肯尼斯·罗纳根 Kenneth Lonergan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Amsterdam Vallon
  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 Lewis ....Bill 'The Butcher' Cutting
  卡梅隆·迪亚茨 Cameron Diaz ....Jenny Everdeane
  吉姆·布劳德本特 Jim Broadbent ....Boss Tweed
  约翰·C·赖利 John C. Reilly ....Happy Jack
  亨利·托马斯 Henry Thomas ....Johnny Sirocco
  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Priest' Vallon
  布莱丹·格里森 Brendan Gleeson ....Walter 'Monk' McGinn
  卡瑞·刘易斯 Gary Lewis ....McGloin
  斯蒂芬·格拉汉姆 Stephen Graham ....Shang
  戴维·海明斯 David Hemmings ....Mr. Schermerhorn
  翁世杰 Sai-Kit Yung ....Chinese At Sparrow's Pagoda (as Stuart Ong)
  芭芭拉·布薛特 Barbara Bouchet ....Mrs. Schermerhorn
  约翰·塞森斯 John Sessions ....Harry Watkins/Lincoln
  辛·麦金利 Sean McGinley ....Forty Thieves Leader (as Sean Mcginley)
  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Wealthy Homeowner (uncredited)
  埃迪·马森

cindyycm : 2014-02-23#7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66 。断背山


  在断背山上仰望天堂

  据说在那个地方,在攀上陡直漫长的山坡后,一个转角就是晴空万里。
  那里有让人停止哭泣的日出,从旷阔的天空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地平线。
  还有所有那些干净而俊朗的山脉,山顶的白雪永远不会融化。
  羊群缓缓穿过草地,在宁静得像是静止了的湖面上喝水。
  森林里传出各种动物的声音,那么近,好像伸出手就可以触摸到。
  如果你足够幸运,或许还能看见两个戴着牛仔帽的牛仔,骑着马,从山坡上慢慢地骑下来,赶着羊群往远方去。
  你会看见孤独的帐篷,寂寥却又蓬勃的篝火。
  还有口琴声。
  在这里,世界对着它的爱人揭下了浩瀚的面具。它变小了,小如一首歌,小如一个永恒的亲吻。
  那个地方,叫作断背山。
  当我最终在吉他声里安静地流下一行眼泪的时候,我明白自己已经被这部电影所征服。

  我发现自己一直没办法离开那个自然而纯净的世界。
  或许是太过坚强地生活了太久,当自己都以为自己的内心已经变得无比强大的时候,那些吉他声却绕过了重重阻碍与防备,深深地扎进心里最脆弱的一角,然后不断地蔓延,覆盖住整个心房、心室,把之前自认为牢不可破的坚韧,一点点地化作另一支旋律,和着之前的声音,奏出爱。
  虽然自己是个男生,但不得不承认自己有一颗敏感的心:敏感,但并不脆弱。生命里有很多能够让人让人潸然落泪的情感,当它们以如此脆弱的外在与无比坚韧的内核出现在你面前时,你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震撼。
  与其这样痛苦地坚强,我选择让情感流淌,跳最肆意的舞步。
  这部电影教会了我爱,教会了我认识生命本身。
  每个人的生命里或许都有这样一首歌,一本书,一部电影,一段感情,它们让你从此改变,让你重新开始,让你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

  爱,是付出,是感动,是忍耐,是妥协,是放弃,是无疾而终,然而它却能够穿过所有的这一切,穿过生死,穿过隔阂,然后永恒。
  没错,我曾经怀疑过,但此刻的我相信,这世上唯一能够永恒的,只有爱。
  我也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迷失在断背山上,因为我希望自己也能有那样的爱,甚至希望自己是那样的爱里的一部分。
  如果真的有这样的爱,我不会像电影里的Ennis那样犹豫不觉,我会像Jack那样勇敢地为爱生活,直至消耗掉所有的生命。
  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Ennis和一个Jack。
  尽管很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所爱所求,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像Ennis,被现实囚禁,不敢为了自己的热爱放弃掉现有的生活,心里的那个Ennis看到责任,看到后果,看到不公,于是它让你选择容忍。
  而有的时候,我们心里的那个Jack无法忍受不令人愉快的状况,它要你疯狂,它要你不顾一切,它对你说人生苦短,要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哪怕是受众人唾弃,哪怕是付出自己的生命。
  我们能抉择么?既然连爱都没有力量让Ennis和Jack生活在一起,我们又怎么能够让内心里的Ennis和Jack作出抉择呢?
  或许很多时候,真的只能容忍。
  断背山也许只是一个现代版的乌托邦,因为那里美好得让人觉得虚幻。
  在那样的地方,我们才可以听从一切与生俱来的力量,比如爱。
  可是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不相信天长地久,不相信海枯石烂了呢?
  是我们活得太过世俗了,还是这个世界本身就俗不可耐?
  这些问题,可能都没有答案了。
  但我们知道,Ennis最终后悔了,他对爱的犹豫,让这份感情最终只能被断背山见证,当然也会永恒在他的心里。
  而我们呢?或许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珍惜那些该珍惜的东西,然后当我们面临抉择,要勇敢。
  电影不能改变什么,它无法扭转现实的苦楚,甚至都无法改变现实的 无奈——或许谁都改变不了,但它让我们重新开始相信,相信我们在现实中被迫失去的一些本该坚定不移的东西。
  而此刻的我,也相信,像这样的一部电影,将会在我的人生里起到多重要的作用,当我开始怀疑,开始犹豫的时候,我会看这部电影,去重新拾回对世界的相信,重新去爱。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那里有干净而俊朗的山脉,有缓缓流过小桥的溪水,那里的湖面披戴着温暖,还有静谧地吃着草的羊群,淡紫色的晚霞涂抹整个森林。在那里,一切都会发生。
  然后,我会攀爬过一段陡峭的山脉,面对整个旷阔的天地,躺在草地上,仰望那个触手可及的天堂。

  导演 Director:
  李安 Ang Lee
  编剧 Writer:
  安妮·普劳克丝 E. Annie Proulx ....(short story)
  拉里·麦克穆特瑞 Larry McMurtry ....(screenplay) &
  黛安娜·欧莎娜 Diana Ossana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希斯·莱杰 Heath Ledger ....Ennis Del Mar
  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 ....Jack Twist
  米歇尔·威廉姆斯 Michelle Williams ....Alma
  兰迪·奎德 Randy Quaid ....Joe Aguirre
  安妮·海瑟薇

cindyycm : 2014-02-23#71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67 。尘雾家园

  凯茜、贝赫拉尼和伯顿是一群迷路的孩子,我们都是一群迷路的孩子,因为我们看不清生活的方向,因为我们被自己所认为的理所当然的激情、冲动、愤怒、骄傲所驱使,却忘记了正视自己,忘记问自己,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慢慢发现电影的名字是那么的富有寓意,我们的家园就象征着我们的幸福,但是它总被蒙蒙的雾气和尘土所弥漫,让我们看不清楚,让我们迷失方向,我们在尘里雾里做着无谓的挣扎,为我们误认为是幸福的那件事物互相伤害着身边每一个人,最终我们成为霍布斯笔下那场战争的牺牲品。
  还记得电影的开头贝赫拉尼上校的那段描述吗?在伊朗故居,他为了能够看到大海,便把沙滩上的树都砍伐了,或许结局注定如此,或许我们的世界注定逃离不了霍布斯的残酷逻辑……

  导演 Director:
  瓦迪姆·佩尔曼

  演员 Actor:
  詹妮弗·康纳利 Jennifer Connelly ....Kathy
  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Behrani
  弗兰西丝·费舍 Frances Fisher ....Connie Walsh
  索瑞·安达斯鲁 Shohreh Aghdashloo ....Nadi
  娜维·罗华

cindyycm : 2014-02-23#7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68 。美国往事


  一部人性的史诗巨作,没有鲜花,没有荣耀,却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永恒的印记!面条、麦克斯、胖子、公鸡眼、多米尼克等,他们表现的都是不一般的性格,而这种性格也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这是导演留下的最初人物性格的塑造。接着我想谈谈这部影片导演的构思和剧情的编排,这是我看到现在除《穆赫兰道》之外最别具匠心的创作!

  往事已成过去,拈花一笑捻浮尘,唯一不变的就是记忆,恩怨随风飘去,自然你会留下一丝轻松和惬意,离开纷繁勿扰的世界无偿不是一种解脱。影片最后,麦克斯选择了死,而面条看着两部呼啸而去小汽车伴随着那种疯狂的喊叫,再一次把他带回了他那记忆深处:35年前,也是本片的最开端---在那个鸦片馆的日子---(这也是这部影片最经典的地方),当面条来到鸦片馆时,已经得知自己的兄弟们已经再一次火并中死去,此时他突感身上的那种轻松,因为德波拉,他早就幻想着离开那个枪林弹雨的日子,他幻想着自己终于能够摆脱过去的那种生活,幻想着能够和德波拉一起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的爱情就将从此生根发芽,于是留下了影片最后面条留下的那永恒的微笑。但是醒过神后,读完报纸后又对自己的报警感到自责,他自责因为他觉得报警反而导致了自己朋友们的丧命,他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他感受到的是背叛朋友的自责,那种悔恨、轻松、快乐此时交织在一起,唯鸦片能够平息自己的心神,选择逃避和颓废才能麻痹自己,回避这个痛苦。接着心灵之声突然想起……

  时间的灰烬。。在弹指瞬间追忆似水年华。。
  无需用过多的华丽词藻来粉饰这部本世纪最伟大的经典。。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看完《美国往事》之后,久久不能释怀。一下子感觉自己也老了,影片中有太多的东西触动了情感,打动了心灵。其实整个人生就在电影里了,就像自己活了一生似的。没有什么能比这更悲怆的,当你想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老了,人生就这样过去了。你还能说什么呢,我还能说什么呢?去看《美国往事》,整个人生都在里面。

  演员 Actor:
  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面条 David 'Noodles' Aaronson
  詹姆斯·伍兹 James Woods ....麦克斯 Maximilian 'Max' Bercovicz
  伊丽莎白·麦戈文 Elizabeth McGovern ....黛博拉 Deborah Gelly
  斯科特·提勒 Scott Tiler ....少年面条 Young Noodles
  鲁斯狄·雅各布 Rusty Jacobs ....少年麦克斯 Young Max/David Bailey
  詹妮弗·康纳利 Jennifer Connelly ....少年黛博拉 Young Deborah
  塔斯黛·韦尔德 Tuesday Weld ....卡罗 Carol
  特里特·威廉斯 Treat Williams ....吉米 James Conway O'Donnell
  乔·佩西

  导演 Director:
  赛尔乔·莱昂内 Sergio Leone

cindyycm : 2014-02-23#7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69 。《出租车司机》96

  《出租车司机》是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根据自己在纽约成长、生活所得的印象而拍的。讲的是一个驾车满街乱跑的复仇天使的故事,他生活在幻想与现实不分的世界中,终至精神崩溃,是一首充满“奇幻”的城市悲歌。
  片中的主人公特拉维斯曾在东南亚参战,出生入死,这段经历对他在片中的性格背景至关重要。每当星月无光的暗夜,贫民区脏乱的街景仿佛是隐伏各处伺机吞噬他的敌人。也许你能忍受社会的腐败状态,流莺的满街乱飞,和随着茫茫人海沉浮的挫折感,但是特拉维斯不能。在参加了一场战役回到所谓“文明”之后,在因等级观念被心爱的女人抛弃之后,在被欺骗民心的政治言说刺痛之后,特拉维斯出现了严重的妄想狂的病态心理。他认为除非他有所行动,否则事情不会出现转机。特拉维斯的用意实在极为正大,他认为他的作为就像圣保罗一样正当。他要净化生命,净化思想,净化灵魂。于是孤胆英雄特拉维斯踏上了“拯救”的征程,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他从黑市买来手枪,独处屋内自得其乐地练习,反复得自言自语,换上莫西甘头,戴上超酷墨镜,俨然把自己装扮成了正义的化身。在完成了一系列“仪式”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驱魔”行动。暗杀总统候选人没有成功,黑人抢劫犯在超市的毙命似乎又太轻而易举,因此特拉维斯把目光对准了雏妓朱迪·福斯特,他要把她从淫窝中脱离出来。然而,他的一番坦诚劝说并未奏效,雏妓仍然安得其所,愤怒的天使于是大开杀戒,直捣黄龙。影片最后在媒界的宣传下,原本准备一死了之的特拉维斯却成了拯救雏妓的英雄,这使得剧情对现实的反讽意味更浓了。影片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纽约始终笼罩在一种光怪陆离的氛围中。黑暗中灯光闪烁下的团团雾气,街道上和汽车玻璃上的雨水,观众的耳际响起的阵阵不和谐的、节奏强烈的音乐声,这些影像和视听元素巧妙地烘托出了这个城市的冷漠、迷乱和可憎。影片运用了大量的红色,红色的片名,红色的霓红灯无不隐含着暴力的因子。结尾的杀戮场面更是如此,特拉维斯的脸上、身上以及妓院的黑墙上都沾满了腥红的鲜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你在跟我说话吗?”,罗伯特·德尼罗的演技入木三分,尤其喜欢这段他对着镜子一个人“演习”的场面,将人物的心理和情绪刻画得淋漓尽致。
  真正的力量没有人能阻止。就像没人能阻止特拉维斯在经历了作为社会底层的自己被寂寞和丑陋侵蚀后,拿起武器幻化为复仇天使的力量一样,也没人能阻止我们对电影如同吸食迷幻药般的喜爱,那真是一个千姿百态的的世界,一个可以将梦魇远远抛诸脑后的世界。

  电影的音乐实在引人注目。本片获197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纽约影评协会最佳男演员奖,全美影评家联合会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女配角奖,洛杉矶影评协会最佳男演员、最佳配乐奖,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奖。

cindyycm : 2014-02-23#7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70 。心灵捕手

  罗宾·威廉斯饰演的心理学教授帮助马特·达蒙饰演一个数学天才青年进行的一场心灵的释放与找寻。这孩子本不过是有种很常见的心理问题——孤独,正所谓对症下药,在一个钟头谁都没有开口的情况下,老罗宾逐渐通过接连几次的接触的交流中,发现了这个孩子的问题所在。这场心理战并没有惊悚片那样刺激,但绝对让看的人心情舒畅。


  他为什么孤独?被本该爱得人遗弃之后他心理出现了防卫心理,想与人亲近的同时他又害怕失去,所以在他人离开之前他先离开,这样他会觉得是自己放了谁,而不是被遗弃。这种不能敞开心扉对待别人造成了他的孤独,永远不会去爱就也永远得不到爱。这在他生活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工作、爱情——他不去做最应该去的工作、更不敢去接受一个爱他的人。

  孤独的人不敢去选择,他一方面主动选择在他人离开之前主动离开,同时也不敢做自己真正想去的做的事情看似矛盾,但是先离开不过是小小的满足(被动的主动),最症结的问题在于不敢去做自己想做的(真正主动)。因为不敢做自己想做的,在遇到有人爱需要他去主动爱的时候,他因为害怕失去所以会去选择离开。就像影片中他告诉女人说我不爱你一样,其实是不敢爱,唯有说自己不爱,以说不爱这种主动代替他不敢爱这个事实。(我自己都说蒙了)
  我不知道我说明白没有,但是我以前就是这样的想法这样的人。后来我看明白一些的时候我告诉自己要勇敢,要相信自己。勇敢去爱,不要怕失去,至少该去尝试,否则一定不会得到啊;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值得爱,相信自己也能爱。

  导演 Director:
  格斯·范·桑特 Gus Van Sant
  编剧 Writer:
  马特·达蒙 Matt Damon ....(written by) &
  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罗宾·威廉斯 Robin Williams ....Sean Maguire
  马特·达蒙 Matt Damon ....Will Hunting
  明妮·德里弗 Minnie Driver ....Skylar
  卡西·阿弗莱克 Casey Affleck ....Morgan O'Mally
  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Chuckie Sullivan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Stellan Skarsg?rd ....Prof. Gerald Lambeau
  科尔·豪瑟 Cole Hauser ....Billy McBride
  斯科特·威廉姆·文特斯 Scott William Winters ....Clark
  哈莫尼·科林

cindyycm : 2014-02-23#7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71 。勇敢的心

  影片中的华莱士本来就是一个美国式的英雄,他的意识形态和做事方式非常美国。而历史上的他,我相信在文化层面也很难是一个英国式的反抗者--罗宾汉才是。
  故事的背景无非是一个舞台,用来让导演表达自己内心的舞台。我们喜欢这部影片,也是因为我们喜欢纯粹的英雄:率真、勇敢、机敏、大义凛然,敢恨敢爱。纵观整部影片,至少片尾的处理是符合影片中华莱士的性格的。“如果你为自由而战,你就是一个自由的人”,类似的豪言壮语片中其实很多,绝大多数情况下它让人觉得鼓舞而不是矫情。
  这是一部好莱坞式的英雄片的巅峰之作,几乎包括了此类影片的所有元素,战争、英雄行为、爱情,背叛,呵呵。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从始至终洋溢着的充沛情感,张弛有度,高潮迭起。
  我们大可为自己喜爱的英雄鼓掌,而不必苛求他更像哪国人。
  影片中三点给我的印象很深

  美国式的英雄华莱士
  美丽的苏菲玛索
  苏格兰的风笛和自然风光


  导演 Director:
  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
  编剧 Writer:
  兰道尔·华莱士 Randall Wallace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 ....William Wallace
  苏菲·玛索 Sophie Marceau ....Princess Isabelle
  帕特里克·麦高汉 Patrick McGoohan ....Longshanks - King Edward I
  凯瑟琳·麦克马克 Catherine McCormack ....Murron
  James Robinson ....Young William Wallace
  辛·劳洛 Sean Lawlor ....Malcolm Wallace
  Sandy Nelson ....John Wallace
  詹姆斯·卡沙莫 James Cosmo ....Campbell
  辛·麦金利

cindyycm : 2014-02-23#7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72 。与狼共舞

  影片《与狼共舞》是好莱坞明星凯文·科斯特纳执导并主演的。曾荣获第六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音乐等七项大奖。影片以第一人称记事的手法,讲述了美国的印地安人,为了祖辈生活的领土不受外敌侵犯,期望过一种平安宁静的生活而与其它种族之间产生的冲突与博杀。让观众了解了印地安人的历史文化与他们从内心希望能和政府军和平相处的愿望。可是,人世间一种不成文的规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结局永远成为弱者难以翻越的一道篱笆。

  整个故事给人们留下深深的感触,和平的社会环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的重要,地球是属于万物的,没有哪一物种能够独自享有,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应该和平共处,相惜相容。可是因为人的自私、贪婪与永不满足又给弱者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不可忘却的灾难。在逆境中,野兽都能和人和平共处产生感情,而作为有着高级动物称谓的人类却在自相残杀,毁坏自然,毁坏别人安宁的家园,致使同是地球上的其它弱势种族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印地安人的历史文化,原始生活习性在多年后的今天才被安居乐业的人们所重视。为什么人类总是在失去时才怀念起一些有价值的事物,一些被遗忘的东西,一些本该和大家在共同拥有的地球上安居乐业的弱势群体呢?所以,拥有时要懂得珍惜,只为失去后不再忏悔。

  导演 Director:
  凯文·科斯特纳 Kevin Costner
  编剧 Writer:
  迈克尔·布雷克 Michael Blake ....(screenplay)/(novel)
  演员 Actor:
  凯文·科斯特纳 Kevin Costner ....Lieutenant Dunbar
  玛丽·麦克唐纳 Mary McDonnell ....Stands With A Fist
  格雷厄姆·格林 Graham Greene ....Kicking Bird
  罗德尼·格兰特 Rodney A. Grant ....Wind In His Hair
  弗洛伊德·怀斯特曼 Floyd 'Red Crow' Westerman ....Ten Bears (as Floyd Red Crow Westerman)
  坦图·卡丁诺 Tantoo Cardinal ....Black Shawl
  Robert Pastorelli ....Timmons
  查尔斯·罗基特 Charles Rocket ....Lieutenant Elgin
  莫里·柴金

cindyycm : 2014-02-23#7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73 。未眠西雅图

  导演: 诺拉·艾芙隆
  主演: 汤姆·汉克斯 梅格·瑞恩

  汤姆汉克斯所饰演的山姆是对爱忠诚和执着的人。他相信真正的爱只有一次,所以他谢绝了朋友的安慰和再婚的介绍。同时为了能让自己从妻子玛吉逝世的阴影中走出来,他带着八岁的儿子搬迁到了西雅图这座美丽的城市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说是为了忘记,但不如说是为了能更好的记住。在这座城市里,他除了把他全部的身心放在儿子乔纳的同时,在无数的夜晚里,他也会站在湖边去怀念他逝去的妻子。这样的男人是最有魅力和吸引力的。所以,这部影片虽然几乎没有了男、女主角的对手戏,但仍然能仅仅的抓牢着观众的心。说大多数人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喜欢影片里的这个活了的角色“山姆”似乎也不为过。

  故事把结局场景放在了帝国大厦。似乎是为了弥补《金玉盟》里男女主角未能实现的在帝国大厦相见的诺言。在影片的结局,不善表达的山姆对安妮说:“我们走吧”。这一刻,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感动到流泪。帝国大厦,在我的内心里更愿意称呼为“爱情大厦”。这座纽约的地标建筑现在能成为纽约青年在顶层举行婚礼和纽约人庆祝情人节的传统场所与这部电影的成功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cindyycm : 2014-02-23#7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74 。金色池塘


  夕阳金色的余晖里一方波光潋滟的湖水在安恬的流淌,平静的湖面上卧着一对扑着翅膀嬉戏的水鸟,远处的草地上几丛纤弱的野花在微风中颤抖的盛放,岸边的密林掩映处一座散发着榉木芳香的温馨木屋,一对鬓发苍苍但精神矍铄的老夫妻相互依偎着泛舟于湖心之上——我想,再没有一幅画面能够这样打动我的心:任何坚硬的物体在这样醇香悠然的意境中都会变得不堪一击,仿佛瞬间就会被融化。

  整部影片探讨的是关于老年危机的故事:八十岁的老夫妻如何消除与女儿的隔阂,如何跨越与小孙子的心灵代沟,如何重新定位自身和认识生活。透过这部片子,我们也会强烈的感受到:家庭成员间心灵的真诚沟通和彼此的理解与认同是多么的重要。我很欣赏导演喜剧化处理矛盾的方式。例如罗曼提着两只空篮子走进家门,艾塞尔迎上去却发现篮子空空如也,罗曼立即故作镇定道:“我把我采的和你的放在一起了。”而后若无其事又略带紧张的回到屋里;女儿的牙医男友第一次到罗曼家做客,老头子劈头盖脑就是一句:“补一颗牙要多少钱?”让人觉得他既可爱又可气;给家里的壁炉生火时,被小孙子善意的提醒火柴盒拿反了,自己却还是朝着原来的方向划,一边怒不可遏的自言自语:“见鬼,我知道怎么生火。”其实都是一些非常琐碎的日常生活的小细节,却带给我们如此细微和贴近人心的感动,让我们从轻松诙谐的家庭对话里感受老人内心对变老的恐惧和强烈的抵抗以及由此带来的失落与迷茫。谁都无法抗拒变老,但重要的是你如何面对它,也就是说,你无法挽留时光的脚步,但你却可以转变自己的心态。我想,这是影片带给我的另一个启示。
  金色池塘的每一个镜头都洋溢着浓浓的温情,我总会若有若无的感觉到:罗曼一家就住在我家隔壁,我时常会在睡眼惺忪时,看到老两口早早的起床推开窗户,带着如孩童般灿烂的笑容问候湖水,问候小鸟,问候百花,问候生活……
  时光悄无声息的流淌,而那浓浓的温情,却会恒久的温润着我们的心。

  希望我老了之后也能成为一个像凯瑟琳般可爱的老太太,话说这个英语的口音好特别.老了之后,有个幽默而刻薄的老头在身边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温馨而惬意的感觉在点滴的生活中被演绎的那么深厚,简.方达虽然说不上特别漂亮,不过感觉很有味道,查资料才知道和亨利.方达是父女,而且这部片子让亨利方达拿到了"小金人",更让人觉得父女情深,亲情永远不会有隔阂,即使有也是暂时的,有一种情感,就像夕阳下的金色池塘般闪耀着厚重而灿烂的光芒。
  演员 Actor:
  凯瑟琳·赫本 Katharine Hepburn ....Ethel Thayer
  亨利·方达 Henry Fonda ....Norman Thayer Jr.
  简·方达 Jane Fonda ....Chelsea Thayer Wayne
  达布尼·柯尔曼 Dabney Coleman ....Bill Ray
  特洛伊·格雷提

cindyycm : 2014-02-23#7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75 。杯酒人生

  喜欢这部电影,我的答案可能是这样的:生活可能就是一杯白开水,也是一段生命的旅程,在这旅程中,我们追求过、奋斗过,也可能沉沦过、消沉过,历经挫折,总是想能够扼住命运的咽喉,但是通常可能命运会把我们自己卡得死死的,如何在这命运的高压下顽强的生长,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可能是奋斗中的人们需要自己去寻找的,但是不要灰心,还是向前看吧,经历也是一种财富。

  主人公麦尔斯(保罗·吉亚玛提饰)人到中年,做着作家梦,还精于品酒,然而这背后的人生却是彻底的灰头土脸,到目前为止他一直在失败,连妻子都离他而去了,他的老友杰克(托马斯·丘奇饰)和他一样在事业和人生上都乏善可陈。在杰克即将踏入婚姻之前,他希望能有一次旅行来完成他“最后的放纵”,于是两人结伴来到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生产基地,一个打算来借酒消愁,一个则希望借酒乱性。但事实上这次旅行到最后对两人来说都是灯红酒绿的糜烂之旅:当他们到达目的地之后,杰克很快锁定了目标——活泼好动的斯蒂芬妮(吴珊卓饰),却忘了提及自己即将结婚;而麦尔斯也和斯蒂芬妮的好友玛雅(维吉妮娅·迈德森饰)心生情愫。

  这是一部积木式的低成本影片,影片的情节很顺其自然地渐入佳境。导演亚历山大·佩恩是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不过相比起《校园风云》的尖刻,《关于施密兹》的凄凉,《杯酒人生》要悲天悯人得多,两位主人公的失败生活和迷茫,甚至我们都可以对其今后生活的预测,但是最后的结局,还是犹如置身阳光中的温暖,再加上整部影片俏片的语言,让沉重的活题之上点缀了一些亮色,并不显沉郁。
  杯酒人生,人生与红酒,是在这部电影当中的主角,酒中人生,人生如酒,影片也如红酒一般醇香,舒缓.

  导演 Director:
  亚历山大·佩恩 Alexander Payne
  编剧 Writer:
  亚历山大·佩恩 Alexander Payne ....(screenplay) &
  Rex Pickett ....(novel)
  吉姆·泰勒 Jim Taylor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 ....Miles
  托马斯·哈登·丘奇 Thomas Haden Church ....Jack
  维吉妮娅·马德森 Virginia Madsen ....Maya
  吴珊卓

cindyycm : 2014-02-23#8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76 。尽善尽美


  影片看似是一部温馨的轻喜剧,但是其深刻含义值得玩味,反映出了当代大都市人心灵的枷锁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我觉得Melvin的门至始至终都充满一种回归的隐喻。影片刚开始,Melvin总是只隙开一条门缝和邻居说话,返回房门后,甚至会神经质似的闩上五次门锁;而邻居Simon家的小狗也总是通过紧闭的房门关注对面发生的一切。当Melvin在去找心理医生时自称自己为强迫妄想型精神失常者的时候,其实他并没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他只不过患有在像纽约那样的超级大都市生存的人普遍存在的人际冷漠症候群。在和Carol的接触后,当Carol为了感谢Melvin前来致谢时,他猛地拉开两扇房门——显然,这种失常的态度,将他期盼着被爱情闯入生活的渴望暴露无遗。剧中,Carol的妈妈希望她不要全部把时间花在孩子身上,应该出去走走时,Carol却哭泣着告诉她妈妈,她在公交车上厌恶地看着一对亲密的恋人,已经没有想拥有一个男人的感觉,不想和男人上床和爱抚,甚至为她的朋友结婚而感到难过——这是一种女性对爱情深层的绝望。绝望,是竖在Carol心中的一扇关闭了的爱情之门。而旅途中,Melvin那句“你使我想成为一个好男人”的表白,却在浪漫的餐厅里冲破了这扇关闭之门。经过长途旅行回到家中,当Melvin将Simon收留之后,Melvin甚至忘了反锁房门。正如他对Simon所说,他已经无法回到原来的生活。因为友谊和爱情已经闯入他的生活。在本剧中,门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隐喻道具,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导演的心思——当你打算敞开那扇紧闭的心灵之门,生活就会带着阳光的气息迎面扑来。


  影片形似喜剧却极具现代意义,当之无愧地拿下了第70届奥斯卡7项提名(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最佳音乐喜剧片配乐),并最终获得影帝和影后殊荣。杰克·尼科尔森与海伦·亨特此次的联袂演出可谓珠联璧合,双双拿下演技至尊奖也可谓实至名归,尤其是海伦·亨特的这座影后奖杯是从4位英国女星手里硬生生地抢来的,其中有两位英国老戏骨朱迪·丹奇和朱莉·克里斯蒂,以及两位英国新生代女星凯特温丝莱特和海伦娜·伯翰·卡特。而《尽善尽美》提名了最佳影片而未能提名最佳导演也预示着本片基本无缘最佳影片奖,其实话说回来即使提名了最佳导演也毫无希望,因为当年是《泰坦尼克号》这艘巨轮所向披靡的一年,再精良的佳作也只是陪榜而已(《洛城机密》和《心灵捕手》就是典型的陪榜佳作)。这一现象在6年后的《魔戒3:国王归来》身上再次上演,当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神秘河》就是史上最惨痛的陪榜影片之一,而其结果直接导致了77届奥斯卡上同样来自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百万美元宝贝》因大量的补偿票而获得最佳影片奖,但是同样被遗弃的则是老马丁的《飞行家》,所谓一环套一环,在2年后的79届奥斯卡上老马丁的平庸之作《无间行者》也是靠着补偿票拿下最佳影片和导演。所以说,奥斯卡只不过是好莱坞的一场角力游戏而已,拿奖的未必就是为佳,而没拿奖的未必就不是经典。

cindyycm : 2014-02-23#81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77 。 关于施密特

  退休、亡妻、并不称心的女婿,种种心理忧郁都加在了施密特的头上。退休生活开始了,他才发现自己是如此落寞、脆弱、生活也变得无聊之极,老婆的唠叨声,吃饭的咀嚼声,最后只能跟一个自己资助的远在非洲的男孩鸿雁传书。所以他才会走上了自己的旅途,旅途中他学会感恩,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如何做一名父亲,学会了做一位快乐的长者。也许在此之前他一定都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从没有仔细考虑过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没有静心思考过未来,直到退休的这一刻才会停下脚步,去努力觅寻着自己生活的新方向。看着开场时钟的滴答声,当自己老去时,是否会有这种落寞呢

  施密特可以说是个人生路上的失败者,失败得连一张水床他都要跟他斗一斗,可是最后呢?妻子,女儿一个个都离他而去,他没有朋友,唯一有的“亲人”和朋友只有他的杜,一6岁的孤儿,不谙世事,但却懂得感激。他助养他,因为他可以向他诉说心事,不管孩子听不听得懂,但他把那孩子当成唯一的知音,因为无论他说什么那个孩子都不会反驳,不会拒绝他。而在这么个自我的人看来,不拒绝就表示认同,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重庆森林》里的梁朝伟,每天睡觉前对着家里的每一样没有生命的东西道出一天的心事,还去安慰他们,事实上又何尝不是让他们来安慰他呢?施密特也一样,他渴望被重视,被关心。
  但是,现实毕竟是现实,社会毕竟是社会,社会的成员实在太多了,一个普通人想要一直成为中心是不可能的,关心和理解都是互相的,要生存就必须要适应,要融合。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看到施密特一个人在厕所里哭,他内心的创伤再也无法被自己外表性格的幽默所掩藏了。他妥协了,彻底投降了,妥协于这个社会。他想念他太太,因为他太太了解寂寞,懂得孤单,他们俩是一个世界的。从整部电影的剧情来看,导演对这个角色是仁慈的,最后施密特受到了修女代杜寄出的一幅画:两个人的手用一条线连了起来。
  整部电影从表面上来看,是描写一味老人退休后,一下子从忙碌中闲了下来的孤单和无助的生活。其实,电影并不是一条线的叙述故事,他要表现不仅仅是施密特一个人的事情。同时也是借助着施密特周遍人的事情再借由施密特的看法和动作表现出来。大的主题表现的是,老年人退休后的无助,孤单,和寂寞。其实,那些退休的人也有朋友和家人,他们因何孤单,是因为他们封闭自己,没有去和周围人交流,这样是会错过的。。。。。。其中还包含了许多社会角色之间的微妙关系,夫妻,情敌,父女,公司同僚等等。影片题材接近现在的社会生活。故事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必经的。我认为,每个将走入晚年的中年人斗应该去看看,看了之后不是去嘲笑施密特,不是为未来的生活恐怖,而是从中得到借鉴。


  导演 Director:
  亚历山大·佩恩 Alexander Payne
  编剧 Writer:
  路易斯·贝格利 Louis Begley ....(novel)
  亚历山大·佩恩 Alexander Payne ....(screenplay) &
  吉姆·泰勒 Jim Taylor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 ....Warren Schmidt
  霍普·戴维斯 Hope Davis ....Jeannie Schmidt
  凯西·贝茨 Kathy Bates ....Roberta Hertzel
  德蒙特·莫罗尼

尽善尽美

  ◎导 演 詹姆斯·布鲁克斯James L. Brooks

  ◎编 剧 Writer:詹姆斯·布鲁克斯 James L. Brooks ....(screenplay)

  主 演 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 .... Melvin Udall

  海伦·亨特Helen Hunt .... Carol Connelly

  格雷戈·金尼尔Greg Kinnear .... Simon Bishop

  库巴·古丁Cuba Gooding Jr. .... Frank Sachs

  斯基特·奥里奇 Skeet Ulrich .... Vincent Lopiano

  雪莉·奈特



尘雾家园
  故事


  片段一。女人的母亲打来电话询问她最近过得好不好。直接看到半睡半醒的女人风卷云舒般披散的黑发迷离的眼,我以为这会是部情色电影。而当镜头拉开,却发现偌大一张水床的另外一侧,没有人。镜头继续拉伸,整个房间似乎好久未经整理的杂乱无章。滴水的水管,肮脏的碗碟,杂乱堆积的衣服,还有不该出现在其他地方的林林总总。没有声音没有对白,已经反映出这个人的生存状况——只是活着而已。当母亲问起她丈夫的时候,她回答说:他在我身边正熟睡,白天工作很累。尽管他已经离开她有八个月了,还是没有对最亲的人泄露分毫。
  这样的女人或许是坚强的,习惯了报喜不报忧——即使对家人说了,远在几千公里外的他们也不能够帮助解决什么,工作狂的兄长,爱攀比的母亲,人们相信的都是被告知的,权且这样,很好很好。

  然而她想不到,起床之后一场非人力可扭转的宿命,已经在不远的片刻之外等待着她。

  片段二。茶几。上校家里的茶几大概属于伊斯兰教的某种占卜用图腾。他的几乎不会讲英语的结发妻子跪在地板上把它擦得纤尘不染。上校在超市工作的时候啃着 snickers,小小一条却吃了良久,我把这看作是解除压力的方式。还是会在下班的时候到高级宾馆换上剪裁优质的西装细细刮了脸用须后水涂抹在脸上。宾馆人员问起来的时候,他挺直脊背说:我的车停在这里。是这样的不得志的爱面子。一个人背离自己祖国在外漂泊的时候个人的言行举止似乎放大到可以代表一个国家。而上校,在这方面,曾经是有很大的不能放弃的自信的。他说:美国人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活,他们只是在意自己得到了什么,只是在乎自己现在嘴里面的一点点甜味。
  后来这个茶几在家庭矛盾爆发的时候被自己打破,我不知道,这样的安排,是不是象征了信仰的破灭。

  片段三。责任。结婚十年的野外训练军官,有个最好朋友成为自己的妻子。制造出两个小人儿之后,却发现她并不是他所爱。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需要他帮助的,流离失所的女人。在频繁的接触之下产生了感情。她需要他的怜惜帮助甚至爱护,于是他们做爱,更甚者,他爱上了需要帮助的她。男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属于年少的堂吉珂德情结,认为自己是个骑士,和幻想中的怪兽搏斗,为了自己貌似理想的梦奋斗着,甚至认为结果可以救出位公主,从而爆发出一些平素看不到的潜力。据他自己描述的妻子是个十分理智的女人,却在他准备离去的时候歇斯底里了。
  大概没有女人可以放弃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而面对一起生活了这么久的他转身离去的时候,无论还有没有爱,她都不可能完全不在意。类似于国产电影《一声叹息》里面说,时间长了,握着她的手和左右手互握别无二致,然而砍掉她却和砍掉自己一样的痛。

  片段四。死亡。上校在经历了女人服安眠药的事件之后,和军官协议把房子卖还给政府,再由女人将房产转让给上校,这样上校会得到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家园,而女人和军官则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安家费到别处另寻住处开始崭新生活。貌似双赢的一个结局,我以为这场让我目不转睛沉重到不能呼吸的电影终于会有个happy ending了。可是就在去办理手续的路上,上校的儿子看不惯军官颐指气使的态度,趁其转身之际拔出了他的佩枪。


  这样的电影,总是让我在看过之后心情沉重难以成眠。它不是直接打击人的泪腺,不是情节跌宕起伏构思独特的,它像是黑夜里面最最深沉的大海,当所有人都觉得它在沉睡,它波澜不惊地叙述着的时候,其实在表面之下的内心深处,是错综复杂的暗涌,是时暖时寒的洋流。

  那些细节处彰显的最传神而直接的描绘,那些散落在各个角落里的每一处生活的气息,那些让人看完以后心情压抑却不发一言也掉不出一滴眼泪的镜头,那些潜伏在镜头里面沉重的生活的本质,像是一张最粗糙的砂纸,在我内心缓慢地,缓慢地摩挲,在毫无知觉的开始,在昏昏欲睡的过程中,在消失语言的结局里,将内心磨得千创百孔。

cindyycm : 2014-02-23#8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78 。风吹麦浪


  风吹稻浪,多么富有诗意的一个名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微风拂过青翠的稻叶上,或者摇摆于金黄的稻穗之上,犹或者是狂风卷过,都是一副绝美的图画,无论配上晨曦还是夕阳,都让人目眩神迷,为之陶醉。在电影《风吹稻浪》中,这样的美景也闪过多次,可谓美轮美奂,但电影的主题,却不是那么的美好,而是让人揪心不已的。它反映的故事是爱尔兰独立运动中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是爱尔兰电影中的精品电影之一。


  一如一首苍凉的爱尔兰民歌,这部反映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的战争片优美而又让人心碎。
  片名“风吹麦浪”取自片中第一个死去的小伙子葬礼上爱尔兰老妇人唱的歌词,但实际上也和这部影片展示的景色氛围十分契合。如水的蓝天下,碧绿的草甸高低起伏,簌簌的野草与其间夹杂的灰白岩石一道,与人们凌乱的发丝和翻飞的衣角一道,终年被大西洋上刮来的永不停歇的海风吹拂着、抖动着、翻滚着。正是这种动感和诗意,将发生于其中的战争故事衬托得越加残酷。
  导演对爱尔兰共和军的同情立场是毫无疑问的。它开篇的方式,相信对任何一个从小看抗日片长大的内地观众都不会陌生:一群青春的生命,一次愉快的日常活动,却被突如其来的野蛮侵犯所打破,美好与生命被触目惊心地摧残。战争主题就这样被引出,同时也为反抗一方提供了一种行为动力和正义性注脚,为主人公戴米恩转变思想参与战争做了第一次铺垫。
  但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一个铺垫就让他们丢弃和平的立场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们看到,主人公在即将登上离开的火车时再次目睹了英国士兵对火车司机的暴力行为。这种情况下,他如果继续登车赴伦敦学医,简直可以成为冷酷和胆怯的代名词。而自觉认同于主人公的观众,此刻也自然而然和他做出了一样的选择:回去参战。这种“逼上梁山”的合理化建构方式相当有说服力,几百年前的《水浒传》就早已证明。
  而后剧情便迅速围绕和英军的作战开展起来。就当我以为影片将以民族主义的套路发展下去而将要失去兴趣的时候,突然发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却给了我一个激灵: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入狱的戴米恩在狱中与那个火车司机重逢。他们在谈话中提到了詹姆斯?康纳利,他是爱尔兰国民军领袖,但他同时还是一位社会主义运动领袖!戴米恩甚至背诵了一段他在都柏林大罢工时的演讲片段:“即使你明天赶走了英国军队,在都柏林城堡升起绿色的旗帜,除非你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你的一切努力都将化为乌有。而英格兰还将统治你。凭借他的地主、资本家和财团。”那一刻,社会主义的激情陡然提升。
  我承认那一刻我被戴米恩的贪心和天真惊到了。
  他要的居然不只是和平的生活和民族独立。他还想要“平等”这种理想主义的东西。
  果然,之后故事开始围绕民族独立和阶级斗争这对矛盾发展。第一次是在爱尔兰法庭作出同情穷人但违背商业原则的判决之时。这群共和军的头领也即主人公的哥哥泰迪私下与判决中利益受损的商人和解,因为他认为应该以民族独立运动为先,争取商人的支持;而弟弟则认为,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才能维系多数人的信任,让工人阶级翻身才是这场战争的真正意义所在。这对冲突在共和军和英国政府签订停战协定之后达到高潮。和平到来了,但戴米恩们怎么能满足自治领这一结果呢?怎么能效忠英王?他们要的是爱尔兰社会主义共和国!于是,令人心碎的兄弟相残就这样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当然,戴米恩的这种想法与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参战主体是劳苦大众有着绝对的关联。有几个劳苦大众愿意为了民族主义这种“想象的共同体”抛家弃子甚至生命?为了自己或者自己子女的幸福和利益才是个更有说服力的理由。这或许可以说明为什么所有的通过民族独立战争建立起的国家都是共和制的。但所谓“彻底的自由”、“平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们真的存在吗?贫富不均是“社会主义”这种印在书本上的理论可以解决的吗?欲望的无止境决定了一个人彻底的自由必定是建立在压制他人自由的基础上的。而“平等”就更加荒谬了。高和低、穷与富本就是世界的两面,正如是与非一样,如何能消灭?天才怎么可能和白痴平等?勤奋怎么会和懒惰一样呢?如果你处于底层,觉得这样不对,那么就找到方法去上层。不要说很难,正是因为难才证明能做到这样的人的确不该在下层。那些凭借出身待在上层的人也是他们的先辈智识的结果,如果他们自身不具备这种智识,他们迟早会被新的上层所取代。所谓的“平等”其实是“嫉妒”这种人类本性的衍生物,由着本性而不是理智去行事,只能说是一种可怜可笑的“幼稚病”。
  不过,该片导演对弟弟的这种“幼稚病”持相当宽容的态度,这一点可以从许多方面看出来。首先,他让弟弟成为影片第一主角也就是被认同的对象。其次,导演在叙事上也做了有利于弟弟的处理:片中众人为签订的“不彻底的协议”进行了一番辩论后,导演插入了戴米恩去给一个饿得快要死了的孩子看病的情节。毫无疑问,这是对弟弟这一方立场的重大情理支持。还有就是人物的塑造方式。他展示了弟弟枪杀叛徒后对其家人的内疚,展示了弟弟和辛妮的爱情,弟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而哥哥从头到尾只是一个意志顽强的“领导”。最后他抓到弟弟,对他进行劝说的那番话简直可笑:居然用一些“你应该去当医生”“和辛妮在一起”这种个人的好处去诱惑一个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为了“人类平等”“自由”奋斗的人背叛自己的理念和阵营?这就为弟弟高尚地拒绝他提供了正当性。
  那个时候,哥哥无疑应该问弟弟这样一个问题:“真的成立了爱尔兰社会主义共和国又怎样?”
  当然,那是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一个对话。那时苏联刚刚建立,还未成立,历史对“社会主义”这种东西所开的残酷证明还没有出来。但话又说回来,即使是今天,每个人也对之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没错,所有问题都可以有不同的解答。就像片中牧师认为人民公投通过了条约就说明了人民希望和平,而戴米恩却认为那只是反应了人民恐惧一样。
  那么就抛开这些是非论断吧。单纯从人性的角度想一想,为不同的政治理念牺牲亲情,值得么?
  或许每个人仍然会有自己的答案,但这不是无关紧要的答案。它将在某一领域,定义你和你的世界。

  英国导演肯?罗奇对影片尺度的把握相当客观中立,但不难看出他把同情更多地赋予弟弟达米恩一方。民族斗争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阶级斗争的诉求,甚至阶级斗争左右了民族斗争的方向与进程,这是近现代民族独立运动史上常见的现象。虽然我对左派的政治教条、口号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但也不得不承认,面对影片中饥饿的孩子、被高利贷逼得走投无路的老妇,达米恩们的疑问是很自然的:独立,何况是这种严重妥协的独立,能解决这些饿童贫妇的问题吗?当然,我相信,即便革命导师康纳利鼓吹的那个红色爱尔兰建成了,也同样不能。因此,哪怕情感上和导演一样同情达米恩这一方,理智上,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达米恩们迷惘的愤怒无济于事,妥协是必需的,人们渴望和平。那个令人厌恶的神父描绘的前景,对大多数爱尔兰人(不分贫富),确实更有吸引力-接受一个不完美的和约,让街上没有英国巡逻队,人们可以安心地去工作、上学。还有,一个战士为了再崇高的目的,都不应该率先把枪口对准自己人:内战是共和派挑起的。1922年4月,共和军占领都柏林四法庭,自由邦政府顶着英国人的压力,想尽办法避免内战。丘吉尔(对,就是他!)警告自由邦,若不采取行动,他将派英国部队进攻四法庭;为了避免英军卷土重来,自由邦政府在最后通牒无效后,才发起炮击。内战宣告开始。

  对于同一段历史(以及同一段现实),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谁也不敢轻言对错。
  风,吹过重重麦浪,也掀过无数历史历史中总有自相残杀的手足,也总有守着残破家园不离不弃的老母亲。除了杀戮,不变的是绿色的山峦、土地,是风吹麦浪,民谣随风而飞。风和民谣,都是如泣如诉。

  本片获得 第59届戛纳电影节 金棕榈奖

  编剧:保罗.拉弗蒂(Paul Laverty)

  导演: 肯·罗奇

  主演:斯里安·墨菲(Cillian Murphy)

  帕德莱克·德兰尼(Padraic Delaney)

  托尼·库兰(Tony Curran)

  利亚姆·坎宁安(Liam Cunningham)

  吉拉德·科尼(Gerard Kearney)

cindyycm : 2014-02-23#8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79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

  导演:迈克·内威尔
  主演:休·格兰特、 安迪·麦克道威尔、 约翰·汉纳

  查尔斯(休?格兰特)是一位婚礼上的常客。然而他对结婚却始终怀有疑惧。但在一次乡间婚礼上,美丽的美国姑娘凯莉(安迪?麦克道威尔)却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虽然从朋友口中查尔斯得知凯莉是个私生活颇不检点且专与有钱男人来往的女性,但他还是推却了朋友们的狂欢计划而前去寻找凯莉。两人共度了一个美好的夜晚。但第二天凯莉竟离他而去,只身回了美国,弄得查尔斯心神不宁。查尔斯的朋友们一个个都开始准备结婚。两个月后,在伦敦的一个婚礼上,查尔斯又遇见了凯莉。但就在他重拾希望之际,凯莉却向他介绍了自己的未婚夫哈米什。查尔斯大感失落。女友海伦娜向他表达了爱意,但查尔斯却根本无心应付。凯莉前来寻找查尔斯,两人再次共度了一个良宵。
  一个月后,查尔斯收到了凯莉的结婚请柬。在选礼物时,查尔斯遇上了凯莉。凯莉向查尔斯说起了自己的风流韵史。查尔斯冲动之下想向凯莉求婚,但却未能说出口。不久之后,查尔斯还是去参加了凯莉的婚礼,心灰意冷的查尔斯接受了海伦娜的感情。查尔斯的朋友盖诺斯心脏病发作而突然死亡。在葬礼上,查尔斯又见到了凯莉,并向她表明了自己的感情。
  十个月后,查尔斯终于决定与海伦娜结婚。但在婚礼举行之前,查尔斯又见到了凯莉。她已经与丈夫离了婚。凯莉的出现令查尔斯心神大乱。在兄弟戴维的劝阻下,他终于在牧师面前说出了真心话,拒绝了海伦娜。凯莉前来探望查尔斯。在雨中,两人紧紧地拥吻在一起。两人约定:永远在一起,但并不结婚。

  电影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爱情故事,堆砌营造,却推出一部清新隽永的浪漫爱情电影,最令人佩服的地方,是剧中四场婚礼花了不少心思设计场面,各具特色的铺排,不会给人重复感,且因有趣的拍摄手法而印象深刻,其中以第二段婚礼最为可笑。无疑,剧本出色、婚礼场面控制得挥酒自如,是本片成功之处。至于选角得宜,各人物性格独特,为影片添上几分姿采,令观众大呼过瘾,不过当中描写男女关系的意识则不敢恭维,男的风流倜傥,女的较之更甚,这是否反映现今的爱情生活荒唐一面呢?本纯属典型英式电影,内容上沿着爱情路线走,但可能由于剧中幽默场面的影响,而忘了电影背后的含意。总之在体会平常不同的爱情故事之余,也一尝真情流露的一刻,旧日的传统思想,认为婚姻是庄严而神圣的,可是对90年代的年青人来说,它只不过是一种仪式,但本片始终肯定了婚姻的意义,这是可喜的。至于其中的一场葬礼,却起着特殊作用,从而加深男主角对婚姻的看法,使结构更完整。
  影片中男主人公都是好色之徒,在婚礼上查尔斯常常会遇到几位女士,而这些女士都曾经和他有过关系。可是当他和凯莉在咖啡馆聊天时,才知道自己小巫见大巫了。正因为如此,他们都似乎羞于谈论爱情。这两位情场老手在爱情的欲言又止和羞怯,让她们错过一次次机会,就算是在对方结婚前,他们也难以启齿向对方倾诉。两个人的感情最终在雨里相互坦诚起来。坦诚才能够面对爱情。这一点是影片对爱情的最好注解。


休·格兰特是一位具有英国贵族气质的英国男星,其风度翩翩的绅士风范一度令全球女性着迷。在就读牛津大学英文系时他爱上演戏,并参与戏剧系制作的《特权》,该片成为他的银幕处女作。毕业后和友人组成剧团,颇获好评。1984年休·格兰特正式在电影中露脸,在1987 年以《墨利斯的情人》一片获得威尼斯影展最佳男演员,在1994年演出《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受到各方注意,也让他成功打入好莱坞的市场,同时也得到英国皇家学院奖的最佳男主角,令他成为热门。1999年他又和朱丽娅·罗伯茨一起主演了《诺丁山》,更是令他大红,成为当红小生。但休·格兰特其实早就厌倦“害羞小生”形象。迈入四十不惑年纪的他,却老是被要求演出同类型角色、在镜头前面装出脸红心跳的小男生模样,让他觉得自己始终在原地打转、毫无进步。所以当《BJ单身日记》的导演拿剧本给他,邀请他担纲演出时,他只有一个条件:“除了纯情男外,一切好说!”而《BJ单身日记》原著作者海伦费汀获知休·格兰特将演出花心上司时,则是忍不住开心的告诉周遭好友,“休·格兰特终于要现出原形啦!”2002年休·格兰特出演了影片《关于一个男孩》 ,也颇受好评。他的最新影片是2009年的《爱难开口》,与他出演对手戏的是中国女星章子怡。
  安迪·麦克道威尔 Andie MacDowell

  安迪·麦克道威尔
  安迪·麦克道威尔1958年生于南卡罗莱纳州,她最初是作为一名模特出现在著名品牌凯文·克莱恩的电视系列广告中,因此被看中出演了1984年的影片《泰山王子》。由于她的南方口音过于明显,制片人最后决定剪去她所有台词的配音。她的演艺生涯一直到1989年遇到当时独立制片的史蒂文·索德伯格,这位后来大名鼎鼎的导演让她参与演出了他的影片《性,谎言,录像带》 。这部影片一举拿下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同时也让她的演艺事业重见光明,带来了许多的演出机会。随后她出演了《绿卡》、《哈德森之鹰》、《偷天情缘》等许多影片,但并没有多大的建树,直到1994年她与休·格兰特一起主演了爱情轻喜剧《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该片成为当年的票房黑马,大受欢迎。安迪·麦克道威尔一直是一位颇受人喜爱的女明星,她曾多次被人物杂志评选为全球50位最漂亮的人物,但她拥有的并不仅仅只是漂亮,在她身上还展现出某种智慧。

cindyycm : 2014-02-23#8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80 。无耻混蛋


  《无耻混蛋》通过两条主线的交织,来讲述一个反纳粹的刺杀传奇。影片中,一方面皮特扮演的“混蛋队长”瑞恩带领一队盟军犹太裔敢死队,在法国的土地上偷袭德军,用残忍的手法刺杀纳粹军官;另一方面,被纳粹迫害全家的犹太女孩德莱福斯孤身逃往巴黎,经营一家电影院的同时,终于找到机会向纳粹复仇。混蛋小分队一路杀到巴黎,在酒馆女老板的帮助下,潜入纳粹高官云集的酒会中。影片的高潮,是两组刺杀者终于在电影院里会合,目标是戈培尔和希特勒等一群纳粹高层,一通血腥的乱战后,历史居然就这样被改写。

  耳听昆丁最拿手的配乐,很多熟悉的旋律在影片中响起,配着刻意调侃的闪回,让人捧腹。影片分为五个段落,大体上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没像《低俗小说》那样大玩结构。《落水狗》里的音乐照搬进来,让沉重的战争变得轻佻嘲讽,仿佛在时刻提醒观众,这不是真的历史。实话说,这个刺杀希特勒、戈培尔等纳粹大员的计划并不完美,漏洞和偶然性使得观众们第一时间就怀疑其可行性。谁都知道电影是虚构的,历史上的希特勒不会死在电影院里。可到最后,笔锋猛然一转,盟军小分队虽有伤亡,却完成了奇迹,皮特成了结束二战的英雄。

  “昆汀简直是和上帝做游戏”,《帝国》给了《无耻混蛋》四颗星的高分,对影片的结尾大加赞赏。这可能将是他票房最高的一部作品,很多影评人也表示肯定,赞赏其改变好莱坞的叙事模式了。也有人质疑,是否可以过于卖弄技巧而削弱了战争影片的严肃性。对于并不遥远的二战,不是人人都敢以玩电影的心态颠覆的,暑假档缺的就是这种胆量和原创力。


  演员阵容:都来抢明星的风头

  《无耻混蛋》所收获的不少好评归功于一票“八国联军”。影片中最受关注的大明星布拉德·皮特,其实戏份并不算多,主要靠对白来调动观众的情绪,颇有些喜剧效果。剧情主导权反而集中在两个女人-德国美人黛安·克鲁格和法国巾帼梅丽·洛朗身上。此外真正出彩的人物,还是大反派纳粹军官兰达,其扮演者克里斯托弗·瓦尔兹也凭借绝妙入微的演技,一举拿下了今年的戛纳影帝桂冠,瓦尔兹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神经质的小动作,演活了这个纳粹,风头压过皮特等大牌明星。

  此外酒馆老板娘的角色,据传曾留给张曼玉,但从影片中来看,还是德国人克鲁格更加合适,她的气质偏向于古典,给影片带来些回归传统的倾向,稍微平衡了些昆汀的恶搞癖好。德莱福斯的扮演者梅丽·洛朗是法国影坛最据天赋的新星,近年来几部正剧喜剧都大获好评,这次与国际明星们演对手戏也毫不逊色,展现出犹太女的坚毅和勇敢。影片中还有不少配角,戏份虽不多,同样出彩,风格鲜明。例如“混蛋队”的干将,也是昆汀的好友,《人皮客栈》的导演艾利·罗斯亲自上阵,与戈培尔、希特勒同归于尽。就连“大贱谍”迈克尔·迈尔斯都友情出演了一位英国将军,给影片再添些喜剧感。一部《无耻混蛋》,就是昆汀带队的“战争游戏”,很暴力很血腥也很精彩,可这不是历史,你若是信以为真了,昆汀就笑了。

  在《无耻混蛋》里,德国美女黛安·克鲁格虽有主演之名,戏份却没有饰演犹太幸存女的梅拉尼·罗兰多,也没有罗兰饰演的复仇者索莎娜容易出戏。同样的状况也出现在布拉德·皮特和克里斯托弗·瓦尔兹之间(昆汀的影片常常有若干重要演员,难分主次)。
  皮特在片中的表演很容易让人想起《阅后即焚》里的傻缺健身教练,不过皮特在影片第二章节里的首次出镜,就掀起了这部戏的气氛,那特殊的口音、脖子上的伤痕以及狂妄嚣张的做派,都提点出他扮演的美国陆军中尉奥尔多·雷恩的特色——的确是个十足的暴力混蛋,表情虽夸张,但也有趣。
  相较之下,克里斯托弗·瓦尔兹饰演的人称“犹太人猎犬”的纳粹军官汉斯·兰达就显得特别有戏,瓦尔兹演出了此人的优雅与邪恶,冷静与残忍,堪称09年银幕上难得的好演技。“老狐狸”兰达越是言语轻柔,笑容温和,就越暗藏杀机,他越话唠越放松,观众就越感到危险的迫近,在第一章节里,他谈笑利诱间就让若干藏匿中的犹太人毙命,瓦尔兹凭此角色拿到了嘎纳影帝,属实至名归。

  编导:
  昆汀·塔伦蒂诺 Quentin Tarantino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Lt. Aldo Raine
  梅拉尼·罗兰 Melanie Laurent ....Shosanna Dreyfus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Christoph Waltz ....Col. Hans Landa
  伊莱·罗斯 Eli Roth ....Sgt. Donny Donowitz
  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Lt. Archie Hicox
  黛安·克鲁格 Diane Kruger ....Bridget von Hammersmark
  丹尼尔·布鲁赫 Daniel Brühl ....Pvt. Fredrick Zoller
  蒂尔·施威格 Til Schweiger ....Sgt. Hugo Stiglitz
  哥德昂·布克哈德 Gedeon Burkhard ....Cpl. Wilhelm Wicki
  雅基·伊多 Jacky Ido ....Marcel
  B·J·诺瓦克 B.J. Novak ....Pfc. Smithson Utivich
  奥玛·杜姆 Omar Doom ....Pfc. Omar Ulmer
  奧古斯特·迪赫 August Diehl ....Major Hellstrom
  丹尼斯·门诺切特 Denis Menochet ....Perrier LaPadite
  西尔维斯特·格洛斯 Sylvester Groth ....Joseph Goebbels
  马丁·乌特克 Martin Wuttke ....Adolph Hitler
  麦克·梅尔斯 Mike Myers ....General Ed Fenech
  朱莉·德赖弗斯 Julie Dreyfus ....Francesca Mondino
  理查德·塞梅尔 Richard Sammel ....Sgt. Rachtman
  亚历山大·斐林 Alexander Fehling ....Master Sgt. Wilhelm / Pola Negri
  罗德·泰勒 Rod Taylor ....Winston Churchill
  索恩克·莫宁 Soenke M?hring ....Pvt. Butz / Walter Frazer (as S?nke M?hring)
  山姆·莱文 Samm Levine ....Pfc. Hirschberg
  保罗·鲁斯特 Paul Rust ....Pfc. Andy Kagan
  迈克尔·巴考尔

cindyycm : 2014-02-23#8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81 。这个杀手不太冷

  呼吸很沉重,却不是窒息。
  我在想,如果LEON没有倒下,如果最后的结局是他和马蒂尔达继续很快乐的生活,又会怎样呢。
  那么,只会多一个超人,却少了一个经典。
  为什么这部片子会让人心灵触动,同样是描写杀手,但法国人镜头下的,却是一个真正的——人。不是全副武装,所向披靡的蝙蝠侠,也不是帅气凛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邦德,更不是独孤求败,无人可敌的张式英雄。
  他喜欢一杯牛奶,喜欢细心的擦拭盆栽,他的生活太简单了,每天做仰卧起坐,每天坐着睡觉,简单就像他自己一样。
  杀手冷酷无情,可LEON敏捷精准的身手之上,最可贵的是他的人性之美。他拯救了一个灵魂,也拯救了自己。他也曾拿着枪对准熟睡的马蒂尔达,但那只是一瞬,他又将枪放下了。我以为,那只是因为他静如止水的生活被搅起了波澜,他似乎不知所措。
  会不会有人偏激的说,是马蒂尔达害死了LEON。如果没有她自不量力的只身闯入,LEON就不会倒下。但我想,LEON是无憾的,就像他自己说的,这段时光,让他感到了人生的乐趣。想起影片开始,马蒂尔达问LEON,人生一直是苦的,还是只有童年是这样。LEON说,一直都是。现在终于明白,他说一直都是,并不是为了去教育马蒂尔达,那是他真正体会到的,是他内心的真实反映。他的生活太寂寞了,他的内心,心如止水。他没有牵挂的人,没有什么爱恨情仇,别人的欲望就是他的工作,他甚至也没有奢侈生活的兴趣,将钱全权交给别人,也许信任是次要,他不在乎才是真吧。
  可是马蒂尔达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人生。第一次,他可以以杀手之外的身份,为了救人而开枪,他说找到了人生的乐趣,也许,是,人生的意义。
  影片的结束,采用了法国人一贯的唯美作风,以镜头的转下、偏斜,暗示着LEON的离去。马蒂尔达将LEON一生珍爱的的那盆绿色栽在塞宾斯学校的花园里,在风的吹拂中,那摇动的绿色,是否隐藏着他的笑容呢。
  再见了,LEON
  再见了,我最爱的人
  终有一天,我们会相见,在那个世界,
  依旧以杀手的身份。
  请等着我,请一定等着我,

  《这个杀手不太冷》是由吕克·贝松导演的、让·雷诺和娜塔莉·波特曼以及加利奥德曼 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个独来独往的杀手里昂和一个失去亲人的小女孩玛蒂尔达一起生活的故事。电影一上映,就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叫好声。
  人物性格突出。本电影开篇,玛蒂尔达在楼梯间与里昂的两次相遇注定了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家人遇害时,玛蒂尔达投奔里昂,从救了玛蒂尔达那一刻开始,就显示出了里昂的温情,此后里昂有两次可以杀掉玛蒂尔达的机会,但都放弃了。同样是因为“童年阴影”,娜塔莉·波特曼在电影《黑天鹅》中扮演的妮娜具有人格分裂,而本片中的玛蒂尔达则表现为过早的成熟,对人世间的冷漠,所以在她感受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温情时,甚至对和她年龄相差甚远的里昂产生了朦胧的爱情。电影最后,里昂先让玛蒂尔达逃跑,然后身着缉毒警署队员的衣服蒙混过关,本有逃跑的机会,但他引出了杀害玛蒂尔达一家人的凶手斯坦,最后玩了一次“指环游戏”,与斯坦同归于尽。这两个人,一个是杀人不眨眼、对爱情失去信心的中年杀手,一个是失去亲情、心理成熟的十二岁女孩,在两人一起生活的时光中,他们彼此取暖,相互依靠,一股超越亲情的情愫在两人之间蔓延。
  选材吸引观众。像杀手、特工之类的动作剧情电影一直都是荧幕上的宠儿,经久不衰。导演选取了杀手这个主题,但又俗中脱俗,一改往日杀手的冷酷无情,从正面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新杀手形象。本片开场,出现里昂执行任务的打斗场面,杀人如麻,但当他脱去线织帽、摘下圆墨镜时,他还是一个普通的市民。从该影片的题目《这个杀手不太冷》就不难看出,里昂是个内心坚贞细腻的杀手,这个题目既衬托了主题,又吸引了观众的观影兴趣,可谓是一举两得。
  镜头运用优秀。本片开场首先用俯拍镜头拍摄了一片浅蓝色的湖面和葱绿的树林,然后运用升镜头,出现一个大远景,本片题目慢慢出现。随后,摇动镜头的使用使观众置身影片之中,随着镜头的推进,视线范围逐渐变小,然后镜头突然一暗,再次恢复时就是主人公手部和两手中贯穿整部影片的牛奶的特写。在
  里昂谈买卖的时候,导演采用正反镜头,没有涉及到人物的整个面部,只是对于眼睛、嘴唇的特写,透漏出一种神秘的气氛。整部影片使用叙事蒙太奇,脉络清楚,逻辑连贯,明白易懂,引导观众理解剧情。隐喻蒙太奇的使用也为整部影片添色不少,里昂在搬两次家、遭遇敌杀的时候,都始终没有忘记那盆绿色盆栽,玛蒂尔达曾经问他:“你很喜欢那个盆栽是么?”里昂的回答是:“它是我的朋友,总是快乐,从不提问。像我一样,没有根。”那绿色盆栽就是里昂的代表,象征着没有根,随意漂泊,沉默无言的形象。当然,影片最后一幕玛蒂尔达将盆栽移植到了孤儿院的草地上,盆栽,也就是里昂从此以后有了根,那根也长在玛蒂尔达的心里。
  《这个杀手不太冷》是一部较为成功的影片,为影片中里昂与玛蒂尔达之间的情愫,也为人世间不曾磨灭的温情。

  非常喜欢娜塔丽波特曼的演技,那双灵动的眼睛多么可怜。其实,杀手也有温暖的内心,被当杀手后再也回不去了,其实他也渴望有一个安稳的觉睡,正如男主每天都要把绿色的植物拿到阳台有阳光的地方一样,他也可望温暖,是她给了他人间的爱,感受到不是爱情,而是陌生人的关爱!

cindyycm : 2014-02-23#8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82 。ET

  看过之后流泪的人肯定不少,绝对的,90%以上,包括我在内。《E.T外星人》真是一部温馨的电影,不朽的著作。真正能够触动人的心灵的电影才是大片。1982年摄制的,有了29年历史。好了,进入正题,开始分析这部不朽巨作。
  一个被遗忘在地球上的外星生物遇见了一名男孩艾里奥特,艾里奥特把它介绍给了他的兄妹。然而,他没有将这个秘密告诉妈妈。渐渐地,ET与艾里奥特之间发生了许多幽默,也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之后他们形成了一种互通,这能使他们跨越了语言沟通的障碍。此时,ET组装了一个机器,在万圣节的晚上它向外星伙伴们发出了求救信号,它与艾里奥特等在森林的空地上等了一晚。第二天醒来时,艾里奥特发现ET不见了。当艾里奥特的哥哥在河边找到ET时,它已奄奄一息,此时艾里奥特也因为与ET的心灵感应而病得不轻。这时专家组来治疗他们两个。ET的血压减少,艾里奥特却好转起来,直到他感觉全失,已经'死'了的ET又莫名其妙地活了。艾里奥特等小孩为了救ET不被解剖,他们骑单车送ET去森林空地,最终ET被宇宙飞船接走。
  看似小小的剧情,在电影里被演绎到了极致,温馨、幽默的画面布满全场戏。ET那两个大大的眼睛,超细的脖子和类似青蛙的可爱形象更让我们耳目一新。
  艾里奥特才见到外星人ET时,双方内心都是很害怕的,他们大声地尖叫,万分恐惧。然而,第二次,ET绐了艾里奥特一些巧克力,艾里奥特也将一些巧克力送给了ET。就这样,地球男孩与外星ET的交流开始了。ET甚至学着艾里奥特做各种动作。
  渐渐地,艾里奥特与ET熟悉了。艾里奥特教ET认识东西、物品,包括水。可ET竟然将整个身体浸入浴缸中,还在顽皮地朝着艾里奥特眨眼……当艾里奥特将其介绍给他兄妹时,尖叫——布满——房间!!!!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终于彼此熟悉了起来。而且,艾里奥特与ET之间产生了心灵感应。这使得他在课上大出洋相,而且当ET看电视看到情侣剧时,艾里奥特肆无忌惮地与女同学亲嘴……前面的剧情真是搞笑至极,令人觉得这是一部喜剧。
  可是并不。万圣节那天,ET被打扮成人,然后它使用超能力将艾里奥特的自行车飞起,在森林的上空自由飞翔,艾里奥特和他的哥哥大笑着,大叫着。在漆黑无际的夜空中,他们飞过了一块硕大闪亮的圆形月亮,这仿佛是个什么巫师飞月之类的镜头,可是在这部《ET外星人》里,完全没有了古老与恐惧,而是充满着纯洁的童真和真挚的友谊。在今看来,这个镜头的特效多么烂,多么没技术。可是,这种朴实的效果才是表达这种情感的唯一方式啊!
  ET给伙伴们发了信号,等了很久,直至深夜。这时,艾里奥特说:'其实这里很好,我可以照顾你,我不会让任何人伤害你,我们一起长大。'然而,ET将手指向天空,说:'ET phone home.(我打电话回家。)'可见,艾里奥特实际上想让ET留下来,但ET必须得回去,因为太空中的那颗星才是它的家。艾里奥特也不会强留,他懂得理解他人,和理解ET。看来,这段友情不会直到永远了,这不禁使人感到一丝怜惜。
  然而在深夜,ET跌落在了河中,它与艾里奥特极为虚弱。当科学家们在抢救时,艾里奥特说:'ET,留下。在一起我就来。'ET则说:'留下,艾里奥特,留下。'随后,ET血压急降,艾里奥特却逐渐好转。当医生们在对ET进行拯救时,艾里奥特大叫:'不,你们会害死它的,NO!'向日葵枯萎了,ET的生命将不复存在。这时,我的内心被触动了一下:当两个跨越宇宙的生命在病重时,一方愿意为另一方舍去生命,使其重获新生。何况,他们不是一个星球上的,他们只不过是横跨了浩瀚星空的两个孩子!他们的友情是如此的珍贵、真挚,他们孩子般的天真又是如此可爱!这真令我心驰神往,浮想连翩……
  向日葵在艾里奥特离开房间时奇迹般地开了,ET醒了!!艾里奥特于是和其它男孩一起救走ET,他们组成的自行车队骑往了森林空地,ET则使用超能力将自行车飞起,飞过了黄昏时的太阳。啊,多么戏剧性的转折,多么可爱的孩子们啊。
  徒然,太空船降落了。这便是影片的点睛之笔。艾里奥特静静地走到了ET面前,'留下,ET。我爱你。'他这么说。随后,他们进行了最后一次、最深情的拥抱。ET指着艾里奥特的眉心说了最后一句:'I will stay at here.(我会留在这里。)'一切的这些都让我们不禁留下了感动的眼泪。曾几何时,艾里奥特,你和ET在镜子前比身高的时候;你和ET在森林里遥望夜空的时候;你和ET发射求救信号成功的时候……这些,你都不能忘记,这将会是你一辈子永远磨灭不掉的记忆。ET最终带走了一盆地球上的向日葵,我相信每次当ET看到它时,ET也会联想起那些日子,虽然只有2天恢谐的友情。可是,有谁想过,这是一次外星生物与地球生物的生活交流。童年中,我们多想拥有一外星伙伴,这部电影将孩子们的星空幻想转换成了屏幕上的真实演绎。哦,永别时,两人恋恋不舍的表情和手势也让我们思考许多。可见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眼光之高,寓意之深。
  在这部影片中,外星人ET是单纯、可爱、傻里傻气的小孩,ET和一名地球上充满童真的男孩产生了一段短暂、真挚、感人、美好的友情。想象一下,ET何时再来地球,去探望那个曾经小时候和自己心连心的外星朋友。这部影片必定也会被导演、编剧和演员所铭记。
  如果我就是艾里奥特,那该多好啊…

  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主演:亨利.托马斯 迪.华莱士.斯通 得鲁.巴黎摩尔

cindyycm : 2014-02-23#8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82 。ET外星人

  看过之后流泪的人肯定不少,绝对的,90%以上,包括我在内。《E.T外星人》真是一部温馨的电影,不朽的著作。真正能够触动人的心灵的电影才是大片。1982年摄制的,有了29年历史。好了,进入正题,开始分析这部不朽巨作。
  一个被遗忘在地球上的外星生物遇见了一名男孩艾里奥特,艾里奥特把它介绍给了他的兄妹。然而,他没有将这个秘密告诉妈妈。渐渐地,ET与艾里奥特之间发生了许多幽默,也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之后他们形成了一种互通,这能使他们跨越了语言沟通的障碍。此时,ET组装了一个机器,在万圣节的晚上它向外星伙伴们发出了求救信号,它与艾里奥特等在森林的空地上等了一晚。第二天醒来时,艾里奥特发现ET不见了。当艾里奥特的哥哥在河边找到ET时,它已奄奄一息,此时艾里奥特也因为与ET的心灵感应而病得不轻。这时专家组来治疗他们两个。ET的血压减少,艾里奥特却好转起来,直到他感觉全失,已经'死'了的ET又莫名其妙地活了。艾里奥特等小孩为了救ET不被解剖,他们骑单车送ET去森林空地,最终ET被宇宙飞船接走。
  看似小小的剧情,在电影里被演绎到了极致,温馨、幽默的画面布满全场戏。ET那两个大大的眼睛,超细的脖子和类似青蛙的可爱形象更让我们耳目一新。
  艾里奥特才见到外星人ET时,双方内心都是很害怕的,他们大声地尖叫,万分恐惧。然而,第二次,ET绐了艾里奥特一些巧克力,艾里奥特也将一些巧克力送给了ET。就这样,地球男孩与外星ET的交流开始了。ET甚至学着艾里奥特做各种动作。
  渐渐地,艾里奥特与ET熟悉了。艾里奥特教ET认识东西、物品,包括水。可ET竟然将整个身体浸入浴缸中,还在顽皮地朝着艾里奥特眨眼……当艾里奥特将其介绍给他兄妹时,尖叫——布满——房间!!!!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终于彼此熟悉了起来。而且,艾里奥特与ET之间产生了心灵感应。这使得他在课上大出洋相,而且当ET看电视看到情侣剧时,艾里奥特肆无忌惮地与女同学亲嘴……前面的剧情真是搞笑至极,令人觉得这是一部喜剧。
  可是并不。万圣节那天,ET被打扮成人,然后它使用超能力将艾里奥特的自行车飞起,在森林的上空自由飞翔,艾里奥特和他的哥哥大笑着,大叫着。在漆黑无际的夜空中,他们飞过了一块硕大闪亮的圆形月亮,这仿佛是个什么巫师飞月之类的镜头,可是在这部《ET外星人》里,完全没有了古老与恐惧,而是充满着纯洁的童真和真挚的友谊。在今看来,这个镜头的特效多么烂,多么没技术。可是,这种朴实的效果才是表达这种情感的唯一方式啊!
  ET给伙伴们发了信号,等了很久,直至深夜。这时,艾里奥特说:'其实这里很好,我可以照顾你,我不会让任何人伤害你,我们一起长大。'然而,ET将手指向天空,说:'ET phone home.(我打电话回家。)'可见,艾里奥特实际上想让ET留下来,但ET必须得回去,因为太空中的那颗星才是它的家。艾里奥特也不会强留,他懂得理解他人,和理解ET。看来,这段友情不会直到永远了,这不禁使人感到一丝怜惜。
  然而在深夜,ET跌落在了河中,它与艾里奥特极为虚弱。当科学家们在抢救时,艾里奥特说:'ET,留下。在一起我就来。'ET则说:'留下,艾里奥特,留下。'随后,ET血压急降,艾里奥特却逐渐好转。当医生们在对ET进行拯救时,艾里奥特大叫:'不,你们会害死它的,NO!'向日葵枯萎了,ET的生命将不复存在。这时,我的内心被触动了一下:当两个跨越宇宙的生命在病重时,一方愿意为另一方舍去生命,使其重获新生。何况,他们不是一个星球上的,他们只不过是横跨了浩瀚星空的两个孩子!他们的友情是如此的珍贵、真挚,他们孩子般的天真又是如此可爱!这真令我心驰神往,浮想连翩……
  向日葵在艾里奥特离开房间时奇迹般地开了,ET醒了!!艾里奥特于是和其它男孩一起救走ET,他们组成的自行车队骑往了森林空地,ET则使用超能力将自行车飞起,飞过了黄昏时的太阳。啊,多么戏剧性的转折,多么可爱的孩子们啊。
  徒然,太空船降落了。这便是影片的点睛之笔。艾里奥特静静地走到了ET面前,'留下,ET。我爱你。'他这么说。随后,他们进行了最后一次、最深情的拥抱。ET指着艾里奥特的眉心说了最后一句:'I will stay at here.(我会留在这里。)'一切的这些都让我们不禁留下了感动的眼泪。曾几何时,艾里奥特,你和ET在镜子前比身高的时候;你和ET在森林里遥望夜空的时候;你和ET发射求救信号成功的时候……这些,你都不能忘记,这将会是你一辈子永远磨灭不掉的记忆。ET最终带走了一盆地球上的向日葵,我相信每次当ET看到它时,ET也会联想起那些日子,虽然只有2天恢谐的友情。可是,有谁想过,这是一次外星生物与地球生物的生活交流。童年中,我们多想拥有一外星伙伴,这部电影将孩子们的星空幻想转换成了屏幕上的真实演绎。哦,永别时,两人恋恋不舍的表情和手势也让我们思考许多。可见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眼光之高,寓意之深。
  在这部影片中,外星人ET是单纯、可爱、傻里傻气的小孩,ET和一名地球上充满童真的男孩产生了一段短暂、真挚、感人、美好的友情。想象一下,ET何时再来地球,去探望那个曾经小时候和自己心连心的外星朋友。这部影片必定也会被导演、编剧和演员所铭记。
  如果我就是艾里奥特,那该多好啊…

  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主演:亨利.托马斯 迪.华莱士.斯通 得鲁.巴黎摩尔

cindyycm : 2014-02-23#8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83 。律政俏佳人


  好了,我们从英文片名说起--《Legally Blonde》,Blonde指的是金发碧眼的经典美女,美国人常说:人人都爱金发美女。物以稀为贵,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金发女郎可越来越少了。但有时,“金发女郎”也含贬义,传统上,美国人认为金发女郎漂亮,却不聪明,像玛丽莲·梦露当年在银幕上塑造的一系列形象。

  女主角艾丽就吃了这方面的亏。她不但外表迷人,性格还极好,还有一个很帅的男友,大家都期待她能早日披上嫁衣,成为幸福的公主。可春秋大梦醒了:男友要分手。原因是他要去上哈佛法学院了,哦,未来的市长、州长……或许还能是总统呀,政治家身边挽着个曲线玲珑的金发尤物、花枝招展的芭比娃娃,那会给选民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一个很肤浅的,没大脑的,好色的政客!

  艾丽想不通,她以为是自己的身材不够好。女孩总这么善良,分手时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尽管自己一点错没有。当然,这是不成熟的表现,难怪有人说,女孩长大的标志,就是失恋后不会失去自信。当她明白真正的缘由后,就决定也去上哈佛,证明自己有脑子,配得上前男友。人在被甩后,往往是不甘心的,俊男美女在这一点上尤甚,因为他们漂亮,所以理所当然认为自己应该是恋爱赢家,于是不难解释艾丽怎么会把前途押上,只为挽回男友。人为了面子挽回前任的种种举动,有时是会不自觉地超出你爱的程度的,付出越多,越不甘心,简直是自己设个圈往里套。

  努力学习,涉险过关来到哈佛,才知道自己不知深浅,她还差得远呢。同学们围坐一圈,每个人都是精英,她却只能抱着吉娃娃说,我曾是选美小姐……不搭嘎的女生来到不适合的学校,学着不适合的法律专业,还因为没有预习被教授赶出教室。而且,她发现前男友的未婚妻一点也不难看,她很清秀,只是不爱打扮,典型的哈佛女孩,走知性路线,唉,像极了希拉里。未来的克林顿不就需要希拉里吗?挫败~~

  前男友和情敌的嘲弄让她更加努力。而努力的同时也无需改变自己,因为这才是艾丽。芭比娃娃有她的感性思维和时尚嗅觉,这是别人没有的。她可以在男同学被女生拒绝的现场帮一个小忙:上前打男同学一个耳光,埋怨他不理自己。本想拒绝那位男生的女孩,一见人家是抛弃了这么个美人来找自己的,顿觉自己身价倍增。有人认为自己比艾丽还有魅力呀,还不赶快接受?

  终于得名教授赏识,进入实习小组。可艾丽又失望了,原来教授是好色之徒,赏识的不是才华。因此,她又被情敌嘲笑了。难道没人能透过她光芒四射的外表看到她的能力吗?唉,没选择了,再努力吧。当她赢得女明星的官司时,没人敢小看她了。而她的情敌,略早一些就已经开始尊重她了,其实像她这样的女孩,若是讨厌一个女生,往往不是因为异性,而是因为两人不是一路,她看不起艾丽。试想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孩,怎么可能看得起一个念不了哈佛,又非得念,而且还是为了某个男人来念的女生?于是,越了解艾丽,她越会喜欢艾丽,直到成为朋友。

  最后,两个姑娘都把那个自以为是的男友甩了。而艾丽,不但有了新的朋友,还有了新的爱情,重要的是,发现了新的自己--那个不再为前男友伤心,可以超越未来的自己。失恋算什么呀,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女孩年少时往往会爱上那些压根就配不上自己的人,你如果不失恋,会永远是个井底之蛙;失恋了,跳出来,倒别有天地。

  导演 Director:
  罗伯特·路克蒂克 Robert Luketic
  编剧 Writer:
  Amanda Brown ....(novel)
  卡伦·麦卡拉·劳特斯 Karen McCullah Lutz ....(screenplay) &
  克尔斯滕·史密斯 Kirsten Smith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瑞茜·威瑟斯彭 Reese Witherspoon ....Elle Woods
  卢克·威尔逊 Luke Wilson ....Emmett
  塞尔玛·布莱尔 Selma Blair ....Vivian
  马修·戴维斯 Matthew Davis ....Warner
  维克托·加柏 Victor Garber ....Professor Callahan
  詹妮佛·库里奇 Jennifer Coolidge ....Paulette
  霍兰德·泰勒 Holland Taylor ....Professor Stromwell
  艾丽·拉特 Ali Larter ....Brooke Taylor Windham
  杰西卡·卡普肖

cindyycm : 2014-02-23#8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84 。卢旺达饭店


  影片背景取材于非洲的卢旺达种族暴力冲突的真实事件。1994年,当时的卢旺达总统因飞机失事而逝世。阴谋者就以图西族暗杀总统为由,煽动胡图族人,试图以大屠杀的方式夺取卢旺达政权。在1994年4月至7月的这次种族冲突中,共有近百万人被害。这个数字相当于卢旺达当时总人口的1/9,此外,还有200万人沦为难民。这也许是二战结束以来,最纯粹和惨烈的一次种族清洗事件。

  在全部影片中,导演用深刻的心理描画和纪实手法使得观众的心灵受到同等的冲击。在影片中最重要的是从人物活动的角度讲述故事,他所经历的思想发展和做出的力挽狂澜要让每一位观众都感到鼓舞。电影分类属于战争题材,但整个影片中出现的战争场面少之又少,而更多在于通过各种激烈的冲突画面所营造和表现的那种让人感觉比战争场面更恐怖的气氛—远离信任、缺失人情、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物质关系,这与保罗对家人隽永的爱和对苦难人们尽其所能的保护这两条真挚感情线形成鲜明的对比。中间插曲音乐对于主人公的心理刻画很有帮助。片尾曲有非洲风情,体现出了非洲文化。
  我认为演员表现的出色之处在于他饰演的角色很有真实感。并且把人物一步一步的心理转变表现的很成功。演员唐·钱德尔赋予他所扮演的角色一种懒散的紧张和微妙的感召力,不仅仅把人物在危难中的机智,善辩和勇气呈现出来,更表现出了普通人面对生命困境中的真实与软弱。片中的保罗和他妻子塔莎娜,他们同样是弱者的角色,他们也很害怕。而在全部的人们都陷入歇斯底里的仇杀的时刻,通过这个男人的骨子里透出的狡诘,恐惧与软弱,或许才是最真实的人性。女主角塔莎娜所表现出的巨大同情心同样令人感动。在影片里保罗几乎也是一步步被迫着、被逼着,驾起了这艘保护一千多名难民的诺亚方舟,他可贵的、仍未泯灭的人性良知与勇气也是一步步被磨练、被鼓舞的,并最终使这个人物形象令人充满敬意。而这种一步步的转变影片表现得很自然流畅。
  在危难中,一个人能唤起自己的责任感并顾及别人,挽救上千人的生命,这是种人性中的大爱。影片增进了人们对和平,亲情友谊的理解及人性、良知的思索,以及唤起全球得以关注真实事件的社会性效应。导演认为:这是一段世界遗弃卢旺达的黑暗历史,它的重现足以让世界感到羞愧。

  导演 Director:
  特瑞·乔治 Terry George
  编剧 Writer:
  Keir Pearson ....(written by) &
  特瑞·乔治 Terry George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唐·钱德尔 Don Cheadle ....Paul Rusesabagina
  苏菲·奥康内多 Sophie Okonedo ....Tatiana Rusesabagina
  杰昆·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Jack Daglish
  尼克·诺特 Nick Nolte ....Colonel Oliver
  莫苏西·麦格诺 Mothusi Magano ....Benedict
  让·雷诺

cindyycm : 2014-02-23#9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85 。《华尔街》

  奥利弗斯通最出色的影片之一,揭示了人性的贪婪和欲望的膨胀,毫不留情地抨击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华尔街是个弱肉强食的战场,大亨权贵们肆无忌惮地玩着资本主义的金钱游戏,在这里没有道德没有良心,只有数不尽的勾心斗角和你死我活的权力搏击。影片中的高登财大气粗飞扬跋扈心狠手辣,被迈克尔道格拉斯刻画得无比张狂,相比之下查理希恩饰演的巴德气场稍弱,在影片里,巴德一直被高登玩弄于股掌之间,但最后巴德良知尚存,给予高登致命一击,这也说明了正义和公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事实上巴德和高登都不是胜利者,彼此都为财富疲于奔命,却又都被财富击倒。片中迈克尔道格拉斯的一番发自肺腑的演说非常精彩:
  “这个国家的财富掌握在百分之一的人手里,三分之一来自努力工作;三分之一来自遗产和遗产的利息,留给了寡妇和蠢二代;剩下就是我所从事的:股票与地产交易。胡说八道。百分之九十的美国公众几乎都没有资本净值。我什么也不创造,我们制定规则,伙计。新闻、战争、和平、饥荒、剧变、每个纸夹的价格。现在你不会那么天真地认为我们生活在民主社会了吧,是吗伙计?这是自由市场,你是身处其中的一份子。你已经拥有了这种杀生本性。留下来伙计,我还会教你更多东西。”
  说完这些话后,他就得到了一尊小金人。

  《华尔街》Wall Street 1987
  导演:奥利弗·斯通
  主演:迈克尔·道格拉斯
  查理·希恩
  马丁·希恩
  达丽尔·汉娜

cindyycm : 2014-02-23#91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86 。《最后的武士》

  导演:爱德华兹维格(Edward Zwick)
  主演: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
  渡边谦(Ken Watanabe)
  提摩西斯帕尔(Timothy Spall)
  比利康纳利(Billy Connolly)
  汤尼高德温(Tony Goldwyn)
  真田广之(Hiroyuki Sanada)
  加藤小雪(Koyuki


  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可战士的心却无法安宁,在随即而来的大规模西进运动中,刚刚从内战硝烟中幸存下来的白人士兵,又被带到了击杀印第安人的第一线。

  上尉纳沙艾尔格兰在战争中见证了过多的鲜血与暴力,以至于迷失了自己的灵魂;特别是看到上级军官——上校本杰明巴格利屠杀印第安人时,他更感到作为战士的荣誉感消失殆尽。在义勇与牺牲精神被新时代的功利与自私主义代替时,沉浸在往日光荣梦想中的艾尔格兰只能整日借酒浇愁。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推荐给来自大洋对岸的新成立的明治政府代表,去给日本训练第一支现代化军队。消沉的艾尔格兰觉得这个工作不错,至少他还可能像个真正的战士一样死在战场上。

  艾尔格兰所训练的军队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妄图阻挡现代化进程的顽固武士集团。在一场浓雾中的激战后,不仅天皇的现代化军队被击败,连教官艾尔格兰本人也被武士们俘虏。尽管在搏斗中他杀死了围攻他的一名武士,但并没有得到料想中的速死。相反,武士集团首领森胜元生擒了他,并派自己的妹妹多丽子照顾他;而多丽子的丈夫,正是被艾尔格兰杀死的武士……

  身处武士及其家属聚居的村落里,艾尔格兰竟然发现自己居然不由自主地爱上了武士文化,从武士道的精神与肉体修炼中,他似乎又找到了一个战士应有的荣誉感。同时,在多丽子的悉心照料下,似乎有某种微妙的感情在他们之间产生。然而,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逆转的,明治政府自然不会放弃现代化进程,武士与天皇军队之间终有一战。已经为武士道深深着迷的艾尔格兰该何去何从?

【角色演员】豪情奇男与樱花素女

  由剧情可知,这是一个男人寻找其精神归宿的故事。艾尔格兰作为西方的战士,却在东方的传统武士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灵魂,重新体验了作为战士应有的忠诚、勇气与荣誉。这样一个有点深度,但又很适合大众猎奇口味的角色,交给汤姆克鲁斯来演是再合适不过了的。首先,克鲁斯本人对日本文化心向往之,借电影之便深入接触日本传统文化,实乃寓工作于学习的一件乐事;其次,克鲁斯急于突破自己的偶像派名头,想要借此深受两大文明煎熬的角色再探演技高峰;其三,即使是如此锤炼演技,克鲁斯也无需担心忠实影迷的不满,因为影片整体唯美的情调,足以使他的角色在异国他乡散发出更独特的性感魅力。有鉴于此,克鲁斯对此片可谓是全情投入,并亲自担任了制片人之一。

  性感男人基本上是通杀的,除非他碰上成熟男人。日本最后的武士首领森胜元就是这样一位足以抗衡西方美男的东方猛男。作为一名武士,他严格地遵循武士道的所有规则,并视传统的和谐生活方式神圣不可侵犯。因此,即使势单力薄,他仍然要战斗到最后一刻。尽管是个悲剧式人物,但森胜元无疑在个人气势上,还是在领导才能上,都让整个武士团体敬佩不已;即使是初为敌人的艾尔格兰,也逐渐为他超强武士人格所倾倒。扮演森胜元这一成熟稳重、深具领袖风范角色的,是日本演员渡边谦。渡边的艺术生涯开始于东京的舞台,当其才能为观众所肯定时,他也逐渐走上了电视荧屏和电影银幕。曾参演《极盗狂热分子》(Space Travelers)、《溺水鱼》(Drowning Fish)、《再见骄阳》(The Sun Rises Again)等影片,国内观众虽不一定熟悉他,但渡边丰富的演艺经验却足以使他完美地演绎这样一位传统英雄角色。

  如果说森胜元代表了日本文化中阳刚的一面,他的妹妹多丽子则集中体现了日本传统女性的阴柔之美。这种美首先在于隐忍,在本片中意味着忍受内心的煎熬而照顾一个具有杀夫之仇的男人。日本女人的美其次体现在温柔,虽然和艾尔格兰完全语言不通,但多丽子却通过她那细腻周到的服侍和温柔似水的眼神征服了异国的男人。当然,阴柔之美最终还需通过脆弱来升华。爱上一个杀死自己前夫的外国人,对于个性传统的多丽子而言更多是种痛苦,虽然擅长隐忍,但偶尔的梨花带雨却更让男人死心塌地。扮演这一柔情似水女子的,是日本新生代演员加藤小雪。小雪是在日本名模杂志《Non-No》的选秀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并最终赢得了该杂志的合约成为职业模特。后来,她又凭借青纯秀丽的形象出演了一系列电视剧和电影,不过本片算得上她的第一部大制作。日本经典女人性格加上火辣模特身材,本就仰慕东方传统美的艾尔格兰想不中招都难。

  但日本文化并不总是那么积极的,它更有其阴暗的一面,中国人民最清楚,这里也用不着多提。但是因为本片是与日亲善的美国人拍的,以美化武士道为主,因此有关日本武士道的黑暗一面,就主要体现在残忍阴狠的氏尾(Ujio)这一个角色身上。氏尾很恨外国人,事实上,他恨一切现代化的东西,他最想做的就是去消灭他们。因此,当艾尔格兰被生擒回来并被好生养伤的时候,他一直主张杀掉这个老外了事。随后又在剑术训练和决斗中欲置艾尔格兰于死地……不过,氏尾的剑术确实非常高明,甚至连森胜元都不是对手。这样的内心险恶的高手,自然要找一位演技和剑术一样精妙的演员,幸好真田广之(Hiroyuki Sanada)就是这样现成的一个。千万不要小瞧真田广之在《午夜凶铃》(Ring)中被个披头散发的小女孩就吓死了,看看他在《黄昏的清兵卫》(Tasogare Seibei)中的表现,就会明白他的剑术和演技一样高明。也难怪,真田广之从13岁便开始学习表演、空手道、骑术与日本古舞;1999年,他成为第一个加入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日本人,并凭借《李尔王》中的“傻子”一角获得女王颁发的“大英帝国荣誉成员”奖。由于他多年的剑术训练,在本片拍摄过程中,他还兼职担任半个剑术教练。

  由于本片的内容缘故,剧中一半以上的演员都来自日本本土。其中饰演年轻的明治天皇的中村七之助(Shichinosuke Nakamura)是歌舞伎世家出身,父亲和哥哥都是著名的歌舞伎演员;去年才刚刚高中毕业的他,《最后武士》是他的银幕处男作。扮演日本使者大村(Omura)的原田真人(Masato Harada),本是一位影评人,后来才正式涉足影片的导与演,与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关系很铁。最后值得一说的,是片中扮演与艾尔格兰交好的年青武士Nobutada的Shin Koyamada。这位又是一个成龙迷,从小梦想着成为一流动作演员。比较传奇的是,他没有经济人或经理人,完全是通过互联网推销自己才被《最后武士》剧组录用的。


  【幕后阵容】:奥斯卡激情唯美派总动员

  说到本片导演、编剧兼制作人爱德华兹维格,喜爱情绪饱满的战争场面的观众应当不会陌生,因为他正是《光荣》(Glory)、《燃情岁月》(Legends of the Fall)、《火线勇气》(Courage Under Fire)等影片的导演。他最擅长的是在战争中激发人的情感,并以唯美的手法将战争拍得波澜壮阔之余,还带有份煽情的美感。对比一下影片内容,我们有理由期待《最后武士》可能会像《燃情岁月》一样,融合浪漫奇情与战争动作,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经典。

  壮丽煽情的画面离不开精于此道的摄影指导,而执掌《最后武士》镜头的约翰托尔(John Toll)就是这方面的天才。《燃情岁月》、《勇敢的心》(Braveheart)、《细细的红线》(The Thin Red Line)、《克莱利上尉的曼陀铃》(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等,只要提起这些影片的名字,大家眼前就会现出一幅幅如诗如画同时又激动人心的画面来,这些都是托尔镜头下的作品。他也是奥斯卡历史上仅有的连续两年荣获最佳摄影的人,那两部作品正好是和本片风格比较类似的《燃情岁月》与《勇敢的心》。如果镜头也有表情的话,那么托尔掌镜下的画面无疑是好来坞同行中最性感的,无论是浪漫场景,还是战争场景,都被赋予了律感与美感,如行云流水的诗歌般让人陶醉其中。这样的镜头,配合影片东方唯美的内容,堪称完美。

  同样的,诗意的画面也离不开巧夺天工的剪接。担任本片剪接师的,也是爱德华兹维格与约翰托尔的奥斯卡老搭档史蒂文罗森布罗姆(Steven Rosenblum),过去几年中,他担任了《光荣》、《燃情岁月》、《勇敢的心》、《火线勇气》、《珍珠港》(Pearl Harbor)、《四根羽毛》(The Four Feathers)等片的剪辑师,并凭《光荣》与《勇敢的心》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剪辑提名,三次获得全美最佳电影剪辑师奖。此公对战争场面的剪接有鬼斧神工般的功力,经过他剪刀的过滤,那些枪林弹雨更为惊心动魄了。

  一部唯美而性感的电影又怎么能少得了优秀的服装设计师?担任本片服装设计的正是替《魔戒》系列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服饰的恩吉拉迪克森(Ngila Dickson)。她尤其擅长仿古服侍的设计,在式样、面料、裁减方面灵光四射,看看《魔戒》中精灵族的服饰,就知道迪克森女士的眼光有多么优雅犀利,她的个性化设计更是精益求精到吹毛求疵的程度。本片中的日本武士战袍、盔甲、和服、礼服等为了追求真实,无不采用了和历史上一模一样的材质,以求达到最真实地还原明治时代文化的目的。

  最后就轮到好来坞最会煽情的电影配乐大师汉斯季默(Hans Zimmer)了。此公最擅长煽的,并不是一般的柔情,而是铁血柔情,即充满了积极和阳刚味道的充沛感情。尽管他也有类似《尽善尽美》(As Good as it Gets)、《火柴人》(The Matchstick Man)这样的抒情小品,但更为观众所拥戴的是他如铿锵玫瑰般灿烂的激情之情。

cindyycm : 2014-02-23#9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87 。沉默的羔羊

  少有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奥斯卡影片,荣获了当时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影片,最佳编剧5项大奖.最早看这部影片是冲着原著小说和安东尼 霍普金斯去的,影片和演员果然没有让人失望,觉得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
  影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朱迪 福斯特扮演的FBI女探员史达琳如何追捕变态杀人魔,暗线则是安东尼 霍普金斯扮演的当年因为杀人并食取其身体器官而受严格监禁的心理医生汉尼拔 莱克特越狱的情节.故事一开始史达琳还是个实习FBI被派去和汉尼拔交谈,作上司所谓的"心理调查",其实这里到真有点"沉默的羔羊"的味道,和一个资格比自己老很多的人交谈而且还是个"心理变态"的人绝对是强人所难,到不如说是其上司福克斯与汉尼拔的间接较量.整个影片纵观下来,汉尼拔是唯一一个在摇摇晃晃的镜头感下自始至终从容不迫的人,每一步都走的很周详,你想什么他都知道,他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洞悉你的一切隐私包括你的内心深处的弱点,那些想深埋不想让任何人看到,每次自己回想都会隐隐做痛的东西,全部在他面前暴露无疑.可以说这种从容淡定给我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人总是怕被看穿,换个方面来说做人也总应该给别人留一分后路,剥夺别人的一切是残酷的,不论你的理由是否正当.
  说到羔羊,第一眼认为片中那些被杀死的女子属于这一类,她们对于自己命运的不可掌控性使她们扮演这个角色,后来故事中穿插的史达琳回忆童年父亲的去世他被农场主亲戚收养等,发现她同样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说到底她也被编入了羔羊一类;而有羔羊必然有屠夫,自然而然的,屠夫应该是强有力的人,汉尼拔虽然是受到囚禁的人,但是他却可以掌握前途,通过控制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他应该是手拿屠刀的人咯?
  故事发展下去是史达琳在汉尼拔的指引下一步步接近案件真相,最后成功发现了案件的真正凶手.值得一提的是史达琳在地下室黑暗中打死变态杀人魔的情节,看到她的拿枪的手一直在陡.有一点很奇怪就是凶手本来有机会制住史达琳,但是却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用枪,但是上膛造成的声音足够别人找到方位的.有些莫名,假如用"变态"两字笼统的解释可能并不恰当,也许是个"角色互换",史达琳原是羔羊,凶手在黑暗中有夜视镜,应该是屠夫,他想当然地享受屠杀前戏谑的快感,但最后...角色互换了..史达琳成为了屠夫,凶手是羔羊.
  此外,汉尼拔医生的逃脱也是非常经典,很让人意外的逃脱方式,是电影的一个亮点,让警官代替自己,自己则金蝉脱壳,从人们的眼皮底下溜走,满佩服原著作者的创意的.
  影片中有个道具一直很吸引我的关注,那就是那些飞蛾和蝴蝶.它们的特点是什么?是会蜕变.不知编剧在此隐含了个什么意思.电影中的凶手是个变态的易性癖,一直想做女人,可以理解成一种蜕变,史达琳从FBI实习探员最后破案成名也是蜕变,但这一切好象都没有很强大的说服力.影片中的人物,都有一个变化过程,从沉默的羔羊到屠夫,也许影片编导们的真实用意就在说明一点,每个人不管外表曾经如何柔弱,在一定的情况下都会变的残酷甚至疯狂,每个人都是沉默的羔羊,但是每个人,都有蜕变的时候,这才是人性的残酷本源.
  无论是汉尼拔还是斯达林,或是现实中的我们,所要面对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己。汉尼拔选择了逃避,任邪恶一点一点侵蚀并扭曲自己的心灵,他需要一个和自己类似的人物,去加以观察并深思,以使自己脱离梦魇;斯达林选择了面对,在阳光的沐浴下走向正义,但他需要一个反例来解释并克服自己心中的不解与滋生的邪恶。
  倘若没有朱迪福斯特和安东尼霍普金斯的精彩表演,我们无从欣赏这样精彩的电影并理解其真谛,更无法触动自己那久已冷漠的心灵。感谢他们对人物做出的如此深刻与细致的诠释,无论演员还是电影中的人物都会被我们铭记。

  导演 Director:
  乔纳森·戴米 Jonathan Demme
  编剧 Writer:
  托马斯·哈里斯 Thomas Harris ....(novel)
  特德·塔利 Ted Tally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Clarice Starling
  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Dr. Hannibal Lecter
  斯科特·格林 Scott Glenn ....Jack Crawford
  布鲁克·史密斯 Brooke Smith ....Catherine Martin
  乔治·A·罗梅罗 George A. Romero ....FBI Agent in Memphis (uncredited)
  安东尼·希尔德 Anthony Heald ....Dr. Frederick Chilton
  泰德·拉文 Ted Levine ....Jame 'Buffalo Bill' Gumb
  弗兰基·费森 Frankie Faison ....Barney Matthews
  卡斯·莱蒙斯 Kasi Lemmons ....Ardelia Mapp
  保罗·拉扎 Paul Lazar ....Pilcher
  丹·巴特勒

cindyycm : 2014-02-23#9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88 。美丽心灵


  其实是看起来并不美丽的心灵,一个高智商的男人和自己进行了一辈子的斗争。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幻觉,要命的是幻觉里存在的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个。他比谁都聪明,比谁都内向,实际上他比谁都渴望着交流和出路。所以他憋坏了。这三个幻视幻听的对象,表达了他内心的三种渴望,应该也是反映了任何男人心里的三种渴望。

  第一个出现的对象是他的室友。实际上他一直是一个人住。这个幻想中的来自葡萄牙的室友填补了他的寂寞,分担了他的困惑,在任何他需要的时候会马上出现在他的身边。第二个出现的对象是一个小女孩,是室友的外甥女,最开始出现在室友的口中,后来他真的见到了她,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失去了父母的可爱漂亮的小女孩。第三个对象是一个军方的人,他要求他为军方破译俄国的密码,后来又受到俄国人的追杀,这直接导致了他的精神崩溃。

  三个对象代表了他需要的三种实现。一种是永不背叛的友谊,最知心的朋友。一种是依赖感,就像需要保护的小孩。一种是事业上的自我实现。他那么渴望成功,以至于他幻想了一个强制他完成一些超级重量级工作的对象,而他潜意识里对这些工作还存在着排斥。有意思的是他并没有幻想一个女性,因为幸运的是他已经拥有了一个好老婆,更加幸运的是这个好老婆还是自己送上门来的。这样简直太好了,因为他可以不用成为一个性变态者。所以说天也并不总是妒英才的,这个女人,就是上帝送给他的美丽心灵,而他,也正是靠这个美丽心灵,实现了自己坎坷曲折的美丽心灵。

  影片在90%的抑中度过,正因为这样,才觉得最后的升华有了足够震撼的力量。我总是喜欢坦白的人,不管他有什么弱点。所以在诺贝尔使者来调查看他的精神到底怎么样的时候,他说,哦,你是来看我是不是一个疯子,会不会在台上领奖的时候脱光衣服跳公鸡舞。使者很有礼貌的理解的微笑着不给他难堪,他说其实我真的是一个疯子,你看我是不是有点憨呆?然后一支支的笔不停的送过来(普林斯顿的传统,学生和同仁们用送笔表示他们共事的荣幸和无比的崇敬),他们都有点平静的震惊。

  这个时候有谁不会想起他刚刚重新走入人群时因为病情发作受到的异样的眼神,有谁不会想起不谙世事的学生模仿他因为服用精神科药物而变得有些踉跄的步态呢?上帝啊,长久的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这句话我用得实在太弱智了),他一直渴望的最终都在身边了。他有朋友的,那个最初他有些挑衅的不以为然的同学,在人人拒绝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双手,并照样开着当年的玩笑,只是这个时候的玩笑怎么听怎么温情。他有人照顾的,天使一样的妻子在她最美丽的时候嫁给了他,不离不弃风风雨雨像母亲一样包容着他因疾病导致的种种不作为。他有好的成就的,尽管这成就是在抗抑郁的药物抑制下出来的,可还是挡不住诺贝尔大厅里雷鸣般的掌声。

  导演 Director:
  朗·霍华德 Ron Howard
  编剧 Writer:
  阿齐瓦·高斯曼 Akiva Goldsman ....(written by)
  西尔维娅·纳萨尔 Sylvia Nasar ....(book)
  演员 Actor:
  罗素·克劳 Russell Crowe ....John Nash
  詹妮弗·康纳利 Jennifer Connelly ....Alicia Nash
  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Parcher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Christopher Plummer ....Dr. Rosen
  保罗·贝坦尼 Paul Bettany ....Charles
  亚当·戈德堡 Adam Goldberg ....Sol
  乔什·卢卡斯 Josh Lucas ....Hansen
  雷吉·奥斯汀 Reggie Austin ....Pen Ceremony Professor (uncredited)
  朗·霍华德 Ron Howard ....Man at Gouverners Ball (uncredited)
  安东尼·拉普

cindyycm : 2014-02-23#9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89 。钢琴课

  我一直觉得,《钢琴课》、《走出非洲》和《英国病人》是故事相似但是心境不同。和后两者在奥斯卡的大红大紫不同,《钢琴课》由于更加独特的气质和更深更敏感的挖掘,显得不那么主流和闪耀,在戛纳电影节上捧下了金棕榈的奖杯。

  这是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所谓女性电影,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精神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女性版的<<野草莓>>.所不同的是,前者带领我们从记忆走向现实,而后者则向观影者展示了不断从现实回到记忆的百感交集的旅程.
  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它看作一部成长电影.成长电影我们一直以来所习惯的模式是:暗恋中的惨绿少年,用啤酒,镜子和砖头打破成人世界大坚冰,从而开始一段花团锦簇的新纪元,又或者,因为成长失败他的青春和人生嘎然而止并得以永远定格.前者如《美国往事》,后者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可是不管最终指向如何,导演的叙述元素都惊人的相似:图腾般的少女形象,男性友谊,暴力,困境中的迷失和自言自语.这是青春期的成长(或者说是男性青春气的成长).事实上,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看到一部电影是反映女性青春成长的主题的(米兰们难道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或者是我观片太少.说《钢琴课》是一部成长电影,这里所说的成长,还不是如前所述,通常意义上的从少年世界到承认世界的青春成长,而是一个已然成熟的人,的女性,如何在生存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冲突中寻求平衡,以获得内心的平静的过程.
  是的,影片所要展现的,就是这个过程------一个哑女,内心如何渡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海啸.将主人公设置成一名哑女,将环境设置为一个幽闭荒芜的海岛,就是为了要让一切沉淀下来.在这样一个舞台上,没有声音,只有旋律,我们每一个人默默地饱受煎熬,然后把挣扎变作无奈之后,却又沉醉其中的舞蹈.
  生命是一场无休止的挣扎,男人将之化为战争,女人将之化为舞蹈.
  看到一个飞扬的浪尖,便看到了整个大海;抚摸到一片晶莹的羽毛.便触碰到她整个的身体.在影片中,有几个美丽而富于张力的段落,犹如海潮来时那礁石下的暗涌,绝不波澜壮阔,只是叫人不由自主,和它一起进入叙述的旋涡.
  汹涌澎湃的滔天风浪和高耸巍峨的悬崖山峦间,一个柔弱的女子带着女儿来到了荒芜的澳洲。她就是艾达,一个因为丈夫的死受到刺激而失声变成了哑巴的女孩,带着年幼的女儿,被父亲嫁到了这个文明世界之外的不毛之地。斯图尔特是新西兰的商人,在澳洲经商,他第一次看到远涉重洋而来的妻子,就爱上了她。但是,对于艾达千里迢迢带来的钢琴,他却拒绝带走,因为路途遥远而且难走。艾达哑了之后,几乎只能以钢琴寄托自己的情感,离开了自己的钢琴,艾达的生活顿时陷入了苦闷。一次,她偷偷祈求邻居贝恩斯带她去看看自己遗弃在海边的钢琴。一曲上手,从午后到夜幕降临,婉转的曲子接连从艾达灵巧的指尖跃出,贝恩斯一下子就陷入了这种美妙之中,也坠入了对艾达的深深的爱慕里。

  导演:简·坎皮恩 Jane Campion
  时间:1993年
  主演:霍利·亨特/山姆·尼尔
  片长:120分钟
  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
  类型: 爱情
  获奖情况: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奥斯卡第66届最佳女演员、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原著改编奖
  演艺世家出身的“女性觉醒”导演

  简·坎皮恩1954出生于新西兰的一个演艺家庭,父母均为舞台演员,曾在威灵顿大学主修人类学,1984年从澳洲影视学院毕业后开始拍摄电视片。1989年拍摄处女作长片《小甜心》。简·坎皮恩凭借《钢琴课》中展呈出来的独特女性电影美学,在戛纳捧起了金棕榈奖杯。《钢琴课》让简·坎皮恩成为扬名国际的大导演。她还执导过短片《剥果皮》,电影《圣烟》、《天使与我同桌》、《贵妇的画像》等影片。作品不多,却部部独具个性。

  演员:

  霍利·亨特(Holly Hunter)1958年出生于美国乔治亚州,Carnegie Mellon大学戏剧系毕业,15岁登上纽约的舞台。1987以《扶养亚历桑那》掘起,其他电影还有《黑色豪门企业》、《浪漫一生又何妨》、《直到永远》、《收播新闻》等。她凭借《钢琴课》获得第46届戛纳影后、第51届金球奖影后、第66届奥斯卡影后。

  山姆·尼尔(Sam Neill)1947年出生于英国北爱尔兰,8岁时全家移民新西兰,在英国坎特布里大学主修英国文学,毕业后随“五人巡回剧团”做了一年表演。70年代初往影坛发展,并加入新西兰影片制作公司,边演边导。1979年在成名作《我的璀灿生涯》推出后,他又往英国发展,曾当选1983年英国电视最佳男演员。1992年随着《侏罗纪公园》的卖座及《钢琴课》扬威戛纳声名鹊起,2001年他又演出了《侏罗纪公园3》。

  一部“女性觉醒”的影片

  本片以“女性觉醒”为出发点,运用沉默和音符,雕琢了古典时代那种含蓄而奔放、浪漫而残酷的人生气质和不灭情怀。《钢琴课》透过哑女艾达的钢琴之恋表现了人们对一个动人心魄的时代的缅怀,表现了现代人所遗忘的那种执着情怀的诗意呼唤。简·坎皮恩自称拍电影最重要的是通过创作,开启一条与自我沟通的渠道。此片对女性感触描写的细腻圆润,被称为“女性觉醒”意识的佳作。

cindyycm : 2014-02-23#9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90 。为戴西小姐开车

  摩根 佛里曼,1987年,他在《浪迹街头》(《Street smart》)中扮演一个黑社会的恶棍,他精湛出色的演技使他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和金球奖的两项提名。这一成功使弗里曼彻底地把精力从戏剧转到电影上来。
  1989年弗里曼的两部电影都受到了极高的评价《为戴西小姐开车》(《Driving miss Daisy》)中的忠厚诚实、善良勇敢的老司机形象为他赢得了金球奖和全美影评奖,并第二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而在《光荣》〔《Glory》)一片中他与丹泽尔·华盛顿配戏,扮演了由掘墓人成为军官的曹林,弗里曼认为这是他自己所扮演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角色之一。
  90年代以来弗里曼出演了几部既叫好又叫座的巨片,他出神入化地表演才能得到了公众一致认可,成为最受欢迎的电影明星。在《罗宾汉》中他饰演了一个摩尔人武士;
  1992年在《不可饶恕》(《Unforgiven》)中他饰演了一个善良正直,勇敢坚强的西部老枪手;
  1995年在《七宗罪》(《Seven》)中他又成功地塑造了清醒、冷静、机智、敏捷的老侦探形象;
  1994年《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redenyition》)一片又让他第三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1995年在与老牌明星影帝达斯汀·霍夫曼合作的《蔓延》(《Outbreak》)一片中他的表演亦受到了一致的好评。
  1996年他又拍摄了《连锁反应》(《Chain Reaction》)。
  2005年凭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百万美元宝贝》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生平
  美国演员,在校时曾参加戏剧演出,18岁加入空军。1959年退伍后,赴洛杉矶市立学院念戏剧。1967年首次在百老汇演出黑人版的歌舞剧《我爱红娘》,其后在公共电视台儿童节目中固定演出6年之久。70年代初期跨足影坛,直至1987年以《花街传奇》皮条客一角获纽约、洛杉矶及全美三大影评人协会最佳男配角与金球、奥斯卡提名,获得好莱坞重视。1989年以《为黛茜小姐开车》声名大噪。如今是少数具有演技实力的黑人明星
  摩根弗里曼出身于美国田纳西州的曼菲斯,在修习戏剧前就读于洛杉矶社区大学,1955年至1959年间在美国空军服役。弗里曼是从纽约外百老汇开始发展,1968年才进军百老汇,参与一部全由黑人演员演出的舞台剧《Hello, Dolly!》,之后便游走于百老汇以及外百老汇的舞台上,从音乐剧、现代剧场再到古典的莎翁名剧,演出类型之多充分展现他的表演才能。
  在百老汇闯出一番名号后,弗里曼转投入电视圈,1971至1976年,在美国公共电视的一个儿童英语教学节目中扮演好好读先生,期间并演出他的首部电影《Who Says I Can't Ride a Rainbow》-一部温馨小品的儿童片。
  70年代期间,弗里曼的作品零星散见于大小影幕,不过,并没有太突出的成绩,一直到1980年在劳勃瑞福主演的《黑狱风云》中精湛出色的表现才获得影评一致的赞赏。1982至1984年间在一部电视连续剧中固定的演出则为他开展了更广的知名度。
  《黑狱风云》之后,弗里曼接演的几部片都没有造成太大的回响,直到1987年在《黑狱风云》中,以情绪化的皮条客一角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后,摩根弗里曼的演艺事业至此起飞,片约不断。
  1989年的《为戴茜小姐开车》此片也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是摩根弗里曼最为人熟悉的演出之一,片中弗里曼饰演一个正直而细心的美国南方私家司机,不愠不火的演出为他赢得美国外百老汇的最高荣誉-奥比奖,以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1989年弗里曼的另一部作品,则是在马修柏得利克主演的《光荣战役》中饰演一个专为人挖墓穴的工人,坚毅而对世俗歧视极度不满的他,毅然决定加入由马修柏得利克领导、全由黑人组成部队,为自己的自由而战。而也由于在《光荣战役》中正直的形象,为弗里曼争取到在《铁腕校长》中的校长一角。
  弗里曼是美国黑人演员中,少数不会被限定在专门为黑人所写的角色,与凯文柯斯纳合作的《侠盗王子罗宾汉》,饰演罗宾汉的随从,以及《杀无赦》中,饰演克林伊斯威特的老搭档。
  1993年,弗里曼转战幕后,推出他首次执导的作品《逮捕》。来年,弗里曼再度以《肖申克的救赎》一片第三度获得奥斯卡的提名,片中亦担任旁白主述者的弗里曼,沉稳却具丰富情感的声音演出,令人为之动容。

  《为戴茜小姐开车》透过一个老年寡妇与忠实黑人之间的主仆关系,再现了美国南部25年来种族关系转变的时代特点。在1990年第62届奥斯卡奖角逐中,《为戴茜小姐开车》一举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化妆4项奖。

  《为戴茜小姐开车》的原作问世之时命运不济,它是一位52岁的美国剧作家兼戏剧教师的处女作。3位剧中人在80分钟的时间里跨越了整整25年。1987年4月在百老汇公演时所得到的评论虽然友好但都很客气。然而后来它却为自己的编剧阿尔弗雷德.尤里赢得了普利策奖,在全美国巡回演出达60周之久,而且还在伦敦、莫斯科、印度和南非等地上演。尤里原来以为这出戏"在百老汇上演最多5个星期"就会寿终正寝。这出简简单单的戏剧到底有什么不同凡响之处,竟使得评论家们为之倾倒,并使全美的观众肃然起敬?对此尤里本人也百思不得其解。尽管如此,1989年12月在罗德岛普罗维登斯的布朗大学,他还是对一群如痴如醉的观众说:"我早就知道我是在涉及一个自己真正感觉到的真理--如果你能有所理解,它就在台上闪烁。"

  尤里抓到的真理是一种人的尊严感和对交往的需要,他具体描写的是自己记忆中在南方的一段生活。观众第一次见到的戴茜小姐是亚特兰大市一位颇有教养的72岁的老太太,其原型是尤里的祖母和几位姑婆。她的司机霍克.科尔伯恩则完完全全是跟随尤里祖母多年的司机威尔.科尔曼的影子。

  正如他自己在出版为《为戴茜小姐开车》剧本扉页上所概括的:"我的回答只有一个,我只写下了我所知道的事实,而且人们已经承认了它是事实。"

  和贝尔斯福特1982年导演的《柔情怜意》一样,本片是一部最为质朴的影片,剧中没有惊人之举,没有轰轰烈烈的转折点,也没有宏大的令人伤感的场面。但正像《柔情怜意》那样,《为戴茜小姐开车》具有非凡的感染力。这是因为影片虽然进行得朴实无华,段落之间的转换也颇为平缓,但在尾声处却给人以意想不到的、十分神奇的一击。它是一本教科书,表明即使采用最司空见惯的夸张手法,浮浅仍可以转为深刻。它还表明,只要有真诚、富有人情味的构思巧妙的剧本,有一班演技娴熟、理解力强的演员,以及有一位细致入微、充满激情,并具有第一流的眼光以充分体现任何细节的导演,情节不足的影片就可以由令人信服的迷人丰满的人物而大大地得到充实。

cindyycm : 2014-02-23#9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91 。七宗罪

  导演:大卫·芬奇
  编剧:安德鲁·凯文·沃克
  类型:剧情,惊悚,犯罪,悬疑
  主演:布拉德·皮特,摩根·弗里曼,格温妮丝·帕特洛,凯文·史派西

  贪食(Gluttony)

  首次的案件是发生在一个蟑螂滋生的肮脏公寓里,一名极度肥胖的男子僵死在那里,他的脸深埋在他面前装满意大利面的碗中。沙摩塞之后通过线索在案发现场冰箱后的墙壁上发现了用油脂写下的贪食(Glutton
  y,也译荒宴,暴饮暴食)一字。另外还发现了写有“长路漫漫而艰苦,出狱后即见光明”的字条,沙摩塞深知他们正追捕一个连环杀手。

  贪婪(Greed)

  第二宗案件发生在律师事务所内,一名富有的辩论律师被杀害。地板上则有用血迹写成的Greed(贪婪)一词,至此警方开始达成这是一起连环杀人案的共识。两位男主角经调查发现室内一幅颠倒的画后,藏有用指纹拼出的“救我〔HELP ME〕”字样,而且更发现指纹并非来自被害者的。

  懒惰(Sloth)

  从指纹警方查出一个患有严重精神病且犯案累累的嫌疑人,之前被杀的律师曾在法庭上成功为其辩护。结果找到其所租住的公寓后,却在其床上发现一个被捆绑且已经腐化的人,床头上方的墙壁上还写有sloth(懒惰)一词。接着,大家极其意外地发现这个人原来还没有死,不过之后虽然送到医院但已无回天之力,经过医生的解释,原来此人已被绑在床上整整一年,这期间完全没有吃过任何食物,完全是用抗生素等药物来维持其生命,很显然,凶手是要让受害者吃尽苦头。

  这数宗谋杀案后,大卫的妻子翠茜跟沙摩塞见面。原来翠茜已经怀孕,却不知道是否应该告诉大卫。沙摩塞透露他后悔多年前曾强迫女朋友堕胎,而跟她分手告终。沙摩塞建议如果翠茜决定堕胎,就不要让大卫知道她已怀孕。

  沙摩塞跟密尔斯透过了不合法的管道收买到图书馆关于七原罪书籍的借阅纪录,过滤出一个叫约翰·杜的嫌疑人。他们到达他的寓所门外时,突然遭受不明身份人物的枪击,不过并没打中。追逐中,犯人本已压制并用枪口对准了大卫,但最后却手下留情选择逃走。回到约翰·杜的寓所调查,沙摩塞他们发现了不少他的笔记,其中有大量的作案手法、构想的描写及大量的受害人或疑似目标人物的照片,由此断定这个约翰·杜就是这一系列连环杀人案的真凶,在这一过程中,约翰·杜还打电话回自己的公寓中,对两人的“效率”表示“佩服”,并且说之后会加快自己的步伐并稍微调整犯案方向。

  淫欲(Lust)

  沙摩塞他们未能及时阻止下一宗谋杀案,约翰·杜在一间娱乐场所的房间内用枪指吓一名男人,令他穿上一条特制的,看似前方胯下装有尖利金属刃口的皮制短裤性虐道具,与一位妓女发生性关系并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

  傲慢(Pride)

  一位年轻女模特在其住所内被害,其脸部被强酸毁容,鼻子被割掉,并且一只手上用强力胶水粘有一瓶安眠药,另一手则拿着电话。大家推断这是凶手设计的场景,其意为:你可以打电话求生,但容貌已毁。而这样一个(为自己的容貌而)“骄傲”的女人是宁可死去,也不愿意这样活在世上的。

  沙摩塞决定破案后再退休,但他与大卫都对案子的前景不报希望,就在这时,约翰·杜意外地自己搭出租车来到警局自首。原来因为把他的自己的手指表皮割去,所以在之前各个案件中都没有留下任何指纹。同时他被化验出身上还沾有另一位不名身份人士的血迹。约翰·杜通过律师提出一项要求及条件:如果警方想要找到另外两个被害人的尸体,则主办此案的大卫和沙摩塞两位警官必须与他3人一起去一个地方,否则他会以精神障碍为由辩护,而不需承担法律责任。沙摩塞虽然担心,但顾及好强的大卫的要求,两人最后还是答应了嫌犯的条件。

  嫉妒(Envy)、愤怒(Wrath)

  约翰·杜指引两人前往市郊一个荒芜的沙漠地区,上空有警方直升机的监视。之后一辆小货车出现并驶近,沙摩塞独身一人上前截停车辆,司机向沙摩塞表示有客户支付了高额的运费指定他准时把包裹付运至目的地。沙摩塞打开了包裹,对包裹内物惊讶万分,他马上明白了嫌犯的意图,于是立刻往回跑去,一边通过电话告知直升机上的人“局势已被嫌犯控制”,一边高呼着要求大卫扔下手中的枪。这时,约翰·杜开始向大卫说出“实情”,声称自己曾在前一天到访大卫的家,见到大卫美丽的未婚妻翠茜后,试图强奸未能得手后,就杀死了她,并砍下了她的头以此激怒密尔斯。约翰·杜说看来是他自己犯了嫉妒(envy)的罪,“很抱歉”令大卫失去了妻子和儿子。这时沙摩塞终于赶到,气愤之下用左手背将嫌犯打倒,但嫌犯随即看到大卫既悲伤又错愕的表情,明白原来大卫还不知道翠茜已经怀孕于是出言讥讽。尽管沙摩塞在一旁劝说,如果大卫杀死嫌犯,那么嫌犯的目的就已达到,大卫私刑杀死嫌犯,犯下七罪中最后的一项“愤怒”后,也将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是大卫经过一番苦苦挣扎,最终还是向着约翰·杜的额头扣下了扳机将其枪杀。密尔斯最后也被带走,嫌犯的目的终于达到。沙摩塞被问及打算去哪里,他只答了“我不会走远”。

cindyycm : 2014-02-23#9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这部出色的惊险悬疑影片对犯罪心理学也作了详尽的描述,而罪犯通过圣经的道德审判来杀人,更具社会意义。一个警察最后却成为凶手计划的执行者,这是对社会和人生的讽刺,是对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条的不可抗拒,还是象征了这多罪该罚的人世间的混乱的生活秩序?正象影片结束时斯班瑟说的那句话“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七宗罪》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芬奇无意用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追逐场景来达到使人恐怖的效果。他并非对杀戮场面进行简单的电影图解,而意在揭示这种杀戮后后面的东西。这部电影塑了与以往电影中截然不同的一类杀手。《七宗罪》中的杀手杀人并非是因为嗜血,而是有着强大的理论信条加上妄念来实施他自以为的通过"审判"和布道来拯救的目的。这才是最可怕的。这个杀手也许平时连一只鸡也不杀,但是他找到了依据来实施对人的毛骨悚然的谋杀。这种恐怖并非是亲眼看到某种可怕场面时感官的自然反应,而是心理上的恐怖。这使得《七宗罪》这部看起来像是侦探片或类型化恐怖片的电影脱离了这些窠臼,而与美国社会现实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联系。
  一个不正常的社会是产生这样的杀手的根源。现实生活中美国持续不断发生的连环变态杀手事件也在电影中不断有所反映和体现。然而,现实中以完全相同的手段进行残害的杀手虽然还没有发现,但却有很多在精神气质和思想观念上和他十分接近的人,让我们想想世界各地近年来出现的邪教组织和连环杀手:太阳圣殿教、奥姆真理教、吉姆·琼斯、邮包连环杀手大卫·卡钦斯基……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场。
  《七宗罪》使人们接触的是最黑暗的人性的一面,尽管它是虚构的,可是它的气息已经进入了现实的思绪和情感之中。正像片中老侦探说:"如果我们抓住了John Doe (杀手),而他本人就是魔鬼和撒旦的话,那也许是我们所期望的。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个人……"有什么能比一个人做魔鬼的行径更为恐怖的吗?但更为恐怖的是,杀手 的动机是以宗教为名义的。在杀手的彻底疯狂里似乎还有某种理智,这是最恐怖的事情。这部电影并非是关于杀戮,并非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干出魔鬼般的行径的,而是关于那种杀戮的动机,以及这个动机的由来和它后面的东西。


  剧情阴暗、主题悲观、手法低调的警匪片,却因为剧本结构的新奇、演员表现的优异以及导演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而变成了一部叫好叫座之作。故事背景是一个整天下雨的不知名城市,摩根·弗里曼饰演一名即将退休的老刑警,而布拉德·皮特则是怀抱理想热情来这里上任的新人。他们碰到了一连串离奇的凶杀案,凶手故意在现场留下人类的七个罪诫“暴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愤怒”,跟警方大玩心理战。一冷一热的警探组合终于逼到凶手投案自首,却无法改变既定的悲剧命运。导演戴维·芬彻在银幕上呈现出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黑暗面,由凯文·史派西饰演的凶手在终场前发表了一段自辩之词,更具高度的反社会煽动力。
  让观众希望他活着的人在结局死掉,这永远是让你的电影被人们记住的有效手段之一.于是,年轻警察米尔斯的妻子翠西死了.事实上导演并没有让我们看到翠西被凶手割下来的头,可是我们都明白,处于极度悲愤下的米尔斯开枪打死了凶手------这是一个智慧,坚忍,疯狂的罪犯.于是,罪犯完成了他的罪恶的艺术品.最后两种原罪------罪犯死于嫉妒,而米尔斯因为愤怒杀了罪犯,也背上了原罪,等待审判(来自人间...).
  关于罪犯:
  贪吃,淫荡,贪婪,懒惰,高傲,嫉妒,愤怒---------这就是七宗原罪.影片中的罪犯在前半段一直没有露面,但是他作案的手法确实已经让所有的人感到震惊.他可以强迫一个人吃到胃涨裂和内出血;他可以花一年的时间精心"养育"他的受害人;为了完美的犯罪过程,他把自己手指头的皮肤剥去,以免日后留下指纹.全部的过程都在在这个罪犯的掌握之下,一步一步,我们随着罪犯的带领下,欣赏这他引以为豪的犯罪过程.七种原罪在时间横行,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但是,其实这才是最大的恶魔,而我们的凶手只是这些罪恶的一个化身.每天都有人因为贪婪而死;因为嫉妒而死,因为愤怒而死......

cindyycm : 2014-02-23#9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92狮子王

  康德讲:有两样东西,我思索的回数愈多,时间愈久,它们充溢我以愈见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惊异和严肃之感,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这句话充满了崇高美。崇高美是一种日神崇拜,意志征服崇拜。时间的无限与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产生矛盾,对不朽的追逐,对至善的渴望,迫使人们追逐伟大,对比自我更高意志的向往让人沸腾,这意志是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的,并可以描述为一种“神”意志,深邃无尽日月星河和浩瀚澎湃的汪洋大海,雄浑的历史,伟岸的精神,万物至高的意志在对个体意志的征服中产生崇高,可以说崇高是与反渺小一切有关的事,人的超凡意志以及人以外的高于人的强力意志都是崇高的对象,古希腊悲剧就是人类自己对无限高的意志即“神”意志的无止境追逐的过程,这追求的路上充满苦难和哀伤,在人的意志达到最大化时,竟还有比人的意志更高的“神”意志的主宰力,所以人最后还是失败了,但这并不影响他渴望“神”意志的执着信念,个人被高出自身意志的“神”的意志征服的过程也就是他失败的过程,这过程震撼了芸芸众生,人的意志就这样无限接近于神的意志,而完全进入神,与“神”意志融合的渴望就体现为一种被征服欲望,崇高美就来自于被征服崇拜。个人意志的覆灭,进而融入“神”意志,带来了崇高美。康德所说的星空以及心中的道德律分别代表了至高的“神”意志和超凡的人意志,它们都至真至善,且个人只有无限接近这两种意志,以被征服者的姿态仰望它们,由此产生的崇高美是对崇高的对至真至善的一种沉醉,一种赞叹,一种史诗般的对比个人类意志更宽广的更神秘的意志的崇拜由然而生。
  对“神”意志崇拜而产生崇高美的经典具体表现在狮子王的一段台词上:
  辛巴,你看,阳光所照到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国土。一个国王的统治, 就跟太阳的起落是相同的。总有一天,太阳将会跟我一样慢慢下沉。并且在你当国王的时候也一同上升。
  这一切都是我的吗?
  所有的一切。
  阳光能照到的所有的东西?那有阴影的地方呢?
  那在我们的国度之外。你绝不可以去哪个地方。
  我以为国王可以随心所欲。
  你错了,国王也不能够凡事随心所欲啊。
  不能吗?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有他存在的价值。身为国王,你不但要了解,还要去尊重所有的生命。包括爬行的蚂蚁和跳跃的羚相关羊。
  但是爸,我们不是吃羚羊吗?
  是啊,我来跟你解释一下。我们死后,一定会成为灰烬化作土地,而土地养育小草,而羚羊依赖小草生存。所以,在这个生命圈里面,都是互相有关联的。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在微妙的平衡中生生不息。
  以上所描述的正是一种有关自然的“神”性,众生万物以他们自给自为的方式生息无尽,伴随着太阳的升落,走过自我生命的历程,终而化为世间一颗尘埃,流逝在光阴的年轮里,将个体意志融入的万物的意志中去,把我的消逝当作对的自然母亲的一种慰藉。让个体的生命在自身以外的生命中继续延续,在太阳在次升起的新的世界里,将是另一个我永恒生存的美好开始。而自然是如此饱含深沉与奥秘,它是一个高于个体的永恒伟岸的寓言,是一种超越个体精神的意志,大地山河,万物都在它的怀抱里,成为渺小的一部分,用它赋予的意志生存,面对着它的精深与博大的意志,个体生命怎能不产生融入其中的渴望,一种对自然的至高意志产生的崇拜打动了人们,崇高美充斥在人们无尽的感叹与沉醉中。
  而人类对自身的超意志的崇拜表现为:高尚的道德,不屈的意志,对生命里的悲剧的对抗,对无知蒙昧,压迫歧视的反抗,对光明与美得追求。一切伟人们和英雄们毕生所追求的事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超意志行为,他们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精神上的磨难去接近“神”意志,去达到意志的不朽,,其精神的至善至美与意志的强健令人惊叹,从而产生崇高美。

cindyycm : 2014-02-23#9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93 。舞出我人生

  舞出我人生( 比利?艾略特 )


  本片是曾经成功执导过影片<朗读者>的导演史帝芬?戴德利的另一部得意之作.这位导演影片产量不多,然而每一部新作问世都会带给观众们惊喜和新意.故事的背景时间设置在1984年英国爆发的矿工大罢工热潮的这段时期.男孩比利?艾略特(杰米?贝尔饰演,这男孩与克里斯汀?贝尔小时候的样子相似度有百之八十,因为在看了克里斯汀童年的影片<太阳帝国>后,让我突然将二者的模样相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而且二人都姓”贝尔”,又同是英国人.真是巧合!)这部影片与<中央舞台>题材相近,都是讲述年青人追求芭蕾舞之梦的故事.但是前者将孩子们追求艺术梦想所经过的波折与艰辛奋斗过程设置在进入芭蕾舞学院之后培训的种种经历,他们的家庭无论在经济还是物质上都是全力支持与配合,这些孩子们毫无后顾之忧,只要在训练上付出全部的心力就可以;而<舞动人生>则设置在男孩比利实现艺术追求时所面临的来自家庭、社会环境和经济窘迫等等困难重重的前期准备时期的各种人生经历。所以,在故事背景与人物心理刻画等方面后者绝对比前者具有更多的可观赏性,相对于前者故事的内容更加丰满也易感动观众,引起共鸣。片中,男孩比利遇到了一生中的第一位启蒙恩师,威尔金森夫人,恩师开启了他隐藏在体内的舞蹈天赋,激活了他爆发力十足的舞蹈因子。在威尔金森夫人秘密不为人知的全力调教与指导下,比利迅速迷上了芭蕾舞,更迷上了跳舞时身体所得到那种释放的快感。这个男孩的家庭并没有让他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以至于在影片的三分之二段,比利面对英国皇家芭蕾学院主考官们的提问:你在跳舞的时候,有什么感受?紧张的他,用干燥生涩的声音说:我不知道。直到最后一刻,鼓起勇气的他才说:“觉得很好,有一点僵硬,但只要一跳舞,我就会忘记全部事情,一切都消失了,感觉身体在改变,有一把火在里面,我象一只鸟一样在飞翔。”比利无法过多描述对芭蕾舞的热爱与痴迷,尚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中。但是他已经开始追求在跳舞时所得到的那种精神愉悦与心灵上的充实所带来的美妙感受,那么只要有适时的人生机遇与正规的专业训练,相信他离迈向艺术舞台的距离会越来越近。

  导演史蒂芬?道瑞的处女作《比利?艾略特》则是一部典型的英国小品。导演对少年心理的细腻而精彩的刻画,对父子间感情的真挚描写,也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描写青春的影片中不可多得的又一佳作。而史蒂芬?道瑞继2000年的这部处女作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在2002年又执导了多位明星参与的《时时刻刻》,这部优秀的刻画女性心理的影片,也把尼可尔?基德曼送上了奥斯卡影后的宝座。导演的深厚功力在这两部作品中一览无余。

  11岁的小男孩比利?艾略特,是一位煤矿工人的儿子,从小就和他的父亲、兄长生活在英国的北部小镇。幼年丧母,父亲脾气暴躁,哥哥态度专横,老祖母体弱多病还需要他的照顾。就是这样一个家庭,父亲和哥哥还面临着失去工作危险。导演将背景安排的是1984年的英国煤矿工人大罢工,矿工们为了生计选择同政府对峙,比利的哥哥和父亲也是其中的积极分子之一,虽然在长期的对峙过程中已经陆续有人退出罢工队伍回到工作之中,因为抗争也是要建立在能够活下去的基础之上的。

  于是我们也可以看出,父亲是爱比利的,哥哥也同样是爱比利的,可在如此窘迫的生活压力之下,在失去母性关怀的家庭环境之下。这种原本温暖的爱被深深的压制到了每个人的心底,而简单粗暴的威吓和训斥却成了家常便饭。当一个家庭中必须的一员缺失的时候,整个家庭就会因此而失衡,不管是心理方面还是实质方面。而比利因此而缺少的,正是那份温柔的母性关怀。

  比利在父亲的安排下,每周上拳击训练课程。这种直接的暴力运动他并不喜欢,而身边的一群练习芭蕾舞的“小天鹅”们却引起了他的好奇和注意。几次反复之后,他终于瞒着父亲开始了的芭蕾之旅。可以说,小比利邂逅芭蕾舞是一种本质上的吸引,芭蕾舞优雅而纤细的表现方式像母亲的呵护一样每每触动着他内心的敏感柔弱之处,而舞蹈热烈欢快的节奏又恰好同他躁动的青春心情相吻合,他可以通过热烈的舞蹈来宣泄,来追寻。更重要的一点是,教授芭蕾舞的老师威尔金森夫人,慧眼视珠看到了比利身上的非凡潜质,也正是在这位伯乐的坚持培养之下,比利才能踏上自己舞动的人生旅途。

  2001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三项提名
  最佳导演
  最佳女配角
  最佳原著剧本
  2001年英国奥斯卡金像奖三项提名
  最佳影片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配角
  第58届金球奖二项提名
  戏剧类最佳影片
  最佳女配角
  2001年美国演员工会四项提名
  最佳影片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配角
  演员整体表现
  2001年法国凯萨电影大奖

  导演 Director:
  史蒂芬·戴德利 Stephen Daldry
  编剧 Writer:
  李·霍尔 Lee Hall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杰米·贝尔 Jamie Bell ....Billy Elliot
  朱丽·沃特斯 Julie Walters ....Mrs. Wilkinson
  杰米·德拉文 Jamie Draven ....Tony Elliot
  卡瑞·刘易斯 Gary Lewis ....Dad (Jackie Elliot)
  马修·托马斯 Matthew Thomas ....Simon
  帕特里克·麦拉海德 Patrick Malahide ....Principal
  李·威廉姆斯

cindyycm : 2014-02-23#10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94 。国王的演讲


  在《国》里的表演则是进入一种境界了。在形体姿态上,很容易注意到国王总是稍稍地斜偏着头,不管这是否在还原真实,但这个形体动作很容易让观众体会到国王口吃给他造成的困难,在他纠结于无法用言语表达愤怒时更让人感觉到他颈部肌肉的紧绷,此外国王那稍显自闭的心理也在这个姿态上有所体现。整个剧看下来,感觉他对艾伯特的演绎显得递进而有层次,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艾伯特要继承王位身前依旧有父亲和兄长,此时的他更多地是为口吃的造成的不便感到万般无奈,艾伯特的心情近似于一个普通病人的心情,科林费斯很好地表现了这种焦虑又无奈的心情,在与医生初会面时,他颤抖的双手和游移不定的眼神似是要把医治他的所有可能性屏蔽开去。我们为这个国王的境遇感到可怜,在科林费斯恰如其分的内敛中,我们眼中凡人的国王开始渐渐丰满起来,他有些偏执,有些怪脾气,有些自闭和自卑,但不失是一个善良而敢于担当的人。科林斯朴实中见功力的表演让我们拉近了与国王的心理距离,也为后半段的表演做好了铺垫。影片的后半部,表演的难度陡增,因为此时的艾伯特的困惑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口吃了,因为他的声音将传递一个国家的信心和力量,他将面临着疾病和责任的双重重压,所以艾伯特的情绪转变更为频繁和剧烈。由于前面的表演已经增强了观众对国王凡人一面的情感认同,科林费斯在表演中更为用力,无论是大悲或是大喜,可以尽情挥洒,甚至突破原有的拘谨添加一些俏皮的成分,直到到最后的演讲中与剧情一道走向高潮。


  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杰弗里拉什,我尤其喜欢他扮演的医生在演讲结束后慢悠悠地晃到国王身后,想要踮起脚尖来看看国王面前欢呼的人群。编剧在剧本里特意突出了医生想要成就某事的心情,这与国王初期的不自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有些角色错位的感觉,影片后这个小小的细节似是无关紧要,却是大大的点睛之笔。


  若你曾是一个害羞,自卑,胆小,拘束,不善与人交流的人,我想,当你看完这部电影,你一定会泪流满面。无论是你是不是摆脱了这种状态,你至少会对自己这一路走来做一个唏嘘不已的回忆。这是这部电影的厉害的点,它不声不响地触动了你的心神,它温柔地打开了你回忆的大门,若你真的与王子遇到过相同的心理处境的话。
  王子是一个很自卑的人。在广泛的意义上,自卑就代表可悲的弱小,进一步,那就是幼稚。对于正常人来说,自卑的人的一切都是‘有病’。越是与这些所谓的‘正常’接触,自卑的心态越甚。所以他们果断选择了沉默。而沉默久了,就成为一种障碍。
  所有的,认为自卑是一种病的人都是无知的,肤浅的,可悲的是,自卑者最终不能责怪他们。因为他们没有直接制造‘自卑’,却又都是‘自卑’的源泉。
  ‘自卑’从何而来?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所有自卑都是后天造成的。
  自卑说到底是因为王子的纯良,温柔,聪颖,认真与责任感。因为他纯良,所以他不愿意任性地去为难别人;因为他温柔,所以他不愿意肆意地去伤害别人;因为他聪颖,所以他懂得所有自己能做的与不能做的;因为他认真,所以他不愿意让任何人失望;因为他富有责任感,所以他希望自己变得更优秀。
  于是,他在面对众人的时候,贵为王子,他既不能让自己和家族掉价,又不愿用自己的脾气和任性去刺伤别人从而保护自己,所以发挥不出身为一个王室2的特质。种种矛盾集于一时,最初的表现是沉默地害羞,年纪渐长,表现出的就是不协调的紧张,对犯错的过于恐惧与焦虑,再后来,就是口吃。抑或,这些因素不分先后的同时出现,那便更糟糕。
  自卑是就是王子的这些特点的未进化杂糅不清的混沌状态。
  他对医生感到愤怒是因为他对客服自己这些因素太认真,他的头脑又清晰的告诉他自己做这些傻逼的事情是根本治不好自己,所以他愤怒了。
  他对王位感到自卑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得到过父亲的首肯所以认真的以为自己还不够。
  他对哥哥感到不服是因为他的聪颖告诉他他哥就是个二世祖根本没有资格继承王位但是他的温柔又一次次包容着这个事实。
  这样的一个人,在他幼稚的时候,确实是非常幼稚的。可能所有能力都会因为他的自卑得不到彰显。但是,也只有这样的人,最终才能凌驾于一切之上,成为圣人,人中之人。
  因为他具备了王的潜质。一个王者,并不是一个极度聪慧的人,但是他必须是一个极度清澈的人。一个人清澈了,就会懂得自己真正的责任,就会真正的旁骛则殆,就能做到圣人不仁。

  为什么老国王最后一句话是对自己从未称赞过一次的儿子的盛赞。那是因为他明白他的本质并不是像他的表现那样,作为一个成功的国王,他太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继任了。
  而他明白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会自卑,他知道,一旦儿子转过来一个弯,他就会比任何人都强。
  王子虽然是个自卑的人,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变强。他一直都在努力地成为自己渴望成为的那种人,也许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是他却从没有放弃过。那些嘲笑与失望成了他往前走下去的最强的助推。
  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成就,而是累积。当累积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么手指一点,就成了金。尼采说:“任何没有杀死我的,都会让我变得更强大”我对此深以为然。当王子不断前进,拨云见日的时候,所有人才发现自己错的一塌糊涂。而那些相信懂的人则会心一笑。
  这种变强并不浮夸,更不浮躁。不会让人反感只会让人敬服。它一如和叙阳光,温暖但不刺眼。因为他比任何都清楚自己的不足,他一开始用时间与付出来逃避它,最后,他坦然面对它。这种坦然在他内心的温柔的诠释下让人舒服。而他的优点届时将会成为威严与荣光。

  我看着最后王子与他唯一的‘朋友’共同完成演讲时,我竟忍不住泪流满面。“犯错误不可怕。”我想起,我这一路走来,孑然一身,从未得到过任何人(包括我的父亲)的鼓励与首肯,也没有人告诉我这句话,我身边也没有任何的这样的朋友,就这么一路含着愤怒,委屈,走过来,最后也和王子一样坦然地说出:
  “这才是我。”
  从自卑到自信,这一路上的艰难与折磨,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我想,大家都以《国王的演讲》,共勉吧。

  导演 Director:
  汤姆·霍伯 Tom Hooper
  编剧 Writer:
  大卫·塞德勒 David Seidler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科林·费斯 Colin Firth ....King George VI
  杰弗里·拉什 Geoffrey Rush ....Lionel Logue
  海伦娜·伯翰·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Queen Elizabeth
  迈克尔·刚本 Michael Gambon ....King George V
  盖·皮尔斯 Guy Pearce ....King Edward VIII
  德里克·雅各比 Derek Jacobi ....Archbishop Cosmo Lang
  罗伯特·波特尔 Robert Portal ....Equerry
  理查德·迪克逊

cindyycm : 2014-02-23#101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95 。《燃情岁月》


  有些人一直在变,有些人永远不变;有些人一定要讨人喜欢,有些人只活给自己看。

  几个男人的一生,有的在年少时就逝去,永葆青春,有的慢慢老去。电影中最动人的一幕是崔斯汀第二次远行归来,中风瘫痪的父亲跌跌撞撞地走出房门,已经无法言语的他用粉笔在挂在自己脖子上的小黑板上艰难地写下两个单词:"Am happy"。

  燃情的岁月,有人读出了悲凉,有人读出了不羁,有人读出了孤独,也有人读出了岁月如歌。


  《燃情岁月》,一幅波澜壮阔的美国西部画卷;一部经典的唯美派电影;充满着温情和阳刚之气的经典之作;恍如隔世的成人童话;记录西部风光的伟大史诗;富有创新求变的“独立电影”精神. 广袤粗犷的原始荒野、浑然天成的宏伟乐章、真挚无畏的勇敢执着,这一切共同演绎了一段激动人心的“燃情岁月”。它是凄美、哀婉的爱情悲剧,是波澜壮阔的美国西部画卷,更是一个自然之子的传奇。围绕情感救赎,讲述了人类与自然的神秘关系,爱情与生活的矛盾,战争与和平的永恒争论,血缘与社会的冲突与回归,着力刻画父子情、手足情、朋友情、以及爱情。它以博大的胸怀、精深的意境与高超的技法,谱写出一曲人性化的完美史诗。它没有金戈铁马却有超然气魄,没有刀枪不入但有血有肉,没有肝胆义气但更有情真意切!它所表现的精神境界能引发世界性的共鸣与普遍认同,是难得的弘扬世间真情、天人合一的优秀作品。
  浓厚的乡土气息,优美得像缕缕清泉,时刻荡漾着情亲的温馨,燃情岁月的音乐实实在在把人带入那流淌着的情感世界之中.再加上主要人物的旁白缓缓推动着情节,加上摄影师天马行空般的手法以及性感男神布拉德·皮特商标般的不羁眼神,整部片于像极了一部优美的抒情散文。

  导演 Director:
  爱德华·兹威克 Edward Zwick

  演员 Actor:
  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二儿子特里斯坦 Tristan Ludlow
  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威廉上校 Col. William Ludlow
  艾丹·奎因 Aidan Quinn ....大儿子艾尔弗莱德

  朱莉娅·奥蒙德
  亨利·托马斯
  卡琳娜·隆巴德
  高登·图托西斯

cindyycm : 2014-02-23#10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96 大河之恋


  《大河之恋》是著名导演罗伯特-雷德福于1992年拍摄的影片。该影片放映后收到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该片曾获得当年度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编剧和最佳音乐的提名,最后捧得最佳摄影奖。
  该影片的画面沉浸在瑰丽山河景致中,人物在大山大水中缓缓流动,有着一种震人心魄的美,美得像一幅流动的山河风景画。《大河恋》中所追求的这种自然风光的美已经可以让我们完全沉浸于其中,只是一心地沉醉于摄影师营造的美丽。与好莱坞那些情节跌宕起伏、惊险不断的好莱坞大片相比,《大河恋》让那样一条看似普通而平凡的河贯穿所有的一切记忆,所有的人、事、物、景都淡淡的融入到我们的心灵深处,一切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接近生活。这就是一份理解,是一种享受。
  诺曼和保罗两兄弟和他们的父母一起住在蒙大拿河畔。他们的父亲是位个性坚毅牧师。除了教育两弟兄圣经的真理以外,尚且传授他们蝇钓的技术,体验上帝所造大自然的生命规律。在父亲同样信念地谆谆教导之下,诺曼和保罗虽然相亲相爱但是在处理问题上却迥然不同。如果用“做得对”来形容诺曼那弟弟保罗应该用“做得美”来形容。诺曼从小就听话受教,在父亲严格的指导之下,写出一手精简清晰的好文章,长大之后,成为芝加哥大学文学教授。保罗却从小叛逆成性,豪放不羁且热爱钓鱼与赌博,长大以新闻记者为业,后来因赌债纠纷而死于非命。
  《大河恋》的导演罗伯特-雷德福为自己的电影事业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部影片将浓郁的父爱通过父子三人的钓鱼场景表现的淋漓尽致。父亲在教儿子们钓鱼的同时也是在教他们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如何在这条蒙大拿的大河里与上帝接触。他的父亲在影片最后的一次讲道中说:“那些让我们困绕让我们无法理解的人,我们仍然要去爱他们。我们应该完完全全地爱他们,虽然我们并不能完完全全地理解他们。
  其中有句让人刻骨铭心的话:大河的每一快石头下面都有神的留言。导演正是用这些平淡却不平凡的生活场景向观众展示了大河的魅力:春日生机蓬勃的河岸,炎炎夏日下那奔流不息的河水。然而在这些看似精美的画面中却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尖锐的矛盾,这其中有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物之间的矛盾人物内
  心隐藏的性格纠葛。无疑矛盾的中心是弟弟保罗的叛逆性格。在影片中,保罗从没有表现出他的追求,似乎他只是一个爱好钓鱼的酒鬼加赌徒。只是在最后一次和家人的钓鱼中他的个性才变的有些明朗化,他用自己的勇气加才智使自己的成为了一个奇迹,这也间接的铸造了保罗短暂一生的传奇。
  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也是一幅流动的画,更是一篇抒情的散文,是一篇淡入心灵的记录父子情的散文。
  人生就像一条大河,有的河是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有的河是水流湍急、暗礁密布,但不管怎样,最终河流入海。生命中的每一步都如挥出的一杆鱼线,有时有收获,有时没收获;有时收获大,有时收获小。其实收获是大或小,都不用去在意,永远都不要预见什么。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河,从各自的生命中流过。
  “人生不是艺术,那一刻永远不能停留”是该影片中一句引人深思的台词。艺术家的气质是叛逆的而人生是平淡的;人生许多时候不是在某一刻多么精彩,而是要少出失误。人生许多时候是一种平淡的传承,从父辈到子代。诺曼和保罗两个人命运的对比,便是对这种道理的深刻阐述。
  老保罗在他的最后一次传教中说:“事实上我们甚至很少帮助我们的亲人,不是我们不知道怎样去帮,只是我们所给予的并不一定是别人需要的,但我们要知道,我们仍可以去爱他们,在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完全的去爱。"是的,对于深爱着的人,我们所给予的常常不是他们所需要的,但我们还是义无返顾的爱着他们。这也许就是爱的真谛。

  故乡的大河,生命中的大河,缓缓流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特别喜欢父子三人沐浴在阳光下伫立水中挥动鱼竿的场景,光影中飘逸的鱼线伴随着咻咻的鞭打声,让人沉醉,不愧是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作品,相信看过的人都会爱上那条大河。

  导演 Director:
  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演员 Actor:
  克莱格·谢佛 Craig Sheffer ....Norman Maclean
  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Paul Maclean
  汤姆·斯凯里特 Tom Skerritt ....Rev. Maclean
  布兰达·布莱斯 Brenda Blethyn ....Mrs. Maclean
  艾米丽·劳伊德 Emily Lloyd ....Jessie Burns
  迈克尔·库立兹 Michael Cudlitz ....Chub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Joseph Gordon-Levitt ....Young Norman
  罗伯特·雷德福

cindyycm : 2014-02-23#10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97 。 《桂河大桥》

  和孩子一起看这样的片子就是享受。战争历史永远是儿子的最爱。
  这部影片被称为50年代最雄伟的战争片,并凭借近乎完美的制作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男主角、导演、编剧、剪辑、配乐等七项大奖。其中,英军上校尼尔森的扮演者,英国明星亚历克?吉尼斯则因其在该片中的出色表演荣登当年奥斯卡影帝宝座。
  这部影片的制作人员和角色的选取都是几经波折,先是原定的导演最佳人选霍华德.霍克斯拒绝执导这部影片。因为他认为这部影片和他两年前拍摄的《法老之国》都是叫好不叫座的影片,能够受到影评人的赞赏,但却很难将观众吸引进电影院,从而难以获得票房,这在商业第一位的好莱坞自然是不行的,他的《法老之国》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境。随后就是制片人原定扮演希尔斯的加里?格兰特因为档期原因而无法出演,最后寻找威廉?霍尔登顶上了这个角色。
  在影片的开头部分,被俘的英国军人衣衫褴褛,却排着整齐的队伍用口哨吹出的曲子风靡一时。这首曲子叫做《波基上校进行曲》,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首曲子在1914年便由约翰?奥尔福特(Kenneth John Alford)作出。但直到40多年后才被大家所熟知,而《桂河大桥》变成了这首曲子的代名词,所以在这首曲子风靡的时候也被称为《桂河大桥进行曲》。《波基上校进行曲》原本是一首管弦协奏曲,在这部片中被选编为用口哨和管弦混合奏出,效果之好出乎意料,结果在此后的所有版本中这首曲子都采用口哨音来演奏。
  而在当年的奥斯卡奖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冷战思维作怪。这部影片的获得了最佳编剧奖,但奖项只颁给了《桂河大桥》的原作者——法国人彼埃尔布尔,但他甚至不会说英语更谈不上对剧本进行多么大的改编了。而对本片剧本贡献最大的两个编剧麦克尔威尔逊和卡尔弗曼却压根没有被提到,理由是他们因为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而被丢进了电影圈的黑名单,不得不说这是奥斯卡奖的遗憾。

cindyycm : 2014-02-23#10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98 。阿波罗13号


  影片是在阿波罗13号发射25周年之际拍摄的,完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阿波罗13号的发射是航空史上的一次灾难,几乎导致三名宇航员命丧太空;但同时它也是一次奇迹,三名宇航员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在地面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成功地返回了地球。《阿波罗13号》以大量的篇幅为我们展示了一次宇航员回家的旅程,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漫长的回家旅程。尽管这是一个早已经知道了结局的故事,尽管影片中出现了大量令人感到陌生的航空术语,但我们依然愿意像35年前守侯在电视机、收音机旁边的人们一样,替他们紧张、为他们祈祷、为他们祝福,我们依然愿意在早已经知晓的结局来临的时候,和影片中所有的人一起激动不已。
  阿波罗13号取材自当事人的回忆录《与月球失之交臂》,好莱坞金牌导演罗恩·霍华德(曾拍摄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成功地将这一真实历史事件搬上银幕。演技派明星汤姆·汉克斯、凯文·培根、比尔·帕克森、加里·辛尼斯以及埃德·哈里斯共同演绎了这个由一次“常规”太空飞行引发的惊险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悬疑迭起。汤姆·汉克斯也因此片再度获得影帝提名。

  美国影评家一致公认:1995年奥斯卡奖的最大不公是《理智与情感》和《阿波罗13号》未得最佳导演提名。好大喜功是好莱坞的专长,李安和霍华德没有调动千军万马,他们的功绩便被同行的快速扫描忽略不计了。
  《阿波罗13号》的高难度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是个真实故事,情节和结局在美国无人不晓,如何营造戏剧悬念?第二,故事涉及大量科技信息,对外行来说犹如天书,如何避免为冒充内行而卖弄高科技语汇?
  影片讲述奥德赛宇宙飞船在接近月球时,其中一个氧气罐爆炸,造成电路失灵。三名宇航员不得不关闭宇航船,放弃登陆计划,躲进月球探险机。而月球探险机并不具有宇航船的功能,接踵而至的麻烦有:电脑调试、导航困难、空中缺热、返回地球时进入大气层很可能因摩擦而烧毁。
  正如《辛德勒的名单》中惊心动魄的场面是那台老式打字机急速打出的名单,《阿波罗13号》呈现的英雄行为包括使用计算尺。身穿斗篷漫天飞、特异功能浑身使的英雄不难塑造,而长得既不像健美运动员、又不像模特儿的英雄,而且讲话不用形容词、不用成语,那才叫真本事。
  本片根据杰姆·拉威尔的自传改编,在追求真实性方面达到新的高度。影片并没有脱离好莱坞戏剧的三幕式结构,但叙事流畅,细节丰富而不琐碎,对白真实但不晦涩。据说每句地对空交流的台词都经过人物原型及太空署专家的确认,以保证是地道的宇航员用词。部分太空镜头更是通过太空署航天器速降以模拟失重来拍摄,是百分之百的真实。
  演员的表演使本片如虎添翼。擅长表现普通人坚韧不拔精神的汉克斯,塑造了一个从微观上迥异于阿甘或艾滋病患者的全新角色。他的表演有节制、有层次,使写实派表演登峰造极。没有人能将“休斯顿,我们出了点问题”这样一句台词处理得如此让人揪心--在不提高音量和频率的情况下。
  其他演员的表演也极为出色,尤其是加里·西尼斯饰演的地面人员(他本应参加这次飞行,因怀疑得了麻疹而被迫放弃),还有凯瑟琳·昆兰饰演的拉威尔妻。在天分不足的演员手里,那是一个只需单一表情的角色,而昆兰为“忧心忡忡”一词赋予了罕见的凝重和厚度,靠的不是台词,而是眼神和形体动作。
  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阿波罗13号》以微调的方式和克制的姿态,精心处理从编剧到表演的每一个细微末节,为我们再现了发自灵魂深处的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影片。



  导演 Director:
  朗·霍华德 Ron Howard
  编剧 Writer:
  Jim Lovell ....(book "Lost Moon") &
  Jeffrey Kluger ....(book "Lost Moon")
  William Broyles Jr. ....(screenplay) &
  Al Reinert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Jim Lovell
  比尔·帕克斯顿 Bill Paxton ....Fred Haise
  凯文·贝肯 Kevin Bacon ....Jack Swigert
  加里·西尼斯 Gary Sinise ....Ken Mattingly
  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Gene Kranz
  凯瑟琳·奎南 Kathleen Quinlan ....Marilyn Lovell
  Mary Kate Schellhardt ....Barbara Lovell
  Emily Ann Lloyd ....Susan Lovell
  米克·休吉斯 Miko Hughes ....Jeffrey Lovell
  Max Elliott Slade ....Jay Lovell
  Jean Speegle Howard ....Blanch Lovell
  Tracy Reiner ....Mary Haise
  David Andrews ....Pete Conrad
  Michele Little ....Jane Conrad (as Michelle Little)
  克里斯·埃里斯 Chris Ellis ....Deke Slayton
  Joe Spano ....NASA Director
  山德·贝克利 Xander Berkeley ....Henry Hurt
  马克·麦克罗 Marc McClure ....Glynn Lunney
  Ben Marley ....John Young
  克林特·霍华德 Clint Howard ....Sy Liebergot - EECOM White
  劳恩·迪恩

cindyycm : 2014-02-23#10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99 。大鱼

  大鱼

  《大鱼》是一个关于男人成长的童话。
  当一个男孩开始质疑父亲所讲述的睡前故事时,亲爱的,你开始长大了。那个叫做“成长”的程序在那一刻被一只无名的手按下开始键,开始一发不可收,一往无前地启动。当然,质疑的对象除了睡前故事,还有母亲的保护欲,父亲的权威,爱情的甜美与苦涩,生存的意义。
  如果能静下心来看看《大鱼》,它将告诉你一切关于成长问题的答案。

  每个男孩都觉得自己是条大鱼。家、学校、居住的小镇、喧嚣的都市、甚至这个不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对于他来说都不够大。他应该走出去看看,而且,这一去,是没有准备回来的。
  每个男孩都应该出去闯荡闯荡。一个人。当然,在路上交交朋友。
  哦,男孩,当然不要贪恋捷径,因为世上本无捷径可循。捷径总是充满危险和未知。但是,如果你足够勇敢,那么,走那条没有多少人走过的路吧。开拓精神对于男孩来说很重要。
  要勇敢,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记住,付出越多,收获越大。
  年轻的时候不应该停下来,即使所到达的地方那么舒适、安逸。年轻的时候如果停下来,这辈子就只能呆在这个地方,甘心吗?
  给别人一臂之力。当觉得这是一个适合朋友的机会的时候,那么,不妨把聚光灯打到他身上,他的成功不是你妒忌的种子,而是你同乐的果实。男孩,记得,即使聚光灯暂时打在别人身上,你也是永远不变的主人公。所以,别急。
  一切变化的开始,是丘比特一不小心射中了男孩的心脏。哦,花心的男孩,不许说花心是男人的天性。人一辈子只有一次怦然心动的感觉。在那一刻,那一点,你知道,就是她。就是她。只有你知道。
  追逐爱情的时候总是甜蜜而苦涩。也许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也许不能一蹴而就。爱情需要等待,需要激情的沉淀。对爱情的执着与专一能支撑你穿越时间与空间。你知道,童话的结局,公主与王子总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到永远。
  每个男孩都应该为真爱斗争。这是一种高贵的骑士精神。你的女孩可能已经有了别人,当然不可横刀夺爱,但是,要用行动证明,只有你才是她一辈子最正确的选择。为爱情斗争,绝不是尴尬、不理智或是丢面子的事情,每个男孩都应该有过这样血脉喷张的光荣时刻。
  当国家呼喊你的时候,不可贪恋儿女私情。但是,记得,你的生命不仅仅是国家的,还是你的爱人的。要珍惜,要从前线回来,即使那路再远再曲折。切记切记。
  在危机时刻要机智,要随机应变,要与人沟通,要建立信任。这样,一切都会化险为夷。
  当男孩把结婚戒指套在最心爱的女孩无名指上时,他开始一段新的生活。这时,他已经不能叫男孩了。嘿,你好,先生。
  每个男人都应该给心爱的姑娘买一幢漆着白色涂料的房子。属于自己的房子,然后好好经营它。因为,这个地方,叫做“家”。
  不义之财不要。即使再多。
  乐善好施,维持这个世界的美丽。
  每个男人一辈子都会有几个意外之遇。也许,同样金发,同样青春,同样美丽,更重要的是,她暗恋着你。但是,记得,她不是the one。要记得,无名指上的戒指,一戴上,就应该是一辈子。学会拒绝,学会婉谢,学会有担当。你已经不是男孩。
  然后,当男人有了自己的宝贝,记得,爸爸不是每天板着脸孔说教,还要在睡前给他讲个好听的故事,有巨人,有巫婆,有奇妙的探险,有美满的结局。然后,男孩的故事重头写起。每个男孩的人生都从童话开始,不是么?

  男孩,从质疑童话开始成长,从学会讲童话开始成熟。
  我好喜欢影片的最后,爱德华·布鲁,这个讲了一辈子童话故事的男孩,沉沉睡去,永远睡去。慢慢沉入水底,化作一条大鱼。他回到了他来的地方。他人生旅途上虽有的朋友,知己,还有他的家人,爱人都站在岸边目送他。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图画。每个灵魂离开的时候都会看到这样美丽的画面就好了。
  小爱德华真的从巫婆的玻璃眼球里看到自己临死之时的场景了么?Well, who knows?反正,已经不重要了,不是么。

  人生不像童话。人生不像童话吗。
  《大鱼》是一个关于男人成长的童话。《大鱼》是一个关于所有人成长的童话。

cindyycm : 2014-02-23#10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一、关于人生的态度:“我快乐,所以我富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决定了生活的质量。虽然爱德华·布鲁姆是个很不起眼的小人物,但他野心勃勃,对我未来充满了幻想,并不断的付诸行动,应该说奋斗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有时甚至要忍受极度的痛苦,但这个乐观的年轻人并没有把这些看成是苦难,而是把它们想象成童话世界里的一些充满奇幻的愉悦经历,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经历过各种不同类型的事情,他都以童话般率真积极的心情去面对与处理。因此他的一生充满了童话,充满了魔幻的经历,他永远生活在童话般快乐的心境中;他也愿意用他这样乐观的心境去影响周围的人,他的朋友,他的家人。虽然这看起来未免有些阿Q精神,但事实上这样做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一个孤军奋战的年轻人在确定了目标的前提下有了不惧艰险的精神,比如爱德华坚信自己是不应该随随变变死掉的,这种类似天真的想法却执着的引导着他度过种种危难。最后他得到了他想过上的生活,与心爱的女人生活在了一起,有了美满的家庭(虽然儿子对他不很理解,但那也是剧情发展的需要),可能在一些人眼力,爱德华最后也是个普通人,没有大富大贵,但公平的讲,一个出身小乡村的一无所有的年轻人,能打拼到中产阶级已经实属不易,更重要的是,爱德华的人格魅力已经深深感染了每一个人,他的朋友喜欢他爱戴他是因为他乐观的性格使人感到轻松,他的真诚使人感到友善,所以他讲的故事到底有多真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好人,大家喜欢的人,有如此好的人缘难道不也是一种财富吗?
  同时我们从爱德华的人生态度中也能得出另一种启示,那就是快乐未必要等到成功以后,奋斗的过程远比结果时间长,而什么算是成功也因时而易,因为人总是有更高目标的,所以,一个成功人事的观点非常有道理,那就是“我快乐,所以我富有,而不是我富有了才快乐”。这也正是爱德华的写照,即使是在艰难甚至凄惨的马戏团的生活中他依然能展现出非常纯真的、孩子般的笑容来,难得啊、可敬啊。因此,我们看完电影后应该好好想一下,我们是不是经常抱怨生活的枯燥与平淡,想努力而遇到很多的不公平等等,其实我们不要在意你过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重要的是你对待生活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多好啊!
  二、关于好男人:“好男人不会让心爱的女人受一点点伤”。爱德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男人,简直就是男人的榜样,他勇敢、真诚、热心、顽强、自信,对爱情更是坚贞不移,堪称典范。自从他疯狂的爱上桑德拉并如愿和她结婚之后,这种热情就没有减弱过,不论是身处何处他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妻子身边,不辞辛苦的工作也是为了让妻子让以后的家庭过的更好,他对待的爱情态度一如对待人生,充满了童心,过的就象童话里王子和公主一样,在一起就永远不会分离,即使他要去很多地方遇到很多人,因此在面对已经长成少女的暗恋他的小女孩时,他才会果断的说不。其实这个比他小10岁的小姑娘也是非常美丽非常爱他的,爱德华在面对一份同样真诚同样美好的感情而没有放弃自己的诺言,没有背叛他的爱情他的妻子,可以说他真的是一个好男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好男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坚贞得到的是几十年的相嚅以沫,以及完美的家庭,影片中有一段很感人的镜头,已是垂暮之年的爱德华和桑德拉,在水里紧紧相拥,他们的爱情是完美的,所以即使是其中一个即将离开也不会枯竭。
  三、关于处事之道:影片中讲了很多的故事,看上去个个都荒诞不经,其实都很有寓意。巨人的故事说明我们应该对周围的非正常人多些关怀和理解,外表可怕的他们也许更希望被社交所接纳;幽灵镇的故事说明在一个可能是上帝统辖下最优秀的社区不愁吃穿、宁静欢畅、与世无争。但如果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就应该毅然离开,踏上自己奋斗的征途,哪怕它是充满了艰险的道路。我需要奋斗,需要证明自己,这一切必须发生在我还没老之前。而幽灵镇后来面临崩溃更是足以证明人类绝不能停止对生活的追求;遇到连体姐妹花的故事说明你的真诚有时可能会感动原本是敌对的人,甚至会来帮助你等等等等,我相信如果你看了影片会比我发现更多。
  四、关于“大鱼”:我们都应该是那条大鱼。影片的开始,一条大鱼游荡在水中,前面是无数的诱饵和鱼钩,这时话外音响起:有些鱼天生就不会被钓到。鱼其实就是人,综观整个片子,其实就是一部小人物的奋斗史,只要你胸怀大志,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并努力行动,你就可以抛开所有的私心杂念来完善充实自己,象那条大鱼一样自由遨游,不会被普通的诱饵吸引,不会被一点点小利所断送,用自己已知的所有时光享受生命带来的快乐。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都应该成为一条“大鱼”。


  导演 Director:
  蒂姆·波顿 Tim Burton
  编剧 Writer:
  丹尼尔·华莱士 Daniel Wallace ....(novel "Big Fish: A Novel of Mythic Proportions")
  约翰·奥古斯特 John August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Ed Bloom - Younger
  阿尔伯特·芬尼 Albert Finney ....Ed Bloom - Older
  杰西卡·兰格 Jessica Lange ....Sandra Bloom - Older
  比利·克鲁德普 Billy Crudup ....Will Bloom
  海伦娜·伯翰·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Jenny - Younger & Older / The Witch
  艾莉森·洛曼 Alison Lohman ....Sandra Bloom - Younger
  罗伯特·吉尔劳姆 Robert Guillaume ....Dr. Bennett - Older
  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 ....Josephine
  米西·派勒 Missi Pyle ....Mildred
  史蒂夫·布西密 Steve Buscemi ....Norther Winslow
  丹尼·德维托 Danny DeVito ....Amos Calloway
  麦莉·赛勒斯 Miley Cyrus ....Ruthie - Age 8 (as Destiny Cyrus)
  丹尼尔·华莱士 Daniel Wallace ....Econ Professor
  马修·麦克格罗里

cindyycm : 2014-02-23#10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00 。黑鹰坠落

  本片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93年10月3日,地点是在政局动荡的非洲国家索马里的首都:摩加迪沙。由美国陆军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部队的120名特种精英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受命深入摩加迪沙完成双重使命:为当地群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捉拿索马里军事政府的两名高级将领。

  意外发生了,由于准备不足和情报错误,美军陷入了包围。更遭的是,两架运送美军的黑鹰直升机被索马里军队击落,一场原本计划1小时完成的秘密任务衍生成战争事件。其中一架黑鹰上的全部官兵当场死亡,另一架黑鹰的驾驶员陷入索马里军队控制区。被隔绝在摩加迪沙街头的美军一方面焦急地等待救援部队,一方面又要想办法解救黑鹰上的队友。

  黑夜渐渐降临。在充满敌意的城市中,这一小队美军仿佛风雨飘摇中的孤舟,随时会遭遇灭顶之灾。数量不到百人的美军突击队必须对抗5000名以上索马里军人的猛烈攻击,在人数和火力相差50倍的紧张情势下,一场无可避免的战役展开。他们与索马里军队发生了激战,结果美军有18人阵亡,73人受伤,索马里军队有上百人阵亡。堆积如山的弹壳洒落在战场上。
  经验丰富的三角洲部队老兵和年轻的游骑兵部队官兵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弥补了彼此之间的隔阂,领悟到战友之间生死之交的兄弟情谊,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摩加迪沙之战是美国自越南战争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地面战争,伤亡也最惨重。美军增员前往救援,并坚持“无论生死,所有弟兄都要回来,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同胞”。


  影片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但除了错误的战争,还能表现什么呢?导演只好告诉观众我们不能留下同胞,因为他们会被俘虏,会受到非人的待遇。多么可笑,美国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他们的命比什么都重要,可看看片尾的字幕,在摩加迪沙街头的战争中美军死亡18人,敌军游击队死亡1000多人,多具有讽刺意义。难道这些被称为暴民的人就应该送死吗、难道他们就没有亲人?美国受过军事训练的特种部队们射杀这些业余游击队时,难道就没有想过他们的生命。当然,战争是残酷的,你不杀他,自己就会死亡。影片中唯一表现游击队亲情的地方恰恰是最感人的。一个美国士兵落单躲在平民的住宅里,他已被包围。当他从后门出去时脚下打滑摔倒在地,正是摔倒躲过了小孩的子弹。子弹误伤了自己人。小孩扔掉步枪扑在男人的身上嚎啕大哭,死去的男人肯定是他最至亲的人。美国兵这时没有开枪射杀小孩,他看了看,不知该怎么办,呆呆的几秒钟才择路逃跑。

  美国人拥有高科技,拥有先进的武器,拥有最精悍的特种兵,制定了机密的作战计划。派不到百人的精兵执行抓人任务,时间计划不到半小时,几个部队协同作战,空中有阿帕奇直升机支援。地面有线人,一切天衣无缝,应该是一次突袭。但从部队出发开始,行踪就被游击队所掌握。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在高地拿着砖头手机在通报消息,敌人很清晰的知道出动了多少架直升机,从开始就被动,最后还陷入了令美军头痛的巷战,怎叫行动不失败。

  过分的相信电子情报,听命于后方指挥部的调遣,完全不了解地形,怎么可能赢得作战。捍马式战车在狭窄的街道中乱穿,完全听命于空中直升机的调度,而直升机的指令又来自后方的情报中心,估计后方的情报来自于卫星或别的。但指令中断时,就只有挨打的命了。这些士兵完全没有了生存的嗅觉和机敏的经验。不知他们的特种训练都炼些什么。

  在熬过了不眠子夜后,终于在增援部队的求援下逃离了市区,回到了安全地带。真不知街道两边目的当地平民的欢呼在讽刺还是嘲笑他们,反正我是不觉得是在欢迎他们活着回来。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士兵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参军的目的,和怀疑战争的真实意义。他们只有活着回来,这才是他们要考虑的。

  谁的战争,谁在坠落,不是直升机坠落,而是美国人的所谓民主和解救的理想在坠落。士兵的理想在坠落。“你们没有谈判的权力,只有作战的义务”这时游击队对美军俘虏所说的。

  导演 Director:
  雷德利·斯科特 Ridley Scott
  编剧 Writer:
  Mark Bowden ....(book)
  Ken Nolan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乔什·哈奈特 Josh Hartnett ....SSgt. Matt Eversmann
  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Spec. John Grimes
  詹森·艾萨克 Jason Isaacs ....Capt. Mike Steele
  汤姆·塞兹摩尔 Tom Sizemore ....Lt. Col. Danny McKnight
  威廉·菲德内尔 William Fichtner ....Sfc. Jeff Sanderson
  艾瑞克·巴纳 Eric Bana ....Sfc. Norm 'Hoot' Hooten
  山姆·夏普德 Sam Shepard ....Maj. Gen. William F. Garrison
  艾文·布莱纳 Ewen Bremner ....Spec. Shawn Nelson
  汤姆·哈迪 Tom Hardy ....Spec. Lance Twombly (as Thomas Hardy)
  朗·埃达德 Ron Eldard ....CWO Michael Durant
  休·丹西 Hugh Dancy ....Sfc. Kurt Schmid
  汤姆·盖里 Tom Guiry ....SSgt. Ed Yurek (as Thomas Guiry)
  布莱恩·范·霍尔特 Brian Van Holt ....SSgt. Jeff Struecker
  齐杰洛·艾文克 Zeljko Ivanek ....Lt. Col. Gary Harrell
  马修·马斯登 Matthew Marsden ....Spec. Dale Sizemore
  尼可拉·科斯特-瓦尔道 Nikolaj Coster-Waldau ....MSgt. Gary Gordon
  奥兰多·布鲁姆 Orlando Bloom ....Pfc. Todd Blackburn
  金·寇兹 Kim Coates ....MSgt. Tim "Griz" Martin
  杰里米·皮文 Jeremy Piven ....CWO Cliff 'Elvis' Wolcott
  理查德·泰森 Richard Tyson ....SSgt. Daniel Busch
  卡迈因·吉欧凡纳佐 Carmine Giovinazzo ....Sgt. Mike Goodale
  泰·布利尔 Ty Burrell ....Tim 'Wilkie' Wilkinson
  乔治·哈里斯 George Harris ....Osman Atto
  艾恩·格拉法德 Ioan Gruffudd ....Lt. John Beales
  克里·约翰逊

cindyycm : 2014-02-23#10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01 。《芝加哥》

  这部电影一开始是在多芬学习世界电影史的第一节课时看的一个片段。就是芮妮齐薇格演的罗西在监狱里时的那一场激情探戈 ,老师问你们猜这六个女人中哪一个是女主角,我想,就是最漂亮的那个吧。唉,真的,那个看来最邪恶的就是她了。凯瑟琳·泽塔琼斯,那个惊艳的舞蹈当时就完完全全的虏获了我的心,那是第一次有老师为我们解读分析影片,就是那个时候我开始接触电影这门艺术,所以我一直视《芝加哥》为自己的启蒙电影,好,很好,这还是2002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我真的很幸运,我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开始我的电影生涯,由于要求写影评,因此我第一次由观众转变为上帝的俯瞰视角,理性的开始分析一部影片,感觉真的很好。
  品味《芝加哥》,犹如品味一杯咖啡,是在醇香的歌舞之中感受黑暗现实的苦涩。这部电影揭露和批判
  了这个浮躁而充满欲望的都市生活最原始的罪恶。尽管残酷,然而真实,它是社会腐朽的缩影,却足以将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化都市抨击得一丝不挂。
  在Roxie由罪犯华丽转变为歌剧院的明星之路上,是金钱改变了她的一生。然而,正如比利弗林告诫Roxie的:“你只不过是个虚假的明星,你只会昙花一现,过几个星期就不会有人理你的——这就是芝加哥。”人们深谙尔虞我诈之道,似乎金钱在这里竟可以毫不留情地吞噬掉人们贪婪的饥渴之心,然后将一个毫无半点才华的死囚搬上尊贵的舞台。这考究人性的价值观,在利欲熏心的市侩嘴脸夸张的流露下,被渲染得淋漓尽致。不得不赞叹艺术鲜活饱满的表现力。
  于是就要提及到这部电影的歌舞了。这无疑是影片的核心了。以歌舞的形式叙事,同时又紧贴故事的发展路线,在流光溢彩的灯光下,充斥的是讽刺与批评。在这部电影中,歌舞不仅仅作为电影的灵魂出现在片段中,而且和剧情结合在一起,作为不可或缺的部分推动着剧情发展。这其中给我留下印象较为深刻的有三个场景,在我看来算是绚丽奢华而有气势的影像了。在影片的开头处,故事的第一位主人公Velma Klly出场亮相时表演的那一段精美绝伦的爵士舞,有一种触碰到了内心激情的感觉。震撼人心的音乐配上舞台阴冷的色调,与Roxie和Fred之间温暖激昂而高涨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却又用暗喻的歌词表现两人亢奋的心情——“来吧,亲爱的,让我们放纵一下”,隐晦而又不乏深意,深刻表现人物形象,把人物心理活动更加全面而真实展现出来,赋予了歌舞深层次的内涵。
  另一段是Roxie在囚牢里所见的牢房探戈,这一段的歌舞着实激动人心,令人眼花缭乱,但正是这强烈而富有鲜明特色的音乐,这深刻得接近于女权宣言的舞蹈,却最真实地暴露出这个浮华的城市罪恶的本性根源所在。在这压抑的音乐中爆发出的是对残酷现实的控诉——“男人们总是这样,只要他认为已经得到了你,就不再珍惜”。这正是音乐强大的感染力与穿透力才赋予影片巨大生命力。而影片结尾处Roxie和Velma Klly这两位曾经红极一时的罪犯在Billy天花乱坠的辩护中终于实现涅槃而成功转型名利场后,欢快的音乐似乎才真正将芝加哥最后的伪装撕破了,舆论、炒作、金钱、商业、利益在这里开始让一切都变得无所谓,只要有了Billy,就会有“奇迹”发生。即使Roxie痛恨的是Velma Klly,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桩生意是绝对没问题的。” Velma Klly看来是更加懂得如何生存在这为金钱和权力所埋没的芝加哥城里。作为影片点睛之笔这段歌舞的意义和价值似乎超越了其本身的现实内涵,总结出整部影片所希望表达的中心:“没有什么能永恒,在五十多年或以后,所有的都会改变,但是现在这里就是天堂。”诚然,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人的生命却有尽头,金钱不是永恒的,权力也不是永恒的,正如“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贪得无厌的人,终究是活在自己的囚牢里,永远无法理解真情的意义。
  另外,影片在处理关于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时也做得十分恰当,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人物的就是Roxie和Velma Klly这两位“著名”的杀人犯。彼时,Roxie曾幻想着站在舞台上,成为Velma Klly一样的明星,却又在Fred面前嘲笑她不幸的遭遇,这样复杂的人物性格注定要代表芝加哥成为被批判的对象。而Velma Klly却有一股无可抗拒的魅力,在她的身上充满了野性奔放的气息,让男人不敢接近。然而,Roxie的非典型成功却成为两人之间关系的转折。Velma Klly最终是向Roxie屈服了,从开始对Roxie的不屑一顾,到热情而不厌其烦地向Roxie灌输舞蹈的动作,到最后主动蹲下身来帮助Roxie捡起掉在地上的乐谱,一切只因为Roxie地位的不断攀升,权力的无限膨胀。但假的毕竟是假的,Roxie当然明白以自己唱功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明星梦,唯一能够成为明星的办法就是不计前嫌,与眼前这个曾经在法庭上几乎置她于死地的女人共同实现她们辉煌的梦想,尽管Roxie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但她再一次无情地放弃了。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她也屈服了。于是,影片在对这两个人物关系处理上紧紧地贯穿了欲望的痕迹,这也使得影片的人物形象显得异常光鲜亮丽,将这部气势恢宏的歌舞剧升华出更加深刻的内涵。

  导演:罗伯·马歇尔
  编剧:鲍勃·福斯等

  主演:凯瑟琳·泽塔·琼斯,
  芮妮·齐薇格,
  多米尼克·威斯特
  理查基尔

cindyycm : 2014-02-23#10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02 。角斗士


  全片一气呵成铁汉柔情的荣誉之战,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长丝毫没有停顿的结束了这个反抗的故事。金黄的麦子在片头和片尾以希望和死亡的形式出现将名将麦西莫斯渴望和平的一面刻画的栩栩如生,与之对比的则是古罗马竞技场呈现在一座城中心的坚不可摧以及夕阳之下填满了玫瑰花瓣的驯服温柔。用这样浪漫的手笔讲诉这样的悲剧,不免让人唏嘘历史的残忍和信念的坚强。
  麦西莫斯一出场便是一场生死之战,罗马国王的远观以及心急如焚的儿子出场告诉我们故事将从他们三个男人之间开始。国王意欲传位给麦西莫斯,儿子杀死父亲篡夺王位屠杀将军全族。经验丰富的麦西莫斯逃脱,因伤势过重被奴隶贩子所救成为了角斗士。在他想要为国王和妻儿复仇时,政坛也各怀鬼胎,新国王想要解散元老院避免国家成为共和国,而元老院联合新国王的姐姐千方百计帮助麦西莫斯杀死新国王。
  影片气势宏大,不论是贵族的奢华富丽还是平民百姓的贫穷生计都能在片中追寻细节,我们可以感慨一座城的富丽堂皇也可以窥视一个普通人心底的挣扎和荣誉。但就剧情来看并未有多少悬疑意味,甚至可以从新国王一天比一天更像鬼魅的妆容推敲出他的结尾,而麦西莫斯转过身真正与新国王对峙倒是让我心跳了一下。
  麦西莫斯的形象太完美了,有原则有信仰尊崇荣誉信守承诺的爱妻好男人,如果不是以被暗算而死亡这会成为一段绝对完美的历史。不论走到哪里都可以一呼百应,寡言少语的他只要继续向前走便能得到人们自发的尊重为其开辟道路。新国王的胆小和狭隘最终让自己丢掉了性命,这个暗恋着自己的姐姐杀死了父亲的人,缺乏智慧却又喜爱卖弄自作聪明,他可以成为麦西莫斯的敌人已经是荣誉。
  片中的色彩随着人物和立场的改变而改变,宫廷中的颜色完全被深蓝色占领,没有漫漫黄沙的实在感也没有血腥红色的残酷感,有的只是冰冷,直到最后一幕在竞技场上结束让这种颜色慢慢消失也象征着独权随着死亡而去。活着的人还在明亮的阳光下等待着重逢,死去的人已携够荣誉好自由奔驰。

  9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角斗士,他在我们心中蠢蠢欲动,他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每个人心中的角斗士都会不一样,认的性格不同,决定了要求不同,要求的不同,所以有着种种的不同。
  角斗士给予了我们一个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让我们步履在伟岸的罗马帝国,它用那昏黄的画面铺开了一段传奇的传记,伟大的罗马帝国英雄马克西斯姆。他曾经可以拥有罗马帝国的一切,他放弃了。常年在外征战的他,心里早已是向往着甜美的牧田生活,可是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只能共苦,不能同甘是人的最大弱点,当权力了冲昏头脑,当复仇排挤着恩泽,还有什么事情做不绝呢。马克西斯姆,用他得智慧逃脱了一死,可是他得家人却早已步足天堂,在上天之上,遥望着天涯一方的亲人。当世界换来和平之时,却是自己妻离子散之日,天亦悲,地亦苦,回头望,角斗士永远不会忘却,这无情的伤害。
  马克西斯姆从伟大的罗马帝国将军,变成了奴隶,他没有放弃,他那与生俱来的坚毅和英雄气概,能让所有认识的他的人折服。最后他用属于角斗士的方式,结束了永无尽头的权力争夺。虽然我不知道是否会有天堂,但是我知道此时完成心愿的,角斗士去到了一个比天堂更美的地方,那就是家。

  导演 Director:
  雷德利·斯科特 Ridley Scott

  编剧 Writer:
  大卫·弗兰佐尼 David Franzoni ....(story)
  约翰·洛根 John Logan ....(screenplay) and
  大卫·弗兰佐尼 David Franzoni ....(story)
  威廉姆·尼克尔森 William Nicholson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罗素·克劳 Russell Crowe ....Maximus
  华金·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Commodus
  康妮·尼尔森 Connie Nielsen ....Lucilla
  理查德·哈里斯 Richard Harris ....Marcus Aurelius
  德里克·雅各比 Derek Jacobi ....Gracchus
  杰曼·翰苏 Djimon Hounsou ....Juba
  戴维·海明斯 David Hemmings ....Cassius
  汤米·弗拉纳根 Tommy Flanagan ....Cicero
  托尼·库兰 Tony Curran ....Assassin #1
  乔治·坎塔里尼 Giorgio Cantarini ....Maximus' Son
  阿兰·柯德勒 Allan Corduner ....Trainer 1 (extended edition) (as Alan Corduner)
  奥列佛·里德 Oliver Reed ....Proximo
  David Schofield ....Falco
  约翰·斯拉普内尔 John Shrapnel ....Gaius
  Tomas Arana ....Quintus
  拉尔夫·莫勒 Ralf Moeller ....Hagen
  斯宾塞·崔特·克拉克 Spencer Treat Clark ....Lucius
  史文-欧尔·托尔森 Sven-Ole Thorsen ....Tiger
  欧米德·吉亚李利

cindyycm : 2014-02-23#11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03 。在云端

  人在旅途,心归何处?

  记得在我小时候,有一首童安格的歌这样唱到,“我的梦有一把锁/我的心是一条河/等待有人开启有人穿越/你的唇是那么热/你的吻是那么甜/仿佛前生相识今生再见/月下独自来到旧日相遇的地点/吐散着迷惘的尘烟/也许只有一个人/才能明了这一切/遥远的思念堆积在眼前/也许只有一个人/才能改变这一切……”这首歌无疑是《在远端》片尾曲的最佳选择,可惜,估计没有几个纯种的外国人听过这歌。但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有会寂寞,尤其是漂泊的寂寞。

  《在云端》把视角聚焦于一个单身的中年男人,在他把大量时间都贡献给航空公司的生活中,出现了两个女人,一个是工作上的新入行的小女孩,另一个是对他主动示好的老娘们。

  那个小女孩带着新的理念与愣头青的勇气闯进他的工作天地,他作为一位工作上的前辈,给及了她充分的指导与帮助。相比之下,对于他的生活,这位老娘们则显得更为要命!萍水相逢,杀入宾馆,一丝不挂,相见甚欢!

  然而,就当他以为他找到了他的真爱,找到了他的新生活的起点,找到了通向幸福美好的大门时,命运无情地当头浇了他一盆冷水——这位老娘们本有安稳的家庭,从来没有想要与他携手同程,而只是把他当作了生活的调味品,或者直白一点说,就只是拿他当“礼拜天”过呢……

  悲观的叔本华直言不讳,他发觉原来人生只是如钟摆一般,在两个悲观的位置上徘徊——这两端,一端是求之不得的苦闷,另一端则是得到所要之物后的空虚。当故事里的中年男子收到航空公司为庆祝他所乘坐航班的里程数而颁发给他的“特别卡”时,他望着那卡片,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在云端的飞机上度过的时光都统统被压制在了这单薄的卡片之中……

  旅行是一种悠闲的忙碌,忙碌是一种淡化寂寞的幸福。
  旅行是一种心灵的长假,长假是一种此起彼伏的寂寞。

  心灵是一只鸟,需要飞翔,更需要一个安乐窝。
  身体是一条船,需要起航,更需要一个避风港。

  《在云端》,一部很朴实很简单的电影,但这样的透彻和浑然,没有一部中国电影可以达到,这才应该是让那些以艺术的名义玩弄观众的中国导演感到羞耻的电影,因为这里有人生活过的痕迹和真实的烟火气,而这些,我在中国电影中很久没有看到过了。
  《在云端》的导演贾森·雷特曼此前最著名的作品是那部技惊四座的《朱诺》,他总是擅长用戏谑的方式直抵我们心中最柔软最不希望暴露在众人面前的寂寥心绪,让人在影片面前有一种顾影自怜的愁肠百结。
  瑞恩是一名奔走各地以代人传达解雇指令为职业的谈话师,他一年有322天在出差,于是在家的43天,用他的话讲是一种“煎熬”。与《玛丽与马克思》中那种独守蜗居式的孤独相比,瑞恩的形单影只更像是一种自我放逐。很有趣的一段对话来自他和姐姐之间的通话,在姐姐眼中他是将自己隔离在家庭之外,而他却说自己正在被“包围”着,于是这种在被陌生人编织的繁华簇拥下的孤独成为他最自在的生存方式。当同事娜塔莉开发了用在线视频代替出差的方式时,在他冠冕堂皇的反对理由背后,不过是害怕失去他用以自处的唯一方式而已。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瑞恩所面对被解雇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及了自己的家庭,他们愧对的是家人的期待,同时来自家庭的呵护也将成为他们疗伤的港湾,与此相比,他那些励志的话语显得苍白而矫情。也许此时此刻被解雇者处在一个弱者的地位上,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瑞恩无人分享的人生才更加值得自卑。这一点他未必不知,所以他尽管在行为上逃避着家庭,但来自至爱亲朋的点滴托付他都不敢懈怠,就比如他答应给妹妹结婚要拍摄的纸板合成照片,当纸板落水,他拼命地去捞取,因为这维系着他生命中仅有的常量,那就是亲情。当一切幻灭,这份永恒亲情能带给他重生的喘息。
  爱情永远是生命中最大的变量,瑞恩依旧用逃避来自保,他在娜塔莉面前表现出的反爱的偏执实际上是来自内心的怯懦,这种外强中干的自我屏蔽注定在面对艾丽克斯的潺潺温情时会土崩瓦解,他们在面对彼此时所表现出来的潇洒和淡定不过都是一种伪装,只不过伪装的出发点不同而已。在瑞恩站在艾丽克斯家门口那一刹那,尽管他输给了命运,但是他战胜了自己,比起被欺骗的落寞,终于在自己灵魂深处闹了一次革命,也足以慰藉他的失落了。
  瑞恩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将自己的飞行里程数积累至一千万英里,从而获得航空公司的白金贵宾卡,也许正是这隐秘的动机支撑了他多年的独自奔波。但当最终机长将那张卡交到他手中的时候,瑞恩很平静,这种目标达成后的失落和茫然我们应该都体会过,此时此刻,在跋涉了一千万英里之后,瑞恩看到的应该是一个放逐的终点,在那里,可以让他驿动的心永远停泊。

  影片中三位主演的表演都让人惊喜,乔治.克鲁尼的表现自不必说,钻石王老五的表演自是驾轻就熟,演起来得心应手,维拉.法梅加在影片在表现得非常成熟性感有魅力,特别是那迷人的微笑让人印象深刻,怪不得连乔治.克鲁尼这种王老五也会中招呢,安娜.肯德里克非常年轻,但与乔治.克鲁尼的对手戏却一点儿也不见怯色,其体现出的自信与可爱都让人信服,假以时日,必能在好莱坞出类拔萃。

  导演 Director:
  贾森·雷特曼 Jason Reitman
  编剧 Writer:
  贾森·雷特曼 Jason Reitman ....(screenplay) and
  谢尔顿·特纳 Sheldon Turner ....(screenplay)
  沃尔特·肯 Walter Kirn ....(novel)
  演员 Actor:
  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Ryan Bingham
  维拉·法梅加 Vera Farmiga ....Alex Goran
  安娜·肯德里克 Anna Kendrick ....Natalie Keener
  杰森·贝特曼 Jason Bateman ....Craig Gregory
  艾米·莫顿 Amy Morton ....Kara Bingham
  梅兰妮·林斯基 Melanie Lynskey ....Julie Bingham
  J·K·西蒙斯 J.K. Simmons ....Bob
  山姆·艾里奥特 Sam Elliott ....Maynard Finch
  丹尼·麦克布耐德 Danny McBride ....Jim Miller
  扎克·加利费安纳基斯 Zach Galifianakis ....Steve
  克里斯·劳威尔

cindyycm : 2014-02-23#111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04 。现代启示录

  一、战争

  《现代启示录》是一部超越了战争片的史诗电影,当然也可以饶舌说,它是一部战争史诗。但事实是,它不仅仅停留在战争史诗的层面,它应该是电影的史诗。它比战争片走的更远,但首先不能否定它战争片王者的地位。

  1969年,美国在越战泥潭中越陷越深。在战争中承受了心灵重创的威拉德上尉主动返回战场,并接受一项特殊任务。一个体会过战争残酷的人也许想着的是逃离,一个深陷战争咒语的人却可能会自溺于战场。威拉德就属于后者。至于他是如何落到这样一个下场,电影没有给出事前的答案。答案是在威拉德率领五人小分队深入越战区、潜入柬埔寨的水路上一点点显现的。而这个自溺于战场的人,却要去处决一个比他还要沉沦的战争狂人。

  影片的初始具有战争史诗的一切元素,甚至它就是战争片的标杆。由高比上校指挥的直升机空对地大战一场戏,绝对是大场面的经典。我很惊诧1979年的科波拉可以拍出比现在电脑特效还要壮观过瘾的战争场面,但事实就是如此,直升机群的盘旋轰鸣、俯视全局的宏阔镜头、瓦格纳的歌剧、战斗机轰透整个海滩,美国人的英雄主义。喜欢大场面的人一定喜欢,还会为后来电影中看似更大实则干瘪的战争场面汗颜。

  五人小分队一路惊心动魄,来到都朗桥是一个转折。因为这里是美军占领区的最前端……这里的战场充满了迷幻色彩,也许是夜晚的缘故,五光十色的炮弹烘托出前沿阵地的地狱本色。此时的美军不再耀武扬威,而是失魂落魄。小分队进入柬埔寨边境不久,克林被流弹击中,费拉被木箭射穿,战争的苦难接踵而至……

  二、反战

  抛开国家主义的狭隘,要看到反战的意味,就要看个体。对人性的戕害就是屡试不爽的反战武器。战争片一定要有这样的主旨,否则很容易落入蕾尼·瑞芬舒丹《意志的胜利》式的法西斯美学圈套。这一点,科波拉不能不懂。

  威拉德在影片中有两段自舞自蹈好似瑜珈,看上去略约有越南人的诡谲,这种神经质般的表现像是极度压抑状态下的非自觉仪式,充斥了对战争正义性的质疑。而在科波拉有感于9·11事件而于2001年重新剪辑的新版DVD中,有两处明显的增加段落都表现了导演的反战诉求。

  反战落实到人性的层面,往往会有动人的力量,因为人毕竟是感情动物,影片似乎也伤感了起来,但科波拉的野心不仅只于此。

  三、荒诞

  表现战争荒诞的电影像《全金属外壳》《陆军野战医院》等经典往往将荒诞作为主题来强调人性的异化,但对于战争本身的异化往往着墨不多。《现代启示录》完成了对战争本身的异化,而它的实现者就是战功昭彰的美军上校、狂妄独裁的叛逆头领库尔兹。

  威拉德的任务就是赶到库尔兹的匪巢并把他杀了。在三个多小时的电影中,有两个半小时里我们只能看到库尔兹的照片、资料,或是听到他的只言片语,而他本人根本没有露脸。但在威拉德神经兮兮的唠叨旁白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库尔兹强大的威摄力。他的残暴不仅让美国佬(包括威拉德)紧张,也让所有原住民臣服。

  果然,在到达了库尔兹的匪巢后,满山遍布的原住民和陈尸混杂一处,充斥着荒诞感。然而库尔兹本人的现身却打破了观者的心理预期。这个被描述为杀人魔王的人并非穷凶极恶的模样,虽然长得凶悍,却是一副看破世相、坚忍低沉的姿态。从美军长官变为山寨匪类,从残暴无常到甘受砍杀,战争本身发生的扭曲较之所谓的人性的扭曲更加令人惊诧,也许库尔兹自己的话可以作为一种解释:你可以杀死我,但你不能审判我。

  影片中的荒诞比比皆是。胆小的大厨被老虎吓得半死,狂叫自己参军不是为了送命,可最后属他死的最惨,割头。高比上校指挥飞机疯狂轰炸越南村落,却又不遗余力地救助受伤村民。克林杀死无辜的渔民让人发指,转眼自己就被流弹击中毙命,耳边还放着家乡寄来的让他躲避子弹的录音。

  四、史诗

  作为一部电影的史诗,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思想层面的,前述都是;一是技术层面的,接下来会略谈。前者事实上还可以无限深化,因为对于一部电影的解读可以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继续延伸,而且见仁见智。

  影片所涵盖的远不止于如我所述的战争、反战、荒诞三个层面,更应该深入到对人类战争意识的深刻反思。其中对于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思想认知、人性与战争的变异等都有影像化的深入阐析。由此它便超越了普通的战争片,进入了史诗的层面。

  从技术层面来看,《现代启示录》不仅是战争片的样本,在全部电影史中它的艺术性也是极其卓越的。原谅我只能干涩地评价几句。它的画面,饱满浓郁,充满诗意,迎着旭日飞升的直升机,两岸原始森林茂密的绿色,在落日映衬下蜿蜒曲折的河流,光影在人物脸上的明灭,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它的剪接,让我看到了一个大师的所在,在段落转换、溶镜、蒙太奇等技巧的运用上都达到了诗意的高度,恍惚错落,宛如梦幻。

  还有它的配乐。在那场壮观的空对地扫射中,科波拉选用了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恢宏的配乐参杂着直升机的轰鸣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战争中疯狂的屠杀和平民奔逃的无助。科波拉与音乐家父亲一同完成了影片的大部分配乐,迷离、充满金属冷感、略带忧伤的音乐表达了导演对于战争的荒诞、疏离和残酷的认知。

  在影片的开始,在战场轰炸与威拉德毫无表情的溶镜中,The Door的那首著名的《The End》伴随着直升机像是有了知觉一样的悸动声,缓缓唱起,美轮美奂,导演似乎要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结束。

  导演 Director: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as Francis Coppola)
  编剧 Writer:
  约瑟夫·康德拉 Joseph Conrad ....(novel Heart of Darkness) uncredited
  约翰·米利厄斯 John Milius ....(screenplay) and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screenplay)
  麦克尔·赫尔 Michael Herr ....(narration)
  演员 Actor:
  马丁·辛 Martin Sheen ....Captain Benjamin L. Willard
  马龙·白兰度 Marlon Brando ....Colonel Walter E. Kurtz
  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 ....Lieutenant Colonel Bill Kilgore
  弗雷德里克·福瑞斯特 Frederic Forrest ....Jay 'Chef' Hicks
  山姆·伯顿斯 Sam Bottoms ....Lance B. Johnson
  劳伦斯·菲什伯恩 Laurence Fishburne ....Tyrone 'Clean' Miller (as Larry Fishburne)
  丹尼斯·霍珀 Dennis Hopper ....Photojournalist
  哈里森·福特 Harrison Ford ....Colonel Lucas
  斯科特·格林 Scott Glenn ....Lieutenant Richard M. Colby
  詹姆斯·基恩 James Keane ....Kilgore's Gunner
  考林·加普 Colleen Camp ....Playmate, Miss May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cindyycm : 2014-02-23#11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05 。天国王朝

  有了足够大的创作空间,不在仅限于电影院中三小时解决战斗的铁律,这部《天国王朝》加长版真可谓波澜壮阔。出场人物众多,故事起伏极大,巴里安从一个小角色最终成长为天国王朝的领导者的过程是电影绝对的主线,也是刻画得绝对完整和优秀的故事。从各个片段来讲,一开始巴里安与男爵的回城之路,充满惊险,有追兵,有埋伏,孤立无援,这段的场景导演营造得十分清冷,细细的雪花飘荡在整个森林中,以及DTS所呈现出的瑟瑟风声,让坐在家中的我也似乎感受到那种彻骨的寒冷。中段巴里安的发迹和与公主的相恋,建设自己的领土,这段的主色调改为橙色,红黄相间,一方面显现出无比的苍凉,另一方面却也在这股苍凉中透着丝丝温馨。到后段与撒拉丁决战,整个色调变为蓝色,与遥遥在上的蓝天所相呼应,无形中凸显出“天国王朝”四个字的含义。
  影片在两个小时后打出了“Intermission”,与开始时的Overture所对应。同样的,配合着数分钟的管弦乐,也让人可以为前两个小时中发生的诸多冲突在脑子里做个整理。
  后半段的节奏明显加快。耶路撒冷王驾崩,摄政王后与小王子继位,这段也是在剧场版里完全被删除的情节。而删除这段也是斯科特最为不满的地方。在剧场版中,小王子的戏份被完全删掉,丝毫不剩;而在加长版中,虽然小王子算不上什么特别重要的人物,但他却是片中几个主角关系纠缠的重要纽带:抱病的国王,悲哀的公主,野心勃勃的驸马,无欲无求的巴里安,都跟这个王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剧场版把这个人物的删除,使得上面提到的四个主角的感情变化变得莫名其妙,,也就不能为接下来两个小时发生的故事做一个有说服力的铺垫。
  王子再次与国王患上同样的病,公主不想覆辙重蹈,于是做了了断,而无欲无求的巴里安拒绝了名利双收,手握高权的诱惑,继续开垦着他的那块不毛之地。怀着野心的驸马即位,一方面他派出杀手追杀巴里安,另一方面他率领圣殿骑士团,开始进行历史上著名的“十字军东征”。随即被埃及君主撒拉丁打得落花流水,圣殿骑士团全军覆没,团长当场被杀,而国王也被撒拉丁所俘虏。在耶路撒冷城的巴里安得知消息后,清楚的知道接下来撒拉丁即将进攻圣城,于是号召城内平民,凡有能力拿起武器者均册封骑士,揭开了影片的高潮——耶路撒冷保卫战。
  这场保卫战历时半个小时,即使是在骂声一片的剧场版,也是少数几个唯一被众人所称道的地方。巴里安出色的指挥才能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作为观众自然也对这段堪称经典的战争场面大加赞赏。
  当然,历史是无法逆转的,最终巴里安与撒拉丁签定协议,城内的人民可以安全撤走,而巴里安将耶路撒冷交给撒拉丁。《天国王朝》对于巴里安的刻画有些近似于完美。他为了妻子的死,而前往圣城朝圣,以乞求妻子能够进入天堂(他的妻子自杀而死,而自杀者是不能进入天堂的);在战争和自己的领土里不断的感悟,最终对人民说:神能保佑我们吗?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保护自己!他拒绝了国王让他继任的要求,因为他上任,圣殿骑士团的绝大多数人将会被处死——因为他们势必与巴里安为敌。而巴里安在连年战乱中,已经厌恶了杀戮,他更多的则是一个道德上远远超出同年代人的“神”。当然,恐怕这种人也只能存在于电影里了……
  像《天国王朝》这样因为剪片的失误而被痛骂乃至漠视的电影,大概还有以下两部:《美国往事》《现代启示录》。他们都是公映时恶评如潮,而加长版发行后则被交口称赞,迈入经典之列。不知道在将来,这样让人遗憾的事情还会发生多少次,但愿这种让人扼腕叹息的事,会越来越少。
  影片对于宗教的态度,虽然在主角身上是不屑,但在片中还是给予了某种程度的尊敬。最后用电影中颇具经典的一个场景作为文章的结束。

  导演 Director:
  雷德利·斯科特 Ridley Scott
  编剧 Writer:
  威廉·莫纳汉 William Monahan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奥兰多·布鲁姆 Orlando Bloom ....Balian
  爱娃·格林 Eva Green ....Sibylla
  爱德华·诺顿 Edward Norton ....King Baldwin
  迈克尔·辛 Michael Sheen ....Priest
  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Godfrey
  艾瑞克·艾伯纳尼 Eriq Ebouaney ....Firuz
  大卫·休里斯 David Thewlis ....Hospitaler
  凯文·麦克基德 Kevin McKidd ....English Sergeant
  马尔顿·索克斯 Marton Csokas ....Guy de Lusignan
  杰瑞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Tiberias
  伊恩·格雷 Iain Glen ....Richard Coeur de Lion
  Martin Hancock ....Gravedigger
  Nathalie Cox ....Balian's Wife
  约克·亚赫罗 Jouko Ahola ....Odo
  菲利普·格伦尼斯特 Philip Glenister ....Squire
  布隆森·韦伯 Bronson Webb ....Apprentice
  尼可拉·科斯特-瓦尔道 Nikolaj Coster-Waldau ....Village Sheriff
  斯蒂芬·罗伯特森 Steven Robertson ....Angelic Priest
  亚历山大·希迪格

cindyycm : 2014-02-23#11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06 。硫磺岛的来信


  日本,作为第二次大战的一个主要破坏国家,给世界的和平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它在破坏别人的同时也在破坏自己。当他们面对美国的反击时,他们内心中的那点勇气也慢慢的消散。

  硫磺岛在二战历史上的作用是转折性的。日本在这里的失败奠定了以后美国对它进行空炸和原子弹的投放。然而,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日本人过于自信自己的实力,在没有摆脱中国战场的同时去开辟太平洋战场,这才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

  有战争自然少不了人民。影片的开场很平淡,没有激烈的战争画面,有的是日本士兵在岛上的生活面貌:修筑攻防阵地,抱怨糟糕的饭食,书写亲密的家信… …。战争在没有开始之前都是如此的平静,而一旦运做起来,这个巨大的绞肉机会把人民送进无边的黑暗。

  休息的时候,日本士兵的主要思想都寄托在那一封封的家信上,这里面有对父母的挂念,这里面有对妻女的思念,这里面有对战争的抱怨,这里面有对未来的迷茫… …,这一切一切真实记录着每个人的思想。其实,不仅是日本士兵,美国士兵也如此。

  当战争打响,两个国家的士兵都为了所谓的“正义”进行激烈的交锋。他们眼中的对方都是“邪恶”的,自己都是正确的。可是,他们都忽略了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战争?

  战争中最能体现的就是人性。人的本性在战争这个环境下被淋漓尽致的发挥。谁不害怕飞啸而过的子弹,谁不担心无法预见的死亡,谁不恐慌近在咫尺的敌人。可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他们只有硬着头皮撑下去。

  栗林是一个好父亲也是一个好将军,可惜他参与的是一场错误的战争;西乡虽然不断的犯错误,可是他却总能用自己的智慧脱离死亡;西竹如果不是因为战争,他或许可以继续成为奥林匹克的马术冠军;清水如果没有投降,或许他能和西乡一样活着回到日本;固执的伊藤如果变通一下,就不会和大家开黑色玩笑… …他们因为战争被拉进了历史,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这才是真实的战争,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努力的表演,他们的目标就是早日能回家和亲人团聚。

  看着那一封封家信,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亲人的归来。而战争送给人民的则是一杯杯的尘埃和一座座的纪念碑。在战争面前,日本和美国其实都输了,因为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输给了人民。

本片是从日军的角度来叙述硫磺岛战役中人们的所思所想。全片并没有过重刻画战场的厮杀,而是通过几个主要人物来代表这一时刻日军每个人的想法。

  作战总指挥官——贾林中将,一个从开始否定这场战争却不得不执行的人,他是一名称职的军人,爱自己的家人并对这场战争的结局也早已看透,但是他必须将这场战争指挥到底。贾林回忆这在美国的日子,看着家中的书信,惆怅万分,一名优秀的军人,同时也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在国家和自己的小家之间他完成国家的命令,战斗到最后一刻,对于家人他只有回忆和叹息,如果没有这场战争该多好,最终朝着家乡的方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竹一中佐,一位奥运会冠军,他有美国朋友,也知道这场战争的结果,和贾林一样,他也是一名真正的军人,始终恪尽职守,临终前叮嘱他的战友们“永远要做正确的事,因为这样做才对”,一名运动健将,一名好指挥官,战争让他再不能和爱马一起驰骋运动场,再不能回到亲人的怀抱。士兵西乡,原本是面包师,和妻子一起开面包房,战争让他丢了工作,面包铺开不了了,最后还被强行应招入伍,出生的女儿他也没有见过,说了厌战的话,态度消极,他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家人,回想这面包师的日子,但是战争让他失去了这一切,贾林给了他生存的机会,战争却给他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创伤,疾病夺走了朋友的性命,战争夺走了他的原本平和的生活,贾林的死让他活着的信念彻底崩溃,但是命运给了他再一次回家的机会,西乡活了下来,心里却落下了那挥之不去的战争阴影。
  一封封家书寄托了思乡的情,承载了对家人的思念,战争夺走了他们的生活,每个人期望的都是家人团聚、和睦相处的日子。战争过后,人们发现了这封藏已久的思念——一封封来自硫磺岛的家书,最普通也是最幸福的日子来之不易。

  导演 Director: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编剧 Writer:
  保罗·哈吉斯 Paul Haggis ....(story)
  山下爱丽斯 Iris Yamashita ....(screenplay)/(story) &
  Tadamichi Kuribayashi ....(book "Picture Letters from Commander in Chief") and
  Tsuyoko Yoshido ....(book "Picture Letters from Commander in Chief") book editor
  演员 Actor:
  二宫和也 Kazunari Ninomiya ....Saigo
  渡边谦 Ken Watanabe ....General Tadamichi Kuribayashi
  加濑亮 Ry? Kase ....Shimizu
  中村狮童 Shido Nakamura ....Lieutenant Ito
  伊原刚志 Tsuyoshi Ihara ....Baron Nishi
  裕木奈江 Nae Yuuki ....Hanako (as Nae)
  渡边广 Hiroshi Watanabe ....Lieutenant Fujita
  松崎悠希 Yuki Matsuzaki ....Nozaki
  山口贵史

cindyycm : 2014-02-23#11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07 。父辈的旗帜

  全片叙述很琐碎,但故事却并不复杂。
  惨烈的硫磺岛战役的第五天,六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奋力将国旗插在了岛上的制高点,并拍得了一张至今赫赫有名的照片。由此,美国军方和政府要求幸存的三名插旗士兵立即返回国内,以“英雄”的形象为战争筹集捐款。

  “很多人都以为了解战争,尤其是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人们。”老兵对记者说。

  登录前,舰队司令吼着:“我不管什么十天的炮击...告诉孩子们到了岛上就得靠他们自己!”
  战斗一触即发,死亡在每一寸土地上叫嚣。年轻的士兵们很快接连死去,血浆和残破的身躯混杂在榴弹掀起的尘土中,弥漫在整个战场。子弹洞穿着进攻者的身躯,火焰灼烧着防守者的尸体。刺刀染上红色,或是泥土的黑色,没有仁慈。

  一个漫天飞舞着照明弹的夜晚,军医doc和一直跟随他的iggy躲在散兵坑中。黑暗处传来惨叫“corpsman(医务兵)!”doc告诉iggy呆在原地便出了散兵坑。那名伤兵已是肚破肠流,无生还的可能,doc给他注射了些吗啡便返回散兵坑。但iggy却失踪了,doc焦急地寻找中发现,他们的散兵坑竟在日本兵的地道口上方!doc向着黑洞洞的地道喊叫着,“iggy!iggy!”,没有回答。第二天,其他士兵在一个洞穴里找到了iggy,已经被残忍虐待致死的iggy。doc沉默的站在洞穴的门口,无法说出一个字。

  战争结束后,过着平静生活的doc常常被噩梦惊醒,梦里他听到“corpsman”的叫喊,他寻找着iggy,不停地呼喊着,焦急的,却无力的呼喊着。

  这就是“英雄”,照片中的英雄,油画里的英雄,雕塑中的英雄。他们为国家举枪射击,看着战友死去,他们年轻的岁月里已承受了太多可怕的阴影。他们知道这战役的重要,占领了这岛,B-29才能直飞日本列岛进行轰炸。而他们也同样感受到生命的重要和易逝,弹片横飞的战场,那将是带给他们永远挥之不去的惨痛伤痕。谁可以理解?只有他们的战友,那些在战场死去的,或是幸运的活下来的人们。这些,都是他们无法忘记的。

  除了doc,还有两名幸存的插旗士兵同样令人关注。始终反感四处宣传的印第安士兵Ira Hayes和处处拉拢势力的Rene Gagnon。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士兵,在面对如明星版光环笼罩的待遇时也是矛盾频发。对于ira而言,作为印第安人的他本来就处处遭讽刺和歧视,他酗酒癫狂,因为脑海里无时无刻不是那些战场的零碎记忆。那些记忆如电闪雷鸣般敲击着他的灵魂,让他痛苦不堪。于是,在自己的强烈要求下,ira重返战场并音讯全无。而rene在战争结束后,头顶的荣誉却顷刻烟消云散,空有一枚勋章的他也注定平凡的活着,在一家公司做门卫。许多年后,有人再看到ira,他已是贫穷潦倒,最终因酒精中毒躺在了牛棚里。

  始终是被遗忘的人吧。被战争的残酷割伤心灵,又被社会的现实碾碎心灵。这是一种怎样的无法言喻的悲怆?或是消沉在老头旧色调的镜头里,那走在德州农场荒凉道路上的萧瑟背影。

  片尾淡淡忧郁的钢琴声响起,插旗的士兵们到山峰后的海滩玩耍。iggy和其他士兵们叫喊着,doc,快来啊!海浪扑在年轻的人们身上,溅起雪白的水花。镜头摇向远方,密密麻麻的舰队上空,满是云朵和阳光。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主演:瑞恩·菲利普 / 杰西·布拉德福特 / 亚当·比奇 / 巴里·佩珀


  导演 Director: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编剧 Writer:
  保罗·哈吉斯 Paul Haggis ....(screenplay)
  William Broyles Jr. ....(screenplay) and
  詹姆士·布莱德利 James Bradley ....(book) and
  Ron Powers ....(book)


  演员 Actor:
  瑞恩·菲利普 Ryan Phillippe ....John "Doc" Bradley
  亚当·比奇 Adam Beach ....Ira Hayes
  杰西·布拉德福特 Jesse Bradford ....Rene Gagnon
  渡边谦 Ken Watanabe ....General Tadamichi Kuribayashi
  Patrick Dollaghan ....Businessman
  Jon Kellam ....Senator Haddigan
  杰米·贝尔 Jamie Bell ....Ralph "Iggy" Ignatowski
  约翰·本杰明·海基 John Benjamin Hickey ....Keyes Beech
  约翰·斯拉特里 John Slattery ....Bud Gerber
  罗伯特·帕特里克 Robert Patrick ....Colonel Chandler Johnson
  尼尔·麦克唐纳 Neal McDonough ....Captain Severance
  梅兰妮·林斯基 Melanie Lynskey ....Pauline Harnois
  托马斯·麦卡锡 Thomas McCarthy ....James Bradley (as Tom McCarthy)
  克里斯·鲍尔 Chris Bauer ....Commandant Vandergrift
  嘉蒂斯·艾薇 Judith Ivey ....Belle Block
  Myra Turley ....Madeline Evelley
  约瑟夫·克罗斯 Joseph Cross ....Franklin Sousley
  本杰明·沃克 Benjamin Walker ....Harlon Block
  Alessandro Mastrobuono ....Lindberg
  斯科特·伊斯特伍德 Scott Eastwood ....Lundsford
  斯塔克·桑德斯 Stark Sands ....Gust
  乔治·格里扎德 George Grizzard ....John Bradley
  哈威·普雷斯内尔

cindyycm : 2014-02-23#11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08 。异形

  如果你走在一条美国的大街上,随意问一个美国男子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他可能脱口而出:异形。对,不用惊讶,不是教父,不是94年三杰,就是异形

  外星异形是一种带有极强侵略性的生物,它们的成长甚至类似于昆虫,由卵开始发育,潜入人体后作茧,寄生在人的身体中快速发育成熟,繁殖。如同自然界中动植物的保护本能一样,这种外星生物进化出一套极有效的身体功能,在卵形期休眠,一旦找到寄生物就死死不放,直至侵入寄主,夺取他的营养,在里面长成后杀死寄主存活
  ——异形(1979)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展开自己非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未来世界进行了极其大胆而又对现实合理延伸的想象,描述了一个极其恐怖的外星生物对地球人类进行侵略的故事,他成功地将科幻与恐怖结合在一起,并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异形”的世界中浸透了70年代美国文化大动荡的特色,外来的冲击以及自身的压力使当时的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那感受如同在黑暗中真的潜伏着外星生物一样。
  演员:汤姆,西格妮,卡特利特将电影场面演绎得极为真实,斗争与战争更富有刺激性,同时也很容易让身为地球人类的观众产生一种认同心理。
  剧情:一艘星际航船在太空遭遇了外星生物的侵袭,影片把人类对于外星生命的恐惧展现到极点。在未知面前,人类的第一反应就是恐惧,接下来是好奇,在好奇终将战胜恐惧之后,便是无尽地探索未知世界。
  影像:外星生物的外形给人的视觉效果是冰冷而恐怖,从而使影片处处弥漫着恐怖、残酷、惊心动魄的震撼力。
  音乐:影片把音乐把人类心理的恐惧、战斗的激烈、异形的残忍恐怖烘托到了极致,对于带有恐怖色彩的影片,音效不能不听。

  卵中的生物袭击了一名队员,破坏了他的防护服,并停留在了他的脸上

  吐

  再吐

  Cool

  阿休是人造人,他奉公司的指示,准备以牺牲全体船员的生命作为代价,将异形带回地球。但当蕾普莉知道这一切之后,设法杀死了阿休



  蕾普莉清楚异形的强大力量,知道只有用核弹才能把它毁灭。为了让自己不再受噩梦纠缠,也为了人类的未来,蕾普莉毅然决定率领一支精锐部队重返这个危机四伏的被异形占据的地狱星球,希望一举歼灭这些极度危险的异形,并发现人类殖民地在此星球的失踪之谜
  ——异形2(1986)
  蕾普莉操纵着巨型搬运机器人与异形母兽搏斗,并把它狠狠地甩出了外太空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自编自导的这部恐怖片,续接了<异形1>,想象大胆而合理,脉络清晰,故事发展合情合理,丝丝入扣,既让人感受到更多的震惊新鲜与刺激,又是第一集必然的结果,续接无可挑剔。
  演员:西格妮和卡利耀眼的特技,给观众一顿视觉上的丰盛大餐。
  剧情:人类在发现异形的星球上建立殖民地,不可避免地与之发生冲突,于是人类主动向异形挑战。影片既表现出人类为生而永不放弃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人类对死毫无畏惧的英雄气概,整个故事内涵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
  影像:无论是恐怖气氛的营造,还是恐怖元素的设置,都给观众一种震撼力与惊奇感,战斗的激烈与情节的紧张从始至终笼罩着,异形母兽的出现总结了异形的来历,又增加了故事的紧张与刺激。
  音乐:影片音乐极具动感,动人心魄,直把人的原始恐惧本性激发出来。听那声音,恐惧从心脏开始向全身蔓延。



  蕾普莉隐约感觉到身体很不舒服,经过电脑生物测试,让她震惊的事情可怕地发生了:一只雌性异形正在她的体内茁壮成长
  ——异形3(1992)
  导演:大卫·芬奇把异形系列故事推向了高潮,在创作<异形3>的时候,他对影片进行了新的创作构思,反其道而行之,将重点不放在异形身上,而是紧紧地抓住了人物的遭遇。使整个故事情节与以往有所不同,颇有新意,是影片的一个新看点,尤其故事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如此干净利落,无疑令下一个续集无从下手。
  演员:西格妮,查尔斯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即有传奇的一面,又有真实动人的一面。
  剧情:这是一个维护人类安全的惊险故事,故事情节紧凑恐怖,步步为营,分别把异形的凶猛和英雄的大无畏展现到了极致,有力地触动了人类灵魂深处。
  影像:漆黑、空旷、阴森的太空监狱,残酷、凶猛无比的异形,为影片增加了无限的恐怖气氛,影片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些小细节,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如腐蚀后留下的痕迹,狗的不同反应,令人们都可以联想到异形的出现,从而真正关注主人公的命运。
  音乐:影片的音乐充满了悬念,紧张的气氛,让人身临其境。尤其是那响亮的小号声为影片带来了极为紧张和恐怖的气息。



  “放开她!”蕾普莉突然出现在异形面前,并慢慢走到它的跟前轻轻地抚摸自己的“孩子”,异形也将“母亲”紧紧地拥在怀里,任由蕾普莉抚摸。
  ——异形4:复活(1997)
  导演:异形并没有因为主人公在两百年前死亡而停止蔓延,法国导演让-皮埃尔·热内再一次将这个一想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像瘟疫一样蔓延的恐怖生物得到延续,将主人公奇迹般地再一次复活,并与恐怖生物产生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使本片更加耐人寻味。
  演员:西格妮,薇诺娜在本片中,两人扮演的角色皆不是纯人类,一个是异形的母亲,一个是机器人,但她们却都为了全人类的安危,对抗异形。在一些打斗的场面中,她们用智慧来处理问题,而非暴力。在情感驾驭方面也一次次地使影片紧张刺激的气氛推向高潮。
  剧情:故事围绕一群叛变的走私者及科幻家所进行的利用女子的子宫赋予异形人类遗传本能的转移而展开的,在整个过程中充满了神秘、黑暗、恐惧与绝望,伴随着异形的不断进化,人类又将卷入一场更为可怕的战斗中。
  影像:逼真的三维动画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浩淼的宇宙中,恢宏的场景,惊险的特技把大家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科幻世界,再加上对异形细致的刻画,恐怖与惊悚充满着观众的眼睛,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
  音乐:扣人心弦的交响乐也紧张刺激的情节完美融合,使人仿佛置身于故事中,几乎得不到喘息的机会,悬念感层层迭出。

  《异形》4部曲中窥见四位天才导演的风格:雷德利·斯科特、詹姆斯·卡梅隆、大卫·芬奇和让皮埃尔热内

cindyycm : 2014-02-23#11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09 。恋恋笔记本

  夏天有无数我热爱的东西,裙角飞扬、遮阳帽、哈根达斯、果味汽水、海滨度假村、户外烧烤、艳阳高照、蒸汽一样的汗水……夏天的爱情也是最为美妙的,它象征着年轻、希望与激情。热烈时如同身在热铁皮屋顶上,却又不能一下子跳下去,偶尔吹来一丝凉爽的风,又令你通体的细胞畅快淋漓。

  爱,会让你听不到全世界的声音,除了情人的柔声低诉;爱,会让你看不到全世界的种种,除了情人的多彩多姿。

  《恋恋笔记本》就是一部关于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的爱情电影。许多人为之动容、落泪、痴狂。当我的朋友激动地在电话里对我说,让我一定要看这部电影时,我在想,现在还有什么电影值得如此诚恳地推荐。她说,她已经推荐给无数人了,如果我还算是个合格影迷的话,就非看不可。于是我上网查询了一下,这部电影的粉丝群之庞大,远远超出我的想像。有一位影迷,则感叹西方导演拍出了东方情调。“东方情调的好莱坞爱情电影”,好像很久以前的《魂断蓝桥》就曾经赢得过这样的美誉。那么《恋恋笔记本》到底是怎样的电影呢?

  看过之后,我才发现,我和无数影迷一样,彻底被征服,也像我的朋友那样,打电话告诉我所有的朋友,我所认识的所有善良的人们,我认为所有向往浪漫纯洁的爱情的人们,你们一定要看这部电影,因为这是我所看到过的最美好的故事。

  瑞秋·麦克亚当斯饰演的富家千金,金发碧眼,总是打扮得非常惊艳,是那种走在大街上回头率足可以百分之两百的女孩。穷小子爱上了她,她也爱上了穷小子。可是,富家千金的暑期度假,毕竟是短暂的,他们还能继续相爱吗?身份的悬殊、战争的硝烟、时间的流逝、各自的追求者,都没能阻挠他们的爱情。女孩拎着箱子,走下车,奔向男孩时,我哭了。

  后来,他们老了,女孩的年轻美貌不再,智慧幽默不再,热情爽朗不再,只会淡淡苦笑,再也不似从前那样银铃般哈哈大笑,露出十几颗白牙。只因她成了没有记忆的人,记忆是一个老人最大的财富,连这个都没有了,她能开心吗?男孩一遍遍地读着他们年轻时的故事,终于有一天,女孩想起来了。他们拥抱在一起,像年轻时那样,往事一幕幕地重演。可那也只是短暂的记忆,很快,女孩又令人心碎地推开了曾经的爱人。

  再后来,女孩要死了。男孩躺在她的身边,陪着她一起走完人生。写到这里,我又哭了。这部电影对于许多女孩来说,如同《西雅图夜未眠》里不断提到的那部《金玉盟》,每次说起来的时候,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我的朋友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也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历程和这曲折的电影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只是因为许多细节深刻地捕捉到了年轻人恋爱时的状态。星光游乐园的表白、在夜晚空无一人的街道上起舞、在夏日暖洋洋的水中游泳、对爱情失去信心时两人边哭边吵、久别重逢后在湖上泛舟、大雨中两人热烈地拥吻……他们的每一个表情、动作、语言,都可以让你感受到,你曾经有过的一次次心动、温暖、热情、忧郁和痛苦。

  无论什么年代,爱情的模样在年轻人的心里,总是亘古不变的。所以,尽管极少人的故事会像《恋恋笔记本》,但每个人又都可以将它作为一本《恋爱百科全书》。

  许多人看过后,都想推荐给身边的人,想让更多人感动于他们执着的真善美。这个世界上,能够真诚、勇敢、热烈、坚持地相爱是多么不容易,那么多人无奈,又那么多人向往。请不要说这个故事太完美,太不现实,太不可能吧,不要因为我们的成长,不要因为岁月的磨砺,就让我们失去了相信真情的勇气。


  晚霞中的流水是最迷人的。你看那红色的霞光正婉约流泻在轻轻起伏的水面上,使它看起来仿佛一杯最纯净的酒酿。白色的水鸟翩然飞行于水天之间,它们排成一行,优雅,平和。淡淡的乐声飘洒着,有一只船正滑过流水,悠然地经过一幢白色的房屋……
  这会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因为它的开头就已经如诗如画。

  相逢在美丽夏日的艾莉和诺亚是这个故事的主角。17岁的女孩像一朵鲜嫩的红玫瑰,既娇艳欲滴又有点儿小刺扎人。诺亚第一次看到她,是在嘉年华的游艺小车里。她明媚的笑容,宛若一场铺天盖地的春光。“她是谁?”“来这儿度暑假的艾莉。”诺亚被一场灿烂的阳光所吸引。那发散迷人光芒的小太阳就是一个名叫艾莉的17岁女孩。

  像所有爱情的开场白一样,诺亚开始费尽心思取得与女孩相处的机会。他会在偶遇的街头明确向她表达自己的爱意;他会邀请她看电影;他还会陪着她散步,与她小心地交谈……艾莉的家教很严,她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她告诉诺亚,她人生中的很多决定都是与父母一起郑重做出的。或许吧,她就是一只鸟儿,天性里向往着自由,可却被若有若无的束缚捆绑住了心灵。
  大概是的,与诺亚的相识注定会是艾莉在这个夏天乃至17年来最幸福的一件事情,——他给了她一片蓝天,让她饱尝了自由的甜味。我记得他们仰躺在马路上凝视着不断变幻的红绿灯时,艾莉第一次嗅到了她生命中的浪漫。当汽车迅疾驶来,诺亚拉起她疯狂奔跑时,艾莉甜蜜的笑声真能感染到每一个人。他们在小镇上咬着冰激凌再疯狂地亲吻彼此;他们在小河上泛舟,在林间骑着自行车飞速前行;诺亚教她开车,两人吵吵闹闹却又总是过眼即忘……
  “他太有活力了。”当艾莉的妈妈看着这个男孩并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后,夏日恋情,也许就不会这么完美了。

  也许这世间人情中总是天生存在着距离的。身份、门第、教养、学识……都是一道道界限分明而了然的鸿沟。年轻人之间觉察不到这些,是因为生命的活力与激情暂时遮掩了客观存在的一切。诺亚和艾莉的爱恋,像一场迷蒙的林间晨雾,——相互交融,相互叠加,再相互缠绕。但是残酷的现实却在这一片浓雾之下。艾莉和诺亚栖身的方式本来就迥然不同,——她的世界是城市里鳞次栉比的高楼,而他的世界,则只有乡村里蜿蜒向前的一条小溪。结果,充当暴雨以冲散晨雾,让他们各自返回自己世界的往往就只有父母了。

  导演 Director:
  尼克·卡索维茨 Nick Cassavetes
  编剧 Writer:
  尼古拉斯·斯帕克斯 Nicholas Sparks ....(novel)
  占·萨迪 Jan Sardi ....(adaptation)
  杰里米·莱文 Jeremy Leven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Noah Calhoun
  瑞秋·麦克亚当斯 Rachel McAdams ....Allie Hamilton
  詹姆斯·麦斯登 James Marsden ....Lon Hammond Jr.
  詹姆斯·加纳 James Garner ....Duke/Noah
  琼·艾伦 Joan Allen ....Anne Hamilton
  山姆·夏普德 Sam Shepard ....Frank Calhoun
  吉娜·罗兰兹 Gena Rowlands ....Allie Calhoun
  马修·巴瑞

cindyycm : 2014-02-23#11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10 。莫扎特


  一百六十分钟的电影看完了,回荡在脑海里的除了莫扎特天籁般的音乐,还有他神经质的怪笑。
  《莫扎特传》同时描绘了莫扎特和萨列里,按照剧情,他们一个可比红颜薄命的西施,一个可比沐猴而冠的东施。
  先谈莫扎特,他的天才是家喻户晓的,他的勤奋是有口皆碑的,但笔者着重挖掘的是他的失败之处。
  一. 不谙世事
  当然,我并不是希望莫扎特能像萨列里那样诡计多端,与人勾心斗角。事实上,正是他那纯洁的像孩子一样的心灵,使他的音乐永远带着超脱尘俗的欢乐,也使他的人格像他的音乐一样纯净而富有魅力。听着他的音乐,让人感觉“从此再不提起过去,痛苦或幸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出自海子的诗)
  影片有这样一段:莫扎特在受到教皇羞辱后走出房间,门口不知情的人们为刚才的音乐奉上热烈的掌声,莫扎特立刻跑回去打开教皇房间的大门,故意背对教皇向人们恭敬地行礼,让人们以为他刚受褒奖,那副踌躇满志的姿态估计能气得教皇心脏病发作。
  莫扎特实在纯洁,表里如一的纯洁,他那恣肆的笑声像一个个清脆的巴掌扇在封建卫道士们的脸上。无奈后者掌握着权利,回击得心狠手辣。另外,莫扎特对人缺少戒心,他那些珍贵的原创乐谱,居然让女仆可以轻易窃走;他还缺少财商,夜以继日的创作,满堂喝彩的演出,竟然换不来维持生计的银两,叫人扼腕。
  文艺领域许多建树高的大师,都有着单纯的内心,比如诗人海子,比如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但是成人世界是无情的。海子终究无法和残忍的世界共处,自杀了;而孩子气的达利要不是有一个精明的女朋友协助,能过上好日子么?
  比起达利,莫扎特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他的老婆同样是个不谙世事的人。影片中康斯汀为了祈求萨列里为莫扎特谋一份职位,居然那么草率地答应了萨列里的非分要求。她背叛了莫扎特,但这又恰恰是因为她深爱着莫扎特,想为莫扎特排忧解难。她没看出萨列里对莫扎特的嫉恨,更没明白萨列里根本无意相助。此外,日常生活中的康斯汀不善料理家务,爱睡懒觉,也难怪莫扎特的父亲会和她翻脸。
  二. 不够自爱
  影片里有一段,莫扎特在创作《安魂曲》和《唐乔望尼》高度紧张的阶段,有一天夜里趁康斯汀深睡,遛出去跟狐朋狗友彻夜狂欢,并且喝得酩酊大醉。虽说莫扎特当时生活压力巨大需要缓释,但这种方式显然太伤身。如果亲爱的莫菲能保证睡眠,按时吃饭,控制饮酒,怎么会英年早逝呢?
  三. 定居维也纳
  虽然维也纳享有音乐天堂的美誉,但是“天堂”和地域往往只有一墙之隔。莫扎特选择维也纳的初衷是离开那个傲慢刻板的教皇,寻找自由的生活。他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但是以后他虽然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
  影片中萨列里亲口告诉莫扎特,维也纳人并不是都懂音乐,其实在维也纳真正懂莫扎特的恰恰是萨列里。至于那个看起来热爱艺术的皇帝,连一首简单的迎宾曲都弹不顺,他对莫扎特歌剧的评论“多了几个音符”更是荒唐,可见他只是附庸风雅,绝不是真懂音乐。那些王公贵族,更是践踏音乐的愚蠢草包。这样的维也纳,真的是莫扎特天堂吗?
  早年,莫扎特和父亲先后到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均获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代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又结识了作曲家J.S.b巴赫、 G.B.马蒂尼等,跟他们学习作曲技术。1777年后,他又随母亲巡游演出,得以接触著名的曼海姆乐派。这使他以后能够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定居维也纳以后,一方面,维也纳单纯的市民生活限制了他素材的拓展,狭小的生活圈子也使得他的音乐风格难以再扩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池塘里的蛟龙如何畅游?另一方面,以萨列里为首的维也纳王公贵族的排挤使莫扎特穷困潦倒。有人认为生活上的磨难使莫扎特的思想更加成熟,作品更加深刻,但为那些磨难付出幸福甚至生命,值得吗?
  有道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如果莫扎特继续游历四方,遇上一个鉴赏能力不像维也纳皇帝那么可悲的君主,他的地位会在萨列里之下吗?以他的盖世才华,得到的将不仅是堆积如山财富和成群结队的粉丝,还会有高山流水的知音和逍遥自在的生活。
  下面看看可怜的萨列里。
  先给他平反一下。历史上东施也是美女,只不过比西施差一点。而历史上的萨列里也是个正人君子,可惜《莫扎特传》出在萨列里死后,所以他也不能告作者侵犯名誉权了。萨列里也有不少动听的作品,并和莫扎特共事过,还教出了贝多芬、李斯特、舒伯特这样的高徒,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大家。
  影片里的萨列里至少有两点值得肯定:热爱音乐,懂得欣赏。 在影片的开头,萨列里向牧师演奏完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后,以无比崇敬的表情和语调,仰望天空说:那是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按照剧情,萨列里虽然谋害了莫扎特,但却是莫扎特最忠实的听众。他为了一睹莫扎特的真容不远千里赶到萨德堡;他从来不错过莫扎特的任何一场演出,即使同样的演出他已经听过无数次;他第一次看到莫扎特的手稿时竟然激动得掉下了眼泪······
  萨列里作曲时那么虔诚地望着耶稣像,祈祷上帝赋予他灵感。在萨列里要求莫扎特的妻子康斯汀晚上来“付出代价”的那个下午,他一直在自己的乐房潜心作曲,并且苦苦祈祷康斯汀不要来。为什么呢?一方面因为萨列里最希望的是自己能写出精彩的作品,成为一个
  名副其实、心安理得的宫廷乐长,不必害怕莫扎特的才华掩盖住自己。另一方面萨列里本质上还算是个正直的人,他不想伤害无辜的人。
  再比如《费加罗的婚礼》,维也纳皇帝在观看的时候打了一次哈欠,因此该剧只能上演九次。莫扎特感到不可理喻,只有萨列里告诉了他实情:庸人们无法集中注意力看戏超过一个小时,而这部作品长达四个小时。当莫扎特推心置腹地问萨列里的评价,萨列里坦诚地感叹“完美无瑕”。
  嫉妒是人类最恶心的缺点,本片里的萨列里把这一缺点演绎的淋漓尽致,妒火中烧的萨列里最终下定决心杀掉莫扎特,而且手法神不知鬼不觉。他是用莫扎特杀死了莫扎特。父亲去世以后的莫扎特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人认为《安魂曲》的创作进一步摧垮了莫扎特的精神,使他产生将死的幻觉。萨列里略施小计榨干了莫扎特的精力,一手摧毁了这个旷世天才。
  但是萨列里在莫扎特死后没有丝毫的快感,相反他充满了恐惧、惋惜,或许也有点后悔,以至于他的后半生一直沉浸在悔恨里,最后不堪重负选择自杀。
  萨列里的遗憾是:既生瑜何生亮。萨列里是小鸡肚肠的,所以无论莫扎特活着还是死了,只要莫扎特的作品流传着,萨列里就忍无可忍。
  设想一下:萨列里如果不是宫廷乐长,而是个无名小卒,纵然他无比热爱音乐,他也绝对只会追捧莫扎特,而不会加害这个大师。但萨列里所处的是贵族阶层,莫扎特所处的是市民阶层,草根阶级。
  影片里有意刻画了这些反差,比如莫扎特尝到萨列里家的小吃赞不绝口,而生活奢侈的萨列里对这样的美食已经司空见惯。再比如萨列里总是一本正经、不苟言笑,举止做作;而莫扎特亲切随和、只要开心就会发出响亮的怪笑,举止随便······
  可见,阶级、地位的悬殊扼杀了莫扎特。或者干脆说,腐朽愚昧的封建社会扼杀了这位旷世天才。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个社会的悲哀,一个时代的悲哀。
  如今,愚昧的中世纪早已成为历史,但人们的思想与时俱进了吗?当今,多少莫扎特式的天才,被抹去锋芒,同化成平凡甚至平庸之人?多少当代的仲永磨灭了大展鸿图的锐气?
  电影取自历史,但历史终究是为了警醒今人。我们的社会需要爱惜人才。让西施们得到应有的幸福,让东施们做好本分女人。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Milos Forman
  编剧:彼得·谢佛
  制片人:索尔·扎恩兹
  类型:剧情,音乐,传记
  主演:F·默里·亚伯拉汉,伊丽莎白·贝里奇,汤姆·休斯克,罗伊·多特里斯,杰佛瑞·琼斯

  主要奖项: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男主角

cindyycm : 2014-02-23#11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11 。大鱼

  《大鱼》的意境《大鱼》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故事的传奇跌宕,意境的营造也至关重要。 无论是碧海蓝天、绿树白墙,还是明媚灿烂的阳光、满地绽放的鲜花,或是幽灵般神秘的女子、车窗外裸游的美人鱼,都被蒂姆·波顿演绎得如此浪漫与完美。而那个静谧幽雅的“世外桃源”则让人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只是多了几分浪漫气息。在这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小镇里,人们自由自在、无居无束、安逸而闲适地生活着,他们快乐地歌唱、舞蹈,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孩子般纯真开心的笑,生活是如此幸福和美好!没有人想要离开小镇,所以,他们都把鞋子高高地悬挂在树上,而这些飘荡在镇口的鞋子,在蒂姆·波顿的演绎下,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影片拍得最惟美、最具浪漫色彩的则是爱德华对妻子桑德拉的求爱历程。从初见时的惊艳到后来的苦苦追寻,从空中飘浮的写着“我爱桑德拉”的浪漫云朵到满地鲜花,整个过程像极了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故事。而当桑德拉终于被爱德华的爱所感动,接受他时,故事更像披上了一层温馨曼妙的轻纱。这时的画面是如此明朗而清新——蓝天如洗,阳光满地,绿树如盖,绿草如茵,满地金黄的花蕊在阳光下悄然绽放,风在枝丫间自由穿梭,空气中充满了爱和幸福的气息。看到这,你会忍不住会心一笑:生活真是如此美好!

  至于灯火璀璨的商业街、光怪陆离的马戏团,都如梦幻般美丽奇妙,只有关于巫婆和恐怖森林的少许场景,略显黯淡神秘,但随即而来的明快色彩立即冲淡了场景的黑暗,使人忽略了那一点晦暗的存在。而主角伊万·麦奎格的表演使整部影片看起来更加轻松温情。看到伊万·麦奎格那张带着几分稚气、几分傻气的、孩子般开心、阳光般灿烂的笑脸,你顿时有种如沐春风的惬意与温暖。正是他这种笑容赋予角色无所畏惧和乐观率真的精神气质,而这种气质正是本片打动和激励观众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意境的营造上,《大鱼》绝对是成功的。现实和梦境的变幻穿插、浪漫与神秘元素的融入交汇,使影片境界呈现出一种超现实的完美,让身处喧嚣都市的人们悠然神往。

  没看这部影片之前,我曾看过关于《大鱼》的宣传。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看到这四个字,我想到了《美丽人生》,那样细腻而伟大的父爱,那种强烈而震撼的感动。但不是,《大鱼》中的情感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震撼人心,但它更贴近于生活,那份情感更让人感觉真实和温暖

  一个年迈臃肿、步履蹒跚却仍然充满幻想的老父亲,一个厌倦了父亲的夸大其辞和喋喋不休、与父亲日渐疏远的儿子,他们都深爱着对方,却都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观,父亲认为儿子无法理解他是儿子的错,儿子则认为父亲讲述那些故事是他虚伪与虚荣的体现。父子俩就那么熟悉地陌生着、亲近地疏远着。然而,曾经,父子俩也那么快乐和幸福过。儿时,儿子也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在父亲怀里撒娇,缠着父亲给他讲巫婆的故事。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间的沟通越来越少,感情也变得淡漠了许多。直到父亲将不久于人世,儿子才想要更多地了解父亲,于是他开始追寻父亲早年的生活真相。而此时,儿子才知道父亲的故事并非完全虚幻,也终于明白了父亲对人生的态度。然而父亲却已去日无多,对着病榻上奄奄一息的父亲,儿子用自己的想象为父亲续写那个美丽的故事,“……你坐上了轮椅,逃离了医院。我们回到家,你所有的朋友都在等待着你。他们见到你是如此开心,他们都很爱你。你和他们挥手告别……最后,你又变成了一条大鱼,自由自在,游向大海……”父亲笑了,那么开心,那么宽慰地笑了。那一刻,父亲的脸上笼罩着一层奇异的幸福的光辉,他仿佛真的回到了那美丽的梦幻传说中,真的看到了欢呼微笑的人群,真的化作那一尾大鱼回归大海,游向远方。于是他闭上眼,带着那甜美的幻梦安详逝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得到了儿子的尊重和理解,也许这是他最大的欣慰罢。这是本片的高潮,也是本片的灵魂所在,父子之情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演绎和诠释。
  《大鱼》所表现的父子之情是含蓄的、内敛的,如流水般慢慢浸入心底,让人感到一种淡淡的潮湿的温情与伤感。除了父子之情,本片的别一条情感脉络是夫妻之情,爱德华与桑德拉那份浪漫而真挚、平凡而美好的爱情。
  爱德华与妻子桑德拉第一次相见是在那个光怪陆离的马戏团。桑德拉穿着一条浅蓝色的礼服,美人鱼一样静静地站在那里,那么甜美娴静,与世无争。爱德华的目光穿过欢呼喧闹的人群,落在桑德拉身上,然后他就那么深情地、忘我地注视着他心爱的女子。一切仿佛早已注定。于千万人中,于千万年时间无涯的荒野中,遇见你想遇见的那个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这一刻,爱德华看到了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之后,他便开始努力去追寻。即使知道桑德拉有了未婚夫,他也并不放弃。爱德华对桑德拉的爱是坚定的、始志不渝的,桑德拉未婚夫的殴打、军队生活的艰辛、外来的诱惑,丝毫未改变爱德华对桑德拉的爱。面对安妮的万种柔情,爱德华也只是保持理智和淡漠,他告诉安妮:我非常爱我的妻子,从我认识她到我死的那天,她是我唯一的爱。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胜过任何海誓山盟。——这才是爱情,真正的、永恒的爱情。
  而最令人感动的画面是:将不久于人世的爱德华躺在浴缸里搂着自己心爱的妻子,爱怜地抚着她已不再年轻却依然美丽的脸,桑德拉则轻轻地依偎在他怀里,泪水潸然地说:“我不想让你离开。”爱德华无语,只是将妻子抱得更紧了。
  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形容这个画面,我只知道那一刻我哭了,无声的。有什么东西针一样刺痛我略微麻木的神经,在这个很难被感动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画面,却让我感动涕零。在这个越来越真实的世界,我们用语言大肆渲染着爱情,却从来不曾领悟爱情的真谛。我们的万千言语竟抵不过这样一个简单的画面。“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美丽却遥不可及的神话,可是他们却做到了。几十年的相扶相携,几十年的相濡以沫,他们共同经历了多少人生风雨。从浓烈到平淡、从浪漫到平实,然而那份爱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真挚而真实。我们羡慕的同时,是不是该对他们顶礼膜拜?


  导演 Director:
  蒂姆·波顿 Tim Burton
  编剧 Writer:
  丹尼尔·华莱士 Daniel Wallace ....(novel "Big Fish: A Novel of Mythic Proportions")
  约翰·奥古斯特 John August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Ed Bloom - Younger
  阿尔伯特·芬尼 Albert Finney ....Ed Bloom - Older
  杰西卡·兰格 Jessica Lange ....Sandra Bloom - Older
  比利·克鲁德普 Billy Crudup ....Will Bloom
  海伦娜·伯翰·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Jenny - Younger & Older / The Witch
  艾莉森·洛曼 Alison Lohman ....Sandra Bloom - Younger
  罗伯特·吉尔劳姆 Robert Guillaume ....Dr. Bennett - Older
  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 ....Josephine
  米西·派勒 Missi Pyle ....Mildred
  史蒂夫·布西密 Steve Buscemi ....Norther Winslow
  丹尼·德维托 Danny DeVito ....Amos Calloway
  麦莉·赛勒斯 Miley Cyrus ....Ruthie - Age 8 (as Destiny Cyrus)
  丹尼尔·华莱士 Daniel Wallace ....Econ Professor
  马修·麦克格罗里

cindyycm : 2014-02-23#11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12 。二手狮子

  亲情,永远都不能用矫情,用过激的辞藻去点评。两个老戏骨(迈克尔·凯恩,罗伯特·杜瓦尔)加一个小戏精(海利·乔·奥斯蒙),一部导演向自己祖父致敬的影片,感情的真挚自不用多言,更多的是,我们用一双眼睛,划过了最美的也是最诚挚的成长岁月,那段感悟了自己成长的痕迹,也感悟了用人生点拨让记录成长痕迹的每一个画面。
  自从《完美世界》,我对孩子的眼睛中的世界又多了一份关注,尔后就是《岁月神偷》,当决定为《二手雄狮》写点什么的时候,眼睛还是湿润的,难道作为一个女性观众,面对亲情,永远都抑制不住自己的那份感动
  故事发生在60年代,德克萨斯州一个温情的乡村,14岁的沃尔特,被母亲玫送到这里,而母亲不只为了和新欢过甜蜜的生活,还惦记这舅公的那些财富。这些一个调子,势必将沃尔特的性格等驾驭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但是这点并不影响故事继续下去,因为沃尔特那迷蒙的眼神里除了单纯,还有一点点娘味。
  无数个迷茫的指示牌之后,终于落脚到舅公的家,一个有五只狗一只猪守护着的荒野的乡下。沃尔特的眼神里透射的是那种失落感,还有孩子特有的悲伤。当然舅公的眼神里透着不屑之外,也有悲伤,貌似他们是不喜欢外人打扰的老人。话说,老人和孩子的戏,是最能打动深夜看电影的人,不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这似乎也成为一种惯性,毕竟温情的片子,荧屏内外都透射着我们对感情的诚挚的品读。

  哈勃和加斯两位老人,被冠以无数的名号,银行抢劫犯、黑帮杀手……个性古怪的他们,生活在没有电话、没有电视的“世外桃源”,原本这荒野之地能换来一份悠闲,可是导演却将个性古怪索性犀利到极致,时不时坐在门廊外用步枪射击上门来的产品推销员,这种古怪性格的老人,面对略带稚嫩,时不时还要哭泣的沃尔特,也是一种尴尬。
  这种尴尬是彼此的,沃尔特实在忍受不了这样的一个环境的时候,想到了去找母亲。也许这就是孩子气,当沃尔特在电话这头报出了一连串的名字的时候,索性我眼泪就止不住的流了下来。深夜里,哈勃和加斯寻找孩子的那段,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孩子的分量,开始在这两位老人心里有了加重的痕迹。

  随着彼此渐渐的熟悉,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被悄悄的打破。 最开始是由于沃特尔的一句话:干嘛不看看他们卖些什么呢?也许这话真的是触动了他们的心弦。索性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连串的闹剧,争相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买来各种蔬菜种子,辛勤耕种之后,发现耕耘了一片玉米地,看到这里我咯咯的笑个不停,也许,这种温情的气息,就那么直接的扑面而来;更可笑的是,他们还买了一头狮子,打算射死后用来装饰莫须有的壁炉,以此来炫耀他们曾经的辉煌,结果打开笼子一看,却发现狮子不仅懒懒散散还老弱多病。于是在失望之后,便准许沃尔特把它养下来。

  于是乎,一段关于一个男孩,两位两人和一头狮子的故事,变循序渐进的展开。当然,沃尔特曼妙的让我们也跟随着的那段奇幻之旅,是从阁楼箱子里的那张泛黄的美女照片开始的,这里面的所有好奇的原料都是从这里开始搅拌的。沃尔特对两位舅公的感情日益升温也是从这个奇幻的故事开始的。惊险浪漫的奇幻之旅,在沃尔特天马行空的思绪中,幻化成色彩丰富的画面,带着观众一起温习这张泛黄照片背后的奇特。当然,影响小沃尔特的不仅仅是这个故事,还有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当然也包括对财富的淡泊。
  温情的故事总是让人忽略画面,音效,甚至还有那情节的粗制,当然,这对于《二手雄狮》来说,完全都不是批评的要素,因为,我们被感动着,被情感触动着。尤其是那只为我们带来更多感动和笑料的狮子,在吓走了那帮亲戚之后的它,获得了自己的家园——那片玉米地,让我们看到了兽与人之间那种温情的调子,绿油油的玉米地里,欢声笑语的竟是孩子和狮子,总有些奇怪的念头响彻耳边,我小时候是不是应该碰到一只熊,收养了?哈哈……
  而这只狮子死的如此尊严,也是给哈勃和加斯一个铺陈吧?当沃尔特被母亲的新欢拳脚相加的时候,它从玉米地里窜了出来,用力撕咬这个男人,当然,那笑料也算是一点可乐吧,男人没死,狮子因为太老了,一紧张就那么死了。我们给这样一个小插曲八十分吧!美国电影总是喜欢充斥一点小的可乐水,让我们在眼泪流的有点累的时候,适当的让脸也扭曲一下。
  当然,作为女性观众,最无法抵御的就是,在桥头,沃尔特对母亲说的那句话:能为我而好好的努力一次吗?我想,如果我是在场者,一定哭的稀里哗啦的,那是一种恳求还是一种要求呢?都是吧?随后就是,沃尔特自己给自己人生最完美的决定,和舅公一起快乐的生活着,当然,那曼妙的结局,九十多岁的舅公驾驶着飞机翱翔着,最后撞上谷仓留下了一样辉煌的一笔,死得一样有尊严,像年轻时的故事中一样。
  当酋长的曾孙问到:那两个人,真的有过吗?沃尔特微笑呼应:真的……当然,曾经年幼的沃尔特问道“那些有关非洲的故事,它们是真的么?”哈勃回答“真假无关紧要,如果你想相信,就相信,记住,你所见真假并不要紧,人只相信那些值得相信的。”

  编导:
  Tim McCanlies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迈克尔·凯恩 Michael Caine ....Garth
  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 ....Hub
  海利·乔·奥斯蒙 Haley Joel Osment ....Walter
  凯拉·塞吉维克 Kyra Sedgwick ....Mae
  尼基·凯特 Nicky Katt ....Stan
  乔什·卢卡斯 Josh Lucas ....Adult Walter
  Michael O'Neill ....Ralph
  Deirdre O'Connell ....Helen
  艾里克·巴弗尔 Eric Balfour ....Sheik's Grandson
  克里斯蒂安·凯恩 Christian Kane ....Young Hub
  Kevin Haberer ....Young Garth
  埃曼妞·沃吉亚 Emmanuelle Vaugier ....Jasmine
  Adam Ozturk ....The Sheik
  詹妮弗·斯通

cindyycm : 2014-02-23#12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13 。英国病人


  好的电影都要讲究气氛,以前我一直不敢看这部电影,她是一部悲伤的电影。拉尔夫费因斯英俊忧郁的眼神,朱丽叶比诺什清纯娴静的面庞,影片悠扬的调子,寂寞而宏大的沙漠,都是这部电影的标签。她注定会把你带入一个忧伤而感动,震撼而难过的状态,就如一根细细的坚韧的发丝,挠着你的内心。所以只有在安静的夜晚,我才一个人静静地体会。

  二战时期,一架飞机在北非沙漠被击坠,里面的男人烧的面目全非,他只记得自己的妻子凯瑟琳。随着记忆的恢复,男人想起了点点滴滴,一段动人的故事娓娓展开。

  两人相识与沙漠勘测考古之中,艾莫西是一位匈牙利伯爵,他在一群人中总是最吸引人的,凯瑟琳是一个新婚不久的有夫之妇,两人由于工作不断接触互生好感,艾莫西同时也在排斥这份错误的感情。
  “艾马殊和K的戏分并没有特别多,但是直到现在,他们还是唯一一对没有让我感到相爱太快的恋人,毕竟,一部电影只有那么一点时间,爱上一个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艾马殊太不一样了,他和K经历过的事让我觉得,他们的相爱爱得那么深是那么的天经地义”。
  ——但两人注定是将在一起的,命运就如一根看不见的红线,将他们紧紧相连,一次次的共患难,分别,还有拒绝。当凯瑟琳主动找到艾莫西,两人再也不能分开了。随后仿佛干柴烈火,艾莫西和凯瑟琳一次次地向对方奉献着自己的全部,索取着对方的全部,经历着心灵的挣扎,找到了自己的最爱。

  电影是两条线平行叙述,过去与现在。在现在,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护士是那么清纯,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就连跑起来都是那么秀气。由于战争,她所爱的人都惨遭不幸。一方面,她对奄奄一息的艾莫西尽力爱护,另一方面,她与锡克工兵渐生好感。与过去相比,现今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是都存在着一份不确定,这是个人在战争下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导演的功力也是相当高超,古老悠远的音乐,北非沙漠的壮阔优美环境,战争和大自然前人的渺小,就好像黄昏时的阳光,美好却不再存。美丽的爱情是那么不确定,就好像它的发生一样,我也不断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揪心、忧伤。
  当艾莫西为了妻子不顾一切返回沙漠,以致引来德军,一切都显得那么伟大。回忆中,别人质问他为什么把德国人带进沙漠,害死了无数人,他面部扭曲痛苦的说,他不知道,他只知道一定要返回沙漠——救他的妻子。爱情冲破了一切界限,战争的残酷与爱情的美好交织在一起,却由同一件事发生。但男主角换来的却是无尽的悲伤,他慢慢地走向死亡。

  第6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电影配乐、最佳音乐、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几乎集所有奥斯卡大奖于一身,《英国病人》以无可争议的姿态屹立于电影艺术殿堂的中央。



  《英国病人》改编自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获奖同名小说。小说获得了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本片是以二战北非战事爆发前后为时空叙事范围、以战争和沙漠为背景、以刻画人性最深入本真、最可贵情感的一部爱情悲剧。

  导演 Director:
  安东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
  编剧 Writer:
  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novel)
  安东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screenplay)


  演员 Actor:
  拉尔夫·费因斯?Ralph Fiennes??....Count Laszlo de Almásy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Kristin Scott Thomas??....Katharine Clifton
  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Hana
  威廉·达福?Willem Dafoe??....David Caravaggio
  纳威恩·安德利维斯?Naveen Andrews??....Kip
  科林·费斯?Colin Firth??....Geoffrey Clifton
  尤尔根·普洛斯诺?Jürgen Prochnow??....Major Muller
  凯文·沃特利?Kevin Whately??....Hardy
  雷蒙德·库特哈德?Raymond Coulthard??....Rupert Douglas
  阿曼达·沃克尔?

cindyycm : 2014-02-23#121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14 。天才雷普利


  《天才瑞普利》的引人入胜之处还在于,瑞普利和迪克相遇之后,由相知到决裂,再到连杀三人的一系列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而在这一过程之中,我们折服于瑞普利的缜密思维和良好心理素质,他的一系列巧妙的安排不但使自己逃脱了杀人嫌疑而且还获得了大笔意外之财,过上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本片另外一个特别的地方在于植入的同性恋描写,对于一些人而言这样的元素似乎显得多余,因为即便剔除这些内容也不会影响整个故事的脉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影响影片的整体风格。旖旎的意大利风光,深沉的钢琴曲,轻佻的萨克斯,爵士乐,红酒,火车旅行,游船出海,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浮华的上流社会生活画卷,当隐晦含蓄的同性恋情节出现时,实质上与片中人物纸醉金迷浮生若梦的生活是一致的,也带有某种不能大白于世人面前的隐喻,而这和瑞普利的心理以及整个影片的忧郁深沉的格调又是相一致的。

  瑞普利的扮演者马特.达蒙有一张憨厚稳重的面孔,但是他却极为成功地扮演了这个心机极深的角色。他过着艰辛的底层生活,从他偷偷地弹奏剧院的钢琴被保安发现时的诚惶诚恐这一刻起,就叫人不由得对他产生了一种同情心。他迷恋俊雅多情的迪克,但是这个骄傲多变的花花公子对他的态度却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从这些情节中,我们又可以感受到那种草根出身者在权贵面前的卑微与无奈。瑞普利其实是一个弱者,他的所有的一切行为其实都是源于自身的弱小和随之而来的不自信,他害怕失去迪克而杀害了迪克,他害怕失去得到的迪克的生活而杀害了弗瑞德,他害怕被人看穿虚弱的内心而又杀害了彼得,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虽然心机多变实则精神世界却极为狭小和脆弱,因为一个精神世界强大的人是不会这样费劲心机去攫取浮华的富贵生活的。因此,正是基于这种对弱者的同情,当我们看着瑞普利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时,竟然不自觉地站到了他这一边,几乎忘记了他是在犯罪,甚至在玛姬、弗瑞德、警察怀疑他以及私人侦探出现时不由得为他捏了一把汗。这部影片中另外一个出色的角色是由裘德.洛扮演的迪克,这是一个外表漂亮但有严重心理缺陷的人,他是个令人着迷但又没有丝毫责任心的人,正是他的多变和无情伤害了瑞普利的自尊,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如果说瑞普利内心的邪恶是这个罪恶故事的内因,而迪克的滥交和自私则是这个罪恶故事的外因,如果说瑞普利的内心是一片孕育邪恶的土壤,那迪克的所作所为就是撒向这片土壤的肥料,正是在他和他骄奢生活的作用下,瑞普利心中那株罪恶之花终于盛开了,而且开得极为妖艳。

  最后,我们再回到开头提到的问题上来。如果瑞普利没有借那件有普林斯顿大学徽章的衣服,如果他没有接受船王的任务,如果迪克对他不感兴趣,那么他依然会回归平庸的生活;如果他不会弹钢琴,不会模仿,既不聪明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他可能过的是另外一种生活。但是世上的事情永远不会这么简单,向往美好的生活本身没有错,因此诱惑注定永远存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点某一个诱因就极有可能使循规蹈矩之人作奸犯科,让天使变成魔鬼。或许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颗邪恶的种子,这不是丢人的事情,重要之处在于,你能否永远阻挡它生根发芽?人心需要时间、耐心和感情来锤炼,人性更需要道德、良知和法律来约束,否则罪恶之花就会在人的内心盛开,当这花盛开时,人的一生就难以安宁了,而瑞普利失去的正是这份安宁。


  依靠为人调钢琴及四处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的汤姆雷普利(马特戴蒙饰)在一份婚宴伴奏的活计中遇到了纽约船王格林尼先生。误以为眼前这个貌似忠厚的年轻人是儿子狄克(裘得洛)的大学同窗,船王以高价聘请汤姆前往意大利,劝说百般逃避家族事业,一心只顾玩乐的儿子狄克回来继承家业。出身贫寒的汤姆心思慎密,善于模仿伪造;在罗马明媚的阳光下,他第一次见到英俊不羁,风流倜傥的狄克,他的魅力,富有,一流的品味,美丽的女伴玛姬(格温妮斯帕特罗)和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深深地吸引了汤姆。

  汤姆几乎完全忘了此行的目的,在与狄克的朝夕相处中他疯狂地爱上了这种生活,爱上了不羁的狄克。狄克好友弗瑞德的出现,成为汤姆的威胁;弗瑞德精明,老练,对朋友忠诚不二,从看到汤姆的第一眼就洞穿了他寄生虫的本质:拿着老船王的钱,住着狄克的房子,享受着贵族的生活。种种的矛盾堆积,终于造成了狄克对汤姆的厌倦,他与他一同出海,希望借机说服汤姆回去纽约,不再打扰他的生活。想到又将回到没有阳光,没有尊重,整日为生计奔波的日子,汤姆几近崩溃,暴怒下亲手打死他曾为之倾倒的狄克,沉尸在碧蓝的地中海。

  而此时故事的高潮刚刚开始。为了掩盖狄克的死,也为了自己能够永久地过上狄克这样的生活,汤姆开始了自己伪装和欺骗的旅程,真正成为了狄克。一系列谎言和周旋周而复始,对朋友,对玛姬,对警察,对老船王,并最终利用其超凡的模仿天分和惊人的镇定自若幸运地瞒过了警方和老船王,成功离开了罗马,在威尼斯过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生活。最终发现他秘密的几个人,弗瑞德,被他杀死;玛姬,因为无人相信眼睁睁地看他逃脱;汤姆的唯一的朋友彼得,隐隐约约察觉不妥,也死在其手里。

  安东尼明戈拉用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不厌其烦地叙述了这个故事,塑造了一个不应该被同情,却令人不自觉产生怜悯的汤姆雷普利。

  也许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的魔性,我们都会在某个时候,某个地点,希望可以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过一种长久以来艳羡不已的生活。所以我们在雷普利的身上看见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恶;而这种恶,源自人性;因其人性的本质,我们才会产生怜悯。没有人会不觉得雷普利是可怜的,终生活在自己的谎言里,在自我和一个被自己杀死的角色里来回穿梭,没有朋友,被噩梦缠绕,没有家。明戈拉放大了这种人性造成的苦果,他不必在影片结尾给雷普利任何的惩罚,因为每个人都看到了他所受到的惩罚。明戈拉对剧本的把握能力,已经臻于某个境界。

  导演 Director:
  安东尼·明格拉 Anthony Minghella
  编剧 Writer: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 Patricia Highsmith ....(novel)
  安东尼·明格拉 Anthony Minghella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马特·达蒙 Matt Damon ....Tom Ripley
  裘德·洛 Jude Law ....Dickie Greenleaf
  格温妮丝·帕特洛 Gwyneth Paltrow ....Marge Sherwood
  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Meredith Logue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Freddie Miles
  杰克·达文波特 Jack Davenport ....Peter Smith-Kingsley
  塞吉奥·鲁比尼 Sergio Rubini ....Inspector Roverini
  菲利浦·贝克·霍尔 Philip Baker Hall ....Alvin MacCarron
  史蒂芬妮雅·若卡 Stefania Rocca ....Silvana
  贝佩·费奥雷罗 Beppe Fiorello ....Silvana's Fiancé
  詹姆斯·瑞布霍恩 James Rebhorn ....Herbert Greenleaf
  西莉亚·韦斯顿

cindyycm : 2014-02-23#12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15 。闻香识女人

  一支倾倒众生的探戈,一次令人窒息的飙车,一次犀利震撼的演讲......《闻香识女人》这部影片从此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Al Pacino饰演的双目失明的退役中尉是贯穿全剧的灵魂人物。初看他,不过是一个脾气暴躁古怪的瞎老头:满口脏话使我们的好学生查理都差点失去继续接触交往的信心,感恩节的大尺度玩笑使整个家陷入尴尬无比的气氛......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他的一些个人魅力迅速掩盖了那些瑕疵。他是一个有思想、有能力的人,几乎没有办不到的事:住最豪华的酒店,喝最名贵的酒,穿最精美的衣服,从“黑伯爵”手中得到法拉第,再逃过**的罚单......另外,他还十分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与查理的木讷相比,他风趣幽默,深得女人欢心,一支探戈甚至让妙龄女郎都忘了未婚夫及身边的帅小伙。
  可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儿,怎么会想到以自杀来终结自己美好的假期呢?
  这个问题如一团黑色阴霾盘绕在我脑中,久久不能消散......终于到了那最令我震撼的一幕——中尉以买烟酒为由支开查理,准备自杀。查理半路觉得蹊跷,回去阻止中尉。于是两人对峙、僵持,甚至搏斗。这一段看得我心惊肉跳,不禁深深佩服查理的勇气:在对方用枪指着自己的情况下,仍敢坚持让他把枪放下。那个人与他没半点关系,还时常恶语相向,查理,你大可一走了之呵!
  说到这儿,差点忘了查理这个人。他是勤奋刻苦的好学生,他的质朴老实甚至呆板是中尉聪明才智的最好陪衬。如果说中尉活出了自我,那查理就是活在他的原则当中。可是原则这个东西,真的有这么重要么?在特立独行与道德模范之间,我们如何选择?
  或许当真正面临生与死时,原则这个东西的价值才会猛然体现吧。依稀记得两个人僵持着,中尉情绪失控地说:“我一无所有,每天都生活在黑暗中。你知道这有多痛苦么?”这让我想到政治老师徐加胜所讲的:“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而是信仰。”中尉想要自杀,正是理性的质疑走到最后剩下的空虚与精疲力竭;查理坚持原则,正是信仰的坚守给了他生存的巨大希望。我爸爸常对我说:“能力越强越优秀的人,到最后,对他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他个人的品格与意志。”
  最后,中尉让查理给他一个活下去的理由。查理给了他两个:“你是我见过跳探戈最好的人和飙车最帅的男人。”中尉忽然笑了,缓慢地放下了枪。两个人颤抖的脸颊,不止的泪,见证一个生命从毁灭到重生的过程。
  这是一部励志的电影,远不像名字的香艳。它带给我的思考让我对生命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然而这部《闻香识女人》却呈现了一个有些颓丧自负的帕西诺,这颓废自负的他反倒有了别样的魅力。这部影片虽起名“闻香识女人”,又名“女人香”,但笔墨却重在讲述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两个身份、背景、年龄差距很大的男人,就像本是两条平行线,却阴差阳错的交叉在一起,并再难以分离。
  导演选择者两位演员来饰演这一老一少显然有他的用意。
  年轻的克里斯几乎是本色出演,影片中,他是一个在贵族学校上学并拿全额奖金的高三学生——西门●查理,正直善良,成绩优异,家世背景一般。而又帕西诺饰演的范克舅舅曾是巴顿将军的副手,一个参加过无数战争的中校,战争成就了他曾经的辉煌也伤害了他的心智,他在一场战争中失明,从此更加脾气暴躁,是一个相当自负孤僻的人,但的确有他的过人之处——可以在闻到对方身体上的香水后准确判断其身高、发色,甚至眼睛的颜色。他总是中气十足的说话,脾气很暴躁,当然这与他曾经是一个军人而现在却只能是一个失明的老人有关。在查理和范克的第一次见面中,范克中校话语尖刻略带讽刺,细数当年自己的战场风采,着实让查理有些畏惧,不知所措,那一刻,这个稚嫩的年轻人大概后悔极了接下这一桩棘手的任务,但是后来,他绝不会后悔认识这位可爱的中校,他们一定会擦出特别的火花,因而故事发展到最后反倒有了温情的味道。
  当看到范克中校不由分说开始收拾行李带查理去纽约时,嘴角不禁上扬,有一出好戏要上演了。而影片中最动人心弦的当属那段范克中校与陌生美女在舞池风度翩翩跳一曲探戈,优雅至极,成为经典,更何况帕西诺将一个盲人形象刻画的如此清晰,那样绅士又优雅的探戈想必任何女子都不能抵挡其中魅力。然而范克中校已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他想最后一次享受人生然后潇洒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带着查理出入高级酒店,疯狂的开着红色法拉利带查理兜风,吓坏了这个还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的毛头小子,他要求侍者为他装满一屋子的杰克丹尼尔酒,纵使如此风度翩翩,却依旧有落寞狼狈的一面,那样的他恐怕更真实。
  而如今的艾尔帕西诺虽已年华老去,步入中年,不似当年那般英俊帅气,早已不是那个意气风发心狠手辣的教父,却也别有一番中年男子的魅力。一举手一投足之间都有气度,从那曲探戈便知。
  整部影片没有跌宕起伏,轰烈激昂,但却始终平和地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男孩让盲中校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结局亦是温情而美好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插曲相当著名,就是那曲探戈的背景音乐,在《辛德勒的名单》等其他好莱坞另类文艺片或纪实影片中出现过。



  华丽舞姿,绝美探戈,香水美人,那一刻,笑容不是假装,什么黑暗与死亡,都烟消云散。
  和你在一起,和命运的转折在一起……

  导演 Director:
  马丁·布莱斯特 Martin Brest
  编剧 Writer:
  博·古德曼 Bo Goldman ....(screenplay)
  迪诺·里西

  演员 Actor:
  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 ....Lieutenant Colonel Frank Slade
  克里斯·奥唐纳 Chris O'Donnell ....Charlie Simms
  加布里埃尔·安瓦尔 Gabrielle Anwar ....Donna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George Willis, Jr. (as Philip S. Hoffman)
  布莱德利·惠特福德 Bradley Whitford ....Randy
  托德·路易斯 Todd Louiso ....Trent Potter
  朗·埃达德 Ron Eldard ....Officer Gore
  詹姆斯·瑞布霍恩

cindyycm : 2014-02-23#12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16 。女王


  回望那一年,物是人非。黛妃的死注定成为传奇,却终究无法离散查尔斯与卡米拉的爱情;昔日年轻气盛的布莱尔也已然不再是英国政坛的首相。唯有女王,还是那个女王,为人低调,行事慎重。

  当摄影机毅然揭开伊丽莎白二世卧房的窗帘,我们看到的果真是王室家族赤裸裸的生活状态吗?期间不可臆测的所谓阴谋阳谋果真不曾存在过吗?记得本片有另一个邪恶的译名叫做《黛妃与女皇》,两个女人兀自成为了暗自对峙的中心,却惶惶然摒弃了洋溢于全片的另一种温情。对此片名的第二种阐释则牵涉到了大层面的权势、道义和体制,细想来,“女皇”的对立面表面看起来是黛妃,实则确是广大的英国民众。影片中布莱尔那一次关于“人民的王妃”的演说就是例证。布莱尔上任时所打的这“第一场仗”无疑是深得民心的。

  时过境迁,我们的心沉淀下来的记忆碎片还残留多少无暇打理?当昨日的伤痛化为永恒的祭奠,死去的笑容也该安息了吧?黛妃再也不会老去,而女王,却无可避免地老了。当媒体的镜头一次次掠过女王苍老的面孔,你可曾想过,我们正在翻看一部横跨两个世纪的历史?战争的阴霾,和平的光亮,一帧帧掠过她的一颦一笑。

  高处不胜寒呐。

  径自怀念海伦·米伦的倾情演出。在她演绎下的女王,使我们悄然体悟到,原来,王室的温情中也潜藏着平凡人的感动。那一刻,女王独坐山间暗自抽泣的情景再次濡染我的心。


  1,纵观全片,“鹿”的隐喻为整个故事做了一个绝妙的起承。女王在和随从的谈话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到过那头珍贵的雄鹿,便把它定为狩猎的对象。而后,女王在山野间看到雄鹿的情景,则成为全片最打动人心的桥段。于是,当她得知这头鹿角上长有十四个叉的雄鹿成为别人的猎物时,她又迫不及待地跑去看它,那种别样的失神与感伤令人动容。

  2,这个桥段中藏匿着的孤独无疑将成为影史又一经典写照。

  那是一种高贵的孤独。

  女王独自一人坐在山野间,背对着我们轻声抽泣。她的心头隐隐涌动着身居高位的苦痛,却转瞬融进山谷的风里。女王回转身,看到了那头珍奇的雄鹿,它傲然屹立在青山绿水之间,雍容华贵,若天生的皇族。女王和雄鹿遥遥地互相注视着,成为山谷间两道孤独的风景。

  “你真漂亮!”从鹿身上,女王恍若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的笑容里有一种不易察觉的忧伤,通透如微涌波澜的湖水。而后,骤然响起的猎枪声打破了山谷的宁静。“快跑,快跑,快跑啊!”那一刻,女王的表情是复杂的,直到山谷间再次剩下她一个人……

  3,女王接见新任首相布莱尔时提及了昔日往事,“接见丘吉尔时,我还是一位小姑娘。”由此来看女王的一生,她所经历的悲喜与纷争足以为后世的历史学家们探究一辈子。而因为黛安娜惹事,整个接见仪式只是仓促地花了15分钟。这在后来成为了布莱尔太太口中的话柄。

  这次仓促的任职仪式成为布首相太太口中的话柄。

  4,影片对女王的生活描写也颇为人性化。当黛安娜死讯传来,女王悲痛之余,首先想到了孩子,她嘱咐手下“把儿童房的电视搬走,别让孩子看了难过”。而她自己,却一个人躲进房间打开了日记本。“写日记”这个桥段的设置正与女王的孤独相吻合。现实中有太多难以言表的情感,她唯有在日记中才能得以释然。

  5,“你对他们太容忍了。”“他们不配拥有你。”“他们的手上沾满你的鲜血。”这是英国民众留在黛安娜花圈卡片上的字条。女王看到这些留言的那一刻,她的隐忍究竟还剩下多少余地?黛安娜的死于她而言,是多么戏剧性的一场风暴啊!背对着镜头时的微微皱眉,回转身来却是一如既往地微笑。这就是女王。

  这不是女王与黛安娜的对峙,而是女王与英国民众的对峙。

  6,这一段与小女孩的对话,才终于抹去了女王心中的阴霾。

  女王:“你好,要我把花送过去吗?”(她指着过道对面的花圈长队)
  小女孩下意识地缩了缩手。女王暗暗惊了一下,她以为……
  小女孩:“这花是给你的。”
  女王:“给我的?谢谢你,非常感谢你。”
  原来,女王的心那样需要温暖

  7,经历了黛安娜事件以后,布莱尔首相消除疑虑,成为了女王忠实的拥护者。妻子切丽嘲弄丈夫有“恋母情结”,她讽刺说,“如果你妈妈还活着,她今年正好与女王同岁。”
  影片中,布莱尔几次致电女王说明自己的提议,都被女王拒绝。

  导演 Director:
  斯蒂芬·弗雷斯 Stephen Frears
  编剧 Writer:
  皮特·摩根 Peter Morgan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海伦·米伦 Helen Mirren ....The Queen
  迈克尔·辛 Michael Sheen ....Tony Blair
  阿历克斯·杰宁斯 Alex Jennings ....Prince Charles
  Paul Barrett ....French Bodyguard
  Forbes KB ....Biker (uncredited)
  Elliot Levey ....TV Director
  西尔维亚·萨姆丝 Sylvia Syms ....Queen Mother
  海伦·麦克洛瑞 Helen McCrory ....Cherie Blair
  罗杰·阿拉姆

cindyycm : 2014-02-23#12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17 。黑暗中的舞者

  导演:拉斯·冯·特里尔
  主演:比约克 凯瑟琳·德诺芙 大卫·摩斯

  关于生命的执着与信念

  就故事本身而言,《黑暗中的舞者》并不具备离奇的情节,不过是社会底层的人们基于某种时空的巧合遭遇的种种幸与不幸。但这个单薄的故事却足以撕破现代人心灵的厚茧,让你不得不佩服导演“讲述”的能力——他在简单中包含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与最温柔的情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塞尔玛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形象,她有条不紊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为儿子攒钱,精心地藏钱,联系医生,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当苦涩艰难的日子降临时,她的脸上呈现出的是一如既往的似笑非笑的安详神态,平凡的她总是那样安然地面对生活。但残酷的命运似乎连这一点点安宁都不给她,从口袋里预先写下的视力表,从上下班放弃骑自行车而沿着铁轨步行,都可以得知她的眼疾在不断恶化。从凯茜的手指在她的手掌上模拟电影中舞蹈演员的舞步,从社区导演力排众议让她扮演音乐剧中的女主角,都可以看到他人眼里柔弱的塞尔玛。从杰夫在茫茫大雪中为她寻找洗冤的证据,从凯茜在法庭判刑后仍坚信她的清白,可以明白她的善良。

  即使在被判绞刑的法庭上,塞尔玛也没有说出事实的真相为自己辩护,她依旧信守与比尔共同许下的“沉默是金”的诺言。在完成给儿子治病的夙愿之后,塞尔玛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捍卫死去的比尔的尊严。面对死亡时,她也会因害怕哭得一塌糊涂,哭得异常丑陋。当有可能洗脱罪名但要以儿子的眼科手术为代价时,她还是固执地让人绞死了。当纯真与粗鄙的生活遭遇时,总是特别容易破碎。

  黑暗(暗指生活)、舞蹈(暗指理想)的对立统一是整部电影的主题,导演在其中呈现了真实和虚假的碰撞、人情味和抽象的碰撞、真情实感和虚情假意的碰撞。塞尔玛一直纯真地活在自己臆造的音乐剧世界里,在那里她是踢踏舞大师的女儿,裙裾飞扬,歌声欢畅。在音乐剧的奇妙世界里她忘却现实生活中工作的劳顿、失业的痛苦、法庭上的羞辱、监狱中的孤寂、临刑前的恐惧,在音乐中她化解了一切现实中的磨难,享受着自己的理想世界。甚至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塞尔玛套着绳索被绑在绞刑支架上时,当知道儿子手术成功时她摆脱恐惧再一次高歌:“我从不孤单,这不是最后一首歌……”当歌声戛然而止时,生命如风飘逝。

  影片着重突出的是一种纪实的风格,它潜移默化地向人们诉说着人生就是如此,平实而凄惨,没有一丝暴躁黑色的影像风格,却足以令观者动容。

  《黑暗中的舞者》的片头出现的不是片名而是一幅长达3分多钟的“画布”,白色的画布中点点斑驳跃然其上,悠悠长号悄然响起,当观众还在依着画面的情景想像这画是什么时,色彩渐渐地变了,画中的形态也变了。从茫茫雪原上萌发的点点绿意,到变形的眼镜,阳光下的水面上金色的波纹,玫瑰的花瓣,黄色的向日葵,白雪皑皑的山峦,路边飘落的黄叶……其实它一直都在变,你发现了也好,没发现也好,它不停地变化着,几乎所有的色彩都在这一画布上出现过。如同我们的生活,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着,计划中的与预料之外的,微不足道的与扭转乾坤的,不关痛痒的与生死攸关的……都在一刻不停地发生着。不管你接受还是拒绝,欢迎还是回避,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有机会出现。也许会有人认为在无尽的黑夜里等待虚幻的黎明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但这就是人类关于生命的执着和立于生活的信念。

cindyycm : 2014-02-23#12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18 。《野战排》

  本片是美国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的成名之作。影片讲述的是一名天真的新兵被编入一个步兵分队,在与其他战士一起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很快就明白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战斗的唯一理由其实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可以活下去。


  那里的夜晚从不温柔,只有死一般的宁静或是炮火横飞的喧嚣。在粘稠的雨水中,等待着杀戮和绝望。
  1968年的越南,激战正酣。不说话的丛林,不停下的冷雨,还有枪林和弹雨,在炸弹撕心裂肺的尖叫声中,那分明是一片黑色的丛林。愤怒的主人和远渡重洋的客人用枪声代替了问候,穿军装的他们准备好了,杀人,或者被杀。
  这可真是场令人费解的战争,没有足够强烈的矛盾激发它,而是被生生挑起来的争端,即使是冲锋陷阵的士兵,也没能找到为之献身的真正理由。为祖国而战?那么祖国又为谁而战。
  他们把敌人埋葬在黝黑粘稠的土地下,把杀戮篆刻进树干的年轮里。树叶与树叶见的缝隙里守着无数的死亡和惊恐,不遗忘,也不诉说。那日复一日瓢泼不止的雨水,也许是想冲洗这里的罪恶,却反而让留在这里的每一个伤疤滋润,生长。
  这场仗足足打了十四年,这十四年中,中国经历了十年的文革浩劫,还派兵抗美援越,为越南人民而战。但这毕竟还是那场令人费解的战争,一个越南的村子,一般来说会遭受先后量词残酷的洗劫,一次来自越共军队,一次来自美国军队。越南人民没有子弟兵,他们的兵只是为政权而战,人民什么都不算。于是,中国的援助显得不合时宜,甚至不受欢迎。
  一场没有意义的战争,把这片温暖的密林染成黑色,带枪的和没带枪的人,只得到了三场同时发生的失败。背井离乡的侵略者,孤注一掷的反抗者,和手无寸铁的无辜者。那里的战斗被铭记了,那里的伤也永远不会痊愈了。
  1975年,越战结束,战争的结果是越南胜利,美国被迫撤军,但双方死亡人数分别是156万和5.6万。还有一个很差劲的数据,美军在越战期间投下的炸弹数,比他们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投下的炸弹总数还要多。
  五年以后,越南军队拿着中国援助给他们的军火武器,开始进攻我国西南边境。
  又一个十年以后,满载美国士兵的黑鹰直升机飞到了伊拉克上空,海湾战争爆发。
  也许,在那片黑色丛林中滋长的,不止是战争的创痛,还有和平的沦陷。

  《野战排》是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最成功的一部。另外两部是《生于七月四日》和《天与地》。1989年斯通凭借《生于七月四日》第二次成为奥斯卡最佳导演,并为主演汤姆·克鲁斯争到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虽然最后不敌《我的左脚》中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却使克鲁斯成功摆脱了奶油小生的花瓶地位。1992年的《天与地》由喜多郎配乐,影片的音乐自是十分出色。
  主演查理·辛凭借《野战排》一鸣惊人,只可惜星运不佳,出名不久就因涉嫌嫖妓而传出绯闻,之后在好莱坞与好人角色绝缘,只能拍诸如《反斗神鹰》和《无敌波霸》这样的搞笑片,虽然卖座却被禁锢于喜剧路线。直到近年他才凭借电视剧《政界小人物》再次得到主流认可。

  该片另一主演威廉·达福几乎就没有当过一线明星,却被称为“千面人”。他所参与的影片有《生于七月四日》、《基督最后的诱惑》、《妖夜荒踪》、《我心狂野》、《身体的证明》、《英国病人》、《生死时速2》等,被称为“意料之中出演最意料不到角色的演员”。也许正是由于他始终徘徊于主流与边缘之间,才演绎了如此众多而又性格迥异的角色。

  演员 Actor:
  查理·辛 Charlie Sheen ....Pvt. Chris Taylor
  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Sgt. Elias Grodin
  汤姆·贝伦杰 Tom Berenger ....SSgt. Bob Barnes
  福里斯特·惠特克 Forest Whitaker ....Big Harold
  凯文·狄龙 Kevin Dillon ....Bunny
  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Pvt. Gator Lerner
  马克·摩斯 Mark Moses ....Lt. Wolfe
  托尼·托德 Tony Todd ....Sgt. Warren
  奥利佛·斯通 Oliver Stone ....Alpha Company major in bunker (uncredited)
  弗兰西斯科·奎恩 Francesco Quinn ....Rhah
  约翰·C·麦金雷

cindyycm : 2014-02-23#12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19 。《末代独裁》

  福里斯特·惠特克1961年生德克萨斯,是位多才多艺的明星。年轻时他凭借体育奖学金进入大学,转到南加州大学后,他开始专注音乐学习,并取得两项奖学金,此后他又对表演产生兴趣,在Berkeley获得另一项奖学金。这个高大长着娃娃脸的黑人演员曾经出演了数量众多的角色,最初他的人生目标其实是想成为一名音乐人。1986年他在影片《野战排》中出演了角色,1987年他又出演了影片《早安越南》和《紧急盯梢令》。1988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给了福里斯特·惠特克一个机会,让他在影片《爵士乐手》中饰演了伟大的爵士乐手查利帕克,他因此赢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随后他在1989年又出演了影片《黎明前恶煞横行》,1991年出演了影片"A Rage in Harlem",1992年出演了影片《杏林战场》和《哭泣游戏》。1993年他下决心出演了反映城市暴力的电视电影《捆》。1996年他出演了影片《不一样的本能》,1999年他出演了贾木许导演的影片《鬼狗杀手》,2000年出演了影片《地球战场》,2001年出演了影片《青龙》。2002年他出演了影片《狙击电话亭》与《颤栗空间》,这两部都是相当精彩的惊悚片。2005年出演了影片《玛丽》。2006年在《末代独裁》中,惠特克几近完美的表演为他赢得喝彩一片,征服了美国各大颁奖典礼的评委,并成功登上2007年奥斯卡影帝的宝座,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四位黑人影帝。


  故事以医生视觉展开,在开始甚至有手指指目的地的突兀场景来表现这一点,一条线发展下来,流畅紧张大气,表面祥和,内里却很好凸显出了独裁者魅力下的恐怖:从一开始对葛利根杀牛的反应,到后来葛利根初期拒绝医生职位时候阿明表面游离飘忽,却慑人稳定的眼神,到后来的监狱爆炸,一切都在阿明的微笑和和蔼可亲的魅力背后发生着,派对,医院等的和平共处,热闹安宁下,却是暗潮汹涌的恐怖独裁,葛利根也在不由自主下,在独裁者的引领下, 在这个政治旋涡中越陷越深(后来居然成了“政府发言人”)。从一次突然的恐怖袭击开始,到后来阿明对待华斯瓦医生的决定,旋涡逐渐显现,直到和斯通的交谈,一张张恐怖血腥的图片的控诉才让葛利根医生稍稍开始害怕。到被钩子钓发现阿明的真面目和逃离乌干达,葛利根最后开始真正正视这段经历,却陷入了迷茫,悔恨和自省。

  这部影片拍摄很巧妙,就像我之前说的,除了震撼人心的分尸场景,这片子从来没有直接大规模展现屠杀,尸体,血腥以及监狱大规模爆炸的场面,即使叙述,也是快速剪辑说明,故事都是在葛利根医生的视觉下发生,而阿明却往往面带微笑,大力和蔼的拍着葛利根亲切地叫着“我的尼可拉斯”。故事仿佛都发生在可爱的表面之下,亲切热闹的场景时不时涌现,让人露出笑容,但这些却常常在突然的场景描写中变得暗潮汹涌,如同地狱的火焰在撒旦虚伪的外表下终于溅出了零星的火点:阿明的眼神,突兀的沉默,不尊重人权的套索(这东西是以前套奴隶和牲畜用的)等等,都让影片的基调变得很危险。

  故事也逐渐展开,由开始自由民主的领导人的相貌开始,直到恐怖袭击让阿明初次露出了屠杀者的凶相,再后来KAY怀孕分尸和医院事件彻底暴露出阿明的罪恶灵魂,都是对独裁者更深层次的人格分裂的魅力阴邪人性的探讨。葛利根医生作为主角体会最深刻,所以被这个独裁者的魅力迷惑得也最深刻,在知道约翰华斯瓦被秘密暗杀的时候还替阿明说话,见识到阿明的恐怖之后都还帮助阿明应对媒体危机。本来医生被掉钩子不足以用来支撑一部反应恐怖独裁者政治片的高潮,应该像《卢旺达饭店》那样展现大片大片被屠杀的尸体,或者像《卡廷惨案》那样无声展现震撼的万人坑等等,但是在火焰熔炉的基调下,这一事件却是真的让葛利根医生见识到了阿明真正虚伪面目,以及稍稍清醒地认识到那些罄竹难书的悲剧的当头棒喝,却是整部片子对阿明这样的独裁者的最佳注脚:他们往往都魅力十足,没什么事发生的时候往往和蔼可亲,却十分善变,狡猾虚伪;表面冷静沉着,内心却恶毒阴险;表面自信伟岸,内心却自卑矮小,精神脆弱失常,一点点事情就能让他们从正常人堕落为恶魔(阿明经常还“迫害狂想症”似的说白人到乌干达都是耍耍当地土人们)。希特勒是这样,斯大林是这样,某位名字不能提的人貌似也是这样。

  这部片子还有一点让我眼前一亮的就是对城市的拍摄,以前涉及到非洲的电影都是遍地或干涸或泥泞的土壤,到处都是部落和帐篷,滚滚沙尘都能让人窒息。仿佛非洲除了南非就没有城市。这部电影却极大程度上展现了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美,建筑,夜灯等等,而这却正是阿明虚伪面孔的最佳掩饰。不过因为葛利根医生来坎帕拉的路上,经历过的路上的农村也还是破烂不堪,和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倒让我想起中国来:有必要将北京上海建成纽约么?还不如将农村建成小城市。

  这片子剧本相当精彩,上面基本都说了优点,而且表演的群戏让整个剧本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说到表演,弗雷斯特惠特克的表演真是他娘的精彩,一颦一簇,和蔼可亲的笑容下难以名状的扭曲面孔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影帝殊荣实至名归。而且这片子软件好,硬件也相当不错,摄影,美工等等均属上层,很奇怪这片子在奥斯卡上居然只提名了影帝。

  PS:这居然是凯文麦克唐纳德的处女作,真是够吓死人。

  导演 Director:
  凯文·麦克唐纳 Kevin Macdonald
  编剧 Writer:
  杰里米·布洛克 Jeremy Brock ....(screenplay)
  皮特·摩根 Peter Morgan ....(screenplay) and
  Giles Foden ....(novel)


  演员 Actor:
  福里斯特·惠特克 Forest Whitaker ....Idi Amin
  吉莲·安德森 Gillian Anderson ....Sarah Merrit
  詹姆斯·麦卡沃伊 James McAvoy ....Dr. Nicholas Garrigan
  大卫·奥伊罗
  西蒙·迈克伯尼 Simon McBurney ....Stone
  凯丽·华盛顿

cindyycm : 2014-02-23#12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20 。雨人

  导演 巴里·莱温森 (Barry Levinson)
  主演 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
  瓦莱里亚·戈里诺(Valeria Golino)

  影片获奖情况

  第6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
  最佳男主角
  最佳导演
  最佳改编剧本

  这部半公路片性质的电影展示给我们很多美丽的自然风光。沿着旧别克从早上开到晚上,从农村开到城市,从小镇开到小城。 一路看过去,郁郁葱葱的树在公路两旁站成整齐的两列,汽车的驶过,在阳光下,给我们非常清新和明亮的感觉。兄弟俩走过风车遍野的强风地带,弟弟的愤怒使得汽车也发狂,于是汽车驶出公路卷起浓浓的沙土灰尘漂浮在空中。这是乡村的“肮脏”,但是相对于城市挺拔秀丽的高楼大厦中汽车尾气的遍地开花而言,这种“肮脏”显得那么的纯洁和干净。

  很多的镜头是通过雷蒙的视角展示给我们的。特别是过铁桥的那段,摄影非常特别。给我们很奇妙的感受,我们暂别自己,完全进入雷蒙对桥的关照之中,汽车飞速的向前驶着。雷蒙的眼神也不断的变换着方位,从向后看立即向前看,然后又突然的向上看。雷蒙给了摄影师充分的自由,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我们看着雷蒙的看到的景色,感到他的世界充满了神奇。特别是那些移动镜头给我们亲临其境的感觉,而我们知道这种感觉在弟弟那里是不可能出现的。

  “自闭症患者”雷蒙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我这时候记得福柯在他的《疯癫与文明》序言中引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人们不 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志健全。”我们每个人看到雷蒙的行为举止不时发出舒心和欢畅的笑声不是因为笨和自闭而是因为他的可爱与天真。同时还可能因为我们想像他那样天真烂漫但现实好像有很多的因素不允许我们那样。我们把我们的这种愿望隐秘的藏在我们观影时的笑声里,不动声色。

  雷蒙的很多东西都是很特别的。他的语言丰富多彩,喋喋不休的背后我们更多的是感觉到他的单纯和可爱,想什么就说什么,很多东西我们常人看来不关痛痒但在雷蒙那里却是如此的重要。比如害怕坐飞机,害怕澡池放水的声音,准时看“人民法院”,晚上十一点准时睡觉,等等。有时也可爱的让人发笑,比如不懂男女之事。但有一个东西让弟弟大发了一把,那就是利用雷蒙惊人的记忆力算牌。

  “他没有金钱的概念。”这就使得他远离了世俗的人,走向他独有的内心世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随自己的兴趣做所有的事情,“下雨的时候我们都不能出去。”这就是“雨人”,他住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拥有非常丰富的快乐,他很忙,每天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他是一个好玩的“雨人”---“a funny rain man”。我看《雨人》的时候正好下着磅礴大雨,这时候去体会雷蒙的感觉很特别。

  我还清楚的记得哥哥和弟弟开始时的强烈对比,当带着墨镜潇洒十足的弟弟和歪着头傻乎乎的哥哥一起走在美丽如画的画面里时,看到哥哥踉踉跄跄的跟不上弟弟的样子,我心里非常难受,心情也非常的复杂。哥哥没有现代气息吧,可是我在哥哥常人看来“乡巴佬”形象的背后看到的都是比弟弟更加美好的心灵,同时看到亲情的无比珍贵。很不习惯那些对乡下人投去异样眼光的人。

  我们再来看看弟弟。一开始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得到大量的遗产。所有他才委屈自己非常难受甚至难以忍受的跟哥哥在一起。但是他自己都没有发现,他的狡诈他的暴跳如雷他的唯利主义在哥哥善良天真的无形影响下变得温柔起来。同时也变得有人情味善良起来。不坐三小时的飞机而改坐三天的汽车。后来甚至帮哥哥脱鞋子,听哥哥回忆童年在一起的时光,还教哥哥跳舞。当镜头渐渐移向他们靠在一起的脸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感觉到亲情对金钱的战胜了。最后哥哥坐火车离去的时刻留下弟弟独自一人在站台若有所失的神情告诉我们,他真正需要的是哥哥而不是其他什么的,所以他戴上墨镜虽然依然潇洒却不自在好像少了些什么。

  影片的音乐处理的也非常棒。时而飘荡着缠绵感人的曲调,时而散发出快节奏的轻松乐章。特别是兄弟俩走向赌场那段神采飞扬的打击乐更是充满了阳光的味道,让我们所有沉重的心事都变得脱缰野马一样,自由空前绽放。影片的尾声出现我熟悉的轻音乐,让我在结束的时候再一次进入雷蒙的内心世界,久久不愿出来。

  看完了《雨人》,惊觉亲情的魅力竟是如此细腻而又震撼人心。当片子到了最后,面对即将来临的离别,弟弟坦白出心中的不舍,憨憨傻傻的雨人竟然主动让两人的额头相贴。那个镜头缓缓地延续了将近一分钟,两人心灵的沟通在一刹那间迸发。虽然电影没有进行倒叙,然而之前二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却一幕一幕地从观众眼前闪过。欲语还休,欲语还休,弟弟闪烁的眼神透漏出太多感触,然而终是沉默。就连现在回想起来,那时两人无声的共鸣仍不觉让人感动
  他是个不幸的孩子,先天的智力障碍没有使他得到更多的呵护。在弟弟出生以后,父母担心他会伤害这个弥补了家庭缺憾的新生儿,所以将他送到了护理院,从此与世隔绝。
  然而,当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往往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雨人非凡的数学与记忆能力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每当那个时候,观众席上常常是哄笑一片——与雨人木纳的表情格格不入。
  短短的旅程中,弟弟无数次的抱怨哥哥无法与自己沟通。他一次又一次的拂袖而去、大吵大闹,内心的暴躁不安宣泄而出。可是,只要他能耐心的询问和倾听,总是可以从雨人口中得知令人感动的秘密。
  沟通的阻碍并不是因为智力问题,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被关怀,每个人都需要爱,只不过接不完的电话、处理不完的事务、解决不了的难题,让弟弟忽略了倾听。反观这个五光十色的社会,何尝不是弄花了我们的眼睛?
  雨人之所以可爱,有一点是因为我们仿佛可以在他身上看到永恒。当他笨拙地唱起儿时对弟弟唱过的歌;当他看到滚烫的热水,歇斯底里的尖叫,我们才明白在他对弟弟的感情有多深。30多年的岁月没有抹去他心中的亲情,就算与家人相隔,他心底深处仍然死死地拽着那几年与家人共处的回忆:他的“一垒,二垒”的喜剧对白、他的发黄的照片。这么大个人了,提到父亲时仍喊着“爸爸”。那些回忆已经刻在他心中最安全的地方,一旦被触碰,他就用最激烈的行为抗击,执着地捍卫心中的宝贝。
  300百万美金,把兄弟俩个联系在一起;憨傻的哥哥最终感化了弟弟功利的内心,金钱与亲情的关系也到了如此微妙的地步。有人说,亲情是一种野蛮关系,因为你无法选择并且历时一生。然而,金钱却以更嚣张的姿态插足于人与人之间,让你无法阻止。
  影片中,弟弟利用哥哥的特殊才能在拉斯维加斯赌城大获丰收,背景音乐里歌手兴奋的狂呼就是弟弟的内心写照。雨人的表情是木纳的,他一无所知,全然听从。弟弟越是激动,这种反差越是扎人。什么是亲人?什么是工具?什么是亲情?什么是利用?雨人的单纯像是一面诚实的镜子,反射出人们急功近利的躁动。这是1988年的电影,到了今天,它依旧让我们心生向往。
  亲爱的雨人,你在想什么?

cindyycm : 2014-02-23#12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21 。死囚漫步

  导演: 蒂姆·罗宾斯
  主演: 苏珊·萨兰登 西恩·潘

  当一个人即将被处以死刑,并且在他死之前诚心的忏悔,他所犯下的错误就会得到宽恕吗,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个人都会这样或那样死去,绝大多数人都会希望自己在死后得到别人宽恕和谅解,因为每个人都会犯错,只是犯的错误不同。
  影片讲述了修女海伦·普雷金的真实故事,她应死刑犯马修·庞谢特的要求开始跟他通信,后来又到监狱去探望他,逐渐成为他的心灵寄托对象,也发掘出马修杀害一对年轻恋人的不寻常真相。面对着旁人的指责和受害人家属的愤怒,海伦以最大的勇气要求他们的谅解以及对马修的宽恕,本来一直不肯悔改的马修在行刑前终于突破心防真诚忏悔,安心地走向死亡线,导演沉静而不失流畅的手法展现出一位死刑犯的最后几天的心理状态,也让人们看到神职人员的高尚情操。
  如果让我描述一下看这个影片的心理状态,可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艰难在于,客观上你看到了他丑恶的犯罪行为,而主观上你又看到了一个临死的人真诚的忏悔,这会让你迷茫于他是否该得到原谅。你是看着一个人死去,而你不旁观者,在看的过程你已经参与进去,感受被害人家属的痛苦,感受罪犯的忏悔和悲伤。看到影片最后,马修已经被处死之后,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并且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一个杀人犯的忏悔是否应该得到人们的宽恕,也就是说宽容的底线是什么,人们应该对一切都宽容吗。我只知道宽容是一个成熟的标志,当你学会了宽容,你就会得到很多快乐,少了很多仇恨。

  但是,在宽容的背后,事情还是有对错的,正如马修在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总之,杀人是不对的。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说他自己杀人不对,给被害人家属带来巨大的伤害,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第二层是说政府杀人也是不对的,这一点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难理解,因为中国的传统向来是杀人偿命,但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也就是海伦帮助马修的原因之所在。
  整个影片有一个片段另我印象深刻。在马修行刑前,他有一个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有一小部分时间让你感觉它是个家庭聚会,没有死亡阴影的笼罩,其余的时间也没有太多的悲伤感,只有在马修的家人被迫离开的时候才有了悲伤的氛围,面对亲人即将离去,可是心理的悲伤还要掩饰,从而给他的家人(母亲及三个弟弟)一些力量。
  对于影片的好坏,我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我认为好电影是娱乐你的心灵,而不好的电影是娱乐你的眼睛。当然这个好坏是相对来说的,我也经常会看不好的电影(大多是被称为大片),因为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刺激,但是看过就会淡忘,不会给你刻骨铭心的记忆。所以我主观的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

cindyycm : 2014-02-23#12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22 。《费城故事》

  导演:乔纳森.德梅(Jonathan Demme)
  演员:汤姆.汉克斯(Tom Hanks)
  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
  罗伯特.马克斯韦尔


  费城,充满着机遇与挑战的地方,到处弥漫着钞票、香水的味道,人们努力的工作,拼命的赚钱,却时常忘记本性,忘记去爱。

  他是一名杰出的律师,却因同性恋而患上艾滋病,深陷其中。随着病情的恶化,他的生活也发生着转变。人们对艾滋病充满恐惧,他也因此被公司开除。他没有低头,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利用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去保护了自己,取得了胜利。但他却无法摆脱艾滋病,最终离身边的人远去。
  由汤姆.汉克斯所饰演影片主角儿因同性恋而患上艾滋病,从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尽管他身患重病,且深知自己即将到达生命的尽头,但他仍充满着希望,心怀向往。他寂寞,身边的人们因恐惧离他远去,他能在夜里听到自己的血液在流淌,他是如此的寂寞。当影片中歌剧响起,他手扶着点滴,而心却在迸发,那一刻,他仿佛随着歌剧在翱翔,他呐喊着“I'm life. ”“I'm love.”,他是多么渴望,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得到真正的关怀,哪怕是同样平等的相待。

  影片主题直指敏感话题——艾滋病及同性恋,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美国电影界引起一片波澜。本片描述了一个艾滋病人内心世界的渴望,以唤起社会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关爱。使看过本片的人对自己加以思考:如果是我,会如何面对。
  影片以这场官司的胜利而收场,并伴随着男主角童年的录像而结束,让人心存暖意,得到一丝安抚。不过我认为,如果以官司的失败而告终,则会让影片更加实际,引出另一法理与情理的深刻话题,留下思考,让观者体会更深。不过导演选择了胜利,选择给予观众希望,当歌声响起,一切从新开始,人们欢笑,人们回忆,费城的故事又一次开始上演。

  什么是爱,兄弟之爱的城,爱在费城。

  剧情本身要说明什么不重要了,强大的演出阵容是这部电影的精彩,两大主角两大影帝的对手戏堪称经典,这是不能否认的。
  汤姆汉克斯的小金人当之无愧,剧情更没有廉价的出卖汉克斯的演技,没有强烈的反抗和挣扎的情绪,有的只是平静的面对,和有条不紊的继续。所有的痛苦在汉克斯的表情、眼神中表露无疑,完美的隐藏却在不经意间泄露的那种悲哀才让人真的意识到了一个特殊病因——并且随时面对死亡的病人的真实情感
  丹泽华盛顿的普通人角色,在整部影片中随着剧情循序渐进,从对立,到抗拒,到接受,到同情,到认可,完美的过程,相信当米勒帮助安德鲁带上呼吸面罩的那一刻,汉克斯的眼神包含了怎么样的一种感动
  医院里,最后的那一幕,班德拉斯亲吻汉克斯的手之后,抬起头脸上的泪痕,配上他深邃的眼神,绝对是最后感情的升华,而回应就是汉克斯的那句:我准备好了。

  汤姆汉克斯精湛的演技与敬业的精神令他捧回了第66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cindyycm : 2014-02-23#13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23 。巴顿芬克

  乔尔·科恩和伊桑·科恩两兄弟编剧执导的《巴顿.芬克》(又名《才子惊魂》)被不少人称为本世纪最晦涩难懂的影片之一。该部电影因在当年一举拿下金棕榈、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而被人津津乐道。电影本身的主题和内容令人印象深刻,与传统的善于讲故事的“成功电影”不同。《巴顿.芬克》的魅力在于电影本身带给人们的,令人欲罢不能的思考。也许观众们即使看过电影后还会在一边又一遍的回味,同时不断地思考并叩问自我:“为什么导演会制造出这么隐晦的电影?他到底想表达什么?他的目的是什么?”而这部类似于卡夫卡小说一样的电影本身的晦涩难懂之处就体现在影片中层出不穷且内涵复杂多变的各种意象符号,以及电影本身就荒诞但又似乎合情合理的逻辑。
  在电影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象征物就是男主人公书桌前墙上挂着的女子画像、在影片中不断脱落的墙纸、不断出现发出鸣叫的蚊子、一双双出现在走廊上与主人公脚上的鞋子以及每当主人公面对抉择时出现的波涛拍岸的画面。这些象征性符号的出现既是导演留给观众的谜题,同时也是解开整部电影所有线索的钥匙。

  编导:
  乔尔·科恩 Joel Coen ....(written by) &
  伊桑·科恩 Ethan Coen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约翰·特托罗 John Turturro ....Barton Fink
  约翰·古德曼 John Goodman ....Charlie Meadows
  朱迪·戴维斯 Judy Davis ....Audrey Taylor
  迈克尔·勒纳 Michael Lerner ....Jack Lipnick
  托尼·夏尔赫布 Tony Shalhoub ....Ben Geisler
  乔·鲍里托 Jon Polito ....Lou Breeze
  史蒂夫·布西密 Steve Buscemi ....Chet
  巴里·索南菲尔德

cindyycm : 2014-02-23#131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24 。白宫管家

  由韦恩斯坦公司发行,《珍爱》导演李·丹尼尔斯执导,《末代独裁》奥斯卡影帝福里斯特·惠特克领衔、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里、简·方达、阿伦·瑞克曼、约翰·库萨克和罗宾·威廉斯等众星云集的人物传记新片《白宫管家》今日首曝预告,影片聚焦白宫黑人管家传奇人生,被视为是今年冲奥的热门影片。

  《白宫管家》灵感源自于《华盛顿邮报》上的一篇文章,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一个为白宫服务了34年的黑人管家的故事:这位管家名叫尤金·艾伦(Eugene Allen),1952年他应聘食品管理员而走进白宫工作。在他任职的34年间,美国总统轮换了八位,而他的人生经历也与美国社会发生重大关系,从民权运动到越南战争,所有的社会变化都无一例外地影响到了这个人物的生活和家庭,而尤金·艾伦最终也成为了白宫里人人尊敬的首席管家。很显然,这又是一个美国电影最常见的,小人物拨动主旋律的故事。



  影帝福里斯特·惠特克饰演白宫管家,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里饰演他的妻子

  这位黑人白宫管家与美国历任总统的关系在预告片里可见一斑,在他当白宫管家期间,每周工作六天,从没请过假。杜鲁门总统亲切的叫他“金”,福特总统经常和他讨论高尔夫,艾森豪威尔总统也会偶尔让他出谋划策,而他的妻子海伦娜也以他为荣,从不让他下厨房,尽管尤金在白宫工作时经常要和脏盘子打交道。2008年,在美国总统大选的前一天,尤金的妻子去世了,而就在妻子葬礼的同一天,他的故事也通过《华盛顿邮报》的报道而为人所知。这个一生为美国政治后勤服务的黑人管家与他的家庭也被看作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家庭之一”。

  但是,对大部分观众来说,撇开这严肃的剧情,这部电影最饶有趣味的部分或者应该是看众多大牌明星扮演历届美国总统轮番登场,从预告片里我们能看到,阿伦·瑞克曼将扮演里根总统,而他那著名的夫人南希·里根将由奥斯卡影后简·方达扮演。罗宾·威廉斯将出演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约翰·库萨克将扮演尼克松总统,詹姆斯·麦斯登和敏卡·凯利将扮演肯尼迪夫妇,而列维·施瑞博尔将扮演那位因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而直接由副总统顶替上位的美国第36任总统约翰逊。除此之外,小库珀·古丁、泰伦斯·霍华德、《关键第四号》的新生代男星亚历克斯·帕蒂弗都将在片中奉献精彩表演。


  这部电影是一段严谨的记叙文,它也必须是。题材取自真实的人与事。可能也正因为这样,中间有很多很多情节都很考验“人生阅历”,有时真的反应不过来是说的什么意思。里面的“意思”确实是很多,片长也有两个多小时。对此想提一个建议,如果还没有看过也正准备看,那可以考虑先花五分钟把片头片尾看了。刚开始的几十秒也正是片尾主人公在等待见总统的一幕----他向上看去产生回忆,本故事就开始了,是倒叙。开始的情节是一个莫大的悲剧,感觉很像日本侵华电影里的桥段:主角在孩童时母亲被辱后来疯了,父亲当即被枪杀。因年幼,主角那时只能还是继续当“顺民”(本片的关键词,意思是甘愿且做一个好的“黑奴”),为凶手的家庭所奴役,只是从田地里转作当佣人,这是他以后白宫佣人生活的起始。而片尾,距片始八十余载后,他来到白宫,准备奥巴马总统的接见。一位黑人接待人员与其热情相见并要带路让他“随行”,他脸色一变,不太高兴的说“我知道路”(这是本片首次让人真正好笑的地方),于是,他伸开年老不便的双腿向前方迈去,接待员只能位于其后目送,背景音乐中也同时响起奥巴马总统的激昂演说。影片结束了,这一情节显得幽默更是非常赋予正能量,与片始是完全相反的。

  在看过这几分钟的两段内容后,再来观摩本片,能够更加摆正自己的心境,哪怕确实两小时中会有很多观赏方面的短路和卡壳,就算真的是历史盲也好----这部电影其实是用心去读而不是像看书一样去念的。其实我在看的时候发现中文字幕和实际的很多都对不上,错字也不少,发现剧中社会最底层的人物角色有着和当前非常不一样的语境。这是影片中那个时代所生成的。种族问题使社会同步产生了非常恶劣的连带效应。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人的内在。不管是对片中老一辈还是青年一代的黑人民众,他们普遍都被百年来子虚乌有的种族歧视迫害着,只是每个人的反映不完全一样,最终受害的也不止是黑色民族,更使美国及存在类似情况的国度长期处于种种动乱之中。影片几乎没有过祥和的气息。不安宁的常年持续虽不是直接反映在片中出镜较多的人物身上,可是无助、无奈、玩世不恭、怯懦、茫然、哀伤、愤怒、麻木等元素自始至终都表现在众人的脸上,轮番表现着。但是,内在的坚忍不拔又是黑人同胞们的共性,人们用各种方式不断地去抗衡历史带来的不公,其间涌现出很多风云人物和民族英雄。

cindyycm : 2014-02-23#13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主角塞西尔,他自幼被告知“低人数等”的“事实”,天性也缺乏傲骨,影片早早把这些介绍了,也同时突出了他具备一种“特殊的乐观”,很少会真正的迷茫,可又有别于所谓的随遇而安。好比在离开长大的庄园时有过一句话,他说父亲死后带过他的老妇人虽没对他说什么,但他相信同样是歧视他的老妇人还是会想念他的。他未曾表示过要报仇雪恨,尽管他知道事实是多么残酷。他的态度和行动也一直在证明着这种意念是其一直坚持的,数十年如一日的服务他人与社会。他所期望的,只是能够看到天道酬勤即可,没有过多的要求。他身边的人,同事与朋友,虽然都算不上本片的主要角色,在演员表排序里可见一斑。但这些在形成塞西尔(影帝福里斯特·惠特克饰)的人物形象过程中起到了不断加强的关键作用,最后使得塞西尔的平凡与特殊都栩栩如生,造就了和几年前《末代独裁》中的福里斯特·惠特克天壤之别的形象,要知道他是凭借该片获得影帝的。可是就影片来讲,本片中表现的内容虽不像《末代独裁》中那么鲜明,甚至可以说是含糊的,前半段几乎连主角本人的形像也未有定论,不像《末》中,开始没多久的一个情节就能把两位主角的特性都反映得八九不离十。在本片中听到的,是由无数断断续续的碎句形成的气场,看到的是随之而来一张张恍惚随机和不确定的脸庞,坚定而赋予情感的元素很少很少。在数十年的白宫侍待生涯里也多半强调着主人公沧桑的一面,政治和局面从未给予其有效的安全感,山穷水尽疑无路是主导,柳暗花明又一村仿佛只出现在最后。

  语言对话是本片的特色,非常多,但不是要提点多方面的事物,有很多也都是大大小小的历史,复述一遍而已。但这些都不断地在体现两个字:“种族”。在那数十年的岁月中,赋予职业操守的黑人工作者们,展现出来的是什么。是如上述一步一步反衬呈现的。看本片不好去期待振振有词的感觉,它要反映的是另一面的力度,可能很多情节转眼就忘掉了,但问起人物的性情却不会再陌生。

  塞西尔将要“告老还乡”前坐在地板上擦皮鞋,他在那时才第一次强调自己出现了迷茫的感觉,他想不到年老了还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之前的态度就是“忠于职守,服务社群”,他同意小儿子加入军队上战场,结果牺牲了,而同时也反对大儿子的民族主义组织,也经常以好的一面告慰他人和自己。但个人附属于社会,生活上虽无忧,但精神上的长期缺失终于产生了真正的迷茫。他与妻子回到儿时的那个饮恨之地,妻子告知自己爱着他,也感谢多年来塞西尔对自己的照顾,但如果自己也像塞西尔那样,父母也许不会为其骄傲。他们面对当年埋着塞西尔父亲的地方靠在一起环顾四周。

  塞西尔紧接着向里根总统表示要离开,总统赞许他在数十年来都是大伙的好管家,而且示意:至于有些问题,其实作为总统自己也有徘徊的时候。塞西尔也许听完总统的暗示,他也回应说:自己也经常在现实中感到害怕,但他努力让自己不要去害怕。上述情节很简单,但是不是很深刻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后来,他找到正在声讨囚禁曼德拉的大儿子,儿子神情凝重的说他不应该来,涉及这种抗议行为会丢掉在白宫的工作。塞西尔在这时终于一反常态,表示这些年“失去”了大儿子,并向大儿子道歉。后来就可想而知,故事也直接就来到2008年奥巴马总统当选前后。

  塞西尔家中也和睦添丁。但某天,就在他为妻子拿东西的瞬间,手握孙女照片的妻子突然离世,没能亲眼目睹奥巴马总统当选,塞西尔也失去了数十年一路相随的陪伴。在选举结果即将诞生的那天,儿子和塞西尔在怀念亲人的同时一块守候着。当宣布仅47岁的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时,既是亲人也是战友的他们激动万分百感交集。儿子站着搂住电视前的父亲,塞西尔落下了别人难以体会的眼泪----这是万千人民的胜利,使我想起电影开头塞西尔失去父亲时的眼泪,也想起《建国大业》中,也是在人民欢庆之时,周总理和朱德元帅也有类似的一幕,那种表情与泪水都是常人难以体会的。

  塞西尔以当年最有纪念意义的衣着来到白宫,片中在出发之际他默念着什么,是期望与微笑。他以最好的形象去见奥巴马总统。这时就来到片头他静坐等候的一幕,与开始的不一样,爱恨情仇和酸甜苦辣对于他已经基本结束,影片“柔里有刚”的刻画了塞西尔的一生。这与《末代独裁》中的“他”还有《白宫坠落》的“刚里带柔”形成鲜明对比,本片的时光网评分也恰好位于那二者之间。

导演 Director:
  李·丹尼尔斯 Lee Daniels
  编剧 Writer:
  Wil Haygood ....(based on an article by)
  Danny Strong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福里斯特·惠特克 Forest Whitaker ....Cecil Gaines
  罗宾·威廉斯 Robin Williams ....Dwight Eisenhower
  詹姆斯·麦斯登 James Marsden ....John F. Kennedy
  约翰·库萨克 John Cusack ....Richard Nixon
  阿伦·瑞克曼 Alan Rickman ....Ronald Reagan
  亚历克斯·帕蒂弗 Alex Pettyfer ....Thomas Westfall
  敏卡·凯利 Minka Kelly ....Jackie Kennedy
  蓝尼·克罗维兹 Lenny Kravitz ....James Holloway
  小库珀·古丁 Cuba Gooding Jr. ....Carter Wilson
  内尔山·艾利斯 Nelsan Ellis ....Martin Luther King Jr.
  列维·施瑞博尔 Liev Schreiber ....Lyndon B. Johnson
  泰伦斯·霍华德 Terrence Dashon Howard ....Howard
  简·方达 Jane Fonda ....Nancy Reagan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Vanessa Redgrave ....Annabeth Westfall
  杰斯·威廉姆斯 Jesse Williams ....Rev. James Lawson
  玛丽亚·凯莉 Mariah Carey ....Hattie Pearl
  奥普拉·温弗里 Oprah Winfrey ....Gloria Gaines
  亚雅·达科斯塔 Yaya DaCosta ....Carol Hammie
  大卫·奥伊罗 David Oyelowo ....Louis Gaines
  大卫·詹森

cindyycm : 2014-02-23#13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25 。遗愿清单

  同为《砰然心动》和《遗愿清单》的导演,罗伯·莱纳为我们讲述了人生中两个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前者为爱情,而后者则是死亡。爱与死这两个命题中,导演操控起来游刃有余。虽然这一类剧情片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难,因为它建立一个不需要太多悬念、惊险的故事情节上,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平铺直叙的窠臼中。
  罗伯?莱纳在《砰然心动》中以主人公内心独白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的情感状态和思想变化。而在《遗愿清单》中则以两位身患绝症的老者在为一生交答卷时的选择为起点,描绘了面对死亡时的人的“面目表情”。




  很享受这种娓娓道来、有条不紊的方式,平静而温和地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开始,没有出人意料的结局,最后却让人感到温馨、温暖。这就是讲故事的高超技巧了。如同巴金的《小狗包弟》,按照“自然流”叙事抒情,语言叙述自然流畅,看似没有技巧的背后有着对谋篇布局的深思熟虑——故事如何开始,哪里详细讲述,那里需要转折而不显突兀,故事的着力点定于何处,感情基调又是什么。
  罗伯?莱纳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首先在《怦然心动》中,据说大量的台词和同名小说的原本语言并无太大差别,这在保持原味外,也使得电影能够像原著一样,保证情节进展自然和恰当的需要。



  在《遗愿清单》里则是以喜马拉雅山壮观的雪景为开始场景,这似乎就已经对应了“闭上了眼睛,却打开了心窗”这句话;而以患有绝症的两个人成为病友作为巧合、契机;接着摩根·弗里曼回忆过去,原本想从事历史教学的他在课堂上要求完成一份作业,详列这一生要做的事情,由此自然引出了遗愿清单;而由弗里曼得知自己所活时日不长扔弃纸条被杰克发现为转折开始一段颇具“创意”和“胆量”的计划——完成清单上的内容。
  但是影片的着力点绝不会放在人物做了什么事情以及怎么去做上,而是为什么要去做,在其中人发生了什么转变。
  摩根·弗里曼和杰克·尼克尔森相当出色地饰演出了这对角色的转变。一位是普通的机械工,却博学广知,只想平静过日,养家糊口,典型的工薪阶层;一位是医院的所有者,脾气火爆,绝不服输,老顽童一个,拥有显赫的地位、巨额的财富和极大的业内影响力。这两个人的对手戏不可谓不精彩。将从上帝对其下了死刑、已经对生活、生命不抱希望的人,转而从新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丰富的变化相当贴切的演绎出来。毕竟他们本生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他俩的年纪加起来已经超过140岁了。



  从人物的“面目表情”的转变的也就折射出影片要表达的主题——我们如何看待死亡?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
  死亡对于电影永远是个说不完的话题,但在生活中,对于老年人可能思考更多,年轻人真没有心思想这些“不实用”的问题。唯一的解释,我觉得周国平说的很好:我们随意地生活,不大费脑筋去深入思考一些周围的事物,例如哲学。死亡也是生活哲学的一部分,影片中引用了蒙田的一句名言,活着就是为了死亡。其实真实含义也许可以解读为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因为生命不等于呼吸,生命是活动。既然是活动,就不应该简单地像呼吸一样。这种价值,说得小点,就是全力做了那些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比如“弗里曼”,想做历史教授,但是只能成为机械工,这是永远的遗憾,但是遗愿清单的完成或多或少做出了弥补。这样的一生也许是让自己满意的。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做一份“遗愿清单”,或许更贴切一点,可以称为“生命写真”,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并非时刻面对死亡,我们活着当下,活在现实而非电影之中。说白了,对于还有理想和激情的人,规划自己的职业和生活就是个最实际的行动,用影像和文字记录生活,用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用双手和步伐创造生活。到最后,你的“生命写真”将成为一生中华章。


  全片看来,它还给人两种感觉,悲感和喜感,但是这是一种夹杂着崇高感和信念感的喜感,在“可笑”(因影片中主人公做出的具体行为与现实的反差)的形式中感到生命美的内容和目的,尽管时光转瞬即逝,但它最终是让人感到美的,像写真中的人们,那种自信、气质和智慧,美丽动人。

  导演 Director:
  罗伯·莱纳 Rob Reiner
  编剧 Writer:
  贾斯汀·扎克汉姆 Justin Zackham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
  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西恩·海耶斯


《遗愿清单》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倒不是这个电影有多么得煽情,而是让看过的人可以重新审视定义自己的人生。
  故事很有特点,两个不同人生轨迹的人,因为绝症而住进了同一个病房。当两个人互相影响之后,他们为弥补人生中的一些遗憾而共同列举了一个在生前要完成的“清单”,故事与情感随着这个“清单”的被履行而展开着。死亡对人来说一直都是可怕的,正想一片中所说的那样,“当知道自己什么时间死亡后,一切变得都不一样了”。
  一、两个“老戏骨”的经典绝配
  饰演“清单”主人的分别是杰克尼克尔森饰演的亿万富翁和摩根弗里曼饰演的修理工。这两个角色的身份真是很有冲突性。但是两个老戏骨分别赋予了他们的角色很厚重的内涵。杰克尼克尔森饰演的亿万富翁,还是一贯他所擅长饰演的那种张扬的个性和灵活头脑的角色,就像他在《爱是妥协》中饰演的喜欢年轻女孩的风流的老音乐制片人一样,即使是在飞往各地的飞机上也不失时机地与年轻空姐来一段风流韵事,但是张扬的个性中是一种驾驭全局的老商人的感觉。摩根弗里曼饰演一个汽车修理工,但是却是一个“哲学系毕业”的蓝领工作者。他的举止中有种智者的洒脱(当然他所有的角色都有这种气质),他的话语总是最耐人寻味的富含哲理的警世恒言,而“清单”的始作俑者也是他。两个人应该算是本色演出,当两个人共同出现在画面中,那种强大的气场很令人感动
  二、“清单”几乎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影片中的“清单”并不是简单的列举两人生前要做事情的简单列举。他们一起疯狂地跳伞、赛车、打猎、去世界各地,做着与病入膏肓的老人不相称的事情。这种反差更多的表现了“清单”代表那种强烈的“遗憾”。当最后杰克尼克尔森饰演的亿万富翁去见因为“恨”而远离他的女儿,并且亲吻了他从未谋面的外孙女后将“吻一个美丽女孩”的遗愿从“清单”中划掉。这里给我们找到了“清单”的根。这样的“清单”其实就是一个一生的总结,人的一生总会错过什么,但是时间是不会回头的,所以遗憾就是总结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三、沉重的话题,洒脱地演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死亡”是一个很隐晦话题,沉重、抑郁成为终结。但是杰克尼克尔森和摩根弗里曼用调侃却不失严肃的方法诠释了两个知道“大限”之人的思想。特别是当两个人在金字塔顶对话后,杰克尼克尔森来了一句“我们怎么下去”,让本来沉重对话产生的阴郁,变得突然释然起来。
  应该说《遗愿清单》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是一部看完后能引起内心深处共鸣的作品。我们的时间也是单向的,一去不返。不要被生活中那么多的不如意左右了我们的心情,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时间在悄悄溜走,我们要在时间的轨迹上留下生命的印记。不要 把“忙”“没有时间”当做借口阻碍我们感受生活,其实生活是要享受的,不是磨难!

cindyycm : 2014-02-23#13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26 。《死囚之舞》

  死亡、种族歧视和两者相互作用催生出来的爱情是《死囚之舞》的三大主题,希斯.莱杰、比利.鲍勃.松顿和哈利.贝瑞三人分别是这三大主题各自相对独立的诠释者,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让影片呈现出真实而凌厉的现实风格。

  《死囚之舞》开篇对于死刑犯罗伦斯的行刑过程一定会对很多人的视觉和心理造成双重冲击力。世上大概有两种死亡对当事人来说无法形成太多心理折磨,一种是在瞬间被意外夺去生命,如在战场上被子弹突然打死;另外一种就是自杀死亡,对于一个对生命毫无留恋的人而言,死亡成了一种解脱,所以可能不会再有对死亡的恐惧。对于一个等待受刑的死刑犯而言,从收到死刑判决开始便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即便是此前作恶多端的恶棍面对即将到来的惩罚也必不能坦然处之,对生命的珍惜不会因为人品行为的高低而有差别。所以当莱蒂西亚(哈利.贝瑞)带着儿子来最后一次探望即将受刑的丈夫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罪恶而是沉闷气氛中的悲情。这名黑人坐到电椅上的整个行刑过程都被详细地展示出来,按钮按下,他身体剧烈地抽搐着,在他被死亡夺去生命的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过程,也是对观者心理的一次考量和冲击。于是,《卡廷惨案》中波兰军人一个接一个被近距离爆头枪杀,一片死寂中一声枪响一阵心颤;《刺杀希特勒》中包括施陶芬贝格在内的德国军官们被就地枪决,差点改写历史的功败垂成化作对受刑人的怜悯;《处刑人》中的坏人被枪抵着后脑,背后两兄弟那虔诚的祈祷在受刑人听来无异于恶鬼的呼号;《电锯惊魂》中那些行为不端者被“竖锯”的私刑折磨致死前的惨呼让人心惊肉跳;《黑暗中的舞者》塞尔玛在喘息声中被吊死,凄惨、绝望和恐惧长久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所有的这些生命被夺去的一幕幕都让人久久无法释怀,这样的电影因为真实而剧烈地展示了被动死亡而让影片本身变得异常沉重。对于《死囚之舞》而言,这段受刑过程是影片成为一个主题凝重的电影的重要砝码,甚至不比哈利.贝瑞声具泪下的表演有丝毫失色之处。

  围绕死囚罗伦斯,作为行刑人的汉克(比利.鲍勃.松顿)父子爆发了沉埋已久的矛盾。这个有种族歧视传统的美国南方家族,像中国过去的旧家庭一样,父权非同小可。从汉克的那位偏执粗鲁的老父亲身上就能窥视出汉克在父亲无礼压制下的成长史,而到了儿子桑尼(希斯.莱杰)这一代,尽管传统依旧存在,但世界毕竟已经发生了变化,儿子已经有了新的思想和认识,开始了和黑人的正常交往,但在父祖两代人眼里这是懦弱和背叛,于是桑尼成为家庭中的一个异类。长期的心理压抑,让矛盾一旦触发就以极端方式结束。当桑尼用枪来反抗父亲最后一次蛮横时,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希斯.莱杰这位英年早逝的演员的爆发力。当他开枪自尽时,剧情的急转直下让所有人措手不及,就如希斯.莱杰后来的死亡一样,充满了不可预期。

  汉克看起来像一个冷血动物,从他对黑人邻居和同事的歧视,对儿子桑尼的不尊重以及儿子死后的漠然来看,这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偏执狂,自我而无情。而从他对自己同样偏执和狂妄的父亲和对已经去世的妻子的态度来看,他是一个崇尚强者鄙视弱者的自私自利的“坏父亲”。但是这一切从桑尼死的那一刻起开始发生变化,从他往儿子棺材上盖土时也就等于埋葬了自己的过去。这一家父子三代都是做着同样的职业,老父更是以此为傲,因此他和自己父亲的决裂从他辞职买下加油站就已经开始了。汉克的偏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父亲的强势影响下不得不走上了种族歧视的道路,在他内心深处对黑人的偏见并非根深蒂固,一切不过都是在父权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条件反射式的习惯。人对人产生偏见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不了解对方,或者根本不愿意去了解,而更习惯于接受他人的误导。当他以同样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儿子桑尼时,却导致了儿子的死亡,这个变故终于刺激了他的神经,让他对自己父亲和自己的以往产生了怀疑和厌恶之情,所以他也终于能在雨夜停车去救助莱蒂西亚被汽车撞倒的儿子,从那一刻起,他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转变。

  丈夫被处决,本来就让低人一等的莱蒂西亚更加低人一等,被窘困的生活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她,看到贪吃的儿子怒不可遏,因为在她看来肥胖的黑人将会更加被别人所嘲笑。丈夫被送上了电椅,儿子肥胖不争气,汽车报废,工作不稳定,房租交不起并且随时可能被赶出来,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中的女人,绝望和无助就是她的全部。当一个男人来关怀她的时候,内心极其渴望有人慰藉的女人,已经不会顾及对方的肤色了。于是那段激情四溢的裸戏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生理和心理都被压抑了很久的女性的真实感觉。在很多电影中的床戏其实都无必要,不过都是吸引眼球的噱头。当莱蒂西亚撕扯自己的衣服并急切地表达自己需要慰藉时,突然让人明白了这段床戏是多么真实和必不可少。在这段戏中,情欲并非重点,人性的释放才是影片要表达的东西。哈利.贝瑞在本片中的表演情真意切,内敛和狂放兼具,这段牺牲肉体的表演也为她那尊小金人增加了不少砝码。

  这个故事以死亡开头,并伴随着死亡而发展。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一个出身于种族歧视思想严重家庭的体面白人,硬是发生了不可思议的爱情,事情的起点完全是那个被处决的死囚。片中人物的命运因为一次死刑的实施而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死囚之舞”看起来更像是围绕死囚之死而跳起来的艰难的生活舞蹈。

cindyycm : 2014-02-23#13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死囚之舞》说的是一个黑人女子和一个白人男子,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在彼此身上找到痛苦的慰藉之道,但他们的痛苦仍旧各归各的,两人的生活也是如此。这并不是一部关于不同种族间关系承载讯息的影片,它只是一个关于两个绝望的人的一个特定的故事,说的是他们的生活因死亡袭来而变得天翻地覆,又如何在之后的日子中彼此靠近,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他处可去。这部电影具有那种优秀虚构作品的复杂性,要求我们理解他们所做的决定,给予他们同情--特别是影片结尾,并未出现一场原本可能会令影片更符合惯例,迫使我们直切主题的必不可少的戏。

  比利·鲍勃·桑顿(Billy Bob Thornton)和哈莉·贝瑞(Halle Berry)饰演汉克与蕾蒂希亚。两人的表演都是如此有力,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两个人物身上特别的本性,避开了种族问题上陈词滥调的陷阱。真是让人震惊,当我们发现这两个人物竟能摆脱政治正确的常规做法,该是怎么样的人就是怎么样的人: 脆弱、有缺陷、有需要、人生历经各种妥协,但却依然保持一颗善心。他们住在佐治亚州某小镇,时间大约是1990年;蕾蒂希亚在餐馆上夜班,有个肥胖的儿子和一个即将被处决的前夫;汉克在死囚监狱当看守,有个刻薄的种族主义者父亲和一个胆小怕事的儿子,他将会参与蕾蒂希亚前夫的处决。(片名"魔鬼的舞会"来自英语中一种古老的说法,指的是死刑犯生前的最后一夜。)

  起初,汉克和蕾蒂希亚并不清楚两人之间因为那名死刑犯而存在关联。换部电影,光这情节就足够做足文章了。那些发现和恍然大悟的戏,我们都能想象得出是什么样子。而本片处理这一情节的方式,正是它了不起的地方之一。他们俩是从内心来面对这一发现(或者根本就不面对),令影片得以按照他们究竟是谁、需要什么、必须做什么、有什么选择来流畅地推进下去。

  米洛·阿迪卡(Milo Addica)和威尔·洛克斯(Will Rokos)写的剧本细腻且洞察力十足;让人想起安德烈·德布斯(Andre Dubus)、威廉·特雷弗(William Trevor)、尤多拉·韦尔蒂(Eudora Welty)、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写的短篇小说。特别是它并不讲述"他们的"故事,而是聚焦两段各归各的人生。两个人物在片中占有相同的比重,都有自己的故事线索,两条线索并不是恰好相交,而是不可避免地撞到了一起。故事表面还覆盖有一层种族主义,汉克的父亲巴克(彼得·博伊尔[Peter Boyle])是个可恶的种族主义者,在汉克身上也能看到父亲态度的影响,但影片并非与救赎有关,说的并不是汉克如何改正自己的态度,而是那些态度如何像死皮一样从他身上脱离,因为他身上出现了一些相比之下要迫切得多的情感。因此,影片说的并非是主人公克服偏见,而是主人公避开了这些偏见,因为它们变得十分不合时宜。

  汉克作为儿子受尽父亲欺凌,作了父亲后也欺凌自己的儿子。父亲巴克身陷轮椅,却仍是家中说一不二的独裁者。三代人都生活在他的屋檐之下,当汉克的儿子索尼(希斯·莱吉[Heath Ledger])选择不接受这种家族的病态时,巴克的反应十分残酷:"他太脆弱。"关于蕾蒂希亚的父母亲我们所知甚少,但她自己是个坏母亲,对儿子泰瑞尔(科隆基·卡胡恩[Coronji Calhoun])不是溺爱过头,就是大声吼叫说他是个"肥胖的小猪猡"。她酒喝得太多,房东催她搬家,她视自己为失败者。她对儿子那个等待处决的父亲劳伦斯(肖恩·寇姆斯[Sean Combs])毫无感情,某次探视时也告诉前夫自己对待儿子十分严格。片中没有什么情节副线将劳伦斯描绘成一个受害者,"我是个坏人,"他告诉儿子,"生你就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蕾蒂希亚的人生一团糟。她蒙受了重大打击,出于巧合,汉克当时也在场,对她施以援手。这令两人得以互相看得到对方。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在他们身处的社群中,从人性需要的角度来说,再也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人对他们来说是可以看得到的了。汉克害羞、缓慢地向她示好,小心翼翼,感觉仿佛是在向着她的方向梦游过来一样。她的回应则基于这样一个事实: 她已经没有别的地方可去了。两人之间有了一场关键性的对话,说话时两人身体彼此躲开,仿佛是害怕接近对方一样。再看另一次对话,她正在喝着酒,一边挥着手,其中一只手不断落在汉克的身上;看上去她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点,而他似乎也不愿意注意。

  两人的亲密场景普通且简单,与汉克和妓女发生关系时纯粹雇佣关系的冷酷感觉形成对比。影片的唯一瑕疵在于,马克·福斯特(Marc Forster)在这里让镜头停留在了贝瑞衣不蔽体的美丽之上;这故事其实与性感无关,如果说镜头以性感的方式来看她的话,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汉克并没有以这样的方式来看她。他看到的,她看到的,都不是由欲望决定的,而是由需要决定的。

  学编剧的人应该研究一下本片结尾时当她发现那些画,理解了它们的意义时,影片是如何处理这些关键片段的。换作一部差一点的电影,肯定会在这里放上一段必须有的对峙戏。蕾蒂希亚从没向汉克提过这些画。为什么不提?因为是时候忘记过去了?因为她理解他为什么自己不说? 因为她并无别的选择?因为她感觉到画画的人并不恨自己画里的人?因为她已经太疲惫了,而这就像是十字架上的又一颗钉子?因为她对此已经宽恕了?还是因为别的什么?

  电影没能说出答案。两位主人公在心灵的秘密中消失了。《死囚之舞》告诉我们,如果一部电影把所有秘密都解释清楚了,那它也就将自己限制成了那种可以解释的秘密。对我来说,当影片最后一个镜头蕾蒂希亚来到汉克身边时,我立刻深深地陷入了对她的沉思,正如对我所能记得的其他电影人物。


导演 Director:
  马克·福斯特 Marc Forster


  编剧 Writer:
  麦洛·阿迪卡 Milo Addica ....(written by) &
  威尔·罗克斯 Will Rokos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比利·鲍伯·松顿 Billy Bob Thornton ....Hank Grotowski
  哈莉·贝瑞 Halle Berry ....Leticia Musgrove
  希斯·莱杰 Heath Ledger ....Sonny Grotowski
  彼得·伯耶尔 Peter Boyle ....Buck Grotowski
  茅斯·达夫

cindyycm : 2014-02-23#13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27 。杀死比尔

  一个新娘(乌玛·瑟曼Uma Thurman饰)在自己的婚礼上遭到了暗杀并成植物人,婚礼瞬间变成了一片狼籍的红色。幸运的是,新娘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在四年后苏醒过来,并且接受了高强度的各种各样的武术训练,开始踏上了自己的复仇之路,在世界各地寻找给自己带来灾难的人。当然,她也遇到了许多阻碍。日本杀手(刘玉玲饰)就是其中之一。新娘(乌玛·瑟曼饰)曾经是致命毒蛇暗杀小组(D.I.V.A.S)的一员,企图通过结婚脱离血腥的生活。但是她的前同僚(汉纳、刘玉玲、薇薇卡·A·福克斯、迈克尔·马德森等人扮演)以及所有人的老板比尔(大卫·卡拉丁饰)的到来破坏了这一切。“比尔”新娘请求说,“我怀孕了,是你的孩子。”但是回答她的是“砰”的一声枪响!4年后,她在一家医院醒来,就立刻开始着手依次从得克萨斯到冲绳、东京以及墨西哥的复仇之旅,为了一个目标她要大开杀戒。“当我到达目的地之后,我将杀死比尔。”

  导演 Director:
  昆汀·塔伦蒂诺 Quentin Tarantino
  编剧 Writer:
  乌玛·瑟曼 Uma Thurman ....(character The Bride) (as U)
  昆汀·塔伦蒂诺 Quentin Tarantino ....(character The Bride) (as Q) &
  昆汀·塔伦蒂诺 Quentin Tarantino ....(character The Bride) (as Q)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乌玛·瑟曼 Uma Thurman ....The Bride
  大卫·卡拉丁 David Carradine ....Bill
  刘玉玲 Lucy Liu ....O-Ren Ishii
  薇薇卡·福克斯 Vivica A. Fox ....Vernita Green
  达丽尔·汉纳 Daryl Hannah ....Elle Driver
  迈克尔·马德森 Michael Madsen ....Budd
  栗山千明 Chiaki Kuriyama ....Gogo Yubari
  千叶真一 Shinichi Chiba ....Hattori Hanzo
  刘家辉 Gordon Liu ....Johnny Mo (as Gordon Liu)
  国村隼

cindyycm : 2014-02-23#13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28 。 《廊桥遗梦》

  年代:1995年 /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梅丽尔·斯特里普

  午后炽烈的阳光洒遍麦迪逊这个美国中部的安静小镇,烘烤着起伏的乡间公路,热吻着农场里每一株植物的枝芽。一辆老式的福特卡车从容地驶过,公路上的尘土开始在阳光里热舞,留不住时间的浓烈爱情在尘土中悄然弥散。暮色降临,廊桥下的河水静静地流逝,低吟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耸立的风车徐徐地转动,一遍一遍地提醒着这个过于宁静的小镇: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夏日的梦在这里萌发、延伸、幻灭。
  这几天听《廊桥遗梦》的电影原声音乐,熟悉的旋律立马把我带回到关于这部10年前的经典电影的深刻记忆中,而且每次触动这片记忆,总会固定地在脑中回放上述画面,进而产生对麦迪逊的无限遐想,觉得那里是个可以找到记忆的地方。四天里的邂逅、相知、相爱、挣扎到最后的分离,是弗朗西斯卡一生珍藏的日记;是罗伯特的相机里最宝贵的时光;是麦克和卡罗琳读懂母亲,启发自己的镜子;是铭刻在罗斯曼桥上的梦的乐章。弗朗西丝卡最终还是留下来了,因为家庭需要她。虽然她在罗伯特身上找到了自己少女时的美丽梦想,罗伯特也在无尽的流浪中找到了爱情的归宿,但是对家庭的责任,对当下生活的责任是最沉重的没有钥匙的枷锁。弗朗西丝卡的留下是对的,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罗伯特在雨中始终还是没有等到弗朗西斯卡心意的改变,他驾驶着心爱的哈里恋恋不舍地继续他流浪的旅途,弗朗西丝卡必须要回去照料整个家,于是两个人从此天各一方,天长地久成了天方夜谭,但是曾经拥有也算是对他们的最大恩赐了。故事就是这样,不完满的结局,却是另一个完美的开始。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就觉得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美国小镇竟然是那样美丽,以至于片尾对小镇的特写画面辅以舒缓美妙的配乐竟成了我的最爱。曾经以为童话里安详神奇的欧洲庄园式唯一让自己心仪的胜境,却不想发生在麦迪逊的一个成人世界里的梦竟让我魂牵梦萦。也许是因为自己在长大吧,那一年看《廊》的时候正陷入一段成长的纠葛,也让自己加深了对这个故事的印象,几年后的现在,我终于置身在了纠葛之外,却依然对麦迪逊的梦无法释怀。听说电影里的廊桥和房子几年前被毁了,我仿佛从幻想中突然被拉回到了现实之中,桥只是电影里的实景道具,故事也只是一个虚构的存在,但是那个遗留在廊桥的关于梦的记忆却永远刻在了脑中。

  秦观的《鹊桥仙》中说的好: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国人自古崇尚“距离产生美”,所以没有朝夕相伴反而会令感情细水长流。这虽不是一种被世人公认的定理,但也从某种方面也能反映出一些人之常情,正所谓《东邪西毒》中的那句“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廊桥遗梦》一方面赚取了观众的大量的眼泪之后,另一方面也确实让我们看到了不完美爱情的可贵动人之处。

  我看到字幕里出现“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时候,我承认我确实非常惊讶,因为这位老牛仔都是以拍摄阳刚的男人电影著称的,而这部细腻温柔、极有女性情怀的电影竟然也是出自他的导筒。整部电影长达两个多小时,主要由大量的人物对话和人物内心戏组成。佛朗西斯卡和罗伯特每一次的对话中都体现出一些微妙的情感变化,这些变化又一步步地影响着他们爱情的萌生和渗透。而佛朗西斯卡的内心戏也是不可或缺的场景。比如她第一天晚上对着镜子观察着自己的身体,眼中带着渴望,她的肉体和心灵一样需要爱情的爱抚。而许多空镜头也为这段爱情提供了很多唯美的氛围,使得整部电影看上去非常细腻。
  老牛仔的导演功力自不必说,之前的《不可饶恕》已经征服了奥斯卡的评委,而我认为他在《廊桥遗梦》中最成功的地方就是选择了梅丽尔·斯特里普来担纲女主角。这位老戏骨成功的驾驭了这个角色,几乎让人以为她根本不是在表演,而是本来她就是佛朗西斯卡!她接到电话后兴奋的击掌,抚摸罗伯特肩膀的犹豫,对罗伯特空虚来风般的脾气,都被梅丽尔·斯特里普演绎的入木三分,这也是观众能够完全融入这个电影角色的喜怒哀乐的重要原因。其实,梅丽尔·斯特里普完全有实力凭借这个角色拿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cindyycm : 2014-02-23#13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29 。不可饶恕


  《不可饶恕》Unforgiven 类型:反西部 / 年代:1992年 /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吉恩·哈克曼、摩根·弗里曼

  《不可饶恕》能够在90年代这个西部片沉寂了整整20年后的新时代获得如此巨大的反响,仅仅凭借对于传统的颠覆与反叛显然还不够,在颠覆昔日的英雄模式之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不可饶恕》中更是大胆地模糊了善与恶的明确界限。影片中处于正面形象的威廉·笀尼曾经是一个臭名远扬、杀人不眨眼的暴徒,同时也是一个抢劫过火车的标准强盗。这个曾经头戴礼帽、手持左轮枪策马扬鞭飞奔在蛮荒大陆上的硬汉在这里以一个年迈的农民形象登场亮相,他有着两个孩子,同时也有过了一段美好的婚姻。昔日的恶魔如今已经习惯了平静的农场生活,他牢记着自己曾经答应过妻子不再过问江湖之事,然而面对着巨额的赏金以及为了能使孩子过上美好的生活,他矛盾的内心趋使他铤而走险重操旧业,但是此刻的他却恪守着自己为人处事的道德原则。社会的秩序与道德准则第一次在西部片中由一个有过“恶魔”前科的人来维护,人性上多层面的复杂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人物刻画也更显真实。

  当这些生动的人物逐一展现在银幕上之后,片中人物饱满的人生宿命使《不可饶恕》透露出了一股悲怆的气质。这同时也是一部带有悲剧气息的作品,这点在唯一有着地位的白人警长成为反派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于是昔日的“恶魔”不得不为了生计而背负起命运,继而成为正义的化身,讲究兄弟之情的好友内德也为了高尚的情义挺身而出并且最终不幸惨遭毒手,至于从没杀过人的“斯科菲尔德小子”也是为了生计才选择了这个并不轻松的行当,还有那个被毁容的妓女,她原本就凄惨的谋生方式也就此终结。悲剧随着故事的深入逐渐展现了出来,当笀尼看着自己的好友曝尸街头,私仇成为了他向警长复仇的唯一动机,社会秩序的维护与正义的伸张都沦为了他私人复仇行为下的附属品,他并非出于高尚的理想而致力于铲除罪恶。

  这段私仇让《不可饶恕》在经历了叛逆传统许久之后的结尾处回归了西部片曾经的根本套路——一场酣畅的枪战。枪战作为西部片中最经典的一个元素是永远都不可能被剔除的,谁生谁死全都在双方拔枪射击的那一瞬,笀尼一如往常地干掉了影片中的反派,他用自己的双手为好友报仇的同时也维护了代表美国精神的社会秩序。美国精神中的英雄人物大多数都是孤独的,忍受独孤是英雄所必需承担的重任,当伊斯特伍德饰演的笀尼肃清了白人警长的部下之后,他在黑夜中告诫残兵不要伤害妓女,高歌着以胜利者的姿态震慑手下败将,随即他离开了这个血腥的战场。

  《不可饶恕》的人设确实在西部片中有着极其典型的颠覆性价值,但是同时也做得十分合理,并没有超越普通民众以及社会心理的接受程度。作为好莱坞又一次塑造出来的英雄形象,笀尼必需具备英雄所必备的那些品质——孤独、专一、高尚。尽管他的妻子已经死去多年,但是他必须以专一的爱情观恪守着自己对于妻子的那份忠诚,在英雄的塑造上绝对无法接受妓女的爱情,他孤独地骑着马消失在了黑夜之中,留下了一片被血洗的纯净。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这部作品中集中反映了9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的大众文化以及价值取向,这点令他对于传统西部片的颠覆性改造变得合理,也令西部片在动作片大范围崛起的90年代呈现出了夕阳落幕前最后的一缕光芒,《不可饶恕》的美也就在于这刹那间的一瞬。

  影片以最传统的方式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展开,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冷静的走进那个开阔苍凉透着雄壮的西部世界,这也是西部片最迷人的一个特点。故事基础、人物也是标准的配置,我就这样开始跟着电影的脚步,等待享受这场美国西部英雄萧杀、苍劲的传奇之旅。或者又多了一层期待。因为影片一开始交代了我们的主角老牛仔因为爱情已经退隐江湖,我就期待着他将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回归呢?然而随着影片的推进,我们的主角这条线似乎发展的太过平静、太过缓慢怎么有点不像我们期待中的那个威风凛凛的西部英雄,现在只剩下了个只会养猪的老农,他的事迹都只存在于过往的传说中,难道他将扮演这样一个角色。之前期待的那些传奇什么都没有出现,更像一部纪录片一样平淡而真实。即使从制作技巧来说,他的节奏确实显得太过平淡,我想这也是导演为保护隐藏其中的各个伏笔而做出的牺牲。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要得到一部上佳的作品那是需要如同天启的神来之笔的眷顾,这和毕加索、莫奈和巴赫、莫扎特所获得传世佳作时可知不可知的状态是一样的。努力的思考是可以让人看到的,这是态度和诚意问题,然而能否受到天启的眷顾那不是任何一个艺术的奴仆可以强求的。所以这是一部努力思考的作品但不是一部有非凡灵性的电影。

cindyycm : 2014-02-23#13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30。我的左脚

  导演 Director:
  吉姆·谢里丹

  演员 Actor:
  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 Lewis ....Christy Brown
  布兰达·弗里克 Brenda Fricker ....Mrs. Brown
  科斯汀·谢里丹 Kirsten Sheridan ....Sharon
  西里尔·库萨克 Cyril Cusack ....Lord Castlewelland
  露丝·麦凯布 Ruth McCabe ....Mary
  菲奥娜·肖

  “你跟你爸爸越来越像了,真正的坚强是在这里(母亲拍着心口说),不是在酒吧里,也不是在孩子面前装大人“,母亲的这一席话表达了她内心深深地失望。尤其那句你和你爸爸越来越像了,每个人都希望下一代更好,可是当一个女人发现她心爱的孩子继承她那懦弱丈夫的最令她痛恨的毛病时,她的失望我们可想而知。这是一位坚强的母亲,她从未放弃自己残障的儿子,如果可以她甚至愿意把自己的双腿给他。所以,当她发现连儿子自己都失去信心的时候,她有多失望多无助。
  影片最励志的部分除了母亲坚韧的爱,还有男主对爱情的不懈追求。一个不停追求美好事物的人,他的心必定是昂扬向上的。男主虽身残,但志坚,且保持着对人世间最美妙感情的追求,他就是一个健全的人,对美好未来的希冀他我们冲出迷雾,用左脚为时间弹奏新的韵律。
  认识刘易斯是在《血色黑金》,深沉阴郁震撼人心。接下来又是一部力作《林肯》,惊讶于一个人如何能如此入木三分细致入微地表现一个形象立体丰富的伟人。在《以父之名》里爱上他,两道浓眉映衬地深邃地双眼更加倔强神秘,乌黑的头发彰显着他的贵族气质,挺拔的身体散发着浓烈的男性气息,激流暗涌式的表演张力十足,这一切一切让我为之俯首,他是我的男神!于是迫不及待地搜资料,于众多好片中优先选择了《我的左脚》,果然,他给了我震撼。一个优质偶像,不仅仅是外表上的俊美时尚,也不仅是他的过人天赋,更重要的是他在自己作品中阐释的影片的核心,以及传达出的自身的品行。刘易斯都做到了,前两者姑且不谈,单凭他拍摄这部电影所付出的极大的努力,从他涎着口水的呆傻的面庞和犀利冷峻的目光中我们就知道他不仅仅是扮演一个残疾人那样辛苦,他还在演绎一个伟大的灵魂。


  让人肃然起敬的电影,丹尼尔·戴-刘易斯的表演让人感叹,而Hugh O'Conor的表演就只能用吃惊来形容了,这位幼年的布朗的扮演者难道是天生患小儿麻痹的病人吗?如果不是的话那简直是太神奇了,一种强烈的真实感让我怀疑这不是在演戏,认为这是导演用摄象机录下的活生生的真实画面罢了...

  当年幼的布郎看到母亲因难产而痛苦的昏厥时,艰难的用左脚支撑着自己残废的身躯,扭曲的"爬下"楼梯,然后躺在门口大力揣门,"砰砰"作响声音引来邻居而使母亲得救,这段惊心动魄的表演让人看的目瞪口呆,那一声声打门声,如同一个个闷棍敲在我的胸口,小布郎那毅然的表情,那惨抖的身躯,已彻底击垮了我的心理防线,一个健全的人也未必能做出如此举动,你又有什么资格去嘲笑那些有天生缺陷的人呢?

  当年幼的布郎在同伴们,甚至在自己兄弟姐妹们的嘲笑中,扭曲着身子,抿着嘴,奋然用左脚夹着粉笔颤抖着在地上"写"下自己平生第一个字:MOTHER时,我已泣不成声....这场景,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时常用来提醒自己,这眼前的困难又算什么?

  没见过励志电影能拍出如此水平的,鼓励自己的同时,也不禁要对平时那些不放在眼里的人致敬,一个人的心理奋斗史和他的人生可能不会成正比,但我们要牢记:靠自己走出来的世界才是美好的.

  电影证明我错了,当最后的镜头定格在克里斯蒂和玛丽畅笑的面孔以及那片阳光明媚、一碧如洗的蔚蓝天空上时,我的心也和这天空一样舒畅喜悦,久久感动于人性中那些美好善良的品质。

  最打动我心的有两点。

  一是布朗一家人之间的亲情关爱和相互支持,它让我明白克里斯蒂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和作家的原因。

  克里斯蒂一出生就患有先天的大脑麻痹症,只有左脚可以活动,这对于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全家来说,是个多么大的打击!但母亲没有放弃,她始终相信儿子可以站起来,可以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她细心照顾儿子,克里斯蒂就像她的影子,一刻不离身边,又有了身孕,她也背着他在家里爬上爬下。丈夫失去耐心,借酒消愁,她则对儿子每一次艰难地用左脚抓起粉笔都满怀希望。她偷偷地为儿子攒钱买轮椅,哪怕丈夫失业,全家人每天的饭食只能以稀粥为继,她也不动一个便士。七岁的克里斯蒂使尽整个身心的力量,用他的左脚在地板上生平第一次写下了字迹,那是“mother”。全家人不能相信,静静地看着奇迹的发生,母亲嗫嚅着,眼里噙满泪花,我相信这是这位坚强的母亲一生最幸福的时刻。

  那个小孩子过家家般的游戏,那个青春气息涌动的夜晚,克里斯蒂一动不动地看着姐姐和恋人在路灯下长吻,黑暗中,他的脸被剧烈的渴望和压抑扭曲、变形,眼里深沉的忧伤直刺我心,那会让每一个人动容、不忍。刘易斯有怎样一双眼睛啊,连无边的夜色都在为他啜泣。当沉浸在爱情中的克里斯蒂向女医生求婚时,他的爱被严酷的现实撞得粉身碎骨,他再也无力控制自己:“我一生中有的只是柏拉图式的恋爱,去他妈的柏拉图!那不是百分之百承诺的爱!”爱和知识对一个身体失去爱的能力的人,究竟是幸还是不幸?以前我从没有怀疑过,可现在我感到了它们的残酷。

  好在影片结尾克里斯蒂找到了归宿,一个能和她终身厮守的女人。他让妈妈给他一朵红玫瑰,他用左脚举着,对着他的爱人,脸上是狡猾而得意的笑,他知道,放弃了和别人的约会,从门外进来的这个女人的心已经属于他了。

cindyycm : 2014-02-23#14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31 。布拉格之恋


  几年之后,当我被《生活在别处》、《情人》以及《百年孤独》里沉重的文字一一击中心灵的时候,我终于在一场噩梦后清醒:轻轻揭开生活的面纱,你我都在一片泥泞中混杂,谁会比谁更干净一些呢?你我都在一片沦陷的世界中自我放逐,谁又能尽快地走出去呢?……算了,还是来谈谈这部电影吧。


  有一天,特蕾莎拖着行李和她即将奉献出的一生敲响了托马斯家的门,她在他眼中就像原着中昆德拉所写道的:被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篮里顺水漂来的孩子,他只是不忍心让这个孩子顺流漂向狂暴汹涌的江涛。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爱情在最初相守的七年中纠缠捆绑,他为了偷情又满足自己对特蕾莎的同情心,不得不让生活充满了隐瞒、谎言、虚假的情话。当特蕾莎第一次离开他时,他先是贪婪地品尝着生命之轻,欣赏着角落里放大的诱惑向他扑面而来,继而感受到这不被人束缚带来的痛苦,感受到特蕾莎离去时的悲伤。于是,他再次回到沦陷的布拉格。


  你会发现,电影中饰演托马斯的丹尼尔·戴·刘易斯时常略低额头,微眯的双眼在阴影中透出寒气和不可一世的诱惑,上唇的左嘴角轻轻上翘,这是他专注看东西时的特有神情,仿佛魔鬼撒旦在觊觎人间美景。没有女人能逃脱这个表情。托马斯的老情人萨宾娜常常如此评价托马斯:我很喜欢你,因为你是媚俗的对立面。在媚俗的王国,你会是个恶魔。这句话成了小说中为数不多描述托马斯外形的词句。当然,现实中很多情人经常也在引用这句话。


  托马斯的老情人萨宾娜永远戴着黑色男式礼帽,保持自由和遗世独立。这顶礼帽是人们通向她灵魂的通道。这顶男式的黑色毡帽在践踏着她女性自尊的同时也给她带来快感,成为她撩拨人心的重要道具。她憎恨它,又忍不住使用它。这就像那些因美貌带来诸多麻烦的女人,还是情不自禁的用各种方式展示美貌给她们带来的虚荣。


  特蕾莎给托马斯带来情感上重的同时,并不能妨碍她无时无刻都在感受到的生命之轻,体会到自己的软弱。这也是为何她总是在镜子中

  窥视自己的裸体,试图看见自己的灵魂。灵与肉的矛盾在这里看来充满了无奈,让人无法抉择。特蕾莎一直无法想像灵魂与肉体可以如此划清界限。也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灵魂上的背叛和肉体上的背叛,那一个才算对爱情的背叛?而大多数人对此都沉默不语,同时又渴望占领肉体与灵魂的至高点。


  你我永远无法知道,自己是在已经沦陷的明天还是下一个即将沦陷的十年遇到生命中的另一半。爱情在消逝之后,遗忘便成为了生活对我们的重压。当然,我也在其中。不过,谁也说不好是忍受不了爱情的太轻还是承受不了生活的太重。极目四野,人人在自我放逐,又在自我寻求归途,哪一天你我才能走出这已经沦陷了的迷途呢?

  导演 Director:
  菲利普·考夫曼 Philip Kaufman
  编剧 Writer:
  米兰·昆德拉 Milan Kundera ....(novel)
  让-克劳德·卡瑞尔 Jean-Claude Carrière ....(screenplay) &
  菲利普·考夫曼 Philip Kaufman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 Lewis ....Tomas
  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Tereza
  莉娜·奥琳 Lena Olin ....Sabina
  德雷克·德·林特 Derek de Lint ....Franz
  厄兰·约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Ambassador
  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 Daniel Olbrychski ....Interior Ministry Official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Stellan Skarsg?rd ....The Engineer
  科洛维斯·科尔尼拉 Clovis Cornillac ....Boy in Bar
  扬·内梅克

cindyycm : 2014-02-23#141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32 。鹅毛笔

  导演 Director:
  菲利普·考夫曼 Philip Kaufman
  编剧 Writer:
  道格·怀特 Doug Wright ....(play)/(screenplay)
  道格·怀特 Doug Wright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杰弗里·拉什 Geoffrey Rush ....The Marquis de Sade
  凯特·温丝莱特 Kate Winslet ....Madeleine 'Maddy' LeClerc
  杰昆·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The Abbe du Coulmier
  迈克尔·凯恩 Michael Caine ....Dr. Royer-Collard
  帕特里克·麦拉海德 Patrick Malahide ....Delbené
  阿梅丽娅·华纳 Amelia Warner ....Simone
  史蒂芬·莫耶 Stephen Moyer ....Prouix, the Architect
  比莉·怀特劳 Billie Whitelaw ....Madame LeClerc
  简·梅尼罗斯


  可以说《鹅毛笔》还是比较“纯洁”的,至少要比我想象中的“干净”。正所谓“淫者见淫”,所以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这里暂且不争论这个。不过实话说,在那些方面,它比近年的《色戒》、《黑皮书》差远去了,甚至连《莎翁情史》都比它“火爆”。
  除了别人口中的对白以外,《鹅毛笔》很少干涉萨德的私人生活,而是把着力点放在了他在精神病院日益严酷的创作环境上,影片正是通过这一点传达萨德的人生哲学,唤起观者对人性中恶的思考。所以,在萨德的“邪恶文字”面前,你可以看到道貌岸然的虚伪医生,也可以看到善良正义的纯洁女工。正如一句精彩的影评:没有恶的文字,只有恶的行为。
  除了这一点,我还可以明显感受到的是:当某个个体的思想不能被社会普遍价值观认可时,要捍卫它,可能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你不得不承认,尽管人类早已登上月球,开始步入太空时代,可有时候人类的心胸依然狭隘。他们打着民主、正义等各类旗号,个性更多的时候不能被容忍,甚至被视为变态和异类。我们不是时常强迫那些“XX后”接受我们的价值观吗?我们不是时常把那些不同于自己的个体划分到带有感情色彩的群体中吗?现在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身处19世纪初的动荡法国,而这也将注定萨德的悲剧收场。
  但当你最后看到发疯的神父向医生索要鹅毛笔时,你会发现原来萨德没有失败,你会不由得想起他说过的那句话:我岂是如此容易封口,虐待我愈久,我的信念就愈坚定……也许,他们可以夺走笔尖上的自由,可以夺走鸡骨头上的自由,可以夺走十指上的自由,可以夺走舌头上的自由,甚至是粪便上的自由,但谁也夺不走灵魂里的自由,正是它让自由无处不在。
  除了这些,萨德的理论还有很多,如果你肯百度一下,你会发现他更多的与众不同,而这些不同绝非毫无道理。萨德一生中两次从断头台逃生,27年在监狱中度过,他蹲过巴士底狱,进过精神病院,他失去了太多的人身自由,但他也获得了更大的思想自由。他那颠覆性的价值观尽管现在依然不被大多世人接受,但其带来的思想冲击至少仍将影响今后数代人。
  最后,我要非常感谢杰弗里·拉什大胆而富有激情的演出,正是他的出色表演让本片熠熠生辉!

cindyycm : 2014-02-23#14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33 。 《闪亮的风采》

  本片是一部视角新奇、风格迥异的音乐家传记片。它所讲述的是一个富有天分而又刻苦努力的钢琴家的富于戏剧性的、悲喜交集的一生。戴维·赫尔夫戈特(David Helfgott)确有其人,少年时代是位钢琴神童。他一生中最大的幸运与不幸,就在于他有一位崇拜音乐、望子成龙但却偏执成狂的父亲。这是一个艰难的成功者的故事,戴维最终实现了我们所有人的愿望——那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一起分享人生、爱情和音乐的伴侣。
  这部影片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两位演员的精彩演绎。扮演学生时代的戴维的青年演员诺赫·泰勒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他生命中的悲剧色彩,一名看上去大有希望、如日中天的年轻钢琴家,内心却早已潜伏着来自父辈的危机的种子。而扮演成年时代的戴维的杰弗里·拉什更是完美演绎了这个古怪独特、游走于精神崩溃边缘的角色。
  尽管杰弗里·拉什在影片中出现的时间不过半小时,却凭借此片获得了1997年第69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影片简介
  50年代时,少年戴维就已显露钢琴家的才华,她的父亲彼得更是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时时督促他勤学苦练。戴维的琴艺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之后,接到赴美学习的邀请,但彼得不放他走。后来,戴维又得到赴英美学习的邀请,但彼得不放他走。后来,戴维又得到赴英深造的奖学金,带着父亲“永远不许回家”的禁令离开了澳大利亚。在皇家音乐学院,他师从塞西尔教授,并继续与作家曾里查德太太通信,同时废寝忘食地准备在音乐会上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由于精神负担太重,他在演出结束时晕倒,被送进医院。后来,在妻子吉莉安的鼓励下,他终于成功地举办了音乐会。本片获1997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
  1996年的澳、英合拍片《Shine(闪亮的风采,钢琴师)》是一部题材不同、视角新奇、风格迥异的音乐家传记片。它所讲述的并非作曲家,而是钢琴家——一个富有天分而又刻苦努力的钢琴家的富于戏剧性的、悲喜交集的一生。戴维·赫尔夫戈特(David Helfgott)确有其人,少年时代是位钢琴神童。他一生中最大的幸运与不幸,就在于他有一位崇拜音乐、“望子成龙”但却偏执成狂的父亲。影片并未认真向观众交待父亲彼得作为原籍波兰的犹太人经历这种族灭绝大屠杀的背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爱子如命、求成心切又狂暴专横、令人畏惧的人。出于害怕“家庭分裂”、失去儿子的心理,他烧掉了戴维靠自己的才华挣得一份美国留学邀请书,强迫他留在悉尼郊区的家里。他最尊崇俄国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以至于竟不切实际地要求音乐教师罗森先生教小戴维弹奏“伟大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与以往的音乐家传记片不同的是,导演斯科特·希克斯(Scott Hicks)在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拍摄的悲喜剧作品中,运用了音乐史上许多大作曲家的丰富的古典音乐材料。这些素材的选择首先和戴维·赫尔夫戈特作为一个音乐会钢琴家的专业经历相吻合,而有些曲目的出现,则显示了影片导演和配乐作者戴维·希尔什菲尔德(David Hirschfelder)的创作构思。从钢琴家在少年时代参加社区音乐比赛起,我们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先后听到了萧邦的《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和《前奏曲》(雨滴);舒曼的钢琴组曲《童年情景》片段;李斯特的《升C小调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和他根据帕格尼尼的《钟回旋曲》改编的钢琴曲《钟》;以及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第九交响曲》等等。作为现实中的钢琴家和妻子吉莲的“爱情主题”,维瓦尔迪的经文歌《人间需要真正的和平》(Nulla in Mundo Pax Sincera)被影片作曲家戴维·希尔什菲尔德改编成了由女声独唱、拨弦古钢琴和大提琴交织成的一首三重奏,出现在那组令人难忘的镜头中:由于生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而无法长大、甚至“越活越小”的戴维,陶醉在从耳机传来的甜美动人、圣洁无瑕的女声独唱里。他全身只穿了一件风衣,正在一张绷床上快乐地向着蓝天不断弹跳……

《闪亮的风采》Shine
  澳大利亚 1996年
  导演:斯科特·希克斯Scott Hicks
  主演:杰夫里·拉什Geoffrey Rush
  阿列克斯·瑞弗洛兹Alex Rafalowicz
  贾斯汀·布莱恩Justin Braine
  片长:105分钟
  获得奥斯卡 最佳男主角奖
  钢琴边,一个黑西装、黑领结的俊逸少年,脸颊满是细细密密的汗珠,湿漉漉的黑发一绺绺地飞拂;蓝天下,一位戴耳机裸身着棕黄风衣舒展双臂的青年,金棕色的肌肤在阳光下炫目耀眼,如一只挣脱枷锁的大鸟正蓄势待飞。这是一部电影的两张海报,海报中的两个场景是这部电影中最美丽的两个瞬间。这是一个人成长历程中的两个关键点,也蕴含着揭示电影主题的几个关键词。这个人是澳大利亚著名的钢琴家大卫·赫夫高特,这部电影的名字叫《Shine》,最广为人知的中文译名叫《闪亮的风采》。
  一位狂爱音乐却在幼时被粗暴阻止的父亲,又以粗暴的方式教育自己对音乐具有天赋的儿子。在高压环境中扭曲成长的大卫·赫夫高特,在音乐中夺得荣耀的光环,又在音乐中訇然崩溃,最后又在音乐中奇迹般地重生。一个戏剧性的故事,因为人与音乐的复杂交织,而变得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大卫·赫夫高特在影片中第一次弹奏钢琴时只有7岁,跟随父亲去参加家乡的一个钢琴比赛。高大健硕的父亲身后的大卫瘦小蠃弱,脊背微驼,早早地带上了近视眼镜,虽然不时躲着父亲在路上玩着跳房子的游戏,但在比赛中他弹的曲目却是肖邦的波罗乃兹舞曲。这首华美的舞曲被小小的大卫用了一种刚硬的方式演绎,小手用力地敲击着琴键,小脚最后踢开了不听使唤的琴凳,大卫外在的沉默与琴声中的急躁亢进形成了古怪的反差。
  电波中传出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第一主题温暖、美好、歌唱般的旋律,小小年纪的大卫深深地着谜,而年幼的他,并不明白这一主题之后暗藏的凶险。而命运,已经推着他一步步走向泥潭。因为对《拉三》的无从把握,原本准备全面负责大卫音乐教育工作的父亲终于决定将大卫拜托名师指点。琴技突飞猛进的大卫,在被邀请赴美深造的关键时刻,又被专断固执的父亲蛮横地阻止。在又一次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录取的时刻,冲出家庭桎梏的大卫却被父亲无情地抛弃。而浸淫在音乐中的大卫,终于具备了充分的条件,接近令人高山仰止的《拉三》。
  《拉三》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演奏的钢琴作品,复杂多变的钢琴技法被织入作品里,清淡的华彩、浓密的复调织体、轻快机敏的断音和大量宏伟的和弦等等,让很多钢琴家面对《拉三》望而却步。不仅如此,《拉三》还需要钢琴家准确表达其中的复杂情感。《拉三》的演奏,既是对钢琴家技巧与体力的考验,也是对情感与心理承受力的挑战。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大卫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教授西里尔·史密斯的指点下,在刻苦的练习中,迅速突破了演奏《拉三》的技巧障碍,看到了大卫在教授指点下练习《拉三》第一乐章华彩段时,于美丽意象中的沉浸与陶醉,看到大卫终于穿上黑礼服,扎上黑领结,走进了音乐厅,走向了那架巨型的三角钢琴。
  《拉三》是拉赫玛尼诺夫在流亡美国横渡大西洋的海轮上写成的。在听过了被称为最完美的霍洛维兹的《拉三》后,我听到了拉赫玛尼诺夫这位俄罗斯音乐巨人于1939年自己演奏的版本。没有霍洛维兹的舒缓、宽阔、深情、细腻,更多的是从容、简洁、质朴、深沉。也许,作曲家心中更多的不是俄罗斯草原上的牧笛,夏日乡村中的宁静,而是波澜壮阔的伏尔加河中涛涛奔涌的冰泪,西伯利亚皑皑白雪里鲜红的血滴,是饥寒中挣扎的俄罗斯民众,是自己在炮火中灰飞烟灭的的美丽的伊万诺夫卡庄园……
  年青的大卫·赫夫高特也走向了《拉三》。摘下了眼镜的大卫以朦胧的视线面对着钢琴上的88个黑白琴键,微驼的背也不再显眼。极快的快板、华彩、滑奏、和弦、极快板的快速音群……钢琴与弦乐展开着一场激烈的争战。在铜管乐器黑暗、狰狞的行进中,影片中的声音全部隐去,只能见到琴键上翻飞的十指与溅落的汗滴。然后,激昂、胜利的主题出现,雷鸣般的掌声响起,大卫?赫夫高特却訇然倒地,那双大大的眼睛穿越人们的视野,空茫地注视着一个未知的空间。
  此后十余年,大卫·赫夫高特离开了钢琴,离开了音乐,住进了精神病院。一个雨夜的疯狂与混乱后,大卫的目光越过了地板上拉赫玛尼诺夫的照片,冲进一家小酒店,在钢琴上奏起了另一位俄罗斯音乐巨匠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大卫一边衔着烟头,一边在琴键上运指如飞。影片中所用的全景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大卫身处人群中的自闭。乔弗里·拉什在这一幕中的表演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流畅到位的弹奏与手指触键的专业感,让大卫似乎成了那位变成野蜂的王子,不停的飞舞,叮咬着自己独特世界中的所有黑暗。
  然而,真正的救赎却来自遥远的巴洛克。当皇家音乐学院的老师给大卫讲课时,响起的是维瓦尔第那首充满悲悯的《荣耀经》。在教授的慈爱与宽容下,在庄重圣洁的音乐中,大卫走出了童年阴影,开始真正用心灵去触摸音符。当大卫在蔚蓝的天穹下赤身飞跃时,耳机中传出的是也是维瓦尔第的音乐,根据维瓦尔迪的经文歌《人间需要真正的和平》改编而成的女声圣咏。当海报上那位展翅欲飞的青年变成了弯腰驼背、眯缝眼的中年男人,鼻梁上还涂着象中国戏剧中的丑角般的白粉,迎面而来的美丽女人吉莉安并没有失望,她给了大卫爱情,给了大卫信心,给了大卫重返舞台的勇气。当大卫与吉莉安离开父亲的墓地时,镜头渐渐拉远,在密密麻麻的墓碑与十字架中,简单透明无暇的女声、拨弦古钢琴和大提琴交织成的三重奏,伴随他们走向未来的人生。
  音乐如海,可以有碧波万顷的风景,也可以有惊涛骇浪的风暴。能够令人沉醉,也能够将人吞噬。而爱,则拥有无穷的力量,令人如鱼,自由地在音乐之海中呼吸。因此,人们可以接受大卫·赫夫高特快得离谱的《马刀舞曲》,也能接受他演绎得如顽童般的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因为,透过电影,人们了解到,音乐于他,已如鱼游大海,自由自在。

  中 文 名: 闪亮的风采
  英 文 名: Shine
  其 他 名 称: 闪亮/钢琴师
  导 演: 斯科特·希克斯
  演 员: 杰弗里·拉什 诺亚·泰勒 约翰·吉尔古德 马克·沃伦 阿明·缪勒-斯塔尔 乔姬·韦瑟斯 琳恩·雷德格瑞夫
  编 剧: 斯科特·希克斯 占·萨迪
  片 长: 105分钟
  地 区: 欧洲
  公 司: Ronin Films
  出 品 人: 简·斯科特
  音 乐: 大卫·希施费尔德
  摄 影: 杰弗瑞·辛普森

cindyycm : 2014-02-23#14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34 。返老还童



  一对苍老的眼睛缓缓地打开,老妇沉重的呼吸急促而虚弱,她的生命将逐渐走到终点。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让女儿打开自己入院时随带的大包,里面包裹着一个她珍藏了一生的“宝盒”,里面有一部厚厚的日记和一叠用洁白的绸带捆绑的明信片。
  老妇粗重的呼吸和断断续续的声音道出了一件宗教寓言般的故事:一位双目失明的钟表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接到一份神圣的工作,就是为国家制造一个大钟。然而,大钟没有完成,他唯一一个儿子却去了战场不回,并永远地将青春抛在了那。后来,钟表匠把儿子送入来家族墓地,自己继续制作那只独特的大钟。当大钟悬挂在众人面前时,它默默地向着相反的地方行走,那时钟表匠对儿子生命的追溯与怀念……

  反方向行走的大钟拉开了一段奇特旅程的序幕,这段旅程的主角叫本杰明·巴顿,一个逆着时间洪流行走的人。出生时,他如同七、八十岁的老者一般,全身患有老年病;因为他的出生,他亲爱的妈妈去世了,所以他被遗弃,再被收养。收养他的是个了不起的黑人妇女。待他成长起来,他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英俊,而他的生命依旧在向着苍老的终结走去。
  这是一出感人的戏,主人翁从出生那一天起就遭遇着挫折,然而他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勤奋、善良在新奥尔良生存了下来,并且拥有自己丰富的人生。

  这部电影是大卫·芬奇最新一部近乎完美的作品,了不起的女演员凯特·布兰切特、帅气的英国绝版出口品布拉德·皮特把充满奇幻色彩的影片表现得深入人心;化妆师巧夺天工的技艺让男、女演员在时光隧道中自由穿梭,尤其是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蕾西成年后第一次出现在本杰明面前时的美貌震惊了我,女皇的气质犹存、天使的美丽耀眼,真不敢相信这位1969年出生的女星可以如此美不胜收;影片了不起的地方还有严谨的节奏和逻辑,使看似荒诞的故事变成了恍若真实的趣事;怀旧的色调、舒缓的音乐,所有的细节都不能让你说不。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不仅在于电影中因为本杰明·巴顿的出生带来的旷世爱情打动人心,我在电影里还看见了上帝。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电影的思想,我想用“如果你生命中的一扇门关闭了,上帝会为你开一扇窗”。
  从电影里那个宗教寓言般的开端起,上帝无数不在。差点死去的怪胎本杰明因为警察的出现而挽回了生命,被遗弃后再度被人收养;蕾西因为舞蹈与本杰明分开,又因失去舞蹈促成了两人姻缘……此类例子数不胜数。
  而最终,当本杰明闭上他那双稚嫩的双眼时,逆向旋转的大钟完成了它的使命,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没有现身的“上帝”也浮出了水面。他就是大卫·芬奇。这位天才导演用上帝的目光俯视着世界,用镜头造就了本杰明·巴顿的传奇。他掌控着事件的发生,传颂着宗教的信仰与善良的美好。

  可惜的一点点,近乎完美的电影却总还是有些小瑕疵。譬如:本杰明·巴顿的女儿在知道本杰明·巴顿是自己的亲身父亲后情感上的转变处理得不够细腻,大钟的象征性没有发挥得更透彻,类似《泰坦尼克号》的开头有些恶俗,本杰明出生时的啼哭不应该那么纤细……虽然如此,但是这些影响不了电影的整体美感。
  这是我两年来看到过的最棒的电影,也是继《金刚》后最令我感动的电影。在本杰明合上眼睛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世纪的完结,也看到了上帝善良的背后总隐藏着的一把残忍的雕刻刀。

  导演 Director:
  大卫·芬奇 David Fincher
  编剧 Writer:
  艾瑞克·罗斯 Eric Roth ....(screenplay)/(screen story) and
  罗宾·史威考德 Robin Swicord ....(screen story)
  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F. Scott Fitzgerald ....(short story)
  演员 Actor:
  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Benjamin Button
  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Daisy
  塔拉吉·P·汉森 Taraji P. Henson ....Queenie
  朱莉娅·奥蒙德 Julia Ormond ....Caroline
  芳妮·A·钱勃丝 Faune A. Chambers ....Dorothy Baker
  伊莱亚斯·科泰斯

cindyycm : 2014-02-23#14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35 。刺杀肯尼迪

  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遇刺身亡。刺杀事件发生2小时内,官方逮捕了一个名叫李·哈维·奥斯瓦尔德的嫌疑犯,1小时后,该嫌疑犯又被一名流氓谋杀,由伊尔·沃沦率领的官方调查团,经过数月的调查,确认里·哈威·奥斯瓦多为唯一的凶手。二十八年后,律师杰姆·加里发现肯尼迪身中数弹,均来自不同的方向,而这一明显事实,却被当时的官方调查团忽视……

  影片从新奥尔良检察官吉姆·加里森的角度,全面检讨肯尼迪谋杀案,得出的结论是:肯尼迪是被美国政府的高层人士联合了商人、黑社会分子、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司法局和执法单位等有计划地谋杀而死的。

  这是奥利弗·斯通自己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根据肯尼迪时期档案的记载,总统办公室的每一个细节都被小心翼翼的重建。这一重建总共花费70000美元,然而,在电影中,它只出现了八秒。

  电影上映后引起巨大的争议,许多人指责斯通编造事实。斯通出版了一本详细的注解版剧本,在这个剧本中电影中的每一要求都被他证明是正当的。

  在读完吉姆·加里森的书后,斯通立即用自己的钱买下了电影改编权。

  斯通雇佣了刚刚从耶鲁毕业的简·罗西尼去研究和搜集关于肯尼迪被刺的素材。在他拍完《生于七月四日》后,简·罗西尼已经看完了200本关于肯尼迪遇刺的书。

  斯通和华纳达成一个限制性条款,如果电影拍摄超出两千万的预算,公司将保留电影的所有权益。这是因为不想剧本在电影公司间传来传去,造成泄漏。

  剧本第一稿有190页厚,为了便于拍摄,缩减至156页。

  为了重现当年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的情景,制片方向当地政府支付了大笔金钱雇佣警察变更交通关闭街道。斯通仅有十天的时间去完成这些拍摄任务,为了能尽快拍摄完成,他的摄影师使用了两部35mm五部16mm的摄影机。

  拍摄时,斯通找不到一支能冒出那么多烟的枪,因为那时的枪已经几乎没什么烟了,他们只好借助别的办法获得了真实的效果。

  在新奥尔良,斯通借了编剧的一条狗用来充当加里森家的狗。

  影片表示奥斯瓦尔德在受审过程中没有得到任何法律援助。但实情是奥斯瓦尔德多次拒绝了为他聘请的律师,其中包括他兄弟罗伯特给他请的人。

  影片提出的奥斯瓦尔德不可能有闲情将发射的弹壳摆好,实际上现存照片上的弹壳是联邦探员立起来摆好的.

  在剧中“大卫·菲利(:en:David Ferrie|David Ferrie)向吉姆·加里森和其调查组承认刺杀总统是一次有预谋的行为”的片段是完全虚构的。事实上,菲利从没有公开表示过自己曾参与策划或有任何刺杀总统组织的存在。

  奥利佛·斯通承认在影片中,刺杀行动前首都华盛顿特区|华盛顿的通讯中断事件为虚构。

  “谎言越大,相信的人就越多”这句话在剧中被加里森所引用,并被错误地归于希特勒名下。实际上这句名言出自约瑟夫·戈培尔(:en:Joseph Goebbels|Joseph Goebbels,纳粹德国宣传部长)。

  Vincent Bugliosi在他的书<重拾历史>中,用了一章来讨论该片和吉姆加里森本人,他举出"片中32处谎言和伪造",并声称"此片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谎言,其中斯通找不到一处能用无心之失解释的发明和欺骗".

  Jack Valenti,当时的美国电影协会主席用了七页的声明谴责该片,他写道,"同样地,1941年的德国男孩女孩也为蕾妮-雷芬斯塔赫的<意志的胜利>而着迷,该片中希特勒被描写为神,JFK和意志的胜利都是宣传的经典而且同样是谎言,斯通先生和雷芬斯塔赫还有一个基因共通处,他们都没有在片中声明过其内容完全是虚构的."

  导演: 奥利佛·斯通
  编剧: 奥利佛·斯通/ Zachary Sklar
  主演: 凯文·科斯特纳/ 茜茜·斯派塞克/ 汤米·李·琼斯/ 乔·佩西/ 加里·奥德曼/ 凯文·贝肯/ 杰克·莱蒙/ 唐纳德·萨瑟兰


  制作人:阿诺恩·米尔坎;奥利佛·斯通;A. Kitman Ho;Joseph P. Reidy;克莱顿·汤森德

  摄影:罗伯特·理查德森
  配乐:约翰·威廉姆斯

cindyycm : 2014-02-23#14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通过纪录片片段和情景重现,斯通的影片展现出当年的绝大多数关键事实。开枪射击、空军一号飞赴华盛顿、杰克·鲁比(Jack Ruby)谋杀奥斯瓦尔德。我们还看到加里森在新奥尔良看了我们都见过的那个电视报告,于是他开始调查,尽管起初还曾有点犹豫。他发现有证据表明新奥尔良市有多个赞成或反对卡斯特罗的边缘组织,有可能与中情局以及多名自愿行动的雇佣兵一同卷入了刺杀肯尼迪的阴谋。
  调查将他引向了克雷·肖(Clay Shaw),一位受人尊敬的生意人。多位证人指出,他与李·哈维·奥斯瓦尔德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同谋者都有关联。这些证人,有些离奇地死掉了。最终,加里森还是设法将肖送上了法庭,虽然案子输了,但我们相信他确实捕捉到了什么。加里森认定肖在审判时做了假口供,到1979年,距离肖去世五年之后,那场审判结束十年之后,中情局的理查德·海姆斯(Richard Helms)终于承认肖确实是他们的雇员,尽管当初肖在庭上发誓说自己不是。
  我想,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人都觉得加里森是个不负责任的、只想出风头的鲁莽人,损害了一个无辜者的名声。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肖当初做了假口供。显然,斯通在很大程度上为加里森恢复了名誉,但关键并不在于加里森的理论是否正确,影片真正支持的只是他寻找真相的行动本身。
  扮演加里森的凯文·科斯特纳(Kevin Costner)在这里的表演分寸感十足,但又充满激情。他就像是看准了一个想法,然后就怎么都不肯放手了。他费尽心力,坚持认为刺杀案背后远没有表面看来那么简单。斯通还找了个优秀到令人惊艳的演员阵容来与他配合,他们的优秀表现让我们一心以为这真的就是一群历史人物。这阵容包括了乔·派西,他饰演局促不安、兴奋过度的大卫·菲利(David Ferrie),传说中负责出逃的飞机驾驶员;还有托米·李·琼斯(Tommy Lee Jones),他扮演躲在诡计背后无法被触及的克雷·肖;还有扮演李·哈维·奥斯瓦尔德的加里·欧德曼(Gary Oldman)和扮演“X”(其实是弗莱彻·普鲁蒂)的唐纳德·萨瑟兰(Donald Sutherland),这位身居高位的五角大楼官员觉得自己知道肯尼迪为何会被杀害;还有茜茜·斯帕切克,她扮演加里森的妻子,为家庭和婚姻忧心忡忡,她的出镜机会不多,演起来却并不容易。此外还有许多位优秀演员,包括杰克·莱蒙(Jack Lemmon)、艾德·阿斯纳(Ed Asner)、沃尔特·马曹(Walter Matthau)和凯文·贝肯(Kevin Bacon)等,他们演的都是些小角色,但却都很关键。这些演员的本来面目都隐藏在了人物背后,不再那么清晰、熟悉。

  斯通和剪辑师乔·赫辛(Joe Hutshing)、皮耶特罗·斯卡里亚(Pietro Scalia)成功克服了素材的混乱状况,令影片有条不紊,牢牢地抓住了我们,叫人不安。《刺杀肯尼迪》的成就并不在于它解开了肯尼迪遇刺的秘密,这一点确实没能做到,它甚至没能为加里森成功辩护,片中的他仍是个不时故意虚张声势的人。《刺杀肯尼迪》的成就在于,它尝试着将那些自1963年以来便在国民心理的某些黑暗角落里挥之不去的怒火重新激起。约翰·F·肯尼迪是被害的,李·哈维·奥斯瓦尔德不可能一个人完成行动。还有谁参与了?还有谁知情?

我想,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人都觉得加里森是个不负责任的、只想出风头的鲁莽人,损害了一个无辜者的名声。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肖当初做了假口供。显然,斯通在很大程度上为加里森恢复了名誉,但关键并不在于加里森的理论是否正确,影片真正支持的只是他寻找真相的行动本身。
  扮演加里森的凯文·科斯特纳(Kevin Costner)在这里的表演分寸感十足,但又充满激情。他就像是看准了一个想法,然后就怎么都不肯放手了。他费尽心力,坚持认为刺杀案背后远没有表面看来那么简单。斯通还找了个优秀到令人惊艳的演员阵容来与他配合,他们的优秀表现让我们一心以为这真的就是一群历史人物。这阵容包括了乔·派西,他饰演局促不安、兴奋过度的大卫·菲利(David Ferrie),传说中负责出逃的飞机驾驶员;还有托米·李·琼斯(Tommy Lee Jones),他扮演躲在诡计背后无法被触及的克雷·肖;还有扮演李·哈维·奥斯瓦尔德的加里·欧德曼(Gary Oldman)和扮演“X”(其实是弗莱彻·普鲁蒂)的唐纳德·萨瑟兰(Donald Sutherland),这位身居高位的五角大楼官员觉得自己知道肯尼迪为何会被杀害;还有茜茜·斯帕切克,她扮演加里森的妻子,为家庭和婚姻忧心忡忡,她的出镜机会不多,演起来却并不容易。此外还有许多位优秀演员,包括杰克·莱蒙(Jack Lemmon)、艾德·阿斯纳(Ed Asner)、沃尔特·马曹(Walter Matthau)和凯文·贝肯(Kevin Bacon)等,他们演的都是些小角色,但却都很关键。这些演员的本来面目都隐藏在了人物背后,不再那么清晰、熟悉。

  斯通和剪辑师乔·赫辛(Joe Hutshing)、皮耶特罗·斯卡里亚(Pietro Scalia)成功克服了素材的混乱状况,令影片有条不紊,牢牢地抓住了我们,叫人不安。《刺杀肯尼迪》的成就并不在于它解开了肯尼迪遇刺的秘密,这一点确实没能做到,它甚至没能为加里森成功辩护,片中的他仍是个不时故意虚张声势的人。《刺杀肯尼迪》的成就在于,它尝试着将那些自1963年以来便在国民心理的某些黑暗角落里挥之不去的怒火重新激起。约翰·F·肯尼迪是被害的,李·哈维·奥斯瓦尔德不可能一个人完成行动。还有谁参与了?还有谁知情?

cindyycm : 2014-02-23#14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36 。幸福终点站 The Terminal


  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编剧:杰夫-纳森 萨沙-格瓦西

  领衔主演:汤姆-汉克斯 凯瑟琳-泽塔-琼斯
  凯-迈克布赖德 斯坦利-塔奇

  这是一个机场,充满着川流不息四处奔走不能停息的人群。人们总是会为了很多理由而奔走,或是为了财富,哦,金钱对于他的子民总是奢侈的,没有来往于天际的四处飞翔,很多人难以聚攒起惊人数字的金钱;或是为了家庭,人们需要回到自己温馨的家园享受自己的安逸人生,尽管旅途辛劳,可是当能够回想起餐桌旁爱人微笑的时候,他的脸上该挂着幸福的;还有很多理由让人们从飞机上走进机场,再从机场走进某一个城市。机场,对任何一个过客而言,它只是一个驿站,短暂的停留。没有人会把自己的等待安排在机场,就是有,那也是短暂的。可是就有这么一个人存在——维克多,《幸福终点站》告诉我们一个关于在机场等候的故事,这一等就是几个月。

  他失去了国家的依托,所以他成了这个地球上唯一没有归属的人。维克多成了这个机场唯一的居住者,他穿着睡袍倘佯在机场的大楼里,他用男厕所的水龙头洗澡,他拼凑起坐椅作为自己的睡床,他甚至在机场大楼里打工为自己赚取生活费用。没有人知道他为了什么,他只是一个奇怪的漂流者 ,只是因为一个永远无法预料到的理由而成为一个被抛弃和被遗忘的人。可是他站在机场大厅里,提着行李四处张望的时候;他不懂装懂,答非所问的时候;我们却总可以发现他的诚实和善良。而事实也是,当他用“山羊”为无辜的旅人解难的时候,当他一次次为了得到食物为朋友牵着红线的时候,当他屡及朋友们的前途甘愿放弃自己承诺的时候,他的善良我们为之感动

  他在这个航站是为了等待。生命中很多人无法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尽管他们四处忙碌,不停奔波,可是当他们细究自己内心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无所等待,无所期望,活着仅仅是作为一种人生的状态而存在,和死相比只是多了呼吸和思想。特别是当这个问题是发生在飞机场这么一个航站的时候,更是有许多人无法明确。生活总是会让很多人无法找到真实的自己,艾米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作为空姐,她奔波了21年,可是她无法知道自己在等待什么,在寻找什么,她的生命中除了男人还是男人,而这个男人和爱情无关;她的生命中还有书本和故事,因为有着男人互相残杀的故事,那也许会有让她热血沸腾的感觉。维克多知道自己,他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个等待。电影中没有给他太多遗憾,因为对于爱情来说,正如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之后送给约瑟芬的一个礼物,金色的挂坠后面一个字“命”;他获得了艾米莉的爱情,可是他注定是不能拥有她的。而关于承诺,对于他死去的父亲的承诺,他实现了。在机场漫长的等待就是为了在得到他父亲崇拜的音乐大师的签名。他在机场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的欢呼声中冲进了漫天大雪的纽约城,不是为了美国人口号中的自由,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民主,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本该完成的承诺。

cindyycm : 2014-02-23#14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37 。逍遥法外

  李叔和汉克斯携手演绎的电影,果然演技是没的说了,尤其是在斯皮尔伯格的指导下,我只能说这种类似传记式的电影比那些科幻大片和劲爆的动作片带劲多了,两两对决,惺惺相惜,又适可而止。

  电影用倒叙与插叙交替的方式来讲述这个传奇的故事,虽然这个电影中的主角也不是什么正派人物,但是足以让我看的佩服不已。电影充分还原了弗兰克的形象,自然李叔比那位真实人物要帅气的多,不过也温和了很多,应该是比原型更加有魅力和技巧。

  弗兰克的人生确实是太过于传奇了,从16岁开始诈骗,在短短五年内就得手了近2500万美元,那个时候还是上个世纪6、70年代,美元的价值应该还更高,所以他拿到手的钱估计有一亿,这个天文数字完全来自他伪造的支票,和各种证书。当他拿着整整两箱装满美金的手提箱,逃跑的时候,我愣住了,诈骗居然也可以这么成功!当弗兰克说出用两个星期的学习,就能通过法律考试,脑子真是灵光,让我们这种普通人情何以堪啊!被美国联邦监狱关了几年,又凭着超强的辨别能力得到了保释,还能在FBI工作,这个经历用传奇已经不能形容,简直就颠覆了普通大众的想象,不过真人也确实存在,忽然很悲哀的想到:脑子不好使没办法。

  若不是他如此聪明,怎会一次又一次地兑换假的支票,还能躲过别人的追查,在诈骗期间,他的理智总是胜于情感的,因为他任何人都不相信,就算是面对将要结婚的妻子,也可以用假姓名。然而最后却败在了那位追查他多年的FBI警官手上,这也仅仅是因为他和那位探员的多年交手,两人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渐渐了解对方,抓住了彼此的弱点。可以说在被抓住之前,弗兰克从来没有相信过任何人,因为他的母亲可以当着他的面和别的男人偷情,而父亲在其价值观还没建立前会使用手段得到想要的东西,他便开始不再相信任何人,直到和探员的几次交锋,两人一开始是很有差距的,然而探员在多次交手后掌握了他的习性,懂得了他的孤独和寂寞,然后便上升成为了游戏中的主导,最后终于将这个骗子抓到监狱。

  与其说是他理性渐渐缺失,不如说是他更渴望别人的关注和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于是乎自动放弃了理智。第一次被捉时,弗兰克应当可以确定的是外面是没有所谓的法国警察的,然而他却自己乖乖戴上了手铐,仅仅是因为他对这个探员的相信,在情感和感性主导的时候,他丧失了理智,投向了牢笼。而第二次,他可以大摇大摆地离开,但是最终选择回来,出于道义和情感,他必须对这个保释他、并且对他如此有责任心的探员负责,于是在星期一将近中午的时候,回到FBI继续工作,然后便开始了如同常人的生活。

  电影中,弗兰克每每在圣诞节前夜和那位探员打电话,而被其猜中他是真的没有人可以联系了,这种重伤和看穿的话语,让弗兰克的内心激起了涟漪,他想到父母的离异,父亲对自己的漠不关心,而母亲则是对自己不闻不问,只有这个探员一直在绞尽脑汁地抓捕他,和他玩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原来他是这样的寂寞和孤独,没有人会在这种特别的日子里想到他,这种来自内心的孤独渐渐转化成一种恐慌和绝望。

  对于弗兰克而言,没有会比那个素不相识的探员更加了解他了,探员追踪他的一切行踪,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和情感状况,在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其实弗兰克已经输了,输在他没有心灵寄托,而他唯一可以等待的便是探员来抓他,他是等着被抓的,只是想要延长玩游戏的时间罢了。于是乎和那位可爱的探员整整五年,最终是半被抓半自首的形式锒铛入狱。

  演员 Actor: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Frank Abagnale Jr.
  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Carl Hanratty
  克里斯托弗·沃肯 Christopher Walken ....Frank Abagnale
  马丁·辛 Martin Sheen ....Roger Strong
  娜塔莉·贝伊 Nathalie Baye ....Paula Abagnale
  艾米·亚当斯 Amy Adams ....Brenda Strong
  詹姆斯·布洛林
  弗兰克·约翰·休斯
  珍妮弗·加纳
  艾伦·旁派
  伊丽莎白·班克斯
  罗伯特·柯蒂斯-布朗
  布莱恩·古德曼

  导演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cindyycm : 2014-02-23#14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38 。 《爱情盛宴》


  很温暖的片子。适合雨天漫漫观看。
  在俄勒冈州一个小咖啡店里演绎着当地社区中男男女女的爱情故事,而大学教授哈里是一个众人的爱情顾问,不厌其烦的为前来倾诉的男女解题支招,他如同一架摄像机一般用第三者的视角观察着这咖啡店中的事情百态:为爱而恼得咖啡店主布莱德利,总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用错误的方式向错误的对象表达爱意;雷厉风行的房产经纪人戴安娜与有妇之夫的奸情被曝光;新来的住户,年轻貌美的克罗伊大胆的向麻烦重重的奥斯卡发起了攻势。而哈里自己的年迈妻子也在不安分的寻求摆脱哈里悲伤阴影的途径。就这样,一群为爱而生为爱而恼最后被爱所救赎的人们演绎出一个纷繁复杂的爱情多面体。从各个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审视,思考爱情及人生,用一种理性又激情的方式,对这个古老的话题作出新的诠释。
  罗伯特·本顿的名号对于现在的影迷们来说也许并不如雷贯耳,那是因为本顿大叔出道至今只带给了影迷们寥寥10部影片,这10部影片散落于横跨30年、产片上千部的电影史中确实只如沧海一粟般踪迹难寻;而同时罗伯特本顿也是好莱坞最受追捧的导演,因为在他所执导的10部影片中走出了7位奥斯卡提名的演员,其中还有3位最终得奖,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简亚历山大(Jane Alexander)、莎莉菲尔德(Sally Field)等众多红极一时的明星大腕都是从出演本顿的影片开始自己登顶事业巅峰的旅途。本顿如此高效的造星让他新片的角色变得十分抢手,众多演员都想借此东风,就连老牌的黑人影星摩根弗里曼也来投奔了本顿大叔。看来弗里曼是不满足于仅有的一座奥斯卡男配小金人,准备在70高龄再次向影帝发起冲击。
  其实,真正让本顿的影片别具魅力的还是本顿个人那与生俱来的剧本创作功力与个性独立的导演风格。本顿在早年时在百老汇编写舞台剧本,多年的舞台创作经验为他日后的电影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培养了他与众不同的表达手法。在转战影坛初期,本顿依旧是作编剧的老本行。与戴维·纽曼合写的第一个电影剧本《雌雄大盗》便获得了全美电影评论家联合会最佳剧本奖、美国电影剧作家公会最佳原著电影剧本奖和美国最佳剧情片剧本奖,此外,还获得1967年奥斯卡最佳原著电影剧本金像奖提名。如此跳空高开的拿奖势头让本顿的招牌一炮打响,此后,本顿又拿起了导筒,开始了自写自导的“原创电影”之路。不过本片的剧本却并非出自本顿之手而是由艾利森·波奈特(Allison Burnett)改编自查尔斯巴克斯特(Charles Baxter)的2000年的同名小说。该小说曾获得美国国家书刊奖的提名…… 尽管风头不比当年《克莱默夫妇》的如日中天,但罗伯特·本顿在好莱坞依旧是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他的影片中有两点永远吸引着观众眼球:一是本顿亲自操刀的剧本情节,二是片中演员的出色演技。都说本顿成就了一批影坛红星,但实际上却是红星们成就了本顿大叔的一部部影片。本片中的演员阵容也足够再次构成一个冲奥团队,而与以往不同的这一次本顿的自写剧本换成了小说改编。习惯导演自己原创剧本的本顿能否把握好改编剧本就成了影片成败的关键。但无论如何,片中众星的演技绝对值得期待,各年龄层不同风格的演员加盟也让本片吸引着不同口味的观众。影片人文艺术的主题辅以情色的调味料,其用心意在烘培一道口碑上佳的票房大餐。现下评论界对本片大多还持观望态度,这样的片子观众买不买账也实在难测。一切都等影片上映看过之后再说吧。

导演 Director:
  罗伯特·本顿 Robert Benton
  编剧 Writer:
  艾丽森·伯内特 Allison Burnett ....(screenplay)
  查尔斯·巴克斯特 Charles Baxter ....(book)
  演员 Actor:
  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Harry Stevenson
  格雷戈·金尼尔 Greg Kinnear ....Bradley Thomas
  塞尔玛·布莱尔 Selma Blair ....Kathryn
  拉妲·米契尔 Radha Mitchell ....Diana
  比利·伯克 Billy Burke ....David Watson
  艾莉克莎·黛沃洛斯 Alexa Davalos ....Chloe
  托比·海明威 Toby Hemingway ....Oscar
  斯坦娜·卡蒂克 Stana Katic ....Jenny
  艾丽卡·莫露珊 Erika Marozsán ....Margaret Vekashi
  简·亚历山大 Jane Alexander ....Esther Stevenson
  弗莱德·沃德 Fred Ward ....Bat
  玛格·马丁戴尔 Margo Martindale ....Mrs. Maggarolian
  米西·派勒 Missi Pyle ....Agatha
  香侬·卢西奥

cindyycm : 2014-02-23#14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39 。火之战车


  如果你说没看过这部电影,我丝毫不会觉得奇怪,但如果你说没听过这部电影的主题曲,那我就会觉得不可思议了。为本片作曲的是配乐大师范吉利斯,在他的电影配乐作品中,《火之战车》的配乐是最耳熟能详的作品之一(本文第一页的背景音乐即是),它的主题是如此鲜明而令人印象深刻,因此后来被广泛地在广告、电视、电影中反复使用。电影开场时,主题音乐响起,画面上的人物做出跑步的慢动作的场景,创造了一个电影史上的经典桥段。同时,该主题音乐也成为奥运会的象征之一,或者更广泛地说,它已经成为体育的象征之一。
  影片的主人公埃里克和亚伯拉罕,两人背景、宗教、性情及跑步动机都有极大不同,但两人都通过竞技来表达“自我”——埃里克是出于对赛跑的热爱、也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参加比赛;亚伯拉罕是为自己的犹太人身份抗争、为了证明自我而参加比赛。影片中所反对的种种对于竞赛、种族、宗教以及国家等等狭隘的理解正是当时的社会准则,即使放到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影片获得了1982年第5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创音乐四项大奖。

作为一部励志类的电影,缓慢的节奏、简单的人物关系和并无多少张力的故事情节是本片的最大特点,或者在一些人眼中这也是缺点。因此虽然获得奥斯卡四项大奖,但《烈火战车》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得到过大多数人的青睐,甚至于有人把本片列为“二十部在任何时代都被高估的电影”之一,但是本片的同名主题曲《Chariots Of Fire》 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以至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你都有可能会听到那熟悉的旋律。电影是光影和声乐的集合,一部可能并不算“好看”的电影催生了一支经典的音乐,这本身足以说明电影本身的独特。

  《火战车》的主角是奥运史上确有其人的埃里克.利德尔和哈罗德.亚伯拉罕,前者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后者是一名犹太人。对于埃里克而言在赛场上要努力争先和勇于牺牲,这和基督教义是一致的,他的奔跑就是为上帝争光;而作为犹太人的亚伯拉罕则是因为受人歧视的种族身份而一心想在赛场上出人头地。这两名运动员都具有出色的短跑天赋,他们热爱运动的初衷并不相同,但是他们身上奋勇争先的体育精神却和奥林匹克宗旨是相一致的,或者这也是奥斯卡青睐本片的原因之一。影片通过体育比赛来反映两位主角不同的人生信念和信仰,又通过他们的信念和信仰来阐释体育精神,以及那些围绕体育比赛发生的“友爱”、“互助”和“尊敬”这些为人类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刚刚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四年绞肉机式的残酷战争让欧洲一片疮痍,人们备受战火摧残的心灵亟需和平的生活来抚慰,而代表和平、公正和向上的奥林匹克精神显然具有这样的功能,《烈火战车》想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因此,尽管亚伯拉罕身上有意无意地体现出犹太人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众所周知,在当时的欧洲,犹太人受歧视的状况非常严重,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最终导致了二战中犹太人的悲剧命运——但是在本片中没有刻意地去描述这种情况,我们看到生活中的亚伯拉罕并没有受到任何不敬行为的对待,探讨种族歧视显然不是《烈火战车》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题旨。影片让深埋于亚伯拉罕心中的压抑、愤怒和叛逆精神全部都发泄在了赛场上,他失败之后的痛苦和卧薪尝胆以及最后的胜利都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建立在体育精神之上并超越了种族隔阂的信念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源泉。笃信基督的埃里克则把比赛看做是对自己信仰的最好阐释,他是苏格兰人的骄傲,人们信赖他热爱他源于他是一名具有运动天赋和高尚人格的神职人员,他的信仰激烈自己并感召他人。在1924年的第八届奥运会上,埃里克拒绝参加在星期天举行的百米预赛,因为这天是基督教中的安息日,这和他的信仰抵触,即使英国王子出面也无法让他改变决定,虽然最后由于另外一个项目的参赛选手让出比赛资格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埃里克的性格上的执拗和对自己信仰的坚持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对于埃里克而言,他的信仰就是他前进和胜利的根本动力,所以他无法违背自己的信仰,在埃里克身上体现的是“众生和世俗的一切在上帝面前都一样平等”这样朴素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宗教理念,这与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因此,这是一部非常友善的电影,并且如同它的音乐一样充满了激越和向上的情绪氛围。事实上在当时,宗教矛盾、种族偏见和血统歧视远远比现代社会要严重,但是在本片中都被有意识地淡化了,除了前面提到的亚伯拉罕的犹太身份,片中对于亚伯拉罕的教练穆萨比尼的复杂血统所带来的问题也有所提及,但最终也并没有成为弘扬体育精神的障碍,此外还有主动让出比赛资格的拥有贵族血统的林赛勋爵的行为也传达了这种和睦的电影情绪。今天的体育比赛越来越商业化,连奥运会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很多功利色彩,因此作为非职业选手的亚伯拉罕、埃里克为个人价值和信仰而战的朴素体育精神就显得更加珍贵和具有教育意义了。这和导演休.赫德逊要拍一部在精神上和道德上都十分纯净的电影的初衷是相一致的,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奥斯卡历史上出现了这样一部独特的励志电影,并且产生了一首精彩的音乐。

导演 Director:
  休·赫德森 Hugh Hudson
  编剧 Writer:
  Colin Welland ....original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本·克劳斯 Ben Cross ....Harold Abrahams
  伊安·查里森 Ian Charleson ....Eric Liddell
  伊安·霍姆 Ian Holm ....Sam Mussabini
  约翰·吉尔古德 John Gielgud ....Master of Trinity (as Sir John Gielgud)
  林赛·安德森 Lindsay Anderson ....Master of Caius
  奈杰尔·达文波特 Nigel Davenport ....Lord Birkenhead
  布拉德·戴维斯 Brad Davis ....Jackson Scholz
  理查德·格雷弗斯 Richard Griffiths ....Head Porter - Caius College
  帕特里克·杜尔 Patrick Doyle ....Jimmie (as Pat Doyle)
  迈克尔·朗斯代尔

cindyycm : 2014-02-23#15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40 。《充气娃娃之恋》

  电影就是瑞恩高斯林一个人的演技秀,看得淋漓舒畅。几个配角都相当出色。扮演嫂子(艾米莉莫蒂莫)、哥哥的演员保罗施耐德Paul Schneider 和扮演医生的帕特里西亚克拉克森都完美出演。电影的音乐和摄影一流。

  拉斯(瑞恩高斯林饰)是一个性格憨厚,寡言少语的人。过于内向的性格让拉斯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平时他也只和家人来往,几年来都没有人上门拜访过他。其实在内心中拉斯也渴望着与别人沟通,只是常年的孤单生活已经让他忘了怎么样去与人交流,周围的人也慢慢习惯了他的沉默。不过突然有一天拉斯跑到哥哥格斯家说有个在网上认识的叫比安卡的女孩来家里拜访他了。又惊又喜的格斯夫妇俩随拉斯去家里一起派对,可一进门的看到的东西让格斯二人呆了半晌——原来所谓的来访网友是拉斯从网上订购的一个真人大小的充气娃娃。但拉斯却跟她说话、讲笑话,好像这个充气娃娃真的是真人比安卡一样。格斯离开拉斯家后马上就弟弟的状况去咨询了家庭医生达格玛。达格玛听过之后认为这是拉斯主观上创造的一种错觉,错觉产生的原因还有待调查,但是为避免情况恶化所有人都得先顺着弟弟的意来,假戏真做。于是,为了拯救拉斯,身边的人开始积极配合着医生的嘱咐,与拉斯和比安卡一起踏上了一段另类的心灵之旅。本片具备了许多成为经典的可能,比如既有娱乐性又兼备人文关怀的主题、技艺纯熟的导演、演技不俗的主演等等。而且此前本片在多伦多电影节上展映的反应也极佳,针对瑞恩高斯林在片中的表演尤其好评如潮。Imdb和烂蕃茄网对于本片的评分也达到了A-的佳绩。
  去年在《半个尼尔森》(Half Nelson)中有着上佳表演并拿到奥斯卡影帝提名的瑞恩·高斯林窜红速度惊人。从2000年才开始从电视剧集转战电影银幕的瑞恩·高斯林一直保持着平均每年1部的平稳的接片量,本着少而精的发展策略一步步跨入了好莱坞一线明星的行列。而今年他也只有27岁,理论上还有可能打破由阿德里安·布罗迪保持的最年轻奥斯卡影帝的纪录(29岁),而且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来说,这个预想也完全是有其可能性的。首先,人家26岁就已经被提名在奥斯卡混了个脸熟,其次,从他的选片历史来看,瑞恩·高斯林的经纪人还真是不简单,《恋恋笔记本》、《利蓝的美国》、《数字杀机》等片中角色都无不贴切高斯林的戏路,而让他的每次出演都格外惹眼。甚至有媒体曾将其称为是“梅尔吉布森的接班人”。本片转战多伦多电影节时,各方的战报都对他的表演给出了一致的好评。而且在明年上映由彼得·杰克逊执导的影片《可爱的骨头》(The Lovely Bones)也已经确定了格里斯佩的主演席位,这个加拿大小生的日后星途可谓是一片光明。

这部电影属于特别能击中我的那一类,当然不是因为电影带有噱头的名字。电影故事的展开波澜不惊,却一步步引人思考,没有提问与说教,只有不断的启发,最终让你着迷。
  拉斯是一个有交往障碍的人,网购了一个充气娃娃作为自己的女朋友,她叫比安卡,是巴西和丹麦的混血,有着和拉斯一样糟糕的经历:母亲在生产自己的时候死掉了……,在拉斯的眼中她不是一个充气娃娃,是一个真正的女孩。在比安卡来到的第一天他就带她去自己的兄嫂家晚餐。这场“闹剧”就这样在这个家和这个小镇上静静地发生了……。这个故事确实有一个很好的噱头:一个男人要找一个性玩具为伴。在故事的一开始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悬念,不禁会让观众揣测故事会怎样开展下去。第一反应是会有冲突与不解——这在电影中发生了:拉斯的兄嫂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呆了,甚至有些不值所措,找医生来相助,到“居委会”去诉说自己的不安,小镇的邻居们也议论纷纷,不堪接受。“居委会”一位善意的老大妈的一番话成了整个影片的转折“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萨利,你表兄给他的猫穿衣服,黑兹尔,你侄子都把钱花在UFO俱乐部上,阿尼,大家都知道你第一任妻子有盗窃癖……”是啊,难道就是因为拉斯的怡情对象是个性玩具,我们就要另眼相看吗?如果是个一般的芭比娃娃,大家是不是就能释怀一些,会认为这家伙可爱的不得了呢?在一场争论之后,善意代替了偏见。小镇的人接纳了“比安卡”。周围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地维系这这场“闹剧”:美发店的老板会为比安卡精心地设计发型、朋友们会邀请比安卡参加聚会并为她精心打扮、在派对上女孩们会谈论比安卡的发型是否适合自己、比安卡还和大家一样去做礼拜、诊所的医生精心地治疗这她“虚弱”的身体、甚至在她生命危机的时刻911也会及时赶来、最后当不比安卡死去的消息传遍小镇时,人们不觉安然神伤……,这场“闹剧”竟然成了小镇生活中非常自然的一部分。
  我们究竟有多少善意与爱去接受生活中的正常与不正常,甚至我们是否能准确地定义正常与不正常都是一个回答不清楚的问题。为什么整个小镇的人能配合着拉斯完成比安卡不寻常的“一生”?我想都是因为善良的人们对拉斯的善意和爱。小镇的每个人都通过这场不大不小的“闹剧”净化了自己的内心,释放着爱的能量,是比安卡让这份爱得到了汇聚,比安卡也成了这份爱的象征。就像在电影的最后比安卡的葬礼上,一位牧师说的那样“这不是个平常的葬礼,我们来此庆祝比安卡非同寻常的一生……比安卡伸出双手,触到了每个人的心灵,她所用的方式,我们从未想过,她是一位老师,她教会了我们勇气,比安卡爱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拉斯。”

:《充气娃娃之恋》
  英文名:Lars and the Real Girl

  类别:剧情 喜剧 励志
  导演:克雷格·格里斯佩
  编剧:Nancy Oliver

  主演: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帕特里西亚·克拉克森 Patricia Clarkson、
  艾米莉·莫迪默 Emily Mortimer
  凯丽·加纳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51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继续补充

141 。失踪的宝贝


  本·阿弗莱克执导的《失踪的宝贝》在同样以犯罪作为线索展现人性和探讨道德的影片中,不是最好的最出类拔萃的,甚至透露着些许的青涩,比起这类题材惯有的严肃与深沉,《失踪的宝贝》更多的是毫无保留地展现黑暗与肮脏,并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波士顿社区以及它的可怕之处。——有志女青年

  《失踪的宝贝》是著名侦探悬疑小说作家丹尼斯·莱汉系列小说中的一部,这个系列小说最广为人知的是《神秘河》,后来被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改编成了一部获得广泛好评的电影长片。《失踪的宝贝》与《神秘河》同样从一宗可怕的犯罪开始,于是情节层层展开剥落,用最无情最现实主义的风格,去展现在犯罪受害者的生活状况,以及处于犯罪之外的正常世界中存在的黑暗的人性与迷失的道德界线。

  显然,初执导桶的本根本无法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导演功力相提并论,即使他们改编和导演了同一个作家同一个系列小说中两部结构和表现主题几乎一样的作品,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存在差距,但是公正地来说,本导演的《失踪的宝贝》却也绝对不是一部庸俗无力的改编之作,作为一部写实主义风格的电影,《失踪的宝贝》已经开始逐渐地展现出本的个人风格,因此而得到了奥斯卡的青睐。本在《失踪的宝贝》中,最为成功的就是对环境的塑造,一个真实的表面生活安静平和,实际上却隐藏着很多肮脏黑暗的犯罪交易的波士顿的一个普通社区,而这个很故事很大程度上的可怕之处,正在于社区这个大环境中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个故事里没有所谓的英雄,没有所谓的正邪的标准。一夜失踪的4岁女童,一个不负责任的隐君子母亲,代表正义与安全的警察群体却不见得就能拿捏得好正义的天平。在这个故事中,我想除了那个无辜的4岁女童,其余的人没有一个可以说在道德的标准上是完全正确的。一个4岁女童的失踪,一开始想到的必定是绑架和恋童癖的折磨。但是这些,都是人们所知道的表象,正是这些表象足以迷惑太多人的判断。而事实真相的揭露,则让这个故事最为可怕的一面完全爆发出来。因为想不到,所以可怕。不论幕后的那些人抱的心态在他们看来是正义和合理的,但是有时候出于正义所做的事情并不能得到一个正义的结果。影片最后的结局,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中,我不断地问自己,如果是我站在选择的道路上,我会如何选择。是遵循真相,还是把真相掩盖,让一个不负责任的母亲彻底地失去她的女儿,让她的女儿在所谓的幸福的象牙塔里正常生活,还是把女儿还给伤心的母亲,而这个母亲却依旧继续不负责任的生活。一个私家侦探在这个故事里,却成为了一个正义的代表,当然他的正义同样存在着争议。

  本很聪明的找到了一本不错的小说作为基础,加上本身具备的编剧才能,让其首部处女作就得到了奥斯卡的青睐。而让其弟弟卡西·阿弗莱克作为影片主演,也是非常聪明的举措。素食主义者卡西·阿弗莱克,说起话来细声细语有些无力的感觉,这却也正是卡西的魅力所在。这次兄弟二人齐心协力的努力,让我们看到本的导演能力,和卡西的表演能力。个人觉得,卡西比他哥哥更会演戏,也更适合演员这个位置的工作。

  去年的《好莱坞庄园》让我彻底喜欢上了本·阿佛莱克,他终于脱离了男花瓶的路线,用演技和实力证明了帅哥也是可以不光靠脸蛋就也是能演出好戏的道理。不过,像我这样庸俗的女流之辈,还是不能免俗的一开始就会被本帅气的脸蛋吸引。这就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那部被专业人士大骂烂到极致的《珍珠港》,想当年我也还不过是一个怀春少女,自然因为本穿着那身军装笔挺的身姿迷了心窍,哪管那电影怎么个烂法,光是看看本帅哥谈谈恋爱打打战那就开心的不得了,谁管的着他的演技如何如何。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5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42 。《伟大辩手》


  丹泽尔华盛顿导演并且主演,《撞车》的剪辑师、《大河恋》的摄影指导加盟本片,感人的故事,出色的演技,舒服的音乐,完美的电影享受。值得珍藏,是07年最好的反映黑人生活的电影。和《雷》是一个档次。
  本片取材自真人真事。在上世纪30年代,有一个名叫马文托尔森(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美国黑人在语言修辞上有着很深的造诣,尤其擅长写诗和辩论。事实上他后来也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当时,他在一所德州的黑人高校中担任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的德州,政府依旧沿用着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制定的对黑人实行种族隔离或种族歧视的法律——黑人被剥夺选举权,并在学校、住区、公共交通、公共场所以及就业、司法、军役、婚姻等各方面,受到残酷的隔离和歧视。马文·托尔森作为一名有知识有头脑的黑人非常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自己的同胞们做些事情。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除此之外,他所拥有的还有他那高人一等的语言天赋。于是在空余时间他开始在学校中成立了黑人高校的第一支辩论队。在他的仔细选拔下,四位学生脱颖而出进入了辩论队——汉密尔顿伯格斯、亨利劳伊、女生莎曼萨和年仅14岁的小詹姆斯·法默尔。这些学生在此前对辩论毫无概念,而其实马文托尔森也并不谙其中门路。他所能做的只有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提高队员们的语言能力,让他们掌握唇枪舌剑的武器。在辩论队成长的道路上,马文托尔森不断的挑战着社会当时的传统观念,反抗着现有的游戏规则。他反叛的精神和他激烈的教学方式也不断的被人们炮轰,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信念,最终和辩论队员们一起进入了哈弗大学的辩论殿堂……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5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43 。《血色将至》


  故事发生在1898年,是一个由家庭、忠诚、权力和石油交织一起之后衍生出来的史诗传奇……那是一个非常有煽动效果的荒凉边境地带,在一个世纪之交,加州即将进入的是一个因为石油开采而走向繁荣昌盛的时代。我们将会跟随着丹尼尔·普莱恩维尤的脚步,他那多姿多彩的经历,就是石油年代的一个政治性的缩影。丹尼尔原来是一个银矿的矿工,穷困潦倒、前途渺茫的他,还在一次意外中摔断了自己的腿。决定放手一搏的丹尼尔意外获悉一条秘密的信息,那就是位于美国西部有一个不大的小城镇,那里的土地竟然有石油不断地从地底下渗出来。丹尼尔变卖家产,带着他的儿子HW动身前往那个几乎被灰尘与黄土覆盖了的小城镇,抓住这个对于他来说,有可能是最后一次的机会。幸运的是,丹尼尔和H·W瞅准了时机,他们的运气和财富,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成倍地积累起来,社会地位也随之迅速串升。然而随着成就越来越多,丹尼尔的灵魂也开始缺失,他成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业骗子。花去了整整29年的时间,丹尼尔终于完成步入富豪的宏伟愿望,成为一代石油大亨,可是他也开始丧失一些人性中最基本的品质,比如说爱、希望、社区、信仰和雄心壮志,甚至还危及到了他与H·W之间的父子之情,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那代表着堕落与欺骗、滚动着的石油。当邪恶冒头,一位象征着纯洁和信仰、魅力非凡的传教士伊利桑迪也步入这片腐朽的土地,于是,一场发生在财富、工业与宗教的圣洁、忠诚之间的冲撞展开了……如果说富有的企业家是那种善于玩弄手段的骗子,那么传教士则更像是某种阴谋家,当矛盾被不断激化的时候,即使是道德上最不明确的划定,也是让人感到无比信服的。影片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自编自导的第五部作品,改编自上世纪20年代由厄普顿辛克莱尔(Upton Sinclair)创作的经典且稍嫌放荡的小说《石油!》(Oil!)。安德森作为一名电影人,因为拍摄了一系列出众的作品,而受到了极大的赞誉,包括《赌场纵横》、《不羁夜》、《木兰花》和《狂野之爱》,一下子就将安德森推至了评论界的浪尖上,如今他又制作了这部称得上是“之最”的完美作品《血色将至》,带领着观众跟随着一位名叫丹尼尔·普莱恩维尤的残忍无情的石油大亨的崛起,叙述了一个有关道德的两个极端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影片的主演是才华横溢的丹尼尔戴-刘易斯,他将这位石油大亨描述成了电影银幕上最厌恶人类的角色之一,贪欲与背叛并驾齐驱--《血色将至》一定能够真正震撼到你的良知。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5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44 。自由驰骋

  《自由驰骋》(《我不在那儿》)


  本片原先的片名是“I'm Not There: Suppositions on a Film Concerning Dylan”。讲述了摇滚之父鲍勃·迪伦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迪伦早年作民谣歌手时期到后来他成为60年代的民谣中心,之后话题转向了摇滚,那也是迪伦生命中最具争议性的篇章。他摩托车事故和之后的退隐幕后也在影片中有所提及。和迪伦的经历一样影片本身也是颇具传奇看点。本片是第一部关于鲍勃·迪伦这个音乐天才的传记影片就已经足够惹人眼球了,另外影片邀请了7位演员来分别扮演不同阶段的迪伦,这一创举本身又是一个话题暴点,而导演却还意犹未尽的把奥斯卡影后凯特布兰切特拉进来男扮女装,一心要将本片的卖点炒爆。而在刚结束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凯特也凭着这一角色剑走偏锋的摘得水城影后的桂冠,一时间本片还未上映就已经街串巷议的热火朝天。另外,鲍勃迪伦传说中那首从未公开发表过的《I m not there》也被收入了影片,惹得歌迷影迷一起盼望着影片的上映。说起未映先红,本片绝对是个中经典……
  本片为导演托德·海因斯的第七部长篇作品。在好莱坞人们都说托德·海因斯是个专业的艺术家,业余的导演。的确,相比于电影来说,音画之类的艺术形式仿佛更加吸引托德·海因斯。从孩提时代开始托德·海因斯就非常喜欢画画,后来在布朗大学求学期间他的主修专业便是“艺术与符号语言学”。从大学毕业后打拍摄了一部非常先锋的短片作品《超级明星》(superstar),讲述了卡朋特组合的故事。该片的先锋之处就在于使用了玩偶,而不是真人演员来表演,这样的创举在当时引起争议无数,该短片也在各大电影节上屡屡拿奖,但是后来影片因为使用了卡朋特未授权的音乐而被告上法庭,于是就此销声匿迹,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该片的碟片了。进入90年代后托德·海因斯开始拍摄长片,出片频率不紧不慢,如今总共才积攒下了6部作品。其每部影片中都体现了托德·海因斯独具匠心的创造力和艺术品位,而很多时候这样的别致也为他招来了不小的争议。比如他的首部长片作品《毒》(poison)就被一些评论人认为是极端的色情与下流,根本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在圣丹斯电影节上,该片照样拿下了大陪审团奖(Grand jury prize)。
  《我不在那儿》作为托德·海因斯的第七部作品,在风格上依旧延续了以往的大胆创新。这一次海因斯用七名不同的演员来分别扮演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鲍勃·迪伦,试图以这样的方式更加立体和全面的塑造迪伦这样一个摇滚天才的银幕形象。影片在结构上也更加零散,画面风格也大量的运用了符合托德·海因斯个人口味的六七十年代粗糙具有质感的画风,而对于每个不同阶段的处理上也都有着细微的差别,黑白与彩色的交替运用等反常规的镜头语言让影片从外表上就具备了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对于剧情的组织和影片整体节奏的把握上,我们也同样有理由相信这位曾经的奥斯卡最佳剧本提名人不会让影迷们失望。总之,第七部影片对于托德·海因斯,是风格的延续,是他对电影艺术探索的进一步拓展。
  在7名扮演鲍勃·迪伦的演员中,凯特布兰切特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不仅因为她头上奥斯卡影后的桂冠,而且还因为她是7人中唯一的女人——而她所要扮演的却是一个男人。这样的男扮女装虽然在表演艺术史上也并不新鲜,但这种反常规的表演形式每每还是会引来话题无数。尤其是在“影后反串扮演音乐教父”这样拉风的大标题下,更是引得人们遐想连篇,好奇无数。更别说凯特在片中所扮演的还是鲍勃迪伦最轻狂叛逆的一个时期,其桀骜不驯、愤世嫉俗与忧郁冰冷、多愁善感杂糅的人物个性和跨越性别的演出一道向这位奥斯卡影后的演技发出了空前的挑战。不过,影后的实力还是名不虚传的,凯特成功的完成了性别跨越的演出,将叛逆的鲍勃迪伦饰演的入木三分。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她也凭借着这个角色成功的加冕了金狮影后……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5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45 。 《荒野生存》

  影片故事灵感来源于一起真实事件:1992年,品学兼优、身为运动健将的美国大学生克里斯托弗·约翰逊·迈克坎德雷斯(埃米尔·赫斯基饰)从艾默利大学毕业,面对前途无量的事业机会,克里斯托弗却选择了一条令身边人倍感匪夷所思的人生道路--抛家弃业,将自己的两万四千美元的存款全部捐给慈善机构,离开一切现代文明,远足阿拉斯加的荒蛮之地体验生活。在这一惊世骇俗的自我放逐过程中,克里斯托弗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如流浪的吉普赛女郎、南达寇塔州种玉米的农民、欧洲旅行者等等,也见识了各种闻所未闻的生活,这当中的艰辛与考验,堪称克里斯托弗对自己生存方式的一次严峻挑战,但是在此过程中的见闻与收获,却成为其之后或受益匪浅或无法自拔的体验与记忆……

  我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但我不赞成他的某些做法,和自己的父母妹妹不告而别是自私,先是把美圆烧掉表示不需要金钱,后来又是帮别人打工回来拿钱,这前后的态度只能表示他幼稚。他说不需要工作,蔑视现在的人类,那只能说明他大学都没好好思考人类的分工,所以后来他没有吃的时候徒手杀掉一只动物,那种艰难的过程只能说是活该。很喜欢里面的摄影和音乐,整部电影是男主角一个人的演技表演,作为奥斯卡、金球、戛纳、威尼斯、柏林五大电影圣殿的大满贯影帝好莱坞著名的叛逆分子西恩·潘是本片导演,应该说出色完成任务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5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46 。 《超完美告别》(葬礼上的死亡)

  清明节看此片实在讽刺,喜欢看英国喜剧《四个婚礼一个葬礼》的朋友绝对喜欢此片。温暖,幽默,讽刺,搞笑。剧本和演员超棒,结尾的音乐和dvd花絮让人难忘。

  举行葬礼最大的意义是什么?那就是可以将分散在五湖四海的家人和朋友聚集在一起,然后悼念一个他们共同爱着的人,希望他们的“挚爱”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程是兼具了尊严与格调的……在丹尼尔父亲的葬礼的当天早上,他的家人和朋友带着各自令人烦躁的焦虑抵达墓地,而丹尼尔也见到了他最不愿意见到的人,他那轻浮、爱吹牛的哥哥罗伯特,这个刚刚从纽约飞回来的著名作家,果然一露面就大有喧宾夺主的气势,丹尼尔不爽的情绪随之升级。另外,丹尼尔的堂姐玛莎则第一次带着她的未婚夫西蒙出现在家人面前,她希望西蒙能给自己那极端保守、势利的父亲留下一个好的印象。然而,她的如意算盘最终被打乱了,因为西蒙无意中误食了迷幻药,结果可想而知,他先是没办法控制地胡言乱语,最终还在未来的岳父面前脱光了所有的衣服。与随之而来的更大“意外”相比较而言,“西蒙事件”也只能算是一个代表着前奏的小插曲。一个神秘来客的突然而至打断了葬礼的有条不紊,他自称掌握着一个可以粉碎死者生前信仰的惊天大秘密,并威胁着要在所有人面前将其揭穿……现在,似乎是不和的两兄弟丹尼尔和罗伯特团结起来的时候了,因为他们要共同为这个家守住这个秘密,让真相随着死者一起埋入地下。不知道是不是起到了连带作用,随着陌生人的威胁,“意外”开始从各个角落层出不穷,参加葬礼的每一个人都被卷入其中,作为阿斯本电影节上的一个最大的成功案例,《葬礼上的死亡》得到了其中竞争最为激烈的“观众奖”,继而将英国喜剧再度推到了现代电影领域的浪尖上。任何国家任何文化下,葬礼都是一个忌讳最多的仪式,然而影片却将其变成了一个令人捧腹的古怪喜剧,成就了这个尖锐、爽快、让人情绪高涨的黑色故事,带给观众许多无法预期的乐事……影片的导演,就是在英国出生的美国人--弗兰克·奥兹。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5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47 。《托斯卡纳艳阳下》

  是奥黛丽·威尔斯执导的一部电影,由戴安·莱恩、雷欧·波瓦等人主演,影片于2003年在美国上映。

  《托斯卡纳艳阳下》故事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弗朗西丝·梅尔斯在好友帕蒂的安排下来到了风景如画的意大利小城托斯卡尼,决定重新拾笔进行创作,并获得许多真挚的友谊。

  中文名:托斯卡纳艳阳下
  外文名:Under the Tuscan Sun
  其它译名:好想有嫁期
  出品时间:2003年
  出品公司:试金石影片公司(美国)
  制片地区:美国/意大利
  导演:奥黛丽·威尔斯
  编剧:奥黛丽·威尔斯
  类型:剧情,喜剧,爱情
  主演:戴安·莱恩,雷欧·波瓦,吴珊卓,

  点击查看图片
  《托斯卡纳艳阳下》影片剧照
  35岁的弗朗西丝·梅耶斯是一位任教旧金山某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个出色的女诗人,然而面临着婚姻失败和灵感枯竭的双重打击,她无心创作,对生活也是心灰意冷。

  梅耶斯的好朋友帕蒂不忍心看着她憔悴下去,于是自作主张,帮梅耶斯报名参加了意大利托斯卡纳之旅,希望梅耶斯可以徜徉在托斯卡纳的美景当中,得到创作灵感,并且可以将离婚的创伤抛在脑后。

  来到托斯卡纳的梅耶斯立刻被这里的美景吸引了,不仅忘记了离婚的创痛,还重新找到创作的灵感。梅耶斯决定留下来,在美丽的托斯卡纳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她买下了一幢古老的别墅,打算好好修缮,下半辈子就在这里度过。

  意想不到的艰难出现在梅耶丝面前,翻修这座别墅的工作远超出了梅耶斯的想象,邻居也不断来骚扰,还被当地人古怪的风俗弄得疲倦不堪。面对这种种烦琐小事,梅耶斯觉得自己无法承受如此大的负荷,几乎想放弃自己定居托斯卡尼的愚蠢念头了。这时,她偶然的罗马之行,使一切都改变了。在那里,她遇到了帅气的古董商人马却罗,他们在罗马的浪漫邂逅展开了一段甜蜜的露水姻缘。

  靠着许多新朋友的鼎力相助,梅耶丝终于寻觅到了新的生活,重新沉浸在甜蜜的爱河中。

  幕后花絮

  据编导奥黛丽·威尔斯说,她在创作剧本时就认为吴珊卓是扮演帕蒂的理想人选,两人此前曾合作《漂亮宝贝》。在影片拍摄期间,吴珊卓的未婚夫亚历山大·佩恩曾造访片场。

  奥黛丽·威尔斯曾希望由波兰演员扮演片中的波兰移民劳工,但最终因波兰演员签证受阻而未能如愿。

  片中弗朗西丝和帕威尔曾观看电影《森林泰山》,该片剧本正出自奥黛丽·威尔斯之手。

  在弗朗西丝同离婚律师交谈的场景中,摄影机锁定于弗朗西丝,画面中从未出现律师。剧本原本要求将弗朗西丝和律师都收入镜中,但扮演律师的杰弗里·塔伯被戴安·莱恩的表演深深打动,并坚持认为画面中只有弗朗西丝会更具情感冲击力,所以他没能出现在影片中。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5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在靠近中温暖,在远离时抽泣,生活永远不依不饶地与你作对,过程却美好得让人垂涎,即便只是片刻的回想或者费里尼的半部电影,都已让人满足得一塌糊涂。——陆支羽

  命中注定的古堡就像爱情一样命中注定。别多看托斯卡纳的阳光,它会照得人睁不开眼。同样是关于爱情,你侬我侬,却终究撬不开藏满秘密的嘴。
  待我彻头彻尾清醒过来,已是影片结尾。镜头若翅膀般排风而上,掠过芬芳的泥土,掠过长长的篱笆墙和马路,掠过聚会的人群,掠过别致的屋顶,掠过大树和山坡,掠过托斯卡纳长满阳光的天空。我把这一幕叫做“竖行的长镜头”,就像刘禹锡的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托斯卡纳艳阳下》(Under the Tuscan sun),这真是一部很难定义的爱情电影,我兀自觉得很诡异,就像是看见了长大成人的马小军,浑浑噩噩像个孩子。这种诡异不好描述,请允许我引用一段文字,我觉得它把那种气氛感很玄妙地营造出来了。它说,“这时候,你还在托斯卡纳的锡耶纳,那天刚下过雨,你在走廊里仔细地啃完一只苹果,默然地看年轻女佣立在喷泉旁练习接吻。有一只黑色的猫从坎普广场上慢慢走过,惊起了几只白鸽子。你转身去街角的商店买了一大本锡耶纳画派的书,并突然喜欢上一个叫做Simone Martini的画家。”
  后来,父亲问起电影里出现的蛇。男人对蛇总是迷恋的,常常纠缠于温润而刺骨的回忆。我便给父亲看《蛇袭航班》,父亲却说,这么多怪蛇,太不真实了。我在旁边倒吸了一口凉气。
  《托斯卡纳艳阳下》里的蛇出现在阳光灿烂的午后。女作家Frances Mayes站在扶梯上修剪爬山虎,那条蛇钻出来,溜过窗台侵入卧室。她找人来捉蛇,神色恍然地翻遍了壁炉衣橱床铺,但什么也没有找到,引蛇入室的女人对夜晚的恐惧却开始发芽了,艳阳背后的阴郁面就像爱情的毒刺。这一桥段跟阿莫多瓦的《对她说》中的恐惧是一样的。
  在靠近中温暖,在远离时抽泣,生活永远不依不饶地与你作对,过程却美好得让人垂涎,即便只是片刻的回想或者费里尼的半部电影,都已让人满足得一塌糊涂了,更何况我们还有信仰,就像传说里讲的:在能坐火车旅行之前,人们就在阿尔卑斯山上修建了铁路,因为人们相信终有一天会有火车的。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5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48 。盗梦空间

  多姆·科布(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是一个经验老道的窃贼。在人们精神最为脆弱的时候,他潜入别人梦中,窃取潜意识中有价值的信息和秘密。在他看来,人类思维所能产生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人们靠思维就可以建造城市,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过去重新制定社会的法则,人们甚至可以通过思维来进行犯罪。只可惜,面对如此宝贵的财富,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获取。而科布却恰巧拥有这样奇特的技能。他利用人们做梦的时候,从他们的潜意识里盗取秘密。因为往往人们在做梦的时候,精神防线是最脆弱的。科布把自己这种绝技称作“摄梦术”。不过,虽然科布的特殊技能,令他在这个贪婪的世界中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业间谍,但他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科布成为企业间谍中令人垂涎的对象,也让他失去了所爱的人,并成为一名国际逃犯。如今,科布有了一个赎罪的机会,一个最后的行动将给回他原本的生活,只要他能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奠基(Inception)。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多姆·科布和他的团队的任务不是窃取思想,而是植入思想,要让一个大企业的继承人自愿解散公司。如果他们成功,这就是一次完美犯罪。不过暗中的敌人对他们的行动了如指掌,而只有多姆·科布才能看到敌人的到来,因为犯罪现场存在于人的思想中,他找到了自己的伙伴,要制造出几乎不可能制造出的3层梦境,在不断躲避潜意识里的守护者的攻击中,他们有一些人进入了潜意识最边缘,看到了他潜意识里的妻子,和孩子,他将会怎么选择?会留在那里和妻子在一起,还是会回到现实?请大家到电影院里欣赏!

  之前有知情人爆料称,《盗梦空间》不会是一部典型的科幻电影,故事并非发生在未来,而是现在这个现实世界,只是动作场面都发生在梦境中。从风格上来看,《盗梦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很像《黑客帝国》和《少数派报告》的综合体。 《盗梦空间》以其极具想象力的空间,给观众打开了梦境之迷,但此片绝不是仅仅炫耀其特技的应用,而是深入每个观影人的心,每个观众从影片中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脱离现实却又浮尘于现实之上,在这真真假假,虚幻之中,我们被此片深深的吸引进去不能自拔。

  阡陌沟壑的城市、钢铁丛林的建筑,这个世界,与我们认知中的世界,似乎并无两样。然而,夜幕来临,熟睡的呼吸渐渐响起。 毫无防备中,梦,成为了进驻人类潜意识的最佳途径。当姆·科布(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是个贼,一个经验老到的窃贼。和大多数“三只手”不同,他并不需要乱扒别人的钱包。在这个世界里,对他这种人,有一个很奇异的称呼——盗梦者。他的拿手绝活,是潜入别人梦中,盗取潜意识中有价值的信息和秘密。天生我才,岂可虚费?这一罕见的技能,很快让他成为企业间谍行业中令人垂涎的高薪聘请对象。然而,这却也同时让他痛失爱妻梅尔(玛丽昂·歌迪亚),亡命天涯。 剧照
  因为丧妻之痛长期受到精神折磨而不能自拔的科布,终于得到了最后救赎的机会。在听说盗梦者的手段之后,富可敌城的富商斋藤(渡边谦)决定秘密雇佣科布,对自己未来最大的商业竞争对手——亿万富二代小罗伯特·费舍尔下手。与以往不同的是,科布需要完成的是一个被称为“奠基(Inception)”的不可能任务。也就是说,他需要做的不是简单的窃取点子,而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往费舍尔的脑海中植入一个念头,且不留下任何痕迹。如果成功,费舍尔将“自愿”做出一个违背本意的选择,他家族的商业王国也会从此一蹶不振。毫无疑问,无论从技术还是从难度来说,这都必须是一次完美的犯罪。 庞大的计划,需要一支精英团队作战。科布的“盗梦梦之队”,包括老搭档亚瑟(约瑟夫·高登·莱维特)、教会科布盗梦基础的岳父迈尔斯(迈克尔·凯恩)、 药剂师犹瑟夫、随时随地变形的伪装者厄姆斯、还有新近加入的建筑师阿莉阿德涅(艾伦·佩奇),个个都是精兵强将。当意念可以创造梦境、伪造身份、建筑城市,甚至打破并改写整个世界已知的规则,危险,也接踵而至。 此时,不用磨破口舌,本片就得到了1.6亿美元的前期预算。带着夏季重磅电影的期望,一首梦之跌宕曲喧嚣上演。如果您以为分崩离析的高楼大厦、扭曲地心引力的街道、无迹可寻的颠倒空间仅仅是为了宣扬强烈的末日感,那您一定是被好莱坞灾难片惯坏的孩子。它有着错综复杂的情节设置,有着眼花缭乱的动作编排,有着扣人心弦的陷阱转折,有着充满诡异的窒息氛围,还有几分《记忆碎片》的感官错乱。而最关键的是,它就像一座精密纷繁的迷宫,即使徜徉数遍,仍可能让人有意犹未尽、神秘莫测之感。 若说这年头酒好也怕巷子深,那影片华丽的明星阵容将会确保它被更多的影迷 盗梦空间剧照
  发现。从偶像王子到西科赛斯爱将,能文能武的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已成为新生代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据说,此次他不仅是诺兰和制片方唯一的男主角人选,而且还将奉献其演艺生涯最佳的表演。08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之争,有两位斜里杀出的玫瑰让人惊艳。如今,她们携手走进了梦幻空间。如果说当初玛丽昂·歌迪亚跨越数十年的歌后演绎大胜古灵精怪、本色出演的艾伦·佩奇,那么在本片中发挥空间更广泛的佩奇无疑有了“复仇”的良机。此外,《蝙蝠侠》中的老管家迈克尔·凯恩和稻草人西利安·墨菲如约归来。实力偶像派小生约瑟夫·高登·莱维特(《和莎莫的500天》)和演技高手渡边谦(《艺伎回忆录》)的加盟,更是为影片增添了不少砝码。 杰作、完美、奇迹、不可思议、无与伦比……在几乎一边倒的如潮好评中,《盗梦空间》正向着史诗的方向飞速前行。有人说,它是《黑客帝国》后最好的科幻片;有人说,它是《少数派报告》和《碟中谍》的综合体;有人说,它会重现《黑暗骑士》那夏的辉煌。虽然它被很通俗和多位卖座前辈挂钩, 剧照
  但评论界众口一词:它创新、复杂、颠覆,并在同时确立了克里斯托弗·诺兰作为好莱坞最具创意的鬼才之一的地位。 技术从来都是好莱坞最强的优势。可对于一开始就奔鸿篇巨制而去的本片来说,规模壮观的视觉效果还只算锦上添花而已。真正让观者难以置信的,是在动辄叫嚣三部曲的今时今日,还有主流创作团队敢考虑走扑朔迷离不落俗套的路子,能钻研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虽有148分钟的片长,全片却并非拖沓冗长自找没趣,超现实的世界在快速剪接和敏捷叙事的辅助下展现得酣畅淋漓。也许,对于原创疲软的北美今夏,本片正是久旱之后的强心剂。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6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导演 Director:
  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
  编剧 Writer:
  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盗梦人”道姆·柯布 “The Extractor” Cobb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Joseph Gordon-Levitt ....“前哨者”亚瑟 “The Point Man” Arthur
  艾伦·佩姬 Ellen Page ....“筑梦师”阿德里安 “The Architect” Ariadne
  汤姆·哈迪 Tom Hardy ....“伪造者”埃姆斯 “The Forger” Eames
  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 ....“魅影”梅尔 “The Shade” Mal
  渡边谦 Ken Watanabe ....“游客”斋藤 “The Tourist” Saito
  希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目标”罗伯特·费奇 “The Mark” Robert Fischer, Jr.
  迪利普·劳 Dileep Rao ....药剂师尤瑟夫 “The Chemist” Yusuf
  迈克尔·凯恩 Michael Caine ....建筑学教授迈尔斯 Miles
  汤姆·贝伦杰 Tom Berenger ....Browning
  皮特·波斯尔思韦特 Pete Postlethwaite ....Maurice Fischer
  卢卡斯·哈斯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61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49 。黑暗骑士


  这是一部充满人性焦虑的精彩艺术片,这也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商业大片,在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手里,两者竟能如此奇妙地结合在一起。

  克里斯托弗·诺兰应该是40岁还不到吧,但从出道以来,从《失忆》、《失眠症》、《致命魔术》到《侠影之谜》,几乎部部都是经典,而且他很擅长于用镜头去揭露隐藏于人物内心深处的暗黑一面,在他的镜头底下,似乎每个主角都试图去摆脱内心的痛苦与徘徊,然而最后却都是越陷越深,于命运之怪圈而无法自拨,因此,在他的电影里,主角往往都是黑暗、孤独而焦虑的,《失忆》中到处寻找记忆,然而却越寻找越困惑的失忆男,《失眠症》中精神恍惚的警探,《致命魔术》中深陷于欲望之中的魔术师,直到《侠影之谜》中在阴暗童年之下的蝙蝠侠,无不具有如此黑暗阴冷的气质。

  说回这部《黑暗骑士》,两个半小时的观影过程是如此的紧凑而且扣人心弦,从开始的银行大劫案、真假蝙蝠侠、小丑斗黑帮、香港大追捕、小丑暗杀行动、设计抓小丑,直到小丑入狱,当观者以为可以喘口气时,剧情突变,小丑越狱、女友丧命、检察官激变双面人、渡轮大考验,直到大厦内的决斗,剧情发展高潮迭起,决无半点冷场。

  当然,《黑暗骑士》对人物性格上的刻画是非常深入的,善与恶的界限已变得相当模糊了,代表正义的黑骑士蝙蝠侠在小丑的步步紧逼下是如此地无助,到最后居然要发展到投案自首的地步,而同样代表正义的白骑士、检察官哈维,也是韦恩的最大希望,是对抗邪恶力量的光明之星,然而仇恨与一场大火却使他变身成依靠硬币决定人生死的双面人。影片的结局也让人深思,正义的蝙蝠侠成了带罪逃离的犯人,失去本性的双面人却被追悼成英雄,甚至就连十恶不赫的小丑也在洋洋得意中收场。

  希斯·莱杰版的小丑决对可以称得上是史上最强悍、最迷人的大反角,思维缜密,智商奇高,最重要的是,他能牢牢抓住对方的阴暗心理与弱点,并加以利用、引导,最后形成最强大的破坏力。他不为钱,没有原则,没有来由,没有道德底线,再加上其蓬乱的头发,惨白的面庞,漆黑的眼圈,鲜红的嘴唇与伤疤,恐怖的眼神,诡异的笑声,还有那在说话时不时出来的毒蛇吐信,令人不寒而栗,简直浑身上下没有不邪恶的地方。

导演 Director:
  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
  编剧 Writer:
  乔纳森·诺兰 Jonathan Nolan ....(screenplay) and
  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 ....(screenplay)/(story) &
  大卫·S·高耶 David S. Goyer ....(story)
  鲍勃·凯恩 Bob Kane ....(characters)
  演员 Actor:
  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Bruce Wayne / Batman
  希斯·莱杰 Heath Ledger ....Joker
  艾伦·艾克哈特 Aaron Eckhart ....Harvey Dent
  迈克尔·凯恩 Michael Caine ....Alfred
  玛吉·吉伦哈尔 Maggie Gyllenhaal ....Rachel
  加里·奥德曼 Gary Oldman ....Gordon
  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Lucius Fox
  Monique Curnen ....Ramirez
  Ron Dean ....Wuertz
  希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Scarecrow
  黄经汉 Chin Han ....Lau
  内斯特·卡博内尔 Nestor Carbonell ....Mayor
  埃里克·罗伯茨 Eric Roberts ....Maroni
  里奇·科斯特 Ritchie Coster ....Chechen
  安东尼·迈克尔·豪尔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6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50 。宾虚

  1959年的史诗巨作《宾虚》翻拍自1925年的史上最烧钱的同名默片《宾虚》,而它们又都是改编自长篇小说《Ben-Hur, A Tale Of The Christ》。本小说的作者是一位名叫卢-华莱士(Lew Wallace)的美国内战时期的著名将军。当年,他本打算与好友英格索(Ingersoll)合写一部书,以求根除基督教之迷,揭穿耶稣“上帝之子”的伪面目。华莱士为此在欧洲和美国多所著名的图书馆中研究了两年多时间。但是在准备写第二章时,他忽然跪了下来对基督像喊道:“我的主!我的神!”原来他发现他所找到的一切有关基督神性的证据都是确凿无疑的。他再也不能否认耶稣基督是“上帝之子”。于是华莱士写出了本书----关于基督时代最著名的小说。


  由这则轶闻,我们可以看出,本片的原著小说的创作历程,就是一个人被基督教义征服的过程,于是本片的内容便紧紧地关注着主人公宾虚如何被“不可见力”指引着来到了耶稣的面前,并被耶稣的血洗礼从而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影片的目的不是从外到内地阐释基督教义,而是通过宾虚的人生历程,完成从内到外的信仰征服。为了让观众更容易接受,本片明线是犹太贵族之子宾虚在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后的一连串跌宕起伏的遭遇,暗线则是耶稣的救世。尽管影片从头至尾都无法看清耶稣的长相(只有背影、侧影和远景),甚至在众人提到他的时候也多以“那个人”代称,但是他和宾虚的两次相遇,分别给了其生的勇气和生的希望,把宾虚从身体崩溃的边缘和心理崩溃的边缘两度拉了回来。


  我们可以看到,宾虚的经历之所以起起伏伏,转折的缘由大都不是他自己的主观意念,而往往是由一些很“巧合”的事件引起的。无意碰掉的瓦片不偏不倚正中了罗马总督的头上,并被军团司令官梅瑟拉借机诬陷谋反,从而导致了宾虚被流放,家人入大牢的惨境。在军舰上当了近3年的奴隶后,宾虚在一次战斗中救下了舰队司令官阿里士,而此时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没了司令官的罗马舰队竟然还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大难不死却取得胜利的阿里士将宾虚收为养子。宾虚的身份和地位再一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复仇之心不死的宾虚回到耶路撒冷,以新的身份命令梅瑟拉寻找其母亲和妹妹。在马车比赛中,本来是屡屡对宾虚下杀手的梅瑟拉却因为车轮相撞而车毁人亡。这样一来,宾虚仇恨的直接来源也消失了。宾虚遭遇的最后一件打击,是好不容易得知了母亲和妹妹的下落,却发现两人都已经身患麻风病,待在麻风谷等死。


  由此可见,无论是瓦片坠落、罗马战舰先败后胜、梅瑟拉的死亡、母亲和妹妹生病,都是“自然力量”驱使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一直引导着宾虚,让他的内心从纯洁的善意,萌发对梅瑟拉的仇恨,又从对个人的仇恨扩展至对整个罗马的仇恨,最后更是形成了对“不公命运”的责问。走到这一个境界的宾虚,急需要有一个“神”来帮助其完成自我救赎。如此一来,本来已经是怒火中烧到随时可能要爆炸的宾虚才会在目睹了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说出了“他的声音,让我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为了表示“表彰”宾虚完成了基督教义上的自我救赎后,其母亲和妹妹的麻风病均奇迹般地消退了。影片迎来了一个无比光明温暖的结局。始终保持着对耶稣基督的谦恭之感和敬畏之情,成就了本片瑰丽场面下的内在张力,不仅从内到外洗涤了宾虚的灵魂,也从内容到形式都征服了所有观众。

  今天终于得见这部荣获了奥斯卡十一项大奖、耗资一千五百万美元票房七千万美元、挽救米高梅于水火之中的影片,其制作精良甚至让人怀疑是某个现代人穿越回罗马的真实记录。大到竞技场上的宏观全景、在那个没有特效的年代以一万五千群众演员压底,小至披肩的戴法或马鞍的制作、无一不在以巨资和精力宣告世界电影的诚意和能力。

  故事以宾虚的复仇史为线索,而隐线则是基督耶稣的神迹。千万不要被他的名字“犹大·宾虚”干扰,这个正义开挂春哥附体的主角和历史上备受争议的离奇叛徒完全是两个人。他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身份苦逼的活在被统治的命运中,虽然最终没有以小爱升华大爱推翻罗马暴政解救自己的子民,而是看到耶稣受苦还能脸不变色心不跳(不道德的想到了‘面瘫’一词)的淡然后放下仇恨好好过日子,这才知道如此大的制作并非是要制造一个英雄,而是彻头彻尾的基督宣传片,即便片中的耶稣只用背影和远观制造神秘感。

  212分钟的时长可以不令人感到厌烦的重要原因在于剪辑,在影片开头基督降生的一场戏中可以看到,镜头长久的停留在天空中,一颗明亮的星星逐渐出现慢慢下降到一户平房之中,镜头迅速转换,不论是整个村庄的人们,还是三两成群的特写,甚至刚刚诞下麟儿的父母无一不是静默的对待这一时刻,门口围观的人们、山上遥望的人群、来到棚屋祝福的富商以及从天而降的繁星被迅速剪辑连接到了一起,正如宾虚作为一个普通人却与耶稣的命运紧密相连一样,沉默的开场提醒着观者这会是一次神圣而庄严的旅程。

  全片的精华所在要数海上的战役以及赛马一场戏,如果古船的宏伟以及奴隶摇桨的悲惨还不能打动你,那么赛马场上堪比奥运的壮丽景象必能打动最苛刻的批评家。足以容纳四十五匹骏马策蹄狂奔以及数万观众助威呐喊的广场不论娱乐性和视觉效果都是经久不衰的大片制作,如果的领导们拿出当年米高梅一半的焦虑和诚意也能试试去扯《宾虚》的蛋了吧。
  经典台词:
  --如果你不是新娘,我就要和你吻别了。
  --如果我不是新娘,我们便不需要说再见了。

导演 Director:
  威廉·惠勒 William Wyler
  编剧 Writer:
  马克斯韦尔·安德森 Maxwell Anderson ....uncredited and
  戈尔·维达尔 Gore Vidal ....uncredited
  Lew Wallace ....(novel) (as General Lew Wallace)
  Karl Tunberg ....(screenplay)
  Christopher Fry ....uncredited and
  演员 Actor:
  查尔登·海斯顿 Charlton Heston ....Judah Ben-Hur
  休·格里夫斯 Hugh Griffith ....Sheik Ilderim
  杰克·霍金斯 Jack Hawkins ....Quintus Arrius
  史蒂芬·博伊德 Stephen Boyd ....Messala
  哈雅·哈拉里特 Haya Harareet ....Esther
  玛莎·斯考特 Martha Scott ....Miriam
  凯茜·奥唐内 Cathy O'Donnell ....Tirzah
  萨姆·扎菲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6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41 。失踪的宝贝
  142 。伟大辩手
  143 。血色将至
  144 。自由驰骋
  145 。荒野生存
  146 。超完美告别
  147 。托斯卡纳艳阳下
  148 。盗梦空间
  149 。黑暗骑士
  150 。宾虚

151 。阿凡达
  152 。黑客帝国
  153 。最后一个莫西干人
  154。盗火线
  155 。飞行家
  156。生气时速
  157 。云中漫步
  158 。弱点
  159 。真爱人生
  160。尼克松传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6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51 。阿凡达

  《阿凡达》是由卡梅隆执导的一部科幻电影,主要讲述人类为开采潘多拉星球的矿产,与当地土著人发生的战斗,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思考。梦幻般令人神往的背景,却包含着一个简单的反战和保护环境的故事。
  高超的3D技术呈现出逼真的飞流瀑布,漂浮云中的山峦,似含羞草的粉红植物,夜间发光的森林,似水母般在空气中游动的树种??可以说是美丽的天堂。也许多少年前,在地球的某个甚至好几个角落都是这般模样的,只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坎坷,都早已销声匿迹,如今的它只可能出现在人类的梦中,出现在电影院的大屏幕上,留在记忆的深处,引起人类无限的遐思。
  人类士兵杰克与纳美公主奈特丽的感情一波三折,两个星球的冲突将两人的爱情卷入其中。爱情是灵魂支柱,超越种族,超越一切,点亮整个潘多拉星球,唤醒灵魂之树,通过所有生物的共同努力打败了人类。“一个人死了,必然另外一个和自己相同的人就会诞生,所以我们的精神永远不灭。”这不失为一段浪漫传奇的爱情故事,超越种族,超越空间,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期间的种种摩擦与误会,是两人爱情道路上遇到的障碍,正因为他们经得起种种磨难,才能成就这段美好的姻缘,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也是一部爱情片。
  《阿凡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射了政治、文化、环保、种族、宗教等多方面的问题。人类对大自然的粗暴掠取,纳美人懂得生态保护和能量循环,文明和野蛮的颠覆与对比揭示了人类的丑陋,敲响了反思与展望的警钟。电影的情节基本上是北美大陆殖民史的折射,但结合希腊神话般的浪漫英雄主义,给故事美好的结局。对社会制度的辩证始终是欧美电影的一大特色,纳美部落围着篝火坐在一起的画面暗示平等,而地球人类的布景采用的却是方桌,可见纳美人的民主更加纯粹,更接近理想模型。不足的是故事有点老套,充满了其它电影的影子。
  《阿凡达》其实是一封迟来500年的道歉信:“对不起,我们推倒了那么多树木,修建铁路;对不起,我们为了金矿,杀死了你的家人;对不起,我们被你们从风雪中拯救,刚刚暖和过来,就把利刃插入你的胸膛。”我们心里都清楚,为了娱乐你和我,电影硬生生的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结局:这猎杀的游戏本就该在直升机坠落、女机师牺牲的那一刻结束——所有的反抗者都会死,生存下来的纳威人则永远也不能重拾他们的精神传统。再强劲的弓弩也不能射穿防弹玻璃,再伟大的猎手也无法召唤丛林巨兽,再幸运的原住民也不可能拥有手榴弹。 《阿凡达》所运用的高超的3D虚拟现实的技术对目前的中国电影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的,从本质上说,是因为中国电影缺乏欧美电影所拥有的技术进步的原动力。在表现手法上,《阿凡达》从大事件上刻画个人英雄主义形象,突出男主人公杰克的英勇无畏,用火爆的场面,跌宕的情节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是比较超现实的,这不同于中国电影的刻画细腻,贴近生活,从小人物身上刻画真情实感来感动观众。欧美电影受限制少,比较注重与人内心的沟通,在乎肢体语言的表达,更倾向于人的本性,有创意,有深度,正是欧美大片卖座的原因所在。
  阿凡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一场视觉盛宴,更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升华,让我们体会到一种“纯洁”。影片中那威人对自己土地的保护和尊重坚持不懈,在他们眼中树木不单单是树木而是具有生命的同伴,土地也不单单是土地,而是和他们有着相同血液的亲人……...他们用最真诚的信仰和膜拜来守护着赖以生存的“母亲”,这份纯洁而真挚的感情让我重新接受了一次人性的洗礼,我完全被他们那种感情震撼了。
  整部电影的优点,1.角色是多元化的。2场景是恢弘的。3.音乐是震撼人心的。3.音乐是震撼人心的。但是,也无法掩盖其缺点,我觉得阿凡达落败的原因还在于它的剧情,卡梅隆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他善于把平时显而易见的普通感情或者事情用他独有的卡式思维创造出独特的剧情。但是,在阿凡达中,我却没有看到进步,人物设定简单,无非就是好人,坏人,那威人,而剧情刚开始看我基本上就能猜到结局:一种是那威人胜利,保护了自己的土地,另外一种就是被和谐了。整部影片吸引人的除了强大的电脑特技,在故事设定上我觉得是一个缺憾。也许是卡梅隆大师过于注重电脑的特效,而忽略了电影的本质。 综合来说,这部电影是很好的。

导演 Director: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编剧 Writer: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萨姆·沃辛顿 Sam Worthington ....杰克·萨利 Jake Sully
  佐伊·索尔达娜 Zoe Saldana ....涅提妮 Neytiri
  西格妮·韦弗 Sigourney Weaver ....格蕾丝博士 Dr. Grace Augustine
  史蒂芬·朗 Stephen Lang ....迈尔斯·夸奇上校 Colonel Miles Quaritch
  米歇尔·罗德里格兹 Michelle Rodriguez ....楚蒂·查肯 Trudy Chacon
  乔·大卫·摩尔 Joel David Moore ....Norm Spellman (as Joel David Moore)
  吉奥瓦尼·瑞比西 Giovanni Ribisi ....Parker Selfridge
  拉兹·阿隆索 Laz Alonso ....Tsu'tey
  韦斯·斯塔迪 Wes Studi ....Eytukan
  希·庞德 CCH Pounder ....Moat
  迪利普·劳 Dileep Rao ....Dr. Max Patel
  马特·杰拉德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6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52 。《黑客帝国》


  第一部讲述的是诞生,一个平凡的网络朋克在父爱和情爱的关心下释放了自己的心灵,成了将人类救出虚拟世界的救世主。第二部讲述生活,这个救世主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探讨起预言和选择的关系,以及人能否掌握自己的命运。第三部讲述死亡和新的开端,在救世主代表的人类和先知代表的机器共同努力下,战胜了计算机病毒的破坏,还给人类和机器一个阴阳共生的和平。

  同时,这个三部曲还是一部人类思想的大历史,从一个善恶对立的世界到一个善恶模糊的关系,直到善恶对立完全消失,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这正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先知的阴阳图案耳环正说明了这一点。

  《最终战役》讲述的正是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合一的文化,一种以大道为先,放弃欲求,追求“和”的理想。尼奥昏迷在地铁站,引出了印度女孩萨蒂,与此同时,崔尼蒂等人找到梅洛文加,逼他放出尼奥,再次用爱情救了他。先知告诉尼奥,现在只有他才能拯救虚拟和真实的世界,而史密斯是尼奥的反面,随后到来的一群史密斯侵入了先知。锡安正遭到着机器的进攻,被困的逻各斯舰有了消息,米觉尼号带着尼奥一行去帮助尼俄柏。这时,尼奥已经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于是要求顶着锡安议会的压力,深入机器城市,和机器谈判。尼俄柏知道这是她必须帮助尼奥的时刻,将自己的逻各斯舰交给尼崔二人,让他们尝试改变以前锡安的轮回。但这时,被史密斯附体的拜恩杀了照顾他的医生,潜伏在逻各斯舰上。

  接着就是双线叙述,一边是锡安保卫战,志士们各尽其能,其中包括谎报年龄的十六岁少年和英雄家庭的兹。另一边是尼奥和崔尼蒂按照尼奥的预感,深入机器的城市,途中拜恩出现,和他的战斗中,尼奥眼睛瞎了,断灭了最后的感官欺骗,但他却能用心感受到眼前的东西。和众多机器水母的战斗中,崔尼蒂越过黑云看到了太阳,却在逻各斯号到达机器核心的时候,死于机器水母的进攻。锡安的战斗到了最后的关头,人类所有的抵抗方式都用尽,已经准备舍身成仁了。尼奥和机器展开了谈判,要求机器和人类和解,而他将制服史密斯,还两个天地一个太平。在谈判达成的一刻,机器的进攻停止了,墨菲斯知道尼奥成功了,率先放下了武器。

  雷雨中,尼奥展开了和史密斯的战斗,这是一个史密斯的世界,作为他对立面的尼奥显然不可能是他的对手,在战斗的最后关头,先知在史密斯体内显灵了,说,“任何事都得有始有终”,尼奥在这一刻悟到了其中玄机,将自己送给史密斯。当史密斯完成了对尼奥的入侵,湮灭就这样到来了,光芒中,两个世界都恢复了平静,机器和人类的共生终于获得了和平。

  如果仅仅把《黑客帝国》系列当作特技和神话,难免偏颇,这个故事必须是这样的结局,没有巧合和戏剧,因为“勺子本不存在”,这个故事其实写的是人类的真实历史,而不是好莱坞似的不能实现的梦想。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讲,任何封闭系统都用尽它的秩序(低熵),将走向混沌和混乱(高熵),被人类和机器摧残的地球也不是例外,当地球的资源耗尽,人类和机器的共生是唯一的出路:人高度的秩序的思维能量产生低熵,供机器使用,而机器则提供人类生命的基本需要。阿西莫夫的《最后的问题》就有类似的前瞻:人最终将抛弃肉体,靠电脑的帮助建立纯意识的新存在。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人类的肉体如果必须在母体塔中渡过一生,只要他们知道真相,并且愿意这样做,他们就依旧是自由的。母体和锡安的彻底和平,正是给了人类以自由选择的机会,是要虚幻的快乐还是要真实的荒漠,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彼此尊重这种选择,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和这种自由比起来,老版本的锡安总是要把所有的人都放到荒芜的地球上,这其实和母体对人的奴役本质上并无区别。

  从天地大道上来理解,崔尼蒂的死也是必然。 ...

她代表的是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是一种二元对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力量,这种力量只能造成机器和人的玉石俱焚,她选择听从尼奥,不是出于她的世界观,而是出于爱情。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基督教,如果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是不全面的,是“有漏”的,“有漏皆苦”,她最后必定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承担这种苦果,所以她走不到最后一步。尼奥也必须抛开爱情的力量,怀着对天下的慈悲,容天下难容之事 ——史密斯,这才能笑天下可笑之人——那些眼巴巴等着人类征服机器的观众。看看他们乘的船吧,逻各斯号,就是逻辑,是希腊文明最辉煌的成果,就这样,一个西方和华人的混血儿,在希腊和基督教两大文明的帮助下,走到了这个世界最核心的智慧——和解。

  北宋思想家张载有言,“有像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先知说史密斯是尼奥的相反面,不是说他们是正负数的关系,占据很大镜头的阴阳耳环其实已经说的很明白,尼奥为阳,史密斯为阴,本是相生相克的,对立在统一之下。《重装上阵》中尼奥收到的那把勺子已经在说,勺子不存在,人和机器本来就应该是统一的,本就不该有战争。所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仇必和而解”。最后,史密斯进入了尼奥,这是在说,现在,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于是一切矛盾都解决了。

  《黑客帝国》三部曲从奴役和仇恨开始,首先讲述的是犹太和基督教的历史,是善和恶的完全对立,是上帝和撒旦你死我活的较量。电影设定的场景却是希腊化的,是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讲述人如何定义真实,如何发现真实。尼奥成为救世主,是依赖着基督教最有力的爱的力量,所以那一刻,当尼奥在伊人一吻中复活,他成了基督教的救世主。

  《重装上阵》则是存在主义的故事,这是一个“上帝死了”的时代,超人开始怀疑存在的意义。这也是善和恶对立的模糊阶段,如同加缪的文学,不是善恶的对立,而是光明和黑暗的对立,其界线是模糊的。同时,尼奥面对的困惑也是郭靖的困惑,究竟什么能判定好与坏?如果自由就是好的,那史密斯的破坏性该怎么看待?存在主义认为,人的自由是选择的自由,不一定是选择有所为,也可以选择无所为,无为比有为更自由,因为无为不会冒犯别人的有为。所以,尼奥在《最终战役》中没有接受先知的糖,做了和第二集相反的决定。

  存在主义发展到后来,给西方世界开的药方是东方文明,这就是第三集的基础。梁漱溟认为人类文明对待“意欲”的态度有三条道路,第一条是奋斗,求意欲的满足,这是西方的道路;第二条是意欲的自我调整,适可而止,中庸之道,这是中国儒家和道家的道路;第三条是意欲的限制和消灭,是佛教的道路。这三条路本无好坏,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中国和佛教太超前,所以当人还希望满足意欲的时代,这两条路都不可能成为主流。但时代会改变,人终究能自觉意识到对待意欲的态度必须改变,这时候,儒和道的时代才能来到,这以后,将是佛的时代。电影从一开始就贯穿了佛教的态度,但人类的实际行为却告诉我们这个断灭欲望的时代远未来到,就只有中国的中庸之道才是解决眼下战斗的办法。这个中庸,不是如一些观众认为的向好莱坞的妥协,而是天地大道。

  尼奥意识到自己和史密斯本来就是一体,缺了任何一方都将是对整个世界的摧残和生灵的涂炭。没有尼奥,机器的霸权将大行其道,没有史密斯,人类将尽一切可能战胜机器,他们本来就是互相牵制的一体,所以最后必须是二者合一,湮灭也好,混合也好,最后尼奥活不活已经不是问题,关键是他已经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从电影院出来,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释然,这是一部我所看过的最真诚的电影,最沉重也最感动。它是这样深刻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任何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我怀着这样的崇敬之情,撰写了《解码@黑客帝国》一书,让沃卓斯基兄弟赞美的中国人所知晓他们的慈悲。

  在一片生机盎然的草地上,建筑师决定给人类自由选择的权利,先知的和平信念得到了实现。我们看到的是白发苍苍的白人和象征人类最原始力量的黑人,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站在他们身边的是正当壮年的中国人,搀着尚年幼的印度人——这个祥和的图景,已经说明了一切。

演 : 安迪·沃卓斯基 拉里·沃卓斯基

  演员 : 基努·里维斯
  劳伦斯·菲什伯恩
  凯瑞-安妮·莫斯
  雨果·维夫
  莫妮卡·贝鲁奇
  格洛丽娅·福斯特
  邹兆龙 扎德·平齐特·史密斯 哈尔德·佩里尼 哈里·林尼克斯 兰伯特·威尔森 兰德尔·杜克·吉姆 Nona M. Gaye 安东尼·泽布


  编剧 : 安迪·沃卓斯基 拉里·沃卓斯基
  摄影/像 : 比尔·波比
  音乐 : Don Davis
  剪辑 : Zach Staenberg
  造型设计 : Owen Paterson
  服装(设计) : Kym Barrett
  动作指导 : 袁和平
  视觉效果 : John Gaeta
  制片人 : 乔尔·西尔弗
  执行制片人 : 安迪·沃卓斯基 拉里·沃卓斯基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6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53 。最后一个莫西干人

  1757年,英法两国为争夺美洲殖民地而不停交战。在哈德逊河以西地区的诸多土著中,有一支叫莫希干族的,战争使之仅剩了老战士千家谷父子和他的白人养子豪克依三个人。一次,英军少校德勤在护送上校之女歌娜姐妹去威廉亨利堡途中,被实是奸细的休伦族向导马瓜诱骗,遭到法军民团的伏击。危急之中,三个莫希干人解救了他们,并护送他们去威谦亨利堡上校蒙路的营中。途中,他们看到了被法军屠戮的民宅, 从豪克依口中,歌娜也理解了她们与土著在文化习惯上的诸多差异,并为他们对自由的维护精神而感动
  当他们来到威廉亨利堡时,却发现法军正在围攻英军。原来蒙路上校早已向韦将军发出求援信,不想落入马瓜手中而战况告急。于是,他只能迅速再向爱依堡的韦将军发信求援。 在蒙路营中,歌娜拒绝了德勒的再次求爱,却渐渐与正直、勇猛的豪克依产生了爱意。一次,因豪克依协助英军民团中的积逃跑而被抓,蒙路上校决定按军规吊死豪克依。歌娜十分不满,为这些土著的自由而激烈辩护。由于鞭长莫急,求援无望的蒙路只能率军向法军投降。法国将领文锦将军想以和平的方式逐出英军,而马瓜却因过去的宿仇而发誓要亲手杀死蒙路。于是,在英军的撤退途中,马瓜带领休伦族人再次围攻英军并杀死了蒙路上校。情急之中,豪克依挣脱索链救出了歌娜姐妹俩。三个莫希干人与歌娜姐妹和德勒少校在被敌人追捕中躲入一山洞。最终,马瓜他们还是赶到那里。无奈中,三个莫希干人跃入水瀑,而歌娜姐妹和德勒落入敌手。
  豪克依等来到休伦族营地,豪克依冒死徒手入营,请求放人并揭露了马瓜的野心。可酋长最后还是决定要烧死歌娜,而其妹爱莉则被马瓜带走。关键时刻,德勒自求烧死以替换歌娜。在解救爱莉的途中,马瓜杀死了千家谷的亲子雍加,而不屈的爱莉跳崖而死。最终,马瓜死于千家谷刀下。而千家谷也成了最后一个莫希干人。
  主演简介 丹尼尔〃戴-刘易斯 现年47斯的儿子,丹尼尔早年凭借在英国电影《我美丽的洗衣店》以及《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出色表现一举成名,随即好莱坞给出了他银幕生涯中最强有力的表演机会。1989年,丹尼尔凭借《我的左脚》荣膺奥斯卡影帝。此外,他还曾凭借
  4/8
  尼古拉斯.海特纳导演的《激情年代》和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纽约黑帮》两度获得奥斯卡影帝提名。1997年拍完爱尔兰电影《拳师》之后,丹尼尔蛰伏了5年,2002年凭借《纽约黑帮》再度崛起。而他和柏林电影节也渊源颇深,他曾以《激情年代》、 《因父之名》 、《拳师》和《纽约黑帮》数度获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提名。
  影评:
  之一:爱情,民族,自由
  最后一个莫希干人是很多人颇为称道的名片了。可我总是先看过美国商业大片,在当期大片的DVDrip看完之后我才开始欣赏我的一些典藏。
  最后一个莫西干人,就是如此。
  所谓剧情,简介什么的我也无须再说,网上大把,背景故事也不用再提,非常喜欢的人可以直接买书来看。当当什么的都有。
  我说说自己喜欢的地方,最后一个莫西干人在片中其实是千家谷,他在片尾那些话说的很有深意。白人会来到印第安人的这片土地,当一个个本地民族消失,同化,殖民这个概念其实也不复存在,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你可以预见,但不可抗拒。
  说起来最感动的场面,我看是英国军官德勒代替豪克依来顶替英国守军将领门罗的女儿歌娜要被烧死的那一幕,德勒之前是心仪于门罗的大女儿歌娜的,可是歌娜爱上了土著豪克依,在歌娜被另外的土著休伦族抓住要活活烧死的时候,豪克依去说情并想让休伦族的长老同意烧死自己换取歌娜的性命。做为豪克依的翻译的德勒,在这个时候本来是可以顺理成章的看到自己的情敌被烧死,自己就更有机会和生还的歌娜一起,但他翻译时故意说成了是自己要去代替被烧死......选择自己被活活烧死,祝福爱人和自己的情敌,这本是一个人不可能会做出来的选择,可是他这样做了。好伟大,真的好伟大。
  另外一个情节也是感人至深,门罗的小女儿爱丽丝被豪克依的哥哥雍加爱慕,但她被休伦族的激进者马瓜胁迫,雍加去救爱丽丝却被马瓜杀死并从悬崖坠下,这时惊人的,在剧中一直羸弱的爱丽丝见此情景,居然自己毅然的跳入崖下。那份弱女子的勇敢和坚定让人敬佩不以。
  你可以说这是一部战争片,在我心里,它也讲述了人性,爱,自由。

  影片《最后的莫希干人》改编于库柏的同名小说,它以宏大的史诗般的场景和感人的真情,发散出巨大的艺术魅力,是一部不可多遇的优秀影片。 该片以1757年英、法两大帝国在美洲争夺殖民地为背景,用殖民与反殖民,压迫与自由, 殖民者与土著内部的斗争以及追求独立自由的白裔土著与殖民者之间的真情作为意韵内核,组织了并不复杂但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时代背境本已赋予影片以史诗气息,加以该片创作者着意营造、摄取的宏伟的自然景象和宏大的战斗场面,更加上影片中的人物尤其是那三个最后的莫希干人身上时时张扬着的对自由、独立的不屈追求和勇猛抗争的精神,使得观众心潮澎湃,激越不已。可以说,影片最为感人的实是一种人性的自由与完美。土著间的相互争斗,野蛮而可悲。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以动物的方式互相倾轧、吞噬,而他们又无一不是侵略者压迫的和利用的工具。他们流淌的鲜血都是侵略者的罪恶的见证。在这些土著中,最为正直的就要算豪克依等最后三个莫希干人了。他们与其他土著的不同关键便在于他们始终保持着人格的独立和清醒的头脑,他们决不加入任何一方的殖民军团中,他们始终昂首阔步,游踪自定,在他们身上,集中显现了对自由的追求、维护的可贵精神。也是在这种坚定的人生信仰下,他们更是勇猛不屈,正直无私。影片也着力表现了白裔土著豪克依与殖民军官之女歌娜的爱情。他们的超越界限的爱情并非传奇,观众完全可以相信这是一个事实。歌娜拒绝英国军官的求婚却投入土著莫希干人这一所谓的'野蛮不化人'的怀中,正是感动于其身上扬溢着的那种人性的高尚和不屈的生命力。豪克依与歌娜的爱情是足以证明人性的可沟联性和真纯爱情超越界限的巨大力量的。 曾在影片《我的左脚》中有上好表现而获取1989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著名影星丹尼尔〃戴〃刘易斯一改过去饰演的那位残疾诗人形象。身披长发,穿着麻料的印第安服装,手执长矛,身背弓箭,饰演了那位光芒四射的豪克依,为捍卫部落的和平与殖民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影片的成功再次显现了他在当今世界影坛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导演:迈克尔·曼

  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 科尔姆·米尼 皮特·波斯尔思韦特 玛德琳·斯托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6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54 。盗火线

  美国著名导演迈克尔·曼是一名充满野心,才华横溢的全才导演。对于他的作品我们只能用气势恢宏大气、明星阵容华丽夺目等词藻来形容。可以说他之于好莱坞犯罪电影,正如老马之于美国的黑帮文化。而1995年的《盗火线》无论是影片故事、视听效果、还是演员阵容足见迈克尔·曼对于这部电影无比高的期望值,而当年其想依靠该片冲击奥斯卡的雄心也是昭然若揭。

  影片拥有有了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两位顶级巨星,让人不自觉的联想起《好家伙》与《教父三部曲》。《盗火线》这部电影不禁令我们开始浮想联翩,是否这部电影有能力继续开创黑帮电影的传奇?看过电影的影迷心中自有答案。只可惜《盗火线》让我们看到的只是这些经典的影子和桥段,而接近3小时的片长也仅仅在时间上和这些经典划上了等号。迈克尔·曼毕竟不是老马,他也不是老弗。他缺乏这些文化的底蕴,而文化恰恰是一部经典影片的灵魂。但幸运的是,他是一位智者,他是一位说故事的能手,他的故事让我们走近他的内心世界。

  《盗火线》整个故事架构十分清晰,而明星们的出色表现则将这个故事从平面上升到三维空间。但对于我而言,它终究只是一个好的故事。的确,看着这些当年正值壮年的面孔能让我感动无数次,但是影片情感的渲染力度远不如那些演员倾情的演出。另外剧情的跳跃性,似乎让波澜壮阔的气氛变得有些破碎,致使影片最后英雄惜英雄的哀拗有些牵强。我们可以感受到迈克尔·曼努力的将这个故事说圆,他的确也做到了。但是对于故事“透”的把握还欠缺了火候,某种意义上说,我想这就是“底蕴缺失”所致。当然这并非否定这部电影的价值,也并非否定迈克尔·曼的能力,毕竟后来《局内人》的成功、《公众之敌》的肯定,作为制片人《飞行家》在奥斯卡的壮烈,足见其不俗的眼光和创作能力。不过单从《盗火线》这部电影本身,和我对他之前《最后的摩根战士》的评价那样,这是一部华丽却充满遗憾的影片。和影片结局一样,或许遗憾本身也是电影最美丽的部分之一!

  影片巨星云集,也是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两位“大哥”的对手戏,他们的对话是影片的精华部分,方·基默和“老影帝”强·沃特在影片有着出色发挥,当年因为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有着惊艳演出的娜塔莉·波特曼,也在片中饰演了一个龙套角色,而在如此之多巨星的熏陶之下,我相信当年的娜塔莉收获颇多,也最终也实现了所有演员都梦寐以求的梦想!

导演: 迈克尔·曼
  编剧: 迈克尔·曼


  主演: 阿尔·帕西诺/ 罗伯特·德尼罗/ 方·基默/ 强·沃特/ 汤姆·塞兹摩尔/ 艾米·布伦尼曼/ 艾什莉·贾德/ 娜塔莉·波特曼/ 丹尼·特雷霍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6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55 。飞行家


  霍华德休斯(Howard Hughes)在人们的记忆中很熟悉,同时却又很模糊。乍听之下名闻遐尔,细想之后却一无所知。由于他一生拒绝接受采访,同时晚年又避世隐居,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恐怕没人真正清楚,连所谓的传记都是伪造的。可以说,他这样的人生,很适合八卦杂志,但不适合电影,除非重新由内而外构筑一个“新”的休斯。作为传记电影的表现对象,角色最好由内而外都很丰满。

  恐怕无论是迪卡普里奥,还是老马,都无法不承认,他们所演绎的休斯,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构造的一个形象,不可能是“真实”再现历史上那个充满极端神秘的人物。这一点必须是首先说明的,因为相对于今年其他传记电影,这正是本片的风险性所在,同时也是看点所在。至于辉煌也好,风流也好,强迫症也好,那些都是虚的,就像空中的迷雾一样。拨云去雾,方见本真。如果老马和小迪真的只满足于人物的争议性,而忘记挖掘内心,那他们也不用指望奥斯卡的垂青了。幸好,他们俩都走对了方向;事实上,整部影片的“方向”把握都极其精确,于豪华大气中透出老马颠峰时期的微妙与清醒。一
  传记电影都有个选择问题。如果把真实的人物的真实人生看作是一个整体,拍传记电影首先是个解构的过程,也就是将那个真实的整体拆散,从中选取适合自己表现主题与目标的素材,然后再按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这样重构的结果,其实是生活在电影时空中的另一个人;至于这个角色的完整与否、丰满与否、可信与否,那就得看编导与演员的功力了。
  人物传记的首个选择,便是时段,影片需要确定集中表现人物一生的哪个阶段。毫无疑问的,在符合表现主题的前提下,当然是要选择那些最富有戏剧性的。《飞行者》(The Aviator)的选择也不例外,主要展示主人公上个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大约20年的人生经历,因为这20年既是大众最熟悉因而最有表现噱头的20年,有各种丰富的素材可以掘取;同时这20年也是激烈转变的20年,编导试图解释休斯最后孤僻遁世的种种伏笔。
  当然,这一时段选择,也有导演老马的小小私心在其中,因为他是那么地怀念好来坞的黄金时代,一直想找个机会好好表现一下而不得逞,这次终于抓到了,怎可轻易放过?本片中有老马以往电影中难得一见的大手笔,对好莱坞黄金时期的表现充满了感情色彩。这种表现是亲切的,温暖的,其中夹杂着些许暧昧,又真实地透露出几分堕落。既表现了好莱坞的热闹辉煌,也表现了它的虚荣势利。这说明老马对那个时代的感情还是很理智的,“感情”在本片中并不意味着主观,更多在于老马再现自己记忆深处往事的一种渴望。难得的是,他很好地把握了表现的度,相对于人物塑造和情节演进,时代背景总是处于适当的副线地位,不像《纽约黑帮》那样喧宾夺主,看来老马是吸取了教训的。二
  除了表现态度的冷静、表现程度的适当外,老马对于大场景视觉效果的处理也终于定型,堪称老马特色的大手笔。片中第一场飞行镜头,就是数十架飞机在空中穿梭翱翔的特大场面,这一组镜头拍得令人惊讶的……细致。之所以不说“大气”,是因为空中镜头很容易拍得大气,但要拍得细致,就不大容易了。而且还要再加上一点的是,这场的群机飞行,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一会排成个人字,一会排成个一字”那种,而是一场典型的空中乱舞。而老马的场景调度,俨然是一位最优秀的编舞者,让一众飞机于纷繁错乱中自然协奏起激动人心的乐章;而他的镜头,则更像是编舞者穿梭于舞场的一丝不苟的眼神,看似不经意,其实每一个“舞蹈者”的精彩动作以及相互间的惊险配合,都逃脱不了检验的法眼。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环境下再现如此复杂一个空中场面,肯定是有电脑特效参与,但是处理得很好,画面上完全看不出纰漏。最有效体现老马特色的特效场景的,是片中那场差点要了休斯小命的空难。拍摄的时候,飞机和房屋都是按1:4的比例还原的,镜头在休斯本人的主观视角、表现破坏场面的“全知”视角、以及固定在机头对准休斯的第三者视角之间来回切换,飞机坠毁巨大的破坏力、休斯本人的致命伤害、以及那种临死的体验揉合在一起产生很强的震撼力,可以列入2004最有表现力的镜头之一,同时亦可列为影史最真实坠机场景。也许,这种“大中见细”的画面效果,最极端地体现是画面的色彩。有经验和专业的观众,会发觉似乎影片的色彩基调在不断变化中。据说,老马为了完整还原当时的时代风貌,片中每一年的场景都是严格按照当年好莱坞电影胶片的设定重新调色的。能活过那个年代而依然健康到能看到这部电影的人似乎不多了,所以,这种近似吹毛求那个的举动,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老马将对那个时代的怀念无限细节化了。

同样被细节化的,还有对于休斯怪癖病症的表现。这种所谓传记人物的阴暗面,向来是被当作“宝贝”来表现的。因为在一般电影人看来,阴暗面似乎比风光的一面更能增添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与“层次性”。因此,在传记电影中“适当地”、实际上是大张旗鼓地表现主人公黑暗的一面,基本上也成了惯性思维。最近的例子是《雷/灵魂教父》(Ray),影片开场没多久,就让观众知道了角色的“心魔”所在,并在随后的两个小时内反复强调,生怕观众忘记了。其实,对于传记人物的消极方面的表现无可厚非,高下的区别在于如何去表现。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永远是“如何表现”的艺术,而不是“表现什么”的艺术。相对而言,老马对于休斯那极端的洁癖和强烈的强迫症的表现,就含蓄得多,理智得多。这些阴暗的一面,不是作为吸引眼球的噱头来被津津乐道,而是作为角色的一种真实人格、一段真实经历来展现。电影中这一过程又是渐进的,虽然一开场就有休斯小时候沐浴的情景,但是观众完全不会料到以后会发生什么,因此依然属于暗示的范畴。直至影片过了大约三分之一了,才出现休斯紧张时情不自禁揉捏裤边的镜头;但这也可能是人紧张时习惯的小动作罢了,不太了解休斯生平的观众也不大会往强迫症上想。等到休斯不断重复同一句话而表现出明显症状时,电影已经过半,观众无论是情绪还是心理,都接受了足够暗示,好比生活中自己长期观察一个人,到最后发现真有病时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样做的好处是,相对于同类影片过分表现阴暗面以标榜公正或深度的方式,本片的表现手法更“以人为本”些。也就是说,那些所谓的阴暗面不管如何有噱头效应,最终只不过这个角色特征的一部分而已,《飞行者》做到了让观众通过休息的阴暗面来了解他的“人”,而不是仅仅关注洁癖强迫症等表面现象。

  三 说到人物塑造,单从故事表述的内容来看,老马手中的休斯似乎成了“对抗体制、挑战极限”的自由主义英雄。试看这20几年中的休斯,似乎总在突破限制:不断更新飞机设计,执着于挑战飞行记录,是为了突破物理限制;投身电影业,不惜工本自己拍电影,是为了突破好莱坞大制片厂的限制;涉猎航空业,为创办世界航线而对抗业界巨头,是为了突破商业竞争的限制;甚至乎他生活中的风流韵事,床头花魁轮流转,也可视为是突破婚姻制度的限制(那时他在法律上是“已婚”的)。
  如此看来,老马岂不是在塑造一个典型的美国式英雄?一个像“”先人般追寻终极自由、像牛仔般漠视规章但又维护正义的工业时代之摩登英雄?当然,这样的英雄也不是完美的,他们还有着心魔般的阴暗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也更让人感叹……多么熟悉的论调!事实上,这是不少“伪文艺大片”的模式:找点噱头、找个方向、发点感慨,似乎水到渠成,其实等于什么也没说。幸好《飞行者》的实质不是这样的。看完本片,俺脑海中萦绕的,不是休斯的辉煌与风流韵事,也不是他无法停止的喃喃自语和自闭倾向,而是一颗自闭而脆弱的心,一个从来就不曾长大的孩子。
  其实,电影极力展现那个时期休斯生活中的多方面,并不是要观众记住那些细节,而是为了将细节窜联、拼接起来,再向纵深挖掘,从而构造一个完整的、有着完整变化过程的活生生的“人”。看完电影后,观众会寻思,在那一切表象之下,休斯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什么造就了他如此的人生呢?当记忆的阀门被打开,思维的机器被开动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来老马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为我们解读了休斯的人生,为我们创造了他自己心目中的休斯。

  四
  我在开始已经说了,休斯的一生其实是个迷,里面有很多谜团,不解开这些谜团,就无法理解他这个人,以及他的人生。然而,由于休斯真实的个人资料极少,很多线索只能靠猜想。作为一个衣食不愁的富家子弟,休斯童年时应当是很受宠爱的;但他父亲因为事业太忙,估计无暇照顾他,他的童年基本上都是和母亲一起度过的,因此,母亲在她的记忆中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同时也对他一生产生影响。
  电影一开始的场景其实就是个很强的暗示,也许,休斯由于童年时的记忆,而双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未真正成年,所以才在成年世界里对母性有着特殊的渴求。这种渴求表现在他对女人永远不能满足,也表现在他对包含“母性”信息的事物有强烈的偏好。例如他对女性丰满乳房的喜爱,片中有一段美国电影协会调查他的影片《不法之徒》(The Outlaw)中女主角简罗塞尔(Jane Russell)是否胸部暴露过多的场景,可谓是对他这一独特“爱好”的一个小小注解。事实上,为了让女演员在银幕上看起来更“波涛汹涌”一点,据说是休斯发明了历史上第一副衬垫胸罩。此外,对“母性”的依恋,还表现在他一生对牛奶的嗜好,恐怕也是对母乳的强制性回忆吧。有时候,他的这种偏好甚至到了不可思议的偏执地步,例如在拍摄《地狱天使》时,他宁愿停工N天浪费钱,为的只是等天空出现“象饱含乳汁的乳房一样的云朵”。

  父母的过早去世,无疑加重了休斯心理的不成熟。实际上,他一生都象个未长大的孩子,一方面通过无数“母性”的替代人或物来回归童年时和母亲在一起的状态,另一方面,这种不成熟的、孩童般的心性又使得他成年后特别偏执、任性。许多理智难以揣度的行为,他却可以做出来。他在商业上的很多决定,都是反商业定律而行的,其中并不是因为他目光远大,而是一意孤行,象个被灌坏了之后又没人管的孩子。他的很多成功,除了拥有一位卓越的经理人外,不能不说是他任性到了极点,连上帝也怕了他。以一生对飞行的极致追求来看

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编剧: 约翰·洛根


  主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凯特·布兰切特/ 凯特·贝金赛尔/ 约翰·C·赖利/ 亚历克·鲍德温/ 阿伦·阿尔达/ 裘德·洛/ 格温·斯蒂芬妮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6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56 。生气时速


  导演 Director:
  简·德·邦特 Jan de Bont
  编剧 Writer:
  格雷厄姆·约斯特 Graham Yost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基努·李维斯 Keanu Reeves ....Officer Jack Traven
  桑德拉·布洛克 Sandra Bullock ....Annie Porter
  丹尼斯·霍珀 Dennis Hopper ....Howard Payne
  乔·莫顿 Joe Morton ....Capt. McMahon
  杰夫·丹尼尔斯 Jeff Daniels ....Det. Harold 'Harry' Temple
  阿兰·卢克 Alan Ruck ....Stephens
  格伦·帕默尔 Glenn Plummer ....Jaguar Owner
  理查德·莱恩巴克 Richard Lineback ....Norwood
  贝丝·格兰特 Beth Grant ....Helen
  霍桑·詹姆斯 Hawthorne James ....Sam
  卡洛斯·卡拉斯科

  作为一部1994年的老片,有这样的整个故事框架和叙事功力再加上紧张的动作场面,足以让后辈的许多动作题材的影片汗颜,也确实不愧为一部动作经典。从头到尾近两个小时的片长,观众就犹如自己坐了一次高空电梯,乘了一次高速巴士,被劫持在高速地铁上一样,紧张刺激的感觉从头到尾看下来,一气呵成,没有一丝懈怠的地方,虽说因为凶手一开始就现了形而丧失了一些悬疑感,但是之后的剧情紧紧相扣,一个危险度过了却只是向终点前进了一小步而已,层层扑来的故事框架和危机让整个故事看起来简单却又复杂,波折重重。基本上把所有能跟Speed扯到的交通工具都用上了,惊险的动作场面让观众看的很爽。
  除了扣人心弦的剧情发展和惊险刺激的动作场面,演员因素同样不可缺少。确实,看到这样短发的基努·李维斯和另类淑女状的桑德拉·布洛克真的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再加上这两位之后又合作了多部影片,总觉得他们俩凑成一对也许会好得多(至少桑德拉·布洛克应该这么想吧)。拥有四分之一中国血统的基努·李维斯在本片中饰演的警察也确实是耍酷进行到底,英姿飒爽,也够爷们儿,连通过那种方式去车底拆炸弹的事情都做得出来,勇气可嘉,当今社会应该没有警察会这么做了,太酷了。而且这样短发的基努·李维斯比长发的样子帅气的多,看上去更精神更有英雄气概。至于那个时候那样青涩的桑德拉·布洛克,演技没有什么闪光点,完全是个花瓶,但是当年有这样的惊艳效果足矣了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7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57 。云中漫步

  演员
  基努·李维斯Keanu Reeves .....Paul Sutton
  埃塔娜·桑切斯-吉永 Aitana Sánchez-Gijón .....Victoria Aragón
  戴博拉·梅西Debra Messing.....Betty Sutton
  安东尼·奎恩Anthony Quinn .....Don Pedro Aragón
  吉安卡罗·吉安尼尼

  导演 阿方索·阿雷奥


  在火车上,保罗结识了美丽的姑娘维多利亚·阿拉贡。两人十分投缘。路途中保罗细心地照顾维多利亚。在感

  剧照激之余,维多利亚向保罗倾诉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她家经营着一个葡萄园,父亲的思想十分保守,现在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但她却在怀孕后被男友抛弃。
  她不知道回去后该如何面对家人。保罗决定帮助维多利亚。他想出了一个计策:他以夫妻的名义和维多利亚一起回家,之后偷偷溜走,使维多利亚能够推卸责任。于是保罗和维多利亚一同来到了那个景色怡人的葡萄园。阿拉贡一家人对保罗的到来反应不一。维多利亚的父亲对女儿的作法十分不满,对待保罗的态度也十分专横;而维多利亚的母亲和祖母则对他以礼相待;维多利亚的祖父——族长唐·彼得罗则十分喜欢保罗。到了晚上,保罗和维多利亚在家人面前佯装亲热,但就寝时却又同床不乱。夜幕降临后,人们在葡萄园里点燃篝火,用浓热的烟雾来驱赶寒气,以免葡萄被冻坏。保罗和维多利亚一起参与了劳动。
  他深深地为葡萄园中的美丽景色所吸引。同时,他与维多利亚之间也开始产生了爱情。在唐·彼得罗的邀请下,本想悄然离去的保罗决定等到采摘葡萄的收获仪式结束后再走。保罗与人们一起劳动。这里的生活深深地吸引了他。在欢庆的气氛中,保罗抱起了维多利亚,两人拥吻在一起。炽热的爱情之火在他们心中燃烧。晚宴上,维多利亚的父亲公布了保罗和维多利亚的喜讯。然而,保罗这才想起他还有妻子,他必须回到妻子的身边。于是他不辞而别,回到了旧金山。但回到了家后,他却发现妻子早已另有所爱。保罗如释重负地在离婚证书上签了字,便又马不停蹄地赶回葡萄园,前往维多利亚的身边。但是维多利亚的父亲正在气头上,他在和保罗的推搡中不慎把葡萄园点燃,火势蔓延把整个葡萄园烧了。保罗在第一时间就投入救活行动,用真诚感动了维多利亚的父亲。虽然整片葡萄园被大火烧了,但是作为繁衍象征的根却还在。影片最后,父亲和维多利也冰释前嫌,保罗也终于和维多利亚在一起,也找到自己的“根”。

  本片改编自1942年的意大利影片《云中四步》(Four Steps in the Clouds),由墨西哥导演阿方索·亚罗(《巧克力情人》)执导。全片以金黄的怀旧色调来诉说一段气氛朦胧的爱情故事,并伴以浓厚的拉丁风味,部分片段维持了导演擅长的魔幻写实手法,葡萄园的美感亦相当怡人。美国人觉得影片太腻,但对于东方口味则正合适。
  本片外景地选择了加州的Napa Valley,美国著名的葡萄酒产地,加上风景优美,令无数看过此片的影迷心驰神往。维多利亚来自一个西班牙裔的家庭,因此本片充满了拉丁风情,尤其是保罗在维多利亚窗前唱情歌的那个场景。

157 。云中漫步

  演员
  基努·李维斯Keanu Reeves .....Paul Sutton
  埃塔娜·桑切斯-吉永 Aitana Sánchez-Gijón .....Victoria Aragón
  戴博拉·梅西Debra Messing.....Betty Sutton
  安东尼·奎恩Anthony Quinn .....Don Pedro Aragón
  吉安卡罗·吉安尼尼

  导演 阿方索·阿雷奥


  在火车上,保罗结识了美丽的姑娘维多利亚·阿拉贡。两人十分投缘。路途中保罗细心地照顾维多利亚。在感

  剧照激之余,维多利亚向保罗倾诉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她家经营着一个葡萄园,父亲的思想十分保守,现在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但她却在怀孕后被男友抛弃。
  她不知道回去后该如何面对家人。保罗决定帮助维多利亚。他想出了一个计策:他以夫妻的名义和维多利亚一起回家,之后偷偷溜走,使维多利亚能够推卸责任。于是保罗和维多利亚一同来到了那个景色怡人的葡萄园。阿拉贡一家人对保罗的到来反应不一。维多利亚的父亲对女儿的作法十分不满,对待保罗的态度也十分专横;而维多利亚的母亲和祖母则对他以礼相待;维多利亚的祖父——族长唐·彼得罗则十分喜欢保罗。到了晚上,保罗和维多利亚在家人面前佯装亲热,但就寝时却又同床不乱。夜幕降临后,人们在葡萄园里点燃篝火,用浓热的烟雾来驱赶寒气,以免葡萄被冻坏。保罗和维多利亚一起参与了劳动。
  他深深地为葡萄园中的美丽景色所吸引。同时,他与维多利亚之间也开始产生了爱情。在唐·彼得罗的邀请下,本想悄然离去的保罗决定等到采摘葡萄的收获仪式结束后再走。保罗与人们一起劳动。这里的生活深深地吸引了他。在欢庆的气氛中,保罗抱起了维多利亚,两人拥吻在一起。炽热的爱情之火在他们心中燃烧。晚宴上,维多利亚的父亲公布了保罗和维多利亚的喜讯。然而,保罗这才想起他还有妻子,他必须回到妻子的身边。于是他不辞而别,回到了旧金山。但回到了家后,他却发现妻子早已另有所爱。保罗如释重负地在离婚证书上签了字,便又马不停蹄地赶回葡萄园,前往维多利亚的身边。但是维多利亚的父亲正在气头上,他在和保罗的推搡中不慎把葡萄园点燃,火势蔓延把整个葡萄园烧了。保罗在第一时间就投入救活行动,用真诚感动了维多利亚的父亲。虽然整片葡萄园被大火烧了,但是作为繁衍象征的根却还在。影片最后,父亲和维多利也冰释前嫌,保罗也终于和维多利亚在一起,也找到自己的“根”。

  本片改编自1942年的意大利影片《云中四步》(Four Steps in the Clouds),由墨西哥导演阿方索·亚罗(《巧克力情人》)执导。全片以金黄的怀旧色调来诉说一段气氛朦胧的爱情故事,并伴以浓厚的拉丁风味,部分片段维持了导演擅长的魔幻写实手法,葡萄园的美感亦相当怡人。美国人觉得影片太腻,但对于东方口味则正合适。
  本片外景地选择了加州的Napa Valley,美国著名的葡萄酒产地,加上风景优美,令无数看过此片的影迷心驰神往。维多利亚来自一个西班牙裔的家庭,因此本片充满了拉丁风情,尤其是保罗在维多利亚窗前唱情歌的那个场景。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71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58 。弱点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新约·约翰福音》
  如果说迈克尔之前的生命处在阴影的黑暗之中,那么莉安则是照在他生命之中的明媚阳光。饰演迈克尔的昆东·亚伦总能让人想起《绿里奇迹》的迈克·克拉克·邓肯,两个大块头乖僻的性格如此相似。虽然《弱点》缺失了一种奇幻色彩,作为“真人真事”的迈克尔的事迹无疑是现实中最激励人心的奇迹。
  影片改编自迈克尔·刘易斯的《弱点:比赛进程》,名不见经传的约翰·李·汉考克为观众带来了一部温暖如春的电影。

  真情实意的温度
  这是一部彻头彻尾充斥着暖气的电影,让观众暂时忘却了影片之外的人情冷漠。或许有的人对于影片的真实程度有所质疑,但我不愿意去揣度影片背后的虚实。无论世间的美好如何稀少,我也相信它是存在的。导演没有没有使用太多笔墨去刻画现实中的苦难,他也相信那些最初的苦难在最终的幸福面前是微不足道和狭隘渺小的。在幸福敲门的一刹那,阴晦便会踪迹全无。
  有人可能觉得这部电影有些造作和夸张,我觉得恰恰相反。我以为,这是一部真情实意的影片。并且在如潮的“暖片”之中,这是为数不多可以打动我的一部温暖影片。它没有刻意的去放大显示中的挫折和阴暗,因为我们知道“黑暗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桑德拉·布洛克在片中饰演的莉安俨然一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的姿态,就像美国版和现代版结合的“王熙凤”。不过,这并没有使影片显得不伦不类,反而给影片增加了一些趣味。无论莉安这个“辣妈”如何雷厉风行、口无遮拦,我想这一切都是因为出自于爱。这种爱比母爱更加广博,却亦不失诚意。《弱点》是一部很有诚意的影片,它让人们看到了真情的温度。

  删繁就简的渲染
  当然,这部影片也有自己不可避免却无伤大雅的弱点。迈克尔的身世和经历似乎是模糊不清的,影片并没有对其交待的十分清楚。除了知道他是个流落街头的孤儿之外,从生母以及他人的言语之中,迈克尔似乎被笼罩上了一层朦胧的神秘色彩。
  庆幸的是,导演的重点并不在于讲述迈克尔这个大块头身世的来龙去脉。影片需要被渲染的是一种温暖的光晕,而非那些灰暗的乌云。我想,刻意避开现实中的阴霾,渲染生活中的光辉才是此片的主要任务。在删去了那些繁杂的枝蔓之后,影片显得更加简洁有趣。不过在看完影片之后,我依旧感觉有些意犹未尽。它就像一首余音缭绕的乐曲,让人们期望可以时时相伴,为枯燥乏味的生活注入一注活力。
  回到现实之中,仔细想想,迈克尔无非是一个双重性的“另类”。无论是他遇见莉安一家还是因后来的橄榄球而功成名就都让他显得与众不同,与同在贫民窟的伙伴相比,迈克尔无疑是最幸福的。
  迈克尔的学习成绩差劲,因疏忽撞车,或者因为不安于辣妈和苏女士的安排而离家出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的浓烟乌云在顷刻之间烟消云散。因为包容和认可可以消除一切距离和隔阂。

  梦想生活的轨迹
  这或许不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孕育梦想的影片,却是一部蕴含爱的影片。无论对于仰望的梦想还是身边的家人,都让我们无法不爱。就像迈克尔对自己的半路之家一样,因为他懂得家人的重要性,才会如保护家人一般在球场上保护自家球员。
  在任何事物都有盲点的情况下,爱会让这些盲点销声匿迹,让所拥护的人、事、物坚固的密不透风。梦想出自于爱,也是爱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应该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都要清楚自己爱的是什么。或许,在弄明白这些以后,迈克尔的选择和辣妈的安排在表面上如出一辙,但它已经有了本质性的差别。理解和自由更能使爱长久、牢固,我想这就是莉安的初衷,也是迈克尔最终得以明白的真理。
  人活在世上,应该爱生活,也应该有梦想。迈克尔的梦想成真有自己的勤勉用功,亦无法离开莉安一家的支持帮助。当然,迈克尔早已是莉安家庭的一员。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完美的世界”,它比童话还要美好。它让人们更加信任爱的力量,也给予了人们强大的力量去追求梦想。梦想就像一颗明星穿越苍穹留下了轨迹,让人们在生活中循迹而往。

  《弱点》由一篇文章成为一本小说,又由一本小说成为一部电影。这都是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源于人间的温暖。因为有爱,人们可以愈合罅隙,创造最大的奇迹。

  导演 Director:
  约翰·李·汉考克 John Lee Hancock
  编剧 Writer:
  约翰·李·汉考克 John Lee Hancock ....(written by)
  迈克尔·刘易斯 Michael Lewis ....(book "The Blind Side: Evolution of a Game")
  演员 Actor:
  桑德拉·布洛克 Sandra Bullock ....Leigh Anne Tuohy
  昆东·亚伦 Quinton Aaron ....Michael Oher
  蒂姆·麦格罗 Tim McGraw ....Sean Tuohy
  杰·海德 Jae Head ....S.J. Tuohy
  莉莉·科林斯 Lily Collins ....Collins Tuohy
  雷·迈克金农 Ray McKinnon ....Coach Burt Cotton
  Kim Dickens ....Mrs. Boswell
  安德莱内·列诺斯 Adriane Lenox ....Denise Oher
  凯西·贝茨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7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59 。珍爱

  导演: 李·丹尼尔斯
  编剧: 格弗瑞·弗莱彻/ Sapphire
  主演: 加布蕾·丝迪贝/ 莫妮克/ 宝拉·巴顿/ 玛丽亚·凯莉/ 蓝尼·克罗维兹

  上世纪80年代,又胖又丑的黑人女孩叫克拉丽丝·珍爱·琼斯(嘉伯蕾·西蒂比 Gabourey Sidibe 饰)和暴虐的母亲依靠救济金一起生活,目不识丁的她给自己取名珍爱。年仅16岁的她有个智障女儿的同时还怀有两个月的身孕,而孩子们的父亲就是强奸她的父亲。珍爱时常幻想着自己有迷人的舞姿,有艳丽的舞台,还有一个帅气的男友,而这些只存在于她的白日梦里,现实中的她不但要忍受外人的侮辱,而且还要想办法应付自己亲生母亲的讽刺和刁难。直到她被学校退学并被介绍到一对一选修学校,在那里她认识到其他几个问题少女以及一个让她们每天都写日记的老师布鲁·瑞恩。珍爱慢慢的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可是她却发现自己感染了艾滋病。在希望和不幸的夹缝里,珍爱将何去何从?
  影片由萨菲尔(Sapphire)的小说《推》(Push)改编。第82届奥斯卡上荣获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女配角两项大奖。

  在我们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与挫折,面对困难我们能否战胜那就要看我们以什么心态去面对它!当然我们从中更要学会珍爱自己,在经历的风风雨雨当中不要让自己内心受到伤害!
  珍爱自己,不是要对自己溺爱放纵,而是在困难面前不自暴自弃;在选择面前不鲁莽退缩;在失败面前不怨天尤人。学会珍爱自己,阴霾的天空会变的晴朗,曲折的道路才风云变幻变得妙趣横生,观后感《珍爱人生观后感》。
  学会忘记过去的痛苦,正视前方,这是珍爱自己;学会在鱼翅与熊掌不可兼得时放弃,这是珍爱自己;学会宽容别人的过错而不斤斤计较,这是珍爱自己;学会在大千世界中慎重选择自己所要走的道路,这也是珍爱自己……
  有些人为了金钱拼命的去打拼,去追求金钱,虽然在商界取得成功,可生活枯燥乏味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珍爱自己,这些人感到的只有疲倦和劳累。
  学会珍爱自己,这绝不是自私,而是为自己找一条正确的道路,为自己在风雨中撑起一把桑没有淋过雨的人,不会知道撑伞的好处,同样“学”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学会后就受益非浅。
  学会珍爱自己,才会珍爱生活。眼前的一切才会变得绚丽多彩。
  命是宝贵的,活着是幸福的。对于那些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而放弃生命的人,我为他们感到悲哀。人啊,不管遇到多大的事,再怎么受挫,也不应该放弃生命。唯有生命最可贵。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活着就是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不论生活怎样艰辛,都应该学会勇敢面对。那些放弃生命的人,用死来逃避,太没有责任了。对父母不负责,对朋友不负责,更对他自己不负责。
  活着的人是幸福的,每个人也都有他存在的意义,不管这意义是大是小,都值得去实现。所以,人生不管遇到什么,都不要逃避,更不应放弃宝贵的生命。人活着就是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富有挑战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人要学会享受各种各样的挑战,这样才会活的有成就感,才会快乐! 以非裔美籍黑人为主角的剧情片《珍爱人生》、动画片《公主与青蛙》、纪录片《未来的未来》最近皆被看好是夺奖的大热门。 美国《综艺报》等专业电影媒体,不约而同看好《珍爱人生》是奥斯卡的大黑马,该片描述纽约哈林区黑人胖女孩惨遭家暴,仍对人生充满斗志。首映全美只有18家戏院,本周暴增超过174家。从市场和影评双赢的情况,预测该片入围奥斯卡十拿九稳。 据报道,迪斯尼最新动画《公主与青蛙》,确定报名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将和宫崎骏的《崖上的金鱼》、皮克斯《天外奇迹》等共20部动画片争夺小金人。《公主与青蛙》是迪斯尼制作动画81年来,第一部以黑人公主为女主角的电影。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7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60 。尼克松传

  影片试图从客观的立场出发探讨因水门丑闻而下台的美国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的政治生涯。虽然也涉及到他的童年和早期从政的经历,但重点是在水门事件。当影片中一个女学生当面问总统:“为什么你作为总统制止不了越南战争?是不是因为这个制度?”尼克松似有所悟。

  支撑我把它看完的就是安东尼·霍普金斯纯属的表演,和以下这些名字的脸:琼·艾伦、詹姆斯·伍兹、艾德·哈里斯、鲍勃·霍斯金斯。

  斯通对史料了如指掌,他有钱聘用全美最好的历史学家,但他太沉湎于自己对蛛丝马迹的洞察,对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太有信心,以致把复杂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了戏剧程式的加工,还以为那就是真知灼见或历史真相。一旦你摆脱了忠于史实的框框,影片作为演义则不乏戏剧冲击力。霍普金斯扮演的尼克松,把痛苦和挣扎推到戏剧冲突的焦点,表现出尼克松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艾伦扮演的尼克松夫人也很出彩,她一次次试图用爱去融化丈夫僵硬的内心,但都吃了闭门羹。虽然戏不多,她身上散发着悲剧女性的凄美。

  花絮
  尼克松的女儿们曾公开批评这部电影。

  ·影片结束制作时尼克松也于1994年去世,他葬礼的镜头和叙述在影片发行之前被加了进去。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安东尼·霍普金斯把尼克松的每个演讲都看了好几遍,并且去拜访了尼克松的一些朋友,得到了一些对人物更深刻的理解。

  ·汤姆·汉克斯曾经拒绝了尼克松这个角色。杰克·尼克尔森也被考虑过。当奥立佛·斯通看了安东尼·霍普金斯演的《告别有情天》(The Remains Of The Day)之后,决定让安东尼来演,因为他能很好地展示人物内心的冲突。

  ·当尼克松跟CIA总监谈话时,总监引用了他所喜爱的叶慈的诗,而安东尼·霍普金斯母亲的家族跟叶慈有亲戚联系。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7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相关角色由哪些演员饰演 角色简介
  《Richard M. Nixon》由《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
  《Pat Nixon》由《琼·艾伦》饰演
  《Alexander Haig》由《鲍沃斯·布斯》饰演
  《E. Howard Hunt》由《艾德·哈里斯》饰演
  《J. Edgar Hoover》由《鲍勃·霍斯金斯》饰演
  《John Mitchell》由《E.G. Marshall》饰演
  《Ron Ziegler》由《大卫·佩默》饰演
  《John Dean》由《大卫·海德·皮尔斯》饰演
  《Henry Kissinger》由《保罗·索维诺》饰演
  《Hannah Nixon》由《玛丽·斯汀伯根》饰演
  《John Ehrlichman》由《J·T·沃尔什》饰演
  《H.R. Haldeman》由《詹姆斯·伍兹》饰演
  《Clyde Tolson》由《Brian Bedford》饰演
  《Charles Colson》由《凯文·杜恩》饰演
  《Murray Chotiner》由《Fyvush Finkel》饰演
  《Julie Nixon Eisenhower》由《安娜贝丝·吉什》饰演
  《Frank Nixon》由《汤姆·鲍尔》饰演
  《Harold Nixon》由《托尼·戈德温》饰演
  《'Jack Jones'》由《拉里·哈格曼》饰演
  《Nelson Rockefeller (as Ed Herrmann)》由《爱德华·赫曼》饰演
  《Martha Mitchell》由《玛德莲·卡恩》饰演
  《Trini Cardoza》由《丹·哈达亚》饰演
  《Johnny Roselli》由《托尼·洛·比安科》饰演
  《Manolo Sanchez》由《Tony Plana》饰演
  《Herb Klein》由《绍尔·鲁宾内克》饰演
  《Frank Sturgis Watergate Burglar》由《Robert Beltran》饰演
  《Bob》由《John Cunningham》饰演
  《Gordon Liddy》由《约翰·迪尔》饰演
  《Earl in Training Film》由《约翰·C·麦金雷》饰演
  《TV Director》由《迈克尔·切克利斯》饰演
  《Richard Nixon 19 Years Old》由《David Barry Gray》饰演
  《Young Student》由《乔安娜·高茵》饰演

  导演:奥利佛·斯通,
  上映时间:1995年12月20日
  分类:剧情,传记
  语言:英语
  地区:美国
  编剧:史蒂芬·里维尔,克里斯托弗·威尔金森,奥利佛·斯通,

  尼克松传主要演员表分类介绍:

  更多作品
  杨雅慧(Michelle Krusiec):美国内华达州Fallon市人,1974年10月2日生日,天秤座,演员,
  杨慧雅,1974年10月2日出生于台湾,父皆母是华人。年幼时过予继姑妈,五岁跟随姑移妈居美国。

  杨雅慧 Michelle於12岁时在国美弗吉尼亚海滩(Virginia Beach)被星探赏识,开并始在维吉尼亚州州艺长术学校接受正规的剧戏艺术训练。
  Michelle毕业於美国弗尼吉亚理工大学 Virginia Polytechnic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英语缩写为:(VirginiaTech或VT))的戏剧系学和英语学系,大学业毕后,获得英国牛津学大奖学金并继续研究习学。
  Michelle担曾任探索频道的环游界世节目主持人,

  艾德·哈里斯 导演,演员,编剧,制片人,进入角色之后,德艾·哈里斯(Ed Harris)很快就把能观众的胃口吊住,使这他成为当代最富有华才的演员之一。1950年11月28日,里哈斯出生于新泽西州特的纳夫莱,在家里的子孩中排行居中。中学业毕后,他进入纽约哥比伦亚大学深造,在那踢里了2年足球。观看当了地部分剧院的演出后,哈里斯突然对表演示表出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离开伦哥比亚大学,来到父居母住的俄克拉荷马州,在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剧戏表演系学习。大学业毕之后,他前往洛杉寻矶找工作机会,开始美在国西岸的剧院参加演表,并尝试一些电视目节的表演。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7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61 。永不妥协

  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编剧:苏珊娜·格兰特
  制片人:丹尼·德维托
  类型:剧情,传记,励志
  主演:朱莉娅·罗伯茨,阿尔伯特·芬尼,艾伦·艾克哈特,杰蒙妮·德拉佩纳,玛格·海根柏格,威廉姆·拉金

  埃琳·布罗克维奇(朱莉娅·罗伯茨饰)是一位经历了两次离婚并拖着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在一次十分无奈的交通事故之后,这个一贫如洗,既无工作,也无前途的可怜妇女几乎到了走投无路的绝境。万般无奈之下,埃琳只得恳求自己的律师埃德.马斯瑞(阿伯特·芬尼饰)雇用她,在律师事务所里打工度日。一天
  点击查看图片
  永不妥协 剧照
  ,埃琳在一堆有关资产和债务的文件中很偶然地发现了一些十分可疑的医药单据,这引起了她的困惑和怀疑。在埃德的支持下,埃琳开始展开调查,并很快找到线索,发现了当地社区隐藏着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一处非法排放的有毒污水正在损害居民的健康,是造成一种致命疾病的根源。可怕的是居民们对此并未察觉,甚至起初对埃琳的结论表示怀疑,但是不久他们就被埃琳的执着和责任感打动了,大家在一个目标下紧紧地团结了起来,埃 琳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全体居民的信任,成了他们的核心和代言人。邻居乔治(阿伦·埃克哈特饰)在整个事件中是埃琳的一名坚定的支持者,他俩的爱情成了支持埃琳的重要精神支柱。埃琳挨家挨户的做动员工作,终于得到了600多个人的签名支持。埃琳和埃德在一家大型法律事务机构的帮助下,终于使污染事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赔偿,创造了美国历史上同类民事案件的赔偿金额之最,达3.33亿美元。埃琳正是用自己的无比坚韧的毅力,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向世人证明了一个“弱女子”的价值,在人生的道路上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曾经的选美皇后,竟然做了六年黄脸婆,这样的牺牲带来的,是两度离婚,存款不足一百美元,电话费交不起,被各种账单催着。但她的善良,她的怜悯,她的真诚直率,她的毅力,全力以赴,让她终于获得大家的尊重。走向成功。

  看过这部片子,你不会忘记她真诚的大眼睛。她的目光,可以抵达灵魂的深处。

  片中扮演埃德的是纵横影坛40载的老戏骨阿尔伯特·芬尼,导演索德伯格说:“阿尔波特是我的首选,我一直非常钦佩他的演技,他与朱莉娅配戏时很默契,在拍摄两人在沙漠中驾车的场景时,我情不自禁的笑了出来。”芬尼回忆说:“影片的剧本很吸引人,我是坐着一动没动把剧本看完的。史蒂文来到伦敦和我共进午餐,他很放松,说很喜欢我的一些作品,而我也非常乐意与他合作。”朱莉娅·罗伯兹在谈到与芬尼合作的感受时说:“虽然他是个游刃有余的老演员,但仍一丝不苟的表演,他的热情很有感染力,他的演技更是勿庸置疑,和他一起配戏在吃惊的同时还会倍受鼓舞。”

  在物色扮演乔治的演员时,导演索德伯格希望演员能与人物的特点完美结合,乔治虽然是爱骑摩托车的“独行侠”,但他仍然强烈渴望组建家庭,这是个看似简单实则深邃的角色,对演员的要求很高。索德伯格最终选定的演员是艾伦·艾克哈特,索德伯格说:“从他出演尼尔·加布特的第一部电影开始,我就一直在关注他,我认为他将男性的阳刚和弱点集于一身。”艾克哈特说:“我喜欢扮演真实事件中的真实人物,这个故事具有着真实的情感、生活和人物。当我们在辛克利拍摄时,就在事发的PG&E工厂附近,我们走访了一些家庭,设身处地的体会了当时的情景。”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朱莉娅·罗伯兹只在一段场景中遇到了问题,因为真正的艾琳·布洛科维奇同她一起出现在画面中,她回忆说:“我扮演的艾琳刚刚输掉自己的交通肇事案,正在餐馆中进餐,我没有钱,孩子们也乱作一团。艾琳扮演的女服务员走到桌边,那种感觉真的很奇怪,因为你扮演的人正在和你对话,我一直看着艾琳,我在猜她会怎么想,她会想我是个糟糕的母亲,然后我抬眼望去,发现她的胸卡上写着‘朱莉娅’,我几乎迷失了。”

  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在影片拍摄中从不会盯着监视器,而是经常操作摄影机或者就站在摄影机旁边。罗伯兹说:“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但史蒂文确实给了我很多安全感和自信,我感觉他就在身边。我喜欢他来掌镜,他总是很精确的知道我们的位置和整体画面感。”

  索德伯格说:“早在5年前我就把监视器扔到了一边,因为那让我觉得很被动。我的短片都是我自己拍摄的,从1999年的《菩提树下》开始,我重新拿起摄影机,因为透过摄影机的镜头观看表演是无法用其他方法替代的,而且这样对演员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7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非常真诚的电影,不论是故事还是拍摄手法,都没有任何的花哨,没有任何的故弄玄虚,就像柴静的节目风格,就那样平平淡淡的讲述着她所要表达的事情,你却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一种汹涌在平淡下的波澜壮阔。

  很难说是朱莉娅?罗伯茨(Julia Roberts)成就了艾琳这个角色,还是这个角色成就了罗伯茨。艾琳这个人物是感情用事、浑身带刺、完全外放型的性格,而罗伯茨的表演非常细腻,有张有弛,影后桂冠实在是实至名归。

  艾琳无法左右丈夫的遗弃,但她却勇敢拒绝生活的遗弃,坚定挑起了孩子和自己的未来。她总是旁若无人的穿着性感惹火的衣服,一丁点的叫板行为都让她一点就着。她总能从绝望中看出希望,随时随地主动出击,从不坐以待毙。在埃德事务所的工作是这样,控告PG&E也是这样。

  也许有人会忿忿不平说,控告PG&E,艾琳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女好办事嘛,艾琳自己不也说了吗,她能大摇大摆出入水务所,是因为她有大咪咪!好吧,就算这样,那她起码也是一个懂得充分利用先天优势的聪明女人。
  又有人说了,掌握着能告垮PG&E关键证据的查尔斯,不也是垂涎她的美色才接近她的吗?其实不然。查尔斯这个人,表面看是老色鬼一个,其实他最有心计。在PG&E内部负责销毁机密文件的过程中,那些能够作为PG&E使用六价铬证据的关键文件,他不仅偷看,还保留了下来。由此看来,他应该是辛克利地区最早知道六价铬隐情的居民了。
  也许是认为自己人微言轻,而又找不到一个可以信赖的人,这么多年来,所有的秘密查尔斯都秘而不宣。直到遇到艾琳。他观察了艾琳很久,甚至屡次故意轻薄试探于她,但他很快就发现,艾琳是个非常聪明、真诚、值得托付的人。这样,他才将保留了多年的证据向她和盘托出。可以说,他之所以愿与艾琳合作,完全是辛勤、真诚、永不妥协的艾琳应得的回报。

  影片采用了相当扎实的叙事手法——
  角色刻画方面,律师、小镇居民、PG&E谈判人员等等所有类型的人物,都有其典型的代表;而所有典型代表,都有具体的心理特写戏份。这种着眼于内在的拍摄手法,使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让每一次剧情的推进都很有说服力。
  剧情方面,详略得当。叙事重点全部放在艾琳调查取证的过程上,而省略掉了通常在此类影片中作为大头戏出现的庭审过程,注重用细节刻画人物。煽情戏份也非常之少,只在故事进行到最后时,以Donna的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点题,简洁明快,却一样的感人至深。

  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是不断在成长的。艾琳在埃德的身上学到了冷静和礼貌,比如第二次来到波特事务所,她首先请示了一下埃德“may I?”;埃德在艾琳的身上,则学到了真诚、直率、敢于挑战、坚持不懈。
  可以说,艾琳和埃德,是由敌对到互相欣赏。事务所和小镇居民,是由猜疑到互相信任。而艾琳和爱人乔治,是由自我主义到互相包容

  导演 Director:
  史蒂文·索德伯格 Steven Soderbergh
  编剧 Writer:
  苏珊娜·格兰特 Susannah Grant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朱莉娅·罗伯茨 Julia Roberts ....Erin Brockovich
  阿尔伯特·芬尼 Albert Finney ....Ed Masry
  艾伦·艾克哈特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7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62 。諜影重重123


  枪击、落水、失忆……醒来,面对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包括自己的身份,如果仅仅是失忆,生活也许仅仅多一些遗憾,毕竟未来还能继续。而《谍影重重》中波恩除了自己因为失忆对自身迷惑以外,突如其来对各种危险接踵而至,在一系列偶然对事件中,在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身手不凡的境遇里,一面对付来自各方都追击,一面对自己的身份、自己身份引来的各种麻烦寻根溯源,一段充满悬念与保卫自身生命的抗争故事就这样上演了。

  这部影片通过一名间谍在违背组织意志之后面临敌我双方的追杀的故事,揭露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组织组织之间政治斗争背后的黑暗,更揭露了政治斗争背后人们为了组织、部门、个人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做出违反人道和的人性的罪恶。“波恩”是一个失去所有社会关系的新生“婴儿”、是一个失去社会和组织保护被国家组织遗弃的“弃儿”。“波恩”除了唯一的朋友玛丽之外,所有的组织关系都成为他生存的最大威胁。“波恩”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保护自己生存下去,查找寻找自己的真实身份,查找追杀自己的真凶和主谋。一个连自己身份都迷失在社会“行尸走肉”,如果不是自己训练有素身手不凡,恐怕早就成为真正的“死人”,
  幸运的是,“波恩”还有玛丽、还有社会上不知真相的保护者、还有不断袭击他的敌人……不断的信息积累和认证,自己不断的记忆闪回让他重新看到了生命生存的希望,因为他相信正义的存在,相信邪不压正,让他也重新看到了揭露间谍组织背后阴谋的责任,而这个间谍组织的刺杀阴谋“绊脚石”计划也慢慢开始出现冰山一角。
  关于波恩身份的真正的事实真相则在第二部《谍影重重2》中得到答案。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一个人真正的如“波恩”一样失去社会、失去朋友和亲人,如果一个人连生命都不能保障的时候,他会不会像“波恩”一样心存希望和信念,不断的追寻下去呢?

  导演 Director:
  道格·里曼 Doug Liman
  编剧 Writer:
  罗伯特·鲁德鲁姆 Robert Ludlum ....(novel)
  托尼·吉尔罗伊 Tony Gilroy ....(screenplay) and
  W. Blake Herron ....(screenplay) (as William Blake Herron)


  演员 Actor:
  马特·达蒙 Matt Damon ....Jason Bourne
  弗兰卡·波坦特 Franka Potente ....Marie Helena Kreutz
  克里斯·库柏 Chris Cooper ....Alexander Conklin
  朱丽娅·斯蒂尔斯 Julia Stiles ....Nicky
  克里夫·欧文 Clive Owen ....The Professor
  乔什·汉弥尔顿 Josh Hamilton ....Research Tech
  阿德沃尔·阿吉纽依-艾格拜吉 Adewale Akinnuoye-Agbaje ....Nykwana Wombosi
  布莱恩·考克斯 Brian Cox ....Ward Abbott
  加布埃尔·玛恩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7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63 。当幸福来敲门

  从头到尾,电影如实地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状况,它告诉人们,每个普通人都有追求幸福有权利,只要坚持,它总会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虽有痛苦和波折,却也不必搞得泪流满面。每个人,只要树立目标,胸怀梦想,坚持不懈,就能够抵达幸福的港湾。

  本片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所以影片在叙事上更像是主人公对于自己人生某一个阶段的回忆录,通过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其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搭公车、冒傻气、疲于奔命、实习、付税和幸福。这其实就是一个有关“美国梦”实现的过程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之中,我们会发现,“美国梦”的实现并不是那样一帆风顺的,其道路布满了荆棘,过程难免也会经历各种磨难与挫折,但是磨难之后终归会收获幸福。正如影片中的克里斯,整日提着一个笨重的骨密度扫描仪四处奔波,却处处碰壁。可谓生活潦倒,事业挫败。面对妻子的离家出走,房东不停的催租,自己的破产,无家可归,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一并袭来。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浇灭克里斯追求幸福的脚步,依然疲于奔命的周旋于生活与工作之间,似乎还处理的游刃有余。他凭借自己的聪明用一个魔方开启了自己事业的大门,又依靠自己的真诚为自己赢得了一次实习的机会,最后凭借着自己不懈的执着与努力开启了成功的大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影片最后,克里斯在20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赢得了那个工作岗位之后,眼噙着泪水走在川流不息的街道时,或许,我们终于明白了所谓的幸福的定义。幸福只不过是在经历过一番磨难之后的苦尽甘来而已。

  导演 Director:
  加布里尔·穆奇诺

  演员 Actor:
  威尔·史密斯 Will Smith ....Chris Gardner
  贾登·史密斯 Jaden Smith ....Christopher (as Jaden Christopher Syre Smith)
  桑迪·牛顿 Thandie Newton ....Linda
  布莱恩·豪威 Brian Howe ....Jay Twistle
  詹姆斯·凯伦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7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64 。终结者

  如果说要在20世纪末选评一部最为经典的美国动作片的话,我相信很多人的选择会是《终结者2》。这也是阿诺最酷的一部作品,皮衣墨镜,手持霰弹枪的形象长留在动作片影迷的记忆之中。
  这是卡梅隆早期作品的巅峰之作,也是他尝试转变的成功之作。在这部影片中,我们注意到,卡梅隆早期影片中阴暗的噩梦心理已经逐渐转化为一种信心和勇气。影片不再徘徊于封闭压抑的工业化基地,而是转换到明亮开阔的室外;未来也不再是难以扭转的灾难结局,而是有了更多努力改善的可能。不知道是不是卡梅隆已经从落魄和失败的个人阴影中走出来的缘故。
  当然,除此之外就是一如既往地对女性、母性的极端崇拜,难怪有评论说这部影片是“献给伟大母亲的一首科幻赞歌”。

  导演 Director: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编剧 Writer: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written by) &
  William Wisher Jr. ....(written by) (as William Wisher)
  演员 Actor:
  阿诺·施瓦辛格 Arnold Schwarzenegger ....The Terminator
  琳达·汉密尔顿 Linda Hamilton ....Sarah Connor
  爱德华·福隆 Edward Furlong ....John Connor
  罗伯特·帕特里克 Robert Patrick ....T-1000
  乔·莫顿 Joe Morton ....Dr. Miles Bennett Dyson
  詹妮特·戈德斯坦恩 Jenette Goldstein ....Janelle Voight
  山德·贝克利 Xander Berkeley ....Todd Voight
  妮基·考克斯 Nikki Cox ....Girl
  迈克尔·比恩 Michael Biehn ....Kyle Reese (Ultimate Edition) (scenes deleted)
  南茜·费什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8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65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我非常喜欢这样以小见大的电影,像《辛德勒的名单》,他们不会说教式的告诉你,那段悲痛的历史给人类,尤其是给犹太人造成了多少的伤害,但是,会从每个细小的部分,打动人心最软弱的部分,而这份打动,会让我们用更加理性和人道主义的方式去正式那段历史。尤其,当Tutor在教两个孩子的文字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愤怒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因为犹太人想控制全人类,因为犹太人想破坏我们的文化。这种以贼喊捉贼的姿态将纳粹的丑恶用心和目的强加在无辜的犹太人的身上在他们所谓的历史文字材料中彰显无疑。而之后,帮布鲁诺细心包扎伤口的老人,陪伴布鲁诺聊天和玩耍的西姆尔,以及后来因为察觉自己丈夫所从事工作的本质的布鲁诺的母亲,这些人的出现和安排,更加让观众从最生活的层面去触碰和理解什么才是人道主义,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善,什么是仁慈,什么是和平,什么是希望。。。。。。
  但是两位主人公布鲁诺和西姆尔之间的友情当然不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只是想借这份最纯真最纯粹的友谊,属于孩子们之间的友情在纳粹的屠刀下被摧毁的背后所需要人们谨记的对正义的坚持和希望,尤其是那些最细微的画面,比如推着铁车摇摇摆摆的远去的西姆尔,也许我们还能看到更多,在缓慢的背景音乐下所慢慢推进的乡间景色,也不不是如表面上的那祥和,但是怎样将这份祥和与宁静维持,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努力的。
  希望,和平之外,还会维持和增加更多的绿色。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81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纳粹电影之一,相比很多纳粹题材电影的不同,这次杀伤力十足的镜头落到了最没杀伤力的孩童身上,却折射出最强烈、最锋利的穿透力量。

  电影通过一位八岁小孩子的双眼和认知去揭开二战中德国纳粹集中营(极可能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真实面貌,以极为宁静的镜头聚焦着这个家庭,有条不紊的逐层剥开这个神秘集中营的真相,随着家庭成员矛盾的激化、孩子间友情的升华,以非血腥非暴力的方式处处布满了恐怖的危机,让人动情、深刻而回味。

  二战德国纳粹集中营高官的儿子布鲁诺和集中营里面的穿条纹睡衣的犹太孩子舒默相认识,两个八岁的小男孩非常投契,隔着那层高高的铁丝围墙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由于成长背景差异很大,他们的世界观经常发生碰撞,比如士兵是保卫国家还是专门抢人家衣服的,高高的围墙是防止动物越过还是防止人们越过的,他们身上的条纹衣服是睡衣还是囚服,衣服上的号码是游戏编号还是什么东西,等等,但由于他们两个都对各自的成人世界毫不知晓,所以能够彼此包容,逐渐磨合想法。后来在布鲁诺即将搬走之际,他穿上条纹睡衣越过铁丝围墙进到集中营,帮助舒默找爸爸,最终误闯进骇人听闻的毒气室。

  这部电影随着两个小朋友的情感交往逐步推进,从最初把集中营误以为农场,经常为朋友带去食物,到后来受历史老师、军官父亲和姐姐的影响而疏远纳粹孩子舒默,直至搬家之前他们纯真友情的再次升华,我们透过电影看到穿条纹睡衣的朴实工人,闻到从大烟筒飘来难闻的烧焦气味,暗机重重的饭桌对话,还有再也看不到做错事的工人和那个没有咖啡馆的集中营,神秘的集中营的雏形渐渐完整立体起来。

  电影尝试着以最宁静的镜头、最干净的双眼、最纯真的情感,越过高高的铁丝围墙,走进纳粹集中营,看清楚人类这场荒唐而狡辩的浩劫真相。无论人们之间、种族之间的矛盾多么激烈,围墙多么严密,都阻隔不了孩子们的真挚友情,他们手牵手无知的走进毒气室,以最锋利的刀刃残酷地直戳着人们的心——很痛很痛,真的。


  导演 Director:
  马克·赫曼 Mark Herman
  编剧 Writer:
  约翰·伯恩 John Boyne ....novel
  马克·赫曼 Mark Herman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阿沙·巴特菲尔德 Asa Butterfield ....Bruno
  维拉·法梅加 Vera Farmiga
  大卫·休里斯 David Thewlis
  鲁伯特·弗兰德 Rupert Friend ....Lt Kotler
  杰克·塞隆

开心每一天 : 2014-02-23#18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66 。《似是故人来》

  《似是故人来》令每一个有着内心情感的人都会沉缅于夜思而辗转反侧。它所讲述的的男主人公为着全镇人们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故事,会让我们反问自己:你曾经或愿意在生活在牺牲自己而成全别人吗?它表现了人性中的闪光点,表现了主人公的人格魅力以及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人性,道德的选择。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硝烟,红土,旷古无垠的青桔色天空。美国内战后南部庄园的背景清晰的铺展开来,故事从死亡和埋葬开始,一个埋葬了另一个,用乱石覆盖了他的躯体,然后他成了他。朱迪福斯特的智慧和李察基尔的性感相映生辉,男人的优秀来自女人的眼睛中坚定,女人的美丽来自男人的坚决。尽管有些情节有点矫情,然而每个人心中对真爱的期盼都会愿意接受并愿意相信。美丽的庄园漆上了新的颜色,镇上的教堂盖起新的塔尖,一切新的滴水,美丽的要歌唱。在以美国南部为背景的故事中,信仰和责任总是伴随爱情一起出现,反而生命是最被忽视的那一个,美国的电影和作品也继续维持着对这份坚持的颂扬。爱情必须附寄一个完整的人格才显其完美,如同白金指环上的钻石,无法抵挡的诱惑。

导演 Director:
  乔恩·阿米尔 Jon Amiel
  编剧 Writer:
  丹尼尔·维加 Daniel Vigne ....(film 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 and
  让-克劳德·卡瑞尔 Jean-Claude Carrière ....(film 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
  尼古拉斯·梅耶 Nicholas Meyer ....(story) and
  安东尼·沙弗尼 Anthony Shaffer ....(story)
  尼古拉斯·梅耶 Nicholas Meyer ....(screenplay) and
  Sarah Kernochan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理查·基尔 Richard Gere ....John Robert 'Jack' Sommersby
  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Laurel Sommersby
  比尔·普尔曼 Bill Pullman ....Orin Meecham
  詹姆斯·厄尔·琼斯 James Earl Jones ....Judge Barry Conrad Issacs
  Lanny Flaherty ....Buck
  威廉·温德姆 William Windom ....Reverend Powell
  Wendell Wellman ....Travis
  Brett Kelley ....Little Rob
  克拉丽斯·泰勒 Clarice Taylor ....Esther
  弗兰基·费森 Frankie Faison ....Joseph
  R·李·艾尔米

  理查·基尔站在法庭上问朱迪·福斯特。
  感觉?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告诉我,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肯定我不是你丈夫。
  我以为朱迪要说出什么惊天动地的秘密或者是夫妻之间的私密来证明眼前这个男人不是自己的丈夫时,她说的那一句声音越来越小的话,不像证明倒更像是一场表白。
  她说,因为我从来没有像爱你这样爱过他。
  原来鸠占鹊巢的故事也可以演绎的这样温暖动人。
  理查最后赴死的时候我一直期待着能有奇迹发生。比如那些乡亲们自愿放弃土地,这样一来理查便能以不是朱迪老公的身份而脱罪。
  我期待着法官大人念在理查不歧视黑人的份上网开一面,诸如此类的种种。
  因为我不忍心看着他去死。
  一个真实身份卑微肮脏的小偷,鸠占鹊巢之后遇见了朱迪,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土地。他的一系列举措让他成为乡亲们心中的英雄。
  他不想再过之前的生活了。换言之,他想重新做人了。何况,他还收获了这样温暖的爱情。有了挚爱。
  所以他一定是很不想死的。非常不想。
  也是不需要赴死的。因为他不是真的朱迪的丈夫而是一个冒牌货。是一个替罪羊。
  但是有多不想失去这一切就有多少的无奈只能赴死。
  因为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就代表自己又将成为无家可归的小偷,朱迪生下的孩子将成为私生子,给黑奴签下的契约将成为一张废纸,乡亲们会失去自己的土地。
  他不能失去这一切,更不能失去朱迪的爱。更不想如今的自己再度成为过去那个卑微肮脏的小偷。
  命运给了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又收回了。


  李察.基尔和朱迪.福斯特都不是我那个年代的明星,所以我无法对他们燃起热爱的火焰。无论是《芝加哥》里风流倜傥自私的经纪人,还是那些我不熟悉的角色,我都没有对他产生过丝毫的兴趣。 《似是故人来》中那个邋遢的农场主却让我毫无防备地被李察俘获。
  很清晰地记得朱迪在法庭上的言词:“我知道你不是他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像爱你那样爱他!”空气中是静止的呼吸。此刻的激烈言辞是在维护彼此之间的爱。这个被判为杀人犯的男人冒充了朱迪的丈夫,来到那片平静纯朴的小村庄。他排除歧视有色人种的规定,带领村民建立自己的烟草产业。他给与了那个孤独的女人6年来从未得到过的悉心呵护,她知道这决不是曾经那个对自己如此冷漠的丈夫,但是她不愿意揭穿他。因为她需要他,这个男人让她真正地体会到了爱,了解到被爱的幸福。所以她为了保住这个男人,在法庭上承认了这个男人的真实身份。然而,男人却为了对朱迪的爱,为了成为朱迪的丈夫,维护朱迪的幸福,他毅然决然地推翻了所有指证他不是杰克的证据。他宁愿面对死亡,也要永远地留住他和朱迪之间这分短暂的爱情。
  直到看完了这部影片我都没有留下眼泪。这不是可以让人肆无忌惮哭喊的悲剧。淡淡的忧伤夹杂在爱情带来的幸福美满之间。即使李察的死亡也不会让我心碎,似乎每一刻的安排的恰到好处,每一点漏出来的悲伤都用相同大小的甜蜜来填补了。
  我不得不承认,我折服了。影片中的很浅显地反映了一个道理——女人是应该被细心呵护的。女人其实是很容易满足的。当男人懂得真正地爱一个人的时候,那个人绝对会感觉到自己的幸福是超越一切的。还记得看《冲上云霄》的时候,以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女孩羡慕的模板,那样优秀帅气的老公,了解她,疼爱她。其实这样也就足够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原本是很简单的,为何要用无数肮脏的言论取诋毁它的纯洁。《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就是典型,那个美丽无比的女人可悲到了极点。本来只是需要简单的生活就够了,可惜老公战死沙场。接下来的军官爱人又被人无情的拆散,之后就是接二连三的男人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没有人是真正爱她的。她唯一的幸运是她的老公最后回来了,并且无论她曾经做过什么都接受了她,这样的女人还是幸福。
  在这一刻,我仿佛应该顺理成章地感伤自己。本着乐观的原则,我微笑着,静静地守候着。那一份淡定的承诺。

Les Paradis : 2014-02-23#18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我喜欢李安的sense and sensibility和brokeback Mountain

其他的还有1993年的the piano(看了至少10次),2002年的the hours, 2003年的kill bill

在我心中排名第一的是1939年的Gone With The Wind,看了至少30次。第一次看完后那个震撼感觉,用刻骨铭心来形容都不够。

IMDB影迷票选排名第一的那个什么肖,看了一次,不想再看第二次了,印象比较深的场景只有肖在广播室里播放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

我还喜欢伯恩三部曲,以及悬疑大师Alfred Hitchcock的大部分电影。

我最爱的电影类型是经典英国戏,costume drama。Howards End, the remains of the day, Gosford Park一类的,超级喜欢英国老牌演员。

幽幽 : 2014-02-23#18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MARK,就按这个清单挨个看!

我喜欢的还有:

美丽人生:意大利二战喜剧片
生活是美丽的:美国数学家经济学家与精神病斗争的人生传奇。
开水房:华尔街金融欺诈的故事
硅谷传奇: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的故事--从屌丝起家

ellen8 : 2014-02-23#18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mark

枫叶·正红 : 2014-02-23#18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wdb26::wdb37:

shw019 : 2014-02-23#18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Thanks for sharing!

richtree : 2014-02-23#18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这个杀手不太冷与阿甘正传很好看。

moyan : 2014-02-23#18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mark.

newcomertokw : 2014-02-23#19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85%+都看过.

lobster : 2014-02-23#191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MARK

jr-canada : 2014-02-23#19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MARK!

007canada : 2014-02-23#19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楼主辛苦了

最爱萨克斯 : 2014-02-23#19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谢谢分享!

lavieest rose : 2014-02-23#19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Mark

imymeditation : 2014-02-23#19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祝福!

kingsunkingsun : 2014-02-23#19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mark

Jenny0902 : 2014-02-23#19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good , Thanks!

美好美好 : 2014-02-23#19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good , Thanks!

hngala : 2014-02-23#20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mark

xuxia : 2014-02-23#201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大家都用什么看呢?英文名呢?

shw019 : 2014-02-23#20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大家都用什么看呢?英文名呢?

我去图书馆借DVD, 想知道哪个英文名, 我告诉你。

evelyn090 : 2014-02-24#20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wdb17:

snow_le : 2014-02-24#20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谢谢整理, 真该抽时间好好看看这些影片.

羽衣蓝格 : 2014-02-24#20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Xiexie

mayxie : 2014-02-24#20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好多都睇过,只是看后遗忘了

微微雨 : 2014-02-24#20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怎么没英文名呢?我看的都是英文版呢,有些翻译不过来,也不知看过了多少呢。

bowenbowen : 2014-02-24#20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求英文名

bowenbowen : 2014-02-24#20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我去图书馆借DVD, 想知道哪个英文名, 我告诉你。

全想知道,能把第一个电影列表都翻译成英文名字吗?谢

shw019 : 2014-02-25#21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全想知道,能把第一个电影列表都翻译成英文名字吗?谢
1。教父 The Godfather
  2。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3。指环王 the lord of ring
  4。低俗小说 Pulp fiction
  5。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6。穆赫兰道 Mulholland Drive
  7。钢琴师 The pianist
  8。冰雪暴 Fargo
  9。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10。西北偏北 North by northwest

shw019 : 2014-02-25#211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11。绿色奇迹 The Green Mile
  12。泰坦尼克号 Titanic
  13。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
  14。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15。北非谍影 Casablanca
  16。飞跃疯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7。午夜牛郎 Midnight Cowboy
  18。日瓦格医生 Doctor Zhivago
  19。时时刻刻 The Hours
  20。毕业生 The Graduate

eroad : 2014-02-26#212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感谢楼主,如果能加上电影的英文名字,就更好了。

里面很多电影都是我的所爱,只是,我实在没有办法排行。

eroad : 2014-02-26#213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纳粹电影之一,相比很多纳粹题材电影的不同,这次杀伤力十足的镜头落到了最没杀伤力的孩童身上,却折射出最强烈、最锋利的穿透力量。

  电影通过一位八岁小孩子的双眼和认知去揭开二战中德国纳粹集中营(极可能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真实面貌,以极为宁静的镜头聚焦着这个家庭,有条不紊的逐层剥开这个神秘集中营的真相,随着家庭成员矛盾的激化、孩子间友情的升华,以非血腥非暴力的方式处处布满了恐怖的危机,让人动情、深刻而回味。

  二战德国纳粹集中营高官的儿子布鲁诺和集中营里面的穿条纹睡衣的犹太孩子舒默相认识,两个八岁的小男孩非常投契,隔着那层高高的铁丝围墙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由于成长背景差异很大,他们的世界观经常发生碰撞,比如士兵是保卫国家还是专门抢人家衣服的,高高的围墙是防止动物越过还是防止人们越过的,他们身上的条纹衣服是睡衣还是囚服,衣服上的号码是游戏编号还是什么东西,等等,但由于他们两个都对各自的成人世界毫不知晓,所以能够彼此包容,逐渐磨合想法。后来在布鲁诺即将搬走之际,他穿上条纹睡衣越过铁丝围墙进到集中营,帮助舒默找爸爸,最终误闯进骇人听闻的毒气室。

  这部电影随着两个小朋友的情感交往逐步推进,从最初把集中营误以为农场,经常为朋友带去食物,到后来受历史老师、军官父亲和姐姐的影响而疏远纳粹孩子舒默,直至搬家之前他们纯真友情的再次升华,我们透过电影看到穿条纹睡衣的朴实工人,闻到从大烟筒飘来难闻的烧焦气味,暗机重重的饭桌对话,还有再也看不到做错事的工人和那个没有咖啡馆的集中营,神秘的集中营的雏形渐渐完整立体起来。

  电影尝试着以最宁静的镜头、最干净的双眼、最纯真的情感,越过高高的铁丝围墙,走进纳粹集中营,看清楚人类这场荒唐而狡辩的浩劫真相。无论人们之间、种族之间的矛盾多么激烈,围墙多么严密,都阻隔不了孩子们的真挚友情,他们手牵手无知的走进毒气室,以最锋利的刀刃残酷地直戳着人们的心——很痛很痛,真的。


  导演 Director:
  马克·赫曼 Mark Herman
  编剧 Writer:
  约翰·伯恩 John Boyne ....novel
  马克·赫曼 Mark Herman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阿沙·巴特菲尔德 Asa Butterfield ....Bruno
  维拉·法梅加 Vera Farmiga
  大卫·休里斯 David Thewlis
  鲁伯特·弗兰德 Rupert Friend ....Lt Kotler
  杰克·塞隆

这个电影我也看过,但是,我感觉,编剧上有点观念先行,使得剧情有些漏洞,影响了故事的整体性和真实性。

shw019 : 2014-02-27#214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21 。远离天堂 Far from heaven
  22 。木兰花 Magnolia
  23 。撞车 Crash
  24 。洛城机密L.A. Confidential
  25 。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
  26 。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
  27 。魂断蓝桥 Waterloo bridge
28 。克莱默夫妇 Kramer vs. Kramer
  29 。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
  30 。冰风暴 The ice Storm

Jacksmith : 2014-02-27#215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21 。远离天堂 Far from heaven
  22 。木兰花 Magnolia
  23 。撞车 Crash
  24 。洛城机密L.A. Confidential
  25 。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
  26 。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
  27 。魂断蓝桥 Waterloo bridge
28 。克莱默夫妇 Kramer vs. Kramer
  29 。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
  30 。冰风暴 The ice Storm

小美女做了件大好事. 谢谢.
MARK FOR REFERENCE

shw019 : 2014-02-27#216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小美女做了件大好事. 谢谢.
MARK FOR REFERENCE

大妈我深表荣幸。

 31 。美国美人 American Beauty
  32 。理性与情感 Sense and Sensibility
  33 。楚门的世界 The Truman Show
  34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A Room with a View
  35 。霍华德庄园 Howards End
  36 。心灵驿站 The Station Agent
  37 。纯真年代 The Age of Innocence
  38 。我是山姆 I am Sam
  39 。火柴男人 Matchstick Men
  40 。末路狂花 Thelma &Louise

shw019 : 2014-02-27#217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41 。甘地传 Gandhi
  42 。爱在黎明破晓时/爱在黄昏日落前 Defore Sunset
  43 。走出非洲 Out of Africa
  44 。星球大战 Star Wars (1-6)
  45 。毁灭之路 Road to Perdition
  46 。因父之名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47 。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48 。真实的谎言True lies
  49 。神秘河 Mystic River
  50 。出租车司机 Taxi Driver

shw019 : 2014-02-27#218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51 。百万宝贝 Million Dollar Baby
  52 。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
  53 。搏击俱乐部 Fight club
  54 。赛末点 Macth Point
  55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56 。浓情巧克力 Chocolate
  57 。穿越美国 Transamerica
  58 。卡波特 Capote
  59 。单身男子 A Single Man
  60 。蝴蝶梦 Rebecca

shw019 : 2014-02-27#219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61 。细细的红线 The Thin Red Line
  62 。迷失东京 Lost in Translation
  63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64 。好家伙 Goodfellas
  65 。纽约黑帮 Gangs of New York
  66 。断背山 Brokeback Mountain  
67 。尘雾家园 House of Sand and Fog
  68 。美国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69 。出租车司机 as same as 50
  70 。心灵捕手 Good Will Hunting

mmlinda : 2014-02-27#220
回复: 我的外语100部电影百佳排名(ZT)

题目改成英语100部电影比较好。没找着法国和意大利电影呢。《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故事》《海上钢琴师》《红》《白》《蓝》这些都是好电影呀。

故乡的云 : 2014-03-02#221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67 。爱国者

  从《爱国者》这个名字,大概可以看得出这是一部美利坚民族主义的电影,套用一个中国词汇就是,这是一部美国的主旋律电影。美国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美国也有主旋律影片。但是看看人家的电影,不是为了歌功颂德,不是无限美化自己,丑化敌人。在电影中,英雄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敌人也是人,不是怪物,不是弱智。
  电影讲述了早年因为经历了战争,而酷爱和平的原殖民军中的战斗英雄,被英国军队的残忍逼得拿起武器奋起反抗的故事。与梅尔吉布森另外一部经典电影《勇敢的心》有点儿像。影片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就是讲述了梅尔吉布森饰演的本杰明马丁率领民兵与英军作战的故事。战争片,情节不用太复杂,重在战争场面的描写和人物感情的细节描绘,这部电影都做得不错。另外,影片的画面很漂亮,北美大陆美丽的田园,山野,湖光山色都得到呈现,而且很具美感。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
  另外说点题外话,独立战争结束后,北美大陆军解散,农民还回去种地,教师回去教书,牧师还会到教堂。他们没有什么打江山坐江山的观念,更不可能像我们的革命前辈一样,组织上还给安排一个年轻十几岁的小媳妇。他们真的是为了自由民主,为了理想而战。


  说到『爱国者』这部电影,不得不提一下美国的民主宪政体制与立国精神。看今天看来,美国的民主宪政体制 的实践是比较成功的~ 。
  在当时带有宗教信仰、自制、牺牲与奉献的立场之下,美国缔造者们采行了杰弗逊 的"三权分立"(美国的民主、人权、平等权力),以及华盛顿总统 的“连任总统不超过两次”的主张—— 民主宪政体制 是一种带有宗教道德性信仰的高度自制的民主政治,它是一种讲求尊重权力监督并且地方自治的政治制度。而美国的自由民主精神 现在还应当是世界精神文明中的典范和先进的代表——也许这是最符合人性本源的精神吧,因为它突出了一种『人性精神』的胜利——而这是“个人英雄主义”必然的结果。
  这一次,『爱国者』的确是完成了一次 “寻根问源”的经典回归。因为美国的自由民主精神终究是“个人英雄主义”孕育的土壤。
  首先应当说,电影的剧本写得还不错,用大量抒情性的叙事情节抓住了观众对正义的共鸣。是一个典型的“逼上梁山”类型的故事。本杰明.马丁上校这个曾经的战争创伤者,试图以弥补过去的道德标准来压制自己和家人,期望在战争中以中立的态度存活。可是在当前的战争形式之下,任何抱以这种思想的人只能是苟活;况且,受爱国主义熏陶的大儿子杰布里奥已经毅然参军,有其父必有其子。由此为父子二人后来组织游击队作了一定铺垫。而游击战无疑是比片中“令人发指”的常规作战(看过此类题材电影的人一定有同感~)更加讲求团队精神,作战技巧和灵活性的。因此,精彩的篇章层出不穷……,马丁上校把一场争取和平,独立和自由的民族战争进行得轰轰烈烈。
  这部电影深入体现了美国的自由民主精神,以及在这之下被催发出的一种具有公心的个人英雄主义。而“公心”则是西方自由民主的基础。而这部电影中没有女主角,只有在战线后方默默支持男人的他们的家眷。这似乎突出了大部分“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的一个特点,就是女性角色总是为了突出和衬托男性角色而设置的。

  导演 Director:
  罗兰·艾默里奇 Roland Emmerich
  编剧 Writer:
  罗伯特·罗达特 Robert Rodat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 ....Benjamin Martin
  希斯·莱杰 Heath Ledger ....Gabriel Martin
  朱莉·理查德森 Joely Richardson ....Charlotte Selton
  詹森·艾萨克 Jason Isaacs ....Col. William Tavington
  克里斯·库柏 Chris Cooper ....Col. Harry Burwell
  切基·卡尤 Tchéky Karyo ....Jean Villeneuve
  雷内·奥博诺伊斯 Rene Auberjonois ....Reverend Oliver
  Lisa Brenner ....Anne Howard
  汤姆·威尔金森 Tom Wilkinson ....Gen. Lord Charles Cornwallis
  多纳尔·罗格 Donal Logue ....Dan Scott
  Leon Rippy ....John Billings
  亚当·鲍德温

故乡的云 : 2014-03-02#222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68 。失踪

  《失踪》 ,主演是汤米·李·琼斯和凯特·布兰切特,有两位大名就可以相信这部电影成功了一半!
  好看,惊悚的引人入胜,我们不了解的印第安人与巫术等等。

  本片改编自美国作家托马斯·艾迪生(Thomas Eidson)的西部小说《最后一驾》(The Last Ride)。
  故事发生在1886年的新墨西哥州,许多年前,由于生活所迫,塞缪尔·琼斯(汤米·李·琼斯)不得不跟随一个阿帕齐族的印地安部落背井离乡,眼下,已经是两鬓斑白的琼斯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想和妻女在这里过几年平静的生活,颐养天年。没想到,这个被他抛弃的家早就物是人非,妻子多年前已经去世,唯一的女儿麦琪(凯特·布兰切特)也已经嫁人,她对这个在幼年时期就遗弃了自己的父亲冷眼相对,毫无感情可言。
  琼斯试图弥补父女之间的亲情,但是固执的女儿就是不能接受他,反倒是麦琪的小女儿莉莉(伊雯·瑞切尔·伍德)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外公颇有好感,这让琼斯历尽沧桑的心灵多少有了个安慰。然后灾难毫无征兆地降临在天真可爱的莉莉身上——她被一群从军队叛逃出来的匪徒绑架了!他们的首领齐丁还凶残地杀死了莉莉的爸爸、麦琪的丈夫布瑞克(亚伦·艾克哈特)。为了给丈夫报仇,更为了从匪徒手里救回莉莉,麦琪决心自己动手干掉这伙人渣,但是单凭她一个女子,又怎么可能独自对付一众凶悍的歹徒?这时身边可以给予她帮助的,就是生疏多年的父亲。这对本来关系恶劣的父女,此时此刻必须要抛开一切隔阂,并肩战斗……

故乡的云 : 2014-03-02#223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69 。真爱至上

  本片的导演兼编剧理查德?柯蒂斯撰写过最受欢迎的四部英国影视剧的剧本——《四次婚礼一次葬礼》、《诺丁山》、《憨豆先生》系列及《BJ单身日记》。这部电影还获得过极高的评论——赞该片为“继莎士比亚之后对爱情的最伟大、最诚恳的阐释”。《四次婚礼一次葬礼》也是一部经典的好片,但是没有《真爱至上》这种会心的感动

  影片讲述了多个爱情故事,它们之间相互牵连。故事的主线是讲由休?格兰特饰演一位新晋的英国首相,入主唐宁街10号的第一天,他就发现自己爱上了一位单身母亲娜塔丽……其他故事包括:一个碌碌无为的送餐员对英国女孩失去信心,跑去美国泡MM;一作家跑到法国南部去寻求治疗自己受伤心灵的方法,却爱上了一个异国女人,为了她,作家学外语告白;一个过气的摇滚歌星重返舞台找回曾经的荣耀,最后发现支持自己的经理人有最珍贵友情;伴郎爱上朋友的新娘,在爱情和友情中做出选择;一对面临着同样感情问题的父子——儿子爱上学校里最漂亮的女生,是小学的,小男生在机场狂奔要向女生告白的镜头,真的要比《300勇士》的男人更男人……

  伴郎爱上新娘那段很让人感动,两个人尽管相识,但却是与缘分擦肩,让人真正感动的是,伴郎用写字板的方式,让心中的爱默默地稀放,得以永恒,完美地解脱。

  人生中有很多十字路口,没有人可以每一步都能走对。错过的东西会是永远的,但是爱情和朋友都是永远的。伴郎最终还是拿着写字板走,但是他已经足够了。

  几乎每个人看过这部电影都说感动。确实,是让人会心的感动。当然“与缘分擦肩,但却能让爱永恒”只是这部电影其中一个故事的个人阐释。

  记者采访理查德?柯蒂斯时,导演亲自讲述了对爱的理解是:“爱可以有更广义的解释,嘲讽、攻击、伤害、心碎、幸灾乐祸、压力、责任、征服……这些都可以是爱的内容;兴奋、意外、抗拒、难过、紧张、生硬、心醉神迷、无法形容……这些都属于爱的感受。”

  导演 Director:
  理查德·柯蒂斯 Richard Curtis
  编剧 Writer:
  理查德·柯蒂斯 Richard Curtis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休·格兰特 Hugh Grant ....The Prime Minister
  比尔·奈伊 Bill Nighy ....Billy Mack
  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Daniel
  科林·费斯 Colin Firth ....Jamie Bennett
  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Karen
  安德鲁·林肯 Andrew Lincoln ....Mark
  劳拉·琳妮 Laura Linney ....Sarah
  马丁·弗瑞曼 Martin Freeman ....John
  丹妮丝·理查兹 Denise Richards ....Carla, the real friendly one
  阿伦·瑞克曼 Alan Rickman ....Harry
  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 ....Juliet
  罗温·艾金森 Rowan Atkinson ....Rufus, jewellery salesman
  格莱格·费什尔 Gregor Fisher ....Joe
  罗瑞·麦克格雷格 Rory MacGregor ....Engineer
  西耶娜·盖尔利 Sienna Guillory ....Jamie's Girlfriend
  克里斯·马歇尔 Kris Marshall ....Colin Frissell
  乔安娜·佩姬 Joanna Page ....Just Judy
  切瓦特·埃加福特 Chiwetel Ejiofor ....Peter
  尼娜·索珊娅 Nina Sosanya ....Annie
  玛汀·麦古基安 Martine McCutcheon ....Natalie
  蒂姆·哈特威尔 Tim Hatwell ....Vicar
  强特·威汀顿 Jont Wittington ....Guitarist
  朱莉亚·戴维斯 Julia Davis ....Nancy the caterer
  托马斯·桑斯特 Thomas Sangster ....Sam
  罗德里格·桑托罗 Rodrigo Santoro ....Karl
  威利·朗莫 Wyllie Longmore ....Jeremy
  德科兰·当纳利 Declan Donnelly ....Dec
  伊丽莎白·马高尼 Elisabeth Margoni ....Eleonore (as Elizabeth Margoni)
  比利·鲍伯·松顿 Billy Bob Thornton ....The US President
  麦乐迪斯·奥斯特姆 Meredith Ostrom ....Billy's Video Vixen
  迈克尔·帕金森 Michael Parkinson ....Parky
  迈克尔·菲兹杰拉德 Michael Fitzgerald ....Michael, Sarah's brother
  约翰·沙拉恩 John Sharian ....Wisconsin taxi driver
  格林·康洛伊 Glenn Conroy ....Barman
  詹纽瑞·琼斯 January Jones ....Jeannie, American Angel
  伊丽莎·库斯伯特

故乡的云 : 2014-03-02#224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70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

  影片的男主角查理尽管相貌英俊,可是他的潜意识里对婚姻充满恐惧和抗拒。他在朋友的婚礼上结识了以为美国姑娘凯莉。两个人几次眉目传情,然后就神速的发生了一夜情。第二天凯莉提出结婚时,查理只能无可奈何。于是凯莉就回美国了。三个月后,在另一场婚礼上,两人又相遇了,又共度了良宵。而其实凯莉要和她的未婚夫结婚了。果然,一个月后,查理就去参加凯莉的婚礼。结果在婚礼上,他的一个同性恋朋友心脏病突发去世了。在朋友的葬礼上,查理对爱情、对婚姻产生了新的看法,决心用婚姻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十个月后,查理决定和和海伦娜结婚。在婚礼举行之前,他又见到了凯莉,得知了她的丈夫去世的消息。结果,这令查理陷入了两难抉择中。终于,他在婚礼上坦白自己另有所爱,终结了这场还未开始的婚姻。几经波折之后,凯莉和查理终于走在了一起,开始了婚姻的旅途。
  其实这对情人的故事并不复杂,只不过导演将他们的交集全部放在了婚礼上,使得全片充满了强烈的戏剧冲突。近些年关于表现婚礼的电影层出不穷,如何处理的有特点、有意思成为拉开距离的关键。这部电影中的婚礼场面有四处之多,而每一段都极具特色。比如第一场婚礼上,作为伴郎的查理起床太晚,导致忘了带来新郎新娘的结婚戒指。只好在朋友的帮助下,用一个塑料新型的戒指和带着骷髅头的戒指来代替,庄严的婚礼与滑稽的细节造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第二场婚礼中,由憨豆先生扮演的牧师成为了最大亮点,他怎么也记不住究竟是谁嫁给了谁,最后却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令人啼笑皆非。第三场婚礼中,影片将苏格兰风格融入其中,用热闹欢快的民族舞蹈来反衬查理内心的苦恼。最后一场婚礼则是全片的重头戏,新娘给查理的一计闷拳彻底毁了这场庄重的婚礼,而所有的夸张、悬念也在这场戏中尽情展现。相比之下,穿插在这些婚礼中的那场葬礼则显得格外凝重,由于这是一位同性恋者的葬礼,他的同性恋男友在葬礼做了一篇情感饱满的墓志铭,使得影片对世俗伦理的表现格外的丰满和完整,也表现出人生悲喜交加的本色。也正是葬礼上的那段情感抒发,令查理重新反思婚姻家庭的意义。
  影片中除了有查理和凯莉磕磕绊绊的爱情之外,还出现了很多对年轻男女的感情,影片对当今社会上年轻人对待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做了彻头彻尾的展现。在影片结尾,我们也看到了片中的男女们婚礼的照片,令人感受到有归属的爱情的无比美好。可是影片中对社会、道德、婚姻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却并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这也是这部影片在轻松浪漫至于耐人寻味之处。

  很幽默
  有的人总是认为喜剧片就是搞笑片,其实搞笑片是喜剧片中的一种,而有的搞笑片格调低下庸俗,仅仅是供人笑过就算的消遣品。《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则不属于其中,它的搞笑手法多在于语言。许多妙语连珠、出其不意的对话在无形中令人捧腹。比如在第一场婚礼上,查理见到了一位老朋友约翰,他问约翰:“你的漂亮的女朋友还好吗?”约翰回答:“她不再是我的女朋友了。”查理立刻附和说:“我不会为你难过的,听说她一直在和托比鬼混,朝三暮四的。”谁知约翰说:“她现在是我妻子。”两个人立刻陷入尴尬中,查理窘迫的样子实在是可笑之极。
  影片也是明星云集,除了休.格兰特和安妮.麦克道威尔之外,出演配角的也都是响当当的实力派演员,比如在《英国病人》中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的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出演过《木乃伊》的约翰.汉纳,还有著名的“憨豆先生”罗温.爱金森都片子增色不少。


导演 Director:
  迈克·内威尔 Mike Newell
  编剧 Writer:
  理查德·柯蒂斯 Richard Curtis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休·格兰特 Hugh Grant ....Charles
  安迪·麦克道威尔 Andie MacDowell ....Carrie
  约翰·汉纳 John Hannah ....Matthew
  詹姆斯·弗雷特 James Fleet ....Tom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Kristin Scott Thomas ....Fiona
  夏洛特·科曼 Charlotte Coleman ....Scarlett
  罗温·艾金森 Rowan Atkinson ....Father Gerald (Wedding two)
  杰瑞米·坎普 Jeremy Kemp ....Sir John Delaney - Wedding Two
  西蒙·卡洛

故乡的云 : 2014-03-02#225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71 。 《雨中曲》以上世纪二十年代好莱坞从默片时代过渡到有声电影时代为背景,讲述了著名电影演员唐·洛克伍德和舞台剧演员出身的凯茜从偶遇到相知相恋的故事

  影片以真实又风趣幽默的口吻记录了好莱坞从默片时代过渡到有声电影时代的历史。但显然影片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一段浪漫清新的爱情。电影演员唐·洛克伍德在大街上被影迷包围,情急之中,跳进了一辆恰好路过的小轿车中,由此认识了凯茜,但两人的初次相识并不愉快,西装都被影迷扯破的唐从天而降,跳入凯茜的车内,着实惊吓了凯茜,但即便后来知道了唐的真实身份,凯茜也是保持一定距离,甚至为各自的专业争吵了起来。见惯了影迷的趋之若骛,凯茜的带刺反倒让唐顿生好感。但和唐一起搭戏的女演员莱蒙特一直固执地以为自已才是唐真正心爱的女人,对于凯茜的出现,自然是敌意十足。莱蒙特有着漂亮的脸蛋和性感的身材,却属于胸大无脑一族,而且有个极其不利的先天不足,那就是她的声音非常地难听,尖利刺耳,和她甜美的外表毫不相衬。好在当时还是无声电影时代,莱蒙特依然可以大红大紫,深受观众喜爱。但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大势。电影公司面对生存压力,试水首部有声电影,但莱蒙特的声音一直是无法回避的硬伤,后来,唐的好哥们卡兹摩想出来让凯茜给莱蒙特配音的点子。影片试映成功,但莱蒙特不甘心被抢了风头,先自致电各大报社,透露片中歌曲的演唱者就是其本人,以避免观众知道内情,这严重伤害了凯茜的辛苦付出。在电影的首映式上,狂妄自大的莱蒙特坚持要去亲自答谢观众,但她尖利刺耳的声音让观众大为惊愕。有观众起哄,要求其唱一首歌。莱蒙特不得不向唐和公司老板求救。唐和老板临时想出一个绝妙的馊主意,让凯西在后台为莱蒙特配唱。凯茜很气愤,也对唐彻底失望,但还是答应帮这最后一次忙。正当莱蒙特在前台“唱”得如痴如醉的时候,唐、卡兹摩和老板一边唱着跳着,一边缓缓拉开了幕布,一切都真相大白……

  好的电影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故事,好的故事既简单又复杂。唐和凯茜之间并不复杂的爱情经历,因为第三者莱蒙特的干涉和阻挠,变得一波三折,也妙趣横生。而看似圆满的结局却因为莱蒙特的不依不饶和蛮横无理,陷入了僵局。套一句当下的流行语:不作死就不会死。莱蒙特骄横跋扈,认不清自已的位置,一意孤行,却最终闹了大笑话。

  围绕着唐·洛克伍德和凯茜的爱情主线,电影用极其瑰丽的视觉设计和极富感染力的舞蹈将影片包装得清新又浓郁,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歌舞的饕餮盛宴。当洛克伍德和卡兹摩还是舞蹈演员,在全国各地跳舞表演为生时,那一段舞蹈就彻底抓住了我的心。两人配合默契,舞鞋在台上踢踏敲击,令人眼花缭乱,如石板上水花四溅的饱满雨滴,腾挪跳跃,扑朔迷离。加之两人诙谐幽默又天衣无缝地配合,将二人的才华展露无遗,他哥俩后来的成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歌舞片中歌舞既是刻画人物性格的最直接方式,也是表达情感的最有力工具。卡兹摩在片场和唐聊起凯茜和莱蒙特之后的一段杂耍式的舞蹈,真是有趣极了,他诙谐幽默,乐观豁达的个性跃然银幕之上。唐、卡兹摩和凯茜想出拯救公司的点子之后三人一起尽情起舞又真切地表达了他们三个豁然开朗的心情和对电影《歌舞骑士》的信心。而最出彩也最经典的一段舞蹈,毫无疑问是男主角唐在深夜的雨中歌唱那一段。雨夜里吻别凯茜后,唐情不自禁在街道上引吭高歌,翩翩起舞。下雨的场景,几乎无一不用在凄凄惨惨切切的桥段中。淅淅沥沥或瓢泼如注的雨从来都是烘托阴郁,哀伤,绝望的气氛,但在本片中,淅淅沥沥的大雨却有一种雨后彩虹的情调,冷雨夜也有了一种拨云见日的明亮。几乎没有哪一种电影手法能超过这场雨中曲将一个人为爱销魂,为伊痴狂的感受如此鲜活地表现出来。

  《雨中曲》作为一部歌舞片,不俗的故事之外,主要依靠歌舞的视听大观。而这种视听上的美妙实在难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看过的歌舞片不多,这一部算是深深地印入了脑海。歌曲与舞蹈相互辉映,歌声舞影与影片气氛水乳交融。下雨天也不再是阴郁压抑了,因为有了唐·洛克伍德那场经典雨中舞曲而蕴含了一种雨天也如此美好的力量。

导演 Director:
  斯坦利·多南 Stanley Donen
  吉恩·凯利 Gene Kelly
  编剧 Writer:
  Betty Comden ....(story and screenplay)
  Adolph Green ....(story and screenplay) and


  演员 Actor:
  吉恩·凯利 Gene Kelly ....Don Lockwood
  黛比·雷诺斯 Debbie Reynolds ....Kathy Selden
  唐纳德·奥康纳 Donald O'Connor ....Cosmo Brown
  简·哈根 Jean Hagen ....Lina Lamont
  Millard Mitchell ....R.F. Simpson
  赛德·查里斯 Cyd Charisse ....Dancer
  Douglas Fowley ....Roscoe Dexter
  丽塔·莫雷诺 Rita Moreno ....Zelda Zanders
  道恩·艾达丝

故乡的云 : 2014-03-02#226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72 。猜火车

  伊万·麦格雷戈
  艾文·布莱纳
  乔尼·李·米勒
  凯文·麦吉德
  罗伯特·卡莱尔
  凯利·麦克唐纳
  彼得·穆兰
  詹姆斯·卡沙莫

  导 演: 丹尼·博伊尔

  影片改编自埃文.威尔斯发表于1993年的同名小说。主人公马克年龄不大但毒瘾很深,和他同住的西蒙、丹尼尔和埃莉森亦属同类。埃莉森的小女儿是她与另外三人中的一个所生。他们不想工作又不想失去失业津贴。马克在舞厅结识黛安,当晚到女孩家里过夜,但第二天早上看到黛安穿上校服才知道她才14岁。马克偷走汤米与丽兹做爱的录像带,丽兹却以为是汤米把带子卖了钱。马克被父母锁在家里戒毒,然后到伦敦谋生。但西蒙接踵而至。因为他受到了通缉。他们倒卖毒品,赚了一大笔钱。当天夜里,马克趁大家熟睡之机携款而逃,不过他把丹尼尔的一份留在了他的衣箱里...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节奏,从开头到结尾,始终贯穿着一种重金属的激荡和歇斯底里的疯狂,激起了内心最深处的渴望,那是一种真实,酣畅至极。估摸着认识自己的人都很难想象我会喜欢此类黑色气息的影片,他们都以为我是单纯的,一直循着光明和伟大向前义无反顾的,与世无争的,安静的慢节奏的,惨兮兮笑着的或是一个人在那傻笑的,小女孩。好像我一直都是这么过活,但,所以说人都是双生的,我不太喜欢强调这一点,毕竟存在的了就是存在着的。有时想,如果剥掉身体的表面,自己会是一个极度狰狞的家伙,纯色与暗物质相纠结相涌动,但仍会相信那是一个和谐的人,站在极端的两边一旦相撞那是一定会迸出火花的,相信那是一种举世无双。晚上临睡前,塞着耳朵里的一半是摇滚,一半是缓缓的调子,这都是自己的大爱,好,言归正传。
  当时看这部电影,是冲着伊万去的,愈来愈发现怎么英国演员都是这么有味道,还真信了氛围能造养人这句话。一开始是被电影那太有爆破力的音乐所吸引,记得自己在看的时候还不时的晃动着脑袋,呵呵,跟着鼓点走。这部电影是被分类成犯罪剧情片的,因为涉及了太多吸食毒品的镜头,而且是极正面和真实的镜头,所以当时很多人看完后都说自己完全可以“以身试毒”了,但只要喜欢这部电影的人都不会去所谓的效仿。虽然影片中那一帮“坏孩子”的生活对于太多人来说真的太远,但其实那是另一种自己的生活,那是自己曾经拥有过的残破青春。我想很少人会大声说自己的青春是明朗的,是极坦荡的,青春是一条埋葬过自己所珍视过的所放纵过的所压抑过的所绝望过的坎坷路,青春是一曲让人止调于咽的歌谣。很多人的青春也许是波澜不惊,一切的心悸都埋藏在书本下,安稳地做着乖孩子乖学生和永远是那些叛逆的同龄人眼中所鄙夷的对象,自己拥有过的就是这一种青春期,很安稳,貌似。但就像上面所说,内心在奔涌着一条看不见的异常汹涌的河流,来回游离于自己的左岸和右岸。结果估计都像影片中的马克,奋力地摆脱着病态的生活,甚至用背叛去投身自己的新生,再插一句,在这里探讨兄弟间的情与义是没有意义的,我的看法。
  除了电影的音乐,电影的剧情,还想说一下自己卑微的浅陋的对电影手法的理解,不知道有没有幻想主义这个词汇,也许超现实主义更合适些。那个马克在污浊的马桶中寻找被自己排泄掉的两片药丸直至把头和整个身体都“投身”进马桶的镜头被很多人都津津乐道,自己一开始都没反应过来,怎么投身到一片肮脏令人作呕(也让主人公作呕)的马克瞬间就在一片纯净无比的清水中畅游着寻找到了那两片白白的小药丸,呵呵。还有就是马克在家里戒毒过程中毒瘾大发时那一段奇异的幻想,伴随着强烈的节奏,主人公内心所愧疚所不敢面对的种种都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充分体现了那种身心具疲巨裂的痛苦和挣扎,绝对地。


  导演 Director:
  丹尼·鲍尔 Danny Boyle
  编剧 Writer:
  埃文·威尔什 Irvine Welsh ....(novel)
  约翰·霍奇 John Hodge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Renton
  凯文·麦克基德 Kevin McKidd ....Tommy
  凯莉·麦克唐纳 Kelly Macdonald ....Diane
  约翰·李·米勒 Jonny Lee Miller ....Sick Boy
  艾文·布莱纳 Ewen Bremner ....Spud
  罗伯特·卡莱尔 Robert Carlyle ....Begbie
  彼得·穆兰 Peter Mullan ....Swanney
  詹姆斯·卡沙莫

故乡的云 : 2014-03-02#227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73 。两杆大烟枪

  导演: 盖·里奇
  编剧: 盖·里奇
  主演: 杰森·弗莱明/ 德克斯特·弗莱彻/ 尼克·莫兰/ 杰森·斯坦森/ 斯蒂文·麦金托什/ 斯汀/ 维尼·琼斯
  类型: 剧情/ 喜剧/ 犯罪

  艾迪(尼克·莫伦)思维敏捷,是个玩牌高手。在三个好友的支持下,艾迪携巨资参加了黑社会的高额赌局,不想落入圈套,欠下50万的赌债。为了还清赌债,艾迪和朋友们绞尽脑汁,最终算计到一群毒贩身上,并为打劫购买了两杆老式烟枪。
  不想这群不安分的毒贩,正惦念着他们毒品供应商的钱,并在同一天实施了打劫。在毒贩们费劲周折,把毒品供应商熨的整整齐齐的钱款拿到手后,艾迪他们幸运的坐享其成。可是他们不知道,这看似简单的抢劫案背后,更有厉害的角色参与其中。他们手里的两杆破烟枪也隐藏着不少故事。
  在无知与莽撞中置身漩涡的他们能侥幸脱身么?笑料迭出的偶发事件里,穿插着小人物与大人物的辛酸幽默。

  看这个片子笑得我在沙发上打滚,实在太搞了,想不到这居然是导演的处女作,相比之下都是玩故事,玩结构的,昆汀的处女作(落水狗)跟这个不能比.
  看完之后觉得跟某种东西感觉很像,想了半天想起来应该是多米诺骨牌,不用很大型但很精细准确那种,特点是:
  1: 有一个单纯的开始,影片开始于一场赌局,跟港片的赌圣系列还蛮像的.难道昆汀,罗格里格斯和盖 里奇哥们几个商量好分工,昆汀和罗格抄香港枪战片,里奇抄赌片?哈哈
  2: 多线发展,多米诺骨盘中由一张牌触发多个牌列是很常见的,煞是好看,影片的几条线虽然并不都是同一个理由触发的,但始于4个小混混的筹款需求,多条线也差不多是同时开始平行发展。
  3: 严格同步和精确衔接,这是最难的,多米诺骨牌中多个牌列经常要同时汇合或触发下一环节的牌,影片的几条故事线平行发展,但总能在恰当的时候有选择性结合在一起,通过其中的某个条件推波助澜的将情节导向下一个高潮,这也是最令人惊叹的地方,编剧脑子里仿佛画好了一张流程图,将多线发展的流程,条件,触发点汇总在一起,看过了就一目了然,没看的时候就觉得如履薄冰,引人入胜,最后流程汇总到一点,主角们全程参与了这么一场混战,居然能片叶不粘身,什么事都没有,实在叫人绝倒.影迷有兴趣的话也可以自己画一张图,并不是很难.
  4:花里胡哨的触发条件,这一点也是多米诺游戏里的重要部分,好的多米诺系统里会有各种各样的小机关,机械的,生物的,空气动力的,花里胡哨,影片紧紧围绕着钱,毒品,枪,尤其是枪,在各色人手中传来传去,每次传递,都承接着一个故事。
  多米诺骨牌游戏的要点在于绝对的精确,以及有趣的结构和美学上的布局,这个影片充分反映了这些要素。虽然显得有点工于心计。通篇洋溢着诡异的黑色幽默,古董枪总是不在懂得它价值的人手里,声称“一般不作毒品生意”的黑人实际上是毒品交易的后台,等等。色泽很独特,色彩很薄但对比度很高,有种古怪的感觉,镜头走的很飘忽,主角赌钱输掉之后的恍惚感这一段,让观众看着都晕,台词口音很是搞笑,脏话虽然多,但都恰如其分。虽然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一直想起昆汀,无论是结构,台词和以及对音乐的运用都有几分相似, 我觉得里奇的风格更具幽默感。
  影片里的世界太小,抢来的毒品卖给毒品的真正后台,盗来的枪没给想要的人,却刚好给了他的欠债人,要不情节也发展不下去,或者发展的没那么好玩,另外,影片里那些黑帮老大也都满菜的,描绘的无论多凶狠,实际上都挺容易被干掉的,这一点点不严谨到无伤大雅,反正玩得就是概念和机率。
  我还注意到四个小混混里有后来演了《玩命快递》的Jason Statham ,他在片子里没有大展身手的机会,显得并不引人注目。另外的演员也蛮有阵仗,居然有sting,看的时候愣是不认识。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有一个所谓开放式结尾,就像《雪山飞狐》里那一刀,究竟有没有砍下去呢?那家伙是否把枪丢了呢,定格!太搞了,这整场多米诺骨牌最后一张牌,将倒未倒的,这力度拿捏上,简直是比全倒了还更有难度和意义呀。

故乡的云 : 2014-03-02#228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74 。《鱿鱼和鲸》

  本片是一部让人欲罢不能的电影,它截取了一个纽约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片断,用调侃、粗口以及近乎残忍的口吻将这个一个家庭的矛盾完全暴露在观众眼前,观众在直面影像过程中也正视了自己,影片中主人公成长的焦虑以及家庭光环的隐去将Baby Boomers(对美国1946年以后出生的人的称呼)一代人的疾踵转移到下一代人身上,很难想象“破碎”与喜剧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它或许轻描淡写如《破碎之花》,或许如释重负如《鱿鱼与鲸》。

  影片将知识分子放置于家庭的藩篱之中,呈现出很多耐人寻味的场景。影片伊始,一个四口之家的关系便已明朗,网球的球网撕裂开家庭的关系:父亲伯纳德是一过气作家,而母亲琼是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哥哥沃尔特从行为到言语都站在父亲一边,“打母亲的反手”和强力击球都让他从心理上充当了父亲的打手,而弟弟弗兰克则是母亲的忠实拥护者,网球是他期望心理强悍的生理诉求。这个貌合神离的状况是我们对伯纳德家庭的第一印象,而若隐若现的人物感情的断裂更让一部喜剧从最开始就像染上了滞重,我们看到父母身上那种根深蒂固的“疾病”,而这种“疾病”在影片随后的叙事过程中又或多或少的侵染到了他们的孩子身上。影片中有一处父子去看《蓝丝绒》,片中的女配角所说的,“他把疾病传染给我”应该就是本片中父亲习性传染给儿子的一个暗语。

  很多人说“疾病”只属于知识分子家庭,伯纳德是文学博士,他在心理上极其自傲和不可一世,而家庭的破裂也是两人社会地位的此消彼长造成的,双方在心理上都存在不平衡。然而自恋和自我焦虑何尝不是整个Baby Boomers一代人的痛疾,只是在两个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得更为犀利和尖锐些罢了。父亲伯纳德的自恋情绪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当沃尔特问及狄更斯的《双城记》时,他以颇为不屑的表情说“《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才是作家的代表作,而学校只会让学生读名人最差的作品”;而当他与小儿子谈及理想时,他又将弗兰克的网球教练贬斥为“庸人”,而“庸人”这个词汇经常被他变着法儿的用于诋毁他人。而伯纳德对自我的焦虑最初来源于对事业的焦虑,每况愈下的事业是他的痛疾,我们隐隐看到积压在人物内心的踌躇满志不得抒发,进而演变为暴躁、刚愎自用以及愤世嫉俗。

  儿子沃尔特对于父亲性格的承接是本片的重要核心之一,他对父亲行为和观念的模仿直接导致了他强大的虚荣心开始作祟,在没有看过《变形记》的情况下就借用父亲对卡夫卡的评价现学现卖,险些在与女友对《变形记》结尾的讨论中被识破,而这次虚荣的得逞使得他更大胆的将品克·弗洛伊德的歌“Hey You”搬上校园才艺表演舞台,并声称是自己谱的曲。其实,这都是父亲自恋的一种转移,是受父母离异影响的孩子心理异化的表现。而小儿子弗兰克无疑是家庭分崩离析最大的受害者,他心理的异化更为明显。弗兰克是四人当中心智最为不成熟,地位最为弱势的一个,父母离异在他看来是一场噩耗,他的痛哭流涕是自我无力的表现,他用啤酒灌注大脑神经是自我麻木的体现,而将自己的精液抹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更是自我迷恋的抒发。因此,有人说影片很像是路易·马勒的影片《心之呢喃》(Le Souffle au coeur)的翻版,因为影片对禁忌产生的原因有着透直的叙述——每个人心理无名的恐惧是心理异化的根源,而孩童时期人的恐惧感最为强烈。而在《鱿鱼与鲸》中,这种恐惧感在影片的结尾有更为明朗的暗示,自然历史博物馆里鱿鱼与鲸的缠斗是沃尔特幼时害怕看到的场景,他用手捂住双眼是对恐惧的逃避,对家庭离异的恐惧就像对鱿鱼与鲸缠斗的恐惧一样,而结尾的勇敢正视,使得他最终在家庭的变故中得以成长和释然。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Noah Baumbach)一直直言不讳故事来源于自己的一些成长经历,这无疑给影片刻上了自传体的印记。影片中对“父亲神话”的消失的着墨就是导演个人感情的表达。影片构建了孩子对父亲形象认知过程,从崇拜、信任,到失望、幻灭。父亲形象的坍塌首先形成于小儿子弗兰克的心中,也是他从心理上最先对父亲提出质疑,影片中弗兰克的网球教练伊凡挫败父亲让大言不惭地父亲丢尽了颜面,为了维护颜面他在乒乓球桌上用“庸人”侮辱了打网球的伊凡,这更加剧了在孩子心中他个人形象的坠落。而父亲在大儿子沃尔特心中的神话地位似乎不可动摇,而当父子两人同时爱上同一妙龄女子莉丽后,这种原本只有崇拜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当接受心理治疗的儿子回到家里看到父亲猥亵莉丽时,他仓皇逃离,在公园湖边把整个头颅浸于水中,那是一种精神坍塌的视觉化表现(头颅浮于水上,是“无根”的表现)。影片结尾,父亲因为心脏病瘫倒在街道上宣告了父亲光环的彻底隐去,儿子反过来要照顾父亲的起居,他也从内心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和现实,去博物馆看展览的嘎然而止是将余味留给观众回味,确实值得慢慢品味。

  《鱿鱼与鲸》是一部深受法国新浪潮影响的影片,电影采用粗糙的手提摄像机捕捉现实世界,这种未曾雕刻的质感也让影片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导演也不否认新浪潮对自己的影响,影片中有一处即是向侯麦致敬,在莉丽的房间,沃尔特突然将目光转向莉丽的膝盖,这种恋膝在侯麦的影片《克莱尔之膝》(Le Genou de Claire)里曾经出现,而这也暗示了父亲伯纳德与莉丽之间的暧昧关系。另外,影片并没有完整的叙事,而是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断,这是巴赞“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的体现,专注于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描写也像是特吕费影像下的“坏小子”的形象。在导演的访谈录中,他也提及了北美八十年代独立电影对他的影响,当然观众能从影片中看到一些吉姆·贾木许,或者斯派克·李影像的影子,或许是更早的马丁·斯克塞斯或者约翰·卡萨福特。

  导演 Director:
  诺亚·鲍姆巴赫 Noah Baumbach
  编剧 Writer:
  诺亚·鲍姆巴赫 Noah Baumbach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杰夫·丹尼尔斯 Jeff Daniels ....Bernard Berkman
  劳拉·琳妮 Laura Linney ....Joan Berkman
  威廉·鲍德温 William Baldwin ....Ivan
  杰西·艾森伯格 Jesse Eisenberg ....Walt Berkman
  安娜·帕奎因 Anna Paquin ....Lili
  欧文·克莱恩 Owen Kline ....Frank Berkman
  肯·梁

故乡的云 : 2014-03-02#229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75 。爱很复杂


  南希·迈耶斯的片子总有在不经意间打动人心的力量。在广义的爱情母题之下,致力挖掘每一个细节的闪光。事实上南希的不少影片内里都存在着某种相通的延续与承接,不同的只是相异的经典设定,在不同的阶层、圈子和地点内,由不同的腕儿碰撞出不同的爱情范儿。很细腻很柔和,美好得像个仿佛能在现实中发生的童话。记得某位电影人曾说过,电影应当带给人希望而非绝望,因为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有太多的机会去体味后者。无论是电影本身,还是导演对自身风格从一而终的坚持,都让我感动
  《爱很复杂》的故事很平凡却有些奇妙,一些在日常生活里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完全有可能发生也可以发生的事情,被捕捉在电影暖色调的画面里,干净明了地剖开了人物内心。我想我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去体味剧中主人公的那份心境,那种纠结犹豫又欲罢不能的羞涩快感。一切麻烦和失落在影片里都有一种快乐的前奏或回音,很浅但是萦绕不散。简的大方与偶尔的娇羞,杰克的乐观,亚当沉默的爱,以及孩子们的积极态度,都是被筛选出来的、恰巧凑到一起的事件中的明暖面。其实这个故事完全可以被演绎成一场可怕的事件,南希的善良让她不忍心去破坏原本可以生长的纯粹美好。
  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气场实在太抢戏了,加之制作方为其量身定制了简的角色,整部影片从故事到调度都有一种别致的梅姐味道,温暖、爽朗、气派又有异域风情。片中的简有着极贴近现实中的梅丽尔的设计,爱美食爱生活,有固定的闺蜜圈子谈心,有优良的追求者,有成长中的纯真子女,有属于五十岁女人的风韵、性感和可爱。梅丽尔·斯特里普在演戏的时候总是很开心,那样一种乐观会真正地融入角色,从而感染无数为她的笑容着迷的观众。亚历克·鲍德温的表演亦很有味道,离异不得志的中年男人,带着小小的闷骚很真挚的情感,勇敢并且直接。觉得他与梅丽尔的对手戏搭得很默契,有一来一去的碰撞感和生活感,气场也登对。史蒂夫·马丁一反常态的害羞寡言,成为了该戏剧中的蓝色调剂,有些伤感有些无奈,很多时候都是他欲言又止的潜台词升华了剧情。我喜欢这里面所有的乐观和情感,让原本复杂的爱也出落得简单。
  该片在简洁明亮的镜头里,埋下了诸多舞台剧的底蕴。大量的两人对手戏,极为典型的悬念与冲突,以及特写的细腻柔和、色彩丰富的生活画面。节奏与故事一般温存,如冬日里淌下的阳光。片中有很多次,诸如简在舞会上舍不得放下自己烹制的巧克力蛋糕,在自家的花园里摘下新鲜的番茄,或是在婉言拒绝了杰克好一阵之后又在他的亲吻里拜下阵来。很让人倾羡的幸福,羡慕这些由无数简单的生活画面一遍一遍地重复过后,才得以沉淀下来的简单美好。或许只一口的美丽体验,背后却藏有十年的惨淡经营。而当这甘醇被一幅接一幅的画面串起来集中呈现的时候,让人感动又心酸的,是这种幸福的奢侈。

  愈简单愈幸福愈美好,也就愈加是逝去了青春才恍然惊醒的昂贵。爱很复杂,也很残酷。

  导演 Director:
  南希·迈耶斯 Nancy Meyers
  编剧 Writer:
  南希·迈耶斯 Nancy Meyers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Jane
  亚历克·鲍德温 Alec Baldwin ....Jake
  史蒂夫·马丁 Steve Martin ....Adam
  约翰·卡拉辛斯基 John Krasinski ....Harley
  蕾克·贝尔 Lake Bell ....Agness
  玛丽·凯·普莱斯 Mary Kay Place ....Joanne
  丽塔·威尔逊 Rita Wilson ....Trisha
  亚利桑德拉·温特沃斯 Alexandra Wentworth ....Diane
  亨特·帕瑞施 Hunter Parrish ....Luke
  佐伊·卡赞 Zoe Kazan ....Gabby
  Caitlin Fitzgerald ....Lauren
  Emjay Anthony ....Pedro
  Nora Dunn ....Sally
  布鲁斯·奥尔特曼 Bruce Altman ....Ted
  罗伯特·柯蒂斯-布朗 Robert Curtis-Brown ....Peter
  詹姆斯·帕特里克·斯图阿特

故乡的云 : 2014-03-02#230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76 。《一往无前》

  此碟买了几年一直没看,最近陪儿子一起学吉他,就拿出来了。国外的音乐人传记片一直是我的最爱,比如《雷》《飞跃海洋》《他不在那儿》……此片同样精彩。女主角瑞茜-威瑟斯彭凭《一往无前》还连获金球和奥斯卡两个最佳女主角 。

  传记片从来都不缺少堪称经典的故事告人。所缺少的可能是电影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能带给观者多大的感动和深远的回味而已。“黑衣人”称得上是对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约翰尼·卡什最为准确的一个称呼。称得上美国现代音乐的殿堂级人物,第一批进入“摇滚名人堂”的前辈,但传奇般的沉溺毒品后又两次决绝的戒毒历险,以及两次在美国监狱举办个人演唱会,与妻子的绝爱般的唱曲……荡涤着无数人的心灵。《一往直前》便是讲述了这位伟大黑衣人的传奇般的半生奋斗历程,由一个阿肯色采摘棉花的农场小子到乡村音乐巨星,尤其是那段太阳录音室的经历与面对毒品的沉迷与强戒间的拉锯战,当然也少不了描述约翰尼与至爱琼·卡特·凯茜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

故乡的云 : 2014-03-02#231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凭着在传记电影《一往无前》(Walk The Line)中对传奇乡村音乐人约翰尼·卡什(Johnny Cash)的生动诠释,好莱坞男星杰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在刚刚揭晓的第63届美国金球奖提名中,一举挺进音乐/喜剧类电影最佳男演员奖的提名名单,这也使他因此成为明年第78届奥斯卡奖的热门竞争人物。
  在影片中,菲尼克斯象已故音乐人卡什那样动情演奏乡村音乐的经典之曲,向观众

  展示卡什真实的人生:早年在音乐事业上取得的成功,吸毒的经历,对一生所爱琼·卡特(丽丝·威瑟斯本Reese Witherspoo饰)的长期追求,等等。和去年反映已故灵魂音乐人雷·查尔斯的传记电影《灵魂歌王》一样,《一往无前》既描述卡什人生快乐成功的一面,同时描述其人生中显得灰暗的一面。
  菲尼克斯解释说,他是通过卡什的音乐进入电影角色的,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特意学习演奏吉他。他说:“对我来说,通过他的音乐才能找到感觉,在我们讨论如何塑造人物角色之前,音乐也正是我们首先要处理的问题,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音乐几乎是彻底纠缠在一起的。约翰尼的音乐是他一生中非常主要的部分,最初时候,我是把音乐当成单独一件事情来考虑的。我审视着他的音乐,通过他写的歌词,来探讨他通过音乐试图传达的意图。在蓝调吉他手T-Bone和吉姆的帮助下,我开始更多地理解约翰尼了。”
  影片的两名主角都用自己的原声唱歌,在此之前,他们在美国著名音乐制作人T-Bone Burnett的帮助下,刻苦训练了几个月时间。在菲尼克斯看来,模仿卡什唱歌给了他进入角色的一把钥匙。“对我而言,我是通过他唱歌的嗓音发现他讲话的特点的。刚开始接手这个角色时,我的每一个动作都不好,我无法控制自己说话的嗓音,因为我从没有那样压低嗓门儿说话,他在说话的时候,有一种非常特别的节奏在里面,那是有一次我在揣摩他的音乐时发现这一点的。我终于弄明白了约翰尼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说话的,他平常的举止应该如何如何。”
  关于《一往无前》的拍摄,围绕着菲尼克斯流传着不少传说。有报道称,戏中拍到卡什的弟弟杰克去世一节时,菲尼克斯不由得想起了自己早逝的哥哥里夫·菲尼克斯,便一下子昏厥过去,被紧急抬上救护车送进了医院。菲尼克斯的发言人驳斥说,这一报道的内容并非事实。
  还有报道说,影片杀青之后不久,今年30岁的菲尼克斯就重蹈拍戏过程中曾经出现的的醉酒覆辙,并发生酒精中毒。因为乡村音乐传奇人物卡什生前是有名的酒徒,为了把卡什演得更加真实,菲尼克斯逼着自己把酒量提高了一个档次。
  《一往无前》于今年11月在洛杉矶首映时,曾经出演《角斗士》的菲尼克斯据说因一个笑话引出一段小小的插曲。菲尼克斯走在红地毯上时,美联社娱乐频道的一位记者对他进行了现场采访,期间,菲尼克斯突然间转换话题问道:“我的头发上有个大青蛙吗?”后来,至少一家媒体称,菲尼克斯是个行为古怪的人,因为他会把青蛙放在自己头上。
  之后,美国顶级脱口秀主持人大卫·利特曼在问及此事时,菲尼克斯解释说,当时他被记者们翻来覆去的提问弄烦了,所以就问了那么一句,借此让大家取乐。
  本月5日,菲尼克斯在伦敦再次接受美联社娱记采访时,表示在接拍《一往无前》前会暂时休息几个月时间。“电影开拍前,我早就知道演这个角色会很费神,我给我的经纪人打电话说,正式开拍这部片子前半年到一年内我不会再工作了,因为我知道,我得花6个月时间为它做准备,因为我要拿出新的东西来,我真的做到了这一点。”
  菲尼克斯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一往无前》如今好评如潮,就连他的合作女演员丽丝·威瑟斯本也有望因此片获奥斯卡提名。而该片本身已经获得了本届金球奖最佳影片(音乐/喜剧类)提名。
  菲尼克斯对影片受到如此欢迎感到由衷欣慰,他把自己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多年来好莱坞没有人想碰这个戏份:“编剧和导演前后用了9年时间才完成影片内容的创作,这是非同寻常的事情。实际上,不少电影公司不愿意拍这部片子,直到福克斯公司看中了它,再说了,影片拍起来也非常不容易。看到影片问世,人们情绪上受到了感染,而这正是影片所能给人们的最大震撼。”

故乡的云 : 2014-03-02#232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导演 Director:
  詹姆斯·曼高德 James Mangold
  编剧 Writer:
  强尼·卡西 Johnny Cash .....(book The Man in Black) uncredited
  詹姆斯·曼高德 James Mangold .....(written by)
  Patrick Carr .....(book Cash: An Autobiography) uncredited
  Gill Dennis .....(written by) &
  强尼·卡西 Johnny Cash .....(book Cash: An Autobiography) uncredited and


  演员 Actor:
  杰昆·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Johnny Cash
  瑞茜·威瑟斯彭 Reese Witherspoon .....June Carter
  罗伯特·帕特里克


  约翰尼·卡什(杰昆·菲尼克斯饰)生于美国南部阿肯色州的小农场,农场工人的民谣和赞美诗让他自幼年时就迷上了音乐。酷爱音乐的妈妈嘉莉(谢尔比·林恩饰)一直激励着卡什在歌唱的道路上努力前行:“上帝在眷顾着你,总有一天你会为全世界唱歌的。”1950年,应征入伍后的卡什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战争的残酷让他开始独立思考一些沉重的话题,从而形成了他日后作品的独特视角。在军队中,20岁的卡什第一次接触到了吉他,很快就无师自通的成了吉他高手。1955年,退役后的卡什到孟菲斯当地电台和酒吧驻唱跑场,凭借出众的音色博得了太阳唱片公司老板山姆O菲利普斯的青睐,签约后接连推出了数张单曲,其中《I Walk the Line》在“公告牌”乡村音乐冠军的宝座上停留6周之久、热卖了200万张,卡什的音乐传奇之旅由此拉开序幕。
  当卡什的声望趋于顶峰之时,厄运也随即降临,在大量的演出安排下,卡什开始依赖吸食安非他命来缓解精神压力,药物的副作用很快影响了卡什的生活,深受毒瘾困扰的他干脆抛妻弃子远走纽约。在纽约,卡什遇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琼·卡特(瑞茜·威瑟斯彭饰),温婉动人的琼是著名乡村音乐家族的传人,也是卡什朋友的妻子。在琼的帮助下,卡什重返阔别四年之久的乡村音乐冠军宝座,二人的关系也日趋明朗。但毒品与酒精的沉湎令卡什的演唱事业再度陷入低谷,忍无可忍的妻子终于离他而去,正当卡什处于绝望的边缘时,已与丈夫离婚的琼来到他的身边,爱情和宗教的力量终于挽救了卡什,戒除毒瘾的他在卡特家族的强大支持和哥伦比亚公司的鼓励下,重新登上了事业的颠峰,卡什的专辑月均卖出25万张以上,甚至连披头士都无法与之抗衡…

故乡的云 : 2014-03-02#233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77 。飞跃海洋


  导演:凯文·史贝西 KevinSpacey
  编剧:凯文·史贝西Kevin Spacey
  刘易斯·考力克 Lewis Colick


  主演:
  凯文·史贝西Kevin Spacey
  凯特·鲍斯沃丝 KateBosworth
  布兰达·布蕾辛 Brenda Blethyn
  约翰·古德曼John Goodman
  鲍伯·霍金斯 BobHoskins

  类型:传记/剧情

  片长:118分钟
  出品:狮门影业 LionFilm


  从呱呱坠地的那天起,我们就只能接受活一天少一天的命运,但谁也不会为此惴惴不安,因为离开世界的那天看上去是那么的不确切、那么的遥不可及。但对于博比?达林来说,生命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呈现出了倒数的模样,7岁那年的一场风湿热让他的心脏从此不再正常,15岁是医生断言下的他的人生之路的尽头,能否活过那道坎儿成为了家人心中最大的努力与希望,妈妈波莉(布兰达?布蕾辛 饰)、姐姐尼娜和姐夫查理(鲍伯?霍金斯 饰)无微不至地呵护着脆弱的博比和他的心脏。生命既然是如此的有期限,那就更不要错过属于自己的东西,曾是歌手的波莉鼓励儿子用音乐去欺骗死亡、把乐器作为与时间竞赛的武器。
  博比的少年时代就是在与歌声做了闺中伴、和乐器结成骨肉亲的学习中度过的,音乐使他超越了贫穷的布朗克斯、超越了疾病的苦痛,他的理想明确,脆弱的心脏也无法停止他前进的步伐。20岁时,在好友兼经纪人斯蒂夫?布劳纳(约翰?古德曼 饰)的协调安排下,各种派对、夜总会、甚至于拉斯维加斯的赌场都成为了博比(凯文?史贝西 饰)的表演舞台,他尽一切可能展示着自己的音乐动力与表演激情,时常的倒彩和嘘声并没有使他气馁消极,相反使他变得更坚强,更自信。在职业生涯日上轨道后,签约后的博比灵感所致、一气呵成,在20分钟内就完成了歌曲“Splish Splash”的创作,一曲成名,跃身为美国新晋的青少年偶像,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想要每个人、甚至于邮递员都知道他的名字。博比不想囿于单一音乐风格的创作,也不愿仅仅为青少年听众录制唱片,他要为自己的音乐旅程树立新的里程碑。1959年,歌曲“Mack the Knife”在美国连续荣登9周榜首的超然成绩让博比踏上了真正的巨星宝座,从此而后,在美国的音乐史上,似乎只有猫王和雷?查尔斯的名号可以与他旗鼓相当。
  生活中时刻充满临时感觉的博比在音乐上卓有成绩的同时开始选择电影作为事业上新的突破口。作为影片《ComeSeptember》的男主演,赶到意大利的博比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身为女主演的桑德拉?迪依(凯特?鲍斯沃丝 饰),一位叱咤于音乐界,一位流行于电影圈,二人一见钟情,并不顾迪依母亲的反对,结婚后搬入了比弗利山的爱巢。婚后的博比继续追求着自己的音乐和电影梦想,1964年,凭借影片《CaptainNewman, M.D》而荣获奥斯卡最佳配角的提名,博比的电影生涯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外界而言,博比与桑德拉简直就是好莱坞的一对儿神仙眷侣。但随着桑德拉的事业并无进展,博比的电影、唱片、巡回演出的工作计划满负荷,夫妻二人的关系也日渐紧张。
  上世纪60年代末,博比离开了桑德拉,投入了反战运动的洪流中,留起了嬉皮发型,创作了反战歌曲,寻找起生命中的下一个航向,但他的转型并未得到观众的喝彩与支持……最终,1973年,由于心力衰竭,37岁成为了他音乐历程的休止符。成为巨星之前的博比曾对《生活杂志》的采访者说过,“我希望到我25岁的时候能成为一名传奇人物。”虽然这段话显得他过于自负,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博比之所以想要在25岁时就取得成就,是因为他对自己能否活到30岁毫无把握,生命的逼仄感时刻压迫、驱赶着他,表演就是他的生命、是保持心脏跳动的唯一理由。或许,仅有37年的人生轨迹就应该这个样子。

故乡的云 : 2014-03-02#234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78 。马语者

  电影《马语者》可以说是属于电影中的温和派,没有紧张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激动人心的情感火花的碰撞。有的只是平和中的张力,温婉中蕴藏的无限深情,影片中的人生哲理就像是一条小溪随着影片的发展默默地流入观众的心底,引发深刻的思索。

  影片由一次意外而展开叙述,格雷丝因为骑马发生意外,失去了她最好的朋友,自己也被截去了右腿。而她的马“朝圣者”受重伤,对格雷丝产生了恐惧,甚至仇恨,成了一匹疯马。格雷丝也从此意志消沉,抑郁了起来。母亲安妮为了女儿能重新振作起来,找到了被人称为“马语者”的汤姆。在那个远离城市的喧嚣,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的村庄里,汤姆找到了与马沟通的钥匙,使“朝圣者”渐渐康复起来,格雷丝也随之渐渐开朗起来,而安妮也为汤姆的所作所为而心动……

  心灵沟通是本片的一大主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自然的沟通,人的自我面对。

  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安妮与格雷丝之间。自从发生意外以来,格雷丝的性格阴郁偏激,什么都站在安妮的对立面,这其实有很深的渊源。从影片中不难发现作为杂志主编的安妮是一个典型的事业成功女性,她性格坚强,责任心强。然而她的这种工作上的强势给她的家庭带来了隔阂,与丈夫越来越缺少共同语言,与女儿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所以当格雷丝发生意外后,这种囤积的矛盾一次次的爆发,母女之间的裂痕在增大。而这时安妮却表现出了女人该有的软弱与无助,内心痛苦的挣扎和无能为力。旅途中的争吵使母女二人面对彼此之间的矛盾和隔阂,牧场上的生活和治疗“朝圣者”的过程使她们慢慢融洽,最后当格雷丝重新骑上“朝圣者”时,母女之情得到了圆满的结合。

  二是安妮与汤姆之间。刚开始安妮为了不耽误工作希望汤姆能来城里为她医治“朝圣者”,可被汤姆拒绝了。于是她一个人带着女儿和马来到了遥远的蒙拿山。这让汤姆很惊讶,在他的眼中安妮是个勇敢的女人。在牧场的共同生活中,安妮由刚开始的隔阂,慢慢地成了牧场的一员,与汤姆也渐渐熟悉起来,由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变成了彼此倾诉的关系。安妮不再是那么强势,她的坚强外表下其实是无助的软弱、疲倦,而汤姆在强壮的身体里也有着一颗温柔而不失淳朴的心。他们彼此了解,彼此吸引,最后相爱。

  人与自然的沟通主要体现在人与马,即格雷丝与“朝圣者”,汤姆与“朝圣者”。古希腊人认为马是海神波塞东的影子,是神恩赐给人间的礼物,然而在人与马的历史中,马成了人的工具。格雷丝是爱“朝圣者”的,她不理解在意外之后 “朝圣者”为什么会如此恐惧她,不让她靠近,不让她抚摸,她看不到“朝圣者”在想什么。与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汤姆,他是“马语者”,驯马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多的是爱,懂得对马像对自己深爱的人一样柔声细语。他在驯服“朝圣者”时并不是强制,而是让“朝圣者”回归自然,在茫茫的牧场中寻求一份平静,而他只在一旁默默关注。正是这样“朝圣者”渐渐接纳,主动靠近汤姆,他们是彼此的平衡和接近,双方都是主动者,是平等的两个主体。影片最后格雷丝在汤姆的帮助下重新碰触到了“朝圣者”,久久的抚摸是人与马的靠近,是彼此的心灵交流,是一个接纳的过程。

  人的自我面对可以说是本片的一大出彩之处。安妮在竞争激烈的城市生活中,作为一个女人不得不坚强,甚至强悍起来,竞争心理、社会压力使她“在哪儿都睡不好”,可是在牧场的日子里,在与汤姆的接触中,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她发现内心深处的真我,内心无法平息的漂泊感使她孤独与无助。汤姆的出现似乎成了她生活的清新剂,他有着一套自己的生活方法,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并且通过自己的生活在帮助着别人。她被他吸引了。汤姆有一段失败的婚姻,或许感情到他这个年纪已经谈不起了,他再也受不起伤害。可是当面对安妮这个已婚妇女,他还是诚实面对了自己的感情,他爱她。然而他们的感情是违背传统道德的感情,虽然是发自内心的。现实不得不让他们自我面对,自我反省,自我选择,站在情感的十字路口踟躇不已时必须作出困难而坚定的道德选择,不仅为自己,更是为家庭。最终两人还是回归到了各自的世界。在坦诚的自我面对,勇敢的自省自觉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信心。

  看完影片除了心灵沟通,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到: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对立和融合。安妮一家是城市文明的代表,汤姆一家是乡村文明的代表。刚开始两者格格不入,说到牧牛,安妮想到的是两种牛排的区别;在驯马时,安妮开始也是一味地追问进度,这体现了城市文明的经济性和快节奏性,时间、效益是城市人的追求。牧场的生活代表了乡村文明的平和、宁静、自然和随意。随着安妮和格雷丝对牧场生活的渐渐融入,这两种文明也在慢慢结合,寻求彼此的平衡点。

  电影《马语者》通过抚慰挽救一只极赋灵性的动物——马,逐渐揭露人类的矛盾,人性的弱点,我想不仅是马需要马语者,或许我们人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更需要“人语者”。


  导演 Director:
  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编剧 Writer:
  艾瑞克·罗斯 Eric Roth ....(screenplay) and
  理查德·拉·格拉文斯 Richard LaGravenese ....(screenplay)
  尼克·埃文斯 Nick Evans ....(novel) (as Nicholas Evans)


  演员 Actor:
  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Tom Booker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Kristin Scott Thomas ....Annie MacLean
  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Grace MacLean
  山姆·尼尔 Sam Neill ....Robert MacLean
  黛安娜·维斯特 Dianne Wiest ....Diane Booker
  克里斯·库柏 Chris Cooper ....Frank Booker
  切莉·琼斯 Cherry Jones ....Liz Hammond
  凯特·波茨沃斯 Kate Bosworth ....Judith (as Catherine Bosworth)
  杰萨琳·吉尔西格

故乡的云 : 2014-03-02#235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79 。衣冠禽兽

  又名:穿普拉达的女王

  安迪无疑是《时尚女魔头》中唯一的主角,她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现代女性,她很年轻,有初出牛犊的冲劲。不过安迪很特别——她是时尚的绝缘体,是一个远离名利场的特殊。矛盾的地方在于她处于时尚漩涡的中心。
  对于时尚她不曾喜欢过,这也是安迪在受到米拉达高度评价后能够华丽转身的原因。安迪市这个社会新新女性的缩影——为了上司,一天无休止无假期的无限工作,为了所谓的饭碗甚至要完成天方夜谭的任务。
  《时尚女魔头》为所有的上班族提供了一个对待工作应有的态度,甚至是标准——你现在所作的工作要也许不是你所理想的,但为了实现自己心中那炽热的理想,你必须硬着头皮去做你根本不愿意做的事。
  你的上司并不春天,你的这份令你乏味的工作显得烦腻而辛苦。你是被雇佣的人,很不人性地说,你是职场的下游生物,你无法把上司变得春天,你无法让工作便得有趣。但作为在职场打拼的一员,不论是你还是你的上司都必须对你的工作报以百分之一百的热情!安迪在runnway工作不到一年就能得到女魔头的推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于这份仅仅是过渡的工作全新付出。
  ——为了面包,为了能满足自己的基本生理要求,这是关键!!!
  面包与爱情,你的心里的天平更加倾向哪头?如果你的面包很诱人,你的工作能给你很大的经济支持但因为面包,你失去了爱情,失去了朋友,失去了亲人,从此与寂寞为伴....此时你会选面包还是爱情?
  在米拉达手下干活,所有人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即使你付出了百分之两百的努力依然还要被米拉达这位上司挑剔,没有一句鼓励或肯定的话语。
  Amy是《时尚女魔头》中一个与安迪乡对比的角色,她为了米拉达在慈善晚宴上的表现必须花一个星期背赴宴者的名单,为了去巴黎,必须忍饥挨饿,努力保持苗条的身材。电影里没有对Amy的私生活过多着笔,从影片中不难看出她为了面包已经迷失了自己。
  米拉达应是面包的牺牲品,多次离婚,与女儿们聚少离多。影片中米拉达不自觉流露出的对现状的抱怨,对女儿们的抱歉都在告诉我们,对于婚姻生活期待而失望的纠结。所谓的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滋味?米拉达是欣赏,甚至于钦佩安迪的——很多的地方我们很像.....安迪与米拉达的这场交集改变了你拉达什么?米拉达除了面包一无所有的生活现状,我相信将会因安迪而发生小小的改变。
  正如我所说,安迪是唯一的主角,围绕着她所发生的矛盾是最激烈的。电影中的她享尽物欲与奢华——名牌,艳遇.....有这么一段,安迪迷失了。此十一个很重要的道具出现了——镜子——让安迪看清自己沉溺物欲的嘴脸,看清自己对梦想执著而坚定的追求。
  我认为,安迪是整部电影里唯一清醒的人,当她远离时时尚物欲的中心时,我坚定了我的想法。在面包与爱情中间,安迪看清了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这也使她不至于成为第二个米拉达。
  面包与爱情什么对你而言更重要?只有给自己真实的想法你才能不被物欲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

  导演 Director:
  大卫·弗兰科尔 David Frankel
  编剧 Writer:
  艾莲·布洛什·麦肯纳 Aline Brosh McKenna ....(screenplay)
  劳伦·魏丝伯格 Lauren Weisberger ....(novel)


  演员 Actor:
  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Miranda Priestly
  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 ....Andy Sachs
  艾米莉·布朗特 Emily Blunt ....Emily
  吉赛尔·邦辰 Gisele Bundchen ....Serena
  艾德里安·格尼尔 Adrian Grenier ....Nate
  翠茜·索姆斯

故乡的云 : 2014-03-02#236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80 。 《兵临城下》


  假期和孩子一起再看第2遍。还是非常喜欢。

  瓦西里-泽索夫(裘德-洛)是乌拉尔山区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练就了瓦西里的好枪法,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打响后,瓦西里应征入伍。他一枪毙敌的绝招在不到十天的战斗里就狙杀了40多名德国兵,一时间“瓦氏神枪,例无虚发”的神话传遍整个战场。然而在之后的几天,苏军的狙击兵也连连被人枪杀,对方同样只使用一发子弹。真正的对手来了!与此同时党代表达尼洛夫也向瓦西里的爱人———女狙击兵塔妮娅(瑞切尔-薇兹)发起了“进攻”,一时间瓦西里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高手过招,最忌心浮气躁,对于狙击手来说,错误永远是致命的,哪怕是最小的。
  “整个早上都在等,为的是不让瞄准镜的反光暴露位置……太阳转过去了,对面的掩体后隐约有闪光,难道狙击手就在后面,难道是伪装……子弹穿透了钢盔……有人在惨叫……是圈套!枪响了……”
  作为本届柏林影展的开幕片,《兵临城下》是根据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一本同名纪实小说改编,瓦西里也是确有其人,按照当时苏联的宣传,瓦西里在二战中一共毙敌400余名,他缴获德军狙击手的步枪瞄准镜至今还在俄国的军事博物馆里展出。这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影片同时也是欧洲影坛有史以来制作成本最高的作品,达到了9千万美元,主要演员基本上都是走红于好莱坞的英国明星,其中有近年来凭借奥斯卡大赢家《莎翁情史》《伊丽莎白》迅速走红的约瑟夫-费因斯,在《天才瑞普利》中展现精湛演技的裘德-洛以及硬汉形象的艾德-哈里斯(《勇闯夺命岛》),在1999年的热门冒险影片《木乃伊》中饰演可爱的女探险家的瑞切尔-薇兹也在影片中再显身手,与裘德-洛上演一场“火线恋情”。
  《兵临城下》的幕后总指挥是一位“影不惊人死不休”的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他在1991年执导的《情人》一片手法大胆、惟美,赋予这部三级作品相当的艺术性,可以称得上是惊世之作,所以就连一向“守身如玉”的梁家辉也被不知不觉诱惑了一把,接拍了那部“露而不贱”的感官大作。继《情人》之后让还拍摄了一些颇受争议的作品,部分作品由于歪曲事实而受到了批判。好在这次的作品已有史学家评论基本忠于史实,相信传奇的故事背景,曲折紧张的情节,融合让氏惟美的情爱描写一定会让影片极具观赏性。


导演 Director:
  让-雅克·阿诺 Jean Jacques Annaud
  编剧 Writer:
  让-雅克·阿诺 Jean Jacques Annaud ....(written by) &
  Alain Godard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裘德·洛 Jude Law ....Vassili Zaitsev
  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Maj. K?nig
  蕾切尔·薇姿 Rachel Weisz ....Tania Chernova
  约瑟夫·费因斯 Joseph Fiennes ....Commisar Danilov
  鲍勃·霍斯金斯 Bob Hoskins ....Nikita Khrushchev
  朗·普尔曼 Ron Perlman ....Koulikov
  马赛斯·哈贝奇 Matthias Habich ....Gen. Paulus
  波热尔·尤内尔 Birol ünel ....Politruk
  Eva Mattes ....Mother Filipov
  加布瑞尔·汤姆森

故乡的云 : 2014-03-02#237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81 。弦动我心


  美国历来盛产各种各样的励志片,女性题材的也不少,传奇如《乱世佳人》,搞笑如《律政俏佳人》,当然也有平时如《弦动我心》,励志如《永不妥协》。



  罗贝塔的丈夫突然离开了她,并且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她的世界仿佛突然毁灭了。因为在此之前,她象大多数的女性一样,为了顾及丈夫的事业而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她的丈夫是一名海军军官,他们频繁的搬家,她无法维持正常的工作。
  在离婚了之后,她发誓要靠自己的方式活下去。 罗贝塔离开了安全的小镇,搬到了一个充满危险的地方——纽约的黑人区旁。她希望成为一个小提琴教师。她缺乏经验。但她拥有天赋、决心和她的小提琴。一开始,她的父母、孩子和学校的校长都对她很怀疑,但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很快,她的学生们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绩——他们演奏优美,手法熟练。
  孩子们成了热情、聪明、遵守纪律的小音乐家。每年,孩子们希望能进入罗贝塔的班级,罗贝塔每年都发现孩子们潜在的天赋。
  尽管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她教了10年小提琴后,学校决定取消对她的支助。在朋友们的支持下,她开始做别人没有胆量去做的事情,罗贝塔在反抗。


  梅丽尔在其中表演的评价:
  又一个平实女人的角色,梅丽尔没有夸大,没有缩小,而是很平实的演这样一个平实角色,从表演的角度来看这是梅丽尔所有提名电影中难度最低的一次表演,也没有了以往那种不可替代性,你无法想象苏菲换做别人演会是什么后果,可是这次的罗贝塔,是一个普通女演员也能拿下的角色。当然梅丽尔总是能做的比别人细致,却仍然改变不了这个角色本身平庸的性质,当然你会为她激动,鼓舞,特别是在卡内基音乐厅放下提琴的一霎那,那种感动油然而生,可是你看《律政俏佳人》,《永不妥协》也会有这种感觉,努力的到了回报,这是人基本的心理反应。而电影带给人可以深入咀嚼和回味的东西就不多了,这就是为什么在激动,感动过之后,我觉得这电影其实有那么点俗套,有那么点好莱坞注意泛滥,有那么点过分美国化,中间无比困难,最后Happy ending,我们当然需要这样的故事,可是这样的故事算不上艺术,对于伟大的表演家也不算,我不认为这个角色换成罗伯茨等人演会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表演风格的变化。


  本片说的是一个常年随着海军丈夫四处奔波而放弃了本身音乐事业的好妻子却不幸遭到了丈夫的背叛,为了养活自己和两个儿子,并继续自己所钟爱的小提琴事业而想要通过办个小型教学班去实现理想并让更多的孩子感受音乐的魅力却受到重重阻碍的故事。全片整体感觉是欢快的却不乏剧情之跌宕,总会让看片的观众心头一紧,为之担心。
  而编剧在情节的处理上也是相当见功力,首先开篇便以丈夫的背叛烘托了女主角悲惨的背景并反衬出一个性格坚强隐忍的女性形象。观众的同情心随之而生。随后,故事转叙到初次女主角求职遭拒,正当观众为之遗憾之时,坚强的女主角用自己和儿子的美妙演奏又拉回一线希望,让观众的心再次被挂起(不愧是恐怖片导演),当教导主任不断向女主角说出教学可能存在的困难时,女主角自信满满的态度感染了教导主任,同意让女主角成为临时教员。而就在此时,全片瞬间转入happytime。同《放牛班春天》《卡特教练》等同类型影片一样,接下来便是老师与所谓放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其它两片略显不同的则是此片对于这一段落的处理相当欢快愉悦,充满了欢乐,让观众一扫影片初期的重重阴霾,放松心情,享受此段影片的乐趣。自然作为此类影片,与学校其他教师以及家长的矛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但是一切的一切都在女主角的坚持的魅力下化为乌有迎刃而解,当学生会演的结束,全场掌声雷动,女主角成功了,赢得了所有人的i信任,影片3段式的第一段就此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时间一转,跳到了10年后,此时教学已然非常成功,报名数已大大超过了教学承受能力,一派美好前程的景象,然而偏偏此时,学校因为资金原因要减去他们所认为可有可无的艺术课程,刚沉浸在喜悦中的观众又一次为了女主角悬起了他们善良的心。又一次的会演成功了,女主角却不得不宣布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的会演。所有人都陷入了惋惜之中,却偏偏这时,女主角的一句“我将永不放弃”,将所有人的激情都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期待一场感人华丽的反击战的开始。至此,影片的第二段在一段小高潮中宣告谢幕。女主角坚韧的性格得到升华,观众也迫不及待的期待第三幕的到来。所以说WesCraven的造势功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影片第三段,女主角为了获得教学资金和社会的关注准备开演奏会,于是开始了忙碌与奔波,不由让我想到了《永不妥协》里的茱莉亚罗伯茨也同样是一个奔波忙碌的坚强女子。不同的是该片女主角获得了整个地区人以及教导主任的帮助和支持,虽然观众还是为之担心,导演却送给了善良观众一个又一个礼物,场地的取得,艺术大师愿意出演支持,以及以前学生的鼎力相助,无一不是催人泪下的人间温情。售票等也异常顺利的进行着,观众彷佛看见了一片美好的未来在想向人公招手,但是场地临时取消给了女主角一记重锤。幸好导演并没有有意为难我们,很快,女主角得到了举世闻名的一个音乐厅的演奏许可,当她踏入演奏厅那一瞬间,心潮澎湃的不只是她一人,所有观众也必定是思绪万千,心绪难平。终于,最后辉煌的一刻来到了。所有人都准备好了表演,导演终于将全片的最大高潮带给了我们,一场华丽的音乐盛宴就此展开。三首曲目一首比一首让人情绪激动。第一首学生的小提琴协奏曲算是开胃,第二首由一位小提琴演奏家一起演奏的饱含美国乡村风格的曲目让所有人都开始按耐不住。最后,有数十位一流演奏大师与孩子们一起演奏的大师级作品巴赫小提琴协奏曲实在是余音绕梁而三日不绝也。靡靡之音,透彻心扉。观众仿佛已经不再是看片,而是现场聆听一场演奏会一般,完全沉浸在音乐艺术的魅力之中,知道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才重新回到片中,而全片亦在此最高点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一部绝世佳作由此诞生,相比于其它音乐电影,如《海上钢琴师》等,此片将几乎所有的音乐笔墨都放在最后一段,虽然没有了《海》斗琴一段的激烈与惊喜,却因为全片的蓄势,在最后得到了完美的爆发,带来了更多的震撼于心灵的感动。Wes Craven驾驭正剧的功力已然毋庸置疑。

  导演 Director:
  韦斯·克雷文 Wes Craven
  编剧 Writer:
  帕梅拉·格雷 Pamela Gray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Roberta Guaspari Demetras
  安吉拉·贝塞特 Angela Bassett ....Principal Janet Williams
  艾丹·奎因 Aidan Quinn ....Brian Turner
  克劳斯·利特曼 Cloris Leachman ....Assunta Guaspari
  格劳丽娅·伊斯特凡 Gloria Estefan ....Isabel Vasquez
  简·丽芙丝 Jane Leeves ....Dorothea von Haeften
  基南·卡尔金 Kieran Culkin ....Lexi at 15
  Charlie Hofheimer ....Nick at 17
  迈克尔·安格拉诺

故乡的云 : 2014-03-02#238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82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相爱的两个人总会发生一些误解,争吵,甚至是心口不一的伤害,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爱了。当记忆的碎片被拼接起来的时候,那些曾经困扰的不开心的压抑的情绪似乎都被遗忘了,回忆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美好的。
  她穿着橘色的衣服,染着蓝蓝绿绿的头发,做事冲动而大胆,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她说,“太多男人把我概念化,要我让他们的人生圆满,说我给他们活着的感觉。我只是个坏女孩,想求得心灵的平静。”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愿望,最初的,最纯洁的,如阳光一般照亮着的心灵。
  她说,我并不完美。
  那些被外表所迷惑的人们啊,是否能用心走进心灵的深处,抚平不安与伤痛,给予宽容和理解。
  他们说,好吧,相视而笑。撕裂的伤口也许会留下疤痕,但是愈合的心灵一定会有永恒的阳光在照耀。

  夜黑月凉,想。想着什么,自己也无从说起,只是在这样一个没有你在身边的夜晚里,在这个对自己来说意义全无的日子里,费尽心思在脑海中描绘出你的模样,那即便在黑夜里也能发出闪闪光芒的模样。
  第二次去把《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翻出来看,刻意为之也罢,在没有情人的情人节里再去看它,心底里冒出来的五味陈杂依旧未减丝毫。那是我最喜欢的一次Jim Carrey的表演,没有夸张的肢体语言,没有神神叨叨的对白台词,他的出场,忧郁、颓废、沧桑,痛苦在脸上清清楚楚地昭示着,于是轻易地被他俘虏,一个无奈又深情的男人被他演绎得这样传神。

  曾经有那么一个人炽热地让我爱着,曾经以为是天长地久的承诺却变成恋人间的口头禅,爱情啊总是痛苦与甜蜜并存着。2004年的情人节前夕,当约尔精心准备好礼物,为不久前一次普通情侣间的争吵而找到克莱门汀道歉时,却惊讶地发现克莱门汀根本都不记得他了。原来冲动的克莱门汀受不了二人交往中争吵的痛苦,到“记忆清除诊所”,把关于约尔的记忆删除得一干二净。约尔无法原谅克莱门汀的狠心,也无法忍受失去她的痛苦,所以他也到了“记忆清除诊所”,请求医生为他消除关于克莱的记忆。午夜,记忆清除诊所的医生开始工作,约尔于是在现实与记忆中游走,那些甜蜜或悲伤的点滴慢慢地浮现在心头。
  不该怪这两个任性的人这样做,毕竟谁都会萌生逃避的念想。克莱遗忘在前,可谁又知道她在逐渐失去有关眼前这个男人的回忆时所经历的痛楚。真的要选择忘记吗?曾经的每一段时光里,是不是只有争吵让彼此记住,是不是只有经历的伤痛让彼此记住,亦或午夜梦回的时候是不是在为了失恋而放声痛哭,当你还会为他落泪的时候又如何做到忘记?

  有一种回忆是图表似的在脑海中蜿蜒,像倒叙的段落与剧情一样,关于他们的故事一天一天的往回倒去,从最近一次的负气争吵到起初热恋期的甜蜜无一遗漏。有一种回忆是冬日里的暖阳,一起在结冰的河上仰望着夜空,她依偎在他身旁,他为她描绘星座,我听到了咚咚咚的心跳声,那样呼之欲出;她似落花,当他不爱她的时候,随风而去,悄无声息,当一切悔之晚矣的时候,他紧紧抱住的不过是团扼腕嗟叹的空气,是叫谁忘了我,还是叫我别忘了谁?
  当渐渐地将要梦回到最初相遇的时候,约尔终于醒悟至今仍深爱着她,那个傻傻的她,那个橘色头发的她,那个任性妄为的她,如果失去了关于她的所有,自己又算何曾来过。
  尽管约尔拼命努力与“洗脑器”抗争,但是所有关于克莱的记忆还是被最终抹去了。于是,在2004年的情人节,他怀着某种难以名状的情绪,重新来到了蒙塔克海滩,遇见了同样而来的克莱,但是,他们都已经认不出对方了。奇怪的是,命运带来的神秘气流在两人间来回流转着;幸运的是,诊所内的一名护士发现她与医生相恋过的记忆也曾被抹去过,一怒之下将约尔和克莱的资料都寄还给了本人,拿到了手术之前的自述录音带时的两个人终于知道曾经发生过了什么。
  重新的相识,依然会有争吵。但我只要你明白,如果最终依然会分开,请记住我们曾经相爱过。


  忘记世界
  被世界遗忘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实现每一个祈祷
  拒绝每一个愿望


  前面说过,这本据说金·凯瑞转型最成功的影片。现在我来证实一下:这绝对是本好电影。
  金·凯瑞。凯特·温斯莱特。克尔斯腾·邓斯特。伊利亚·伍德。汤姆·维尔金森。我看电影第一感兴趣的是故事,其次才是演员阵容。很多时候我都是看完片子觉得这人眼熟才回过头去找名字叫什么。可这本片子一上来就这么多大牌我还是始料未及的。好吧,撇开这些,说故事。
  “忘了我,你会幸福吗?删除你,我会过的比你好?”一个关于失恋的故事。只是编剧做了充满想象力的构思:这句话,就让它成真吧。
  都市里的食色男女。什么问题都能拿出来争吵。厌倦对方的陋习。所以克莱门蒂去了叫“空白医院”的地方删除了关于乔尔的所有记忆。伤心之余的乔尔也去了医院,开始删除对克莱门蒂的记忆。
  只是很多记忆你想把它删去,你想去淡忘,你想去逃避,它反而顽劣的开始在你每个思维裂缝中穿行。它会拿把刀这里刻一下那里捅一下,流出浓浓的血汁,滚烫灼眼。
  在乔尔的记忆中游曳。他们初次相遇。他为她画的画。他们一起躺在结冰的湖面说,就让我此刻死去吧。他保存下来的记录簿,里面有他们共同的话语。她不停变换着颜色的头发。她说,我爱你。
  只是这些随着机器的运转一点点消逝。记忆中无处不在的她一个个的在他面前消失。乔尔发现,遗忘比记住更加痛苦。
  一旦扎入骨髓里,便是带来撕扯身心的巨大感知。
  所以处在思维意识里的乔尔开始后悔这个手术。他要极力留住对克莱门蒂的记忆,直到这些记忆消逝的那一刻,他才明白什么才是珍贵的。
  他开始带着这些记忆四处躲藏,在机器停止工作之前。藏起来,等到天亮,然后再让我想起你。
  尽管费尽了周章,可事实还是告诉乔尔:你将忘了她。

  导演 Director:
  米歇尔·冈瑞 Michel Gondry
  编剧 Writer:
  米歇尔·冈瑞 Michel Gondry ....(story) &
  查理·考夫曼 Charlie Kaufman ....(story) &
  Pierre Bismuth ....(story)
  查理·考夫曼 Charlie Kaufman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金·凯瑞 Jim Carrey ....Joel Barish
  凯特·温丝莱特 Kate Winslet ....Clementine Kruczynski
  克尔斯滕·邓斯特 Kirsten Dunst ....Mary
  伊利亚·伍德 Elijah Wood ....Patrick
  汤姆斯·杰·瑞恩 Thomas Jay Ryan ....Frank
  马克·鲁法洛 Mark Ruffalo ....Stan
  简·亚当斯 Jane Adams ....Carrie
  大卫·克罗斯 David Cross ....Rob
  汤姆·威尔金森 Tom Wilkinson ....Dr. Howard Mierzwiak
  乔什·佛雷特

故乡的云 : 2014-03-02#239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83 。 《邦尼和琼》

  是一部在闲暇的午后静静欣赏的电影,喜欢电影简约清新的调调,当然对于这部电影的热衷的主要原因还是德普的个人魅力所在哈,德普在电影中的青涩年轻的样子,的确是很美好哈~~电影的原声音乐也很好听,开头的歌曲在鲜花和油画的映衬下轻轻吟唱,将浓浓美好的生活气息传达的淋漓尽致。。。。。。

  《邦尼和琼》用特殊的视角描述了一段奇怪而又感人的爱情故事,疯癫的妹妹,悉心照料妹妹多年的哥哥,因为德普饰演的萨姆的出现而生活发生了改变,关于美丽的爱情和亲情,每一个人需要的也许是保留自己更多的自由的空间,对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需要相对的自由和关心。

  这是近期看过用淳朴的方式来表达的一部走心电影,令我动容。

  故事很好,一个只有妹妹JOON与修车世界的哥哥,一个拥有德普与深爱她哥哥BENNY的精神病妹妹,还有一个近乎天才活在自己世界又可以清晰看到所有一切的德普,三人之间,从保护到放手,从爱的占有转变到爱的享受。那一家人的其乐融融,令人温暖

  故事结构非常简单,故事核也无非是人物设置后的变化而有了新意,人物做得细腻,每个人物都可圈可点,哥哥正派而害羞男女之事,对妹妹却虽然有所抱怨而却始终一如既往的保护她,无论对于医院,还是德普。他的态度坚定,因为他知道,他所能给妹妹的,就是他最大的生活意义,从而转变的过程中,也是依此作为改变的心理依托。另两位人物,我都很难说得清楚,只能从表象中去图解两位不一样的非常规逻辑。此种行为学恐怕还要跟精神病科取得常识,建立行为上的联系。而我们只能读懂他们的不一样,他们的内心却如此的纯净。
  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前因后果及中间的穿场都设置的非常精细与独准。
  想象故事核中关于爱从占有到放手,那一种人性的故事往往给人们一些释怀的空间,什么是爱,恐怕那一种亲情与爱情之中,如何定义尺度就要从个人的人性中出发,来圆满属于自己的故事。
  很感人的一个清新小品,虽然有点老,却在故事中解读中重获一份温存,那一种暖暖的心情,是属于《邦尼和琼》的。

  导演 Director:
  耶利米S. 谢奇克 Jeremiah S. Chechik ....(as Jeremiah Chechik)
  编剧 Writer:
  Lesley McNeil ....(story) (as Leslie McNeil)
  Barry Berman ....(story)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Sam
  玛丽·斯图尔特·马斯特森 Mary Stuart Masterson ....Juniper 'Joon' Pearl
  艾丹·奎因 Aidan Quinn ....Benjamin 'Benny' Pearl
  朱丽安·摩尔 Julianne Moore ....Ruthie
  希·庞德 CCH Pounder ....Dr. Garvey (as C.C.H. Pounder)
  丹·哈达亚 Dan Hedaya ....Thomas
  威廉姆·H·梅西

故乡的云 : 2014-03-02#240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84 。一条叫旺达的鱼

  事实上,整部电影的高潮在影片结尾部分,看了字幕我才似乎明白过来,影片就是要以荒诞的方式颠覆所有的,口吃肯到了海洋公园做司仪,看起来水性杨花的旺达和律师安稳地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生了17个小孩,自以为超人天才最是荒诞好似神经病的奥图到了南非做司法部长。当然这么一个荒诞奇怪恶心的人到南非做司法部长,不知道是不是要讽刺南非政治上的一些东西,这个没有考证,无从得知。
  影片对人物的刻画比较生动,肯最爱小动物,可是在三只约克夏狗仔阴差阳错地离奇死亡,老太终于被吓死时,肯对着老太笑了,当然这个笑旁人看来是不合时宜的。这个口吃的人似乎象征着社会底下层一些内向、不善与人打交道,有些自闭却又善良的人群。因为与社会沟通的障碍,转向与动物的沟通,爱动物多过爱人,这样的人我们身边都会有。
  第二个是美女。这个美女并不是严格意义的美女,可她善于利用发挥自身的魅力。言语能正中要害,让人被她吸引。这个临场反应的机智实在是有些佩服。其实她所为的确是自己的利益。因此影片一开始就揭示了她是周旋在三个大盗中的。当然,美人计也用在了约翰里奇扮演的律师上。倒过来的是美女最终真的喜欢上了律师。大概觉得律师实诚吧,某一刻突然被感动,女人始终是感性的动物。
  律师喜欢上旺达在我看来就是一个闷骚的男人碰到七年之痒再也按捺不住,妄自以为碰到心水之爱就义无反顾地往前冲,当然她妻子高高在上,肆意乱发脾气造成家里气愤不协调阴阳怪气有关系。丈夫百般讨好都不对,自然会有家庭问题。
  奥图就像个妄想的心理病患者,不分轻重,只在乎能为他带来威风、名誉感的。换句话说,他是想要享受被仰视的权利。但实际上他的言语举止都不合时宜。奥图讨厌被叫做笨蛋,原来原因不仅仅是被看做愚蠢,而是他是自认天才。这个在后面把肯押做人质时通过问答看到他对尼采的神往可做出揣测。
  影片我哈哈大笑的地方并不太多,三只狗的意外死亡时我笑的口最开。还有就是律师自家做贼时,奥图意外进来反倒促成“完美的抢劫案”。当然,律师意外地“净身”使美梦落空也很让人意外。律师应该衣冠楚楚,可是在碰到美女后,人格慢慢地变化。这大概暗示着,“再斯文的人也有颗骚动的心吧。”。影片夸张的张力只有一点点,或许这个夸张表现主要由奥图和肯来实现。让这个稍微比正常的生活节奏快速些的笑话看起来更真实,减少荒诞的感觉。通篇看来,只觉得故事间的穿插稍欠自然些,但情节安排的还算巧妙,有些细节要慢慢发现。偶尔言语对白会让我想到落水狗完全由几个人对话,但却一点也不觉得闷,影片中很精彩的部分都是两人对话时的争辩与交锋。
  总之,虽然没我想象的精彩,但还是一部不错堪看的喜剧片。我还愿意再看一次,因为我会发现更多好笑的细节吧。


  导演 Director:
  查尔斯·克瑞奇顿 Charles Crichton
  约翰·克立斯 John Cleese ....(uncredited)
  编剧 Writer:
  约翰·克立斯 John Cleese ....(story) and
  查尔斯·克瑞奇顿 Charles Crichton ....(story)
  约翰·克立斯 John Cleese ....(story) and/(written by)


  演员 Actor:
  约翰·克立斯 John Cleese ....Archie Leach
  杰米·李·柯蒂斯 Jamie Lee Curtis ....Wanda Gershwitz
  凯文·克莱恩 Kevin Kline ....Otto
  麦克·帕林 Michael Palin ....Ken Pile
  玛丽亚·艾特肯

故乡的云 : 2014-03-02#241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85 。 《月色撩人》

  年代:1987年 / 导演:诺曼.杰文森 / 主演:雪儿、尼古拉斯.凯奇


  首先,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最吸引我,一个“撩”字颇为传神。“撩”有挑逗、撩拨的含义,这就将月亮婆娑皎洁的光亮拟人化,仿佛可以感受到一对对男女在月色下的暧昧和温柔。不知道这是哪位高人翻译的杰作,将原本Moonstruck这样一个原本很不雅的词汇重获了生命力。看过了本片就会发现,那月色,果真很撩人。

  嫁给谁都一样
  其实这部电影并不很受美国人欢迎,所以当时的票房和口碑都不是很理想。我看过之后都觉得这不是典型的好莱坞爱情片模式下的作品,尤其是电影的结尾,有点出乎意料的荒唐,反而成为了一部皆大欢喜的喜剧片。
  洛丽塔今年37岁了,他的前夫与她结婚生活了两年,结果7年前出车祸死了。她一直认为是自己的运气不好,并埋怨由于那次的婚礼太过简陋,所以招致了这种倒霉事。洛丽塔其实并不漂亮,头发都有些白了,而且还总有些傲慢,对待爱情她宁愿相信命运也不想跟着感觉走。单身男人乔爱上了她,并许诺他去西西里看望他即将去世的母亲,他母亲一死就来与她结婚。洛丽塔的傲慢劲在乔求婚的这场戏中展现的十分明显,她逼着乔当着餐厅里的所有人跪下,还得把他的戒指给她做定情信物。她的梦想就是有一个气派隆重的婚礼,以洗刷以前的的厄运。
  乔临走前嘱托洛丽塔找到他的弟弟隆尼,他们5年前因为一件事而闹翻了,他想让他的弟弟参加他们的婚礼来握手言和。隆尼是个在面包店里装煤的工人,他一听到哥哥乔的名字就火冒三丈,原来5年前他的哥哥的一个失误令他失去了一只手,随后又因此丢了老婆。其实我觉得这个理由设置的实在有点牵强。不过洛丽塔在短暂的不理解之后把他请到家里,然后耐心的开导他。她的这些举动说明洛丽塔对隆尼这个健硕的男人有了好感。隆尼一把抱住洛丽塔,两个人立刻投入了肉体欢愉中。这也未免更加牵强了。不过这也免去了很多啰嗦的过程,直接告诉我们,他们相爱了。
  洛丽塔还保留着一分庆幸。第二天早上她忏悔自己昨晚所做的那些“不干净的事情”——和自己未婚夫的弟弟睡觉。可是隆尼却真的爱上了她,并希望她今晚能够陪他看歌剧,他也就心满意足了。洛丽塔只好答应了。她买了新衣服,染了新发型,立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在歌剧院,一身礼服的隆尼也完全成为了一个英俊潇洒的王子。这一次,洛丽塔不再相信命运,而是相信她果然爱上了隆尼。看到这里,似乎后面的故事可以这样猜想:乔回来了,洛丽塔与他举行了婚礼,并且过上了二人生活,为了那份责任,洛丽塔忍痛忘记隆尼,知道若干年后两人才再次相遇.....又或者是,在洛丽塔和乔的婚礼上,突然隆尼向洛丽塔表白,洛丽塔临时改变主意,和隆尼走了....无论是哪一种,都会是完美艺术片中最浪漫的一幕,可是这部电影着实给了我们一击,一下子让我们不得不笑。
  乔果然回来了,顺便还带回一个消息:他的母亲又恢复了健康,所以他不能和洛丽塔结婚了。这个消息对洛丽塔来说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不过马上情况就发生了扭转,隆尼向洛丽塔求婚了,还是那枚戒指,还是那句话,坏事瞬间变成了另一件好事。不必去纠缠于剧情的合理性,一个小故事没有钩心斗角、没有你死我活,更没有争风吃醋,而是这样阴差阳错的达成了协议,还是如此圆满,难道不令人感到意外吗?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爱情:你不要,那好,我要。

  月色催情
  其实影片中还有洛丽塔的父母的感情。洛丽塔的父亲和母亲由于上了年纪,感情生活已经力不从心。她的父亲对洛丽塔的婚事要求很高,一定希望女儿要有个好的婚姻生活,然而他自己却口是心非,居然在外面包二奶。洛丽塔和隆尼去看歌剧的时候,偶然看到了父亲身边的那个小妞,这时平常一向说话威严的父亲舌头也打了结。洛丽塔的母亲早就知道丈夫在外面有了人,所以她也不甘落后,在餐厅里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吸引了一个大学教授的好感,尽管他年龄比她小,可还是愿意与她长期交往。这样看来,洛丽塔一家三口成了“偷情家族”。不过在最后,洛丽塔的母亲感化了父亲,这对老夫妻有用“我爱你”温暖了对方的心。老年人处在感情的尾巴上,似乎渡过了年轻时的激情,就再难找回彼此的真爱。而当简简单单的三个字真心真意的说出口,就会发现没有什么可以比的上这句话更能打动人心的了。
  既然叫“月色撩人”,那么月亮自然是影片中必不可少的。我第一次看到有这样表现月光之美的镜头:老夫妻半夜爬起来望着天空中的一轮圆月,回想着从前的往事,陷入了无限的甜蜜之中。洛丽塔和隆尼这对刚刚坠入爱河的男女也隔着百叶窗,让月光洒在身上,享受着爱情的滋润。而那位爱养狗的老人,牵着5只狗在河边,让狗儿们仰天长啸,来尽情享受这难得的美妙时刻。不同人的感受,相同的月亮,月光让所有人都为之心动。
  出乎意料,美国著名歌星兼影星雪儿凭借该片中的洛丽塔这个角色获得了奥斯卡影后的桂冠。而更让我出乎意料的是,隆尼的扮演者居然是尼古拉斯.凯奇。这部电影90年代被上译厂引进到我国,使得尼古拉斯.凯奇成为了最早为国人熟知的好莱坞男星之一。

导演 Director:
  诺曼·杰威森 Norman Jewison
  编剧 Writer:
  约翰·帕特里克·斯坦利 John Patrick Shanley


  演员 Actor:
  雪儿 Cher ....Loretta Castorini
  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Ronny Cammareri
  文森特·加迪尼亚 Vincent Gardenia ....Cosmo Castorini
  奥林匹亚·杜卡基斯 Olympia Dukakis ....Rose Castorini
  丹尼·爱罗 Danny Aiello ....Mr. Johnny Cammareri
  Julie Bovasso ....Rita Cappomaggi
  约翰·玛哈尼 John

故乡的云 : 2014-03-02#242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86 。 《改编剧本》


  导演:斯派克·琼斯 /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梅丽尔·斯特里普

  这就像在电影《盗梦空间》里,梦境层层相套,构成了一个嵌套式的解构,给人一种玩智力游戏的刺激感。《改编剧本》的剧本也十分给力,相当考验观众的智商。抛开尼古拉斯·凯奇、梅里尔·斯特里普这些大牌明星,《改编剧本》真正能吸引观众的,也正是它的剧本。

  影片的主角是一位电影编剧考夫曼,整部影片的线索被分成了两条,一条线索始于考夫曼说服制片人,希望将纽约客作家苏珊的《兰花贼》改编成电影。另一条线索是三年前苏珊创作《兰花贼》的过程。在第一条线索中,考夫曼事业爱情双双失意的窘境被展现的一览无遗。他有一个双胞胎弟弟唐诺,也是个编剧,参加了被考夫曼不屑一顾的编剧补习班。因此唐诺的创作理念和考夫曼完全不同,考夫曼希望能拍出一部没有性和暴力的纯文艺片,而唐诺则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编剧,在剧本中极尽所能的加入各种俗套和夺人眼球的噱头。结果,考夫曼的剧本不被重视,唐诺的作品却大受好评,这让考夫曼感到深深的迷惑。在爱情上,考夫曼也由于不善表达,因而错失了原本应该属于他的恋人。在另一条线索中,苏珊结识了园艺家老布,她要根据老布的口述,将他寻找鬼兰花的传奇经历写成小说。这一条线索略显平淡,基本是由两个人的对话组成。
  这两条线索是平行前进的,那么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影片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电影公司的老板给考夫曼一个任务,要他把《兰花贼》改编成电影,而考夫曼觉得这部小说写的全是花,根本不好改编。这时我们才明白,原来考夫曼并不想要拍《兰花贼》,他写剧本是出于不自愿的。那影片第一条线索中,他夜夜精读小说,钻研其中的故事,还找制片人说服其投拍这部电影又是怎么回事呢?从考夫曼用打字机敲打出剧本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苏珊的那段经历其实是考夫曼剧本中的内容,所以原本是两条平行的线索现在可以归纳为剧中剧了,也就是说一个叫考夫曼的编剧在写“一个叫苏珊的作家写《兰花贼》”的剧本。由于考夫曼受到了弟弟唐诺的影响,所以在这个故事编到后半部分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具有戏剧性的改变,比如老布的妻子出了车祸、老布和苏珊搞上了婚外情、苏珊学会了吸毒,此外裸体、暴力、血腥、粗口也都纷纷出现,整体格调与此前的文艺腔已经大相径庭。
  但影片的内容还在继续,考夫曼躺在床上录下自己对剧本的想法,他说道:“我叫查理,又老又丑,考夫曼和制片人坐在饭店里,他为对方争取找他写剧本……”这不就是影片开头的情节吗?这也就是说,这部电影讲的其实是考夫曼在写一部关于“一个叫考夫曼的编剧写苏珊创作《兰花贼》”的剧本,即把我们上一个归纳的内容又套了一层。而考夫曼剧本中的那个考夫曼是不是他自己呢?其实从尼古拉斯·凯奇一人分饰两角就不难看出,其实唐诺就是考夫曼的分身。真正的考夫曼的生活中并不曾有这个弟弟,这个弟弟是考夫曼剧本中的人物。
  但现在又有一个问题,影片中出现了3年后的苏珊与制片人谈改编剧本的事情,这里的苏珊已经与考夫曼处在同一个时空,而且考夫曼还跟踪苏珊,看到了她偷情、吸毒的事情,为此他惹祸上身,被苏珊和老布追杀,最终老布被鳄鱼咬死。如果说苏珊只是考夫曼剧本中的人物,她的经历都是考夫曼虚构的,那么这一系列离奇的意外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研究者称,这说明影片又在整个故事外面再次套了一层,于是考夫曼再写考夫曼,这个考夫曼继续写剧本中的考夫曼,就这样形成了一个无限循环下去的奇怪故事。
  但是,这样的循环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意义”是指对导演表达影片主旨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它只能让观众糊涂,摸不着头脑。所以,套层结构在本片当中只需要当做套了两次就可以了。这也就简化了考夫曼跟踪苏珊这一段经历的来源,你大可以将它当做是考夫曼剧本中的一部分,完全是考夫曼自己臆想出来的而已。不过如果这样解释,片中的很多细节会出现逻辑上的纰漏,额,就当你没看见好了。
  原来,这部《改编剧本》的编剧就叫查理·考夫曼。如果联系这个实际,那么又变成了考夫曼写了一个剧本,是关于一个考夫曼写一个剧本,这个剧本是关于一个考夫曼写一个剧本……我的天啊,要这么反反复复下去吗?所以奥斯卡大叔也都受不了如此废脑细胞的电影了,直接撇给查理·考夫曼一座最佳编剧的小金人。

  要改变,很难
  查理·考夫曼写出这样的剧本,并不是为了难为观众,他只不过用这种形式阐释他对好莱坞式编剧进行颠覆的意图。电影当中的考夫曼和弟弟唐诺,就是好莱坞与反好莱坞式电影编剧的代表。唐诺是受到编剧课老师影响的,他喜欢追求感官刺激,所以把《兰花贼》这本原本平淡无奇的小说改成了一部有警察有怪兽的电影剧本。但与此相反,考夫曼的风格则趋于平实,不求华丽奢靡,只希望拍一部忠于原著的艺术片。
  影片中有一段对话,十分具有代表性。查理去听编剧老师的课,他问老师一个没有高潮、没有冲突、没有结局,就像现实中平淡的故事怎么写?老师很生气说:“这位先生,我不明白,为什么你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事情在发生,有战争,有饥饿,有贫穷,有人相爱,有人分离。孩子还在吸吮死去母亲的乳汁,有人为了爱情背叛朋友。先生,这个世界天天有冲突,天天有高潮,你却想写一个苍白无力,没有冲突的故事。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来这里浪费我宝贵的两个小时?”考夫曼顿时哑口无言。
  这位编剧老师说的有道理,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电影总会吸引观众眼球的原因。但平淡才是人们生活的主流,激情高潮冲突都只是暂时的状态,它们出现的时间也都是极短暂的。考夫曼的追求在好莱坞是注定无法站住脚的,试想哪个投资商会给一部平淡的艺术片投资呢?所以,查理·考夫曼感慨的并不是没有这样的投资商,没有这样的导演,而是没有能够懂得欣赏安静的艺术的观众。观众已经长久的被感官轰炸变得习惯了刺激,所以当面对平淡时,自然不会买账。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好莱坞是商业的聚集地,并非艺术的集中营。
  影片在后半部分格调大变,明显是从艺术格调转向了商业片套路,出现了很多商业大片中常见的情节。从直觉上,后半部分更注重情节性,看上去更刺激,但动人的艺术性则大大流失。因此,《改编剧本》是一部玩技术的电影,它玩混搭,玩嫁接,玩套层,但在炫技之余,更多的还是嘲讽,或是无奈。

  导演 Director:
  斯派克·琼斯 Spike Jonze
  编剧 Writer:
  苏珊·奥尔琳 Susan Orlean ....(book "The Orchid Thief")
  查理·考夫曼 Charlie Kaufman ....(screenplay) and
  唐纳德·考夫曼 Donald Kaufman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Charlie Kaufman / Donald Kaufman
  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Susan Orlean
  克里斯·库柏 Chris Cooper ....John Laroche
  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Valerie Thomas
  杰·塔瓦雷 Jay Tavare ....Matthew Osceola
  Litefoot ....Russell (as G. Paul Davis)
  Roger Willie ....Randy
  吉姆·比弗 Jim Beaver ....Ranger Tony
  Cara Seymour ....Amelia Kavan
  道格·琼斯 Doug Jones ....Augustus Margary
  斯蒂芬·托布罗斯基

故乡的云 : 2014-03-02#243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87 。征婚广告


  经历过婚姻失败的莎拉(戴安·琳恩 Diane Lane饰)对感情失去了信心,大半年以来一直都是单身,与陌生男士的约会结果一次比一次糟糕。可这急坏了她的好姐妹,她们热心的四处张罗莎拉的终身大事,帮她寻觅约会对象。杂志、网络,各种类型的男士都成为了候选人士。妹妹还在征友网站上登出莎拉的资料和征友条件:这个男人必须是爱狗人士。
  杰克(约翰·库萨克 John Cusack饰)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他除了爱狗以外,其他条件都不大理想。同时,刚离婚的鲍勃似乎是个完美情人,他的应征令亲友们都眼前一亮。但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经历了众多失败的约会之后,对感情已经灰心的莎拉,竟然发现了杰克独特的魅力,两人因为一只圣百纳宠物狗而情牵一线…

  心灵相同的人,只需一个眼神,一句话,就知道属于彼此。年轻的时候大概不是这样吧,也只有那样的年纪,才可以有那样的爱情。
  生活中的大悲大喜,都被演绎的温情默默,平缓悠扬,又不失诙谐。最糟糕的情况又能如何呢,日子天天过,总会有惊喜。

  导演:加里·戴维·古德伯格
  编剧:加里·戴维·古德伯格
  制片人:加里·戴维·古德伯格

  演员表
  黛安·莲恩Diane Lane ....Sarah Nolan

  伊丽莎白·帕金斯Elizabeth Perkins ....Carol

  约翰·库萨克John Cusack ....Jake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Christopher Plummer ....Bill

  德蒙特·莫罗尼Dermot Mulroney ....Bob

  斯托卡特·詹宁Stockard Channing ....Dolly

  爱莉·希尔斯Ali Hillis ....Christine

  本·申克曼Ben Shenkman ....Charlie

  乔丹娜·斯皮罗Jordana Spiro ....Sherry

  维克多·韦伯斯特Victor Webster ....Eric

  鲍比·科尔曼Bobby Coleman ....Austin

  托尼·比尔Tony Bill ....Walter

  玛丽·卡斯特罗Mary Castro ....Stripper

  Brad Henke ....Leo

  朱丽叶·冈扎罗Julie Gonzalo ....June

  格伦·霍顿Glenn Howerton ....Michael

  泰德·格里芬Ted Griffin ....Bill Jr.

  威尔·罗斯海尔Will Rothhaar ....Jeremy

  帕特里克·法比安Patrick Fabian ....Donald

  科林·伊格斯菲德Colin Egglesfield ....David

  珊娜·希亚特

  黛安·莱恩出生于纽约,由于父亲是戏剧指导、母亲是歌唱家的缘故,她6岁就成为了专业小演员,在舞台上参与了很多戏剧演出,并跟着剧团参加了众多世界性的戏剧节。12岁时她初登银幕,出演了由乔治·罗伊·希尔(George Roy Hill) 执导的《情定日落桥》。本片让黛安·莱恩一炮走红,并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从此星途坦荡。

  黛安·莱恩早期与很多知名导演合作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同大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合作的《小教父》、《棉花俱乐部》、《斗鱼》和《家有杰克》,此外她还出演过《超时空战警》、《完美风暴》等卖座影片,并因《月球漫步》获得了独立精神奖影后。2002年,黛安·莱恩出演了讲述妻子出轨的家庭伦理片《不忠》,她对主人公“出轨”之后愧疚不安的心理刻画的恰到好处,赢得了影评届一片赞誉,并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她的下一部影片将是由格里芬·邓恩(Griffin Dunne)执导的剧情片《一生爱永远》,片中她将与“大腕”唐纳德·萨瑟兰和《一线声机》中的克里斯·埃。文斯合作
  约翰·库萨克于1966年6月28日出生在一个传统的爱尔兰天主教家庭,父亲是记录片制作人,母亲则是一位教师。也许是出生在电影家庭的缘故,库萨克的四个兄弟姐妹都是演员。九岁时他已成为学校剧团的演员主力之一,高中时代除了演出广告和当配音演员之外,擅长声乐的他还曾为电视台写过两部音乐喜剧。16岁时他初登大银幕,出演了电影《高材生》,收到了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约翰·库萨克的选片口味多样,游走独立与主流之间。例如他出演过卖座大片《空中监狱》、《红色警戒》,但他却没有被商业冲昏头脑,仍然参与了很多题材深刻的小成本影片,如《百老汇上空的子弹》、《午夜善恶园》、《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高保真》、《致命ID》等等。如今,约翰·库萨克已跻身一流演员行列,成为好莱坞一道别出心裁的风景线。

故乡的云 : 2014-03-02#244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88 。《与墨索里尼喝茶》

  有些气质需要始终坚持

  二战前夜,一群各种社会背景的妇女们经常到英国驻意大利使馆同大使夫人喝茶聊天,品评文化艺术,小资生活可算优哉游哉。战事初起,在一片谣言声中,英国大使夫人愤怒的前往墨索里尼办公室,要问清事由,大家的人身安全是否会得到保障。墨索里尼一派绅士风度,拍胸脯做保证的让大使夫人放心,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他都会以人格担保,任何人都会平安无事。话音未落,战争打响,意大利瞬间与邪恶轴心国站在一组,开始清扫所有异见份子,大使夫人坚信着墨索里尼的人格担保,据理力争让身边同伴放下心来,就算已经身居集中营式的开间大屋,也毫无动摇。这之间,不仅意外的上演了英美人民之间携手患难之交,还为保护文物献上倾囊之力。可谓感人激动抒情倾巢而出毫无保留。
  影片由夺过两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意大利导演佛朗哥·泽菲雷里编剧并执导,英国老牌常青树女星玛吉·史密斯和朱迪·丹奇,还有美国老牌女演员及歌手雪儿联袂主演。开始玛吉·史密斯以一副英国文艺女的气质,看不起美国来的毫无素质修养的女人雪儿。后来在大家落难时,阔绰的雪儿出手相救,包办大家食宿,感动了玛吉。但是,雪儿被俊俏小生骗个倾家荡产,玛吉又伸出援手,两人成为莫逆之交。朱迪·丹奇一反以往专横跋扈的女强人角色,饰演酷爱宠物,保护名贵画作的知识女性。影片获得欧洲古老的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银丝带奖的最佳服装设计奖,玛吉·史密斯凭借此片获得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女配角奖。
  如果说还有两名演员继承和发扬着英国的贵族气质,那无疑就是玛吉·史密斯和比尔·奈伊,这两人所出演的全部角色中,大多数都是那些高高在上气势凌人的名家大腕,再配合着历史悠久的古堡建筑和豪华的环境场景,当两人轻抬高傲的下巴,蔑视的注视对方时,绝对是贵气侧漏傲气袭人。当然,想看看贵族落难时的窘境和另类的对待方式,对任何事物和人都毫不妥协的做派,那此片绝对不容忽略,会令人大开眼界。


  导演 Director

  佛朗哥·泽菲雷里 Franco Zeffirelli

  编剧 Writer

  John Mortimer

  佛朗哥·泽菲雷里 Franco Zeffirelli .....autobiography

  演员 Actor

  雪儿 Cher .....Elsa Morganthal Strauss-Armistan

  朱迪·丹奇 Judi Dench .....Arabella

  琼·普莱怀特 Joan Plowright .....Mary Wallace

  玛吉·史密斯 Maggie Smith .....Lady Hester Random

  莉莉·汤普琳 Lily Tomlin .....Georgie Rockwell

  Baird Wallace .....Luca

  Charlie Lucas .....Luca (Child)

  Massimo Ghini .

故乡的云 : 2014-03-02#245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这是一部使你看得热泪盈眶,又忍不住哈哈大笑,然后泪水流了满面的电影。
  这是一座用战争的硝烟熏出颜色的象牙雕塑。
  故事简介:
  二战前,一群背景各异的老太太们住在意大利一个小城,她们以英国大使夫人为中心,经常举行茶会。
  英国大使夫人在二战爆发前很赞赏墨索里尼,一次还拜访了墨索里尼,她和他喝茶的照片被登在报纸上。
  二战到来了,她们的圈子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些场景:
  ***意大利宣布参战后,强迫英国侨民迁往监禁所。一位老太太困惑地说:
  '为什么因为一两个疯子要挑起战争我就得改变我的生活方式呢?'
  ***Maggie Smith扮演的大使夫人海丝特兰登女士昂然对一个意大利警察说:
  '我们选择此处作为生活之所,此处应该以此为荣.'
  ***离别的时候,Cher扮演的百老汇明星搂着年轻的卢克(老太太们收养的孤儿)说:
  '我知道我令人难忘.但千万不要对你将来的妻子提起我.女人的情感是很脆弱的.'
  ***战争末期,卢克跑去接应空降的英军。
  他冲着问树丛问:'Are you English?'
  树丛中冒出一个苏格兰腔:'NO!'
  然后一个大兵站出来说:'We are not bloody English, we are bloody Scotch!'
  ***当这群英国女人所囚居的百塔之城被解放时,这位大兵尝试说服她们转移到比较安全的罗马。大使夫人(以她一向傲然的姿态)说:'安静,军人!德国人和意大利人都不能摆脱我们,绝没有任何理由要我们屈服于苏格兰人!'
  有关:导演:Franco Zeffirelli
  他1923年生于佛罗伦萨,年纪和此片中的卢卡大致相符.
  据说在1945年,Franco Zeffirelli看了劳伦斯.奥利弗主演的电影<亨利五世>后,放弃了原来在佛罗伦萨大学所修的建筑专业,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从作为一个舞台美术设计开始,后来一个艺术编辑,剧作家,导演,制片人.
  这部片完成于1999年,那时他已经到了XO的年份.这部片也如一瓶顶级(如果电影也可以贴上级别的标签的话)的XO白兰地,电影中所透出的导演的个人情感象深深渗入酒中的橡木清香,与酒液溶为一体,相得益彰.
  整部电影如此自然流畅,以至于得在回味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导演在许多细节上的细腻和周全 (例如如果没有那床上和镜子前的一幕,艾尔莎对于英俊而阴险冷酷的维多里奥的激情就显得有点突兀.)。看这部电影,有一种类似于阅读简·奥斯丁的快感。
  此片许多场景可使人体会到Franco Zeffirelli对于莎士比亚的热爱:
  JOAN PLOWRIGHT所扮演老太太Mary和朱迪.丹奇扮演的阿拉贝拉和其他两个妇人一起送年幼的卢克上火车到纳粹控制的奥地利读书(他迫于父命).
  玛莉牵着卢克的手走在前面,阿拉贝拉拿着花,抱着狗走在后面。两位老夫人一边走一边一人一句高声朗诵:
  '咬紧牙关,张大你的鼻孔,屏住气息,把根根神经象弓弦般拉到顶点,冲啊!冲啊!你----最高贵的卢卡.'
  卢卡说:'他(亨利五世)没有说卢卡.'
  玛莉说:'是的.他说的是英国人,他是说那些勇敢的人,就像你.'
  卢克上了火车,几个老妇人高呼着'CORAGGIO!'(意大利语的COURAGE),扬着手帕齐声用<亨利五世>中的字句为他送行:
  '而此刻躺在床上的英伦男子以后将会埋怨自己的命运
  悔恨为何轮不到他上这里来
  以后只要他听到哪个在圣克里斯宾节和我们共同作战的人说话
  就会面带愧色.
  在圣克里斯宾节!圣克里斯宾节!'
  Franco Zeffirelli刻画了勇气的一种最根本的表现:坚持自我。
  在平常生活中,你可能并不喜欢她们所有人:她们有的老态龙钟,有的刚愎自用,有的疯疯癫癫,有的矫揉造作,有的自以为是。
  当战争来临,所有的虚华都无法保护她们。她们从舒适的云团上跌落硝烟之中,她们软弱,她们无助,她们害怕,她们荒谬(在看到战争的不正义前,大使夫人还迷信着和她喝过茶的墨索里尼),但她们坚定不移地守护自己认为弥足珍重的东西:她们的自我,她们的良心,艺术,甚至她们的生活习惯。
  当溃败的意大利军人想炸毁一座古堡时,阿拉贝拉把自己绑在了墙壁上。
  象牙也许不适合雕塑战争,但象牙足以雕塑战争中人性的美。
  她们体现了文明的美与力量。
  如果文明被毁灭,正义就无从依附,胜利就失去意义。
  有关:朱迪.丹奇
  79届奥斯卡颁奖会主持Ellen Degeneres由于朱迪.丹奇的缺席当着全世界开了她一个玩笑,说她需要做一个膝盖手术----在她的眼睛里. 这个玩笑已经逾过了温和得体的范围,特立独行的丹奇使得自高身份的奥斯卡如此作恼.
  看过朱迪.丹奇的电影,就会觉得任何电影节都应该对这个英国女人表示敬意. 奥斯卡曾经通过一个最不适当的机会对朱迪.丹奇表示了敬意----借她在出镜只有几分钟的电影《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给她颁了个最佳女配角奖,这个坦诚而倔强的英国女子当众表示了不以为然。
  对于任何电影节,朱迪.丹奇都是这样一位女子:'我来到此处,此处应该以我为荣.'

故乡的云 : 2014-03-02#246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89 。 《午夜巴黎》


  老伍迪在这封写给巴黎的情书中动用了瑞秋?麦克亚当斯&玛丽昂?歌迪亚这样恬静、淡美、温存、清新、文艺的女孩,相对于《午夜巴塞罗那》里热情、野性、癫狂、喜怒无度的女人佩德罗普?克鲁兹&斯嘉丽?约翰逊&丽贝卡?豪尔这样的组合,巴黎的午夜比巴塞罗那的午夜少了一份狂野,多了一份隽永;少了一份抽象,多了一份遐想;少了一份触目惊心,多了一份润物无声。

  老伍迪那副厚重的黑框眼镜阻隔了不了所有可能会产生的瑰丽遐想,当你完全忽视了这个貌不惊人的小个子男人时,却又会一次一次被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感受到无与伦比的震撼和回味。本片中男主角“自娱自乐”的穿越时空,白天他是一副怅然若失迷失自我的男人,午夜他就会随着老爷车或者马车穿越到怀旧的“黄金时代”,在那个玄幻飘渺已逝去的往昔时光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认同,归属感的精神家园。音乐、美酒、聚会、沙龙,与各大文豪艺术家们唇枪舌剑指点江山,这才是盖尔激动人心的文艺梦想。他是一个作家,他真的遇见了海明威,毕加索,达利甚至高更这样“仰之弥高心神往之”的偶像。这不是狂热的粉丝心态,这是虔诚的朝圣之旅。我甚至愿意相信这一切是真实存在的,或者说真的会相信有这样的可能性会在午夜巴黎的某一个转角或者9又3/4月台跌进旧时光中,时光逆流成河。这样的场景,也许同样契合我们影迷对于邂逅自己心中神一般的电影大师的梦幻憧憬。真的会有那么一天,我会参与到娄烨、是枝裕和与李沧东的围炉夜话,会为伊斯特伍德鞍前马后的搬道具,会为一脚穿鞋另一只光脚走路的拉斯冯提尔,昆汀提那一只他们没穿的高跟鞋或者给他们的电影剧本加入更匪夷所思挑战生理极限的桥段。

  这是多么让人心驰神往的情境。电影中,伍迪老爷爷最终还是教导孩子们要“活在当下,把握现世”,可现实又有太多的不如意,太多的杀伐,太多的残酷。我们不被承认,不被理解,不被抚慰。我们需要一个灵魂栖息地的庇护所。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幽闭空间,当灯全暗下来的时候,四周漆黑一片,前面正对着的银幕是唯一的光亮。左右环视整个幽闭空间 ,还有一个永远亮着灯的逃生出口。电影对我们来说,就是那个时候精神上的一个逃生出口。就仿若影片中那辆夜夜只待君再来的时光老爷车。

  对于本片,感同身受,看完有一大堆话撩在胸口,涟漪四溢。总觉得,自己就是影片中的沉迷不知归处的男主角。我也会对那个装逼“掉书袋”伪知识分子厌恶至极,这样的男人除了在女人面前反复吞吐自己残羹冷炙一般的知识,余下的也许只是下半身不能持久的冲动。看见男主角在酒余饭后归家选择散步而不会叫的士,会在雨中不撑伞任意雨水浸湿全身,认为漫步夜色巴黎,雨中巴黎才是最浪漫的事儿,对此,我也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抢着要表白:“我也这么觉得,我也老是这么说,我同意的不能再同意了!”



  片尾,我们的伍迪老爷子真的让梦想照进现实,给我们的男主人公安排了一场雨中重逢,遇见了那个同样也爱在漫步夜色巴黎,雨中巴黎的她,这样的结尾,温情肆意妩媚,片中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的心中却是大片大片的向日葵地,秋日暖阳。“开篇近四分钟的胶片来一点点扑捉晨光下、雨幕中、夜色里的巴黎街头、公园、小巷、咖啡馆、塞纳河与石板路。整部电影的摄影几乎都是蜂蜜色的,透明甜蜜。关于巴黎的一切都流光溢彩魅力非凡,在小号与吉他的轻柔乐声中每一个画面都美得那么动人心弦。”这是伍迪写给巴黎的情书,但在我看来,请允许我多情这么一次,这也是写给我的一封越洋情书…


导演 Director:
  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编剧 Writer:
  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欧文·威尔逊 Owen Wilson ....Gil
  瑞秋·麦克亚当斯 Rachel McAdams ....Inez
  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 ....Adriana
  柯特·富勒 Kurt Fuller ....John
  咪咪·肯尼迪 Mimi Kennedy ....Helen
  迈克尔·辛 Michael Sheen ....Paul
  Nina Arianda ....Carol
  卡拉·布吕尼 Carla Bruni ....Museum Guide
  Maurice Sonnenberg ....Man at Wine Tasting
  Thierry Hancisse ....1920's Partygoer
  纪尧姆·古依 Guillaume Gouix ....1920's Partygoer
  奥黛丽·弗洛特 Audrey Fleurot ....1920's Partygoer
  Marie-Sohna Conde ....1920's Partygoer
  Yves Heck ....Cole Porter
  艾丽森·皮尔 Alison Pill ....Zelda Fitzgerald
  寇瑞·斯托尔

故乡的云 : 2014-03-02#247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90 。人类之子 (2006)


  导演: 阿方索·卡隆
  编剧: 阿方索·卡隆/ Timothy J. Sexton
  主演: 克里夫·欧文/ 朱丽安·摩尔/ 迈克尔·凯恩/ 克莱尔-霍普·阿什蒂/ 查理·汉纳姆/ 帕姆·费里斯/ 切瓦特·埃加福特


  《人类之子》是部科幻片,讲的是2027年的人类的故事,主要发生地点是伦敦以及周边。那时候,全世界已经沦陷,处处动荡不安,只有伦敦还存活着。难民们纷纷涌到伦敦之中,又纷纷被清除出,每个伦敦市民只能用特制的身份证才可以自由在市中穿梭,而出入境则是件麻烦的大事。另一件更麻烦的大事是人类已经有19年没有一个新生儿了,人类丧失了生育的能力,只能绝望地面对种族走向灭亡。
  很难想象如果人类不能生育之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真如电影所说的那样么?我身边有一些不明原因流产的朋友,而以前这样的情况是很难遇到的,今年上半年便遇到与听说了数起。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真是全身发凉。科幻电影是结合现实的未来故事,如果能够让人从科幻中读到现实,是一种特殊的感受,如果这现实还有些悲凉,则就使人不寒而栗了。
  本片借助科幻的壳,以封闭的空间(伦敦),讲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政治、哲学意义的故事。电影中的每一段都充斥着饱满的内容,以至于使人在紧张的观影过程中很难消化其中的信息。
  帝欧是政府公务员,每天固定地上下班,对骚乱、难民集中营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早已经熟视无睹。大部分人都像他这样,已经麻木,对难民没有同情之心,对糟糕的社会治安没有愤怒之情。片中他的转变始于对过痛苦的回忆,尤其是对子女世的回忆及前妻在他面前的被枪杀。
  他的前妻叫朱丽,领导反政府武装。她所领导的武装为了所谓的正义不惜制造恐怖袭击。虽然他们宣称自从某次爆炸之后便不再制造针对普通人的炸弹袭击,然而,仍旧不能掩盖他们过以及进行中的暴行。以针对平民的暴力反抗不正义的政府,其本身已经非正义。朱丽带武装人员绑架了帝欧,并威逼利诱他帮忙弄一张身份证。虽然其目的是正义的,希望帮助一个难民女孩安全离开英国,但过程仍旧不正义。如果以非正义的手段追求正义,那么结果是正义的么?
  电影中,政府主要针对难民的戏份占了绝大部分篇幅。难民被加以甄别,并被送到固定的集中营。伦敦政府是残酷无情的。不过,从另一面来看,它的这种做法恰恰保证了伦敦市民的利益,使得有限的资源仍旧提供给有限的人使用,不至于使整个社会全面崩溃。如果从人道主义出发,源源不断的难民涌入,势必会彻底摧毁这座城市,使所有人成为难民。那么,当无数的难民与有限的市民之间的利益出现矛盾时,该如何解决?人道主义在这时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与几乎无法解决的悖论之中。好比,我有几个馒头可以保证我活下,而有数十个人正饿的要死,我该救他们么?如果救,那么我将会死,他们也会很快死;如果不救,我可能活下,他们会更快的死。该如何选择?显然,这样的思考会使人陷入道德的泥潭,永远也抽不出身来。如果不思考,又会使我们陷入良心的谴责,同样会抽不出身来。

  随着电影的推进,对反政府武装的控诉也越来越明显。他们肆意杀戮,甚至不惜制造假象,将领导人朱丽杀掉,以嫁祸给别人。电影的前面曾交待过,许多爆炸是政府制造了嫁祸给反政府武装的。由此来看,政府武装与反政府武装真是一对好基友,根本就是混蛋的两个面而已,尽管他们都拿正义说事,也不过是说着正义的混蛋罢了。电影似乎在告诉我们所有打着正义幌子屠杀平民的武装都是混蛋,彻头彻尾的混蛋,甚至可以说,所有的利用平民使平民受到伤害的暴乱与反暴乱都是反人类的。

  电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既帮助难民女孩出逃的人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而是些简直可以称得上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除帝欧外,还有贩卖大麻的Jasper、管难民工作的“法西斯”、吉卜赛女人、接生婆等等。Jasper为了救他们死在反政府武装的枪下;“法西斯”最后利欲熏心被帝欧打昏在门前;吉卜赛女人帮他们找到小船,含泪看他们远;接生婆为保护难民女孩,被警察带走,并被套上了黑头套,生死未知……这些人物都生动地展现了那个社会的边边角角,而这些人物又都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实实在在存在的人。我们这个社会有善良的人,有逐利的人,有良心未泯的坏人,有生了贪念的好人,等等。这样的一些人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而促使社会前进的最大动力是善,不是它的反面,不是杀戮,不是欺骗,不是政治,不是残忍,不是利欲熏心。

  所以,我们在电影中也可以发现,即使社会是绝望的、肮脏的,政府与反政府武装是邪恶的,细分到个体上之时,他们仍旧或多或少地心存善念。当帝欧带着女孩与婴儿从被战火炸得残破不堪的楼房里走下的时候,所有的士兵都默默地盯着他们,为他们让出一条路,甚至为此暂时停火。这是良心仍存的体现,尽管这简短的良知被一枚火箭弹炸飞,在枪林弹雨中彻底淹没。

  幸运的是,导演仍旧给了我们一个希望,帝欧虽然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难民女孩与婴儿最终踏上了Tomorrow号,走向了明天……

  电影告诉我们,人类并没有绝种,还是有希望继续生育的;它同样告诉我们,文明也没有绝种,它同样可以继续下。虽然希望被放到了伦敦之外,但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希望恰恰存在于伦敦之内。虽然人们在长时间内麻木不仁,但偶尔闪现的善良仍旧会在某一天苏醒过来。

  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假如现实不像电影所演的那样,如果婴儿被反政府武装拿当作武器,如果人们彻底麻木,根本不帮助他们逃亡,如果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文明是否会彻底绝育?

故乡的云 : 2014-03-02#248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90 。 革命之路



  本以为山姆·门德斯这一次又将回归《美国美人》的套路,以家庭为舞台做出最残忍的手势,然而《革命之路》并非如此,他想传达的是被平庸扼杀的过程,好似将两匹烈马关进黄金打造的马厩里,粮草不缺,就这么混吃等死,无论它们如何冲撞嘶吼,都只是徒劳。所幸,门德斯没有嘲笑影片中的任何一个人物,他始终神情悲悯,镜头犀利却又体贴,像在烧酒杯沿摆了片柠檬,以便让饮用者对度数放下戒心。于是有这样一对夫妇,搬入一处风景怡人的住宅区,那里有白色的小房子,每幢外边都带了一个有喷水池的漂亮草坪,这是他们的“马厩”,事实上他们的确曾经以为将要在此终老。
  我相信许多人会以“心比天高,命如纸薄”这样尖酸的句子来形容惠勒夫妇的人生,丈夫弗兰克是个推销员,妻子爱普莉曾经演过一部舞台剧,却饱受恶评,令她极度沮丧。的确,“才华”并没有如他们的理想那么满溢,只得庸庸碌碌,在幽怨的情绪里度日如年。门德斯要告诉我们的是,这对看似“佳偶天成”的伴侣最大问题就是出在太过“趣味相投”,一样有不切实际的愿望,一样自负却又时常感到迷茫,一样试图证明自己些什么,所以难免就是陷入焦虑暴躁的状态里,好几场争执戏,两个人都是旗鼓相当的,歇斯底里,偏执愤怒,还不愿妥协。期间,爱普莉做了一个致命的决定,她说服弗兰克举家迁去巴黎定居,以便达成亲近艺术的夙愿,它果然是个疯狂的决定,被所有像他们一样正享受天伦之乐的友人们质疑抑或妨羡,只得到了一个疯子的支持与鼓励。故事恶毒之处就在于此,惠勒夫妇的共鸣与分歧,只能在单独相处时方能爆发,而疯子却是外露的,他用近乎荒诞的态度向周遭的人解释他们缘何要这么做,意义又何在。
  藉于“为理想而奋斗”的宣言得到如此回应,滑向失控是必然的,无论是经济上,抑或突发事件,都令这对激情四射的爱人受到阻碍。为此,他们互相指责伤害,将彼此视为达成理想的绊脚石,当他们不情不愿地宣布巴黎之行被取消之后,友人之子,也就是那个疯子立马起身嘲笑他们的懦弱愚蠢。在将惠勒夫妇推向深渊的过程里,海伦母子“功不可没”,母亲将他们框桎在革命路的住宅区里,掐断了弗兰克与爱普莉向往超凡人生的途径,事实上她将所有收入不菲的家庭都按进这个圈子里,让他们变得和她一样麻木平庸,看看她的丈夫就知道了,男人都是整天坐在安乐椅里看书的“废物”;可儿子却揭掉了惠勒夫妇那层逐渐硬化的皮,要他们听一听自己的心声;两种截然不同的引导挤压着两个人的感情,弗兰克退缩了,爱普莉却不择手段地向前进发,结果那条家庭纽带在这蛮横的拉据战中终于崩断。
  这种追寻式的“弃绝”并非偶然,大约爱普莉早已做出决定,要为命运放手一搏,她在酒吧里尽情豪饮,放肆地与别人的丈夫跳舞,在汽车里偷情,弗兰克在餐桌上告诉海伦太太她怀孕已十二周的时候,她还坐在那里一脸凄迷地抽烟,心怀杀机的女人永远是神经质并恐怖着的。这是怎样的一对苦命人?厨艺绝佳,穿围裙比穿礼服看上去更顺眼的惠勒太太想去巴黎做个政府秘书,以支援丈夫搞艺术研究;口才绝佳,油滑聪明的惠勒先生兴冲冲辞了职打算一展报负,没过多久却又找了另一份工作,居然还是一样的老本行。他们完全不明白生活的基调有多沉闷无趣,偏偏喜欢抬起好高骛远的头颅与之抗挣。这令我突然想起费里尼《甜蜜的生活》中由美满酿造的悲剧,其实真地有许多人,都不适宜那团圆的表象,他们不要甜蜜,只需不安与刺激。

革命之路

  导演 Director:
  萨姆·门德斯 Sam Mendes
  编剧 Writer:
  贾斯汀·海瑟 Justin Haythe ....(screenplay)
  Richard Yates ....(novel)0


  演员 Actor: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Frank Wheeler
  凯特·温丝莱特 Kate Winslet ....April Wheeler
  凯西·贝茨 Kathy Bates ....Mrs. Helen Givings
  迈克尔·珊农 Michael Shannon ....John Givings
  芮安·辛普金斯 Ryan Simpkins ....Jennifer Wheeler
  泰·辛普金斯 Ty Simpkins ....Michael Wheeler
  大卫·哈伯 David Harbour ....Shep Campbell
  佐伊·卡赞

故乡的云 : 2014-03-02#249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92 。《四根羽毛》


  改编自英国文豪A·E·W·马森于1902年出版的同名战争小说,原著讲述了一个有关勇气、忠诚、荣誉和救赎的故事,背景横跨欧非大陆,涵盖了多种文化、道德传统、思想意识以及多重的矛盾与碰撞,同时又兼具了友谊和爱情的左右为难,仿佛一部气势磅礴的集大成者。在本人的观念里,这种里程碑式的巨著很难在电影的长度内展现出其全部的精髓,选取任何一段都不够具有权威的说服力,稍有疏忽或缺失就会引发口诛笔伐,吃力不讨好,除非你太有野心,而且它已被五次改编为电影,何况那种动辄花费亿万美金三年时间劳民伤财的做法和明显的企图心,令人不敢认同。
  一日,和朋友聊到希思·莱杰在《断背山》前后的银幕作为时,朋友表示这位澳洲阳光少年早在2002年的《四根羽毛》中就已褪去了他曾经稚嫩的酸奶气息。于是,便翻出那张光碟来看。当看到哈瑞(希思·莱杰饰演)在荒漠中饥饿到刀割骆驼的皮肉喝血以保命及做俘虏苦役时的忍辱乞食,突然发现这个帅哥并不仅仅是化了个蓬头垢面、须发覆脸的装,做茹毛饮血、丧失尊严状,而是真的戏走心了。特别是其中的一场戏,当他从土著阿布(杰曼·翰苏饰演)手里接过食物时,饥不择食地撕咬了一口,而后心情复杂的说出了一段台词:“……我没有活下去的理由,我依然恐惧。”阿布曾说过:“你们英国人走起路来都很骄傲”,而此时的哈瑞已经懂得不再自傲了,他将骄傲和尊严踏至深渊,而后从中获得了重生。
  1898年,大英帝国对苏丹的战争正酣。贵族青年哈瑞是英军中一名年轻有为的军官,他俊美开朗,战功卓著,有一位将军父亲,三个军中死党,还有一位美丽的未婚妻艾瑟妮(凯特·哈德森饰演)……看来,他实在已经得到了太多。
  在出战苏丹前,哈瑞突然临阵脱逃,并质疑女王出兵的理由,坚决从军中退役。于是,他被荣誉至上的人类社会唾弃了,父亲、好友、未婚妻均不能原谅他,他收到了代表懦夫象征的四根羽毛,唯有朋友之一的杰克(威斯·本特利饰演)始终相信他,信任的重点或许是同样深爱着艾瑟妮的杰克希望所爱的人得到幸福。
  为了洗刷耻辱、自我救赎,哈瑞悄悄来到了沙漠绵延的苏丹,他选择了一条坎坷曲折的路来驳回那四根羽毛所带来的千斤重量和心灵煎熬,他的苏丹之行,远比军队里的朋友们走的更艰苦:几近邂逅死神的他来到了英军阵前,在英军军队里充当最卑微的杂役、苦力、搬运工,打算默默地守护着朋友们;偷偷潜入危险的敌方,获取情报,并派土著朋友阿布前去送信;危机时刻救助失明了的杰克,无意间发现了艾瑟妮写给杰克的信件……当他得知另一个朋友被俘时,便主动去了战俘营,打算协助朋友逃离。在战俘营里,肉体上的苦难和精神上的折磨,终使哈瑞不再像个骄傲的英国贵族……最后,在阿布的帮助下,哈瑞和朋友以假死逃出了苦海。
  阿布是个神奇的人,他曾是奴隶,当过英国佣兵,会说流利的英语,他仿佛保护神般及时现身伴在困境中的哈瑞身边,阿布的话通常简短而有力,他告诉恐慌中的哈瑞:“恐惧永远存在。”当哈瑞和朋友即将返回英国,询问阿布的打算时,仿佛上帝使者的阿布说:“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一刻他令我想起了影片《绿里奇迹》中的黑大个子。
  如果说阿布是哈瑞的守护神,那么哈瑞便是杰克的守护神。失明让杰克变得更为果决,他早就知道“这场战争造就不了英雄”,而苦难似乎能成就英雄,一如通过苦难的历程来注解“勇气、忠诚、荣誉和救赎”的哈瑞。
  一部具有史诗气质的英国古典片,主题四根羽毛的含义分别代表了“自由、祖国、荣誉和激情(Freedom、Country、Honor、Passion)”四种价值。年轻的英国皇家军官哈里因不愿为了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战争而效命,因此他选择了在军队远征苏丹之前临阵退缩,而接连失去了三位好友和未婚妻的信任,每个人都给他寄来一根象征怯懦的羽毛断绝友谊。为了寻回自己的尊严,哈里孤身涉险,进入非洲大沙漠,经过九死一生的磨难,找到了英军所在地,暗中帮助英军作战,并挽救了昔日好友的生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是胆小鬼,是个真正的勇士,并重新赢得了未婚妻的爱情。


  导演 Director:
  谢加·凯普尔 Shekhar Kapur
  编剧 Writer:
  A.E.W. Mason ....(novel)
  迈克尔·希弗 Michael Schiffer ....(screenplay) and
  霍辛·阿米尼 Hossein Amini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凯特·哈德森 Kate Hudson ....Ethne
  希斯·莱杰 Heath Ledger ....Harry Faversham
  韦斯·本特利 Wes Bentley ....Jack Durrance
  阿历克斯·杰宁斯 Alex Jennings ....Colonel Hamilton
  克里斯·马歇尔 Kris Marshall ....Castleton
  迈克尔·辛

故乡的云 : 2014-03-02#250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93 。《完美世界》

  讲述了一个劫匪和一个小男孩亦父亦友的真情故事。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的泪水总是不知不觉地泛滥,一直到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散落在地上的万圣节面具,躺在绿色草地上的布奇,一切显得如此和平宁静,这是另外的一个完美世界。

  越狱的劫匪布奇和同伴闯入男孩菲利普的家中,特里想非礼菲利普的母亲,被布奇制止,为了自身的安全,两个劫匪挟持了菲利普作为人质逃离了。菲利普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由于家族信奉耶和华教,他从小就不参加任何节日和活动,无法拥有和别的孩子一样幸福快乐的童年。然而跟随布奇走后,他却以这个劫匪度过了一段快乐而惊险的日子,学会了如何成长成一个男人。布奇受伤后,警长和狙击手包围了他们,警长一人走向布奇,试图劝说他投降,当布奇想从裤兜里掏出明信片时,却被狙击手误认为要掏出手枪而被一枪毙命。故事的最后,直升飞机带走了菲利普。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一个男人重塑自己的童年和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的故事。里面有沙子,但导演把温情和沙子放在了一起,非常地打动人心,也给了我许多心理学 方面的启示。

  劫匪布奇在影片中经常举枪就要杀人,从某些方面看来,是个残暴的劫匪。而他有的这些性格特征,应该说都是在幼年时期就逐渐形成的,他的犯罪也是由于儿时的家庭问题。他的父亲是个惯犯,母亲是个妓女,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了他良好性格的塑造,使他的性格逐渐扭曲。可见,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多么大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的性格,也或多或少影响着下一代,因为孩童时,亲子关系起了极大的作用,它影响着个体将来的发展。

  菲利普也受着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家里的宗教信仰和单亲家庭的成长环境,他缺少必要的父爱和童年的欢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布奇和菲利普确实是相同的人,有着相同的环境——现实社会和家庭创造出来的共同不幸。他们都是有着某种缺失的人,父亲的缺席,童年的不完整,愿望的扭曲,完美世界的可望而不可及。布奇从菲利普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他无可思议地想在这个男孩身上塑造自己的童年。布奇十分明白孩童的心理,他特别看不惯父母亲对孩子有过分的行为,以至于当他在农人家里看到农人因为一件小事打骂孩子时,他盛怒之下将农人捆绑起来,要他给孩子道歉。这些,都是他小时候不幸遭遇的一个折射。

  外表的冷酷难以演示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受伤的心灵变得格外的纯净。世界是不完美的,但其实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个完美的世界,人性本善。布奇从菲利普身上看到自己悲剧的童年,于是他塑造小男孩的童年。最初的一幕,他让菲利普拿枪去震慑想要非礼他母亲的劫匪,让菲利普学会了坚强与勇气;让菲利普自己选择逃亡还是留下,让他学会了武断;让菲利普戴上面具玩万圣节游戏,让他体验从来没有过过的节日;让菲利普坐在车顶体验飞车的感觉,让他体验快乐;逃亡最初,他为了菲利普的安全杀害了同伴。他和菲利普在旅程中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我印象深刻的有一个画面:布奇掏出一张印有阿拉斯加的明信片,露出向往的神情,他对菲利普说,他没去过那,但听父亲说起过,那儿有美丽神奇的土地,他希望能过到那儿去。此情此景,我的感觉就是,他们两个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了父子俩,父亲正在向儿子述说着自己向往的地方……但最终,布奇去不了阿拉斯加过幸福的生活,无法到达他的完美世界,但是他用他那不是父亲胜似父亲的关爱,在心灵层次达到了那个世界,他对菲利普的爱,其实也是对自己童年的一次救赎。菲利普既是被挟持者又是布奇的得力助手,其实他也是布奇减轻自己罪恶的天使。菲利普经常问一些问题,这也迫使布奇慢慢窥视自己内心的黑暗,也渐渐开始寄托自己对光明的向往。布奇会告诉菲利普,偷是不对的,但当你很需要又没钱买的时候,可以借用。其实在逃亡中,他很多时候都借用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寻找自我救赎。

  心理学上说,每个人都有各种心理需要,如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可以说,布奇用自己的方式给了菲利普各种需要,让他体验快乐体验成长。而菲利普也用自己的方式回报了布奇。菲利普本来有许多逃脱的机会,但他没有。菲利普偷了一套万圣节的衣服,布奇让他打扮成幽灵到居民家勒索,让他过万圣节,和布奇在一起,菲利普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当布奇因为愤怒而绑起农夫的时候,菲利普害怕他会杀了他们夫妇二人,最后对布奇举起了枪。其实这正是菲利普成长起来的标志,正因为他把布奇当成了自己的父亲,为了维护自己心目中父亲的形象,为了自己的“完美世界”,他才会开这一枪,这种爱,已经不单单是父子间的神情,已经升华到了一种自爱和自赎。当警官包围了他们,当母亲召唤着自己的时候,菲利普跑着跑着还是回到了布奇的身边,他紧紧地陪在布奇身旁,守护着他。临死前的不依不舍,画面十分感人。

  故事的最后,分别的时刻还是来临了,菲利普学会了布奇交给他的坚强坐上飞机走了,而菲利普躺在草地上,梦境的平和。

  或许完美的世界只存在于童话故事中,但我们还是要一直相信,这个世界是完美的,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一个完美的世界

故乡的云 : 2014-03-02#251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既然标上了“好莱坞出品”,那绝对不会仅仅给你一个俗套的剧情,此片足够的煽情。况且在导演一栏还赫然写着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要相信,老爷子是一个从来都不会让自己影片流于平庸的老头。影片一上映,不仅得到了评论界极高的赞誉,而且还获得了非常高昂的票房回报。作为一部没有任何高科技辅助的电影,它在美国获得了31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在全球范围内,本片的收入更是达到了1.32亿美元。评论界也对影片交口称赞,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对影片翘起了大拇指。上面也提到过,由于科斯特纳非常细腻的表现出了一个逃犯心情的转变,他所饰演的角色Butch也被称为他所塑造的最杰出的角色。而且,正是在科斯特纳的盛情游说下,老爷子才放弃了只导不演的念头,和科斯特纳联袂奉献了这样一部名流影史的作品。
  科斯特纳所扮演的Butch正因为始终有骨子里透出来的这么一股正气,所以似乎从一开始就让人对这个“罪犯”毫无嫌恶之感,反而在看到他宛如一个父亲一样慈爱的望着Phillip的时候,会对他多了些许怜悯之情。在这条逃亡之路上,美国典型的公路电影的特质开始凸显,一切的人物心理变化,都在这条追与逃的美国乡间公路上发生。男孩Phillip最初的惊慌恐惧渐渐被那些与Butch之间的相视而笑所取代,Phillip开始帮助Butch继续他们的逃亡,并与Butch谈论一些男人之间的话题,他开始享受身边这个高大强壮的男人带给自己的父爱。

  其实我个人认为,与其说他们是在逃亡,到不如说他们是在相互寻找着自己心中那个“完美的世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世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个完美的结局,但完美与不完美总是相对而生的。Butch在Phillip眼中的“完美的世界”里找到了摆脱罪恶后的自己。而Phillip也在Butch为他创造的自由中,找到了之前从未感受到过的幸福。而他们彼此得到的,就是他们共同创造的“完美世界”的产物。在影片的最后,老爷子虽然在影片结尾处的处理把一切又拉回到了“现实世界”中,但Butch的死仍然把Phillip在“完美世界”中得到的幸福延续到了“现实世界”里,从而自己也彻底得到了“完美的救赎”。影片结尾无疑是让人“心痛”的,伴随着深深的“遗憾”。Butch中枪之后说到:“我只杀过两个人,一个是伤害我妈妈的人,一个是想伤害你的人。”这就像是把最美的事物撕碎了给你看,还要你不动声色的接受。
  可以说整部电影的成功老爷子的功劳占了百分之七十,老爷子对影片的角色定位相当的清晰明了,部分人物也被设置得耐人寻味。Butch的身世是由个犯罪学女专家Sally向观影者娓娓道来,Butch可怜的身世从一位女性的视角描述出来,让人很怜悯,也对此多了一份同情。这点也正好呼应了在影片结尾为什么Sally的反应会如此之大。影片突破了一般逃亡片僵化的传统模式,注重发觉人物身上多侧面的性格内涵,塑造了多个立体化的性格人物。整部影片有浓浓的人情味且带有一定批判性,故事的结构并不复杂,导演在剧情走向上的编排也不算紧凑。甚至中段部分显得多少有一些拖沓冗长,但整部影片的寓意极深,在亡命天涯的途中也完成了自己“完美的救赎” 。影片将公路片、西部片以及逃亡片的特点元素复杂交织,因其发人深省的颇具社会、道德、教育意义的思想内涵而更具艺术张力。

  老爷子在整部电影中对人物情感的处理可谓是恰到好处,煽情而不滥情,但有一点让我比较遗憾的是老谋深算的老爷子在影片当中加入了很多“调和剂”,试图使整部电影更为丰富,却最终变成了画蛇添足。如老爷子意有所指的对FBI的嘲弄;对州长选举的讽刺;犯罪学女专家Sally的铺垫等等。我实在看不出那场追车戏的必要性,也看不出老爷子饰演的Garnett和犯罪学女专家Sally之间对手戏与剧情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性。我个人认为其实老爷子完全可以用一种更为精简的方式讲完这个故事。我很能理解老爷子的意图,只是觉得稍微火候不够,混杂了前面所述的主线。逃脱于社会秩序之外是如何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建立起自己的“完美的世界”的。当然,这种乌托邦的世界自然是易碎的、易毁的。不过老爷子还是近乎完美的探讨了这种世界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它对现实世界的意义。

导演 Director: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编剧 Writer:
  约翰·李·汉考克 John Lee Hancock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凯文·科斯特纳 Kevin Costner ....Robert 'Butch' Haynes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Chief Red Garnett
  劳拉·邓恩 Laura Dern ....Sally Gerber
  T.J.劳瑟 T.J. Lowther ....Phillip 'Buzz' Perry
  布莱德利·惠特福德 Bradley Whitford ....Bobby Lee
  布鲁斯·麦克吉尔

故乡的云 : 2014-03-02#252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94 。苔丝


  ——假如再给我三天光明
  在影片的开头是一条路的空镜头。夏日的黄昏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丰盛,优雅欢快的的音乐渐渐走近,一群白衣飘飘的少女,如同降临人间的天使,她们的欢声笑语给这样的田园带来纯洁无忧的气息。而里面就有少女初长成的苔丝(Tess),而Thomas Hardy用了近十分钟来描绘天真烂漫的少女们,而影片的结尾同样是一条伸展向茫茫前方又无尽头的路,天空泛着鱼肚白,周遭荒凉清冷。已是少妇的苔丝被警察捆绑着,垂首徐行,而此时将是黎明,太阳生气的时刻,没有会想到从美丽的黄昏到静谧而凄凉的黎明、从由丰盛的夏日到枯索的冬天,这其中的曲直,其中的是非,仿佛在一天之间断送了属于苔丝的所有幸福。怎一个“悲”字了得。
  苔丝很美,她的纯洁与玲珑映衬在一身的洁白下,她很白,白的那么纯,不可亵渎;白的那么美,无与伦比;白得那般艳,令人惊羡。那般白,曾盛开在灿烂的日光下,奔放在原野绿丛中,舞动在庄园秋色里。那般白,曾如此的出奇夺目、娇艳动人。当火红的玫瑰戳伤了手,鲜血沾染了洁白,Tess的白,开始让人怜惜。影片用乐景来描绘哀情,开头的欢快的幽雅黄昏与结局令人凄凉的黎明来做对比更加鲜明的突出苔丝的命运悲惨。在此我会想到《边城》黄昏一直在等待的翠翠,情窦初开的她忘这远方,等待他的突然出现。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 诗人们会在一件小事上写出整本整部的诗,雕刻家在一块石头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画家一撇儿绿,一撇儿红,一撇儿灰,画得出一幅一幅带有魔力的彩画,谁不是为了惦着一个微笑的影子,或是一个皱眉的记号,Thomas Hardy笔下的苔丝---美丽的英国乡村少女的形象;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否将你比作夏天?你比夏天更美丽温婉。”(出自我最爱的诗歌---莎翁十四行诗之18)
  “Shall I compare you to an Easter lily? You are more pure and pretty.”“我能否把你比作百合?你比它更纯洁更美。”
  无论快乐与苦痛,演员Nastassja Kinski的真情演绎,皆发自内心,毫不虚掩。尽管命运一次次变着戏法,给无知的Tess开玩笑,幸福一次次绕过她身旁溜走,她依然亭亭玉立,犹如一朵鲜花,娇艳欲滴,沁人心脾。我不禁震慑住了,内心涌动一股悲情,哀Tess所哀,愁Tess所愁,我相信观者定能感受到,并与之共鸣。
  令我惊诧的,还有剧中反复奏响的乐曲,那淡淡的忧伤。那乐曲多么美妙动听,让人如痴如醉,百听不厌。佳音好比天籁就像莎拉布莱曼的一曲《斯卡保罗集市》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芜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代我向那里的一个人问好 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 mine 她曾经是我真心深爱的姑娘. 歌曲里那淡淡的忧伤,和谐的韵律与无穷的韵味令多少人为之倾倒!电影《苔丝》的插曲与故事情节如此吻合,激起了我心底万般柔情。故事的情节不失浪漫,浪漫之余却散发着忧伤,弥漫着宿命。

  如果说德伯维尔在肉体上摧残了苔丝,那么克莱尔却在精神上彻底把她摧毁了。难道全是这俩个人的错吗?苔丝的家人,世俗的观念,吃人的旧礼教.......这所有的一切是谁的过错呢,是红颜薄命的苔丝?而没有人能够改变现实的社会。
  在克莱尔知道苔丝的事情以后选择的是断然离开,当历尽磨难的克莱尔决定从巴西重返英国,与心爱的Tess言归于好,便有了Tess含泪带笑,默默注视克莱尔的一幕。克莱尔的归来,犹如一把利刃,径直刺向Tess的心坎。一切都来的太晚!多少个日夜,Tess企盼着丈夫回心转意,回到自己身旁。抱着一线希望,她给克莱尔写信,恳求丈夫迅速归来保护自己。可是伴随她的却是孤独、悔恨、愤慨、绝望,最后,她只能甘受屈辱和苦难。
  声声悲切。这迟来的相见,是命运的捉弄,天意弄人。而Tess,则将所有的冤屈与苦痛以及对爱人的思念都统统深埋在心里,默然含泪,泪往心里流。
  苦难终有尽头,电影最后 “我赶来告诉你,我把他杀了。”这声音是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欣喜。“我真想把他杀了。是啊,是啊,从那天起??”这样的怨恨,好象不是要毁灭对方,而是毁灭她自己。“我已经把他杀了。”好象从负重的枷锁中得到了解脱。“我在世的时间有限了,就等他们来吧。”这是怎么样平静地准备着接受。奇怪的是,从中散发出的,不是对生命本身的厌倦或者是憎恨,而是想要由衷地赞美那样曾经存在过的花一样鲜活的生命。“天上没一颗星星,说不定,也能让我们的生命飞上天。”是啊,苔丝的灵魂始终是纯洁的,是理当俯视着这个世界的。在一个静谧的黎明,Tess被捕,被处绞刑爱,无法弥补,没有替身,也没有退路,只能按着原路走,唯一条路,一直走下去??
  只有在悬崖,断肠人才得以解脱
  整个影片时长将近三个小时,而从各方面来突出了苔丝的悲惨人生。她没有简爱刚正不阿的性格,TESS这个形象其实代表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女孩子,很多女孩在爱情里就是这样奋不顾身,全心全意,可是,结局呢。其实,女孩都是像TESS一样很单纯,很纯洁的,只是在遭遇了不幸之后,让她们懂得眼泪和男人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靠自己,她们强悍的外表下其实比谁都敏感,比谁都脆弱,我们可以佩服她为爱的那种勇气。同时苔丝这部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现实的社会情节。反映了家族世俗观念,封建礼教的不近人情。以苔丝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现实。这是一部不错的影片。

  导演 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1979年执导、
  主演 娜塔莎金斯基(Nastassja Kinski)、彼得弗斯(Peter Firth)、雷劳森

故乡的云 : 2014-03-02#253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95 。影子写手

  少壮不努力,老大码字去。当“年老色衰”的伊万·迈克格雷格不再猜火车后,他只能摇身一变为隐藏在大人物背后的影子写手,替人捉刀代笔聊以度日。在《影子写手》里,伊万接了个给英国前首相亚当·朗写自传的活,报酬丰厚,但决不能以真名示人——不仅正式出版的书上没他的名字,就连演员表里也没有这个影子写手的真名实姓;再加上在全片的对话中,伊万总是以“幽灵”自称,所以,我们始终不知道《影子写手》中男一号的姓名——他就是个幽灵,是个影子。
  由于与马丁·斯科塞斯的《禁闭岛》同时推出,不少人都会把两片做对比。的确,从叙事模式上来说,《影子写手》与《禁闭岛》如出一辙:二者都是在一个封闭、阴冷的小岛上展开故事,剧情扑朔迷离,男一号只身调查,越陷越深,悬疑包袱迭出,到最后也没给个明确的答案。此类影片一直是波兰斯基所长,《影子写手》本身也是“影子”——片中处处可见《第九道门》甚至《唐人街》的影子。政治惊悚的题材自然要比纯粹执迷于精神病分析的《禁闭岛》要来得大气些,再加上《影子写手》最后制作时波兰斯基正陷于瑞士的囹圄中,斯时心境正与“幽灵”相同,因而打造出了一出尽显诡异的政治惊悚大片——不仅是光影,就连片中的音乐亦与气氛结合得丝丝入扣。

  “幽灵”最后死没死其实无关紧要,整个故事根本就不需要他——这也解释了波兰斯基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给他。“幽灵”甫一亮相就表明了从不关心政治的立场,所以,他的视角完全与观众重叠,在“幽灵”的带领下,观众们才渐渐的窥视到西方政治中的核心秘密——以及丑闻。对于朗身处的英美最高权力层,“幽灵”是个纯粹的闯入者,他不属于这里。从这个意义上讲,“幽灵”的确是幽灵。
  朗卸任后被国际法庭调查,自己躲在属于美国领土的一个小岛上,这本身就令人生疑。而随着“幽灵”拼接起越来越多的线索,并猜出了前任影子写手留下的藏头句后,他终于发现了最核心的秘密——原来朗的妻子是CIA特工,多年以来,朗的从政和发迹都是在CIA的秘密安排下才得以实现的,所以掌权后成了美国利益的101忠狗。对英国人来说,这是个难堪的事实,所以前任影子写手才会处处遮掩,希望凭一己之力清除首相身边的他国政治势力,却最终导致命丧黄泉。
  是不是映射了现实的政治人物,这个由观众们自己去揣摩。不过在当代政治中,指责政治对手是他国的间谍却是常用的套路,想必年岁大点的观众对“里通外国”这词都不陌生。剧情的前面部分始终在制造朗是幕后黑手的假相,但朗其实是个文人(剑桥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他被妻子以及妻子背后的CIA特工埃莫特所掌控——埃莫特这位哈佛教授早在念大学时就被CIA雇佣,已是岳不群般深藏不露的高手。

  “幽灵”以为掌握了全部秘密,便与朗去对峙,朗不明就里,大发雷霆。不过还没来得及澄清事实,郎就死于刺杀者的枪下。很显然,不是什么抗议者,而是CIA、是美国要了朗的命。
  “文人是一群特别喜欢进行政治冒险与奇谈的社会群体……卷入政治的知识分子不乏聪明的傻瓜、甚至是危险的傻瓜”【1】。朗和“幽灵”就是两位“聪明的傻瓜”,自以为机关算尽,结果还是误了卿卿性命;而埃莫特这位大教授才是真正“危险的傻瓜”,看似与世无争的学术研究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诡计——从马基雅维里开始,西方人就把这当成是政治的真谛。
  文人搞政治,难免被政治搞,搞政治的王道,应当是政客披上文人的外衣。


  个人觉得《影子写手》在“罗曼.波兰斯基”这个名字前有一种黯然失色的感觉。也许“罪恶大师”以往的作品思想之尖锐内容之残酷都到了极致,单一部《钢琴师》就属本世纪头十年同类题材之冠而无人超越,再加之拍摄本片时关于波兰斯基的那些“陈年旧事”的再次发酵,使得影片格外被人关注。看起来,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争议”对于任何人都未必全是坏事。

故乡的云 : 2014-03-02#254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单就《影子写手》本身的观赏性而言,实在不比“罪恶大师”这个称号更富有戏剧感,它仅仅是罗曼.波兰斯基的水准之作,既没有马失前蹄,也毫无惊喜可言,倘若本片出自一位二流导演之手,恐怕也无多少人在意了。不过,本片的摄影堪称一流,在小岛情节部分令人印象深刻,灰色的天空苍茫的大海极好地配合了影片的基调。特别是前首相亚当.郎办公室内的那扇落地大窗户,简直就成了一个精心设计的舞台背景,当“枪手”伊万.麦格雷戈在这间豪华办公室窗前坐下开始看稿子时,后面一半是黑色调的墙壁,一半是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海和布满枯草的海岸,这种空旷而又压抑的背景使得这个可怜的“枪手”十分无助,直接把人物所面临的迷惘处境表露无疑。而此后,前首相、助理兼情人以及众幕僚都曾在这个背景面前出现过,无论人数的多寡在这面窗户面前都显得对整个事件心有余而力不足。相对于本片的剧情,这唯美之中带着迷惘和杀机的画面更让我印象深刻,而影片的灰色色调几乎无法让人不与罗曼.波兰斯基那无法揣度心理相联系。这样的画面风格让人立刻联想到马丁.斯科塞斯的《禁闭岛》,至少我们可以相信,无论影片内容如何,在相关的硬件部分总能或多或少看出大师们浸淫电影日久的非凡功力,在细节上绝不糊弄人。

  西方政坛人物爱出书是个事实,特别是“金盘洗手”之后,无论是影响深远的政治家还是投机倒把的政客,都会出一两本回忆录,告诉大家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片中的这个“枪手”显然就是此道老手,他接的这个“大活”的报酬足够让他享受好一阵子了。正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一次他身不由己地卷入政治漩涡之中,探究秘密、逃避追杀、艳遇邂逅直至横尸街头,走得完全是商业路子。整个影片的效果只是停留在“展示”和“呈现”的层面,大师以往的“批判”和“揭露”精神体现得并不多,因此如果吹毛求疵一点的话,本片给人的感觉是娱乐性较强,震撼力却不够。

  作为一部政治惊悚片,《影子写手》虽然气氛渲染比较到位,但节奏控制上过于克制,整体上都在一种四平八稳的状态中进行,除了“枪手”被两个来历不明的人追逐时有一点刺激之外,其他部分都流于平淡,在2个小时的时间里都像在看一部画面精致的文艺片。而且令人费解的是,这个“枪手”居然还在狐疑满腹之中,抽空跟首相夫人上了一次床,固然是首相夫人勾引了她,固然是首相夫人可能对首相有情妇而心理不平衡才红杏出墙,但我实在看不出这一情节在整个故事中的必要性。片中的这个“枪手”是干这行的老手,又不是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面对的又是这样艰巨的任务,为了写这本书首相别墅防卫森严的情景历历在目,而且不久前又死过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实在不明白他怎么会有胆量和有心事去和首相夫人玩一夜情?或许,这能反映出在西方“人权”和“民主”的熏陶下,人们会普遍认为平头百姓也有权利和机会和首相夫人谈感情,当“天赋人权”深入人心,当“民主”观念变得和一日三餐一样成为生活必备时,艺术创作者会有意无意地把这种意识带入到作品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外国电影的尺度为何如此之大,几乎没有他们不能碰触的禁区。倘若是在中国,别说首相夫人了,即便是一个县长夫人在电影中出轨都会“影射”之嫌,难保不会有某位县太爷对号入座地自己出来搞封杀和跨省。

  对于本片,我并没有觉得“罪恶大师”把故事讲得如何高明,我更羡慕的是大师们所处的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他们可以在作品中直接打出“英国前首相”这样的字幕而不必担心任何打击报复,他们也可以在作品中让首相和首相夫人都出轨而不必担心有人会跳出来说三道四,他们拿热点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做为自己作品的直接素材甚至连时间地点都不必修改。所以《影子写手》无论是映射英国的“跟随政治”还是敲打美国的“霸权政治”,都体现着一个本质,那就是“民主”和“自由”。《影子写手》中那个退伍老兵举枪射杀前首相亚当.郎时,采用的是视死如归的标准列兵姿势,虽然他的行为是暴力的,但这暴力之后恰恰体现的却是民主的本质,国家是人民的国家,政治是人民的政治,人们有权利对这一切说三道四。我们不提倡暴力鼓励诽谤,但是我们喜欢自由民主。我们不进行恶搞和制造噱头,但是我们愿意表达真实。西方人不把权威当回事,但他们恰恰尊重权威,中国经常拿权威吓唬人,其实百姓骨子从来没有真正尊重过权威。

  罗曼.波兰斯基遭遇过巨大的人生不幸,但是幸运的是即便他身陷囹圄也可以继续他的艺术创作,因此对于《影子写手》,我觉得它能够拍摄完成比这部电影本身的质量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导演 Director:
  罗曼·波兰斯基 Roman Polanski
  编剧 Writer:
  罗伯特·哈里斯 Robert Harris ....(novel "The Ghost")/adaptation and
  罗曼·波兰斯基 Roman Polanski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The Ghost
  皮尔斯·布鲁斯南 Pierce Brosnan ....Adam Lang
  奥莉维亚·威廉姆斯 Olivia Williams ....Ruth Lang
  汤姆·威尔金森 Tom Wilkinson ....Paul Emmett
  金·凯特罗尔 Kim Cattrall ....Amelia Bly
  乔·博恩瑟 Jon Bernthal ....Rick Ricardelli
  Tim Preece ....Roy
  詹姆斯·贝鲁什 James Belushi ....John Maddox
  蒂莫西·赫顿

故乡的云 : 2014-03-02#255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96 。别让我走


  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看淡死亡,但看淡并不是说就可以立即无畏赴死,只是说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并没有料想的那样伤痛和恐惧。当然这些死亡不关乎自身,这样说难免有失厚道,可对一些备受病痛折磨和生不如死的人来说,死亡反而是上帝的眷顾,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冷眼看人生,有两种人是最害怕死亡的,一是钱权在握呼风唤雨之人,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惟恐前途不保大厦将倾,无一刻不在惶恐之中;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之人,满怀一人未度,则众生未度的理念,即使辛劳到死也不会瞑目。就目前社会现状而言,前者与日俱增,后者基本绝种。于是前者在惶恐之余,权术、科技大行其道。影片《别让我走》就是以这种社会背景为假设拍摄而成的。不难看出,影片故意淡化了这种社会环境,在披上一层科幻外衣的遮掩下,貌似讲述着一个爱情故事,而掩藏在爱情背后的却是无比残酷冰冷的现实。

  影片改编自英国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同名小说,影片中,无论是灰暗迷离的画面,还是舒缓克制的节奏,抑或充斥整片的悲怆的宿命基调,无一不把日本作家的那种极致的自我,和近乎偏执的细腻含蓄、几近变态的压抑之感尽显。故事的时间设定虽然是在过去,但科技和事件却在展望未来,而且有意规避了以往影视题材中克隆人的自省和独立意识,大部分画面在三个人的感情纠结中转换,通过对三人因爱生妒然后分离的细节描述,把克隆人的情感、嫉妒、迷茫的一面放大,呈现出的是他们与正常人无异的感情经历,原来他们同样有着深刻的感触和独立的灵魂。

  建立于克隆人存在之上的是人类,奇怪的是,人类对于另一个自己却漠不关心,而克隆人却对自己的原身抱有好奇心。人类把他们圈养在一个美其名曰“学校”里,跟犯人一样看管着,只是到了需要的时间拿来即是,那些吃食和教育只是为了让他们可以提供健康的器官,就如给奶牛放音乐可以多产奶一样,那些破烂的玩具和冷漠躲闪的目光足以说明一切,克隆人不过是人类手中的一只小白鼠,一件为了延缓死亡的工具。由此可见,当科技高速发展,人类越来越冷酷无情,而摒弃一切俗世羁绊,仅靠一丝细弱游丝的牵连重新塑造的人种,却有着对爱的渴望和对死亡安之若素的淡然,这真是一种讽刺!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这个发现对人类来说,即是一种罪孽,又是一种福祉。罪孽让人类反思内心,福祉则指引走向坦途。

  影片中对于人性光辉的一面也有所涉及,新来的女教师终于按捺不住良心的谴责,告诉了他们真相,片中没有给出女教师离开的镜头,但在校长威严的恐吓声中已道出真相,对于背叛同类的行径,我猜大概轻则驱逐,重则死刑吧。最后人性的光辉也难免被黑暗所吞噬。

  故事的结局压抑冰冷的令人窒息,三人无一例外的领受了自己的命运,没有逃跑,没有抗争,甚至没有任何抱怨。显然,如果这世界没有可爱之人、可敬之事,那活着还不如死去。其实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死亡深深的恐惧,和因这恐惧引发的伦理道德的沦丧、人性的尽失。



  其中参杂着因嫉妒而产生的背叛,因深爱而产生的等待,因悔悟而产生的成全,因宿命而产生的离别,外加爱情与友情的交织与抉择,整体上看就是个很简单很俗套的故事,但就因有了是克隆人必将定时捐赠器官面对死亡这一不寻常因素的介入,才让这段三角恋看起来显得格外的夺人眼球,但让人觉得有些遗憾的是本片并没有过多的呈现出这一身份的存在对他们的生活造成的深刻影响,而是着重的体现因这一身份而导致的他们不公而凄惨的人生结局的悲凉与无奈,而造成他们心理与情感上的变化与纠葛,但又因片中用时间划分出来的局限性,让三人间碰撞出的火花显得过于的急促而短暂。

  在我看来片中的凯西、汤米和露西……就像是一个个无法挣脱宿命的囚鸟,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一种真实写照与缩影,虽然没有克隆人这一特殊的头衔,但在面对命运的不公与现实的残酷时,很多人都会像凯西他们一样变得自我怀疑、自我厌恶、孤僻、浮躁与无助,而片中最后他们对于人生与命运的坦然接受与无奈的知足同时也赋予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更多的思考。就片中凯西与汤米脆弱而真挚的情感而言,虽然片中的他们一开始就注定了人生的规划与生命的走向,时候一到就得乖乖的任人宰割,最后等待的只有悲痛万分的生离死别,虽然相爱的时光短暂得让人措手不及,但值得庆幸的是毕竟曾经拥有过,这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幸福与满足。

故乡的云 : 2014-03-02#256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别让我走

  导演 Director:
  马克·罗曼尼克 Mark Romanek
  编剧 Writer:
  石黑一雄 Kazuo Ishiguro ....(novel)
  亚力克斯·嘉兰 Alex Garland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凯瑞·穆丽根 Carey Mulligan ....Kathy
  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 ....Ruth
  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Tommy
  伊兹·米克尔-斯莫 Izzy Meikle-Small ....Young Kathy (as Isobel Meikle-Small)
  查理·罗 Charlie Rowe ....Young Tommy
  艾拉·彭内尔 Ella Purnell ....Young Ruth
  夏洛特·兰普林 Charlotte Rampling ....Miss Emily
  莎莉·霍金斯

故乡的云 : 2014-03-02#257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97 。罗丹岛之恋

  被生活的繁杂所掩盖,一片模糊,失去了意义,磨蚀了勇气。
  小时候会做一个梦,梦见故事里的那些完美结局,长大后发现,真正的故事,却是那时才开始。
  总以为相爱,就一定能永远走下去。这么多年,生活教会的却是截然相反的道理。
  总是有现实,而痛苦,也贯穿了我们的生命。
  然后总是会有一束阳光,照在如冬日冰寒的心里,给我们思考的余地,让我们审视从前的路,让我们学会珍惜。
  并向前走下去。
  爱,是等待,是耐心,是容忍。
  虽然我做不到抚平自己的青春气焰,烦躁多疑。但我慢慢改变着,也许,是为了让自己不再对世界害怕,这样,我的自信,拥有个人特质的显现出来,也是好的。
  而又有谁,会发现你的特点。
  那异乎常人的,在他眼中唯一的光芒。或许只是平凡人所拥有的一切,但他,却给予你不一样的回应,让你发现自己的特别,重拾自己的灵感,去发散,去寻觅。
  他,也许并不会出现在生命中,但记得,学会爱,等待,看清自己通彻的灵魂,去等待那个,愿意付出一生的人。
  一辈子,错,对,难免。
  不过是寻常百姓,不过是七情六欲左右的凡人,但真诚,善良,总会有人看见,去珍惜。
  会有人,抚摸你日渐增长的皱纹,但他的爱,却比以往更深沉。
  会有人,告诉你,你的不同,去帮助你寻找生活的光芒,而你,也闪耀着他的生命,因为痛过,更加懂得如何去珍惜。
  平凡即使是我们的墓志铭,但爱,让所有善良的本质,得到最后的依偎。
  总有人,走进你的生命,驱逐你的阴霾。
  总有人,值得自己,绽放出阳光般的笑容,像孩子般无邪,那种真心的笑靥。
  如果我们放弃等待,如果我们害怕寂寞。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会后悔。
  韶华易逝,曾经真诚的自己,即使面对这个模糊的世界,也还是想,继续走下去,看的到自己的心,那里有爱,一切值得珍惜的,所有的往事和回忆。



  从搭满蓝色窗帘的海边小屋的远景出现时,一股忧郁的气氛便贯穿了整部影片,Blue Room——充满了心灵的忧郁与对自由的追求。没有欢笑,只有惆怅的现实生活,想找寻一个充满了罗曼史的地方或许竟会比生活更容易一些。各怀心事的向陌生人倾诉生活的艰辛,激昂的歌声,澎湃的大海,却只剩平静如死水的内心,寂寞?无奈?是该逃避还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
  终于,我看见了一幅恬静的画面,两个人,分别在阳台上眺望,面对宽容的大海,他们是不是该将一切得不愉快都丢弃了呢?面对现实的生活,总会想逃避,总会在心中勾勒出一个梦幻的世界,那就是伊甸园,是乌托邦。向往爱情的人会有情人终成眷属,向往自由的人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海滨小屋,向往恬静的人总会无忧无虑……可一切都只是幻想,只是一处我们大脑深处的,为了逃避现实的树荫,就告诉大海吧,不只是那对情人,我们也对大海说出我们的哀伤。快步跑,怀想过去,流汗……这是一组怅然的画面,最后总归生活,而谁有逃避得了呢?
  在我的印象中,电影中,只要女人开了吉普形的车,那么她就是一个不幸福的,脆弱的孤单旅人,无论是有多少老友对她问寒问暖,都不能直抵她的心灵,她需要的其实很简单,或许只是属于自己的生活,或许只是爱与被爱,或许只是点点滴滴,只是,没人能够满足她。周围是一片欢腾,而她,就只能一个人开着一辆没有旅客的大吉普,在狂沙乱飞的公路上,无声的哽咽,痛苦的抽搐。这不禁使我想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是优美的景物描写,而是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没有悲伤,有的只是怅然。
  在一个相互了解的晚上,Adrienne在Jean的“密室”向Paul展示了自己做的小盒子,用来装自己想要珍藏的东西,她想要珍藏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好朋友,自己的快乐回忆,这是她不会放弃的东西。之后,是他们的酒后疯狂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真的,没有什么比无奈后的畅快更吸引人了,此刻,我们什么也不用逃避,什么也不应逃避,只是为了快乐,哪怕只是片刻欢愉。
  剧情顺势发展,暴风雨终于来了,它所带来的躁动与不安席卷着两个人的内心,吞噬着他们的孤寂,终于,他们在众所期盼中走到了一起,拥有了久违的快乐,拥有了整片蓝色的岛屿,心境重新归于平静。在这一刻,一切看起来真的好美,好美……只可惜在风平浪静之后,悲剧性的结尾也是人所意料到的,听着Adrienne痛苦的沙哑的哭喊,Paul低沉而温柔的话语,一切的语言却又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而生活就像电影中的一样,有些事尽管你是预料到了,但还是会令人猝不及防,悲伤,无论是多么的细微,还是一样会触动人的心灵。
  或许全片讨论的不是所谓的社会道德与中年时期的爱情,甚至也不是家庭的责任,可以不客气的说,这部影片并没有深入的讨论任何话题,它所做的或许只是午后阳光下的放松,在没有任何意图的时候享受生活的甜蜜与残忍。它所带来的是一种情感,一种淡淡的忧伤,没有欢乐,没有冲动,没有现实的摧残,也没有浪漫的情调,与整篇电影的音乐相比,故事竟少了许多诱惑力。但尽管如此,我仍为此片会为我带来许多的淡淡情怀而感动,那是一种属于我能感受到的孤独感和我所希望的归属感。虽然影片的最后有一种无可触碰的伤悲,我仍然感到很暖,很暖……影片结束在梦开始的地方,一群奔腾的马终于来到了这里,并告诉观看影片的所有人——生活还要继续,我们,总要振作精神!

  导演 Director:
  乔治·乌尔夫 George C. Wolfe
  编剧 Writer:
  安·皮科克 Ann Peacock ....(screenplay) and
  约翰·罗曼罗 John Romano ....(screenplay)
  尼古拉斯·斯帕克斯 Nicholas Sparks ....(novel)




  演员 Actor:
  黛安·莲恩 Diane Lane ....Adrienne Willis
  理查·基尔 Richard Gere ....Dr. Paul Flanner
  詹姆斯·弗兰科 James Franco ....Mark Flanner (uncredited)
  斯科特·格林 Scott Glenn ....Robert Torrelson
  克里斯托弗·米洛尼 Christopher Meloni ....Jack Willis
  梅·惠特曼 Mae Whitman ....Amanda Willis
  维奥拉·戴维斯 Viola Davis ....Jean
  帕布罗·施雷柏 Pablo Schreiber ....Charlie Torrelson
  查理·塔汗 Charlie Tahan ....Danny Willis
  Irene Ziegler ....Real Estate Woman
  贝基·安·贝克 Becky Ann Baker ....Dot
  Linda Molloy ....Jill Torrelson
  卡罗琳·麦柯米克 Carolyn McCormick ....Jenny
  泰德·汉森 Ted Hanson ....Old Gus
  阿托·艾桑多 Ato Essandoh ....Jean's Lover
  杰西卡·卢卡斯

故乡的云 : 2014-03-02#258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98 。鸳梦重温

  一个男人,苦苦思索他的名字、他的过去,因为他全然失忆,甚至连稍微连贯的语句都说不清楚。他顶着一个别人随意取的名字:史密斯,毫无特色,毫无感情。在他最孤独无助的时候,遇到一个有猫一般眼睛的姑娘。姑娘的名字叫:波拉。

  自信,是波拉给的,除此之外,还有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两个人逃离,隐居,成家立业,有了孩子。但是童话故事也演得差不多了。一次车祸后,这个世界上,史密斯仿佛不曾出现过,英国贵族之后巨商之子查尔斯复活归来。

  这是一个典型的失忆再失忆的故事。一个明明有故事有过去的男人,一次一次的失忆,全然忘记,苦苦地不甘心,死命抓住一点点过去的痕迹,使劲寻找每一个生活片段的完整。这痕迹,可能是:教堂里的一首赞美诗歌,一把带着体温的钥匙,甚至是一双似曾相识的眼睛……

  然后就进入这个故事最有回味的桥段——波拉化名玛格丽特杀了回来,等候在这个男人身边,不动声色的等待着,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故事没有交代波拉是如何找到这个男人的。但是她找到了,并设法来到他的身边。试问每一个人,你能有这个耐心吗?看破不点破,启发不强迫?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再给机会,一年年的相伴,只为回到当年初相见。

  黑白影片,从我上大学第一次看到,到今天,有机会都想再看一遍的片子。非常紧凑的开头,首尾呼应,一环扣一环,每一个场景看似不经意,却个个是契机。后来类似于这样连环失忆的故事,无论中外,一个接着一个,但再也看不出这样的感受。不得不佩服那时候的编剧、导演,也非常喜欢男主演,从此我10年如一日的成为大叔控。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

  玛格丽特协助查尔斯主办的非常成功的圣诞节晚宴,席间连首相都对玛格丽特赞不绝口,人人都羡慕这对夫妇的珠联璧合。晚会结束后,查尔斯为感谢她,送给她一副价值不菲的项链,说:这个颜色很配你的眼睛。玛格丽特再次启发他,给他看他还是史密斯时送她的一串不值钱的项链,说:史密斯也说过同样的话。查尔斯如有所思,但还是不知所云。玛格丽特终于忍受不住的哭泣。那一次,是她的极限吧。终于她无法再若无其事的继续下去了。

  于是她提出离开,去散心。查尔斯送她到火车站的月台上。看着她即将离开,他却发现他是如此不舍,不由得去追。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部最难以割舍的电影,无论这部电影是否真的被大多数人喜欢.而这部电影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部.
  虽然情节画面都不是很特别,但我却非常的喜欢,百看不厌.非常喜欢葛丽亚·嘉逊 ,迷人的不在长像而在她那与生俱来的绝佳气质,那红色的头发,绿色的眼睛,非常迷人.男女主角那充满着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总让我感动得落泪.好想再重温一下这部戏.

  导演 Director:
  梅尔文·勒罗伊 Mervyn LeRoy
  编剧 Writer:
  Claudine West ....(screenplay) &
  George Froeschel ....(screenplay) and
  Arthur Wimperis ....(screenplay)
  James Hilton ....(based upon the nov


  演员 Actor:
  罗纳德·考尔曼 Ronald Colman ....Charles Rainier
  葛丽亚·嘉逊 Greer Garson ....Paula
  菲利普·多恩 Philip Dorn ....Dr. Jonathan Benet
  苏姗·皮特斯 Susan Peters ....Kitty
  亨利·特拉维斯 Henry Travers ....Dr. Sims
  雷吉纳德·欧文

故乡的云 : 2014-03-02#259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199 。 全金属外壳

  ◎导 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主 演 马修·莫迪恩 Matthew Modine .....Private Joker
  亚当·鲍德温 Adam Baldwin .....Animal Mother
  文森特·诺费奥 Vincent D'Onofrio .....Private Gomer Pyle
  R·李·艾尔米 R. Lee Ermey .....Gunnery Sergeant Hartman (as Lee Ermey)
  Dorian Harewood .....Eightball



  《全金属外壳》作为库布里克的另一部以越战为背景的反战题材电影,将镜头对准奔赴越南战场的年轻士兵,在个人以及群像的穿插中,对他们进行了细致而富有说服性的心理描写。全剧引发的思潮并不仅仅禁锢于越战,他更像一个早已置身事外的亡灵站在历史的长河之上,解读人在关于“战争”这种争夺利益的终极手段中的多重性,一面是如野兽般的狂热,一面又是弱不禁风的脆弱,对待敌人时而表现出机器般的冷酷,时而又满是怜悯。这本是人类由来已久的复杂人性,但在国家机器鼓吹下的战争意识将之放大,扭曲,幻化为世间最丑陋的巨大怪物,在历史的长河中以无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库布里克借由《全金属外壳》中做的就是让一个个关于战争的细节千锤百炼成一把尖刀撕开这个名为“战争”的怪物充满迷惑性的外皮,内里是无形的统治者们兴奋地用他们的大手将一个个可见的亡灵压在身下,他就这样记录下亡灵狰狞的面孔与绝望的哀嚎。


  影片以1分多钟年轻人们服兵役前剃头的群戏拉开序幕。充满浪漫色彩又略带哀伤的背景音乐,年轻人们各不相同的神情:焦虑、不安、木然、坦然、不适,但在理发师麻利且稍显粗鲁的理发手法下,他们达到了第一种层面上的一致,这是一个微弱的暗示:军队的教化从这里吹响号角,这也是年轻气盛的青年们所遭受的第一个下马威,显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果不其然,带领这群年轻人的哈曼中士开始了疾风暴雨般的言语侮辱以及直接的动粗。然后诸如剥夺名字用绰号代替也是去个性化的小手段,总之一切都向着一个目的:通过非常规手段践踏他们的人格并且颠覆价值观,将每个战士培养成能够在战场上歼灭敌兵以及生存的杀人机器,一颗能为战争所用的“全金属外壳”子弹。

  在他们接受军训的过程中胖子莱纳成为引发剧情冲突以及矛盾的灵魂人物,这个被哈曼中士唤作“派尔”的可怜人物可以看做这个制造“杀人机器”车间里的副产品。“派尔”臃肿的体态和与常人相比更笨拙的头脑让他在训练中始终落于人后,也没有少遭受哈曼中士的侮辱。库布里克把握全剧氛围的深厚功力在其间显露无疑,派尔在训练中的洋相百出与哈曼在旁边让人咋舌(不得不说,在这部电影中我听到太多无比粗俗同时又无比妙趣横生的台词了)的辱骂相映成趣,而小丑晋升为班长后对派尔不厌其烦的帮助让全剧一时间充满了“快乐”而“温馨”的假象。但很快单纯的观众便意识到自己不过是陷入了导演精心设计的“圈套”,一切只是铺垫,只为带出让人难以接受的悲剧以及关于人性的真相。

  随着哈曼中士制定了一旦派尔犯错,整个连队都将受罚的规矩后,看似其乐融融的平衡随着整个连队在晚上对派尔的报复被轻易打破,其中包括平日里对派尔照顾有加的小丑。也就是在那一晚之后,派尔似乎发生了突变,走上了一条无可挽回的毁灭之路。他变得更加优秀,出人意料的优秀,连挑剔的哈曼也对他交口称赞。但他的精神状况开始变得不稳定,开始对爱枪自言自语。并且前往越南战场的前一个晚上再厕所里杀死了哈曼,随后吞枪自杀。这两颗子弹是关于他个人思想的左右互搏,射向哈曼的那颗标志他在这个“被制造”的过程中泯灭的人性,而吞枪自杀的勇气则来自于他残存的理智。一个夜晚的两声枪响似乎成了这批“机器”制造完毕的提示音,也标示全剧上半部分的结束;而“派尔”作为残次品被永远地留在了巴里岛。


  下半部开始转入“小丑”的视点,作为战地记者小丑并没有立刻奔赴最前线,但关于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留守后方的这段戏同样至关重要。越战期间,美军一边忌惮于国际舆论的压力一边又急切希望向国内宣扬在这场战争中美军处于绝对优势,然而就像他们在舆论上的束手束脚,战事本身他们也一直小心翼翼避免伤及苏联以及中国驻当地的人员。北越军队在作战中表现出惊人持久性与韧性也搞得美军焦头烂额,美军在军事力量上无疑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在战略上却迟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优势。而在著名的“春节攻势”后,小丑转入战争前线,开始面对战争带来的真正罪恶以及他作为“人”这个组成战争的重要个体在亲历战争时的自我重塑:从在直升机上同行的美军士兵毫无顾忌地射杀地面上的无辜民众,这个连水牛都要抹杀的士兵管将那些仓皇逃窜的民众称作“逃跑的越共”。在他赤裸裸的狂热下,这种说辞不过是一种疯癫且无关痛痒的辩解。这是库布里克想要展示的被战争最直接的丑恶。小丑在那些被越共杀害的平民尸体前说的那句“死者只知一件事,活着比较好。”昭示着他在战前被扭曲的人性逐渐复苏的迹象,但长官恰逢其时出现的那句“我们帮助每一个越南人只因他们心中都愿做美国人”又让人清楚看到即使已经走出巴里岛,战场上的施压以及迷惑依然无所不在,这是个人意识与战争意识的一次微小的冲突,却也足以小中见大。

  而在小丑与牛仔汇合后,一场精彩的群戏由此展开;库布里克开始最大限度地表现战争中的个体,展现他们的个性:小丑与其他队员在相互言语不敬中产生的摩擦,一场小规模冲突后面对镜头每个士兵表现出对这场战争各不相同的观点与描述,以及一群人与性工作者讨价还价无一不阐述这样一个事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杀人机器,大部分战士依旧作为“人”而存在这一根本认知是无法被抹杀的。最后的高潮属于小丑,对战争的控诉随着他对那个小女孩扣动的扳机找到了爆发点,自此一发不可收拾。这部接近2小时的电影我们听到了无数声稍纵即逝的枪响,却有三声始终盘旋于脑海中挥之不去;胖子派尔送给哈曼中士以及自己的的,小丑送给葬送了三名战友已经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小女孩的。如果说派尔的枪声充满了绝望与控诉,小丑的枪声中我们能侧耳听到的是大概就是对人之脆弱的无可奈何与发自内心微弱却又坚定的人性呼喊。


  越战以美国政府一句滑稽而充满嘲讽的“光荣的撤退”得以偃旗息鼓。战争会停止,却永远不会结束。因此《全金属外壳》审判越南战争,却着眼于更深刻地揭露战争的本质:战争并无丑陋与美丽之分,对个体荒谬的塑造,战争中逼迫或者诱使他们抛去个人意识癫狂地作战,奔赴万里为国家或者巨大的利益集团争夺利益而前赴后继。然而人性的可塑性远远超出想象,当它经受战争扭曲、压迫,罪恶不可避免地产生;但它同样可能归复,从新审视自己,矫正自己,尊重其他个体的存在并且珍惜自己的存在,一如小丑在全剧末尾那句真挚的内心独白。

故乡的云 : 2014-03-02#260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00 。 《灵魂歌王》


  本片主人公Ray Charles从七岁起就双目失明,但他一生却从未用过盲人杖或导盲犬。他选择用耳朵来感知这个世界。正如他所说的:“我的耳朵就是我的眼睛。你知道吗?每件物体听起来都是截然不同。这就是我为什么穿硬底鞋的原因,我可以听见脚步的回声,当我经过敞开的门口时,声音会发生改变。 ”他曾经十二次获得格莱美奖,成功地将乡村、爵士、管弦和教会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独特个人风格,这种优美音乐逐渐获得了世界音乐界的认可,他也被看作是一个音乐上的奇迹。他还曾经抗议对黑人艺术家和听众的种族隔离和不公平对待,成为第一位拒绝在种族隔离俱乐部表演的艺术家。后来被人发现对婚姻不忠,吸毒丑闻也败露了。有幸的是他最终摆脱了这些阴暗,没有自甘堕落。

  要来诠释这样一位复杂的,丰富的,与众不同的传奇人物,可想而知,摆在杰米面前的困难有多大。当初选中杰米出任男主角时,不少人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之前在《挑战星期天》《拳王阿里》中的表演虽然出色,但都是粗线条,硬汉型的角色,这一次要出演有大量细腻情感戏的《Ray》,他能否胜任?对于这些质疑声,杰米用无懈可击的完美表现给予了有力回击。赢得影帝荣誉实至名归。

  片中对Ray Charles的经典名曲一一进行了回顾,虽然我对爵士一类的音乐了解不多,但音乐无界限,节奏与感情却很能共鸣。而且杰米的出色表演让你觉得,他就是灵魂歌王,他就是Ray!歌曲创作的过程也十分有看头,衔接得很自然流畅。

  影片采取双线叙述,一个是成年的事业时期的Ray,另一个是童年时期的Ray——也就是回忆画面。虽然成年时期的是主体,但我印象最深的确是童年时期的几个画面。截然不同于主体部分阴暗的色调,回忆中的童年阳光异常明媚。他看到母亲为抚养自己和弟弟乔治而努力工作;看到酒馆的老琴师弹奏出美妙的音乐;看到弟弟不慎溺死在母亲的洗衣盆中——并在今后的日子中为没能救他而深深自责·····从那以后,他的视线就一天比一天模糊了,最后母亲不得不告诉他他的眼睛因青光眼要失明了···坚强的母亲教他独自去做每一件事。当失明的Ray跑进屋子跌倒时,他哭着乞求:“妈妈,帮帮我!求你!”但近在眼前的母亲却忍住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她要让他学会自己站起来。Ray摸索着站起来了,他静下来,用耳朵去倾听。他听到窗外有马车经过,往那边去了。他听到桌子底下有蟋蟀的叫声,伏下身来,试图捉住它。当他的小手终于抓到蟋蟀放到耳边倾听时,稚嫩的脸上露出了天真的笑容,而站在他面前的母亲,却早已泪流满面了。“I know you mama!You’re right there!”听到这句,我也不禁落泪了····

  导演 Director:
  泰勒·海克福德 Taylor Hackford
  编剧 Writer:
  泰勒·海克福德 Taylor Hackford ....(story) and
  James L. White ....(story)/(screenplay)
  James L. White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杰米·福克斯 Jamie Foxx ....Ray Charles
  凯丽·华盛顿 Kerry Washington ....Della Bea Robinson
  雷吉娜·金 Regina King ....Margie Hendricks
  理查德·希夫 Richard Schiff ....Jerry Wexler
  泰伦斯·霍华德 Terrence Dashon Howard ....Gossie McKee (as Terrence Dashon Howard)
  沃维克·戴维斯 Warwick Davis ....Oberon
  帕特里克·波查 Patrick Bauchau ....Dr. Hacker
  杰夫·盖尔品

故乡的云 : 2014-03-02#261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01。埃及艳后


  我站在青纱帐外,在这干黄干黄的土地上,烈风吹着我的黑发。
  我的勇士穿着罗马铠甲,登上了马背。他依然器宇轩昂,毫无惧色,他英武强壮的身躯如同十年前我所见到的那样。我知道,不管他做过什么结果怎样,他始终是我的英雄。我就这样靠着纱帐,看着他,我猜自己一定特别如水温柔而哀怨,从来没有这样从心底里真实真切反映到脸上,好多年...
  他也这样看着我,一如他的温柔和刚烈,他突然从身上抽出一条黑色的丝巾,然后吻它。
  我的最后的心理坚强防线被击溃脆弱异常,其实又哪有什么防线,此刻早已经生无所恋了。我知道你是我生命中出现的唯一一个和最后一个男人,当我发现自己如此深爱你离不开你的时候,一切都晚了,我将承载着千古的罪名离开这个世界,因为我是亡国之君,兵临城下我却无能为力,我对不起我的国家和人民,一如你对不起你深爱的罗马和部下,但你我,此刻都别无选择。我苦心经营的一切都只是一场空...
  我是个有野心的女人,我从小就知道我要重塑亚历山大的辉煌,我要征服欧洲大陆,我要罗马,我要整个世界。我学很多的东西,我精通算术和科学,我甚至学了七国语言,我的智慧会给我的美貌镶上熠熠的宝石。亚历山大需要我,罗马也需要我。我一直坚信我会站在欧洲之巅世界之巅,给自己的墓碑上刻下最闪光的铭文,任后世瞻仰信奉,我甚至相信自己是遗落人间希腊女神
  我一直都懂得怎样讨男人欢心,不,那是智慧不是吗,我一直所憧憬和信仰的是王位权利和土地,一直沉浸在那种不断自我鞭策和暗示中,我以为自己清楚明白知道要追求什么。所以那个罗马的神会爱上我,啊,朱利安凯撒,多么遥远的名字...却又多么熟悉,仿佛我被毯子裹着抬进他房间还是昨天。我不惜一切代价地得到他,帮他生下儿子,因为他可以帮我实现全部的梦想,而我的子孙后代,也会成为凌驾世界之上的王者。啊...凯撒,我认识他时不过二十岁,是啊,我不过是个小女孩,凯撒,他是刚毅理智睿智冷静的王者,我一直崇拜他。爱?不会,我知道我没有爱过他,因为我知道什么是爱,因为我遇到了你,马克安东尼。
  安东尼对不起,我不知道怎么就混乱到了今天这个局面,那些利欲熏心的日子我现在已经头昏得想不起来了。我亲手葬送了你,也葬送了我自己和我的国家,这一切是多么悲凉,谁会想到那个骁勇善战深受罗马人爱戴的酒神会今天从亚历山大出发带着一支残存的曾经罗马旧将去和屋大维的熊虎之师做几乎无意义的垂死挣扎。而曾经美艳无比离把全世界最亮光环戴在头上咫尺之近的埃及女王会目送她的丈夫儿子离开,独自等待屋大维把这里踏平。安东尼,后世的人会怎么说我门呢,你本来是罗马人的英雄,屋大维的军队把这里变成罗马的行省之后,你只会被说成罗马的可耻叛徒,而我,只是一个勾引男人的埃及荡妇。这一切是我自编自导自演的,今天我能说什么呢,在这一切苦涩中似乎还有那么些值得回忆的东西,马克安东尼。
  我曾以为我作为女人的全部意义就是朱利安凯撒的妻子,凯撒里奥的母亲。我曾经以为象凯撒这样料事如神睿智冷静,勇敢和智慧足以领导一个横跨欧洲大国的王者才是我所需要的喜欢的。可是你不是,你不像凯撒一样有征服全世界的雄心,可是你勇敢果决;你无法像屋大维那样审时度势冷酷无情致敌人于死地,你一直有罗马人的忠诚和质朴。你天生不是一个王者,而是一个勇士,一个大孩子。我是什么时候爱上你,我一开始只是想利用你。如果再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不想要罗马,只想要亚历山大;不想要凯撒,只想你在我身边。看着你轮廓分明的脸庞和微卷的头发,我才会安定和开心。这个世界不会再有第二个马克安东尼。
  站在别离和死亡的边缘,似乎一切都清晰起来又模糊起来。一切曾经坚硬如磐石的东西似乎柔软起来。我这一辈子对了多少错了多少好了多少坏了多少,我永远不会知道。事到如今已经不重要了不是吗。我不想跟屋大维说一个字,他休想耻笑我羞辱我。为了你,为了埃及,我会高贵的死去。
  他掉转了马背朝北行去,矫健的身躯高昂的头颅,我似乎看到这个罗马的战士又回到鼎盛之年。马蹄扬起尘土,我的眼愈来愈模糊。安东尼,这是不是最后的一面了,安东尼,如果我有一件事不后悔就是爱上你,我将永远忠于你。永别或再见,

  导演 Director:
  约瑟夫·L·曼凯维奇 Joseph L. Mankiewicz
  鲁宾·马莫利安 Rouben Mamoulian ....(uncredited; fired, replaced by Joseph L. Mankiewicz)
  达里尔·F·扎努克 Darryl F. Zanuck ....(uncredited)
  编剧 Writer:
  约瑟夫·L·曼凯维奇 Joseph L. Mankiewicz ....(screenplay) and
  Appian ....(histories)
  Sidney Buchman ....(screenplay)
  Carlo Mario Franzero ....(book "The Life and Times of Cleopatra") (as C.M. Franzero)
  本·赫克特 Ben Hecht ....uncredited
  Ranald MacDougall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伊丽莎白·泰勒 Elizabeth Taylor ....Cleopatra
  理查德·伯顿 Richard Burton ....Mark Antony
  雷克斯·哈里森 Rex Harrison ....Julius Caesar
  休姆·克罗宁 Hume Cronyn ....Sosigenes
  马丁·兰道 Martin Landau ....Rufio
  罗迪·麦克道尔 Roddy McDowall ....Octavian - Caesar Augustus
  罗伯特·斯蒂芬斯 Robert Stephens ....Germanicus
  弗兰西丝卡·安妮丝 Francesca Annis ....Eiras, Cleopatra's handmaiden
  玛琳娜·伯蒂 Marina Berti ....Queen at Tarsus (uncredited)
  杰瑞米·坎普 Jeremy Kemp ....Agitator (uncredited)
  玛格丽特·李

故乡的云 : 2014-03-02#262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02 。一夜迷情


  一夜迷情说的是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一句话评述就是“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相互出轨的事件”, 由影片带出来的话题并不因为影片90分钟的时长而减少一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思想愈发的开放,出轨在当代已经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
  影片塑造了两个极其普遍的出轨现象,即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影片在一种非常暧昧的状态下描述了一段貌合神离的婚姻,纠结的剧情其实想要表达的则是一场关于忠诚和欲望的博弈。西方的婚姻一般都是在教父的授权下成立的,在互换戒指的时候都要说上一段“你愿意一生一世爱惜她保护她,不论她贫穷或是身患绝症,你都愿意一直陪在她身边”之类的话语,这就是说,婚姻是神圣的、忠诚的、不可背叛的。影片中,乔安娜和麦克的内心里都清楚的知道婚姻的意义和责任,所以双方在互相出轨的同时,婚姻始终充当着一种阻力的作用,但是最终还是出轨了,说明欲望往往会战胜理智。乔安娜的欲望来自于对埃里克斯的占有欲,麦克的欲望则源于自己的身体,在被动的欲望面前,最终乔安娜和麦克都主动的放弃了自己的忠诚,乔安娜坦白了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结婚状态,麦克则经受不住诱惑和劳拉一夜销魂,这场忠诚和欲望的博弈,最终由忠诚全面失守而结束。
  影片另外一个非常值得我们讨论的地方是,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哪个更严重?片中麦克因为控制不了身体的欲望而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反观乔安娜则因为控制不了心理的欲望而出卖了自己的灵魂。第二天麦克由于出轨深感自责,放下工作匆匆赶回家,因为在身体出轨的时候心里想的还是乔安娜,麦克对乔安娜的爱始终是不变的,而乔安娜在送走埃里克斯之后伤心落寞,对于麦克提前回来也丝毫没有感觉,因为她的心已经飞到了飞机场准备飞去法兰西了。从爱情的角度来看的话,乔安娜的精神出轨显得更加严重一些,从婚姻的角度来看,麦克的行为更不能原谅,但是爱情与婚姻往往都是不能分开的,没有爱情哪里会有婚姻,而婚姻更是要有爱情才能维持。在这里爱情可以代表精神,婚姻可以代表肉体,所以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都是问题,没有严重之分,带给婚姻的伤害并不因为一个虚无一个存在而减少半分。
  影片最后无疾而终,并没有告诉我们怎样维持一段已经出轨的婚姻,可能维持婚姻并不需要所谓的方法,需要的更多的是忠诚和爱吧。


  女人永远是敏感的动物,她们能洞察一切,至少自以为是这样。尽管妻子留纸条给丈夫,对自己之前的神经大条表示歉意。但是,我们不难推断,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内心里该怎样,还是怎样的。从“大男子主义”的角度来思考,妻子对于丈夫的一夜肉体出轨,得负相当大的责任,她完全起到了唯恐天下不乱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影片用于妻子的笔墨远远多于丈夫,很显然这是因为妻子的出轨是有深厚感情积淀的。甚至于那位旧日情人,还有妄图拆散夫妻,而将其占为己有的潜意识冲动。就这一点而言,伊娃·门德斯处理一夜情的方式就要高尚地多得多。分析自此,能看出导演对于出轨这个话题,似乎更偏向于同情男性。另外,影片还埋下了一个隐秘的线索,那便是“孩子”在婚姻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固然,影片对于“孩子”,貌似是一笔带过的。但实际上,影片每一帧所展现的又正是没有孩子的婚姻的生存状态。孩子是婚姻最强大的粘合剂,有时候可能就是一段婚姻能否维系下去的最大诱因。有了孩子,很多情况下就不用拿酒精、尼古丁来缓冲婚姻的空虚。没有孩子,整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爱情在此也不见得对所有夫妻都能那么伟大。换句话说,孩子所起的作用就是把夫妻之间的爱情,在很大程度上都转化为对孩子的爱。而若没有孩子,单纯地耕耘一段长达几十年的爱情,这其中的难度和所要遇到的诱惑,不言而喻。

  婚后的女人,容易产生危机感,总会觉得出现在自己丈夫身边的某些女人,远远强于自己。这大抵是最原始的自我保护的潜能,有利亦有弊。好处是,能让自己更加珍惜眼前的拥有,拼尽全力去经营;坏处也显而易见,这会使夫妻之间产生不和谐的音符,久而久之,一方或者双方都会崩盘。其实,《一夜迷情》所希望表达出的意图,很多都是得靠观众去联想,或者结合自身的实际去思索的。这里的留白很多,同观众的互动也很积极。片尾处,萨姆·沃辛顿的眼神聚焦到了的一双粉红色高跟鞋,凯拉·奈特莉的嘴角标准的一歪,红唇轻启,画面没有定格,戛然而止。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便既是一段故事的结局,又是另一个插曲的开始了。其中的滋味,自是让观众自己去体味。稍加回味,其实影片无形无意间更多潜台词所透露出的还是婚姻生活中的包容与理解。夫妻之间,都有自己各自的私生活,要给对方以自我放松、自我思考的空间。如果说,爱情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马,需要不停地去用激情来鞭笞;那么,婚姻则是一匹温顺沉稳的马,激情褪去,之后的夙愿是平静地走完剩下的全程。不管是肉体出轨,还是精神出轨,有时候重要的不是怎样防患于未然,而是“悲剧”发生之后的宽容与自省。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导演 Director:
  梅西·塔吉丁 Massy Tadjedin
  编剧 Writer:
  梅西·塔吉丁 Massy Tadjedin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 ....Joanna Reed
  萨姆·沃辛顿 Sam Worthington ....Michael Reed
  伊娃·门德斯 Eva Mendes ....Laura
  吉约姆·卡内 Guillaume Canet ....Alex Mann
  格里芬·邓恩 Griffin Dunne ....Truman
  Stephanie Romanov ....Sandra
  斯科特·埃德希特 Scott Adsit ....Stuart
  丹尼尔·艾瑞克·高德 Daniel Eric Gold ....Andy
  史蒂夫·安托努奇

故乡的云 : 2014-03-02#263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03 。身为人母


  非常喜欢导演这种叙事手法,不张扬,不夸张,以点带面,从开头的一两个人慢慢地引出整个故事,随着剧情的发展再慢慢地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剖析出每个人的痛楚感受。这其中编剧的功力就比较重要了,既要引人入胜,又要发人深思,于无深处见真情,应该说这部影片是做到了。

  至于主要演员,凯特·温丝莱特近年来饰演的角色真的是无可挑剔的,真的是演一个好一个,基本上没演过烂角色,不象其他演员,出名了就乱接剧本,本剧中饰演的莎拉的角色同样是相当地出采,把一个难耐寂寞、渴望疯狂、最后又归于平静的富裕少妇的心理与生理变化都演出得入木三分,再加上美女詹妮弗·康纳利(本剧中好象消瘦了不少)、寂寞帅哥帕特里克·威尔森的加盟,也使本片增色了不少。

  剧情说来起应该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四个人的故事,其实总结起来也就几个字:孤独、激情、误会、理解。

  莎拉,一个文学硕士,一个家庭主妇,拥有富裕的家庭与一个有着好工作的丈夫,然而,丈夫却只满足于对着黄色网站打飞机的欲望。无法获得丈夫的安慰,更无法与周围婆婆妈妈的家庭主妇们拥有共同语言,这些都使她感到孤独与无助,直到遇到帅哥布拉德,同样两颗孤独与渴望激情在此刻相遇,出轨在意料之中产生。最终,她想象象包法利夫人那样,要反抗这残酷的现实-----两人去私奔。然而在关键时刻,布拉德的爽约,女儿的忽然失踪,使她在黑暗中清醒,回到了生活与现实中来。

  布拉德,寂寞帅哥,老婆既有美貌,又有才华,而自己却屡次考律师又铩羽而归,不得不在家中做起家庭妇男兼带小孩工作。对于老婆对于其考律师的厚望,他倍感压抑,他渴望激情,想象着自己的年轻时代。去参加夜间橄榄球队也是他放松的一种方式,还有与莎拉的相遇出轨,直到他在比赛胜利时看到莎拉一个人在大喊:“太棒了!太棒了!”,他以为这就是真正的爱情,他俩要去私奔!可是,夜晚约会时看到了一次也没未与他打过招呼的滑板少年让他加入,他终于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激情,他也醒悟了,其实,他要的,只是激情而已。

  拉利,一个被迫辞了职的警察,由于几年前误杀了一个拿玩具枪的小孩后,心理一直非常痛苦,他希望做一件正义的事情来逃避这个事实。假释回家的罗尼让他看到了一个机会,他拼命到处贴反对罗尼的传单,一遇到不顺的事情就去他家进行骚扰,直到他的过激行为导致了罗尼母亲心脏病发去世,此时他才醒悟过来,回到了现实,最后在危机时刻解救了罗尼,也解救了他自己。

  罗尼,娈童犯,露阴癖,假释回家的他在社区里受尽了白眼与欺负,只有老母亲一个人在爱着他。精神病态困扰着他,而他自己却无法克服的。老母亲留给他的唯一一句话就是:“做个好孩子。”为了听从妈妈的话,他选择了自残。这是片中最令人感动伤感的一个人物,在他拿起刀的那一刻我还以为他要去报复歧视他的人。

  凯特温斯莱特果然是演技派的。那失落的母亲的神态拿捏得很到位。我真得很遗憾这个角色没有得到奥斯卡奖。
  并且,连孩子的扮演者也是天真自然。
  影片开始是三个碟碟不休的主妇,一旁呆坐着主人公莎拉。
  她注意到一个长相俊秀的父亲布拉德,他每次都是背着儿子静静地来到公园,他的小孩总是爱戴一顶可爱的小丑帽,他喜欢骑到爸爸的背上。
  她不否认对他产生莫名的好感,但又碍于周围三个妈妈的眼神。
  但她还是勇敢地向传统挑战。
  她和他在一起给各自的小孩推秋千,交流从那一刻开始。
  她吻了他,三个妈妈惊讶地让自己的小孩离开,莎拉有一种自豪的感觉。
  可是回到家,她又要面对一间空房子及家庭主妇的烦恼。
  无意中她发现了她的丈夫沉迷于色情网站,短暂的震惊后是反胃般的恶心,尤其是她从丈夫的书架堆里掏出永无止尽的卫生纸时。
  于是她决定改变。
  她穿上了性感的红色泳衣,假装很意外地与布拉德相遇。
  他们在游泳池相聚的日子拍得极美,我完全没有见过的流畅镜头,舒缓,自然,像泳池的水般清彻。
  该发生的总会发生,只是时间问题,在一个雨后,为了躲雨,来到她家,他发现了她钟情于他的事实,于是他从背后抱住了她,身体在那一刻得到了释怀。
  我极爱莎拉的女儿露西,纯真的小美人,会说话的眼睛,影片的最后她说“妈妈没事的”,懂事的让人想哭。
  影片中穿插有恋童癖的一个男人,极瘦的骨感,只不过想要到游泳池凉快一下,却受到众人惊讶的躲避。唯一爱他的妈妈,唯一不用有色眼睛看他的妈妈最后不幸死去,他看到她的字条哭得像个孩子,在我以为这个男人的设置一直是个突兀的时候,最后才知道他才是最令人难过的角色。
  莎拉决定带女儿和布拉德私奔,可是发现找不到女儿的惊慌使她一下子回到了现实,她忘了她曾经在有众女子的书友会前表白的那一段,也许有些事情本身就无法改变。
  我惊叹于这样一部影片的叙事方式,如此平淡却在细节上颇有玩味之处,人物塑造丰满鲜活,同为已婚有子女的母亲,深深地理解莎拉和布拉德,也许大家在骨子里都是孩子,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也许都有一个当小孩子的梦,都有着当小孩子时该有的软弱,无助以及天真,我们为什么要假装很坚强呢,适当的时候真的应该让自我解脱。当然,我并不指的是婚外情,我想或许我们真的可以在子女和自我中找到平衡,还有,每个人的梦想都不要磨灭。

  导演 Director:
  托德·菲尔德 Todd Field
  编剧 Writer:
  托德·菲尔德 Todd Field ....(screenplay) &
  汤姆·佩罗塔 Tom Perrotta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帕特里克·威尔森 Patrick Wilson ....Brad Adamson
  凯特·温丝莱特 Kate Winslet ....Sarah Pierce
  詹妮弗·康纳利 Jennifer Connelly ....Kathy Adamson
  莎迪·高德斯坦 Sadie Goldstein ....Lucy Pierce
  泰·辛普金斯 Ty Simpkins ....Aaron Adamson
  杰基·厄尔·哈利 Jackie Earle Haley ....Ronnie J. McGorvey
  Phyllis Somerville ....May McGorvey
  Gregg Edelman ....Richard Pierce
  诺亚·艾默里奇 Noah Emmerich ....Larry Hedges
  雷蒙德·J·巴里 Raymond J. Barry ....Bullhorn Bob
  翠尼·阿瓦拉多 Trini Alvarado ....Theresa
  埃丽卡·博格

故乡的云 : 2014-03-02#264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04 。艾德伍德

  是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部电影的名字。他的另类传记片。
  这本是蒂姆波顿+德普组合艺术水准的最高体现,却也是他们合作影片中票房最为惨败的一部。
  虽然承认有些文艺片必须得接受赚不回成本的事实,毕竟拍成类似[广岛之恋][2001太空漫游]之类,太小众也没有办法。
  但[艾德伍德]这部片子并不晦涩沉闷,相反,可以说非常有趣。结果也沦落到如此境地,未免令人心生遗憾。
  推测原因——大概是黑白电影实在无力吸引当今的观众。
  是的,这部影片诞生于色彩缤纷的年代里,更具体一点说,并不遥远的上个世纪末。
  而导演却执意地违背了潮流,带领观影者(哪怕是很少数的),疏离了这个浮华的当今,忘却了色彩的繁杂。
  于是,当你看着古董一般的黑白胶片,拥有最纯粹色彩的光与影,
  便仿佛能听见放映机在黑暗中轻轻转动,沙沙作响,
  怀旧而沉默。一如那已然黯淡的,一去不复返的,好莱坞黄金年代。

  这个年代里,诞生了[公民凯恩],一部被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
  如今的很多知名导演都曾说,是奥森威尔斯这部传奇的作品引发了他们对电影事业的热爱,使他们走上了今天的道路。
  然而我相信,也会有很多导演,甚至更多,曾被艾德伍德的作品深深震撼,
  从他的电影中获得了对这项事业的无限热情和勇气,
  如醍醐灌顶般纷纷扛起了摄像机,开始尽情释放被艾德伍德所激发的灵感与才华。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很多人通往导演身份的道路上,艾德伍德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么样?现在对他产生了很深的敬意吧?

  我好像忘了交代一点。

  爱德华 D 伍德 Jr,封号为“有史以来最烂的导演”。


  总以为无论什么修饰成分,
  只要自己的名字能和最高级联系在一起,把它看作是一种称赞也未尝不可。
  而艾德伍德作为导演之“最烂”,
  也绝对烂的如假包换,童叟无欺。
  他的代表作[外太空第九号计划]就在IMDB上雄霸“得分最低影片”称谓近半个世纪之久。(http://www.imdb.com/title/tt0052077/)
  据说还有愤怒的观众强烈要求为这个片子打负分。
  因而我们分析他的特质也不必考虑他的其他影片
  (如[原子能新娘]或[忽男忽女]——请对影片内容自由发挥想象。)
  看一部[外太空第九号计划]就足矣。
  在编剧时,艾德伍德将其定义为“科幻恐怖片”,然而相信我,你完全可以把它当作爆笑喜剧来看。
  由于经费不足和艾德伍德并不在乎“一点点瑕疵”的风格,影片中到处充斥着:
  塑料餐盘做成的飞碟,摇摇晃晃的冲向“地球”,而连在上面的钓鱼线还在闪闪发亮;
  宇宙飞船内部的驾驶舱,据我仔细观察,应该是由两把折叠椅和一张浴室的塑料帘子组成;
  某僵尸从墓地里爬出来的场景,冲进两个与剧情毫不相干的工作人员,架着扮僵尸的演员的胳膊把他从卡住他的墓穴中解救出来;
  某演员与巨大的章鱼搏斗,阵阵惨叫,异常激烈。然而你可以明显看出那个章鱼玩具很可爱的不会动——因为马达掉了;
  拍摄过程中一重要角色的扮演者不幸逝世,而影片后半部则由另一个与他长相毫不相像的人来接替他,此人不得不在影片中一直用斗篷蒙住半张脸......
  一场穿越墓地的戏,由于拍摄时间的不同,同一场景的背景由夜晚变到白天又从白天变回夜晚......

  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电影中该出现的不该出现的,这个片子应有尽有。
  看完此片,又怎么能不破口大骂,拍案而起:“xx的,这也能叫电影?!那老子也能拍电影!”
  联想赵丽华“梨花体诗”事件......这种反面刺激的力量是无穷的。
  于是一个个投笔从影的导演就此诞生,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不知道[艾德伍德]的导演蒂姆波顿是不是其中的一员。
  不然为何在记录艾德伍德人生时,忠实却又略带了一丝调侃的味道。
  到处跑着找投资人,苦苦跪求那些著名演员加入自己的剧组,在电影院里被观众的臭鸡蛋烂番茄打得抱头鼠窜......热闹而搞笑。
  在笑容的背后,不知为何又感到一种酸楚与淡淡的凄凉。
  也许这就是看一个小人物时的感觉。
  渺小,平庸,一如芸芸众生中的自己。
  然而他又与我们自己不同,因为更单纯,而傻得可爱。
  所以,当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梦想不过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时,他只是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坚持。
  于是艾德伍德虽然被制片骂的比狗血还淋头,仍然神采奕奕的坐在电影院里欣赏他自己的成果。
  透过他兴奋到癫狂的眼神,你知道在面对这个无人欣赏的世界时,他一个人在空荡荡电影院的黑暗之中为自己感动
  当他随着影片无比慷慨激昂的念着台词,完完全全沉醉于他的rubbish时,我善意的希望整个世界为他安静下来。

  曾经以为只要有了一颗热情的心一切就都有了可能,以为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哈哈。
  当我在相信爱迪生那句“成功等于1%的天才加上99%的汗水”时,
  渐渐发现他还说着,“那1%的天才更重要,甚至比那99%的汗水的汗水更重要。”
  不知是谁刻意要隐去后半句的名言,为众多平凡的小人物许下了了一个空洞的承诺。
  无数打击却逼迫着人们相信——真的有所谓命运的存在。真的有无法求得的天赋。
  我恍然,于是我放弃。在我停下步伐慢慢退到路边时,自己也清楚是做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
  然而还是忍不住回望舍弃的那条坎坷的路途,艾德伍德仍在上面跌跌撞撞的奔跑。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
  我不再相信了,他却依然信着。我变聪明了,他却依然愚笨着。我在嘲笑他,却为自己落下泪来。

  是不是有一些人,天生就应该奔跑,应该去追逐?那些奔跑与追逐的背影,氤氲了那样一种笨拙的温情。渐渐明白了,喜欢一栋房子,原因是自己永远也买不起它。喜欢一个人,原因是自己,永远也不能成为他。

  我不知道艾德伍德是否幸福。


  影片的最后,有一个有趣的场景。
  艾德伍德因受到了投资方种种限制,一气之下跑到bar里喝闷酒,却在那里偶遇了奥森威尔斯。(艾德此时还穿着裙子。)
  一次“史上最伟大导演”与“史上最烂导演”的对话,让艾德伍德顿时又充满了激情,风驰电掣重新杀回片厂拍摄去鸟~
  诚然,这件事会让他兴奋很久,不过对于奥森威尔斯来说,是不是几秒钟就可以把这个对他无限敬仰的B级片导演忘的一干二净呢?
  正如[东京巴比伦]中那个美丽哀怨的女孩子,带着令人心碎的流泪的微笑,从高塔上跳下,
  毕竟艾德伍德最终因没有人来投资,贫困潦倒,饥寒交迫,死于酗酒引起的疾病。
  上天给了他对电影痴狂的热爱,却吝惜给予他哪怕丝毫拍摄电影的天赋。
  这,是不是一种残忍?
  我也许该懂得这种无奈,然而又不能轻易释怀。

  最后抄下史铁生的一段话。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献给那些生来去充任苦难角色的人们。

故乡的云 : 2014-03-02#265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05 。蝴蝶效应

  中国人有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寓意万事随缘,千万莫强求。古老的东方哲学近代以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信奉爱情一定要主动,表白还有成功的机会,如果闷声不响,含蓄的向老一辈人一样等缘分,几乎肯定错过姻缘。
  缘分可以强求吗?这个命题实在太大,不是三言两语能交代清楚的。《蝴蝶效应》倒是西方人对强求的一种新的解释(电影版),在这部电影中艾什顿库彻饰演的是一个身居特异功能的年轻人,他可以让记忆穿越时空,举个例子通过同自己的日记或者观看录影带,他可以把现在的记忆放进儿时的身体里去,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过去,从而影响未来。这类的片子美国拍了不少,《末世救未来》就是类似的影片,不过《蝴蝶效应》讲的确实一份执着。
  主角一心要为自己和所爱、所关心的人赢得一个美好的现在,于是他一次次的回到过去,通过幼年时的一次次纠正,来改变现在。可事实上,他发现每一次的改变都会影响身边的人,每一次都不能做到十全十美,这就好像手心手背都是肉,这次手心有伤,下次就成了手背,总之来来回回都是有伤,没有一次能全身而退。后来他发现一切的源头都是他的执着,执着于他对女友的爱,当他试着放下这段感情的时候,身边的家人、朋友似乎得到了一个不错的现在,而他呢,却失去了心底里最珍贵的那份感情。因为根据影片的设定,每一次主角去改变过去,他的记忆并不会消失而是不断的累积,就如同游戏一样在做出不同选择后,故事会有新的发展,但是玩家保留上一次的记忆,随着一次次的改变过去,他的脑部容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记忆占据,按照医生的说法,如果在发展下去,死定了,这也就说明了他的父亲为什么最后进了精神病院,而没有继续改变过去,可能是他认命了,认为人不能代替上帝,更大的可能就是他的记忆已经不能再累加。
  主角做出的选择对西方人来说很震撼,对于看不懂梁祝为什不亲嘴的“野蛮人”来说,明明相爱却不能相守是最大的悲剧,但对秉承东方文化中国人来说,与子偕老和默默关心所爱的人一样伟大,至少古书上是这么写的。
  《蝴蝶效应》相对于中国人科幻方面的震撼会比主角情感的起伏跌宕来的大很多,当最后一个镜头中男女主人公擦肩而过的时候,相信西方观众的心都要碎了,而中国人大约只会长出一口气,充满智慧的想:舍得,有舍才有得啊!
  《蝴蝶效应》的导演是埃里克布雷斯,似乎一导之下就耗尽了才气,很多年没有他的消息了。影片虽然看起来手法还是有些生疏,但是小演员们的表演可圈可点,尤其是演坏小子的小孩,那个眼神简直直透人心,每当他恶狠狠地看过来,我就有一种心脏被冷手摸的感觉,拔凉拔凉的。
  PS: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主角在监狱中通过回到过去弄伤双手留下疤痕,让同监牢的犯人帮助自己,这其实是基督教的一个典故,当上帝通过凡人在世间显圣时,有一种方式就是在通灵者身上出现伤痕,谓之圣痕。虔诚的教徒一见到这个肯定是服服帖帖了。

  一群儿时玩伴度过风光无忧童年时期的同时,也经历着各样的不快事件,如果其中再有些令人深刻的恶作剧,比如:爱犬被伙伴烧死,伙伴不喜欢你追逐他的妹妹,甚至于你们合伙把炸药放进邮报箱误炸了邻家妇幼...如此种种事件不仅会使心灵深处悔恨终生,还会改变以后人生的整个方向。

  幸福的童年都是一样的,不幸的童年却各有各的不幸。影片为了向大家展示这种效果,借用空间的“蝴蝶效应”一词,把具有立体感的多重时间维度展现给观众,让影片具有娱乐游戏感的同时,也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为时间开个好头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如果在时间维度上,这个开头的振翅没有开好,就会致使后边一连串消极悲惨的效应发生。就像男主一样,不仅每天深陷在不幸的童年记忆中,如果找不到根本原因,就算反复穿越童年,也会产生各种新样悲剧。与伙伴们流离失所、女友变成堕落妓女、或者自己被炸掉一只手臂而女友爱上另一个伙伴。

  所以,当问询一个悲剧人物是否重新再来一次童年时,他会毫无犹豫的要求重来。因为太多成年后的遭遇让他体会到童年生活经历的重要性。现实并不能像影片剧情一样被多次重来,但至少可以警示人们珍惜童年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否则,当我们急切需要重来只是空想时,不仅不会进入影片的游戏感,只会成为真正的人间悲剧。如此寓教于乐的深刻影片是所有人的愿意喜闻乐见的,如果我的童年也能再来一次,我只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导演 Director:
  埃里克·布雷斯 Eric Bress
  J. Mackye Gruber
  编剧 Writer:
  J. Mackye Gruber ....(written by) &
  埃里克·布雷斯 Eric Bress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艾什顿·库彻 Ashton Kutcher ....Evan
  艾米·斯马特 Amy Smart ....Kayleigh
  约翰·帕特里克·阿梅多利 John Patrick Amedori ....Evan at 13
  杰斯·詹姆斯 Jesse James ....Tommy at 13
  罗根·勒曼 Logan Lerman ....Evan at 7
  卡梅隆·布莱特 Cameron Bright ....Tommy at 7
  考乐姆·吉斯·雷尼 Callum Keith Rennie ....Jason
  伊桑·苏普利 Ethan Suplee ....Thumper
  凯文·杜兰 Kevin Durand ....Carlos
  埃尔登·汉森 Elden Henson ....Lenny
  威廉姆·李·斯科特 William Lee Scott ....Tommy
  艾琳·戈洛瓦娅 Irene Gorovaia ....Kayleigh at 13
  凯文·施密特

故乡的云 : 2014-03-02#266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06 。小岛惊魂


  爱是电影永恒的主题,也是最能温暖人心理由。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当所有这些美好在电影中被导演和编剧艺术性地放大之后,我们总能在繁杂的人情世故冷暖炎凉之间回归人性最纯洁最本质的一面,被最真挚的爱所打动。人,不能放弃对美好的追求,不能放弃爱。所以,在种族,宗教,战争等一系列的问题横亘在人类前进的道路上时,我们一代一代仍然生生不息,从不失去对未来信心。无论人再怎么虚伪,社会再怎么功利,在独自被寂静和黑暗包围的深夜,卸掉自己身上沉重的伪装,我们会发现,支撑我们生活的唯一信仰,是爱。

  对于《小岛惊魂》这部影片,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它那天马行空的结局。其实,《小岛》并不是此种故事结局的鼻祖,在此片之前,印度裔悬疑片导演奈特·沙马兰的《第六感》已然开了先河。所以,我不再赘述它的结局,我关注的恰恰是这部片子中被人忽略的关于爱的主题。

  影片的背景发生在二战战火中的英国泽西岛。泽西岛是英吉利海峡中距英伦三岛最远的英属岛屿,距法国诺曼底海岸线只有24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泽西岛与根西岛曾遭德军占领,占领期自1940年 5 月 1 日到 1945 年 5 月 9 日 止,是二战期间唯一被德国掌控过的英国领土。妮可·基德曼饰演的格蕾丝是泽西岛上的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英语中格蕾丝“Grace”是一个宗教色彩较浓重的名字,它有“上帝的仁慈,宽恕”的意思,同时也有基督徒们在饭前饭后“祷告”的意思。如今美国南部一直存在着几个州连在一起的被称作“圣经带”(Bible Belt)的区域,这些州份的民风非常保守,对宗教非常狂热,至今仍然坚持以圣经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仍然严格执行“Grace”即餐前后的祷告。以上的这些都只是为了说明当时泽西岛的处境和以及导演通过格蕾丝的名字给我们暗示她是一个恪守基督教义的虔诚的信徒。这对透彻理解整部电影意义重大。

  格蕾丝除了基督徒的身份之外,影片中还有另一个同等重要甚至更甚的角色——两个孩子的母亲。母亲和基督徒这双重身份在影片中从始至终都是处于对立共存的局面。做为母亲,格蕾丝对于一双儿女尼古拉斯和安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她从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任何的伤害。由于自己的儿女对阳光过敏,格蕾丝对自己以及仆人设置了一系列苛刻的要求,时刻提醒自己和仆人进出每个房间都要拉窗帘,锁门。于是乎,整个影片就在阴暗的房间内发展,高潮,一直到最终的结束,给人压抑甚至有些阴森之感。然而,母亲的母性在格蕾丝身上似乎有被她那虔诚的基督徒之心所冲淡。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格蕾丝给孩子们讲圣经故事,格蕾丝毫不留情地惩罚时不时冒犯基督,胡言乱语的女儿安。所有的这一切令格蕾丝看起来是一个近乎苛刻不讲人情又有点神经质的母亲。然而,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分析格蕾丝的行为,我们不难发现格蕾丝的浓浓母性。首先,电影开篇的引语是格蕾丝给两个孩子讲上帝创造一切的故事。这奠定了格蕾丝此时作为基督徒的一面要压过自己作为母亲的一面。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甚至是有些偏执的。所以,一个基督徒如何展现自己的母爱呢?对于格蕾丝来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授给儿女基督的教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儿女不受来世炼狱之苦是最重要的事。比如片中对儿女解释那些为宗教信仰而献身的孩子会上天堂,而亵渎信仰的孩子落入边狱,一种专门惩罚小孩子的地狱。所以,虽然很难压抑自己人性的母爱的一面,但也正是出于对儿女的深爱,她会忍住泪水惩罚冒犯耶稣的安,也会恋恋不舍地抛下尼古拉斯让他独自在房间中背诵经文······这是一个基督徒母亲的无奈,但是,权衡利弊,格蕾丝清楚,她这样做是值得的。

  格蕾丝在战火中忍受丈夫离去的孤独,强悍地抵御了德国人对家园的占领,同时又忍受着儿女时不时的误解,默默地枯燥这做着一切她认为对儿女有利的事情。爱,在这个阴暗的角落里兀自生长,却从来不曾见到阳光。

  当一系列灵异事件出现时,格蕾丝凭借她强大的信仰,依然表现地很坚强。女儿安偶尔的“挑衅”,儿子尼古拉斯常表现出的不安,以及仆人们可疑的一些行径,格蕾丝用果敢的行动奋力支撑。但是,在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的情况下,格蕾丝在某个夜晚终于抑制不住自己一直压抑的感情,拥着丈夫冰凉的外套,无助地抽泣:“查尔斯,你在哪里?” 在某一瞬间,爱突破了信仰的羁绊,倾泻而出。

  然而,面对越来越严重的事态,房屋里的不速之客越来越频繁地干涉到他们的生活,格蕾丝不得不去寻找神父的帮助。然而,途中却遇到了从战场上回来的丈夫。寻找神父,却找回了丈夫。欣喜的格蕾丝此时已经不再关注屋内的灵异事件。丈夫的回归让她那冰冷的心终于重回温情。我们可以理解在一个女人独自经历战乱,经历对自己生病孩子的时刻照看,又经历了自己房子的天翻地覆之后,终于有一个感情依靠的出口,是任何教义都无法阻止的宣泄。格蕾丝的痛苦终于可以释放,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然而,悲剧再一次打破了格蕾丝短暂的幸福,丈夫的再次离去彻底击垮了格蕾丝脆弱的神经。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这个可怜的母亲,可怜的妻子在自己最低谷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一场比抵御德军入侵还要艰难的挑战,近乎崩溃的格蕾丝拥有的只是对儿女的母爱,以及作为自己精神支柱的对于耶稣的信仰。 终于,最后一个晚上,爱,信仰,在面临仆人和鬼魂的威胁时,命运替格蕾丝做出了一个终极选择······

  影片最后,真相揭示,阴阳反转,之前所有的猜测所有的惊恐都像肥皂泡一般破裂消散,没有了任何意义。从始至终果敢而坚毅的格蕾丝此时无力地瘫坐在地上,瞪大的眼睛透露的更多的是无助和绝望。她紧紧拥着安和尼古拉斯,“我以为慈悲的上帝给了我第二次机会,告诉我不要放弃,要努力做孩子们的好母亲,但是现在······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 “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一个虔诚的教徒信仰崩塌后的绝望和恐惧在妮可·基德曼圆睁的双眼中如此真实也如此令人怜悯。

  ——“爸爸打仗死了是吗? 我们还会再见到他吗?
  ——“我不知道
  ——“如果我们死了,边狱在哪儿?
  ——“我不知道边狱是否存在,我知道的不比你们多。

  格蕾丝的眼神透露出一种如释重负的解脱,却也有一种滑稽的苦涩。原来自己所能依靠的信仰,就是自己人性最本能的一面,耶稣,从来不曾存在。她缓缓闭上她那已枯涸的双眼,仿佛用尽全身力气,温柔地,轻轻地说道 ——“但我知道我爱你们,我一直都在爱着你们。”

  结局是震撼的,然而,格蕾丝最后的那番话更加发人深省。“我不比你们知道的多”,她在对一方的自我否定中却又坚定了对另一方的坚定。“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耶稣,我想那一定是我对你们的爱。”如果我是格蕾丝,我一定会再加上这样一句话。

  导演 Director:
  亚历桑德罗·阿曼巴 Alejandro Amenábar
  编剧 Writer:
  亚历桑德罗·阿曼巴 Alejandro Amenábar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Grace Stewart
  克里斯托弗·埃克莱斯顿 Christopher Eccleston ....Charles Stewart
  菲奥纽拉·弗拉纳根 Fionnula Flanagan ....Mrs. Bertha Mills
  伊莲·卡西迪

故乡的云 : 2014-03-02#267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07。疤面煞星

  每个男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闯出一番大事业,拥有权力,金钱富足,拥抱爱人。有人说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命,还有人说一步一步走总会有那么一天,但是实际上又有哪个人会把手里的权利送到他人的手里呢,哪怕你对他忠心耿耿。但这并不是说没有希望,有一个字叫“抢”,只要你够狠,犹如下山猛虎。
  Scarface托尼·孟大拿就是一只猛虎,这个从古巴漂泊到迈阿密的混混,凭借着他那敢说更敢做的处事风格,使其在帮派中的地位步步高升。不过他那不肯受制于任何人的性格,让他不甘于只是做一个杀手。依然是靠着一股狠劲,让自己坐上了帮派的王座。权利、金钱和女人,原本一无所有的托尼现在应有尽有,但是他这样的性格造就了一个极其自大的他,他想用他的权利控制任何人,这使得身边的人开始疏远他,而这只猛虎也因为到处树敌,最终战死沙场。

  影片将一个赤裸裸的帮派生活展现给观众,毒品交易,凶杀,贿赂。就连吸食毒品的镜头也在影片中无数次出现,就像喝白开水一样简单。托尼是坏人,他杀人,贩毒,吸毒无恶不作,从不听命于人,并且心狠手辣,造就了自己毒品帝国。托尼是好人了,他舍不得家人受到一丁点的伤害,哪怕得罪权贵也不连累无辜的人。托尼是天煞孤星,没人能掌握他,没人能命令他,同时也没有人能承受得了他的蛮横专制。你是一条硬汉,你想要控制一切,你用“狠”抢夺权利。如果你还活着,你不会安于现状,The world is yours,世界是你的,你一定会拼命的完成这个目标,但是这并非一个人所能承受的,哪怕是犹如下山猛虎。



  世界属于你,但你承受不了这个世界

  他凶猛张狂,他目空一切,他的一个阴郁眼神,便足以让台下观众寒毛倒竖 胆战心惊。他叫托尼—孟大拿,一个为所欲为的混世魔王,一个必然会当选影史最嚣张最疯狂角色的人物!

  他注定就不会是个平凡的人。 泛着血丝的眼睛,觊觎着一个男人渴望得到的一切。他的目光里,只是无边无际的财富梦和除掉一切眼中钉的野望......后来,他还真的成功做掉了老大,占山为王,富甲一方,成为新晋的黑道大佬。

  这分明是个十足的混蛋!每个男人的梦想——金钱、权利、女人、暴力,都被他毫无保留地宣泄到了极致! 这许多事,男人们想做,却不敢做,抑或不能做,即使在动物本能的驱使下情不自禁,却也仍然受到道德与脸面的制约。 而他偏偏完全跳出世俗的法则,肆意释放着自身恶的本性,举手投足间俨然是一名敢说真话、做真事的恶人。

  可是他又很可怜。 他从来没有学会抑制内心的冲动,每一步都走得太过迅速。对欲望不加修饰和隐藏的追求,在这个艰险的世界里也显得太过苍白和直接......没有思考,没有反省,没有气度,也不懂得驻足审视自己的错误,这一切让他无法觉察权势顶峰的危机。 过度的财富使他走上自我涣散的道路,以毒品发泄着内心无止尽的暴躁,渐渐怀疑自己的女人,疏远自己的兄弟......他空有明亮的瞳孔,却远远不具备看清自身与他人的目光。 他爱家人,尤其是妹妹,这是他内心中唯一神圣的净土,他不愿让妹妹与黑道有丝毫的瓜葛,但他根本不懂得妹妹的心愿,终于亲手毁了她的幸福与生命......

  盛极必衰,是无可抗拒的规律,是连托尼—蒙大拿也跳不出的结界。 偶尔迸发的正直与原则,偏偏使他触怒权势震天的毒枭,黑帮世界的竞争与残酷,远远超越他的思想范畴。在毒枭索萨极深的城府前,空有匹夫之勇的他仿佛任人宰割的羔羊......

  穷途末路,在毒品的混沌下,他的嚣张,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纵然身已千疮百孔,依然桀骜而立,向成批的杀手叫嚣着近乎疯狂的妄语......杀手杀不死他,子弹也打不死他,似乎只有他自己才能杀死他...... 他倒在“世界属于你”的灯饰下,谱写完了一段属于小人物的传奇故事......

  到底,托尼—孟大拿,的确还只是一个小人物,他打下了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却完全没有能力来承受这个世界......

  ——“你们看看你们自己,你们没有勇气做个坏人!你们需要我!你们需要看着我说:看,这是一个坏人!”所谓的社会上流人物、精英分子、国之栋梁、人中龙凤,在托尼微醉的眼神、愤怒的口吻前,无一例外地缄默不语! 这个彻头彻尾的小人物,却知道什么叫做道貌岸然,懂得什么叫做表里不一。他更代表着一种极端的纯粹,在这样一面镜子前,你我都无法遮掩自身虚伪的本质,只能在其肆无忌惮的质训中拷问着自己的内心......我们,的确也该反省了。

  导演 Director:
  布莱恩·德·帕尔玛 Brian De Palma
  编剧 Writer:
  霍华德·霍克斯 Howard Hawks ....(1932 screenplay) uncredited
  奥利佛·斯通 Oliver Stone ....(screenplay)
  Armitage Trail ....(novel) uncredited
  本·赫克特 Ben Hecht ....(1932 screenplay) uncredited and


  演员 Actor:
  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 ....Tony Montana
  斯蒂文·鲍尔 Steven Bauer ....Manny Ribera
  米歇尔·菲佛 Michelle Pfeiffer ....Elvira Hancock
  玛丽·伊丽莎白·马斯特兰托尼奥 Mary Elizabeth Mastrantonio ....Gina Montana
  罗伯特·劳吉亚 Robert Loggia ....Frank Lopez
  F·莫里·亚伯拉罕 F. Murray Abraham ....Omar Suarez
  帕皮·塞尔纳 Pepe Serna ....Angel
  拉娜·克拉克森 Lana Clarkson ....Woman at Babylon Club
  菲德尔·卡斯特罗 Fidel Castro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uncredited)
  布莱特·拉特纳

故乡的云 : 2014-03-02#268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08 情枭的黎明


  在《疤面煞星》诞生十年后,阿尔帕西诺与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带着《情枭的黎明》回归,又塑造了一个职业罪犯的形象。然而,Carlito Brigante与《疤面煞星》中的Tony Montana相比,年纪更大,更具智慧,而且有那么一段时间看起来还更幸运。
  他是出自波多黎各的纽约人,在被判处30年牢狱之灾之前,他在贫民区那块儿可是个大毒贩。
  Carlito Brigante在法庭的听证会上第一次出现,法庭宣判的结果是将才只坐了5年牢的Carlito释放,因为警察不正当的侦查手段。正当Carlito大肆地给法官和法庭里的人宣扬他因为被释放而学到的人生哲理时,他的律师,一个叫做Kleinfield的卑鄙小人(西恩潘),正坐在一旁,得意地笑着。
  从法庭上的演讲来看,他是个自以为是的吹牛大王,是个爱表现的人,但是当他回到那些他曾叱咤一时的街道时,我们开始看到Carlito更深层次的一面。让他以为死定了的30年的牢狱之灾,使他有了好好反省的机会,而现在他决定洗手不干了。一个朋友给他提供了一起在巴哈马投资租车生意的机会。
  为了得到投资所需的钱,Carlito在一个浮华的夜总会里做份工作,在那里他被迫接触到他本最应避开的各路人马。他遇见一个把自己叫做“来自布朗克斯区的Benny Blanco”的小混混(约翰雷吉扎莫),和当年的Carlito一样,是个鲁莽的人。Benny把他最糟糕的一面都展现出来了。
  电影的旁白是由Carlito本人讲述的,他为我们阐述了他的希望,他的策略,还有他的那些错误。其中一个显然就是选择了Kleinfield做他的律师。西恩潘奉献的表演,简直就是大师级的——是那种赋有生命力的表演之一。在一头将会变秃的卷发的掩盖之下,你几乎认不出潘来。他的表演赋予了律师宠坏了的自恋,鬼鬼祟祟的卑鄙,和阿谀奉承的虚情,并且我们看到他逐步地失控于可卡因与贪婪之中。
  而另一方面,Carlito则努力做一个正人君子。
  他找到了老相好Gail(佩内洛普安米勒),她说她在百老汇跳舞,隐瞒了其实是在脱衣舞俱乐部的事实。他们互相爱着对方,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但我们却感觉不到他们的感情中有多少深度;两个人都陷入在个人生存的问题中。
  布莱恩德帕尔玛在他最好的那些电影中都是一个强健的炫技导演,而这部电影中他描绘了形形色色的黑帮成员和底层人士。片中的那些汉子们看上去就像是从《红男绿女》里借来的一样,夜总会看上去则像是从《周末夜狂热》里回收来的,而阿尔帕西诺则像是从他自己在《闻香识女人》里的奥斯卡获奖角色身上得到启发

  本片的迷人之处在于,一个人尽管尽最大努力去逃离犯罪生活,却还是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
  Carlito只想金盆洗手,赚点钱,然后离开这个地方。可他的价值观、他的朋友和他的圈子都是和犯罪有关的,并且剧本把他写进了一个无法避免的角落——他受他的江湖义气所害。
  片中的两个片段算得上是德帕尔玛的经典段落。一个是律师想出的从里克岛监狱驳船救出一个人的疯狂计划。另一个是导致大中央车站里的枪战的猫鼠追逐。电影里出现发生在火车站的枪战已经是屡见不鲜了,大多数都是套路化了的,但是德帕尔玛在Carlito逃避追杀者的段落创作了无限的变动,而且视觉效果与德帕尔玛的《铁面无私》的高潮,芝加哥联合车站里的伏击,一样震撼。《情枭的黎明》就像《疤面煞星》一样,完全是一份对角色的研究,一个想要做得更好,不能量力而为的角色形象。
  在《疤面煞星》中,主角的野心只导致了权力、欲望和贪婪。这部电影里则更加复杂了;Carlito足够成熟,能够客观地看清自己,能够理解他犯下的一些错误,能够策划一个方案来逃脱对他这样身份的人来说看似无法逃脱的命运。然而一步一步地,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他的命运还是被注定了。

故乡的云 : 2014-03-02#269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导演 Director:
  布莱恩·德·帕尔玛 Brian De Palma
  编剧 Writer:
  大卫·凯普 David Koepp ....(screenplay)
  埃德温·托雷斯 Edwin Torres ....(novels Carlito's Way and After Hours)



  演员 Actor:
  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 ....Carlito 'Charlie' Brigante
  西恩·潘 Sean Penn ....David Kleinfeld
  佩内洛普·安·米勒 Penelope Ann Miller ....Gail
  约翰·雷吉扎莫 John Leguizamo ....Benny Blanco (from the Bronx)
  路易斯·古兹曼 Luis Guzmán ....Pachanga (as Luis Guzman)
  维果·莫特森 Viggo Mortensen ....Lalin
  乔恩·塞达 Jon Seda ....Dominican
  马克·安东尼 Marc Anthony ....Latin Band at Disco
  Ingrid Rogers ....Steffie
  詹姆斯·瑞布霍恩

故乡的云 : 2014-03-02#270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09 。铁面无私

  说说电影的问题吧。


  首先,在本片的重要的角色塑造上,编剧马梅似乎并没有表现出他在书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睿智和洞察力。当查抄私酒出师不利并被报纸嘲笑挖苦之后,主人公下定决心自组扫黑小队。这段情节本该是被重点表现一下的,但却被处理却过于随意简单。郁闷的科斯特纳独自徘徊在大桥之上,旋即就与城内似乎是仅有的另一位正义之士康纳利巧遇了。真可谓一个巧!虽然我们都知道,类型片里少不了无巧不成书的手法运用,但是编导还是要避免这种流水账似的人物出场和情节次序。因为,作品要达到最大化的戏剧效果,一个精心编排的情节次序至关重要。比如,如果该段情节改为科斯特纳在刚到任的时间就偶遇康纳利,并对其坚持原则产生深刻印象。然后自己信心满满地打击私酒的行动遇到挫折,郁闷中突然想起那位正义老警察……故事是不是就相对生动一些?(即使这可能仍然未必是最佳方式之一。)而小队的三号人物加西亚的入选,则是过分草率。在射击场,康纳利到底从哪里看出,这位枪法入神的新人,就一定是嫉恶如仇的合适人选呢?就凭寥寥几句对白?也许老谋深算的的他真有片刻间慧眼识英才的本领。可编导恰恰忘记了,角色通过直觉体会出的任何东西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你让观众也感受到了,故事情节交代才叫成功。最让我们摸不着到头脑的是扫黑小队的第四位成员。如果说由于康纳利和加西亚的先入为主的明星招牌,使观众尚且接受他们作为主人公的合格的战友的话,那么,刚刚被华府派来查帐,带着深度眼镜不足一米七零的小个会计,为什么就能毅然决然的拿起枪并成功客串一把扫黑先锋的角色呢?对此,导演已经不仅是省略了,而是没有任何交代。正是影片前段这种在核心角色以及相互之间的人物关系的刻画上的着墨寥寥、敷衍了事,使得影片的后续情节中兄弟并肩战斗的感染力被大大削弱了。以至于,当其中两人相继被残忍杀后,作为观众,无从充分体会队友们所表现出那种悲痛心情。

  更颇具讽刺意味:这部由德"帕尔玛导演的经典黑帮影片在很多环节所表现出的问题,恰恰像是为书中某些理念提供了的反面论据。马梅在书中写到:“一个导演若一开始急忙寻求视觉上或者美学上的方式来处理某场戏,那么他马上就坠入了困境的深渊,并难以自拔”。而《铁面无私》中,被很多人评价为本片的经典段落的康纳利的被杀一场戏便恰恰验证了这一点。此幕戏的开始,大概是想引导众心理制造悬疑紧张效果,导演使镜头很快就转变为隐蔽在康纳利住所窗外某黑帮杀手的主观视角。镜头(也就是杀手)观察片刻之后,伺机潜入屋内。小心翼翼伸头探望,但没有发现刚刚还在厨房看见刺杀对象康纳利。随后它开始逐屋查找。这种处理手法,首先令人费解的倒还不是主观视角手法的突兀,而是这个角色的行为逻辑。一个黑帮盛行的禁酒令时代的职业杀手为什么要像7、80年代的入室奸杀金发女郎惯犯一样去持刀行凶呢?是怕吵醒了邻居惹来了警察吗?从紧接着后面导致康纳利死亡的的机关枪扫射来看,杀手和导演在这方面都不存在顾忌。那么是要以此弱智手段来诱骗对方放低警戒之心,好让真正的主谋顺利下手?似乎是唯一牵强的解释。可问题是,当他回眸看见里屋的康纳利背对自己的时候,也完全现可以掏出手枪把他打死呀!好吧,姑且就算是此人的有用刀宰人嗜好而不去深究。而他的对手,也就是康纳利在这个古怪桥段中的反应更是让人不可理解。导演曾在稍早前的扫黑小队与加拿大骑警的联手扫荡黑帮交易的情节中,有意表现了康纳利作为的资深警察的经验丰富和手法老练。他不仅提醒过科斯特纳,要开枪就要往死里打,因为对方心狠手。还急中生智地借助开枪“击毙”已被打死的匪徒,恫吓另一个被生擒黑帮份子,迫使其乖乖的与小队合作。可就是这么个老油条,在此危机时刻,当突然转过身来面对同样的黑帮杀手的时候,却似乎变成了一个不明厉害关系的普通退休工人。他只是简单的持枪逼迫着对方离开,并且还很自以为是的走出了自家的房门房间?!当然了,对于第一代007的这种莫名其妙的大脑短路,导演绝对是“铁面无私”的,老头被白衣杀手毫不手软地开枪扫射毙命(虽然没有马上)。很显然,导演德"帕尔玛,之所以在诸多方式当中,选了最花哨复杂但同时也是最不适当的一个去处理这场戏,完全是由于为了刻意去追求视觉冲击力和炫耀自己制造悬疑惊悚的不俗本领,而基本忽视了故事情节的内在合理性和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导演 Director:
  布莱恩·德·帕尔玛 Brian De Palma
  编剧 Writer:
  大卫·马梅 David Mamet ....(written by)
  Oscar Fraley ....(novel) uncredited and
  Eliot Ness ....(novel) uncredited


  演员 Actor:
  凯文·科斯特纳 Kevin Costner ....Eliot Ness
  肖恩·康纳利 Sean Connery ....Jim Malone
  安迪·加西亚 Andy Garcia ....Agent George Stone/Giuseppe Petri
  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Al Capone
  派翠西娅·克拉克森 Patricia Clarkson ....Catherine Ness
  查尔斯·马丁·史密斯

故乡的云 : 2014-03-02#271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10 。锲而不舍

  《锲而不舍》,根据真实事情改编的一部电影,讲述爱尔兰女记者Veronica Guerin的记者生涯——她在报道了教皇猥亵男童案之后,又不遗余力去跟踪调查当地的大毒枭,尽管受到了种种精神上肉体上的威胁,仍然不肯放弃。毒枭们怕败露事机残酷地杀害了她,但是她的精神号召起了更多的人反对毒品。最终毒枭们被一一抓获,毒品得到了有效的抵制。Veronica 成为爱尔兰人们心中的英雄。



  似乎我已经过去了那个容易被热情激荡的年纪,看着她不畏艰险一次次进出虎穴、贫民窟、警察局、法庭……我只是觉得辛苦,觉得敬佩,而不再因为她的热情唤醒自己内心的使命感。看着她与丈夫、儿子生活在一起的幸福画面,忍不住微微笑起来,同时也问自己,假设我处于同样的情况,会不会如她这样坚持呢?大概是不会的。



  新闻学了三年,理想却这样容易击垮了,不知道老师会不会失望。小家的幸福与大家的发展相比的确算不得什么,不论是自己的理想也好,记者的使命感也好,眼前黑暗的现实也好,都需要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选择对新闻的执著。但我却看到,自己就是一个想要幸福平淡生活的凡人,当家人的安宁幸福受到威胁时,我一定就放弃了……这么想来有些令人沮丧,原来这就是自己对新闻的态 度,但是更不想对自己撒谎。



  另一个感触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对于新闻的态度,决定着新闻的力量。在影片里的爱尔兰,人们都相信记者们将坚持正义,相信新闻界会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于是在Veronica被枪击后,她一瞬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各个电视台都在播放相关的新闻或采访,公交车上都画上了她的肖像,甚至妓女们都知道她是一个英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重视,她的新闻报道才有了力量,她的死才最终唤起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喊。如果换一个社会,同样的努力会有同样的结果吗?我看不见得。



  个人的力量究竟能不能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我一直抱有怀疑态度。在某些适当的时机也许可以,比如陈锋报道的“孙志刚案”,比如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但是什么样的时机或者说社会条件允许个人力量的推动呢?我敢说在这两个著名作品之前,有很多媒体曾经报道过收容所状况,有很多摄影家拍过失学的孩子,甚至作品也不见得差,只是时机,这个很玄妙的东西阻止了他们发挥力量。大多时候,个人的力量仍然是那么微不足道。



  Veronica在枪击之后接受诸多采访,在电视节目上倔强坚定地说:“我不会让他们得逞,我要追查到底。”那一刻观众们都在感动都在喝彩,而我感受到的是媒体的强势 。

  影片中的毒枭们个个有权有势,咳嗽一声都让人心惊胆寒,但是面对媒体的诘问,他也只能是在电视机面前大发雷霆;新闻界的优势在于,他们拥有话语权。有了话语权,可以得人心,可以主导一切。如果一个社会中新闻媒体有绝对的话语权——且是有良知的负责任的新闻媒体,那是这个社会的福气;就怕连媒体也得不到真正的话语权。



  影片的结尾,人们在街道两旁凝望着Veronica的棺柩送葬。一眼望不到头的人群带着庄重、肃穆,那种悲伤与崇敬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心脏。画外音说,每一个爱尔兰人都会记得,Veronica死的时候,自己在哪个地方。一个人的生命可以换来这么多敬意,真是不枉此生了。马斯洛的人“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就是这样么?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在尘世间碌碌无为的无名一世……人生,究竟求淡泊长久的小幸福,还是短暂但灿烂的辉煌?



  最后,提一下这部片子的配乐。我没有查到配乐大师的名字,很可惜找不到电影原声再听一遍。很多时候,片中的情节让我凝神,而音乐令我泪盈眼眶。爱尔兰的风笛带着不可抑止的感伤,悠悠扬扬,结尾处送葬时一个小男孩的歌唱,更让人感到内心深处的悲伤和空旷。

凯特布兰切特作为主演,成就了这部电影。当然功不可没的是影片的导演,乔-舒马赫。看过很多乔的电影,好坏参半,但即使是最平庸的作品,也会有亮点出来,这也是我一直喜欢关注他的原因。因为乔-舒马赫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导演,他喜欢挑战,又不停变换自己的风格。尽管有时候效果不太理想,但他的精神融入到了电影中,其敬业的精神也同样让人动容。
  影片看的人很揪心。维罗妮卡是个敢于直面人生的勇士,很多男人在他面前都是那么的渺小。尤其是她贸然去敲穷凶极恶的黑帮老大的门,向他提出尖锐问题的时候,那种大无畏精神让人感动。但无耻的黑帮老头竟然辣手摧花,把她揍得鲜血直流,还撕烂了她的衣服,这种光天化日之下的罪行竟然无法厘清,最后更残忍的杀害了她,简直禽兽不如!
  其实也知道,现实中的罪恶往往得不到伸张,但是维罗妮卡的精神却被大众所敬佩所尊重。正是她这种难得可贵的、以身殉职的精神,让这个乌烟瘴气的社会有了一点点人味儿,有了一点点值得人感怀的地方。
  另外,凯特布兰切特的演绎清新脱俗,既完美的展现了维罗妮卡在人前的飒爽英姿和大无畏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了英雄在家里的柔情似水,和对待死亡威胁的恐惧和无助。一个新闻界记者的丰碑就这样被树立了起来,堪称同类电影的经典之作。


  导演 Director:
  乔·舒马赫 Joel Schumacher
  编剧 Writer:
  Carol Doyle ....(story)
  玛丽·艾格尼丝·多诺格 Mary Agnes Donoghue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Veronica Guerin
  塞伦·希德 Ciarán Hinds ....John Traynor
  柯林·法瑞尔 Colin Farrell ....Tattooed Boy
  布兰达·弗里克 Brenda Fricker ....Bernie Guerin
  保罗·罗南 Paul Ronan ....Jimmy Guerin
  杰拉德·迈克索利 Gerard McSorley ....John Gilligan
  唐·威彻利

故乡的云 : 2014-03-02#272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11 。和莎漠的500天


  《和莎莫的500天》是一部小成本独立电影,但足够精彩,这部电影会令你欢笑,令你心碎,令你若有所思。很多人说这是一部治愈失恋的电影,但深陷失恋而不能自拔的人看过电影后会勾起痛苦的回忆,这部电影更适合那些走过失恋,懂得放下的人们。
  把一个漂亮女人当成整部电影的核心似乎是一个被用烂了的桥段,但马克韦布拍出了新意。电影通过错落穿插的时间线索,讲述了一个有关于被女朋友甩掉的男人如何追忆往昔时光的故事。汤姆汉森是一个编写贺卡的年轻人,充满奇思妙想,希望得到生命中的真爱。莎莫·芬恩是个野性漂亮的尤物,喜欢独立自主,不想被任何人的感情束缚。
  很多人将两个人的相遇相知相守的过程当做命中注定,对缘分深信不疑。缘分使然,男女主人公相遇了,汤姆看到莎莫第一眼便确定她是自己的一生挚爱,她的出现让无精打采的工作焕发了无穷生机。当男人遇到中意的女人后,目光便不会从她身上离开,他时刻关注着,神魂颠倒。
  即使心中无限冲动,汤姆也没有表白过,在感情上他是个害羞且胆小的人,和现实中很多男人一样,他们对于喜欢的人只会默默关注,却不敢开口表白,只会肆意幻想,却不敢往前踏出一步。如果不是汤姆的好哥们帮他向莎莫表达心意,恐怕男女主角永远都是平行线上的朋友。
  和大多数女子不同,莎莫是一个向往独立自由的女人,她认为爱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不希望也不想成为他人感情的附属品,这种很随意的观点让她看起来更像一个花花公子,四处寻找刺激,满足自己的疯狂。莎莫表面上的放荡根源于她并不幸福的家庭,她的父母很早便离异,潜意识里便根植了深深的不安全感。她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有两样:一是自己乌黑漂亮的头发,二是毫无感觉地剪掉它,汤姆的感情对于她就像漂亮的头发,即使割断也毫不痛心。
  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在一开始便注定了分离,因为他们根本不能满足对方的情感需要。汤姆没有自信,他所学的专业是建筑,却安于现状,做贺卡的设计工作;他在感情上犹豫不决,需要哥们帮他传达自己的心意;酒吧聚会结束后,面对莎莫的询问,他害怕而不敢表白,只是目送对方转身离去;他与她在复印室相遇,却不敢上前一步,结果是莎莫主动吻他;在莎莫的房间里,她向汤姆敞开心扉,讲述那个孤独的梦境,这标志着两人之间的隔阂彻底消失,莎莫将他放进了自己的心扉,但他不知所措,纠结于害怕疑惑,而不敢前进一步。
  很多人诟病莎莫的放荡,其实她的随意只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她害怕在爱情中受到伤害,重蹈父母的覆辙,如果不去索取,便不会有付出。她享受着和汤姆暧昧的感觉,但心底也有深深的害怕。在感情中,两个人的距离不进便退,汤姆的举步不前,逐渐让这段感情走到了尽头。在电影院观看《毕业生》,莎莫泪流满面,达斯丁霍夫曼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但她在现实中却感受不到这种安全和充实。不要忘记,女人都是口是心非的动物,即使她们嘴上说不要,但心里比谁都渴望。女人也是现实的,当她看到他和汤姆的尽头时,便在烙饼店提出了分手。
  汤姆在感情上是窝囊的,但也是可爱的,因为他痴情。他喜欢听英国伤感流行乐,他笃定莎莫是他一生的挚爱。恋爱中被甩掉的一方总会去回忆过去的种种美好,因为他们不甘心,不愿失去一段甜美的爱情。汤姆在分手的日子中颓废不堪,他一方面想忘掉莎莫,一方面却在拼命回忆她的美好。不良的情绪影响着他的生活和工作,朋友们的建议无济于事,同事们的关怀毫无帮助,他浑浑噩噩地挥霍着生命,歇斯底里地诅咒世界。
  现实是残酷的,但缘分常常会为一个毫无出路的人打开一个天窗。一次偶然的机会,汤姆和莎莫再度相遇了,他们快乐地交谈,跳舞,回忆过去的种种。汤姆仿佛再次回到了过去,再次拥有了弥足珍贵的幸福。莎莫邀请他去参加自己的私人聚会,他幻想着这是他们重新开始的契机。当一个绝望的人突然得到梦寐以求的珍宝后,这种快乐使人惊喜若狂。在莎莫的聚会上,理想和现实产生巨大的差异,汤姆发现莎莫不但将他当做一个普通朋友,更已戴上订婚戒指。这简直是晴天霹雳,汤姆夺门而出,此时此刻,他的世界彻底完蛋了!
  很多意志坚强的人能够从容面对失恋,在失恋中汲取力量,更好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但很明显,汤姆不是这种人,他容易感情用事,容易将这种情绪发泄在自己和他人身上,他崩溃的最后丢掉了工作,将所有和莎莫有关的事物抛在身后。任何人经历失恋,都会有走出来的时候,最后的五十天,汤姆开始了心灵重建的过程,他重拾建筑知识,不断学习,构图绘画,四处寻找工作。随着时间推移,重新刷新的黑板上出现了崭新的建筑图样,标志着汤姆最终走出失恋。
  当男女主角再度相遇的时候,汤姆在和莎莫的交谈中终于解开了心结,一切释然。电影中有个很小的细节,莎莫主动牵住了汤姆的手,这是一种感情的暗示,镜头中汤姆的面部有很深沉的变化,他当然知道这种暗示的意味,如果他想,他和莎莫还能成为情人,还会拥有像过去一样美好的时光,但他没有,他自始至终都很漠然。莎莫了解之后便起身离去,这时汤姆站起来对莎莫做出由衷的祝福,希望她幸福。至此,两个人的故事画上了圆满句号,永远成为了平行线上的朋友。
  在影片的结尾,汤姆在面试中遇到了另一个女子,他主动搭讪,明白一切并非命中注定,需要自己争取。因为只要你行动了,便有一半的可能性。结尾处的旁白很有深意:一年中多数的日子不值得注意,一天开始又结束,这期间不会留下长久的回忆。如果说汤姆学到了一些事情,那就是你不能把重大的宇宙意义归结为单纯的地球事件。巧合,一切都是如此。只有巧合,没有别的。汤姆终于发现奇迹并不存在,没有命运这回事,事情不是注定好的。他知道了,他现在确定了。
  在爱情中没有谁对说错,没有规定怎样付出,是否得到回报。我们不应简单的界定他人的爱情是否真实,是否值得,但身处爱情之中,便要懂得珍惜,学会主动,不论何时,犹豫不绝,那份甜美也会从身边溜走。请牢记: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导演 Director:
  马克·韦布 Marc Webb
  编剧 Writer:
  斯考特·诺伊施塔特 Scott Neustadter ....(written by) &
  迈克尔·H·韦伯 Michael H. Weber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Joseph Gordon-Levitt ....Tom
  佐伊·丹斯切尔 Zooey Deschanel ....Summer
  科洛·莫瑞兹 Chloe Moretz ....Rachel (as Chlo? Grace Moretz)
  吉奥弗瑞·阿伦德 Geoffrey Arend ....McKenzie
  马修·格雷·古柏勒 Matthew Gray Gubler ....Paul
  克拉克·格雷格 Clark Gregg ....Vance
  帕特里夏·贝尔彻 Patricia Belcher ....Millie
  瑞秋·波士顿 Rachel Boston ....Alison
  敏卡·凯利

故乡的云 : 2014-03-02#273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12 。怦然心动


  很久没看到如此清新美好,却又催人泪下的青春影片了!关于初恋,我们看过太多电影,听过太多故事,读过太多文字,然而似乎伴随着成长,如此干净澄澈,远离尘嚣的纯纯的喜欢早已随时间的洪流灰飞湮灭,不复存在了!

  在我们头也不回地快速与青春话别,是否早已忘记第一次怦然心动的感觉,还是将它隐匿在内心最柔软的角落,不忍触碰,只怕会勾起往昔如潮水般的回忆。

  这部影片的美好,不仅在于纯恋的打动人心,而是在于从两个涉世未深,拥有透明澄澈眼光的男孩女孩所经历的成长故事中,我们找到了青涩的美好,生命的感动,以及那些被我们散落四方的单纯。

  男孩随家人搬迁至新家,一片蔚蓝的目光让懵懂的女孩一见钟情,随后两人同一班级,一起走过日后的小学生活;期间女孩对男孩的执著喜欢给男孩带来很大困扰,而女孩却乐在其中。

  女孩子的细微心绪总会自作多情的误读男孩的委婉拒绝,以为那是男孩晚熟害羞的表现;直到两人升入初中,女孩渐渐成熟,经历自己挚爱的梧桐树被砍,却无法得到男孩的帮助;男孩一家的淡漠不屑,扔掉女孩好心送来的鸡蛋;以及男孩对自己智障叔叔的公开嘲笑!女孩似乎有所懂得,爸爸在她年幼时曾对她说的一句话:一幅美丽的图画不仅仅是由几个简单部分组成,你应看到整体!

  她似乎觉得男孩已不再如以往,对自己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也是个同芸芸众生一样,局部美于整体,金絮其外败絮其中的肤浅男孩!而站在男孩的角度,从最初对女孩纠缠依恋的反感,到从外公启示下愈发欣赏女孩如彩虹般的美丽心灵,男孩能否抓住如此美好善良,与众不同的她。

  他需要做的绝不仅仅是一句敷衍的道歉,一个期盼已久的初吻就可以重新俘获女孩的芳心,他需要做的是抛弃长久被固执偏激的父亲所灌输的世俗偏见,全然打开心扉,彻底了解女孩,并与女孩心灵相通。

  整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故事,就是女孩对梧桐树的热爱!一次偶然的际遇,女孩攀爬上这棵生机勃勃,扎实沉稳,却看似普通的大树;越往上攀爬,眼前别有洞天的曼妙风景在女孩眼前于焉展开;把自己置身于一望平川的顶端,才能领略人生的壮阔,心怀的深远;那是一种美到让人窒息的世间景观,是生之微末的我们难以企及的宏大!微风习习,吹过女孩的迷人脸颊,她独自领略着轰轰烈烈的自然变化,看风起云涌,赏日升日落!记起一句壮美的话,为此番盛景做注脚再适合不过了:“万事万物无非一场演出,一切皆为宇宙之弦的颤动,每一粒音符都视为赞颂它而存在!”

  有些人浅薄,有些人愚昧,有些人的瑰丽惟有我们擦亮双眼登高寻找,才能感受撼人心弦的瞬间惊艳!影片中心底藏有慧根的男孩最终发现近在眼前的整片美好风景,这次他不会视而不见,不愿擦身而过,不再踟蹰转身;这次他愿在女孩的心中种上生命的梧桐,一起感受人生的浩瀚壮大!

  “怦然心动”,多么含蓄温婉而又极具张力的词汇,单从这个片名来审视,都有种被撩拨到心弦的悸动。大概,这也是很多人憧憬及追求的一种感觉,可它似乎又是可遇而不可及的。为此,若将它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初恋之上,那就是再美好不过的一件事情了。影片《怦然心动》,正是诠释了一首青涩温馨,而不乏人生真谛的青春恋曲。在感叹时光柔情似水,陶醉于那份淡雅安逸的同时,也无不将我们带回了曾经为一个人而默默守候的日日夜夜。早已刻骨铭心的初恋回忆,随着影像一帧帧地跳动与流逝,正缓缓地在我们眼前荡漾开来。

故乡的云 : 2014-03-02#274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正如《与Summer的500天》那样,零散地截取恋爱中的桥段,通过大量对比的蒙太奇,来展现爱情的酸甜苦涩。《怦然心动》最大的亮点,也在于推陈出新的影片结构上。同样一件小事,从男生、女生的角度各自呈现一次,略带闷骚的对比,让我们鸟瞰到了这段爱情的全貌。布莱斯与朱莉迥然不同感受与心思,表面上在形成强烈对比的同时,往往更能让作为观众的我们五味杂陈。试问谁没有莫名地甚至是疯狂地喜欢一个自认为美好的人,而却羞于表达,只能默默地深埋于心中,他(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时刻让我们牵挂。将他(她)的悲伤当做自己的悲伤,将他(她)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有时候,这种最简单的质朴,才是爱情最难能可贵之处。在当下纸醉金迷,充满铜臭气息的时代背景里,返璞归真的爱情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无踪迹。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让最本真的文字影像淡化飘渺成了无形电波信号,急速地飞梭于世界的各个角落。爱情也在这样的快餐文化之下,变得越发单薄乏力,越发廉价短暂。

  “怦然心动”的感觉是单相思上的一条单行道,有付出却没有施与。这大概也是爱情最令人痛恨纠结,却又妙不可言的常规法则。爱情好似一场酣畅淋漓的拉锯战,往往都处于进退维谷的僵持阶段,抑或是你来我往的交错。一方的释怀与淡然,注定着另一方的无限疯狂与思念。当真正达到平衡的时候,大抵双方都已经精疲力竭了。一双清澈见底的眼睛,在朱莉看来这就是世间最美好的风景,怦然心动的感觉,在那一刻无法抗拒地产生了。而作为被迷恋方的布莱斯,他的心却并不为之所动,平凡无奇,稍带怪异的朱莉,让他避之不及。爱情的付出与回报也许是等价的,但绝对不会是同时的。渴望爱情的男男女女,每天都在忙不迭地寻觅,而往往却在川流不息的人群里匆匆擦肩而过。这看似像莫大的讽刺与玩笑,其实恰恰也诏示了爱情的来之不易。

  一棵梧桐树,让朱莉看清了这个“世界”的全貌,最美好的风景尽收眼底。她迷恋上了这种包容一切,感知万物的洒脱与享受。也正是这棵命运多舛的梧桐树,让朱莉重新对布莱斯产生了认知,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梧桐树正如朱莉对自己心中那小小苦涩爱情的守候,当最终它倒下的时候,爱情也随之陨落。再美好的事物也会有消逝不见的那一天,傻傻地驻足停留,得到的只会是更深切的悲伤与困苦。勇敢地拭去眼泪,埋葬过往,再次踏上寻觅之旅,美好也许就在某个不经意的转角处。

  影片出场的人物并不多,但几乎每个形象都异常鲜明,极具代表性。诙谐明快的剪辑让许许多多尴尬的瞬间,透露着一丝美好的希望,这不正是初恋的非凡意义所在吗?初恋的意义在于过程,即便这过程酸甜苦辣,但终究是一种最美好,最刻骨铭心的感觉。痴迷于对爱情追思与守候的“外公”,在朱莉面前彻底敞开了心扉;表面光鲜,实则内心脆弱的布莱斯的“爸爸”,怎样都掩盖不了心灵的创伤;坚毅顽强,令人动容的朱莉的“爸爸”等。两个家庭的成员,都有各自的隐痛与难言之处,但不论矛盾冲突如何去演绎,最终都将化作一道绚丽的彩虹。经历风雨磨砺之后的爱情,更让人觉得弥足珍贵,甚至不惜会用生命去呵护。布莱斯在朱莉的庭院里,种下了一棵梧桐树,从此冰释前嫌。正如当初朱莉迷恋的那棵一样,好似他们之间爱情的种子,一起种下,等待着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如果那天,朱莉没有遇见布莱斯,世界必将缺失一份美好。如同我们每个人的初恋一样,都在为这个世界的美好添砖加瓦,贡献自己最微薄最珍贵的力量。

  导演 Director:
  罗伯·莱纳 Rob Reiner
  编剧 Writer:
  罗伯·莱纳 Rob Reiner ....(screenplay) &
  安德鲁·沙因曼 Andrew Scheinman ....(screenplay)
  文德琳·范·德拉安南 Wendelin Van Draanen ....(novel)


  演员 Actor:
  玛德琳·卡罗尔 Madeline Carroll ....Juli Baker
  卡兰·麦克奥利菲 Callan McAuliffe ....Bryce Loski
  艾丹·奎因 Aidan Quinn ....Richard Baker
  瑞贝卡·德·莫妮 Rebecca De Mornay ....Patsy Loski
  安东尼·爱德华兹 Anthony Edwards ....Steven Loski
  约翰·玛哈尼 John Mahoney ....Chet Duncan
  佩内洛普·安·米勒 Penelope Ann Miller ....Trina Baker
  凯文·韦斯曼 Kevin Weisman ....Daniel Baker
  摩根·莉莉 Morgan Lily ....Young Juli
  瑞安·克泽勒

故乡的云 : 2014-03-02#275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13 。银色 性 男女

  导演: 罗伯特 奥尔特曼

  主演:安迪·麦克道尔 布鲁斯·戴维森 杰克·莱蒙 兰恩·卡西迪 朱丽安·摩尔 马修·莫迪恩 安妮·阿彻 弗雷德·沃德 珍妮弗·杰逊·李

  警长吉恩家中关系紧张,他只能从情妇贝蒂那儿求得慰藉。贝蒂的前夫直升飞机驾驶员斯托米一直蒙在鼓里。另一对夫妇非尼根关系虽好,但他们的爱子凯西在生日前天却遭遇车祸死在医院。汽车司机埃尔的妻子多伦是女招待。多伦对埃尔的酗酒恶习深恶痛绝,一气之下不慎开车撞倒了菲尼根的儿子凯西。隔壁邻居路易丝一边给小孩儿喂奶,一边给提供色情电话服务,这就是她的工作。她丈夫杰里对此十分反感,反而看上了女提琴师,年轻的佐伊。佐伊一直不嫁人,整日逼问母亲她父亲当年为何无故自杀。佐伊认为母亲有不可告人的事,郁郁而自尽。布什一家与凯泽一家一起去公园野餐。比尔和杰里抛下他们妻儿,去追赶两个骑着自行车的青年女子。他们好容易赶上了她们,想和她们搭讪。就在这一刹那,一场大地震开始了,正驾着直升飞机在城市上空盘旋的斯托米目睹了这一奇观。

  罗伯特·奥特曼总善于在幽默中诱导你至沉重,充满尖厉的矛盾讽刺,夸张的放大了物质世界中感情和道德的焦虑困惑。一向认为至高的参悟就是平淡的表达出沸腾张扬的情感,形式不重要,关键是对事物有犀利的洞察和思考。于是透过镜头前的滑稽表演,我们得以窥见种种男女——抑或是我们自己的空洞和迷惘的心灵。

  不知道物质的富足带给了我们什么,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或是更少的动力去思考,但总体上我觉得我们在变笨,丧失一般判断的能力或是去追求不必要的情感。一方面我们的价值观在激烈的变化,另一方面我们在不断的挑战感官的刺激,于是无所谓对错或是应不应该,只有去追求单一快乐的冲动。却不知道这种快乐有多短暂,而仅有的那一段同样无法珍视。

  最近有和朋友谈论现实的快乐是否终极这个问题,实在很难做答。在追求现实的安定感时我有时会鄙弃自己,不够理智或是太计较得失。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无法从自己的视野中跳脱。
  如此以来,就不难理解片中人的怪 诞行为。在同样一个膨胀的世界,我们是在面对太多问题。强求冷静的思考真得十分困难,所以可以宽容单纯的禁锢的视野,哪怕狭小。所不幸的是当你只能看见近在咫尺的事物时,快乐会变味,短暂兴奋后便是长期的苦闷单调。于是你再去怀疑,纵容一切变得更加现实而狭隘。这个时候,有的人变得麻木,有的人厌弃生活。

  “每件事都在影响着生活的进程”,于是当我们逐渐串起片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后,除了如解密游戏达成的快感外,更多会体味到一种生命的无奈与必然。每件不经意的行为都在彼此交错,组成这个社会复杂的网络。我们在做一个小角色的同时,又不免要对更多的人或是更复杂的行为负责。当你知晓这一切的因缘时,也只会可笑罢了。本来就缺乏支配的勇气和力量,又如何负担这一切的后果?

  那个Strom在破坏家里的一切时,应该身怀一种奇异的快感,眼前的种种关系本就是一种桎梏。一种假象,一个屏幕上优雅睿智的播音员,面对老爸时仍然幼稚,无法处理曾经的情感。呆板的医生,为妻子的意外出轨而暴跳如雷,最后也会做一名小丑,在泳池中与人赤裸放纵。对父亲抱有奇特感情的女提琴手,若无其事一边做家务一边做电话应招的主妇,麻木不仁面对死尸继续野餐钓鱼的三人……

  片子的节奏略微缓慢,情节也有些拖沓,或许导演是为了制造更强烈的真实生活感。人物关系也有些复杂,看过那段长长的片头后我简直一头雾水,之后好些。惊喜的是这部片子竟包含这么多出色的演员,可比《美国风情画》,和导演的个人号召力当然有关,所以每一个熟悉面孔出现时总有一些小惊喜。片子的色调温暖而怀旧,充满西部风情,十分舒服。Jazz音乐的配合恰到好处,那几段演唱更是美妙。

  看完整部片子还是有一丝伤怀,也许是真实的力量得到了很好的传达。而单独欣赏起来,每个独立部分都轻松有趣。这样就给出了不同角度的不同观影感受,结合起来会对生活有更清晰的阐释。

  就是,这个不停转的世界,我们不过是匆匆的过客。像那飞舞的地中海蝇,嗡嗡作响,试图在这世界上留下些许印记。

故乡的云 : 2014-03-02#276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14 。蜘蛛女之吻

  一时间我居然无法动笔写下我看完这部影片的感想,或许是我还仍旧沉浸在影片那亦真亦幻的意境中难以自拔吧。威廉·赫特饰演的路易莎·玛莲娜,是一个娇柔扭捏的同性恋者,影片一开场就是一段极为令人震撼的表演,威廉·赫特举手投足之间都充满了对一个抱有爱情幻想的同性恋者的完美诠释!这是一个时而可爱,时而悲伤,时而幻想的男人,他对电影的痴迷让他陷在这个虚幻的电影爱情故事中无法解脱,现实中他曾迷恋一位餐厅服务员,现在却迷恋着他的狱友瓦伦丁。瓦伦丁一开始非常讨厌玛莲娜的同性恋行为,对他所谓的爱情电影也嗤之以鼻。转折似乎就发生在瓦伦丁拉肚子的那一天,他虚脱地拉在了裤子上,作为一个男人他感到自己很羞耻。而玛莲娜毫无介意地替他换洗衣裤,还周到地替他烧开水。从那一天起,瓦伦丁开始对玛莲娜有了好感,他开始细心地听他的故事,开始观察他讲故事时的神态,开始用内心去注视这个哭笑不得的男人。而这段犹太电影里男女主角从一开始的排斥,到最后的生离死别,也无疑是拉近两个人内心世界的承载物。于是,在玛莲娜出狱的前一晚,两个人不自觉地抱在了一起。
  瓦伦丁其实并没有一夜之间就从异性恋变成了同性恋或者双性恋,只不过在他与玛莲娜成为狱友的这段日子里,他感到自己的心与玛莲娜的心连在了一起。当一份感情升华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已经不存在男女之分了,这就是所谓的虚幻的爱情,也是玛莲娜在电影世界中苦苦寻觅的爱情世界。当玛莲娜出狱后,他来到了现实社会,他在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之后,终于下定决心为瓦伦丁向组织通信。看到这里,我不禁为玛莲娜叫好!一个始终生活在虚幻生活中的人,终于开始直面自己的人生了!即使结果是被枪杀扔进了垃圾场,但是玛莲娜终于跨出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步!


  影片的结尾是一段瓦伦丁的意境,他拉着女友的手跑出监狱,划这小船朝着太阳的方向前进。瓦伦丁不一定爱着玛莲娜,但是玛莲娜却深深地爱着瓦伦丁。看到如此有意境的画面,我脑海中却浮现出玛莲娜鬼魅却又温柔的笑容,以及他美丽而凄美的故事。
  最后,用一部蜘蛛女拯救受难男人的故事来为两人之间暧昧的感情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终于明白电影本身为何会叫《蜘蛛女之吻》,那滴从蜘蛛女眼里留出来的泪,是这样的凄美,而姿态又如女歌手般高傲,隐藏在冷酷的外表下是对爱的渴望,玛莲娜就如同这只蜘蛛女,他愿意为自己所爱的男人并且自己的人生来一次破点。
  影片获得了第5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等4项提名,最终凭借着对玛莲娜这个人物细腻而传神的表演,威廉·赫特拿下了当年至高无上的影帝大奖!

  导演 Director:
  海科特·巴班克 Hector Babenco
  编剧 Writer:
  Manuel Puig ....novel
  Leonard Schrader


  演员 Actor:
  威廉·赫特 William Hurt ....Luis Molina
  劳尔·朱力亚 Raul Julia ....Valentin Arregui
  索妮亚·布拉加 Sonia Braga ....Leni Lamaison/Marta/Spider Woman
  米尔顿·哥恩卡维斯 Milton Gon?alves ....Secret Policeman
  尼尔多·勃兰特


  小说《蜘蛛女之吻》是今年刚看的,非常迷人的作品。但是因为不能完全看懂以及偷懒,一直也没有写过相关文字。

  小说中经莫利纳之口一共给瓦伦丁讲述了六个电影故事。可能和绝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我看书时一直觉得这六个故事天马行空,不过都是作者编的。然而事后一查资料,出乎意料地发现:有多部电影是确实存在的!

  第一个电影故事“金钱豹女人”。
  这是莫利纳讲述的第一个电影故事,而且“金钱豹女人”这一意象也贯穿全书,和“蜘蛛女”形成对应。这部电影其实就是美国40年代经典的B级片《豹人》(Cat people),导演为雅克·特纳Jacques Tourneur。这部电影在80年代还翻拍过,是由娜塔莎·金斯基主演的。

  第二个电影故事“命运”。
  《命运》是第三帝国出品的纳粹宣传片,讲述的是法国女歌手和纳粹军官相爱的故事。在《蜘蛛女之吻》电影中保留的就是这个电影故事。因为小说中作者对此片就进行了详细注解,虽然我查不到非常确切的原始资料,但影片英文译名似为“Her Real Glory”,我想这部电影应该是真实存在的。

  第三个电影故事“森林小屋”。
  这是莫利纳讲述的唯一一部Happy Ending的电影,丑陋的女仆和毁容的男主人彼此相爱,成为对方眼中最美的人。影片是40年代的电影《小屋之恋》(The enchanted cottage)。

  第四个电影故事“赛车手”。
  一位心向革命的青年的自我毁灭故事。这个故事找不到出处。

  第五个电影故事“索比女人”。
  这个故事的电影同样是知名的美国B级片《与僵尸同行》(I walked with a zombie),与《豹人》的导演同为雅克·特纳。

  第六个电影故事“痴情的女歌星”。
  第六个故事依然是个富于浪漫色彩的故事,女歌星和小记者的爱情悲剧,同样找不到出处。

  所以这六个故事中,应该有四个是有确实存在的电影的。只不过莫利纳的讲述是不是真的与电影相符,可就是取决于作者的安排和意图了。

  曼纽尔·普伊格本人年轻时就在罗马攻读过电影导演专业,还担任过好几部电影的助理导演,因此他对电影的熟悉和大量引用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蜘蛛女之吻》中的电影故事几乎都是所爱非人的爱情悲剧,恐怕也是折射着莫利纳的人生。
  而这部小说让我感觉悲苦却又深深感动的是:瓦伦丁也许的确从没有爱上过莫利纳,但莫利纳却是为爱而死。

故乡的云 : 2014-03-02#277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15 。梦想阿根廷

  导演 Director:
  克里斯托弗·汉普顿 Christopher Hampton
  编剧 Writer:
  克里斯托弗·汉普顿 Christopher Hampton
  Lawrence Thornton ....(novel)


  演员 Actor:
  费尔南多·提尔弗 Fernando Tielve ....Orfeo/Enrico
  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Antonio Banderas ....Carlos Rueda
  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Cecilia Rueda
  伊琳娜·埃斯柯拉 Irene Escolar ....Eurydice
  卢宾·布雷兹 Rubén Blades ....Silvio Ayala
  拉蒂西亚·多瑞拉 Leticia Dolera ....Teresa Rueda
  卡洛斯·卡尼奥沃斯基 Carlos Caniowski ....Rubén Mendoza (as Carlos Kaniowski)
  库诺·贝克 Kuno Becker ....Gustavo Santos
  约翰·伍德 John Wood ....Amos Sternberg
  克莱尔·布鲁姆


  Nunca más,不要再来了。直译如此,结合片中场景,恐怕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便是阿根廷独裁风暴的白色恐怖千万不要再现了。

  没有一个女人像塞西莉亚那样,我们所熟知的90年代阿根廷总统卡洛斯-梅内姆之妻,一个国家的第一夫人,竟然在过往的岁月当中遭到过如此严酷的拷问和追问,甚至受到了肉体和心灵上的双重侮辱,那一刻,国家机关的森严等级制度遗失殆尽。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情圣柳永的词恰到好处的刻画出了卡洛斯和塞西莉亚的感情过往:在一片蔚蓝大海的栏杆边,他们忘情热吻,激情相拥,物我两忘。期年以后,物是人非,激进派记者塞西莉亚备受凌辱,而卡洛斯在寻妻的路上不曾停步。

  他们的女儿成为了残忍独裁风暴的牺牲品,在一个苍凉的晚上,在一片寂静的郊外,没有人性的阿根廷士兵用机枪将其扫射致死。

  Nunca más,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独裁的阴影但愿已经散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天空还会像他的西班牙语意思那样:空气清新,怡然自得。

故乡的云 : 2014-03-02#278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16 。朱诺


  Juno,亲朋好友都叫她“June Bug(六月虫)”,怀孕后,老爸叫她“充气六月虫”。她的名字是老爸取的,因为他很信古代神话故事,于是用宙斯妻子的名字给女儿取名。

  她是一个
  1说话直率、坦白,有时有点太过坦白,但完全诚实善良的高中生。

  2但她的语气、用词和稀奇古怪的想法早已不像高中生,虽然个头不高,但心智其实很成熟,有自己的想法,并自信满满,属于平时所说的“人小鬼大”型。

  3她永远有很多最新潮、最前卫的语言和自由、独立的思维,而且一张口就停不下来,像是上了弦的高射炮,但飞快的语速并不代表她说话不经大脑,正相反,她说的很多话都充满智慧并善于添加嘲讽调料,按她老爸的话说,“幽默”是他们家的世代珍传。

  4她还很有“男孩子气”,穿着打扮简单,任凭朋友如何花枝招展,她却总是带帽衫马尾辫,守着专业美甲师后母,自己却从来不去打理指甲,因为这些她都不care,她唯一care的就是音乐!她和同学组成乐队,她会弹吉他唱歌,她喜欢70年代狂野不羁的摇滚乐,她遇到爱音乐的人或看到好吉他会高兴得忘我。

  5 她总是在学校里逆着人群走,鲜明的个人特色使她从众高中生中脱影而出,她不介意别人怎么想怎么看,只求无愧于心。

  6她每次看到学校穿宽松短裤的男生们跑步,总会不自觉在脑海中浮现出他们裸体的样子,用她的话说“就像一根根‘Pork Sword(猪肉剑)’在眼前晃。”

  7 她有一对超cool的父母(后母),说话像表演相声,思想开放,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决定,并给予全力支持。父亲(J.K. Simmons,蜘蛛侠里的“大嗓门儿”老板和[Thank you for smoking]里的“脾气爆躁”老板)是中产阶级修理工,经常冒出无厘头的“箴言”,打岔技术一流;后母(Allison Janney,大眼阿姨)是美甲师,三句话不离“指甲”,别人一提“指甲”她就眼睛发亮,虽然十分爱狗,但为了孩子只好牺牲,每天只能剪贴或收集狗的照片作为慰借。(基本上,这样的父母似乎在现实社会里很难找到,属于理想主义、令人嫉妒型)

  8她有两个最好的朋友,一个女生是学校拉拉队员Leah (Olivia Thirlby).,漂亮时髦,说话很冲还经常创造新式语言,专门对大叔型教授感兴趣。是她在小广告杂志“Save-a-Penny”上的宠物遗失栏旁边看到“领养孩子”的广告并介绍给Juno。另外一个好朋友,Paulie Bleeker ([Superbad]里的衰男Michael Cera,继续衰),是学校体育队员,样子呆呆的,每天早上要穿金黄色宽松短裤去跑步,喜欢吃口香糖,与Juno一起组成乐队,一直暗恋Juno,但个性羞涩少言,与Juno在一起时大部分时候都是“听众”,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幸运又不幸地。。。成为了她肚子里孩子的父亲。

  9 她的电话形状是个汉堡包(如果你留意, Paulie Bleeker家里的电话也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是“情侣汉堡电话”^_^),她管自己的狗叫“香蕉”。

  10她很喜欢用海洋生物作比喻,比如她称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是“SeaMonkey”;她称怀孕的自己是“Sea Biscuit”,她觉得同学们把怀孕的她当成 “a cautionary whale”。

  基本上,这样一个女孩,想不“特殊”都难。

  而且她和别人的对话总是很有意思。比如:

  Juno:“嗨!Bleeker!你的短裤今天早上怎么特别金光闪闪啊?”
  Bleeker:“因为我妈用的是“不掉色”洗衣粉!”
  Juno:“还是你妈强!”

  律师: “这对夫妻想要提议开放式领养,就是每隔一段时间给你寄去孩子的照片和消息。。。”
  Juno:“不用!不用!甭那么麻烦,咱就按原始的方式行不?我把孩子放篮子里交给你就完了,像古人一样,干净利落!”

  Juno对Vanessa说“你应该去中国领养孩子,听说他们送孩子跟送免费iPod一样!”

  Juno和她父亲及朋友之间的“经典对话”还有很多,值得看DVD时通过英文字幕摘抄好好研究,其中充满现代美国年轻人的一些“流行语言”。

  Juno把怀孕的责任推到他们“行事”的那张大沙发上,她也曾想过去做“流产”,但被一个强烈推荐“紫色避孕套”的接待员和一个在流产所门口抗议“流产”行为的华裔学生给“吓”回来了,于是她决定把孩子送给“需要它”的人。通过“Save-a-Penny”的广告,她找到了Vanessa一家,一个急切想要孩子的女人和她那音乐家丈夫,不过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影片按照“秋,冬,春,夏”分部分叙述,展现Juno怀孕其间不同时期的故事,每段故事都会有粉笔一样可爱的字幕写出“秋天”等字样,并以学校画面作为背景,使影片看上去像一本少年故事书。当然在不同的季节里,Juno的心情也经历了高低起伏。随着肚子的增大,很多“烦恼”接踵而来,然后Juno发现,其实自己没有外表看起来那般坚强。

  基本上在美国的电影电视上,是不会看到女主角“做流产”这件事情发生的,因为它属于“道德上不准许”的,主要因为西方人“宗教”传统的原因,所以即便他们对暴力出现在媒体上都不禁忌,他们唯一禁忌的却是“流产”,因此除了个别时候女主角因剧情需要实在不能有孩子,于是安排她因“意外”而“流产”外,其他可怜的女人们都要“承担”下自己犯下的“错误”,硬着头皮把孩子生下来。有的因为太穷,就把孩子丢弃了,有的自力更生,作艰苦的单身母亲,有的比较“走运”得到飞来横财或找到好男人,有的,则像Juno一样,要把孩子送人。


  不过,是否要留下孩子或如何作母亲并不是作者原本要讨论的重点。Juno在怀孕过程中并不需要考虑以后如何养孩子的问题,因为她一开始就决定把孩子送人,而且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这也是最好的办法。但唯一困扰她的其实就是一个问题---“是否可以相信爱”。她一直担心的是孩子不能找到好人家照看,是否能相信别人真的能爱这个孩子,同时,她和Bleeker之间不明朗的感情也成为烦恼之一,这次怀孕究竟只是意外还是真的“爱的结晶”?而Venessa夫妇之间的情变也一度让她对感情失去了信心。。。在这怀孕的日子里,她才真正体会到家人的爱,朋友的爱,母亲对孩子的爱,和男女之间的爱。怀孕带来的结果不是惶恐和恐惧,而是让她真的相信了爱的存在,也为她的青春上了沉重的一课。

  当Juno疑惑的时候,经常“胡说八道”的父亲偶尔也能攒出一句真理,也是故事的主题。

故乡的云 : 2014-03-02#279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导演 Director:
  贾森·雷特曼Jason Reitman
  编剧 Writer:
  迪亚波罗·科蒂Diablo Cody....(written by)


  演员 Actor:
  艾伦·佩姬Ellen Page....Juno MacGuff
  迈克尔·塞拉Michael Cera....Paulie Bleeker
  珍妮弗·加纳Jennifer Garner....Vanessa Loring
  杰森·贝特曼Jason Bateman....Mark Loring
  阿丽森·詹尼Allison Janney....Brenda 'Bren' MacGuff
  J·K·西蒙斯J.K. Simmons....Mac MacGuff
  奥莉薇·瑟尔比Olivia Thirlby....Leah
  Eileen Pedde....Gerta Rauss
  雷恩·威尔森Rainn Wilson....Rollo
  丹尼尔·克拉克

故乡的云 : 2014-03-02#280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17 。法国中尉的女人

  戏里
  戏里的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的英国小镇莱姆。地质学家查尔斯从伦敦来到这里,打算娶富商的女儿弗里曼为妻。这门婚事在当时看来是门当户对的,弗里曼也非常爱查尔斯。有一天,查尔斯在海边看到一个身着长衣、头戴头巾的女人伫立在堤坝上,海上狂风大浪,看上去十分危险。查尔斯就决定走过去喊她会回来。当那个女人转过头来的时候,查尔斯看到了一张略带憔悴,又充满着期待、疑惑、恐慌的表情的面孔。这个女人的转身犹如汹涌的波涛,在查尔斯的脑海里翻腾着,就此他便难以忘记她了。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表演十分精准,使得这个镜头成为了经典瞬间。
  这个女人叫萨拉,她曾经爱上了一位法国中尉,但是后来发现他是有妇之夫,于是断然与其断绝来往。萨拉受过良好的教育,性格上有些特立独行的叛逆。她不遵守 “三从四德”而抛弃中尉的事情传播开来,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人们称她是“法国中尉的女人”,对她另眼相待,医生甚至认为她患有“忧郁症”。她了解小镇居民对她不友好的态度,她小心谨慎的做事,默默地在这里生存。在封建观念中,她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个“不入流的人”。
  萨拉被波坦尼夫人受容做侍女,并且立下严格的规定,不许她独自外出。但是萨拉桀骜不驯的脾气任凭谁也关不住她,她依然在海边眺望,或者是穿梭在树林里。原本要与弗里曼结婚的查尔斯此时却对萨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听萨拉讲述自己的身世,并且作为她心灵上值得依靠的人。查尔斯曾劝说萨拉离开这里,到伦敦去,但是萨拉并没有同意,不过不难看出萨拉也已经开始爱上了查尔斯,他是她“唯一可以救她的人”。
  萨拉由于抵制波坦尼夫人的无理要求而被解雇,然后她就消失了。她的去向只有查尔斯才知道:拉塞特。查尔斯和萨拉在小城拉塞特见面了,他们一下子爱得天翻地覆。查尔斯这才知道,原来萨拉还是处女!这么说小镇的居民都在冤枉她!萨拉忍受的这种不公正待遇更坚定了查尔斯爱她的信念。他向弗里曼提出解除婚约,这令弗里曼恼羞成怒。可查尔斯依然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签下了解除婚约的合约,并决定一心爱着萨拉。
  然而萨拉却再次消失了。她这一走就整整三年。三年间查尔斯一直在苦苦寻找萨拉,最终发现她在一个建筑师家中当家庭教师。查尔斯责备她为何一去杳无音讯。萨拉说她是寡妇,而查尔斯又有未婚妻,她不想破坏他们的婚姻,于是便毅然离开他。
  这个故事发生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经过了工业革命、宪章运动等一些社会变革之后,许多社会思潮纷纷涌现,而女性独立意识也在此时开始觉醒。随着自由主义深入人心,以及很多相关法律的出台,女性的地位逐渐提高,社会工具的改进也增加女性的就业机会。就这样,女性的自我意识对当时奉行的“女性是低等、驯服的一群”的观念产生了强烈冲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她笔下的简·爱不愿受当时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去追求爱情的个性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有很重要的影响。这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萨拉就是这一时期的女性,她身上也有一种不甘于被世俗埋没的精神,这确实是时代大背景的反射。她虽然是社会中的弱者,但绝不愿向命运妥协,尽管受到歧视,也依然我行我素。她得知自己的爱人有二心,就绝不留情的断绝关系;她不想破坏别人的家庭而舍弃自己的幸福,在最关键的时刻选择离开。这些做法都是一种叛逆精神的体现。总体来说,萨拉这个人物塑造的十分鲜活,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出那个过渡时代所特有时代气息。

  戏外
  这部电影的最大特色就是创造性的使用了戏中戏的叙事结构,其精湛独特的剪辑衔接堪称教科书级的作品。这部电影改编自约翰·福尔斯的同名小说,原本小说中只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导演却加入了一段现代故事,交织成了一部时空交错的“片中片”。
  影片主要的线索是上述那段故事,另一条与其平行发展的暗线是拍摄这部电影的戏外故事。饰演萨拉和查尔斯的是演员安娜和查理,他们虽然各有各的家庭,但是趁着拍片子的时候两人偷偷的调情。随着拍摄的进展,两人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就在影片快要杀青的时候,安娜决定不介入查理的家庭,于是也离开了查理。这条暗线于主线相比,戏剧冲突要弱化很多,但它的存在是说明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如何影响到一百年前后的女性的。安娜和萨拉最终都是没有和所爱的人在一起,她们并不是不想,而是考虑到了各自的处境。安娜之所以有了这样的想法,或许是与她饰演萨拉这件事有很大关系的,她融入了戏里的角色,理解了戏中人物的做法,因而在生活中也付诸了现实。
  这种戏中戏的叙事结构叫做“套层”结构,它巧妙的将两个时空的故事连接在一起,给人一种“戏里戏外两种人生”的感觉。比如《暗恋桃花源》《好男好女》《莆田进行曲》等影片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讲故事。《法国中尉的女人》在这方面尤为突出,导演利用音效、动作、对白等方式做时空衔接,恰到好处。例如安娜和查理在排练安娜摔倒,查理上前扶住她的动作,然后紧接着就出现了查尔斯扶住萨拉的镜头,从而进入另一段故事。这种连接自然圆滑,不至于生硬。

故乡的云 : 2014-03-02#281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关于梅丽尔在其中表演的评价:

  表演爱好者应该都知道内敛的表演永远是难于外放的表演的。这就是为什么梅丽尔在本片中表演的评价几乎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因为她通篇都在运用很内敛表演,而且没有漏掉任何该表现的感情。最绝的是那种迷样的神秘感可以算作是她本次表演最大的两点所在。在这部电影中她演绎的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形象:一个是维多利亚时代被抛弃了的“法国中尉的女人”沙拉,另一个是20世纪70年代把爱情当儿戏的沙拉扮演者安娜,戏中子的构架无以增加了表演的难度,可是梅丽尔收放自如的演技还是让这两个艺术形象(尤其是沙拉)完满并让人回味无穷。


  导演卡罗尔赖斯被她的表演彻底迷住了,他说:“梅丽尔具有一种罕见的瞬息万变的气质和特殊的大胆勇敢精神。”《时代周刊》则这样评价:(梅丽尔)能恰如其分地做出这种表演的演员,是一个杰出的匠人;而能杰出的做出这种表演的演员,则是一个罕见的,每隔10年才会出现一两个的天才。她像海上风暴一样掠过整个影片,创造了一个不守时代限制的不朽的沙拉。这位演员就叫梅丽尔斯特里普。值得一提的是,梅丽尔通过这部电影拿下了英国奥斯卡影后和金球奖影后(剧情类),却在奥斯卡上意外失手。

  当年奥斯卡的战况:


  当年的奥斯卡影后类别竞争之残酷,五名候选者实力之强大,厮杀之血腥是十年罕见的。最左边的是奥斯卡最爱的影坛瑰宝凯瑟琳赫本女士,当年的她已然凭借12次提名,3次获奖的记录无论是在提名类还是获奖类均树立了一个新的高度,最重要的是参演电影票房大卖。然后是戴安基顿,著名实力派女将,当时刚刚凭借安妮霍尔封后不久,参赛作品是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大热门的《赤焰万里情》,当年的演技也是被标榜为个人新演技坐标的好表演,然后是当时的当红女星Marsha Mason参赛作品《only when i laugh》已然是第四次入围影后(居然都没拿过奖),然后是苏珊萨兰登参赛作品《大西洋城》是法国新浪潮大师路易斯马莱的艺术佳作(当年威尼斯金狮奖得主),还入围了最佳影片。然后是斯特里普,凭借着实验味道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入围,演技评价最高。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优势和劣势:

  如果说一个女演员能惊世骇俗的凝视,我首先想到的是阿佳妮,嘉宝。可现在,还得加上斯特里普。
  她一身黑衣,独自一人来到海边,驻足,凝视,回眸,击中了杰瑞米艾恩斯,也震撼了我的眼睛和心灵。第一次觉得梅丽尔好美,她操着一口英式英语,眼神忧郁清澈,像一泓深潭,深不可测。这个谜一样的女人,完全生活在自己的臆想中,她卑微,却不卑贱,孤高凄清中带着优雅,显示着她良好的教养。
  艾恩斯绝对不是一般的男人,漂亮,温柔,规矩的富家女显然无法打动他,而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女人,却可以给他久违的激情,于是,他为她放弃了名誉,财产,地位,而她却选择了离开,去寻找自我。三年后的重逢,他愤怒,悔恨,而她,平静,幸福。唯一不变的,是他依然爱她
  最后,戏里的男女荡着小舟去寻觅他们的世外桃源,而戏外的男演员,面对深爱的女演员离去的残忍现实,无奈地点燃了一根烟。戏中戏,同样坎坷,却是截然不同的结局。于是,我们到底是感叹戏剧的无常还是人生的无奈?
  我不知道艾恩斯会怎么想。但我会常常问自己。因为我不满足世俗的爱情和人生,所以我选择了演员这个职业,至少有那么一段时间,可以暂时忘却现实,和脱俗的理想对话。

  导演 Director:
  卡雷尔·赖兹 Karel Reisz
  编剧 Writer:
  约翰·福尔斯 John Fowles ....(novel)
  哈罗德·品特 Harold Pinter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Sarah/Anna
  杰瑞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Charles Henry Smithson/Mike
  Hilton McRae ....Sam
  Emily Morgan ....Mary
  Charlotte Mitchell ....Mrs. Tranter
  Lynsey Baxter

故乡的云 : 2014-03-02#282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18 。大象


  《大象》是格斯?范?桑特确立新风格的代表作,2003年在戛纳斩获大奖,题材的敏感性和形式的先锋色彩都是它加分的地方。如今看来,它依然像是一个精致传神的小品,震撼之外有很多地方值得品咂。

  大象之形

  青春的色彩就是鲜亮,《大象》也是这样。全片没有太多阴暗的色调,基本上是在秋日艳阳普照的状态下,校园风景宜人,教室窗明几净。即使如影片首尾处的云天一色,被过滤的色彩暗淡却依然纯净。从色彩的调性上看本片,冲淡中透露出一点张扬,很适合青春的眼光和心思。

  《大象》采用的非线性叙述结构,从效果上看显得非常随意,同一时空的多视角再现也充满了游戏感。开篇不久,帅哥Nathan与黑人小伙Benny在玩橄榄球,然后绕操场跑圈的卷发女孩Michelle进入镜头,仰头望天,天空中(画外音)响起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后来我们知道,雀斑杀手Eric此时正在家中弹奏此曲)。在一个场景中交代三个人物的出场,又通过一个隐藏的人物纠结三人的命运(全部被杀手所杀),来铺垫后来的震撼,这样的安排与其说是匠心,不如说是游戏。

  还有一处很明显的三重视角的时空交错。要离开教学楼的金发少年John,进入大楼的摄影爱好者Elias,两人在走廊相遇,卷发女孩Michelle从他们身旁匆匆跑过。这个镜头以三个人为视点各自跟拍了一次,除了增加观赏趣味很难说有什么揭示主题的太多意义,但它强化了观众的宿命意识,出来的万事大吉,进去的一命呜呼,一次次的演示给你看,直到你抓狂。

  《大象》的长镜头,在静观人物的同时略带主观,有时候跟着人物走出老远,很有意味。帅哥Nathan从球场回教学大楼,镜头就在后面不动声色地跟着。直到他拐下山坡,要进入大楼,镜头停了下来,像是不忍心让他进去,却只能无可奈何地停在原地,犹豫着,然后还是跟了进去。

  大象之神

  青春的残酷,从来都是以赤裸裸的毁灭为代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象》是标准的残酷青春,但说实话,我的感觉却不是这样。

  雀斑杀手Eric受到了帅哥Nathan的欺负,忍受似乎是他唯一的选择。这个典型的弱势个体的受气包形象,弹得一手还不错的钢琴,有一个还能谈得来的朋友(Alex),绝对是个平凡的有点猥琐的男孩。这样的男孩到处都是,比如我们的马小军和小四,一个对着镜子装腔作势,一个拿着电筒胡乱摇晃,都在想方设法发泄着自己的憋屈和利比多。

  不需要苦大仇深,让所谓的时代背景、社会现象、意识形态统统见鬼去,青春承载不了那么多清醒的认识,只要不爽就够了。但前提是,你能给我提供什么。于是镜头中出现了电脑上的杀人游戏、随意点入的卖枪网站、电视画面中的法西斯,但这些都构不成主题,充其量只是背景,它们似乎影响了Eric和Alex,又不过是些熟视无睹的东西。

  轻才是青春的主题,你给我一颗糖我就会甜蜜,你给我一个吻我就会幸福,你给我一把枪我就会杀人。想想自己的青春期,有没有在憋屈和愤怒的时候,想过拥有一把枪。那些被我们内心放大的“少年的愁”,大到可以去杀人,但在《大象》甚至是有些刻意的客观和冷静里,无非是一种青春的轻。

  大象之外

  电影如果能带给我们感动,它就是有诚意的;如果再能带出一些思考,它就是智慧的;如果还能传递出一种诗意,那它就是完美的。往往是我们激动了、思辨了,却落得余味空空。因为诗意的电影太容易变成造作,所以没什么人敢轻易标榜。

  格斯?范?桑特是个起伏不定的导演,也许是青春期过长的缘故,因此描画青春躁动的主旨一直未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盖瑞》发端,经由《大象》、《最后的日子》构成的所谓“死亡三部曲”,及至最近的《滑板公园》,他所崇尚的极端的“极简主义”所营造出的奇异风格——极度简约的画面、故事、音乐等,但决不简陋。

  青春残不残酷,对于青春中人似乎没有什么意义,我存在,我毁灭,我认命。唯有青春已逝,它的残酷才那么明显地刺痛我们,然而除了哀痛,似乎也只能不了了之了。

  导演 Director:
  格斯·范·桑特 Gus Van Sant
  编剧 Writer:
  格斯·范·桑特 Gus Van Sant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阿里克斯·弗罗斯特 Alex Frost ....Alex
  埃里克·德伦 Eric Deulen ....Eric
  约翰·罗宾逊 John Robinson ....John McFarland
  伊里斯·麦康利 Elias McConnell ....Elias
  蒂姆斯·伯特姆斯 Timothy Bottoms ....Mr. McFarland
  威廉·S·巴罗斯 William S. Burroughs ....Voice (text excerpts) (voice) (archive sound) (uncredited)
  阿道夫·希特勒

故乡的云 : 2014-03-02#283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19 。
  失眠症

  白夜追凶,是诺兰的电影中最被忽视的一部,或许是这部电影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出诺兰的电影风格,但当我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当我随着阿尔帕西诺一同思考,一同追寻蛛丝马迹,一同寻找凶手的时候,你会渐渐的被这部电影的情节所吸引,或许比起记忆碎片、致命魔术,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不是那么的吸引人,但一部电影不光只有故事情节,看这部电影有很重要的一点,极昼!

  试想你每天都过着没有黑夜的生活,当午夜12点时,外面是空荡荡的小镇和明媚的阳光,极昼会给人带来一种恐惧,这种恐惧是一种空旷感、孤独感,如果是黑天,街道上一个人也没用,这看来很正常,但试想大白天,如果一个人站在那空荡荡的城市的街道上,对不习惯极昼生活的人来说,的确会有一种阴森的感觉。

  像大多数犯罪电影一样,警探从尸体开始,追踪各种线索,寻找真凶,但这只是电影中的一条线,电影中的另一条线开始于警局内务部对阿尔帕西诺饰演的警探的调查,当在茫茫大雾中阿尔帕西诺开枪打死了自己的搭档时,影片已经彻底开始形成两条主线,电影中阿尔帕西诺是否是真的要杀人灭口还是出于无意呢,到后来连他自己都说不清,在我看来当他在白茫茫的雾中选择开枪的那一刻他或许已经看出那个人可能不是凶手,因为虽然大雾让人看不清对方的面孔,但至少看到的清大概的轮廓,即身高和体型,阿尔帕西诺和自己的搭档一起办案多年,对自己同伴的身形应该非常熟悉,况且作为一名出色的侦探,对细节的观察是不可缺少的,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通过对身形轮廓的判断,阿尔帕西诺在当时应该可以很准确的判断出雾中的人是自己的搭档,但他选择了开枪。

  杀死同伴并不是他精心策划好的阴谋,只是在那一刻碰巧遇到了自己的同伴,于是他选择了开枪,从电影故事的交代中,可以看出阿尔帕西诺饰演的警察是个有正义感、责任感和职业感的人,他为什么要去选择杀人呢,可以说是他一时的错误的意识,而干扰他产生这种潜意识的正是他在白昼中所犯的失眠症,漫漫的白昼中隐藏的罪恶,不光是被虐杀的少年,还有阿尔帕西诺的这一枪,对于失眠症患者来说,白天通常都是无精打采,对事情的判断会受到很大影响,阿尔帕西诺饰演的警探,在强光的刺激下,终日无法入睡,又被来自内务局的调查搞的心烦意乱,在加上办案过程中的压力,可以说在那一刻,他的判断出了问题,在那一刻他不是那个充满正义感的警察,而是一个罪犯,正如他所说的,当他看见搭档死了的时候,既紧张又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接下来他所做的就是来掩盖事实,他甚至再次做出错误的决定,和凶手互相帮助,掩盖事实,但他所做的这一切还是无法逃避自己的良知,毕竟他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警察,即使他一时迷失了自己,但当他真正坐下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开始思考时,他脑海中浮现出那个被害女孩儿的笑容,浮现出凶手作案后的冷静已经逃脱罪责后的得意,他又想起了死在自己怀里的同伴的愤怒,一个个画面在他脑海中闪过,白昼、强光、失眠、自责、忏悔,最后他终于选择了去面对自己犯下的错。

  结尾当中枪后的阿尔帕西诺奄奄一息时,还提醒着年轻的女警探不要迷失自己,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这两句既是对别人的提点,也是对自己所做事情的懊悔,影片的结尾,老警探终于能比上双眼在白昼中睡去,可这一睡就是永久的长眠。

  虽然不是典型的诺兰电影,但诺兰依旧对电影中的老警探和凶手的心理做了周详的分析,有大段的心理描述通过对话、行动表现出来,可以说也算是部心理惊悚片。电影的外景地选择在了阿拉斯加,这在好莱坞的电影中也算少见,头脑中的阿拉斯加只是印第安人的保护区,一片不毛之地,但没想到阿拉斯加有秀丽风景,安宁的小镇,而且所有的基础设施看起来也都很完善,和心理所想的那个寒冷、贫穷、荒凉的阿拉斯加完全不同。从蝙蝠侠到致命魔术,在到后来看的记忆碎片和最近看的白夜追凶,每一部诺兰的电影都给人以惊喜,

  剧情
  威尔·多莫(艾尔·帕西诺饰)是一个老练的洛杉矶警察局探员。他受命与搭档哈普到一个偏远的阿拉斯加小镇,去调查一个关于17岁少女被谋杀的案件。

  这是个地理环境很特殊的地区。这里永远是白昼,太阳永远不落,没有黑夜。多莫和哈普找到了本案的第一嫌疑人--隐居小说家沃特·芬茨(罗宾·威廉斯饰)。他们跟踪芬茨来到了礁石林立、雾气弥漫的海滩,而芬茨却突然消失在了迷雾中。正当芬茨逃离多莫的视线时,一声枪响,哈普到在了血泊中。

  怀着对同伴遇害的内疚以及对案件的责任感,多莫被迫加入了与老谋深算的芬茨之间的猫捉老鼠的心理游戏中。随着案情的深入,多莫不得不和一个当地警察(希拉里·斯万克饰)合作调查,这个人虽身份不明但机敏过人。然而他不知道,这一切都在芬茨的操作之中。

  也许是由于无法摆脱这种在黑夜出太阳的异常环境的困扰,又或是因为多莫自己的错误判断,这名患有严重失眠症的探员的精神状态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导 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
  ◎主 演 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 .... Detective Will Dormer
  罗宾·威廉斯 Robin Williams .... Walter Finch
  乔纳森·杰克逊 Jonathan Jackson .... Randy Stetz
  希拉里·斯万科 Hilary Swank .... Detective Ellie Burr
  莫拉·特尼 Maura Tierney .... Rachel Clement
  杰伊·布兰泽

故乡的云 : 2014-03-02#284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20 。挽歌

  身心沉浸——恋人在绝望或满足时的一种身不由己的强烈感受。
  ——罗兰·巴特

  美国作家菲利·洛斯的《人性污点》被罗伯特·本顿搬上荧屏后,他的另一部作品《挽歌》再次于2008年以电影的形式被重新演绎。导演过美丽动人的《巴黎,我爱你》的西班牙女导演伊莎贝尔·柯赛特选择《挽歌》(原作名为《垂死生物》)重磅出击,将对生命和时间、男人和女人、男人和朋友、男人和儿子、女人和美丽的关系以镜语的形式呈现出来。

  Elegy一词可称悲歌、挽歌、哀歌。哀歌总是和死亡以及伤感有关,同时又和音乐有关。哀歌渲染一种孤单的情绪和一种对生命必将逝去的愁绪。哀歌作为一种文体不仅在西方而且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和陶渊明的《挽歌》。作为一种对生命和时间的冥思,哀歌传递出一种亘古的挽留和怀旧。罗曼·罗兰说:“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每个人都要追随着抗拒过死,否认过死,而终于不得不死的人。”人活着,都在过一种向死而生的生活。无论男女、不论年龄,这是一个切身的问题。而生命、死亡总是和情欲纠结在一起。

  影片中的主人公大卫已经年近半百,他和他的学生康斯薇拉致命的邂逅带给他一种存在主义意义上的选择。原来看似一种习惯的东西现在面临着一种挑战。这是一场理智和情感之战。

  大卫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在大学里讲授的课程是罗兰·巴特,而在家中他给康斯薇拉讲述的著名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1656年创作的《宫娥图》(Las Meninas),福柯在《词与物》这本书中曾经详细分析过这幅画。巴特和福柯作为后结构主义的大师以及经历了1968火热年代的左翼知识分子,他们的精神历程和文化情感结构和大卫有着一致性。巴特喜欢摄影,并且著有《明室》详细地分析了摄影和摄影文化。而大卫就是钟情于摄影技术,在他的房间里还有一间暗室。人工洗照片是一种浪漫和情调,并且具有一种本雅明意义上的“神韵”,而在数码照相机的时代,这种神韵消失了。因此,大卫拒绝使用数码相机。这是一种执着的怀旧,同时也是一种对文化堡垒的坚守。大卫是社会名人,经常出露于电视做访谈节目,并且他以他略带哀婉的钢琴弹奏唤醒了康斯薇拉的爱情蓓蕾。在给康斯薇拉看画册时,指着一副眼睛颇似康斯薇拉的女人身体画,说这个女人是个妓女。这让康斯薇拉震惊。身为一名大学教授和知名学者,大卫的大胆袒露似乎令这个年轻的女孩都有些措手不及。

  有着古巴血统和异域风情的康斯薇拉在第一次上课时就攫住了大卫的心,而大卫也以自己独具的魅力攫住了康斯薇拉的心。二人之间的爱欲愈演愈烈,这使一贯将性爱和情爱都作为过眼云烟的大卫产生了一种明知会深陷其中于是要从中超拔的努力。

  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老朋友。一个是颇具文化修养的感性,一个是研究化工的理性。朋友虽然也借和年轻女子在一起而延迟自己的生命衰老,然而他有家庭,他不希望大卫将这种“游戏”当爱情,更不用说认真地对待这种爱情了。于是,他一直在理智地劝服大卫要主动地及时地提出分手,可是大卫在海边不仅没有提出分手,反而任凭情感的牵引和康斯薇拉渐渐情深意笃。以致后来甚至对康斯薇拉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以至于嫉妒和康斯薇拉交往的男性。此时,他产生了占有的欲望,在放弃和拥有之间撕扯着。故事在戏剧性地发展,当康斯薇拉邀请大卫出席她的毕业party时,大卫由最初的答应到最后的退缩最终没有出现,康斯薇拉在电话留言中留着眼泪说出“我爱你”后,就再也没有出现,从此从大卫的生活中消失,直到几年后的某一天。这是一个悲哀的结局,也是大卫可以预见的一个结局。他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结局,尽管他内心充满了感伤。

  在大卫和康斯薇拉分手的几年中,大卫的生活经历着幻灭般的日子。他的朋友因中风而死去,只留下了孤单的大卫。生命就是如此,需要生活在一个栅格中,当你周围的关系之网一个个断裂消失的时候,孤独衰老感伤便相随而至。凯若琳和大卫作为纯粹的性伙伴已经20年。他/她们以性伙伴的关系共同抗拒着容颜的衰老。凯若琳的眼角的鱼尾纹虽然暴露了她的年龄,但是风韵犹存,她和大卫在一起因为没有婚姻的束缚而拥有各自的自由。凯若琳最后也离开了他。又一个关系网断裂。

  康斯薇拉在和大卫分手几年后,在除夕夜给大卫打了电话告诉他一个惊人的消息:她得了癌症,必须要切掉自己的乳房。她请求大卫能够用自己的照相机为她留下她美丽的但立刻就要消失掉的双乳。一旦双乳从自然的身体中消失了,大卫还会爱她吗?爱她的身体吗?这个夜晚她没有留下来。

  康斯薇拉手术结束后,躺在医院中,看着大卫缓缓地进来,疾病的突然来临将一个鲜活的生命置于死亡的边缘,这其实也是大卫一直在抗拒着的生命的衰老。两颗心突然苍老地一致,两颗心因苍老而紧紧地贴在一起。

  晨曦中,大卫静静地斜躺在康斯薇拉的病床上,再一次身心沉浸,这是“恋人在绝望或满足时的一种身不由己的强烈感受。”当朋友和性伙伴都纷纷离开了大卫的时候,康斯薇拉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回归”。这种回归虽以一种带有伤口的面目(剪短的头发、切掉的乳房、挽歌的心情)出场,却像康斯薇拉第一次以美丽出场带给大卫的震撼一样再次击中了他。他卸下自我保护的盔甲,在悲凉的挽歌中静静地和康斯薇拉偎依在一起。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说“衰竭的大自然却将恋人收回自身”,“这一切皆是使命”。

  导演 Director:
  伊莎贝尔·科赛特 Isabel Coixet
  编剧 Writer:
  尼古拉斯·梅耶 Nicholas Meyer ....(screenplay)
  菲利普·罗斯 Philip Roth ....(novel "The Dying Animal")


  演员 Actor:
  佩内洛普·克鲁兹 Penélope Cruz ....Consuela Castillo
  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David Kepesh
  派翠西娅·克拉克森 Patricia Clarkson ....Carolyn
  彼得·萨斯加德 Peter Sarsgaard
  丹尼斯·霍珀 Dennis Hopper
  狄波拉·哈利 Deborah Harry
  Chelah Horsdal ....Susan Reese
  桑娅·本妮特 Sonja Bennett ....Beth
  米歇尔·哈里逊 Michelle Harrison ....Student #1
  劳拉·门内尔 Laura Mennell ....Cute Girl
  Alessandro Juliani ....Actor #3 in Play
  安东尼奥·库普

故乡的云 : 2014-03-02#285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21 。《记忆碎片》

  中文名为《记忆碎片》的这部电影确实是一种牛逼的作品!
  影片最出彩之处便在于它的叙事结构。我想这么来进行比喻:将一条鱼从中间横切两段,然后再将两段切成若干小段,然后我们先开始吃最靠近鱼头的一段,然后是最靠近鱼尾的一段,然后是次最靠近鱼头的一段……最后我们终于吃到最为精华的鱼肚时,我们才把这条鱼完全地品味出来。
  看这么一部电影真是很考验记忆的活儿。而看完后带来的震撼,却又不只局限于这种新颖的叙事手法。首先是这个布局的无限性,它就像一个魔比斯环,每一次的结束其实都是新的一段故事的开始,因为没有自己的记忆,他只能相信前一个自己给自己留下的信号。想到这一层,不禁令人毛骨悚然。人生于世,如果没有记忆,那么他自我是否还可能有存在感?尽管他走过,活过,给这世界留下若干痕迹,但始终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痕迹,那么这生命的历程该是如何地苍白?
  往大了说,我们人类的历史,又何尝不是茫茫时间长河的若干碎片?再清晰无误的记忆恐怕也难以抵挡时间长河的拉扯,以至悄然撕裂?

  《记忆碎片》是一部完美倒置的电影,非其故事结构如何的复杂,而是它的叙述手法一味倒置得惨绝人寰,闻所未闻。相对于很多悬疑电影情节的跌宕起伏,该片剧情平铺起来甚至可谓简单,但克里斯托弗·诺兰的 大胆造就了一部举世无双的电影,正如同倒着说一句话,极为简单的规则,却说者费心,听者困难,可见越是打破常规的简单规则,越是令人手足无措,越是饱含了 创作人员的灵感与心血。该片叙事结构整齐地划分为两条并行线索,可见诺兰并非炫技以求眼花缭乱,黑白的是正叙,是故事发展的前半部分,彩色的是倒叙,是事 情愈演愈烈的后半部分。但这倒叙不能等同于作文里普通意义的那种简单倒叙,而是如同每个字倒着说似的,拆分成二十个段落有余,每一个段落的结尾接前一个彩 色段落的开头,开头又接下一个段落的结尾,如此这般从脚到头的倒叙,因此才惨绝人寰。
  观看《记忆碎片》能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观众就如同主人公莱纳一般永远不知道几分钟之前发生了什么,那种迷失比看不见未来更令人绝望,因为人都有一种追本溯源的寻根精神。只有将这些错位的记忆碎片整理拼凑起来,我们才能恍然大悟,故事,原来这般开始...
  一觉醒来,不知身在何处,终日煲电话粥,却不知对方为何人,对于生活的记忆,只能靠宝利莱快照记录,这就是莱纳的生存状态...
  莱纳用写字条来帮助自己过有条理的日常生活,甚至把关键资料纹到身上,不似杰克斯·萨米般一塌糊涂。
  杰克斯·萨米为何许人也?他是莱纳从事保险调查的第一起案例,患有短期失忆症,记不住东西,只记得几分钟内的事,然而就是这个连电视都无法看的人,被莱纳判定为心理疾病,从而拒绝了其妻索要医药赔偿的请求。
  萨米的妻子找到莱纳,询问莱纳对萨米病情的真实看法,出于职业担忧,莱纳一口咬定心理疾病的定论。萨米的妻子对丈夫的痊愈复燃希望,用极端方法进行测试,妄图帮助丈夫恢复自我,结果却等同于自杀。
  莱纳的妻子被两名歹徒奸杀,一名被莱纳当场击毙,另一名,称为约翰·G的,从背后袭击了莱纳,导致莱纳大脑受损罹患失忆,他本人却逍遥法外。警方对此不予理会,莱纳只有自己追踪凶手。
  卧底警察泰迪找到莱纳,向他提供凶手线索,莱纳依其指点,杀掉一名为杰米·格兰斯的毒贩。然后全片并行的两条线索就是如此在片尾合二为一,完美地融合起来,自此,黑白的正叙过渡到了彩色的倒叙上...

故乡的云 : 2014-03-02#286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杰米临死前说出萨米的名字,令莱纳意识到错杀了人,在莱纳的逼问下,泰迪讲出真相:原来莱纳的妻子事发后仍然幸存,但是莱纳的失忆令她痛不欲生,于是用生 命为代价唤起丈夫的记忆,莱纳不能接受杀死妻子的事实,遂把事情安到萨米身上。一年前泰迪已帮他找到约翰·G,莱纳报了仇,事后却不记得,泰迪便趁机利用 莱纳除掉杰米,以私吞20万毒款。
  出于内心的失落及对泰迪的愤怒,莱纳决定自己制造回忆,要找到活着的意义,唯有自欺才能快乐...
  莱纳将泰迪的车牌纹到身上,泰迪追到纹身店,意图劝其离开,莱纳认为都是一派胡言,趁其不备跳窗逃走。
  莱纳从杰米的衣兜里发现了杰米的女朋友娜塔莉娅的留言,于是开车到酒吧找她。娜塔莉娅看到莱纳开着杰米的车,穿着杰米的衣服,感到事情不妙。在相信他患有失忆症后,娜塔莉娅将莱纳领回了家。
  娜塔莉娅受到杰米的搭档达德的威胁,要她交出20万,娜塔莉娅利用莱纳的失忆,令他决心帮其铲除达德。
  莱纳从娜塔莉娅家里出来,泰迪又复守候在门口,警告莱纳不要相信娜塔莉娅,并给莱纳介绍了一家新的旅馆。
  莱纳住进旅馆,并且找了一个妓女,令其半夜唤醒他,然后出去烧了妻子的遗物。
  第二天,莱纳在街上遇到达德,达德对他开枪追击,莱纳甩掉达德,直接跑到达德下榻的旅馆,趁其回家时将其重伤。
  莱纳不明所以,放走达德,跑回娜塔莉娅家向其问罪,娜塔莉娅表示莱纳是主动帮她,并告知她也同样失去了爱人杰米,莱纳没有记忆,反和她产生强烈共鸣。
  翌日清晨,娜塔莉娅假装感激莱纳,帮他去查身上纹的车牌号。
  莱纳从娜塔莉娅家里出来,又一次被泰迪逮到,泰迪继续游说莱纳放弃复仇离开此地,莱纳对他的忠告嗤之以鼻。
  莱纳按约到咖啡馆见到娜塔莉娅,拿到了车牌的资料。娜塔莉娅说,他们彼此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懂得生存,意指靠不择手段的不停复仇来寻求生存的意义。
  莱纳回到旅馆察看资料,确定泰迪就是杀妻仇人,遂打电话邀其出来,在杀死杰米的地方又干掉了泰迪。至此,影片回到开头,一轮循环之后,我们才发现事情发展的轨迹偏离我们的想象太多。
  为叙述剧情方便直观,没有严格按每个发展段落的顺序来讲,不过曾经看到一文,把线索顺得相当详细,还配以事件发生时间,对细节深究的影迷可以去看一下。
  至于网上经常讨论的几点问题,包括萨米和第二凶手是否存在,亦或莱纳的自欺欺人?这基本都集中在泰迪在影片最末揭示的真相是否可信,莱纳有失忆症,泰迪没 必要骗他,导演到影片最末也没必要再度欺瞒观众。所以,如泰迪所讲,萨米确实存在,不过只是个骗保险的老千,而莱纳的失忆,更多可能还是心理疾病,因为某 些真相的碎片还是会再闪回在脑海中。莱纳大脑受损,某些功能失调,难免有失忆迷糊的时候,误杀妻子后,莱纳更加无法接受现实,索性利用自己失忆的病症,撕 掉报告,把悲惨的往事安到萨米头上。所以他才会反复强调,我不是萨米,我比他更有条理,更有推动力,以用惯性自欺。而电影后半部分有个萨米在疗养院的镜 头,导演巧妙的剪辑,令一人走过镜头,随后萨米就变成了莱纳,即是暗示这是莱纳本人的经历。第二凶手约翰·G毫无疑问也真实存在,否则是谁打伤了莱纳的脑 袋,导致他失忆错杀妻子。只是如泰迪所说,约翰·G早已被莱纳所杀,莱纳内心深感不安,怕自己丧失生存意义,于是继续寻找下去。
  还是那句话,自欺=快乐,茫目的快乐总比清楚的痛苦强,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剧情: 正值新婚的谢尔比夫妇遭到了一名歹徒的袭击,凶犯残忍地杀害了莱尼的妻子,莱尼自己虽然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却因为脑部的严重损伤而得了一种奇怪的“短期记忆丧失症”,从此他只能记住十分钟前发生的事情。尽管在警方看来,这是一起每天都会发生的普通抢劫案件,但是莱尼的生活却被彻底改变了。不满于警方草草结案,莱尼发誓要追查到凶手,替惨死的爱妻报仇。可是,支离破碎的记忆却令莱尼举步维艰,他只能凭借一些零碎的小东西诸如纹身、宝丽来快照等才能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而且,每当他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时,他必须要使用一切方法立即将之记录下来,因为很可能十几分钟后,他就根本无法记得自己在什么地方、来做什么。调查艰难地进行着,莱尼遇上一个粗俗的酒吧女招待娜塔莉娅(凯瑞·安妮·莫斯),她似乎知道一些莱尼感兴趣的事,还有一个自称是他以前好朋友的叫泰迪(乔·潘托利亚诺)的家伙,但是他看上去鬼鬼祟祟的,好像不怀好意,到底谁才可以信任,娜塔莉娅?泰迪?还是他自己?那些不断显现出的记忆到底会把自己引向哪里?莱尼陷入了困惑中……

  幕后花絮

  · 本片有一个场景是,男主人公莱昂纳多路过一家漫画店。我们能清楚的看见商店的窗户上有一个蝙蝠侠的标志。后来,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了《蝙蝠侠:开战时刻》,《蝙蝠侠2:黑暗骑士》和《蝙蝠侠3:黑暗骑士崛起》。

  · 在凯瑞-安·莫斯确定出演娜塔莉之前,影星艾什莉·贾德、法拉克·詹森、安吉丽娜·朱莉都曾是被考虑的对象。

  · 在拍摄莱昂纳多杀死吉米这场戏时,吉米的扮演者拉里·霍尔登就告诉盖·皮尔斯,为了效果逼真,要真动手打他。皮尔斯,这位健美爱好者,遵照了霍尔登忠告。后果可想而知,在拍摄完这场戏后,霍尔登满身淤青。

  · 在盖·皮尔斯得到莱昂纳多这个角色前,影星艾伦·艾克哈特、布拉德·皮特、查理·辛、托马斯·简都曾在候选名单之列。

  · 影片中出现的纹身店是以艾玛·托马斯的名字命名的,艾玛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妻子,同时她也是本片的联合制作人之一。

  ·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本田思域在本片也有出现,是在汽车旅馆外面停在了主人公莱昂纳多·谢尔比的美洲虎旁边。

  ·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剧本是以弟弟乔纳森·诺兰的小说《死亡警告》为原型的。由于这部小说是在电影拍摄完成后才出版,所以剧本仍被认为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原创。

  · 男主人公莱昂纳多的扮演者,其实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第一选择是亚力克·鲍德温。


  《记忆碎片》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盖·皮尔斯,凯莉-安妮·莫斯,乔·潘托里亚诺,小马克·布恩主演的美国悬念影片。克里斯托弗导演的第二部影片《记忆的碎片》(Memento)实现了一大飞跃,该片改编自他弟弟未出版的短篇小说,2000年在欧洲一上映即获得好评如潮,并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捧得Waldo Salt剧本创作奖。

故乡的云 : 2014-03-02#287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22 。危险关系


  别名:孽恋焚情

  导演:斯蒂芬·弗雷斯
  编剧:克里斯托弗·汉普顿/拉克洛
  制片人:克里斯托弗·汉普顿


  主演:格伦·克洛斯/约翰·马尔科维奇/米歇尔·菲佛

  电影公司: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本片根据著名法国书信体小说改编,讲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夕。瓦尔蒙子爵是侯爵夫人梅特伊的情人,他将娶16岁的贵族少女塞西尔为妻。孀居的侯爵夫人决定不择手段地毁掉塞西尔以夺回所爱,她挑唆瓦尔蒙引诱塞西尔,使其失身从而身败名裂。而情场老手瓦尔蒙却认为这样太缺乏刺激性,他非但引诱了纯洁的塞西尔,还让虔诚、美貌素以贞节著称的杜维尔夫人也投入了他的怀抱。不料,却酿成了一场悲剧:瓦尔蒙真心爱上了杜维尔夫人,被刺痛的梅特伊夫人决心让年轻的唐斯尼取代他作为自己的情人,来报复背叛行为。结果,瓦尔蒙在与唐斯尼决斗时死于剑下;杜维尔夫人伤心致死;梅特伊夫人因天花而毁容,同时也因这一丑闻而名誉扫地。

  【格伦·克洛斯】毕业以后,克洛斯进入凤凰城戏剧公司开始职业表演生涯,并在百老汇剧目《为爱而爱》中担任玛利乌尔的替角,并最终担纲该剧主演,这也是克洛斯首次在百老汇舞台上的演出。在此之后,克洛斯一直活跃在表演舞台上。几年以后,导演乔治洛伊希尔在观看了她的表演后,邀请她在《盖普眼中的世界》中饰演男主角的母亲。这个角色不但为她赢得了一次奥斯卡提名,更为她打开了更大的表演空间,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她一次次出现在大荧幕里,全方位的演技使各种角色的饰演得心应手。这其中包括《致命的诱惑》、 《刀锋边缘》 、 《媒体先锋》等等。另一方面,克洛斯在电视剧集中也频频亮相。1984年,她出演的《关于阿里米娅》除了创下收视率纪录以外,还为她赢得了第一座艾美奖。1991年的《邮购新娘》和1995年的《Serving in Silence》,则分别为她赢得了第二和第三座艾美奖。电影和电视剧上的成功,并未使克洛斯对戏剧舞台的热情冷却下来,岂今为止,她在百老汇上的出色表现,已为她赢得三座托尼奖。早在1984年,她在《The Real Thing》中的出色表演就为她赢得了托尼奖最佳女演员的殊荣。8年后的2002年, 《死亡处女》中的她,又将同样的荣誉第二次捧在了手里。在此期间,克洛斯于1995年,被音乐剧名家安德烈·洛伊·韦伯看中,担纲名剧《日落大道》主演,并以此获得第三座托尼奖。除了传神的荧幕形象表演和张力十足的舞台形象表演以外,克洛斯的声音也常常出现在卡通片里。克洛斯的身上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她有一个众人皆知的习惯,就是每次演完电影后,要将剧中的戏服收藏起来。另外,她有一个在长岛生产销售药草产品的表妹,和她长得非常像。还有人说她和逝去的戴安娜王妃还是远房的表亲。

  【约翰·马尔科维奇】长在煤矿业发达的美国小镇本顿。他的家族在当地很有名,不仅旗下经营着一份报纸,而且他的父亲还是一本环境杂志的主编。有人将这个家族称作是“小镇上绝无仅有的一个”,约翰·马尔科维奇注定是要在这个家族里诞生的。70年代的时候,马尔科维奇考入了伊利诺伊大学戏剧系。1976年,马尔科维奇毕业后就加入了SteppenWolf剧团,从此就被戏剧的魔力深深地吸引了。时好时坏的剧团生活大约持续了6年,1982年的一天,马尔科维奇与剧团带着新作《真实的西部》来到纽约,这一次演出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真实的西部》赢得一座欧比奖,他接下来的重要作品则是于1984年在纽约与金奖影帝达斯汀霍夫曼合演的《推销员之死》经典名剧。该剧于一年后被拍成电视电影,麦尔科维奇也以该片赢得一座艾美奖。同年他则和金奖影后莎莉菲尔德演出银幕处女作《我心深处》, 他并以该片入围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奖,同年他也演出金奖名片《杀戮战场》。他最为人知的作品应该是《危险关系》,1993年他则以《火线大行动》一片入围奥斯卡奖及金球奖。


  谁害了谁
  影片将故事背景放在了法国大革命时期。侯爵夫人梅特伊因丈夫出轨,寂寞难耐,就与瓦尔蒙子爵交往甚密。待她的丈夫死后,她与瓦尔蒙子爵的交往更加名正言顺。然而瓦尔蒙却将娶16岁的贵族少女塞西尔为妻。这令梅特伊夫人大为不满,于是便策划了一场阴谋。她让瓦尔蒙去强暴塞西尔,并且极力拆散对塞西尔有好感的小伙子唐尼。果然,不知情的塞西尔心甘情愿的让瓦尔蒙上了她,唐尼也被梅特伊夫人勾引了去。
  但是,不甘平淡的瓦尔蒙子爵却爱上了杜维尔夫人。其实,这原本也是瓦尔蒙和梅特伊的阴谋。杜维尔夫人是一个有教养的女子,一直是忠贞示人,这也使梅特伊十分不满。她就用计让杜维尔夫人爱上瓦尔蒙,然后再甩掉她。经过瓦尔蒙一番死皮赖脸的追求,杜维尔夫人终于爱上了瓦尔蒙。可是就在瓦尔蒙按既定方针甩掉杜维尔夫人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真的对杜维尔夫人有了好感。他动了真感情了。
  醋意大发的梅特伊就利用唐尼来引起瓦尔蒙的嫉妒,并促使他俩进行决斗。可谁料,瓦尔蒙竟然被唐尼刺死了。梅特伊夫人的这档子烂事也被抖落的出来,她身败名裂,从此一蹶不振。



  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是梅特伊夫人。她将女性性格中嫉妒扩散到最大化,进而采取打击报复的手法来达到她的心理平衡。她的丈夫不忠,于是在丈夫死后她也拼命与瓦尔蒙勾结。她看不惯杜维尔夫人的高贵素质和威望,就决定把她从高位上拽下来。她看到塞西尔要与自己的情人结婚,就用卑劣的手段来拆散他们。甚至她还让自己的两个情人决斗来填补心里的不满。在她眼中,自己是最重要的,自己的利益是任何人都不能侵犯的。她的嫉妒令她做出种种不齿的行径,也使其道貌岸然的形象显现的尤为突出。女人的嫉妒心究竟从何而来?梅特伊夫人可能是源自于内心对男权主义的强烈对立。影片中有一个老太太说道:“男人只会享受女人带来的快乐,而我们只能享受自己的带来的快乐。他们没有能力为别人牺牲,所以只能去盼望爱能带来快乐。这是一种悲伤的起因。梅特伊夫人不甘心作为男人享受快乐的工具,于是反客为主的主宰起他有能力摆布的男人。梅特伊的做法尽管偏激,并酿成悲剧,但其中所折射出的社会观点去不容忽视。
  瓦尔蒙子爵说白了就是梅特伊的工具,她利用他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一点,连瓦尔蒙自己都很清楚,他在临死前就对唐尼说“我们都被利用了”。瓦尔蒙和梅特伊之间的关系有些复杂,梅特伊是爱着瓦尔蒙的,但是她却让爱的人再用爱来伤害自己的对手。可是梅特伊远远是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有很多事情并不会在她的掌控中,瓦尔蒙爱上了杜维尔夫人就说明了这一点。与塞西尔、唐尼、杜维尔夫人这些明显的受害者相比,瓦尔蒙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也是个十足的可悲者。他作出这些荒唐事,只是为了依照梅特伊的指示行事?这其中也肯定会有他的一些私人意图,比如强暴塞西尔,他可能早就蓄谋已久,只是有了梅特伊的允许,他可以明目张胆的去做而已。“男人的真面目都是双重性格的”,瓦尔蒙有顺从的一面,也有不由自主的那一面。只能说他虽然是好演员,却最终成为了女人嫉妒的被利用者和牺牲品。

  后古典主义
  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书信体小说。影片《危险关系》将这段宫廷内部的爱欲情仇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可是整体看来,前半部分故事情节的略有拖沓,大量的对白增添了可看性,却抹煞了影片的戏剧冲突。时代背景凸显不足,个别镜头的剪辑也十分生硬。缺点还是有的。
  导演斯蒂芬·弗雷斯的作品年表里,你几乎找不到特别著名的作品。只有丹尼尔·戴·刘易斯的处女作《欢乐洗衣店》还算有点名气,这也是一部涉及种族问题的同性恋电影。而最近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海伦·米伦主演的《女王》了。《女王》和《危险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影片中都会散发出一种高贵典雅的古典气质。《危险关系》的时代背景是法国大革命前夕,其人物服饰、道具、建筑以及人物的谈吐都有一种中世纪后期的气息。但是,由于片中人物都说的是英语,所以给人的感觉有点怪怪的。
  格伦·克洛斯的表演时全片的最大亮点。她的心口不一和道貌岸然都十分有可信度,其表演流畅自然,表现出极佳的演技。她当年主演该片时才41岁,却看上去像60岁。此外,乌玛·瑟曼和基努·里维斯也在片中有精彩表现。乌玛·瑟曼甚至不惜露点出境。

故乡的云 : 2014-03-02#288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影片的故事非常精彩,这得益于原著。从一个女人的报复性阴谋开始,落幕于其最后的玩火自焚,被全上流社会鄙弃的可悲下场。影片对情欲,嫉妒,阴谋,与权力游戏等等人性中易于被撩拨与利用的阴暗面刻画,可谓入木三分。从一个暗起的念头开始,整个游戏一发而不可控制,人在得偿阴谋的窃喜与良心的自诘中也逐渐迷失。情欲与谎言成了最锋利的武器,无疑它也是双刃的。游戏的尽头,两个主角一个悔悟自己成为别人报复计划的棋子,阴谋游戏一场空,在决斗中悔恨自杀,一个事迹败露,沦落到了被整个上流圈子鄙弃,自己一人独自面对这残酷的游戏所需付出的昂贵代价的落寞下场。肖德罗·德·拉克洛(Pierre Choderlos de Laclos)编织的这个惊心动魄的情欲与阴谋故事或许将永远成为一个不会被吸取教训的警世寓言,毕竟它对人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指涉太深了,人无力去为之纠正一些什么,只能听之任之,当它们被以故事的形式演绎出来的时候,在它面前发颤。“IT'S BEYOND MY CONTROL!”

  格伦·克洛斯 Glenn Close饰演的Merteuil侯爵夫人比较成功,把她深藏在内心的一些压抑情感与表面上维持的那种追逐报复坏到骨子里的反差表现出来了。其实冷静地思考一下,她也是这出她自导亦自演的情欲游戏中的极大受害者,它的报复欲源于一些对情人对外人世界的歪曲的怨怼,并且残酷的生活经验使她不能够信任信赖任何别人的友善,“男人只为男人自己制造乐趣,女人也只能靠自己来为其寻找快乐。”但其实她异常处于克制的内心又是活跃的,与其说它被这出阴谋计划的结果牵动着,倒不如说她强烈地被她内心这种被背叛被侮辱的嫉恨寄托于这个定然成空的阴谋的实现过程的一针一刺掣动着

故乡的云 : 2014-03-02#289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23 。往日情怀

  一部精彩的喜剧和一部精彩的悲剧放在我们心中的天平上称一称,后者总是会稍稍重一些;一部让人痛哭流涕的悲剧和一部让人欲哭无泪的悲剧放在天平上称一称,后者还是会稍稍重一些。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没什么道理,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想到了这句词。

  看这部电影的心情很矛盾,因为前五分钟过去以后,我便已经知道,这注定是一个悲剧。所有的美好都将如昙花一现般消逝,这种蒙上了死亡的美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让人不得不看下去,可是理智告诉我,如果我现在停下来,我将不必经历稍后的痛苦。这种感觉有点像坐跳楼机,电影结束以后很久我都缓不过神来。

  这是一部好电影,好在它不仅仅是一部政治普及读本,而是它关乎人性。也正是这个原因,使我们即使不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也一样会被电影打动。

  整整一部电影,我们看到了太多他们分开的理由,那么他们相爱的理由呢?他们绝不是一见钟情,也绝不是因为他们俊美的外表,如果是因为这些蹩脚的原因,这部电影不可能在几十年后还使我们念念不忘,即使他们是罗伯特·雷德福与巴巴拉·史翠珊。他们相爱,是因为他们的灵魂有着同样的渴望。

  在人群中他们都是孤独的,因为他们同样有着强烈的对于完美世界的渴望。只是面对这份渴望,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对于他来说,这种完美只是虚幻的乌托邦,与其取经历它破灭的痛苦,不如在一开始就使它只是一种想象。于是他选择成为校园里的王子,漂亮而没有思想的女友,富有而庸俗的朋友。当他的作品被读到时,他像被人窥破了心中秘密的孩子一样深深的低下头。面对这这种完美,他选择了退却,站在远远的地方做一个看客。

  而对于她来说,这完美是生活全部的意义所在,即使她得不到它,她也会用全部的生命去争取它。在那个充满战争的时代,还有什么比政治领袖更适合她呢?如果他生活在21世纪,我打赌她会是一个最激进的环保主义者。她满心期待着自己的作品被读到,这份热切的期待和答案揭晓时的失落都是那么的难以掩饰。她是一个战士,面对着这场争取完美的圣战,她义无反顾死而后已。

  这份对于完美的渴望紧紧地联系着他们。所以当他的作品被发表时,他不想与任何其它人一起庆祝,而只想告诉她。这是第一个他们独处的场景,你会发他们仿佛都变了,卸下王子与战士的面具,他们发现原来彼此如此相像。

  但无论他们是多么的彼此吸引,他永远不可能变成一个战士,而她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公主。他们是彼此的镜子,镜子中映出的是他们的失败。她的执著一次次提醒着他的背叛,他的妥协一次次提醒着她的徒劳。我们总是要活下去的,而没有人强大到可以每天面对着镜子,提醒自己——我是个失败者。即使是自欺欺人吧,我们也要找到一个借口证明自己不是个失败者。

  生存的本能永远是最强大的。他最终战胜了爱,战胜了亲情。可生活远远不是精彩二选一,更没有那么多的双赢。如果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怀念,只能是那曾经的美好了。


  回忆里逝去的日子总氤氲着一丝温热的薄雾,透着柔和的光,散发出若隐若现的甘草香,就像故事一开始那座仿佛完全融化在浓情光影中的纽约大桥,和那首永远能敲打心头的老歌《The Way We Were》,是躲在回忆角落中那破碎却闪着柔光的微笑,无奈却永存温情。
  1937年的美国处在政治的尴尬局面里,冷眼旁观的态度激起了不少热血青年的抗议,凯蒂是其中的领军人。女人一旦和政治挂钩就意味着毫无情趣可言,所以凯蒂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雷厉风行,还有点愤世嫉俗,而芭芭拉·史翠珊饰演的这个角色也没为她带来太多的姿色。因为对政治话题的偏见,影片一开始并没能太吸引我的注意。可当画面定格在凯蒂重遇哈伯后那顿时柔和下来的眼神,上扬却温暖的嘴角,我的心似乎也被她拨动了。
  爱情在还没有确定,互相揣测试探时是最美好的,就像一个慢慢被挖掘的宝藏,永远有让你想象不到的惊喜。在那个政治与自由混淆纠缠的学生时代,两人的生活各有各的春风得意。当高大帅气的哈伯在各项体育运动中挥洒着汗水吸引女孩的时候,凯蒂往往忙于印刷各种政治传单。本不该产生交集的两个人,因为各自的锋芒毕露开始互相关注。在一次学校舞会上,哈伯邀请凯蒂共舞,那短暂的五分钟里既无交谈也没有亲吻,却为彼此的人生埋下了注定发生的爱情。此时的画面,散发着柑橘般的柔和暖光,软软酥酥地带你游走在凯蒂的回忆中,跟着她沉醉跟着她甜蜜。而罗伯特·雷德福饰演的哈伯那无以伦比的面庞,柔软膨松的金发,让我领会到童话中的“白马王子”的真正含义,舞会中的他有着目眩神迷的魔力,他的完美令人心潮澎湃。
  “世界真小,不是吗?”舞步带着我们回到毕业后,凯蒂重遇哈伯的那个酒会上。望着昏昏欲睡的哈伯,她不禁伸手拢了一下他耷在前额的头发,爱意漫溢。这个睡意朦胧却依然光彩照人的大男孩竟然意外回到了她的视线里,凯蒂忐忑却甜蜜地笑了。在把酒醉的哈伯扶回自己家后,凯蒂脱去了自己的衣服躺在了暗恋许久的男人身边,这个醉酒的男人此时已人事不知,但她清楚地知道,这么多年后,留在心底的一直是他。
  哈伯几乎忘了两人间曾经那段若有若无的情愫,第二天清晨酒醒后的他,面对正为自己熨衣服的凯蒂,显得有点惊慌失措,他弄不懂这个女孩为什么要为自己做这些。他穿上衣服逃似地跑开了,在楼梯上他礼节性地说了句“不好意思打扰了”,凯蒂却若有所失地说“没关系,我喜欢听打鼾的声音。”这句话好像唤起了哈伯沉睡的记忆,他开始想起了凯蒂究竟是谁。几天后凯蒂接听了一个令她兴奋不已的消息,哈伯没地方住,他希望能在凯蒂家借住几天。

故乡的云 : 2014-03-02#290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曾经很疑惑作为著名歌手的芭芭拉·史翠珊怎么可能在电影界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可当我看到凯蒂战战兢兢用极快的语速告诉哈伯,为了迎接他的到来所作的准备时,却深深折服于她的魅力。她的表情可爱得让人没办法不留下来吃这顿饭,就像剧中的哈伯,一言不发地直盯着这个有点傻气的女孩,最后终于冒出一句“那馅饼你决定怎么做。”那一刻的哈伯应该是真的喜欢上了这个女孩,这个热爱总统罗斯福的女孩对他的爱也是那么地认真而纯粹。
  有爱滋养的日子,走路都是带着风的,在哈伯与凯蒂的亲吻中,画面闪过了他们之后的快乐时光,海边漫步、林荫小路上的嬉戏,幸福好像浸满了他们每一个细胞。可这一切在凯蒂与哈伯的朋友两次聚会后几乎被完全摧毁。哈伯依然和大学时的那帮朋友混在一起,他们依然遵从并享受于现实给予的一切,依然嘲笑凯蒂这一类热衷政治的梦想主义者。第二次的聚会里,凯蒂受不了他们取笑罗斯福的逝世,愤然出言反驳,不想却激怒了哈伯。在一番争吵后,哈伯说出了两人一直清楚的事——“我们可能根本就不适合!”
  哈伯并不是一个恶俗的人,他成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做一个编剧,但政治让他厌倦,他需要无惊无险的生活,就像多年前他在大学里那篇文章里写的一样“我们都需要改变的理由,可真等到改变时,不是来得太迟,就是我们已变得太懒。”他的生活经不起凯蒂这么激进地刺激,他爱她却不愿为爱救济。
  政治让凯蒂固执得强悍,爱情却让她能放下任何面子与计较。她哭泣着打电话给哈伯说:“我明白我自己,我不太精明,又没什么钱。我真心的朋友也不多,算下来就你这么一个。你说我们不合适,真的让我很难过,我睡不着你能来陪陪我吗?” 我震惊于凯蒂的勇气,因为这是我永远无法说出的话,坚强如她竟可以为了爱如此谦卑,原来爱也是一种可以坦然坚持并争取的理想。哈伯来了,一夜的长谈让他们愿意忘却各自的不同,只为了爱而在一起。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凯蒂与哈伯很幸福,凯蒂甚至快做妈妈了。可人类的爱情永远不可能如此纯粹,相爱的甜蜜会变淡,生活的摩擦却会在时间中火星四溅。这时“理想”会适时而出,因为在选择不爱的理由中,它是最冠冕堂皇的一个。它的出现让爱情无语,让爱情宁愿躲到回忆的深谷里徘徊。其实凯蒂一直的努力只是在让时间走得慢些,但分手终究会来,就像他们从来就不同的爱好——体育和政治。
  几年过去了,纽约还是没有什么变化,战争的阴云没有完全消散,但人们依然是各忙各的。凯蒂在街头重逢哈伯。哈伯成为了电视剧编剧,有一个不太说话的漂亮妻子,而凯蒂剪了短发,正在街头宣传禁止原子弹。“你从来都没有放弃”哈伯的感慨发自内心,凯蒂用手拢了一下哈伯的头发——就像过去那样,这些年来凯蒂嫁给了另一个人,却依然抚养着她与哈伯的女儿。“你应该去看看你的女儿,她漂亮极了,你一定能以她为荣”,“我不能,不能去看她,你知道的”哈伯难过地抱住了她。在如水的时光中,他们只能默默地漂流,任一切在自己身后随波摇荡,而不敢回头,因为深知那轻轻的一瞥,好不容易得到的现世安稳又会烟消云散。
  哈伯因为无法忍受凯蒂对政治的热衷,而离开了她,虽然他的眼神中有着万般的不舍。嫁给他人的凯蒂,把爱灌注到了女儿的身上,那是他们爱情的延续。记忆里的所有微笑与泪水的片断都被小心地收了起来,惟一留下的是对岁月的感激,就像那又一次响起的《The Way We Were》,因为一切都回不去了,也因为一切始终都没有真正被改变。爱存在的形式有很多种,或许其中之一就是离别。

故乡的云 : 2014-03-02#291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往日情怀

  电影《往日情怀》,Barbra Streisand扮演的凯蒂,是一个蹩脚的犹太女人,虽然和我性别不同,但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却有很多相似点。首先是身份,我和凯蒂都出生平凡家庭,深知生活的艰辛,尤其是下层社会的不易;其次,是在公共场合,抑制不住的那股严肃劲,对开玩笑的人,尤其是纨绔子弟深恶痛绝;再次,便是占有欲很强,不过凯蒂还有一个特点是我没有的,那便是原则性,为坚持自己的立场,她始终在冒险,而我则是一个耽于安逸的家伙。
  当这样的女孩遇到中产阶级的男孩后,按照常理本应是草草走过,然而当Robert Redford扮演的哈伯出现时,凯蒂却不能自拔地爱上了这个“阶级敌人”。也许用这样的词有点生硬,但在爱上哈伯以前,她就是把上流社会的一套当成了敌人。这种政治偏见源于该片编剧Arthur Laurents,在康奈尔大学期间,Arthur和凯蒂一样热衷于共产主义,影片很多细节都是Arthur当年的写照,例如公开发表支持苏联的演讲、散发政治传单、到处勤工俭学等。所有这些都发生在1920年代,也就是美国爵士时代,当身边的年轻人沉寂在虚华的繁荣中时,出生贫寒,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首先闻到危机的味道,Arthur和凯蒂便是其中一份子。
  与贫寒的大学生相反,哈伯成长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他的形象可以从菲茨杰拉德的一些小说中得知。当然,电影也对这群人做了细致描写,例如他们的生活总是缺不了舞会,在时而激烈、时而缓慢的节奏中,收获一次又一次的美妙春宵;他们的社交大多在某位好友的客厅内,当然那是宽敞的上流社会客厅,就像19世纪巴黎的沙龙,这群人懒懒地坐在柔软沙发中,一会挽着情人,一会为一些八卦见闻开怀大笑;而他们的梦想,就说哈伯的吧,他想成为著名编剧,哪怕为此抛弃创作原则。
  凯蒂爱上哈伯,如果用时下电视节目《非诚勿扰》嘉宾乐嘉的话说,那便是猫爱上了狗。或者,可以再形象点的说:你们根本就是不懂得什么叫爱情,就这么硬生生牵手了,最后不悲剧收场才是怪事。什么是爱情?笔者以为,它的首要基础是阶级对位,换句话说,两个人的阶级要一样,古往今来,贫民爱上“贵族”没有几个喜剧落幕,远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近点的戴安娜和查尔斯。这些事例一遍又一遍地证明,阶级的一致对爱情而言,是多么重要。其次,是志向的对位,影片中的凯蒂,愿意一生为自由、平等、博爱奔走,哪怕是麦卡锡的白色恐怖中,仍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而哈伯呢,虽也立志当作家,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往往臣服于权力掌控者,因为这种胆怯,他最终只当了一个为电视节目想点子的小编剧。
  尽管两人感情不靠谱,但回味凯蒂爱上哈伯的经过,却是件有意思的事情。当凯蒂第一次看到哈伯时,应该是出自母性本能,对他湛蓝天真的瞳仁有了好感,虽然哈伯不是共产主义者,甚至对政治毫无兴趣,但人类的母性,增强了这种好感,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在凯蒂心中,哈伯成了需要开导、照顾、爱的英俊男人。其次,爱上哈伯也源自凯蒂身边的异性都是激进派,任何人和自己相似的人呆久了都会厌倦,这时一个不太讨厌、且长相英俊的“阶级敌人”便成了巨大的诱惑,它给凯蒂的是人类最原始的关爱感和SEX,与《色戒》中王佳芝对易先生的情感有些许相似之处。
  至于那首广为流传的主题曲《The Way We Were》,前半部分旋律很优美,也很怀旧,但到高潮部分,Barbra Streisand的唱功着实让人不敢恭维,不过主要还是旋律上的问题,突兀的高潮调子使悠扬的怀旧氛围被打破,尤其失败的是,导演西德尼?波拉克在影片里几次用整首曲子配乐,哪怕是在无比安静的场景,这的确匪夷所思。除了配乐外,该片的情节、画面、演员都可以打80分,纵然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但它总算完满的重现了那个年代,尤其是对时代狂潮下,两个不同阶级男女情怀的叙述。

  导演 Director:
  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
  编剧 Writer:
  亚瑟·劳伦茨 Arthur Laurents ....(written by)
  大卫·拉斐尔 David Rayfiel ....uncredited


  演员 Actor:
  芭芭拉·史翠珊 Barbra Streisand ....Katie Morosky
  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Hubbell Gardner
  洛伊丝·奇利斯 Lois Chiles ....Carol Ann
  詹姆斯·伍兹 James Woods ....Frankie McVeigh
  苏珊·布莱克利 Susan Blakely ....Judianne (as Susie Blakely)
  布拉福德·迪尔曼 Bradford Dillman ....J.J.
  Patrick O'Neal ....George Bissinger
  韦薇卡·琳德佛斯 Viveca Lindfors ....Paula Reisner
  奥琳·安·麦克莱瑞

故乡的云 : 2014-03-02#292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24 。电子情缘

  我觉得如果把《电子情书》和美国大获成功的电影《弱点》(The Blind Man),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可以有很多可以玩味的东西。
  这两部影片都不是那种所谓的商业大片,基本上去掉主演的片酬后,都可以列入小片的范畴,但是无一例外的都赢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胜利。
  这两部片子的相当之处在于温馨。无论是《You've Got Mail》当中围绕纽约两家书店发生的各种冲突以及最终相爱的浪漫结局;还是《弱点》(The Blind Man)中,黑人大个子孩子被领养后获得的家庭幸福及之后获得的橄榄球方面的成功等等,都很温馨的展示了人性中温情 的那一面。
  这两部片子应该说,都是属于好莱坞“主旋律”,充满了温情、温馨、感人、进取以及很有一些感染力的美国文化等等。对比近期国内流行的大片,不否认有些也很精彩。但是就和时下国人的心态一样,中国的电影也是如此的急促,不错,就是急促——我们的电影要么是想让观众们笑,要么是让观众们爽,要么就是山寨恶搞,很难有一部电影能够让我们安静而会心地看着,并且可以过了十年还被翻出来欣赏;同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让欣赏的观众体会很多新的认识和感悟。
  继续说《电子情书》。第一段用了“消失”这个词语,这或者代表了近十几年来全世界的变化,网络带来的全新变化。电影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是因为电子邮件的来往而产生的,这样的事情用一个中文词语来形容很是恰当,那就是“网恋”。不过对于国人而言,一方面很多人还没有电邮,另外就是电子邮箱似乎已经是一个不甚时髦的应用了。现在的老美有非死不可有twitter等等,国内网民有QQ开心网微博等等。电邮似乎还仅仅作为办公室一族的工具罢了。
  《You've Got Mail》翻译成电子情书,似乎有一些怪异。但是情书作为男女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似乎正在成为历史的回忆。书信式的情书存在了至少几百年了吧,电邮式的情书有可能存在十几二十年吧。但是现在的年轻网民们似乎不需要情书,仅仅需要情话或者段子,而这些,都是随着诸如手机以及即时通信工具的普及而必然消亡的事物之 一。
  电影中也有“消亡“的事物,那就是梅格瑞恩扮演的女主角在街角看的儿童书屋,这是一家有几十年历史的书屋——这是一个充满了人情味的书屋,员工们可以在这里工作一辈子,一直到倒闭;而孩子们则可以聚集在一起听女主角讲故事;就好像影片中某个角色说的那样,这个书屋的老板对儿童读物了如指掌,她喜欢的书一定会畅销。但是,即使这样,在商业社会中,这样温馨有品位的小书屋一样要倒闭。看样子书店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问题。大型的连锁的商业文明的产物,以及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都让那些曾经带给很多热爱小书屋热爱阅读的人们无处可去。还好,电影中的FOX连锁大型书店,并不像中国的新华书店或者北京的西单图书城那样的冷冰冰的,只能站着看书;当梅格瑞恩的 小书屋关门之后,她来到fox书城,看到的是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玩耍,也可以坐着看书,还有就是甜美的咖啡,并且她之前的员工也可以在这里继续为读者和孩子们服务。
  一切还是可以很美好,就好像电影结束,有情人终成眷属一样的美好。
  但是这一切,却是我们这里没有的。
  对于纽约,对于美国,我们受到的最初教育,都是霸权主义,以及层出不穷的犯罪事件,这在来自于好莱坞的影片中也有反映;但是也有很多诸如电子情书、弱点这样的温暖人心的电影,让我们感受那个异 国的人文风情。我没有去过美国,更没有去过纽约,但是我看过很多关于纽约的电影,我也看过舒国治的纽约游记,我也知道大名鼎鼎的《纽约客》——
  《You've Got Mail》也展示了许多纽约的特色,孩子们去乐园也有棉花糖和用塑料袋拎着的金鱼,大大小小的书店,以及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咖啡厅还有我们都知道的星巴克。而这一切,都在影片中缓缓的出现的,一点也不突兀,潜移默化的让我们开始熟悉这个城市,甚至有一些热爱这个城市,就像舒国治说的那样,有机会一定要去纽约看看,即使仅仅是路过。我甚至有一种极端的错觉,《You've Got Mail》就是我们一直梦想的那个世界。大大的床,很多很多的书,还有温暖的咖啡,不紧不慢的生活;城市里有树,有草坪,有鲜花,当然,还少不了总是适时出现的爱情。
  电影里的角色们都是那么的热爱阅读,无论是书店老板还是出版社老板,还有那些陆续出现的甲乙丙丁——甚至于影片没有了反面角色,当然,还有据说被全世界小资女性们奉为经典的《傲慢与偏见》,这就是经典,可以被多年后念念不忘。好吧,就好像豆瓣里某篇文章说的那样,即使这部电影的情节和男女主演都被忽略掉,还有诸如星巴克、《傲慢与偏见》、书店这些可以被捧为经典被我们怀念的元素。
  而这些,都是构成我们梦想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这些在都市生活的人们,不都是希望能够拥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吗?不都是希望能够有时间喝上一杯暖胃的咖啡或者茶吗?不都是希望有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吗?不是都希望能够坐着安静的看上几页书吗?如果这一切都能够实现,那不就是所谓的幸福生活吗?只不过,现在,当下,在我们生活的城市,有房子的和没房子,都是那么的匆忙,那么的没有底气享受舒服的下午,即使是坐在星巴克也是在想着放假或者忙着工作——有钱没钱,我们都少了那种悠闲的心情。
  只是这一切,我们一定要去纽约才能够得到吗?或者,仅仅是出现在好莱坞的电影中吗?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在电影中看到来自于北京又或者上海的温馨的可以静静的看的电影。我想,那时候,我们,最起码有很多的我们,可以不再为了房子车子票子而绞尽脑汁,我们或许能够在某个下午或者晚上,喝一杯热咖啡,读一本有爱的书。 书信消失了,爱情还在。
  心情没了,我们还能够重拾吗?

  梅格.瑞恩,汤姆.汉克斯 主演

故乡的云 : 2014-03-02#293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25 。贝隆夫人

  贝隆夫人出身于1919年, 的出身并不好,她是一个农夫的私生女,15岁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开始演艺生涯,并最终遇到了她的丈夫胡安·贝隆。两人目光对视的瞬间,就被彼此吸引。她对贝隆说的第一句话是:“谢谢您的存在。”贝隆49岁,丧偶;她25岁,单身。在1946年阿根廷的总统竞选中,贝隆夫人极力支持丈夫,她一再强调自己的穷苦出身,争取下层选民的支持。她最著名的一段演讲是:“你们的苦楚,我尝试过;你们的贫困,我经历过。贝隆救过我,也会救你们;贝隆会支持穷人,爱护穷人,如果不是这样,他怎会对我宠爱有加?!”贝隆当选总统后,她出任劳工部部长,并成立了旨在救助贫困的伊娃·贝隆基金会。贝隆夫人还用她的魅力打开阿根廷的外交局面,一次欧洲之行,使她赢得了广泛称赞。贝隆夫人被称为“阿根廷玫瑰”、“苦难中的钻石”,风头甚至盖过总统丈夫。贝隆夫人和丈夫贝隆主张的”平等、自由“思想曾经致使势力逮捕贝隆,在贝隆夫人的努力下营救出了丈夫。 而且,在贝隆第二次竞选总统胜利中,贝隆夫人功不可没。 但是由于贝隆政府的管理和效果有其局限性,同时也存在很多敌视贫民出身的贝隆夫人和贝隆政府主张的势力,在贝隆夫人去世后,贝隆政府很快就垮台了。 但是,贝隆夫人为阿根廷妇女争取权利,在病榻上投下了作为象征妇女选取权的第一张选票。 1952年7月,贝隆夫人因患子宫癌去世,年仅33岁。

  关于电影《Evita》
  幕起的时候,是1952年的七月二十六日晚间。当时二十四岁的 “Che”还是个医科学生,他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家戏院里面看电影。片子上演到一半,突然中断了。观众不满的鼓噪,戏院把电灯打开,经理面容哀戚的上台宣布噩耗,阿根廷的精神领袖伊娃贝隆不幸在当天晚间八点三十分病逝,得年三十三岁。这个消息使得原本十分愤怒的观众面面相盱的安静下来,然后很多人开始啜泣,甚至痛哭失声。透过了广播,所有的人都知道了他们匿称为 “艾薇塔”的伊娃贝隆已经永远离开他们的消息。阿根廷举国上下如丧考妣,为她举行了备极哀荣的丧礼,综合了梵谛冈式的庄严,以及好莱坞式的奢华。
  “Che”冷眼旁观,感觉这一切有如马戏一般的荒唐,对于同胞们的反应,他认为简直是莫名其妙。
  为什么 “Che”的感觉会如此的与众不同呢?序幕之后,主戏开始登场,时间回溯到三○年代。出身寒微的伊娃,虽然有个豪门巨富的父亲,但她是个私生女,父亲的家族根本就不承认她,甚至在父亲过世的时候,她想要参加葬礼都遭到拒绝。无情的现实,使她从小就充满野心,打定了主意,不择手段也要享有荣华富贵。
  1934年,十五岁的伊娃在她的家乡胡宁市遇见了一个小有名气的歌手马加迪。马加迪前往该地一家夜总会演唱,这天是他档期的尾声了,他唱完最后一首歌,然后走到台下去和他注意到的一个美少女搭讪,当然,那就是伊娃.
  而故事的主讲人 “Che”则坐在吧台旁边。
  当伊娃表现了心中对马加迪的仰慕,而马加迪则开始自吹自擂、说自己在布宜诺有多受欢迎的时候, “Che”在一旁泼冷水,可是伊娃根本不予理会,直率的表明自己很希望也能够到布宜诺去见识大场面,甚至不惜以身相许。马加迪半真半假的提醒伊娃,大都会可不是那么好玩的,那里的世界冷漠无情,只适合有钱人,但伊娃心意已决,而马加迪则半推半就的接受了飞来的艳福。

故乡的云 : 2014-03-02#294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伊娃跟著马加迪来到了布宜诺。花花世界固然令她眼花撩乱,但是她心中自有打算,她要靠著自己的演艺才华,让布宜诺的大众为她倾倒,她要藉此获取名利,永远的摆脱贫贱的过去。为了争取更好的工作与机会,她很快的就甩掉已经过气的马加迪,利用自己的美色和才艺,换了一个接一个有权有势的男人,一步一步的往上爬。
  作者用一首蒙太奇式的 “Goodnight and Thank You”,简单俐落的交代了这个过程。
  透过了 “Che”的叙述,第一个被三振出局的,当然就是马加迪。 “晚安了,谢谢你,马加迪,你已经完成了你的任务,我们还能对你要求什么?请在你出门的时候顺便签个名留作纪念,其他的就不必了。如果我们需要你,我们会跟你连络,不过我想那是不太可能会发生的。”
  伊娃也说, “一段恋情结束总是很伤感的,但是我们不必再自欺欺人,我们最好还是分手,不要再愚弄自己。”先后受到利用的,包括一位摄影师、一位传播界的公关、一位电台主管……伊娃没有多久就从模特儿、广播节目主持人到电影红星,成了阿根廷大众的梦里情人,大家匿称她为 “艾薇塔”。最后出现的,是胡安贝隆上校,带著他年轻而美艳的情妇,不过伊娃还来不及展开行动,上校就已经带著女友离去了。
  时间到了1943年。胡安贝隆是 “贝隆主义”的创始人,他在那一年跟他的支持者们发动了政变,推翻了阿根廷的文官政府,以一个上校的身分,担任了劳动与社会福利部长,成为阿根廷几位主要的军事领袖中,问鼎阿根廷总统职位呼声最高的一位。由于原先的政府统治多年,始终无法改善社会严重的失业问题,因此他的出现,为贫穷的百姓带来了曙光。他的支持者们甚至透过关系,要求在广播界人气旺盛的伊娃运用个人魅力,协助他们宣传自己的理念。伊娃看到了另外一个更好的机会,欲迎还拒、半推半就的同意帮忙,希望藉此打进贝隆上校的世界。性喜渔色的贝隆,最爱结交女明星,他换了一个又一个年轻貌美的情妇,没有一个能够长久的,伊娃自信能够改变这点。就在1943年,阿根廷发生了地震。在老情人马加迪为筹募灾民救助基金而主持的慈善晚会中,伊娃和胡安贝隆终于正式见面了。这两人立刻发现,彼此是最合适的一对,双方的才华和野心,正好可以相辅相成。
  伊娃的野心本来仅限于演艺事业,认识了贝隆之后,她发现政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她堂而皇之的住进了贝隆的寓所,几乎完全的控制了贝隆的生活。搬进贝隆住所的伊娃,立刻展现了强悍的作风。她毫不留情的对贝隆原先的情妇下达了驱逐令,提醒对方,在开始跟贝隆交往的时候,应该早就知道这天迟早会到来的。尽管那位原任的情妇也是明星、也是美女,碰上了伊娃,也只有黯然的收拾行李,唱起了 “Another Suitcase in Another Hall”,搬出了贝隆的家。
  “Che”在一旁煽风点火,要那个女孩把墙上自己的照片带走,同时告诉那可怜的女孩,这不是她第一次被男人甩了,离开了这里,她还是会继续活下去的。
  伊娃的这种作风,招来了不少流言,人人都在谈论“贝隆的新欢”,同时军方和政坛的权贵们也对她大为反感,成了她一生最头疼的两大死对头。至于其他的人,伊娃根本不放在眼里。她我行我素、步步为营的,展开了颠覆政坛的计划。她更加的努力,以极具亲和力的形象,到处跟群众接触,宣扬贝隆的政见。大众见到的她,诚恳而亲切,正如邻家的姊妹,因此对于她所说、所作的一切都深信不疑,让贝隆的竞争者、以及她的那些死对头恨得牙痒痒的。1945年,胡安贝隆当上了阿根廷的副总统,兼任国防部长。可是伊娃并不就此满足,甚至在贝隆本人都还不是那么积极的情况下,极力的鼓动贝隆出马角逐总统的宝座。就在那年的十月,在她的怂恿之下,贝隆再度发动政变,但不幸失败被捕。伊娃找来了工会的支持者,全力救出贝隆,几天之后,他们正式结婚,并且进而宣布出马竞选总统。他们夫妻联袂向劳工阶级为主的阿根廷大众许下了辉煌的承诺,将要营造一个全新的阿根廷。

  尽管伊娃不得军方和政界权贵的欢心,对于一般大众,她却是极具份量的。她运用个人的群众魅力,在1946年的二月,辅佐贝隆坐上了总统的位子,住进了相当于美国白宫的 “Casa Rosada”( The Pink Palace)。就职那天,他们夫妻在总统府阳台上接受群众欢呼,伊娃得到的反应甚至比贝隆更为热烈。在群众的要求下,伊娃用极其感性(或者依照 “Che”的看法,应该说是虚伪)的言辞发表演说: “阿根廷的同胞们啊,请不要呼喊著要我回到你们的身边,因为我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你们。虽然现在你们看我拥有了荣华富贵,但那并不代表什么,我依然是你们所熟知的那个女孩。至于名利,我并不那么在乎,更没有主动去追求过它们,只是,人总要往高处爬的。在一切求新求变的过程中,我始终没有忘记过我对你们的承诺,请你们不要和我有了距离,我爱你们,希望你们也爱我。我是不是有点太过唠叨了呢?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可以对你们说的了,可是你们只要看看我,就该知道,我所说的每个字都是真诚的!
  ”而这也就是本剧最著名的 “Don't Cry for Ma Argentina”,其中的 “Cry”,在这里并不作“哭泣”解,请特别注意。而站在群众中的 “Che”,则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总是跟贝隆关系密切的暴力事件。
  对于伊娃才二十六岁就展翅高飞、成为万民仰慕的第一夫人,主讲人 “Che”有著太多的质疑,这个拥有一切才华、如今飞黄腾达的美女,不久之前还在后街张牙舞爪的讨生活,而现在却成了淫欲的梦幻和圣女的综合体。
  “Che”提出了他的问题: “当你在酒吧、在街头、在贩卖低级趣味的戏院里挣扎的时候,你真的相信自己能够拥有今天的这一切吗?不要往下看,你已经爬得太高了,今后你将何去何从?而身居如此高位的人,总是很难看清事实的。任何一个跟你一样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的人,都会同意这一点,你将无法忍受人们的憎恨,而你所有的精力也将被榨乾。”至于伊娃本人呢,则对这种反对的声浪毫不在意,甚至得意洋洋的表示,没有任何人能够作得比她更漂亮。在阿根廷获得的胜利,显然不是伊娃最后的目标,她计划展开一次欧洲之旅,把自己的知名度推向国际。她找来大批一流的造型专家,不惜用最昂贵的名牌把自己妆扮起来,因为她要用最完美的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她把丈夫留在国内,自己风风光光的踏上了旅程。她的第一站,是西班牙。在那里,她造成了不小的轰动,可是接下来的几个国家,例如义大利和法国,反应却是负面的。最后,更由于身体突感不适,她只好悻悻然的结束行程,取消了原定访问英国的计画。

故乡的云 : 2014-03-02#295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胡安贝隆当上总统之后,在内政方面推动国家工业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为工人阶级谋福利。在外交方面,他采取反对英、美两国的策略,全力扩张在拉丁美洲的势力,想要成为南美的霸主。他以军事化的统治,破坏了宪法规定的自由。至于欧游归来的伊娃呢,也开始介入阿根廷的内政。她实际上担任了劳工部长的职务,替工会会员大量增加工资。她的种种作为,招致了原本就鄙视她的那些死对头更多的批评,他们甚至毫不客气的直言, “这个戏子根本没有学会任何一句可以听的台词”。
  “Che”更指出,贝隆新政权的各种措施,其实根本没有能够为伊娃宣称自己所代表的劳工阶级带来任何生活上的改善。
  但是,伊娃依然我行我素。1947年,她创立了 “玛莉亚伊娃杜亚特基金会”,大量募款建立慈善机构,救助贫困的百姓与儿童。在受到她援助的人们心目中,她简直成了 “圣母娘娘”,孩子们甚至称她为 “Santa Evita”,拿她取代圣诞老人的地位。可是,她募款的方式和款项的来源,却招来了极大的争议。她运用威权得来的 “不乐之捐”,被当作是她个人笼络百姓的工具,受惠的贫民固然对她歌功颂德,被她压榨的人们心中却是无限反感的。
  尽管 “Che”代表作者以及希望阿根廷真正进步的人们,一再地向伊娃提出了质询,她却相应不理,继续的一意孤行。她拥有、并且控制了阿根廷几乎所有的电台和报纸。1949年,她运用手段,迫使国会通过妇女选举法,组成了 “贝隆主义妇女党”,这使她有意掌权的野心更加的明显。
  一直冷眼旁观、注意故事发展的 “Che”,对伊娃贝隆的认识,到此时可说已经非常清楚,他再也看不下去了。他最后一次,向伊娃提出了质疑与控诉。他说, “在我转身离去、再也不要看到你之前,请告诉我,你一直自比为阿根廷的救世主,可是为什么那些胆敢与你作对的人们,却一一神秘的消失呢?”而伊娃仍然堂而皇之的回答, “阿根廷的财经状况始终恶劣,人口膨胀、环境污染、数也数不清的问题,就算像我这样的下猛药,只怕一百年也解决不了。我但愿能再活上一百岁,好为国家尽心尽力,只恨老天不帮忙,我这个身体已经快要支撑不住了。”
  原来,这个时候的伊娃已经发现自己的健康亮起了红灯。1951年,胡安贝隆蝉联总统,反对他们夫妻的声浪却不断的升高。伊娃勒令将近一百家的报纸和杂志停刊,并且禁止 “Time” “Life” “Newsweek”等新闻刊物输入阿根廷。
  “Che”列举了贝隆政权几项最重大的缺失,证明他们的不适任。尽管来自军方的敌对势力一再增强,胡安贝隆仍然不断的为伊娃辩解,甚至利用她的病情,试图转移新闻的焦点,推崇伊娃的美德和她的努力有如一颗钻石一般的珍贵。当然,贝隆夫妻不会不知道自己所面临的状况。贝隆逐渐失去对政府的掌控,而伊娃的健康情形也日益的恶化。他们秘密商讨对策,伊娃甚至拒绝对自己的病情屈服,打算孤注一掷的出马竞选副总统。骰子在滚动著,到处都有人打算出来角逐下一任总统的宝座,尽管表面上贝隆夫妇并没有把那些人放在眼里,但他们却深深了解,那些人每一个都恨不得把他们干掉。

  只是,现实是很无情的。来自军方的反对势力越来越强,几乎已经使他们无力抵挡,再加上伊娃的病情更是急转直下,她知道自己来日已经无多,终于忍痛决定放弃。她最后一次出现在广播中,运用她惯常的技巧,无比感性的 “谢绝”了大家的好意,告诉人们她为什么不能应大众的要求来担任副总统,来替大家服务。
  在濒临死亡的时刻里,伊娃脑海中浮现了自己此生中所经历的一切,她忍不住问自己:如果当初她留在家乡,做个普通的女人,会不会比较快乐?能不能活得久一点呢?只是,这一切已经无法改变。
  1952年的七月二十六日,伊娃贝隆因为肺癌宣告不治,走完了短暂的一生,她只活了三十三岁。或许伊娃贝隆的确做过很多错事,但是在绝大多数阿根廷平民百姓心目中,她却是有如神圣一般的,直到现在都还有人歌颂著她的功德。在她过世之后,甚至还有人提议为她的遗体加上香料和防腐剂,供后人永世瞻仰,但是这件事并未实现。
  全剧在 “Che”的旁白中结束:伊娃贝隆的遗体神秘的失踪了,直到十七年之后才被找到。
  电影《贝隆夫人》的 制作介绍:
  1979年该剧大获成功后,当时制作人罗伯特要英国导演帕克(Alan Parker)将该剧拍成电影。但被邀到奢华游艇上,受到热情接待的帕克居然拒绝了,他说他拍腻了这种调调,结果他被罗伯特用网球拍痛击了一顿后,飞快的逃回饭店。由此可以想象罗伯特的巨大失望。其实,帕克对这一决定一直后悔了15年,在这期间,许多著名导演和演员都试图将它拍成电影,但都没成功。直到1994年,一直关注着该剧发展动态的帕克又受到邀请,这次,他没再错过机会。
  音乐剧《艾薇塔》的音乐和歌曲录制是由原创音乐作者安德鲁·罗依德·韦伯亲自指导庞大的乐队,经过长达四个月400个录音小时的艰苦工作完成的。而在电影《艾薇塔》中麦当娜和安东尼奥·班德拉斯、乔纳森·普赖斯、吉米·奈尔等演员亲自演唱了影片中的所有歌曲,这其中,麦当娜是一位通俗歌星,安东尼奥·班德拉斯是职业电影演员,乔纳森·普赖斯则是一位真正的音乐剧演员,不同演唱技巧融合的特殊效果使《艾薇塔》的歌曲具有了别样的质感。虽然《艾薇塔》在视觉上相当成功,但是它的音乐却显得更为出色,这或许就是音乐剧电影的魅力所在。

《贝隆夫人》是一套1996年的美国歌舞片,由亚伦·帕克执导,
  麦当娜、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及尊尼芬·派斯等主演。
  此片为蒂姆·赖斯及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音乐剧《艾薇塔》之电影版,
  两者均以的伊娃·贝隆生平为蓝本,贝隆夫人出生于阿根廷,阿根廷总统胡安·贝隆的第二任妻子,曾是阿根廷的第一夫人。


  导演 : 艾伦·帕克
  色彩 : 彩色
  编剧 : 奥利佛·斯通

故乡的云 : 2014-03-02#296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26 。一级恐惧

  看完电影,第一个感觉就是为威尔惋惜,他无疑是这个电影中绝对的亮点,无论在故事的发展中遭遇了什么样的困难,却都是对着镜头扬起嘴角,露出迷人的笑容,而他那睿智的眼神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仿佛可以透过表象看透你的内心。
  当然,事实证明这个有魅力的老男人并没有这个能力,智慧如他,还是被表面上看起来无害的艾伦(亦或是洛伊)给欺骗了,影片的前半部分愈加渲染他的智慧与见识,结尾处真相揭开的那一刻就愈加残酷。当他听闻自己拥护的,信任的,想保护的艾伦其实并不存在时,而他坚持的正义事实上只是一个笑话,做的种种努力也不过是洛伊用于脱罪的工具时,威尔没有歇斯底里,他只是静静的走过象征正义的法庭,推开大门,望着街道若有所思。
  整部影片都沉浸在暗潮汹涌的绝望之中,平静的表象之下掩不住的是压抑,但影片名中的“fear”(恐惧)则有些言过其实了,事实上,整部电影更多表现的是一种对正义的思索。
  首先是被杀的教父,人前德高望重的道德楷模竟是对孩子施行性虐待的人渣,那这个人究竟该不该死。然后是假装患有人格分裂症的艾伦,撇开他的心机,不过也是一个在艰苦的生活里千方百计想生存下来的可怜人。
  律师威尔在看到那部不堪入目的影片后本就是对艾伦有同情之心,那么这个心态是不是就该随着
  艾伦形象的改变而变化呢。
  每个看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好的影片就是如此,他将一个故事呈现给你, 你想相信什么,便相信什么。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爱德华的表演实在是太出彩了,他通过这部电影获得了这么多的最佳男配角也是实至名归。
  总之,这是一部从情节到演员都很出色的电影,值得一看。

  绝对的经典,从一开始的铁证如山但疑点斑驳到法庭上的针锋相对唇枪舌战到精神诡异和揭露受害者的伪善假面再到山前疑无路却豁然开朗的情绪失控到看似公义得直即将完满的潘然醒悟颠覆反转,层层铺垫娓娓道来的竟是最后一刻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恐惧。实在是高水准编剧的巅峰作品之一。
  演员的表演是片子的热力卖点,大爱诺顿的银幕处女作呈现出的强悍实力确实可谓澎湃浩瀚一鸣惊人,无论是怯懦可怜的艾伦纯净如一泓清水般的无助眼神,亦或是蛮横跋扈的罗伊拨起头发后嚣张邪恶的嘴脸,甚至于两者间的瞬间转换,都演绎得自然可信,得到学院提名实至名归;另外一位表现出色的是劳拉琳妮,在她的倾情演绎之下,好强、睿智却充满正直和人情味的个性女检察官的形象显得立体真实;相比之下,理查基尔的男主人公多少显得流于外露,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了。
  至于影片的不足,刨除所谓的节奏缓慢等时代因素和多少有些吹毛求疵的专业医学角度分析的逻辑漏洞,个人认为其实没有太明显缺点。唯一觉得遗憾的是结尾的处理,对真相的揭示——诺顿在成功戏弄了全世界之后的张狂表白固然也能带出恐惧和震撼,一大段宣泄般的台词看似彰显了邪恶压倒正义的气氛弥漫,但总显得太过于直白。如果结局换成诺顿说完“希望她的脖子没事”,理查基尔若有所思的离开监狱,走到门口的那一刻,豁然惊觉,镜头一闪,是罗伊招牌式的双眸和阴险得意的笑容,影片结束,其实也足以把一切向观众交代干净,甚至显得更加的意味深长。
  这部作品中的诺顿,难免让人想起《非常嫌疑犯》中凯文·史派西的精彩表现,两部同类型的作品几乎出品在完全相同的年代,呵呵,到底是谁借鉴了谁?抑或是两位大师级别的巨星在艺术探索道路上的殊途同归,只能说,都是观众之福了。

  导演 Director:
  格里高利·霍布里特Gregory Hoblit
  编剧 Writer:
  William Diehl....(novel)
  Steve Shagan....(screenplay) and
  安·白德曼Ann Biderman....(screenplay)


  演员 Actor:
  理查·基尔 Richard Gere ....Martin Vail
  劳拉·琳妮 Laura Linney ....Janet Venable
  爱德华·诺顿 Edward Norton ....Aaron Stampler
  约翰·玛哈尼 John Mahoney ....John Shaughnessy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Frances McDormand ....Dr. Molly Arrington
  阿尔法·沃德 Alfre Woodard ....Judge Miriam Shoat
  特瑞·欧奎恩 Terry O'Quinn ....Bud Yancy
  安德鲁·布劳尔 Andre Braugher ....Tommy Goodman
  斯蒂文·鲍尔

故乡的云 : 2014-03-02#297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27 。独家新闻

  导演 Director:
  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编剧 Writer:
  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伊恩·麦柯肖恩 Ian McShane
  萝玛拉·嘉瑞 Romola Garai
  休·杰克曼

  对于悬疑影片,最重要的是设套与解套的过程,在这部影片中,前面所留下的线索基本上都用过了,但许多线索都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中,其实影片中的台词也表明了这一点,即所有线索只能作为推理而存在,绝不能成为有力的证据,要不是最后那个富家子弟彼德自己沉不住气,这个案子几乎还是不能被侦破的。所以故事虽然发生在英国,但对于悬疑本身则是一种忽视,恐怕只是伍迪的一个包装手段而已,于是我们看到了诸如妓女房门钥匙没有被扔掉的弱智线索。
  幽默自然意味着喜剧,伍迪艾伦这个怪才的轻喜剧可以说是享誉全球的,此片也不例外,无论是老家伙喋喋不休的贫嘴还是里面人物关系以及某些怪异情节的设置都属于伍迪的风格,当然,最主要的还得看台词中所含的那些准醒世恒言,看似幽默,但却无时不显现着一种睿智,颇有些俗谚的感觉。
  幻想在这部影片中几乎是神来之笔,尤其这涉及到故事的起源,一个死去的记者在通向天堂(或地狱,片中并没有交代)的路上发现一桩命案,于是为了这最后的报道便时刻地暗示着剧中的人物。其实这个故事颇有些港式那些鬼托人复仇的影片味道,但此片滑稽在于只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天性成为了动因,当然也许他为那个冤死的女仆在报仇,也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但事实上,这种幻想式的动机却是影片的关健所在,即新闻报道这个主脉,要求一种真实性,没有真实性就没有最了不起的报道。
  性向来是伍迪热衷的题材,本片中看似是很随意的性关系,但却是女大学生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这是一种讽刺,而性其实在影片中也左右着女大学生的判断力,也左右着故事的发展,一方面性元素成为一种个人观念渗与的基础,尤其是指情感地介入。关于这一点女大学生的台词中多次提到了。所以性在影片中赋与了一种人的情感的要素。而另一方面,性则是盲目的,不仅仅是一种交易,更重要的这个案件本身无论是犯罪的动机还是左右案件的过程中,性都是最主要的动因,于是在这里性就是性的本体,很单纯的,但却容易把人引入歧途的。
  由此可见,影片中悬疑本身只是伍迪强加的一个外套,然后我们看到了喋喋不休的幽默感,这种幽默感是伍迪一贯的风格。抛开这两个电影的表现形式,主题就彰显了出来,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情感的介入之间的关系。
  女大学生第一次采访就失败了,她只记得自己喝多了,然后和那个影星是否发生了关系一概都忘了,但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显然是女大学生将自己本身放置到了采访之中,于是这个细小的情节不但引出了主题,更将女大学生的盲目展现在众人的面前,以致于后来她在调查这个塔罗牌案件中的失误也变得真实可信了。
  死去的名记者给女大学生留下了线索,但要求是一定要真实,有证据方能报道。为了成名,女大学生认为可以不择手段,于是便逼着老魔术师帮着自己接近所谓的凶手彼德。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伏笔,女大学生的策略注定她将会让自己涉身于险地,将自己本身引入案件之中了,于是,得出不客观结论的可能性便产生了。
  女人与男人之间永远会相互吸引的,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随着案情的深入,女大学生竟然以爱情替代了调查,这是一个极度危险的游戏。魔术师那句“可能怀孕的肉体”则恰恰警告了女大学生。而此时,女大学生很难说是为了调查继续这种肉体关系还是为了肉体关系而将调查当作借口。
  当自身处于案件的漩涡之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客观的,于是情感慢慢地替代了理性,尤其当真正的塔罗牌凶手落网的时候,一切似乎都变得可信了。其实更主要的是,女大学生心中更相信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客观的分析案件本身。那个死去记者的显灵变得极为荒诞了,但这也是一个反讽,荒诞的走向了正确之路,现实的则因为性与情而陷入迷途。
  而那个本来不愿插手此事的魔术师则一直能够保持着自己的客观性,他无疑是作为死去记者的替代品,虽然他无力挽救陷入迷途的年轻女大学生,但他却独自寻求着案件的真相,这种对比并没有任何恶意,却是导演极力要指出的新闻要素,即客观本身,置身于事外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寻求到事件的真实。
  影片的结尾保持了伍迪一贯的出人意料,魔术师虽然得到了真相,但却意外的出车祸而死,而作为女大学生,她之所以能够自救却归功于自己与彼德刚认识时的那个不会水的伎俩,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当女大学生向魔术师坦白自己身份的时候,她唯一没有说到这一点,而这个秘密恰恰是女大学生占在客观角度时所保留下来的,所以,救了女大学生的还是一种与被调查者之间的距离。也许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保留的东西,也是导演通过这个故事最想表达的一种观点。
  影片结尾,死后的魔术师继续着自己的魔术生涯,即便面对死人的时候,那个案件似乎离他已经远去了,其实这本身也是一个反讽,魔术师保持了自己一贯的作风,他是一个保持着自己原则自己喜好的人。只有这样的人,不被利欲所诱惑,不被情感所支配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新闻工作者,才最能够接近事件的真相。
  影片中女大学生很好看,又有许多情欲的暗示,但主题人物则是这个年老的魔术师。
  当然,作为伍迪的作品,这部影片只是很小品的味道,些许地方也不够严谨,但无碍观众对伍迪作品的理解。

故乡的云 : 2014-03-02#298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28 。热天午后

  又是一部我最爱的阿尔的片子。无论他是青涩或苍老,内敛或张扬,他都是银幕上的焦点——无论正反角色都遮不住他的光芒。虽然在这部电影里没有出现很熟悉的阿尔式演讲,但是神经质又略带感伤、痛苦和狂放的气质仍然独树一帜,成为影片绝对的视觉中心。每次看阿尔的表演都是那么地刺激。
  回到片子本身。印象中有无数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中国的外国的,名流的底层的,各种各样的故事在提醒着我们电影与生活的联系。《热天午后》是一个很能反映现实的题材,吕美特也是一个很喜欢揭美国人伤疤的导演。在这样的一种神乎其技的结合之下,一个喜剧与忧郁含混不清的故事被讲了出来。将影片的全部情节加以严格的限定,这个恪守三一律的经典剧本无疑是影片最大的成功。可以说,《热天午后》最重要的意义不是它主题上的模糊和人物的深度挖掘,而是在于影片本身就是一次实验:在这样一个当代题材中运用最古典主义的故事线索,配以纪实性极强的表现方式和主题的深层剖析,来探索电影中古典结构与现代元素结合的可能。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热天午后》的整部电影都在矛盾与危险、或轻松或紧张的气氛之中游走。在这样的一部多少有些反类型意味的作品里,cult元素自然而然地大放光彩。在紧张的抢劫银行情节中加入黑色幽默,又在桑尼个人的心理剖析之外加入群众视角,再加上适时而入的“热”和“走”的隐喻,一个多棱镜般的故事被极为精细地展示出来。导演对于人物的把握是值得选入教科书的。所有的人物在保留自己特点的同时,又隐约地透出一种共性——这也正是影片主题的核心所在:人的共同本性让世界变得不可知。
  这部片子说到这里已经能说出个大概了。再深入就是拉片子该做的事情。想多说一点阿尔,又觉得有些喧宾夺主。那就再来说点题外话吧。《热天午后》隐晦地揭露了两种美国社会事件:越战后遗症和同性恋问题。关于越战,《出租车司机》的隐喻做得更好:毕竟它整部电影都在讨论这一个问题;而关于同性恋,导演在片中体现了一种趋于中立的态势,却是影片一大亮点所在:对于这样的问题,能够给出什么答案呢?或者说,给出答案的应该是谁呢?这一“无声的回答”所言说的一切才使得影片真正耐人寻味。
  吕美特并不是一位公认的大师级导演,反之其一生都活在前赴后继的好莱坞大师们的阴影之下,甚至他最熟悉、最喜爱也最擅长表现的纽约,在他的电影里也不一定比斯科塞斯、伍迪?艾伦或者斯派克?李更具魅力。但他仍然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导演——至少一部《热天午后》已经包含了太多需要领会和体悟的事情。

  整个片子可以说是阿尔帕西诺的个人秀,贯穿全场的精湛演出让人赞叹不已。帕西诺将一个略显暴躁和神经质的、为生活所迫的劫匪刻画得淋漓尽致,略显癫狂的表演使得整部影片都变得紧张和狂躁,正是其个人卖力的演出使得这个本荒唐喧闹的影片成为了经典。用句很俗套的话说就是:不知是帕西诺成就了影片还是影片成就了帕西诺!这就是阿尔帕西诺的独角戏,一出不可复制的独角戏!

  导演 Director:
  西德尼·吕美特 Sidney Lumet
  编剧 Writer:
  弗兰克·皮尔森 Frank Pierson ....(screenplay)
  P.F. Kluge ....(article) and
  Thomas Moore ....(article)
  Leslie Waller ....book (uncredited)


  演员 Actor:
  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 ....Sonny
  约翰·凯泽尔 John Cazale ....Sal
  克里斯·萨兰登 Chris Sarandon ....Leon Shermer
  卡洛·凯恩 Carol Kane ....Jenny
  詹姆斯·布罗德里克 James Broderick ....Sheldon
  查尔斯·德恩 Charles Durning ....Moretti
  兰斯·亨利克森 Lance

故乡的云 : 2014-03-02#299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29 。夹缝求生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夹缝求生》里的所有出场人物,那就是——变态一箩筐。可怜的奥古斯丁(乔瑟夫·克劳斯饰演)生活在一个不正常的家庭里,只自费出过一本书的母亲蒂尔德(安妮特·贝宁饰演)以名诗人自居,劲儿劲儿地对他人的诗作吹毛求疵,还不时地游走于心智失常乃至崩溃的边缘;父亲诺曼(亚历克·鲍德温饰演)漠视颇似妻子的儿子(喜欢出名和闪闪发亮的东西),酒精对他而言比妻儿重要。自我自私自恋又自虐的父母常在奥古斯丁面前毫不避讳、歇斯底里地争吵,有时甚至大大出手。
  面对即将破裂的家庭,精神恍惚的蒂尔德求助于心理医生范奇(布莱恩·寇克斯饰演)。在范奇医生的“希奇”治疗下,伯尔洛夫妇很快便离异了,蒂尔德“为了更好的医治”,让儿子入住范奇家,后来索性让儿子成为范奇的养子。于是,已有“同志”倾向的奥古斯丁被父母完全地放逐了,虽然他很爱他的妈妈,然而他被迫从一个变态家庭进入了另一个更加变态的家庭。
  范奇家堪称疯人院与垃圾堆的组合:爱看恐怖片、拿狗粮当零食、不修边幅的范奇太太爱妮(吉尔·克雷伯格饰演);凡事都依《圣经》来定、自称听得懂猫语而将宠物猫扣在洗衣篮下将其活活饿死的大女儿霍普(格温妮斯·帕尔特洛饰演);一见面就要给奥古斯丁做电击治疗、喜跳舞涂黑眼圈着清凉装的叛逆小女儿娜塔丽(埃文·蕾切尔·伍德饰演);35岁高龄的精神病养子、同性恋者、暴躁极端的尼尔·布克曼(约瑟夫·费恩斯饰演)……
  在这样混沌不堪的家里,奥古斯丁的心态进入了离奇之旅。在他13岁时即被尼尔诱奸,偶尔回母亲家时,还目睹了母亲的同性之爱……他惧怕上学,对此,他的养父兼医生告诉他,不上学的唯一办法就是自杀,让人们认为他在学校的环境下会产生自杀倾向。奥古斯丁尝试了,并如愿以偿的脱离了学校。
  身为心理医生的范奇其实比谁都变态,更需要医治,他不仅狂虐专制,还极贪婪地骗取病人们的医疗保险。养子尼尔发怒道:你拿了我父母的钱,我却还病着;范奇医生要求诺曼·伯尔洛将前妻蒂尔德的治疗费直接打给他;他还诱导蒂尔德的性取向,给她找了另一位女病人做亲密爱人;清晨,他好似猴儿得了宝般兴奋地叫起全家去马桶边参观他的粪便,他认为那能“给于范奇家上帝的启示”……
  在这个古怪离奇的家中,奥古斯丁和娜塔丽可谓“意气相投”,他们都被怪异家庭深深伤害,也都有梦想,娜塔莎想上好的大学,奥古斯丁想成为美发师或作家。他们还都很叛逆,不是一起如上了发条般地狂舞,就是一同站在餐桌上捣毁天花板——因为他们想要更高远的屋顶——因为他们感觉压抑而喘不过气来。对于他们的“叛逆杰作”,范奇医生无所谓地认为“给厨房增添了新景象。”
  除娜塔丽外,能给奥古斯丁关爱的就是范奇太太爱妮了。爱妮在刚出场时,像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精神病人,然而,事实上,她是这个家中唯一“清醒”的人。奥古斯丁因“自杀倾向”离开学校后,爱妮送给他一本美发书(奥古斯丁从小就喜欢美发,有时为了帮母亲弄头发而翘课,母亲还会打电话给老师替他请假);当奥古斯丁情绪低落需要慰寄时,爱妮给他做了他想吃的东西(在之前的剧情中曾有过“是只有妈妈才做给孩子吃的东西”的对白);当奥古斯丁最终打算离开范奇家、也彻底地离开母亲、去纽约闯一闯时,爱妮来送行,递给他自己的积蓄,鼓励他“写出第一本书就寄给我看”,并笑道:“我这辈子总要做一次正确的投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爱妮曾做过失败的“投资”——努力工作供医生读书,结果却换来这样的一生……
  最终,奥古斯丁写出了自传体畅销小说《Running with scissors》,创下了在《纽约时代》图书销售榜上连续74周进入Top 10的好成绩。如果没有爱妮的关爱,让奥古斯丁在贫瘠的土地上看到了一缕曙光,那么,或许,他只能成为另一个乖戾的“高龄养子”尼尔。
  2006年,仿佛是屏幕导演华丽转身银幕的一年,HBO王牌导演艾伦·寇尔特开拍了反映旧时著名疑案的《好莱坞庄园》,因《整容室》而名声大震的雷恩·默菲则执导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个案《夹缝求生》。
  饰演精神崩溃母亲蒂尔德的安妮特·贝宁在作为观众观看此片时,总想冲上前去拯救那个可怜的孩子奥古斯丁,一如看片时的我。《夹缝求生》仿佛一部少年时的悲惨传说,而正是因为其真实性、极端性和残酷性,让人们,特别是为人父母陷入了思考,家庭、环境、父母、子女、性格、教育、朋友、早熟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位置,该何去何从?有责任感的人或许能从中感知些什么。虽然“并不是每个人的童年是幸福的”,但是只要愿意,还是能让孩子们的童年获得多一点的幸福。


  导演 Director:
  瑞恩·墨菲 Ryan Murphy
  编剧 Writer:
  瑞恩·墨菲 Ryan Murphy ....(screenplay)
  Augusten Burroughs ....(book "Running with Scissors: A Memoir")


  演员 Actor:
  约瑟夫·克罗斯 Joseph Cross ....Augusten Burroughs
  安妮特·贝宁 Annette Bening ....Deirdre Burroughs
  布莱恩·考克斯 Brian Cox ....Dr. Finch
  亚历克·鲍德温 Alec Baldwin ....Norman Burroughs
  帕特里克·威尔森 Patrick Wilson ....Michael Shephard
  克里斯汀·肯诺恩斯 Kristin Chenoweth ....Fern Stewart
  考林·加普 Colleen Camp ....Joan
  吉尔·克雷伯格 Jill Clayburgh ....Agnes Finch
  达格玛拉·多敏齐克 Dagmara Dominczyk ....Suzanne
  约瑟夫·费因斯 Joseph Fiennes ....Neil Bookman
  埃文·蕾切尔·伍德 Evan Rachel Wood ....Natalie Finch
  格温妮丝·帕特洛 Gwyneth Paltrow ....Hope Finch
  加布里埃尔·尤尼恩

故乡的云 : 2014-03-02#300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安妮特·贝宁


  我的注意力被迪尔德丽(安妮特·贝宁饰)深深地吸引,她那复杂又空洞的眼神里暗藏着难以自救的压抑与苦痛,无论是现实里的家庭生活还是自我世界的幻觉都让她难以喘息,那种接近死亡的呆滞,让人从心底里蔓延出点点悸动。

  作为一个拥有无尽幻想的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导致她在自己的空间里不断寻求安慰与片刻的宁静,可是事实上她的才情没有受到大众的赞许,她的作品只有自己懂得欣赏,一切都是写给自己。她的浪漫情怀令她感觉生活里时刻都充满焦虑与不安,面对那个酗酒成性又不懂得花心思去了解妻儿的丈夫,她总情不自禁地与之争执,即使彼此一直不快地生活多年也无法离婚;在和一群作家的讨论中,她总表现执着,认为为求达到一种最真挚的感想而写作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这个角色完全符合浪漫主义者的标准,是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典型代表,以焦虑作为生活的主题,周旋在这个桎梏里始终都难以舍弃那份沉淀已久的创作热情,导致她自然地把这种消极的观念作为一切的标准。

  往往失衡的精神状态源于过度的自恋与放任的想象。其实她只是需要发泄自己所受的压迫与痛苦,可是不知不觉间她的生活里已经无法回到原位。精神分裂了一次又一次,却已经无法清楚认识自己的严重困境。困境中的困境,她陷入了这个迷宫中的迷宫难以自拔,她手上曾经拾起过无数剪刀,可是始终无法剪破她最想摆脱的压迫感,反而让自己沉溺在压迫的世界。这种压迫由生活过渡到自身,她自己无法察觉异常所以即使陷入了病态挣扎都于事无补。

  她这个人物丝毫没有夸张化,生活上她的原形比比皆是,在他们脸上看到的都不会缺少焦虑紧张的神情。对于追求艺术享受的人来说进入疯癫的状态往往是再容易不过的,他们为求精神上的自由可以放弃正常的生活,没有规律与管制。可是这样却是害多于利,精神得到自由的同时也是枯萎的时候。我了解那种沉醉在浪漫与意境上的浪漫气氛的迷离与诱惑,可是有些东西总不能作为生活的唯一标准去看待,生活总需要继续寻找可以滋养长久这两个字眼的可靠物质。只是在浪漫与现实之间总是难以找到平衡的支点。

  相反地,主角奥古斯丁(约瑟夫·克罗斯饰)却幸运地走出了这个充满疯狂与压抑的现实,他不像母亲那么迷恋于过去与自我的价值。他只是个不到十五岁的男孩,无论心志还是认识都无法让他在这个时间去理解身边的疯狂事件,可是命运却安排他必须面对这个匪夷所思的局面。

  从母亲开始接受治疗开始,他渐渐了解到许多事情的复杂性,即使不时和自己的想法产生矛盾冲突却没有削减对一切的探奇心理。神经科医生芬奇的古怪治疗方式让他有机会了解到这个医生家庭成员性格的非同寻常:歇斯底里的芬奇夫人为求在疯狂与理智之间寻找平衡点而弄得疲惫不堪;只靠《圣经》办事的大女儿霍普表面严肃正经而内心却也有发泄的欲望;小女儿娜塔丽看似前卫叛逆实际上内心埋藏着不为人知的伤痕。

  如果不是他的母亲把他的抚养权给了芬奇医生,他可能还找不到自己潜意识里的渴望。电影里有一个面对压抑劳累的芬奇夫人的片段,他从容不迫地对她说出了“我想吃微波食物”的要求,刹那间他终于解脱了,他了解自己需要的是正常的生活。芬奇夫人那惊愕的神情也渐渐暗示着她的剪刀已然到达一种锋利得可以剪破恐惧的程度。

  在入住医生家的日子里,他也同样接触到关于性的范畴,只是那扭曲的爱欲与错位的对象让他也走进了困惑的世界。巧合地那个对象正是芬奇医生的养子尼尔·布克曼,他同样有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面对无能为力为他治疗的养父他总是不可自制地破口大骂,内心深处的无底洞时刻召唤着他要冲破充满压迫的现实。直到奥古斯丁在一次回家中发现母亲的同性恋情后,他渐渐厌恶起同性的爱情,对尼尔的欲望瞬间消解,让他重新审视自己是同志的事实。其实对于他这个没有恋爱过的稚嫩孩子来说,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恋爱他是无法了解自己真正的取向,他和尼尔这一段关系仿佛是一种试探,只是他的挣扎是十分微妙的,甚至连尼尔也不曾察觉他的犹豫。

  从住进这个家开始,他和娜塔丽最为亲密,但是直至了解她内心的痛处之后他才渐渐认识到为自己的苦闷找个出口的重要性。娜塔丽在十三岁那年爱上了一个四十一岁的男人,她为男人赞许她的美丽而把一切都付出却换来了被抛弃的结果,不过是童年时无知的错误与伤痛。突然之间,奥古斯丁想起了母亲的感受“我需要一个高天花板”。不仅母亲需要,他,还有娜塔丽都渴望着。于是他们不顾一切地桶破那个厨房的天花,尽情地尖叫,宣泄内心无法愈合的痛楚。

  在世界上没有人不受伤,没有人不需要去发泄,我们谁都要一个更高的天花板需要更广阔的空间去呼吸。他找到了,他知道自己无法看着母亲继续沉迷在自己的世界而病下无,他宁愿忍受母亲的痛嚎也要把她送进精神治疗院,尽管到最后她的母亲还是逃脱不出自我制造的桎梏,容颜已经憔悴,心性依然不太稳定。他无力于现实,但是他无法不解救自己,于是他选择离开,到纽约自力更生,尽管他没有谋生的能力,可是人生里第一个谋生的技能他已经清楚地有了认识。

  剪刀在我们手上,但是有人经历一生也只回到原来的位置,剪不破命运的障碍反而弄得满身伤痕;而懂得运用剪刀的人就算经历千辛万苦,都总能剪破身上的压迫与苦痛,有时可能只需要一点放松与从容一切的障碍都不再那么难以冲破。电影最后,芬奇夫人代替女儿次女去送别奥古斯丁时,她想通透了自己往后的选择。把可以挽救房屋的资产都送给奥古斯丁去谋生,“我这辈子至少要明智地投资一次”。那么淡然,那么旷达。好象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动作,选择就不再那么困难。

故乡的云 : 2014-03-02#301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30 。K歌情人

  当过气落魄的中年男歌手遇上了炙手可热的青春偶像,他得到了一个千载不逢的机会;而当一个中年男曲者遇上一个文学女青年,当音符遇上了文字,当男人遇上了女人,当低谷遇上了阴霾;这一切所碰撞出来的火花所具有的美感是足以震慑所有还不曾死寂而且已经准备好被感动的心灵。
  一场毫无疑问的爱情故事,一个在事业上毫无创意的巨大成功。电影最后的结局是艾力克斯爱情事业双丰收和苏菲迎接来的新人生。

  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们;这样的论题放在这里显然有些过份沉重了。我更关心的是文字,生产文字的那个如同分娩般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也许音符的生产也同样艰难疼痛,只是相比之下音符依旧比文字要更抽象许多。所以,当艾力克斯坐在他的钢琴前或者忙碌在他的小工作室里一个个较正他的乐曲的时候那个专注认真的模样同样让我感叹;可是苏菲深陷在沙发里玩弄着手上的圆珠笔或者不停走动着的身影不停地咬文嚼字地修改她尚未脱稿的歌词也许更能带给我更多的感触。
  或者,仅仅只是因为我自己本身也是一个文字工作者而非音乐曲作者。我永远都迷恋自己的文字生产后的第一个模样,纵然我也明白文字需要不停地修改以变得更加精练更趋于完美,可是每每写完一篇文章,我都会像看着自己刚分娩出来也许还不够完美的孩子一样满足而幸福。也许自家的孩子并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可爱漂亮精致,可是这是一种源于血脉的亲切和迷恋。如同我看着自家还不够出色的孩子,我又如何忍心去修正他那不够高挺的鼻梁以及他不够明亮的双眸呢,而且我又有什么样的权力去修正他的人生呢。我永远也不会忍心去删改自己曾有的那些缺点,纵然我知道也明白。
  我记得很多年前曾经有一朋友评价过我的文字,说我不论写的是哪一种文体都必须硬起心肠进行大幅度的删改,那样的我文字会更接近于完美和伟大,否则我的文字永远也不上流。说这话的朋友他所写的每一篇文字都经过精雕细凿三改五删的修正之后才会放到大众眼前,我也许永远也学不来。
  在我看来,他更像一名细致的文字工匠一样细心工作,而我则更追求那种自然而然的书写方式;纵然我显得罗嗦而且并不流畅。我也承认他的文字更加精美也更加渊博而且居然还常常引经据典,而我竟然永远也学不来。呵呵,也许我是个懒惰得没得救的死家伙,而且永远也不入流,但是我也可以非常狂妄地说,我的那些不入流的文字养活着我,而他的精致文字永远只能在他的业余时间里任其把玩罢了。某种程度上说,我是个自卑的人,可是更多时候,我的自恋会远远地掩埋掉我的自卑。
  在我看来,删改自己的文字要远比重写一篇更艰难许多。所以我的文字永远显得罗嗦却安敛却永远也无法接近伟大;而我,似乎更迷恋这种安敛的死寂味道。

  离题三千里,拉回来;说回电影。是不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呢。文字之于我要比音符更容易让我沉溺。我迷恋这部电影,因为生产歌词的痛苦过程和音符的完美契合的那种感觉,如此刺痛着我。爱情,在这部电影里似乎更像一个华丽的注脚而不是真正的主线。当然,更多的人总会非常主观地把这部电影归类于爱情或者音乐题材的电影,因为,没有一个题材类目叫做文字。
  当文学女青年遇上落魄的中年歌手,轻佻的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那些轻快而充满欢笑的场景效果。然而这是一部轻佻却不轻浮的电影,透过浮在电影表层的那些轻快,低声吟唱着的却是一种真挚而低沉的情感和渴望。所有的人们都将幸福快乐,卡拉得到了作为她新专辑里的足以让她转变风格的音乐;艾力克斯得到的是一个完美的爱人和合作伙伴并且走出了事业的低谷;苏菲也一样,同时她走出了情感的阴霾找到了自己在文学上的定位。
  这是一部双赢的电影。电影里的所有人们都很幸福,而看电影的人都挺开心并且挺感动。作为商业电影来说,这已经很不错了。而我最喜欢的也许是这部电影的原声部分,尤其是艾力克斯在最落魄的以为将永远失去苏菲的时候所写的那首《Don't Write Me Off》在我听来要远远比这部电影的主打歌曲《Way back into love》更动听许多。也许,因为那种低声的悲鸣;也许,谁曾经告诉过我,最精彩最动人的永远是悲剧。这依旧是一部充满着浪漫情调romantic的爱情电影;捍卫着我已经变得非常脆弱却依旧纯洁的关于音乐的梦想、文字的梦想以及爱情的梦想。
  所有的爱情都必须经历过同样的误解和争吵,渴望和绝望;所有的事业也将同样面临着低谷和高峰;然而,不管面对着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最可喜的是,这部电影许诺给我们的是一种不死的希望和最终幸福的光芒。这也许也解释了,我为什么如此迷恋着这部电影。
  用一个最浪漫的结局结束了的这部电影,至少给了我一个遥不可及却还接近的幸福感觉。坚守着纯洁的音乐,以及音符与文字交汇时最闪亮的光芒。与其说改编的音乐破坏了音乐本身的纯净风格以及违背了歌词的灵魂;不如说只是为了挽回自己挚爱的那个女子来得更有说服力。可是不管用一种什么样的说法,电影给了我们快乐和悦耳的音乐;以及对于纯洁的遐想。

  导演 Director:
  马克·劳伦斯 Marc Lawrence
  编剧 Writer:
  马克·劳伦斯 Marc Lawrence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德鲁·巴里摩尔 Drew Barrymore ....Sophie Fisher
  休·格兰特 Hugh Grant ....Alex Fletcher
  布拉德·加内特 Brad Garrett ....Chris Riley
  阿西夫·曼德维 Aasif Mandvi ....Khan
  Jason Antoon ....Greg Antonsky
  海莉·贝内特 Haley Bennett ....Cora Corman
  Billy Griffith ....Derek
  Adam Grupper ....Gary Fisher
  克里斯坦·约翰逊

枫叶·正红 : 2014-03-02#302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1。教父
  2。肖申克的救赎
  3。指环王
  4。低俗小说
  5。辛德勒的名单
  6。穆赫兰道
  7。钢琴师
  8。冰雪暴
  9。乱世佳人
  10。西北偏北

  11。绿色奇迹
  12。泰坦尼克号
  13。阿甘正传
  14。阿拉伯的劳伦斯
  15。北非谍影
  16。飞跃疯人院
  17。午夜牛郎
  18。日瓦格医生
  19。时时刻刻
  20。毕业生

  21 。远离天堂
  22 。木兰花
  23 。撞车
  24 。洛城机密
  25 。死亡诗社
  26 。罗马假日
  27 。魂断蓝桥
  28 。克莱默夫妇
  29 。音乐之声
  30 。冰风暴

  31 。美国美人
  32 。理性与情感
  33 。楚门的世界
  34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35 。霍华德庄园
  36 。心灵驿站
  37 。纯真年代
  38 。我是山姆
  39 。火柴男人
  40 。末路狂花


  41 。甘地传
  42 。爱在黎明破晓时/爱在黄昏日落前
  43 。走出非洲
  44 。星球大战
  45 。毁灭之路
  46 。因父之名
  47 。末代皇帝
  48 。真实的谎言
  49 。神秘河
  50 。出租车司机

  51 。百万宝贝
  52 。莎翁情史
  53 。搏击俱乐部
  54 。赛末点
  55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56 。浓情巧克力
  57 。穿越美国
  58 。卡波特
  59 。单身男子
  60 。蝴蝶梦


  61 。细细的红线
  62 。迷失东京
  63 。拯救大兵瑞恩
  64 。好家伙
  65 。纽约黑帮
  66 。断背山
  67 。尘雾家园
  68 。美国往事
  69 。出租车司机
  70 。心灵捕手

  71 。勇敢的心
  72 。与狼共舞
  73 。未眠西雅图
  74 。金色池塘
  75 。杯酒人生
  76 。尽善尽美
  77 。关于施密特
  78 。风吹麦浪
  79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
  80 。无耻混蛋

  81 。这个杀手不太冷
  82 。ET外星人
  83 。律政俏佳人
  84 。卢旺达饭店
  85 。华尔街
  86 。最后的武士
  87 。沉默的羔羊
  88 。美丽心灵
  89 。钢琴课
  90 。为戴西小姐开车

  91 。七宗罪
  92 。狮子王
  93 。舞出我人生( 比利艾略特 )
  94 。国王的演讲
  95 。燃情岁月
  96 。大河之恋
  97 。桂河大桥
  98 。阿波罗13号
  99 。大鱼
  100。黑鹰坠落

101 。芝加哥
  102 。角斗士
  103 。在云端
  104 。现代启示录
  105 。天国王朝
  106 。硫磺岛来信
  107 。父辈的旗帜
  108 。异形
  109 。恋恋笔记本
  110 。莫扎特


111 。大鱼
  112 。二手狮子
  113 。英国病人
  114 。天才雷普利
  115 。闻香识女人
  116 。女王
  117 。黑暗中的舞者
  118 。野战排
  119 。末代独裁
  120 。雨人



121 。死囚漫步
  122 。费城故事
  123 。巴顿芬克
  124 。白宫管家
  125 。遗愿清单
  126 。死囚之舞
  127 。杀死比尔
  128 。廊桥遗梦
  129 。不可饶恕
  130 。我的左脚


131 。布拉格之恋
  132 。鹅毛笔
  133 。闪亮的风采
  134 。返老还童
  135 。刺杀肯尼迪
  136 。幸福终点站
  137 。逍遥法外
  138 。爱情盛宴
  139 。火之战车
  140 。充气娃娃之恋

141 。失踪的宝贝
  142 。伟大辩手
  143 。血色将至
  144 。自由驰骋
  145 。荒野生存
  146 。超完美告别
  147 。托斯卡纳艳阳下
  148 。盗梦空间
  149 。黑暗骑士
  150 。宾虚

  151 。阿凡达
  152 。黑客帝国
  153 。最后一个莫西干人
  154。盗火线
  155 。飞行家
  156。生死时速
  157 。云中漫步
  158 。弱点
  159 。真爱人生
  160。尼克松传

  171 。雨中曲
  172 。猜火车
  173 。两杆大烟枪
  174 。鱿鱼和鲸
  175 。爱很复杂
  176 。一往无前
  177 。飞跃海洋
  178 。马语者
  179 。衣冠禽兽
  180 。兵临城下

181 。 弦动我心
  182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183 。 邦尼和琼
  184 。 一天叫旺达的鱼
  185 。 月色撩人
  186 。 改编剧本
  187 。征婚广告
  188 。和墨索里尼喝茶
  189 。午夜巴黎
  190 。人类之子


191 。革命之路
  192。 四根羽毛
  193 。完美世界
  194 。苔丝
  195 。影子写手
  196 。别让我走
  197。罗丹岛之恋
  198 。鸢梦重温
  199 。全金属外壳
200 。 《灵魂歌王》


201。埃及艳后
  202。一夜迷情
  203。身为人母
  204 。爱德伍德
  205 。蝴蝶效应
  206。小岛惊魂
  207 。疤面煞星
  208。情枭黎明
  209 。铁面无私
  210 。毒家新闻


211 。和莎莫的100天
  212 。怦然心动
  213 。银色 性 男女
  214 。蜘蛛女之吻
  215 。梦想阿根廷
  216。朱诺
  217 。法国中尉的女人
  218 。大象
  219 。失眠症
  220 。挽歌



221 。记忆碎片
  222 。危险关系
  223 。往日情怀
  224 。电子情缘
  225 。贝隆夫人
  226 。一级恐惧
  227 。独家新闻
  228 。热天午后
  229 。夹缝求生
  230 。k歌情人

楼主,好人!:wdb45:

枫叶·正红 : 2014-03-02#303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排名(ZT)

219 。
  失眠症

  白夜追凶,是诺兰的电影中最被忽视的一部,或许是这部电影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出诺兰的电影风格,但当我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当我随着阿尔帕西诺一同思考,一同追寻蛛丝马迹,一同寻找凶手的时候,你会渐渐的被这部电影的情节所吸引,或许比起记忆碎片、致命魔术,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不是那么的吸引人,但一部电影不光只有故事情节,看这部电影有很重要的一点,极昼!

  试想你每天都过着没有黑夜的生活,当午夜12点时,外面是空荡荡的小镇和明媚的阳光,极昼会给人带来一种恐惧,这种恐惧是一种空旷感、孤独感,如果是黑天,街道上一个人也没用,这看来很正常,但试想大白天,如果一个人站在那空荡荡的城市的街道上,对不习惯极昼生活的人来说,的确会有一种阴森的感觉。

  像大多数犯罪电影一样,警探从尸体开始,追踪各种线索,寻找真凶,但这只是电影中的一条线,电影中的另一条线开始于警局内务部对阿尔帕西诺饰演的警探的调查,当在茫茫大雾中阿尔帕西诺开枪打死了自己的搭档时,影片已经彻底开始形成两条主线,电影中阿尔帕西诺是否是真的要杀人灭口还是出于无意呢,到后来连他自己都说不清,在我看来当他在白茫茫的雾中选择开枪的那一刻他或许已经看出那个人可能不是凶手,因为虽然大雾让人看不清对方的面孔,但至少看到的清大概的轮廓,即身高和体型,阿尔帕西诺和自己的搭档一起办案多年,对自己同伴的身形应该非常熟悉,况且作为一名出色的侦探,对细节的观察是不可缺少的,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通过对身形轮廓的判断,阿尔帕西诺在当时应该可以很准确的判断出雾中的人是自己的搭档,但他选择了开枪。

  杀死同伴并不是他精心策划好的阴谋,只是在那一刻碰巧遇到了自己的同伴,于是他选择了开枪,从电影故事的交代中,可以看出阿尔帕西诺饰演的警察是个有正义感、责任感和职业感的人,他为什么要去选择杀人呢,可以说是他一时的错误的意识,而干扰他产生这种潜意识的正是他在白昼中所犯的失眠症,漫漫的白昼中隐藏的罪恶,不光是被虐杀的少年,还有阿尔帕西诺的这一枪,对于失眠症患者来说,白天通常都是无精打采,对事情的判断会受到很大影响,阿尔帕西诺饰演的警探,在强光的刺激下,终日无法入睡,又被来自内务局的调查搞的心烦意乱,在加上办案过程中的压力,可以说在那一刻,他的判断出了问题,在那一刻他不是那个充满正义感的警察,而是一个罪犯,正如他所说的,当他看见搭档死了的时候,既紧张又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接下来他所做的就是来掩盖事实,他甚至再次做出错误的决定,和凶手互相帮助,掩盖事实,但他所做的这一切还是无法逃避自己的良知,毕竟他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警察,即使他一时迷失了自己,但当他真正坐下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开始思考时,他脑海中浮现出那个被害女孩儿的笑容,浮现出凶手作案后的冷静已经逃脱罪责后的得意,他又想起了死在自己怀里的同伴的愤怒,一个个画面在他脑海中闪过,白昼、强光、失眠、自责、忏悔,最后他终于选择了去面对自己犯下的错。

  结尾当中枪后的阿尔帕西诺奄奄一息时,还提醒着年轻的女警探不要迷失自己,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这两句既是对别人的提点,也是对自己所做事情的懊悔,影片的结尾,老警探终于能比上双眼在白昼中睡去,可这一睡就是永久的长眠。

  虽然不是典型的诺兰电影,但诺兰依旧对电影中的老警探和凶手的心理做了周详的分析,有大段的心理描述通过对话、行动表现出来,可以说也算是部心理惊悚片。电影的外景地选择在了阿拉斯加,这在好莱坞的电影中也算少见,头脑中的阿拉斯加只是印第安人的保护区,一片不毛之地,但没想到阿拉斯加有秀丽风景,安宁的小镇,而且所有的基础设施看起来也都很完善,和心理所想的那个寒冷、贫穷、荒凉的阿拉斯加完全不同。从蝙蝠侠到致命魔术,在到后来看的记忆碎片和最近看的白夜追凶,每一部诺兰的电影都给人以惊喜,

  剧情
  威尔·多莫(艾尔·帕西诺饰)是一个老练的洛杉矶警察局探员。他受命与搭档哈普到一个偏远的阿拉斯加小镇,去调查一个关于17岁少女被谋杀的案件。

  这是个地理环境很特殊的地区。这里永远是白昼,太阳永远不落,没有黑夜。多莫和哈普找到了本案的第一嫌疑人--隐居小说家沃特·芬茨(罗宾·威廉斯饰)。他们跟踪芬茨来到了礁石林立、雾气弥漫的海滩,而芬茨却突然消失在了迷雾中。正当芬茨逃离多莫的视线时,一声枪响,哈普到在了血泊中。

  怀着对同伴遇害的内疚以及对案件的责任感,多莫被迫加入了与老谋深算的芬茨之间的猫捉老鼠的心理游戏中。随着案情的深入,多莫不得不和一个当地警察(希拉里·斯万克饰)合作调查,这个人虽身份不明但机敏过人。然而他不知道,这一切都在芬茨的操作之中。

  也许是由于无法摆脱这种在黑夜出太阳的异常环境的困扰,又或是因为多莫自己的错误判断,这名患有严重失眠症的探员的精神状态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导 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
  ◎主 演 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 .... Detective Will Dormer
  罗宾·威廉斯 Robin Williams .... Walter Finch
  乔纳森·杰克逊 Jonathan Jackson .... Randy Stetz
  希拉里·斯万科 Hilary Swank .... Detective Ellie Burr
  莫拉·特尼 Maura Tierney .... Rachel Clement
  杰伊·布兰泽

这部没看过,谢谢故乡的云推荐!:wdb45::wdb37:

开心每一天 : 2014-03-04#304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回顾

故乡的云 : 2014-03-08#305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31 。《海底总动员》


  一、故事梗概:小丑鱼爸爸寻子历险记
  故事发生在澳洲外海美丽的海底世界里,那里有长满许多珊瑚的大堡礁,色彩斑斓,多姿多彩,小丑鱼马林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美丽的妻子和一群可爱的孩子,但是,在一次鲨鱼的袭击中妻子为了保护未出生的孩子们死去了,最后只剩下唯一的儿子尼莫与他相依为伴。海洋世界丰富美丽,同时也变幻莫测,充满危险,马林特别害怕失去他唯一的孩子尼莫。因此马林变得畏手畏脚,成了远近出名的胆小鬼。虽然马林一直努力保护顽皮的尼莫,但是尼莫就像所有年幼的小鱼一样,顽皮贪玩,渴望探索他们居住的大堡礁外面的世界,因为如此父子俩常常发生争执。
  后来意外还是发生了。一天,尼莫被一个潜水员抓走,放入了澳大利亚一个牙医的办公室的鱼缸里。找不到儿子的马林,开始了艰难的寻子历程。一条叫多莉的好心的蓝唐王鱼鱼加入了他寻子的行列。为了找回宝贝儿子尼莫,他们必须寻遍大海,跟上澳洲洋流才能把儿子带回来,在途中他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朋友,经历了无数的危险困难,也闹出了许多笑话。多莉乐观向上的性格影响了马林,使马林由软弱变得勇敢了。
  他们一路闯荡海洋的各个角落,遭遇了大白鲨、锤头鲨、安康鱼 等的追杀,又经历过无数的海鸥、下水道还有人类的危险后,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儿子尼莫。两父子终于团圆了,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过去那个让自己儿子都瞧不起的胆小鬼马林,经过这次的考验后成为儿子眼中甚至整个海洋世界里的真正的英雄!
  二、爱的力量战胜一切 ——从爱的主旋律中演绎出新意
  爱是伴我们成长的力量源泉,爱可以战胜一切,父爱更是感动你我,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他不求回报,一种寓于无形之中的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为了爱我们可以拿出无比的勇气克服心理上所有的畏惧,只因为我们需要守护生命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情感与人。 看到马林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儿子,从最初弱小稚嫩的生命,到后来自信勇敢的小鱼,那份关爱始终不曾改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感动如斯,在电影完结的一刻依然无法释然。
  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护、期望、纵容和牵挂,相信每一个人都不会陌生;而身为子女,也都曾经像尼莫一样被小心翼翼捧在手心里疼爱。但是是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阻挡在了我们与父母之间,让我们不会如童年时一般安心地偎依,甜蜜地撒娇?那些其乐融融的日子,它们都到哪里去了?而对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究竟应该无微不至的照顾还是放手让他去闯?多莉对马林说 “我知道我总是忘记事情和认识的人,但是面对你,我觉得找到了家。”没有人会忘记家的感 觉与温暖,心里的渴望和需求是我们越过误会与不解的钥匙,我们需要真心的沟通。
  那一刻我想到了我的父母,他们是最普通的农民,也是最普通的父母,不普通的他们对我的爱,无论何时何地,这份爱总是我前行的力量。在外面遇到挫折与不如意,我总是渴望回到家的避风港,渴望得到他们的安慰。正如开始那句无比感动的台词,马林如是说:Dad is here.是的,无论在哪里,爸爸总在心里,我永远的后盾。接到最高兴的电话也是爸爸打的,他总是抱怨我不给家里打电话,有些话无法肉麻的说出口,但却可以用实际行动来表明,我想有所大房子,阳光照在地板上,里面住着我们其乐融融的一家人。未来我将用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并守护家人的幸福。
  影片通过马林和多莉一路互帮互助的经历告诉我们朋友的重要性和信任的必要性。人生道路充满荆棘与困难,除了亲人,朋友同样很重要,朋友就像一阵春风,吹散我们的疲惫,带来希望的味道;朋友就像一段悦耳的音乐,放松我们的心灵,带来欢乐的感动;朋友就像一片香醇的面包,充饥我们的身体,带来前进的力量。
  我们与朋友一起行进在人生旅途上,信任是必不可少的。猜忌疑心是友谊的腐蚀剂,相信彼此才能获得团结的更强大的力量。

  《海底总动员》是一部成功地结合了科技与艺术创造魅力的电脑动画杰作,它集中了好莱坞式动画片中经典的噱头与技术手段,是一部能够涵盖美国动画片实力和基本风格的精致之笔。同时它又是一部超越年龄、身份、文化、信仰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与感动。观完影片许久,那份水蓝色的感动,依然弥漫在空气中,酝酿着一场大雨,去洗净这个城市每一扇窗子上的灰尘。

故乡的云 : 2014-03-08#306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32。冰河世纪


  四年前《冰河世纪》的故事围绕着三只冰河时期的史前动物,尖酸刻薄的猛犸象曼尼、粗野无礼的巨型树獭席德、以及诡计多端的剑虎迭哥和一个人类弃婴展开。他们勇敢地面对沸腾的熔岩坑、暗藏的冰穴、严寒的天气,以及一个秘密,甚至是邪恶的阴谋。后来,他们之间建立的友情,可以超越生死,感人至深。
  经过了近四年的冰封,冰河时代将要进入尾声,正当动物们满心欢喜地迎接和暖的日子,猛犸象,树獭席德和剑齿虎迭哥发现冰山开始崩塌,冰川大面积地溶化,洪水将很快把他们居住的山谷淹没。于是三人成立拯救小分队,必须迅速通知其他动物撤离灾区,前往其它山谷居住。路上结识了从小被负鼠收养的母猛犸象爱丽和胡搅蛮缠的活宝负鼠兄弟,一路嘻嘻哈哈吵闹不停,又彼此扶持。一路经过黑暗困绕、断壁悬空、地表井喷、甚至食人鱼追捕,在恶劣天气和和麻烦爱情的双重困扰下,冰河英雄们是否能找到开辟新生活的家园呢?
  而犬齿松鼠斯科特依然对坚果怀有惊人狂热和坚持不懈的占有欲望,这次为了榛子不惜上山下海挑战极限,还要和食肉鱼比划功夫,和鹰口中夺食,让人感受着一个毁灭的时代,因为生存的力量让你哭笑不得。
  在《冰河世纪》的后几集里,电脑CG模拟冰山崩裂、滔天巨浪、断壁悬崖、间歇井喷,前所未见的电脑动画灾难片,都是险象环生,令人目不暇接,呼吸急促。
  在第一部的护婴行动中,曼尼因为人类的捕杀而失去了家庭,他面对着成为地球上最后一只猛犸的恐惧,似乎象人类倾诉着追捕动物所带来的种种恶果,而第二部消融的世纪里,曼尼遇见同类爱丽以及更多的伙伴,经历爱情和种种困难。让人不禁想起一部同样反映环保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灾难片《后天》。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希望人们在哈哈大笑时候,也可认真考虑一下如今冰川融化,全球变暖,不仅是动画片,这也就是我们人类拥有的现实世界真实场景。希望我们的觉悟还为时未晚,恐怖的大灾难不要降临在我们身上,所以重视环保,重视动物保护,也是这两部电影隐藏的内线。
  经历过种种困难的“联合国式”(种类杂多)的灾难下成长的史前动物,一切平常时期尖酸、粗鲁、诡计等性格,在危难时候却互相扶持,赚人热泪,这个也是典型的美国英雄主义色彩,自认为在危难时候扮演拯救者的角色。但是不可否认,确实电影中这些可爱的动物,他们做到了种族大团结以及对和平美满的生活向往而奋斗。或许小布什应该多看看此片,全世界本来就是联合体,我们是不是应该为了人类共同的幸福贡献智慧呢……

故乡的云 : 2014-03-08#307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33 。第六感


  不得不说,这部曾获得6项奥斯卡提名、两项金球奖提名,由布鲁斯.威利斯与可爱小童星担杠的影片,的确值得一看。
  影片的一开始,身为儿童心理治疗师的麦坎就被自己十年之前曾经放弃治疗的患者枪击,之后这个青年也因为绝望吞枪自尽。而后,镜头跨越了三年时光,这时的麦坎找到了一个与当年枪击自己的患者情况类似的病历,想要挽回遗憾。这个新的治疗对象就是影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9岁的小男孩(忘记名字了,呵呵)。他们之间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一切顺理成章。
  影片在两个人,在医生与病人式的相互试探、彼此揣摩中发展,中间穿插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幽灵现身的恐怖镜头,但是因为 多年前就有看过这部影片的一个片段,也就是房屋横梁上有三个吊死鬼的镜头,以为影片中一定大量充斥着类似的恐怖视觉特效,在观看时有心理准备,反而感觉影片中的幽灵都很平淡无奇,甚至萦绕着无奈与疏离,这也许就是影片所想营造的效果。
  很想用‘两个人的孤独’来形容这部影片,虽然最后男孩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快乐,但是最终他也许还是孤独的,“你想要什么?”“我想要不再害怕……”
  我们应该都是如此,或者说曾经如此。在与世界的隔阂中成长,畏惧着、若有所思着、渴望帮助而又无从找寻。
  男孩拥有天生的‘鬼眼’,在麦坎终于通过真诚的努力与执着的认真打开他心灵封锁的时候,他愁容满面的对麦坎说:“我可以看到死人”、“他们不知道他们已经死了,他们像我们一样的走来走去,只能看到他们想看的东西”,之后如释重负的睡去。在孩童时代年少而懵懂的我们有过多少不愿为人诉说的秘密?我们视若珍宝或者坚信不疑之时却永远无法得到成年人的认可。麦坎当然也无法相信这些,他认为男孩也许需要更系统的治疗。
  转机出现在麦坎收听以前的治疗录音的时候,他居然听见录音带的空白处有人在不停的呼喊:“我不想死!”。而当他终于相信并回到男孩身边之后,他们完成了男孩作为灵媒的第一次行动,他们帮助一个刚刚死去的女孩揭露了凶手,而男孩也终于找回了自己、不再害怕,回归了属于自己的童年欢乐。
  一切豁然开朗,告别再所难免,在男孩参加完一次舞台剧的演出之后,他的脸第一次挂上了童贞而轻松的笑容。他对麦坎说:“我们不会再见了吧?我们可以假装明天明天还会见面。”麦坎微笑着说:“明天见。”而此时的我们也难免带上了些伤感,他们要分别了,而我们也似乎告别了一些什么,这是一些什么呢?淡淡的,却始终无法说得清楚……
  突然想起在麦坎对男孩的治疗遇到瓶颈的时候,他矜持而艰难的对男孩说:“我帮不了你了,我想要再和妻子说话,我想要回到自己从前的生活。”男孩认真而悲伤的流泪:“你不相信我对吗?你不相信我,要怎么帮我?”,男孩将那枚麦坎为逗他开心而在滑稽魔术中使用的硬币重推到麦坎跟前,用一只孤独而一往无前的小手,他倔强的说:“有些魔术是真的……”。他们那两双忧伤的蓝眼睛彼此纠缠而难以割舍,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孩子对成人世界的无畏与依赖和一个成人对孩子的尊重与至诚。
  在影片的最后,男孩与自己的母亲紧紧相拥,泪水也在刹那涌现,我们为亲情所感染……
  而麦坎,麦坎也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世界……在他的结婚戒指自熟睡中妻子手上滑落的一刻,他疾步朝后退去、向着深渊、向着未知退去,影片也在此刻达到高潮。就如汹涌的洪水顷刻奔涌来,麦坎惊异的发现:自己在三年前其实就已经死了,他回想起男孩的话,回忆起自己受枪击死亡的瞬间,一幕幕的语言与镜头穿插切割而过,他难以置信、他愤怒、他悲哀,然而最终他还是接受了。
  当他平静的坐在深爱的妻子身旁,他知道永恒的别离近在眼前,难言的苦痛此刻就在心中流转。
  他说:
  “亲爱的,我要走了……我之所以还在,也许是因为我要帮一个人。”
  “好好睡吧,明天早上一切都会有一个暂新的开始。”
  妻子在熟睡中微笑:“晚安,麦坎”
  “晚安”……
  也许,在看完影片之后,我们都要问一句:我们都还在活着吗?亦或是只在看到我们想看的?
  真正需要帮助的究竟是自己还别人呢?在麦坎说也许他还在是为了要帮助一个人的时候,他指的究竟是自己还是男孩呢?


  看片前我是知道那关键结局的,一直担心如大多评论所说知道后再看此片就索然无味。但出乎意料,电影还是很精彩的。
  西亚马兰的电影一直以颠覆性结局盛名,以致都忽视了他在描述情感上的细腻。《第六感》是他最有名的电影,在我看来也是他描述情感最细腻的电影。
  1.马尔科姆与妻子的爱情
  她整天看着两人婚礼的录影带,整天以泪洗面,结婚纪念日上会为他点上他最爱喝的酒,并且会在梦里时刻想念着他……
  他亦是深爱她而不愿离去。
  2.科尔与母亲的亲情
  不管科尔在别人的眼里看起来有多奇怪,但妈妈坚定的对他说:“我绝不会认为你是怪胎,永远不会。”
  3.马尔科姆与科尔的友情
  若不是有对马尔科姆的信任,科尔不会去尝试进行交流,问题无从得到解决。
  若不是有对科尔的信任,马尔科姆无法完成救赎。
  三段情很平静,却极动人,所以加上那颠覆性结局,电影就成为经典。


  第六感》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在影史上只有4部恐怖片本片获得了这样的荣耀,而且本片更是造就了海利·乔·奥斯蒙这位让人眼前一亮的童星,还有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世界关注的M·奈特·沙马兰大导演当然布鲁斯.威利斯的演技绝对是不可抵挡的亮点!!
  虽说《灵异第六感》打着恐怖、惊悚的招牌,但其实这部电影的色调一直都很明朗,而饰演拥有“鬼眼”小孩的海利·乔·奥斯蒙不但没有阴森的感觉,相反是个非常漂亮、干净、纯洁的阳光小男生他那双带着无奈、及单的忧伤的水蓝色大眼睛更是夺人心魄,让人无法忽视,如果世界上真有天使,我想或许就是他这样的形象了!
  《灵异第六感》的故事主线其实很简单,但能把如此简单的故事拍出血肉、灵魂来却是导演的才能!有人曾评论导演M·奈特·沙马兰在这部电影中所表现出的睿智是源于经验与智慧也与他28岁的年龄并不相称,这是对这位年轻导演的极大褒赞!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应该也有同样的感觉~这个电影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并不是源于它的灵异镜头,而是故事本身!
  如果没有看过剧透或者没有听过别人泄密的话~看到《灵异第六感》的结局时大家都会为之震惊!这也是导演的厉害之处——因为我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小孩身上,却忽略了大人的异常之处所以当一切谜底都解开时我们震惊了


  导演 Director:
  M·奈特·沙马兰 M. Night Shyamalan
  编剧 Writer:
  M·奈特·沙马兰 M. Night Shyamalan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布鲁斯·威利斯 Bruce Willis ....Dr. Malcolm Crowe
  海利·乔·奥斯蒙 Haley Joel Osment ....Cole Sear
  托妮·科莱特 Toni Collette ....Lynn Sear
  奥莉维亚·威廉姆斯 Olivia Williams ....Anna Crowe
  米莎·巴顿 Mischa Barton ....Kyra Collins
  唐尼·沃尔伯格 Donnie Wahlberg ....Vincent Grey
  特拉沃·摩根 Trevor Morgan ....Tommy Tammisimo
  卡迪·斯特瑞兰德 KaDee Strickland ....Visitor #5
  M·奈特·沙马兰 M. Night Shyamalan ....Dr. Hill
  Peter Anthony Tambakis ....Darren (as Peter Tambakis)
  Jeffrey Zubernis ....Bobby
  Bruce Norris ....Stanley Cunningham
  格伦·菲茨杰拉德

故乡的云 : 2014-03-08#308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34 。非常嫌疑犯

  导 演: 布莱恩·辛格 Bryan Singer
  主 演: 凯文·斯帕西 Kevin Spacey
  斯蒂芬·鲍尔文 Stephen Baldwin
  加布里埃尔·拜恩 Gabriel Byrne
  丹·哈达娅 Dan Hedaya
  皮特·波斯尔思韦特 Pete Postlethwaite
  苏吉·埃米斯 Suzy Amis
  保罗·巴特尔 Paul Bartel
  本尼西奥·德托罗


  美国加州的圣佩雷罗港一艘货轮爆炸,死亡27人,近一亿美元失踪。海关官员库科和联邦调查局探员贝尔分头破案。幸存者金特供认,基顿、麦克马纳斯、芬斯特和霍克内以及他本人,曾被警察局作为卡车抢劫案的疑犯带到拘留所里过了一夜。事后,一个叫小林的律师告诉他们,大匪首案索泽对了他们侵犯自己势力范围的行动非常不...
  高超的电影技巧,借助一帮出色的演技派,把警察和观众着着实实愚弄了一回。一个几乎天衣无缝的谎言,一次精彩的瞒天过海伎俩!
  《嫌疑惯犯》(The Usual Suspects)看一遍一头雾水,看两遍粗粗理顺条理,三遍以上才能慢慢享受其中奥妙。一部味道十足的悬疑电影,一部排名IMDb第15名的超级好戏!
  一切从口水开始。Verbal Kint(Kevin Spacey)是一个表面看起来毫无杀伤力的跛子,他现在是15条人命的码头凶杀案两个幸存者之一,正在被警方循例盘问。这个楚楚可怜的家伙却一股脑子把自己的辉煌史全端出来:6个星期前,一次意外的罪案和匿名电话,把他和其他四人的名字紧密联系到一起,他们同时成了警方的罪案嫌疑犯。这倒好,真凶未查出,五个身怀绝技的惯犯经此一役却结成犯罪团伙,狼狈为奸干了漂亮的几票。而随着一个名叫恺撒的幽灵出现了,他们的噩梦也开始了,撞邪的五人从此踏上不归路......魔鬼恺撒究竟是谁?圈套何时对准这五人?一切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等等等等,随着口水花喷喷展开的情节,一切迷团逐渐解开。
  影片叙事非常成功,结构非平白流水式,而是选择了比较复杂的回忆倒叙与情节发展相结合的形式,适当抖包袱的悬念把观众的心一步一步吸引住。慢慢咀嚼,不少对白和情节都留下隐蔽的关子。结局似乎颇出人意料,但其实开头已经巧妙埋下伏笔,精彩之处令人拍案叫绝!故事之外的寓意也颇发人深省:凶神恶煞的外表与大奸大恶之间并没有等号,狡猾谎言加上可怜的外表,原来才是魔鬼的标准
  开章篇
  “开始要从6星期前说起,一辆货车被劫,这似乎正是所需要的。”——纪吱喳
  故事总要有头有尾,谎言也一样。故事的开篇就是在审讯室里,这似乎也注定了纪吱喳与警察智力的角斗。
  纽约,货车被劫,有死伤,却没有目击者,警方正苦于没有线索时,一个匿名电话将5个名字圈了上来。
  曼诺,好斗不服输,只是个性癫狂。
  法特,曼诺的小弟,沉默寡言,但行事却醒目嚣张。
  学尼,爆破专家,绝不出卖别人。
  基顿,贪污警察,做过许多大案,但已隐姓埋
  名多年,不知是何人告密被挖了出来。
  纪吱喳,天生的跛子,曾因诈骗入狱6个月。
  正如纪吱喳所说:“这里都是凶悍的匪徒,他本不该在那里,可他却偏偏到了那里”,这完全是因为某个家伙的匿名诬告又如纪吱喳所说“那一夜他们没有分开过,也没有抗议,更没有出卖。”纪吱喳这个小角色借此与江湖上的几个癫哥算是攀上了交情,可是除了他之外,他的这些新朋友处境都很不妙,劣迹斑斑的他们面临被指控的可能,尤其是已经走上正道的江湖大哥基顿,事业被毁、名誉扫地。
  人在这种困窘的境地中,通常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束手就擒,要么铤而走险。这正是凯撒需要的,他要做一件大事,需要一帮有力的帮手,所以设了这个局,将他所需要的人圈了进来。当然,选择人员一定要有标准。首先是重案惯犯,一经定罪永世不得超脱那种,其次要够道义,不能乱咬别人,否则满盘皆输,再次一定要有个在案的大哥在内。这些阴谋当然只有凯撒自己清楚,但谁是凯撒呢?
  这个谎言的环节中,出于有警方记录在案,所以纪吱喳基本上照实叙述,不过这也是扯谎者的一个圣经“虚虚实实”,要说假话,先说真话。
  可是,警察和观者为什么没想到纪吱喳这个比较干净的名字会在其中呢?也许是对弱者形象的同情心占了上风,而戒心反在其次了。

故乡的云 : 2014-03-08#309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发展篇1
  我曾在危地马拉生活过,我们喝的咖啡是从树上采来的,新鲜无比。——纪吱喳
  纪吱喳在陈述。警局聆讯之后,倍感没有出路的同案犯决定做票大案,或者杀掉有可能出卖自己的坏蛋,最终他们选择了前者,既可共同脱险,又可捞一笔。行动策划人是曼诺,抢劫对象纽约的贪污警察组织“最佳的士”,揭露他们真面目,连接应人都已找好,是个叫烈福的洛杉矶客,对于纪吱喳这个小角色的入伙,曼诺提出个要求,必须将基顿拉进来,否则休想。于是,从未有持枪案底的纪吱喳也有了加盟抢劫团伙的可能,只要他能做好联络人。
  从纪吱喳的角度看,他是不想有人为这事去死,尤其是基顿,所以他极力支持这次共同的行动。“最佳的士”是贪污警专门用来接载走私客和毒贩以牟取暴利的统称,曾经身为警察的基顿原以为这一组织早已被内政部查处,但是纪吱喳告诉他这个组织仍然在,而且他比组织者曼诺更清楚他的行动路线。5个人根据所长各有分工,足智多谋却又行动不便的纪吱喳负责整个计划的策划,虽然他只是最弱小的一员,而且不是组织者。
  劫案做得很漂亮,轰动一时,因为丑行被曝光,共有50名警察因牵连被免职,许多人都惊叹于这次行动组织者的狡诈,而基顿因此与纪吱喳这帮人的联系更紧密了。
  接下的问题是销赃,买家烈福在洛杉矶,所以几个纽约人必须到阳光的加州去一趟,这回却是有去无回。
  这个环节上,纪吱喳仍有漏洞。就是他在这一次名震纽约的劫出租案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他说行动始作俑者和情报提供者是曼诺,而基顿负责了后来的指挥,他——吱喳只是个出点儿馊主意的小角色。但是在同案犯无一幸免的情况下,警方根本不相信纪吱喳的话,他们不信头脑简单的曼诺会是主谋,当然也忽视了初出江湖的纪吱喳,只有熟悉警察贪污业务的基顿才有可能是整个行动的主使,甚至是这个团今后行动的操纵者,甚至于纪吱喳越是对基顿表现出天真的信任,警方越是对这判断深信不疑。
  谁会认同一个近乎白痴的残废的话,尤其是自认聪明的人。纪吱喳这组连环招叫“扮猪吃老虎”“欲擒故纵”。
  发展篇2
  我以前曾在伊利诺斯州的四重奏理发店工作。——纪吱喳
  纪吱喳在陈述。烈福有很好的声誉,而且与曼诺熟识,除了接货,还请他们再做一票,禁不住金钱的诱惑,他们做了。可是黑吃黑的买卖并不好玩,被迫杀了3个人,却没抢到1分钱,杀人的证据却落到别人手里。他们正要找烈福算账,一个叫小林的律师找上来,拿着他们从18岁开始的犯罪证据要胁他们为“凯撒”做一件事,并告诉他们这一切都是凯撒的布局,他们这帮人始终是被凯撒牵着鼻子走。
  最妙的是,基顿及其他人所做的吃黑案,货主其实是凯撒,所以这位大老板要求他们灭掉与其竞争的阿根廷帮只算是还债,而且必须答应。“凯撒”是个传说中的人物,许多人都不相信他的存在,却又惧怕他,9年前,一班匈牙利人挟持他的妻儿来威胁他。但是他掏出枪来打死了妻子和孩子,然后杀光了这帮匈牙利人,又追杀他们所有的亲朋,然后像风一样消失。纪吱喳满怀敬畏地说,这是一个匈牙利人讲给他的故事。
  法特想逃,被凯撒打死,并告知基顿他们,经过大风浪的人怎肯束手就擒,他们找小林报仇,却发现基顿的爱人律师爱迪早已成了小林手中的人质,而且除纪吱喳之外其他的亲属也在小林控制之中,这种时候无亲无故的纪吱喳似乎才是最有战斗力的。纪吱喳所讲的具有了极强的合理性,一群匪徒原本想脱身,却又惹上命案,越陷越深,这似乎也是他们6周前还是嫌疑犯,6周后却是命案犯的根本原因,即使严厉的法官对他们的遭遇也会同情。
  当然也并非没有问题,他们先后对付的几帮人,显然都是凯撒的对头。法特逃亡不是死罪,灭口才是重要。另外,联邦调查局的干探追了几年也没有结果的犯罪证据却轻而易举地就到了凯撒手中,他并不是神仙,也不是魔鬼,只是个熟悉他们内情的坏人而已,甚至于就在他们当中。
  高潮篇
  我看到基顿中枪,但是我没有救他,因为我怕,凯撒是个魔鬼。——纪吱喳 纪吱喳在陈述。事后的行动在海港,对手是正在交易的阿根廷党和匈牙利党,基顿让纪吱喳观战,因为他不想让这个最弱的朋友送命。学尼死了,他看到了钱,却没命享用。曼诺死了,临死前说了句奇怪的话。十几名匈牙利匪徒死了,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杀祸上身,他们没有交易,只是保护一个能指证凯撒的证人“马·艾度”。马·艾度也死了,乱战中,他知道凯撒来了,终于死在他的枪下。
  基顿也死了,纪吱喳看到凯撒打死他,一场大火早已将尸身毁掉,曾经被金蝉脱壳的警官却相信基顿仍活着。因为爱迪被人射杀,她是引渡马·艾度的律师,也知道艾度认识凯撒并指证了他,凭着与基顿的亲密关系,她一定会把这件事告诉基顿。而种种事件均与神秘的“凯撒”有关,莫非基顿就是凯撒,而全世界受骗的傻瓜只一个,那就是笨蛋纪吱喳,他一直在漂白基顿,却是越描越黑。 这个环节是许多环节铺垫的结果,真是天衣无缝。

故乡的云 : 2014-03-08#310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35 。闪灵

  拍摄于1980年的电影《闪灵》,被誉为史上最恐怖的电影,顶着这么巨大的噱头的代价就是遭遇多年的非议。喜欢这部电影的,会无比膜拜,故事的情节和隐喻,镜头和配乐的应用,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级别。不喜欢这部电影的,更多的是对其节奏、故事不满,甚至感觉被骗,认为根本不是恐怖电影,全片昏昏欲睡。对这部电影的非议不仅在口碑上,更多的是里面的悬疑情节,对各种谜团的解读,因此这部电影留下的疑惑和秘密得到了各种解析,尤其是库神离开之后,《闪灵》再也没有机会得到正式的导演解读,也增加了影片无比的神秘感。本人抱着对库神无比的膜拜,对影片的崇高敬意,进行几个关键细节的分析,试图揭开《闪灵》遗留下的层层面纱,同时解读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必须深入影片,而一旦深入,那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在解读之前,先分享一个关于库布里克的一个真实故事,同时也算是解读的一部分。库布里克养了一个猫,身上的毛老是打结,于是库神总是用剪刀或者梳子给修理,灵异的事出现了:每当库神打算给猫梳理时,猫总是跳着躲闪,每当库神不打算修理,只是想拥抱抚摸时,猫就很听话。当然库神在打算修理前没有任何的异常征兆,但猫总能判断出他哪一次是,哪一次不是,这种窥视内心的能力或者说预见未来的能力就称的上是“闪灵”,同时库神也将这种灵异运用到了《闪灵》的电影里。
  首先,为了更好的分析和解开影片里的谜题,必须先弄清心理暗示对人的行为产生多大的影响。比如此刻我忽然有预感电话会响,且不管是谁,如果电话真的响了(当然电话响的概率极低),绝对会吓自己一跳,因为心理暗示得到应验时不仅有种快感,同时也会很惊悚。电影《闪灵》里就有大量的这种心理暗示得到应验的情况,尤其是小儿子丹尼,多次出现这种“预见未来”的本领。比如看到了两个被杀的女孩、血流成河的场景、对谋杀的预言等等。另外环境对人的暗示也非常重要。举个例子,假如只身一人走在坟地,就会不由自主的胡思乱想,任何的动静、再正常不过的事件,都会无限的放大,产生遐想,接着脑海会伴随着画面感的东西,挥之不去。在《闪灵》里也有大量的例子,如杰克想象出的舞厅、腐烂的老女人;温迪想象出的熊和白人、骷髅等等。因此,特点的环境场所会大大增加人的想象力和恐惧感,心理暗示和环境影响基本组成了《闪灵》各种离奇画面和诡异事件。
  前面为影片各种灵异做好了铺垫,接下来重点解析影片中的六大疑惑。
  首先闪灵是什么?谁拥有闪灵?刚才的分析,闪灵是一种灵光一现的透视内心的超自然本领,同时闪灵在特殊环境下会无比扩张,这绝对和鬼神之类没有关系,只是内心对外界的一种特殊的窥视能力。当然真实世界里到底有没有这种神迹,目前还不得而知。用科学理性的解释可以这么说:对外界有超出常人的敏感度和发掘力,同时想象力丰富,能够洞悉事态的下一步发展。影片中只有小儿子丹尼和黑人厨子拥有闪灵的能力,杰克和温迪的所为所遇都是上面提到的场景暗示产生的幻觉。儿子丹尼由于小时候受过父亲的家庭暴力,导致性格大变,乃至精神分裂(托尼的一面),他对父亲基本没有感情,只有畏惧感,不可亲近感,因此他的“闪灵”的潜台词就是父亲是坏人,他托尼的一面一直排斥着父亲,这也导致后面的剧情。而厨子的闪灵能力体现在了事先得知了托尼的小名,这只能解释为同时拥有闪灵能力的两个人会有心有灵犀的默契。预知到温迪和托尼会有麻烦,其实更多的受到前任看守杀家人,大雪封山的各种元素的刺激,因为拥有闪灵能力的人敏感度额发掘力超强。
  第二个疑惑,杰克是怎么疯的?一个被解雇的碌碌无为的老师,中年危机和各种压力是杰克疯狂的导火索,而真正让其疯狂的是长期的封闭造成的精神崩溃,正如影片所说“只有工作没有娱乐让杰克变得呆傻”。而妻子温迪也要为丈夫的疯负一定责任,她和丈夫没有很好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对丈夫的事业没有提供支持和帮助,更没有及时发现丈夫的异常,对儿子的关心远超丈夫。同时杰克由于受到了宾馆经理的“前任杀妻女”、“长期呆在宾馆会压抑”这两点暗示,时间一久就会受到暗示的影响。事实上整部电影应该就是讲杰克如何疯狂和堕落。

  第三个疑惑,237房间的秘密?首先237这三个数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原著是217房间,拍摄的宾馆没有这个房间,所以改成了237),同时237房间也和整部影片的主线关联甚少。237房间的出现目的更多的是体现丹尼和黑人厨子的闪灵能力,为故事做铺垫,而厨子和丹尼的对话也是在诠释“闪灵”的含义。237房间里的老女人是杰克的幻想,因为妻子已经说过房间有老女人,杰克潜意识接受了这个事实,因此才有腐烂女人的出现。或许237房间发生过什么事件是与黑人厨子有关,甚至或许老女人就是黑人厨子所杀,但这些都不是影片的重点。
  第四个疑惑,小丹尼脖子的伤是谁弄的?这是个非常让人毛骨悚然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另一个常识问题:宾馆到底有几个人?父亲、母亲、儿子,还有其他的吗?从库布里克严谨的逻辑和无神论的思想来看,宾馆只有这三个人!其他全部都来自闪灵的预见或者是幻想。那么丹尼的伤只可能来自三人:自己、父亲、母亲,所谓的是老女人所为根本是不可能的。如果是自己,那么肯定是“嘴里”的托尼所为,因为精神分裂的孩子行为都很诡异。如果是父亲,也有确凿的证据:
  可动机是什么?只能说明那时杰克已经开始疯狂,对自己的行为失去控制,或者心中对之前虐待儿子遭受多年非议而愤愤不平,进行报复。如果是母亲所为,只能证明母亲故意所为嫁祸到丈夫,以此相逼离开宾馆。本人更倾向于是儿子的精神分裂所为,这个问题只能是仁者见仁了。
  第五个疑惑,杰克是怎么从储藏室出来的?这可能是全片最大的疑惑,而解开这个疑惑的过程也是让人十分后怕的。上面已经说了,宾馆只有他们一家三口,所谓的前任看守格瑞迪和疯女人是不存在的,那么放杰克出来的也就只有两个人选:儿子和妻子。首先作为儿子,内心是十分忌恨和畏惧父亲的,童年的阴影一直伴随着他,也导致了精神的分裂和性格的孤僻,如果是他打开了门,只能是“托尼”所为,唯一的理由可能是丹尼的闪灵能力已经应验到黑人厨子会来救自己,甚至感知到父亲会死,因此把他给放出来。如果是母亲所为,那么整个电影将处于极度疯狂和惊悚的状态,因为当时的前提是母亲得知了电台和雪车已坏,彻底失去了出逃的可能,她唯一的寄望只能转交给丈夫,最后的一丝希望是丈夫能正常起来,离开这里。就像是《少年pi》一样,人们都希望看到事情好的一面,那么我宁愿相信是儿子托尼所为,因为后者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最后的终极秘密,最后的照片?这个解读就更多了,什么杰克的前世,杰克的轮回,杰克本来就是鬼,等等,可是这样就有悖于电影的初衷,因为这部电影根本就和神鬼元素绝缘的,那么只能从客观理性上分析。首先照片是一直放在大厅里的,那么宾馆的经理怎么会不认识,或者不好奇呢?对于这个照片,只能有两种解释:其一,照片里的人仅仅和杰克长得很像,这样只是加剧了影片的趣味性;其二,老库故弄玄虚,让人分辨不清。其中有这么几个细节:首先杰克刚来到宾馆时就感觉很久以前来过,非常熟悉的感觉,接着杰克幻想的宴会厅里,酒保说杰克一直是这里的看守者。这两点再结合最后的照片,会让人感觉必定有些蹊跷灵异的事件,但我更多的认为这是库布里克故意为之。

  导演 Director: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编剧 Writer: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novel)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screenplay) &
  Diane Johnson....(screenplay)


  演员 Actor:
  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Jack Torrance
  谢莉·杜瓦尔Shelley Duvall....Wendy Torrance
  巴瑞·尼尔森Barry Nelson....Stuart Ullman
  丹尼·劳埃德Danny Lloyd....Danny Torrance
  Scatman Crothers....Dick Hallorann
  Philip Stone....Delbert Grady
  Joe Turkel....Lloyd the Bartender
  安妮·杰克逊

故乡的云 : 2014-03-08#311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第86届奥斯卡完全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为奴十二年》

  最佳导演:阿方索·卡隆《地心引力》

  最佳男主角:马修·麦康纳(《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最佳女主角:凯特·布兰切特(《蓝色茉莉》)

  最佳男配角:杰瑞德·莱托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最佳女配角:露皮塔·尼永奥 《为奴十二年》

  最佳原创剧本:《她》

  最佳改编剧本:《为奴十二年》

  最佳外语片:《绝美之城》(意大利)

  最佳动画长片:《冰雪奇缘》

  最佳动画短片:《哈布洛先生》

  最佳纪录长片:《和声女神

  最佳纪录短片:《6号女人:音乐把我拯救》

  最佳真人短片:《氦》

  最佳摄影:《地心引力》

  最佳剪辑:《地心引力》

  最佳视觉效果:《地心引力》

  最佳音效剪辑:《地心引力》

  最佳音响效果:《地心引力》

  最佳艺术指导:《了不起的盖茨比》

  最佳化妆和发型设计:《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最佳服装设计:《了不起的盖茨比》

  最佳原创配乐:《地心引力》

  最佳原创歌曲:《冰雪奇缘》

故乡的云 : 2014-03-08#312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36 。赤火万里情

  导演 Director:
  沃伦·比蒂 Warren Beatty

  编剧 Writer:
  沃伦·比蒂 Warren Beatty ....(screenplay) &
  伊莲·梅 Elaine May ....uncredited
  杰里米·皮克瑟 Jeremy Pikser ....uncredite

  演员 Actor:

  爱德华·赫曼 Edward Herrmann ....Max Eastman
  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 ....Eugene O'Neill
  沃伦·比蒂 Warren Beatty ....John Reed
  黛安·基顿 Diane Keaton ....Louise Bryant
  保罗·索维诺 Paul Sorvino ....Louis Fraina
  玛伦·斯塔普莱顿 Maureen Stapleton ....Emma Goldman
  贝茜·洛芙 Bessie Love ....Mrs. Partlow
  吉恩·哈克曼 Gene Hackman ....Pete Van Wherry
  安东尼·弗瑞斯特

  每当一个大导演花大价钱用大明星表达大主题,拍一部大电影时,往往能引起一片欢呼之声,但这样的电影往往名实不副,《烽火赤焰万里情》就是很好的例证。沃伦·比蒂为这部电影找来了杰克·尼科尔森、黛安·基顿和吉恩·哈克曼,选择了俄国革命作为电影主题,确实获得了不错的效果。1982年,这部电影获得了九项奥斯卡提名,并为沃伦·比蒂赢得了一座最佳导演小金人。同一年,休·赫德森也获得了提名,斯皮尔伯格也崭露头角,但是,获奖的却是沃伦·比蒂。约翰·雷德是美国著名的左派记者,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奔赴苏联采访报道,写出了著名的《震惊世界的十天》,《烽火赤焰万里情》就是根据雷德的真实经历拍摄而成的。

  电影摘要:

  第一幕:雷德和露易丝·布莱恩特在波特兰相遇。

  第二幕:20世纪10年代在格林威治村的知识分子生活。雷德和露易丝被尤金·奥尼尔和艾玛·高曼等思想家吸引。

  第三幕:雷德和露易丝接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第四幕:雷德试图在美国建立共产党。

  第五幕:雷德来到俄国接受布尔什维克的帮助宣传社会主义。1920年雷德去世,年仅32岁。

  五个部分充满了乱糟糟的争吵,换句话说,这很难让你对这段历史激起足够的兴趣。在第一部分,观众必须容忍长时间谄媚性的诱导。在这之后,则是雷德和露易丝一段奇怪的爱情:当他们彼此凝视,伴随着革命的高潮和八十年庸俗的音乐,这对恋人的爱情似乎也达到了顶点。第二部分似乎值得一看,事实上,如果影片在这个间断之前结束的话,会比现在这个版本好的多,因为工人运动造成的气氛足以充实这部电影。也许沃伦·比蒂想得太多了,而且多是西方社会对苏联幻觉式的认知,所以才造就了这只嘈杂的万花筒。

  【演员】

  从表演角度来讲,沃伦·比蒂还算合格,对雷德的严肃和西方幻觉式使命感的诠释还算到位。黛安·基顿扮演的露易丝·布莱恩特实在没什么可写的,我们实在也找不出什么理由解释为什么雷德会爱上她。整部电影她都在怨天尤人,但这似乎证实了她著名的观点:“露易丝从来不是一个共产党员,她只不过是睡过一个罢了。”不过,实际上露易丝也真的对雷德说过“如果你去俄国,等你回来,我不知道我还会不会在这儿。”等你看过电影,你可能会觉得黛安·基顿奖会这样说,“露易丝从来不是一个有趣而重要的人物,她只不过恰好干了几个而已。”整部电影,倒是杰克·尼科尔森表现最为突出,尤金·奥尼尔的痛苦与愤世嫉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才配得上奥斯卡金像奖。

  【沃伦·比蒂情人一览表】

  沃伦·比蒂是好莱坞著名的花花公子,据说和他有染的女性不下N人,威震天下,后来的凯文·科斯特纳在他面前只是个小字辈儿,甘拜下风有余,争风吃醋不足。下面是与沃伦·比蒂有染女星简表,天知道其他行业还有多少。得上名单的有:麦当娜、伊莎贝拉·阿佳妮、坎迪斯·伯根、莱斯利·卡伦、朱莉·克里斯蒂、琼·柯林斯、凯瑟琳·德纳芙、贾尼斯·迪克森、费·唐纳薇、布里特·艾克拉诺、简·方达、梅勒妮·格里菲斯、达里尔·汉纳、歌蒂·韩、玛葛·海明威、芭芭拉·赫希、比安卡·雅格、黛安·基顿、安·玛格丽特、琳达·迈克卡提尼、艾拉·麦克弗森、乔妮·米切尔、米歇尔·菲利普斯、吉尔达·拉德纳、戴安娜·罗斯、杰西卡·萨维奇、黛安·索耶、斯蒂芬妮·西摩、卡莉·西蒙、英格·斯蒂文斯、芭芭拉·史翠珊、莉芙·厄尔曼、娜塔莉·伍德和苏珊娜·约克。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沃伦·比蒂和朱莉·克里斯蒂】

  “都消失了,过去的好莱坞消失了,”沃伦·比蒂说,“一切都消失了。我现在还记得海达·胡柏采访我时的情景:你现在还和琼·柯林斯在一起吗?她太老了,不适合你。而且,沃伦,你应该注意一下你的仪表!看看你的衣服!婚姻,你应该考虑一下你的婚姻了,沃伦。”

  比蒂笑了,朱莉·克里斯蒂也笑了。接着,他说:“我说……让我想想。我想我说的是,海达,你觉得我应该结婚,对吗?当然!她说。”后来我看到她写的文章,上面写着:想想这多么让人吃惊,某天早晨,沃伦·比蒂走进我的房子问我关于婚姻的事儿……

  他伸出叉子,从克里斯蒂小姐盘子中鲑鱼旁边叉起了一粒葡萄。这是美国大使馆西侧的一间日式房屋,在这里比蒂呆了24个小时。“起先,”他说,“我真受不了。他们告诉我东面没有房间了,我必须呆在西面。上帝啊,你看过这样的起居室吗?床就在地板上。

  精彩花絮

  ·吉恩·哈克曼免费饰演该片中的角色。在拍摄他告诉雷德露易丝不再为他工作一幕的时候,吉恩整整拍了100次,以致最后吉恩大呼他不会再拍第101次。

  ·这是最后一部获得四项奥斯卡表演类奖项提名的电影。自1982年至今,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获此殊荣。

  ·20世纪80年代中期,ABC想重新剪辑该片上映,但沃伦·比蒂拒绝了。

  ·电影中杰克·尼科尔森给黛安·基顿的诗真的是尼科尔森写给她的。

  ·杰克·尼科尔森一直是尤金·奥尼尔这一角色的不二人选。据沃伦·比蒂讲,尼科尔森是唯一能把黛安·基顿从他身边夺走的人。

  ·完成《烽火赤焰万里情》后,沃伦·比蒂体重下降了30磅,并且染上了咽喉炎。这就是为什么他不接受关于这部电影的任何访谈的原因。

故乡的云 : 2014-03-08#313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37 。电视台风云

  导演 Director:
  西德尼·吕美特 Sidney Lumet
  编剧 Writer:
  Paddy Chayefsky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费·唐纳薇 Faye Dunaway ....Diana Christensen
  威廉·霍尔登 William Holden ....Max Schumacher
  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 ....Frank Hackett
  彼得·芬奇 Peter Finch ....Howard Beale
  韦斯利·阿迪 Wesley Addy ....Nelson Chaney
  尼德·巴蒂 Ned Beatty

  看这部电影绝对是很意外的,可以说很巧合,《电视台风云》的导演是前不久刚刚去世的西德尼·吕美特(Sidney lumet),而女主角费·唐纳薇(Faye Dunaway)是在第64届戛纳电影节正式曝光官方海报上知道了有这样优雅又不失个性的女演员,也正是因为这部电影使唐纳薇摘取了奥斯卡影后的桂冠(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电影史上为数不多能在一部电影中获得三项奥斯卡表演性大奖的电影)。于是我决定观看这部电影——《电视台风云》。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好莱坞对多年对手电视业的痛击。其实我个人更觉得是导演对新闻行业以及整个社会的一种沉重反思。这部电影可以选择很多角度来分析,但是看过之后我觉得电影中每个人的态度立场就是一个代表性的层次。
  首先男主人公疯狂主播霍华德反映了社会中的一种不满和被抛弃的情绪。本来风光无限的他因为家庭严重的变故而消沉颓废,影响工作以至于被解雇,他并没有调整好自己的生活,将所有的不如意和怨恨都施加给了电视台,我个人更觉得他其实是在向社会表现他的不满,只是电视台和他关系最为密切伤害最深,也就成了一个不满的具象化标志。完全不注意公众形象的他在节目中说下期节目要自杀,最后没有风度地向拉走他的工作人员挥拳头,也许当时的他只是在失望之余开了一个无聊玩笑来表示对电视台的不满,之后发生的一系列闹剧无疑使他的情绪变得更加歇斯底里。这样的歇斯底里使节目收视率大涨,而大涨的原因无外乎是他在说出自己的不满时也刺痛了美国群众对当时社会压力下而饱受压抑的心。他在节目中大放厥词,脏话连篇,行为怪异,举止异常,像一个十足的“疯子”!但是他满意这样的状态,而观众们也乐意欣赏这样的状态。他开始迷失在人生的旅途中,然而这样的时候,共事多年的麦克先生也被公司“下令”离开,失去了好友安慰的霍华德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了电视台的高层们扭亏为盈的“王牌”。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莫名的产生了一些不安,我在想是不是电视所说的就是“权威”?主持人在电视上说的事实我们能不能相信?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我们的媒体是不是都有着霍华德这样将个人情绪大肆传播的“狂人”?我还记得霍华德在影片中对着摄像机狂喊:“I am as mad as hell ,and I am not going to take this anymore!(我已经疯了,我再也受不了这样了!)于是众多的美国民众在雷雨夜大声地对着窗外重复着这句咆哮,可见媒体的传播力量有多大!
  其次另一位男主人公,霍华德的共事多年的好友,前任新闻部的主管麦克先生有着优良的职业道德和正义感。他相对起来可能有些保守,但是也经验丰富头脑冷静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他对电视台那些潜规则和利益交易也不屑一顾。但也正是因为嗤之以鼻让他成了利益交易下的牺牲品。然而在他最为失意的时候他选择和那个为收视率打拼的工作狂戴安娜,为此他抛弃妻女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偷腥猫”。我不是很懂感情,但是觉得一个婚后男人选择“小三”无外乎就那么几种可能,大多都是为了刺激。但是觉得麦克先生更多是追求着一种希望中的生活,期待着能和戴安娜过着安定,充满浪漫的色彩的生活。他很清楚的看得出来自己和戴安娜的差距,也不能摆脱对前妻和女儿们的愧疚。他是理智的,如果能认识这样一个理智男人,是很庆幸的一件事,但是他毕竟是一个普通人,在戴安娜的事情上他的确是犯了人生中一个失误,虽然即使两人分道扬镳也表达着淡淡的爱意。导演似乎给了他更多的“人间烟火”,让他处于矛盾状态,但也更加折射出广大民众对于简单,实际生活的向往,他也成了本片当中最贴近群众内心的人物。
  最亮眼的莫过于本片的女主角费·唐纳薇饰演的节目工作狂人戴安娜。她雷厉风行,有着比男人还干练的工作态度,但是最危险的是她的骨子里透着一些对工作的疯狂以及一些投机想法,她看到霍华德有提高收视率的可能不惜巧舌如簧地服高层弗兰克,甚至还联系一些恐怖的无政府主义电视台,签约着荒唐的新闻协议。她口中还倡导过新闻的真实正义什么的(我有点记不清了...),但是她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对于播放的节目她强烈希望能按照她自己意愿播放着。到最后她已经被收视率引入了一种冷酷,强硬和疯狂的状态,以至于做出谋杀的决定都是那么镇定,让人不禁心口一寒。她已经失去了一个做女人的幸福她成了一个时代中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怪物。
  麦克离开他的时候非常冷静的对她说:“你是电视的化身,已经对痛苦漠不关心,对快乐感到迟钝,生活只剩下普通的碎石...... 你已经疯了,戴安娜,疯到骨子里无药可救了。你接触的事物都会随你而消失...”麦克说完就离开了,回归他过去平实让他感到幸福的生活。
  其他人物的表演也十分精彩细腻,也代表着人性社会中不同层面的东西。比如“代理”主席弗兰克,他在乎的只有收视率,至于新闻是什么东西,真相是什么东西,他通通不在乎,他在乎的只有权利和利益。仍然记得弗兰克说过:“We're not a respectable network.We're a whorehouse network.We have to take whatever we can get.”(我们不是什么名门望族,我们就是青楼妓院。只要能拉拢客人,我们什么都干。)我足足是被这句赤裸裸的资本利益形容给震惊到了!
  在霍华德会面电视台主席杰森时,我们看到在杰森的充满利益威胁的洗脑下,在他被深深震撼到连眼皮都不眨的谈话下,霍华德动摇了自己对社会的批判,他背离了自己最原始的初衷。杰森的富有激情的语言才是一个真正资本家最赤裸裸的演说!我确信这是一段可以载入电影史中精彩的片段之一。
  在展现了多个人性和社会角度之后,我相信导演不只是让我们看到了媒体产业那些肮脏不堪的利益交易,也让我们反思着当今媒体对社会的真实影响力,媒体是大众的还是几个人手中利益的“橡皮泥”?还是政治的传话筒?我们的时代充满着狡诈,欺骗和虚伪,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样一个社会?我们该相信谁?
  《电视台风云》中的情节或许有点夸张,比如最后的谋杀桥段。也正是这样的剧情设定让人有很大争议。但是无论怎么样都不能否认影片带来的观赏价值以及导演带给我们的反思。

  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因为它有其强大的预见性,在冷战时期就预言了全球化的进程以及媒体的权力,但这却不是一部我眼中的好电影,因为演员歇斯底里的表演太像舞台剧,因而缺乏了现实的警示力和故事的张力,演员的表演已经被奥斯卡所认可,不过我比较诧异的是在我看来拿捏得极度到位的杜瓦尔连个提名都没捞到。最后说一句,我还是爱十二怒汉的吕美特。
  这里我想补充的是,这部影片所获得的成就也让人叹为观止,不仅一举获得第49届(1976年)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还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最佳摄影等提名,这部影片还是迄今为止唯一两部获得三项奥斯卡表演奖中的一部,另一部是1951年的《欲望号街车》。成功的剧本、伟大的导演和天才的演员,造就了这部经典的电影。

故乡的云 : 2014-03-08#314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38 。《狙击电话亭》,

  美国经典犯罪惊悚大片。由乔·舒马赫执导,科林·法瑞尔、弗瑞斯特·惠特克、凯蒂·赫尔莫斯、基弗·萨瑟兰等主演。本片的编剧拉里·科恩是一位先锋派独立制片电影导演,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编剧。

  本片是导演乔·舒马赫继《老虎营》之后与科林·法瑞尔的二次合作。那一次是他慧眼识珠,将毫无名气的法瑞尔领上了星光大道。而这一次,该是法瑞尔报答他的知遇之恩的时候了。大部分观众应该是从《永远的蝙蝠侠》或《蝙蝠侠与罗宾》开始知道乔·舒马赫这位个性十足而富争议性的导演的名字。奇怪的是,在舒马赫的导演年表上,既有《怒火风暴》(FallingDown)、《致命内幕》(TheClient)、《杀戮时刻》之类的精彩制作,又有《8毫米》、《蝙蝠侠与罗宾》这样公认的大烂片,而且,往往由他执导的高投资大制作影片,虽然票房暴收,却多半评价奇惨;反而是在小制作上显示出其不凡的手法,例如捧红科林·法瑞尔的《老虎营》。

  这次的《狙击电话亭》,也是一部小成本、快制作的影片。所以根据“舒马赫定律”,根本不用担心那短短的只有十几天的拍摄时间,不用担心拍摄经费的“微薄”。毕竟,影片主要的镜头,集中在电话亭、狙击者等几个小的范围内。而舒马赫本身,是一个富有激情、快节奏的导演人才。

  狭小的空间,少量的角色,全凭几个定点镜头的连接。这是一个极其需要导演和演员功力的影片,因此也更加值得专业影迷的关注。

  主演
  科林·法瑞尔

  在不久前,你可能还不是很知道科林·法瑞尔是谁,也许在本片开拍之前,更加希望本片主角是金·凯瑞或布拉德·皮特其中的一个。但是随着映入我们眼帘的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角色(《老虎营》《少数派报告》),你应该开始明白,科林·法瑞尔,这位来自都柏林,绯闻赶超拉塞尔·克罗的坏小子,和另一位窜红速度惊人的小生范·迪索一样,必然是未来好莱坞影坛上的新宠儿。

  中国观众可能还没看过科林最新的大片《超胆侠》,不过你可以在他与艾尔·帕西诺搭档的《谍海计中计》中领略他的不凡表现。柯林还将陆续出现在《VeronicaGuerin》(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爱尔兰反毒女记者VeronicaGuerin的传记片)、《霹雳特警组》等片子里,据说他演《霹雳特警组》拿了800万美元的片酬,林林总总,让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2003年,是属于科林·法瑞尔之年。

  基弗·萨瑟兰

  基弗·萨瑟兰这次扮演的变态杀手,在片子里的大多数时间隐藏在幕后,因此对他的表现要求更高。舒马赫之所以信任他,也与他们1987年一起合作的经典吸血鬼影片《迷路的男孩》(TheLostBoys)关,萨瑟兰在里面饰演的戴维形象,荣登十大经典吸血鬼形象之一。

  他(更准确应该说他的声音)在影片中与法瑞尔构成的情节主线,将是本片最大的亮点。

  当你听到公共电话亭里响起铃声时,你会怎么办?你肯定知道是有人打错了,但是本能可能会促使你接听电话。当斯图-谢泼德(科林-法瑞尔饰)接听了这样一个电话后,他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错综复杂的游戏之中,打电话的那个人(基弗-萨瑟兰配音,Kiefer Sutherland)说:挂断了电话,你就是个死人了。

  电话亭旁突然发生的一场打斗事件吸引了警察的注意力,他们还带来了一帮全副武装的神枪手。警察们相信斯图-谢泼德是位带枪的危险分子,而浑然不知那个不露面的打电话者才是真正的威胁。

  现场的一位资深警官雷米上尉(Capt. Ramey,弗雷斯特-威德克饰,Forest Whitaker)向斯塔喊话,命令他走出电话亭。但是,不为所知的雷米和他的警察弟兄们,以及蜂拥而至的记者们,包括斯塔的妻子凯莉-谢泼德(Kelly Shepard,拉达-米歇尔饰,Radha Mitchell)和可能成为斯图女友的客户帕梅拉-麦克法登(Pamela McFadden,凯蒂-霍姆斯饰,Katie Holmes)等,都在这个打电话者威力强大的狙击步枪射程之内。

  下午即将过去,傍晚临近了。不讲职业道德、自私的斯图-谢泼德必须面对突发的、未曾料想到的道德考验,他的情绪已完全被那个打电话者所控制。斯塔过去的谎言、半真半假和困惑都已不再是值得关注的事了。相反,他必须深入到灵魂深处,寻找勇气和力量战胜那个打电话者,而要取得这场游戏的胜利则是难上加难。

  作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经纪人,斯图社会的优越感油然而生。影片的开始斯图是那样的高傲。随着这神秘人的对话,他慢慢的变得惊慌,哪怕到最后那一刻他依然的惶恐不安。刚开始排除不安的手段是吸烟,期间有电话亭外一帮妓女的搅扰。他依然实行往日的作风,以为钱能解决一切。但是似乎一切都在神秘人的意料之中,神秘人开枪杀死了搅扰他和斯图打电话的人。

  从那时起,斯图相信神秘人会开枪杀死他想杀的人。他拿出移动电话,以为神秘人不会知道他在报警,然而神秘人给了他警告。此时,斯图依然疑惑着神秘人为什么会选中他。他庆幸警察在这时到来。但是他却成了杀人的嫌疑犯。神秘人一直逼着斯图做各种会引起警察开枪的行为。当然,斯图已经全然明白了自己的处境,试着跟神秘人做种种的周旋。

  在时间渐渐过去的时候,神秘人开始要斯图诚然以前的不耻行为,要他当着所有人的面前说出自己的真相。而后神秘人开始以斯图妻子以及情人的生命来要挟他,将游戏继续了下去。

  警察在斯图的言语中听出了些许的端疑,开始着手调查这个幕后的黑手。时间依然义无反顾的前进,斯图似乎更加的危险了。终于,警察明白了斯图不是谋杀犯,片刻将冲进神秘人的房间。电影的高潮到了,结局也到了。斯图冲出了电话亭,警察先开枪了。同时,也冲进了神秘人的房间。

  房间里,剩下一具死尸,似乎是割喉自杀的神秘人。所有人都被蒙骗了。那只不过是神秘人的替罪羊。在斯图以为一切结束,安然的躺在救护车上时,神秘人出现了。他并没有杀他,他只是希望斯图好不容易找回来的诚实能维持下去。

  “这真是太神奇了。你听到铃声,那可能是其他人的电话。但是电话铃声一响,你会很自然的去接起他,对吗?”这是这个电影的片尾语。

  开始,斯图在抗拒承认自己一直在欺骗老婆的事实。在神秘人的逐渐追逼下,他开始面对那些被欺骗的人面对自己。哪怕他的世界只剩下几分钟,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改变了。任何人,当他诚然面对自己的谎言时,他会长大许多懂得许多。我想当斯图带上结婚戒指时,他懂得了珍惜。

  整部电影片场1个小时20分钟,大部分都是在电话亭里斯图的对话。事态的变化,斯图情绪的变化,引领着观众的心理及视觉。完美而恰到好处的对白,让电影增色许多。

故乡的云 : 2014-03-08#315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剧情评价
  科林法莱尔扮演的男主角斯图走在熙熙攘攘的纽约街头,他已经结婚但他在外面有一个情人,为了不让情人知道自己的手机号码他总是用公用电话和情人联系,他进入一个公用电话亭正准备打电话的时候,来了一个送披萨的送货员,他粗暴地用五美元打发走了送货员,打完电话后他正准备离去,公用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他犹豫了一下接了电话,电话里传来一个男人阴森冷漠的话语,“从现在开始不要挂断电话,否则将遭受枪杀”,他当然不会相信,两人通话时来了个妓女要打电话,因为斯图占用电话时间太长两人发生争吵,妓女于是叫来皮条客试图将斯图赶出电话亭,就在这时皮条客中枪死在街头,妓女惊声尖叫并且指责是斯图开枪杀了皮条客,谢波德有口难辩,电话那端的枪手却得意的大笑,大批的警察很快赶到现场包围了电话亭并勒令谢波德走出电话亭投降,敏感的传媒也快速赶到现场并且发现其中的新闻价值,对这个事件进行现场直播……而他的情人和妻子也正在同时赶来…………

  整个故事就在电话亭狭小的空间下进行,但影片并没有因为空间的狭小而显得捉襟见肘,反而用复杂的构图和诡异的角度吸引你的眼球。那种参与其中的事态进行时总是紧紧的抓住你的心。这种限定在一个特定空间中发生的故事以前有过很多,最著名的就是《生死时速》和《空军一号》,只要剧本好,再有一个好演员,这样的故事总是不会让人失望。枪手处于一个神秘的位置,电话亭的四周全是高楼大厦,那个瞄准器的红外线小点总是停在倒霉的主角致命部位,观众的视角是处在被支配和戏弄的一方,强烈的一探究竟的心理推动观众和电影一起进展,我猜想每个观众此时都抱着“我看你怎么办”的心理幸灾乐祸,在这个投资不大的电影里,这是能吸引见惯了炸大楼炸飞机等大场面观众的唯一原因了。

  枪手逼斯图将他有情人的真相打电话告诉他自己的妻子,这真是一个尴尬的时刻,当我看见法莱尔扮演的倒霉蛋斯图声泪俱下的对妻子说出真像的时候,没有觉得丝毫好笑,这个故事的编剧在细节上的处理十分出色,枪手威胁斯图要枪杀他的妻子或者情人,要斯图从中选一个,这时可以看到法莱尔的演技了,在电话亭那么狭窄的空间里表现出了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可信的面部表情,他被逼不过拿起枪手早已放在电话亭上面的手枪冲出电话亭的时候,那种疯狂的呼喊和绝望的表情让人震撼,在这之前我想大部分女性观众不会同情他,因为他在外面找情人并且对自己的妻子撒谎!

  整个电影的情节流畅,十分抓人。由此带来的负面就是电影的配乐我几乎已经毫无印象,紧张时刻只顾看情节发展,谁还有暇去注意配乐,再说这个电影并不以音响取胜,片中仅有枪手开了三枪,大概那些喜欢音响推崇音效的观众不会喜欢。那个枪手的声音听上去很是成功,不过却让我想起《惊声尖叫》里的那个变态杀手,莫非只要是杀手就全部都是那种怪怪的,听上去沙沙的很变态的声音?影片结束时,斯图被抬上救护车打了镇静剂,迷迷糊糊的看见有个男人对他说,很高兴他说了实话并且和妻子和好,这个男人提着个长方形的盒子,暗示这是装那支狙击枪的盒子。

  整个剧情在娱乐的同时也是想审问一下人性的罪恶,谎言,不正是我们人类的原罪之一,这不仅仅是一部悬疑片,更是一部道德伦理片,尽管如此看会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和不务正业。

故乡的云 : 2014-03-08#316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你觉得像乔尔?舒马赫这样的大导,为了展现一个赎罪的主题,会费那劲去拍一个悬疑猛片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他要讲一个关于正义,关于良知 ,关于坦诚的道理,他有很多选择,比如说拍动画片、科教片,比如去百家讲坛开课。以一个天才的正常心智,对这种旧题材,应该是早已摒弃的。所以,我一直很难认同这个片子“发人深思”的观点,这类思考,难道不是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进行过了吗?关于把虚拟一个正义的化身,坏念头不敢作祟,终于正义的力量洗清了自己的灵魂,仔细想想吧,那是三打白骨精的情节。白骨精,看上去好端端的一个姑娘,突然有一天,被正义的力量孙悟空发现了,真实面目被揭穿了,然后被打倒了,所以得出一个结论:不仅邪恶打不过正义,戴着面具的邪恶也打不过正义。不难看出,这个电影的主题就是照搬的。现在,当这部电影的主题挖掘深度过度被标榜的时候,我们不禁要惋惜了,而且可以惋惜两个或更多的方面。第一是人们的记忆力、思考力衰竭,早就忘了我们舔着手指的年代就讲过的大道理;第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又一次被忽视了,西化现象值得担忧啊,我们神话故事的先祖吴承恩大哥如今竟沦落到不敌一个玩悬疑游戏的外国小朋友的境地……
  悬疑片中,主题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道具,他玩的就是一种高智商游戏,他不是要告诉你什么,尤其不是讲道理,他要你关注的是电影本身,它要告诉你电影的玩法,当然主要目的是为了告诉你他的智商有多高。对这种悬疑片导演而言,他宁愿成为一个玩票者,也不要成为一个布道者。为了让你对他的玩法全神贯注,他不惜把最后的道理说得极其简单,以免你误入歧途,一味地对影片所带来的人生思考回味不已,若不是这样,他也会把道理说得像是轮不到你去弄懂的地步,省得你花费其它心思关注他并不重要的表演。
  所以,看完这个电影然后去分析哪个是正义的化身哪个是邪恶的化身哪个是面具什么人又充当什么样的角色诸如此类的老话题、老比喻,实在有点不应该。或许更应该看看他是怎样玩的,才能对得起导演的良苦用心。
  比如说,我们可以慢放镜头多少倍,重看几遍,或许能发现真凶闪过的半张脸,从而发现他的动机、计划以及一系列真相,或许我们细看路边的人,观察对话,也能发现天大的秘密,再或者我们假定那个开餐厅的马里欧是凶手,然后逐步推理,假设,推翻,当然你觉得凶手是整过容变过声的亚当也不是不可能。如果我们把精力放在研究那两个骂街的女人和中枪的男人的年龄、身世,列一个表,还有那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以及那希伯来人说了什么,或者测量比萨饼人的身高体重,像做一道庞大的数学题一样,目的是弄清楚真凶,这样的话,导演会不会欣喜若狂?我想,这总比重温我们千百年前的老道理“邪恶的力量碰到正义即使戴着面具也得乖乖地认罪”强吧。可能这一场如同科学研究的推理是浪费感情,白费工夫,但我相信,制造谜团,眩晕,导演的目的达到了。他已经成功让我们体验了首次看此片的奇妙感觉。
  可能性越大,密码设置的级别就越高。悬疑片贵在答案不一,那种令人抓矿的猜测、假设往往是双方都有其兴奋的时刻。于是我也来提供我的一个兴奋版本:
  事实上,把场景设计得那么小,太需要导演的控制力。人总要走动,所以大场景中,往往表现得很自然,导演只需牵引一下即可。这种电话亭的小场景里,现实性不大,导演不得不管好自己的人物,充当上帝了。仔细再看,不难发现,在导演强硬姿态底下,这故事还是有丝丝牵强之处。对这个故事我感兴趣的是如何不发生这个故事,如何结束对话以及走出电话亭的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史都今天例外没有去电话亭。
  但导演让他去电话亭了,这是往发生的可能性进逼的第一步。导演有他的有理由:他每天都要去电话亭给她女朋友打电话。而且他先发制人了,在介绍完电话亭之后,说道:“在不到两个街区的地方,最后一个使用电话亭的人就在这里。”也就是说,故事不得不发生了。
  第二种,当他接到那个陌生男子电话的时候,按照常理,他完全可以说:“你有病呀。”然后挂掉电话。
  这里,导演又使了一把劲,让他听了下去,这同样是有理由的:惯性使然嘛,接个电话,逗笑几句又何妨,于是故事继续发生了。
  另:那有磁性的男声,还有朗诵般的语调,都迫使观众和史都一起听下去,而且很快,电话那边传来“别想挂电话”的命令式语气,丝毫不给观众骂史都“大傻子,还不快挂电话”的机会,只能同样胆战心惊地听下去。然后史都又找到机会想挂电话的时候,对方说:“不,你不会挂掉的,你要服从我。”命令加强了,在此时你完全没有了反抗的余地,你知道这个电话是得听下去了,不然不踏实,有危险。这时候史都坚强起来,他开始轻松对答:“服从你?你是谁呀?”然后对方把话说的悬乎,突然让人无所适从,只得听命。
  第三种,等电话的过程中,他也可以跑,报警等等。
  导演又让他留下了。因为对方说:“我要跟你老婆打招呼了,待会给你打。”这句话相当有诱惑力。史都到此刻还是很自信的,他觉得他还是能把这人摆平,所以他也等,摆出一副老子谁也不怕的架势,难免有些担心,但他认定要把这事亲自解决了。
  这之后,两个骂街女人无疑给史都增加了麻烦,导演开始下猛料了。陌生男声、两个骂街女人还有跟史都的情人、妻子不明不白的对话让史都突然感到一团糟。直到对方宣判:“史都,你一挂掉电话我就杀掉你。”也就等于在电话亭里的场景完全固定下来了。这都是导演一次一次的外力作用,虽然有外力的痕迹,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牵强了,但已经拿捏得相当到位。这之前,场景设在电话亭的理由是史都厚着脸皮想搞清楚这件事,这之后完全成了史都的不得已了。因为威胁已经下来。接下来,程度上升到不再是为自己的生命而停留在电话亭里,还为了他的妻子和情人,为了其他人的生命,他完全处在对方掌控之下。这下,在电话亭里不出来早已是顺理成章的了。
  第四种,他发现他完全受控,而且被对方欺骗了:说出了真话,这一切都还没有完。于是他“赌气”挂掉了电话,把事情留给警方。可是一声声绝命铃声不得不让他惯性式地返回,犹如中了妖怪施的法术,场景又回来了。甚至可以设计一些傻话去维持这个场景比如:“我在跟我的心理医生打电话。”
  到后来那一大段的真情告白其实并不比前面的解密有意思,尚且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必要的结果罢了。再后来导演试图利用匹萨男人骗骗我们的感情:到头来是个警匪片啊?一个匹萨送不出去伤了心,积蓄多年怨恨能量摇身一变成了神枪手的故事。其实,真凶最后一刻的现身才能完全体现他高智商游戏的质量。
  最后说说这个神秘男人。由于他扰乱公共秩序,我觉得即使他是所谓上帝的化身,很难说的上正义,正义是板着面孔,哗众取宠的吗?让正义成为你的一个秘密,悄无声息地引导你吧。

  导演 Director:
  乔·舒马赫 Joel Schumacher
  编剧 Writer:
  拉里·科恩 Larry Cohen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柯林·法瑞尔 Colin Farrell ....Stu Shepard
  福里斯特·惠特克 Forest Whitaker ....Captain Ed Ramey
  凯蒂·霍尔姆斯 Katie Holmes ....Pamela McFadden
  本·福斯特 Ben Foster ....Big Q (uncredited)
  拉妲·米契尔 Radha Mitchell ....Kelly Shepard
  基弗·萨瑟兰 Kiefer Sutherland ....The Caller
  乔什·卡尔夫 Joshua Kalef ....Bomb Squad (uncredited)
  Paula Jai Parker ....Felicia
  Arian Waring Ash ....Corky (as Arian Ash)
  蒂娅·德克萨达 Tia Texada ....Asia
  约翰·伊诺斯三世 John Enos III ....Leon
  理查德·琼斯

故乡的云 : 2014-03-08#317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39 。《忠犬八公的故事》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看过的观众无不被打动,包括我。
  影片取材于发生在日本真实事件:一条秋田犬在主人去世后,连续12年坚守在车站等候他回家。至今东京涩谷车站还有狗狗八公的铜像,而它的遗体也被国立上野科学博物馆保存。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曾经把这个题材搬上银幕,大获成功,催泪的效果一流。两年前,美国人翻拍了此剧,由老戏骨理察·基尔担纲主演,故事的发生地也相应的换到了美国。
  不过,我更感兴趣的还是影片的叙事方式,因为煽情很容易,但要煽得高明却很难。君不见国内很多影视剧拼命想要感动观众,演员们亦落力表现,时而撕心裂肺地喊叫,时而泪如泉涌地痛哭,但除了个别情感脆弱的大妈大婶会抹几下眼泪之外,大部分人还是无动于衷,甚至银幕上演员在哭,影院里观众却在笑。打动人心,有时候还是“润物细无声”更加奏效,尤其是对于这样一个温情的题材而言。


  一个半小时的影片,被划分为三个段落:第一部分是教授拣到狗,妻子强烈反对收养,但最终他对狗的喜爱之情打动了她;第二部分是小八长大,养成了每天去车站接送教授上下班的习惯,某天它突然学会了一直拒绝的拣球游戏,但那天之后,教授再也没有回来;第三部分是教授去世后,小八不愿与教授的女儿一家生活,长途奔波回到车站,风餐露宿,天天等候教授回来。这其中除了第一部分有一些戏剧冲突之外,其余两部分都相对平淡,如果是平常小学生写作文,估计一二百字就讲完了,现在却被化为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让人不得不佩服日本编剧对平凡生活的表现能力(美国版用的还是22年前日本版的剧本)。
  当然,美国人对剧本的本土化改造也相当成功。例如在日本版中,有小八冲着教授遗像哀呜,跟着教授灵柩奔跑的场景,相当有冲击力,但这些不符合美国的国情,于是美国版中设计了拣球的情节:小八刚到教授家时,他便教它拣球,甚至不惜嘴里含着球在地上乱爬(正是这一幕感动了教授夫人),示范给它看,可谁知这种美国式的生活并非日本狗的天性,小八始终学不会;其后,教授的毛脚女婿上门,为了和准岳父的宠物套近乎,又玩了一下拣球的游戏,结果狗狗无动于衷,尴尬的小伙子不得不自己去把球拣回来,慌乱之中还被绊倒摔了一跤,大出洋相;而教授病逝的当天清晨,小八好像有预感似的,嘴里叼着球追到车站,出人意料地表现了两招拣球的技巧,令教授欣喜不已。就这样,通过“球”这一核心道具,三个部分被有效贯穿起来。而小八去世的那个环节则被美国版很好地保留下来:漫天风雪中,处于弥留之际的小八在恍惚中看到车站的大门打开,教授面带微笑呼唤着自己的名字,它仿佛又回到从前,飞快地扑向教授的怀抱,而现实中,年老的小八趴在雪地中慢慢闭上了眼睛……

  以动物为主角的影片非常难拍,国内在这方面鲜有尝试,除了动物演员比较难驾驭以外,如何在细微中见真情也是很考验功力的地方。拿这个故事来讲,日常养狗本来就不可能有什么波澜起伏的曲折,大部分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要让观众看得有趣、不生厌,已经有难度,何况教授去世后,连人狗互动这一点也丧失了,要表现出一条狗日复一日的守候,还要感动人,谈何容易!

  时光回落,总有那么一个故事,会在舒缓的音乐中,徐徐开始。

  清脆干净的钢琴音,一点一滴地落在心头。只是,依旧记得,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有一位老人,抱起遗落的小狗,轻轻地。一辈子,再也放不下。八公,亦如降临人间的天使,为那位老人带来欢乐,更带来了一生的忠诚。

  其实,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也就是将生活中老人与爱犬的那些点滴作为主轴。没有什么惊心动魄,却多了一份真实,使人一下子就融入影片之中。而且,就在这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的心亦随着故事的展开而跌宕起伏。

  同时,影片将其他方面的细节也处理得非常细致。在我们看到一家餐厅的男女老板先后给八公食物、而叮嘱其不要告诉对方的时候,我们不由自主地会心一笑。其他如小镇车站站长、卖热狗的小贩、附近商店的老板娘,都为这个人狗故事的发展贡献了相当分量的催泪效果。

  这一切,都煽情得如此适宜,而没有一丝做作之感。

  整部影片,也出奇的干净,不留半点多余的矫情。即使是对于教授的妻子不接受八公,我们也明白,哪位女人愿意自己丈夫的心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呢?只是,妻子会因为悲伤而离开。却不知,八公,那条捡回家的狗,一守便是九年。

  我们看到,影片中,时常会穿插黑白的镜头,借以八公的视角,讲述整个人间。而,这样一位天使,只会去守护他自己的主人。一辈子,在那个人来人往的火车站,傻傻等候着。

  即便是翻拍,电影却成功将情感嫁接。恰到好处的音乐、点到即止的画面,却直达人心最深处,将我们的情绪顿时唤醒。亦就在被唤醒的那一刻,音乐再次响起,只见到一位男孩牵着属于他的天使--另一只八公,于铁路道上,渐行渐远。

  原来,有些情感,不会被遗忘,却是一代又一代的延续。而我们,称之为爱。

  导演 Director:
  莱塞·霍尔斯道姆 Lasse Hallstr?m
  编剧 Writer:
  Stephen P. Lindsey ....(screenplay)
  新藤兼人 Kaneto Shindo ....(motion picture "Hachiko monogatari")



  演员 Actor:
  理查·基尔 Richard Gere ....Parker Wilson
  萨拉·罗默尔 Sarah Roemer ....Andy Wilson
  琼·艾伦 Joan Allen ....Cate Wilson
  杰森·亚历山大 Jason Alexander ....Carl
  凯里-川田博之 Cary-Hiroyuki Tagawa ....Ken
  艾瑞克·阿瓦利 Erick Avari ....Shabir
  罗伯特·卡普荣

故乡的云 : 2014-03-08#318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40。不忠


  通常婚礼时,主持的司仪总会说这么一句话:让我们祝贺两位新人走入神圣的婚姻殿堂。然后婚礼进行曲缓缓响起…相信此时此刻,绝大多数的新婚夫妇们都怀着那忠贞不渝的爱情,充满着对婚姻的渴望和无限向往。
  婚姻真的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神圣吗?婚姻究竟是爱情的冷库还是爱情的坟墓?影片《不忠》用一种现实浪漫主义的手法对此进行了深度剖析。
  整部影片的主线就以三个角色展开,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丈夫爱德华(Richard Gere饰)有着一个稳定的事业,妻子康妮(Diane Lane饰演)是一个全职太太,偶尔做一些无趣的社区工作打发时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遇上了年轻帅气的法籍书商保罗(Olivier Martinez饰演),他浪漫潇洒的个性和热情奔放的手段迅速征服了她。当她陷入爱欲中辗转反侧、无法自拔时,爱德华发现她不寻常的表现,通过私人侦探掌握了两人通奸的证据。在爱德华来到保罗家试图和他理论时,难以遏制的冲动使他失手打死了保罗。于是开始了毁灭证据,丢弃尸体等一连串落于俗套的情节。而当他试图掩盖真相时,被妻子康妮敏感的发现了事实。在爱情、家庭、责任等多重情感交织下,夫妻两人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影片结尾时,车子安静的停在警察局的门口,而交通灯不停的闪烁着,一动一静之间让观众展开无限的想象。
  其实单就情节而言本不是一个足够吸引人的故事,影片是以女主人公康妮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或者说情欲的起伏作为最重要的主线,很好地揭示了普遍现象中,中年家庭婚姻危机的本质。婚外情不论对男女哪一方来说都像是一朵罂粟花,充满诱惑且极易上瘾。从影片开始部分一段唯美的床戏可以看出爱德华和康妮夫妻双方依旧保持的正常的性关系,从而让观众走进康妮出轨并不是因为性的假象。但如果说是爱的话,每次与小男友保罗发生关系后,康妮那发自内心的愧疚、悔恨、彷徨又溢于言表。可即便康妮发现保罗同时还在和其他女人交往时,仍不能自已地与他做爱,甚至可以在咖啡馆的洗手间、在公寓的楼道内。
  那出轨的本源究竟是爱还是性呢?其实两者都不是,这那一刻情感与欲望如同病毒和抗体一般,时而水火不容、时而水乳交融,这种感觉如同吸食毒品般着实令人欲罢不能。在现实中,它就像一把悬挂在中年家庭头上达摩克利斯之剑。人是一个种很“贱”的动物,就像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描写的一样,它总是不愿意囿于一个固定的环境。试想多少个普通的家庭,每天的生活节奏波澜不惊,都如钟摆般不断的重复着。实则那深埋在内心的情和欲已被就这份枯燥消磨的没有了一丝水分,即便是一丁点儿的火星都会烧起漫天大火、玉石俱焚。
  《不忠》是英国导演Adrian Lyne(阿德里安·莱恩)所谓的“外遇三部曲”之一,或许相比情节并不出众,但绝对是其中情感描写最细腻的一部。尤其女主角Diane Lane(戴安·琳恩)几乎用一己之力,支撑起了整部影片。在第一次与保罗做爱时那一段特写(包括在火车上),她将一个女性出轨后的悸动、懊恼、悔恨却又兴奋,泪中带笑、悲中带喜的情绪刻画的淋漓尽致,堪称完美。她也因此片而获得2003年第75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在十年的今天后翻出这部影片,来审视种种现代社会的人生百态,依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导演 Director:
  阿德里安·莱恩 Adrian Lyne
  编剧 Writer:
  克劳德·夏布洛尔 Claude Chabrol ....(film "La Femme infidèle" written by)
  Alvin Sargent ....(screenplay) and
  William Broyles Jr.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黛安·莲恩 Diane Lane ....Connie Sumner
  理查·基尔 Richard Gere ....Ed Sumner
  奥利维·马丁内兹 Olivier Martinez ....Paul Martel
  米歇尔·莫娜汉 Michelle Monaghan ....Lindsay
  凯特·伯顿 Kate Burton ....Tracy
  玛格丽特·柯林 Margaret Colin ....Sally
  齐杰洛·艾文克 Zeljko Ivanek ....Det. Dean
  迈克尔·爱默生 Michael Emerson ....Josh
  约翰·罗斯曼

故乡的云 : 2014-03-08#319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41 。 《远离赌城》 Leaving Las Vegas


  年代:1995年 / 导演:迈克·菲吉斯 /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伊丽莎白·苏


  拉斯维加斯,闻名世界的赌城。在这座光怪陆离的城市里,上演了一段非同寻常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酗酒成性的酒鬼和一个做皮肉生意的妓女,他们居无定所,在城市的霓虹灯中流浪,没有生活的理想,也没有对未来抱有任何希望。就在这两颗绝望的心之间,产生了令人心悸的真情。

  赌城真情
  影片改编自约翰·奥布瑞安的同名小说,这是约翰·奥布瑞安一生中唯一的一部作品,带有鲜明的自传体风格。这部作品又似乎是他一生的总结和写照,因为就在《远离赌城》开拍后两周,约翰·奥布瑞安就自杀身亡了。导演迈克·菲吉斯原本不打算继续拍摄这部电影,但是为了纪念原书作者,他还是将它拍摄完成。
  主人公本在生活中的原型就是约翰,他是一位失意的剧作家,整天沉迷于酒精的麻醉,也因此丢掉了工作,老婆孩子也统统离他而去。他尝试过泡妞,也试图再去寻找工作,但是终究没有出路。他就独自开车到拉斯维加斯碰运气。拉斯维加斯是世界著名的娱乐之都,想要来到这个城市无疑是想在里沉沦自己。萨拉是这个花花世界里的一个分子,她是个妓女。她的生活完全是被机械化的操纵,与各种各样被性欲燃烧的男人上床,麻木地任凭他们摆布,随后穿上衣服拿着钞票走人。没人想要这样,萨拉很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她得吃饭,她得在拉斯维加斯生存。
  他们的第一次邂逅是在本红灯停车时,萨拉用挑逗式的动作和话语给本留下深刻印象。后来他用500块钱挽留萨拉陪他过一夜。萨拉本以为他只是一位普通的皮条客,所以在旅馆里用她的习惯性套路来“招待”本,但是她发现本想要的并不是这些。他仅仅是需要一个陪他说说话的人,因为他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非常孤独。那晚他们相拥着睡去,本的单纯令萨拉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第二天她到处寻找本,两个孤独的灵魂有了相互的依靠。本有过失败的婚姻,他也明白自己的酗酒和自甘堕落导致了这一切,萨拉之所以选择本,并不是看中他的相貌、身份、地位和金钱,而是他能够给予萨拉贴心和温馨的感受,在这个无所依靠的城市感受到一丝温暖。萨拉是个不光彩的性工作者,所以与本的情况相比起来并没有好到哪里去,正是相似的境遇这两个已经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重新燃起走下去的信念。
  好景不长,本酗酒失控,甚至又找妓女上床。与本暂时分离后,萨拉经历了被欺骗、被殴打、被侮辱的痛苦,她几乎再次迷失了方向,毕竟这个社会无法光明的容纳她们这群人。与此同时,本因酗酒过多而奄奄一息。在弥留之时,萨拉与本最后一次做爱,这是一次充满绝望的交合,萨拉想用她最擅长的所能为本做些什么,但终究也留不住本的生命。“两颗绝望的心”是该片的另一个中文译名,我觉得它更能概括出影片从始至终的绝望气息。他们的存在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只是阴暗角落的两粒微尘,但是他们的爱情又是那样的不可一世,爱被洗净,只留真情。这难道不足以令那些以爱的名义去获取名利的人感到汗颜吗?

  绝望之城
  拉斯维加斯的灯红酒绿在菲吉斯的镜头下被加进了很多奢靡的气息,仿佛是一个堕落的人间天堂,在这里有着形形色色的衣冠禽兽。比如那个指使萨拉去卖淫,然后从中得利的男人十分令人不齿,他经常用刀子割破萨拉的腿来威胁她,使她不敢不从。那群用摄影机拍摄萨拉卖淫的小子也是丧失人性,对萨拉拳脚相加,令她在城市里遭到所有人的唾弃和拒绝。所以,在我看来,拉斯维加斯是一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那里有太多的黑暗,有太多的堕落,当然也有很多像本和萨拉这样可怜又可悲的人。“远离拉斯维加斯”是他们的必然选择:本告别了这个冰冷的世界,萨拉也必然在这里走投无路,另寻它处。这种悲凉的格调从电影深色的画面中透出,折射出一个多面性的绝望之城。
  为这种绝望增加气氛的是影片的背景音乐。爵士与布鲁斯华丽而又自由,时而还带有几分苍凉,映衬主人公漂泊无依的境遇显得十分相搭。片中有多首蓝调歌曲缓慢的摇曳,与影片配合的天衣无缝。
  尼古拉斯·凯奇凭借该片获得了奥斯卡和金球奖双料影帝,他身上固有的颓废气质与主人公十分吻合,因而本这个角色被塑造的浑然天成,表现出精湛的演技。而女主演伊丽莎白·苏乍一看特别像莎朗·斯通,她的表演也绝非一般,将萨拉的性感与怜悯融合一体,相当出彩

故乡的云 : 2014-03-08#320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42 。 天使之城


  大约是第三次看《天使之城》,或许第四,阴沉的天气,裹着厚厚的睡衣,仍觉得冷。看看别人的故事,希望有些温暖在心里涌动。或许结局并不完美,但喜欢那种静谧温柔,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情调,浅淡的甜美和伤感,足够浪漫和深情。

  简单说,这是个因为爱情而舍弃原有自我的故事。天使爱上了凡人,于是决定舍弃已经拥有的一切,黎明的天籁,高空的美丽,生命的永恒。类似的构思的故事很多,比如前阵看过的罗宾。威廉姆斯的《机器管家》,不过在常规思维里,机器比人低等,于是机器人舍弃永恒生命变成人类,似乎就没有天使下凡来的更有震撼的味道。跑题了,呵呵。但从舍弃自我来说,他们都是一样的,爱他,就靠近他,温暖他,跟随他,和他一致,与他一体。今天,在为爱而舍弃的悲情之外,说说新的东西,因为爱一个人,而得到的快乐,对于天使则是因为拥有了爱而获得的新生,就像塞斯为人后第一夜的炉火,两人相拥而望的湖水,还有林间蜜糖一样暖暖的阳光,真美。
  “对你来说,梨子是什么味道的?”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对白。天使对味道对人类世界很好奇。缘由来自于塞斯对这个突然没了力量的漂亮医生的爱慕。他想要知道的关键,我想应该是前半句,“对你来说”,我关注的是,“你”正在感受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想知道你所说的甜和我所理解的甜是不是一样的。想知道你看到花开是欣喜春天到来,还是感慨光阴过的太快。想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你,也想听你告诉我你看到听到触摸到的一切。我们可以共同感受生活,两个身体就像是一个人的,我们也可以把各自的感受彼此交换分享,感知的程度远远大于独自跋涉的时候。我想感受你的世界,你也给了我一个新的世界。
  有时候想,我们其实一无所有,如果说非有一点儿的话,那可能就是经常不听话的身体和饱含情感的内心,呵呵。面对自己喜爱的人,表达的极致,也是最终能做到的,只能是送出自己。所以爱一个人时,总是莫名地会有无力感,因为,越是喜欢,就越是感觉在失去自己,会因为害怕失去自己而恐惧,会焦躁,会心情不好,还会哭泣。无论如何,这个不管是好还是糟糕的自己都是我们最认同的部分,起码已经习惯了很多年。于是,当需要舍弃或者舍弃一部分自我的时候,我们会犹豫。我们有时会刻意保护自己,以各种理由拒绝改变,有时会拼命抓住对方,寻求一个安全的假设,然后才敢舍弃。谁都没有大天使塞斯的那股勇气,敢从天空纵身一跃,所以,当他跳下去时,我们会眼眶湿润,会无声地流泪,因为他真的很勇敢,他可以完全舍弃,什么都不留,只因为爱你。
  塞斯的一跃只换回来和爱人的一天时光,他的天使好友问他,是否后悔这样的选择,塞斯说,我宁愿用永恒去交换,闻一下她的发香,吻一下她的嘴唇,握一下她的手(翻成中文,直白的没了味道,呵呵),很简单很质朴很美好。不需要用曾经的付出,来标榜自己对爱情的忠贞,这是电影里天使的境界。生活里,我们是不是可以为付出做到无怨无悔。惯常的舆论总是引导困顿的人们,要在婚恋中多付出多容忍多承担,可沉重的东西需要很强的心理承受力,久了会让人压抑。换个视角,看看天使,为了爱,他舍弃了自我,从爱人身上,他也同样获得了新生。和他在一起,他的感受给了你,你的眼睛看到了两个世界,内心拥有了两份快乐,在失去一部分的时候,同样也增添了很多新鲜的东西,这是自己一个人所做不到的。
  喜欢梅格瑞恩在撒满阳光的林间路上,放开双手骑自行车的那个镜头,很美很美,那时心灵一定可以像风一样快乐地飞吧。想到片子最开始,塞斯对高烧离去的小女孩说,可以给她一副翅膀,小女孩说,如果不能飞,要翅膀还有什么用呢,呵呵。有了爱,便可以真正快乐的飞翔,即使没有翅膀,我们也都是天使了。可以做天使,我们还怕什么呢?
  爱你,便和你一起分享生活,一起体会心灵细微之处的快乐,当然还会有感伤哦,呵呵。亲爱的,对你来说,梨子是什么味道的?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也许都会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只不过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爱的方式有所不同,其实爱情出现的时候,也许本来就是一部忧伤的童话,它有时候的遥远,有时候真实,但有时候是那么的不可触摸,也许唯有这些才成就起了爱情的神圣!
  试过吗,当你放弃一个很爱你的人的时候,你并不痛苦.当你放弃一个你很爱的人的时候,那才痛苦.如果你爱上一个不爱你的人,那是更痛苦.如果要是有缘份,那么时间、空间都不算是什么。但是要是无缘呢,就算是相聚可能也是无法会意的。其实人生在世很多事都不必太在意,更不要去强求,就让一切随缘不是更好吗! 逃避,有时候不一定躲得过。而面对,不一定是最难过的。孤独,有时候不一定不快乐。而得到了呢,也许有时候不一定能长久。失去的人不一定不会再拥有 ,也许有的时候可能因为某个理由而伤心难过。但是要记住,你一定能找个理由让自己快乐起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恋爱,无非是想要快乐,两个人如果不能快乐,不如让一个人快乐,两个人都痛苦,倒不如成全一个人快乐。爱,就是一种感受,即使痛苦也会觉得幸福;爱,也是一种体会,即使心碎也会觉得甜蜜;爱,得是一种经历,即使破碎也会觉得美丽!
  相信命运吗,有些失去是注定的,有些 缘分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也许是就是传说中的有缘无分。爱一个人不一定就能拥有,只想让她幸福快乐,不是吗?可是,有时就是无法抹去你在我心中的点点滴滴……
  爱一个人并不孤单,想念一个人才真的是孤单。静静的想念,孤独的享受,也许真正的去想一个你爱的人才能体会的到。 喜欢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就像丢掉自己心爱的物品。虽然有遗憾,但是心中不会有多痛。可是爱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就会留下一个伤口,永远都会隐隐的作痛……
  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寂寞,而去接爱一段不合适你的爱,也不要因为一段不合适你的爱,而去寂寞一生。 有一种思念叫做缄默,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曾经的那一份情感,从此不会再提起……
  或许,只有在难得最远的时候,才能把曾经走过的那段日子看得最真切、最清楚!

导演 Director:
  布拉德·塞伯宁 Brad Silberling
  编剧 Writer:
  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 ....(screenplay "Der Himmel über Berlin") &
  Peter Handke ....(screenplay "Der Himmel über Berlin") &
  Richard Reitinger ....(screenplay "Der Himmel über Berlin")
  Dana Stevens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Seth
  梅格·瑞恩 Meg Ryan ....Maggie Rice
  科鲁姆·费奥瑞 Colm Feore ....Jordan Ferris
  尼克·奥弗曼 Nick Offerman ....Construction Worker
  亚历山大·古尔德 Alexander Gould ....Little Boy (uncredited)
  伊丽莎白·苏 Elisabeth Shue ....Pregnant Woman (uncredited)
  安德鲁·布劳尔 Andre Braugher ....Cassiel
  丹尼斯·弗兰茨

故乡的云 : 2014-03-08#321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43 。《瓶中信》

  爱情始于因好奇而心生的向往和迷恋,终于因熟悉而产生的厌倦和逃避。很多爱情都开始得很美丽,结束的没道理。当然,《瓶中信》里的爱情故事只有开始并无结束,只是那似有似无的缘分制造了爱在人不在的遗憾而已,或许不能相守的遗憾比伤害至深的悲伤更好,至少它还是纯真的。

  美丽的海滩,悠扬的乐声,以及每一个朝霞漫天的清晨和渔火点点的夜晚,让这个爱情故事无限温柔和令人憧憬。好莱坞的电影人极擅长运用他们娴熟的电影技巧制造梦幻般的故事,一个漂流瓶和一封写给亡妻的信道出了一个男人最深沉也最令人感动的情思,这恐怕是天下所有女人都向往的感情,每一个女人都希望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都有这样的一个男人为自己坚守。所以当罗宾.莱特扮演的特瑞莎把捡到的瓶中信拿到办公室时,全体女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她们好奇、羡慕和感动着,她们好奇写出这样深情语言的男人究竟是谁,她们羡慕信中那个女子得到的如此真情,她们也为这样的情爱而感动着幻想着。而她们的上司,一个男人,首先想到的是把这封信刊登出来,为的是利用它的新闻性和煽情性,以实现它应该实现的经济价值,至于瓶中信中的“爱情”则与他无关,可见男人的理性和女人的感性是多么的争锋相对。不必责怪男人的理性,没有男人,女人的世界一塌糊涂,世界因男人而真实;不要扼杀女人的感性,没有女人,男人的世界索然无味,爱情因女人而精彩。

  特瑞莎以瓶中信为线索找到了大海之滨的那个男人,由此引发了一场意料之中的爱情和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大海之滨有一个深情而孤独的男人——这样一种情境估计会令很多女人心醉神迷昏头昏脑的,全然不顾也许海的那边不过是一个猥亵肮脏的糟老头。拍电影的人显然深知女人的感觉和想法,所以电影在行云流水和举重若轻之间就勾勒出这样一幅动人的场景,再加上来自大海深处的爱情宣言,特瑞莎孤身前往,在看电影的人看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凯文.科斯特纳这个深情款款的男人又一次扮演了盖瑞这样深沉而深情的角色,如此的男人无论在银幕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对女人有极大的杀伤力,所以他俘获了前去寻他的特瑞莎的芳心。而罗宾.莱特温婉动人的表演也和凯文配合得相得益彰,或许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是否和她那个才华横溢的前夫肖恩.潘有直接关系。只是在银幕上能演绎出动人爱情故事的人在现实中往往和常人一样狼狈,凯文和罗宾莫不如是,正因为如此,《瓶中信》这样的爱情故事才越发光彩照人,只因缺少才变得珍惜。

  《瓶中信》的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场,其实如果换一个圆满的结局未必不动人,就如《西雅图未眠夜》那样。试想,盖瑞驾着船乘风破浪出现在特瑞莎的面前时,那种历经波折之后的水到渠成与《西雅图未眠夜》中帝国大厦的相会堪称双绝,那也象征着盖瑞告别过往战胜自己重新开始了人生之路,然而编导们大概是不想重复前人的,选择这样一个悲剧结局倒也留下了思考。那就是,爱情其实简单一点直接一点更好,表达你想表达的,追求你想追求的,不要因一时激情而冲动,不要因一时义愤而放弃,特瑞莎没有这样做,她最终失去了这个男人。

  当千里姻缘一线牵时,人们称之为有缘,当相爱不能相守时,人们又说这叫无缘,其实,缘分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她是一个报社的专栏作家。离异后独自过着孤独的生活,有一个儿子。一天,在海边散步的时候,她捡到一只漂流瓶。瓶子里有一封信。是一个男人写给他离去的妻子的。

  信写的深情而凄婉。她费尽心机找到那个写信的男人。然后千里迢迢来到那个海边的小镇。男人是个水手,能造出漂亮的木船。妻子已经病逝,是个画家。他深爱他她,一直出于悲痛的怀念之中。可是这个出现在小镇上的女人带给他深刻的爱情。

  他们有过温暖的日子。也出现过激烈的矛盾。她觉得自己无法取代他心目中病逝妻子的位置。最终决定离开。他在失去她的那一刻,明白了心中对她的深爱。他决定去找她,然后一起生活。

  他写了最后一封信给他妻子。告诉他的妻子,他对那个女人的爱和对她,一样多。他带着那个装着信的漂流瓶独自出海去和妻子告别。在暴风雨突袭的海面上,为了挽救一家三口,溺水身亡。

  镜头里有汹涌澎湃的潮水和风浪。也有平静寂寥的夕阳下的海面。大海像人的感情一样深不可测。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预知。深藏在内心的激情会有多么的澎湃。

  很久没看到这么纯粹的爱情片了。瓶中信。一个单纯的故事里,蕴藏着深厚而广博的情感。爱与生死。离别与新生。

  喜欢影片里那个叫大卫的男人,那个小镇里与大海为伴的男人,没有野心欲望,却有一颗清澈的心。他对一个女人的爱情沉默却持久。对自己对别人没有任何掩饰伪装。他不常说话,却有温暖的举动。他敢于打开自己的心扉,然后为感情付出责任。他看上去非常坚强。可是他的温柔和痛苦,脆弱和忍让都让人感动。因为他真诚。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男人。他们可以轻易随便的对一个女孩说,我喜欢你。他们的目的明确。有时候只是出于欲望。习惯对任何人和事物持轻率的调侃态度。失去对美好事物应有的尊重。以及对其他心灵的理解。

  所以这是一部想象中的爱情电影。唯美而浪漫。就像片尾处的那段台词。它说,失落一直是我们人生旅途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懂得珍惜的可贵。它揭示了电影所诠释的主题。

  始终被它感动。却时时提醒自己。它仅仅只是一部电影而已。


导演 Director:
  路易斯·曼多奇 Luis Mandoki
  编剧 Writer:
  尼古拉斯·斯帕克斯 Nicholas Sparks ....(novel)
  Gerald Di Pego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凯文·科斯特纳 Kevin Costner ....Garret Blake
  罗宾·怀特 Robin Wright ....Theresa Osborne
  保罗·纽曼 Paul Newman ....Dodge Blake
  约翰·萨维奇 John Savage ....Johnny Land
  伊里纳·道格拉斯 Illeana Douglas ....Lina Paul
  罗彼·考特拉尼 Robbie Coltrane ....Charlie Toschi
  杰斯·詹姆斯 Jesse James ....Jason Osborne
  Bethel Leslie ....Marta Land
  汤姆·阿尔德雷吉

故乡的云 : 2014-03-08#322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44 。我为什么结婚了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我在你面前可以是谁。
  ——题记

  时隔三年,泰勒·派瑞又召集了原班人马筹拍了《我为什么结婚了?》的续集,要单从票房上来衡量这部影片的成功与否那结果肯定是悲剧的,毕竟首部曲俨然是匹黑马,让老戏骨乔治·克鲁尼都败下阵来。那么此次导演的动机莫非是想让历史再重演一次?也不尽然,看完本片后个人觉得这部续集的出现,有它的重要性所在。它是导演对观众负责任的体现,故事不能讲了一半就戛然而止,将内容完全集中在婚姻各方面问题的爆发点上,这本身就对票房有很大的冲击。人们往往不愿意去直视自己生活的纠结处,更不希望在电影中找到自身不快的影子。泰勒·派瑞将最常见最头痛的婚姻关系搬上银幕,完整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这就是他的诚意,剩下的就是夫妻二人有没有勇气一起坐下来,一秒不漏地欣赏完全片。

  影片的开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去年的《伴侣度假村》,同样是去度假,同样面临众多的婚姻问题,夫妻之间的羁绊。但如果照样画葫芦地去照搬后者的模式,仅仅在喜剧角度上,就不会有多少突破,更别说煽情效果了。为此,导演只花了一半不到的笔墨来诠释这次度假,权当作是感情铺垫和人物介绍。四对黑人夫妻,外加一个不速之客,用“话唠子”的手法鲜明地展现出每一个人的个性,这大抵是纯黑人电影一贯作风。在众多好莱坞电影里,观众们都习惯了黑人角色充当“说唱”,这次体验到的是一堆说唱专家,侃侃而谈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婚姻感情上的纠葛同时也渐渐浮出水面。

  就像史瑞克大叔一样,人到中年,转角再也难遇到爱了,取而代之的是婚姻危机。寻找工作屡屡受挫的特罗伊感觉天就要塌下来了,生活开销的重担压在身上令他难以喘息。一个曾经顶天立地的男人,自尊心受到损伤,婚姻似乎也将土崩瓦解。作为一名心理学教授,帕特却不能敞开自己的心扉,一味地封闭自我,表面上的平静只能使处于崩溃边缘的婚姻欲盖弥彰。戴安的微小举动瞒不过细心的丈夫,虽只是春心荡漾,但这也足矣终结一段姻缘。安吉拉则完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管教丈夫的严苛度堪比集中营,这样的婚姻要是背后没有一个好男人维持着,弹指就破。这四种最普遍存在与现实婚姻中的问题,包含了大多数的家庭。恋爱的时光往往都是温馨而甜蜜的,然而一旦进入了婚姻的殿堂,时间就变成了最无情的考卷。爱一个人一天,应该能至始至终;但一辈子呢,能丝毫不出差错吗?

  到了婚姻这层关系,就不是简简单单爱与不爱的问题了。它演变成了一种责任,至少是对孩子的。我今天是爱你的,明天却不爱了,后天又回到原来,这就是婚姻,不用去斤斤计较。每天起床之后,都应该装作没事发生一样,拍拍屁股去上班。婚姻也是一种信任,虽然安吉拉振振有词地肢解了TRUST(信任)这个单词,为的只是拿到丈夫的手机密码而已,观众看了可能会发笑,而丈夫的内心却是无比悲凉的。无休无止的猜疑,毫无信任可言的婚姻将怎样维持下去。

  很多情况下,这四对夫妻的婚姻问题,随意的一种都是一次离婚的理由。而然他们为什么还能坚守在婚姻的阵地里,哪怕是最后的那场意外车祸,也是14年的守候时光。我想这是一种习惯的依赖吧,夫妻生活跟为人处事一样,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磕磕碰碰的种种小摩擦就类似于人体的维生素,虽然需要的量极其微小,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就算是大吵大闹,砸东西摔盘子也在情理之中,之后的相拥也许比任何时候都富有激情。

  破镜是可以重圆的,但碎裂的心就很难拼补完整了。那么,趁心香还没有散落,大胆地去拥抱自己的爱人吧。

  导演 Director:
  泰勒·派瑞 Tyler Perry
  编剧 Writer:
  泰勒·派瑞 Tyler Perry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泰勒·派瑞 Tyler Perry ....Terry
  珍妮·杰克逊 Janet Jackson ....Patricia
  吉儿·斯科特 Jill Scott ....Sheila
  莎朗·莉尔 Sharon Leal ....Dianne
  马利克·约巴 Malik Yoba ....Gavin
  理查德·琼斯 Richard T. Jones ....Mike
  塔莎·史密斯 Tasha Smith ....Angela
  莱曼·拉克 Lamman Rucker ....Troy
  迈克尔·加·怀特 Michael Jai White ....Marcus
  小路易斯·格赛特 Louis Gossett Jr. ....Porter
  西西莉·泰森

故乡的云 : 2014-03-08#323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45 。附注我爱你


  1、这部电影吸引我的竟然是开头小夫妻吵架那段。呵呵,女人怒气冲天的走在前面,男人紧跟其后,女人开始闭口不语,男人不停的问“我到底说什么了?”。进门后开始噼里啪啦的吵,男人总是无辜的想,我到底说什么让她这么生气的话了?我说这话不是她想的那样。。。。。而女人从听到那句话开始,便形成的既定思维,所以不管男人怎么说都是他的错,甚至越说越错。

  从一句无关紧要的话,女人就是这么有想象力,用她们特殊的思维一步步推导出——你不爱我。男人总是觉得无辜又无奈,最后就是脾气再好也被女人过激的言语激怒了。谈过恋爱,吵过架的小恋人们肯定不会对这样的场景陌生。最后当男人摔门而出后,女人又开始清醒了,恢复理智了,知道自己刚才过了,这时候男人推开门说“现在我可以进来了吗?”,两人开始拥吻和道歉。呵呵,女人可不都一样吗?因为男人一句无心之语而突然火冒三丈,进而疯狂的和你吵一架心里才会舒坦了,你可以说她们疯狂、不理智、小心眼,可是你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女人总是让你又爱又恨。比起《双食记》里面的女人你就知道这种女人多可爱了,其实吵架的时候,男人最好让女人把心里的火都发出来,发完火她就好了,你再抱着她说“我爱你”“我真的爱你”“我这辈子只爱你一个”等等诸如此类的情话鬼话,她就乖啦。女人就是这种很理想很感性的动物,即使理智告诉她大多数的爱情都是无疾而终,都很扯淡,可是当她在爱着的时候,她还是宁愿相信“也许这就是我的MR RIGHT”。

  2、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的情感起伏不大,只是一直在想,如果和我一起相知相伴了10几年的男人突然间撒手人寰,我需不需要或者想不想要像电影中Gerry那样爱的方式。有的人说Gerry这样用信件的方式指引她,鼓励她过上正常的生活在他死后一年的时间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因为他让她依赖他,走不出他的影子。故事的结局是她走出来了。人生有三大悲哀——少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这部片子讲的是中年丧偶,人生的大悲,试问哪一对夫妻结婚时不是抱着“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想法走进婚姻圣殿的?然而那个人却只能陪你走一半,剩下的生命旅程怎么办?我在这里暂且不说什么爱,我说习惯。正如片中的女人一样习惯了睡觉的时候被男人从背后抱住,习惯了他在早上忙碌洗漱的样子,习惯了他的温度他的爱。。。。。当她妈妈回忆当年丧夫时也说,“习惯了他总是逗我笑,习惯了在人多的场合他过来碰碰你,牵你的手,以此来证明你是他的”所以1年时间的恢复期不算长,是他的一封封信牵引着她走出阴霾,正如生前他牵着她的手一样。

  其实牵手对于女人来说很重要,当你愿意把手给一个男人牵的时候,也正是你放心把自己交付给他的时候。你觉得自己头上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了,他帮你挡风遮雨了,过马路的时候牵着他的手,你甚至可以放心的闭着眼睛。所以,我想我是需要Gerry这样的引导,这至少是在情感上的一个缓冲。我甚至想,也许王元化说出“世界不再令人着迷”多少是因为张可先生的去世,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猜想,因为我没去考证他说这话的时候张可先生是否还在世,也许他只是单纯的对学术和当今的文化现状的失望。

  3、还是继续说他们的吵架。Gerry问霍莉,“你究竟想要什么,是大房子,是孩子,请告诉我?我知道我想要的已经拥有。你呢,请告诉我。”她慌乱生气,就如之后她对丹尼尔说:“女人永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这段争吵中我看到两个问题,一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他们从19岁那次浪漫的爱尔兰邂逅开始相爱,结婚十年有余,还是会为房子,孩子争吵,说白了就是为钱。柏拉图的精神恋爱在现实中到底有没有?有!但是数量极其有限,我甚至残酷的想,如果Gerry没死,投资也失败了,没挣到钱反而还欠了一屁股债,他们还会像这次这样吵完就了吗?我觉得很难说。爱情总是在失去时才显得珍贵与伟大,而这很多时候是被暂时的悲伤放大了爱的维度。

  再者那一句“女人永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倒是道出了女人们“糊涂”性格的共性。我曾经对我男朋友说“女人是一本书,或薄或厚,用心的读,总能读出很多韵味来”,既然读了这本“书”,你就能悟出很多道道来。我相信Gerry是真正读懂了那本“书”,所以真正能欣赏她的人是Gerry,他知道她总能给人带来惊喜,所以让她上台演唱,他知道她目前的工作不适合她,所以让她辞职。结果如何呢?她上台后的风采让她的密友都大跌眼镜,她辞职后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我相信每个女人身上都有闪光点,不过很多时候,最早发现你的光芒的人并引导你蜕变的人必定是懂你的人。这部电影从另外一面来看,也说明女人,尤其是“糊涂”的女人尤其需要具有强大思想的伴侣来指引。

  导演 Director:
  理查德·拉·格拉文斯 Richard LaGravenese
  编剧 Writer:
  理查德·拉·格拉文斯 Richard LaGravenese ....(screenplay) and
  Steven Rogers ....(screenplay)
  Cecelia Ahern ....(novel)
  演员 Actor:
  希拉里·斯万克 Hilary Swank ....Holly
  杰拉德·巴特勒 Gerard Butler ....Gerry
  莉莎·库卓 Lisa Kudrow ....Denise
  吉娜·格申 Gina Gershon ....Sharon
  詹姆斯·马斯特斯 James Marsters ....John
  凯西·贝茨 Kathy Bates ....Patricia
  小哈里·康尼克 Harry Connick Jr. ....Daniel
  妮尔莉·麦凯 Nellie McKay ....Ciara
  杰弗里·迪恩·摩根 Jeffrey Dean Morgan ....William
  Christopher Whalen ....George
  迪恩·文特斯

故乡的云 : 2014-03-08#324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46 。《关于一个男孩》 94

  2000年在澳洲的时候看到满大街都是此片的海报,可惜一直无缘看到此碟,直到如今,所以今天看到电影的海报,我脑海里居然浮现的是几年前在澳洲的生活,实在是物是人非。《关于一个男孩(About a Boy)》事实上讲述的是一个男人的故事,他是个英俊、富有、浅薄、自我陶醉而又难以抗拒、举止粗俗的家伙,他在追求一个男孩的母亲时,与他遇见的另外一位小男孩发生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关系。音乐风格和舒服,淡淡的英伦轻摇滚,有原声唱片一定买。

  故事情景: 一直过着快乐单身汉生活的威尔(Will,休-格兰特饰,Hugh Grant)虽然已经38岁了,但住在伦敦的他还是一个追求时尚的新新人类。整天忙着买新CD,购买设计师的前卫服装,惦记着他的奥迪车,还时不常地更换更换新发型。一到晚上,只要有可能,他就去追逐漂亮的女人。工作?那是什么?由于他父亲写了一首广受欢迎的圣诞节曲目,从埃尔维斯(Elvis,猫王)到戏偶(Muppets)都灌制了这首歌曲的唱片,威尔不必像世人一样去工作谋生。滚滚而来的版税使他能够从事狡诈的行当,而且回避任何责任。威尔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不会为自己带来任何麻烦追女人的好办法:找单身妈妈。而单亲援助团体也许是寻求这样女人的最佳场所。因此,他装作是一个带着2岁孩子的单身父亲加入了单亲俱乐部(S.P.A.T.)。威尔很快就遇见了一个迷人的单身妈妈----苏希(Suzie,维多利亚-斯默菲特饰,Victoria Smurfit),他与苏希最要好朋友的儿子马库斯(Marcus,尼古拉斯-霍尔特饰,Nicholas Hoult)成了莫逆之交。12岁的马库斯带有一份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成熟。马库斯的妈妈菲奥纳(Fiona,托尼-科莱特饰,Toni Collette)是位脆弱、古怪、孤独,并对时尚很有见解的单身母亲。作为乖孩子的马库斯只是想让母亲能够快乐起来,因为自从最近的一次婚姻破裂以来母亲几次想自杀。另外,学校里的孩子们也在不停地欺负马库斯,他所受的压力远比任何一个12岁的孩子所要承受得多。
  因此,马库斯转而向一位最接近父亲形象的人寻求帮助。这个人就是威尔了。虽然马库斯很快就看出威尔单身父亲的身份有诈,但是他迫切需要一个朋友的帮助。威尔也曾试图拒绝过马库斯,但慢慢地威尔开始关心起这个孩子的生活了。威尔扮演了一个皮格马利翁(Pygmalion,塞浦路斯国王,热恋自己所雕的少女像)的角色,带着马库斯去嬉戏购物,买了最时新的运动鞋和CD片,马库斯的自信心正逐步恢复起来。同样,由于马库斯和菲奥纳,威尔发现他自己也变得没有那么以自我为中心了,对于以前他所拥有的贫乏明星生活也越来越不感兴趣了。当威尔遇见瑞切尔(Rachel,瑞切尔-薇兹饰),一位带着12岁儿子的欢快、美丽的单身母亲,威尔发现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坠入了爱河----这是一种真实、无法否认的爱。但事情有些麻烦了,特别是当瑞切尔认为马库斯是威尔的儿子时。
  谁知道爱情会是如此的艰难?它会以什么奇怪的形式出现?它会驱使一个男人做些什么可笑的事情?尤其是当威尔意识到他是多么在意瑞切尔、马库斯,甚至是乖僻的菲奥纳时,他几乎受不了。威尔认识到他以前的生活是多么愚蠢、得过且过,震惊之余,他不仅要挽救马库斯和菲奥纳,而且包括他自己。

故乡的云 : 2014-03-08#325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成长无关年龄

  ——《About a Boy》观后

  认识Hugh Grant是通过那部知名的爱情电影《诺丁山》,这个有些颓废却异常迷人的英国男人便吸引了我的眼球。不可否认,我是个视觉系的人,长的好看的人在我这里会获得不少的优待,Grant便是其中之一。

  这个宁静温暖的下午,挑来挑去,还是决定选一部简单愉悦的片子来看。而现在,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这部电影并没有令我失望。

  喜欢英国电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景色,就好像英国小说一样,有种含蓄内敛的美。英国喜剧片同样如此。我一直对美国喜剧不十分来电,过于直白和恶搞的喜剧情节未必会引我发笑,但却时不时地给我留下些并不美好的印象。当然,这是个青菜萝卜的问题,见仁见智吧!

  Grant好听的英国口音配上那与生俱来的绅士情怀让角色多了几分吸引。Grant这次饰演的角色有一个在今日非常流行的称呼,宅男。不错,Grant就是一个身家丰腴不愁吃穿的宅男,生活对于他来说就是消耗一个又一个的时间段,看电视,影碟,吃饭,购物,休闲,运动以及男人不可或缺一项活动恋爱,这样的Grant是令人艳羡的。可是,在这潇洒的生活背后,Grant拥有别人所没有的空虚,没有责任感,因为似乎他不负责任,也可以生活的衣食无忧。

  当一次美好的恋爱结束后,Grant忽然发现,原来和单亲妈妈恋爱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穷极无聊的Grant便猎奇的参加了一个单亲聚会。聚会的内容虽然无趣之极,但Grant却认识了一个合口味的单亲妈妈。之后的一次野餐会上,Grant和小男孩麦克斯相遇了,命运的车轮也缓缓的转动了起来。

  麦克斯便是单亲家庭,他奇异的母亲独自带着他。这个穿着奇异,想法奇异,一切均奇异的妈妈几乎让麦克斯变成了笑柄。但即便这样,麦克斯依旧深爱母亲,而且在他的生活中,最最恐惧的莫过于母亲的眼泪,麦克斯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母亲能够快乐。

  这样似乎完全没有交集的两个人相遇了。此时,一个小小的意外,推动的故事的进程。在野餐结束之后,麦克斯一行人打开家门,看到了倒在沙发上自杀了的母亲。Grant作为一个陌生人,静静的退出了这场意外。而麦克斯也独自在家等待着痊愈归来的母亲。

  当母亲回到麦克斯面前,这个男孩才发现,自己的妈妈有无法愈合的悲伤,为了帮助母亲,尽到一个儿子或者说一个男人的责任,麦克斯灵机一动,希望把Grant和自己的妈妈撮合到一起。

  和我们预料的一样,Grant完全对这个奇异的母亲提不起兴趣。可麦克斯却不打算放弃,在妈妈的问题上,麦克斯有超乎寻常的坚持和勇敢。这一点在最后的音乐会上有更深刻的表现。麦克斯监视Grant,并发现其实这个男人并没有孩子。某一天,麦克斯敲开了Grant的门,并在之后的某一天,进入了麦克斯的生活。于是,每天去Grant家看一会电视成为了麦克斯生活的一部分。

  从麦克斯踏进Grant家门的那一刻开始,两个人的生活都微不可查的发生了变化。Grant从反感抵触到自动为麦克斯开门,渐渐的两个人开始聊天,谈论一些严肃的问题。而麦克斯也渐渐的把Grant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比忘年交多一些比父子情少一些的非主流情感出现了,悄无声息的撼动着Grant的岛屿论。

  果然,当麦克斯有了困难之后,Grant伸出了自己的手帮助这个男孩,而Grant也开始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满足。这就是责任的力量。

  这部电影情节行云流水,一切都恰到好处。它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喜剧片,虽然里面有太多的情节让人忍俊不禁;它也不是一部爱情片,爱情在这里只是开胃菜,龙虾身旁的点缀雕花;它更不是严肃的说教片,尽管他的确带给我们思考,却并不深沉,亦不苦闷。或许,这也是英国人独有的方式,温情脉脉,波澜不惊,却水到渠成的引导了我们的心灵。

  这是一部男人的电影,男孩和Grant大量的对手戏支撑全片。而里面的女配角也恰到好处的没有太抢镜。对于饰演麦克斯的小男孩我并不熟悉,不过,他眼里面的戏却丝毫不比Grant差,演技也是相当的不俗!

  一个人的成长无关年龄,当他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那一刻起,他便走向了通往成熟的道路。生活并非简单的时间段的消耗,更重要的是一种人与人所维系出来的需要以及依赖,是对朋友的责任,对亲人的责任,对生活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对人生的责任。

故乡的云 : 2014-03-08#326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导演:

  克里斯·韦兹 Chris Weitz / 保罗·维茨 Paul Weitz

  主演:

  托妮·科莱特 Toni Collette

  休·格兰特Hugh Grant

  尼古拉斯·霍尔特

  瑞秋薇兹



  剧情:英俊、富有的伦敦男人韦尔·弗里曼(休·格兰特饰)步入了自己的36岁大关,但却一点要成家的意思也没有,靠着父亲留下的遗产,他所要做的不过是无聊的闲逛,然后试图与无数的女人上床而已。

  一次韦尔发现了一个最新的泡妞良方:单身家长联谊会。在他想来,单身的母亲一定是很渴望男性关怀的,而且分手的时候的借口也是很容易找到的,只要说与她的孩子处不好关系就可以了。于是他谎称自己是一个单身父亲,蒙混进入这个组织。

  第一次约会韦尔就出师不利。他的约会对象是个名叫苏丹西的单身母亲,她带着朋友的孩子马库(尼古拉斯·霍尔特饰)。当他们送男孩回家时,却发现孩子的妈妈费奥娜(托妮·柯利特饰)吞食药物准备自杀。韦尔的首次计划就泡汤在匆匆送费奥娜急救的路上了。

  马库斯是个早熟的男孩子,认识韦尔后,一开始他一心想撮合他与自己的妈妈,计划失败后虽然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但经过那次急救事故后,他与韦尔慢慢建立起一种奇特而良好的关系,两个人互相从对方身上学到
  点击查看图片
  电影剧照
  了许多东西,马库斯变得开始能够融入同龄人当中,而韦尔,也似乎慢慢的学会如何去关心照顾别人,变的有责任感了。

  就在这时,韦尔与一个名叫拉切尔(拉切尔·薇兹饰)的漂亮单身母亲坠入爱河,开始他让马库斯装成他的儿子与她接近,但最终还是向她坦白了他的真正身份。于是,拉切尔离开了他,让他感觉到了他原来的生活,是多么的空虚。

  在明白这一切后,韦尔能否最终追回自己的爱情呢?

故乡的云 : 2014-03-08#327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47 。不一样的天空


  此片成就毋庸置疑,经过二十年的岁月磨砺,它如美酒般愈陈愈香,多年后的再欣赏只会让人琢磨出更多美味,唯有一憾的是对着岁月这把杀猪刀徒生感慨。

  一感慨那时的约翰尼·德普也是很正经的角儿,此片后到底受了什么刺激遭了多大的殃,片片神经质;
  二感慨里奥那多·迪卡普里奥还未成年便演戏成精,后来帅的不成样,再后来眉头皱的不成样,为了演技只要大叔样。


  这戏里戏外的时间故事,一样都看似坎坷,看似平凡,看似浪漫,看似精彩,看似八卦,看似轮回,可这TMD的就是人生呵,滋味其间。末了,您又只觉无味与无耐,感叹倏忽生命再伟大也蹦跶不出浪花,在宇宙的视野里哪怕一丝丝涟漪都不曾见,可还没完,等你真OVER蛋了,才发现它可以如此美好,但你已经完蛋。

  未曾经历过那个年月的它的辉煌,无法相像那时的人们对这部金像奖如何用心评价,浅薄的自己只能是看着这部电影,得出一个‘阳光非常’综合印象。

  戏里的阳光逼人的真切,衣着干净、面庞清新、街道规整,镜头中人物站位都不哆嗦,剧情走向清晰,心中磨累也心存美好,家庭和睦向心,连胖到死的老妈都不会是个累赘,连死不出屋都不会让房间凌乱污浊,甚至全片所有景所有人都打着淡淡的光晕,哪能不阳光!?
  故事平凡中还带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带着哲学的阳光多麽引人陶醉!?

  那时的美国电影都爱这类散着光晕的生活吧,一片湖一幢屋,人与景都一定洒上些阳光的余晖,恨不得人人都戴上个天使环,以示亚美利坚天堂。想起了金色池塘吗?此片是典范,就连第一滴血亦如是,没人会忘记,蓝波同志寻到战友家时,影片就是用波光粼粼的湖水,反射的迷人光耀,呼应蓝波与子同袍的兄弟温暖和喜悦,待得知这最后一名活着回美国的战友也不得善终时,影片便急转一路阴暗颓唐下来。


  哦,好像金色池塘跟第一滴血都比本片更早了十年,不过不打紧,且把它看做那年月美片与纯文艺恋爱分手前的最后癫狂。

  的确是最后的,这类用温馨音乐与着色胶片散发出的一片忧郁阳光,此后这二十年已难见到。

故乡的云 : 2014-03-08#328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导演 Director:
  莱塞·霍尔斯道姆 Lasse Hallstr?m
  编剧 Writer:
  皮特·海格斯 Peter Hedges ....(novel "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screenplay)




  演员 Actor:
  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Gilbert Grape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Arnie Grape
  朱丽叶特·刘易斯 Juliette Lewis ....Becky
  玛丽·斯汀伯根 Mary Steenburgen ....Betty Carver
  Darlene Cates ....Bonnie Grape
  Laura Harrington ....Amy Grape
  Mary Kate Schellhardt ....Ellen Grape
  凯文·泰德 Kevin Tighe ....Ken Carver
  约翰·C·赖利 John C. Reilly ....Tucker Van Dyke
  克利斯丁·格拉夫




  有的影片犹如澎湃的海水一般喧哗躁动,有的影片宛若细水长流一般涓涓流淌,《不一样的天空》无疑属于后者。纵使少许的穿帮镜头是影片显得有些美中不足,但细微的瑕疵无法阻止影片经过时间的沉淀以后成为一种隽永的影像。

  这部影片由原著的作者皮特·海格斯亲自担任编剧,尽管虚构的影像不可能还原文字那般原汁原味的意象,却会忠于原著作者的初衷。那时的德普和迪卡普里奥的脸庞流露出的是几丝青涩,演技却毫不稚嫩。若是用浮夸的语句再对两人的演技赞叹不已,确是一件自讨无趣的事情,两个演员已经用自身的天赋异禀的表演将两个角色诠释得十分传神,无需赘言。

  莱塞·霍尔斯道姆擅于以平淡如水的生活呈现影片中暗涌翻滚的高潮,在这部影片中,他对影片节奏的掌控亦是恰到好处,吉尔伯特的生活通过两个小时的影片仿佛被一个无形的布道者陈述一样向观众娓娓道来。影片中事物的暗喻也成为了霍尔斯道姆的标志之一,《浓情巧克力》中更是堂而皇之的以巧克力暗示欲望和追求。在这部影片中,亦不缺乏某些特定事物的暗喻。无边无际的天空作为一种对不同生活的向往是显而易见的象征。另外,当吉尔布特与碧姬在夕阳的余晖之下望着自己的房子发出“外面看这么渺小,里面却是那么阔大”的感慨时,我想房子便是一种被实体化的责任,吉尔伯特就像那座房子一样必须承受无处逃避的生命之重。在自己的弟弟十八周岁生日的前夕,吉尔伯特所吹破的那个红色气球,在一定层面上也暗示了之后自己的情绪爆发和母亲生命的遽然消逝。

  个人并不觉得《不一样的天空》讲述的是阴郁抑或悲惨的生活,它告诉人们的是平淡无奇的生活之中总会有惊喜可言。就如迪卡普里奥饰演的弟弟亚利角色的生命的持续,对于原本估计的十年光景而言,拥有十九个年华已经是一个值得欢畅的幸事,而且,亚利的生命依然持续。亚利生命的持续与母亲生命的戛然而止形成了一种对比,这便是一种真实生活的写照,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现实生活和理想国度之间难免存在龃龉,每个人都会经历生离死别。

  每个家庭都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缺角,只不过吉尔伯特的家庭所存在的罅隙异乎寻常。失衡的家庭就像失衡的汽车,他做的是人生大道上这辆失衡汽车的司机,必须谨慎驾驭以使它不至于脱离轨道。在看似混乱悲惨的生活中,亦不缺少温情脉脉的片段。我想,这便是情感的魅力。亲情以它朴实无华的真挚触动人心,而爱情以它清冽的芬芳让人心旌摇曳。一个男人必须要对自己的家庭和亲人负责,只是吉尔伯特的付出远比常人想象的沉重。在爱情方面,与贝蒂的暧昧是他欲望上的一个岔口,而与碧姬的相遇则是告别混沌生活的一个出口。

  影片和原著直译的名字是《什么吃掉了吉尔伯特·格雷普》,我想无论是身为编剧的原著作者和导演想表达的都是人们在面对悲惨凄凉的生活时应有的积极人生观。就如尼采所说,“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强壮。”吉尔伯特在生活洪水的荡涤之中,成为了一个英勇的骑士。当母亲的尸体被火海湮没,往昔生活告一段落,吉尔伯特带着亚利即将面对的是不一样的生活。

  如果说恩多拉的生活如没有音乐的舞蹈,那么吉尔布特则是深处黑暗中的坚强舞者。因为责任,他将命运涂成阳光的颜色,用它填补了生活的黑洞。

故乡的云 : 2014-03-08#329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48 。妙笔生花

  很多写字的人会遇上类似的麻烦:有时你很想用文字去再现某段你不想忘记的时光、希望永驻的场面,却感到自己言辞乏力,只能在纸上划拉出断断续续的只言片语;有时你才思泉涌一气呵成,自己被自己感动得心潮澎湃,以为这是自己能整出的最棒的东西,一转头却发现根本没有别人愿意来看;有时看着前辈的故事文字,想这也没什么触不可及的独到新鲜,自己也能写出来,再自负些可以宣称:嘿,这就是XXX偷了我的故事嘛;但更多的时候,抱着别人或晦涩或轻快的文字扼腕叹息乃至泪流满面:自己一辈子也不可能成为那样的人。就像电影里的年轻作家看过老人的故事后冲妻子大喊的那样,他自己辛辛苦苦写了三年的得意之作,被所有出版商拒绝,被认为太含蓄太艺术而不可能有市场。这时他并不知道老人的故事也是一生仅一次的迸发,他做出了选择,却再没能写出任何东西。
  妙笔生花真是个好译名,这或许是所有写字人的梦想,希望自己的文字中能绽放花朵,而不仅仅是枯燥无味的文字。说起来写字这事儿似乎也没有那么复杂,大部分作家都在模仿中摸爬滚打过来,或是模仿他人的故事,或是模仿自己的生活。《大卫?科波菲尔》那种明摆着是半自传的小说就不用说,《都柏林人》据说写尽乔伊斯的邻里乡亲连名字都没换,《寻欢作乐》的背后是哈代和休?沃尔波的八卦,连翻《哈姆莱特》你都能发现莎士比亚其实有个叫哈姆内特的儿子。所不同的只是自己来写,可以顺着自己的心意,让死者复生,让坏人遭到应有的报应,甚至为历史人物正名。
  电影里的三位作家都无意中成了别人故事的一部分。头次看预告,这也会是吸引你去看全片的地方,层层嵌套的故事:一位作家在朗读自己的新书:关于一位遗失了故事手稿的老人和拾到了手稿并将其据为己有出版的年轻作家;同时作家自己又在朗读会上被一个女大学生吸引,将她带回家和她讨论故事的后续。老人的手稿成就了那位年轻作家,击碎了他原本平静而空虚的生活,使他一跃成为纽约文坛的新晋宠儿,销量与口碑双丰收。他和老人的故事又出自另一位作家笔下,我们隐约感到那其实是他自己的故事,不管老人存在与否,他用它来弥补某些他也在生活中遗失了的东西。年轻的女学生试图从“和知名作家发生一夜情”这一“劲爆”的关系中寻找自己的写作灵感,顺便自作聪明地挖挖畅销作家光鲜外表下的空虚心灵什么的做以升华。作家最终没有接受那个女生,他告诉她生活和小说从不相触,她必须在其中做出选择。
  作家和老人都选择了文字。当作家将老人的手稿录入电脑被妻子看见时,他没有告诉她真相,她为那些文字感动流泪的模样推了他一把,他将手稿送去出版,并在事实被揭露时指责是妻子没有认识真正的他,为此他失去了她。遗失手稿的老人在女儿死去妻子出走之前从未能写下完整的文字,这些文字帮他赢回了妻子,她却在归途中遗失了手稿。当他发疯地寻找时,文字在他眼中忽然胜过了她,于是他们无论怎样努力也再无法修补生活,他返回自己的国家,孤独终老。老人告诉年轻的作家,事情只是事情,发生了没法在修正,你做了错的选择,唯一能做的只有背负着它活下去。所以电影里并没有这样一键拯救的桥段:年轻作家帮助老人找到妻子,发现她也还在等他,两人互诉衷肠后老人幸福离世。回国后老人又见过妻子一次,她已和别人组成了幸福的家庭,两人远远地隔窗挥手致意。几个月后,老人死去,手稿随葬,这是生活。
  然而作家是言不由衷的,尽管他们都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生活,但文字与生活却并非没有交集。因为当女生问他到底想要什么时,他脑海中闪过的是笔下作为自己代言的年轻作家抱住妻子,向她道歉,不该欺骗她那是他的作品,不该没有顾虑这样的欺骗会将自己和她的生活引向何方。《The Words》这本小说是作家自己的救赎,他用他的文字拥抱生活,希望它是它本来应该的样子,失去和修复的愿望促成了他的写作。而老人在失去中记下的和妻子生命中最好的日子也永远留在那些饱含泪水与笑容的文字中。
  已经过的生活是无法改动的,文字却不然。或许会写故事的人都不是最勇敢的人,也正因为无力,而在文字中试图叙写自己希望的生活,做出未能做出的补偿,实现未能实现的人生,或者,说出无法说出的真相。因为要背负自己做错的选择太过沉重。于是我们看到《赎罪》中布里尼奥将罗比和塞西莉亚写在了一起。又或许写字的人之所以能连缀成句,连句成章,并不是刻意地期望不朽的虚名,甚至不是期望被人阅读。他们会不停地书写下去,是“因为冬季永无休止,因为如果不这样做,狼群和暴风雪就会更快扑向他”。写不出的时候,不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够好,反而或许应该庆幸没有这样驱使我们非写不可的动力。
  尽管无数次被告知小说不是生活,电影不是生活大家却还是乐此不疲。因为至少可以在别人的文字别人的故事中反观自己,寻找安慰,获取欢乐,而后起身去直面自己的生活。想起之前看到的关于《吉屋出租》诞生的故事,格林威治村出租公寓中没暖气交不起组的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和拉森自己的契合,艾滋病和死亡的阴影又怎样挥之不去。拉森并没有让Mimi如普契尼原作中那样死去,他的这部“波西米亚人”有个看上去光明的尾巴,十几年如一日地在世界各地唱响,激励着年轻人们去珍惜自己现下的生活。然而现实中作者自己却在剧作刚刚首演就因病去世。生活远比故事残酷,生活远比故事精彩,我们都明白。但我们需要故事和文字,无论是作为作者或是读者,因为它们可以给我们力量,使我们在冰天雪地里继续前行。

  导演 Director:
  布莱恩·克鲁格曼 Brian Klugman
  李·斯特恩斯奥 Lee Sternthal
  编剧 Writer:
  布莱恩·克鲁格曼 Brian Klugman ....screenplay
  李·斯特恩斯奥 Lee Sternthal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布莱德利·库珀 Bradley Cooper ....Rory Jansen
  佐伊·索尔达娜 Zoe Saldana ....Dora Jansen
  奥利维亚·王尔德 Olivia Wilde ....Danielle
  迈克尔·麦基恩 Michael McKean ....Nelson Wylie
  丹尼斯·奎德 Dennis Quaid ....Clay Hammond
  杰瑞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The Old Man
  本·巴恩斯 Ben Barnes
  诺拉·阿娜泽德尔

  大牌明星荟萃
  虽然是布莱恩·克鲁格曼和李·斯特恩斯奥的导演处女作,而且全片的投资也不大,但是这部影片却找到了布莱德利·库珀、佐伊·索尔达娜、[奥利维亚·王尔德]、丹尼斯·奎德和杰瑞米·艾恩斯这样的演员。甚至连出现在1940年代巴黎情节中的男主角,都是“凯斯宾王子”本·巴恩斯。面对这如此庞大的演员阵容,克鲁格曼说:“能请到这些演员真是我们的荣幸和机会,因为他们不仅具有票房号召力,还具有不可小视的演技水准。他们的表演为整部电影带来了不一样的深度和质感。帅气的本·巴恩斯把在巴黎的片段演绎得活灵活现,而老年之后的他,则是由杰瑞米·艾恩斯扮演的。这位英国演员把这个角色扮演的颇具深度。我们能从艾恩斯的表情和眼神中,看到无穷无尽的内容。而年轻的索尔达娜、王尔德和库珀则是这部电影里的关键性角色,他们的集体发挥非常出色,让现代戏的部分也恨就有看点。”
  至于为什么这部电影能吸引来这么多明星的加盟,库珀的回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这部电影的剧本非常吸引人。库珀说:“我觉得这部电影具有一个了不得的剧本,它在两小时不到的时间里,把几段爱情故事表述得淋漓尽致。而且,还颇有悬疑和惊悚的看点。我觉得,能出现在这么一部电影中,也是演员的运气,因为这样的剧本并不多见。而且,剧组还找到了那么多的大牌演员作为配角,这就更为罕见了。所以,我没有理由要拒绝这部电影。”而奥利维亚·王尔德则表示说自己是太喜欢这个剧本了,所以,无论什么小角色,她都不会放弃。她说:“看完这个剧本,我就笃定一定要来参演,哪怕是再小的角色,我也不会放弃,因为我实在是太爱这个故事了。”

故乡的云 : 2014-03-08#330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49 。傲慢与偏见

  轻快跳跃的钢琴伴奏声中,班纳特(Bennet)一家上演一幕皆大欢喜的人间喜剧,有情人终成眷属,每个人各自找到自己的幸福。相对来说《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属于轻松的世界名著,故事桥段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因此,不断被拍摄为影视作品,前后加起来也有十几个版本。比较有争议在1940版、1980版、1995版以及2005版中纠缠。
  通常最初的时候都喜欢表象的感受,我也不例外。最初1995版的海报,让我有种肤浅认识,认为男女主角都不够吸引人,这种偏见的排斥心理在有口皆碑的好评声中,引发了我的好奇心理。没想到果然是不看则已,一看惊人。95版的细腻、含蓄诱发了我深层次的感触。相比之下,原来喜欢的1940版真的很好莱坞,仅仅一场幽默的喜剧片,喜闻乐见中少了那份真正的感动。钟爱的1980版有点局促感,2005版太过现代,其中世纪的英伦风情和韵味已荡然无存了。95版综合各版所长,将Lizzy与Dacy含蓄、理性的爱情故事,细腻、委婉的诠释出来。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的开篇一段话。无可否认,这是一个关于有钱人的爱情故事,或者也可以大众化的理解为如何选择婚姻。宾利和简、达西和伊丽莎白、莉迪亚和威克姆,甚至是夏洛特和柯林斯,先生们、小姐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关于爱情,在这里有着不同的诠释和理解。宾利和简的感情发展简单到令人神往,他们就那么的相互吸引了!夏洛特和柯林斯之间没有感情可言,相对他们来说,各自从对方身上得到了所需要的。至于莉迪亚和威克姆,只能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达西和伊丽莎白呢?由于达西的身价,似乎这段感情总归要与金钱相联系,然而忽略了最真实的感动。曾经伊丽莎白说过,她对于达西的感情是有一个过程的,如果一定要确定,也许是她在看到达西的美丽家园彭贝利那一刻。很多人认为,这段彻底揭示了伊丽莎白的虚荣心。我却觉得这不无伤大雅,lizzy的话俏皮中带着真实。如果她真的因为达西的身价而钓金龟的话,她全然可以接受达西第一次的求婚。绝对不会说出“全天下男人都死掉,我也不会嫁给你!”参观彭贝利的时候,她已经收到达西的信,也通过达西的佣人、当地人中认识旁人眼中的达西。当偶然再遇达西时,她的尴尬不仅仅曾经拒绝过这个男人,而是为自己的偏见而感到难堪。她的确是这个时候中意达西的,因为她对他的偏见,已经荡然无存。此刻,她眼中达西已经很完美了。之后她从莉迪亚无意透露和舅妈那里证实了达西的行为(他为莉迪亚的婚事)后,她更加感动。试问一下有谁不会为那位傲慢的达西先生的行为所感动呢?原来一切都不是我们表面所见,主观认为的。

  詹妮弗.艾莉(Jennifer Ehle)饰演伊丽莎白的神态尤其传神。她薄薄的嘴唇隐藏了内心独白,通过她那双灵动的明眸,将人物的内心情绪诠释非常独到。起初的两场舞会,她看达西的眼神是审视的,瞟视的,端庄的笑容中透出讪笑。她似乎很好的隐藏对达西的不满,有礼有节。面对达西的冷峻高傲,她予以旁观者的“欣赏”,甚至带着某种尖刻的取笑。在这种似看非看,似笑非笑的神态下,配合詹妮弗.艾莉这双美目,不仅深深打动了达西,也令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双颇为神韵的双眸里,射出来的不仅仅是妩媚,还有智慧和灵敏,此女子绝非泛泛之辈,她就好比高山香茗,需要努力,才能品茗。
  达西自以为客观的评论“还能忍受”,却在无意中伤到了“美目”的自尊心。因此,在此后的数次交流中,多次碰壁。他的出生和修养培养以及生活环境,已经养成了他傲慢的气质,理性的思维。与其说他理智的观察lizzy,倒不如说他是情不自禁的欣赏。舞会上、宾利家、窗台前、钢琴旁,他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情。他的确用理智去提醒自己,她的出生门第远低于自己的身家,这是不能被周遭以及家族所接受的。当然一切都是徒劳的,情感越克制越容易迸发,他自觉屈尊选择了颇有礼节性的求婚。不能不说达西先生诚实的可爱,他将这些心情都坦白的告之。对于反对宾利和简的事也供认不讳。结果无疑是失败求婚。虽然这很伤自尊,但达西保持他应有的礼节告退。
  科林.费尔斯(Colin Firth)饰演达西言语并算多,神态保持一贯的严肃,俨然一位大理石雕刻的男人。在他理所当然的冷淡中透出的傲慢浑然天成,但他的眼睛在某种不同心绪下,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他起伏的胸膛、透析情感的双眸,高傲的嘴角,将不善言谈的达西诠释的栩栩如生。

故乡的云 : 2014-03-08#331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该片的细腻之处在于两位演员的眼神都非常惟妙惟肖。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情感,都是从眼神中传递给观众的。达西的某种不屑、某种欣赏、某种气愤、某种感伤、某种坚决、某种担忧、某种伤神、某种欢愉、某种欣慰等等诸多情感,在他眼里昭然若揭。镜头可以为他定格在沐浴后的窗前,那是惊讶而专注的;可以定格在镇上,那是欲言又止的;可以定格在第二次舞会是那刻,那是鼓足勇气的;可以定格在林间,那是异常克制的;可以定格在第一次求婚,那是激动到怅然,从愤慨到平静的;可以定格在击剑场,那是犹豫而坚决的;可以定格在度过欢乐童年的湖边,那是放松而摒弃的;可以定格在伊丽莎白的钢琴独奏及演唱,那是撩人心魄的;可以定格在独自站在壁炉边,那是向往美好的;可以定格在下等街区,那是焦灼疲惫的;最后要定格在婚礼马车上,那是露齿一笑的,哈哈!
  达西是高傲但绅士,他淡淡的莞尔一笑,宛如冰雪消融,春风拂面。片中他的微笑,屈指可数,宾利与简跳舞时候,与宾利相视一笑,一种兄长的微笑;赞扬宾利姐姐和伊丽莎白行走姿态,一种礼节性的笑;在达西的姨妈凯瑟琳(Catherine).伯德夫人家,钢琴前与伊丽莎白一段对白中的微笑,一种欣赏的笑;接下来拜访,又是礼节性的笑;彭贝利偶遇,几乎讨好的笑;最最迷人是lizzy受乔治娅娜邀弹钢琴那段,充满爱意的微笑,魅力十足啊!当然还有最后结婚在马车上甜蜜的微笑。

  该片的含蓄在于情感的表达。最让人感动的事情,就是爱一个人,默默为所爱的人尽力做事。当然,达西为莉迪亚的婚事有种义无反顾的责任,他认为他当时为了保全家族的声誉而没有揭示威克姆丑事,必须承担这个责任。他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穿梭于伦敦的大街小巷,去求那个自己连名字都不愿意提的人。他做这件事情之前,不需要预支的感谢,做之后还不寄希望于他人的感激。这种默默的付出,尤其令人感动。拍摄这段时候,运用了对比式的镜头,一边是班纳特一家,一边是达西的身影。达西的形象逐渐立体起来,观众也更深层次的了解到他善良的、真挚的内心世界。他就像矿藏需要被挖掘,这点宾利找对了朋友。达西对lizzy的情感是内心炽热强烈的,外表含蓄礼貌的。他的再次求婚这样说道:“你是个爽快的人,决不会开我的玩笑。请你老实的告诉我,你的心情是否还是和四月里一样。我的心愿和情感依然如旧,只要你说一句话,我便再也比提起这桩事。”科林.费尔斯在说这段时,显得很平静,但眼睛里情感让人揪心。詹妮弗.艾莉看似平静的回答,声线却带着颤抖。就算彼此知道了对方的心意,两人也是有礼有节。直到最后婚礼结束,他们拥有了真爱之吻。他们的感情就像活火山一样,表面波澜不惊,内心暗藏汹涌。

  爱一个人可以不说出来,但行为更令人感动。爱一个人可以不必天天叫着她的名字,但心里始终有着这个人,这样的爱情是深邃的,是连绵不绝的,是让人沉醉的。

  正如该剧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一般,真正美丽的事物需要一段时间去考验和感受。男女主角都不是一眼就觉得漂亮的佳人,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会跟达西一般迷恋上那双美目,同样,会跟着伊丽莎白发现达西是如此英俊而让人心动。我是喜欢他们分别是从Lizzy走过书房的窗前时,她那嫣然一笑;从Dacy参加舞会,他那一抬头,恰如其分的将他们的各自魅力传递给观众。Lizzy的一笑可谓倾国倾城,她的智慧、她的灵动,跃然于眼前。同样,Dacy的一抬头可谓鹤立鸡群,他的高贵、他的倨傲,顿然生畏。

  对于外界评价詹妮弗.艾莉饰演伊丽莎白有点胖,貌似有报道说是导演安排她增肥的,符合故事时代背景。此外,服装和拍摄角度的关系,换一套衣服,换一个机位角度拍摄,就截然不同。此外,这不是选美,也不是按照现在的标准去选美。我觉得詹妮弗.艾莉的Lizzy宛如画出来一般美丽,魅力无穷。
  同样,科林.费尔斯饰演达西,不是众多版本中最帅的,既没有80版清俊的酷毙,也没有05版忧郁的帅呆,但他恰恰是最完美的达西先生。不然就不会有口皆碑,不会在2001年他被人物杂志选为最帅的50位男人的英国男人,不会以他为蓝本的达西画像当时以1万2千英镑的价格拍卖掉,不会被称之为永远的达西先生!我为他精湛的演技,细腻的人物刻画,外表的冷峻,骨子里的绅士风度,不张扬的柔情所拜倒。

  95版《傲慢与偏见》是值得收藏的佳作,细腻、含蓄、深邃。偶然翻开光影,会给予心灵最柔软的温暖和安慰。

  导演 Director:
  Simon Langton ....(6 episodes, 1995)
  编剧 Writer:
  简·奥斯汀 Jane Austen ....(6 episodes, 1995)
  安德鲁·戴维斯 Andrew Davies ....(6 episodes, 1995)


  演员 Actor:
  科林·费斯 Colin Firth ....Mr. Darcy (6 episodes, 1995)
  詹妮弗·艾莉 Jennifer Ehle ....Elizabeth Bennet (6 episodes, 1995)
  Susannah Harker ....Jane Bennet (6 episodes, 1995)
  茱莉亚·萨瓦哈 Julia Sawalha ....Lydia Bennet (6 episodes, 1995)
  Alison Steadman ....Mrs. Bennet

故乡的云 : 2014-03-13#332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41 。 《远离赌城》 Leaving Las Vegas


  年代:1995年 / 导演:迈克·菲吉斯 /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伊丽莎白·苏


  拉斯维加斯,闻名世界的赌城。在这座光怪陆离的城市里,上演了一段非同寻常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酗酒成性的酒鬼和一个做皮肉生意的妓女,他们居无定所,在城市的霓虹灯中流浪,没有生活的理想,也没有对未来抱有任何希望。就在这两颗绝望的心之间,产生了令人心悸的真情。

  赌城真情
  影片改编自约翰·奥布瑞安的同名小说,这是约翰·奥布瑞安一生中唯一的一部作品,带有鲜明的自传体风格。这部作品又似乎是他一生的总结和写照,因为就在《远离赌城》开拍后两周,约翰·奥布瑞安就自杀身亡了。导演迈克·菲吉斯原本不打算继续拍摄这部电影,但是为了纪念原书作者,他还是将它拍摄完成。
  主人公本在生活中的原型就是约翰,他是一位失意的剧作家,整天沉迷于酒精的麻醉,也因此丢掉了工作,老婆孩子也统统离他而去。他尝试过泡妞,也试图再去寻找工作,但是终究没有出路。他就独自开车到拉斯维加斯碰运气。拉斯维加斯是世界著名的娱乐之都,想要来到这个城市无疑是想在里沉沦自己。萨拉是这个花花世界里的一个分子,她是个妓女。她的生活完全是被机械化的操纵,与各种各样被性欲燃烧的男人上床,麻木地任凭他们摆布,随后穿上衣服拿着钞票走人。没人想要这样,萨拉很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她得吃饭,她得在拉斯维加斯生存。
  他们的第一次邂逅是在本红灯停车时,萨拉用挑逗式的动作和话语给本留下深刻印象。后来他用500块钱挽留萨拉陪他过一夜。萨拉本以为他只是一位普通的皮条客,所以在旅馆里用她的习惯性套路来“招待”本,但是她发现本想要的并不是这些。他仅仅是需要一个陪他说说话的人,因为他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非常孤独。那晚他们相拥着睡去,本的单纯令萨拉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第二天她到处寻找本,两个孤独的灵魂有了相互的依靠。本有过失败的婚姻,他也明白自己的酗酒和自甘堕落导致了这一切,萨拉之所以选择本,并不是看中他的相貌、身份、地位和金钱,而是他能够给予萨拉贴心和温馨的感受,在这个无所依靠的城市感受到一丝温暖。萨拉是个不光彩的性工作者,所以与本的情况相比起来并没有好到哪里去,正是相似的境遇这两个已经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重新燃起走下去的信念。
  好景不长,本酗酒失控,甚至又找妓女上床。与本暂时分离后,萨拉经历了被欺骗、被殴打、被侮辱的痛苦,她几乎再次迷失了方向,毕竟这个社会无法光明的容纳她们这群人。与此同时,本因酗酒过多而奄奄一息。在弥留之时,萨拉与本最后一次做爱,这是一次充满绝望的交合,萨拉想用她最擅长的所能为本做些什么,但终究也留不住本的生命。“两颗绝望的心”是该片的另一个中文译名,我觉得它更能概括出影片从始至终的绝望气息。他们的存在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只是阴暗角落的两粒微尘,但是他们的爱情又是那样的不可一世,爱被洗净,只留真情。这难道不足以令那些以爱的名义去获取名利的人感到汗颜吗?

  绝望之城
  拉斯维加斯的灯红酒绿在菲吉斯的镜头下被加进了很多奢靡的气息,仿佛是一个堕落的人间天堂,在这里有着形形色色的衣冠禽兽。比如那个指使萨拉去卖淫,然后从中得利的男人十分令人不齿,他经常用刀子割破萨拉的腿来威胁她,使她不敢不从。那群用摄影机拍摄萨拉卖淫的小子也是丧失人性,对萨拉拳脚相加,令她在城市里遭到所有人的唾弃和拒绝。所以,在我看来,拉斯维加斯是一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那里有太多的黑暗,有太多的堕落,当然也有很多像本和萨拉这样可怜又可悲的人。“远离拉斯维加斯”是他们的必然选择:本告别了这个冰冷的世界,萨拉也必然在这里走投无路,另寻它处。这种悲凉的格调从电影深色的画面中透出,折射出一个多面性的绝望之城。
  为这种绝望增加气氛的是影片的背景音乐。爵士与布鲁斯华丽而又自由,时而还带有几分苍凉,映衬主人公漂泊无依的境遇显得十分相搭。片中有多首蓝调歌曲缓慢的摇曳,与影片配合的天衣无缝。
  尼古拉斯·凯奇凭借该片获得了奥斯卡和金球奖双料影帝,他身上固有的颓废气质与主人公十分吻合,因而本这个角色被塑造的浑然天成,表现出精湛的演技。而女主演伊丽莎白·苏乍一看特别像莎朗·斯通,她的表演也绝非一般,将萨拉的性感与怜悯融合一体,相当出彩

故乡的云 : 2014-03-13#333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42 。 天使之城


  大约是第三次看《天使之城》,或许第四,阴沉的天气,裹着厚厚的睡衣,仍觉得冷。看看别人的故事,希望有些温暖在心里涌动。或许结局并不完美,但喜欢那种静谧温柔,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情调,浅淡的甜美和伤感,足够浪漫和深情。

  简单说,这是个因为爱情而舍弃原有自我的故事。天使爱上了凡人,于是决定舍弃已经拥有的一切,黎明的天籁,高空的美丽,生命的永恒。类似的构思的故事很多,比如前阵看过的罗宾。威廉姆斯的《机器管家》,不过在常规思维里,机器比人低等,于是机器人舍弃永恒生命变成人类,似乎就没有天使下凡来的更有震撼的味道。跑题了,呵呵。但从舍弃自我来说,他们都是一样的,爱他,就靠近他,温暖他,跟随他,和他一致,与他一体。今天,在为爱而舍弃的悲情之外,说说新的东西,因为爱一个人,而得到的快乐,对于天使则是因为拥有了爱而获得的新生,就像塞斯为人后第一夜的炉火,两人相拥而望的湖水,还有林间蜜糖一样暖暖的阳光,真美。
  “对你来说,梨子是什么味道的?”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对白。天使对味道对人类世界很好奇。缘由来自于塞斯对这个突然没了力量的漂亮医生的爱慕。他想要知道的关键,我想应该是前半句,“对你来说”,我关注的是,“你”正在感受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想知道你所说的甜和我所理解的甜是不是一样的。想知道你看到花开是欣喜春天到来,还是感慨光阴过的太快。想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你,也想听你告诉我你看到听到触摸到的一切。我们可以共同感受生活,两个身体就像是一个人的,我们也可以把各自的感受彼此交换分享,感知的程度远远大于独自跋涉的时候。我想感受你的世界,你也给了我一个新的世界。
  有时候想,我们其实一无所有,如果说非有一点儿的话,那可能就是经常不听话的身体和饱含情感的内心,呵呵。面对自己喜爱的人,表达的极致,也是最终能做到的,只能是送出自己。所以爱一个人时,总是莫名地会有无力感,因为,越是喜欢,就越是感觉在失去自己,会因为害怕失去自己而恐惧,会焦躁,会心情不好,还会哭泣。无论如何,这个不管是好还是糟糕的自己都是我们最认同的部分,起码已经习惯了很多年。于是,当需要舍弃或者舍弃一部分自我的时候,我们会犹豫。我们有时会刻意保护自己,以各种理由拒绝改变,有时会拼命抓住对方,寻求一个安全的假设,然后才敢舍弃。谁都没有大天使塞斯的那股勇气,敢从天空纵身一跃,所以,当他跳下去时,我们会眼眶湿润,会无声地流泪,因为他真的很勇敢,他可以完全舍弃,什么都不留,只因为爱你。
  塞斯的一跃只换回来和爱人的一天时光,他的天使好友问他,是否后悔这样的选择,塞斯说,我宁愿用永恒去交换,闻一下她的发香,吻一下她的嘴唇,握一下她的手(翻成中文,直白的没了味道,呵呵),很简单很质朴很美好。不需要用曾经的付出,来标榜自己对爱情的忠贞,这是电影里天使的境界。生活里,我们是不是可以为付出做到无怨无悔。惯常的舆论总是引导困顿的人们,要在婚恋中多付出多容忍多承担,可沉重的东西需要很强的心理承受力,久了会让人压抑。换个视角,看看天使,为了爱,他舍弃了自我,从爱人身上,他也同样获得了新生。和他在一起,他的感受给了你,你的眼睛看到了两个世界,内心拥有了两份快乐,在失去一部分的时候,同样也增添了很多新鲜的东西,这是自己一个人所做不到的。
  喜欢梅格瑞恩在撒满阳光的林间路上,放开双手骑自行车的那个镜头,很美很美,那时心灵一定可以像风一样快乐地飞吧。想到片子最开始,塞斯对高烧离去的小女孩说,可以给她一副翅膀,小女孩说,如果不能飞,要翅膀还有什么用呢,呵呵。有了爱,便可以真正快乐的飞翔,即使没有翅膀,我们也都是天使了。可以做天使,我们还怕什么呢?
  爱你,便和你一起分享生活,一起体会心灵细微之处的快乐,当然还会有感伤哦,呵呵。亲爱的,对你来说,梨子是什么味道的?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也许都会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只不过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爱的方式有所不同,其实爱情出现的时候,也许本来就是一部忧伤的童话,它有时候的遥远,有时候真实,但有时候是那么的不可触摸,也许唯有这些才成就起了爱情的神圣!
  试过吗,当你放弃一个很爱你的人的时候,你并不痛苦.当你放弃一个你很爱的人的时候,那才痛苦.如果你爱上一个不爱你的人,那是更痛苦.如果要是有缘份,那么时间、空间都不算是什么。但是要是无缘呢,就算是相聚可能也是无法会意的。其实人生在世很多事都不必太在意,更不要去强求,就让一切随缘不是更好吗! 逃避,有时候不一定躲得过。而面对,不一定是最难过的。孤独,有时候不一定不快乐。而得到了呢,也许有时候不一定能长久。失去的人不一定不会再拥有 ,也许有的时候可能因为某个理由而伤心难过。但是要记住,你一定能找个理由让自己快乐起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恋爱,无非是想要快乐,两个人如果不能快乐,不如让一个人快乐,两个人都痛苦,倒不如成全一个人快乐。爱,就是一种感受,即使痛苦也会觉得幸福;爱,也是一种体会,即使心碎也会觉得甜蜜;爱,得是一种经历,即使破碎也会觉得美丽!
  相信命运吗,有些失去是注定的,有些 缘分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也许是就是传说中的有缘无分。爱一个人不一定就能拥有,只想让她幸福快乐,不是吗?可是,有时就是无法抹去你在我心中的点点滴滴……
  爱一个人并不孤单,想念一个人才真的是孤单。静静的想念,孤独的享受,也许真正的去想一个你爱的人才能体会的到。 喜欢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就像丢掉自己心爱的物品。虽然有遗憾,但是心中不会有多痛。可是爱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就会留下一个伤口,永远都会隐隐的作痛……
  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寂寞,而去接爱一段不合适你的爱,也不要因为一段不合适你的爱,而去寂寞一生。 有一种思念叫做缄默,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曾经的那一份情感,从此不会再提起……
  或许,只有在难得最远的时候,才能把曾经走过的那段日子看得最真切、最清楚!

导演 Director:
  布拉德·塞伯宁 Brad Silberling
  编剧 Writer:
  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 ....(screenplay "Der Himmel über Berlin") &
  Peter Handke ....(screenplay "Der Himmel über Berlin") &
  Richard Reitinger ....(screenplay "Der Himmel über Berlin")
  Dana Stevens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Seth
  梅格·瑞恩 Meg Ryan ....Maggie Rice
  科鲁姆·费奥瑞 Colm Feore ....Jordan Ferris
  尼克·奥弗曼 Nick Offerman ....Construction Worker
  亚历山大·古尔德 Alexander Gould ....Little Boy (uncredited)
  伊丽莎白·苏 Elisabeth Shue ....Pregnant Woman (uncredited)
  安德鲁·布劳尔 Andre Braugher ....Cassiel
  丹尼斯·弗兰茨

故乡的云 : 2014-03-13#334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43 。《瓶中信》

  爱情始于因好奇而心生的向往和迷恋,终于因熟悉而产生的厌倦和逃避。很多爱情都开始得很美丽,结束的没道理。当然,《瓶中信》里的爱情故事只有开始并无结束,只是那似有似无的缘分制造了爱在人不在的遗憾而已,或许不能相守的遗憾比伤害至深的悲伤更好,至少它还是纯真的。

  美丽的海滩,悠扬的乐声,以及每一个朝霞漫天的清晨和渔火点点的夜晚,让这个爱情故事无限温柔和令人憧憬。好莱坞的电影人极擅长运用他们娴熟的电影技巧制造梦幻般的故事,一个漂流瓶和一封写给亡妻的信道出了一个男人最深沉也最令人感动的情思,这恐怕是天下所有女人都向往的感情,每一个女人都希望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都有这样的一个男人为自己坚守。所以当罗宾.莱特扮演的特瑞莎把捡到的瓶中信拿到办公室时,全体女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她们好奇、羡慕和感动着,她们好奇写出这样深情语言的男人究竟是谁,她们羡慕信中那个女子得到的如此真情,她们也为这样的情爱而感动着幻想着。而她们的上司,一个男人,首先想到的是把这封信刊登出来,为的是利用它的新闻性和煽情性,以实现它应该实现的经济价值,至于瓶中信中的“爱情”则与他无关,可见男人的理性和女人的感性是多么的争锋相对。不必责怪男人的理性,没有男人,女人的世界一塌糊涂,世界因男人而真实;不要扼杀女人的感性,没有女人,男人的世界索然无味,爱情因女人而精彩。

  特瑞莎以瓶中信为线索找到了大海之滨的那个男人,由此引发了一场意料之中的爱情和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大海之滨有一个深情而孤独的男人——这样一种情境估计会令很多女人心醉神迷昏头昏脑的,全然不顾也许海的那边不过是一个猥亵肮脏的糟老头。拍电影的人显然深知女人的感觉和想法,所以电影在行云流水和举重若轻之间就勾勒出这样一幅动人的场景,再加上来自大海深处的爱情宣言,特瑞莎孤身前往,在看电影的人看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凯文.科斯特纳这个深情款款的男人又一次扮演了盖瑞这样深沉而深情的角色,如此的男人无论在银幕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对女人有极大的杀伤力,所以他俘获了前去寻他的特瑞莎的芳心。而罗宾.莱特温婉动人的表演也和凯文配合得相得益彰,或许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是否和她那个才华横溢的前夫肖恩.潘有直接关系。只是在银幕上能演绎出动人爱情故事的人在现实中往往和常人一样狼狈,凯文和罗宾莫不如是,正因为如此,《瓶中信》这样的爱情故事才越发光彩照人,只因缺少才变得珍惜。

  《瓶中信》的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场,其实如果换一个圆满的结局未必不动人,就如《西雅图未眠夜》那样。试想,盖瑞驾着船乘风破浪出现在特瑞莎的面前时,那种历经波折之后的水到渠成与《西雅图未眠夜》中帝国大厦的相会堪称双绝,那也象征着盖瑞告别过往战胜自己重新开始了人生之路,然而编导们大概是不想重复前人的,选择这样一个悲剧结局倒也留下了思考。那就是,爱情其实简单一点直接一点更好,表达你想表达的,追求你想追求的,不要因一时激情而冲动,不要因一时义愤而放弃,特瑞莎没有这样做,她最终失去了这个男人。

  当千里姻缘一线牵时,人们称之为有缘,当相爱不能相守时,人们又说这叫无缘,其实,缘分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她是一个报社的专栏作家。离异后独自过着孤独的生活,有一个儿子。一天,在海边散步的时候,她捡到一只漂流瓶。瓶子里有一封信。是一个男人写给他离去的妻子的。

  信写的深情而凄婉。她费尽心机找到那个写信的男人。然后千里迢迢来到那个海边的小镇。男人是个水手,能造出漂亮的木船。妻子已经病逝,是个画家。他深爱他她,一直出于悲痛的怀念之中。可是这个出现在小镇上的女人带给他深刻的爱情。

  他们有过温暖的日子。也出现过激烈的矛盾。她觉得自己无法取代他心目中病逝妻子的位置。最终决定离开。他在失去她的那一刻,明白了心中对她的深爱。他决定去找她,然后一起生活。

  他写了最后一封信给他妻子。告诉他的妻子,他对那个女人的爱和对她,一样多。他带着那个装着信的漂流瓶独自出海去和妻子告别。在暴风雨突袭的海面上,为了挽救一家三口,溺水身亡。

  镜头里有汹涌澎湃的潮水和风浪。也有平静寂寥的夕阳下的海面。大海像人的感情一样深不可测。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预知。深藏在内心的激情会有多么的澎湃。

  很久没看到这么纯粹的爱情片了。瓶中信。一个单纯的故事里,蕴藏着深厚而广博的情感。爱与生死。离别与新生。

  喜欢影片里那个叫大卫的男人,那个小镇里与大海为伴的男人,没有野心欲望,却有一颗清澈的心。他对一个女人的爱情沉默却持久。对自己对别人没有任何掩饰伪装。他不常说话,却有温暖的举动。他敢于打开自己的心扉,然后为感情付出责任。他看上去非常坚强。可是他的温柔和痛苦,脆弱和忍让都让人感动。因为他真诚。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男人。他们可以轻易随便的对一个女孩说,我喜欢你。他们的目的明确。有时候只是出于欲望。习惯对任何人和事物持轻率的调侃态度。失去对美好事物应有的尊重。以及对其他心灵的理解。

  所以这是一部想象中的爱情电影。唯美而浪漫。就像片尾处的那段台词。它说,失落一直是我们人生旅途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懂得珍惜的可贵。它揭示了电影所诠释的主题。

  始终被它感动。却时时提醒自己。它仅仅只是一部电影而已。

导演 Director:
  路易斯·曼多奇 Luis Mandoki
  编剧 Writer:
  尼古拉斯·斯帕克斯 Nicholas Sparks ....(novel)
  Gerald Di Pego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凯文·科斯特纳 Kevin Costner ....Garret Blake
  罗宾·怀特 Robin Wright ....Theresa Osborne
  保罗·纽曼 Paul Newman ....Dodge Blake
  约翰·萨维奇 John Savage ....Johnny Land
  伊里纳·道格拉斯 Illeana Douglas ....Lina Paul
  罗彼·考特拉尼 Robbie Coltrane ....Charlie Toschi
  杰斯·詹姆斯 Jesse James ....Jason Osborne
  Bethel Leslie ....Marta Land
  汤姆·阿尔德雷吉

故乡的云 : 2014-03-13#335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44 。我为什么结婚了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我在你面前可以是谁。
  ——题记

  时隔三年,泰勒·派瑞又召集了原班人马筹拍了《我为什么结婚了?》的续集,要单从票房上来衡量这部影片的成功与否那结果肯定是悲剧的,毕竟首部曲俨然是匹黑马,让老戏骨乔治·克鲁尼都败下阵来。那么此次导演的动机莫非是想让历史再重演一次?也不尽然,看完本片后个人觉得这部续集的出现,有它的重要性所在。它是导演对观众负责任的体现,故事不能讲了一半就戛然而止,将内容完全集中在婚姻各方面问题的爆发点上,这本身就对票房有很大的冲击。人们往往不愿意去直视自己生活的纠结处,更不希望在电影中找到自身不快的影子。泰勒·派瑞将最常见最头痛的婚姻关系搬上银幕,完整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这就是他的诚意,剩下的就是夫妻二人有没有勇气一起坐下来,一秒不漏地欣赏完全片。

  影片的开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去年的《伴侣度假村》,同样是去度假,同样面临众多的婚姻问题,夫妻之间的羁绊。但如果照样画葫芦地去照搬后者的模式,仅仅在喜剧角度上,就不会有多少突破,更别说煽情效果了。为此,导演只花了一半不到的笔墨来诠释这次度假,权当作是感情铺垫和人物介绍。四对黑人夫妻,外加一个不速之客,用“话唠子”的手法鲜明地展现出每一个人的个性,这大抵是纯黑人电影一贯作风。在众多好莱坞电影里,观众们都习惯了黑人角色充当“说唱”,这次体验到的是一堆说唱专家,侃侃而谈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婚姻感情上的纠葛同时也渐渐浮出水面。

  就像史瑞克大叔一样,人到中年,转角再也难遇到爱了,取而代之的是婚姻危机。寻找工作屡屡受挫的特罗伊感觉天就要塌下来了,生活开销的重担压在身上令他难以喘息。一个曾经顶天立地的男人,自尊心受到损伤,婚姻似乎也将土崩瓦解。作为一名心理学教授,帕特却不能敞开自己的心扉,一味地封闭自我,表面上的平静只能使处于崩溃边缘的婚姻欲盖弥彰。戴安的微小举动瞒不过细心的丈夫,虽只是春心荡漾,但这也足矣终结一段姻缘。安吉拉则完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管教丈夫的严苛度堪比集中营,这样的婚姻要是背后没有一个好男人维持着,弹指就破。这四种最普遍存在与现实婚姻中的问题,包含了大多数的家庭。恋爱的时光往往都是温馨而甜蜜的,然而一旦进入了婚姻的殿堂,时间就变成了最无情的考卷。爱一个人一天,应该能至始至终;但一辈子呢,能丝毫不出差错吗?

  到了婚姻这层关系,就不是简简单单爱与不爱的问题了。它演变成了一种责任,至少是对孩子的。我今天是爱你的,明天却不爱了,后天又回到原来,这就是婚姻,不用去斤斤计较。每天起床之后,都应该装作没事发生一样,拍拍屁股去上班。婚姻也是一种信任,虽然安吉拉振振有词地肢解了TRUST(信任)这个单词,为的只是拿到丈夫的手机密码而已,观众看了可能会发笑,而丈夫的内心却是无比悲凉的。无休无止的猜疑,毫无信任可言的婚姻将怎样维持下去。

  很多情况下,这四对夫妻的婚姻问题,随意的一种都是一次离婚的理由。而然他们为什么还能坚守在婚姻的阵地里,哪怕是最后的那场意外车祸,也是14年的守候时光。我想这是一种习惯的依赖吧,夫妻生活跟为人处事一样,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磕磕碰碰的种种小摩擦就类似于人体的维生素,虽然需要的量极其微小,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就算是大吵大闹,砸东西摔盘子也在情理之中,之后的相拥也许比任何时候都富有激情。

  破镜是可以重圆的,但碎裂的心就很难拼补完整了。那么,趁心香还没有散落,大胆地去拥抱自己的爱人吧。

  导演 Director:
  泰勒·派瑞 Tyler Perry
  编剧 Writer:
  泰勒·派瑞 Tyler Perry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泰勒·派瑞 Tyler Perry ....Terry
  珍妮·杰克逊 Janet Jackson ....Patricia
  吉儿·斯科特 Jill Scott ....Sheila
  莎朗·莉尔 Sharon Leal ....Dianne
  马利克·约巴 Malik Yoba ....Gavin
  理查德·琼斯 Richard T. Jones ....Mike
  塔莎·史密斯 Tasha Smith ....Angela
  莱曼·拉克 Lamman Rucker ....Troy
  迈克尔·加·怀特 Michael Jai White ....Marcus
  小路易斯·格赛特 Louis Gossett Jr. ....Porter
  西西莉·泰森

故乡的云 : 2014-03-13#336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45 。附注我爱你


  1、这部电影吸引我的竟然是开头小夫妻吵架那段。呵呵,女人怒气冲天的走在前面,男人紧跟其后,女人开始闭口不语,男人不停的问“我到底说什么了?”。进门后开始噼里啪啦的吵,男人总是无辜的想,我到底说什么让她这么生气的话了?我说这话不是她想的那样。。。。。而女人从听到那句话开始,便形成的既定思维,所以不管男人怎么说都是他的错,甚至越说越错。

  从一句无关紧要的话,女人就是这么有想象力,用她们特殊的思维一步步推导出——你不爱我。男人总是觉得无辜又无奈,最后就是脾气再好也被女人过激的言语激怒了。谈过恋爱,吵过架的小恋人们肯定不会对这样的场景陌生。最后当男人摔门而出后,女人又开始清醒了,恢复理智了,知道自己刚才过了,这时候男人推开门说“现在我可以进来了吗?”,两人开始拥吻和道歉。呵呵,女人可不都一样吗?因为男人一句无心之语而突然火冒三丈,进而疯狂的和你吵一架心里才会舒坦了,你可以说她们疯狂、不理智、小心眼,可是你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女人总是让你又爱又恨。比起《双食记》里面的女人你就知道这种女人多可爱了,其实吵架的时候,男人最好让女人把心里的火都发出来,发完火她就好了,你再抱着她说“我爱你”“我真的爱你”“我这辈子只爱你一个”等等诸如此类的情话鬼话,她就乖啦。女人就是这种很理想很感性的动物,即使理智告诉她大多数的爱情都是无疾而终,都很扯淡,可是当她在爱着的时候,她还是宁愿相信“也许这就是我的MR RIGHT”。

  2、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的情感起伏不大,只是一直在想,如果和我一起相知相伴了10几年的男人突然间撒手人寰,我需不需要或者想不想要像电影中Gerry那样爱的方式。有的人说Gerry这样用信件的方式指引她,鼓励她过上正常的生活在他死后一年的时间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因为他让她依赖他,走不出他的影子。故事的结局是她走出来了。人生有三大悲哀——少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这部片子讲的是中年丧偶,人生的大悲,试问哪一对夫妻结婚时不是抱着“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想法走进婚姻圣殿的?然而那个人却只能陪你走一半,剩下的生命旅程怎么办?我在这里暂且不说什么爱,我说习惯。正如片中的女人一样习惯了睡觉的时候被男人从背后抱住,习惯了他在早上忙碌洗漱的样子,习惯了他的温度他的爱。。。。。当她妈妈回忆当年丧夫时也说,“习惯了他总是逗我笑,习惯了在人多的场合他过来碰碰你,牵你的手,以此来证明你是他的”所以1年时间的恢复期不算长,是他的一封封信牵引着她走出阴霾,正如生前他牵着她的手一样。

  其实牵手对于女人来说很重要,当你愿意把手给一个男人牵的时候,也正是你放心把自己交付给他的时候。你觉得自己头上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了,他帮你挡风遮雨了,过马路的时候牵着他的手,你甚至可以放心的闭着眼睛。所以,我想我是需要Gerry这样的引导,这至少是在情感上的一个缓冲。我甚至想,也许王元化说出“世界不再令人着迷”多少是因为张可先生的去世,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猜想,因为我没去考证他说这话的时候张可先生是否还在世,也许他只是单纯的对学术和当今的文化现状的失望。

  3、还是继续说他们的吵架。Gerry问霍莉,“你究竟想要什么,是大房子,是孩子,请告诉我?我知道我想要的已经拥有。你呢,请告诉我。”她慌乱生气,就如之后她对丹尼尔说:“女人永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这段争吵中我看到两个问题,一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他们从19岁那次浪漫的爱尔兰邂逅开始相爱,结婚十年有余,还是会为房子,孩子争吵,说白了就是为钱。柏拉图的精神恋爱在现实中到底有没有?有!但是数量极其有限,我甚至残酷的想,如果Gerry没死,投资也失败了,没挣到钱反而还欠了一屁股债,他们还会像这次这样吵完就了吗?我觉得很难说。爱情总是在失去时才显得珍贵与伟大,而这很多时候是被暂时的悲伤放大了爱的维度。

  再者那一句“女人永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倒是道出了女人们“糊涂”性格的共性。我曾经对我男朋友说“女人是一本书,或薄或厚,用心的读,总能读出很多韵味来”,既然读了这本“书”,你就能悟出很多道道来。我相信Gerry是真正读懂了那本“书”,所以真正能欣赏她的人是Gerry,他知道她总能给人带来惊喜,所以让她上台演唱,他知道她目前的工作不适合她,所以让她辞职。结果如何呢?她上台后的风采让她的密友都大跌眼镜,她辞职后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我相信每个女人身上都有闪光点,不过很多时候,最早发现你的光芒的人并引导你蜕变的人必定是懂你的人。这部电影从另外一面来看,也说明女人,尤其是“糊涂”的女人尤其需要具有强大思想的伴侣来指引。

  导演 Director:
  理查德·拉·格拉文斯 Richard LaGravenese
  编剧 Writer:
  理查德·拉·格拉文斯 Richard LaGravenese ....(screenplay) and
  Steven Rogers ....(screenplay)
  Cecelia Ahern ....(novel)
  演员 Actor:
  希拉里·斯万克 Hilary Swank ....Holly
  杰拉德·巴特勒 Gerard Butler ....Gerry
  莉莎·库卓 Lisa Kudrow ....Denise
  吉娜·格申 Gina Gershon ....Sharon
  詹姆斯·马斯特斯 James Marsters ....John
  凯西·贝茨 Kathy Bates ....Patricia
  小哈里·康尼克 Harry Connick Jr. ....Daniel
  妮尔莉·麦凯 Nellie McKay ....Ciara
  杰弗里·迪恩·摩根 Jeffrey Dean Morgan ....William
  Christopher Whalen ....George
  迪恩·文特斯

故乡的云 : 2014-03-13#337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46 。《关于一个男孩》

  2000年在澳洲的时候看到满大街都是此片的海报,可惜一直无缘看到此碟,直到如今,所以今天看到电影的海报,我脑海里居然浮现的是几年前在澳洲的生活,实在是物是人非。《关于一个男孩(About a Boy)》事实上讲述的是一个男人的故事,他是个英俊、富有、浅薄、自我陶醉而又难以抗拒、举止粗俗的家伙,他在追求一个男孩的母亲时,与他遇见的另外一位小男孩发生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关系。音乐风格和舒服,淡淡的英伦轻摇滚,有原声唱片一定买。

  故事情景: 一直过着快乐单身汉生活的威尔(Will,休-格兰特饰,Hugh Grant)虽然已经38岁了,但住在伦敦的他还是一个追求时尚的新新人类。整天忙着买新CD,购买设计师的前卫服装,惦记着他的奥迪车,还时不常地更换更换新发型。一到晚上,只要有可能,他就去追逐漂亮的女人。工作?那是什么?由于他父亲写了一首广受欢迎的圣诞节曲目,从埃尔维斯(Elvis,猫王)到戏偶(Muppets)都灌制了这首歌曲的唱片,威尔不必像世人一样去工作谋生。滚滚而来的版税使他能够从事狡诈的行当,而且回避任何责任。威尔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不会为自己带来任何麻烦追女人的好办法:找单身妈妈。而单亲援助团体也许是寻求这样女人的最佳场所。因此,他装作是一个带着2岁孩子的单身父亲加入了单亲俱乐部(S.P.A.T.)。威尔很快就遇见了一个迷人的单身妈妈----苏希(Suzie,维多利亚-斯默菲特饰,Victoria Smurfit),他与苏希最要好朋友的儿子马库斯(Marcus,尼古拉斯-霍尔特饰,Nicholas Hoult)成了莫逆之交。12岁的马库斯带有一份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成熟。马库斯的妈妈菲奥纳(Fiona,托尼-科莱特饰,Toni Collette)是位脆弱、古怪、孤独,并对时尚很有见解的单身母亲。作为乖孩子的马库斯只是想让母亲能够快乐起来,因为自从最近的一次婚姻破裂以来母亲几次想自杀。另外,学校里的孩子们也在不停地欺负马库斯,他所受的压力远比任何一个12岁的孩子所要承受得多。
  因此,马库斯转而向一位最接近父亲形象的人寻求帮助。这个人就是威尔了。虽然马库斯很快就看出威尔单身父亲的身份有诈,但是他迫切需要一个朋友的帮助。威尔也曾试图拒绝过马库斯,但慢慢地威尔开始关心起这个孩子的生活了。威尔扮演了一个皮格马利翁(Pygmalion,塞浦路斯国王,热恋自己所雕的少女像)的角色,带着马库斯去嬉戏购物,买了最时新的运动鞋和CD片,马库斯的自信心正逐步恢复起来。同样,由于马库斯和菲奥纳,威尔发现他自己也变得没有那么以自我为中心了,对于以前他所拥有的贫乏明星生活也越来越不感兴趣了。当威尔遇见瑞切尔(Rachel,瑞切尔-薇兹饰),一位带着12岁儿子的欢快、美丽的单身母亲,威尔发现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坠入了爱河----这是一种真实、无法否认的爱。但事情有些麻烦了,特别是当瑞切尔认为马库斯是威尔的儿子时。
  谁知道爱情会是如此的艰难?它会以什么奇怪的形式出现?它会驱使一个男人做些什么可笑的事情?尤其是当威尔意识到他是多么在意瑞切尔、马库斯,甚至是乖僻的菲奥纳时,他几乎受不了。威尔认识到他以前的生活是多么愚蠢、得过且过,震惊之余,他不仅要挽救马库斯和菲奥纳,而且包括他自己。

故乡的云 : 2014-03-13#338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成长无关年龄

  ——《About a Boy》观后

  认识Hugh Grant是通过那部知名的爱情电影《诺丁山》,这个有些颓废却异常迷人的英国男人便吸引了我的眼球。不可否认,我是个视觉系的人,长的好看的人在我这里会获得不少的优待,Grant便是其中之一。

  这个宁静温暖的下午,挑来挑去,还是决定选一部简单愉悦的片子来看。而现在,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这部电影并没有令我失望。

  喜欢英国电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景色,就好像英国小说一样,有种含蓄内敛的美。英国喜剧片同样如此。我一直对美国喜剧不十分来电,过于直白和恶搞的喜剧情节未必会引我发笑,但却时不时地给我留下些并不美好的印象。当然,这是个青菜萝卜的问题,见仁见智吧!

  Grant好听的英国口音配上那与生俱来的绅士情怀让角色多了几分吸引。Grant这次饰演的角色有一个在今日非常流行的称呼,宅男。不错,Grant就是一个身家丰腴不愁吃穿的宅男,生活对于他来说就是消耗一个又一个的时间段,看电视,影碟,吃饭,购物,休闲,运动以及男人不可或缺一项活动恋爱,这样的Grant是令人艳羡的。可是,在这潇洒的生活背后,Grant拥有别人所没有的空虚,没有责任感,因为似乎他不负责任,也可以生活的衣食无忧。

  当一次美好的恋爱结束后,Grant忽然发现,原来和单亲妈妈恋爱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穷极无聊的Grant便猎奇的参加了一个单亲聚会。聚会的内容虽然无趣之极,但Grant却认识了一个合口味的单亲妈妈。之后的一次野餐会上,Grant和小男孩麦克斯相遇了,命运的车轮也缓缓的转动了起来。

  麦克斯便是单亲家庭,他奇异的母亲独自带着他。这个穿着奇异,想法奇异,一切均奇异的妈妈几乎让麦克斯变成了笑柄。但即便这样,麦克斯依旧深爱母亲,而且在他的生活中,最最恐惧的莫过于母亲的眼泪,麦克斯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母亲能够快乐。

  这样似乎完全没有交集的两个人相遇了。此时,一个小小的意外,推动的故事的进程。在野餐结束之后,麦克斯一行人打开家门,看到了倒在沙发上自杀了的母亲。Grant作为一个陌生人,静静的退出了这场意外。而麦克斯也独自在家等待着痊愈归来的母亲。

  当母亲回到麦克斯面前,这个男孩才发现,自己的妈妈有无法愈合的悲伤,为了帮助母亲,尽到一个儿子或者说一个男人的责任,麦克斯灵机一动,希望把Grant和自己的妈妈撮合到一起。

  和我们预料的一样,Grant完全对这个奇异的母亲提不起兴趣。可麦克斯却不打算放弃,在妈妈的问题上,麦克斯有超乎寻常的坚持和勇敢。这一点在最后的音乐会上有更深刻的表现。麦克斯监视Grant,并发现其实这个男人并没有孩子。某一天,麦克斯敲开了Grant的门,并在之后的某一天,进入了麦克斯的生活。于是,每天去Grant家看一会电视成为了麦克斯生活的一部分。

  从麦克斯踏进Grant家门的那一刻开始,两个人的生活都微不可查的发生了变化。Grant从反感抵触到自动为麦克斯开门,渐渐的两个人开始聊天,谈论一些严肃的问题。而麦克斯也渐渐的把Grant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比忘年交多一些比父子情少一些的非主流情感出现了,悄无声息的撼动着Grant的岛屿论。

  果然,当麦克斯有了困难之后,Grant伸出了自己的手帮助这个男孩,而Grant也开始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满足。这就是责任的力量。

  这部电影情节行云流水,一切都恰到好处。它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喜剧片,虽然里面有太多的情节让人忍俊不禁;它也不是一部爱情片,爱情在这里只是开胃菜,龙虾身旁的点缀雕花;它更不是严肃的说教片,尽管他的确带给我们思考,却并不深沉,亦不苦闷。或许,这也是英国人独有的方式,温情脉脉,波澜不惊,却水到渠成的引导了我们的心灵。

  这是一部男人的电影,男孩和Grant大量的对手戏支撑全片。而里面的女配角也恰到好处的没有太抢镜。对于饰演麦克斯的小男孩我并不熟悉,不过,他眼里面的戏却丝毫不比Grant差,演技也是相当的不俗!

  一个人的成长无关年龄,当他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那一刻起,他便走向了通往成熟的道路。生活并非简单的时间段的消耗,更重要的是一种人与人所维系出来的需要以及依赖,是对朋友的责任,对亲人的责任,对生活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对人生的责任。

故乡的云 : 2014-03-13#339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导演:

  克里斯·韦兹 Chris Weitz / 保罗·维茨 Paul Weitz

  主演:

  托妮·科莱特 Toni Collette

  休·格兰特Hugh Grant

  尼古拉斯·霍尔特

  瑞秋薇兹



  剧情:英俊、富有的伦敦男人韦尔·弗里曼(休·格兰特饰)步入了自己的36岁大关,但却一点要成家的意思也没有,靠着父亲留下的遗产,他所要做的不过是无聊的闲逛,然后试图与无数的女人上床而已。

  一次韦尔发现了一个最新的泡妞良方:单身家长联谊会。在他想来,单身的母亲一定是很渴望男性关怀的,而且分手的时候的借口也是很容易找到的,只要说与她的孩子处不好关系就可以了。于是他谎称自己是一个单身父亲,蒙混进入这个组织。

  第一次约会韦尔就出师不利。他的约会对象是个名叫苏丹西的单身母亲,她带着朋友的孩子马库(尼古拉斯·霍尔特饰)。当他们送男孩回家时,却发现孩子的妈妈费奥娜(托妮·柯利特饰)吞食药物准备自杀。韦尔的首次计划就泡汤在匆匆送费奥娜急救的路上了。

  马库斯是个早熟的男孩子,认识韦尔后,一开始他一心想撮合他与自己的妈妈,计划失败后虽然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但经过那次急救事故后,他与韦尔慢慢建立起一种奇特而良好的关系,两个人互相从对方身上学到
  点击查看图片
  电影剧照
  了许多东西,马库斯变得开始能够融入同龄人当中,而韦尔,也似乎慢慢的学会如何去关心照顾别人,变的有责任感了。

  就在这时,韦尔与一个名叫拉切尔(拉切尔·薇兹饰)的漂亮单身母亲坠入爱河,开始他让马库斯装成他的儿子与她接近,但最终还是向她坦白了他的真正身份。于是,拉切尔离开了他,让他感觉到了他原来的生活,是多么的空虚。

  在明白这一切后,韦尔能否最终追回自己的爱情呢?

故乡的云 : 2014-03-13#340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47 。不一样的天空


  此片成就毋庸置疑,经过二十年的岁月磨砺,它如美酒般愈陈愈香,多年后的再欣赏只会让人琢磨出更多美味,唯有一憾的是对着岁月这把杀猪刀徒生感慨。

  一感慨那时的约翰尼·德普也是很正经的角儿,此片后到底受了什么刺激遭了多大的殃,片片神经质;
  二感慨里奥那多·迪卡普里奥还未成年便演戏成精,后来帅的不成样,再后来眉头皱的不成样,为了演技只要大叔样。


  这戏里戏外的时间故事,一样都看似坎坷,看似平凡,看似浪漫,看似精彩,看似八卦,看似轮回,可这TMD的就是人生呵,滋味其间。末了,您又只觉无味与无耐,感叹倏忽生命再伟大也蹦跶不出浪花,在宇宙的视野里哪怕一丝丝涟漪都不曾见,可还没完,等你真OVER蛋了,才发现它可以如此美好,但你已经完蛋。

  未曾经历过那个年月的它的辉煌,无法相像那时的人们对这部金像奖如何用心评价,浅薄的自己只能是看着这部电影,得出一个‘阳光非常’综合印象。

  戏里的阳光逼人的真切,衣着干净、面庞清新、街道规整,镜头中人物站位都不哆嗦,剧情走向清晰,心中磨累也心存美好,家庭和睦向心,连胖到死的老妈都不会是个累赘,连死不出屋都不会让房间凌乱污浊,甚至全片所有景所有人都打着淡淡的光晕,哪能不阳光!?
  故事平凡中还带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带着哲学的阳光多麽引人陶醉!?

  那时的美国电影都爱这类散着光晕的生活吧,一片湖一幢屋,人与景都一定洒上些阳光的余晖,恨不得人人都戴上个天使环,以示亚美利坚天堂。想起了金色池塘吗?此片是典范,就连第一滴血亦如是,没人会忘记,蓝波同志寻到战友家时,影片就是用波光粼粼的湖水,反射的迷人光耀,呼应蓝波与子同袍的兄弟温暖和喜悦,待得知这最后一名活着回美国的战友也不得善终时,影片便急转一路阴暗颓唐下来。


  哦,好像金色池塘跟第一滴血都比本片更早了十年,不过不打紧,且把它看做那年月美片与纯文艺恋爱分手前的最后癫狂。

  的确是最后的,这类用温馨音乐与着色胶片散发出的一片忧郁阳光,此后这二十年已难见到。

故乡的云 : 2014-03-13#341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导演 Director:
  莱塞·霍尔斯道姆 Lasse Hallstr?m
  编剧 Writer:
  皮特·海格斯 Peter Hedges ....(novel "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screenplay)




  演员 Actor:
  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Gilbert Grape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Arnie Grape
  朱丽叶特·刘易斯 Juliette Lewis ....Becky
  玛丽·斯汀伯根 Mary Steenburgen ....Betty Carver
  Darlene Cates ....Bonnie Grape
  Laura Harrington ....Amy Grape
  Mary Kate Schellhardt ....Ellen Grape
  凯文·泰德 Kevin Tighe ....Ken Carver
  约翰·C·赖利 John C. Reilly ....Tucker Van Dyke
  克利斯丁·格拉夫




  有的影片犹如澎湃的海水一般喧哗躁动,有的影片宛若细水长流一般涓涓流淌,《不一样的天空》无疑属于后者。纵使少许的穿帮镜头是影片显得有些美中不足,但细微的瑕疵无法阻止影片经过时间的沉淀以后成为一种隽永的影像。

  这部影片由原著的作者皮特·海格斯亲自担任编剧,尽管虚构的影像不可能还原文字那般原汁原味的意象,却会忠于原著作者的初衷。那时的德普和迪卡普里奥的脸庞流露出的是几丝青涩,演技却毫不稚嫩。若是用浮夸的语句再对两人的演技赞叹不已,确是一件自讨无趣的事情,两个演员已经用自身的天赋异禀的表演将两个角色诠释得十分传神,无需赘言。

  莱塞·霍尔斯道姆擅于以平淡如水的生活呈现影片中暗涌翻滚的高潮,在这部影片中,他对影片节奏的掌控亦是恰到好处,吉尔伯特的生活通过两个小时的影片仿佛被一个无形的布道者陈述一样向观众娓娓道来。影片中事物的暗喻也成为了霍尔斯道姆的标志之一,《浓情巧克力》中更是堂而皇之的以巧克力暗示欲望和追求。在这部影片中,亦不缺乏某些特定事物的暗喻。无边无际的天空作为一种对不同生活的向往是显而易见的象征。另外,当吉尔布特与碧姬在夕阳的余晖之下望着自己的房子发出“外面看这么渺小,里面却是那么阔大”的感慨时,我想房子便是一种被实体化的责任,吉尔伯特就像那座房子一样必须承受无处逃避的生命之重。在自己的弟弟十八周岁生日的前夕,吉尔伯特所吹破的那个红色气球,在一定层面上也暗示了之后自己的情绪爆发和母亲生命的遽然消逝。

  个人并不觉得《不一样的天空》讲述的是阴郁抑或悲惨的生活,它告诉人们的是平淡无奇的生活之中总会有惊喜可言。就如迪卡普里奥饰演的弟弟亚利角色的生命的持续,对于原本估计的十年光景而言,拥有十九个年华已经是一个值得欢畅的幸事,而且,亚利的生命依然持续。亚利生命的持续与母亲生命的戛然而止形成了一种对比,这便是一种真实生活的写照,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现实生活和理想国度之间难免存在龃龉,每个人都会经历生离死别。

  每个家庭都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缺角,只不过吉尔伯特的家庭所存在的罅隙异乎寻常。失衡的家庭就像失衡的汽车,他做的是人生大道上这辆失衡汽车的司机,必须谨慎驾驭以使它不至于脱离轨道。在看似混乱悲惨的生活中,亦不缺少温情脉脉的片段。我想,这便是情感的魅力。亲情以它朴实无华的真挚触动人心,而爱情以它清冽的芬芳让人心旌摇曳。一个男人必须要对自己的家庭和亲人负责,只是吉尔伯特的付出远比常人想象的沉重。在爱情方面,与贝蒂的暧昧是他欲望上的一个岔口,而与碧姬的相遇则是告别混沌生活的一个出口。

  影片和原著直译的名字是《什么吃掉了吉尔伯特·格雷普》,我想无论是身为编剧的原著作者和导演想表达的都是人们在面对悲惨凄凉的生活时应有的积极人生观。就如尼采所说,“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强壮。”吉尔伯特在生活洪水的荡涤之中,成为了一个英勇的骑士。当母亲的尸体被火海湮没,往昔生活告一段落,吉尔伯特带着亚利即将面对的是不一样的生活。

  如果说恩多拉的生活如没有音乐的舞蹈,那么吉尔布特则是深处黑暗中的坚强舞者。因为责任,他将命运涂成阳光的颜色,用它填补了生活的黑洞。

故乡的云 : 2014-03-13#342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48 。妙笔生花

  很多写字的人会遇上类似的麻烦:有时你很想用文字去再现某段你不想忘记的时光、希望永驻的场面,却感到自己言辞乏力,只能在纸上划拉出断断续续的只言片语;有时你才思泉涌一气呵成,自己被自己感动得心潮澎湃,以为这是自己能整出的最棒的东西,一转头却发现根本没有别人愿意来看;有时看着前辈的故事文字,想这也没什么触不可及的独到新鲜,自己也能写出来,再自负些可以宣称:嘿,这就是XXX偷了我的故事嘛;但更多的时候,抱着别人或晦涩或轻快的文字扼腕叹息乃至泪流满面:自己一辈子也不可能成为那样的人。就像电影里的年轻作家看过老人的故事后冲妻子大喊的那样,他自己辛辛苦苦写了三年的得意之作,被所有出版商拒绝,被认为太含蓄太艺术而不可能有市场。这时他并不知道老人的故事也是一生仅一次的迸发,他做出了选择,却再没能写出任何东西。
  妙笔生花真是个好译名,这或许是所有写字人的梦想,希望自己的文字中能绽放花朵,而不仅仅是枯燥无味的文字。说起来写字这事儿似乎也没有那么复杂,大部分作家都在模仿中摸爬滚打过来,或是模仿他人的故事,或是模仿自己的生活。《大卫?科波菲尔》那种明摆着是半自传的小说就不用说,《都柏林人》据说写尽乔伊斯的邻里乡亲连名字都没换,《寻欢作乐》的背后是哈代和休?沃尔波的八卦,连翻《哈姆莱特》你都能发现莎士比亚其实有个叫哈姆内特的儿子。所不同的只是自己来写,可以顺着自己的心意,让死者复生,让坏人遭到应有的报应,甚至为历史人物正名。
  电影里的三位作家都无意中成了别人故事的一部分。头次看预告,这也会是吸引你去看全片的地方,层层嵌套的故事:一位作家在朗读自己的新书:关于一位遗失了故事手稿的老人和拾到了手稿并将其据为己有出版的年轻作家;同时作家自己又在朗读会上被一个女大学生吸引,将她带回家和她讨论故事的后续。老人的手稿成就了那位年轻作家,击碎了他原本平静而空虚的生活,使他一跃成为纽约文坛的新晋宠儿,销量与口碑双丰收。他和老人的故事又出自另一位作家笔下,我们隐约感到那其实是他自己的故事,不管老人存在与否,他用它来弥补某些他也在生活中遗失了的东西。年轻的女学生试图从“和知名作家发生一夜情”这一“劲爆”的关系中寻找自己的写作灵感,顺便自作聪明地挖挖畅销作家光鲜外表下的空虚心灵什么的做以升华。作家最终没有接受那个女生,他告诉她生活和小说从不相触,她必须在其中做出选择。
  作家和老人都选择了文字。当作家将老人的手稿录入电脑被妻子看见时,他没有告诉她真相,她为那些文字感动流泪的模样推了他一把,他将手稿送去出版,并在事实被揭露时指责是妻子没有认识真正的他,为此他失去了她。遗失手稿的老人在女儿死去妻子出走之前从未能写下完整的文字,这些文字帮他赢回了妻子,她却在归途中遗失了手稿。当他发疯地寻找时,文字在他眼中忽然胜过了她,于是他们无论怎样努力也再无法修补生活,他返回自己的国家,孤独终老。老人告诉年轻的作家,事情只是事情,发生了没法在修正,你做了错的选择,唯一能做的只有背负着它活下去。所以电影里并没有这样一键拯救的桥段:年轻作家帮助老人找到妻子,发现她也还在等他,两人互诉衷肠后老人幸福离世。回国后老人又见过妻子一次,她已和别人组成了幸福的家庭,两人远远地隔窗挥手致意。几个月后,老人死去,手稿随葬,这是生活。
  然而作家是言不由衷的,尽管他们都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生活,但文字与生活却并非没有交集。因为当女生问他到底想要什么时,他脑海中闪过的是笔下作为自己代言的年轻作家抱住妻子,向她道歉,不该欺骗她那是他的作品,不该没有顾虑这样的欺骗会将自己和她的生活引向何方。《The Words》这本小说是作家自己的救赎,他用他的文字拥抱生活,希望它是它本来应该的样子,失去和修复的愿望促成了他的写作。而老人在失去中记下的和妻子生命中最好的日子也永远留在那些饱含泪水与笑容的文字中。
  已经过的生活是无法改动的,文字却不然。或许会写故事的人都不是最勇敢的人,也正因为无力,而在文字中试图叙写自己希望的生活,做出未能做出的补偿,实现未能实现的人生,或者,说出无法说出的真相。因为要背负自己做错的选择太过沉重。于是我们看到《赎罪》中布里尼奥将罗比和塞西莉亚写在了一起。又或许写字的人之所以能连缀成句,连句成章,并不是刻意地期望不朽的虚名,甚至不是期望被人阅读。他们会不停地书写下去,是“因为冬季永无休止,因为如果不这样做,狼群和暴风雪就会更快扑向他”。写不出的时候,不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够好,反而或许应该庆幸没有这样驱使我们非写不可的动力。
  尽管无数次被告知小说不是生活,电影不是生活大家却还是乐此不疲。因为至少可以在别人的文字别人的故事中反观自己,寻找安慰,获取欢乐,而后起身去直面自己的生活。想起之前看到的关于《吉屋出租》诞生的故事,格林威治村出租公寓中没暖气交不起组的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和拉森自己的契合,艾滋病和死亡的阴影又怎样挥之不去。拉森并没有让Mimi如普契尼原作中那样死去,他的这部“波西米亚人”有个看上去光明的尾巴,十几年如一日地在世界各地唱响,激励着年轻人们去珍惜自己现下的生活。然而现实中作者自己却在剧作刚刚首演就因病去世。生活远比故事残酷,生活远比故事精彩,我们都明白。但我们需要故事和文字,无论是作为作者或是读者,因为它们可以给我们力量,使我们在冰天雪地里继续前行。

  导演 Director:
  布莱恩·克鲁格曼 Brian Klugman
  李·斯特恩斯奥 Lee Sternthal
  编剧 Writer:
  布莱恩·克鲁格曼 Brian Klugman ....screenplay
  李·斯特恩斯奥 Lee Sternthal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布莱德利·库珀 Bradley Cooper ....Rory Jansen
  佐伊·索尔达娜 Zoe Saldana ....Dora Jansen
  奥利维亚·王尔德 Olivia Wilde ....Danielle
  迈克尔·麦基恩 Michael McKean ....Nelson Wylie
  丹尼斯·奎德 Dennis Quaid ....Clay Hammond
  杰瑞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The Old Man
  本·巴恩斯 Ben Barnes
  诺拉·阿娜泽德尔

  大牌明星荟萃
  虽然是布莱恩·克鲁格曼和李·斯特恩斯奥的导演处女作,而且全片的投资也不大,但是这部影片却找到了布莱德利·库珀、佐伊·索尔达娜、[奥利维亚·王尔德]、丹尼斯·奎德和杰瑞米·艾恩斯这样的演员。甚至连出现在1940年代巴黎情节中的男主角,都是“凯斯宾王子”本·巴恩斯。面对这如此庞大的演员阵容,克鲁格曼说:“能请到这些演员真是我们的荣幸和机会,因为他们不仅具有票房号召力,还具有不可小视的演技水准。他们的表演为整部电影带来了不一样的深度和质感。帅气的本·巴恩斯把在巴黎的片段演绎得活灵活现,而老年之后的他,则是由杰瑞米·艾恩斯扮演的。这位英国演员把这个角色扮演的颇具深度。我们能从艾恩斯的表情和眼神中,看到无穷无尽的内容。而年轻的索尔达娜、王尔德和库珀则是这部电影里的关键性角色,他们的集体发挥非常出色,让现代戏的部分也恨就有看点。”
  至于为什么这部电影能吸引来这么多明星的加盟,库珀的回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这部电影的剧本非常吸引人。库珀说:“我觉得这部电影具有一个了不得的剧本,它在两小时不到的时间里,把几段爱情故事表述得淋漓尽致。而且,还颇有悬疑和惊悚的看点。我觉得,能出现在这么一部电影中,也是演员的运气,因为这样的剧本并不多见。而且,剧组还找到了那么多的大牌演员作为配角,这就更为罕见了。所以,我没有理由要拒绝这部电影。”而奥利维亚·王尔德则表示说自己是太喜欢这个剧本了,所以,无论什么小角色,她都不会放弃。她说:“看完这个剧本,我就笃定一定要来参演,哪怕是再小的角色,我也不会放弃,因为我实在是太爱这个故事了。”

故乡的云 : 2014-03-13#343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49 。傲慢与偏见

  轻快跳跃的钢琴伴奏声中,班纳特(Bennet)一家上演一幕皆大欢喜的人间喜剧,有情人终成眷属,每个人各自找到自己的幸福。相对来说《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属于轻松的世界名著,故事桥段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因此,不断被拍摄为影视作品,前后加起来也有十几个版本。比较有争议在1940版、1980版、1995版以及2005版中纠缠。
  通常最初的时候都喜欢表象的感受,我也不例外。最初1995版的海报,让我有种肤浅认识,认为男女主角都不够吸引人,这种偏见的排斥心理在有口皆碑的好评声中,引发了我的好奇心理。没想到果然是不看则已,一看惊人。95版的细腻、含蓄诱发了我深层次的感触。相比之下,原来喜欢的1940版真的很好莱坞,仅仅一场幽默的喜剧片,喜闻乐见中少了那份真正的感动。钟爱的1980版有点局促感,2005版太过现代,其中世纪的英伦风情和韵味已荡然无存了。95版综合各版所长,将Lizzy与Dacy含蓄、理性的爱情故事,细腻、委婉的诠释出来。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的开篇一段话。无可否认,这是一个关于有钱人的爱情故事,或者也可以大众化的理解为如何选择婚姻。宾利和简、达西和伊丽莎白、莉迪亚和威克姆,甚至是夏洛特和柯林斯,先生们、小姐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关于爱情,在这里有着不同的诠释和理解。宾利和简的感情发展简单到令人神往,他们就那么的相互吸引了!夏洛特和柯林斯之间没有感情可言,相对他们来说,各自从对方身上得到了所需要的。至于莉迪亚和威克姆,只能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达西和伊丽莎白呢?由于达西的身价,似乎这段感情总归要与金钱相联系,然而忽略了最真实的感动。曾经伊丽莎白说过,她对于达西的感情是有一个过程的,如果一定要确定,也许是她在看到达西的美丽家园彭贝利那一刻。很多人认为,这段彻底揭示了伊丽莎白的虚荣心。我却觉得这不无伤大雅,lizzy的话俏皮中带着真实。如果她真的因为达西的身价而钓金龟的话,她全然可以接受达西第一次的求婚。绝对不会说出“全天下男人都死掉,我也不会嫁给你!”参观彭贝利的时候,她已经收到达西的信,也通过达西的佣人、当地人中认识旁人眼中的达西。当偶然再遇达西时,她的尴尬不仅仅曾经拒绝过这个男人,而是为自己的偏见而感到难堪。她的确是这个时候中意达西的,因为她对他的偏见,已经荡然无存。此刻,她眼中达西已经很完美了。之后她从莉迪亚无意透露和舅妈那里证实了达西的行为(他为莉迪亚的婚事)后,她更加感动。试问一下有谁不会为那位傲慢的达西先生的行为所感动呢?原来一切都不是我们表面所见,主观认为的。

  詹妮弗.艾莉(Jennifer Ehle)饰演伊丽莎白的神态尤其传神。她薄薄的嘴唇隐藏了内心独白,通过她那双灵动的明眸,将人物的内心情绪诠释非常独到。起初的两场舞会,她看达西的眼神是审视的,瞟视的,端庄的笑容中透出讪笑。她似乎很好的隐藏对达西的不满,有礼有节。面对达西的冷峻高傲,她予以旁观者的“欣赏”,甚至带着某种尖刻的取笑。在这种似看非看,似笑非笑的神态下,配合詹妮弗.艾莉这双美目,不仅深深打动了达西,也令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双颇为神韵的双眸里,射出来的不仅仅是妩媚,还有智慧和灵敏,此女子绝非泛泛之辈,她就好比高山香茗,需要努力,才能品茗。
  达西自以为客观的评论“还能忍受”,却在无意中伤到了“美目”的自尊心。因此,在此后的数次交流中,多次碰壁。他的出生和修养培养以及生活环境,已经养成了他傲慢的气质,理性的思维。与其说他理智的观察lizzy,倒不如说他是情不自禁的欣赏。舞会上、宾利家、窗台前、钢琴旁,他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情。他的确用理智去提醒自己,她的出生门第远低于自己的身家,这是不能被周遭以及家族所接受的。当然一切都是徒劳的,情感越克制越容易迸发,他自觉屈尊选择了颇有礼节性的求婚。不能不说达西先生诚实的可爱,他将这些心情都坦白的告之。对于反对宾利和简的事也供认不讳。结果无疑是失败求婚。虽然这很伤自尊,但达西保持他应有的礼节告退。
  科林.费尔斯(Colin Firth)饰演达西言语并算多,神态保持一贯的严肃,俨然一位大理石雕刻的男人。在他理所当然的冷淡中透出的傲慢浑然天成,但他的眼睛在某种不同心绪下,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他起伏的胸膛、透析情感的双眸,高傲的嘴角,将不善言谈的达西诠释的栩栩如生。

故乡的云 : 2014-03-13#344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该片的细腻之处在于两位演员的眼神都非常惟妙惟肖。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情感,都是从眼神中传递给观众的。达西的某种不屑、某种欣赏、某种气愤、某种感伤、某种坚决、某种担忧、某种伤神、某种欢愉、某种欣慰等等诸多情感,在他眼里昭然若揭。镜头可以为他定格在沐浴后的窗前,那是惊讶而专注的;可以定格在镇上,那是欲言又止的;可以定格在第二次舞会是那刻,那是鼓足勇气的;可以定格在林间,那是异常克制的;可以定格在第一次求婚,那是激动到怅然,从愤慨到平静的;可以定格在击剑场,那是犹豫而坚决的;可以定格在度过欢乐童年的湖边,那是放松而摒弃的;可以定格在伊丽莎白的钢琴独奏及演唱,那是撩人心魄的;可以定格在独自站在壁炉边,那是向往美好的;可以定格在下等街区,那是焦灼疲惫的;最后要定格在婚礼马车上,那是露齿一笑的,哈哈!
  达西是高傲但绅士,他淡淡的莞尔一笑,宛如冰雪消融,春风拂面。片中他的微笑,屈指可数,宾利与简跳舞时候,与宾利相视一笑,一种兄长的微笑;赞扬宾利姐姐和伊丽莎白行走姿态,一种礼节性的笑;在达西的姨妈凯瑟琳(Catherine).伯德夫人家,钢琴前与伊丽莎白一段对白中的微笑,一种欣赏的笑;接下来拜访,又是礼节性的笑;彭贝利偶遇,几乎讨好的笑;最最迷人是lizzy受乔治娅娜邀弹钢琴那段,充满爱意的微笑,魅力十足啊!当然还有最后结婚在马车上甜蜜的微笑。

  该片的含蓄在于情感的表达。最让人感动的事情,就是爱一个人,默默为所爱的人尽力做事。当然,达西为莉迪亚的婚事有种义无反顾的责任,他认为他当时为了保全家族的声誉而没有揭示威克姆丑事,必须承担这个责任。他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穿梭于伦敦的大街小巷,去求那个自己连名字都不愿意提的人。他做这件事情之前,不需要预支的感谢,做之后还不寄希望于他人的感激。这种默默的付出,尤其令人感动。拍摄这段时候,运用了对比式的镜头,一边是班纳特一家,一边是达西的身影。达西的形象逐渐立体起来,观众也更深层次的了解到他善良的、真挚的内心世界。他就像矿藏需要被挖掘,这点宾利找对了朋友。达西对lizzy的情感是内心炽热强烈的,外表含蓄礼貌的。他的再次求婚这样说道:“你是个爽快的人,决不会开我的玩笑。请你老实的告诉我,你的心情是否还是和四月里一样。我的心愿和情感依然如旧,只要你说一句话,我便再也比提起这桩事。”科林.费尔斯在说这段时,显得很平静,但眼睛里情感让人揪心。詹妮弗.艾莉看似平静的回答,声线却带着颤抖。就算彼此知道了对方的心意,两人也是有礼有节。直到最后婚礼结束,他们拥有了真爱之吻。他们的感情就像活火山一样,表面波澜不惊,内心暗藏汹涌。

  爱一个人可以不说出来,但行为更令人感动。爱一个人可以不必天天叫着她的名字,但心里始终有着这个人,这样的爱情是深邃的,是连绵不绝的,是让人沉醉的。

  正如该剧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一般,真正美丽的事物需要一段时间去考验和感受。男女主角都不是一眼就觉得漂亮的佳人,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会跟达西一般迷恋上那双美目,同样,会跟着伊丽莎白发现达西是如此英俊而让人心动。我是喜欢他们分别是从Lizzy走过书房的窗前时,她那嫣然一笑;从Dacy参加舞会,他那一抬头,恰如其分的将他们的各自魅力传递给观众。Lizzy的一笑可谓倾国倾城,她的智慧、她的灵动,跃然于眼前。同样,Dacy的一抬头可谓鹤立鸡群,他的高贵、他的倨傲,顿然生畏。

  对于外界评价詹妮弗.艾莉饰演伊丽莎白有点胖,貌似有报道说是导演安排她增肥的,符合故事时代背景。此外,服装和拍摄角度的关系,换一套衣服,换一个机位角度拍摄,就截然不同。此外,这不是选美,也不是按照现在的标准去选美。我觉得詹妮弗.艾莉的Lizzy宛如画出来一般美丽,魅力无穷。
  同样,科林.费尔斯饰演达西,不是众多版本中最帅的,既没有80版清俊的酷毙,也没有05版忧郁的帅呆,但他恰恰是最完美的达西先生。不然就不会有口皆碑,不会在2001年他被人物杂志选为最帅的50位男人的英国男人,不会以他为蓝本的达西画像当时以1万2千英镑的价格拍卖掉,不会被称之为永远的达西先生!我为他精湛的演技,细腻的人物刻画,外表的冷峻,骨子里的绅士风度,不张扬的柔情所拜倒。

  95版《傲慢与偏见》是值得收藏的佳作,细腻、含蓄、深邃。偶然翻开光影,会给予心灵最柔软的温暖和安慰。

  导演 Director:
  Simon Langton ....(6 episodes, 1995)
  编剧 Writer:
  简·奥斯汀 Jane Austen ....(6 episodes, 1995)
  安德鲁·戴维斯 Andrew Davies ....(6 episodes, 1995)


  演员 Actor:
  科林·费斯 Colin Firth ....Mr. Darcy (6 episodes, 1995)
  詹妮弗·艾莉 Jennifer Ehle ....Elizabeth Bennet (6 episodes, 1995)
  Susannah Harker ....Jane Bennet (6 episodes, 1995)
  茱莉亚·萨瓦哈 Julia Sawalha ....Lydia Bennet (6 episodes, 1995)
  Alison Steadman ....Mrs. Bennet

故乡的云 : 2014-03-13#345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50 。马文的房间


  很感人的片子,值得推荐!明星荟萃!
  马文的房间
  又名:Marvin's Room / 一切从心开始 / 亲亲环姊妹

  导演:杰瑞·扎克斯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黛安·基顿/罗伯特·德尼罗/休姆·克罗宁/格温·沃顿


  中年妇女贝西(黛安·基顿 Diane Keaton 饰)的大半生都用来照顾两位年老的亲人:患中风的父亲马文和脾气古怪的姑妈鲁思。现在,贝西自己也患上了血癌,唯一生存的希望是近亲中有人提供骨髓。无奈的贝西只好与20年来没有联系的姐姐李(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联络。李是个单身母亲,她并不想与贝西见面,但想到能借此暂时撇开儿子汉克(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在家里纵火引起的烦恼,还是带着儿子回到佛罗里达的老家。姐妹刚见面时情绪还不错,但时间一久,过去的种种不快又开始作祟。而且住过精神病院的汉克不愿做骨髓化验,伤了贝西的心。后来,汉克与贝西的关系奇迹般地好了起来,并且使两姐妹之间的亲情得以恢复……
  回家三天时间,说快也快,说不快也不快吧!从小就盼望着父母能够很融合的在一起生活,而我也能乐于其中的生活,我盼望这样的生活二十几年了,最后却以这样的方式来让我实现愿望,真不知道这样算不算作生活的讽刺呢?
  我偶然想起了《马文的房间》这部影片。影片中描写的是两姊妹,姐姐用她的青春都用在了照顾自己瘫痪、植物的父亲身上以及一个有老年痴呆的姑姑,而她的妹妹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惜远走他乡去发展自己的未来。妹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个问题少年,而他的问题只是因为得不到他想要的母爱,才会走极端做出譬如烧了房子的事情。事情的逆转是姐姐检查出来得了绝症,必须要亲人去做骨髓配对才有一丝希望,于是她找到了几十年未联系的妹妹。妹妹一听到姐姐得了绝症立马携带两个儿子赶去姐姐家。我还清楚的记得妹妹看到姐姐像照顾孩子那样耐心照顾自己的父亲时的画面,那一刻妹妹的心里是挣扎的,亲情使她想要极力挽救姐姐的生命同时自私也在斗争,如果姐姐去世,那么照顾父亲与姑姑的重任就将降落在她的身上,她是绝对不要过像姐姐那样的生活的。
  一开始,妹妹的大儿子以为姨妈是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才联系他们家人的,以为自己的姨妈是自私的。他不愿去做骨髓配对的检查,并且强烈抵触他的姨妈。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他发现自己的姨妈默默的肩负起了照顾自己爷爷的重任,她没有结婚,原本谈过一次恋爱,但对象却不幸逝世,她没有再恋爱过,也放下了自己原本的理想。当时我只是知道,只是知道这个事实而已,但绝不可能真正感受到。也许这一次家里发生的事情真的让我想了很多也感受了很多。如果家里没有妈妈的支撑,我不知道家会变成什么样。爸爸原本是那样的高大却在一夜倒下,现在换做了妈妈来照顾。回到家里的这三天,看到妈妈早上六点半就起床给爸爸和侄女做早餐,然后就送侄女上学、买菜,回家来休息一下要去给爸爸煎药、喂药,之后是煮饭做菜,11点半又要去接侄女放学回家,下午1点45分送侄女去上学,回来能休息一下,有时候为了给爸爸熬汤回来清理鸭子、弄材料就又是几个小时直到下午4点半再去接侄女放学,回到家里继续热菜。爸爸洗澡也是妈妈给他洗。我内心沸腾了太久。
  今天我只是去帮忙煮饭、洗碗,接送侄女上下课,我只是做着妈妈平常生活里一半的事情,却在那个风口处等待侄女放学的时候内心觉得是那样的难耐,觉得自己的时间就这样在琐事上慢慢流逝了,寒冷只是针对自身,而真的寒冷在心里却是无处抵挡的。想来多么容易的事情,每天不断繁琐不断反复的做下去,我只是感慨一句,妈妈真的很伟大。就那一瞬间让我想起了马文的房间里那个无私的姐姐,她的温柔、她的开阔、她的不计较……都刺痛了我,刺痛了现在的我。人很多时候说自己会懂会明白什么,往往不过是嘴上的说说而已,要真的由心去感受到这样的感动是不易的,也是需要时间去历练的。很多人都懂得那些所谓的大道理,要做起来会是很不容易。我委实不清楚自己对于未来的选择,也许让我再呆下去,每天开始照顾爸爸、帮妈妈减轻负担……我只会更加的不舍我的父亲母亲,对于自己叫嚷了那么多年的理想我拿什么去捍卫呢?比起理想、比起爱情,亲情还是让我动摇了,我不得不重新考虑重新作出一个不让我去后悔的选择。
  当回家的第一天,进门看到爸爸脸上的笑容的时候,我就注定会妥协。再听到妈妈说这是回家来近半个月来爸爸第一天没有睡午觉的时候,我知道我对于爸爸而言的重要性,亲情就横亘在我的未来面前,我计划好的未来面前,我是马文房间里的那个姐姐呢?还是那个妹妹呢?
  我只能在此慨叹一下……

故乡的云 : 2014-03-16#346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51 。偷心 Closer


  导演: 麦克?尼科尔斯 Mike Nichols
  主演: 朱莉娅?罗伯茨 Julia Roberts 裘德?洛 Jude Law
  娜塔丽?波曼 Natalie Portman 克里夫?欧文 Clive Owen

  《偷心》
  剧情简价:丹(裘德·劳饰),充满抱负的小说家,但目前只能靠为人写讣告谋生;艾丽丝(娜塔丽·波曼饰),地下舞场的脱衣舞演员,带着天使面具的大话王;安娜(朱丽娅·罗伯茨饰),一名事业有成的摄影师,刚刚离婚不久;拉里,英俊(克里夫·欧文饰),充满自信的皮肤科医生,心中留着爱的伤痕。
  爱发生在意外之中,还是一直在等待意外的出现?丹在一次意外中邂逅了美丽的艾丽丝,从此他不再相信世界没有一见钟情,艾丽丝是他的缪斯,因为她,他才思泉涌。
  欲望是一个陌生人,总是在毫无准备的时候敲门。安娜和拉里在水族馆里相遇,两颗曾经破碎过的心在对方身上找到了自己折射的影子,他们相爱,亲密,不断靠近。
  我们总是纵容自己,因为不愿意放弃瞬间的甜蜜。艾丽丝给了丹灵感和勇气,可是他却用他们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爱人,在拍摄中,他大胆地侵犯安娜,这是一次放纵的靠近。拉里也获得认识艾丽丝的机会,他希望能从她那里得到慰藉,可是她除了谎言和放在后台的衣物只有身体……
  于是4个人爱和恨的故事纠缠在了一起,丹只有麻木的拥抱给艾丽丝,虽然她曾为他编织生命中最幸福的那一段;安娜答应了拉里的求婚,但却无法从照片上将丹抹去,他成了她的秘密情人……

  影片中的故事都是从一见钟情开始,一个内敛细腻的男人,一个真诚放纵的女孩,一个精明粗犷的男人,一个安静从容的女人。
  不同的两个人在一起是互补,不在一起因冲突。相同的两个人在一起是融洽,不在一起因负荷。到底谁才是自己命中注定的另一半?碰到了却还要找,找不到又祈求能碰到。

  我不相信一见钟情,但认定缘分天注定。在爱情中,谎言是调和剂,可惜爱情偏要与诚实绑在一起。Jan骗了Dan一个名字,却交给了他一颗真心,如果把心都掏给了他,自己是谁还重要吗?当她终于认识了他的懦弱后,她游走在另一条拥挤的街道上,目空了一切。而Anna,最终回到了Lila身边,黑夜里她茫然的眼神,还是没能望穿爱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可见,在拥有的时候,才会有精力去背叛,情人们把爱情当作伤害彼此的基础,既然爱了,相守了,又何必费尽心机地去破坏。

  If you believe in love at first sight, you never stop looking.
  我能理解抑制不住的情感迸发,无论对错都要做出尝试,如果我们都能不那么动物,也不会在你浓我浓后相互厮杀了。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I can't take my mind off you.
  回想起某年那第一眼时的情景,人流匆匆,阳光耀眼,只有定睛的那张脸清清楚楚。这些年的种种就这样开始了,循环着快乐与伤害,讨论了无数次要不要到此为止,实在是无可奈何时便意淫起“人生若只如初见”,以为这是最好的假设。而此片给了回击,只能不见。

故乡的云 : 2014-03-16#347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52 。谈谈情 跳跳舞

  片子的话题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人到中年面对婚姻和生活的困惑。不过把这个问题穿插在优美的交谊舞当中,倒是给人一个很大惊喜,另外两个主人公的舞跳得真是不错,令片子增色不少。
  故事极简单,男主人公过着一成不变幸福却谈不上快乐的生活,然后偶然看到美丽的舞蹈老师,突发奇想开始学起交谊舞。电影的另一条线,是妻子和侦探,从另一侧面解释着婚姻的含义。结局是个大团圆的,夫妻两人重燃爱火,舞蹈老师也参透了跳舞的真谛。没有坏人又有如此完美的结局,看着让人轻松无比。
  片中发人深思的一段话,是由妻子讲出的,算是婚姻的诠释,值得回味。她说人们需要婚姻不是因为激情,而是为了生命有个见证的人。并且我们选择婚姻,就是要保证我们会对生命中所有的事情都在乎,好事,坏事,平凡的事,所有一切,无时不刻。婚姻的意义就在于,我的生命和生活有另一方在见证和注视,而我也在注视和见证着自己的另一半。
  虽然婚姻的忠实又或者婚姻的存在意义,越来越为人们所怀疑,但美好的愿望终归存在。现在越来越觉得选择婚姻实在是比较勇敢的行为,因为那真的是一种保证,一种承诺。一个人如果连走向婚姻的勇气都没有,那他所谓的爱情,又有多少值得感动的成分在里面呢。
  原来爱情和激情都不难得,难的却是这种相守到老的决心。

  导演 Director:
  彼德·切尔瑟姆 Peter Chelsom
  编剧 Writer:
  周防正行 Masayuki Suo ....(1997 screenplay)
  奥黛丽·威尔斯 Audrey Wells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理查·基尔 Richard Gere ....John Clark
  詹妮弗·洛佩兹 Jennifer Lopez ....Paulina
  苏珊·萨兰登 Susan Sarandon ....Beverly Clark
  丽萨·安·沃尔特 Lisa Ann Walter ....Bobbie
  斯坦利·图齐 Stanley Tucci ....Link
  尼克·卡农 Nick Cannon ....Scott
  Anita Gillette ....Miss Mitzi
  鲍比·坎纳瓦尔 Bobby Cannavale ....Chic
  奥玛·本森·米勒 Omar Benson Miller ....Vern (as Omar Miller)
  Tamara Hope ....Jenna Clark
  斯塔克·桑德斯 Stark Sands ....Evan Clark
  理查·詹金斯

故乡的云 : 2014-03-16#348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53 。 《危情十日》

  根据史蒂芬金原著小说改编的心理惊僳片,题材十分别致,描述书迷与所崇拜的作家之间一段微妙关系。其貌不扬的中年女星凯西贝茨饰演独居在克罗拉多山上的护士安妮,她偶然将在风雪中发生车祸摔坏双腿的流行小说作家保罗救回家中休养,亲自细加照料。但当她知道保罗打算将她最喜爱的故事结束,另外撰写一本严肃的小说后,不禁怒火中烧,认为保罗背叛了她,于是将保罗捆绑起来加以折磨,威胁他要将原来的系列小说女主角复活,而保罗则尝试一切可能逃出这个疯狂女书迷的魔掌。导演罗布赖纳处理这部由“二人一屋’构成的影片具有高度的戏剧张力,詹姆斯卡安与凯西贝茨表演了斗智斗力的精彩对手戏。凭借此片凯茜贝茨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

  花絮:斯蒂芬·金有一种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恐怖元素的才能。他从自己的个人生活中提取这些看似再正常不过的微量元素,然后再竭尽所能地将这些元素放大推进到恐怖异常的程度。《危情十日》即是斯蒂芬·金放大生活的典型。斯蒂芬·金称这本小说的灵感来自他粉丝们的抱怨——他们说金不再写那些早期的恐怖题材了;于是他就写了这本小说作为对他的粉丝们的回答。但实际上,安妮·威克斯这个人物却比闹鬼的房子或得了狂犬病的狗更恐怖。这是部十足的心理恐怖片,影片中两个人物主要在一座密闭的房子里展开冲突,这更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幽闭恐怖感,而随着安妮的逐渐精神错乱,影片的基调也变得越来越森冷。片中并没有充斥着血淋淋的鲜血,真正的恐怖元素隐藏在个人的脑海,以及所引发的一系列联想,而这才是恐怖电影的精髓所在。
  因为斯蒂芬·金以前的小说改编成电影都不是那么成功,因此这次制片人找到威廉·高曼来写剧本。虽然高曼保留了小说的情节,但却错过了最重要的部分:进入主角保罗·谢尔登的内心,让观众感受到他的痛苦、他遭受的磨难,以及他的恐惧。因此,根据剧本拍摄的电影只抓住了皮毛,而詹姆斯·凯恩角色的被动性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而且为了增加悬念,高曼还对故事情节做了些调整,如果这些调整能保持斯蒂芬·金小说的独特性和原创性自然无可非议,但它们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仅仅使得这个故事常规化和传统化。但令人欣慰的是,《危情十日》依然不失为一部好看的电影。小说原著带有斯蒂芬·金强烈的个人色彩,而导演罗伯·雷恩则谦逊地表示,他仅仅是把“故事带上了银幕”。此前,罗伯·雷恩曾成功地将斯蒂芬·金的另一部青少年题材的小说《伴我同行》搬上银幕。《危情十日》的故事十分精彩自然,紧紧抓住了人心。导演罗伯·雷恩处理这部由“二人一屋”所构成的影片具有高度的戏剧张力,极好地在视觉上突出了孤绝感,安妮的房间在上一秒种还像家庭式的温暖和温馨,而在下一场景就变得黑暗而寒冷。

故乡的云 : 2014-03-16#349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54 。 《成为朱丽娅》

  本片獲得第62届金球奖上荣获音乐或喜剧类最佳女主角;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電影描写了上世纪30年代末几位舞台剧演员之间的爱情以及报复故事。由2003年凭《钢琴师》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编剧罗纳德·哈伍德改编自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毛姆小说《戏院》(THEATRE),赫赫有名的匈牙利大师伊斯特凡·萨博执导,女主角方面则有凭《美国美人》同时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女演员的提名的演技派女星安妮特·贝宁。与她对手的男主角更是获奖无数的杰里米·艾恩斯。肖恩埃文斯也在影片里有出色演出。全片拍摄于匈牙利一个非常符合电影风格的旧式建筑,负责室内布置的是萨博的妻子萨瑞。本片上映后好评如潮,是2004年多伦多电影节的竞赛影片之一。

  本片是根据美国著名作家萨默塞特·毛姆的经典小说改编而成,小说原名叫《THEATRE》,完成于1937年,那时作者正处于创做生涯的巅峰时期,但毛姆却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苦不堪言,因为他不喜欢女人,只喜欢男人。这部小说之所以能成为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是因为毛姆不仅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演员,《成为朱莉娅》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他自己的化身,再加他对舞台生活的了解和透析,呈现了很好的艺术性和现实性。而且毛姆参加了演片的拍摄,帮助选择演员,与导演和制片一起工作,看大家排练,并抓紧最后一分钟改剧本。

故乡的云 : 2014-03-16#350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可以说《成为朱丽娅(Being Julia)》是一部精致曼妙的电影,既呈现了现实的一面,又具有相当的艺术性,在挖掘熟女内心层面更是做得细致足够。片中最大快人心的戏份,莫过于伦敦戏剧界天后朱丽娅·朗伯(安妮特·贝宁饰演)对欲取而代之后辈的痛快反击。
  年轻漂亮的女演员艾维斯仅出演过一些小剧目,便欲以身体为捷径打入一流行列,取代朱丽娅的位置。坚守多年又天赋出众的朱丽娅岂能在失去情爱、搭上丈夫之后还奉上自己的舞台生涯,终于在新剧首演时,她以灵活的发挥、卓越的才能、堪称自导自演地呈现出一幕精彩纷呈的好戏,向情敌、情人、丈夫乃至观众表明,她依旧是伦敦戏剧界的一姐。
  可见04年的朱丽娅不是昔日《彗星美人》里由贝蒂·戴维斯饰演的玛戈,名演员玛戈看似强势张扬实则束手无策,终被无名却心机颇重的伊芙利用并踩其肩膀飞上后座。当初在看这部1950年的老片时,对遭遇圈套的玛戈并不同情,她的为人处世方式已决定了她的败落,而朱丽娅的成功卫冕,充分说明演艺界老星不仅需要表演功力,还需聪明的头脑。说句题外话,虽说前浪迟早死在沙滩上,但当后辈们急不可耐又不择手段时,现实中的高龄职女们似乎有必要成为朱丽娅,这一点对于如今不良的职场环境尤为重要,当然并不提倡复仇、反击这样的极端行为,不过至少得学会保护自己。
  影片的主角是戏剧名伶,故而剧情在舞台人生和现实生活间交叉并行,但这种并行叙事并不显平淡呆板,反而被编导拿捏出别样趣味来,片中的这场“复仇戏”虽演在舞台,却时刻牵扯着现实,此番匈牙利导演伊斯特万·扎布从容细腻地展现了他的掌控能力和艺术功力,通过几组相互交替的镜头画面、舞台上下相关人物的台词和表情,便将这出极具戏剧张力、犹如电闪雷鸣般的反击再现得酣畅淋漓。
  比之被设定的片中观众只看到了舞台表演的魅力,银幕前的观众则幸运得多了,除却能领略到了舞台上的“始料不及”,还能品味戏中戏的精彩,以及各人物内心的瞬间波澜,而朱丽娅的特质在此时更是光芒四射,她将现实带入戏中,又在戏中戏谑生活,一切如她的导师、已死去多年的吉米(迈克尔·刚甭饰演)所言:“当你在台上表演时,剧院是唯一真实的东西。外面的一切,人们称为真实世界的东西都是虚幻。”在片中,此老头常以“游魂”之态出现,继续在朱丽娅耳边调教、鼓励或批评。
  总认为能将老花花公子沃伦·比蒂收服的安妮特·贝宁不是个简单的女人,当然她的演技在同辈美国女星中是出类拔萃的,只是运气少欠。她此次的表演虽有当年出演《最毒夫人心》里心机贵妇的味道,但整体的塑造诠释更为多样也更为丰饶,看过毛姆原著《THEATRE》的人,大多认为贝宁是饰演朱丽娅的最佳人选,而她也不负众望,使片中人的笑和泪同样具有深入人心的表现力。
  此番贝宁给出了朱丽娅这个天分卓越又奋斗良久戏剧演员的特色:有着长期保持一流表演水准的疲惫和压力,也有着日积月累的焦躁和看似随时而至的瓶颈,这一点常表现在对丈夫兼经纪人兼导演迈克尔·格塞林(杰瑞米·艾恩斯饰演)间歇式的歇斯底里;同时,她既有艺术气质又敏锐善感,仿佛无时不刻不活在戏里,并在现实中肆意挥洒演技;她还具有迷人却虚伪的社交手段,幽默的谈吐和撩人的姿态;当出墙忘年恋令她青春焕发时,她浪漫激情的一面便被触发,表演也似获取了新的养分。
  所幸这场从年龄到付出都不对等的爱情没令敏感聪明的朱丽娅盲目太久,在新剧首演时,她慧黠地将现实中的微妙关系带到戏里,让当局者或措手不及或无处可逃。不过,精明世故的丈夫依旧会圆场,这对夫妇依旧是合拍的事业搭档,而可怜的小情人汤姆则相对失落,只能干瞪眼于他所爱的艾维斯在化妆室里发飙……
  影片画面场景颇有复古气息,片头舞台陈设的怀旧色彩结合交响乐的渲染,已将上世纪30年代欧洲戏剧舞台的奢华典雅尽现。影片虽在匈牙利拍摄,却宛如彼时伦敦,不论舞台剧场,还是居室街道,其中有几场戏,安妮特·贝宁的装束还十分赏心悦目,可谓在舞美设计方面做得很符合该片的艺术需求。
  在表演方面,对贝宁的出色自不用赘述,杰瑞米·艾恩斯这位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主演《法国中尉的女人》而被彼时年少的本人从电影画报中记住的名字,如今看来也颇有亲切感,此次他诠释的丈夫一角火候刚好,不抢戏也不淡出。饰演情人汤姆的肖恩·埃文斯戏份不少,却有被诸多演技派湮灭之嫌,另外,个人对饰演朱丽娅儿子罗杰的托马斯·斯图里奇更为欣赏,他戏份不多,却是推动剧情的关键,其中他和母亲有关“戏剧和生活”的谈话,似乎是解读这个女演员心思的关键,因他的提醒,了解事情原委的母亲不动声色地筹划了反击,最后,他给予舞台上母亲的掌声,是发自内心的。
  该片的很多配乐歌曲颇有双关之意,似含蓄的感悟,又似直白的提示,如反衬朱丽娅生活方式的配乐“Life is bowl of cherries”(生活像一碗樱桃),而那首著名的《迷雾入你眼(Smoke gets in your eyes)》出现在片尾,此时的朱丽娅独坐餐桌前享受着胜利和喜悦,一抹动人的笑浮现在脸上,歌曲旋律所富含的淡淡伤感和浪漫气息,配合此时的影片氛围缓缓向四周蔓延,仿佛朱丽娅那现实和戏剧迷雾混淆的人生,Smoke gets in your eyes。

故乡的云 : 2014-03-16#351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55 。其实你不懂他的心


  英文名: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类别:剧情 爱情
  导演:肯·卡皮斯
  编剧:肯·卡皮斯
  制片人:肯·卡皮斯
  主演:珍妮佛·安妮斯顿、本·阿弗雷克、德鲁·巴里摩尔、珍妮佛·康纳莉、斯佳丽·约翰逊、贾斯汀·朗、布拉德利·库珀

  《其实你不懂他的心》影片的演员阵容非常强大,以主演兼制片的“浪漫专家”德鲁·巴里摩尔为首,包括“美国甜心”詹妮弗·安妮斯顿、“妖艳尤物”斯佳丽·约翰逊、“苦情美女”珍妮佛·康纳莉,各种类型的美女一应俱全,能够一部电影网罗这么多好莱坞当红女星,可见影片剧情的吸引力完全是无法抵挡;此外,演技日益精进、外型越来越有味道的本·阿弗莱克及在《虎胆龙威4》中与布鲁斯威利斯并肩作战的“黑客小伙儿”贾斯汀·朗也加盟出演,为女人们的热辣爱情充当绿叶。曾执导过卖座青春片《牛仔裤的夏天》的导演肯·皮尔斯担任本片导演,一贯擅长爱情喜剧题材的他无疑是最佳人选。
  《其实你不懂他的心》导演肯-卡皮斯曾执导过《牛仔裤的夏天》、《结婚执照》和《房中性事》,对婚姻戏和女人戏颇为擅长。在影片中,本-阿弗莱克、贾斯汀-朗等众多男星和这群漂亮女人发生了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故事:女主角是詹妮弗-康纳利扮演的已婚少妇,她对枯燥的婚姻生活感到厌倦,事实上,她的丈夫也同样如此认为,并与外面的女人勾搭不清。不过,本片虽然以女性的叙事视角为主,但讲的确实关乎男人的故事,对大多数女人看来,男人的甜言蜜语和忘情投入似乎就是爱的表现,但实质上,女人也许并不懂男人逢场作戏的表演规律,所以才会闹出不同花样的感情危机。
  爱到地老天荒,唯独结婚免谈;不论如何爱我,三妻四妾难舍;举案齐眉虽好,异性知己更高;宁教吞声忍气,也甘苦作人妻……,为什么世间的女人要承受这么多的不幸?无论什么原因,男人总是能找到理由、找到借口,在你想再往前走一步的时候转身逃跑。……唉,虽然月亮代表你的心,可其实你不懂他的心。
  詹妮弗·康纳利在片中扮演一位对自己的婚姻感到非常厌倦的已婚妇女,布莱德利·库珀扮演她的丈夫,同时与另外一个女人纠缠不清。几个人的故事交错重叠,让人感叹人类行为的虚伪性:你真的了解你的男人吗?也许他满口甜言蜜语,但其实他并没有那么喜欢你!也许他和你约会,也打电话跟你聊天,但其实他并没有那么喜欢你!也许他和你每次见面都上床,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喜欢你……
  本片改编自TV经典都市女性剧《欲望都市》的顾问/编剧创作的同名小说,据说之所以有机会成书正是因为创作《欲望都市》所获得的灵感。由于本片的卡司大牌云集而导致拍摄工作停停走走,再加上其中一对主演的短暂恋情崩盘,迄今已连续两次逾期。终于,在新线彻底卖身给华纳之后,《其实你不懂他的心》也正式瞄准了情人节。以主演兼制片的“浪漫喜剧专家”德鲁·巴里摩尔为首,美国甜心安妮斯顿、妖艳尤物斯佳丽·约翰逊、苦情美女珍妮佛·康纳莉,英俊老哥本·阿弗雷克、邻家小弟布拉德利·库珀、呆瓜宅男贾斯汀·朗,美女俊男集团作战,……简直就是拍给情人节的《特种部队》

故乡的云 : 2014-03-16#352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56 。王牌对王牌

  一名顶尖的谈判高手,因为警局内部的贪污事件被陷害成替罪羔羊要对其定罪。为还自身清白,被逼无奈铤而走险,在警局挟持局长和多名要员困于一室之中与警方展开生死谈判。就算已经被团团包围滴水不漏,但要与谈判高手谈判并非易事,不仅无人能控制他的思维方式,还会被其蛊惑说服。而当另一名谈判高手抵达现场之后,精彩好戏才真正上演。

  两大实力男星缪尔·杰克逊和凯文·史派西精彩纷呈的谈判对决是整个影片的灵魂所在,缪尔·杰克逊把那种临危不乱的紧迫感刻画的入木三分,而凯文·史派西不为所控和机敏灵活的见招猜招也是让人拍案叫绝。两人从对手谈成一派,最终证明无罪的同时一举铲除幕后险恶人物。就算没有一网打尽所有腐败人员,但那种含蓄的结尾,从极力要杀死男主的一众同犯警察瞬间转变为极力相救,也从另一个角度深刻反应出伏法一两个人物对整个腐败警界来讲没有丝毫意义。

  尽管影片时长139分钟两个多小时,从开始短暂的公务谈判救人桥段,马上转到陷害被困,最后证明清白之身。没有一点繁冗拖沓,而是以迫在眉睫的紧张刺激感一气呵成,让人看后产生意犹未尽还想再来之感。也许这都是因为有真实事件在背后做有坚固支撑,激发出编剧的极大灵感与创作热情。此片在当年被评为最精巧的动作惊悚片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


  导演 Director:
  F·加里·格雷 F. Gary Gray
  编剧 Writer:
  詹姆斯·德莫纳克 James DeMonaco ....(written by) &
  凯文·福克斯 Kevin Fox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塞缪尔·杰克逊 Samuel L. Jackson ....Lt. Danny Roman
  凯文·史派西 Kevin Spacey ....Lt. Chris Sabian
  大卫·摩斯 David Morse ....Cmdr. Adam Beck
  朗·瑞弗金 Ron Rifkin ....Cmdr. Grant Frost
  约翰·斯宾塞 John Spencer ....Chief Al Travis
  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 ....Rudy Timmons
  迈克尔·库立兹 Michael Cudlitz ....Palermo
  罗伯特·大卫·豪尔 Robert David Hall ....Sgt. Cale Wangro
  汤姆·鲍尔

故乡的云 : 2014-03-16#353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57 。老无所依

  导演 Director:
  伊桑·科恩 Ethan Coen
  乔尔·科恩 Joel Coen
  编剧 Writer:
  乔尔·科恩 Joel Coen ....(screenplay) &
  伊桑·科恩 Ethan Coen ....(screenplay)
  考麦克·麦卡锡 Cormac McCarthy ....(novel)


  演员 Actor:
  汤米·李·琼斯 Tommy Lee Jones ....Sheriff Ed Tom Bell
  哈维尔·巴登 Javier Bardem ....Anton Chigurh
  乔什·布洛林 Josh Brolin ....Llewelyn Moss
  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 ....Carson Wells
  凯莉·麦克唐纳 Kelly Macdonald ....Carla Jean Moss
  加瑞特·迪拉胡特 Garret Dillahunt ....Deputy Wendell
  泰丝·哈珀 Tess Harper ....Loretta Bell
  巴里·柯宾 Barry Corbin ....Ellis
  斯蒂芬·鲁特 Stephen Root ....Man who hires Wells
  Rodger Boyce ....Sheriff Roscoe Giddens
  贝丝·格兰特

《老无所依》夹杂着忧郁与失落,在风格上与科恩兄弟早期电影《血迷宫》以及后来的《冰血暴》较为相似。不过比起这两部片,《老无所依》显得更为成熟稳健。复杂多变的推移镜头逐渐被沉着冷静的固定镜头所代替,科恩兄弟抛弃了之前电影制作的大量技巧,而采用简洁、细致的描述方式,沉默稳定的镜头语言带出一种中立并且相对写实气息,人物活动更为接近日常生活状态。80年代德州富满西部风味的景致与方言为影片造就一个独特的时空框架,角色融合于限定故事的场景,从而形成影片独有的逻辑和剧情推进方式。这种方式与《冰血暴》中明尼苏达的雪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是描绘出弗雷德里克·阿斯特吕克所说的“某种美国式的地理现状”,边境以内是德州,边境以外则对应整个美国,这是一个隔膜与联系畸形结合的整体。在这个边缘社会里演绎着特殊群体的生存法则,人性之恶被无限扩大,寂寞荒野蕴含着现代人如坐针毡的危机感和失落感,法律与道德不再重要,正义与公理归于虚无,个体逃脱不了命运的嘲讽和玩弄。这一点,恰恰对应了现代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怀疑主义”心态。


或许受到麦卡锡文风的影响,《老无所依》比起科恩兄弟其他电影显得更沉重阴郁,受约束的情景里面蕴含莫测危机。抽象化的人物处理方式,使得人成为历史、环境里的一个因素。即是说,在环境面前,人已经不再重要,在科恩兄弟所创造的黑色荒谬世界中,人即使有心,也终究变得无力。因此在《老无所依》里,每个人所代表的只是一种社会类型,没有过于复杂的心理变化,人只是一个符号而已。譬如莫斯所代表的是一种人性最普遍的倾向,即渴求改变现状,让自己生存得更好,因此他经受不住两百万美元的诱惑,携款离去。同时又经受不起良心谴责,对被遗弃在荒野、渴求水喝的毒贩司机心存怜悯,去而复返,这正是造成莫斯致命的因由。在科恩兄弟看来,人性中所存在的贪婪私欲往往成为他人利用的对象,从莫斯离家出走那一刻开始,他就已经被自己的追求所抛弃,剩下只是漫无目的的逃避而已,整部电影也因此变成一场惊心动魄的猫鼠游戏。从某种角度看来,莫斯是无辜的,但是对于那两个惨死在齐古空气枪之下的汽车司机来说,莫斯的死显然更无可避免。

故乡的云 : 2014-03-16#354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在影片中,没有人是旁观者,命运之轮把所有人编织在一起,恐惧、挣扎、求饶乃至逃走都无济于事,区别只在于幸运或者不幸而已。杀手齐古和老警察贝尔分别代表邪恶与正义,犹如天平两端。可惜的是,天平始终偏向邪恶一边,正义与公理在邪恶面前竟是如此无力,贝尔事实上一直在逃避面对齐古,而实际上他也从未与齐古见面,每一次都在齐古作案后姗姗来迟,在贝尔那些貌似冠冕堂皇的道理背后,隐藏着一种宿命式的无奈与悲哀。在暴力肆虐的世界里,他只是个无所事事的旁观者,要面对邪恶,就必须面对死亡,而他显然没有这种勇气。贝尔絮絮叨叨地怀念过去美好时光,这只能证明他不适宜生存在这个世界,同样的,正义与公理也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反观齐古,此人所代表的是一种纯粹的恶,他杀戮的目的极不明确,或许仅仅只是出于一种恶之本能,从开始用手铐勒死警察,到杀害主动帮助自己的运鸡车司机,齐古的所作所为只能归因于一种原始兽性。可笑的是,他手上拿的空气枪,正是屠宰场用来宰杀牲口的工具。其实齐古看起来更像判决生死的神,在杀人时让对方猜硬币的细节,令人胆战心惊。那个年迈的加油站老板是幸运的,他猜中了硬币,赢得生命,正因如此,齐古才会由衷警告,“只要不是(把硬币放在)口袋,因为在那里它会与其它硬币混在一起,成为一枚普通的硬币,它不应该得到这种待遇。”莫斯的妻子拒绝猜测,也拒绝了给自己生存的理由。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值得玩味,加油站里,齐古盯着老板,把捏成一团糖纸放在桌面上,糖纸艰难地展开,这个画面,与人面对命运时的挣扎何其相似。
  影片用缓慢的节奏展开,通过独特的声效控制和蒙太奇转换,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迫感。主人公穿行在一个麻木得近乎迟钝世界里,形成一种有别于正常时间发展过程的奇特流程,在开始时,科恩兄弟极力渲染暴力,从警察局里齐古勒死警察的血腥场面,到沙漠里横七竖八的死尸,乃至到齐古杀害路人甚至是桥头一只沉睡乌鸦的残忍,都让人坐立不安。时间近乎凝滞,在这部摒弃音乐渲染的影片中,寂静造就一种阴森可怖的氛围,也逼迫观众细细聆听影片格外清晰的每种声效,并且无可避免地陷入沉思。到了后半部分,科恩兄弟却采取了一种完全相反的影像处理方式,对于前面已经铺开的暴力场面基本采用省略法,观众往往见到的只是犯罪结果,譬如齐古杀害运鸡车司机的细节、莫斯与墨西哥人火拼的细节、以及齐古杀害莫斯妻子的细节,统统都被省略。这样做的好处同样在于逼迫观众思考,同时也让影片显得更为简洁动人。同时让人物所处的环境,看起来更加充满敌意。无辜者与参与者的概念彻底被混淆,个体陷入一种无奈的恐慌当中,在科恩兄弟眼中,现代人的孤独表现为一种毫无来由的隔膜与仇视。命运无法操控,就像莫斯本为钱而逃亡,但在逃亡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不管是追踪者还是逃亡者,钱都丧失了意义,所有人都陷入命运的圈套里面,苦苦挣扎。当我们正在疑惑,难道只有服从于人性恶之本能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科恩兄弟立刻否定了这种想法,齐古那场车祸让我们看到了命运的无常。所有表面看来很坚强的东西,原来是如此不堪一击,齐古拿钱向两个孩子买衣服的细节,和莫斯受伤时拿钱向路人买衣服的细节如出一辙。不同的是,齐古所面对的是代表未来与希望的孩子?既然如此,我们还有未来与希望么?
  影片的视角是混乱的,科恩兄弟精心构筑起一个令人无所适从的迷宫,譬如连续几次从不同角度拍摄人物回到沙漠枪战现场的情景、齐古提着空气枪进入莫斯所住旅馆的情景、齐古与越战退伍军人对峙的情景都以一种奇特的角度拍摄完成,某些镜头甚至是以动物的视角拍摄。与此同时,排除音乐渲染让影片情节与情节之间缺乏必然的铺垫和因果关系,观众无从猜想后面的情节,蒙太奇代替流畅的意愿,惨剧和危机显得更加突如其来。现实的残酷被一种荒诞不经的黑色幽默消解,譬如齐古在杀害运鸡车司机时,前面运鸡车司机一段絮絮叨叨的搞笑言语,事实上中和了死亡所带来的残酷,科恩兄弟对悲剧不怀好意的嘲讽,让暴力显得更加理所当然。这就是《老无所依》,一个不适合正义与怀旧者生存的世界。

故乡的云 : 2014-03-16#355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58 。查令十字街84号


  影片改编自海伦·汉芙的作品,原书被世人称做“爱书之人的圣经”。虽然《伦敦查林十字街84号》有着不同的影视版本,这部出品于1987年的却被普遍誉为是一部优秀的电影。饰演海琳的安妮·班克罗夫特把一个潦倒的女作家的形象刻画得生动形象,她的敏感、善良、精神至上,还有她那20多年未能与挚友谋面的遗憾无一不令人感动。有着爱尔兰血统的安东尼·霍普金斯则完全不同于他后来在《沉默的羔羊》中的暴戾和凶残,把一个严谨、儒雅、一丝不苟的英国绅士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我承认我是老古董了,因为当我看见位于伦敦查林十字街84号装满古朴书橱的古董书店时,禁不住一阵激动。这是一家二手书店,名叫马克书店。书店的日常管理人是法兰克·杜尔,一位优雅博学的英国绅士,他经常奔波在英国各地的豪宅,去收购那些旧书用来出售。他尽力满足各种顾客的需要,因为他明白作为一个爱书人对书本的重视和珍爱。书店把广告做到了美国的书评杂志上,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纽约的女作家海伦·汉芙看到。她正为寻找几本英国作家的书发愁,于是从1949年10月5日开始,她和马克书店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鸿雁友情,直到1969年法兰克去世后的几个月,在书店即将拆迁时她才有机会来到伦敦这家书店。二十年因书结识的友情清淡如水却弥足珍贵,汉芙的热情坦诚和法兰克的含蓄隽永跃然纸上,相映成趣。这部电影就是根据美国女作家海伦·汉芙亲身经历改编的,当她把二十年里和马克书店所有的来往信件以及她在伦敦一个月的游记寄给美国《读者文摘》发表后,小说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电影也在1987年的时候获得了当年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


  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取胜的当还是这种清新隽永的感情。影片再现了战后伦敦古朴的建筑风格,在音乐和色彩上增加了浓厚的怀旧氛围。尽管连男女主角直接交流的机会都没有,可是场景的衔接和时代背景的展示充分弥补了故事情节的单薄,让人欣赏的时候不禁为之沉醉。我甚至开始爱上电影中的伦敦,正如海伦说的想去伦敦寻找英国文学中的伦敦一样,我喜欢英国文学,可是我接触到的只是汉化的伦敦,真希望自己有机会可以体验纯正的英语文学,就像朗读中国文言文时的感觉一样,美妙而又神奇。阅读是一种神圣体验,而对语言的解读感受更是一种艰辛而又充满乐趣的过程。

故乡的云 : 2014-03-16#356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我喜欢这部电影也许是因为自己和海伦一样爱书。可是和她相比,我对书的喜爱显得那么虚伪,书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给自己一种似曾阅读的感受,而不是真的。我喜欢买书,每次出差在城市中寻找的就是书店,遍布各地的好象只有新华书店这样大而全的仓库。迄今为止,关于书店印象中最深刻的还是大连的沐文堂,友谊广场前不足三平方米的店铺却充溢了书的香味。“购买尚未读过的书有违我的原则,就像买没有试穿过的衣服”,这是海伦的藏书宣言。我想我赞成她的观点,不过却已经没有机会在图书馆里看书了。我喜欢图书馆的阅读感受,静静的,安逸的,空气中只有这种陈腐浓郁的纸香,耳边只有别人轻翻书本的沙沙声,在空旷的大堂里那是一种美妙的音乐,而你的心神总会在这个时刻贯通作者的神思。阅读是一场智慧的交流,作者在字里行间藏进谜语般的哲思,而阅读者更像是一个解字谜的体验者,抽茧剥丝的沉醉会感受到与先知对话的享受。面对着书房如山的书籍,这部电影让我汗颜不已。书本只为爱它的人存在着价值,这和人一样。你说自己爱它却只把它束之高阁,就像你说爱一个人却让她的心沾满灰尘一样罪过。所以,爱不是为了收藏,而是为了体验,否则汗牛充栋等同与一无所有。我想我该感谢海伦,她教会了我要爱人般地爱书。别只想着去买它,如果你不看它就让它存在着该存在的地方。


  一直想过这样的生活,在确认自己是老古董之后更是如此,像法兰克般地生活,在平静安逸中充满对生活和家庭的热爱。生活中的法兰克总是温文尔雅的。在书店里他是个好经理,他兢兢业业地为书店工作了四十年。在这四十年里,他为每位爱书人奉献了自己的渊博学识和殷勤服务,当找到一本顾客需要的书时他脸上洋溢的不仅仅是高兴,更是一种满足和幸福。爱书人对书的欣赏不存在时空限制,特别是在翻阅二手书的时候除了和作者进行精神交流之外,还可以和以前的阅读者进行情感交流。我看书也喜欢在书页的间隙写下自己稚嫩的见解,也许很多年以后,当我的书传到别人的手上,当他能够通过我的文字感受我感受到的,那也算是一种思想的永恒。家庭中的法兰克是个慈祥的父亲和称职的丈夫,尽管他的妻子诺拉不能进入他真正的精神层面,尽管诺拉在他死后写信告诉海伦甚至嫉妒他们之间这种交流,可是他对家庭真诚的爱没有改变。他和海伦跨越千山万水、延续20年的纯洁无私的友谊更是见证了他高尚的人格。电影中最令人难忘的一个镜头,法兰克在知道海伦因为治疗牙齿花费了本该来伦敦参加女王登基大典的费用,不能前来伦敦的时候,他在镜头前喃喃自语,呆滞了一阵,眼神空寂落寞,尽管持续时间不长,可是充斥在全场甚至弥漫到电视机前的伤感让人扼腕痛惜。那是唯一一次有可能见面的机会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而海伦的伦敦之行已经是在法兰克因病去世的几个月之后了。人生就是一场阅读和写作的过程,阅读是为了学习,写作是为了记载,只有书本才可以见证永恒的人生,

故乡的云 : 2014-03-16#357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正如海伦·汉芙朗读的英国17世纪诗人约翰·邓恩(John Donne)的诗歌一样:
  “All mankind is one volume,
  When one man dies,
  onechapter is not torn out of the book,
  but translated into a better language.
  And every chapter must be so translated,
  God employs several translators,
  Some pieces are translated by age,
  Some by sickness, some by war, some by justice,
  But God’s hand shall bind up all our scattered leaves again for that library,
  Where every book shall lie open to one another.”
  这首诗歌正是理解电影的一个注解,其实我原本该用电影里现成翻译的对白,可是我不希望能够读懂的人会有丝毫理解上的偏差,如果这样的话我会对自己犯的错误难以释怀,因为别人也会像我对待那个翻译这部电影名字的人一样深恶痛绝了。
  ------观看这部影片 ,来源于白岩松老师的介绍。在他的一个演说里,提到了这部影片,他说“那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故事。后来我发现他们交换的是不同的东西,因此不同的东西才显现出价值来。但是前提是他们有太多相同的东西,比如说于人为善的这种温暖的东西,还有共同的英语,还有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信仰和爱好,都是建立在如此多相同的基础上交换不同才有了价值。昨天晚上让我有特别大的感慨,战后英国物资极度匮乏,只有在我们物质极度匮乏的时候物质才展现最大的价值,所以精神才有了价值。我一项反感单方面只是简单的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不认同这个话,你必须把综合加在一起才是靠谱的,建立在一样基础上的不一样才有价值,才有魅力。

故乡的云 : 2014-03-16#358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这是1968年的冬天。伦敦的天空一如既往地灰蒙蒙。广场上的骑士塑像和狮子像在计程车的窗外缓慢地倒退而过,她点燃一支烟,在朦胧的雾气里笑容满面,新奇如同幼孩。错落无序的枝桠下是裹着大衣低头匆忙行走的英国绅士。她从美国来到伦敦,顶着一头白发走进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缓缓入眼的是散落在地的纸页,和落满灰尘的书柜。
  弗拉克,我终于,终于还是来了。可是你却,你却不在了。

  《84 Charing Cross Road》初见于一年前。本是不打算重新审视这样一部小众电影,我一向是得过且过的人,总以为捧出记忆不如尘封记忆,因而没做好回忆的准备时都会大肆地将它短暂性遗忘。若非不是碍于一篇影评没写,我便不会再细细地看它。而这一下,倒真像是泉眼里汩汩而出的流水,瞬间就温情脉脉地霸占了我所有的血脉。

  没错,温情脉脉便是贯穿了整个影片的关键词。那么二十多年,主人公Helene从及肩短发带着圆框眼镜的困苦女青年苍老成皱纹如壑白发苍苍的老妇,而温厚风度的英国传统绅士Frank逝世于这二十年以后的冬天,逝世于一个还未完成的圆满之中。他们相识的时候,她是恋古书成癖的美国潦倒作家,他是英国一家书店的老板,她通过报纸上的广告写信向他求书,他尽心尽力达成她所愿。
  他们有他们的相处的方式,从拘谨的尊称到亲昵的“弗兰克”,从单一地寻求珍贵读本,到越来越多的交谈和关爱。更在之后通过寄包裹给予弗兰克一家莫大的支持。就这样,英美两国的邮政见证了他们默契的二十年,他们只通信不见面的二十年。

  彼时突兀地瞧见电影分类里将它分类为爱情之时,总觉得生涩别扭。他和她之间的感情,不掺杂任何爱情固有的欲望,不炽烫不激烈,平淡至此,淡成一种天涯中司空见惯的清风细雨。说是友情,却又多了一种不能参透的情愫,成为心甘情愿的尽心尽力和不可或缺。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嚼着单调的早餐还不忘夸赞妻子,圣诞节与孩子们玩耍嬉戏;她一定也是一个好妻子,若非,就不会在柜子上摆着已逝丈夫的照片,喃喃地写上一句,你喜不喜欢(这张照片)?
  他们磊落而坦诚因而得到周围所有人的承认。因而他的妻,羡慕地都想撇开自己的丈夫独独与她通信。这是她的魅力,也是他们的光风霁月。

  我在距离1968年将近四十五年后的今天,在午夜街头微熏的路灯下看倦速食爱情友情,就倍加羡慕他们一生的情长。真让人羡慕,君子之交淡如水,心有灵犀才是此间最让我神往的东西。昨日收到千里之外M的信件,因了信中一句“这个世间存在的另一个我”竟生出不枉此生这样本该落在生命末尾时的感慨。而我是那么贪心那么苛刻的一个人,一席白米清汤以后总还想着有一阵泼茶香。说回他们。中国古话总是说,距离产生美。Helene和Frank生前不得相见,是一种缺憾却亦是一种圆满。其实见与不见又有何不同,她知道他在那儿,从不曾给她失望,他知道她总会惦念着他便知足。这样隽远而没有欲望的相知,因为纯净无邪才更温情,因为不曾激烈地燃放就不会有凋谢。这样古老的一种方式,却最是恒长。时代快速飞转带来的是日益浮动的人心和对欲望的极端放大。人们渴望以最快的方式满足心中澎湃的而出的欲望。而不知过程的缓长恰恰才能积淀深厚和难以倒坍的感情。感情就是一张网,需要各自的细细地缝合才能相交相织,才经得起往后的撕扯。有多少人耗得起二十年陪伴一个触手不得的莫逆,却能换回一种灵魂的共生和自由。


  影片的最后Frank逝世,她哭着说:“……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我忽的又想起影片开头飞机上老年Helene与身边的旅客交谈,她说,我是来完成一个未完成的心意。Helene一直在笑。

  我突然觉得,这不是孤独的旅途,这是一场共赴。这远远称不上悲伤。

演员表

  安妮·班克罗夫特 Anne Bancroft ....Helene Hanff

  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Frank P. Doel

  朱迪·丹奇 Judi Dench ....Nora Doel

  Jean De Baer ....Maxine Stuart

  Maurice Denham ....George Martin

  埃里诺·大卫 Eleanor David ....Cecily Farr

  梅塞迪丝·鲁尔 Mercedes Ruehl ....Kay

  Daniel Gerroll ....Brian

  Wendy Morgan ....Megan Wells

  伊恩·麦克尼奇 Ian McNeice ....Bill Humphries

  托尼·托德 Tony Todd ....Demolition Workman

  职员表

  导演:大卫·休·琼斯 David Hugh Jones ....(as David Jones)

故乡的云 : 2014-03-16#359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59 。《午夜巴塞罗那》

  影片开头那舒缓的西班牙小调和同样舒缓的字幕就让人嗅到一些伍迪艾伦的风格,可是影片却不是絮絮叨叨的幽默着,导演选择了从始至终走着一条浪漫路线,看看他选择了这三个女星,看看影片海报的格调,也许仅仅是“巴塞罗那”这几个字就足够让人想入非非了。

  影片中的三个女主人公代表着三种典型的女人,Vicky保守而谨慎,一向过着中规中矩的生活,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当面对激情挑战的时候,她的理智在激烈的同自己进行斗争,面对偶然邂逅的Antonio,面对自己瞬间爆发的爱情,Vicky却根本没有勇气做出任何实质上的改变。在这里,Antonio象征着激情和冒险,而她的未婚夫则象征着平淡和安定,Vicky知道自己适合过安定的生活,可是她又不甘心就那样放掉突如其来的一段艳遇,这个女人的挣扎在于懦弱,她既懦弱于改变生活的定律,又懦弱于接受生活的定律。于是我们看到在离开巴塞罗那的时候,她的表情是失落而迷茫的。

  斯嘉丽扮演的Christina是一个相反的典型,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那就是千篇一律的男人和乏味的生活,除非找到能让自己死心塌地的人,她是不会让自己停下来的。西班牙男人Antonio同样也进入了她的视线,那种异域风情当然符合她猎奇的口味,于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在巴塞罗那上演。Antonio的前妻的到来没想到却开始了另一段匪夷所思的感情,这三个人之间融洽、暧昧的关系对Christina来说足够刺激,她一度以为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了。可是时日长久以后,她又开始了习惯性的否定和怀疑。在她决定离开的时候,María Elena说的话倒是很中肯,她说她是“习惯性的不满足”。的确,这样的女人永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们越是追寻,就仿佛离幸福越远。于是在离开巴塞罗那的时候,她的表情也同样失落而迷茫。


  相信很多人都会用“惊艳”这个词来形容佩内洛普克鲁兹的表演,她的确配得上今年的最佳女配角。那个永远邋里邋遢却永远魅力四射的女人,带着充满异域情调的大眼睛走进人们的视线,她举止粗鲁而豪放,可是却才华横溢;她看似大大咧咧,其实却敏感细腻,佩内洛普把这些拿捏得非常到位,而她天然的西班牙美女气质,让人想不出可以有第二个人替代这个角色。这个女人是神经质的代表,也是女艺术家的代表,她对爱情、对自己都非常极端,经常拿自己和爱人的生命去冒险,她像对待自己的画作一样对待自己的爱人,越是爱就越是靠近、占有、宣泄、甚至使用暴力,她极端得像是一株罂粟,无比美丽妖娆可却暗藏危机。她像是一团火,爱得太过用力,结果当然会把爱人吓跑,而往往最终也燃烧了自己。


  伍迪艾伦在这部电影里将他对女人和爱情的理解阐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透露出了他本人对爱情的茫然和悲观,这从安东尼奥说起他父亲不发表诗的原因就能看出一点,老人家憎恨人类的原因是“他们进化了几千年却还是不懂得爱是什么”。影片里,三个女人一个男人,甚至包括影片中的几个配角,都在用不同的案例解释着爱,却没有一个有结果,在巴塞罗那的一段时光,无比美妙、无比浪漫,却始终都还是春梦一场,那毕竟不是生活,梦醒来的时候,每个人都是茫然无措,因为他们依旧对爱无解,对生活无解,只能被惯性推动着,继续前进,继续着他们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想这部电影是拍给女人看的,也只有女人看过之后才会有所思考,因为我们更容易对爱情和生活感到不满足。一个很典型的对话就是男人总会问女人:你到底想要怎么样啊?而答案就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想要怎么样。幸福是一种状态,最极致的应该就是知足,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得到之后不要总去索取更多,这应该是影片教会我们的。

故乡的云 : 2014-03-16#360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美国导演中,最有文学气质的,恐怕非伍迪.艾伦莫属。

  他那絮絮叨叨自言自语的对白,以人物对话自然推动情节进程的方式,还有影片头尾常常出现的话外音,都让人觉得他的电影明明就是视觉化了的都市小说:街头穿行的人群,那些难以安身的爱与孤寂,对话、笑话、疯话、痴话。

  《曼哈顿》中的纽约在伍迪.艾伦的眼里无疑是全世界最浪漫的城市——减去一切杂音的黑白剪影,中央公园里散步泛舟,西区街头的小饭馆里觥筹交错,人生,爱情,音乐,艺术,总是熙熙攘攘。这个他爱了一辈子的城市一直是他电影中永恒的主角,直到2006年《赛点》伦敦取代纽约初登场,伍迪的标志性絮叨也不见了,风格大变让人诧异。我带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去看2008年这部《午夜巴塞罗那》,不知道从伦敦再到充满异域风情的西班牙巴塞罗那,伍迪.艾伦的视觉都市小说该怎么续写下去。

  结果,我也爱上了巴塞罗那。

  电影开始,头脑清醒理性的Ricky(Rebecca Hall)与脑子里充斥了不切实际梦幻的Cristina(Scarlett Johansson)来到巴塞罗那住进Ricky的亲戚家打发夏天。二人在一次画展上邂逅了当地画家Juan Antonio(Javier Bardem),Juan直白的邀请二人与他去西班牙最古老的小镇奥维耶多共度周末。Vicky与Cristina,这两个对爱情看法完全不同的女孩,一个对Juan不屑而激烈的反对,一个情挑的欣然接受邀请。奥维耶多的古老青石小巷,西班牙热烈潮湿的夏夜,情深款款的西班牙吉他,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的加泰隆现代主义建筑作品…… 精致的画面与以橙色为主基调的温暖摄影让这部电影充满了浪漫的梦幻色彩,难怪伍迪要说这是他“献给巴塞罗那的情书”。

  伍迪本人没有出现在影片中,甚至连充满了伍迪风格的旁白都不是他自己的声音,但这部《午夜巴塞罗那》依然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量的细节。对话与细节是伍迪.艾伦电影的生命,没有这些精心安排的细节,那些絮絮叨叨罗罗嗦嗦的对话便都没了着落。在《午夜巴塞罗那》中,Vicky与Cristina出场的走位与结尾走位之对比,暗夜里Vicky手指上熠熠生辉的大订婚戒指,Juan的前妻María Elena(Penélope Cruz)身着白裙于绿树掩映下坐在池塘边一只脚轻轻划水的掠影,Vicky的未婚夫Mark(Kevin Dunn)抵达巴塞罗那遇见Vicky的成功亲戚二人寒暄“全球企业”…… 这些小细节与幽默的对话有机融合在一起,让许多本来只有纸面之上才能讲明白的情绪一下子鲜活了起来。没有这些执行上近乎完美的细节,“字里行间”的韵味就无法被精准的表达出来,电影最后的留白也不可能成功。

  二是充满了特色的旁白。优秀的小说,尤其是剧本,讲究的是要通过细节“展现故事”,而非把人物所思所想一股脑倒出来“讲故事”;但这个旁白偏偏逆其道而行之,片中Vicky与Cristina的内心活动在相当程度上都是通过旁白来讲述的。这样的旁白之所以不令人厌烦,其成功依然要依托于大量的视觉细节,换句话说,那些细节才是影片要表达的重点,至于人物心中所思所想倒不是影片的关键——电影一开始主要人物Vicky与Cristina的性格就已经被合盘托出了——它们刚好作为类似“过渡段”一样为影片提供片段之间的转承起合,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需要慢节奏着重笔墨来表达的情节发展,而对人物性格构建这些次重点的部分迅速带过,增加了影片起伏的节奏感与文学色彩。

  再有是影片的哲理性。哲理性可说是伍迪.艾伦影片的一贯特色:爱的意义,生活的目的是他的“都市小说”的永恒主题。在《午夜巴塞罗那》中,一开篇,Cristina所拍摄的12分钟短片主题便是“爱情的定义”;Juan的诗人父亲之所以“憎恨人类”,写出无比优美的诗篇却不肯与大众分享,就是因为“千年之后,我们人类仍然没有学会如何去爱”;天才María Elena的情绪波动与Cristina悲伤自省缺乏艺术天赋的对比;艺术家Juan关于生命短暂与爱情飘逝的对话…… 从纽约《曼哈顿》到《午夜巴塞罗那》,伍迪一直都在拍摄关于寻找的电影,寻找什么?也许像片中的Cristina一样,我们找不到答案,“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小说用文字来叙述哲理,而视觉艺术的电影要表达哲理便离不开对话。伍迪.艾伦最大的特色是他能够通过充满幽默感毫不做作的口语对话来“寓教于乐”,既有娱乐性,事后又令人回味无穷。《午夜巴塞罗那》中他本人不出现在荧幕之上,但他的影子藏在每个人物身后,Juan的诗人父亲跟儿子赞叹美丽的María Elena的时候是伍迪,Juan邀请Vicky与Cristina去奥维耶多共渡周末的时候是伍迪,María Elena与Juan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的时候也是伍迪。这个无处不在的小老头儿用他特有的天才与幽默方式把观众在他的故事里绕的团团转!而跟《赛点》中每个情节都在意料之中相反,《午夜巴塞罗那》的每一个情节发展都出人意料——该前进的时候是停滞,该低谷的时候是高潮,该结束的时候才刚刚开始,而该总结的时候却是一片空白。

  留白,我看来,就是伍迪.艾伦所有电影的最大魔力。他从不告诉观众该想什么,故事的结论该是什么,相反,他的都市故事似乎从来都没什么结论,从来都是意犹未尽,从《曼哈顿》的惆怅到《午夜巴塞罗那》的迷惘,伍迪更在意的是电影所表现的一种过程,在大量的细节与对话之后,缺乏结论的结尾空而不白,正如同生活本身:不去投入的活,不去真诚的爱,哪有什么结论?!

  还不得不提的是片中精彩的表演。Scarlett Johansson的青春气息与Rebecca Hall的内敛气质相得益彰,但最为精彩的还是两位女配角——Patricia Clarkson扮演的Vicky之亲戚Judy,以及Penélope Cruz 的María Elena。Patricia于2003年因为《四月碎片》中的癌症母亲一角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还有同年的《心灵驿站》中受丧子之痛的女画家,都充分体现了她平静中充满爆发力的表演特色,令人过目不忘。这次在《午夜巴塞罗那》中Judy与Vicky坦露心声一节Patricia的表演动人之极,短短几分钟,便让片中其他女演员黯然失色。而Penélope Cruz的美则完全不同于Scarlett Johansson青春活力,充满了异域风情的神秘与力量感。如果说她在阿莫多瓦的《回归》中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沉静的力量感,那么伍迪.艾伦所表现的便是她西班牙式狂热外露的力量感。天才画家María Elena被Penélope刻画得勾魂摄魄,直叫人欲罢不能。



  夹在两大美女之间的Javier 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在戏中同时拥有这两位人间尤物。去年他梳了个“全世界最丑发型”,一路“杀”进奥斯卡轻易摘走最佳男配角,今年哪怕不提名,仅在《午夜巴塞罗那》中甘享这齐人艳福,就够人大大羡慕了。

  伍迪.艾伦的这篇充满了文学色彩的“献给巴塞罗那的情书”,直让人读得如痴如醉。读完了,我发现自己对生活、对爱情似乎更加迷惑了;但同时,出乎意外的,对生活的理解却也加深了一个层次。这新的一层究竟是什么,我说不出来,只知道伍迪.艾伦这本书我读不完,也永远不愿读完。

  导演 Director:
  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编剧 Writer:
  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Christina
  丽贝卡·豪尔 Rebecca Hall ....Vicky
  哈维尔·巴登 Javier Bardem
  佩内洛普·克鲁兹 Penélope Cruz ....María Elena
  派翠西娅·克拉克森 Patricia Clarkson
  凯文·杜恩 Kevin Dunn
  帕布罗·施雷柏 Pablo Schreiber
  Zak Orth
  凯莉·普雷斯顿 Carrie Preston
  克里斯·梅西纳

故乡的云 : 2014-03-16#361
回复: 世界经典200部英语电影百佳

260 。《无忧无虑》


  铜管和弦乐奏出轻快幽默的旋律,女主角波皮骑着自行车一路将我们带入伦敦老街:红砖房,灰蓝的天空,公交车和远处隆隆驶过的火车,阳光明媚,午后的跳蚤市场里,一个把短发染成粉红色的女孩随手拿起一盒打折化妆品。印象的伦敦就应该是如此吧,琐碎闲适,带着几分漫不经心的忧郁,一杯下午茶就是一个慵懒的下午。
  贯穿全片的主人公波皮是个打扮夸张的30岁小学女教师,尽管没有婚姻、没有存款,十年来和室友一起挤在一间狭小的公寓里,她却总能自得其乐。这个快活得近乎亢奋的大龄女青年,手舞足蹈地跟遇到的每一个人打招呼,像一颗糖果点缀着暗淡的伦敦。但这种快活多少有些醉生梦死的白痴范儿,她走进一家书店,抽出一本《通往现实之路》,自言自语地说:“现在还不想去那儿。”
  当她从书店出来时,发现自己的自行车不见了。英国人不丢自行车,绅士淑女不丢自行车,因为不够优雅,朋克也不丢自行车,因为不够酷。这种暗示社会治安存在问题、进而批判现实的事情是意大利人做的,比如说他们的经典影片《偷自行车的人》。
  丢车事件之后,波皮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1、她打算去考个驾驶执照;2、她放弃了之前坚持的蹦床运动,改学弗拉门戈舞;3、她交了一个男朋友。这三条线索看似随意铺陈,实则是精巧细密的相互穿插,并各司其职,层层推动情节发展。影片的叙事绝对是大师级的:始终没有脱离看似松散的形式和各种家长里短——在准确表达主题的前提下,轻快地跳跃在沉重的主题之上。
  在进一步剖析影片之前,我们有必要大致了解英国的社会现状:整个国家都受到全球化问题的困扰,大概在十年前,英国人还能在优越的福利制度的庇护下,过着平缓安逸的生活,而近几年,大量外国移民涌入伦敦,他们在带来劳动力和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威胁到原住民的生活,治安混乱、失业率激增、生活压力加大……仇视外来人口的民族主义情绪因此高涨起来。
  比如说波皮的驾驶教练斯科特,一个严肃偏执的男子,凡事要求“控制”——你控制自己的生活应像控制方向盘,必须谨慎,防止一切意外发生。但实际上他无法控制,就像英国人无法控制自己国家的走向。情绪失控时,他揪住波皮的头发大骂她是个故意勾引自己的婊子。导演迈克?李说:“我们处于一个正迈向灾难的世界……”是这样的,影片因此带上了沉重的底色,我们不禁担心:波皮还能继续没头没脑地快乐下去么?
  弗拉门戈舞的西班牙女教师给出了问题的答案。片中的弗拉门戈舞课段落堪称经典,女舞蹈教师阐释弗拉门戈舞的深意:“吉普赛人颠沛流离,他们的流浪之路是一条包含着折磨和痛苦的道路,但他们不需要国家,他们有尊严,这是我的地盘(她用力踏着地面),我的地盘!”弗拉门戈舞是一种踩踏在刀刃上的充满力量的舞蹈,一种强悍自信的狂欢。
  而要求控制往往意味着自卑和脆弱,就像斯科特,他憎恨波皮是因为他爱上了她:“你故意穿着袒胸露背,让我动心,然后你就可以轻蔑地甩了我!”我们看到了两位老师:斯科特和舞蹈教师,前者教会她面对现实,后者激励她保持乐观。波皮向他们学习,以便让自己更好的生活下去,尽管她最终放弃了斯科特,但他们都让她受益匪浅。还有第三位老师,就是波皮本人。她班上的一个男孩总是无缘无故地殴打同学,学校请来一位义工帮助她处理这个难题,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交流是困难的,我们不可能与遇见的每一个陌生人友好相处(就像英国不可能接纳所有外来文化的入侵),但必然有人值得我们学习,有人必须远离,有人可以与之坠入爱河——并且记住,散发魅力,保持微笑。《无忧无虑》中的快活不是不负责任的轻浮享乐,而是对忧郁和沉重的强有力的反抗,是立足于现实之上的积极乐观,英国人有责任保持这种状态,因为,还有孩子。不要担心灾难会降临到你头上,因为上帝保佑热情洋溢的人民。这是导演迈克?李对波皮和英国的最美好的祝福。

  导演 Director:
  迈克·李 Mike Leigh
  编剧 Writer:
  迈克·李 Mike Leigh ....writer


  演员 Actor:
  莎莉·霍金斯 Sally Hawkins ....Poppy
  埃迪·马森 Eddie Marsan ....Scott
  阿丽科西丝·泽格曼 Alexis Zegerman ....Zoe
  萨缪尔·劳金 Samuel Roukin ....Tim
  侬索·阿诺斯 Nonso Anozie ....Ezra
  凯特·奥弗林 Kate O'Flynn ....Suzy
  艾略特·考万 Elliot Cowan ....Bookshop Assistant
  Sarah Niles ....Tash
  安德丽亚·瑞斯波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