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园论坛

如果玄奘回到那烂陀(ZT)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85627/

陶陶宝贝 : 2006-11-15#1
  佛教著名学府那烂陀于湮没800年后,忽然重现光芒,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或许可以归功于印度的经济崛起带来历史机遇,但却不能不提唐代高僧玄奘同那烂陀的因缘。正是这段因缘,让中印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重新握手。
  玄奘当年在那烂陀寺就学五年后,周游印度,参访名师,然后将珍贵的经典带回中国,献身于佛典翻译事业,为佛教的传播作出巨大的贡献。由他口述的《大唐西域记》,则因为对那烂陀作了详细的描述,才让后人能够据此发现那烂陀遗址,使得这个佛教圣地不致被人遗忘。这部对当时印度风土人情记载甚详的著作,也为印度补上一部断代史。
  玄奘自印度取经,不只有助于佛教在中国大放异彩,而且也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印度化”立下大功。而另一方面,那烂陀能够重见天日,也多亏《大唐西域记》留下记载。这不失为中印这两大文明古国于2000年前在文化上初次碰撞之后,另一次重要的结合。
  事实上,玄奘还是促使中印两国首度建立邦交的第一人,也是为“印度”一词正名的功臣。他毕生翻译经论74部,总计1335卷。同时,他也将中国的经典著作《老子》,以及当时已经在印度原地失传的著名佛学论著《大乘起信论》翻译成梵文,作为对印度文化的回馈。凭着这些不朽的事功,无论是在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或推动人类文明方面,他都可说是千古一人。
重现那烂陀的精神

  刚刚举行的“那烂陀――佛教文化联系南亚和东亚”国际研讨会,200名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应该已经针对复兴那烂陀、兴建那烂陀国际大学和图书馆等方案提出不少建议,但在一切当中,我们不能不提到,那烂陀计划的重点不只是硬体的基础设施和建筑规模,更重要还是要重现那烂陀的精神。   公元5至12世纪曾经是佛教学术重镇的那烂陀,在鼎盛时期有数十所寺院,范围达48里,教师超过2000人,学生逾万。根据玄奘的记载,这所学府门槛很高,学生如果要进入大门,首先便须通过守门人的诘难,即使进得大门,在寺内还须面对其他僧人的问难。许多远道而来的学生便是因为无法通过守门一关,只好知难而退。可见得这所大学是精英云集之地。
  其次,那烂陀之所以是佛教圣地,那是因为佛陀曾经在此说法三个月,而其周边地区,则是佛陀两名大弟子舍利佛和目犍连的出生地。而且,这里还是佛经第三次结集的活动地点。
  再次,人才辈出的那烂陀,不只培养了像中国留学僧玄奘、义净那样的杰出人物,同时也曾经吸引不少著名佛教学者在那里从事教学和研究,包括龙树菩萨、世亲菩萨等,密藏的开宗人物莲华生大师、阿提峡也出自那里。
  这意味着,目前已经得到极大反响的那烂陀计划,必然不能不考虑到上述因素。毕竟,印度目前已经有200多所大学,也有超过8000所学院附在大学名下,那烂陀已经不需要一所普通大学。基于那烂陀在文化、宗教、历史等方面的意义,这里所需要的应该是一所能够结合历史,体现那烂陀传统精神的现代学府。
不应破坏环境

  印度总统卡拉姆于前日通过视像在研讨会演讲时指出,那烂陀国际大学应该要揉合那烂陀的传统,为创造、获取和传播知识赋予现代的内涵,为建设一个没有暴力、恐怖、战争和畏惧的世界作出努力,并让那烂陀成为社会福利、科学、精神、哲学和宗教思想的谈论地点。
  如果那烂陀的杰出校友玄奘重新回母校,我想他多半会同意卡拉姆的观点。作为一位曾经在那烂陀精进不断、成就非凡的学生,以及一位备受尊重的教师,玄奘应该不希望那烂陀成为一所太过世俗化的大学。
  首先,玄奘肯定希望那烂陀计划能够基于环保的原则,将破坏环境的成分降到最低。那烂陀及其周边地区都是当年佛教的重要活动地点,这些都是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不应为了现代建设上的需要而破坏古迹。因此,一切的建设,最好能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同当地的环境融合为一。   第二,根据玄奘的记述,辩论是那烂陀的良好风气之一。如果玄奘回到那烂陀,他肯定希望这是一所鼓励辩论、提倡学术自由的大学。在他留印期间,当时的君主戒日王曾经为他安排了一场浩大的佛学辩论会,广邀3000名佛教学者和2000名外道参加,由玄奘讲论,任人问难,结果18天都无人能够将他驳倒,一时名震全印,传为美谈。
  辩才无碍的玄奘,肯定希望这股辩论风气在那烂陀得到发扬。著有《好辩的印度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向来维护印度人好辩的传统,他也应该会举手赞成。
  第三,学识和德行都令人赞叹的玄奘,当然会希望那烂陀是一所知识和品德并重的学府。如果只鼓励学生辩论,却不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大家夸夸其谈,那肯定不是那烂陀所要弘扬的传统。
  如果这项跨国际的计划能够考虑到这些因素,那烂陀将像浴火凤凰那样复活,在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为21世纪的印度作出贡献,让中印的宗教文化交流再续前缘,也为本区域的文化复兴带来活力,那将是另一页美丽的篇章。

积-木 : 2006-11-15#2
玄奘法师为了去天竺,准备了十年时间,学习各地语言,锻炼长途跋涉,训练自己忍耐饥渴。从出发到回长安一共经历了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