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园论坛

纪实文学:世界公民之梦――加拿大篇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90695/

baohuai : 2006-12-23#1
研究生时我读的仍然是英文专业。时兴出国热,班上的同学一个个考托福和GRE去美国了,让我羡慕不已。我也曾尝试申请美国的研究生院,但总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搁浅。我以为这是命中定数,出国的机缘想必未到。

我梦想有一张去往世界各地的通行证,签证不再遭拒绝,入关不再被为难。到我想去的任何国家,只须买一张机票而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可是,我向往的来去自由迟迟没能到来。

人生苦短。人们忙忙碌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人贪财,而殊不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道理;有人爱权,几度宦海沉浮,告老还乡时恐一无所有;有人求名,昙花一现后却不得善终;有人痴情,太过执著,之后还要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我的人生追求则是,既然来世上走一遭,为何不多看看这个世界,多献一份爱心?去外面看世界,意味着要冒失去稳定工作和收入的风险,但它带来的却是别人一生中也没有的财富,那就是种种只能供自己回味、体会的人生经验和阅历,一种步入更高境界的达观,一种更积极乐观、更通脱潇洒的人生态度。

盼望了多年的来去自由,不仅仅因为我拥有了加拿大枫叶卡而获得,也因为中国国力日增而实现。时至今日,我已经去过俄罗斯、泰国、缅甸、韩国、加拿大、卡塔尔、埃及等地。更多的国家已被列在我的下一个行程之中。无论走到哪里,我从没有过能令我深恶痛绝、埋怨不已的不好的经历,只有难忘的、美好的、令人沉醉的回忆,因为让人耳目一新的新朋友处处可以邂逅和结识,世界处处有欢迎我、容纳我的甜蜜的家。

melanie.zhang : 2006-12-23#2
恩, 我觉得朋友和脚印遍布全球是件很开心的事情~~~~

shw019 : 2006-12-23#3
我与LZ的梦想一样!

baohuai : 2006-12-23#4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人开始热衷于出国。远渡重洋,或是为了谋生,或是为了镀金,或是纯粹为了凑个热闹,或者是寻找一个自己都把握不定的虚无飘渺的梦想,或者是想证明什么给家人和同事看看,从上个世纪初远赴北美修建铁路的华工,到早期的留洋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再到后来的八十年代的影星出国热,九十年代开始并持续多年的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热,还有每年都要传来惨讯的来自中国福建等省的非法偷渡者。

在北京还处在移民热的时候,有朋友向我绘声绘色描述移民西方国家的种种好处——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天堂般的自然环境,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一流的生活品质,一流的社会福利,以及拥有加拿大等国的永久居民身份或国籍带来的旅行便利。在对“理想国”的憧憬中,我毫不迟疑地递交了一份申请,加入了当时的三万人的移民大军。刚开始还盼望着早日得到批准,但后来由于非典和加拿大移民局修改移民规则拖延了一些时间,另外我在自己的工作中开始有些起色,忙碌和兴奋中早已忘记申请移民这回事,甚至还希望移民申请一事不了了之更好。

近年来由于国内经济飞速发展,机会增多,海外又掀起了归国的热潮。移民热也迅速降温,从2003年到2004年这短短的两年,从中国大陆移民加拿大的申请者由原来的每年30000多人骤然降到了1500多人。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2004年的夏季,加拿大驻华大使馆移民处给我发来移民纸和移民签证,并给予我免除面视和英文考试的殊荣。当我苦于虽有月入但仍囊中羞涩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工作之外的机会让我挣够了盘缠,这时我才决定登陆加拿大,当时离移民签证过期还有4天。

baohuai : 2006-12-23#5
这个时候我已经去过俄罗斯、泰国和韩国,但从未去过任何英语国家,从未零距离接触过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在北京每个接触过我的美国人、英国人或加拿大人都要问我在哪里学的英语,是否在美国长大,或是否长期在海外生活过,我觉得很自豪又很惭愧,我的英语跟我的研究生学历没有多的大关系,而全靠自己的语言天赋、交际才能和模仿力,对英文书报和网站大量的阅读以及观看好莱坞电影DVD也使我受益匪浅。因此我一直梦想有一天能到英语国家去,全面、充分地使用我的英语。

我在北京有很多知心的外国朋友,他们热爱北京,热爱中国,自从我认识他们那天起,他们好像就开始在北京长期扎根定居。跟他们的友谊加深,更促使我产生去他们成长、生活的地方游历一番的念头。有的美国和加拿大朋友对我说,一段海外经历,对人的成长非常有利,它能使你的意志得到更多磨练,更能让你从另一个视角看待你的祖国。

同时,我也一直想在一成不变、充满可预见性的生活中增加点冒险的经历,到一个举目无亲、一切都是未知数的地方,结实新的朋友,适应新的环境,感受异族文化,积累新的人生体验。

这样,我就义无反顾地订了2005年4月6日加拿大航空公司从北京飞往温哥华的机票,之后便在家里开了最后的国际大PARTY,同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埃及和伊朗等国的近20位朋友告别。大家对我的离别充满了遗憾又充满了祝福。这近20个人中包括一起在医疗美容机构共事、早年在一家部队医院任护士长的张姐,心直口快、热心善良的我的小表姐东东,在危难时我曾经帮助过的小毛,和我无话不谈的美国知音雪柔,尊称我为“老师”的新疆哈萨克族舞蹈演员安丽,在加拿大生活过10多年的时装设计师吴畏,结交多年、曾为我雪中送炭的伊朗好朋友法蒂玛,憨厚仁慈、体贴人的德国阳光女郎、中国通凯琳。还有很多朋友在其他的场合上和我辞行,包括宛如亲姐一般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演员韩月乔,明星大腕们的美容师张娜和她的男朋友罗汉,当初来北京发展、无家可归时我收留过的某香港投资公司董事长助理梁兵等等。

baohuai : 2006-12-23#6
我以为这是最后的派对,不料我的朋友们决定在我临上飞机的前一天晚上再开一次告别派对,地点定在我常去的俄罗斯大笨像餐厅,晚餐后接着去钱柜的卡拉OK包房狂欢,全由张姐等朋友买单。

这仍然不是最后的诀别。上飞机的这一天又有一堆朋友和我母亲、大姨、小姨、小表姐东东亲自送我到机场。对于他们来说,好像我这一去就是很多年,再也不回来似的,大家都默默无语,又好像有很多没说完的话。我安慰他们说,现在的移民不再像以前一样了,并非生离死别,而是去那边报个到,拿了身份再回来。以前盼着出国,一想到去异国他乡就兴奋不已,但真到了离别的时候,真觉得像生离死别一般。我很不情愿地推着行李车前往行李拖运处,一条带子将我的亲人和朋友们拦在外面。我一边往里走,一边不时回头,和他们互相招手,直到我们彼此看不见为止。

然而这还不是最后的诀别。在登机口时,正要去香港出差的梁兵找到我,真诚地凝视着我说:“我没有什么钱,但有一份薄礼要给你,你一定收下。”在我们拥抱之时,他硬是塞给我一张一百美元的钞票,拍拍我的背,让我多保重。我知道他还是个20多岁的孩子,没什么钱,所以这一百美元对我来说格外珍贵它只会永远升值,我们的友谊也会永远升值。

后来我听说,当我在机场里面一转身的那一刻,张姐和小毛都掉泪了。我听到这话也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心想,我这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这些朋友。也许是短暂的离别,让我更加珍惜友谊,更加热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短暂的分别,意味着永恒的聚首。我相信会很快回到他们的身边!

poorguy1 : 2006-12-24#7
这个时候我已经去过俄罗斯、泰国和韩国,但从未去过任何英语国家,从未零距离接触过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在北京每个接触过我的美国人、英国人或加拿大人都要问我在哪里学的英语,是否在美国长大,或是否长期在海外生活过,我觉得很自豪又很惭愧,我的英语跟我的研究生学历没有多的大关系,而全靠自己的语言天赋、交际才能和模仿力,对英文书报和网站大量的阅读以及观看好莱坞电影DVD也使我受益匪浅。因此我一直梦想有一天能到英语国家去,全面、充分地使用我的英语。




我太羡慕包坏的英语了........在我所有的学科中,英语是最差的,

shen_jian6666 : 2006-12-24#8
有情有义,加声望.还有下文吗

baohuai : 2006-12-24#9
有情有义,加声望.还有下文吗

当然:wdb21: :wdb21: :wdb9:

我为海钓狂 : 2006-12-24#10
期待下文,加SW

melanie.zhang : 2006-12-24#11
我太羡慕包坏的英语了........在我所有的学科中,英语是最差的,

霹雳怎么和我一样啊~~~~~

戈壁胡杨 : 2006-12-24#12
移民热也迅速降温,从2003年到2004年这短短的两年,从中国大陆移民加拿大的申请者由原来的每年30000多人骤然降到了1500多人。

???????申请者?降到了1500多人---不准确

大胃贝克汉姆 : 2006-12-24#13
我的愿望也与LZ一样!

baohuai : 2006-12-24#14
移民热也迅速降温,从2003年到2004年这短短的两年,从中国大陆移民加拿大的申请者由原来的每年30000多人骤然降到了1500多人。

???????申请者?降到了1500多人---不准确

媒体报道的。你认为准确数字是多少?

新来的 : 2006-12-24#15
看看在家园的,也不会只有1500吧。

baohuai : 2006-12-24#16
看看在家园的,也不会只有1500吧。

这儿的人很多可都是几年前就申请了的。我去年初次落地,但早在2000年就递交申请了!那个时候还处于移民热呢!

baohuai : 2006-12-24#17
我很幸运,随我一同前往温哥华的还有北京的老朋友、时装设计师吴畏。他去温哥华是为了带着自己的时装作品参加当地举办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2005年时装周。到了温哥华我们将住在他的老朋友托尼家。

我认识吴畏已经有5年了。最初和他相识是在北京三里屯南街的一家名叫燕尾蝶的电影主题酒吧。当时他在酒吧里举办个人中年女装时装发布。只见他身材苗条,衣着前卫,左耳耳坠垂肩,瘦削的脸上架着一幅夸张的黑边眼镜。举手投足间透着一丝儒雅,谈笑风生时又露出无限风情。虽为五尺男儿,但外表凭添许多脂粉气,而柔弱之下又有许多坏男人的俏皮和幽默。

虽然已经有40多岁,但是他好像先天具备长生不老的基因,所以看上去只有30岁左右。知道他年龄秘密的人们都以为他有什么保养的秘方,或者养尊处优,没有什么操心的事,或者因为他终身未婚的原因。其实吴畏的经历比一般人都曲折很多,受过的苦也很多。只不过他不愿轻易提起辛酸往事罢了。他常常自我嘲笑说,也许因为他的家人都去世早,一家人的寿命全集中在他身上了,所以他活得比别人很年轻。

baohuai : 2006-12-24#18
吴畏出生于北京的一个艺术之家,父母都是中央歌剧院的西洋歌剧演员,上边还有一个哥哥。文革时父母都遭到迫害,也殃及年幼的他。由于出身不好,自幼学习舞蹈的他没有能够进入正规学校,后来参军到山西大同,当了一名文艺兵。回到北京后一直在当时的王府井东风市场,也就是今天的王府井新东安市场任搬运工,从事严酷的体力劳动。出身不好、时运不济、父母兄长先后患癌症撒手人寰,他几次萌发结束生命的念头。但就在这个时候,他在国外的姑姑为他办理了赴加拿大留学的手续。他借了150美元和1000多元港币,带了些简单行李出发。因为没有北京直飞加拿大的航线,所以他必须先坐火车到广州,再从广州到罗湖口岸,再到香港,再从香港乘飞机到加拿大温哥华。这个时候是1984年,那时候出国的人还不多,他赶上了出国潮的头班车,因此有很多人非常羡慕他。

他经常说他一辈子的命都很苦,上帝总是在惩罚他,从来不给他丝毫怜悯,就连去加拿大也不轻易放过他。在香港过海关时,身上带的唯一的150美元还丢了。到了加拿大只好花那剩下的1000港币。好在他的姑姑又接济他500港币。因为舞蹈演员的青春有限,他先后去了位于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两所时装设计学院,专门学习时装设计。到了比国内开放许多的西方社会,他说他感觉像一条小鱼回到了属于自己的池塘,他还为自己起了个别具特色的英文名字,叫“HAPPY WINGS”,意思是幸福的翅膀,象征着自己可以在开放的空间里自由翱翔。然而加拿大只给了他受教育的机会和维持较高生活水平的保障,却没有帮他实现成就一番事业的梦想。从时装学院毕业后,他面临着去与留的问题,还面临着就业的问题。为了以合法身份留下来,他和追求他的魁北克的三位法国后裔女人中的一个结了婚,虽然他没有兴趣娶妻。但是他一生中唯一的这个法定妻子因为太喜欢他,所以明明知道他们将仅仅是法律上的夫妻,而且吴畏对她没有兴趣,但为了帮助他成为加拿大公民,还是同他登记结婚,一直耗到他取得加拿大国籍。

baohuai : 2006-12-24#19
[FONT=宋体]一个偶然的机会吴畏去温哥华逗留了数日,以往只是在那里转机,没有机会欣赏这座天堂般的城市。这一次的停留让他彻底爱上了这里――美丽的滨海城市,悠闲自在的市民,舒适恬静的生活。他决定在温哥华开始自己新的生活。然而时装设计专业毕业的背景一直没能让吴畏成为崭露头角的时装设计师。在温哥华他先是在一家台湾人开的家具店里卖家具,因为不是很灵活,丢掉很多生意而屡屡遭到老板的谩骂。[/FONT]

baohuai : 2006-12-24#20
[FONT=宋体]
[FONT=宋体]这么多年,吴畏什么苦都吃了,扫过厕所,教过跳舞,送过比萨饼……[/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那时候温哥华房子便宜,攒够一万就可以付一套小公寓的首付。吴畏省吃俭用,捣腾其了房地产,买了又卖,后来拥有6套房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吴畏的心一直在北京。1991年,他带着卖掉大部分贷款购买的房产所挣的10多万美金回到了北京,投资成立了4家合资服装加工工厂。他又赶上了搞合资的头一班车。据他说,他总是倒霉,因为骗子全叫他遇上了,10多万美金像废纸一样全抛出去了。一气之下,他又回到了加拿大。他还是不甘心,1996年又去了香港发展,一个和他已故的母亲号称情同姐妹的香港“干妈”求助于他,向他借钱还她欠黑社会的债。吴畏是个又天真又心软的人,是个哪怕自己仅有一块土豆都会分给别人一半的人,因此无论是在加拿大还是在国内,都经常会被人利用。在那香港女人苦苦哀求、软缠硬磨下,他不惜卖掉温哥华的房子帮她还债,不惜从他的三个信用卡中透支用于帮她还债,不惜拿出从他拍商业广告片挣得的收入帮她还债,但结局是被不认账的“干妈”踢出门外。父母双亡的他一度试图把母亲生前的闺中密友视为亲妈,却被骗得身无分文,伤心透顶、万念俱灰之时他走在香港繁华的大街上就失声痛哭,引来路人围观和安慰。[/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他又回到了加拿大。但没有几年又回到了北京,着力开展自己的女装业务。在潘家园租了房子,雇了几个工人,在家里开起了服装工作室。他是一个手艺不错的裁缝,设计的服装也很受欢迎,但是在钱的问题上他不是一个直截了当、干脆果断的人,往往由于面子而丢掉很多即将到手的钱。生活在人际交往较直白简单的西方国家这么多年仍然没有改变他的面子问题。经常是客人要求要先做衣服后交钱,一分定金也不给,他也答应了。然后做好衣服后客人故意挑三拣四找毛病,狠狠压低价钱,他也没辙。有的抱怨衣服做得没有完全按照客人的本意,就没有交钱,但还是把衣服穿走了。还有的拿走了衣服,许诺过些日子送钱过来,最后黄鹤一去不复返。[/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

baohuai : 2006-12-24#21
就在这个时候我在燕尾蝶电影吧里他的时装发布会上认识了他。听他向我诉苦后,我坚决建议他以后给客人做衣服一定先收全款,或者至少是定金。

自己单干他觉得不灵,还不如给人打工。于是没多久他应聘到了广东佛山的一家运动服装公司,任首席设计师。第一年因为有老板的赏识,还算如鱼得水。这期间他用从加拿大银行贷的款加上积攒的薪水在北京国贸附近和潘家园附近购置了两套公寓。但好景不长,第二年老板换人了,对他的设计风格很不感冒,以付不起高额薪水为由干脆就辞了他。

回到北京的他说自己走投无路了,只好又回到加拿大温哥华,住在他的老朋友托尼家中。没多久在当地唐人街的赌场里谋到一份发牌的职务,一小时收入8加币,外加丰厚的小费。但是他毕竟不再年轻了,手脚都不是很利落,干起发牌的活儿比不上年轻小伙子,所以并不顺心。他还是念叨着有朝一日再杀回北京来。这个期间他常常从温哥华给我打来国际长途,问问我的情况,北京的情况,说温哥华再美丽、再舒适,也还是呆不住,老是想着北京。

积累了一点钱以后,一年半载后他终于又回北京了。他决定重新自己单干,并决定独辟蹊径,转行从事时尚前卫的男青年服装设计制作。他为此卖掉了位于国贸的那一套公寓,把自己在潘家园的这套三室一厅的公寓改造成了制衣工作室,挂上了自己独创的品牌“塔威欧”。他又请了一个裁缝出身的朋友作为入干股的合伙人,同时又聘了几个廉价小工。他的男装设计风格华丽多彩,刚柔并济,用料考究,多为紧身版型,适合身材修长、体格匀称、追求前卫的男青年穿着。

baohuai : 2006-12-24#22
当我要去加拿大报道的时候,正巧,他接到邀请,将参加温哥华当地举办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2005年时装周。参展费用很便宜,才2000加币,相当于人民币13000元,而且包括了场地费用和模特的开支。他随飞机带了两大箱子共计25套服装样品,还有印制好的宣传彩页、礼品袋以及定做的印有中英文“塔威欧”字样的礼品钢笔。这笔费用连同机票是由他的温哥华老朋友托尼出的。这位名叫托尼的老者,已有75岁,来北京两次我都和他见过面。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温文尔雅、言语不多、和蔼可亲、很有礼貌、很有绅士风度的老人,走路有些驼背,但精神很好。对吴畏好像慈父一般。他和吴畏认识已有十几年了,二人颇有相濡以沫的感觉。老人家也经常在诸如时装展、出国旅行等大事上从经济上无条件地接济吴畏,但在生活中一些琐碎小事上又和吴畏分得很清楚,如吃饭、电话费等等。老人终身未婚,吴畏又终身不娶,两人好像组成了家庭一般,外人看来犹如父子。吴畏也常说托尼是他的贵人,在关键时刻帮助过他,比如出钱帮他还债,向他敞开自己的家门,给了他一个栖身之处,而且对他不图任何回报。

在我刚收到加拿大移民签证不久后,我便收到托尼的电子邮件,说欢迎我去加拿大时可临时住在他家。他尚不知道我将来会选择温哥华还是多伦多作为落脚点,但还是说温哥华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平日有写英文杂文并群发给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朋友的喜好,托尼是我众多收件人之一,因此从以往众多电子邮件中了解了很多我的思想、个性和生活点滴。虽然我们在北京只短短见过两次,但他说对我已有了解,甚至钦佩我的英文水平,说加拿大人也自愧弗如,令我受宠若惊。老人住在毗邻英吉利海湾的一幢有20年历史的公寓里,离市中心不远,到任何繁华的地方都是步行距离。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是我心里没底,不知道在人家家里住多久合适,什么时候又能找到自己的住处以不再麻烦人家。

baohuai : 2006-12-24#23
吴畏和我一起登上了加拿大航空公司的客机。中国人和洋人各占一半。第一次面对几乎清一色的洋人面孔的机组乘务员,而且都是该到了退休年龄的老头老太太。有两个华人面孔的女乘务员也都有40开外,说起英语和国语都有广东口音,估计是香港人。离我不远处有一中年东北男人,一脸横肉,戴着一幅厚眼镜,活像胡汉三,在那里不停地跟邻座的另一东北男人聊移民感受。我的前面则坐着一对母语为法语的洋人夫妇,领养了一个襁褓中的中国婴儿,啼哭个没完没了。吴畏的左边则坐着一个中年妇女,18年前由广州移民到加拿大,现在住在艾伯达省。

一路上好像有好几次气流,飞机颠簸得比较厉害,洗手间关了好几次。我们穿越了白天、黑夜,我醒醒睡睡,最后又到了白天,这时候已经进入温哥华地区了。

我心想,世界真小。上大学时坐火车10个小时就觉得很远很远,如今才10个小时就跨越了太平洋到了北美洲了。整个机舱里疲惫的人们顿时来了精神,好像都由半躺的姿势坐了起来,等待飞机降落。

我急忙戴上眼镜往窗外望去。外面果然一派世外桃源景象。远处是绿油油的树林,上面是蓝天白云,一切充满了静谧和安详。

baohuai : 2006-12-24#24
下了飞机,我们便来到规模虽小但很精致的温哥华国际机场。这里干净整洁,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回味,极富有现代气息,时不时还穿过颇有艺术气息的别具一格的室内景观设计,如有印第安土著文化特色的雕塑、人工喷泉和汩汩流水。

在海关我和吴畏排起了长队。队伍中的人们以白人居多,又有很多中东、南亚和东方人。有一个来探亲的来自北京的老太太因不懂英文,着急问吴畏该做什么。还有一持香港护照的老头也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这香港老头不仅想插队,站在我们前面,还不懂得排队时应该站在线后,等上一个人过关后才可以上前。

到了我,这个海关官员是个表情严肃的洋女人,我先投去了友好的微笑,向她来一声“Hi!”,赢得了她的微笑。她看了我的护照、签证、移民纸和银行加币存款证明,又问了我身上携带了多少现金。吴畏告诉她我是他的朋友,是新移民。她又问我我和他认识多久了。我说5年了。她说:“哦,那时间很长啊。”便放我们过去了。我不明白我和吴畏认识时间长短和我初次移民落地有什么关系。

这之后又去了机场里的移民局。先是一个印度人模样的老太太十分友好地接待了我,不厌其烦地告诉我该如何办理各种手续,如枫叶卡、工卡、健康卡等等。还问我从哪里来,将去哪个城市。我一张口她便很吃惊地问我在哪里学的英语,以前是否在国外生活过。我说我只不过有很强的第二语言习得能力罢了。

baohuai : 2006-12-24#25
离开了印度老太太,便开始依次检查移民纸,领号,坐下,准备接受移民官面谈。移民官的柜台上方显示当前处理的移民的号码,处理完之后便会显示下一个号码。数位移民官多是肤色暗黑的印度人模样。而更有趣的是,现场坐着的新移民绝大多数是来自祖国各地的父老乡亲,南腔北调,尤以东北人居多。飞机上的那个胡汉三也在其中。有几个辽宁沈阳来的大姐因为不懂某个英文单词,都找我来问。他们都是拖家带口准备换乘飞机去蒙特利尔。还有一四川木匠也坐在我身边,自称也是“技术移民”,自己先来一步,安定下来后再把老婆孩子接来。看到这些同胞英语都很有限得可怜,我对自己又增加了信心,很简单,因为我会说这个国家的话!

吴畏这时候去取行李去了。我看见他在移民局的窗外向里张望,我向他招招手,示意让他耐心等待。

一直等了两个小时才轮到我。我走上前,一句带着微笑的“Hello”顿时拉近了和移民官的距离。这位移民官是个年轻的印度男人,看了我所有的材料,只见他边说边在移民纸上勾勾划划,又问了我几个简单问题,主要是在加拿大有没有朋友,认识多久了,还有我带了多少现金。我都如实告诉他,并出示了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为我开具的加币存款证明。最后我问他如何申请枫叶卡,他告诉我一个月后枫叶卡便会按照我提供的托尼的地址寄给我。我问他还需要我拍照吗,他说不用,他们将扫描我移民纸上的照片。他微笑着目送我离开,并祝我好运。

由于我材料俱全,对答如流,很快就结束了移民官的面谈。离开移民局时有如释负重的感觉。吴畏在外面守着我们二人的所有行李一直耐心等候着,生怕我在移民局有什么麻烦,就象当年他一样,常遭到移民局的质疑和刁难。

我说,我们是两代移民,时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80年代他出国的时候身上仅有100美金,中国的国际地位还很低,给外国人的印象还是贫穷、落后、封闭、保守。如今我出国的时候,世界都为中国的崛起感到震惊,人们在纷纷议论中国世纪的到来,而且我身上带的已经远远不止100美金。我来到国外,人家能像对待难民般地对待我吗?因为是大陆人,吴畏90年代去香港时因为说国语不说粤语而遭港人轻视,而同样因为是大陆人,我在来温哥华之前去香港旅游却遇到很多港人,和我交流时为其国语讲得不好而恳求我的谅解。因为是中国人,吴畏在80年代曾遭到加拿大移民局监禁,被移民官指着鼻子呵斥道“你们这些中国人”。而同样因为是中国人,自从我踏进加拿大的那天起便处处受到礼遇。

baohuai : 2006-12-24#26
到了机场大厅,我和吴畏左顾右盼,就是不见托尼身影。老人家不是答应开车来接我们吗?怎么变卦了?我顿时心里凉了半截。吴畏说我们还是打车回家吧。于是我跟上他,找了一辆大一些的出租车,司机是个很彬彬有礼的大胡子印度老头,皮肤黝黑,但穿着很整洁,手脚也很勤快,小心翼翼地把我们的行李放到车的后半部。

出了机场我立即感觉到新鲜的空气,似乎还能闻到大海的气息。一路上我大开眼界,路边处处鲜花盛开,树木参天,绿草茵茵,各式各样的神话王国中的房子错落有致地坐落其间,没有哪两幢房子是一模一样的。马路异常整洁,不见一丝纸屑;车辆行驶有序,人们彼此谦让;行人步履幽幽、表情恬静,听不见喧哗声,听不见喇叭声,听不见吐痰声,没有警察,没有交通协管,看不见环卫工人。难怪这里被联合国7次评为全世界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我纳闷,一个城市居然能建成这样,她的市民该具有多么高的素质啊,她的市长也一定很了不起。我想象中的天堂估计也不过如此。

我想,我是新一代的移民,是中国强大并开始走向富裕时期的移民,是逆“海归”之潮而远渡国外,我虽然没有赶上吴畏那个年代的许多“头班车”,但我相信我身在海外一定会有和他们迥然不同的经历,因为中国的变化举世瞩目,因为贫穷落后而遭受的屈辱成为历史,一个国家的变化导致这个国家公民在海外的地位的变化。两代移民,想必有两种人生。

melanie.zhang : 2006-12-24#27
这段看过了~~复习一遍~~~

前生为鱼 : 2006-12-25#28
等新文章。。。。

ynkmwlj : 2006-12-28#29
very good !have a good amuse ,waiting for yuor next article!

咖啡事点 : 2006-12-29#30
不错不错,接着来。

baohuai : 2006-12-30#31
我开始庆幸我能够来西方体验生活,而不是作为一个游客。我既没有在这里过一辈子的打算,也不想只做一走马观花的游人。我只是想深入地呆上那么一段时间,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认识新的朋友。我的这个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受美国朋友雪柔的影响。这个来自美国的中国迷,从小就想来中国。她和我在中国遇到的很多很多西方中国迷一样,一到中国就不想走了。我想,你们这些老外想移民到中国,而很多中国人想移民到西方,真可谓“双向移民”,这样也好,西方人来中国安家开开眼界,中国人去西方生活见见世面,换个角度看我们的这个世界,人生自然多了分精彩之处。

雪柔是来自美国佐治亚州的一名白种女人,长相酷似好莱坞常青树伊丽莎白•泰勒,目前与其新婚的中国丈夫小孙居住在北京。雪柔出生在美国佐治亚州滨海的历史名城萨瓦那。虽然一直生活在一个清一色全是白人的家庭环境中,她从懂事起就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中国情结”。在还不到四岁的时候,尚不知中国在地球哪一端的她就梦见过自己裹足。成人后了解了中国文化,方知裹足是古代中国女人的习俗,因而她坚信不疑自己的前生定是古时候的中国女人。12岁时,读了赛珍珠的《大地》,她就开始朝思暮想来中国看一看。

baohuai : 2006-12-30#32
从小就有“中国情结”的雪柔悄然滋生了对中国的热爱。她吃中国菜,听中国京剧、中国的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看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仅电影《霸王别姬》她就看了14遍。她能列举出一堆耳熟能详的中国新一代导演的名字,有的我都不是很熟悉,只是听说过。

我跟雪柔是网上相识,来回通了好几次很长很长的电子邮件,探讨诗歌、文学、人生、爱情、婚姻等等,后来我们彼此视为“灵魂的伴侣”,为了避嫌,前面还要加上一个“非肉体的”。

还保留有我们最初在网上相识时雪柔写的电子邮件。她那美国式的自我表白方式会使任何有点品味的人看了她的邮件就会想:这个人不是一般人,绝对值得一交,千万不能错过!

baohuai : 2006-12-30#33
[FONT=楷体_GB2312]……我目前在北京教英文,才来两个月。因为我从小就一直梦想来这里,所以我不会很快就离开,如果可能,我还计划申请永久居留权。[/FONT]​
[FONT=楷体_GB2312] [/FONT]​
[FONT=楷体_GB2312]……我喜欢凉爽的下午,冷冷的夜晚,一轮明月和满天星斗,喜欢穿梭在博物馆和画廊中,读上一本好书,同朋友一起欣赏一部好电影,喜欢任何鲜花,尤其是玫瑰、剑兰、水仙和风信子,喜欢在干杂务时听我爱听的音乐;我喜欢在一处温馨的地方吃美味的晚餐,喝上一杯冰镇啤酒并和风趣的人交谈;我喜欢接近傍晚时的海滩,喜欢观看夜晚的灯塔……真是太多太多了。[/FONT]​

baohuai : 2006-12-30#34
[FONT=宋体]生活中,绝大多数网友都是匆匆过客,而雪柔注定和我成为知心好友。给她的每一封回信占用了我很多精力和时间,而她收到我的邮件总是情绪高涨,兴趣倍增。她的爱好极其广泛,喜欢星相、读塔罗牌、去教堂。她有[/FONT]3000[FONT=宋体]多册藏书,[/FONT]300[FONT=宋体]多部电影录影带,喜欢各种各样的影片――《教父》、《乱世佳人》、《日瓦戈医生》、《俄克拉荷马》、《贝隆夫人》,以及《星球大战》系列、《喜福会》,还有很多中国电影。[/FONT]

[FONT=宋体]她的第一次婚姻是和美国人结的,由于性格冲突和家庭暴力等原因最后以分手而告终。做单身母亲实在不容易,尤其是她在上大学的同时还要工作。随后的日子里她在感情上一直不顺,但她从未放弃希望。[/FONT]

[FONT=宋体]雪柔一直受中国男人吸引,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与他们接触。在萨瓦那的中国男人通常都是些英语能力有限的餐厅侍者、早期华人移民后代,或者是相貌堂堂但已有家室的艺术教授。雪柔有时会琢磨和一个中国男人约会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但又觉得也许他们只喜欢东方女人,并不乐意接受一个白种女人。况且语言的障碍可能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鸿沟。[/FONT]

baohuai : 2006-12-30#35
[FONT=楷体_GB2312]我为什么会喜欢中国男人呢?有很多很多综合的原因。美丽的眼睛、高高的颧骨、光滑的金色的皮肤、漂亮的手、洁净的身体。除了生理特征外,他们还都共有一种甜美,一种清新的、礼貌的温柔,他们有一种谦和而威严的方式,谈吐风趣,又不失严肃。还有,当他们堕入爱河的时候,他们会十分认真!当然我还在了解中国男人,他们之间也绝对有很大差异。我每天搜寻、注视他们,其乐无穷!我毕竟是一个艺术家和女人,我喜欢看他们的眼睛、干净的线条,还有皮肤和头发――有时我感觉就像糖果店里的孩子!每天都有一群年轻的保安骑着自行车穿过我们的校园,一眼望去这些年轻、英俊的男孩子,穿着他们鲜亮的制服,洁白的牙齿、金色的皮肤……啊,让我心颤!我听上去像一个肮脏的老女人吗?其实女人和男人一样欣赏外表美![/FONT]​
[FONT=楷体_GB2312] [/FONT]​
[FONT=楷体_GB2312]――雪柔[/FONT]


baohuai : 2006-12-30#36
[FONT=宋体]在[/FONT]2002[FONT=宋体]年[/FONT]9[FONT=宋体]月,她遇到一个学摄影的中国留学生,二人很快成为朋友和恋人。他向她展示了另一种类型的男人[/FONT]――[FONT=宋体]善良、责任感强、富有爱心、温柔体贴。虽然这段情因为他学业有成必须回国而告终,但雪柔看到了新的希望。在孩子抚养到[/FONT]18[FONT=宋体]岁以后,她决定来中国开始寻找新的人生。[/FONT]

[FONT=宋体]她关掉了自己的平面设计工作室,忍痛抛弃了自己的房子,含泪告别了自己的母亲和一双儿女,于[/FONT]2003[FONT=宋体]年[/FONT]4[FONT=宋体]月非典盛行之际来到了中国北京,经朋友介绍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所国际幼儿园任教。[/FONT]

[FONT=宋体]这期间,她在互联网上邂逅了一个旅居法国的美国女星相大师。这位星相大师告诉她,她来中国是正确的选择,最后与她白头到老的丈夫在东方的中国,而且他们将是通过一种很奇特的方式相识的。这种奇特的方式反映在星相图中,究竟是什么方式这位星相大师很难做出解释。后来她又纠集了其他一些星相学家一同研究这个奇怪的现象,大家在讨论后一致认为所谓的奇特的方式就是指互联网这一现代事物。[/FONT]


baohuai : 2006-12-30#37
[FONT=宋体]雪柔本人就是一个星相学爱好者,但自称够不上是大师级的。她对那位星相大师的话深信不疑,于是听从了大师的告诫,随后不断地在当地的网站上发布择友广告。她虽然对自己的天生丽质很自信,但一直有一件事让她难以启齿[/FONT]――[FONT=宋体]她身高[/FONT]1[FONT=宋体]米[/FONT]72[FONT=宋体],而体重却有[/FONT]240[FONT=宋体]多斤,属于重度肥胖,在拥有超过[/FONT]80%[FONT=宋体]的肥胖人口的美国也许不足为奇,但在中国却成了众人瞩目的怪物,走到哪里都有人指指戳戳,让她十分尴尬。但她相信胖人一样有爱和被爱的权利,她完全可以在这里找到能欣赏她智慧、才华和美德的好男人。[/FONT]

[FONT=宋体]雪柔具有典型的美国人性格:开朗豁达、平易近人、直率坦诚,爱谈笑风生。她很实在,在所有的征友广告中都注明自己虽然相貌姣好,但体重不轻。尽管如此,对她好奇的中国男人趋之若骛。短短几个星期之内,她与二十多个中国男人约会[/FONT]――[FONT=宋体]企业家、教授、画家、医生……。最后她把结婚的对象锁定在两个北京男人身上[/FONT]――[FONT=宋体]涉外中医医师兼高档社区健身教练老李和[/FONT]35[FONT=宋体]岁的小孙。老李略长于雪柔,似乎更加稳重成熟,而且收入丰厚,善于讨女人欢心,很快博得了雪柔的好感。小孙年轻雪柔[/FONT]9[FONT=宋体]岁,真诚、善良,言语不多,但不乏充满机智的幽默。[/FONT]


baohuai : 2006-12-30#38
[FONT=宋体]老李是个善于主动进攻的男人。短短两个星期,他就向雪柔求婚了。他雄心勃勃,滔滔不绝地向雪柔描述美好的未来[/FONT]――[FONT=宋体]去美国购置房产,开学校教授中医、针灸、气功。小孙这时则退避三舍,沉默不语。[/FONT]

[FONT=宋体]然而就在此后的一天,雪柔无意中看到老李的私人电子邮件,发现他不仅和另外一个已婚的美国女人有染,而且希望立刻通过她能获得他期望已久的美国签证,以达到去美国的目的。雪柔感觉好象被人利用了,毅然决定和老李中断恋爱关系,以朋友相称,但永不再见面。[/FONT]

[FONT=宋体]这边雪柔几乎成了别人的新娘,那边小孙痛不欲生。谁料水穷云起,峰回路转,雪柔在迅速结束了这场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恋爱”关系后,立即被小孙接至他的住处,不久二人便结为伉俪,雪柔的法定姓氏加上中国姓――“孙”。小孙和雪柔最初也是在网上相识,很巧,二人同是天主教徒,而且每周去同一家教堂做礼拜。小孙曾经经营一家规模不大的印刷制版公司,后转给他人经营,自己收取一些微薄的租金。他与老母相依为命,挤在简陋的老式居民楼里。但雪柔不嫌小孙家贫如洗,爱小孙有情有义,忠孝双全;小孙也不嫌雪柔身材肥硕,慕雪柔贤良温和,多才多艺。婚后,夫妻二人百般恩爱、如胶似漆,令人好生羡慕。[/FONT]

baohuai : 2006-12-30#39
我佩服雪柔,佩服她的冒险精神,她的勇气、魄力和高度的西方式的浪漫主义情怀。

是的,当你做出决定,远离家乡和亲人,辞去自己的工作,带上简单的行李和有限的积蓄,去遥远的异国他乡时,你永远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命运在等着你。有可能是好的,有可能是不好的,这就要看你有没有冒险精神。

贪图四平八稳的生活,那你就永远没有敢于冒险者的精彩人生体验。不敢拿安逸的生活作为赌注,和命运较量一番,你就永远不会成为生活的强者。雪柔,一个已经40多岁的美国独身女人,拖着240斤的庞大身躯,在儿女成人独立之后,关掉自己的工作室,抛弃自己的住房,告别家乡,告别亲人,一个人来到中国北京开始新的人生。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追求爱情,哪怕抛弃家产,远赴中国,这是何等的浪漫!

baohuai : 2006-12-30#40
和所有美国人一样,她没有存钱的习惯,只有花钱的习惯。在亦庄的那家国际幼儿园和她终止聘用合同后,她很长时间内拥有的所有积蓄才2000元人民币。而她放弃较为殷实的老李,嫁给没有工作和固定收入的小孙。浑身只有2000元生活在国外,又要负担和一个穷汉的生活,那是什么感觉?

好在她有信仰,心中有上帝指引,还有一颗难得的平常心。我从未见过她心情沮丧、万念俱灰、怨天尤人的时候。她永远那么开朗、乐观、幽默,爱说爱笑。在几近穷困潦倒的时候,她加入了洋家教俱乐部,从几百元钱挣起,由于她开朗风趣、幽默诙谐、多才多艺、热爱教学,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她,一时间口碑相传,雪柔和小孙家门口门庭若市,到了学生来了需要排队叫号的地步,有钱的家长们开着奔驰宝马送孩子来找雪柔学英语,还有的出钱请雪柔陪他们的孩子出去玩儿。雪柔每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有学费送上门来。她用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把它们的破房子重新装修了一下,还回国一趟,看了看自己的一双儿女和老母亲。

baohuai : 2006-12-30#41
雪柔常说,来到中国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她的中国丈夫小孙,英文名叫杰森,为此她付出的所有代价都值得。对于她自己,这是浪漫追求的开花结果,得到雪柔所有美国亲人朋友的祝福,但是在北京,在旁人眼光中,这跨国跨文化跨种族的异国婚姻却是一场好戏的开始,人们在等待着看他们的热闹。在这里,在所有人眼中他们都是一对奇特的夫妻,好像是畸形儿标本,泡在福尔马林液中供人观赏。可不吗?他们之间无论如何都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的郎才女貌的般配标准,论身材,雪柔比杰森高,论体重雪柔几乎是杰森的两倍,论年龄雪柔比杰森大9岁,论性格,雪柔外向杰森内敛,论交流,雪柔中文初级水平都不到而杰森英文吞吞吐吐不甚流利。于是有人告诉我,雪柔图杰森的年轻,而杰森图雪柔的美国护照。

我原来也以为他们的婚姻持续不了太久,但是现在一晃三年了,二人越发如胶似漆。雪柔说她可以想象和杰森白头到老。我曾坚持爱情必须建立在相对等的文化水平和融洽的思想交流基础上,否则难以长久。很多跨国婚姻失败的原因在于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差异。相对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好解决,只要有一方对另一方文化的趋同,或者双方彼此认同,而语言是个微妙的东西,它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很多中国人以为自己的外语够不错了,但用于深度的思想交流,则捉襟见肘,差强人意。像杰森那样水平的英文——尽管他的英文日常生活够用,而且在他和雪柔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面对雪柔这样思想丰富、学识渊博、富有诗意的受过研究生教育的美国女人,要和她实现自如的思想、智慧的交流,无异于痴人说梦。

baohuai : 2006-12-30#42
[FONT=宋体]雪柔曾经约会过的男人有很多都因为英文太局限而无法交往,甚至连朋友都很难做成,更别谈成为情侣了。杰森和他们比起来,算是胜出不少。[/FONT]
[FONT=楷体_GB2312]我那天约会的那个男人叫王磊,一个有天赋的摄影师,但是,他的英文太有限了,和我现在的中文一般,所以我们交流起来很困难。在星巴克呆了两个小时以后,我们俩都累了。他给我带来他的摄影作品画册,多是黑白照片,很有意思,我则打算把他介绍给我的摄影师朋友于杰,一个时装摄影师,但我觉得如果我们没法交谈,他和我不会再继续发展了。他像是一个好人,有天分,真诚,但我们就是谈不了什么。我想讨论他的作品的情调、感觉和印象,让他告诉我他的游历,可就是跟他说不明白,所以我们就谈论简单的东西,如家庭、食物和工作。叹气![/FONT]​
[FONT=楷体_GB2312] [/FONT]​
[FONT=楷体_GB2312] [/FONT][FONT=楷体_GB2312]――雪柔[/FONT]

baohuai : 2006-12-30#43
[FONT=宋体]我一直不甚明白,受教育水平颇高的雪柔会甘心爱情和婚姻没有思想和情感的深度交流来维系。一个德国朋友则曾经说,雪柔有我和她智慧的交流,有杰森和她身体交流,她什么都不缺了。雪柔对他们的爱情这么看:[/FONT]
[FONT=宋体][/FONT]
[FONT=楷体_GB2312]是的,他不是一个智商高的人,但他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中。有时,当我的需求和想法或做事的方式惹恼他的时候,那就像我过深地闯入了他的世界,所以我不得不记住我必须退出来。他不太像是会妒忌,尽管他会用别的方式显现出来。他喜欢你,也尊重你。我爱他,是因为他的那种孩子般的天真、简单,他的腼腆、害羞,他的善良、忠厚、大度。他给了我敞开的胸怀和双手。他给了我家的感觉,这种感觉我多年没有。他为我用种种方式展示了中国,庙会、郊游、爬长城、游故宫……我的硕大的身材恰恰是他最喜欢的,他甚至还生怕我减肥瘦下去。我感觉我就是他需要的,他也正是我要找的。我对他充满感激,因为他给我一个感觉,就是我会和他度过此生――他作为我的丈夫,我作为他的妻子……[/FONT]​

melanie.zhang : 2006-12-30#44
不好说啊不好说~~~

Lucille : 2006-12-30#45
很好的文笔!雪柔很像我的一个外教老师,她也是美国人,也嫁给了一个形体比她小的中国人!

xylanlan : 2007-01-01#46
无畏是化名
鉴定完毕

baohuai : 2007-01-01#47
无畏是化名
鉴定完毕

哈哈

lyq-beijing@hotmail.com : 2007-01-08#48
:wdb10: 生命就是找寻家的过程!
[FONT=宋体]我一直不甚明白,受教育水平颇高的雪柔会甘心爱情和婚姻没有思想和情感的深度交流来维系。一个德国朋友则曾经说,雪柔有我和她智慧的交流,有杰森和她身体交流,她什么都不缺了。雪柔对他们的爱情这么看:[/FONT]




[FONT=楷体_GB2312]是的,他不是一个智商高的人,但他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中。有时,当我的需求和想法或做事的方式惹恼他的时候,那就像我过深地闯入了他的世界,所以我不得不记住我必须退出来。他不太像是会妒忌,尽管他会用别的方式显现出来。他喜欢你,也尊重你。我爱他,是因为他的那种孩子般的天真、简单,他的腼腆、害羞,他的善良、忠厚、大度。他给了我敞开的胸怀和双手。他给了我家的感觉,这种感觉我多年没有。他为我用种种方式展示了中国,庙会、郊游、爬长城、游故宫……我的硕大的身材恰恰是他最喜欢的,他甚至还生怕我减肥瘦下去。我感觉我就是他需要的,他也正是我要找的。我对他充满感激,因为他给我一个感觉,就是我会和他度过此生――他作为我的丈夫,我作为他的妻子……[/FONT]​

baohuai : 2007-01-08#49
我和吴畏坐着印度人的大出租车来到了毗邻英吉利海湾的吉尔福德街。沿途风景美不胜收。郊区敞开式的花园洋房,宛如童话王国,市中心鳞次栉比的现代化的玻璃大厦反射着蓝天白云,五颜六色的招牌装点市容,整洁的街道犹如水洗过一般,翠绿的草坪,拔地而起的参天大树,深绿浅绿层林尽染,各色花朵点缀其间,一个个穿旱冰鞋的男女穿梭在街道两旁,偶尔又有全副“武装”的骑自行车锻炼的人一闪而过,让人感叹人与自然的确和谐共处。

我们下了车,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了托尼的公寓门口。吴畏按响门铃,却无人回应。正纳闷时,托尼从里面走出,原来他刚从机场回来,不知何故错过了我们。可能因为我在移民局里等候了两个小时的原因。看见我们,老人非常高兴,连忙帮我拉上行李,托进公寓门。只见公寓大堂里好像宾馆一般,地上铺的是厚厚的地毯,墙壁上贴的壁纸,还挂有欧式古典风格的大镜子,墙柱上还有精致的欧式壁灯。到处一尘不染,窗明几净,后来发现加拿大所有的公寓楼里都是这样。不像国内的公寓,即使是高档社区,公共地方也是石灰墙四白落地,脚印踩得一人多高,未见其人便可听见清喉咙吐痰的声音。这里负责物业的是两个印度人,除了他们每天做清洁外,公寓里所有住户都很自觉地保持公共环境的卫生。任何地方都看不见一丁点纸屑、痰迹或脚印。据托尼说,20年前,当初物业征求所有业主意见,是多交物业管理费把公共空间归置漂亮呢,还是少交一些物业费,把公共空间装修得简单一些呢,结果所有的业主都选择前者。加拿大人都会选择前者,因为所有人都很注重大家共用的空间——无论是大堂,还是门厅,还是楼梯或电梯。当时我想,等我回到北京后,哪怕自己出钱,也要给我家一进单元门的这块地铺上地毯,让住户们一进单元门就感受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

baohuai : 2007-01-08#50
托尼家在四层,虽然每层楼有很多住户,但每天都很少见到邻居,静悄悄似乎楼里没有一家住户,真奇怪。他住的是一套两室一厅两卫的公寓,客厅里满是陈列着工艺品的玻璃橱,与厨房相通。卧室里则有几件维多利亚式的家具,古色古香,旁边穿过壁橱即主卫,与客卫紧挨,布局有些怪异。客卧是托尼的书房,衣橱的门放倒即成一张床,托尼为我铺上了床褥和床罩。厨房的采光是自然光,天花板是一面不透明但透亮的大玻璃。家里还有一只很乖的猫,今年9岁,从来不叫也不跳。托尼好像对猫情有独钟,除了一只真猫外,还有很多瓷器猫,摆在客厅玻璃橱里。我送给他一个树脂长城,他也高兴地把它放在玻璃橱里的专门放中国工艺品的一层里。唯有电器比国内落后,他的DVD机还是在吴畏的强烈要求下才买的,否则现在还用录像机呢。

吴畏开始受时差的困扰,没多久便倒下了。我倒没有任何反应,白天依旧是白天,黑夜依旧是黑夜。所以托尼主动提出开车带我转一圈,先去就近的斯坦利公园。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电梯里,只要遇见人便会和我打招呼,还有人都对我脖子上挂的MP3表示好奇,听说能容纳上百首歌,都啧啧称赞高科技的先进。

这闻名世界的斯坦利公园,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公园,原始森林依山傍水,蔓延数里,公园里据说有浣熊、海狸、天鹅等动物,地点就在多海湾多港口的温哥华市中心西北部,离托尼家不远,没有围墙,没有栅栏,没有收费处,以宽广的姿态和博大的胸怀和城市自然融合。很多好莱坞大片都在这里拍摄外景。洁净的盘山公路上不时闪过骑自行车锻炼的人们,慢跑的人们,虽然天气还很凉,他们个个运动员的打扮,充满了朝气。

baohuai : 2007-01-08#51
我们经过印第安图腾柱,来到一片开阔地,可供自动收费停车。马路边还有快餐店和纪念品商店。面对港口一侧是一块观景台,几个游人在凭栏观望。还有几个中国人,典型的中国游客打扮,对美景啧啧称赞,纷纷摆好姿势照相留念。

站在观景台上,放眼望去,海湾曲折蔓延,茂密的原始森林一碧千里,远处是幢幢现代化大厦,建筑风格迥异,高低参差不齐,倒是搭配十分协调。再远处是白雪覆盖的群山。繁华中又含着静谧,摩登中又透着悠闲。

我们沿斯坦利公园兜了一圈,又回到家中。小睡片刻的吴畏从床上爬起来,收拾他箱子里的时装样衣。这时他的朋友米尔柯赶过来和我们问候。他其实也去机场接我们,但扑了个空。米尔柯28岁,高大魁梧,快人快语,笑起来很阳光。他是来自斯洛伐克的难民,来加拿大两年了,目前和母亲住在一套一室一厅的供低收入阶层居住的小公寓里面。父亲是个酒鬼,至今还在斯洛伐克。米尔柯刚来温哥华时曾当过建筑工人,后来得到一个机会,在连锁超市Safeway任兼职收银员,每小时收入7加币,约人民币46元,同时还兼着别的工作。母亲则是商场里的清洁工。母子二人每月相当一部分收入都要用于缴纳高达900加币的房租,相当于人民币6300元左右。年轻的米尔柯不甘心自己的微薄收入和不那么辉煌的工作,很乐意参与到吴畏的时装展中,因此一进门就一头扎进吴畏的衣服堆里,挨个试穿,一边试穿一边还对每件服饰品头论足,好像很是专业。

baohuai : 2007-01-08#52
吴畏最初和米尔柯认识是通过托尼。托尼的一个老朋友鲍勃去Safeway购物,认识了米尔柯,得知米尔柯和自己的朋友肖恩要去北京旅游,便建议他们去北京时和吴畏联系,以便有个照应。2004年10月间,米尔柯和肖恩来到北京旅游,住在吴畏位于国贸附近的一室一厅的公寓里,吴畏向他们收取每天40美元的房租。

这一次吴畏与米尔柯在温哥华重逢,俨然成了好朋友。米尔柯很热心,不计任何报酬,帮助吴畏东奔西跑,联系摄影师、化妆师、彩页印刷等等,并亲自主动出任吴畏的“塔威欧”品牌形象代言人,拍了大量图片。还为吴畏重新撰写了个人简介,并用模板制作了简单的个人主页。

当晚我们四人去一家日本料理餐厅晚餐。这里所有的餐厅晚上都没有北京那么火。基本上餐费是北京的七倍,另外还要缴纳15%的消费税,还有10-15%的小费。因此下馆子不像北京那么潇洒,点菜、买单时都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初次领略到生活水平下降。

吴畏和米尔柯二人每天忙里忙外,筹备一周后的时装发布。他一有空闲的时候便会开车带我四处兜风,或者带我去人力资源中心申请俗称“工卡”的社会保险号、去蒙特利尔银行温哥华中国城分行领取银行卡、开通信用卡,那里的两位客户财务经理——来自香港的黎女士和何女士对我极其友好,我们几乎成了朋友。在这个几乎看不见出租车、公共汽车又不报站的城市,如果没有吴畏这么个朋友帮忙,开车带我东奔西跑,四处打听,我可能会倍感受挫。而我对时装毫无兴趣,无法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因此每天白天自己背着沉重的数码相机闲逛,沿着英吉利海湾走了许许多多的来回。所有的商店虽然每日按时开张,但几乎都空无一人,我每到一处都有店员向我友好致意。有时有两三个人在店中闲逛,也只是观望,并没有人倾囊购物。晚上路过一些酒吧,里面也人丁稀少。去了不少餐厅,除了华人聚居区以外,所有的餐厅能坐满1/3就算生意兴隆。夜里多数商店餐厅都关门甚早,但出于防盗的原因都开着灯,显得每条街都玲琅满目,所以猛一看上去还以为这里的夜生活很丰富呢。真不明白这里的人都怎么生存。

baohuai : 2007-01-08#53
一天晚上,吴畏说带我见一见他的拉丁舞舞伴,她将开车来接上我们去社区中心与其他舞棍们聚会。她是一个来自上海的、英文名叫“凯茜”的女人,和他同岁,离过婚,一个人常年居住在温哥华,平日以跳国标舞消遣度日。问她寂寞吗,她说从不,习惯了。这些主要来自港台的男女舞棍隔三差五聚集在社区中心或者全是华人的里士满的广东餐厅里,夜夜跳交谊舞唱卡拉OK,虽然很不专业,着装也很寒酸,但都很自得其乐。“凯茜”是个很执着的拉丁舞迷,每次都跳得浑身大汗,真看不出她刚确诊为淋巴癌患者没两年,仍然以乐观的姿态面对生活,享受生活。每次见面都是她抢着为我和吴畏买单,我们吃着,聊起国内的事情,尤其是说到很多单位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她只是一眼不眨地看着我,似有同感,但一言不发,好像对此她已无话可说。

已是傍晚,还可看见天空幽蓝,空气异常清新,沁人肺腑。远处万家灯火,近处万籁俱寂,行人寥寥。路上“凯茜”和吴畏摇开车窗问了几次路,总有人特别友好地指路,不厌其烦。我们去的社区中心非常干净、漂亮、现代,猛一看软环境胜过国内的文化宫或群众艺术馆什么的。靠外面一间的篮球馆里,几个天使般的白人和亚裔男孩女孩在打篮球。里面的前台还有服务人员在上班,墙上贴满了各种纸片,有活动通告、租房广告、招聘启事等等,很是丰富。社区中心还在诚聘紧缺的健身教练、游泳教练,待遇从优。舞厅和国内相差无几,音响灯光不敢奉承。舞棍们基本上是来自港台的,也有几对洋人,还有来自日本和越南等其他亚洲国家的。他们看见我是新面孔,纷纷和我攀谈,无非问我哪里来,会不会跳舞。我谦虚地说我学过,但学的不多。没想到看他们跳起伦巴和恰恰,还不如我呢。

baohuai : 2007-01-08#54
到了吴畏的“第二故乡”温哥华,我要求他尽快把他当地的朋友都介绍给我,于是一天早上吴畏约我到“海湾景观”咖啡厅去见他的一个从中国来的朋友张博。张博有30出头,出生在安徽淮北,大学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后先后在珠海和澳门两地的电视台工作。后来有一个偶然机会,温哥华当地的以面向华人社区为主的多元文化电视台给了他一个工作机会,他便移民来到这里,已经有一年了。虽然英文不很流利,但好在工作环境都是清一色的华人,工作语言也是普通话。说起来温哥华的感受,张博告诉我他的确时常感受到寂寞无聊,对收入也不很满意,每月刨掉占收入至少1/3的税、电话费、手机费、房租等开支以后就所剩无几。他住的海边的小户型单身公寓每月租金达800多加币,相当于人民币5300元左右,这在温哥华还算是很便宜的,是吴畏帮他找的。他想考虑买房,但筹集首付款对于年轻人来说又不是那么容易。

尽管这样,张博还是愿意选择在温哥华生活,他在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既然能离开机会众多、生机勃勃的首都去小城市珠海和澳门工作,那么他能适应温哥华清静寂寞、单调乏味的生活自然不会让人吃惊了。他的性格是属于那种甘于平淡、喜欢独处的类型,虽独来独往,但又在一人的空间中自得其乐。好像很久没有见过新来的同胞了,他似乎很健谈,又很爱笑,一个让别人都笑不起来的话题居然能让他捧腹大笑半天。有时他又显得很矜持,一边听我叙述我的经历一边低头思索。

baohuai : 2007-01-08#55
我们沿着英吉利海湾走了3个多小时。张博每看见什么都会向我讲解,如某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某个有印第安图腾象征的石雕,某座桥梁和附近的工艺品市场。可惜这座没有什么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在这方面不能对我构成吸引。走在风景如画的海边,也就是欣赏景色而已,但是海边一连走了3个小时,我开始寻找一个城市更有魅力之所在——那就是她具有特色和包容性的文化层面,她的形形色色、充满个性的人,她的熠熠生辉的夜生活,她的澎湃激情和蓬勃朝气。显而易见,这些都是号称养老院的温哥华不具备的。我想起了北京。那是一座多么富有魅力的大都市啊!她的市民来自全国各地,因此是一个最不排外,最宽容、最容易交到知心朋友的移民城市。她有古老的历史,数不清的历史遗迹,又是一座越来越现代化的年轻城市,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注目。生活在北京,每天都有惊奇的发现,每天都有不同的滋味,回顾与展望呼应,梦想和现实交织,生活中总是处处充满精彩,所有年轻人都胸怀壮志。想起我在北京的忙碌,再对比起我在温哥华的日夜,我真不明白自己来干嘛来了。

我们在沙滩上走着,远处有一高个金发男子在舞着一根棍子,好像在练中国功夫,但动作很不是那么回事。于是有着一点京剧功底的我走上前,向他致意,告诉他我来自中国,在下献丑了。我抄起他的大棍子,上面还缠了布条,给他来了几下棍花。他看得目瞪口呆,好像武林高手到此,马上向我自我介绍。我告诉他,京剧中的枪是用藤子做的,因此很有弹性,耍起来更好看。他来自艾伯达省艾德蒙顿市,迁移到温哥华,没有工作,靠政府救济。失业了还很潇洒,每日来海边练功,沙滩上是他脱下来的外套和鞋子,另一根棍子和他的破旧的录音机,练功时放伴奏乐。问他从哪里学的棍术,他说是看中国电视学来的,很崇拜中国武术。像很多加拿大中青年人一样,他也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他以前有钱,现在没钱,也不缺钱。他没有电话,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每天的爱好就是帮助别人,然后就是爬山、骑自行车、练棍子。

baohuai : 2007-01-08#56
离开舞棍男子后我们又见到一个漂亮的白人少女,拎着一个有汉字的上宽下窄四四方方的木头匣子,惬意地坐在海边的长椅上。我走过去和她打招呼,问她这匣子作什么用。她自豪地回答这是她从古玩市场买来的中国文物,是个装米的器皿,但不清楚这文物有多久历史。我仔细端详了上面的汉字,写着“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于是我告诉她这盒子估计有70年历史了,她听了似乎很是兴奋。这里很多人家里以拥有几件中国古董或家具而彰显尊贵和品位,尽管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可能一无所知。他们所知道的就是中国很古老,在遥不可及的东方,曾经拥有过几个世纪的辉煌。后来我接触过的中产阶级以上的加拿大人家庭几乎都有中国的工艺品、古玩或字画。

这是一个少有的大晴天,似乎男女老幼全都出动,到海边漫步、闲坐、晒太阳,尽享阳光。街边滑旱冰的、骑自行车的和慢跑的人们也多起来了。

回家以后便到了晚饭时间。吴畏还在外面办他的事情。托尼说他要做饭了,问我是否介意吃他做的饭。我说他做什么我就吃什么,并问他需要我做什么,我可以洗菜切菜等等。他说不用。只见他削了几根胡萝卜和黄瓜,和一盘什么酱放在一起,然后塞到微波炉里热了两分钟,“晚饭”就算好了。如果在北京我肯定不会吃这饭。但是在这里,当你饿的时候,你就不会管它的味道如何了——吃饭成了一种任务。托尼一边吃一边问我怎么样,我说还好还好。果然,他先吃完了,留下我一人细嚼慢咽把这堆东西吃完。

baohuai : 2007-01-08#57
还好,稍晚些回来的吴畏又带我吃了另一顿晚饭,米尔柯开着他的破车带上我们去了华人聚集的里士满,去和他的那个上海的舞伴以及其他的舞棍们吃饭、唱卡拉OK、跳交谊舞。这里士满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城,放眼望去,四处全是写满汉字的餐馆、超市、广告标语。此时天色已黑,我们来到一家广东餐厅,门口一堆人,满口京腔,还叼着烟,跟在北京一样。餐厅里的顾客和服务员也基本上是华人,偶有一两对洋人也坐在里面进餐。洋人餐厅一进去先给你来一杯冰水,而中国人餐厅先上一壶免费茶。手里握着暖融融的茶觉得好亲切,尽管我的胃已经习惯了喝冰水。

坐在这家餐厅里的客人基本上和社区中心舞厅里见到的那帮港台舞棍是原班人马。他们一见到我们纷纷向我们打招呼。“凯茜”还是那么神采奕奕,看不出得了淋巴癌。腰上肚子上已经满是赘肉,但还是爱穿紧身衣,束到宽大闪亮的腰带里面,以彰显“拉丁”风情。这里的音响更差,杂音很大,而且音乐响过歌唱声。吴畏又唱了那首缠绵悱恻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没有怎么接触过中国流行文化的米尔柯都听呆了。我和“凯茜”跳了一会恰恰。我是在2003年非典前学的,后来就断了,来了几下,“凯茜”说比吴畏更有“范儿”。

离开里士满,吴畏和米尔柯带我去最“火爆”的酒吧“奥德塞”。这晚是周末晚上,因此“奥德塞”要收10加币的门票。因为米尔柯认识酒吧的保安,因此可以免去我们三人的门票。

这温哥华最火爆的酒吧尚不抵三里屯酒吧人气一半,只不过这里的规矩更放得开,肌肉发达的健身运动员在玻璃屋里全裸冲澡表演,名字叫“淋浴的力量”,客人似乎熟视无睹。酒吧里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色,以白人居多,又有不少华人、阿拉伯人、韩国人、日本人、菲律宾人、越南人,还有几个黑人。温哥华白天大街上基本上见不到什么黑人,也许所有的黑人晚上都来酒吧了。这里什么人都有。有哥们几个扎堆来的,有夫妻或恋人一起来的,有“宝刀不老”的老太太,有少男少女,有人高马大、受人冷落的浓妆艳抹的假人妖,也有几个衣着入时、外表清秀的小伙子孤独一人来的。男人都穿着紧身衣,虽然肚子挺得很大;女人清一色吊带露脐背心。外面好像还春寒料峭,酒吧里一派热带风情。这里的酒吧文化和北京一样——大家要么跟自己的朋友一起来,一晚上都和自己的朋友跳舞聊天,要么自己一人来,一人端着杯饮料孤零零站在一边,没人搭理。总之,酒吧应该是结识新朋友、社交的地方,但这里的人们和北京一样不愿搭理陌生人。据说欧洲就完全相反,人们要么独自一人去酒吧,要么和朋友去但立即散开;人们也可以在大街上和陌生人攀谈并结识。

baohuai : 2007-01-08#58
温哥华的夜晚和白天一样不精彩。没有什么能勾起我兴趣的地方可以去。有一晚吴畏和米尔柯干脆带我上一个朋友家串门玩,让我带上衣服和洗漱用具。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家,离了婚的父母和21岁的小儿子,住在离温哥华市中心很远的一个区,在我印象中好像有通州到石景山那么远。我们驾车有一两个小时才到。只见夜色中一片荒凉,但是是很有规划、很洁净、很人工的荒凉,驶过几家灯火阑珊的大型超市和加油站,就到了一座座童话世界中的房子,整整齐齐摆在没有围墙和栅栏的花园中。每座房子虽不豪华,但看上去造型简洁美观,周围树影婆娑、草香扑鼻。我立即喜欢上了这里。米尔柯带我们来到所有房子中最简陋的一座,外面没有任何修饰——不像大多洋人的房子。按响了门铃,先听到狗叫,然后猫叫,然后一个长相酷似已故好莱坞偶像巨星詹姆斯•迪恩的白人少年来为我们开门。见了我这远道而来的新客人,他彬彬有礼,致意、引路、帮拿衣服,活像一个训练有素的门童。真难以想象这个叫肖恩的大男孩竟然只是高中毕业,他的两份工作是在温哥华市中心的星巴克当服务生和在一家鞋店收银,每天坐公交车和城铁上班,路上就要一个多小时。他母亲雪柔(和我的美国朋友雪柔同名),一位很漂亮的、扎着长马尾巴的中年女子,工作是去为加拿大Hydro收那些偷电的新移民的电费,据她说越南移民、印度移民、拉丁美洲移民是重点对象。她每天也坐公交车和城铁上班,路上也要一个多小时。她告诉我她很喜欢她的这份工作,因为很具有挑战性。她的酒鬼丈夫已经和她离婚,但没有地方搬出去住,因此还住在同一栋房子里。

baohuai : 2007-01-08#59
漂亮大姐——温哥华雪柔为我们精心准备了意大利面条和沙拉,虽比国内的家常饭差20倍,我勉强还可以吃饱。盘子刚干净,“詹姆斯•迪恩”以为我很喜欢他妈妈做的面条,要给我再添,我立即谢绝了。倒是东欧来的米尔柯狼吞虎咽,饭量惊人,真难以想象他要是在北京吃那胜过西餐20倍的中国饭该是什么样子。于是我就看着他们吃。雪柔早已经吃完,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在看电视。我也坐了过去,和这位和蔼可亲的漂亮大姐聊了起来。她是老温哥华人,家里几代人都生长在这里。说起温哥华这些年的变化,她开始埋怨越来越多的移民为这座本来宁静、富足,市民安居乐业的城市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违法犯罪多集中在越南、拉美等国家移民社群中;来自世界各地的难民需要加拿大老百姓来纳税养活他们;港台的富豪疯狂置业又迅速抬高了房价,他们处处露财更引起洋人的不快。

漂亮大姐很不容易。大儿子和女儿已经拉扯大,双双成家搬了出去。老公酗酒闹事,失业在家,如今已经和她离婚。自己还要早出晚归去上班。剩下的小儿子总算能挣钱养活自己了。她告诉我她的这段婚姻是个错误,过去的三年中她虽然再也没有过男人,但她仍然坚信爱情的存在。

baohuai : 2007-01-08#60
我们俩聊得时候,“詹姆斯•迪恩”、米尔柯和吴畏就坐在地毯上听者,很难插进话来。“詹姆斯•迪恩”看见我和他妈妈话这么多,好像很是欣慰。漂亮大姐聊累了该休息了,而我们四个人将去院子里泡冲浪浴缸。大姐为我们每人拿来一条浴巾和浴袍就去睡了。这院子虽然没归置好,但很大,寂静异常,颇有住在深山野岭的感觉。真没想到,这样在当地一点不算富裕的家庭会有如此大的电动冲浪浴缸,能容纳4-6个人。不远处还有他们家的私家游泳池,还有一个很大的网状的蹦蹦床。我们四个人泡在滚滚热水中,听着从冲浪浴缸的音响里传出的音乐,仰视夜空中明亮的群星和一轮皓月,我不禁感叹,加拿大人虽然大多囊中羞涩,或者是对钱财没有那么多刻意的追求,但很懂得享受生活。我也感叹这个国家能让低收入家庭同样享受高品质生活,把贫富差距缩小到如此这般,是多么的人性化。如果有一天我的国家也能这样,全世界都这样,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又是一个阴天,看到我心情郁闷,好心的托尼提出带我去附近的里士满市的国际佛教协会观音庙观光。于是托尼、吴畏在一个阴天里开车带我出发了。观音庙好像不近,开车有一个多小时,越走越荒凉,越走越是人烟稀少。最后到了一片中国古典建筑群,估计是到了。这观音庙不愧是在北美建的,中式古典建筑配以西式的花园、草坪、树木和现代的地面、自动门,总让人觉得不对劲。寺庙门口的香店里的店员是山东人,一口山东话听起来豪情满怀。我们每个人请了香,进了寺庙,里面全是广东口音的华人,每人手捧一捆香正在依次烧香拜佛。最后我们到了千佛殿,里面专供香客抽签。按照提示,要求抽签人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对殿中的四座佛像依次跪拜,再到坐西面懂得观音像前,集中意念,问菩萨问题,再虔诚地三拜。最后再拿起签筒,甩几下直至有一根签跳出。得到签号,给工作人员,由工作人员从与签号对应的匣子里取出签文和解签的纸条,中英文都有。

baohuai : 2007-01-08#61
抽到上签我心里自然高兴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雨。温哥华这几天总是晴雨参半,多数时间外面湿漉漉的,小雨绵绵,让人懒得外出。每一场雨都在清洗着这座洁净的城市,也在滋润着这遍地绿草鲜花的城市。但是这雨却让我心里更觉得孤独、郁闷。

抽得上签的安慰毕竟是短暂的。两张薄纸条给我带来的高兴很快就被虚无缥缈的期盼所代替。连续每天都这般悠闲得无奈的日子:吃比萨饼、去餐厅、外面散步或兜风,然后回家上网收发电子邮件,对这里平淡无奇的工作也没有兴趣。连续每天晚上,我都守着电话,看着表,计算着温哥华和北京的时差,等着给北京的朋友们打电话。吴畏带我去唐人街买了电话卡,20加币的电话卡,可以打14个小时的国际长途,所以我可以煲国际电话粥了。第一次给朋友们去电话,每个人激动得声音都明显有些发颤。大家都问我路上是否顺利,住在哪里,感觉如何,吴畏是否给与我足够的照顾。我告诉他们吴畏果然够朋友,给了我很难能可贵的帮助,于是我在北京的朋友们表示等吴畏回去后一定要请他吃饭表示感谢。我对每一个远在北京的朋友都要抒发一下恋家的情怀。没想到来到温哥华的第二天我就开始恋家了。回想起北京那丰富多彩的日子,性格各异的朋友,每一天都体会不同的滋味,时不时有新的发现和结交新的朋友,再看看现在这孤独无聊的日子,度日如年,仿佛是在坐以待毙,恨不得马上回去。

其实一个地方最能吸引我的并不是城市风景、自然环境,或者是物质水平,而是文化和处于文化中的人。人是我一生中最为之好奇的研究对象。有激进开放的思想、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充满反叛精神、具有幽默感和一点神秘色彩的人是我爱结交的——我尤其喜欢聆听他或她的倾诉,再还之以我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信念,彼此提供精神食粮,彼此成为灵感的源泉。北京,我遇到了许多这样的朋友,由陌生人成为真正的“灵魂伴侣”。

melanie.zhang : 2007-01-08#62
怎么不继续那个惊骇的故事啊????

baohuai : 2007-01-08#63
但是在温哥华,我怀疑我不会遇到有意思的人。每天几乎见不到能搭上超过三句话的人,更别说发展友谊了。通过吴畏结识的人都是华人,只知国标舞下馆子卡拉OK;要么就是一些,建筑工人、清洁工、超市收银员、卖鞋的什么的。公平地说,我不在乎她们来自什么阶层——游手好闲的港台款爷富婆也好,清贫的蓝领阶层也好,殷实的私企老板也好,千人一面。我常常想,是不是有意思的老外全到北京去了?为什么在北京交的老外朋友全是人精呢?

我写了封诉苦的电子邮件给在北京的美国知心朋友雪柔,毕竟她和我一样,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经历过类似的心理历程。

雪柔回复的电子邮件着实给了我一剂强心针——

我的上帝,给你自己一些时间!嘿,当刚跨越半个地球来到一座新的城市、新的文化的时候,你总是可以像我一样去做——在当地的网站上张贴寻友的广告!就像你在That's Beijing上描述你自己一样描述自己,告诉别人你想接触人群,男人或女人,只是想聊天、探索城市、或参加聚会等等。不要把广告写得太性感,就是寻找伙伴而已。你在一座大城市里,我相信有很多可以去做的。查找城市的网站,搜索文化活动,参加美术馆的开幕式,餐厅的开张仪式,当地酒吧的晚会,或参加萨尔萨或探戈课程看看你会认识到谁。当我刚来这里[北京]的时候,我对自己说,我为什么就应该孤身一人?我于是跳出来开始接触人们,那时正是我几乎全职工作的时候。上帝,你现在还不用担心找工作的问题!

找一辆自行车,骑车到公园里去寻找健康、有活力、漂亮的人们——喜欢慢跑、散步,享受好天气的人们,和他们攀谈——上帝知道你一点不腼腆!你的英语很棒,现在正是全面施展它的时候!听人们谈话,照搬他们的短语,再加加工,把它变成你自己的东西,扩大你的词汇,聆听你周围的语言的微妙之处,成语、俚语,把它们全都吸收进来——让你的思想敞开,去接受你周围所有不同的见解。

如果在北京我认识的人中只有一个人能融入西方并成功开始新的生活,那就是你。不要担心孤独的日子,那是正常的。印一张卡片——一张鲜明的、充满感官刺激的卡片,或是折叠的卡片,带有镶嵌上去的标识,把他妈的那玩意儿发给所有人!微笑、开怀大笑,友好一些,只要你知道如何去做,不要只和中国人泡在一起。做你在北京擅长做的事情:寻找各种各样的外国朋友,胖的、瘦的、黑的、棕的、白的、有钱的、没钱的、学生、艺术家、易装者、图书馆员、舞蹈演员、歌唱家、剧作家——你绝对可以做到!我完全相信你能够慢慢地,但毫无疑问地在加拿大建立起激动人心的新生活,结交新的朋友和关系,并拥有你自己的生活!

祝你一切好运,我的老朋友——走出孤独,开始新的生活!

Beijing2008 : 2007-01-08#64
反正我出国的原因你或者了半天也没提到.:wdb24:

Beijing2008 : 2007-01-08#65
你的新生活刚刚开始.GOOD LUCK.

baohuai : 2007-01-08#66
反正我出国的原因你或者了半天也没提到.:wdb24:


我出国目的:

1、像三毛一样,短暂人生积累海外生活经历,开拓眼界,感受异域文化。

2、享受加拿大福利,贷款深造,学成回国发展,也可以跨国发展。

3、离开国内一段时间,让国内的朋友更appreciative of my being.

wolfyzj : 2007-01-08#67
楼主每次发小说总是点到为止,是否担心版权问题,呵呵!

wolfyzj : 2007-01-08#68
温哥华、多伦多都是毫无趣味的城市,巴黎、伦敦、纽约、东京才是花花世界!

baohuai : 2007-01-08#69
温哥华、多伦多都是毫无趣味的城市,巴黎、伦敦、纽约、东京才是花花世界!


温哥华夏天像天堂,是巴黎、伦敦、纽约、东京无法比拟的。

Beijing2008 : 2007-01-08#70
我出国目的:

1、像三毛一样,短暂人生积累海外生活经历,开拓眼界,感受异域文化。

2、享受加拿大福利,贷款深造,学成回国发展,也可以跨国发展。

3、离开国内一段时间,让国内的朋友更appreciative of my being.

那叫你包四毛?:wdb17:

北京蜜桃 : 2007-01-09#71
那叫你包四毛?:wdb17:
哈哈哈哈,这名子不错.

melanie.zhang : 2007-01-09#72
不是叫 包小葱 来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