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园论坛

ZT: 中国高等教育的危机与前景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91546/

smartrobby : 2006-12-31#1
中国大学生数年前还被认为是“天之骄子”,从未担心过就业问题。但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越来越难以找到工作。近日洛杉矶时报和亚洲时报分析报导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危机,认为中国的高教系统从学生入学开始,到教育方式及毕业后的就业都存在严峻问题,而高教系统内部的政府教育计划与市场导向的矛盾是问题的根源。外电分析同时提出,改革高教系统势在必行,以缓解可能产生的全面危机。
高等教育带来的危机

根据中国的民意调查,在过去的一年,国家高等教育是民众不满的三个主要目标之一,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主要潜在因素,其它二个是医疗保健和住房。因而,为了建立“和谐社会”,北京政府必须努力应付高等教育带来的危机。
在中国,大学毕业生曾被认为是“天之骄子”,从未担心过就业。但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越来越难以找到工作。今年,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工作是佣人、治安警卫或无薪金的实习生。即使如此,超过400万名毕业生中的一半,在离开学校几个月后依然失业。
最近设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的一个就业市场,吸引来自全国各地最近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竞争有限的招工位置。这些毕业生的恶梦反映了全国性的问题:就业机会僧多粥少。
教育部负责学生事务的官员宣称,大学毕业生应在就业市场上准备与“普通劳动者”竞争,从而提出一个尖锐问题:如果大学毕业生是“普通劳动者”,中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高等教育现今并不是普及到每个普通劳动者都拥有学位的程度。相反,只有很小比例的高中生足够幸运进入大学深造。同时,许多调查都指出,中国严重缺少高级技能的人才。在上海的美国商会上个月初发布一项调查说,在中国经营的美国公司认为,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已成为他们最大的挑战。
中国教育系统还存在培养高分低能学生的危机。以往高中毕业生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得如果到最高分数,就能保证进入北大和清华这样的一流大学。今年,香港的大学开始录取中国大陆学生,但在入学面试期间,香港大学拒绝了11名北大或清华无条件录取的候选人,理由是他们除入学考试的内容之外所知甚少。
高教系统内部的矛盾
外电分析认为,整体上中国高教系统从学生的入学开始,到对他们的教育乃至毕业都存在问题,而所有问题都源于目前高教系统内部的矛盾:它的操作仍然部分严格遵循政府计划,而另一部份现在是市场导向。
政府依然决定学生入学的数量,强加统一的入学考试,并确定大学的教学科目。但政府不再保证毕业生就业,学生们必须在市场上竞争就业。随着计划经济的失灵,政府的教育计划多半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此外,北京政府不愿增加教育投资,近年来制定一项政策,既“企业化”或使教育“商业化”,鼓励学校成为赢利性质的企业。为了增加收入,学校必须吸收更多的学生或增加学费,或经常两者都需要,而教育质量则被严重忽略。
高教系统面临的问题
由于这个内部矛盾,中国的高教系统现在面临几个严峻问题。
首先入学考试就一直受到许多教育专家的激烈批评,他们认为严格的统一考试只利于招收书呆子以及产生不平等和不公平等诸多问题。年轻人为了成功通过入学考试,必须埋没在书堆里,完全脱离社会现实,只努力得到接近“标准答案”的高分。
其次由于高等教育入学仍然遵循“计划经济”,而就业已连接到自由市场经济,二者明显不相容,因而出现一个社会问题,即大量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2003 年,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为每月2500到3000元人民币之间,去年落至大约1000 元。由于过多的学生入学,学校设置了许多市场上不需要的专业,因此降低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并与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不合拍。
再者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一般来说,大学教育的目标将是培养专家或综合人才。前者经常由专科学院,后者有综合大学完成。但目前中国的专科院校学生没有适当地更新专业知识,譬如上海的一些大学中的电子学教材落后香港大学大约10 年,而且学生在大学学到的知识经常无法适应企业的需要。
在教育“产业化”的趋势下,大学学费每年扶摇直上,每个学生需付5200到8000 元不等,大约是10年前的20倍。外媒质疑中低等收入的家庭如何付得起这样高的学费?教育平等权利在哪里?这种情况发生是因为中国政府没有钱或不愿投资更多?如果是前者,那么北京上万亿的美元储备是做何用?外媒人为后者的可能性为大,因为北京政府投入教育的资金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显著低于全球4.2%的平均水平。
中国高教系统亟待改革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规模似乎增长了四倍强。到明年,预计中国高等院校有495万名毕业生,比今年增加82万人。据估计,他们中的失业人数将超过百万。
由于高教系统的不合理结构,所有这些问题可能引发高等教育的全面危机。目前许多教育学家主张,北京政府应给大学充分的自治权,由他们决定学生的入学和制定教学科目,从而使学校必须根据市场要求提供他们的“产品”。
在中国这样的提案是否可行还无定论,但一件事可肯定:改革高教系统的结构迫在眉睫。如果这个敏感的问题得以解决,则可缓和增长的公众愤怒和消除潜在的社会危险。 资料来源:洛杉矶时报,亚洲时报